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现代文化地域文化论文

2022-04-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地域文化在建筑环境设计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地域文化包含了特定区域鲜明的文化特征并贯穿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对建筑环境设计具有明显的制约作用,同时也是建筑环境设计的重要创作源泉之一。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东北现代文化地域文化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东北现代文化地域文化论文 篇1:

东北地域文化在现代文化中的作用研究

【摘要】任何一个民族都拥有具有个性的文化特点,这种特点表现为被数千年社会历史传承下来的国家或者民族的人文、历史、地理、风俗以及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现代社会,文化仍然在人类集体及个体交往中起到积极的作用。东北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独特的、鲜明的、生动的存在,分析东北地域文化在现代文化中的作用,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东北地域文化;现代文化;作用研究

文化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人们认为:“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在漫长的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由人们创造出来的一种产物。”文化是悠远的社会历史的数千年的沉淀,是产生于物质之上又独立于物质之外的。地域文化是大文化范围中的一部分,有专家指出:“地域文化有两种含义:第一,从狭义上理解,地域文化是产生于先秦时期的,存在于中华大地上的不同区域的文化。根据这种含义,地域文化指的是一定区域内的人民在特定历史阶段下创造的具有鲜明特征的考古学文化。第二,从广义上理解,地域文化指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累积,囊括特定区域内的从古至今的一切文化遗产。”

根据这两种含义对于地域文化做出的界定,我们可以从历史和现实的两种维度分析东北地域文化在现代文化中的作用。

一、东北地域文化的历史性在现代文化中的作用

东北地域文化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历史长河中生根、发芽,繁衍出了一种具有独特历史特点的文化形态。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文化也影响着一方土地以及铸就于这一方土地之上的社会形态。在我们伟大的中华大地上,存在着由不同历史阶段养成的形态各异、姿态万千的历史文化片段,比如仰韶文化、半坡文化、燕赵文化、巴蜀文化、闽粤文化等。在这些文化形态中,东北的红山文化是一种以历史的面貌呈现独特的地域性特点的存在。

(一)红山文化

距今五六千年前的石器时期,红山文化发源于辽宁西部大凌河与西辽河上游流域活动的部落集团中,至今,我们已经发现了近千处红山文化遗址。红山文化是一种农业文化,红山文化的原始先民们擅于饲养,兼事渔猎,细石器工具发达。因此,这一时期的艺术造型文化发展迅速,这种艺术造型文化对于现代文化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比如红山文化中的“龙形象”是中华“龙文化”的发源,红山“龙”成为一种文化发展的脉络意象,历经不同社会历史时期的发展演变,至今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红山文化中的“玉龙”是中国文化历史上的一大发现。这件“龙”作品呈现墨绿色,高26厘米,造型完整,体态蜷曲,呈C字形。它的吻部前伸,呈现略向上弯曲的姿态,嘴部紧闭,有对称的双鼻孔。这件作品概括了中华“龙形象”的特点:鹿眼、蛇身、猪鼻、马鬃。这种特征延续至今,在世界范围内成为现代中华文化的象形符号,成为“中国人”“中华民族”的永远的象征。

红山文化不仅具有现代文化的历史存在,在现代文明发源的界定上也起到重要的佐证作用。在红山文化重大考古发现以前,人们所知的只有夏商周以来近四千年的中华文明史,红山文化使人们重新审视中国史前的历史,扩展了中华文明的源头。

(二)移民文化

东北地域文化还是一种移民文化,这种区域性的移民文化特点,使东北的区域文化呈现出一种丰富繁杂的大一统的现状,这种现状对于东北现代文化的发展也起到重要的作用。东北地域文化的形成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这种文化包含了三种具有代表意义的文化类型:少数民族文化、以中原文化为主导的汉文化、异国异乡文化。据考证,从原始社会开始,中原文化就是东北地区的原驻民文化。随着历史的发展,东北的社会人群增添了流民、移民和谪戍之人,这些人为东北文化中注入了山东、山西、河北等地区所具有的中原文化、齐鲁文化、岭南文化、吴越文化。总之,东北的区域文化是以中原文化为基础,发展、吸收、融和了其他地方文化,在文化的传承、融合、嬗变中发展而来的。这种移民文化的特质使现代的东北地域文化具有兼容性、包容性、开放性的特点。

