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

2022-04-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文章针对当前高职高专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环节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以焦作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设计改革为例,对毕业设计培养模式、设计内容、时间安排、过程管理、答辩组织进行了教学改革与实践的阐述。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建筑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 (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建筑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 篇1:

浅谈高等职业教育建筑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这是对职业教育的定位。也就是说我们的教育目的是为了建筑施工企业培养懂技术、会管理、组织能力强、动手能力强,并有实践经验的基层管理人才。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在教学中,教师们采用了各种各样的教学手段、教学措施和教学途径。其中毕业设计就是一项极为重要的教学措施。

众所周知,建筑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是学生在毕业前的一次综合性实战技能训练,也是浓缩了学生几年的学习成绩,对他们是一次检验。同时它将对学生毕业后是否能很快进入工作状态,适应工作需要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如何对毕业设计进行改革,是我们广大教师一直探讨研究的问题。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在这方面我们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尝试,现将我们的一些改革做法介绍如下,供大家探讨。

一、毕业设计改革:将传统的单向毕业设计方向引入双向选择机制

以往建筑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在进行毕业设计时方向确定为建筑结构设计,别无选择。就是说,指导教师预先选定几个不同结构类型的设计题目,然后再给出一个设计方案,学生根据已定的设计方案进行施工设计。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假题真做”。后来又改为“真题真做”,即设计的题目名称是真实的,即用已经竣工并投产使用的工程项目拿来让学生再进行设计。这种毕业设计一直沿用了几十年,可以称之为传统的毕业设计方法。它对学生毕业后,从事设计工作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这种方法的理念和核心是注重设计、注重理论,而轻视施工实践。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以及职业技术教育、继续教育的兴起,还有和国际接轨,我国已经形成了一个多层次、多门类的、完整的教育体系。作为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已经很明确,定位已经很准确。因此,我们的任何改革都要围绕培养目标进行。另外,近年来,从用人单位的要求和毕业生分配情况来分析,我们的毕业生大都会分配到建筑施工企业、监理公司、装饰公司等工作,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分配到设计单位从事设计工作。基于这种情况,我们的思想理念必须转变。因此,我们大胆引入双向选择机制,将毕业生的毕业设计方向定位两个,一个是前面提到的结构设计方向,另外一个是施工综合毕业设计方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并结合毕业分配意向,选择毕业设计方向。我们采用自愿报名的方式进行,最后根据实际情况再划分为若干个设计小组,每个小组人数控制在6~8名为宜。经过对我院几届学生的试点班级的统计,采用此方法的第一年,选择传统结构设计的学生为10人,占全班人数的29.41%,选择施工综合设计方向的学生有24人,占全班总人数的76.26%;采用改革方案后的第二年,全年级总人数为219人,选择结构设计方向的有52人,参加施工综合设计方向的有167人,分别占23.74%和76.26%。从目前来看,我们的教学改革方法深受用人单位和毕业学生的普遍欢迎。

二、毕业设计的内容

施工综合毕业设计的内容要紧紧围绕毕业分配岗位的需求。施工综合毕业设计,以前从未进行过,也没有此方面的经验可循。选择什么样的题目,设计什么样的内容,心里没底。我们只好走出去,去到施工企业,去到用人单位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最终选定了图纸会审、施工图预算、编制中标后施工组织设计,建筑工程主要分部分项工程、分项工程技术交底和工程监理大纲五个方面内容,作为施工综合毕业设计的主要内容。因为这五个方面的内容是我们施工企业以及用人单位基层管理者最基本的能力组织要求。当设计内容确定之后,再选择以实际工程为对象的设计题目。例如,一个毕业班选择了四个在建工程为设计题目;而另外四个毕业班选择了十一个在建或已建好的工程项目为设计题目。不同班级设计题目可以重复,同一班级设计题目不能重复。然后根据分组情况,向每个设计小组提供一整套完整的施工设计图纸。就此一项,我们提供了三十套图纸,每个图纸提供不同类型的工程项目,完成上述五个工作内容,最后没人提交一份完整的毕业设计成果资料,参加最后的毕业设计答辩。

三、毕业设计成绩给定

毕业设计采用先进行小组答辩,之后选拔优秀学生参加全体建筑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公开毕业答辩。小组答辩时,每位同学需准备回答答辩教师5~8个提问。最终成绩根据毕业设计说明书及图纸再结合答辩成绩给定。

四、结束语

在广大教师的努力下,双向选择机制成功实施。学生毕业后反馈良好的社会声誉,建筑企业对我院学生及学院也给予了很高评价,今后我们将继续将双向选择机制运用在每届学生的毕业设计中,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建筑工程专业人才。

