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创业教育论文

2022-04-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创新型社会的发展,对双创教师综合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这既是提升大学生双创技能的关键要素,又是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同时还是双创教育教学可持续发展的题中之意。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育教学创业教育论文 (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育教学创业教育论文 篇1:

大学教育教学的研究基点

摘要:现实的大学教育教学实践迫切需要理论的指导。文章认为大学教育教学的研究基点为:以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为立足点、以解决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的问题为着眼点、以多元整合为基本研究方式、以进步与发展为基本理念。

关键词:大学;教育教学;研究;理论基点

一、大学教育教学实践的理论诉求

一位长期从事大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领导者这样描述自己的工作经历:刚从事这项工作的时候,看不见“坑”在哪里;逐步地,看得见也看得清“坑”了;再后来,思考最多的是怎样填“坑”,填“坑”不易,需要理论的指导。这一形象的描述,分析起来,颇有意味,它至少表达了两层意思:一是教育教学实践非常复杂,对教育教学的认识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二是教育教学实践迫切需要理论的指导。

长期以来,由于教育体制、机制弊端的束缚,再加上教育教学管理思想和认识的偏颇,大学的教育教学常常以配角的身份,处于整体工作的边缘。反映在高等教育的研究中,就是关于高等教育教学的专门研究凤毛麟角,所进行的集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于一体的研究成果更是鲜为见到。这种状况,不仅仅是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不足与缺失,即便是在世界高等教育研究中,也远远没有达到应有的程度。大学教育教学实践呼唤大学教育教学理论。

仅就一般意义去理解教育教学的含义,多数学者是从其与教育、教学有关的内容或活动予以分析的,认为教育教学是教育、教学范畴里的问题,将教育、教学两者合而用之,其涵义即约定俗成,不会超越教育、教学的“特定内涵”。但同时也指出,为使教育教学服务于学校的整体工作,应该“打通教学与教育的隔阂,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建立两者的伙伴与合作关系”。所以,通常情况下,大学理论与实践习惯于以“教育教学”的概念诠释相关内容,形成特定的教育教学术语。

当然,关于教育教学理论的研究,还处于一种“感性”、“浅表”的状态,其实质与内涵还有待于深入挖掘。面对复杂的、难解的教育教学现实,大学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只能说才刚刚起步。实践的理论诉求,要求大学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必须做出相应的回答。构建大学教育教学理论的任务迫在眉睫。

二、《教育规划纲要》关于大学教育教学的新观点

1 教育教学质量决定大学的全面质量水平

《教育规划纲要》在高等教育部分,首先提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要求,表达了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大背景下,质量必须成为高等教育生命线的核心思想。由此,从人才培养规格、高等教育机构建设、培养机制改革等几个方面明确提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具体措施保障。在人才培养规格方面,《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这种标准既有思想品德的要求,也有专业技能与能力的要求,是教育教学融通一体的人才培养观的明确彰显。《教育规划纲要》进一步提出,人才培养是大学的固有职能,应该“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因为科学研究是人才培养职能的延伸,而社会服务又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职能的延伸。三种职能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它们之间密切联系的纽带就是大学的内部逻辑。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教育规划纲要》再次强调教育教学贯通、协调的人才培养观念,既是对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质量不尽人意的及时修正,更是对未来高等教育发展方向的一个指引。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思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通过高质量的教育教学全面提升大学质量。

2 教育教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实践活动

《教育规划纲要》关于人才培养问题的阐述,主要体现在于对教育教学问题的要求中。除了关于人才培养的规格之外,在条件、机制及评价等方面都有具体要求。在人才培养的条件建设上,提出“加大教学投入。把教学作为教师考核的首要内容,把教授为低年级学生授课作为重要制度。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课程教材等基本建设”。在人才培养机制方面,提出“深化教学改革。推进和完善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制,促进文理交融。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在教育教学质量保障和评价方面,提出“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改进高校教学评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增强诚信意识,养成良好学风”。

一般以为,大学人才培养的途径有三种,即教育教学途径、科研途径和实践途径。之所以《教育规划纲要》着重阐述教育教学途径,是因为教育教学是各种层次、类型学校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是学校工作的最为基本的部分,学校要卓有成效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就必须围绕教育教学这个中心安排其他工作,建立学校正常的工作秩序。《教育规划纲要》针对教育教学问题的大篇幅表述,进一步明确了教育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