二、东北地域文化的现实性在现代文化中的作用

东北地域文化的历史性特点对于现代东北文化的发展起到很多的作用。东北地域文化中的现实性特点对于现代文化的发展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力。

(一)东北方言文化

语言是文化内涵的外在显现,东北方言是东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北方言不同于其他地区的方言,东北的方言是由这个区域内部的各个不同的民族语言文化相互融合而产生的,是一种由历史的熔铸和自然的陶冶而形成的独特的文化现象。东北方言是一种多元性的文化现象,具有简洁、生动、形象,富于节奏感的特点,契合了东北人豪放、率真、风趣的社会群体性格。研究东北方言的形成,有助于了解东北方言中蕴含着的中华民族文化特色。

(二)东北饮食文化

与其他地区的饮食文化不同,东北的饮食文化具有热烈、豪放的特点。东北菜的菜码大、菜量足、菜味重。历史上,东北地区属于富足、丰饶的区域,与其他地域相比,东北地区较少出现饿死人的时期。东北饮食文化是一种物产丰富基础上的简约与丰富的综合。有学者认为,这种丰富之上的粗糙与简约是东北人将精力放在一统天下上,都没有把精力放在研究吃喝上的结果。东北的现代文化受到饮食文化的影响很大,东北饮食文化反映了东北地区人们的人生哲学、生活美学。

三、东北地域文化在现代文化发展中的意义

地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地域文化,各具特色的中国地域文化推动着地域经济社会的全面健康发展。东北地域文化不仅为地域经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文化氛围,还能作用于社会经济基础,产生经济效益,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现如今,对于东北地域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研究很丰富。探究地域文化的形成、演变轨迹和规律,有利于把握东北地域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辩证关系,推动东北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程琳.试析东北地域文化的成因[J].技术与科学,2007,(2).

[2]刘君.东北地域文化研究[J].现代营销,2012,(9).

作者简介:关越(1990-),女(满族),吉林通化人,吉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东北地域文化艺术。

作者:关越

东北现代文化地域文化论文 篇2:

建筑环境设计与地域文化的融合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地域文化在建筑环境设计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地域文化包含了特定区域鲜明的文化特征并贯穿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对建筑环境设计具有明显的制约作用,同时也是建筑环境设计的重要创作源泉之一。本文以博物馆建筑为例,从建筑环境设计与当地环境、当地材料的融合以及建筑环境设计中的现代设计理念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几方面,初步探讨了建筑环境设计与地域文化相融合的途径,以期促进我国地域文化与建筑环境设计的融合共生,体现建筑环境设计的个性化、民族化和现代化。

关键词:建筑环境 地域文化 融合

20世纪以来,随着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文化的相互交融,出现了世界范围内的文化趋同,文化的多样性和地域特色逐渐式微。在西方建筑文化的冲击下,由于缺乏建筑文化的自强意识及保护政策,国内不少的建筑设计师盲目求变,刻意模仿西方建筑形式,割裂了地域文化与传统,使很多地域文化建筑失去了差异性和多元性。建筑环境设计与地域文化的有机融合,成为拯救和延续地域文化,谋求建筑设计长远发展的必经之路。

1 地域文化的特征

地域文化指的是特定地域在歷史发展、衍变过程中,逐渐积淀而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地域文化既是一定区域的文化特色,同时也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地域文化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但是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稳定性;其次,地域文化是一个地区在长期历史演变中的积淀,是最能反映地域特色的载体,也是最能标识一个地区的重要特征物,具有极强的可识别性;再次,在地域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各种文化并不是相互隔绝的,而是具有横向交互的开放性和发展性。随着地域间人们的交流和往来,地域文化也在相互影响、交融并不断进步,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进步都会给地域文化的积累与融合带来无尽动力。

