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职业防护制度

2022-09-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制度不仅是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也是国家与社会互动的竞技场,持续规训着各类主体的思想和行为,具有引领、规范、促进和保障等重要作用。那么,制度如何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您收集的《护士职业防护制度》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第1篇:护士职业防护制度

临床护士职业防护分析

【摘要】 目的 了解临床护士职业伤害现状和防护情况,完善护士职业防护教育,减少其职业伤害的发生。方法 对2009~2010年5所医院300名不同层次的临床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护士最常见的职业伤害是锐器损伤,护士最易忽视的基本防护措施依次为洗手、戴手套和戴口罩。结论 继续加强临床护士职业防护的教育和指导,并完善职业伤害的防护机制,养成良好的自我防护习惯,降低职业伤害的发生。

【关键词】 临床护士; 职业伤害; 职业防护; 调查分析

护士由于工作的特殊性,面临着多种职业危害(如生物性危害、化学性危害、物理性危害、心理社会性危害等),其中艾滋病、乙肝、丙肝感染是生物性职业危害的主要种类。在我国,护士的职业危害、防护问题仍力度不够。下面是对乌鲁木齐市5所医院2009~2010年临床护士职业危害及职业防护的调查与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调查对象为5所医院的300名临床护士,其中三甲医院2所,护士100人;二甲医院3所,护士200人。均为女性,年龄21~50岁,平均31岁。工龄3~30年,平均15年。中专学历98人,占32.7%;大专学历142人,占47.3% 本科学历60人,占20%

1.2 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由参与问卷设计的5名不同医院的护士完成,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300名临床护士的职业暴露情况、防护知识和行为进行自愿接受答卷的调查方法。发放问卷300份,有效回收300份,有效回收率100%。调查内容包括学历层次、工作中的各种防护措施、针刺伤情况以及经血液、体液传播疾病等知识的掌握情况。

1.3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录入计算机,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卡方检验。

2 结果

2.1 各种防护措施的实施 对不同学历层次的护士戴手套、戴口罩、洗手等防护措施及乙肝疫苗接种情况进行了分析,见表1。

表1 护士日常防护情况[n,n(%)]

作者单位:83009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职业病医院(李清华,韩杰);新疆医科大学第三附属肿瘤医院(史爱玲);乌鲁木齐市红十字急救中心(李莉);乌鲁木齐市妇幼保健医院(王燕)

通讯作者:李清华

2.2 职业危害的常见主要类型 见表2。

2.3 护士掌握和应用护理防护知识技能的情况 见表3。

2.4 统计学分析

2.4.1 护士日常防护情况 手上有伤口时戴防护手套的情况按学历层次比较,P<0.01;接触化疗药物戴防护口罩、手套的情况按学历层次比较,P<0.01;护理操作后每次都洗手的情况按学历层次比较,P<0.01;更换床上用物时戴口罩的情况按学历层次比较,P<0.05;接种乙肝疫苗情况的情况按

表2 护士常见主要的职业伤害类型(n,%)

表3 护士掌握和应用护理防护知识技能的情况(n300)

学历层次比较,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各种防护行为中,本科学历的护士防护意识均低于中专和大专生;仅在对血液传播疾病知识的了解程度上优于其他学历层次的护士。

2.4.2 针刺伤情况 300名临床护士有237人被医用针头伤害、安瓿割伤及其他锐器损伤过,发生率为79.0%;有199人次是被污染针头、刀片或其他锐器损伤,占刺伤人数的66.3%。每次都将针头帽回套污染针头108人,占36.0%,经常回套者37人,占12.3%,偶尔回套者43人,占14.3%,不回套者112人,占37.4%。

2.4.3 经血液传播疾病知识的掌握情况 对“您认为艾滋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和梅毒哪些是经由血液传播的疾病”的问题的回答中,全部答对者只有53人,占17.7%。其中中专11人,占11.2%;大专9人,占6.3%;本科20人,占33.3%,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本科生对相关医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明显高于大专生和中专生。

3 讨论

3.1 职业防护知识缺乏,医院管理层防护意识淡薄 临床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普遍较弱,对普遍性预防的原则了解不够。调查表明,国内护士学校普遍未设置职业安全防护教育课程,也没有相应教材【sup】[1]【/sup】。陶新学等【sup】[2]【/sup】调查显示,只有28.5%的临床护理人员得到相关的培训,有97.5%的临床护理人员认为自己有必要参加相关的培训。徐辉等【sup】[3]【/sup】调查26所护士学院校发现,98.6%护士上岗前没有接受过系统的针刺伤的防护培训教育。护理人员在被针刺伤的当时,约86%的人采取一般的消毒措施(碘酒加酒精),能较规范处理的仅占4%左右,有0.33%的护士未做任何处理【sup】[4]【/sup】;毛秀英等【sup】[5]【/sup】调查临床护士针刺伤后向上级汇报的仅为10.2%;调查报道显示【sup】[6]【/sup】,40.36%的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是因没有使用防护用品所致。护士防护知识的缺乏是影响护士防护意识的一个重要因素。

3.2 从以上调查分析结果不难看出,护士只要平时养成严格按章操作的好习惯就会防患于未然。笔者认为养成好习惯,应做好以下几点。

3.2.1 护士要知晓本职业潜在的危险因素,增强章法观念和按规定操作的自觉性。其次,护士要熟知安全防护知识和规范操作要领,养成按章操作的习惯。第三,根据职业特点,护理部和科里要制订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勤督促、勤检查、勤总结,努力营造一切都按规范操作的良好氛围。第四,对每年新补充的护士,科内要安排专人负责,认真做好传帮带教工作,从工作的一点一滴做起,培养他们良好的工作作风。第五,护理部要定期开展群众性的职业防范知识竞赛和规范操作比赛等活动,着力提高护理从业人员职业防护能力,建立健全防护管理制度。

3.2.2 医院管理层的重视和科学规范管理是减轻职业危害的基础。目前对医务工作者进行教育被认为是减少职业暴露的主要措施。上岗前必须对护士进行医院感染、职业防护、安全工作技术和方法等岗前培训,强调“不怕脏,不怕累”理念在今天已过时;工作后护士应不间断地接受继续教育,强化安全防护意识。管理上要加强督察力度,积极改善护士工作条件,合理配置人力,减少非必要的侵入性操作。

各相关科室要建立健全有科室特色和针对性的防护制度,不能片面地为了节约科室成本,透支护士的健康。

参 考 文 献

[1] 徐辉,毛秀英,盖小荣,等.针刺伤防护教育的效果评价.护理研究,2003,17(9):1039-1040.

[2] 陶新学,章晓云.临床护士HIV职业暴露防护知识调查.护理研究,2005,19(5):857-858.

[3] 徐辉,毛秀英,盖小荣.毕业实习护生针头刺伤的受伤环节探讨:实习护士发生医疗锐器伤的调查.现代护理,2003,9(8):637-638.

[4] 任小英,邓敏.护理人员工作中被针刺伤调查及对策.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3):258-260.

[5] 毛秀英,金得燕,于荔梅,等.实习护士发生医疗锐器伤的调查.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2):110-112.

[6] 程雯,唐敏霞.医务人员职业防护能力调查.现代实用医学,2006,18(7):511-512.

(收稿日期:2011-02-25)

(本文编辑:王春芸)

作者:李清华 韩杰 史爱玲 李莉 王燕

第2篇:护士职业防护的教育探讨

摘要:由于受当前医疗职业防护现状的制约,护士中仍存在对职业暴露认识不足、防范意识差以及医疗防护措施使用不到位等问题。为了改善这种现状,护理管理者应从加强护士的职业防护教育人手,尤其重视护士职业防护教育中的基本防护管理,使她们养成从身边小事做起的习惯,关注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积极有效地开展自身职业防护,最大限度地保障护士的职业安全。

关键词:护士职业防护 教育探讨

Nurse occupation protection education discussion

Zhao Qin

由于受当前医疗职业防护现状的制约,护士中仍存在对职业暴露认识不足、防范意识差以及医疗防护措施使用不到位等问题[1]。为了改善这种现状,护理管理者应从加强护士的职业防护教育人手,尤其重视护士职业防护教育中的基本防护管理,使她们养成从身边小事做起的习惯,关注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积极有效地开展自身职业防护,最大限度地保障护士的职业安全[2]。

1 职业防护的普及性教育

1.1 实施护士职业防护教育。

将职业防护知识等同下医学护理理论知识、制度和护理常规等教育,纳入到护生的在校学习和各级护士的岗前培训中,让护士在从事临床护理工作前就能养成自觉遵守的习惯和行为,对职业防护规范和标准有很好的依从性。

1.2 注重职业防护知识的更新和应用。

利用护士业务学习和护理查房的机会,定期组织护士对职业防护的新知识和新技术进行集中强化学习,对工作中存在的职业防护松懈情绪和不规范防护行为,如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时不戴手套或操作中不戴口罩等,应予以及时的批评和纠正.以减少和杜绝职业伤害的发生。

1.3 制定安全有效的职业防护措施和应急处置流程。

组织护士进行系统的培训和演练,以增强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尽可能地减少医护人员在职业暴露后受伤害的程度。

