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信社小额信贷论文

2022-04-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作为海南省农村小额信贷的主体——海南省农村信用联合社,自2007年成立以来,累计发放小额贷款63万多笔,金额130亿元,支持农民发展特色经济,惠及农户51.8万户。从全国范围来看,海南农信社的小额信贷业务发展是增长较快的地区之一。与此同时小额信贷风险管理也日渐凸显其重要地位。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农信社小额信贷论文 (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农信社小额信贷论文 篇1:

金融衍生工具在农信社小额信贷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摘 要:小额信贷作为农信社的主营业务之一,其面临的风险具有特殊性,如何利用金融衍生工具来解决小额信贷风险问题,关系着农信社的生存与发展。本文在分析农信社小额信贷主要风险的基础上,利用国内外成熟的金融衍生工具来化解各种风险。

关键词:农信社 小额信贷 金融衍生工具

一、研究背景

农信社开展农户小额信贷,不仅有效缓解了农民贷款难问题,而且有力促进了其自身业务发展。实践证明,农户小额信贷是我国农村信贷管理制度的重大改革,是农村金融部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农民办好事、办实事的具体体现。从制度绩效来看,农信社小额信贷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农村金融的空白,改写和丰富了农村信贷制度的内容,对农村金融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从收益绩效来看,农信社小额信贷既壮大了自身实力,也给农户的收入带来了明显增长,有效地支持了三农的发展。农信社的小额信贷作为支持农村发展而产生的一项业务,其风险与一般性的商业贷款存在天然的差别,运用现有金融衍生工具对其风险进行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二、农信社小额信贷面临的主要风险

(一)信用道德风险

信用道德风险是对农信社小额信贷影响最大,也是长期以来各级农信社最担心的问题。从借款人来看,我国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农村的信用环境较差,一些农户信用意识淡薄,赖债、逃债思想较重,有的农户没有很好区别小额信贷与财政扶贫金,习惯性地认为小额信贷是扶贫贷款,是“救济款”,是不需要偿还的或不要利息的政府贴息贷款,还款意识薄弱,抱着能拖就拖的心理。有少数农户从贷款开始就无还贷念头,存在恶意拖欠行为。由于居住方式的集中性,有些农民会效仿自己的邻居、亲朋好友中的恶意拖欠行为,抱着不用白不用的心理,从而想方设法争取贷款,到期后却不愿还款。还有的农户把借来的小额信用贷款转手放高利贷以牟取不法利益,更有甚者借别人的信用贷款证、身份证姓名借用小额贷款。有的“凑零为整”,最终使贷款集中于一家一户。从贷款人方面,农信社在评定农户信用等级、核定贷款额度的过程中,由于人手少,工作量大,往往具有随意性,或并不深入农村和农户家中进行调查了解,过多地依赖村社干部,因信息不对称而造成信用等级评定不准,贷款额度核定不科学,甚至可能造成一些不讲信用的人也借此获得贷款证。因此在小额信贷的推广过程中,道德风险时有发生,道德风险难以抵制。

(二)市场变化风险

形成市场风险的因素有以下三点:其一是市场信息不对称引致的风险。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交通闭塞、信息来源渠道少,收集信息的困难程度相对较高,加之农民自身素质低,组织程度差,造成农民对农产品市场规模、价格的预期与实际差距较大,无法较为准确地预期农产品市场规模、价格。其二是农产品结构变化引起的风险。随着农产品在越来越大范围内流通和交易,大量农产品的进口和出口,都有可能引起某一区域内农产品市场结构的变化,从而引起产品价格剧烈波动。农业生产周期长,农户不可能随时改变种植结构,大幅度下降的价格会给小额信贷造成损失。其三是规避市场风险的手段不健全。就农产品的价格风险而言,可供选择的避险手段有远期交易、期货交易、期权交易等。然而,由于大部分农户素质较低,即使有比较健全的金融市场,农户也不知道如何参与。且农户是一家一户生产,农产品品质不可能高度一致,很难达到标准化合约的要求。这些因素都很容易使农民收入降低,从而形成风险。