2 建筑环境设计与地域文化相融合的必要性

建筑环境设计是人类社会实践中创造的建筑物质财富与建筑精神财富的总和,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和社会经济的侧面映照,也是人与自然相连接的纽带。在当今世界多元发展的背景下,建筑环境设计不再单纯以构建人类栖身庇护的场所为目的,而是充分融合了技术、艺术、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的综合体。地域文化通常包含了该地区鲜明的民族特征,并贯穿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对建筑环境设计具有明显的制约作用。地域文化可以深刻影响并制约建筑环境设计的风格,而且作为建筑环境设计的主体,设计者本身就来自不同的地域并受着不同文化环境的熏陶,他们在面对同一环境时会表现出截然不同的建筑环境设计思路。

地域文化也是建筑环境设计的重要创作源泉之一。在建筑环境设计中,地域文化可以充分表现历史文脉,再现地方文化、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使建筑环境与社群文化和生活方式相一致,实现建筑在一定程度上的归属感。从博物馆建筑环境设计角度来看,博物馆是一座城市文明的象征,其建筑环境设计与地域文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内涵丰富的博物馆直接提升着城市的文化品位。现代博物馆既是挖掘、传承和弘扬地域文化的文化教育机构,又是展示地域文化的最佳载体,因此,利用博物馆的建筑环境设计做好地域文化的挖掘、传承和弘扬工作,将直接为当地的政治、经济及精神文明建设发挥积极的作用。

尽管地域文化对建筑环境设计具有深刻的影响,然而近年来国内的建筑环境设计却普遍存在地域文化缺失的现象。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建筑的数量逐日增多,设计风格也日益多样化,而建筑的地域特色及文化内涵日益消减,原因之一就在于某些西方建筑文化取代地域文化,而成为建筑环境设计中的主流文化,建筑失去了最基本的技术品质和文化内涵。可见,建筑环境设计应有意识地发掘地域文化,在设计中吸收民族的、民俗的、宗教等的地域文化因素,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嫁接点,不断寻求现代建筑环境设计与地域文化的相融共生。

3 建筑环境设计与地域文化相融合的途径

苏州博物馆位于江苏省苏州市东北街,新馆建成于2006年,设计者为著名的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作为中国近年来设计的地方历史艺术性博物馆,苏州博物馆集现代化馆舍建筑、古建筑与创新山水园林三位一体,是建筑环境设计与地域文化有机融合的最成功范例之一。下面,以苏州博物馆建筑环境设计为例,来探讨建筑环境设计与地域文化融合的途径。

3.1 建筑环境设计与当地环境的融合

地域文化中的当地环境,是当地人们在漫长的适应性发展中所形成的自然选择,它是不同地域的文化面貌、生活方式和建造样式的基础,也是建筑环境设计中物质文化的硬件基础。不论任何地区的建筑环境设计,其着眼点首先是要对当地具体环境条件进行分析,并使之与所在环境的总体风貌相联系。因此,建筑环境设计与当地环境的融合,是肯定环境文化多元化的结果,也是使设计融入地域文化的重要途径。在具体设计中,建筑设计师必须充分尊重地理环境和生态环境的独特性,力求使设计充分融入当地环境。苏州地处太湖之滨,长江南岸的入海口,境内河港交错、湖荡密布,自古以来就富有“水乡泽国”、“园林之城”的美誉。历经数千年的历史洗礼和文化积淀,如今的苏州既保留了“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古迹名园”的水乡古城特色,又兼具现代国际化大都市的风采。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建筑环境设计,成功借鉴苏州古典园林的设计风格以及“小桥流水人家”的环境风貌,充分融合了苏州的地域文化特色。博物馆采用苏州传统园林的布局结构,巧妙地借助水面与拙政园、忠王府融会贯通,将展馆置于庭园之中,成为其建筑风格的延伸;建筑的灰、白色调彰显着当地环境的清雅氛围,内部环境中的庭院则移步换景、竹树葱茏,与建筑的硬朗线条形成既对比又和谐的美感。可见,苏州博物馆的建筑环境设计,使建筑、园艺、小品和设施等要素与苏州特殊的当地环境完美融合,深化和完善了博物馆的建筑设计与环境规划,不仅显示出苏州的地域文化特色,也满足了现代博物馆的设计需要。