1.4 推行普及性(标准)预防辙育,树立全面性防护的管理理念。

普及性预防就是指视所有接触患者的血液等体内物质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有潜在传染性,医务人员在接触时均应采取防护措施,如戴门罩、帽子、手套或护目镜等。国外研究表明,定期的住职教育和严格实施普及性防护措施,可防止30% 以上针刺伤的发生和减少经皮肤的感染比例[3]。文献报道[4,6]也已证实血源传染性职业暴露在普通病房、手术室、急诊抢救过程中是相当普遍的。在医务工作中提倡普及性防护原则,将医疗卫生人员接触到患者血液和感染性体液的危险性减少到最低程度,是预防因职业暴露而发生的HIV感染的关键[3]。

2 护理操作中的职业防护教育和实施要点

2.1 规范操作行为,强化安全意识。

注重培养护士在操作前、后全面系统评估的习惯.在作中树立风险意识和对细节的观察力与应变能力,减少因操作中估计不足、条理混乱等造成的职业伤害。如操作前环境评估:病房光线是否充足;环境是否宽畅;是否需要防护用具等。操作前风险评估:操作中是否有患者血液或体液喷溅的可能;患者是否合作;仪器、设备、物品使用是否安全,放置是否稳固,放置位置是否方便操怍等。

2.2 及时掌控病情,做到有的放矢 。

护士应重视对患者病情、检验、检查阳性结果的跟踪和掌握,以便护士能及时根据患者的病情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和防护手段,防止职业伤害。

2.3 注重护士个人卫生知识教育和行为培养 。

如护士自己的私人物品的管理(工作帽及护士鞋,应每周洗刷消毒l~2次。工作服兜内的医用笔、办公钥匙及手表、电筒等应每天清洁消毒1次)。养成操作前后严格洗手的习惯,尤其是手及皮肤表面接触患者血液、深层体液或可能受污染的器具后、接触患者前后等应立即用肥皂和流动水严格按6步洗手法彻底清洗。

2.4 基础护理中职业防护细节教育。

如为化疗患者进行口腔护理、皮肤护理、更换床单被褥等操作时应戴口罩和橡胶手套,在收集、处置化疗患者的体液或排泄物如大小便、痰液等时,还应加盖盖紧。

2.5 强化药物、消毒剂等的性能和使用学习。

掌握药物、消毒剂的性能、用途、浓度、用量以及危害性等方面的知识,合理、安全使用相宜的防护用具,减少职业暴露的危险。同时组织护士认真学习《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相关设施的使用方法,如针头与注射器应在利器盒上的分离卡或孔上分离,利器盒的使用达4/5 满时应严密封口,由专人送到指定地点集中焚烧处理。

3 重视临床基础防护用具正确使用的教育

3.1 手套的正确选择和使用。

手套应根据操作对象和内容来选择,如在大部分常规性操作、接触患者体液或污物时选用普通硅胶手套;需进行精细操作时如:静脉穿刺、吸痰等操作时通常选用医用无菌硅胶手套;进行化疗操作时选用特殊橡胶手套。

3.2 口罩的正确佩戴和消毒。

戴口罩时,口罩上缘在距下眼睑1cm处,下缘包住下颌,四周要遮掩严密。非一次性口罩取下不戴时应将接触面部的一面叠于内侧放在无菌袋中,不能将口罩随意放在工作服兜内。一般情况下,口罩使用4~8h应更换1次。若接触严密隔离的患者,应立即更换。

3.3 隔离衣或一次性围裙和护目镜的正确使用。

根据病情和操作中可能存在的风险,正确选用和佩戴隔离衣或一次性围裙和护目镜。

护士长期身处临床工作的第一线,由于工作环境和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常暴露于诸多可能造成职业伤害的危险因素中(生物的、化学的、物理的和心理的因素)。因此,应该降低护士的职业危害,最有效的措施是依赖于职业防护教育和风险意识的提高,从思想上重视职业暴露问题,在工作中加强自身防护以减少意外职业暴露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戴青梅,王立英,刘素美等 医护人员职业性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7),532-533

[2] 曹明霞 血源性传播疾病与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J],护士进修杂志,1999,14,51-52

[3] Barbara JF,deloris EK,Steven MB,et a1.Frenqueney of nonparental occupational exposures to blood and body fluids before and after universalprecaution fraining[J].Am J Med,1991,90:145

[4] 孙琛怡,过惠英,金艳,等.护士针刺与锐器伤现状的调杏分析与预防对策[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5,22(5):24

[5] 陈华,杨雪英,庞伟鸿.预防控制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的感染[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2):187

[6] 蔡绍丽,张旭.医务人员HIV职业暴露现状与对策[J].重庆医学,2008,37(1):25

作者:赵 琴

第3篇:护士的职业危害与防护

[摘要] 通过分析护士在临床工作中面临的各种职业危害,提出相应的防护对策,提高临床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降低职业危害在护士身上的发生率。笔者分析了医院各个科室护士面临的职业危害,总结常见的职业危害,并针对性的提出防护对策。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提高了,并会正确的采用各种防护措施,遭受职业危害的机率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也提高。临床护士应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并正确合理的采用各种防护措施。

[关键词] 护士;职业危害;防护

[

Nurses' occupational harm and its protection

GUAN Yanhua  ZHAO Mingyao

Basic Medical College of Zhengzhou University,Zhengzhou 450052,China

[

[Key words] Nurse;Occupational harm;Protection

随着现代医学的迅速发展和对医院职业危害的认识,医务人员自我防护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充分认识医院职业危害的存在,掌握医院职业危害的特点和致病规律,有助于实施有效和必要的防护措施。降低职业危害的发生,不仅为了自身不遭受医院职业危害所致的损害,而且还关系到所有其他接触人员的利益。

1 医院职业危害范围和种类

由于医院职业工作的特殊性,涉及面很广,医院职业危害种类很多。护士的职业危害大致可分为四大类:物理性危害、化学性危害、生物性危害和心理社会性危害。

1.1 物理性危害

物理性危害可分为运动功能性损伤和物理刺激。有些物理性危害如医用仪器漏电、高压氧舱燃爆等易被医护人员所警觉;有些物理性危害如运动功能性损伤、电磁辐射和低噪声等在平时易被医护人员所忽略,等到出现严重损伤时才有所意识。

1.1.1 运动功能性损伤 运动功能性损伤最为典型的是腰背痛,是一种较常见的职业相关性疾病。发生原因主要是护士常期处于一种超体力和持续弯腰状态,如弯腰为患者进行护理,搬运患者、为患者翻身等。这种职业状态可导致护士的腰肌和韧带的损伤。

1.1.2 物理刺激

1.1.2.1 电离辐射 现在医院里,除了人们熟知的X光机、医用同位素源外,尚有大量功率强弱不等的电子仪器,它们可产生射线和电磁场,激发空气中气体电离,产生氮化物、臭氧、自由基等有害物质,少量多次接触就可致突变、致畸和致癌。

1.1.2.2 针刺伤 护士工作量的2/3是注射,针刺伤是护士最常见的伤害之一。急诊护士针刺伤的发生率为90.3%[1]。其最大的危害不是对皮肤和其他组织的损伤,而是生物性感染的传播。目前已证实有20多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伤接触传播,其中最常见、危害最大的是HBV、HCV、HIV[2]。据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ontrol disease center,CDC)监测统计,每年因感染血液传播疾病而死亡的医护人员超过数百人,其中护士占63%[3]。

1.1.2.3 噪声 病房的噪声来源于患者的呻吟,工作人员、探视陪护人员对话,电铃、电话、电视、物品、推车及仪器的移动声,机器、空调、监护仪及其它机械性声音等。据测各类报警噪音在53~73 dB,呼吸机在65 dB[4]。环境噪声超过50 dB将影响睡眠和休息,70 dB时干扰谈话,造成注意力不集中、心烦意乱、记忆力减退、神经衰弱,护士容易出差错,同时也使胃分泌下降、内分泌失调、性功能紊乱[5]。

1.1.2.4 微小气候 指护理人员工作环境的气象条件,如:空气的温度、通风情况、热辐射、热量的消耗、衣服的热阻等。不适宜的微小气候可造成健康的损害。供应室、手术室等场地长期使用热力灭菌方法,干热和压力蒸汽灭菌器在使用过程中所散发的热量使室内温度明显升高,供应室的护理人员长期处于一个高温高湿的工作环境和自然环境温度的变化交替中。洗涤工作是供应室工作程序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即使在寒冷的冬季供应室的护士亦不可避免的接触冷水。急剧的冷热交替,会使机体组织器官出现血管的收缩和再舒张,产生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从而激活氧自由基、钙超载和中性粒细胞,造成机体的损伤。由此可见,寒冷和潮湿也是危害供应室护理人员身体健康的因素之一。

1.2 化学性危害

1.2.1 消毒剂和防腐剂 医院长期使用的含氯消毒剂、甲醛、甲苯、戊二醛、乙醇等都是挥发性化学制剂,可通过皮肤、呼吸道和消化道等途径进入人体,对机体的生殖、发育、血液系统、免疫系统等产生多方面有害性影响。消毒剂还可致支气管哮喘、诱导机体突变和致癌等[6]。