3 教育教学的发展理念在于深化与改革

在教育教学问题的表述上,《教育规划纲要》的措词也颇为讲究,始终渗透其关于教育教学的发展理念,在第七章第十九条最集中地体现了这一点。在该部分,用了“加快”、“加强”、“深化”、“强化”、“创立”、“健全”、“增强”等词汇,使“深化与改革”的发展理念跃然纸上。与此同时,“深化与改革”的教育教学理念贯穿于《教育规划纲要》中高等教育内容的全部。在关于高等教育各方面的阐述中始终反映这种精神的内涵:一是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树立教育教学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核心。二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三是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加强实践环节,推进创新教育。四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是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创新,不同种类、不同层次的高等学校要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色。

教育教学受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的影响,也受大学自身发展状况和需要的影响,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相关性及互补性的特征。大学的教育教学工作必须不断剔除陈旧的、不合理的内容,更新教育教学思想及观念,改进教育教学体制、内容、方法与手段,科学地分析、设计、规划和论证。只有这样,才能使教育教学获得预期的进步和发展。

三、大学教育教学的研究基点

回答大学教育教学实践的理论诉求、反映大学教育教学的新观点,是对大学教育教学研究基点的根本要求。依据上述分析,笔者认为大学教育教学的研究基点应该涵盖以下内容:

1 以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为立足点

从20世纪60、70年代以来,针对高等学校重科研、轻教学现象所引发的教育质量严重滑坡问题,围绕高校教学这一主题,国外学者开展了一系列的相关研究,其

内容涉及高校的教学计划、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实施、教师等诸多问题。这些研究唤起了高等学校对教学工作的重视,增强了有效教学在实践中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高等教育的质量。然而,由于所处社会环境、背景的不同,尽管国外的相关研究对我国高校的教学工作有较大的启示意义,但毕竟存在“南橘北枳”的问题。剥离其他教育因素,纯粹以教学为主题的研究,在运用于我国高校实践的时候,常常会出现与我国偏向“社会本位”的教育方针相冲突的现象。

基于我国社会和高等教育的现实情况,在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国研究者明确置教学于教育的大范畴之中,既不抹杀教学的独特价值,也不使教学偏离教育的目标要求。在对体现我国高等教育特色的“教育教学”的内涵进行分析之后,批判了“以教学代替教育,漠视教学的教育性”的片面性认识,倡导建立“打通教学与教育的隔阂,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建立两者的伙伴与合作关系”。由此提出,良性的教育教学工作能够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

以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为教育教学实践的立足点,可以为大学教育教学实践工作提供依据。如北京工业大学在总结自己建校60年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成败与得失时,始终贯穿“提高质量”的线索,在这种教育教学基本认识的框架下,既梳理了北京工业大学多年来教育教学实际工作的经验与教训,又对学校未来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发展方向。

2 以解决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的问题为着眼点

如果说近些年来的高等教育研究也在关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问题的话,那么这些研究体现出来的特点也是非常鲜明的,即:要么偏重纯理论的研究、要么针对具体的实践问题,而关于实践经验汇编的成果更是占据着整个研究的大量篇章。可以说,这些研究对教育教学实践工作者、管理者的作用相当有限。

着眼于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的问题,通过对实践经验的描述与分析,一方面,可以为教育教学实践工作者提供可资借鉴的适宜的学习方式及内容,避免经验的“水土不服”;另一方面,分析实践问题的过程也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也可以避免理论的苍白和实践的无序,使理论获得实践的养分、实践吸取理论的智慧。丰富和发展教育教学理论必然需要采取这种方式。

以《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一书为例,来展现以解决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的问题为着眼点的研究思路。基于教育教学改革中的问题,该书分析了影响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内、外部因素,再以科学的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观点为基础,阐述了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内涵、目标、模式、策略、代价及管理和运行机制。之后,以这些基本理论为基础,对北京工业大学的教育教学经验进行梳理,归纳出理论认识之下系统的实践经验。这里,彰显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大学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最后,再由实践观照理论,对基本的教育教学理论做进一步反思,生发出大学教育教学理论研究的新课题。

