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名教学价值论文

2022-04-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新课程标准要求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开展素质教育,当前初中历史课堂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影响了教学效率的提高。初中历史老师都希望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创建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结合多年实际工作经验,论述了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构建高效课堂。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历史地名教学价值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历史地名教学价值论文 篇1:

高中历史对话教学的策略研究

◆摘 要:历史对话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形态,可以有效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核心素养,但在历史对话教学的实施方面,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基于历史解释核心素养的提出,教师应该整合运用多元史料,提升学生史料阅读理解能力;正确使用历史术语,培养学生历史思维;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落实立德树人方针;提高学生思辨能力,实现历史对话教学价值。

◆关键词:高中历史;对话教学;策略

历史对话教学是指“基于‘历史解释’素养的要求,通过创设民主的氛围,优化文体呈现,致力于核心问题的设计与生成,以对话为介质,打通学习者与他人、客体、自身的关系,开展对话交流,实现知识建构和价值提升”。而历史解释核心素养是指根据史料,在对史料有一定的理解的基础上,学生对历史人物、事件、现象进行理性思考、综合分析、客观评判的过程。在历史对话教学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中,学生在自身已有的经验与知识的基础上,对新知识进行思考,建构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达到对新知识认知、理解、应用的目的,并能够通过与他人、客体、自身进行对话的过程,向他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以此通过自身对知识的内化和阐释,达到对知识更深层次的理解、吸收,提升自己的历史解释核心素养能力。因此,历史对话教学是学生培养历史解释核心素养的基础,而历史解释核心素养是历史对话教学达成的目标。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将“历史解释核心素养”划分为了4个水平,这4个水平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这些要求也是在历史对话教学中提高历史解释核心素养的根本所在。因此,本文基于历史解释核心素养的提出,提出相应的策略建议,以期能够发挥历史对话教学的最大价值。

一、高中历史对话教学策略

(一)整合运用多元史料 提升学生史料阅读理解能力

史料是学生进行历史解释的重要理论依据,就目前的教育情况而言,学生所接触到的史料大多是教师从教材中或高中试题中所提取出来的,其数量和丰富程度远远不够,并且这类史料往往带有一定的预设性,结果往往暗示着书中现有的结论,学生在对历史事件进行历史解释的时候,很容易受到史料的暗示而局限自己的思维。因此,教师应该结合课本内容,将搜集到的史料分享给学生,让学生对这些史料进行阅读分析,选择性地整合与主题相关的多种类型的史料,教师围绕教学重难点进行提问,帮助学生理解史料,把握历史发展中的各种联系,避免学生以偏概全,不能对历史事件进行全面的认识。当学生在历史对话教学中发现历史解释和史实之间存在差异时,教师可以围绕认知冲突,创设对话教学情境,通过设问激发讨论,让学生在重现的历史情境中,与史料进行对话,以达到学生在对话中学会选择、整合史料,能够以史料为依据来论证观点,对史实能够提出自己的历史解释的目的。因此,教师在历史对话教学中引导学生整合运用多元史料,可以让学生在与史料进行对话的过程中,把握历史发展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对历史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把握,有助于学生整体性思维的培养。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提问、讨论等历史对话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教师作为“对话性他者”,是将课堂中学习的内容与课堂外社会文化的媒介者,从而揭露课堂中所学知识的现实意义,并引导学生在课堂中进行对话性实践。因此,在解决现实问题时,教师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对问题进行多维度的解读和分析,开阔学生对历史事件认识的视角,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设良好的历史对话教学的环境。

例如,教师在讲授 “瓜分中国的狂潮”这一内容时,可以补充《全球通史》中“新帝国主义”方面的史料,展示当时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数据和图片,让学生能够从国际视野的角度认识到当时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狂潮的情况,了解其过程和原因,引发学生与史料、教师、同班同学之间的对话,提升学生的史料阅读能力和历史解释能力。