3.2 建筑环境设计与当地材料的融合

不同的地域环境孕育了不同的物质材料。因此,在建筑环境设计中,就地取材和因地制宜,也是与地域文化相融合的有效途径之一。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每个地区由于不同的气候特点和自然环境,都拥有很多具有当地特色的建筑材料和装饰材料,以及与材料有关的当地传统构造模式,这些材料都表现出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建筑环境设计应善于就地取材,灵活运用或改进当地材料和构造模式,使建筑环境设计不仅体现出生态环保的原则,还能充分融合并发扬地域文化特色。同时,面对当今社会日益凸显的能源危机,设计师更要创新性的使用当地材料,并结合现代新材料的使用来丰富设计表现语言,在坚持建筑环境设计可持续发展观的同时达到设计、经济与文化的共赢。苏州博物馆的建筑环境设计也是本着就地取材的设计原则,所选用的石材、地砖、植物等都是当地的材料,使整体环境散发出浓郁的姑苏水乡韵味,这也正是苏州博物馆能够密切融入当地环境中的重要原因。譬如,苏州博物馆的花园设计充分利用了当地的竹、木、石等材料,并用现代设计理念对这些材料的传统符号特征进行提炼,既保留了苏州的地域风貌,又重新诠释了中国古典园林景观环境。与此同时,一些带有现代设计符号特征的玻璃、不锈钢等新材料,也被巧妙融入苏州博物馆的建筑环境当中,传统苏式建筑的灰瓦换成了玻璃,原来屋顶的传统木结构支撑也换成了颇具现代设计特色的开放钢结构。由于设计师的合理转换与融合,博物馆建筑新旧材料的结合非但不显得突兀,反而使玻璃屋顶与石屋相映成辉,大大丰富了室内的光影效果,充分彰显出现代建筑环境设计与时俱进的精神。

3.3 现代设计理念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建筑环境设计不仅要与当地环境与材料相融合,更重要的是要与特定地域的传统文化相融合。在如今全球化的时代,西方建筑文化无疑在建筑环境设计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它影响并改变着现代人的生活模式和思维方式。现代建筑环境设计与地域文化的融合,必须在正确对待西方建筑文化基础上保持设计的民族性与地域性,继承和发扬地域的优秀传统文化。设计师应有意识地汲取西方先进的现代设计理念,并在吸收与借鉴的基础上与地域文化元素相融合,利用西方建筑文化的科技性提升地域建筑环境设计的内涵和拓展建筑空间的前瞻性,最终体现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苏州博物馆建筑环境设计遵循了“中而新,苏而新”的理念以及“不高,不大,不突出”的原则,使该博物馆成为继承与创新、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的典范,也成为苏州的标志性建筑。博物馆的外部空间在苏州传统建筑风格基础上進行了提炼,使传统的白墙灰顶看起来更为简约和抽象,屋顶设计重新诠释了传统的灰瓦坡顶、窗框、飞檐翘角以及建筑细部,降之演变为一种新的几何效果,暗示了苏州的园林特色;博物馆外墙设计则将当地传统建筑复杂的院墙简约化,使外墙具有更加流畅的造型和更为硬朗的风格;博物馆的内部空间也由不同高度的几何图形组成,取得与外部空间风格相得益彰的效果。设计师有意通过苏州博物馆的建筑环境设计,将苏州的地域文化与现代设计理念巧妙融合,将苏州的传统文化甚至中国的民族精神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突破视觉符号的表象去传递一种精神内涵。