3 以多元整合为基本研究方式

教育教学问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研究课题,涉及的因素纷繁多样。大学教育教学研究应该巧妙地将多元因素予以整合,呈现出有机融合的研究框架和研究命题。

从横向上看,大学教育教学研究不乏个别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经验提炼。虽然对个别专业来讲,这些经验是宝贵的和有意义的,但相对于教育教学理论而言,往往是狭义的和片面的。研究教育教学问题,应该将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学校整体的教育教学改革整合,抽象出关于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具有普遍意义的认识,使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不再零散、孤立,使个别化的认识和看法聚焦、升华。

从纵向上看,大学教育教学研究是随着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变化而变化的,任何一所大学的教育教学改革都是其历史与现实的结合,既有历史的烙印,又有现实的风采。从这个角度来看,研究要贯穿发展的大学教育教学观点,应该将教育教学改革的历史与现实整合。这种整合,是对现有研究囿于现实状态的研究方式的最好补充,也是继承与发展、推进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向纵深方向发展的必然选择。

4 以进步与发展为基本理念

《教育规划纲要》渗透深化与改革的教育教学发展理念,在大学的教育教学研究中,也应该反映这一立场、观点。大学的教育教学必须剔除大学教育教学中陈旧的、不合理的内容,使大学教育教学获得预期的进步和发展。大学的教育教学研究应该以“进步与发展”作为研究的底色,在阐明理论观点、分析实践现象的过程中一脉相承。

在理论研究中,“进步与发展”指导研究的价值判断。例如,在对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外部环境的分析中,如果从“进步与发展”的基本理念出发,会以为“大学的教育教学在外部环境变化的状态下,会自发产生变革的意愿和动力”,从而坚定大学教育教学需要不断进行改革的认识。又如,对大学教育教学观念的分析中,坚持“进步与发展”,就会提出关于教育教学的若干转变,即:由注重专业对口教育到宽口径综合素质教育、由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由重共性向重个性发展、由重学科系统性向多学科交叉、融合。

具体到实践现象的分析中,基于进步与发展的基本理念,研究者会着力呈现一个不断进取、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经验。其实,在任何一所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中,都不会没有教训,只是进步与发展的理念会将这些教训以一种正向、积极的形象传递出来。进步与发展应该是大学教育教学深化与改革的目标追求。

参考文献:

[l][4][5]肖念,孙崇正.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36.35.37.

[2]薛晓阳.论教育与教学的价值协同性[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6(6).

[3]顾明远,石中英.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0:155.

[6]Robert.G.Owens,教育组织行为学[M].窦卫霖,温建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蒋毅坚

教育教学创业教育论文 篇2:

“双创”视域下高职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研究

[摘 要]创新型社会的发展,对双创教师综合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这既是提升大学生双创技能的关键要素,又是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同时还是双创教育教学可持续发展的题中之意。创新创业型高职教师应具备渊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开发技能,广博扎实的双创理论和持续开拓的“双创”能力,较强的双创课程开发能力和丰富的创业实践经验,良好的思想解压能力和高效的心理疏导能力。可以通过自觉树立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积极参与企业真实项目研发,努力加强多方协同合作与创新,合理制定科学的评价激励机制,主动参与各类学习培训活动来提升创新创业型高职教师的教育教学综合能力。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教学能力;高职教师

一、提升高职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的必然性

(一)提升教师“双创”能力是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客观需求

为了适应创新型社会发展对综合型人才的需要,要大力深化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改革,推进具有“双创”能力的高素质教育是主题,提高“双创”人才培养质量是核心,制定“双创”人才培养机制是重点,加强教师“双创”能力建设是关键。《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教育部关于做好2016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又强调,“各地各高校要配齐配强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聘请各行各业优秀人才担任兼职教师,建立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加快建设一支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就业创业指导工作队伍”。教师是“双创”教育教学师资队伍中的主力军,是深入推进学院“双创”教育教学的主导力量,是提升高技能综合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教师创新意识、创造潜能和创业技能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学院“双创”教育教学的成效与品质。