作者:侯丽萍 范鑫

建筑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 篇2:

高职高专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

摘要:文章针对当前高职高专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环节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以焦作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设计改革为例,对毕业设计培养模式、设计内容、时间安排、过程管理、答辩组织进行了教学改革与实践的阐述。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专业 毕业设计 教学改革

·

1.前言

高职高专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毕业设计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阶段。毕业设计的过程也是学生在大学期间对所学专业知识的深化、拓宽和综合素质训练的过程。[1] 通过对毕业设计实践环节的教学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独立创新能力、协调工作能力、工作态度以及事业心和责任感等方面素质的提高也有很大的幫助。[3] 因此,如何指导学生搞好毕业设计,确保质量,提高效果,切实做好该教学环节对于学生毕业后从事施工、监理、设计、造价等方面的工作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以焦作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结合教学实践,分析了改革前毕业设计的教学现状与内容,对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改革方案进行探讨。

2.改革前现状

2.1毕业设计成为学生负担。

以往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毕业设计环节通常安排在第六学期进行,与学生的毕业实习、就业相冲突。由于巨大的就业压力,学生将大部分精力用到择业上,学生介入设计的时间较晚,查阅资料、定期向指导教师汇报毕业设计进展、与指导教师见面存在很多困难。设计时间、设计指导等都无法保证,达不到毕业设计要求的深度、广度。

2.2设计题目单一

在毕业设计阶段,所有毕业生都从事建筑工程设计,学生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对选定的设计课题进行设计。这种传统模式“一刀切”的做法既没有考虑到学生间的学习成绩差别,也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就业意向。

从毕业设计的教学环节和内容构成来看,毕业设计的教学过程实际上是本科教育的一个压缩版。毕业设计过于注重设计过程及提高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而对于培养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和提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帮助不大。[4]

3.毕业设计的改革与实践

为了使毕业设计能够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提高毕业设计的实效性,真正实现学生的“零距离”上岗。自 2009 年开始, 我院针对毕业设计中出现的问题,从理论和实践运作上,对毕业设计训练内容和组织方式进行改革,经过了近6年时间的摸索研究, 总结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毕业设计改革方案。

3.1由“2+1”向“2.5+0.5”培养模式转变

我院根据专业特点和人才需求,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2.5+0.5”教学模式,该模式是在“2+1”的基础上,把学生的专业实习和就业结合起来,第6学期(即0.5年)在社会行业、企业顶岗实习,在“2.5”年里,除系统理论知识的学习之外,主要加大了实训环节的教学时数,通过第2、3、4学期的专业综合实训、第5学期的专业综合实务及毕业实习和设计的实践实训,使学生把理论知识和实际动手能力结合起来,把实践活动真正落到实处。

3.2设计内容创新

我院在对往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市场需求,组织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建筑工程技术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进行分析,确定高职高专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职业岗位有:施工技术与组织管理岗位、工程计量与计价岗位、工程测量岗位、设计岗位、工程监理岗位、工程项目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岗位。确定高职高专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职业能力有:施工能力、施工组织能力、施工管理能力、预决算编审能力、建筑结构设计能力等。

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设计根据专业职业岗位和职业目标,采用“分流制”培养方式,设置的毕业设计方向有:框架建筑设计;建筑施工组织;施工预算;建筑测量。学生结合各自的兴趣爱好、顶岗岗位需要或求职意向,自由选择填报毕业设计方向。

3.3毕业设计提前进入

将以往集中在第5学期9-18周毕业设计的内容提前分解到各个阶段的相关实训、实践环节中,第2、3、4学期的专业实训和专业综合实训、第5学期1-8周的专业综合实务,消化解决毕业设计中的部分内容,即毕业设计向前延伸。同时,也让学生在各实训实践环节的课程学习时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从而使各个实训、实践教学环节形成连续性和系统性,即以毕业设计的内容为基线贯穿到整个实训、实践课程的学习中,使学生在局部学习中逐步建立和培养全局观念。[1]

3.4注重、加强毕业设计的过程管理

第5学期1-8周的专业综合实务阶段要求学生必须在教室完成毕业设计成果,学生根据任务书分阶段完成设计任务,由指导教师给予指导,修改认可后方可进入下一阶段的设计任务。9-18周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阶段,要求学生在外每星期至少和指导教师联系一次,汇报实习情况,并修改完善自己的毕业设计成果。答辩前,再次由指导教师对本组学生的成果进行最后的指导修改。

