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技术基本操作标准

2022-12-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护理技术基本操作标准

论中小学体育教师基本技术技能标准的内涵及构建意义

摘 要: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技术技能标准是中小学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运用知识和经验规范完成体育教学任务的动作方式或心智活动方式。它是中小学体育教师对理想体育教学的追求和体育教学规律的认识,更是中小学体育教师完成体育教学任务应具备的一种质量意识和管理手段,构建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基本技术技能标准对于推动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学校体育;基本技术技能;体育教师

在体育课程改革中,“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思想已经成为体育工作者的普遍共识,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改革的焦点已聚集在课程的执行者——中小学体育教师身上,即中小学体育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技术技能才能实现体育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为了推动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各国都在明确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基本技术技能标准。美国1987年成立了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委员会,制订了美国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在首次公布的22种标准中,设立了幼儿及小学体育教师专业教学标准和初、高中体育教师专业教学标准;在俄罗斯联邦,随着利亚赫博士等人研制的临时性“体育课程的国家标准”(草案)的制定,体育教师的基本技术技能标准问题也在研究之中。2002年,澳大利亚昆士兰州教育部与昆士兰州教师联合会联合制订了教师专业标准,并尝试开展试点培训,以获取相关信息,发现问题,并修订昆士兰州教师专业标准,其目标在于捕述教师为学生群体提供相关、有价值的学习经验所展示的知识、能力与技能,并得出了教师只有专业化才有社会地位的结论。日本、英国、我国的台湾地区都根据各自的实际,制定相关的体育教师专业化标准。可见,研究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基本技术技能标准不仅是世界体育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也是体育教师的现实需要。

1 中小学体育教师基本技术技能标准的内涵

在实施体育新课标的过程中,明确了健康第一和运动技能教学为核心的体育教学理念,那么,作为中小学体育教师如何规范地进行运动技能教学呢?要回答这一问题,需要明确的就是中小学体育教师基本技术技能标准的内涵。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技术技能标准是体育教师在中小学体育教学活动中运用知识经验规范地完成体育教学任务的动作方式或心智活动方式。要具备这种活动方式,必须具备以下3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应具备足够的体育知识和技能;二是应具备能够清楚地描述如何获取要求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三是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传递应有的基本价值观。

掌握足够体育知识和技能是中小学体育教师基本技术技能标准的本体规定。知识分为陈述性和程序性知识,体育的核心知识作为程序性知识,都具有操作性的特点。根据知识和技能之间的关系,足够的体育知识,经过系统编码以后,可以外显为体育技能。例如,篮球项目中的传球、接球、运球、投篮,游泳项目中的身体姿势、腿部技术、手部技术,体操项目中的短翻、倒立、手翻、空翻等作为动作技能表现出来,是以足够规范的体育知识编码形成的。掌握足够的体育知识和编码规律,形成标准的体育运动技能是中小学体育教师基本技术技能标准的核心内容。

能够清楚地描述如何获取要求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是中小学体育教师基本技术技能标准的发展方向。光有体育知识和技能是不行的,教练员和运动员也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但是,教练员和运动员仍然不是合格的体育教师,教练员和运动员以追求竞技体育的成绩为目标,体育教师的目标就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完成应有的教学任务。要有效完成应有的教学任务就应该具有能够清楚地描述如何获取要求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的本领,根据体育知识具有操作性的特点,中小学体育教师对教授学生的体育知识和技能应达到能够标准示范和规范的解读,在示范和解读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运动技能本身的体系和特征,而且,也要考虑学生已有的体育知识和技能基础,更要考虑学生的接受方式。这成为中小学体育教师基本技术技能标准的发展方向。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应传递的基本价值观是中小学体育教师基本技术技能标准的基本功能,由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所决定。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目标的3个维度是运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3个方面是在体育课堂教学活动中都要实现的,否则就窄化了体育的功能,体育教师忽视自己的专业特点,单纯地传授运动知识和运动技能,不利于人格的健全发展,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是运动知识背后更有价值的东西,要实现这个目标,体育教师必须具备基本的价值观,并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有效地传递出来。

2 构建中小学体育教师基本技术技能标准的意义

中小学体育教师基本技术技能标准是中小学体育教师对理想体育教学的追求。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技术技能标准产生于人们对体育课堂教学的理想,希望中小学体育教学能使学生在认知、情感、方法和态度等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最大限度地实现学生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等学习领域的任务和目标,这是中小学体育教学任务的目标,也是中小学体育教师在教学中的理想追求。要达到理想这个理想的追求,中小学体育教师必须掌握体育基本技术技能标准。

中小学体育教师基本技术技能标准是对体育教学规律的客观认识。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技术技能标准是中小学体育教师解决体育教学任务时的动作活动方式和心智活动方式,对教师而言,是一种内化的结果,但是,它经过编码以后,会在教学行为中表达出来,形成教学行为的“硬核”。根据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教学过程是建构和解构的过程,中小学体育教学中运动技能的教学也不例外,一个完整的运动技术动作,无论对于教师的解构,还是对于学生的建构,都有一个运动技术规范的问题,只有建立起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技术技能标准,中小学体育教学的规范性自然能明确清晰地表达出来。

中小学体育教师基本技术技能标准使体育教学工作有明确的质量意识。按照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中小学体育教师在学生的运动参与、运动技能、社会适应、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等5大领域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些领域的发展都要发挥学生的的主体性,但是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是师生传授体育运动技术技能的过程,不是无原则的放任自流,这种原则和界限就是体育的基本技术技能标准。教师首先要掌握这个标准,这个标准作为质量意识,既是课程管理的标准,也是教师课程实施的规范。从管理的角度而言,体育课程的管理者要认识体育教师基本技术技能标准的重要性、必要性,并对标准的意义有比较全面的理解,按照体育教师基本技术技能标准形成的规律进行组织管理;作为体育课程实施的规范标准,目的在于规范体育教师的教学行为,避免由于课程实施者、管理者、学生,因标准的缺失而产生过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建立中小

