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理念

2022-10-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理念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分析

摘 要:本文以S304余杭小林至塘栖段改扩建工程道路绿化景观设计项目为例,阐述道路绿化在城市绿地系统中的重要地位,乡土特色树种的运用营造稳定的植物群落;城市文化的恰当融入使得道路景观更能展现城市精神与地方特色,论述了海绵城市理论、道路绿化动态和绿化配置理念在此项目中的应用。

关键词: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绿化配置

1工程概况

S304余杭小林至塘栖段改扩建工程位于杭州市余杭区。本项目起点顺接望梅路高架,与临平副城“三路一环”快速路及余杭区东西向快速通道无缝衔接,从而将塘栖镇、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与余杭区其他区域及杭州主城区之间快速沟通,路线全长5.88km。本项目的建设有利于杭州市及余杭区快速路网的完善,拉近沿线与主城区的时空距离,对促进当地经济、文化和旅游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 项目背景

本项目现状为地面道路,改建为高架+地面道路的型式,项目高架、地面道路均按《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中一级公路兼顾城市道路标准设计,高架设计速度80km/h,地面道路设计速度60km/h。其中高架标准断面宽25.5m,双向六车道;地面道路标准断面宽度39m,双向六车道。

本项目位于余杭区,东望上海、南接杭州、北连湖州、西靠临安,区位优势明显。余杭区山清水秀,景色宜人,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素有“鱼米之乡、文化之邦”的美誉,作为三面拱卫杭州中心城区的重要门户,因此业主对道路绿化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道路景观设计应充分考虑沿线建筑、规划杭州中环及相关规划, 注重道路本身及两侧城市景观的设计和创意,达到塑造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味的目的。

3环保、景观设计理念与总体构思

(1)景观设计紧紧围绕建设“智慧、生态、健康”高速公路的总设计理念,以安全、生态、实用、美观为目标,充分发挥植物在防眩、造景、柔化硬质构造物等方面的功能。全线规划,对中分带、上下边坡以及枢纽互通区等景观进行全面设计,以动态景观和静态景观结合起来,抓住重点景观(如中分带、上下边坡绿化设计等),突破难点景观(如枢纽互通区绿化设计等),统一中求变化,变化中达统一,营造“生态美观、自然”的道路景观。

(2)环境保护设计应贯穿工程建设各个阶段,围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需要,落实 “四高”方针,走资源节约、生态优美、安全保障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尤其要公路与城市道路的有机衔接,更好发挥交通工程的交通功能、经济功能、生态功能、文化功能。

(3)做好道路绿化、美化设计,结合道路两侧区块规划及发展情况,充分考虑兼顾城市道路需求,坚持可持续发展,最大限度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结合沿线地形、地物等不同情况,种植各种不同类型的灌木、乔木和花卉;疏密适当,高低错落,形成一定的层次感;色彩丰富,垂直绿化,不同灌木和草本类花卉星星点点,达到四季美丽如春。

(4)发挥路网整体运行效率,有利于地区的开发和发展;因地制宜并适当安置园林小品,小品设计力求在造型、颜色、做法上丰富多彩,使适用性和经济性达到最佳结合点。周围的绿地花坛草坪,不仅可以对小品起到延伸和衬托,又可以独立成一道美丽的风景。

(5)桥梁景观方面,对高架桥、互通立交桥的上部结构和桥墩方案多方面比较,并充分考虑其对景观的影响。在经济跨径的范围内,桥梁跨径适当加大,减少桥墩,使桥下有较大的视觉通透性。在方案设计中,同时满足诱导视线、减少水土流失、绿化美化环境、丰富道路景观的要求。结构形式和外观应与其所处的环境、建筑群相协调,相互辉映,衬托景观。

4景观方案设计内容

4.1设计范围

景观设计的范围主要包括高架桥下绿化带和高架桥绿化设计、道路的分隔带(含中央分隔带和机非分隔带)绿化设计、人行道绿化设计、互通区匝道之间绿化设计。

4.2绿化布置方案

布置形式力求简洁明快、经济实用。应从使用者的视觉、心里出发,使道路具有功能、美观及经济的一致性。道路景观造型,道路平面造型与环境协调,植树。道路立面造型与地面坡度一致,道路横断面造型即边坡绿化,植物配置变化而统一,以一组组、一团团的形式间隔布置,“春、夏、秋、冬”不同季节变换的景观,呈现出春季百花争艳,夏季绿荫浓浓,秋季秋色尽染、丹桂飘香,冬季踏雪寻梅的景象,详见图1。

4.3绿化设计方案

4.3.1主干道

绿化设计主要以乔木群与灌木群互印群列为主,形成郁郁葱葱、生机盎然的森林廊道。绿化植物种类及布置类型应当与公路自身结构环境相协调,起到“车在路上走,人在画中行”的效果。中央绿化带在不同地区将采用不同的植物布置形式,形成如花坛,公园里韵律感的生态绿带;在立交入口段,布置盛开花卉,形成长短不一的花带,花团,花海,给人以热烈的欢迎气氛,树形高大优美的银杏和繁华灿烂的黄山栾树相搭配,树下满铺红叶石楠,深秋季节酷似串串灯笼的红色蒴果与鲜黄色秋叶交相晖映,不同的空间层次对比强烈, 大气; 在中间生态段,自然式植物组团,与周边坡地和绿化景区相适应,采用落叶与常绿相搭配,四处散置景石和小品,以及不同类型的雕塑艺术作品,形成四季有景,步移景异;在市区小区段,地形做微坡处理形成 “生态廊道”,修建小游步道和风景小路供市民休闲游玩,野花落叶散落在小径旁,形成风景优美花溪漫道。

4.3.2两侧绿化景观带

道路两侧在种植宽度满足的前提下,加强沿线绿化的设计,充分体现绿化景观与道路等级的相匹配、把沿线两侧建设成景观环境优美、生态功能良好、具有地方特色的绿化风景线。

上邊坡绿化遵循上垂下爬的种植模式,边沟外侧种植常绿开花灌木夹竹桃及爬藤植物,二级平台位置种植垂挂植物云南黄馨,以尽量弥补道路开挖对景观造成的损害,详见图2,图3。

4.3.3人行道

为改变行道树树种单一的现象,在两侧人行道每隔约40米设置一组长20米、宽1.8米的人行道绿带,对道路的园路及人行道景观进行建设时,人行道铺装及休闲小径将采用以透水砖、卵石、青石、花岗石等具有亲和力的天然石材铺装,除了在中央绿带中设置标志性景观小品外,道路两侧景观带中还将放置部分小型情景雕塑或景观石,形成公园式休闲别致景观,详见图4,图5。

4.3.4枢纽互通区绿化景观设计

枢纽互通区绿化景观设计拟以中心组团式和岛屿式两种栽植模式为主,结合中分带、房建区、隧道洞门渐变段等绿化场地的用苗情况,设计适当道路用苗的苗圃,既能美化改善环境又可作为道路后期苗木养护的供给处。

4.3.5立交高架绿化

高架绿化采用内嵌式花箱,花箱内苗木采用红从容和黄从容相隔种植。绿化设计首先要服从道路的交通功能,使立交造型美观、视认性好、引导视线、保证行车安全。坡面修饰-匝道边坡修饰成规则、圆滑和接近自然地形形状。其次,立交绿化,绿化栽植动景观、静景观相结合,大面积草坪为底色,通过花草、树木、水景、石景、曲桥、亭廊等设计布局,丰富园林景观内容,详见图6,图7。

4.3.6 房建场地绿化景观设计

服务区绿化设计最大限度地扩绿、造绿,并尽可能地利用清洁能源。同时因地制宜地减少污染物排放,在节能的前提下,达到高速公路服务区对外界环境的零排放、零污染。通过节能建筑、清洁能源利用、污废水循环利用、人文景观设计、生态文明展示等方面,对整个服务区进行绿色生态系统的开发和设计。

停车场采用林荫式停车,选择冠幅大的落叶乔木为主,搭配点缀常绿乔木,夏日可为车辆遮阴,冬日又不会遮挡阳光。

收费站等房建区的主要服务对象为工作人员,整体上营造一种绿色大环境,形成浓郁的绿化气氛。

5绿化植物种类选择

本次绿化设计尽可能采用项目所在区域杭州地区的植物进行搭配,选用苗木结合周边实际情况,应用高低不同的植物进行搭配,避免夜间行车灯光相互间干扰。

香樟能吸烟滞尘、涵养水源、固土防沙和美化环境,是城市绿化的优良树种,常用于园林观赏,广泛作为道路绿化树种。

银杏高大挺拔,无病虫害,不污染环境,树干光洁,是传统中国城市绿化树种。

乐昌含笑树干通直,树冠为圆锥状塔形,四季深绿,花期长,花白色,既多又芳香,可作为道路绿化树种推广应用。

榉树树姿端庄,高大雄伟,秋叶变成锈红色,是观赏秋叶的优良树种,列植公路旁作行道树,降噪防尘。

紫薇生长速度快,开花时正当夏秋少花季节,花期长,故有“百日红”之称,被广泛用于道路绿化等。

红枫春、秋季叶红色,夏季叶紫红色。嫩叶红色,老叶终年紫红色,如美国改良红枫是发达国家道路绿化的优选树种,该树种是道路绿化美化的最佳选择。

日本早樱为著名的早春观赏树种,花期早,先叶开放,着花繁密,花色粉红,在开花时满树灿烂,远观似一片云霞,绚丽多彩,可以列植或和其他花灌木合理配置于道路两旁。

垂丝海棠树姿优美,3~4月盛花期,红花满枝,纷披婉垂,是最佳的观赏期,对二氧化硫有较强的抗性,故适用于道路绿化。

红叶石楠枝繁叶茂,树冠圆球形,早春嫩叶绛红,初夏白花点点,秋末累累赤实,冬季老叶常绿,园林观赏价值高。因其耐修剪且四季色彩丰富,适合在园林景观中做高档色带。也可培育成主干不明显、丛生形的大灌木,在公路绿化隔离带应用,当树篱或幕墙一片火红之际,非常艳丽,极具生机盎然之美。它对二氧化硫,氯气有较强的抗性,具有隔音功能,适用于公路绿化,详见图8~图13。

从以上植物特性可以看出,本次选用的植物品种均非常适合公路绿化,是当地公路绿化的常用特色树种。

6 结论

城市道路景观规划设计已成为一个景观、规划、建筑、交通、园林绿化等多专业协作的综合性问题,设计人必须坚持共性与个性共存、景观规划设计与道路规划设计同步进行的设计理念。良好的道路景观设计不仅仅是综合交通资源的载体,亦是人们休憩交流欣赏的场所。

参考文献:

[1]史重洁.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要素分析——以邳州银杏大道为例[J].海峡科技与产业,2018, No.225(03):37-40.

[2]姜洋.從古城隍走向新摩登——浅谈开封市复兴大道道路景观设计项目[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8(07):352-355+33.