1.2.2 麻醉剂 机体内安氟醚、异氟醚等吸入麻醉剂,大部分以原形从肺排除,少量经手术创面、皮肤、尿排出体外[7]。手术患者中大部分接受静脉复合麻醉,拔管后均直接送入病房监护。患者所处环境相对密闭,排出的带有麻醉剂气体并不能很快流通出去及医护人员近距离处置患者,都会较多的吸入此类气体。长期吸入被安氟醚污染的空气可造成肝脏损害、免疫功能下降等[8]。护士接触麻醉性气体,有引发自发性流产、胎儿畸变和生育力降低的可能[9]。

1.2.3 化疗药物 化疗药物抑制骨髓造血功能,使白细胞下降、生殖系统损伤、皮肤过敏、致畸、致癌和致突变已被公认。在许多医院,无特殊配制化疗药物设备,配药时挥发至空气中的药物微粒通过皮肤、呼吸道、消化道使护士被动吸收。孕妇接触抗癌药物可导致妊娠并发症及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增加[10]。

1.2.4 患者体液 患者的胃液、血液、尿液、胆液、粪便等都对护士产生不良刺激,同时也增加感染机会。在ICU病房,尿液、血液、痰液的溅落率分别为38%、26%、13%,平均每月溅落40次/床[11]。

1.3 生物性危害

在未经诊断和病因不明的情况下,患者无意识地把病原体带入了医院,导致在医院流动人群之间的传播。接触患者具有传染性的血液、体液、尿便、胸腔积液等分泌物,手术切下的标本,被污染的器械、敷料、针头等,若不注意防护,不仅可造成自身感染,还会成为传染媒介[12]。同时,医院人群密集,人群流动性大,护士在与患者面对面近距离和频繁的接触中,容易经呼吸道、消化道等途径受到如:流感病毒、风疹病毒等感染,特别是SARS,在流行早期,由于对其认识不清,未加严密防护,较多医护人员被感染,是呼吸道传播的典型病例。2003年5月6日,北京首次发布SARS疫情分析,截至到5月6日,北京确诊SARS患者1 897例中,其中医护人员感染有335人,约占18%,居感染人数类别的首位,并持续一定时间。对于妊娠期护士来说,受污染后的补救措施受到诸多限制,被感染的概率也因此而显著增加。一些病原体可在胎盘上形成病灶,破坏绒毛结构,从而感染胎儿[13]。

1.3.1 传染性肝炎病毒 生物性危害最常见、危害性最大的疾病类型是乙型病毒性肝炎和丙型病毒性肝炎[14]。世界卫生组织的一篇综合性报道指出,医院工作人员(包括护士)中乙型肝炎的感染率比一般居民高3~6倍。

1.3.2 HIV病毒 据报道,美国1981 ~ 1993年发现的30万AIDS患者中,已有20万死亡,其中6.0%是卫生工作者,在受感染的卫生工作者中,护士占63.0%[15]。

1.4 心理社会性危害

1.4.1 医院生物性危害后的心理打击 当护士发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时,尤其是暴露于HBV、HCV和HIV感染患者的血液、体液时,多数人心理会受到严重损伤,表现为悲伤、恐惧、消极无奈等,甚至影响工作、生活、家庭等。

1.4.2 工作和家庭的双重心理压力 从事护理工作的几乎都是女性,她们平常工作繁杂,在家庭要承担更多一些的家务劳动和抚养教育子女的义务,加上住房条件、晋升等相对处于劣势,增加了护士的后顾之忧,身心疲惫。

1.4.3 医院暴力侵犯形成的心理压力 酗酒就医人员、病故后家属冲动、患者医疗意外后、精神病患者等常将护士作为直接暴力的对象。国际护士会(ICN)指出和其他行业相比,护士可能受到暴力比其他行业多3倍。暴力严重影响了护理人员的士气、直接威胁护理人员的人身安全健康。

1.4.4 怀孕期护士职业压力形成的心理风险 占据临床一线的多为年轻护士,其中一些面临成家生育的问题。在怀孕到生育时还有很长一段时间需保持工作状态。护理工作的特殊性、高负荷、高责任、高风险性使护士产生职业倦怠,情绪变得不稳定。而稳定的个性有助于怀孕的护士身心发展,能保证她们平稳地度过孕期,同时也将对胎儿的身心发育产生积极的影响。

2 医院职业危害的发生原因分析

2.1 护士自身保护意识淡薄

在一些医院特别是基层医院,护士本身的防护意识淡薄,缺乏相关知识宣教和培训。蔡志翔等调查241名护士发现,高达51.1%的护士在输液、注射等操作中从不戴手套。而护士不戴手套的原因是“操作不方便”占84.6%,是医院没有要求的占15.4%,这反映了护士的防护意识淡薄和管理人员缺乏全面性防护的管理理念[16]。

2.2 医院对职业危害的防护意识不够全面

医院对职业危害的防护意识不够全面,在传染科和有医源性辐射源的地方,给予重视和防范,在其他地方和对其他人员就比较疏忽,要求和管理不严格。表现为缺少对全院范围内各科室部门职业危害的分布状态掌握和防范应对措施;缺少相关知识培训;缺少必要制度和人员督察落实;缺少定期总结和预警提示,从而使得护士和其他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缺少必要的警觉,大大增加了遭受各种医院职业危害的机率和严重程度。有调查显示,只有7.3%的护士知道正确的洗手方法,远远低于国内报道的护理人员对正确洗手方法的知晓率(44.2%)[17]。相关知识的缺乏,大大增加了护理人员遭受医院职业危害的机率。

3 医院职业危害的防护和补救措施

3.1 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职业危害重在防护,而防护的关键则是安全意识的培养。一是护理学院开设护士职业防护课程,从职业生涯开始,就注意培养护士的安全防护意识和方法;二是加强临床护士的防护培训,发现和改变护士的不安全行为,强化安全防护意识和安全防护行为的结合。

通过专题讲座等形式,详细了解本部门工作中存在的职业性危害,特别是各种污染或感染的方式与途径及医院感染的危害性,掌握正确的自护措施,减少各种危险因素的伤害。因为护士短缺较为严重,难以让护士离岗培训,可鼓励护士在线学习,大量的护士不必脱离临床就可参加学习。

3.2 建立健全医院职业危害防护的规章制度

组织专家和一线工作人员摸底排查医院职业危害,有针对性的制定关于医院职业危害的规章制度,制度内应包含医院职业危害因素的来源、生物特性、传播途径、预防要点、处理要点及医护人员遭受医院职业危害后的补救措施和方案。规章制度建立之后,在医院的发展过程中要根据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不断完善,并设置专业部门专业人员对规章制度的执行进行监督和指导,有关情况适时通报全院各部门,以便指导正确应对医院职业危害。

3.3 物理性危害的防护

3.3.1 开发或普及智能型护理器材 减轻劳动强度和一些重复操作,在有限的资金条件下尽可能完善医疗设备和防护设施。对科室使用的仪器、设备定期进行普查、检修,陈旧性噪音大的仪器设备尽量淘汰,器械车轮定期上润滑剂,以减少噪音。条件许可,引进或开发机器人替代护士完成简单的操作,如将必需品从保护区运输到隔离区传递给患者、病区智能对讲呼唤系统、输液自动报警系统[18]、卡内基梅隆大学和密歇根大学研制的应用于护理之家的机器人援助系统[19]、爱尔兰人研制的机器人VA-PAMAID[20]以及日本人研制的机器人RFTD[21]和行走援助者[22]。

3.3.2 放射线和电磁辐射的防护 在近距离接触患者时要做好个人防护,要穿铅衣,佩戴眼镜,戴铅脖套及铅帽。对室内强电磁辐射源应设立隔离板(罩)或远离人群。

3.3.3 针刺伤的防护 护士应注意日常操作安全,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标准预防的原则:①使用尖锐器械时,要特别小心,戴双层手套,以减少进入体内的血量[23];注射或穿刺时,先检查针头是否安牢,手绝不可置于针头前方,操作完毕用消毒干棉球压住针眼,手不可接触针头,针头向下直接放入耐刺的硬容器中,进行毁形处理。②使用防刺渗收集容器处理使用过的针头[24];现已证明,防刺渗容器的使用,使针刺伤的发生率降低了50%。

3.3.4 环境因素的防护 对高温、噪音、寒冷和潮湿的环境可采取一些防护措施,如消毒间要宽敞,安装排气扇,有条件的可安装消音设施。冬季洗涤时最好用热水。高温的环境可安装空调。为了降低污染微生物形成的气溶胶在空气中散布,可使用含氯消毒剂通过超声雾化进行空气消毒,并做到定时通风,同时定期消毒、擦洗病房内的桌椅。

3.4 化学性危害的防护

3.4.1 化学消毒剂的防护 选择合适的化学消毒剂浸泡被污染的医疗器械,了解消毒剂的理化性质,配制时戴手套和口罩等防护用具。定期开窗通风换气或安装空气净化装置,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盛放消毒剂的容器要配备容器盖,避免消毒剂的挥发。这样既可以保证消毒剂的有效浓度,又减少了对身体的危害。

3.4.2 化疗药的防护 肿瘤治疗机构一定要组织和制定严格的防护政策和方案,提供安全的防护用品、设备和环境,教育和培训从事该工作的人员。配制对人体影响较大的药物也应参照化疗药的冲配规则进行。

3.5 生物性危害的防护

凡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污染的医疗用品时均应戴手套。眼睛、面部应避免溅到感染性血液、体液,必要时除戴口罩、帽子外,还要戴防护面罩。洗手是阻断接触传播,预防医院感染的有效方法。