(二)提升教师“双创”能力是做学生“双创”道路上引路人的实践需求

组织、实施、指导高职学生进行“双创”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是一项集多领域知识与技能于一体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因而,创新创业的教育教学活动需要多元主体的广泛参与和协同配合,其中包括国家、社会、企业、学校、各类教师等。但是具有“双创”能力的教师在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既是学生“双创”意识的启蒙者、“双创”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者;又是“双创”活动的组织者、“双创”信息的传播者;更是“双创”过程的指导者、“双创”事业的参与者。由于“双创”教师在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过程中扮演着多重身份,这就要求“双创”教师不仅能准确解读“双创”的形势、政策、方针的内涵,而且要具有渊博的“双创”理论知识和精湛的实践能力;同时还要具有经历过创业的实践活动并且拥有丰富的创业经验和创业感受;更要做好对学生进行长期而持续的“双创”教育和指导的思想准备。显然,教师必须自觉提升自身的“双创”教育教学的综合能力,这样才能在指导学生从事“双创”活动中得心应手;教师要善于捕捉各种机遇创造有利条件,引导学生将“双创”理念内化于心,协助学生将“双创”成果成功转化,以此增强学生的“双创”激情,成为学生“双创”道路上名副其实的创业导师。

(三)提升教师“双创”能力是打造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一流师资队伍的内在需求

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既是滿足未来创新型社会发展的需要,又是时代赋予职业教育的历史使命。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结束了模仿和复制技术的时代,这促进了职业教育与社会、科技、经济的密切结合。积累创新型国家需要的战略性人力资本,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当前最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来自国外著名大学的经验表明,教师是“双创”教育教学的第一人才资源,打造“双创”教育教学一流的师资队伍是教师转型发展,深化“双创”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随着以工业4.0为先导的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保持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新动力,职业教育的形态环境、组织结构及育人目标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高职学生能否成功地由“看客”成长为“创客”,关键在于高职院校的教师。但是我国“双创”教育教学与国外相比起步较晚,缺乏经验,甚至经常走入误区。例如:将创业教育视为就业指导的一部分;认为辅导员与就业指导中心的教师就是对学生进行“双创”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双创”教育和专业教学不能有机融合,存在“两张皮”现象等。由此可见,提升教师的“双创”能力,丰富其“创客”和“极客”经历,培养其企业家精神,增强其“双创”过程的历练,建设一支将“双创”教育和专业教学及素质教育融为一体的高尖端“双创”教师队伍,是“双创”教育教学改革和打造一流师资队伍的当务之急。

二、创新创业型高职教师所具备的教育教学综合能力

创新型社会对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以教授创业知识为基础,以锻炼创业能力为关键,以培养创业精神为核心”。因而,作为高职院校的一线教师应当深入研究学生创新与创造能力的形成规律,分析当代大学生的思维理念和心理素质,探究创新型人才的养成机制,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塑造新时代创造型人格。诚然,高职教师应当提升自身教育教学的综合素质与能力,这样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创新创业型教师,做到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成就学生创业梦想。

(一)渊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开发技能

多数学生选择“双创”领域基本都是与所学专业有关,在“双创”道路上能否长久成功地走下去,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开发技能显得尤为重要。“双创”型教师在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不仅要履行传统教师传授本专业理论知识、训练实践操作技能、夯实学生专业基础的责任,而且还要注重课程教学过程中所讲授的内容,要紧跟时代要求,将本领域前沿知识贯穿于授课信息之中,更多地关注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尤其是在选择实训项目时,最好应用企业的真实案例,以便消除学生对未来工作的陌生感。这就要求“双创”型教师既要精通专业知识,又要熟悉实践开发流程,还要了解领域未来的发展前景,更要知晓真实工作项目的研发过程。这样才能使学生将所学知识与技能平稳过渡到实践案例的操作中,做到学以致用,举一反三。

(二)广博扎实的“双创”理论和持续开拓的“双创”能力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门多学科交叉,多领域内容相互融合的系统性综合学科,强调“双创”理论和社会实践的高度契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潜能和创业能力为宗旨。可见,“双创”型教师除了要精通本专业的知识外,还要学懂弄通创新创业的法律法规和有关创新创业的大政方针,关注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态势,以便能够做到为学生正确解读“双创”的文件精神。此外,“双创”型教师还得拥有经营管理、财务预算、市场预测、风险分析等多学科的知识和广泛的理论基础以及高水平的学术素养。如果教师不能具备上述相关的能力和素质,很难对学生进行有效引领和示范指导,无法激发学生创新热情和创业意识。作为教师本人要意识到,由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教学模式应当向创新创业型教育教学模式进行过渡与转化,教师应当及时调整心态,更新思想,转变理念,尽快掌握新的教育手段和教学技能,补充自身在双创领域所欠缺的知识和能力,深度挖掘自身潜质,培养双创素养,提高双创能力。“双创”型教师一定要具有开拓创新意识,与时俱进的精神,这样才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的放矢,成为学生创业道路上的良师,对学生的成长成才起到导向作用。