4 结语

建筑环境设计必须在满足人们物质要求的同时满足人们的精神要求,在物化人们生活的同时倡导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是根植在地域文化基础上的创新而不是对西方文化的移植。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给地域文化带来了冲击,同时也带来了许多发展的契机,建筑环境设计只有根植地域文化并吸收现代设计的先进思想,才能不断的提高设计水平和文化内涵,增进设计的个性化、民族化和现代化。

参考文献

[1] 王兆丰,厉晓飞.环境艺术设计受地域文化的影响探析[J].大家,2011(14).

[2] 邹瑚莹.博物馆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3] 彭艺.论建筑设计的地域文化表达[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1).

[4] 夏伟静.地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转译[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18).

[5] 王瑞.增强现代博物馆陈列建设的地域文化理念[J].各界,2010(2).

[6] 傅晓霞.苏州博物馆设计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运用[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0(9).

[7] 赵新良.诗意栖居:中国传统民居的文化解读[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作者:郑伟文

东北现代文化地域文化论文 篇3:

对外汉语教学中本地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与课程设置

摘 要:黑龙江具有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并呈现出多元特征。高 校对外汉语教学的对外辐射面非常广,是传播地域文化的主阵地。因此,无论从经济发展 层 面还是从国际文化交流的角度看,都要充分重视这些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对外汉语教 学中,我们一方面要从文化教学自身的特点出发,另一方面要结合留学生的实际需要,合理 地进行课程设置,开设综合文化体验课、民俗文化课及有关黑龙江文化交流史的课程, 以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本地文化资源;课程设置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物质文明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不断增加,东 西方大量的学术交流也日益频繁,到中国的留学生群体数量突增,这大大促进了国际间的学术与文化交流。但由于各民族、各地域有着不同的历史发展过程和不同的生活环境,因此不同地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文化习俗等也存在很大差别。黑龙江是我国的一个边疆省份,与韩、日、俄等国家毗邻。在中外交流史中,黑龙江与这些国家在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往来密切。近年来,随着经济贸易与合作的日益增多,这些国家的大批留学生来到黑龙江。他们一方面学习汉语和汉文化,另一方面也在了解和体验本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面貌。因此,黑龙江高校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都应该结合本地的实际,注重开发和利用本地文化资源,使学生了解黑龙江独特的自然与人文景观、物质与文化生活,感受黑龙江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和谐兼容、相得益彰的浓重气息。这不仅有利于传播本地的民族文化,也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繁荣。

一、黑龙江文化的特点

1有地方特色的地域文化

整个黑龙江流域处在我国最大的平原——东北平原之上,千百年来,黑龙江人民在战胜自然、建设家园的过程中形成了他们特有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文化风格。在黑龙江文化发展过程中,那些适应东北地域特征的文化要素被创造、保持和发展起来,并表现出强烈的寒地特色。黑龙江省处于我国最高的纬度带,是我国平均温度最低的地区,冬季漫长,冰雪覆盖。在黑龙江大地上,林海雪原、北极奇观、雪雕冰塑、火山地貌、森林湿地等地域文化资源得天独厚。

2少数民族文化丰富多彩

少数民族文化是黑龙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色。在黑龙江的大地上,自古以来就生活着众多的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利用其优越的地域条件,与汉族人民一起,共同开发黑龙江大地,共同谱写了一部黑龙江的文化史,共同创造了黑龙江的文明,为黑龙江文化积累了丰富的精神内涵。与内地省份相比,这一特点尤为明显。

3中原文化与西方文化兼收并蓄

从文化发展的源流看,中原文化是黑龙江文化发展的源头。尽管由于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原因,黑龙江文化频繁受到外来文化和移民文化的冲击,但中原文化始终是这种文化的基础和核心。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现实的黑龙江文化拥有和包含着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要素。这些文化要素在黑龙江文化的历史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另一方面,近现代的黑龙江地区也先后受到俄罗斯文化、日本文化的全面冲击以及欧洲国家和朝鲜文化的影响。在这种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冲突和交融中,黑龙江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大量地吸收了外来文化的要素,使其具有了一定的西洋文化的特 点。