作者:李一淼

第2篇: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研究

【摘 要】城市道路景观的设计需满足人们在安全性、观赏性、可管理性的要求,从道路的线性选择、道路的附属设施、道路的绿化等方面讨论了城市交通性道路、城市生活性道路和步行街的景观设计方法。

【关键词】交通性;生活性道路;步行街;景观设计

0.前言

在城市中,不同的道路在城市生活、生产活动中所起的作用各有不同,使用对象与使用方式之间也存在着差异,所以在景观设计上的侧重与手法运用也各有不同。我们需要根据研究的问题,将城市道路进行分类,以便研究的更深入。城市道路根据功能可分为交通性道路、生活性道路、步行商业街道路三种,本文将结合城市道路景观的特点,分别就以上三种道路景观的设计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和讨论。

1.城市交通性道路景观设计

1.1城市交通性道路景观设计

⑴城市交通性道路,担负着城市的主要交通运输功能,而且一般为机动车、自行车和步行者公用车道,一般车速较快,所以一般多位直线。若采用曲线,一般也选择半径较大且变化较平缓的形式,因此在道路线形上不易产生特色,而往往在道路空间的设计上采取一些措施来体新道路的形象,比如,利用两侧自然风景、建筑、绿化来加强视觉效果,创造不同的空间感受。同时,不同的车辆行进速度对景观效果的要求不同,在设计中根据道路使用功能的不同应分别对待。

⑵道路设施的作用就是为道路的使用者服务。它主要有路灯及各种交通设施,包括地面标线、信号灯、指道牌、隔离装置、跨线桥、候车亭、加油站等,这些设施的设计要与道路的整体环境相协调,各个细部要精心推敲。交通标志的设计要形象化、标准化,突出直观性,造型上可根据道路的环境特色,考虑个性化设计,强调整体性。

⑶绿化设计是生态的需要,也是道路景观的重要构成元素。其作用体现在维护道路的卫生、净化空气、减弱噪声、调节温度湿度、组织交通和保证安全等很多重要的方面,同时还为市民提供休闲场所。所以城市交通性道路的绿化设计应考虑衰减噪声、避免视线遮挡;绿化宜选用草坪、低矮的灌木或树冠较小、树干较高的树种;对于较为宽阔的道路,可在其两侧或中间设置绿化隔离带调整空间尺度;此外,绿化树木的树种、数量还要精心选择、巧妙配合,使道路在不同的季节展现不同的景观。

1.2城市快速路景观设计

城市快速路是交通性的,设计车速较快,交通量大,构成了景观设计的控制因素。

一方面,快速路要选择合理的位置。一般快速路选线是,其平面位置宜选在可能要改建的区域,或建筑形式较为落后的地区,这样改建时就容易使设计的建筑物以及环境能与快速道路相协调。

另一方面,快速路在线型上的选择要符合行驶要求。快速路的设计要满足目前的计算车速40~80km/h,所以其线性设计不同于一般的城市道路。同时要考虑道路的经济性,还要注意与地形地势的特点相配合,线性要优美平顺,以保证汽车快速形式,并有足够的安全感和舒适性。线性的选择会对人视觉与心理上有很大的影响,因此要求线性是连续的,并有良好的视线诱导,综合考虑平面与纵面的视线,使其成为优美的立体线性。

快速道路周边景观设计需要采用大尺度考虑时间和空间,有必要修建一些具有特征的建筑和具有吸引力的景观,这样才能使道路的使用者在行驶过程中对环境有较强的印象。

1.3风景区道路景观设计

风景区的道路主要是便于市民和外地游人到风景点去游览,是风景区的通道,也是风景区的一部分。所以风景区道路的规划和设计,除了必须满足交通功能和技术要求外,还必须重视研究如何使道路成为观赏城市风景景观的良好场所,同时风景区道路也要具有艺术观赏性,从而使风景区道路与周围环境达到和谐统一。

在风景区道路的两侧,一般建筑物比较少,所以周边环境设计中绿化以及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

风景区道路的绿化是其景观必不可少的,它不仅可以软化、美化道路的生硬感,提供舒适的行驶条件,改善小气候,还可以起到组织交通的导向作用。风景区道路的绿化有下面几个要求:要满足道路功能的需求;在种植选择上以耐盐碱、抗风性强的乡土树种和适应性较强的植物为主;在植被的搭配上,树木和观赏性花木要搭配得当,充分考虑游人的遮荫需求和观景效果,营造天然绿色屏障;强化道路特征和方向性,既要保证道路整体风格的连续性,又要体现一路一景的导向性。

有的风景区道路要从自然水体边经过,称为滨水道路,它的景观价值会显得更加重要。根据道路沿线不同的地形地貌条件和功能需求,要采用与之相适应的边坡、护岸形式,既满足道路的安全性,满足防洪和游人安全的要求,又尽可能保证場所的亲水性。滨水道路的景观设计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保证原有的自然岸线,尽量减少人工雕琢的痕迹;创建亲水空间,使人更接近水体,更接近大自然,更能深刻的感受景观;着重研究边坡护岸的设计。有的道路距水体较远,且高差较大,可以放缓边坡,然后种植绿色植物,形成自然的、生态的边坡;有的边坡坡度较大,宜使用稳固的硬质边坡处理,在上半部分采用绿色植被,来创建边坡的景观。在有的边坡上还应设置台阶式的护岸,方便游人进出水域。

2.城市生活性道路景观设计

城市生活性道路是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且由其特点我们可以得出其景观特性的特点。由于此类道路上的交叉口较多,为保证行车的安全,设计中一般要求进入主路、支路的车辆通过隔离带的引导顺进顺出主干道,支路的出口应设置减速标志或减速器,确保主路的通行顺畅。还要根据情况增加人行横道的数量,在可能的情况下要设置人行天桥或地下人行过道,保证行人的安全;地面的铺装选择也要适当,细腻的铺装让人觉得愉快和易于接受,相反,粗糙的铺装让人产生疏远的感觉。城市生活性道路中,由于行人的比重加大,人们对周围环境景观的感受更细、更深,对环境的审美要求也更高,所以要精心巧妙的构思环境景观。以商业服务性为主的生活性道路,对停车场、休息空间等要求较多,而且这里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商业形式。以生活居住为主的则要多考虑服务设施的设置,并强调夜间的安静性。以行政办公为主的就要强调其标志性,通过强化建筑物和环境设施的特点,突出其区域的功能性。

绿化设计由于道路上行人数量较车行道多,应尽量少用草坪,除行道树外,其它形式的绿化适合采用带花池的花坛、灌木等。设计中还要考虑绿化中的灯光效果,使绿化不会在夜晚显得漆黑一片,毫无生机。现在城市生活性道路多用花坛来点缀。花坛一般用砖石砌成,在表面上采用不同材质及颜色的抹面或用瓷砖镶面。花坛一般在道路的断面上是高出原有人行道平面的,主要设置在人行道两旁,有的布置在街角部分或在绿化带位置中,而不侵占人行道的宽度。

3.步行街景观设计

步行街是城市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开放空间,是城市中人流量最大、人群活动最集中的场所。其重要作用就是为市民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购物、休闲环境,在这个环境中人们的交通方式几乎都是步行,因而环境的方便性与舒适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步行街长度一般不会太长,过长的步行街,会将人的视线引向地平线,使景观变的单一乏味,而使人感到厌倦。有趣的路程能使人有一种心理作用,觉得步行的距离变短了,所以要通过选择曲折变化的道路线性来使人们觉得景观的丰富多彩,同时也在无形种延长步行街的长度,使步行街的内容更丰富。

步行街的宽度一定要满足步行人流密度的要求,还要满足行人在两边的观看和穿行。一般自然发展而成的摊贩市场中摊贩之间的距离一般为2~3米,这个距离可以保证步行交通和两侧的生意;6~9米宽的街道是非常理想的步行购物的地方,这个距离使人清楚地看见对面商店橱窗里的东西,可以很自由的、毫不费劲地在街中穿来穿去;12米宽的街道依然是亲切的,20~25米的街道空间是宽松的,人们对周围的活动感兴趣,能清楚地看见别人的活动。此外,选择合适的道路的长宽比对于保持道路的景观协调也有很重要的作用。

4.结语

总之,对城市干道景观的设计要通过认真调查分析,得出设计的要点,合理的指导设计进行。在具体的设计中,城市交通性道路、城市生活性道路和步行街三种比较重要的城市道路形式,通过研究其特点、功能,详细地阐述了其在设计道路形式、建筑形式、道路设施以及道路的绿化、装饰等方面的具体工作。

作者:王昊

第3篇:浅析城市道路景观生态设计

【摘要】面对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如何利用生态学原理来更好地为城市道路景观设计服务,是目前非常值得人们关注的问题,城市道路景观生态设计也应运而生。本文介绍了城市道路景观生态设计的基本原则,提出了提高城市道路景观生态设计质量的措施,希望为城市道路景观生态设计提供了具体思路和有效参考。

【关键词】城市道路;景观生态设计;原则

城市道路景观是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城市道路景观的形成是经过长时间的人为建构积累起来的,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演变。随着社会经济和城市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道路不仅要满足通行需求,还要美观环保,与生态环境和谐共处。道路绿化通过种植各种各样的植被,形成色彩鲜明、错落有致的城市道路景观,可以美化环境,起到衬托城市,柔化城市建筑硬环境,通过道路、植物和建筑的协调衬托,为道路增添色彩感。同时,道路绿化可以遮挡道路两旁的不雅建筑,如高架桥墩、破旧房屋、挡土墙等,使城市的整体面貌改善,提升城市的整体质量。其次,通过道路绿化,可以起到调节气候、净化空气、减弱噪音的作用,还可以释放氧气、吸收有害气体,改善环境质量。未来景观生态设计将是城市道路设计的主流趋势。

1. 城市道路景观生态设计的主要原则

1.1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表现为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三方面在道路景观设计中相统一,把自然景观巧妙地应用于道路景观,在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的同时,让城市道路中的硬质景观融入自然并与自然共存。

1.2个性化原则

中国的园林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我国的园林不仅是自然佳景的集合之地,更是性灵寄托之所。所以在道路景观设计上,更应该将中国的园林文化融入其中,将自然环境和人文因素结合起来,使各个城市的道路景观设计具有特殊风格和悠远的意境。在整个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中,大至道路布局、空间处理和体形组合,小至城市道路的一石、一水、一山、一木的选择和设置都能区别于其他城市,体现出本城市独有的性格特点和人文修养,将本城市居民的生活习惯、文明程度、道德涵养等反映出来。

1.3创造地方特色的原则

城市道路的格局反映城市历史发展过程,城市道路记载着城市的历史,蕴含城市的文化,是一个地区的特色所在。城市道路景观生态设计应与本地的地方特色相结合,使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突出城市自身的形象特性, 并考虑时间变量因素, 充分展现城市特色。

1.4安全性原则

优秀的道路景观设计能满足人、车辆、道路和环境的要求,将人、车辆、道路和环

境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在整个道路景观设计中,要时刻将安全原则融入到景觀设计的每一步。道路景观小品、游憩路径和模式等不应构成人身安全的潜在威胁。设计者应对景观设施的安全性、景观设计的合理性和人车关系等因素进行充分的思考与探索,使整个设计没有任何安全隐患和漏洞。

2. 城市道路景观生态设计措施

2.1种植不同类型的植被

城市道路绿化植物应以乔木为主,使乔木、灌木、地被植物相结合。同时可以增加植物的种类,比如增加观花乔木、灌木植物种类和观色叶植物种类,营造丰富的季相景观效果。通过种植不同类型的植被形成高低有序、错落有致、色彩变换以及季相变换分明的城市靓丽风景线。种植攀援植被和地被植被,形成覆盖范围广、形态变化多样、植被花期不同的绿色景观,同时也要引入一些有欣赏价值、适应性强的外来物种,科学合理的将其分布在道路两旁。对于部分污染较为严重的地段,要选用抗力强、适应力强、耐修剪的植物。尽量种植春季早发芽,秋季晚落叶的植物,以免出现秋黄冬秃的现象,使城市失去色彩。

2.2使用绿色材料

对于绿色材料这个词,人们比较认可的解释为减少不可再生材料的使用、利用可再生材料、利用回收材料、重新使用旧材料。如今城市建设中大量使用沥青混凝土材料,色彩单一沉闷,高温下产生强烈的热反应还会影响人们生活与出行,同时这样的路面会增加地表径流,造成城市街道排水不畅。所以选用合理的绿色材料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同时也有利于资源的重复利用,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2.3车行道景观生态化

