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大全

2022-11-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大全

对数学教材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瑕疵的探索

【摘要】 我县初中数学使用的教材是新人教版(2012年版),对于老教材出现的一些错误,新教材作了很多修正,但笔者在使用的过程中发现新教材也存在着一些瑕疵:知识体系安排不合理、数学数据不合乎常识、知识表述不是很严密.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材;欠缺

我县初中数学已经全面采用新人教版(2012)初中数学教材.笔者对新、老教材进行了对比,发现新教材对老教材出现的错误有所修改,内容编排上也有所变动.笔者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深深体会到新教材真的是做到了新《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到的数学课程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作为一名农村的一线初中数学教师,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初中数学教材是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媒介和载体.我们在教材面前不应该是被动地执行者,应该主动地去做一个研究者、开发者.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在执教七年级(上册)的教学过程中认真钻研教材,发现新教材中存在着一些小小的瑕疵,如知识体系安排不合理、数学数据不合乎常识、知识表述不是很严密等.这些瑕疵严重影响了这块“美玉”的价值,可能会给一线的数学教师带来了一些困惑. 下面笔者就结合这一学期使用新教材的感受对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材(2012年版)中存在的一些瑕疵与同行作一些探讨.

瑕疵一:知识体系安排不合理

七年级上册的新教材第11页,安排的是“1.2.4绝对值”,它写到由绝对值的定义可知:

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1)如果a > 0,那么|a| = a;

(2)如果a = 0,那么|a| = 0;

(3)如果a < 0,那么|a| = -a.

新教材的这个说法应该是正确的,但问题是,新教材在此之前并没有明确告之学生:“a > 0,意思就是‘a是正数’;a < 0,就是‘a是负数’了呢?”笔者特地仔细翻看了新教材的前10页,并没有找到.新教材既然在此之前并没有指出,一般学生又怎么会知道呢?我们再翻过一页,到第12、13页,发现新教材接下来才介绍有关有理数大小的规定同[2]:“(1)正数大于0,0大于负数,正数大于负数;(2)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以及有理数的有关性质和方法,包括如何运用绝对值的知识来比较有理数的大小.所以笔者认为新教材知识体系安排不够合理,使学生会在构建知识体系上产生先后顺序混乱的困惑,笔者建议编写这本新教材的专家对这一问题有所考虑.

瑕疵二:数学数据不合乎常识

我们先来看一下前一段时间在网上广为流传的一个帖子:

一道小学数学题目:“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驶165千米,已经行驶了12小时,离乙地还有380千米.问:甲地到乙地共有多少千米?”

这只是一道普通的数学题目,然而小学4年级“阿仔”给出的答案不是数字,而是一句话:“此车超速并疲劳驾驶,违反交通法规.”阿仔的妈妈cacahua将题和答案贴上了微博.

小孩是纯真无瑕的,有什么说什么,看到这样看似趣怪的答案,我们数学老师估计要生气,并暗自惊叹:“吓死宝宝了!”然而这个答案当时却获得了广州交警的肯定:完全正确.

很明显,这道题给出的数据违反常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新教材也出现了类似的错误.请看七年级上册的新教材第99页第6题同[2]:

两辆汽车从相距298 km的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车的速度比乙车速度的2倍还快20 km/h,半小时后两车相遇,两车的速度各是多少?

笔者在讲解这题时,已临近下课.笔者在学生的众目睽睽下开始解答,以乙车速度为未知数x的方程里,解出x = 192时,笔者当时下意识地叫道:“糟了,肯定是我做错了,不是方程列错了,就是方程解错了.”笔者的学生,有的暗自得意,等着看老师的笑话,大概心里这样想:“哈哈,老师出错了”;有的则表现出惊讶的表情:“老师怎么一下子就意识到自己出错了呢?”可能是这样想的.

笔者当时是这样给学生解释的——

“在生活中,你们谁见过这辆汽车的速度?世界上的所有上高速的汽车,哪有跑那么快的?慢车车速就达到192千米/时了,那另一辆快车的车速又是多少呢?”

学生很快算出是404千米/时.这时,学生也开始怀疑了.因为大家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 中有规定:“高速公路应当标明车道的行驶速度,最高车速不得超过每小时120公里,最低车速不得低于每小时60公里.”所以笔者认定这道数学题目的答案数据是违反常识的,所幸的是教材已经发现了这个问题并做了相应的修改.