(三)自然灾害风险

小额信贷生存领域在农村,承贷主体是以农业生产收入为主要来源的农户。而农业是弱质产业,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一旦发生自然灾害,农业生产将受到很大影响,造成的损失必然有一部分转化为风险,农信社就面临着贷款无法收回的风险。同时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使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逐渐减弱,严重侵蚀了农业经营利润。由于受赔付率高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农业保险还没有普遍开设农业保险市场发育滞后,农户在遭受自然灾害后除了数量极为有限的救灾款外,缺乏其它补偿措施,自然灾害风险大多只能由农民自身承担。因此,农户若没有其它收入来源,拖欠贷款也就成为必然。一般来说,在经济落后地区,自然灾害风险是导致农户小额信贷形成不良贷款的主要原因。

(四)利率风险

我国农信社小额信贷贷款利率实行的是基准利率加浮动利率的方式。从实际执行结果看,绝大多数小额信贷项目执行的都是少浮或不浮的低利率政策,都没有从财务自立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制定一个合理的利率水平。由于小额信贷不同于商业银行的贷款,需要大笔的调查评级费用,并且由于每笔贷款数量较小,资金来源较单一、风险成本较高,这就造成了成本与收益不成正比。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开放,经济波动性越来越大,基准利率变动越来越大,当遇到经济危机时,一旦基准利率向下变动的频率与幅度增大,小额信贷的利率风险就会成倍增加,这就使小额信贷在贷前就暴露在利率风险之下。

(五)管理风险

农信社小额信贷的管理风险主要有两方面。其一是在发放贷款过程中有的机构内部管理机制不完善,认为农户小额信贷额度小、风险分散,有风险损失也不大,有的片面强调工作进度、贷款面和投放额,同时没有形成对信贷人员的管制和激励机制,有的机构人员素质低下,不能很好地处理小额信贷资金发放和收回过程中的调查、计划、决策、信息处理和风险管理工作,一些工作人员不按照贷款操作程序办理,在非法利益的驱动下,存在擅自发放小额信贷的情况,造成发放过程中的风险。其二是发放了贷款之后监督管理不到位,贷款管理滞后。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涉及千家万户,行业管理部门难以对贷款及其滋生风险的环节进行有效控制和监督,其管理主要依靠信用社自身。而农信社贷后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贷后疏于管理,甚至不予催收,待诉讼时效期届满或临界时,才发现借款人下落不明,贷款回收无望,形成不良贷款。另外,农户小额信贷额度小、对象广、分布散、行业杂,而信用社信贷工作人员力量不够。削弱了对贷款的到期清收。

三、应用金融衍生工具管理农信社小额信贷风险

金融衍生工具是一种新型的风险管理手段,在转移风险上具有重要作用,现己成为商业银行资金运行风险管理的重要载体。而我国农信社作为服务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下,应该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其最终的发展目标应是达到商业银行的标准,正如眼下我国各地都普遍兴起了所谓农村商业银行、地区性银行,其前身大多数就是农村信用合作社,所以利用我国商业银行现有的成熟的经验,结合金融衍生工具来管理农信社小额信贷风险就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利用利率期货管理农信社小额信贷

利率期货合约是指交易双方在将来某一特定时间对标准化的金融资产按预先确定的价格进行交易的承诺。如果

投资者预期利率上升(下降),则可以卖出(买人)利率期货合约,因为利率期货价格变动与利率变动方向相反,利率上升,期货价格就会下跌,合约到期前卖方以较低的价格买回相同的期货合约以抵消原来的卖出,从而获利;相反,期货价格上涨后,买方以较高的价格出售相同的期货合约。农信社买卖利率期货可以通过期货和信贷业务两个方面的反向盈亏相抵来防范利率风险。