3.5严格答辩,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毕业设计答辩工作是对学生毕业设计质量的评价和考核, 也是对指导教师工作的考核,学院十分重视。[2]我院聘请相关专业的校外专家、学者做为答辩委员会的成员,同时根据毕业设计的内容分组进行答辩,将毕业答辩组分为设计组、管理组、测量组、计价组。毕业设计成绩根据平时成绩、设计图纸成绩和答辩成绩综合评定。评分前制定详细的评分标准与细则。

4.结语

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通过近六年的教学改革实践证明,毕业设计环节向前延伸,以学生就业为导向,打破传统的“一刀切”模式,采用“分流制”的培养方式,实现了学生“零距离”上岗的教学目标,很好地实现了专业与职业岗位对接,使毕业设计的质量大大提高,学生普遍学有所获,同时也达到了学生、学校、企业三方共赢的效果。[5]

参考文献:

[1] 赵平 对高专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设计的构想 [J ] 铜陵学院学报 2009,(1)

[2] 白杨 高职高专毕业设计改革 [J ] 高职探析 2006,(3)

[3] 叶腾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现状及改革 [J ] 职业教育研究 2007,(12)

[4]孙荣荣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设计改革与实践 [J ] 当代教育论坛 2010,(11)

[5]崔秀琴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的研究 [J] 中国西北科技 2007,(10)

作者:申喆 薛素玲

建筑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 篇3: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设计(综合项目)改革内容探索

摘 要: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毕业设计方式陈旧,多年没有变化,很难达到其教学目标,改革势在必行。笔者分析提出,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毕业设计改革方案中,首先要保留毕业设计中绘制结构施工图和一榀框架钢筋构造详图部分,然后要将原来一成不变的施工方案编制部分,改为毕业设计老师擅长的专业领域自主命题,最后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和就业方向选择合适的指导老师,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毕业设计充分体现课程教学效果。

关键词:毕业设计 绘图 教学改革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

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工程素质和较强的岗位技能人才;获得建设行业工程师基本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培养面向建筑行业和社会企、事业单位所需要的生产、技术、管理、服务等职业岗位的高等应用型技能人才。

其中,毕业设计(综合项目)课程是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重要课程,通过毕业设计(综合项目)课程的完成,可以让学生复习和巩固所学的各科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能力,对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也有着重要的帮助作用,能有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使学生学会分析和解决一般建筑工程施工、监理中的实际问题,并熟悉其工作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一、毕业设计(综合项目)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笔者所在学校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毕业设计(综合项目)运行方式陈旧,毕业设计(综合项目)布置形式已经很多年没有大的改动,指导老师虽然会根据学生情况规定设计的内容,为学生提供最新的设计资料,但是毕业设计(综合项目)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就业方向,采用“一刀切”的传统模式,所有学生的毕业设计形式相同,可能会出现有些学生的实习内容或工作性质与毕业设计关系不大。这样就导致学生对毕业设计的兴趣不高,只是作为任务来完成,使得学生在做毕业设计时主观能动性不强;并且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采用的是“2+1”的人才培养模式,最后一年学生基本都出去参加顶岗实习,使得学生花费在毕业设计上的时间有限,老师当面指导也比较困难,大多通过微信或电话进行沟通,毕业设计(综合项目)指导效果不佳。很难达到毕业设计(综合项目)的教学目标。所以毕业设计(综合项目)的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二、毕业设计(综合项目)改革势在必行

根据毕业设计(综合项目)存在的问题,本文对毕业设计提出几項建议,并对毕业设计(综合项目)中优秀部分进行保留。

“图纸是工程界的语言”:建筑工程施工图是建筑工程界用来表达和交流技术思想的规范的工程技术“语言”。作为即将计进入建筑行业工作的高职学生来说,读懂建筑与结构施工图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技能。我国的结构施工图都是根据《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16G101中平面整体表示方法设计制作形成的,施工人员不仅要会识读结构施工图,还要熟悉平法图集中各构件的钢筋构造详图。所以毕业设计改革方案中保留了原毕业设计(综合项目)中建筑施工图、结构施工图的识读部分,以及为了增强结构施工图识读能力和钢筋构造详图分析能力的绘图部分。毕业设计(综合项目)中所用图纸均为近几年的实际工程项目图纸(如学校新建校区的办公楼、图书馆及宿舍等)。

首先,笔者认为,在毕业设计(综合项目)中应该保留的部分有以下几点。

一是应该继续仔细阅读建筑施工图、结构施工图,对图纸中存在的错误或者有疑问的地方在图纸会审表里分门别类列出,形成建筑施工图和结构施工图的图纸会审问题汇总清单。增强对建筑施工图和结构施工图的整体认识,熟练运用所学的建筑施工图制图规则与结构施工图的平法整体表示方法。为以后工作中识读建筑和结构施工图打好基础。