(三)較强的“双创”课程开发能力和丰富的创业实践经验

对学生进行“双创”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次入学教育和毕业前的一次就业指导课程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是要为在校学生做好长期系统性的规划。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已将“双创”课程作为通识教育的必修课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中,但是,讲述该课程的人员基本局限于班主任、辅导员、就业指导教师等,其对课程教学目标的把握和教学内容的选取偏于宏观,与学生所学专业距离较远,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使用过于呆板,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发和创造精神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会使所开设的创新创业课程的授课成效大打折扣。若“双创”课程能与专业紧密结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能加深对本专业的理解,而且能够预先为学生营造一种身临其境与本专业相关的创业情境;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避免“双创”课程流于形式。因此,“双创”教师在进行充分市场调研之后,要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偏好开发具有“双创”教育意义、通俗易懂的“双创”课程,以此提高“双创”的教学效果。同时,在组织“双创”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双创”教师除了具有理论教学能力之外,还要具备指导实践教学的能力,利用专业优势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双创实训活动,在实践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提升创业的实践技能。“双创”教师要借助课堂理论教学使学生掌握“双创”知识,通过课外实践活动模拟创业过程,将学生创意计划转化为现实作品,以此增加学生“双创”的信心和决心,消除学生认为学校所讲授的“双创”课程仅是纸上谈兵、照本宣科、毫无实用价值的误区。这就要求“双创”教师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和丰富的创业经验,如果教师没有亲身经历过创业的历练,很难胜任当前教学岗位对教师提出的“双创”要求。专业教师创业能力的高低,实践操作水平的强弱对学生“双创”的实践教学及未来“双创”活动的开展有直接的影响。有过创业经历并且拥有丰富创业经验的教师可以将“双创”过程的核心问题与关键点传授于学生,帮助学生准确把握“双创”过程的不确定因素,对“双创”实践提出中肯的意见和良好的建议,避免学生走弯路,浪费时间和精力;根据学生自身特长,帮助他们制定“双创”活动的目的,规划“双创”活动的流程,指导并帮扶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步入正轨。

(四)良好的思想解压能力和高效的心理疏导能力

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能有效化解压力是学生创新创业成功的关键要素。创新创业的历程不可能一帆风顺,一蹴而就,加之高职学生经验欠缺、能力有限,在“双创”过程中失败是经常的事,受到挫折与打击,学生的“双创”信心就会一落千丈。为学生解压并且做好心理疏导工作是“双创”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日常的教学中“双创”教师要主动研修心理学、教育学、哲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这样一方面可以在组织教学、实施活动中掌握学生的心理规律和思想动态,使“双创”实践符合学生要求,贴近实际需要,从而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另一方面可以熟悉学生的心理特征,了解学生之所想,有效疏导学生面临“双创”的心理困惑和来自多方面无法释怀的压力,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积极创新、主动创业。

三、提升创新创业型高职教师教育教学综合能力的途径

(一)自觉树立创新创业的教育理念

高职教师必须认清未来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社会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并及时更新观念、转变思想,将仅局限于传统授课、答疑的教育过程尽快转化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启发、引导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创造过程。这需要国家宏观政策的支持,学校基层的有力配合以及教师自身的积极参与。教师树立正确的“双创”教育理念,有利于学生在“双创”过程中的全面发展,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题中之意。创新驱动的核心就是人力资源的储备和人才驱动的投入,因此,应当制定并完善关于“双创”型师资培养的国家政策和相关制度体系,出台“双创”型教师的任职条件和准入规定,加大对“双创”型教师的培训力度、拓宽培训领域,采用逐层推进,以点带面的方式开展对全体教师进行创新创业的培养工作。具体到每所高职院校,使教师树立“双创”教育理念并全面开展“双创”教育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建立健全学校“双创”体制机制,实现学校科学发展、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和根本之基。学校领导应高度重视,加强顶层设计,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将“双创”教育融入学校整体发展的战略部署之中,明确提出对“双创”型教师的具体要求,详细规划“双创”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步骤。无论是专业课教师还是管理岗位教师均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将全体学生视为“双创”教育的主体和创新型国家发展的潜在栋梁。凭借“双创”的教育教学活动,力求最大限度挖掘学生的“双创”潜能,激发学生的创造灵感,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将其培养成未来社会所需要的成功创业者,实现大学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二)积极参与企业真实项目研发