(二)正确使用历史术语 培养学生历史思维

历史术语能否准确运用,关系到学生对史事做出的解释是否严谨。然而,在实际历史对话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对历史术语的教学有所忽视,且多数历史术语晦涩难懂,导致学生缺乏主动使用历史术语的意识,在历史对话教学中,学生也很少使用历史术语回答问题,甚至会对一些比较相似的历史术语产生混淆。因此,教师在对话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历史术语的使用,使学生在对史实提出历史解释的时候,能够更加科学严谨。首先,在备课的时候,教师要对本节课会涉及到的历史术语进行熟练掌握,这样教师才能明确历史术语的内涵,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准确使用历史术语,并对一些比较晦涩难懂的历史术语进行适当的讲解,使学生在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也能够对这些历史术语有更清晰深入的认识。其次,教师在对历史术语进行讲解的时候,要确保讲解内容科学严谨的同时,注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例如可以在区分容易混淆的历史术语时,可以采用游戏的方式,在激发学生热情的同时,也能让学生对历史术语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使教师对历史术语的讲解能够深入浅出,历史术语更加通俗易懂。最后,教師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历史术语氛围,在学生使用历史术语回答问题时,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及时积极地评价,鼓励学生主动使用历史术语,提高学生使用历史术语的意识。同时,教师还应加强学生使用历史术语方面的训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能够主动运用历史术语进行历史对话,提高历史对话教学的质量。这样,学生在对史实进行历史解释的时候,也能够自觉使用相关的历史术语,有利于培养学生历史解释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例如,某一些地区在不同的朝代名字各不相同,例如南京在南朝时期称为建康,在唐朝时期称为上元,在太平天国时期称为天京,因此教师在进行历史对话教学的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对这些地名的历史术语的使用,在讲解不同朝代的历史事件时,注意不同地区的名称,避免为学生带来错误的示范。同时教师也要提醒学生注意,在学生进行历史解释和答题的过程中,产生使用历史术语的意识,并能够主动运用正确的历史术语,以保证答案的严谨和科学。

(三)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 落实立德树人方针

历史解释需要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并将正确的价值观融入到对历史的解释和评判之中。解释一个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时,学生很容易将历史置于现实世界的维度去思考,依靠自身的经验去推测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和原因,这会造成学生认知的误区,使学生过度简化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因此在进行历史解释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采用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方式,运用正确的历史观,将历史事件、人物等置于事件发生时的历史情境中去评析,在历史对话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有偏离正确的历史观的情况出现,教师要及时制止,对学生做出正确的引导,确保对话顺利进行,实现历史对话教学的有效性。同时,教师还要启发学生在正确的历史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认识到对同一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会因为记录者的主观性造成记载不准确。因此,在分析他人的历史解释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历史解释进行理性的认识,对历史解释进行客观分析和评价,从而才能够在对历史史实有一个全面理解的基础上,对历史史实做出客观的历史解释。教师在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对学生进行历史对话教学的过程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历史对话教学中,坚持育人为本,这一过程既是落实了“立德树人”教育方针,又是在历史教学中实现了课程思政的落实,在达到历史对话教学培养学生历史思维目的的同时,进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例如,教师在执教“义和团运动”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创设义和团运动的历史情境,让学生能够在真实的历史情境中了解到义和团运动中的现象和发生的事件,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义和团运动的起因,并将唯物史观作为历史解释的基础,用科学的方法论对义和团运动做出正确的历史解释和评价,以此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四)提高学生思辨能力 实现历史对话教学价值

在历史对话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并将其转化为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究的动力。一方面,教师要能够在充分考虑到学情和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依据学生的知识储备的基础上向学生提问,逐步启发学生的思考,在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教师也要注意多向学生提出开放性的问题,教师在历史对话教学中,可以以某个问题为中心,多角度提问,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让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对问題进行思考,客观地论述和评析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重新组合所学知识,深入理解基础历史知识,掌握历史整体结构框架,培养发散性思维和变通能力,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此外,教师还要在历史对话教学中关注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每个学生思考的角度各不相同,因此,教师要允许在历史对话教学中出现不同的声音,并且鼓励全体学生参与到历史对话教学中。另一方面,教师也要让学生学会质疑,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教师可以在历史对话教学中采取辩论的方式组织教学,当学生对所讨论的问题产生不同意见时,教师可将学生进行分组,引导学生围绕讨论的问题展开辩论,通过辩论的方式,可以培养学生搜集历史材料为自己的观点提供论据的能力,同时,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从多角度对历史问题进行分析。因此,在历史对话教学中激发学生问题意识,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可以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研究态度和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探究意识,形成创新性思维,使学生能够对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做出更加全面客观的解释。