利用期货合约对冲利率风险一般要求所持有的金融期货头寸与现货头寸相反。农信社可以运用利率期货防范小额信贷业务造成的利率风险。如农信社有一笔浮动利率的小额信贷,此时农信社预期利率将会上升,就可以卖出利率期货,合约到期时就可以通过以较低的价格买回相同的期货合约以抵消原来的卖出,这样期货市场上的获利就会抵消由浮动利率的小额信贷由于利率上升所带来的成本的增加,降低了利率风险。由于这种风险防范方式是针对单笔业务来说的,这对于小额信贷这种总量大,每笔数量少的业务来说,对每笔业务都利用金融衍生工具来对冲风险无形中加大了成本,而且实际操作起来也过于繁琐。

(二)利用期权管理农信社小额信贷风险

农信社可以利用违约期权来管理小额信贷风险,其原理是:农信社在发放贷款时,农信社可以购买一个违约期权,与小额信贷中一笔贷款或多笔贷款的面值相对应。在违约事件发生时,期权出售者就须向银行支付违约贷款面值。反之,若贷款得以清偿,则银行也只是损失一笔购买违约期权的费用。这是一种在贷款事件发生时(信用风险增加的极端情况)支付确定数量现金流的期权。

(三)利用互换管理农信社小额信贷风险

在信用衍生工具中占主导地位的是信用互换,包括总收益互换和纯粹的信用互换。总收益互换是指按照特定的固定或浮动利率互换支付利息的义务。这些利息代表了对于贷款支付的总收益。在总收益互换中,投资者接受原先属于农信社的小额信贷资产的全部风险和现金流,同时支付给农信社一个确定的收益,一般情况下会在小额信贷利率基础上加减一定的息差。在贷款的生命周期内,如果该农户的信用风险增加,那么贷款的市场价值就会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农信社可以同其他金融机构达成一笔交易。在该交易中,农信社以某年利率向作为交易对手的金融机构支付,该年利率等于贷款承诺的利率。作为回报,农信社每年从该金融机构收到按可变的市场利率支付的利息。在贷款到期的时候,农信社还要同其交易对手结算价差。总收益互换可以对冲信用风险暴露,但是这种互换又使农信社面对着利率风险。即使基础贷款的信用风险没有发生变化,整个总收益互换的现金流也可能发生变化。

纯粹的信用互换合约。农信社在每一互换时期均向交易对手支付一笔固定的费用,若农信社的基础贷款最终并未违约,那么,农信社将损失互换期内所付给交易对手的全部费用。反之,交易对手则会弥补损失,他所做出违约支付等于初始贷款的面值减去贷款到期时违约贷款在二级市场的价值。其实,一项“纯粹的”信用互换相当于一种多期的信用期权。

作者:漆明春

农信社小额信贷论文 篇2:

海南省农信社小额信贷风险管理研究

摘 要:作为海南省农村小额信贷的主体——海南省农村信用联合社,自2007年成立以来,累计发放小额贷款63万多笔,金额130亿元,支持农民发展特色经济,惠及农户51.8万户。从全国范围来看,海南农信社的小额信贷业务发展是增长较快的地区之一。与此同时小额信贷风险管理也日渐凸显其重要地位。本文阐述海南省农村小额信贷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提出适合海南省农村小额信贷风险管理的政策建议,以进一步促进海南省农村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海南省;小额信贷;风险管理

海南省作为中国唯一以农业、农民为主体的经济特區,60%的人口是农民,80%以上的土地在农村,全省约三分之一的生产总值来源于农业,农业在全省发展大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海南省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都迫切需要小额贷款的支持,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更需要小额贷款等资金的注入。

一、海南省农信社小额信贷的现状

2007年以来,海南农信社在借鉴格莱珉银行模式的基础上,结合以往农村小额贷款的经验教训,在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的实践中成功探索出农户(农村妇女)联保小额贷款模式,即“一小通”模式。“一小通”小额贷款实施以来,极大支持了海南农民扩大生产规模,改善了生活水平,初步实现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发展。

2013年,小额信贷实现盈利近185万元。海南省农信社各项存款余额为856亿元,贷款余额565亿元①,是整个海南省银行业中,营业网点设置最多、覆盖范围最广、服务群体最大的金融机构。海南省农信社小额信贷员团队已经由3人成长到541人,他们深入乡村,风雨兼程助“三农”,每年帮助农民人均增收200元以上,约占人均增收总额的20%。所以小额信贷已经成为促进海南农村金融可持续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助力。