“双创”教育以较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为突出特点,从事“双创”教育的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和指导能力。显然,“双创”型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需要企业的鼎力相助,“双创”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更离不开社会和企业的积极配合。依托产学结合搭建的校企合作平台,能为“双创”型教师参与真实项目的研发、提高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相应的资源和有利环境。首先,应推进政产学合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在实施“双创”教育中要签订政产学的合作协议,制定“双创”型教师管理办法,由此约束企业与校方的行为规范,保障“双创”型教师定期进入企业学习,参与企业真实项目的研发。企业应定期指派专业技术人员、高层管理人员及创业成功人员进入校园为“双创”型教师传授实践经验,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确保“双创”型教师队伍的稳定发展。其次,借助深度融合的校企运作平台打造“双创”教育教学导师队伍。以校企合作为基础构建大师工作室,让“双创”型教师直接进入企业工作室,在企业项目经理的带领下,“双创”型教师正式加入真实项目研发小组,并且分配具体负责的工作任务,“双创”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同完成项目开发任务。在此期间,企业项目负责人与“双创”型教师形成专兼结合的“双创”教育导师队伍。在项目研发的过程中,将学生带入一个真实的工作环境,使其接触到现实中的工作任务。这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动手技能,又增强了学生“双创”活动参与度,更激发了学生“双创”的积极性。“双创”型教师不仅积累了实践研发经验,而且丰富了理论知识,同时提升了自身的研发水平,夯实了未来从事創新创业教育教学的基础。

(三)努力加强多方协同合作与创新

“双创”型教师协同创新能力的提升是增强创新创业综合能力的核心与关键。协同创新能力是集多领域知识和多方面技能于一体的综合性能力。“双创”型师资队伍协同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在于团队成员间的协同合作,其核心在于创新成果。但是,在校教师个人的知识结构、学历层次、专业领域、受教育背景千差百别。这就需要“双创”型教师增强协同创新意识,培养团队成员的合作精神,革新与完善“双创”教育教学的方法与载体,丰富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和途径,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努力营造跨专业、联合多学科的研究局面,以此提高“双创”型教师创新创业的教学和科研能力。这不仅要加强校内不同系部,不同专业教师的相互交流与协同合作,而且还要加强兄弟院校之间的沟通与联合,同时更要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协调创新发展。“双创”型教师只有通过多方的协同合作才能形成具有合力优势的师资队伍,及时了解科技创新的前沿学术动态,准确把握学科领域技术革新所带来的社会影响,抓住创业机遇,应对市场挑战,进行科技成果的成功转化。可见,“双创”型教师亟须提升协同合作和科技创新能力,以应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形势,满足学生创新创业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在多方协同合作与交流创新中提升“双创”型师资队伍的整体“双创”能力。