瑕疵三:知识表述不是很严密

2012年最新版数学新教材七年级(上)第79页里,先是通过三个问题列出了这样三个方程:

(1)4x = 24;

(2)1700 + 150x = 2450;

(3)0.52x - (1 - 0.52)x = 80.

再由这三个例子得出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同:上面各方程都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元),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等号两边都是整式,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而老教材七年级(上)中对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是“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元),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比较一下新老教材,我们可以发现新版里新增了“等号两边都是整式”,笔者认为新教材的定义比老教材要好一些.在2012年最新版数学新教材七年级(下)第88页里对二元一次方程的定义[4]却是这样的:“每个方程都含有两个未知数(和),并且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像这样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在同一套数学教材中对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中有“等号两边都是整式”这一句话,而对二元一次方程的定义中却没有“等号两边都是整式”这一句话,笔者认为教材在知识的表述上不够严密,甚至有前后矛盾之嫌.还有教材中这样定义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笔者仍然认为不够严密.

为了更好地阐明笔者的观点,让我们先来看一下下面这个例子:

(1)4x + 3 = 5x - (x - 2).

这个式子是等式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它有等号,表示的是相等关系,因此是等式;

它是一元一次方程吗?按照教材的定义当然是,因为它是含有未知数x,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等号两边都是整式,所以是一元一次方程.但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来看它,这个等式(方程)实际上就是:

(2)4x + 3 = 4x + 2.

很明显,无论取何值,这个方程的左右两边的值都不可能相等,也就是说无论取何值,方程都是不成立的.当然,我们要给学生讲清楚,这里所指的“方程不成立”,是指方程左右两边的值不相等,方程还是方程.也就是说“方程不成立”与“某等式不是方程”意思是不一样的.同样,“方程成立”和“某等式是方程”意思也是不同的.也就是说,上面所举的这两个方程无解.但无解的方程也是方程,尽管仔细辨析,这个方程实际上是一个“矛盾等式”,是矛盾方程.如果我们拿新教材上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去对照的话,这两个方程完全符合该定义的,也就是说,按照新教材的说法,它就应该是一元一次方程.但是,所有的初中数学教师都应该知道的,方程可以分为恒等方程、矛盾方程和条件方程,而我们初中所学的方程一般都是条件方程,如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等都是条件方程.所以这两个是矛盾方程,但确实不是一元一次方程.

我们再来看一个恒等方程的例子:

(3)4x + 3 = 4x + 3.

这个例子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都等于1,等号两边都是整式,对吧?所以,按照新教材中的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就是一元一次方程.同样,所有的初中数学教师都应该知道的,这确实不是一元一次方程,它是个恒等式,是恒等方程.x取任何数,都能使该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这个方程的解有无数个.

对于条件方程,我们都知道在复数范围内,整式方程解的个数等于方程的次数.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应该这样定义:

形如ax + b = 0(a,b是常数,且a ≠ 0)的方程,叫做关于x的一元一次方程,x是未知数.

既然说到了这里,笔者顺便提一下:我们去年开始使用的人教版新教材,既然在介绍“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包括移项、去括号、去分母、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等一般步骤方法”在后,而“建构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在前,那就应该在教学完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之后,按建构学问之构想,也应该及时的归纳概括一下.譬如可以作这样归纳:“在本书中,到现在为止,我们所解过的方程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它们或者不含分母,或者分母中不含未知数,将它们经过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等变形后,都能化为最简形式ax = b(a、b是常数,且a ≠ 0).它只含有一个未知数x,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系数不等于0.我们把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岂不是更好.

这是笔者在使用《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七年级 上册)》(2012年版)的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三点瑕疵. 当然,这只是笔者的个人观点,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请各位初中数学教育同仁和专家不吝赐教.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年 1月第1版.

[2]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数学课程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 (七年级上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6月第1版.

[3]课程教材研究室、中学数学课程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 (七年级 上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3月第3版.

[4]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数学课程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 (七年级下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10月第1版.