海南省农村小额信贷也为农民带来的实惠,不仅支持农民劳动生产,还支持农民自建住房,在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什运乡便文村,30余户村民已经完成旧村改造,住进了崭新的二层小楼房。同时,小额信贷更有效抑制了农村的高利贷,为构建普惠制金融体系的伟大构想更进一步。只有构建普惠金融体系,才能将金融服务覆盖大多数贫困人口和低收入家庭,他们可以通过各种便捷的渠道享受包括贷款、储蓄、汇款等在内的自己需要的金融服务。

二、海南省农信社小额信贷风险状及其特征

1.海南省农信社小额贷款风险状况

风险是指预计的或不可预料的目前或未来的事件,对机构的资产的收入产生不利或有害影响的潜在可能性。小额贷款又是国际公认的难题,其特点是涉及面广、单笔额度小、平均费用高、有效担保物缺乏、还款风险大。对海南省农信社可能遇到的风险包括:客户死亡,客户项目失效;小额信贷员的离职;制度不完善;自然风险;资金被盗;信贷产品设计不合实际;缺乏后续资金等等。小额信贷的收益主要来自其贷款收益,而信贷风险又将导致小额贷款机构产生大量无法收回的贷款呆账,严重影响贷款质量。因此,信贷风险密切关系小额贷款的生产和发展。除了信贷风险,海南农信社还面临其他风险,见下表:

2.海南省农信社小额贷款特征

就目前来看,海南省农信社小额贷款的主要对象为无需任何抵押担保,且有信誉和还款能力的农户,办理小额贷款的手续简便,贷款有一定的互助性质。网点覆盖面广,但也存在网络资源不足的问题,地区差异大。作为海南地方金融的主力军,海南省农信社人力资源丰富,但是人才资源又相对较弱,懂技术、会经营、高素质、富有开发新客户资源的小额信贷员相对较少。海南农信社的主要客户是农民、个体工商户、农村合作社以及其他以农民为主体的经济组织,这类客户群中优质信誉和较强还款能力的客户比重不高。目前,海南省农信社在本身的小额贷款业务中有“垄断”优势,这与它长期扎根在农村密不可分,这也容易造成农信社本身的竞争意识薄弱。

三、海南省农信社小额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一些小额信贷员缺乏风险管理意识

由于一些小额信贷企业或机构中的工作人员缺乏风险意识,认为小额信贷业务所涉及的资金较小,因而涉及的风险也相应的较少,所以小额信贷员为了提高其业绩,盲目扩张业务量。这是导致小额信贷管理风险的主要原因。这一意识和做法使得小额信贷机构在风险和内部管理上模式落后和缺乏系统性。

2.农信社管理小额信贷风险制度存在缺陷

制度风险存在于两个方面。一面是由于小额信贷员风险控制意识较为薄弱,在目前的经营体系下,中高层管理人员把业务重心放在小额信贷贷款量的提升上,追求速度。在贷款过程中,这样就很容易造成工作人员在贷款过程中权责不清。作为贷款决策链上的第一人——小额信贷员,他们在贷款过程中起到推向农信社推荐贷款申请的作业,当农信社同意贷款发放的时候,他们又转化为风险承担第一人,在这样不利的情况下,信贷员对工作积极与热情容易挫伤。另一方面,当贷款发放以后,农信社对自己的直接支配权力急剧下降,在与农户的沟通与博弈行为中,基本处于被动状况,由于理性经济人的存在和信息不对称,使得农信社对贷款去向追踪上存在一定程度的障碍,增加了对资金的管理难度