例如,教师在讲授“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一课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辩论,引导学生针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进行评价,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查找资料,解释历史事件,分享自己观点的同时,也能倾听他人的观点,并对此进行思辨性思考,将他人的想法与自己的观点融会贯通,得出正确的历史解释和客观的评价,深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历史解释能力,增强历史对话教学的开放性和有效性。

二、结语

历史对话教学符合历史新课程改革的信念,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但实施历史对话教学没有固定的模板,需要教师综合考虑学情、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多种因素,创设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注重学生与文本、他人和自身之间的对话,在知识建构的基础上,实现历史学习意义的升华和学生的价值引领,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进而使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成为学生稳定的内在品质。

参考文献

[1]喻照安.历史对话教学研究与实践[M].武汉大学出版社.2019:2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11.

[3][日]佐藤学著.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M].钟启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43.

作者简介

贺子菲(1998-),女,山东青岛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历史教学。

作者:贺子菲

历史地名教学价值论文 篇2:

浅谈如何构建初中历史高效课堂

摘 要:新课程标准要求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开展素质教育,当前初中历史课堂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影响了教学效率的提高。初中历史老师都希望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创建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结合多年实际工作经验,论述了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构建高效课堂。

关键词:初中历史;高效课堂;构建;策略

一、高效课堂的概念

顾名思义,高效课堂就是课堂教学具有较高效率与较好的教学效果,开展素质教育也要求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构建高效课堂。历史学科在初中学习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要求历史教师及时转变观念,淘汰陈旧的教学方法,利用各种措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构建历史高效课堂。当前学术界在高效课堂方面还没有形成一致意见,很多人认为高效课堂就是教师利用较少的投入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顺利实现三维目标,在实际教学中真正贯彻落实全方位、多层次、社会化、人性化教育,争取在实际教学中收到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二、构建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策略

1.及时转变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提出在实际教学中要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要让每一位学生感受到学习成功的乐趣。但在过去较长时期内,很多教师都没有认识到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因此要迅速转变教学观念,应用现代化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第一,教师要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在过去较长时期内,很多教师占据课堂主体地位,一味地将历史知识强行灌输给学生,而不顾学生的感受,收不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所以,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首先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及时引进新型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中将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转变教学手段,创造一个平等、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以此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第二,教师还需改变对学生的认识,当前初中生正处于身体成长的快速阶段,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尊心,要求教师和学生认可自己的言行。初中历史教师要认识到这一点,在实际生活中要做到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学生才会主动去接近自己的老师,老师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当前要求普遍开展素质教育,要求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要认真研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策略。第三,帮助学生转变学习观念,很多学生认为历史课不重要,不用耗费大量的时间去学习,只要在考试前突击背诵就可以了,教师要帮助学生转变这种认识,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历史课的学习,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鼓励学生独立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者而成为主动研究者,提高教学效果。

2.备课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基础

第一,要根据教学三维目标设计合理的教学目标,要深入理解《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在制订课程目标中体现的基本思想,在设计教學目标时真正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第二,教学方法要能突破重点、解决难点,要求历史老师在备课过程中,首先要认真研究学生的实际情况,要结合每个学生的特点做到针对性备课,在备课中要保证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要鼓励每个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敢于表现自己,达到上述几点,初中历史备课才能达到目的,才能在牢牢抓住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使用教材,才能在实际教学中收到较好的效果。

3.将生活与教学结合在一起

初中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有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因此,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要结合学生的生活情况进行。有数据显示,如果教师设计的教学内容能够贴近学生的认知特点,那么就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就会很快地理解知识。因此,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第一,可以利用教材中包含的生活知识。虽然历史发生在过去,但可以使教学内容生活化。将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学生就会感到亲切自然。所以,教师利用教材中的生活知识非常重要,同时也可以使教学气氛变得活跃。如,在学习“社会生活的变化”一节时,学生在生活中会遇到很多交通工具,但通常不会关注这些交通工具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因此,教师可以在讲解交通工具时让学生了解交通工具的发展情况,以及交通工具对社会生活的影响等,将过去的交通工具与现在的交通工具进行对比,加深学生的印象。第二,教师不但可以利用教材中的生活知识,也可以根据当地情况开展教学,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发展历史,将这些历史内容拿到课堂上来,如地名的来历、风景名胜的由来等,将这些当地历史融入历史教学中,不但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也易于学生理解。