车行道指的是高速路,又被称为快速路,具有车流量大、行车速度快、运输效率高等特点。所以,高速路的景观绿化独具风格。高速路景观属于大地自然景观的一种,自然属性较为突出,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构成空间能力强,具有较强的生态性和一定的人文性。在高速路景观的处理上,应该考虑到观赏者是身处在高速行驶、不断运动的环境中,相对于静态环境,景观主体对景观客体的尺度感发生了变化,对景观客体整体轮廓的认知感更强。高速路的景观设计应该做到形体连续、线型优美流畅、具有节奏感和韵律感、不宜具有太多变化特点、以大尺度景观绿化为佳。植物的选种应具备常绿、耐寒、耐旱等特性,坚持适地适树原则,要始终与周边各环境要素相协调,使沿线绿化景观完全融入到大自然景观中。高速路沿线路段野生保护动物多,应在相应区域设立高架桥或者动物通行区,提供生态网络的穿越空间,车和动物各行其道,减小道路系统对周围地区各物种带来的危害和影响,最大限度地提高原生态景观的保护,使本土的物种得以延续和发展。

2.4道路景观体现城市特色

城市道路的绿化设计既要体现共性,更要体现个性,因此,要重视城市特色的展示。可以种植一些城市的市花或当地特有的植被作为基调树,应用灵活的景观规划设计方式,尽量保持当地的湿地和植被类型等自然景观,保护好植被的枝叶,让其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充分体现城市的地方特色和韵味深厚的文化特色。

3.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城市的进步,道路景观显得十分重要,创造美观环保的道路景观一直都是人们的追求。道路景观生态建设要倡导生态设计,以可持续发展为主要指导方向。应运用生态学理论,针对不同城市道路景观的不同情况进行合理化设计,有效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营造一个生态良性循环、布局合理的城市道路景观,促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 曹娟. 城市道路景观生态绿化设计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12,20: 10494 - 10496.

[2]吕志宏.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理念的新思考———以温榆河景观大道绿化设计为例[J]. 农学学报,2014,06: 87 - 93+ 119.

作者:朱胜毅

第4篇:城市道路景观设计

一般来说,城市道路景观是在城市道路中由地形、植物、建筑物、构筑物、绿化、小品等组成的各种物理形态。城市道路网是组织城市各部分的“骨架”,也是城市景观的窗口,代表着一个城市的形象。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周边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些都要求我们要十分重视城市道路的景观设计。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尊重历史的原则城市景观环境中那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场所往往给人们留下较深刻的印象,也为城市建立独特的个性奠定了基础。城市道路景观设计要尊重历史、继承和保护历史遗产,同时也要向前发展。对于传统和现代的东西,我们不能照抄和翻版,而需要探寻传统文化中适应时代要求的内容、形式与风格,塑造新的形式,创造新的形象。

可持续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主张不为局部的和短期的利益而付出整体的和长期的环境代价,坚持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的发展相统一。这一思想在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中的具体表现,就是要运用规划设计的手段,如何结合自然环境,使规划设计对环境的破坏性的影响降低到最小,并且对环境和生态起到强化作用,同时还能够充分利用自然可再生能源,节约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

保持整体性原则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整体性原则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第一,从城市整体出发,城市道路景观设计要体现城市的形象和个性。第二,从道路本身出发,将一条道路作为一个整体考虑,统一考虑道路两侧的建筑物、绿化、街道设施、色彩、历史文化等,避免其成为片段的堆砌和拼凑。

连续性原则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连续性原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视觉空间上的连续性。道路景观的视觉连续性可以通过道路两侧的绿化、建筑布局、建筑风格、色彩及道路环境设施等的延续设计来实现。第二,时空上的连续性。城市道路记载着城市的演进,反映出某一特定城市地域的自然演进、文化演进和人类群体的进化。道路景观设计就是要将道路空间中各景观要素置于一个特定的时空连续体中加以组合和表达,充分反映这种演进和进化,并能为这种演进和进化做出积极的贡献。

3 各类城市道路景观的设计思路

不同的道路在城市生活、生产活动中所起的作用各有不同。笼统地研究城市道路景观问题是不太切合实际的。因此,我们需要将城市道路进行分类,以便研究得更深入。城市中的道路按活动主体可分为车行道路、人车混杂型道路及步行道路等类型。不同类型道路因使用方式与使用对象之间的差异,在景观设计上的侧重与手法的运用上也各不相同。

车行道路的景观设计市区车行道路(快速路)受城市用地的限制,城市中的快速路常常表现为高架与立交的型式,其道路景观设计与一般道路极为不同。

由于快速路是在市区内,其高度、宽度、尺度设计应对城市传统景观加以充分考虑,以降低快速路对于传统景观及周边环境的割裂,尤其是要控制快速路的高度以避免对传统建筑立面所讲求的比例关系造成破坏,必要时可采用地面式或拉开与建筑高度的差距。建筑物的尺度应与快速路和谐,可采用双重尺度,建筑的上部恰恰是在快速路上运动的汽车中人的视觉范围内,因而只需设计色彩效果,而建筑的下部是慢速运动的行人视觉可及范围,可采用人的尺度进行设计。快速路形式单一,交叉口少,很容易形成单调而乏味的街景,因此地标建筑的设计就显得格外重要,它的视觉标志性可以成为道路景观的高潮,使枯燥的道路景观有节奏和兴奋点。道路设施的设计快速路上的道路设施包括快速路照明设施、标志广告牌、信息显示牌、护栏、隔音板等。这些设施的设计不应仅仅是道路功能的补充与完善,还要注重它的视觉效果上对快速路的美化与修饰功能,更要避免自身对景观的消极影响。快速路的立交桥和匝道会产生大量的“失落空间”。这些空间为快速路的绿化设计带来了很大的契机。绿化铺作的几何构图配以相应的乔木、灌木栽植与快速路自身的线型交织在一起,会形成在大尺度上的景观的和谐。但也应该注意这种绿化不应仅仅是一

种视觉需要,还应注意其可达性,使其成为人们游憩的场所。

3.2 人车混杂型道路景观设计城市中人车混杂型道路又可分为交通性为主的道路与生活性为主的道路。3.2.1 交通性为主的道路交通性为主的道路一般担负着城市各个功能区之间的人流物流的运输,其交通流量大,通常路幅较宽。其景观特性除了要满足安全性、可识别性、可观赏性、适合性、可管理性以外,还因有人的需求而需要提供方便性,如公交车停靠站、座椅、垃圾箱等。

3.2.1.1道路形式的设计

交通性为主的人车混杂型道路首先要考虑其安全性,将机动车与自行车隔离,由于考虑通行速度,多采用直线,在道路线型上不宜产生特色。其景观设计主要是通过对道路空间、尺度的把握,推敲建筑物高度与道路宽度比例提升其形象。

3.2.1.2建筑形式的设计

建筑形式的设计需要考虑车、人的双重尺度。对于车行来说,强调建筑物外轮廓线阴影效果和多彩的可识别性;而对于自行车和步行来说,由于车行速度较慢,行人数量增多,对建筑的观察时间较长,建筑物底层立面的质感、细部处理要给与精心的设计。

3.2.1.3 道路设施的配置及设计

此类道路的交通特点要求设置减速标志和减速设施,隔离设施也有所增加;点缀小品设施为使用者提供方便,造型上应与整体环境协调,相同设施体现系列化、标准化。道路的文字标识要采用英汉对照,增进城市的国际化程度。

3.2.1.4 绿化设计

此类道路人行道尺度比较大,可考虑草坪、绿篱、花坛、行道树等多种形式,树木的种植间距不应对行人或行驶中的车辆造成视线上的障碍,在品种搭配上,应充分考虑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的景观效果。

3.2.2生活性为主的道路

生活性为主的道路车种复杂、车行速度慢,人流较多.可分为以居住为主的街道、以商业为主的街道和以行政办公为主的街道,景观设计强调其多样性与复杂性。

3.2.2.1街道形式设计

城市生活性道路是以城市生活为主,因此它的场所感较强。街道空间形式的设计首先要满足活动内容的需要,并根据街道功能特点,可以考虑街道空间的变化,如沿街附属空间的导人,弯曲、转折,采用对景、借景等来丰富空间景观。

3.2.2.2沿街建筑的设计

此类街道应对建筑的文化性与历史延续性充分考虑,建筑临街的底层部分要精心设计。设施小品的设计应充分为使用者提供方便,同时应符合其使用功能,造型上应与环境协调、考虑文化内涵。广告设计不宜过大,不能影响原有建筑的体量与立面风格,艺术品设置要强调色彩、体量及易亲近性等。

3.2.2.3 绿化设计

由于道路上行人数量较行车多,应尽量少用草坪,除行道树外,其它形式的绿化适合采用带花池的花坛、灌木等。设计中还要考虑绿化中的灯光效果,使绿化不会在夜晚显得漆黑一片。

3.3步行道路景观设计

步行道路的出现给城市带来了很多生机,其景观特性为安全性、方便性、舒适性、可识别性、可适应性、可观赏性、亲切性、公平性、可读性、可管理性等。其景观设计在考虑上述几种情况之外,应格外强调个性化、人性化、趣味性、亲切性的特征,要充分注重自然环境、历史文化、人与环境各方面的要求。下面介绍商业步行街的景观设计。

3.3.1道路形式

通过街道空间形式来体现商业步行街的景观个性。如德国布莱梅古商业街狭窄而弯曲的街道形式,构成了其特有的景观形象。商业步行街建筑的高度及其与街道宽度的比例,要以能够营造亲切、和谐的空间尺度和环境气氛为宗旨,适于人们交往、休闲、娱乐行为的进行;沿街建筑物风格、色彩、体量、质感会使商业街景观具有鲜明个性。

3.3.2地面铺装设计

件选择不同性能的铺装材料,如南方炎热多雨,应选用吸水性强、表面粗糙的材料,在雨季起防滑作用,而北方寒冷地区应选择吸水性差表面粗糙且坚硬的材料,防滑防冻、不易损坏。铺装材料材质的选择、色彩的设计能够强化商业街的景观形象。

3.3.3设施设计

步行道的设施设置要考虑在其中人群的多种使用需求,如停车场、自行车停车位、电话亭、自动提款机、垃圾桶、道路指示牌、导游图、座凳等,这些设施的设计应根据使用方便、造型别致、尺度亲切、布局合理、无障碍使用的原则。值得一提的是,城市中商业街多是有传统历史的,其设施设计也应充分体现文脉精神。

3.3.4小品设计

小品的设计,题材可以来自城市的历史、文化、典故、事件等,能够起到强化空间环境文化内涵、渲染城市的人文色彩的作用,使人们在购物、观景的过程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小品的尺度要与人接近,使人感到亲切、熟悉。

3.3.5绿化设计

为了能够反映商业步行街的繁华特点,不宜采用高大的树木,而且种植密度要适中,不影响两旁的建筑在人们的视野范围内展现其商业氛围。在供行人休息、停留的小广场或道路局部放大处种植一些遮荫树,这对夏季较为炎热的城市能够起到较好的降温作用 一.城市道路景观构成要素

城市道路景观就其构成要素而言,除道路本身景观外,还包括道路附属设施景观、道路两侧一定范围区域内的景观以及道路历史文化等相关的人文景观.道路线性走向、道路竖向、道路横断面布置、路面铺砌、道路绿化景观、挡墙、护坡、立交桥和人行天桥等道路构造物景观构成了道路本身景观的基本内涵.

道路附属设施包括照明设施、交通安全设施(交通标志、标线)、公交设施和小品(如公交站点、休闲

板凳、卫生设施、通信设施、雕塑、喷泉)等.