学体育教师的基本技术技能标准会使体育教学活动达到有序和高效的结果。

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基本技术技能标准是体育工作的管理手段。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基本技术技能标准最初作为中小学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的基本要求而存在,在中小学体育教师工作中表现为体育教学活动有明确的目标性和完整性,随着标准的成熟,标准已不仅仅是一个目标,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管理手段,这种手段执行着检验、组织和管理的职能。首先,通过中小学体育教师基本技术技能标准去检验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教学质量,用“规范”和“不规范”加以判断;其次,由于运动技能的顺序性、关联性和复杂性,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基本技术技能标准成为动作体系中互为保证的依据,标准成为分解动作彼此依存和连接的纽带;最后,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技术技能标准通过编写组制定,然后由中小学体育教师共同遵守,它就成为一种规则,对体育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约束,减少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活动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基本技术技能标准是体育工作追求的意境。当体育教师的基本技术技能标准渗透到体育教学活动的各个层面和各个环节之中时,会自然产生标准效应,在这种效应下,会产生较高的体育教学艺术,使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教学活动进入良性发展的阶段。中小学体育教师基本技术技能标准在实施过程中,也使中小学体育教师的价值得到实现,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素质得到普遍提高,产生争先意识。

3 制定中小学体育教师基本技术技能标准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基本技术技能标准的制定应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我国中小学体育设施条件差异很大,这些硬件条件影响着体育教师基本技术技能标准的制定,因为,这些条件的改善是以教育均衡化发展为前提,不可能一蹴而就。另外,由于历史的原因,部分体育教师未经过体育专业的训练,这些教师对体育教师的基本技术技能的认知还较浅。制定体育教师的基本技术技能标准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是尊重历史、尊重现实的体现。

其次,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基本技术技能标准不是僵死的教条。任何标准的制定,都不可能尽善尽美,会随着时间、对象和各种体育设施的变化而变化。特别是当体育教师的基本技术技能标准由初级规范向高级体育教学艺术转变时,意味着体育教师对基本技术技能标准进行局部的改造和集体的改进,使标准达到实用、具体和完善的境界。

最后,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基本技术技能标准应吸收各方的意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体育教师的基本技术技能标准会展现出丰富的个体差异,这些差异是体育教师个人技术技能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具体体现,吸收这些成果,最终达成统一,形成规范是制定中小学体育教师基本技术技能标准的现实基础;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基本技术技能标准在制定以前也隐性地存在着,现在要显性地表达出来,应该吸取隐性时期的优点。各国都在制定中小学体育教师基本技术技能标准,由于课程体系不同,标准的对象、内容和方式等差异,我们应取长补短,构建符合我国基础教育实际的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基本技术技能标准。

总之,中小学体育教师基本技术技能标准既是基础教育体育新课程改革的时代要求,也是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途径,构建好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基本技术技能标准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苏明理 徐波锋 仲 宇

第2篇:“基础护理技术”课程标准解读

【摘要】课程标准是课程质量的主要标志,它统领课程的管理、评价、督导,为教学提供了方向和标尺。为了帮助专业教师们更好地理解并应用课标,推动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有必要从开发认识、开发依据、课标特色等方面对中等职业教育四年制护理专业“基础护理技术”课程标准进行解读。

【关键词】课程标准;护理专业;基础护理技术

【作者简介】陈玉华,江苏省南通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南通,226007)护理系副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护理教育。

课程标准是课程质量的主要标志,它统领课程的管理、评价、督导。为规范课程管理和评价,适应护理专业课程改革的需要,由江苏省职业教育医药卫生类教科研中心组牵头组织制定了中等职业教育四年制护理专业“基础护理技术”等核心课程的课标,现就“基础护理技术”课程标准介绍如下。

一、课标特色解读

(一)突出职业精神、职业素质的培养

培养高素质的护理人才,不仅要传授其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必须把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培养学生职业精神高度融合。在该课标中,无论是设计理念、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要求,还是实施建议,任何一个环节无不渗透了这个理念。这是职业教育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临床岗位的要求。

(二)满足岗位需求,改革教学内容

笔者在临床调研反馈中了解到,PDA扫描、HIS系统、电子病历等设备在二级以上医院已广泛使用,但调查以往的“基础护理技术”课程标准均没有提到这部分内容,课堂上教师即使讲到也是一带而过,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为了让学生能更快适应临床需要,此次课标制定增加了这部分内容。“标准预防”这部分内容一般放在护理入门中,或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而我们查看中等职业教育四年制护理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发现,护理入门中并没有这部分内容,也没有设置与其相关的选修课程。而这部分内容是针对护理人员进行职业暴露风险分析,加强职业安全教育,提供职业安全防护知识、技术和信息,以便正确地预防和治疗职业伤害,对学生形成职业安全意识很重要,因此增加了这两项内容。

(三)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发展

中等职业教育护理专业就是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和健康需求的高素质实用型技术技能型护理人才。课程设计时贯穿了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学生为主体的课程理念,力求做到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一是重视三维教学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整合;二是重视学生学习经验及临床实践,加强过程性、情境性体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在实践中提高职业能力;三是重视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改变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发展学生获取新知、学会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四是重视对学生的多元评价,善于发现学生的进步和闪光点,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富有个性地发展。