3.6 心理社会行为危害的防护

3.6.1 心理护理 护士应主动学习有关心理学知识,掌握有效的心理调节方法。经常与同事、朋友沟通交流,以驱除心中的郁闷及工作中的不快,努力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必要时就诊于心理医生。

3.6.2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护患关系贯穿于护理的全过程,护理人员在自身的应对中应增强服务意识,根据患者的性格特点和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手段,选择适当的交流方式,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加强法律意识的培养,规范护理行为。

3.6.3 对医院暴力行为的防范 医院应加强护士应对暴力的能力培训,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相关政策及制度及能力方面的培训。另外,医院环境及工作场所的设置中护士台与医院保安部门之间的监控和报警系统;门卫和保安有义务限制探访者的数量,甄别和阻止有暴力和不良动机的人员进入医院和工作场所;并通过卡控通道来限制公众在医院的活动范围,这些也都是有效防止医院暴力发生的硬条件。鼓励和帮助护理人员在人身受到伤害时寻找法律帮助,而不应是劝说她们忍受委屈、息事宁人。

3.7 参加职业性损伤保险

护士职业性损伤是一种潜在的职业风险,一旦发生,其身心两方面所承受的打击是非同一般的。大力提倡医院为工作在临床一线的护士参加职业性损伤保险,以减轻护士的心理损害。

3.8 护士孕期的职业安全保护

护士孕期的职业安全与健康,是目前医院常见而不可回避职业安全问题,而且也是社会问题。针对目前我国孕期妇女劳动保障问题制定的相关政策时间已久,这明显与当前国情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已不能适应,应做出相应的调整。医院在充分服务好患者需要的同时,也应保护好每一位处于特殊时期的护士的健康和安全。

4 结论

综上所述,护士的职业危害主要包括物理性危害、化学性危害、生物性危害和心理社会性危害。对于这些危害,已经引起国内外的关注。相关医疗机构也采取了一定的防治措施,大大降低了这些危害因素的伤害。但是由于医院内各个科室收治的患者和科室设置的不同,各个科室护士所遭受的危害及其程度就有所区别;护士年龄、性格类型、职业情感、学历及工作年限的差别,与所遭受的危害及其程度也有所差别;再加上相关经费的不足等,制定全面科学规范的职业危害防范措施和处置予案,更有效地降低这些危害因素的影响,值得在不断的实践中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 惠晓芳.急诊护士针刺伤的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J].现代医学,2007,35(6):491-492.

[2]于蕾.临床护士针刺伤的原因分析与防护[J].当代护士,2009,(12):95-98.

[3] 向艳君,赛冬红,罗彦丽,等.ICU护士职业危害因素分析及安全防护措施的进展[J].齐鲁护理杂志,2008,14(4):44-46.

[4] 刘英,张春菊.外科护士职业危害因素与防护[J].中国医学杂志,2008,6(12):21-23.

[5] 周春华,邹碧荣,喻谦.浅议影响护士身心健康的职业危害因素[J].护理学杂志,2004,19(20):65.

[6] 凌瑞杰,喻维,汪毅.医院环境中的职业危害因素与防治对策[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6,17(3):41-43.

[7] 景华.使用外科重症监护与治疗[M].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442.

[8] 张雪寒.手术室职业性危害及护士的自我防护[J].中国实用医药,2007,2(35):200.

[9] 杨亚红.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与防护策略[J].吉林医学,2008,29(4):344-345.

[10] 谢金辉,王建瓴,李海燕,等.职业接触抗癌药物对护士升值结局的影响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01,19(2):87-90.

[11] 张锦.ICU护士心身健康状态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1988,33(2):106.

[12] 王红,陆卫国.护士职业危害的调查及防护对策[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5,18(4):474-475.

[13] 郑修霞.妇产科护理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99.

[14] 杨玉莲.护士面临的职业危害[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0,19(9):433-434.

[15] 白雪,赵新汉.论艾滋病综合防治的紧迫性[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3,13(2):31-32.

[16] 李映兰.美国护士的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预防[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8):633-634.

[17] 蔡志翔,李宛,李恩慈.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的调查研究[J].护理研究,2005,19(8):1440-1442.

[18] 张光慧,赵庆华,曹松梅,等.重庆市护理人员血源性疾病职业防护认识的调查分析[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7,29(13):1348-1350.

[19] Sun Lining,Zhao Jianwen,Du Zhijiang,et al.Development of a nurse robot serving in infectious disease isolation wards[J].High Technology Letters,2007,13(3):261-266.

[20] Pineau J,Montemerlo M,Pollack M,et al.Towards robotic assistants in nursing homes: challenges and results[J].Robotics and Autonomous Systems,2003,42(3):271-281.

[21] Lacey G,MacNamara S.User involvement in the design and evaluation of a smart mobility aid[J].Rehabilitation Resources Development,2002,37(6): 709-723.

[22] Vladimir K,Chaitanya G,John N,et al.RFID in robot-assisted indoor navigation for the visually impaired. In:Proceedings of 2004 IEEE/RSJ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Robots and Systems (IROS) [M]. New York,2004:1979-1984.

[23] Oscar C,Yasuhisa H,Kazuhiro K.Control of walking support systems based on variable center of rotation. In: Proceeding of 2004 IEEE/RSJ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Robots and Systems (IROS) [M]. New York,2004:2289-2294.

[24] 洪学仁,邓艳辉,蔡太生.医护人员操作中被针头刺伤情况的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2,17(6):449-451.

(收稿日期:2011-10-09)

作者:关艳华 赵明耀

第4篇:护士职业防护制度与保健措施

一、护理人员职业防护制度

1、应严格执行护理操作规程和护理工作制度,避免发生职业暴露。

2、穿工作服和工作鞋,戴口罩、帽子,洗手。

3、①、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品时。②、接触患者粘膜和非完整皮肤时。③、清理传染性患者用过的物品及进行清洁消毒时,应做好个人防护。

二、医疗锐器伤的防护措施

1、对医疗锐器伤的认识及重视,掌握预防医疗锐器伤的措施。

2、①、锐器及用后的针头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中;②、禁止手持锐器随意走动;③、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帽;如果必须套回一定要单手操作;④、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⑤、禁止将针等锐器随手传递;⑥、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⑦、丢弃的损伤性废物无论是否使用均按损伤性废物处理。

三、化疗防护工作规范

1、①、护理人员到岗前进行岗前教育,并定期接受防护知识培训,增强化疗科室护理人员的防护意识和防护知识。

②、接触化疗药品及做好相关处理时,必须做好个人防护,如穿防护衣,戴好口罩、帽子、眼罩、手套等,摘掉手套后应认真洗手。

2、①、配置化疗药须穿隔离衣,戴双层手套、口罩。②、掰安瓿时用纱布包裹防止药液外溅,融粉剂时,溶酶沿安瓿壁缓慢注入瓶底,待药粉浸透后再搅动,注入药瓶中的负压不宜过高,以免拔针时药液外溅。③、使用较大注射器抽取药液,药液不宜超过注射器容量的3/4,防止药液外溅。④、操作时应确保空针及输液管接头处衔接紧密,以免药液外漏。⑤、在配制化疗药、输入化疗药物时,如药液接触皮肤或溅到眼内应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⑥、化疗药物应专人、专柜保管。药瓶有损坏时应及时处理,防止污染环境。

3、①、废弃化疗安瓿、小瓶。用完后立即放入带盖密闭的桶内,并及时处理。②、安瓿中如有剩余药液不可直接丢弃,应放入密闭容器后丢弃。③、配制化疗药物后的垃圾应按有毒垃圾处理装入黄色垃圾袋,盛垃圾容器要加盖并及时处理,防止化疗药物蒸发到空气中污染环境。

4、①、加强病房通风换气次数。②、对洒在桌面或地面的药液,应及时用纱布吸附并用清水冲洗。工作台面、治疗车,盘等用后及时用清水擦拭,防止残留药物挥发到空气中。

③、加强宣教患者呕吐物、排泄物要置于带盖容器中,如有遗洒应及时清理,并用清水反复擦洗。④、处理化疗患者的尿液、粪便、呕吐物或分泌物时必须戴口罩、手套。

四、护士医疗保健服务相关规定

①、护士享有与其所从事的护理工作相适应的卫生防护、医疗保健服务,医院无条件为护士提供卫生防护用品,并采取有效卫生防护措施。

②、医院在防范护士职业健康危害的同时,还为护士提供医疗保健措施,以减少职业健康危害的程度。如:在易感染传染病的工作岗位或者传染病高发期,给予必要的免疫接种或者采取提高免疫力的其他措施。

③、医院对从事直接接触有毒有害物质、有感染传染病危险工作的护士,按照法律、法规接受职业健康监护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津贴补助。

④、护士工作中患职业病的,有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获得赔偿的权利。

⑤、建立、健全各类职业暴露的处理流程,确保一旦发生职业危害,立即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用以减少职业健康危害程度。

第5篇:护士职业安全防护管理制度

1、病房护士长负责护士的职业安全监管工作,在医院现有条件下提供防护设备。

2、护士在执业活动过程中,严格遵守管理规定、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3、严格按照化疗药物使用说明书配制药物,配药时带手套。