3.农信社小额贷款风险控制程度不易把握

由于各个农民生活在熟人社会中,农信社小额贷款的回收主要靠农户之间的诚信交往程度高低,农信社常常要面对当地农民自身信用意识薄弱等问题。特别是在要收回贷款的时期,一旦出现农民不诚信事情发生,农信社将面临极高的信用风险——贷款回收迟甚至无法回收贷款等恶劣局面。如果农信社使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面对冗长复杂的诉讼,即错过最佳回收贷款时间,又挫伤农信社本身的业务积极性,造成大量坏账呆账,得不偿失。因此,农信社应该积极建立当地农民的诚信记录档案,对有良好信誉的农民给予一定贷款利息上的优惠,以促进其他农民诚信积极性的提高。同时,法律制度的建设与健全也是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四、海南省农信社小额信贷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在精心设计下的控制环境内进行管理的过程,旨在减少损失发生的可能性或在损失发生之后将损失范围与程度最小化。信贷风险管理直接决定着海南省农信社的业绩,所谓构建自身能力,指的就是在海南省农信社内部建立起科学的管理机制,使内部控制系统可以高效发挥作用,不仅控制内部的经营成本,更重要的是预防各种风险的发生。

1.改进贷款审查流程,加强风险控制

海南农信社2013年积极服务民生,公开作出了让利、限时、贷款“三个承诺”,全面改进贷款审批流程,加快审批时效,使人人享有融资权。在为农户发放贷款时,农信社要求所有小额信贷技术员要廉政为民,业务责任明确清晰,在日常工作中把农户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真正做到“农户在我心”。要完善风险分散机制,运用有效的风险控制技术和合理的外部风险管理工具进行风控,可以依托政府建立农户信用档案,减少信息不对称的风险,加强管理效果。

2.完善海南农信社小额贷款制度体系

实践证明,小额贷款的风险是存在的但同时也是可控制的,。自2007年以来,海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致力于控制小额贷款的风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也表明其小额贷款制度也存在一些缺陷。为此,有以下几个途径进行改善。其一,海南农村信用合作社可以建立风险补偿基金,而这一基金的主要来源于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其二,可以针对小额信贷,实行贴息优惠。这样,一方面可以减少金融机构的成本。另外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其风险。其三,实习保险政策。这有两种方式,一是建立政策性的保险公司,公司资金主要来源于政策农业扶专款;二是保险公司专门推出针对小额贷款的险种,从而分散小额信贷风险。

3.优化设计小额贷款,引进政府贴息政策

2010年,省财政设立了农民小额贷款贴息专项资金,统筹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贴息资金,2010年安排7700万元,2011年安排8000万元,2012年安排9000万元,2013年安排1.11亿元,2014年安排1.46亿。海南省政府办公厅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农民小额贷款贴息工作的实施意见》,该意见明确了2014年海南省农民小额贷款贴息奖补的相关政策。在贴息率方面,全省定为不低于5%,农村妇申请小额贷款将有更多优惠。2014年,农民小额贷款被列入省委、省政府十大民生实事,显示出省委、省政府对该项工作的高度重视。取消了对贷款额度、贷款期限、贷款次数、贷款地域的四大限制,这意味着小额贷款贴息政策推广至海南户籍的所有农户,无论贷款期限多长、金额多高,贷款金额的10万元以下部分以及贷款期限一年期以内的贷款可获得利息补贴,充分发挥贴息政策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海南省农信社小额贷款产品因地制宜,符合本省农民的发展诉求和愿望,为贷款数额不大、不能提供必要的抵押资产的农民提供一定的贷款不,努力保证农民生产致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小额贷款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大量的各种各样的风险,如市场风险、道德风险、信用风险等等,但海南省农信社客服种种困难,为农民增收办实事,不仅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更为海南省的发展贡献了力量。

注解:

数据来源:海南农信社小额贷款发展的经验和启示[N].和讯银行,[2014-3-18].

参考文献:

[1]张平.中国农村小额信贷风险管理研究[M].西北农业科技大学,2012.

[2]刘文璞.小额信贷管理[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3]王晓青.我国农村转型期农户小额信贷行为研究[M],2012.

[4]Bal Ram Duwal.关于尼泊尔小额信贷机构可持续性发展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3.

[5]关平.中国农村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6]徐云松.近期小额信贷发展的一个研究述评[J].技术经济与管理,2013.04.6.