作者:郑晴怡

第2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

七年级上册:

1、童趣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答案

1、项为之强 项:颈,脖颈。强:通“僵”,僵硬。

2、徐喷以烟 徐:慢慢地。以:用

3、果如鹤唳云端 果:果真,果然。唳:鸟鸣

4、以从草为林 林:树林

5、兴正浓 兴:兴趣

6、方出神 方:正

7、鞭数十,驱之别院 鞭:用鞭子打,抽打。 驱:赶

8、必细察其纹理 细:仔细。察,观察

9、昂首观之 昂:抬。 首:头。之:它,代蚊子

10、为之怡然称快 怡然:愉快的样子

二、译句

1、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于空中

1、夏天的蚊群飞鸣声像雷声一样,我把它们比作鹤群在空中飞舞。

2、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2、仰起头来观察这种景象,脖颈因此都僵硬。

3、神定,捉吓蟆,鞭数下,驱之别院

3、心神安定下来,捉住蛤蟆,鞭打了它几十下,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三、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写了哪几件事?

1、写了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虾蟆三件事

2、“余时有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

2、见藐小之物必察其纹理。

3、本文有哪些词语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

3、明察秋毫、怡然称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夏蚊成雷。

4、文章开篇用“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这段文字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4、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

5、“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这里指癞蛤蟆是否恰当,为什么? 5、恰当。这时的作者已陶醉在他联想的境界之中,眼前实物已经被放大千倍万倍,与蚊虫相比,癞蛤蟆自然成了“庞然大物”。它的突如其来,即被形容为“拔山倒树而来”就很好理解了。

七年级上册:《论语》十则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答 案

1、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1、同“悦”,愉快

2、吾日三省吾身 2、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罔:迷惑。殆:危害

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4、齐:相同

5、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女:通“汝”,你。是,这。知,通“智”,聪明。

6、温故而知新

6、故,旧的知识

7、士不可以不弘毅

7、弘毅:宽广,刚毅

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8、欲,想做的事情。施,施加。

二.写出这课至今还用的成语。 温故而知新、任重道远、死而后已、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填空。

1、子曰:“学而时习之,

。” 孔子说:学习知识,进而按时温习它,不也是高兴的事吗?

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 孔子说:光读书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光思考而不去读书学习,就什么都学不到。

3、子曰:“见贤思齐焉,

。” 孔子说:看见贤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不贤的人,就要自我反省,看有没有同他相似的毛病。

4、子曰:“三人行, 。 , 。” 孔子说:三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供自己学习,发现自己也存在着他们有的缺点时,就应该注意改正。

5、子曰:“

, 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可以做老师了。

6、子曰:“岁寒, 。”

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7、子曰:“其恕乎,

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了!自己讨厌的事,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8、子曰:“由,诲女知乎!

是知也。”

孔子说:仲由,教导你的话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正的知。

七年级上册:

3、山市

一、解释加点词语义。 答

1、数年恒不一见 数,几。恒,经常。

2、层层指数 数,数数

3、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 楼,像楼一样,堂,像堂一样,坊,像坊一样。历历在目:清晰地出现在眼前。

4、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 山市,山中蜃景

5、而楼上人往来屑屑 屑屑,忙碌的样子

6、或凭或立,不一状 不一状

7、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 相顾,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8、倏忽,如拳如豆。 倏忽,突然。

二、翻译句子。

1、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 公子孙禹年和他的朋友在楼上喝酒。

2、或凭或立,不一状 有的靠着,有的立着,形状不一。

3、然数年恒不一见 但是这几年总不出现一次。

三、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1、作者是借哪些人的观察描写山市的? 1、借孙禹年和他朋友的观察来描写山市的。

2、由本文的内容及“危楼”一词,你能联想古代哪一首著名的诗歌? 2、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3、为什么蒲松龄时代的人把“山市”叫做“鬼书”? 3、当时的人们不能对“山市”这种自然现象作出正确的理解,所以只能用迷信的不科学的说法来解释

4、出自本文的成语有哪些?

4、子虚乌有、历历在目、直冲霄汉、风定天清

5、找出文中描绘山市的关键词语,体会山市形成的过程

5、孤塔—宫殿—城市—危楼

6、请你用一两个词语概括山市的特点 奇异、奇妙、神秘、瑰丽、变化多端、

七年级上册:

4、《世说新语》两则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答案

1、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1、俄而:片刻。 骤:急速。欣然:高兴的样子

2、撒盐空中差可拟

2、拟:比,比拟

3、未若柳絮因风起

3、未若:比不上

4、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4去:离开。 乃:才

5、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5、期:约定 。 委:舍弃

6、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6、引:拉 。 顾:回头看

7、尊君在不?