二、本地文化资源与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课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包括语言中的文化教学和文化课教学,前者侧重的是交际文化,后者则侧重知识文化。张占一先生曾这样界定交际文化和知识文化这两个概念:“所谓知识文化指的是那种两个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际时,不影响准确传递信息的语言和非语言因素;所谓交际文化指的是那种两个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际时,直接影响准确传递(即引起偏差和误解)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语言教学与研究》1990年第3期第22页)根据这一分类,我们这里所谈论的本地文化资源与课程设置问题主要是就文化课教学中的知识文化而言的。

如上所述,黑龙江具有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这些文化资源独具特色,无论从经济发展层面还是从国际文化交流的角度,都要充分重视这些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以往的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对大文化教学予以了高度重视,而对地方文化资源的弘扬传播却较为忽视,甚至很少考虑,缺少宣传意识。高校的对外汉语教学的对外辐射面非常广,是传播地域文化的主要阵地,也是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桥梁与纽带。所以,对外汉语教学中传播本地文化,一方面要从文化教学自身的特点出发,另一方面要结合留学生的实际需求,对千姿百态的地方文化资源进行合理的选择和利用,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进行教学。

在来我省高校学习汉语的学生中,有70%的留学生的学习目的是“用汉语工作”,许多学生在学习告一段落后便在公司、商社或学校工作,无论在其本国、中国和第三国,其所需要的文化知识并不只限于交际。因为目前黑龙江与韩、日、俄等周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交流与合作非常频繁,对既懂汉语又了解黑龙江地域文化的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因此黑龙江可能成为他们就业或发展事业的起点,他们在知识结构上应该有较高的文化层次。这种知识层次对他们的思维方式、工作能力等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为今后在中国就业增加筹码。另一方面,由于韩日留学生都属于儒教文化圈,而且历史上韩、日、俄等国与黑龙江地区有着较为频繁的文化交流与冲突,在经济、文化、生活方式等方面相互影响很大,所以很多留学生对黑龙江文化非常感兴趣,并且有志于某一类或某个专题的文化研究,或者成为友好的使者。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课程设置上要考虑到各类学生对知识文化的不同需求,特别是在高级阶段的课程设置中,应开设各种类型的文化知识选修课以供学生选择,尤其是开设与本地文化资源相关的选修课程。

三、黑龙江地区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知识课的课程设置问题

国家汉办制定的《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言专业教学大纲》,将外国留学生汉语言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规定为:“具备扎实的汉语言能力与言语交际能力;掌握系统的汉语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掌握基本的中国人文知识,熟悉中国国情和社会文化。”据此,合理的课程设置应处理好语言知识课与言语技能课的关系,处理好语言课与文化课的关系,尤其要处理好不同阶段各类课程的比例关系。基于此,对外汉语教学课程设置要考虑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留学生汉语言专业本科教育由初级阶段到中、高级阶段,言语技能训练课应逐渐减少,专门的文化类课程比例则逐渐加大。在第三学年,应根据留学生的不同需要,设立不同的专业方向,如汉语方向、文学方向、文化方向、经贸方向等。然后,根据专业方向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开设不同类型的选修课或专题讲座。到第四学年,中国文化课则应成为主要课程。

其次,课程设置既要有共性,又要考虑到不同学生的专业需要;一方面要注重大文 化的弘扬与传播,另一方面要注重开发和利用本地的文化资源。黑龙江地区的留学生比较集中,大部分学生来自韩、日、俄等周边几个国家,他们的学习动机和需要大部分是为了从事与汉语有关的工作,比如,从事与黑龙江的经济、商贸、旅游、文化等有关的工作。他们需要了解黑龙江,了解黑龙江的政治、经济、地理和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 风情。因此,在课程设置上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1开设综合文化体验课