4、严格执行接触放射线安全防护措施和操作规程。

5、操作前后按“七步洗手法”认真洗手。

6、操作有可能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气管、粘膜或破损的皮肤时带手套。当估计操作会有血液、体液可能溅到眼睛、鼻腔、口腔或者皮肤时,采用适当的保护用具(戴口、面罩、围裙等)来防止感染。

7、一副手套只能用于一位病人或一项操作,操作完后立即丢弃用过的手套。

8、一旦手被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或每次摘下手套均对手进行彻底清洗。

9、使用针具进行消毒时,带手套,用过的针具立即扔到废物桶内,严格执行普及性预防措施:回套针帽(必要时用单手法)不摆弄针头、不徒手分开针头与注射器。

10、用过的针具、刀片或其他锐器置于不易被刺破的专用容器内。

11、操作后及时料理污染场地,不留给他人料理,禁止用污染的手接触开关、清洁区和清洁物品。

12、受到(甲类传染病中非典型肺炎,乙类传染病艾滋病、乙肝、丙肝)病人用过的尖锐器械损伤后,立即采取相应的处置措施:

用肥皂水或清水冲洗被刺或损害的伤口。

用清水冲洗被血液或体液溅到的鼻腔、口腔和皮肤。

用清水、生理盐水或其他特定清洗消毒液冲洗被血溅到的眼睛。

13、报告程序和时限:一旦受到乙类传染病艾滋病、乙肝、丙肝)病人用过的尖锐器械损伤后或带伤接触艾滋病病人的血液,立即逐级报告,当事人伤后立即向护士长报告,护士长接到报告后立即向护理部、感染办汇报。

14、用过的污染物品或被传染病源污染的物品,严格按照医院医疗废弃物管理的关规定处理。

15、其他处理程序按医院有关规定处理。

16、护士受到职业暴露后有义务接受医院有关部门追踪,对当事人做好保密工作。

第6篇:护士职业防护

主讲:张 杨

随着不断更新的各种医疗设备、一次性医疗用品、新的化学药物、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护士的工作暴露于各种职业损伤因素之中,其中包括生物性因素、化学性因素、物理性因素、心理社会性因素。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职业损伤的危险正在不断增加,护士的职业安全越来越受关注,通过各种措施加强职业防护,保证护士的安全与健 康,已成为护理工作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一、职业损伤因素

1.生物性因素 1.1病毒

病毒是最常见的生物性危险因素,临床上以乙肝、丙肝、艾滋病毒为主。国内大量研究证实护士是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发生的最高职业群体,护士锐器伤的发生率为79.36%~92.3%,被乙肝污染的针 或锐器伤后的相应感染率为6%~30%. 1.2细菌

护理工作中常见的致病菌: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大肠杆菌等广泛存在于各种分泌物、排泄物及患者用过的器具和衣物中, 通过呼吸道、血液、皮肤等途径感染护士。

2、化学性因素

护士在日常工作中,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接触到各种化学消毒剂而使自身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如:甲醛、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等。

3、物理性因素

临床护士在工作中,体力劳动多,强度大,下腰背疼痛、静脉曲张很普遍。护士常需要定期消毒病室,不可避免要接触紫外线,可能 会造成皮肤红斑、紫外线眼炎等不良反应。

4、心理社会因素

在工作领域中存在着很多负性因素,会直接影响到护士的心理和工作行为,护士往往保持着谨慎的态度,会带有紧张情绪。

二、防护操作措施

1、切断传播途径的防护措施 1.1洗手

洗手是预防传染病传播的最重要措施之一,在医院内非紧急情况下,护士在护理患者前后,无菌操作前,接触患者后等均应认真洗手,洗手时应掌握正确的“六步”洗手法。如果手被体液或人体组织污染, 应在安置患者于安全的环境中后,立即用肥皂和水清洗,必要时用消毒液泡手。

1.2戴口罩及防护目镜

戴口罩及防护目镜可以防止悬浮在空气中的含有病原微生物的飞沫吸入和阻止感染性血液、体液、碎屑等物质溅到医务人员眼睛、口腔及鼻腔黏膜。口罩经常清洗、消毒;口罩变湿后或被血液、体液污染后要立即更换;口罩应盖住口鼻部,不能挂在颈上反复使用或备用, 口罩两面不能混用。

1.3戴手套

戴手套进行相关操作既可以保护患者免受感染,一旦针刺伤发生后也可以减少体液进入人体的量而减少职业感染的机会,有研究表明: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医务人员接触的血量比未戴手 套时可能减少50%以上。操作中手套破损应立即更换,脱手套后仍需彻底洗手。

1.4穿、脱隔离衣

正确穿脱隔离衣既可保护工作人员或患者,避免相互间交叉感染,又可避免无菌物品或无菌区域被污染。隔离衣每天更换,如被血液、 体液污染后或打湿后应立即更换。

2、控制感染源的防护措施

2.1隔离已感染的患者及病区携带者

控制感染源的主要措施是隔离,不同疾病的传播途径不同,其隔离措施也不同,不同种类的隔离均应严格遵守隔离原则。 2.2按规定程序处理污染物及废弃物

所有医疗废物,包括一次性锐利器械、各种废弃标本、感染性敷料及手术切除的组织器官等,都应放在有标记的塑料袋或专门容器内,送往规定地点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医护人员误伤或在运送 途中流失。

2.3环境储源的防护措施

医院环境的清洁和消毒是控制感染传播的基础,在有明确 感染源存在的情况下,应采取措施进行随时和终末消毒。

3、保护易感人群

护士与患者或病原携带者接触密切,极易受传染。因此,通过改善营养,提高自身非特异性免疫力,有计划进行预防接种,提高主动和被动的特异性免疫力,加强个人防护和药物防护,减轻护士的工 作压力,改善精神面貌,从而减少职业伤害。

三、职业防护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合理的人员编制

2、充分重视防护用具

数量充足的防护用具,是防范护士职业伤害的重要工具。

3、切实增强职业防护意识

护士在临床一线是各种操作的执行者,最易受到职业暴露的伤害,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各种因素的潜在职业性伤害,加强防护知识教 育,增强自我防护意识,制定护士职业暴露的防护措施,以保证临床护士的身心健康。

4、建立健全职业伤害报告和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护士职业伤害报告和管理制度,建立起救助及时、管理科学、操作规范、保障有力的护士职业伤害预防、报告、救助、保险 及赔偿机制,是减少护士职业伤害的根本途径,也是促进和完善现代医疗体系建设的重要手段。

手卫生

主讲:罗 荣

医生、护士作为与病人接触最多的医务工作者,做好手卫生,可减少1/3的医院感染,减少国家资源浪费,同时也减轻病人的经济负 担和痛苦。

1、 手卫生现状及存在问题

1.1 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低 主要表现为洗手意识薄弱。 1.2 工作繁忙时手部细菌量成倍增加,从而使医院交叉感染的机会大大增加。

1.3 对手卫生的认识误区 大部分人认为戴手套可避免手污染,甚至戴一副手套为很多病人操作。其实戴手套只是手卫生的辅助手段,只戴手套而不注意手卫生的做法只是保护自己而不能避免细菌的传播。

1.4 客观因素影响医护人员洗手的效率 部分医疗机构洗手设施不完善,这主要是由于过去对手卫生重要性的认识不够所致。 1.5 手卫生经费支持乏力 1.6 手卫生监督监测不到位 2 、手卫生预防与控制措施

2.1 加强宣传培训 要求医务人员掌握并熟练应用六步洗手法,张贴六步洗手法彩图,提醒医务人员勤洗手、正确洗手。同时应将手卫生纳入医务人员“三基三严”培训与考核内容,不断强化其对手卫生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的意识与知识水平。 2.2 改善手卫生设施 医院应加大经济投入和支持力度,改善手卫生设施,充实洗手设备,增加洗手池的数量,配备非手触式水龙头开关,特别是高危科室,使医务人员做到洗手高效、方便易行,从而提高洗手依从性。

2.3 大力推广速干手消毒剂的使用

2.4 加强监督 监测与指导 3 、手卫生注意事项

对手部皮肤进行清洁与消毒,可有效地减少或消灭细菌,通常采用的方法有二种,即机械清洗法和化学消毒法。手部卫生清洁经常疏忽的地方:拇指、手指之间、指尖、手腕;注意随时清洁水龙头开关(最好装感应水龙头),水流不可过大,以免溅湿衣服;用于洗手的肥皂或者皂液应当置于洁净的容器内,容器应当每周清洁和消毒,禁止将皂液直接添加到未使用完的取液器中,使用的固体肥皂应保持干燥;手洗净后一定要用一次性纸巾或干净的毛巾擦干双手,集体采用一块毛巾会造成大量病菌积聚在毛巾里,导致相互感染,应禁止使用。

护患沟通技巧

主讲:陈晓云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交换意见、观点、情况或情感的过程。沟通与交流普遍应用于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与人之间,但是对护理工作来说,沟通却有着特殊的意义。作为一名护士,只有掌握了沟通交流的原则,并能恰如其分地运用一些沟通的技巧,才能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才能取得病人的信任,从而获得与病人有关的全面的、有用的信息,制定出适合个人特点的护理计划,使患者处于一种最佳的身心状 态,帮助病人早日恢复健康