7、“不”通“否”

8、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8、集:集会

二、写出《陈太丘与友期》一文的中心思想 本文主要阐述的是为人处事一定要忠信,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三、阅读《世说新语》回答问题 答案

1、《咏雪》一文营造了一种怎么样的家庭气氛?你对此有何感受? 营造了一种温暖、和谐、愉快的家庭气氛。和谐、平等、宽松的家庭气氛对于开发孩子智力有很大的好处。

2、为什么样“公大笑乐”?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公大笑乐”是因为孩子们的比喻生动、形象。我们应该注意培养自己的想像力。

3、你认为陈纪这个孩子怎么样?他有哪些特点?你受到什么启发? 陈元方是一个聪颖机智,有礼有节的儿童。待人接物要诚实、守信、尊重他人。

七年级上册:

5、智子疑邻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答案

1、天雨墙坏 雨:下雨 坏:毁坏

2、智子疑邻 智:以„„为聪明

3、不筑 筑:修补

4、其邻人之父亦云 亦云:也这样说

5、暮而果大亡其财 暮:晚上 果:果然 亡:丢失

6、其家甚 智其子 其家:那富人家

二、《智子疑邻》的寓意是? 凡事要尊重事实,不能凭主观感情去判断是非,听意见只应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对人不能持偏见。

1、 塞翁失马

一、解释加点的词的含义 答案

1、马无故亡而入胡 亡:逃跑

2、人皆吊之 吊:慰问

3、此何遽不为福乎 何遽:为什么就,怎么就。为:是。

4、居数月 居:过,经过

5、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将:带领

6、死者十九 十九:十分之九

7、胡人大入塞 大:大规模

二、中心思想 这则寓言以“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的故事,说明了“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的道理,教育人们要顺应自然,不可过分计较得失。

三、这则寓言的寓意是: 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也可以变成坏事。人们看问题要全面既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事物的反面。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答案

1、世隶耕 属于

2、未尝识书具 曾经

3、父异焉 对„„感到诧异

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自是:从此。 就:完成

5、邑人奇之 对„„感到奇怪

6、稍稍宾客其父 把„„当作宾客

7、父利其然也 认为„„有利可图

8、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日:每天。 扳:通“攀”,牵、引 。谒:拜访

9、不使学 使:让

10、不能称前时之闻 相当

11、泯然众人矣 完全

12、贤于材人远矣 比

13、则其受于者不至也 被

14、伤仲永 哀伤、伤感

15、养父母 赡养

16、或以钱币乞之 有人

17、从先人还家 跟从

18、卒之为众人 卒:最终

19、如此之贤也 (有)才能 20、固众人 本来

21、即书诗四句 写

七年级下册:伤仲永

二、翻译下列句子 答案

1、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或以钱币乞之。 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作客,有人用钱财和礼物求仲永写诗。

2、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

于邑人,不使学。 他的父亲认为那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3、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4、泯然众人矣。 他才能完全消失,普通人一样了。

5、余闻之也久。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

6、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以前的名声相称。

三、回答下列问题 答案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幼年天资聪慧“即书诗四句”。

“指物作诗立就”。第二阶段:才能渐退,“不能称前时之闻”。第三阶段:“泯然众人矣”。

2、“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 “受于天”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于人”又指什么?指人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3、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怎样看待? 原因是“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作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作者认为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的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4、请你从方仲永的故事中提炼出一个观点(不与作者观点雷同) 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活到老,学到老。“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第3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练习

《童趣》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①童稚( ) ②鹤唳( ) ③土砾( )

④丘壑( ) ⑤癞蛤蟆( ) ⑥藐小( )怡然(

)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①余忆童稚时( ) ②项为之强( )( )

③果如鹤唳云端( )( ) ④以丛草为林( )( )

⑤方出神( ) ⑥兴正浓( )

⑦驱之别院( ) ⑧则或千或百( )

2. ①我;②脖子;同“僵”,僵硬;③果然;鸣叫;④把;当作;⑤刚刚;⑥兴致;⑦驱赶;⑧有的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

①以丛草为林( )