[7]潘琪.政府助推模式下小额信贷业务发展初探——以海南省为例[J],2011.09.

[8]张洪波,徐艳.海南省農村小额信贷产品发展模式及其创新思考[J].海南金融,2011.02.

作者简介:李犁(1990- ),男,汉族,湖北武汉人,海南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村金融

作者:李犁

农信社小额信贷论文 篇3:

农信社农户小额信贷服务模式及改善对策

摘 要:小额信贷是支持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资金供给模式,随着现代农村地区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升级,农村信用社在农户小额信贷服务方面,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如何才能更好的为农户小额信贷提供服务,是农信社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在本文研究过程中,对农信社农户小额信贷服务模式进行了梳理,并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借鉴一些农信社在农户小额信贷服务方面的实际做法,提出了一些改善对策。

关键词:农信社 农户小额信贷 信用环境 农业经济 服务模式

一、引言

农信社即农村信用社,是农村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资金供给渠道。在当前时期,国家对农业经济发展、农村农民致富越来越重视的背景下,农村农户对资金的需求持续增长。农信社在农户小额信贷服务方面,正在不断创新模式,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这就需要对农信社如何改善农户小额信贷服务进行思考研究。

二、农信社农户小额信贷的服务模式

1.科学界定服务对象,实现精准信贷支持模式。在研究中,我们对全国一些地方的农信社农户小额信贷服务模式进行了整理汇总,并重点研究了新疆地区农信社的服务模式。比较显著的模式特点就是对小额信贷服务的对象界定的比较准确,即以中低收入农户为主要对象,重点对这部分客户进行小额信贷资金支持。这种模式,对于帮助中低收入者实现脱贫致富,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例如,新疆伊宁县农信社就是坚持对中低收入农户进行小额信贷支持,并对5万以下的小额贷款免担保、免抵押,这就为破解当地贫困农户无抵押无担保的难题提供了合理的解决途径。

2.政府贴息,利率优惠模式。一些地方政府,为了鼓励农户贷款发展农业经济,同时也为了降低农户贷款的成本,而给予一定的贷款贴息。这种利率优惠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农户主动贷款的意愿。例如,有的农信社执行的是浮动利率(原则上不超过6%),政府贴息3%。其中,每10万元能够带动两户及以上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产业扶贫项目融资,按优惠利率4.35%执行。这对于农户来说,就减轻了一部分利息负担。

3.丰富小额信贷产品模式。农信社在农户小额信贷服务模式上,不断丰富信贷产品,为更多不同类型的农户提供差异化的小额信贷产品。例如,新疆农信社在妇女创业贷款、大学生助学贷款、特色农业种植贷款、农产品贸易贷款等方面,不断创新,满足了更多不同类型贷款客户的需求。

三、农信社在农户小额信贷服务模式方面存在的不足

1.风险意识相对不足。农信社对农户小额信贷的风险意识不强,对可能出现的偿还问题,缺乏深度的调查研究。风险防范意思较弱,容易给农户小额信贷业务埋下潜在的风险隐患。

2.贷款流程还不够简单,效率较低。农信社对农户小额信贷服务过程中,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设备运用水平还不是很高,贷款的审批流程较长,导致信贷业务的开展效率不高。

3.小额信贷资金规模有限,难以满足农户较多的资金需求。随着农村地区农户经营发展模式的逐渐成熟与壮大,他们对信贷资金的需求量也会逐渐提高。单纯的小额信贷资金已经难以满足农户的资金需求。

四、改善对策措施

1.建立良好的小额信贷信用环境,提高农户借贷还贷意识 。农户自身欠缺小额信贷的金融知识,往往误认为小额贷款是扶贫资金不需偿还。还贷意识欠缺也是小额贷款不良率很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可采取的方法是进行金融知识下乡活动,向农户进行金融知识的推广和普及。另外,也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进行信用宣传,如开办知识讲座、培训课程,以及借助当地电视台、报纸进一步加大对农业贷款业务并展开诚信教育,从而使广大农户树立起正确的金融观念与信用意识,形成良好的信贷氛围。