1、护患沟通的原则

1.1 首先赢得患方的信任 护患沟通的实效取决于患者对护士的信任程度,微笑接待患者是护患之间沟通的桥梁,自身着装整洁,言行举止端庄,以及良好的气质、风度都能拉近与患者的距离,它可使患者产生安全感和被尊敬感。同时,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坦诚,乐于助人和富有同情心,这样可使患者产生愉快感、依赖感。在实际操作中要以娴熟的业务技能让患者放心、满意。在此基础上,患者对护士有了良好的心理定位,在沟通中自然愿意交流,愿意同你接近。

1.2根据不同性格、年龄层次,采用不同方式沟通 护患沟通的方式因人而异,沟通前护士应了解病人知识水平,理解能力,性格特征,选择对方易于接受的形式沟通。

1.3掌握恰当的沟通时机 我们在术前一日及患者进手术室前与患者进行心理沟通,可明显减轻患者对手术的紧张情绪。与患者交流方式可灵活多样,如在为其做治疗及护理中,可以边操作边交流,这 样既分散了患者的注意力,又达到沟通的目的。 2 、护患沟通的技巧 2.1 言语沟通的技巧

2.1.1 恰当运用沟通语言 一是运用礼貌性语言;二是运用安慰性语言;三使用鼓励性语言;四运用劝说性语言;五是运用指令性语言。说话时的语调、强度、以及抑扬顿挫等超语调性提示都会帮助我 们表达语言,使用得当,也会增强沟通效果。

2.1.2 避免运用对沟通不利的言语 沟通过程中,护士应做到该说的说,不该说的坚决不说。一是要避免刺激性语言,病人往往缺乏专业知识,又处在特别焦虑和恐惧的心理状态下,如果受到训斥、指责、讥讽等不当语言的刺激,很容易造成不可弥补的后果。二是避免消极语言。病人是脆弱的,特别是在损伤较大的医护措施面前往往举棋不定,护士一句无意的消极提示,有可能催毁病人的勇气,丧失治疗的信心。三是避免应用造成负面作用的暗示语言。病人唯恐患上“绝症”,又怕大家瞒着他,这样患者往往过于敏感地从其他人的言语、表情上捕捉信息,护士与家属窃窃私语式的谈话,被患者发觉,极易被病人误认为有情况瞒着他,患者从他们的谈话判断自己的感觉是正确的,因此对病人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这些都应在沟通中避免。 2.2非言语沟通技巧

非言语的信息传达包括眼神、表情、动作等,在沟通中所起的 作用是言语不能代替的。 2.2.1 护士的仪表

2.2.2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是沟通交流中最丰富的源泉。 2.2.3目光的接触 目光的接触通常是希望交流的信号。 2.2.4 触摸 触摸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是一种很有效的沟通方式。

3、 促进有效沟通交流的技巧

3.1 做有准备的会谈 3.2 耐心倾听 3.3 保持沉默

第7篇:实习护士职业防护研究进展

摘要:护理工作环境中存在的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等各种职业危险因素常导致各种职业伤害如锐器伤。由于职业防护意识薄弱、相关知识和经验的缺乏,这些职业伤害在实习护士群体中高发,对实习护士的身心健康和职业生涯有不容忽视的损害。本文综述了实习护士常见职业危害因素、职业伤害及其相应预防措施。

关键词:实习护士;职业防护

临床实习是护理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护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关键途径[1],也是最容易发生职业暴露的阶段[2]。由于医院工作环境及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医护工作者把健康带给患者的同时,也暴露于各种现存或潜在的职业危险中。实习护生作为护理队伍的特殊群体,由于初次接触临床,缺乏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经验,年纪较小,环境陌生等原因容易发生职业暴露,造成职业性损害。许多国内外研究[3-9]表明,正确的职业防护能降低职业暴露风险,减少职业性损害。如何有效提高护生对职业防护知识的认知程度,最大可能的降低护生在实习期间职业暴露的风险,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现综合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介绍如下。

1实习护士面临的主要职业危害因素

1.1锐器伤 锐器伤是医务人员最常见的职业性伤害,在损伤物中,以针刺伤为最多见,占43%[10]。锐器伤可导致血源性疾病的发生,最常见的为乙肝病毒、丙肝病毒,最严重的是HIV病毒。对于锐器刺伤,万小超等[11]选取保定市184名实习护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84 名护生中,有148名护生曾发生过208 次锐器伤,损伤发生率为80.43%,人均损伤1.13次,其中针刺伤136 次(占65.38%),玻璃伤68 次(占32.69%);对于针刺伤,Yao等[5]任意选取中国248名实习护生进行调查,其中246名护生在实习期间累计发生针刺伤1144次,发生率近乎100%;有研究表明实习初期护士发生安瓿伤具有普遍性[6]。与实习护士的操作习惯包括:保护器具的使用,如纱布、安瓿折断器、手套等; 割锯安瓿的习惯、位置,及实习护士的心理,是否接受过职业防护教育等有关。这与初期操作不熟练、文化休克现象[12]、末期思想懈怠、就业压力大等因素有关。

1.2化学性危害 护理工作的特殊性使得护士长期接触化学消毒剂、化疗药物等化学性危害因素。化学消毒剂如环氧乙烷、过氧乙酸、戊二醛、甲醛、臭氧、乙醇、含氯消毒液等,对人的皮肤、眼睛、呼吸道、胃肠道等刺激很大。化疗药物可以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皮肤等途径进入护士体内,使护士产生脱发、月经异常、骨髓抑制、过敏等一系列不良反应。而且还会产生远期影响,如致畸、致癌、致染色体突变等。在化疗药物配制过程中,当粉剂安瓿打开及瓶装药液抽取拔针时,均可发生肉眼看不见的溢出,形成含有毒性微粒的气雾,通过皮肤或呼吸道进入人体。配置后若不及时处理,还可使周围环境受到化疗药物的污染,使更多的人受到健康威胁。诸多国内外调查研究都表明,长期接触化疗药物对身体带来不可估量的危害。潘晓[13]对全国17所大专院校286名实习护生,针对护生的化学性职业危害防护采取问卷式调查,结果显示护生普遍缺乏对医院化学性危害类型、化学性危害的影响等知识的了解。在工作中能够正确采取防护措施的护生不到调查对象的1/3。主要原因为护生刚刚踏入临床工作,对化学性职业危害的认识不够,防护知识欠缺,防护意识淡薄,防护能力较差。

1.3物理性危害 护理实习中主要涉及的物理性危害是放射线及消毒因子(紫外线、臭氧)。云玲[14]对实习护生职业暴露因素调查显示,紫外线因素、放射线因素占总暴露源23%。此外,工作繁忙、长时间站立、搬运患者等不合理的工作方节奏导致是实习护生易发生身体的不适。

1.4生物性危害 生物危害是指生物或是由其产生的物质会影响人类健康或是造成不适。主要危害为细菌、病毒、真菌、衣原体等微生物或寄生虫等引起的感染。1995年美国CDC提出标准预防,认定患者的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均具有传染性,不必考虑其诊断,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黏膜,凡与上述物质接触,均需采取隔离防护措施[15]。然而,有调查显示[16],实习后期仍然有 59%的护生在手上有伤口的情况下,工作时未能每次都戴手套,47% 的护生不是每次接触患者前后均洗手。因此,教导护生培养良好的手卫生习惯,合理使用防护用具是预防生物性危害的主要措施。

2干预措施

2.1加强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培训 国内外研究[17]表明,护生技术操作不熟练是其发生职业损伤的重要因素。工作经验较少的护理人员由于对疾病的认识不足和过分恐惧,都会导致对自我职业防护认知的缺乏[18]。理论知识的缺乏、操作技能的生疏会使实习护生在面对带教老师、病人及家属时,产生紧张情绪。护生因知识欠缺、经验不足,对某些特殊患者可能带来的潜在危险警惕性不高,防护意识薄弱,会在操作过程中出现许多不良护理行为[19]。上海市某调查结果显示[20],超过70%的实习护生曾经徒手将针头或者手术刀片放入锐器盒,这是非常危险的。职业暴露最常发生于徒手使用针头、锐器使用后的转运和处理、回套针帽、传递锐利的器械等环节。应指导实习护生严格按照操作流程完成各项护理操作,减少不必要的职业暴露。

2.2加强实习护生职业防护教育,建立健全的护生职业暴露登记报告制度 研究发现,定期的职业防护教育,可至少减少30.0%针刺伤发生[21]。学校和医院应对即将进入临床实习的护生进行医院感染、职业防护、安全工作技术和方法的专业培训,并组织专家、感染管理人员定期对实习生进行职业安全防护知识讲座。临床带教老师教导护生在操作时,应进行严格的自我防护,认真执行手卫生要求,正确合理使用防护用具,提高实习护生自我防护、主动防护意识,树立标准预防的观念,从根本上减少职业损伤的机会。建立护生职业暴露登记报告制度,护生发生针刺伤后立即向带教老师汇报并及时上报医院感染管理部门,积极采取补救措施,并根据化验结果进行相应的跟踪血液调查,使护生能得到及时的免费补救治疗和咨询,消除其焦虑、恐惧等心理问题,为护生职业损伤防治提供一定保障。

第8篇:护士职业损伤因素与防护措施

【摘要】职业暴露与职业防护已成为医护人员日益关注的话题,本文通过对护士职业损伤因素的分析,针对护士感染各种传染性疾病的危险因素较多,提出相应防护措施,并指出当今医疗环境中应该注意的几个职业防护问题。

【关键词】职业损伤 护士 防护措施

随着不断更新的各种医疗设备、一次性医疗用品、新的化学药物、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护士的工作暴露于各种职业损伤因素之中,其中包括生物性因素、化学性因素、物理性因素、心理社会性因素[1].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职业损伤的危险正在不断增加,护士的职业安全越来越受关注,通过各种措施加强职业防护,保证护士的安全与健康,已成为护理工作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多年临床护理实践经验,探讨了护士职业损伤因素及其防护措施。

1职业损伤因素

1.1生物性因素

护士工作的环境处于人类共同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之中,又具有医务场所的特殊性,大量存在的生物因素是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

1.1.1病毒

病毒是最常见的生物性危险因素,临床上以乙肝、丙肝、艾滋病毒为主,美国CDC监测报道[2]:每年至少发生100万次意外针刺伤,引起20余种血源性疾病的传播,每年因血源性传播疾病造成医务人员死亡人数超过几百人,由于护理职业行为的特殊性,临床护士经常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及各种分泌物,被污染的几率相当高,国内大量研究证实[3]:护士是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发生的最高职业群体,护士锐器伤的发生率为79.36%~92.3%,被乙肝污染的针或锐器伤后的相应感染率为6%~30%.