(四)进行情境教学,教学与临床“零距离”

课程设计时重视“以职业能力为中心,以真实或模拟工作环境为依托,以完整的护理工作过程为导向”,注意通过校企合作、校内仿真实训基地建设给学生创设情境平台,在仿真环境、临床环境中开展情境化教学,融“教—学—做”为一体,教学与临床“零距离”,帮助护生在校期间及早进行岗位体验,打破理论与实践二元分离的局面,实现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的课程设计理念,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体现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

二、课标解析

(一)课标开发依据

“基础护理技术”课程标准的开发是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为指导,主要依据《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四年制护理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江苏省中职教育专业课程标准开发指南》和护理专业岗位需求调研报告,同时参考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写的护理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以及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编制而成。同时,四年制中等职业护理专业“基础护理技术”课程标准的格式是根据江苏省职业教育医药卫生类教科研中心组关于课程标准的编制要求确定,包括课程性质、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要求、实施建议、编写说明。

(二)课程性质

“基础护理技术”是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护理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平台课程,是在学习医学基础和护理入门课程基础上开设的实践性较强的核心课程,其任务是培养学生树立“以护理对象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观,按照规范的护理程序满足护理对象生理、心理、治疗需求,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行为习惯,为后续临床护理课程学习、取得国家执业护士资格及从事临床护理工作奠定基础。

(三)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突出培养学生从事基础护理工作应具备的核心素养、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兼顾中高职课程衔接,高度融合基础护理技能学习和职业精神培养。首先,依据《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护理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中确定的培养目标、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突出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围绕基础护理工作要求,结合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确定课程目标。其次,根据“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岗位职业能力分析表”,依据课程目标和护理职业岗位需求,结合国家执业资格考试要求,以及护理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确定本课程教学内容。最后,根据护理岗位要求确定教学模块,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认识医院—懂得生活护理—实施各项治疗—观察抢救记录”的基础护理技能形成过程为路径,从简单到复杂进行教学设计,循序渐进地组织教学,在传授护理学基本知识和技术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四)课程目标

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掌握基础护理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从事护理工作的基本能力和素养,能运用护理程序对患者实施整体护理,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行为习惯。“基础护理技术”课程要求学生应具备以下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能够根据患者病情需要,实施出入院、卧位与安全、清洁卫生、饮食与排泄、药物治疗等日常护理,正确、规范地为患者实施各项基础护理技术操作;能重视医院环境对患者健康的影响,采取有效措施预防院内感染的发生,创设适宜患者的环境;能对危重患者进行生命体征观察,并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能运用人际沟通技巧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在实施各项基础护理操作时,具有基本的医学伦理和法律知识,具有规范的护理操作习惯、评判性思维和执业安全意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高度负责、严谨求实的职业操守和慎独修养;具有吃苦耐劳、团结合作的精神。

(五)课程内容和要求

本课程共17个模块、54个单元,教学时数为181学时,安排在第四、五学期。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及基础护理技能形成过程循序渐进安排的这17个模块,是学生走上临床必备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也是学生执业资格考试的内容。54个单元中,每个教学单元包含3~5个教学内容,由易到难,从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三个维度进行描述。教学内容根据临床反馈增加了PDA扫描、HIS系统、电子病历、职业暴露、标准预防等内容。对每项教学内容的教学要求根据江苏省职业教育医药卫生类教科研中心组意见以必须、充分、够用、可测为原则,采取用行为动词陈述的方法(行为动词有陈述、解释、区别、汇总、学会、应用等)。利用行为动词从认知性、技能性和体验性三个维度,从识记、理解、应用三个层面提出了具体可测的学习目标,让学生通过行为动词明确自己的学习要求。

三、教学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教学建议从教学情境、教学内容处理、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实施过程中可能生成问题的解决等方面提出。一要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情境,实行“做中学、做中教”。二要突出教育教学活动的实践性和职业性,围绕临床护理工作内容和任务进行教学设计,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为学生营造真实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情景化教学过程中学习知识和技能。三要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综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将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有效的互补融合,以讲授法帮助学生理清概念和原理,以实物演示、参观学习、设计案例、角色扮演、虚拟仿真实训、操作练习等方法启发学生开展讨论、教学探究。结合实物图片、操作视频、三维动画等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四要在进行操作示范时强调和重视护理操作原则的应用,基于案例分析,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无菌原则、查对制度、节力原则、护患沟通融入规范的基础护理技术操作,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和归纳,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有效实现知识的迁移。五要将各项护理技术的操作规范、患者安全、患者隐私保护、人文关怀等内容融入相应教学活动中,体验并内化护士职业的责任、情感,使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中形成良好的职业品质和职业素养。

(二)评价建议

评价建议从评价基本理念、评价方式方法、评价实施过程及结果几个方面提出,从多元智能学生观出发,做到多元、多面、多层,全方位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方面的表现。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建议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质量观,突出评价的教育功能和导向功能,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考核评价。注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并重、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要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其次要合理选择口试、笔试、在线答题、模拟操作、技能展示、技能竞赛和综合实训等评价方式,积极发挥教师、学生、临床护理专家等多元评价主体的评价作用。在关注学生知识学习、技能培养的同时,注重职业态度、职业情感形成与发展的评价,将护理人文关怀和以人为本的目标元素渗透到知识和技能考核过程中。最后,评价结果要及时、客观地向学生反馈,师生共同商讨改进的途径和方法,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三)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建议