总之,在当前初中历史教学中,每位历史教师都希望构建高效课堂,只有认真钻研新课程标准,及时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引进新型教学模式,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历史的快乐,才能构建高效课堂,今后还需各位历史老师的共同努力,才能促进历史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宋宝红.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反思[J].中国校外教育,2016(S2).

[2]王雪玲.教育改革下历史活动课程教学与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6(31).

[3]吴晨.对初中历史教材整合运用教学的几点思考[J].知音励志,2016(19).

作者:孙中华

历史地名教学价值论文 篇3:

让学科核心素养在初中历史课堂落地生根

摘 要: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核心素养的落实不是灌输,不是记忆,而是由自发到自觉的生长过程,是要求学生在以课堂为载体、以交接、交锋、交融为方式的各种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终身发展必备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品德和能力。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初中历史;课堂

說到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历史核心素养,不得不提到课堂教学。我很喜欢殷晓静老师诠释的课堂教学,她认为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材与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实践活动,或者说是师生生命主体以课堂为载体的交接、交锋、交融。”因此,我可以这样理解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学生在以课堂为载体、以交接、交锋、交融为方式的各种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终身发展必备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品德和能力。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核心素养的落实不是灌输,不是记忆,而是由自发到自觉的生长过程,所以不可能一两节历史课就培养出了学生的核心素养。其次,核心素养涵盖学生终身发展的方方面面,内涵博大精深,一两节历史课也不可能将五方面的核心素养都涉及的面面俱到,所以要真正实现历史学科立德树人的功能,需要教师在长期的教学中不断改变、不断创新、不断坚持。我想以部编中国历史七上《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的开发》一课为例,粗略谈谈我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生根的一些尚不成熟的做法。

一、让历史课堂穿越围墙的界限

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首要之处是打破教师的传统课堂观念。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历史课堂的概念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习场所”的概念早已不仅仅是“围墙围起来的四方的天空”,而是“教与学活动发生的地方”。历史课堂穿越了围墙的界限,打破了固定时间、固定空间的制约,教学的方式越来越趋向生活化、碎片化、网络化、个性化,日常的家、活动场所、图书馆、阅览室、博物馆、游乐场、电影院等等都可以是课堂。因此,在本单元教学之前,我就利用南京作为六朝古都的资源优势,鼓励学生去参观南京的六朝博物馆和江宁本地免费的东晋博物馆(学校所在地),我没有提前布置学生具体任务,就让他们自己去看、去感受、去思考、去提问、去总结。结果学生拍摄了很多照片,感受到了六朝时期江南的风土人情,甚至研究起了南京地名的历史沿革,知道了南京曾用过建邺、秣陵、临江、建康、江宁、上元等名称,这些名字直到今天还依然耳熟能详,南京原来就有建邺区,我们所在的地区叫江宁区,本区有三所学校分别叫临江高中、秣陵中学、上元中学,我所在的学校就叫上元中学。这样的发现和认知让孩子们兴奋不已,学习历史的兴趣大大增强,为本单元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对家乡文化的自豪感和对家乡建设的责任感油然而生,家国情怀的升华不再是一句空话。

二、借历史问题打通认知的关卡

任何类型的学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历史课更不例外。真正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用问题化教学来实现,基于问题的历史教学才更能让核心素养的鲜花常开。