1.1.2细菌

护理工作中常见的致病菌: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大肠杆菌等广泛存在于各种分泌物、排泄物及患者用过的器具和衣物中,通过呼吸道、血液、皮肤等途径感染护士。

1.2化学性因素

护士在日常工作中,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接触到各种化学消毒剂而使自身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如:甲醛、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等。据美国国家职业安全与卫生研究院资料显示[4]:医院至少使用159种对皮肤或眼有刺激的物品,135种具有潜在危害的化学物品。调查证实[2]:1.0PPm浓度的甲醛可刺激皮肤、眼、鼻、咽、喉及肺,引起变态反应、哮喘。国内外研究资料得出结论[5]:护士在化疗操作过

2 程中,注射器溶药、排气、换液、拔针等都可能造成皮肤接触或吸入;管理及使用抗肿瘤药物的人员,可能通过皮肤接触吸入或吞食,长期受到低剂量药物影响,可诱发基因变性,使染色体畸变,具有致癌致畸及脏器损害等潜在危险。

1.3物理性因素

意大利一项调查显示[6]:医护人员由于负重引起脊柱损伤,腰骶部疼痛的发生率为8.4%.临床护士在工作中,体力劳动多,强度大,特别是骨科、急诊科、创伤科等需要搬运患者,容易扭伤腰背,造成自身损害。我国对临床护士的疾病调查发现[7]:下腰背疼痛、静脉曲张和手术室经常保持前屈位引起的颈椎病很普遍。随着诊疗技术的发展,护士在无任何防护措施的情况下,接触CT、X线、激光、红外线等逐渐增多。护士常需要定期消毒病室,不可避免要接触紫外线,可能会造成皮肤红斑、紫外线眼炎等不良反应。医院内一般病室均能保持安静,避免噪声,但有些辅助科室,由于工作需要,机器启动及工作声音较大,护士长期处于这样的工作环境中,势必会受到损伤,引起听力、神经系统等损害。抗生素引起的慢性过敏者更屡见不鲜,有报道显示[8]:护士每天与各种药物反复接触,导致其过敏发生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尤以过敏性休克为甚。

1.4心理社会因素

在工作领域中存在着很多负性因素,会直接影响到护士的心理和工作行为,严重时会导致职业倦怠。由于各种因素,使某些患者、家属对护士工作存在偏见,导致护士与患者之间矛盾激化。在处理护患关系这一环节中,护士往往保持着谨慎的态度,会带有紧张情绪。据调查发现[4]: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比一般人群差,其中30~40岁是心理障碍发生最多的时期。

2防护操作措施

在医院特殊环境中,护士是与患者最密切接触的人员之一,因职业暴露感染各种传染性疾病的危险因素较多,因此职业防护迫在眉睫。21世纪,职业医学的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职业有害因素及危害的变迁,其他各科的理论和技术的加速引进,职业医学和环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境医学的融合与渗透,政府立法增加,全国性和国际性合作研究的趋势增强。在此背景下,国内外护理职业防护研究亦蓬勃发展,取得了可喜成绩。从损伤因素入手,分别采取相对应的防护措施。

2.1切断传播途径的防护措施

2.1.1洗手

洗手是预防传染病传播的最重要措施之一,护士的手经常直接或间接地与污染物品或患者接触,极易引起感染和交

4 叉感染。在医院内非紧急情况下,护士在护理患者前后,无菌操作前,接触患者后等均应认真洗手,洗手时应掌握正确的“六步”洗手法。如果手被体液或人体组织污染,应在安置患者于安全的环境中后,立即用肥皂和水清洗,必要时用消毒液泡手。

2.1.2戴口罩及防护目镜

戴口罩及防护目镜可以防止悬浮在空气中的含有病原微生物的飞沫吸入和阻止感染性血液、体液、碎屑等物质溅到医务人员眼睛、口腔及鼻腔黏膜。口罩经常清洗、消毒;口罩变湿后或被血液、体液污染后要立即更换;口罩应盖住口鼻部,不能挂在颈上反复使用或备用,口罩两面不能混用。

2.1.3戴手套

戴手套进行相关操作既可以保护患者免受感染,一旦针刺伤发生后也可以减少体液进入人体的量而减少职业感染的机会,有研究表明[4]: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医务人员接触的血量比未戴手套时可能减少50%以上。操作中手套破损应立即更换,脱手套后仍需彻底洗手。

2.1.4穿、脱隔离衣

正确穿脱隔离衣既可保护工作人员或患者,避免相互间交叉感染,又可避免无菌物品或无菌区域被污染。隔离衣每天更换,如被血液、体液污染后或打湿后应立即更换。

2.2控制感染源的防护措施

2.2.1隔离已感染的患者及病区携带者

控制感染源的主要措施是隔离,不同疾病的传播途径不同,其隔离措施也不同,不同种类的隔离均应严格遵守隔离原则。

2.2.2按规定程序处理污染物及废弃物

所有医疗废物,包括一次性锐利器械、各种废弃标本、感染性敷料及手术切除的组织器官等,都应放在有标记的塑料袋或专门容器内,送往规定地点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医护人员误伤或在运送途中流失。

2.2.3环境储源的防护措施

医院环境的清洁和消毒是控制感染传播的基础,在有明确感染源存在的情况下,应采取措施进行随时和终末消毒。

2.3保护易感人群

护士与患者或病原携带者接触密切,极易受传染。因此,通过改善营养,提高自身非特异性免疫力,有计划进行预防接种,提高主动和被动的特异性免疫力,加强个人防护和药物防护,减轻护士的工作压力,改善精神面貌,从而减少职业伤害。

3职业防护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3.1合理的人员编制

合理的人员编制和专业结构,是临床护理工作必须的人才保障。如果护士严重缺编,工作量超负荷,致使护士身心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会大大增加职业伤害的频率和程度。

3.2充分重视防护用具

数量充足、质量合格的防护用具,是防范护士职业伤害的重要工具。大多数医院实行成本核算,很难为护士提供符合标准的安全防护器材,甚至连防漏、耐刺、密封收集箱都很难用[9].科室为了节约材料消耗,反对护士在正常无菌操作以外戴手套从事临床工作。这些都留下可能造成护士职业伤害的隐患,应引起充分重视。

3.3切实增强职业防护意识

目前,护士自我防护意识不够的现象普遍存在。有调查显示[10]:57.3%的人未采取防护措施,其原因是认为遇到的传染患者少,思想上没有足够的重视,洗手及手消毒正确者仅25.8%,正确掌握消毒剂用途及效能者仅4.5%.护士在临床一线是各种操作的执行者,最易受到职业暴露的伤害,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各种因素的潜在职业性伤害,加强防护知识教育,增强自我防护意识,制定护士职业暴露的防护措施,以保证临床护士的身心健康。

3.4建立健全职业伤害报告和管理制度

在大多数二级综合医院中,目前还没有建立职业伤害报告制度,有调查显示[9]:1499名发生针刺伤的上报率仅占21.15%,更谈不上采取及时科学的救助措施。建立健全护士职业伤害报告和管理制度,建立起救助及时、管理科学、操作规范、保障有力的护士职业伤害预防、报告、救助、保险及赔偿机制,是减少护士职业伤害的根本途径,也是促进和完善现代医疗体系建设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张利然,刘丽萍.临床护士职业伤害防护研究进展.现代护理,2007,6(13):1562.

2戴青梅,王文英.医护人员职业性损伤的危险因素防护对策.中华护理杂志,2002,37(7):532.

3袁秀萍,李红珍.护士发生锐器伤的调查与防范对策的探讨.现代护理,2005,11(23):1979.

4魏丽丽.护理职业防护与管理.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6,9.

5元秀梅,朱念琼.从健康促进的角度看我国护士职业防护存在的问题.现代护理,2006,12(6):507.

6外国文献资料,1999,90(2):28-201.

7赖海燕.手术室护士应注意预防颈椎病.中华护理杂志,2001,36(2):139-140.

8姚继梅.临床护士自身发生青霉素过敏现象的观察与对策.护理管理杂志,2004,4(11):50-52.