2.拓宽农信社信贷资金的来源渠道。县级政府应该采取措施,如税收优惠、贴息等政策,鼓励农信社开展小额信贷业务,引导资金流向农村。农信社自身应该不断扩大金融产品准入的领域来增加业务收入,拓宽资金存放渠道,从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延伸资金链接、开发潜在客户,使资金在农信社体系内良性循环。

3.提高农信社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加强农村信用体系的建设,健全信用信息征集机制,推进农户信用档案电子化和标准化建设,使分散的农户信息也能合理利用;构建完善的保障制度,加强与农业保险和农业担保的合作,将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转嫁给社会,最大限度地分散风险,降低损失,完善贷后管理和信贷风险评估,落实贷后管理责任制,充分发挥贷后检查作用,最大限度地减少不良贷款的产生。做到既控制风险、又手续从简,既能够收益、又有效减负,贴心为贫困户着想,助推扶贫工作落到实处。

4.扩大对其他金融机构的合作,推出更多合适的小额信贷业务。农信社在农户小额信贷服务过程中,可以扩大与一些其他金融机构的合作,如地方担保协会、农村贷款担保公司等,推出更加适合农户的小额信贷产品。例如,昌吉农信社与农村小额信贷担保互助协会合作,推出“担保金·扶贫贷”专项贷款业务,由担保互助协会在农信社开立的扶贫小额信贷风险担保金或农业企业法定代表、主要股东作为贫困户的担保人,通过担保互助协会推荐贫困户与农信社网点对接办理贷款,提高金融扶贫工作质效。农信社还以“公司+基地+贫困农户”模式,发挥产业扶贫“造血”作用。昌吉一些农业产业公司在农信社的信贷支持下,不仅渡过创业初期的难关,而且一些还是由一个以李果加工为主的家庭小作坊逐渐发展壮大,这些农户通过优先收购、优先提供技术指导、优先吸收就业的“三优”模式,带动了很多贫困户实现就业创业。昌吉农信社与当地政府扶贫办建立了全方位合作机制;对贫困户逐户建立经济档案,全市共建立贫困户金融档案4427户,完成建档户数100%;对贫困户量身定做了惠农宝·扶贫贷、万通宝·扶贫贷等专项产品,在扶贫攻坚中发挥了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在农信社优惠贷款扶持、政府财政贷款贴息、企业提供技术和担保等政策支持下,减轻了农户经营压力,解决了贫困户贷款难、担保难、无技术、无市场等难题。

5.创新“金融+渠道”扶贫模式。为了提高农户小额信贷的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农信社要加快“金融+渠道”扶贫模式的创新,要通过电子银行业务创新,改善农村地区支付结算环境,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最大限度降低偏远地区贫困人口支付结算成本。农信社要在有需求的乡镇布放ATM自助设备,在偏远地区行政村发展惠农支付服务点。农信社要加快实施网格化金融便民服务工程,实实在在推动金融服务进村入户到人,最大限度的节省农户小额信贷业务办理的时间同时也要降低贫困人口支付结算成本。

五、结语

农信社农户小額信贷业务的持续健康发展,依赖于科学合理的贷款制度和服务模式,在当前农村经济升级转型的关键时期,农信社要不断创新农户小额信贷服务的方法和思路,切实执行国家的各项扶贫、惠农政策,为农村经济发展及时补充所需资金,满足农户创业致富的资金需求,这样才能实现农信社信贷业务的持续良性增长。

参考文献:

[1]多锐娜.新疆伊宁县农信社农户小额信贷服务模式及改善对策[J].天津农业科学,2017-02-01.

[2]舒剑鸿.A县农信社农村小额信贷业务发展问题研究[J].广西大学,2016-05-01.

[3]于转利.中国农村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03-01.

[4]乔娟.欠发达地区农户小额信贷推广效果研究——基于甘肃中部三县的调查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7-25.

作者:孙齐

上一篇:工程师工作总结(精选2篇)下一篇:学院工作总结(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