课程资源从人、物、环境及生成性几个方面考虑,以便使教与学活动中的各种资源得到充分开发与利用。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和信息化技术,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定期参加临床护理实践和专业培训,熟知临床基础护理标准,为教学实施和教学创新提供知识和技能基础。并按照《职业院校护理专业仪器设备装备规范》配齐教学设备,利用临床实训基地,为学生参观、见习、实习提供场所。同时以临床工作中的生成性资源为蓝本,开发微电影、教学录像等电子辅助课程资源,增强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标试行稿虽已出台,但其效果还有待实践的检验。针对目前的“基础护理技能”课程标准,笔者认为还有以下两个问题需要作进一步研究。首先是行为动词的使用问题。虽然江苏省职业教育医药卫生类教科研中心组对陈述教学内容要求的行为动词使用进行了培训、规范和统一,但在应用时,尤其是对认知性内容的教学要求的陈述,开发组还是有不同意见。查找文献后发现对行为动词准确使用存在疑义的不在少数。鉴于中职生的理解能力,笔者认为行为动词使用还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否则容易混淆对知识点掌握程度的理解,不能达到预想的使用效果。其次是中高职衔接的问题。虽然在制定该课标时注意了中高职的区别和衔接,但由于目前中高职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层次不清晰,存在重复之处,且课程体系缺乏一体化设计,各自根据本就定位不清的人才培养目标来设计课程体系,这些问题也需要作进一步研究。

作者:陈玉华

第3篇:护理技术操作教学中的护理安全教育分析

【摘要】目的 探究护理技术操作教学中护理安全教育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150名医护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n=150)与观察组(n=150)。对照组实施常规教学模式,观察组实施护理安全教育。并对两组护理人员的教学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观察组护理人员的理论成绩、技能成绩以及护理安全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人员不良事件发生率2.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00%,(P<0.05)。结论 安全教育在护理技术操作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显著,通过本研究分析讨论提供一个指导性意见,避免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保证护理安全,或探讨提高护理安全的方法。

【关键词】护理技术操作教学;护理安全教育;应用效果

护理安全指在对患者实施护理工作时,没有出现法律与法定制度允许以外的心理与功能等障碍或死亡等[1]。护理安全教育可以确保护理安全,为了探究护理技术操作教学中应用护理安全教育的效果,对医护人员进行不同方式的教育考核,具体情况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从2014年9月至今共培训并考核约300人次,并根据字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150)与观察组(n=150)。两组护理人员在基本资料方面的对比(P>0.05)。被培训人员主要为:N1_N5级护理人员和部分新进医生的岗前培训,其中护理人员大部分为N1—N2级护理人员,个别考核项目N1_N5级护理人员均参加。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教学考核模式,带教老师按照教学内容,将教学计划表与进度表合理制定,护理人员认真听讲并做好笔记,与临床相结合进一步理解。观察组实施护理安全教育。每月(按年度制定的计划)进行一个操作项目的培训,首先从理论上进行系统培训,然后制定操作考核标准,分步骤在模拟人上亲自进行示范,集中培训,集中考核。在理论和操作的具体培训环节中反复强调可能存在的风险及怎样避免风险的发生(如严格三查七对、无菌操作及按操作规范执行等)。具体操作如下:

1.2.1 强化职业安全教育

护理人员需要强化护理操作风险意识,在操作技术教学过程中,强化安全与质量均为首要选择的责任意识,按照实验操作项目选择实际案例分析,促使护理人员安全与防范风险意识的增强。

1.2.2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工作

护理技术操作规范中,必须严格按照以下几个步骤进行,同时,贯彻以患者安全为核心的护理理念。(1)评估:对操作人员、病人以及环境等有效评估,对病人的具体情况是不是可以耐受本次操作评估,对操作中出现的风险与可能产生的损伤给予评估;护理人员有没有能力可以完成本次护理工作进行评估等。(2)计划:对病人、环境、操作人员等合理计划。护理人员的穿着必须满足护理要求,根据操作项目,完成环境与用品准备,并将操作的方法、注意事项等及时、有效的向患者讲解,一定情况下需要患者签订之情同意书;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获得家属与患者的理解与配合;(3)实施:主要指操作流程,护理人员在护理操作的过程中,必须对根据查对制度以及无菌操作原则等,对病情密切观察,通过具体情况合理处理,操作完成后医疗废弃物应分类处理;(4)评价:对操作中的准确性与安全性充分评价,操作过程中应加强护患关系的沟通与交流,并由患者与家属对本次操作的满意度进行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安全隐患多发环节的教育工作,使护理人员对其给予深入分析与严格控制,熟练掌握正确的操作技术。

1.3 评价指标

护理操作成绩主要分为理论部分与技能部分的考核,都为100分,分数越高,表明理论知识掌握的越好,技能掌握的越充分;护理安全能力主要是通过护理人员对护理安全问题的分析、处理以及解决能力等,对护理人员的护理安全能力给予判定,总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表明护理人员的护理安全能力也越高。

1.4 统计学分析

全部数据都选择SPSS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计量资料利用( +s)表示, 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护理操作考核与护理安全能力的比较

由下表1可知:观察组护理人员的理论成绩、技能成绩以及护理安全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2.2 两组护理工作不良事件发生率的比较

观察组护理人员出现3例不良事件,其发生率为2.0%;对照组护理人员出现9例不良事件,其发生率为6.0%,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由于人们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对护理安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护理操作技术中,因为患者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导致护理操作技术的危险性也明显增加,致使护理不良事件的出现,导致护患关系紧张[2]。少数护理人员考核时能够注意,真正应用到临床病人身上时仍旧达不到效果。我想可能与个人平时的工作习惯、上级老师的不良影响、个人安全意识淡薄、科室护士长督查力度不够等原因造成。