二是保留手抄某工程部分结构施工图。选择其中一层的梁配筋平面图、板配筋平面图、模板图、基础平面布置图各一张,共4张。在绘图的过程中不仅增强了对结构施工图的平法整体表示方法的认识,更加能够通过绘图的过程了解结构设计师设计意图以及在工程施工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的分析及解决方法。

三是保留手工绘制某一榀框架梁、柱的剖面图(剖切位置在所绘制的平面图中表示),表达出梁、柱的布筋构造详图以及梁柱节点构造详图。通过钢筋详图的绘制可以更好地熟悉钢筋下料的注意事项以及根据结构施工图制作下料清单的工作程序。为接下来顶岗实习中现场施工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其次,笔者认为,在毕业设计(综合项目)中,需要改革的部分如下。

一是时间改革。由原来的“2+1”变成“2.5+0.5”。“2+1”的人才培养模式,指的是学生在最后一年基本都是在顶岗实习工作中,学生只能通过工作之余的零星时间来完成毕业设计(综合项目)。完成毕业设计(综合项目)的时间不能集中,毕业设计(综合项目)的完成质量达不到要求。同时,老师指导学生只能通过微信或电话进行沟通,毕业设计(综合项目)完成效果不理想,老师不能及时发现学生毕业设计(综合项目)的问题并反馈给学生进行思考及改正。为了使毕业设计(综合项目)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人才培养模式建议改为“2.5+0.5”,即在第5学期学生仍在学校学习,在完成学校授课课程的同时布置毕业设计(综合项目),学生在校学习的最后一个学期有大量的时间来完成毕业设计(综合项目)内容。由于学生均在校,老师可以有集中的时间来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发现问题可以及时反馈给指导老师,指导老师可以及时提出意见和建议供学生思考解决。老师也可以及时发现学生毕业设计中的问题,给出恰当建议,学生及时修改。学生在校期间与指导老师可以更好地面对面交流及沟通,保证毕业设计的完成质量和效果。

二是毕业设计内容需要改革。主要是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考虑(教师的专业性和学生的兴趣及职业规划)进行毕业设计内容的改变。除了保留原毕业设计中的绘图及识图部分,对原毕业设计中提交文档部分进行了改变。

在毕业设计内容重新制定时,应提前召集专业老师进行商讨,并根据往年所带学生毕业设计和顶岗实习情况和企业工作经验提出各自的意见和看法。结合教师和学生两方面情况对毕业设计进行修改。考虑老师专业方向和擅长和学生感兴趣的方向和以后的就业方向,提出了除了基本的绘图和识图任务外,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方向的老师。毕业设计指导老师在布置任务之前,首先提出自己的专业方向和毕业设计选题部分的要求和任务,然后学生再结合自己的就业方向和专业兴趣去找指导老师领取任务,并与指导老师就专业方面进行交流和沟通,保证学生更好地完成整個毕业设计。这样老师指导的是自己擅长的方向,可以更好地辅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并能更好地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学生选择自己的专业兴趣和就业方向会更加积极和主动去完成任务,就不懂或不明白的知识和技能会更加主动去寻求老师的交流和指导。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能形成和强化学生的过程认知和从工程的角度去分析和发现工程中的有用信息,为实际的工作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

毕业设计内容改革部分是把原来固定的施工方案变成了4个方向的选题:BIM建模、施工组织设计、钢筋工程量计算、招标文件编制。毕业设计中选题部分的主要内容为:以BIM建模为例,根据一整套完整的建筑施工图、结构施工图,绘制出BIM建筑模型,并对模型进行渲染,输出BIM建筑模型效果图和动画,输出完整的建筑施工图,并将输出的建筑施工图与原施工图进行比较,总结出自己在BIM模型建模过程中考虑不全面的地方以及识图知识掌握的不足方面,在以后的工作中避免此种情况出现。

毕业设计中选题模块的训练,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识图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加强了将图纸转化为实际工程模型的操作能力。

三、总结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设计(综合项目)包括两部分内容:基础绘图部分和自由选题部分。结构施工图识读是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毕业设计中,绘图部分使学生更加熟悉和掌握平法制图规则和钢筋构造详图。自由选题部分,不仅考虑到老师的擅长专业,还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就业方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毕业设计充分发挥其课程教学效果。使毕业设计成为对学生在校学习内容进行的一次全面总结,并为接下来的工作实践打下坚实的理论及技能基础。

(作者单位: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王军丽

上一篇:“普三”工作总结下一篇:中学共青团终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