在本课教学中,我从学生参观博物馆后形成了对这一阶段历史的初步认知出发,引导学生自己由浅入深地提出问题:江南地区是什么时候得到开发的?(这是一个课题给出的现成答案)。江南地区为什么能在东晋南朝时期得到开发?(这就需要学生阅读教材,归纳江南地区开发的自然条件、现实原因等等)。江南地区为什么直到东晋南朝时才得到开发?(这个问题是学生很少思考过的,需要联系江南地区的前世今生,从秦汉一统时期历史发展的现实到东晋南朝时期政权分立带来区域经济发展的可能性中得出认识,经济的发展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东晋南朝以后南方经济的发展又如何?(这个问题跳出课外,引导学生将目光投向未来,自然关注江南乃至家乡未来的发展)。逐层深入的问题链把碎片化、断点化的知识转变为结构化的知识,学生也在对历史问题的追寻中打通认知的关卡,勾勒出历史事件发展的完整线索,在对问题的追寻中找到知识之间的横纵联系。学生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回归学习的本质,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间的因果联系做出解释,强化质疑和批判的思维,并逐步形成在特定时间、空间下在对历史事件的准确理解。

三、用历史整体强化知识的联系

学习的最基本规律就是由整体到部分,再由部分回归到整体。我常常跟学生这样打比方:历史学习就像一棵树,历史的细节知识就是树上的树叶,树上的树叶掉光了也仍然是一棵树,而树叶即使堆积如山也终不是一棵树。这就要求学习历史必须要先见森林再见树木,先见树木再见树叶,必须要对历史事物有一个整体的构架认识,再认识历史各个部分的细节,找到部分与部分之间的联系,最终形成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在特定历史阶段的完整认识。

传统的历史教学方式常常是碎片式、拼凑式和零散式的,学生基本围绕历史知识点进行零散的学习和碎片化的训练,根本无法建构历史事物间的横向纵向联系,无法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更不能对历史表象和历史事件做出合理、精准的解释,也就不可能形成综合素质和核心素养。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始终贯穿主题式、整体式教学,适当整合教材,补充缺失资源,建构历史框架,做出历史解释。所以在进行本课教学时,我始终引导学生将目光聚焦于魏晋南北朝这一大的历史背景中,分析江南地区开发的可能性、必须性、现实性、延续性,从而串起整个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主线,对围绕此线发生的一系列历史事件树立整体认知,做出合理解释,面对现实问题也能够以全面、客观、发展的眼光加以对待。

四、创历史情境走向现实的生活

历史教学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因此历史教学最终要走向学生的现实生活,这就需要在历史教学中采用问题化教学和情境化教学。在本课教学中,我通过学生的自主参观感悟积累对东晋南朝阶段历史的认知,用古老的城墙、漂亮的瓦当、飘舞的衣袖、精致的文物这些实体情境让历史变得近在咫尺、触手可摸,学生在感叹、震撼之余引发探究历史的欲望,促使学生将亲身经历和历史学科知识建立起联系,同时使学生在对历史文物的赏玩中认识到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并将唯物史观贯穿于历史的学习和探究中。这样,情境变成了知识转化成素养的桥梁,传承文明,弘扬文化,历史学科蕴含的文化精神也就自然落地生根。

五、让历史整合实现学科的交融

中华民族有着上下五千年丰厚的历史文化,其间蕴含了丰富的知识,积淀了厚重的底蕴。为了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应将历史教学引入更广阔的天空,让历史知识与其他学科有机整合,通过学习内容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实现学科之间的交融,帮助学生从历史学习的角度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用诗词导入,并用诗词串起教学的各个环节,既增强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又加深了学生感知历史的人文情怀。我从中国诗词大会武亦姝吟诵江南的诗句导入新课,从现实生活带领学生走进历史,用“旧时王谢堂前燕”的诗句引领学生追问东晋的兴亡;用“南朝四百八十寺”的诗句带领学生解读南朝的政治;用“正是江南好风景”的诗句探寻江南开发的前因后果,用“人人尽说江南好”的诗句引发学生对今天江南的美好展望。可以说,诗词的运用既体现了历史、语文学科的交融,也赋予了历史课堂教学别样的美感,让学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的变化和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对历史事物得出合理的认识,做出合理的解释,更促使学生充满价值情怀地关注现实问题,形成对祖国、对民族、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总之,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在历史知识的内在规律中有效学习历史,努力构建历史知识和能力体系;另一方面就是要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将历史学习融入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学习和实践中培养良好的品质和健全人格,让学生真正形成适应终身发展的必备品德和关键能力。

(作者单位:南京市江宁区教研室,江苏 南京211100)

作者:朱桂红

上一篇:职工入党申请书(3篇集合)下一篇:春节活动策划方案(3篇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