(四)合理制定科学的评价激励机制

科学合理地评价“双创”型教师的各项日常工作,对“双创”业绩实施公平的激励机制,可以有效激发“双创”教育的活力,增强“双创”教师干事创业的动力。首先,应明确“双创”的工作职责。将“双创”教育教学作为教师必须完成的任务列入工作职责范围,作为年度考核内容计入教师业绩考核范畴,强化教师参与“双创”教育教学活动的意识。其次,创设“双创”工作岗位。继专任教师、管理教师、科研教师等工作岗位之后,还要设立“双创”教师的专职工作岗位,所有在校的正式教师都可以竞争上岗。学校根据该岗位工作的特点出台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实施弹性工作时间,提供工作室、实验室,配备相关的实验设备,以此激发“双创”专任教师的工作热情,促进“双创”工作岗位与其他工作岗位之间的和谐发展。最后,构建“双创”工作评价制度和激励举措。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与公平公正的激励机制是充分调动教师投身“双创”教育教学活动积极性的重要因素,是引发“双创”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创造性的关键要素。绩效考核是激励教师工作热情,释放工作活力的主要手段,起到导向作用。在传统教学与科研考核指标之外,应当补充创新创业成绩的考核指标,并且分配一定的科学权重,针对“双创”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中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应当加大业绩的考核比重。此外,“双创”教育教学的考核结果要与“双创”教师的职称评聘、职务晋升、薪资奖惩相互挂钩,并且要有一定的政策性倾向。应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根据学科特点,“双创”项目运营期等具体情况,执行定量与定性考核相结合、过程与最终考核相结合、年度与聘请考核相结合、科技成效与经济效益考核相结合等考核方式,力求使考核系统具备完整性、科学性、合理性、规范性和公平性,实现以评促教,以考核促发展,以奖励促积极性的目的,使更多的教师心悦诚服地加入到“双创”教师队伍中,激发教师参与“双创”教育教学的主动性。

(五)主动参与各类学习培训活动

高职教师在自己从事的专业领域可能是专家能手,但是对于创新创业知识的掌握相对匮乏,这会影响“双创”课程的顺利展开,无法有效指导学生的创业活动,无法激发学生的创业激情,而且也不利于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因此,“双创”教师要自觉主动地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的学习和培训活动,增加自身知识,提高实践技能。首先,全体“双创”教师要通过参与各类培训、“双创”领域专家和企业成功人士的讲座,丰富创新创业的理论知识,了解创业的大政方针,学习创业技能,研究“双创”教育教学的思路,思考“双创”教育教学的方法,将学习到的知识应用于“双创”的教育教学实践,以此验证知识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其次,依据“双创”教师的专业和特长,学校为“双创”教师制定科学的培养计划,制订个性化的专门辅导和培训,营造培训环境,创造培训条件,让“双创”教师参与国内知名度较高的专业机构举办的相关培训。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邀请国外“双创”领域的专家、学者来学校进行“双创”内容的讲学或做报告,选派“双创”教师到企业挂职学习,或者到国外相关学校进行交流学习,由此有针对性地提高“双创”教师的“双创”能力。再次,学校要成立专门负责组织“双创”教师参与的实践训练结构,为“双创”教师提供场地和设备,给予配套资金,例如建立各种创业园和实践训练基地,完成“双创”知识的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提升教师培训学习的成效,实现构建多层次的“双创”教师培养与发展的长效机制。

四、结语

在新形势下,高职教师肩负着培养未来社会所需的创新型人才的重任,应当自觉树立“双创”意识,转变传统理念,主动增强双创技能,丰富“双创”经验,提升“双创”的教育教学能力,为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和高技能综合型人才的培养贡献力量。

[ 参 考 文 献 ]

[1]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2015-05-04)[2017-03-06].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5/1.

[2] 陈广正.“双创”视角下地方高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的提升[J].中国成人教育,2017(6):141-144.

[3] 罗萌.地方高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6(9):44.

[4] 沈健.高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建设——江苏的理解、实践与构想[J].中国高等教育,2015(17):11-13.

[5] 庞昊,王丽燕,蒋丽凯.提升高校教师创新创业实践教学能力研究——基于辽宁省若干所高校的实证调查[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8(2):60-65.

[6] 高喜兰,徐海生.高校创业型师资力量建设途径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10):37-39.

[7] 李春燕.教师专业发展视域下高校教师实践能力发展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4(5):81-84.

[责任编辑:陈 明]

作者:郎振红

教育教学创业教育论文 篇3: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摘要:在当前“经济新常态”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教育工作备受关注,“创新性人才”培养更是成为当下潮流发展趋势,“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也愈发显著。基于此,本文主要以“高校”为背景,围绕“创新创业教育”展开研究,讲述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模式的实践策略,希望能够为相关人士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模式;具体实践策略

引言:“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教育中的特殊课程,主要以“开创性个性人才培养”为目标,不断提升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学生成为“三创性发展人才”,主要包括“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三方面。从本质角度来看,“创新创业教育”属于一种“实用教育”,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1】。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国内发展态势,特别是在《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政策推出后,“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教育工作中掀起一轮新的浪潮,国内各所高校的教学模式发生了转变,逐步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体系中,并逐步通过多种形式开展了该项教育工作。