道路两侧一定范围区域内的景观也是城市道路景观的重要构成要素,甚至成为道路的特色景观.例如深圳滨海大道、珠海情侣大道依海而建,东莞大道路过多处山体,宽阔的海面、秀气的小山都令人心旷神怡.此外,道路两侧的建筑物格调(如北京长安街和上海外滩两侧的建筑)无疑也是道路景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原则2.1 与城市道路的性质和功能相适应由于城市布局、地形、气候、地质、水文及交通方式等因素的影响,不同性质和功能的道路组成,会产生不同的路网.大城市有快速道路系统、交通干道系统等,由于交通目的的不同,不同环境中的景观元素要求也不同,路旁建筑、绿地、雕塑以及道路自身设计都必须符合不同道路的特点. 2.2考虑道路使用者的行为规律与视觉特性道路上的人流、车流都是在动态过程中观赏街景,又由于各自交通目的(上班、购物、旅游等)和交通手段(步行、骑自行车、乘公交车等)不同,产生不同的行为规律和视觉特性,设计中要把握以人为本的原则. 2.3考虑综合效应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不仅要求各个景观元素组成的街景统一协调,而且与城市自然景色(地形、山峰、湖泊及绿地等)、历史文物(古建筑、古桥梁、古塔、传统的街巷等)以及现代建筑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把道路与环境作为一个景观整体加以考虑,并作一体化设计、创造有特色又有时代感的城市环境. 2.4可持续发展和个性原则可持续发展表现为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三方面的统一.在道路景观设计中要尽量加强自然要素的运用,恢复和创造城市中的生态环境,让城市道路的硬质景观融入自然并与自然共存.个性设

计指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突出城市自然的形象特征,是每个城市各自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地形和气候,在城市整体形象建设中得以充分体现.三.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主要内容在具体城市道路景观规划设计中,通常需要考虑道路视觉景观设计、绿化园林设计、照明设计、沿街建筑立面改造、道路公共设施和小品等.道路视觉景观设计应和道路平、纵、横及道路结构等设计相结合.道路平面线性、竖向设计和横断面布置要充分利用地形、地物的变化,力求做到道路线性、分隔带、绿化、边坡等连续、平顺、自然且通视效果好,与周边环境色彩协调、风格统

一、融为一体.切忌把道路拉直推平,导致视觉单调乏味.机动车道路面尽量采用柔性路面结构,减少光污染和噪声污染;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以及路旁景观的设计皆要注重材质和颜色的选取合乎道路景观风格定位并和周边的环境相协调.在材料选择上,地域的不同也有不同的选择.如南方炎热多雨,应选用吸水性强、表面粗糙的材料,在雨季起防滑作用,而北方寒冷地区应选择吸水性差表面粗糙且坚硬的材料,防滑防冻、不易损坏。另外铺装材料材质的选择、色彩的设计能够强化商业街的景观形象。沿线的立交桥和人行天桥景观注重墩柱、主梁和栏杆造型,必要时对桥型的选择和桥梁的外观颜色也加以斟酌.道路挡墙、护坡对景观的影响较大,宜用绿化种植遮蔽.道路园林绿化设计要求选用的树种、大小和布局都要充分研究.不同地域、不同气候条件适宜种植的树种不同,不同的树种因其树型、色彩、香味、季节不同,在景观上也会产生不同效果.因此,要结合道路景观风格、沿路建筑以及气候及地方特点将道路绿化作为道路景观整体的一部分来考虑以达到车移景异、丰富多彩的景观效果.灯光照明可以塑造道路绚丽多彩的夜景,照明设计时可以考虑道路照明、建筑物泛光照明、广场绿地照明的综合照明效果.照明灯具的灯柱选择除满足亮度要求外,造型非常重要,要兼顾白天和夜晚的视觉效果.道路公共设施和小品应满足道路作为市民公共活动空间需要的信息交流、休闲甚至游赏娱乐等多种使用需求,种类繁多.有实用性的,如公交站点、休息椅凳、公共厕所、垃圾筒、电话亭、广告牌、宣传栏;有观赏性的,如树池、花架、亭廊、艺术雕塑、水池喷泉. 在小品的设计上,题材可以来自城市的历史、文化、典故、事件等,能够起到强化空间环境文化内涵、渲染城市的人文色彩的作用,使人们在购物、观景的过程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小品的尺度要与人接近,使人感到亲切、熟悉。如果说道路本身景观应力在求“势”、追求大气的话,道路公共设施和小品由于多布置在行道及城市绿化带上,行人缓慢通过甚至可以驻足观赏,那么其景观设计则应着重在“型”的处理上下工夫,对公共设施进行统一的规划,设计出匠心独具的形态,对景观小品进行细部刻画,细致地反映一定的文化主题,既有助于提升城市形象,又有利于塑造道路的特色风格.当然,在步行商业街与步行交通为主的商业街,因其多数造在传统的商业街区,对继承城市的生活方式,保护古建筑、改善城市环境等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步行商业街发展迅猛,对其景观设计宜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使其充分体现文脉精神.a.通过道路空间的形式体现步行街的景观个性. b.通过道路建筑物风格的协调或对比,塑造步行

商业街景观的个性c.道路设施要精心设计

d.地面的铺装要体现个性化设计e.绿化应标新立异f.雕塑艺术应追求大众与通俗化在绿化种植方面,为了能够反映商业步行街的繁华特点,不宜采用高大的树木,而且种植密度要适中,不影响两旁的建筑在人们的视野范围内展现其商业氛围。在供行人休息、停留的小广场或道路局部放大处种植一些遮荫树,这对夏季较为炎热的城市能够起到较好的降温作用。四. 结束语要美化生活就要建设好我们居住的的环境,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环境的要求也在提高.道路较为交通的依托,不能只从运输的功能上考虑,理应将其看作是景观的反映.所以城市道路设计工作者,应重视景观设计在道路设计中的作用.而实际上,城市道路景观规划设计已成为一个涉及景观、城市规划、建筑设计、道路美学、园林绿化等多个学科的综合性问题.这就要求多专业的协作、功能与景观并重、共性与个性共存、景观规划设计与道路规划设计同步进行

的设计理念.

第5篇:城市道路公路景观设计

道路绿化设计——焦作市人民东路绿化景观规划设计说明

前期分析

道路绿化设计应该解决的问题

、提供良好、安全的交通环境是首要问题,主要体现引导、诱导视线种植,防眩种植等方面;

、生态防护问题,体现在遮荫、滞尘、吸收有害气体等方面;

、城市形象的体现,道路是城市的风景线,道路绿化应该反映城市特色,体现城市形象。 、充分考虑道路绿化的后期养护,尽力降低养护成本。利用生态学原理,使植物自然更新,最终达到稳定的道路绿化景观效果。

焦作市人民东路道路绿化景观设计应该注意的主要问题

、人民东路是人民西路的延伸段,绿化景观设计应考虑与已建成的人民西路的景观协调问题;

、与周边用地性质的协调问题;

、人民路是城市主干道之一,道路景观设计应考虑体现城市形象,体现焦作作为旅游城、煤炭城、拥军城等城市特色;

4、节点的处理应考虑节点与整个道路景观的连续性和衔接性。

区位

人民东路(东环路――文昌路段)位于焦作市老城区南部,与新城区毗邻,规划为焦作市城市主干道。

绿化景观设计范围

焦作市人民东路绿化景观设计要求对人民东路(东环路――文昌路段)道路中央12米宽绿化分车带以及慢车道外7米宽绿化带进行绿化景观设计。

现状分析

人民东路(东环路――文昌路段)全长约5300米,道路为两板三带式,道路总宽(含人行道)76米。其中中央分车带花坛宽12米,两侧车道各17米,慢车道外各7米宽绿化带,此绿化带外各8米宽人行道。全线由西往东分别与东环路、文渊路、东二环路、山阳路、文丰路、中原路、云阳路、长林路、西径大道、宁远路、中兴路、文昌路交叉,其中在东二环路与山阳路段之间与瓮涧河交叉,现瓮涧河主要用于城市泄洪。道路周边规划用地为居住用地、行政办公用地与商业金融业用地。区内地下水位偏高,种植土基本为回填土,局部需做土壤改良,地形平整。

规划设计依据

河南省焦作市规划建筑设计院绘制的《焦作市人民路(东环路-文昌路)道路平面布置图》 .《焦作市人民东路绿化设计招标通告》 .《焦作市人民东路绿化设计、施工招标文件》 .《焦作园林志》

.《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

综合分析 道路性质

人民东路属于城市道路,服务对象主要为城市居民,应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人民路作为城市主干道,是造成“城市热岛效应”的一个重要源头,运用绿化手段,提高道路绿化覆盖率,从源头上解决城市“热岛效应”,特别在炎热的夏季,使市民穿行在荫凉的街道上。通过合理的植物配置,降低机动车造成的空气污染、噪声、吸收灰尘。枇杷、广玉兰、紫叶李、金枝槐、法国冬青、丰花月季等植物材料的应用,给市民带来了色彩斑斓的视觉感受,还起到杀菌滞尘的作用。

人民东路作为城市主干道,性质上属于城市景观大道,代表了焦作市的整体形象,应突出焦作作为省级园林城市的城市风貌与城市特色。

人民路道路现状特点及规划要求

人民西路现已通车,焦作市市政府位于人民西路中段;人民东路正在建设中。全线路板结构为双向8车道,中央12米分车带,两侧车行道各17米宽,车道外各7米宽绿化带,此绿化带外各8米宽人行道,总宽76米。道路两边规划用地为居住用地、行政办公用地与商业金融业用地。

标准平面结构如下:

设计指导思想

结合城市道路设计规范,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

因地制宜,结合用地规划及现状提出布局合理,概念新特的景观构想。 充分考虑实地实情,使设计与施工达到完美结合。

设计原则 .生态性原则

坚持生态优先,实现焦作城市道路绿化体系的总体建设目标。

建设高标准的城市道路绿化体系,构成兼顾景观与生态功能的绿色长廊。

坚持生物多样性,采用丰富的植物品种,坚持以树为主,乔灌花草结合,实现优化配置。 .安全性原则

中央分车带的绿化应采用注重景观与视线引导及指示性功能兼顾的合理化设计,同时考虑防眩设计。

在道路交叉口处,鉴于驾驶员安全视距的要求,合理栽植H<0.8m的低矮灌木或地被。 .协调性原则

协调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的关系,保证生态效益的充分发挥。

协调保护与开发、景观与生态、投入与产出、建设与养护的多重关系,保证道路绿化体系的可持续发展。

协调道路沿线各功能地块的总体景观建设,保证城市绿化体系结构得以良性的整体发展。 .服务性原则

人民东路属于城市道路,服务对象主要为城市居民,应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使道路绿化体系更好地服务于焦作市社会、文化、经济的发展。

景观构思 景观构思基点

生态学的观点要求我们观察世界,倾听他的呼声并了解他。世界是生物和人过去到现在一直生存的地方,而且一直处在变化过程之中,我们和他们是这个现象世界的共栖者,和这个现象世界的起源和命运是联系着的。

——麦克哈格 .生态概念

生态已不仅是“生态学”中的术语,已成为影响时代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因素,“生态”观念强调对各种资源的整合及再利用,它强调有针对性地保护有利资源并将限制因素变为优势特点。“生态化”的设计理念引导我们塑造人工景观应以自然条件为基础。从节约、经济

的角度出发,这样不仅大大降低建设成本,同时带来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融合”与“生长”