这门课的主要阵地不是在课堂上,而是带领学生到一些大工厂和企业参观,使其了解黑龙江大工业、大农业的发展现状;参观有纪念意义的 纪念馆和文化古迹,如731抗日战争纪念馆、金代上京会宁府、渤海上京龙泉府等文化遗址 ;参观冰雪大世界,观看冰雕艺术展,领略雪乡风情,体验黑龙江独具特色的冰雪文化;参观黑龙江奇特的森林湿地生态,了解黑龙江众多的珍贵动植物资源,如东北虎、熊、豹、野猪、梅花鹿、紫貂、丹顶鹤、天鹅等,还有人参、猴头、木耳等名贵药材和山产品;参观有“世界地质公园”之称的五大连池、镜泊湖的火山地貌景观,以及北极村奇特的天文景观等,体验黑龙 江的经济和地域文化特色。

2开设黑龙江民俗文化课程

黑龙江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北部边陲的一个多民族省份,其中有满族、朝鲜族、回族、蒙古族、达斡尔族、锡伯族、鄂伦春族、赫哲族、鄂温克族、柯尔克孜族等。朝鲜族能歌善舞,他们的农耕文化表现得特别鲜明;蒙古族是个马背上的民族,主要从事放牧经济;赫哲、鄂伦春和鄂温克族是以捕鱼狩猎为主的民族,他们在渔猎生活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渔猎文化,其共同的信仰——萨满教是古代文化的聚合体,集北方初民和史前哲学、宗教、历史、天文、医学、文学、艺术、民俗诸文化之大成。这些北方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特的饮食、民居、服装、民间艺术、神话传说、生活习惯等,构成了一幅多彩的民族风情画,对异国他乡的留学生具有诱人的魅力。所以,在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课教学中开设民俗文化课程,既可以使留学生了解中国少数民族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领略少数民族的远古遗风,又可以加深留学生对黑龙江本地文化的理解。

3开设黑龙江文化交流史

鸦片战争以后,东北被迫开放,成为日本、沙俄帝国主义角逐的重要场所。沙俄修筑了横穿黑龙江省的中东铁路。伴随着殖民者的蜂拥而至,外国文化、首先是俄国文化在以哈尔滨为中心的中东铁路沿线得到广泛传播,在生产技术、管理方式、教育、宗教、文艺、音乐、语言、饮食、服饰诸方面,给黑龙江人民以一定的影响。当时的哈尔滨华洋杂处,中西荟萃。往后,哈尔滨又成为日本帝国主义独占的殖民地。改革开放以后,国家率先在黑龙江流域设立口岸,随着满洲里、黑河、同江、绥芬河等一系列口岸的开放,黑龙江流域更加繁荣,中外文化也进一步在这里碰撞交融,为这里的文明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契机。留学生来到黑龙江以后,他们惊叹于圣•索菲亚教堂、中央大街、果戈里大街等大街小巷的异域风情,但并不知道黑龙江文化中东西方文化兼容的原因所在。很多留学生在领略独特的城市面貌的同时,更想了解隐含在其背后的这段历史。因此,在对外 汉语教学的高级阶段,要开设中外文化交流史课程,而且要以黑龙江与韩、日、俄等周边国家的历史与今天的文化交流为主,使学生了解黑龙江的历史,使其在 更深层次上理解黑龙江的经济与文化现状。应以开设选修课和专题讲座的方式,介绍黑龙江的文化及其对外交流史,满足留学生不同的文化需求。

参考文献:

[1]高立平.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J].南京社会科学,2002(2).

[2]赵贤州.关于文化导入的再思考[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2(3).

[3]张占一.交际文化琐谈[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2(4).

[4]刘伟民.黑龙江文化的基本构成与深层结构[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 4(2).

〔责任编辑:杨唯真〕

作者:曲凤荣

上一篇:派出所全年工作总结下一篇:高层建筑抗震优化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