在护理安全中,必须对护理技术操作的重要环节中的职业安全与健康给予充分的重视,确定护理安全的注意事项[3]。同时,培养护理人员严谨的工作态度,强化责任意识。另外,带教老师也必须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熟练与准确的利用操作技术,对护理人员带来有利影响。通过加强安全教育,保证护理技术操作教学中受训人员能够更好的掌握护理中的安全防范意识,避免出现护理不良事件,给护理工作提供安全指导。同时,通过培训教育与考核,研究护理安全方面的内容,对提升护理安全方法提供参考意见。

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护理人员的理论成绩、技能成绩以及护理安全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人员不良事件发生率2.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0%,(P<0.05)。表明护理人员通过护理安全教育,促使其操作能力明显提高,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安全教育在护理技术操作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以使护理人员护理安全能力明显提高,使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使护患关系更和谐。

【参考文献】

[1] 王敏.分析护理安全教育在护理技术操作教学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科技展望,2015,(15):185.

[2] 李荣杰,史春红.护理技术操作教学在护理安全教育中的运用实施[J].中国卫生产业,2015,(2):22-23.

[3] 马宁.浅谈护理安全教育在护理技术操作教学中的应用效果[J].当代医药论丛,2015,13(11):130-131.

作者:周海英

第4篇:成分输血护理标准操作规程

5.1 基本护理1. 目的

为规范临床输血护理操作,保证为患者正确安全地输注成分血,及时发现、处理输血不良反应,依据相关要求指定本规程。 2.适用范围

适用护士对患者进行成分血输注及监护。 3.职责

护士负责血液成分的输注及对患者的监护。 4.所需材料

材料; 静脉输液物品,标准输血器(最好Y型双接头),静脉注射用生理盐水。 5.步骤与方法 5.1.1 输血前护理

⑴ 护士根据交叉配血医嘱,持《输血申请单》采集患者交叉配血标本或血型检测标本。

⑵ 护士执行输血医嘱时,由专人持取血单到输血科取血,取血人员与输血科工作人员共同核对《输血记录单》、血袋标签等,内容包括:采供血机构的名称;血型;血液品种;有效期;献血编码;储存条件。核对确认三者一致,血袋无破损、渗漏,血液颜色正常,符合要求方可取血。

⑶ 输血前,由2名医护人员共同核对《输血记录单》及血袋标签各项内容准确无误,血袋无破损渗漏,血液颜色正常,方可输血。 1.1.2 输血中护理

⑴输血时,由2名医护人员带《输血记录单》共同到患者床旁核对姓名、性别、年龄、病历号或床号、血型等,确认所有信息相符,再次核对血液信息后,用符合标准的输血器进行输血。

⑵ 输血时要遵循先慢后快的原则,输血开始前15min要慢,以2ml/min为宜,并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若无不良反应,再根据患者情况调整速度。一般情况下,成人输血速度为5-10ml/min,或5-10ml(kg·h),年老体弱、婴幼儿及心肺功能障碍者,输血速度宜慢至1 ml(kg·h),急性大出血患者需快速输血时,成人输血速度可达50-100 ml/min或>50 ml(kg·h),儿童>15 ml(kg·h)。 ⑶ 全血、成分血和其他血液制品应从血库取出后30分钟内输注,1个单位的全血或成分血必须在取回后4h内输完;如室温高,可适当加快滴速,防止时间过长,血液发生变质。输血中再次核对病人及血液各项信息,血液输完时,用静脉注射用生理盐水冲洗输血器及管道。 1.1.3 输血后护理

⑴输血完毕拔针后,用无菌棉签压迫针孔止血,嘱患者24h内不得洗涤针孔处,填写输血相关记录入病历,再次核对病人及血液信息。 ⑵输血后血袋置入医疗垃圾袋中存放在医疗垃圾桶旁,由专人收集送回输血科。科内存放不超过24小时。一次性输血器和注射器使用后按医疗废物要求处置。

7.2 不同血液成分输注的护理要点

7.2.1 红细胞:包括浓缩红细胞、悬浮红细胞、洗涤红细胞及冰冻红细胞,常用的是悬浮红细胞。

⑴常温下输注一个单位红细胞应在取回后4h内输注完毕。冰冻红细胞经复苏洗涤后或洗涤红细胞制备后,需尽快输注,因故未能输注在4℃条件下保存不得超过24h。输注时应选用Y型标准输血器(滤器孔径标准为170um,过滤面积大于30cm2),使上端一个接头连接血袋,另一个接头连接静脉注射用生理盐水,以备随时冲洗输血器和稀释红细胞。

⑵如遇浓缩红细胞输注不畅时,可放开生理盐水夹,向浓缩红细胞血袋内加入一定量的静脉注射用生理盐水混匀,降低红细胞浓度,使输注流畅。如遇悬浮红细胞输注不畅时,可能因红细胞沉积于血袋下端所致,护士可将血袋从挂钩上取下,平放于手掌上,以上下30°夹角、每分钟60次频率轻微摇摆血袋,使红细胞与添加液充分混匀后继续输注。

⑶输注过程中发生堵塞时,要及时更换输血器,不可强行挤压过滤网和输血管道,以免凝块进入患者血管,造成血管堵塞。成人患者输注时选用9号针头,针头进入静脉后要保持一定深度并固定,确保输注畅通。婴幼儿患者输注浓缩红细胞时,应先用静脉注射用生理盐水稀释后再输注。