人民东路作为焦作市绿地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依据焦作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定位,与城市肌理相融合,与城市景观共生。道路景观必将与城市景观互相影响,相互制约,因此我们提出了生长的概念,将道路景观视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有机生命体,随着时间的推移,必将与周边景观体系相连接,相渗透。

.经济原则

快速建设往往出现蔑视资源与资源浪费的失误,为了合理有效地完成建设,人民西路的景观强调低投入,即降低投资成本,降低日常维护成本,而以生态养护为主,重点地段重点投资的对策将会取得良好的效益。

.文脉延续

文脉好似城市的足迹,是一个城市精神品格形成的根本,人民东路景观应当结合城市现代多元的文化特性,同时弘扬城市的历史文化,体现“历史与未来”的共生,体现焦作市作为全国著名旅游城市及省级园林城市的城市特色,并反映焦作市的历史文化底蕴。

景观构想 总体方案构想

运用丰富的植物元素与人工造景手法,充分考虑植物的层次、色彩等各项特性,结合植物生长变化创造出线性四维空间;中央分车带一改以往单一规则式种植,运用规则与自然相结合、灌木与乔木相搭配的种植方式,以300米为一个单位形成线性景观序列;在人行道一侧的绿化带,则着重体现物种多样性及植物的层次变化,体现景观多样性,运用各具特色的花灌木与地被组合成为一条绚丽斑斓的花带,其上方栽植行道树,营造出人行树荫下、花草随行间的城市新景观。

因考虑人民西路现已建成,风格为简约式,故而沿袭了人民西路的设计思想,构成设计方案二。

景观节点构想:

人民西路规划中少有较开阔的区域,景观节点考虑就以道路交叉口以及公交港湾等具有一定变化的景观空间,本次设计选取小巧别致,增加街口的人性化氛围。

中央分车带遇到道路交叉口位置:考虑到行车安全性与视线诱导种植,此处外侧栽植小叶女贞篱,内侧满栽美人蕉,花开繁茂,为过往司机起到提示作用,同时使道路绿化景观丰富多彩。

行车道外两侧绿化带遇到公交港湾位置:此处绿化带宽度仅为2米左右,采用满栽金叶女贞种植方式,简单质朴,与周边景观风格迥异,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可适当消除候车时的焦急心情。

林荫道构想

以安全性、功能性为前提,强调节奏感、韵律感,形成线形景观肌理。同时在安全性上应当满足道路设计规范要求,如防眩光、禁行要求等。生态功能上又具有遮荫、防尘、降噪等特点。

类节点进行设计:

道路交叉口处外围绿化带节点:丰富的植物色带点缀,草花、低矮花灌木与景石自然搭配,

种植设计

植被景观是人民西路道路景观建设的核心,而植被绿化风格的规划控制将对城市生态格局和经济可行性建设产生重大的影响,本方案采用线形排列方式,以形成现代、粗犷、自然、朴实的线形景观肌理。

种植规划的原则

适地适树,道路绿地应选择适应道路环境条件、生长稳定、观赏价值高和环境效益好的植物种类。

道路绿地植物应重点选择滞尘、防风、抗污染的树种。

道路绿地植物选择应从生物多样性的角度出发,在适地适树的原则下尽量丰富植物材料。 改变行道树树种单一的现象,确定骨干树种,确保道路绿化能体现出和谐统一又各具特色的整体风貌。

适当增加常绿树比例,促进道路绿地的环保及景观效果。增加中、低层树种和地被花卉,进一步丰富道路植物景观。

抗污染树种选择

根据《焦作市志》中的分析:焦作地处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植被气候区,具有优越的城市小气候环境,土壤较肥沃,适宜多种植物生长。设计选择以下抗污染树种

滞尘树种:枇杷、广玉兰、黄山栾、千头椿、悬铃木等。 抗二氧化硫树种:夹竹桃、百日红、大叶黄杨、紫荆等。

具体树种设计

方案一种植设计----多元

本方案种植色彩较为丰富,部分采用色叶植被,植被的纵向即沿着道路由西向东方向进行有规律的序列变化设计,体现焦作作为旅游城市的热情及开放。

行道树:8米宽人行道两侧种植双排行道树,树种为千头椿与黄山栾,这两种行道树以主要交叉路口为单元交错种植(千头椿树干通直高大,树冠开阔,叶大荫浓,新春嫩叶红色,秋季翅果红黄相间,是优良的彩叶树种。黄山栾果色金黄,凌冬不凋);慢车道外侧种植全球五大行道树之一的悬铃木,为慢车道行人提供良好的遮荫条件。

中央分车带:注重城市道路的观赏性,采用斜向构图,并在适当位置建造微地形,其上自然式种植黄杨球;同时考虑到道路绿化的生态效应,运用满栽的枇杷、金枝槐、紫叶李分别与黄杨球间隔种植,红黄绿色彩斑斓,自然与规整富于变化;物种间运用金叶女贞篱进行分隔,凸现植物创造的丰富层次,给人以充分的视觉享受。

两侧绿化带:沿人行道一侧以自由曲线方式种植地被、花灌木,间隔建造微地形,更好的烘托出自然种植方式;沿慢车道一侧则以行道树下规则栽植小叶女贞篱的方式,行人以绿化带中间的花灌木为主要观赏点。

具体栽植品种:

人行道一侧向外依次种植:葱兰+南天竹+百日红——小叶女贞+丰花月季+法国冬青——金叶女贞+麻叶绣线菊+紫荆——白三叶+二月兰+夹竹桃——紫叶小檗+丰花月季+红瑞木——阔叶十大功劳+棣棠+石楠,形成连贯的彩色花卉、灌木带。

临慢车道一侧种植1.5米宽的规则式小叶女贞篱,使慢车道一侧绿化景观简洁、一致,创造安全的行车环境。同时遮蔽林下冬季的凋零。林下草坪选择成本低、易养护的暖季型草天堂草。

方案二种植设计(简约)

本方案种植设计强调简洁明快,植被的纵向即沿着道路由西向东方向进行有规律的序列变化设计。植被横向为4个层次变化,依次为行道树、花灌木篱、常绿灌木篱、天堂草。各个植物层次高度相近,层次分明、整齐划一,沿袭了人民西路的设计风格。

行道树:8米宽人行道两侧种植双排行道树,树种为千头椿与黄山栾,这两种行道树以主要交叉路口为单元交错种植(千头椿树干通直高大,树冠开阔,叶大荫浓,新春嫩叶红色,秋季翅果红黄相间,是优良的彩叶树种。黄山栾果色金黄,凌冬不凋);慢车道外侧种植全球五大行道树之一的悬铃木,为慢车道行人提供良好的遮荫条件。

中央分车带:以小叶女贞打底,其间运用满栽的丰花月季、百日红以40米为一个单元分别与20米南天竹间隔种植。

两侧绿化带:植被横向为3个层次变化,靠近行车道为一排悬铃木,树下小叶女贞篱沿规则曲线种植,其外侧运用紫荆、夹竹桃、法国冬青以20米为一个单元交错种植,兼顾常绿与落叶树种搭配,层次变化丰富,整体风格简洁大方。

建议

发现问题:

规划中人民东路人行道宽为8米,结合焦作市近期及中期的发展趋势来看,人行道规划为6米即可满足需要。

人行道外侧紧邻周边规划用地围墙,会为行人带来一定程度的郁闭感,同时对周边规划用地也会带来一定程度的不安全感。

提出建议:

建议人行道宽度由规划中的8米改为6米,沿道路红线向内侧偏移2米为绿化隔离带。 绿化隔离带内植被横向分为3个层次,分别为行道树、常绿灌木篱与草坪。行道树品种与人行道另一侧品种保持一至,常绿灌木采用修剪成柱状的法国冬青与黄杨球紧邻围墙间隔种植,局部靠近大门的位置进行立体绿化,选用的品种为蔷薇、茑萝等攀援能力较强的多花植物。

建议平面结构如下:经济技术指标(见商务标)。

城市道路公路景观设计

第6篇: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分析

1道路绿化在现代化城市中的功能及在大园林中的作用

(1)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人口的密集、人工设施的充斥、机动车辆的增长、自然环境的污染等这些对环境的人为改变,使原有区域的碳氧平衡、水平衡、热平衡等因素随之改变。平衡被破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产生的负面影响,正在越来越突出地凸现出来。随着科学的进步,人们逐步认识到,要在接受大自然赠与的同时,必须要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在城市中,特别是车辆拥挤的道路、立交桥和交叉路口等这些环境污染较严重的地区,大量种树、栽花、种草能起到人为强化自然体系的作用,利用绿色植物特有的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的功能;吸收有害物质,减轻空气污染的功能;除尘、杀菌、降温、增湿、减弱噪音、防风固沙的功能等等生态效益,应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根本出路。

(2)道路是城市中具有重要地位的空间环境,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kevin Lych在《城市意象》一书中把构成城市意象的要素分为五类,即道路、边沿、区域、结点和标志,并指出道路作为第一构成要素往往具有主导性,其它环境要素都要沿着它布置并与它相联系。从物质构成关系来说,道路可以看作是城市的“骨架”和“血管”;从精神构成关系来说,道路又是决定人们关于城市印象的首要因素。正如《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一书中所说的那样:“当我们想到一个城市时,首先出现在脑海中的就是街道。街道有生气,城市也就有生气;街道沉闷,城市也就沉闷”。街道不仅仅是连接两地的通道,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人们公共生活的舞台,是城市人文精神要素的综合反映,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延续变迁的载体和见证,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构成区域文化表象背后的灵魂要素,上海浦东的世纪大道、南京东路步行街、外滩滨江路景区、苏州观前步行街都是成功的范例。因此,加强道路建设,讲究道路空间的艺术设计,追求“骨架”与整体的平衡和谐,是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位的有效途径。

综上所述,可以初步得出以结论:城市道路是现代化城市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担负着城市疏散交通的重要功能,是现代化城市必备的重要基础设施。现代化的城市道路,在满足交通等道路使用功能外,搞好道路的绿化美化,能起到防眩光、缓解驾车疲劳、调节心情稳定情绪等作用。所以说,有良好绿化美化的园林环境和赏心悦目的道路景观,也是现代化城市道路不可或缺的功能之一。道路绿化就是实现这一功能的主要手段。

2城市道路绿化植物的选择

乔木在街道绿化中,主要作为行道树,作用主要是夏季为行人遮荫、美化街景,因此选择品种时主要从下面几方面着手:

(1)株形整齐,观赏价值较高(或花型、叶型、果实奇特,或花色鲜艳,或花期长),最好叶秋季变色,冬季可观树形、赏枝干;

(2)生命力强健,病虫害少,便于管理,管理费用低,花、果、枝叶无不良气味;

(3)树木发芽早、落叶晚,适合本地区正常生长,晚秋落叶期在短时间内树叶即能落光,便于集中清扫;(4)行道树树冠整齐,分枝点足够高,主枝伸张、角度与地面不小于30度,叶片紧密,有浓荫;(5)繁殖容易,移植后易于成活和恢复生长,适宜大树移植;(6)有一定耐污染、抗烟尘的能力;(7)树木寿命较长,生长速度不太缓慢。目前在河北省唐市应用较多的有雪松、河南桧、西安桧、法桐、国槐、合欢、栾树、垂柳、馒头柳、杜仲、白蜡等。

灌木的选择:灌木多应用于分车带或人行道绿带(车行道的边缘与建筑红线之间的绿化带),可遮挡视线、减弱噪声等,选择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枝叶丰满、株形完美,花期长,花多而显露,防止过多萌孽枝过长妨碍交通;

(2)植株无刺或少刺,叶色有变,耐修剪,在一定年限内人工修剪可控制它的树形和高矮;