9陈照坤.基层医院护士职业防护难点与对策.中国护理管理,2005,5(4):44-45.

10花壟,张咏梅.医务人员院内感染防护情况调查分析.南方护理学报,2004,11(2):12-13.

第9篇:皮肤科护士职业暴露及防护

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皮肤科 李芳(610017)

【摘要】 医务人员的职责是治病救人,从而注定了医疗工作的高危险性、高风险性和不确定性。无论是生物因素(病毒、细菌等)引起传染性或感染性疾病,或是物理因素(射线、激光、超声波等)及化学因素(酸、碱、麻醉剂、消毒剂等)引起的物理损伤或化学伤害等危险性因素,都给医务人员的健康和生命造成了一定的威胁。艾滋病(AIDS)的流行在我国已进入快速增长期,医务人员正面临着严峻职业暴露感染的危险[1],而大多数艾滋病人首发症状为皮疹,就诊途径是皮肤科,因此,皮肤科医务人员成为高危人群中的高危。本文结合多年临床护理实践经验,探讨了皮肤科护士职业损伤因素及其防护措施。 【关键词】 皮肤科;护士职业暴露;防护

职业暴露,是指由于职业关系而暴露在危险,从而有可能损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一种情况,称之谓职业暴露。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接触有毒、有害物质,或传染病病原体,从而损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一类职业暴露。而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又分感染性职业暴露,放射性职业暴露,化学性(如消毒剂、某些化学药品)职业暴露,及其他职业暴露。

1. 职业健康危险因素 1.1 物理因素引起的损伤

1.1.1 器械损伤 在临床工作(包括手术室中的紧急救治和日常诊疗活动)中,医务人员要和各种类型的金属器械接触,对各种针刺伤、器械刮伤等也司空见惯。在手术中的器械刮伤、护理工作中的各种针刺伤等都是医务人员比较常见的金属器械伤。美国CDC监测报道[2]:每年至少发生100万次意外针刺伤,引起20余种血源性疾病的传播,每年因血源性传播疾病造成医务人员死亡人数超过几百人,由于护理职业行为的特殊性,临床护士经常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及各种分泌物,被污染的几率相当高,国内大量研究证实[3]:护士是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发生的最高职业群体,护士锐器伤的发生率为79.36%~92.3%,被乙肝污染的针或锐器伤后的相应感染率为6%~30%.由于近年来经血液传播的传染病,如艾滋病、各种肝炎等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因此器械损伤所引发血液感染和病毒感染的潜在威胁日趋严重,这直接威胁着医务人员的身体健康。。

1.1.2 辐射损伤 皮肤科常用治疗仪器有UVA、UVB、半导体激光、氦氖激光、毫米波治疗仪、微波治疗仪,主要应用于银屑病(牛皮癣)、白癜风、带状疱疹、斑秃、湿疹、玫瑰糠疹等疾病。其危害是因为它的热效应,对皮肤和眼睛的损害。光疗是一种无痛性的治疗手段,但光波、射线持续作用于人体,能损伤机体组织,严重的可造成慢性病。医务人员尤其是护士由于接触射线及电脑操作的时间长、频率高、距离近,受辐射的强度也比较高,对身体的损伤相应也比较严重。辐射损伤成为严重的皮肤科职业危害因素之一。 1. 2 化学因素引起的伤害

1.2.1 医用灭菌剂危害 护士在日常工作中,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接触到各种化学消毒剂而使自身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如:甲醛、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等。据美国国家职业安全与卫生研究院资料显示[4]:医院至少使用159种对皮肤或眼有刺激的物品,135种具有潜在危害的化学物品。调查证实[2]:1.0PPm浓度的甲醛可刺激皮肤、眼、鼻、咽、喉及肺,引起变态反应、哮喘。

1.2.2免疫抑制剂的应用 免疫抑制剂合理应用,使免疫系统疾病的疗效有了很大的改善,然而多数免疫抑制剂在杀伤或抑制癌细胞的同时,正常组织细胞也受到损害,医务人员在对病人进行治疗时直接或间接接触此类药物,日积月累会对身体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 1.3 生物因素

1.3.1 病毒 临床上以乙肝、丙肝、艾滋病毒及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为主,可经血液和呼吸道传播。

1. 3.2 细菌 常见的有结核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大肠杆菌、淋球菌等。等广泛存在于各种分泌物、排泄物及患者用过的器具和衣物中,通过呼吸道、血液、皮肤等途径感染护士。

1.3.3 皮肤科常见病梅毒、疥疮经皮肤接触都可能传播,都是医务人员的身体健康的潜在危害因素。 2.防护措施

2.1 加强教育培训,提高防护意识 护士注重自身安全与病人安全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唤起自我防护意识,感悟工作责任,促使安全护理行为的养成。增设学校教育,将职业防护教育纳入护理教学计划,重视岗前教育,抓紧在职教育。提高职业健康的危险因素认知、有效的防护设施、正确的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等方面进行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认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2.2 规范操作程序,切断传播途径

2.2.1洗手 是预防传染病传播的最重要措施之一,护士的手经常直接或间接地与污染物品或患者接触,极易引起感染和交叉感染。护士在护理患者前后,无菌操作前,接触患者后等均应认真洗手,洗手时应掌握正确的“六步”洗手法。如果手被体液或人体组织污染,应在安置患者于安全的环境中后,立即用肥皂和流动水清洗,必要时用消毒液泡手。

2.2 .2戴口罩及防护目镜 可以防止悬浮在空气中的含有病原微生物的飞沫吸入和阻止感染性血液、体液、碎屑等物质溅到医务人员眼睛、口腔及鼻腔黏膜。口罩经常清洗、消毒;口罩变湿后或被血液、体液污染后要立即更换;口罩应盖住口鼻部,不能挂在颈上反复使用或备用,口罩两面不能混用

2. 2.3戴手套 进行相关操作既可以保护患者免受感染,一旦针刺伤发生后也可以减少体液进入人体的量而减少职业感染的机会,有研究表明[4]: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医务人员接触的血量比未戴手套时可能减少50%以上。操作中手套破损应立即更换,脱手套后仍需彻底洗手。

2.2.4 Castella A等[5]对439例与针刺有关的经皮损伤的调查中发现,其中24%的伤害可通过正确的安全操作程度得到避免。有统计显示,安全使用、装置注射器及医疗锐器,可避免62%~88%的锐器损伤发生[6]。使用防刺破、防渗漏的塑胶收集器是理想的减少针刺伤的方法,强调不直接用手传递锐器;使用或处理锐器前,不弯曲或破坏针头;针头与注射器在处理前不用手分解;针头无需重新戴帽,必须回套针帽时,应单手操作;使用过的针头应就地扔入锐器盒或锐器收集箱内;不赤手处理破碎的玻璃。

2.3控制感染源 2.3.1 控制感染源的主要措施是隔离,不同疾病的传播途径不同,其隔离措施也不同,不同种类的隔离均应严格遵守隔离原则。

2.3.2严格医疗废物管理,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放入包装物或者容器内[7],不能用手翻动,采用10%漂白粉、丙酮、2%次氯酸钠、戊二醛、福尔马林等消毒液对HIV能迅速灭活[8],病人及病毒携带者的标本、分泌物可选择进行特殊处理。

2.4保护易感人群 护士与患者或病原携带者接触密切,极易受传染。因此,通过改善营养,提高自身非特异性免疫力,有计划进行预防接种,提高主动和被动的特异性免疫力,加强个人防护和药物防护,减轻护士的工作压力,改善精神面貌,从而减少职业伤害。

2.5 加大对护士安全工作环境建设的投入。护理管理者在工作安排上对工作量大,危重病人集中,职业威胁因素多的科室加强人员配置,实行弹性排班,适当调整工作强度。明确护理岗位职责,合理使用护士,将护士从非护理工作中解脱出来。加大防护用具的投入:安全的医疗设施和操作环境能有效的减少医护人员的职业危害。建立健全防护制度:医院管理者应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包括新护士上岗健康体检,在职人员定期体检制度,职工健康档案,职业暴露和感染上报制度等。

综上所述,危及医务人员职业健康危险因素的职业防护工作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是我国卫生事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关系到我国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工作的开展和完善, 需要卫生管理机构的全力支持、卫生系统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卫生管理人员的普遍关注、广大医务工作者的积极参与,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医务人员的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Mishal Y,Yosefy C.Risk of transmission cf viral disease byneedlePunctures and cut in hospital health care works[J].Harefuah,1998,135(9):337-339.

[2]戴青梅,王文英.医护人员职业性损伤的危险因素防护对策.中华护理杂志,2002,37(7):532. [3]袁秀萍,李红珍.护士发生锐器伤的调查与防范对策的探讨.现代护理,2005,11(23):1979. [4]魏丽丽.护理职业防护与管理.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6,9. [5]Castel la A,Val lino A,Argentero PA,et al.Preventabi l ity of percutaneous injuriesinhealthcare workers: a year-long survey in Italy[J].J Hosp Infect.2003,55(4):290-294.

[6]毛秀英,吴欣娟,于荔梅,等.部分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情况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6):422-425. [7]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C].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3,10 [8]陈平治,护士HIV职业的危险因素与对策[J].中国实用新医学,2005,2(9):77.

上一篇:采购部年度总结及计划下一篇:管理好压力做快乐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