1、坚持素质培养,建立健全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分支,高校必须对其提高关注,逐步分解教育目标,优化课程教学结构,对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调整与创新,以便更好满足新时代的人才培养需求。

首先,在我国教育部门出台的《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的政策中重点指出,高校在做好专业教育的同时,应兼顾好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成为多方面的发展人才。为此,高校应以专业课程体系为基础,增设“跨学科、跨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促使其综合性功能得到凸显。在实践中,可以将“创业精神、创业意识、理论知识”等诸多要素,渗透至其他专业课程中【2】。例如:在思政课程中,就可以适当引入创新创业教育话题,创业者应具备怎样的思想品质、创业精神等内容,为创新创业教育的落实奠定良好基础。将创业要素与专业课程相互结合,使课堂体系结构得到调整与优化,学生对各学科知识之间的应用与影响了解更加透彻,这对培养他们创业素养,提升专业知识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其次,以“非专业课程”为基础,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类模块课程,凸显“多样性”教育特征。就目前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来说,“课程模块化”是最显著的改革与创新方向,由多项相似或相近的课程内容相组成,可以有效促进学科课程特长的发挥,实现更可观的教育效果。针对“创业性基础课程”可以通过“公共选修、必修课”(市场营销、企业管理、大学生创业)等方式进行,对于“创业性专业课程”,可以以“创业企业融资、企业创建与运营”形式开展,促使学生初步了解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掌握更多创业知识,在潜移默化中养成正确的创业意识。

最后,从专业实践角度出发,将创新创业课程准确落实,体现“活动性”教学特点。

从教育角度而言,创新创业教育属于“实践性”活动中的一种,高校可以借助这一大体特征,将其与校内专业实践教学进行有机结合,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扩展教育渠道。一方面,高校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学习一些科研项目,进一步提升他们的科研素养,使学生掌握更多科研内容与技巧,将其转变为创业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专业创新精神。另一方面,高校可以与当地专业的实训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搭建校内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合理运用学科专业资源,为学生带来更多学习空间,为创业实践提供有效保障。

2、创新教学模式,实现理论知识与线下实践的有机贯通与应用。

学生的个体潜能开发,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目标,开展个性化学习,是该课程的最大特色。在当前教育背景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各项发展需求,因此高校应积极创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模式,将“翻转课堂”也就是“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融入到创新创业教育中,为学生提供更舒适的学习体验。第一,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优势,搭建全新的教育服务平台,将更多理论知识呈现在学生面前,夯实其创业知识基础。第二,在“线上+线下”教学模式下,将现实与虚拟环境进行有机结合,使学生接触更优质、完善的学习资源,这些简便的方式,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第三,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实现多渠道化课程教学。可通过国家精品课在线开放的方式,获取更多课程资源,尽可能保证教育资源的优化与创新【3】。第四,针对线下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安排课堂探讨与互动演讲发表,带领学生进行机房实训,通过“线上+线下”的教学方式,促进“理论知识与实践”的有效衔接与有机贯通。

3、建立实训课程网站,构建全新实践平台。

高校各部门应积极参与到其中,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合理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开通“创业实训课程”的在线学习网站,丰富教学资源,并将社会力量纳入创新创业教育中,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以便更好满足他们对自主学习的发展需求。高校教师应恪尽职守,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通過“项目指导、案例分析、方案考评”等多种形式,将课程设计、教学调整以及全面落实等多方面工作有序开展,带领学生接触更多实训项目,在教师的指导与帮助下,学生很快就会掌握更多创新创业的知识内容,这对学生未来的落实创业带来的影响是积极的【4】。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强化创新创业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新时代教育的发展趋势,也是实现教育改革的必经之路。在新时代下,高校应切实肩负起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责任,将其作为首要任务来抓,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适当创新教学模式,构建全新的实践平台,促进“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培养目标的顺利达成,引导大学生积极创业就业,以便更好满足当下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朱恬恬,舒霞玉.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的调研与改进[J].大学教育科学,2021(03):83-93.

[2]周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验教学模式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9(07):176-177.

[3]马晓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验教学模式的优化设计[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09):123-124.

[4]叶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商论,2021(03):173-174.

作者:孟培

上一篇:建筑装饰合同(精选2篇)下一篇:公司转让合同(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