(3)繁殖容易,易于管理,能耐灰尘和路面辐射。唐山市应用较多的有大叶黄杨、金叶地被植物的选择。目前,北方大多数城市主要选择冷季型草坪作为地被植物,根据气候、温度、湿度、土壤等条件选择适宜的草坪草种是至关重要的;另外多种低矮花灌木均可作地被应用,如棣棠等。

草本花卉的选择:一般露地花卉以宿根花卉为主,与乔灌草巧妙搭配,合理配置:

一、二年生草本花卉只在重点部位点缀,不宜多用。

道路的植物配置:主要有两类:整齐式行道树类型;自然式园林道路的布置。整齐式行道树类型:(1)乔木为主、配以草坪:高大的乔木不仅遮阴效果好,还会使人感到雄伟壮观,但较单调。

(2)乔木和灌木:既可增加景观和季相的变化,又具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3)常绿乔木配以花卉、灌木、草坪、绿篱(或色块):这种形式既可四季常青,又有季相变化,是目前应用较多的形式;另外,若条件允许可多行布置,既可增加绿化面积,提高绿化水平,又可大大减少噪音,这也是将来发展的方向和潮流。

自然式园林道路的布置:在繁忙的道路两侧设置自然式的园林道路即林荫路(具有一定宽度又与街道平行的带状绿地,其作用与街头绿地相似,有时可起到小游园的作用),尤其是居民分步相对较密集的一侧,既可方便居民自由出入林荫带散步休息(不必穿过交通繁忙的街道),又有效防止和减少车辆废气、噪音对居民的危害,这种形式在各个城市较为普遍。

3道路绿化景观的营造

(1)满足城市道路主要功能原则。城市道路绿化主要功能是庇荫、滤尘、减弱噪声、改善道路沿线的环境质量和美化城市。道路空间是提供人们生活、工作、休息、相互往来与货物流通的通道。在交通空间里,有各种不同出行目的人群,在动态的过程中观赏道路两旁的景观,产生了不同行为规律下的不同视觉特点。我们在设计道路时,须充分考虑了行车,行人的进度和视觉特点,不同速度,不同栽植方式,将路线作为视觉线形设计的对象。提高视觉质量,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具体的设计中,应以不遮挡视线为标准,同时又能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譬如,在拐弯处不应种植大灌木或小乔木。又如,在隔离带的种植时,一个标准端的长度就应考虑到车速,行人速度等问题。道路绿化另一个重要的功能是遮荫、降温。四季的变化使植物的外观形态随着发生变化,尤其是落叶植物。炎炎夏日下,行车和行人需要一个宜人的交通环境,浓郁的绿荫能使人感到丝丝清凉,烦躁的心情可以得到舒缓,有利于交通安全;当叶落的时候,冬日和煦的阳光带来几分暖意。所以说,植物不同的习性奉献给人们的不仅是视觉、嗅觉上的享受,还有心灵的慰藉。(2) 道路绿化的生态原则。生态是物种与物种之间的协调关系,是景观的灵魂。它要求植物的多层次配置,乔灌花、乔灌草的结合,分隔竖向的空间,创造植物群落的整体美。因此,在各路段的设计中,注重这一生态景观的体现。植物配置讲求层次美、季相美,从而达到最佳的滞尘、降温、增加湿度、净化空气、吸收噪音,美化环境的作用。设计中这一原则的运用应当是尤为重要的,因为这切实的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道路绿化规划设计要有长远观点,绿化树木不应经常更换、移植。

(3) 科学性与艺术性原则。既要满足植物与环境在生态习性上的统一,又要通过艺术的构图原理体现植物个体及群体的形式美,即符合绘画艺术和造园艺术的统一,调和,均衡和韵律的四大原则。因此在配置上应考虑道路长度,不同道路形式,同一条道路以不同的区块重复,以一种复现的节奏感来形成一种韵律,达到心境的平和,符合道路的景观要求。道路绿化设计与一般的绿地设计有所不同,它是动态绿化景观,要求花纹简洁明快、层次分明,作为街景它更要求色彩丰富,与周围环境协调一致。使旅客有“人在车中坐,车在画中行”的良好感觉。

(4)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原则。根据本地区气候、栽植地的小气候和地下环境条件选择适于在该地生长的树木,以利于树木的正常生长发育,抗御自然灾害,保持较稳定的绿化成果。选择适应性强、生长强健、管理粗放的植物。例如,行道树树种选择的一般标准:①树冠冠幅大、枝叶密;②抗性强,耐瘠薄土壤、耐寒、耐寒;③寿命长;④深根性;⑤病虫害少;⑥耐修剪;⑦落果少,或没有飞絮;⑧发芽早、落叶晚。公路绿化带采用大手笔、大色块手法,植观花、观果、观叶植物,适应不同车速的不同绿化带,空间上采用层次种植,平面上简洁有序,线条流畅,强调整体性、导向性和图案性,形成舒展、开敞、明快的风貌。选择多种植物创造不同氛围,体现植物生长的多样性和植物的层次性与季相性。

4结语

优美的城市环境,宜人的道路绿化是人们对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第一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工细琢的园林式的道路绿化是自然景观的提炼和再现,是人工艺术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相结合的再创造,它所体现的姿态美、意境美、蕴含着文化与艺术的融合与升华,使人感到亲切、舒适、具有生命力,是衡量现代化城市精神文明水平的重要的标志。

道路绿化不仅具有景观效果,而且是改善城市道路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的城市市政基础设施,运用植物生态功能的生物措施是取得城市生态环境良好循环的根本出路。

建设园林化的道路应采取大手笔、大色块的绿化手法,主要道路绿化带的理想宽度至少是30m,才能有效地发挥植物材料的生态效应,只有树立大园林的观念,克服以往的“一条路,两行树;绿化小打小闹”的做法,才能使城市环境面貌跃上一个新台阶。

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单靠道路绿化是不够的,还必须建设“点(公园绿地)”、“线(道路、河流、铁路)”、“面(单位庭院、居住区)”、“带(城市环型绿化带)”、“网(郊区农田林网)”、“片(城市隔离片林)”,等多层次、多结构、多组团城乡一体化的大园林绿化体系。

第7篇:城市道路绿地景观

我们现在所生活的大城市中,城市道路是构成优美居住环境和城市功能的基础,是城市社会活动与经济活动的纽带与脉搏,是人们了解一个城市、感受城市景观特色与城市风情的重要窗口。时代车轮将人类带入一个汽车时代、一个崇尚速度与效率的信息社会时,城市道路在城市规划中开始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担负着城市疏散交通的重要功能,是现代化城市必备的重要基础设施。现代化的城市道路,在满足交通等道路使用功能外,搞好道路的绿化美化,能起到防眩光、缓解驾车疲劳、调节心情稳定情绪等作用。因此,调和人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重要的是在于如何把握日益增加的道路景观的关系,并使之更趋于合理化,人性化。

特别是近几十年来由于工业的高速发展,汽车尾气的肆意排放,白色垃圾无处不在,引起城市环境日益恶化,各种疾病产生蔓延,改善城市环境刻不容缓,城市道路绿化建设是其中很重要一点。

1. 道路绿化的历史与发展

在我国,最早的道路植物造景出现于公元前5世纪的周期,有沿道路种植行道树的做法了。《周礼》中有“列树”之称,是指周朝由首都至洛阳的街道两侧列植树木供来往的过客遮阳休息。到了秦朝,开始大规模的出现行道树种植,《汉书》中就记载着“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及吴楚,江湖之上滨海之观毕至,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树以青松”。以后随着各个朝代的发展以及西方文化逐渐影响,出现了很多不同的道路植物造景形式,而且植物的种类也开始出现多样化及个性化的倾向在中国的道路环境景观建设中,虽然不断发展前进,也考虑了美学上的因素,但在整体上并未有机的与多方位因素相结合,而只是单纯的行道树种植绿化。

到了现代,随着城市面貌的日新月异,道路环境景观建设才得以全面发展。同时,在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下,新技术新材料的运用也大大风富了道路环境景观建设的形势与手段,多元化的景观因素不断充实着道路景观的建设。城市道路绿化在强调自身的艺术观赏性的同时,也在不断考虑着与周围环境的和谐性以及对环境的影响和治愈。

2. 道路绿地系统景观规划应考虑

整合性:地理、水文、自然及人文系统的时空连续性、完整性。 多样性:物种景观建筑文化系统的多样化和异质性 进化性:随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以及人的需求及社会经济地位变化的进化适应能力及自组织、自调节能力

自然性:水、气的自净循环能力、环境安静度、土地和土壤自然度、生命活力 畅达性:水的流动、风的流通、物能的流通、滞竭、再生及与人交流程度 标识性:自然系统与人文系统特性的显示度

和谐性:内与外、形与神、标与本、虚与实、近与远的对立统一 经济性:资源利用效率、成本、市场竞争力

3. 道路景观规划的原则

3.1 功能原则

道路绿地是构成城市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城市道路绿化主要功能是庇荫、降温、滤尘、减弱噪声、改善道路沿线的环境质量和美化城市。道路空间是提供人们生活、工作、休息、相互往来与货物流通的通道。在交通空间里,有各种不同出行目的人群,在动态的过程中观赏道路两旁的景观,产生了不同行为规律下的不同视觉特点。在设计道路时,应充分考虑行车,行人的进度和视觉特点,不同速度,不同栽植方式,将路线作为视觉线形设计的对象。在具体的设计中,应以不遮挡视线为标准,同时又能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道路的作用主要在于行人行车,而道路绿地作为陪衬,在提高视觉效果的同时,不能影响到道路本身,比如行道树长得过于茂盛,枝条延伸到道路上阻碍行车,就有些得不偿失了。 3.2 生态原则

生态是物种与物种之间的协调关系,是景观的灵魂。它要求植物的多层次配置,乔灌花、乔灌草的结合,分隔竖向的空间,错落有致,创造植物群落的整体美。植物配置讲求层次美、季相美,从而达到最佳的滞尘、降温、增加湿度、净化空气、吸收噪音,美化环境的作用。对于同一地域植物搭配要考虑如叶色,花期,植物之间生长的相互影响等等很多因素。设计中这生态原则的运用是尤为重要的,因为这切实的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道路的环境,而且因为道路一般的长久性,也需要考虑植物的持久性,应当易存活,生命力顽强,是的它们不需经常更换。

3.3 科学性与艺术性原则

艺术性即通过艺术的构图原理体现植物个体及群体的形式美,符合绘画艺术和造园艺术的统一,调和,均衡和韵律的四大原则,使道路边的植物产生艺术美感。因此在植物配置上应考虑道路长度,不同道路形式,同一条道路以不同的区块重复,以一种复现的节奏感来形成一种韵律,达到心境的平和,符合道路的景观要求。道路绿化设计与一般的绿地设计有所不同,它是动态绿化景观,要求花纹简洁明快、层次分明,作为街景它更要求色彩丰富,与周围环境协调一致。 3.4 因地制宜原则

不同的地区气候以及所适宜种植而植物不同,因此根据本地区气候、栽植地的小气候和地下环境条件选择适于在该地生长的树木,以利于树木的正常生长发育,抗御自然灾害,保持较稳定的绿化成果是很重要的。公路绿化带采用大手笔、大色块手法,植观花、观果、观叶植物,适应不同车速的不同绿化带,空间上采用层次种植,平面上简洁有序,线条流畅,强调整体性、导向性和图案性,形成舒展、开敞、明快的风貌。 3.5其他原则