1.2.2 浓缩血小板:包括手工制备血小板和单采血小板。

⑴血小板输注前,要采集患者的血标本,送输血科做交叉配血试验。输注时要选用Y型标准输血器,严禁使用微孔滤器输注。

⑵应以患者能耐受的最快速度输注,一般为80-100滴/min,1个治疗量单采血小板输注时间不超过30min。由于输注速度快,护士要全程严密观察,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 ⑶血小板不可冷藏,在传递及输注过程中要注意保温,尤其在冬季更应注意。血小板输注完毕后,应用静脉注射用生理盐水冲洗血袋及输血器。

1.2.3 血浆:血浆包括新鲜冰冻血浆和普通冰冻血浆。

⑴血浆输注时是同型输注,特殊情况下可ABO血型相容性输注。冰冻血浆输注前需用冰冻血浆解冻箱或37℃水浴箱融化。

⑵融化后的血浆呈半透明或淡黄色,如发现颜色有异常或有异物时不可输注。融化后的血浆应立即输注,不可在冰冻;可在4℃环境下暂时存放,须在24h内输注,未输完的剩余血浆不可再输用。 ⑶输注速度一般为200ml血浆在30min内输完。 1.2.4 冷沉淀

⑴ABO同型或相容输注,输注时用解冻箱或37℃水浴箱融化。融化后的冷沉淀一般为澄清或略带乳白色的溶液,允许有微量细小的蛋白颗粒存在,如血袋内有大量或大块不溶物应退回输血科,不宜输注。 ⑵融化后的冷沉淀1U应在10min输完,融化后的冷沉淀因故未能及时输注,不宜再次冻存。需大量输注冷沉淀时,护士不能离开,及时更换待输注的冷沉淀。密切观察不良反应,一次性大量输注应防止急性肺水肿,尤其是对有心功能不全的患者。 2. 注意事项 6.1 输注前 6.1.1 严格遵守一位护士一次只能为一位患者采集交叉配血用的血标本或一次只能为一位患者进行输血的原则。

6.1.2 交叉配血用的血标本需直接从静脉或动脉采集,不得从输注的静脉中抽取。

6.1.3 取血过程中,血袋要轻拿轻放,不宜震荡,以免破坏血细胞。每项操作前需向患者做好解释与心理护理工作,以取得患者或亲属的配合。 6.2 输血中

6.2.1 取回的血液应尽快输注,不得自行保存,严禁将其他药物加入血液中,如需稀释只能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输血前后均需用静脉注射用生理盐水冲洗输血器。

6.2.2 同一输血器连续使用4h以上应更换,因为输血时间过长,部分血液成分在过滤器的黏附沉淀,影响滴速;也有发生细菌污染的可能,易引发输血不良反应。同时输注多种血液成分时,应先输注血小板、冷沉淀,再输注血浆、红细胞等。

6.2.3 进行加压输血或者紧急非同型相容性血液输注时,护士要全程陪护、严密观察,直至输血结束。输血过程中出现异常情况时,立即减慢速度或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用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立即通知值班医师和输血科值班人员,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将原血袋妥善保管,以备查明原因。

第5篇:护理技术操作基本原则

1、实施护理操作前,应遵守查对制度。核对患者身份(姓名、年龄、性别、ID号/住院号等),评估患者病情、精神及心理状况。

2、尊重患者的知情选择权。向患者/家属解释实施护理操作的目的、程序、并发症和风险,操作中可能出现的不适及合作的方法等。在可能的情况下,征得患者/家属的同意,向患者提供实施护理技术的多种方法、材料。必要时与患者/家属签订知情同意书。

3、药物过敏试验或特殊护理技术操作前应备齐所需用品和必要的急救药品、器材。

4、治疗环境应清洁、整齐。

5、注意保护患者隐私。

6、严格观察患者的反应,发现异常应及时报告、处理和记录。

7、严格观察患者的反应,发现异常应及时报告、处理和记录。

8、操作完毕,向患者/家属交代必要的注意事项。

9、医疗废物按要求分类处置。

10、必要时记录。

第6篇:护理基本技术操作试卷(模版)

护理基本技术操作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3分)

1.铺备用床时下述哪项不心要

A.评估同室病友有无进餐.治疗或换药B.按便于操作的原作折叠好各被单C.按使用先后摆放好各单D.核对床号.姓名E.扫净床上渣屑

2.床上擦浴适宜的水温是

A.32~34℃B.36~40℃C.41~45℃D.47~50℃

E.55~60℃

3.口臭患者应选择的漱口液是

A.1%~4%碳酸氢钠溶液B.1%~3%过氧化氢溶液C.0.1%醋酸溶液D.2%~3%硼酸溶液E.0.02%呋喃西林溶液

4.接触传染病患者后,关于手消毒错误的传移叙述是

A.双手浸泡于消毒液中,并相互揉搓2分钟B.双手浸于消毒液

中,并用刷子每只手刷1分钟C.用肥皂水.流动水洗两遍

D.烘干或擦干双手E.消毒液应每天更换

5.取用无菌溶液时,先倒出少量溶液的目的是

A.检查瓶口有无裂缝B.冲洗瓶口C.查看溶液的颜色

D.检查溶液有无沉淀E.嗅察溶液有无异味

6.男,42岁,发热2周,伴进行性贫血,全身乏力,急诊入院。体温39.2℃,脉搏98次/分,B超检查提示脾大,初诊为亚急性心内膜炎,

需做血培养进一步明确诊断。该患者应取血

A.2~3mlB.4~5mlC.6~8mlD.10~15mlE.18~20ml

7.患者王某,静脉输液1000ml,50滴/分,从上午8时20分开始,估计何时可滴完

A.上午11时B.中午12时20分C.下午1时20分D.下午2时E.下午2时20分

8.进行青霉素皮肤试验前应重点评估的内容是

A.用药史和过敏史B.意识状态与合作能力C.目前诊断与病情D.注射局部有无红肿硬结E.目前心理状态与家庭经济状况

9.成人通过胃管鼻饲喂食时,其胃管插入的深度为

A.15~25cmB.25~35cmC.35~45cm

D.45~55cmE.55~65cm

10.有关生命体征的概念下列哪项正确

A.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总称B.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瞳孔的总称C.体内一切生命活动的总称D.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意识的总称E.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和神志的总称