古树和名木具有历史纪念价值或十分稀有,珍贵,在设计中应于保留。 道路绿化还要立足于环保,在环境保护渐渐被当今世界列入重要日程,这一环节逐渐被人们所重视。

4. 道路绿化的类型

根据不同的种植目的,道路绿地绿化分为景观种植和使用功能种植两大类型: 4.1景观栽植

主要是从绿地的景观艺术角度进行栽植,其形式可分为: 4.1.1行道树式

所谓行道树式,即沿着道路两侧各种一行乔木或灌木,形成“一条路,两行树”的简单形式。

4.1.2自然式

这种道路绿地的规划种植方式,主要是用于道路有较大的空间(空地),采用自然式的种植方式配置的种植各种乔木、灌木、花草、地被植物、植物的品种。种植时一定要注意植物的高低、比例、疏密度、树木形状、色彩的搭配,形成生动、活泼的自然气氛。

4.1.3丛状式

沿道路两侧的绿地配置主要以乔木为主,再加上灌木,在南方以常绿树和地被植物作封闭式的种植。突出道路的开宽视线和人行道的安全感,特别是在道路的交汇处,城乡结合入口处,应用此方式进行配置种值。但要注意成行成排的整齐种植,才能反映出整齐的美感,切忌杂乱无章。重点在交替变化中掌握,才能显示出植物群落的美感意境。

4.1.4规划式

按道路的走向线条,按道路两侧的绿地空间,进行整齐、对称的排列配置种植。同时,注意乔木灌木的选取要同一高度,同一胸径,形状整齐的规格。显示出整齐划一的美感,规律性强的韵律,便于路上高速行车,有好的视线感觉。

4.1.5立体式

先在道路两侧绿地边缘种植高度5mm以上,胸径10—15cm的大乔木作第一层布置,第二层种植高度在3m,胸径在5~6cm的小乔木,第三层种植经过修剪整形灌木,第四层即最后一层,分别种植地被植物。形成层次分明,立体性的布置。

4.1.6中间绿地带

中间绿化带指在开阔的主干道中间绿地,采用在中间中轴线配置种1~2种高度在3~5m,胸径10~12cm的乔木,乔木要有一定形状和景观要整齐一致,然后在乔木树下种植形状整齐的灌木,一定要修剪好。最后种上地被植物,显示出分道式安全绿色通道的作用。 4.2功能的栽植

通过绿化栽植达到遮蔽、装饰、防噪音、防风、防火、防暴雨、减少尘埃的目的。

4.2.1遮蔽式栽种

用绿色植物遮挡住一个方向,避免暴露全貌。如:在道路某一地段有冒烟的工厂,垃圾场或破旧的建筑需要遮挡:因此设计种植一些比较高大的植物或攀援植物达到遮挡的目的。

4. 2.2遮荫式栽种

在我国南方地区,由于夏天季节比较炎热,道路上的温度比较高,栽种遮荫植物十分重要。因此,在南方地区必须选种覆盖面大、遮荫度大、常绿的遮荫树种。

4.2.3装饰栽种

利用有颜色的植物,如红叶李、一品红、红枫、红继木、大红油铁、黄榕、花叶榕、花叶垂榕、三色勒杜鹃等作为道路绿化带、分隔带作局部的隔离和装饰美化的作用。

4. 2. 4地被植物

利用地被植物如:小埠兰、吉祥草、蒲草、花生藤、马缨丹、黄金叶、铺地锦、银边草及台湾草,假剑草、大叶油草等,栽种在道路两侧的空地,起着防尘、防雨、防暴雨冲刷、减少噪音及覆盖地表面上黄土裸露的作用。

5. 城市道路绿化的植物配置

5.1城市道路绿化植物的选择

城市道路绿化植物的选择,主要考虑艺术效果和功能效果。 5.1.1乔木的选择

乔木主要作为行道树。其作用主要是夏季为行人遮荫、美化街景,选择树种时应注意: (1)株形整齐,观赏价值较高,最好是树叶秋季变色,冬季可观树形、赏枝干。 (2)生命力强健,病虫害少,便于管理,管理费用低,花、果、枝叶无不良气味。 (3)树木发芽早、落叶晚,适合当地正常生长,晚秋落叶期在短时间内树叶即能落光,便于集中清扫。

(4)行道树树冠整齐分枝点足够高,主枝伸张角度与地面不小于30度,叶片紧密有浓荫。 (5)容易繁殖,移植后易于成活和恢复生长,适宜大树移植。 (6)有一定耐污染、抗烟尘的能力。

(7)树木寿命较长,生长速度不太缓慢。目前应用较多的有法桐、雪松、垂柳、国槐、合欢、栾树、馒头柳、杜仲、白蜡等。

5.1.2灌木的选择

灌木多应用于分车带或人行道绿带,可遮挡视线、减弱噪声等,选择时应注意: (1)枝叶丰满、株形完美,花期长,萌蘖少。 (2)植株无刺或少刺,叶色有变耐修剪,在一定年限内人工修剪可控制它的树形和高矮。 (3)容易繁殖.易于管理,能耐灰尘和路面辐射。应用较多的有大叶黄杨、金叶女贞、紫叶小檗、月季、紫薇、丁香、紫荆、连翘、榆叶梅等。

5.1.3地被植物的选择

根据气候、温度、湿度、土壤等条件选择适宜的草坪草种。目前,北方大多数城市主要选择冷季型草坪作为地被植物。

5.1.4草本花卉的选择

一般露地花卉以宿根花卉为主,与乔灌草巧妙搭配,合理配置1也生草本花卉只在重点部位点缀,不宜多用。

5.2城市道路的植物配置

5.2.1城市环城快速路的植物配置 根据树木的间距、高度与司机视线高度与前大灯照射角度的关系种植,使道路亮度逐渐变化,并防止眩光。出人口有作为指示性的种植,转弯处种植成行的乔木以指引行车方向为主,使司机有安全感。在匝道和主次干道汇合处,不易种植遮挡视线的树木。立体交叉中的大片绿地即绿岛,不允许种植过高的绿篱和大量的乔木,应以草坪为主,点缀常绿树和花灌木,适当种植宿根花卉。

5.2.2分车绿带的植物配置

分车绿带宽度因道路的不同而各有差异,窄者仅1m,宽可l0m余。在隔离绿带上的植物配置除考虑到增添街景外,首先要满足交通安全的要求,以不妨碍司机及行人的视线为原则。一般窄的分隔绿带上应栽植高度不超过70cm低矮的灌木及草皮或成枝较高的乔木。随着宽度的增加,分隔绿带上的植物配置形式多样,可规则,也可自然。利用植物不同的姿态线条色彩,将常绿、落叶的乔、灌、花及草坪地被配置成高低错落有致。北方宿根花卉丰富,如孔雀草、波斯菊、二月兰等可点缀草地;秋色叶树种如紫叶李、银杏、紫叶小檗、栾树、五角枫、黄栌等可配置在分隔绿带上。

5.2.3行道树绿带的植物配置

在人行和车行道之间种植行道树的绿带,其功能主要是为行人蔽荫、美化街道、降尘、降噪、减少污染。如今,行道树的配置已逐渐注意乔灌草相结合,常绿与落叶、速生与慢长相结合,乔灌木与地被、草皮相结合,适当点缀草花,构成多层次的复合结构,形成当地有特色的植物群落景观,大大提高环境效益。城市道路红线较窄,没有车行道隔离带的人行道绿带中,不宜配置树冠较大、易郁闭的树种,以利于汽车尾气的扩散。

5.2.4路侧绿化的植物配置

从广义上讲路侧绿带也包括建筑物基础绿带。由于绿带宽度不一,植物配置各异。路侧绿带国内常用地锦等藤本植物作墙面垂直绿化,用直立的桧柏、珊瑚树或女贞等植于墙前作为分隔,如绿带宽些,则以此绿色屏障作为背景前面配植花灌木、宿根花卉及草坪,但在外缘常用绿篱分隔,以防行人践踏破坏。绿带宽度超过lOm者,也可用规则的林带式配置或培植成花园林荫道。

6. 道路绿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6.1建设方面问题 功能设施不够齐全,整体环境质量差,忽视了绿化与地下管网、架空线路的矛盾。在埋有地下管网的地段上盲目栽植大型乔灌木,结果使植株生长势减弱,甚至因根系无法伸展,吸取不到所需养分而死亡;在有架空电线的下面盲目栽植毛白杨、垂柳等大型乔木,因产生树线矛盾不得不疏枝,影响了美化效果,更严重的是大风季节,因疏枝不及时,造成线路中断,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危害。片面强调绿化,忽视道路的交通功能。在人行道上栽植树型不紧凑的灌木,影响步行或骑车;在较窄的分车带上密植大量的乔灌木,阻挡了行车视线。在环岛上,这一矛盾更为突出。

道路建设为市政部门,绿化施工为园林部门。由于部门之间衔接协调不好的原因,往往给绿化工程带来施工难度。道路一经修建完成.绿化种植带的形式已基本固定。如果修路时较少考虑或不考虑绿化问题,很有可能在绿化种植带留下大量的灰土及建筑垃圾。将增加绿化施工的难度,提高绿化成本。有的道路修建时预留的绿化带狭窄.造成可绿化面积小、绿化植物简单等问题,达不到美化环境、降噪降尘的作用,使绿化的功能不能完全发挥出来。另外,为了便道美观,行道树树池被水泥盖板铺装.缩小了渗水通气面积,不利于树木生长。

6.2生态绿化方面

强调园林美化和观赏效果,忽略了植物的生态保护功能和道路养护的特殊要求,只重视路界内和近期的效果,对整个路域范围内物种的逐步恢复和自然演替考虑较少,忽视了植物的异质性、地域性、适应性和多种植物的共生性以及物种选择所需要考虑的要素,大多数的城市道路空间,实际上使城市生态环境变得进一步“荒漠化”,不利于任何其他生命的存在,在城市道路环境景观的整体规划与设计中,不能将各种道路要素有机统一,形成完整的风格形式,在体现自然与城市文化方面更显得薄弱。

城市道路的绿化主要分为车隔离带、行道树及便道绿带,由于形式较单调,应重视植物的配置及造型,不致给人以呆板的感觉。近几年来.冷季型草坪在街道绿化中大面积使用,虽然绿期增长,但因缺乏造犁植物,使道路景观显得单调.同时因为冷季型草坪的特点而加大了管护成本。道路绿化应该有遮荫、防尘、防噪声等各种作用,但有的地方忽视了绿化功能的多样性,如路边绿带自内向外的多层次植物配置,形成壮观的带状绿地.

盲目选用外来植物品种,只顾眼前效果,不考虑长远利益。选用未经引种驯化的外来植物品种,因不适应当地生态环境而逐渐死亡。不但造成经济损失,还影响绿化的整体效果。

6.3艺术方面

设计形式单调且过于封闭。主次干道千篇一律,没有特色,没有创新,缺乏生机与活力。分车带两侧栏杆过高,显得道路拥挤,影响市容。“春花、夏荫、秋色、冬绿”是对园林植物配置的总体景观效果要求。但目前中小城市在道路绿化中存在的普遍情况是:春季观花乔灌木较少,秋季观叶树种较少,且彩叶树种更少,没有充分发挥园林植物的观赏特性,使得城市的生机和活力显得不够。

7. 解决方法

7.1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

以植物造景手法为主,注意美学原则的体现,强调运用丰富的植物材料,侧重植物造型与色彩变化,在植物造型、季相变化、色彩搭配及平面构图方面均需要反复推敲,精心设计,体现植物景观特色,突出简洁、开朗、自然的环境风格,强调时代感。 7.2道路绿化景观设计要体现人性化

在城市道路两侧绿化带的植物配置过程中,应以在行驶的汽车中的观赏作为主要依据,通过植物群落、色块、色彩等有变化的重复,大小乔、灌木组团的交替来体现景观的连续性、节奏感和韵律美的整体效果。两侧绿化带种植宜为组团式,突出群体效果,特别是成片种植季相变化明显的树种,景观随时间季节而变化,能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感受,引起心理共鸣,体现园林艺术空间之美和时间之美。设计应有别于一般的公园或街头绿地,植物配置切忌过分追求技巧、趣味而纠缠于细节,在丰富多彩中力求保持统一。 7.3选择好适宜植物

道路绿地设计要结合城市特点特色选择好适宜的园林植物,形成优美、稳定的景观。由于树形、叶形、叶色、花色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景观,不同的效果。因此,在设计和种植的时候,要显出春、夏、秋、冬均有的相宜景色。 7.4体现“点“”线“”面”三大要素

整个绿化带为一个狭长的绿色走廊,运用有规律布置的模纹色块与基调片林,将道路绿带自然的分割成前景层、中景层与背景层3 个部分。这个作为分割的模纹色带便构成了平面构成中的一大要素“线”。在色带前方即绿带的前景层等距点植或自然丛植金叶女贞球、海桐球及红继木球等,强调了整个道路绿化景观的序列感,同时又形成了平面构成中“点”这一要素。在基调片林与模纹色带之间是中景层,中景层以开花及色叶小乔木为主体,其下种植白花三叶草地被,由小乔木密集种植而形成的大色块效果,体现了“面”这一构成要素。后方的基调片林和以常绿乔木为主的骨干树种即是背景层,基调树种等距阵列种植,而骨干树种则配以其他树种进行自然式种植,这就又增添了一个层次。由于点、线、面这三大要素的有机结合,使得整个方案均衡而富于变化,强调大色块、大线条,图案简洁明快,对比强烈,形成了良好的视觉景观效果。

第8篇:城市道路绿化景观分析研究的提纲

题目:主标题城市道路绿化景观分析研究

副标题 ---如何使城市道路绿化和城市景观配套

摘要:道路绿化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我们的祖先在很早就开始在路边种树,有了道路绿化的意识。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就命令在所有街道旁都要种上树,地方官吏就遵旨在他出巡行进的道路上,清水泼街,黄土垫道,在道路两侧种植树木。北京作为六朝古都,早在元朝建大都之时,就在“市”的道路两旁种植树木;随着“三海”水系的形成,在河岸路旁也植了树,初步有了绿化与湖光山色相辉映、游乐与园林景观相交融的景色。栽植树木不仅给道路增加了艺术感染力,丰富了道路的园林景观。我国道路绿化为适应新的功能要求,在不断的创新中发展提高,出现了一条又一条绿化带宽阔、层次丰富、林荫夹道、景观多样、芳草如茵、行车通畅、行人舒适的现代化城市道路,形成了多行密植、层次丰富,落叶树与常绿树相结合,绿化与美化相结合,用大树绿化城市道路的特点与特色。

关键词:道路绿化;种植;植物选择;植物配置

1道路绿化在现代化城市中的功能及在大园林中的作用

2城市道路绿化植物的选择

2.1城市道路绿化植物的选择,主要考虑艺术效果和功能效果

2.2道路的植物配置

主要有两类:整齐式行道树类型;自然式园林道路的布置。

2.3自然式园林道路的布置

2.4 目前我国道路绿化存在的问题,我国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现状

(一)道路和设施问题尚需健全

1.机非分隔不严,且出入口过密,造成交通不畅,事故增多。

2.交通标志导向,信号设施等设置不完整。在汽车与非机动车和行人相冲撞后,后两者一定是弱者。因此,有必要给予非机动车辆和行人道路优先权。街道空间的设计对步行者而言,是有趣、有特征、易识别的空间体验,优先权也意味着安全感。

(二)道路景观建设缺乏整体性、连续性

1.城市道路两侧建筑、绿化、城市家私、公用设施等景观要素缺乏统一考虑。

2.沿街建筑形式杂乱无章,墙上广告和建筑上广告牌在思考上缺乏整体性的设计。

3.业主各自为政,而管理部门又缺乏有效的引导和协调。

(三)道路景观设计缺乏尺度感、层次感

不同的道路由于其功能、等级、形式的不同因该有其不同的景观尺度和景观层次,道路建设中由于对此缺乏足够的考虑,导致道路景观单一而乏味。

(四)道路景观环境对城市文脉的忽视

1.旧城中缺乏对原有城市风貌的尊重,未能有机的处理新增元素与原有景观元素的关系。

2.新区开发中,千篇一律的建设导致城市文脉的丧失,城镇独有的历史文化传统不复存在。

(五)道路景观缺乏人性化设计

道路建设只考虑交通的需要而缺少对人的关怀,是多数城市的通病。

如街道照明满足不了人行需要、缺乏无障碍设计、过街地道和天桥设置不合理等。

(六)道路景观缺乏个性和特色

一个美的城市必须是清晰易辨的,这样对环境的印象才能鲜明,行人轻松自在。而我们在道路景观环境建设中常常忽视个性和特色打造,表现在街道建设在空间上,许多道路两侧的建筑形式以及材料和色彩等过于相同,缺乏可识别性,导致千路一面。

(七)道路绿化建设档次亟待提升

1.绿化质量不高、树种单调,生长状况欠佳。

2. 人为损害严重。

3.城市发展与绿地建设的矛盾日益突出。

3道路绿化景观的营造

(1)满足城市道路主要功能原则。(2) 道路绿化的生态原则。(3) 科学性与4结语

优美的城市环境,宜人的道路绿化是人们对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第一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工细琢的园林式的道路绿化是自然景观的提炼和再现,是人工艺术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相结合的再创造,它所体现的姿态美、意境美、蕴含着文化与艺术的融合与升华,使人感到亲切、舒适、具有生命力,是衡量现代化城市精神文明水平的重要的标志。

道路绿化不仅具有景观效果,而且是改善城市道路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的城市市政基础设施,运用植物生态功能的生物措施是取得城市生态环境良好循环的根本出路。

建设园林化的道路应采取大手笔、大色块的绿化手法,主要道路绿化带的理想宽度至少是30m,才能有效地发挥植物材料的生态效应,只有树立大园林的观念,克服以往的“一条路,两行树;绿化小打小闹”的做法,才能使城市环境面貌跃上一个新台阶。

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单靠道路绿化是不够的,还必须建设“点(公园绿地)”、“线(道路、河流、铁路)”、“面(单位庭院、居住区)”、“带(城市环型绿化带)”、“网(郊区农田林网)”、“片(城市隔离片林)”,等多层次、多结构、多组团城乡一体化的大园林绿化体系。

艺术性原则。

(4)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原则。

4、结论结语

优美的城市环境,宜人的道路绿化是人们对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第一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工细琢的园林式的道路绿化是自然景观的提炼和再现,是人工艺术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相结合的再创造,它所体现的姿态美、意境美、蕴含着文化与艺术的融合与升华,使人感到亲切、舒适、具有生命力,是衡量现代化城市精神文明水平的重要的标志。

道路绿化不仅具有景观效果,而且是改善城市道路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的城市市政基础设施,运用植物生态功能的生物措施是取得城市生态环境良好循环的根本出路。

建设园林化的道路应采取大手笔、大色块的绿化手法,主要道路绿化带的理想宽度至少是30m,才能有效地发挥植物材料的生态效应,只有树立大园林的观念,克服以往的“一条路,两行树;绿化小打小闹”的做法,才能使城市环境面貌跃上一个新台阶。

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单靠道路绿化是不够的,还必须建设“点(公园绿地)”、“线(道路、河流、铁路)”、“面(单位庭院、居住区)”、“带(城市环型绿化带)”、“网(郊区农田林网)”、“片(城市隔离片林)”,等多层次、多结构、多组团城乡一体化的大园林绿化体系。

总之,城市的道路景观设计遵循系统规划的基础,结合自身特点,注重地方性与自然性、科学性与艺术性,构建多层次、多观赏效果的道路绿化体系。要以生态性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为基础,把“以人为本”的原则作为景观设计的关键,体现出对“人”的关注与尊重,将人、车、路、景高度统一起来,构造出良好的整体空间景观。

5、 参 考 文 献

[1] 孙成仁.城市景观设计.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22-39.

[2](日)卢原义信.街道的美学.尹培桐译,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89.

[3](英)J·麦克卢斯基.道路型式与城市景观.张仲一,卢绍曾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4]刘滨谊.城市道路景观规划设计.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5]熊广忠.城市道路美学:城市道路景观与环境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社,1990.

[6]吕元.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北京工业大学硕士论文,北京:北京工业大学,2001,23-26.

[7]单虎.城市景观道路空间形态设计研究.合肥工业大学硕士论文,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1,47-51.

[8]谭敏.现代城市街道空间景观系统化研究及整合思路.重庆:重庆大学硕士论文,2004,63-79.

[9]陈泓.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研究.时代建筑,1999(2):31-35.

第9篇:道路景观设计任务书

一、 工程概况

1. 项目名称:道路绿地景观设计 2. 道路概况

1) 紫荆南路新建工程:红线宽度50米,北起现状廊霸路,南至规划金雀街,道路全长3874米;

2) 宏业道南通工程:红线宽度50米,两侧各另设置10米宽绿化带,北起现状廊霸路,南至规划金雀街,道路全长2503米; 3) 金雀街东延工程:红线宽度50米,西起现状文苑路,东至规划紫荆南路,全长3964米; 3. 设计内容:

中央分车带、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隔离带、两侧绿化带及人行步道。 4. 道路用地范围及面积(见附图)

二、 设计要求 1. 总体布局与功能要求

紫荆南路、金雀街、宏业道为永清城区内三条主要市政道路,是展示城市基础设施形象的主要窗口,是三条重要的景观道路。 2. 设计要求

1) 设计要根据道路功能需求,体现区域发展的特点,与两侧土地开发的大环境相协调,处理好与周边环境之间的关系,寻求功能与景观的有机结合。

2) 根据道路周边的环境,结合功能需求,营造合理、安全、符合城

1 市形象、彰显城市特色的城市道路景观空间;

3) 设计要满足行车的要求,注意人行道、交叉路口视线避让; 4) 运用乡土树种,结合特色花卉、植被、树木,创造合理的道路植被景观,体现区域文化及发展特色;

5) 突出城市特色文化,充实道路沿线景观,营造城市文化气息; 6) 以“以人为本”为原则,创造、引导一种全新的人文生活方式; 7) 以简单造型创造具有导向性的道路景观;

8) 注重提高绿地的实用率,种植适合当地生长的植物;

9) 设计方案必须遵守有关城市道路绿化规划设计有关方面的规定,并符合国家有关规范和标准。 3. 其它

1) 多层次的立体景观设计,要求设置不同形式的景观空间。 2) 设计表达不宜过于装饰化,应侧重与设计构思、内涵及设计手法的表达。

3) 种植设计的树种选择正确,能因地制宜地运用种植类型,符合构图要求,造景手法丰富,空间效果较好,层次、色彩丰富。 4) 图面表现能力强,线条流畅,构图合理,清洁美观,图例、文字标注,图幅符合制图规范。 5) 图纸说明应简明扼要、切中要害。

三、成果内容

1、方案阶段图纸内容: 1)设计文本

2 2)总平面图1:1000 3)景观设计图 4)绿化设计图 5)竖向设计图 6)结构分析图 7)鸟瞰效果图 8)主要景点效果图 9)立面图 10)剖面图 11)单体造型方案

2、施工图阶段: ⑴图纸目录 ⑵施工图总说明 ⑶材料用量统计表 ⑷总平面索引图 ⑸施工尺寸放线图 ⑹竖向放线图 ⑺植物种植图 ⑻铺装施工图 ⑼节点详图 ⑽灌溉系统平面图

上一篇:行政前台工作计划4篇下一篇:爱心捐赠主题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