11.物理降温后半小时测得的体温记录应

A.在降温前的同一纵格内用红点红虚线表示B.在降温前的同

一纵格内用红圈红虚线表示C.在降温前的同一纵格内用蓝点

蓝圈表示D.在降温前的下一纵格用蓝圈蓝虚线表示

E.在降温前的下一纵格用蓝圈红虚线表示

12.插胃管时,患者出现呛咳.发绀时,护士应

A.嘱患者深呼吸B.立即拔出胃管重插C.嘱患者作呑咽动作

D.让患者休息一会儿再插E.请患者坚持一下

13.膀胱高度膨胀又极度虚弱的患者,首次导尿量不得超过

A.100mlB.500mlC.1000mlD.2000mlE.3000ml

14.乙醇拭浴时头部置冰袋的目的是

A.防止感冒B防止腹泻C.防止血管扩张引起出血D.防止表皮血管收缩.头部充血E.预防血压下降

15.患者李某,进行青霉素皮肤试验5分钟后突然晕倒在地,面色苍白,呼吸微弱,脉搏细弱,意识丧失。护士首先应

A.立即通知医师B.立即给予氧气吸入C.立即肌内注射洛贝林D.立即皮下注射异丙肾上腺素E.立即皮下注射盐酸肾上腺素

16.患者张某,在输液过程中突然感到胸部异常不适,随后出现呼吸困难,严重发绀,其最大可能及首要处理是

A.肺水肿,停止输液B.空气栓塞,立即左侧卧位C.过敏,

皮下注射地塞米松D.心脏病发作,立即遵医嘱用强心剂E.低血容量休克,立即补充血容量

17.徒手心肺复苏时胸外心脏按压的部位为

A.胸骨中1/3与下1/3交界处B.心尖部C.剑突下2横指

处D.胸骨中段E.胸骨左缘

18.乙醇拭浴时足下置热水袋的主要目的是

A.防止感冒B.促进舒适并减少头部充血C.保暖D.防止体温过低E.防止腹泻

19.关于灌肠的注意事项下列哪项不正确

A.为患者解除便秘时,液体应保留5~10分钟B.为患者降温时,液体的温度为4℃C.保留灌肠宜保留1小时以上D.大量不保留灌肠的压力宜为40~60cmH2OE.肝昏迷患者不能用肥皂水灌肠

20.大便隐血试验,检查前3天内禁食

A.牛奶B.豆腐C.淀粉类食物D.猪肝E.高热量饮食

二.判断题(每题2分)

1温水擦浴一般用低于体温2℃的水擦浴。

2.从无菌容器中取出的物品如未使用,可放回无菌容器中,以避免浪费

3.皮下注射时应于针头刺入2/3后迅速推药。

4.股静脉穿刺点位于腹股沟股动脉的内侧0.5cm处。

5.青霉素在医师开医嘱后即可进行注射。

6.已戴好手套的手不能接触手套的内面。

7.为患者进行超声雾化时,应在水槽中加温水或热水,以缩短雾化器的预热时间。

8.作人工呼吸应先检查口腔中有无异物堵塞。

9.正常女性较男性体温略高,但在月经期和孕期体温下降。

10.磷化锌中毒患者禁忌鸡蛋.牛奶等食物。

三.填空题(每空2分)

1.灭菌后的无菌包有效期为天。

2.肺水肿患者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的主要目的是提高肺泡内,增加氧的弥散,改善。

3.同时注射两种以上的药物时,配药前应特别注意。

4.在给患者吸氧时,应先,而后; 停氧时应先,而后关闭,以避免一旦开(关)错开关,大量氧气突然冲入呼吸道造成损伤。

5.敌百虫中毒时不能用溶液洗胃,因为敌百虫遇药物会分解为毒性更强的敌敌畏。

第7篇:护理技术操作考核总结

考核项目:口腔护理 、雾化吸入

评分标准:技术操作考核组本着公平、公正、标准统一原则,团结协作,认真对待每一位考生。

参考情况:整个考场严肃认真,次序井然。护理部按照科室人数每个科室抽取1-2名护理人员,共计50人次。技术操作组考前按照名单通知科室人员前来抽签应考,实际参考人员48人,病假2人。其中最高分97.5分,最低分85分。操作总结如下:

一、优点:

(1)感谢康复科周护士长的大力协助,积极布置考场,准备用物,热情接待监考人员,为这次考试提供了及大帮助。

(2)在护理部指导下,操作组认真组织护理骨干演示,各科带教组长认真学习,在技能操作练习中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3)各科室护理人员积极参加考核,考试态度端正。

(4)大部分护士操作流程及相关知识掌握熟练,查对意识增强。

二、存在问题:

1、口腔护理

(1)准备用物不齐全。

(2)评估患者口腔情况时,未做到全面评估。

(3)操作中沟通不到位(未询问患者力度以及未告知患者如何配合)。 (4)止血钳使用方法不规范。

(5)擦拭手法不正确(主要表现在内侧面、咬合面及颊部)。

2、雾化吸入

(1)检查口腔方法不规范(未打开手电,未遮挡患者眼睛)。 (2)摇高床头的角度不够。 (3)个别护士操作流程不熟练,顺序颠倒。 整改措施:

1.每位护士考核后均给予现场点评、指导,进一步提升了考核质量。 2. 要求各科护士长加强指导、督查,奖罚分明,激励先进,鞭策后进,营造科室主动学习氛围,进一步提高护理护理人员的技术操作水平。 3.充分发挥科室操作小组长作用,加强培训指导与练习。

护理部技术操作组

2017.6.2

第8篇:护理技术操作考核总结

是最新发布的《护理技术操作考核总结》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感觉很有用处,看完如果觉得有帮助请记得收藏。

篇一:4月份护理技术操作考核小结

2014年4月份护理技术操作考核小结

4月份对全院五年资以下及五年资以上护士进行了肌肉注射技术及皮下注射技术的培训和考核、五年资以下护士应培训和考核124人,实际培训和考核121人(3人请产假),培训率为%,考核合格率为%,3人考核不合格,给予补(转 载于: 在 点 网:护理技术操作考核总结)考,补考后合格率为100%;五年资以上护士应培训和考核61人,实际培训和考核60人(1人请产假),培训率为%,考核合格率为100%。存在问题:

1.和病人沟通时缺乏技巧,说话态度生硬,解释不到位;

2.院感知识欠缺,对垃圾的分类处理含糊不清;

3.缺乏相应的理论知识,对注射部位定位不清。整改措施:

1.加强沟通培训,掌握沟通技巧;

2.加强院感知识的培训;

3.护士应加强自身的自学能力,多翻阅书本,掌握基本理论。护理部

2014年5月5日

篇二:护理操作分析总结最全面的范文参考写作网站

2014年1月密闭式静脉输液技术考核分析与总结 根据护理部培训计划1月初通知全院N1-N3护理人员练习密闭式静脉输液技术,下载了视频观看,并进行现场指导,各科护士进行了操作练习。于1月21日一24日对N1-N3护理人员进行考核,参考人员共50人,均90分以上,本次考核合格率100%,成绩分布见下图所示:

2℅ 28℅ 36℅ 28℅ 4% 2℅

存在问题总结:本次考试存在问题较多的有用物准备不全,步骤颠倒,超时,操作不熟练,操作不规范,一次穿刺不成功,无菌观念差,评估内容不全,告知事项不全等,详见分布图:

4℅ 10% 4℅

3℅

7℅

42℅

16℅

13℅ 护理部

篇三:3月份护理技术操作考核小结

2014年3月份护理技术操作考核小结

3月份对全院五年资以下及五年资以上护士进行了无菌操 作技术的培训和考核、五年资以下护士应培训和考核129人,实际培训和考核126人(3人请产假),培训率为%,考核合格率为100%,五年资以上护士应培训和考核60人,实际培训和考核59人(1人请产假),培训率为%,考核合格率为

100%。存在问题:

1.着装不规范:有少数护理人员佩戴耳钉,未戴口罩,未戴帽子;

2.无菌操作观念不强:跨越无菌区,使用无菌持物钳时钳端向上,铺无菌盘时无菌巾折叠错误;

3.不知晓无菌盘的有效期和无菌溶液开启后的有效期。整改措施:

1.加强着装管理;

2.加强无菌操作意识的培养,在平时的护理操作中,应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

3.护理人员在工作之余应加强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应用坚实的理论基础指导实践操作。

护理部

2014年3月31日

《护理技术操作考核总结》是篇好范文参考,主要描述考核、培训、操作、护理、护士、无菌、加强、合格率,觉得好就按收藏下。

第9篇:规范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模版)

规范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提供安全优质服务——“云南省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培训班

2012年4月15日—21日,云南中医学院护理学院、云南省中医药学会及我院联合举办了省级继续教育项目(项目号:2012—1—20)“云南省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培训班”,培训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一、涉及面广,受益面大

培训班共接待来自云南省58家各级中医医院学员304名,其中副院长2名,护理部主任15人,护理部副主任1人,总护士长3人,护士长及护理骨干279人,中医师4人。全部学员培训考核合格,获得省级继续教育Ⅰ类学分10分。

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本次学习班以培训“10项中医护理技术操作”为重点,分别为艾灸、耳穴压籽、拔火罐、刮痧、中药湿热敷、熏洗、穴位按摩、穴位注射、中药湿敷、中药涂药。同时邀请了云南省中医医院主管护理彭江云副院长对《三级中医医院等级评审细则》,云南中医学院护理学院毕怀梅副院长对《三级中医医院等级评审细则》,云南省中医医院护理部王家兰主任对《云南省三级医院优质护理病区(房)验收标准》护理相关内容进行解读,解读中融合我院准备资料和受检的情况,从实际临床护理工作出发,给学员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并且安排学员到我院对口科室进行面对面交流,学员收获颇多。

三、资源共享,搭建平台

此次学习班规范了我省常用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制定了培训的10项操作的流程、评分标准、相关理论知识(目的、适应症、禁忌症、注意事项)并装订成册。同时还建立了云南省中医医院护理交流QQ群,从事中医护理工作的护理人员通过身份验收后均可加入,现已将此次学习班的PPT课件上传到QQ群,资源共享。

整个开班期间,授课老师认真示教,学员勤于学习,大家放弃自己的休息时间,进行强化练习。通过此次培训班的培训,统一了云南省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范,对各医院的中医临床护理和管理工作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学员对此次培训班的培训内容和形式较满意。

上一篇:组织生活会问题清单下一篇:大讨论活动整改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