②心之所向( )

③二虫尽为所吞( )

④昂首观之( )

⑤项为之强( )

⑥物外之趣( )

⑦常蹲其身( )

⑧怡然称快( )

⑨必细察其纹理( )

⑩果然鹤也( )

一、1. ①当作;②主谓之间、可不译;③被;④它,指蚊子;⑤因为;⑥的;⑦自己的;⑧„„的样子;⑨它的;⑩是

1.词类活用

⑪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鞭:

⑫夏蚊成雷雷:

2.一词多义:

⑪日: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

)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

)吾日三省吾身(

)

⑫之:使之冲烟而飞鸣(

)

心之所向(

)

项为之强(

)驱之别院(

) 观之,兴正浓(

) 见藐小之物(

) 为之怡然称快(

) 送孟浩然之广陵(

)

⑬其:必细察其纹理(

)

蹲其身,使与台齐(

) 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 使其冲烟飞鸣(

)

⑭观:作青云白鹤观(

)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 观之,兴正浓(

)

⑮为:项为之强(

)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 以丛草为林(

)凹者为壑(

)

⑯以: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

)徐喷以烟(

)

⑰故:故时有物外之趣(

) 故人西辞黄楼(

) 温故而知新(

)

⑱时:故时有物外之趣(

)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

)

⑲而:⑪拔山倒树而来(

)⑫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

4.作者观察事物细致而有耐心,试说说下面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1)夏蚊成雷

(2)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3)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4)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

4.(1)生动地写出蚊群嗡嗡的声音(2)表明作者“神游其中”观察的仔细而时间又长 (3)表达了作者“作青云自鹤观”收到的惊喜 (4)极写癞虾蟆声势之大

5.用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拔山倒树”中的“山”实际上是指 “树”是指

(2)“见二虫斗草间”,这“虫”在作者眼中是

(3)“庞然大物"实为

6.摘出文中写作者心情感受的词语,并分析其作用

7.你认为作者是什么样的人?

5.(1)土砾凸者;草 (2)兽 (3)癞虾蟆 6.表心情的词语:怡然称快、怡然自得、呀然一惊作用:突出情趣 7.作者是一个活泼可爱、天真无邪、有正义感的人.

8.用讲述大意的方法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

A.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B.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

10.能体现本文主旨的词语是(

)

A.明察秋毫

B.物外之趣

C.怡然称快

11.一位哲人说:“童年的趣,是梦中的真”请结合本文说说,看似琐碎的事物在“我”的眼里为什么会变得趣味盎然?

8.①怡然自得: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②庞然大物:指高大的东西也用来形容外表强工团大实际却很脆弱的东西

10.B

11.①童年的“我”,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心②“我”善于观察和发现,具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力

17、选出对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 )(2分)

A、细察其纹理(细小)

B果如鹤唳云端(果真)

C、方出神(正)

D、徐喷以烟(慢慢地)

18、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每句2分)

(1)蹲其身,使与台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19、课文的描写充满童真童趣,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处,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4分,每句2分)(1)蹲下身子,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

(2)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

抬头看着它们,连脖子也变得僵硬了

19、(3分)(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写出内容1分,写出理由2分

示例: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理由:正当“我”看得格外入神时,癞虾蟆破坏了“我”的兴致恼恨之极,却并不想伤害它,仅以鞭打示惩这充分地写出了“我”儿时的天真活泼和独特的生活情趣

12.本文第③段有些语句体现了作者的丰富想像第④段有些语句体现了作者的仔细观察请从这两段中各找一个相关语句,写在下面横线上(4分)

(1)丰富想像:(2)仔细观察:

13.本文生动描述了“时有物外之趣”的三件事请任选两件加以概括(4分)

(1)

(2)

12.(1)丰富想像的语句如:①以丛草为林②以虫蚁为兽③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

为壑

(2)仔细观察的语句如:①见二虫斗草间②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每空2分,

共4分

l3.观蚊如鹤 神游草丛 (花台) 鞭驱虾蟆 (观虫斗、驱虾蟆) 每空2分,

共4分(概括合理均可

11.解释加点的字(3分)

项为之强

常蹲其身

鞭数十

12.《童趣》的作者是

代文学家

,本文选自《

》(3分)

13.翻译下列句子:(6分)

(1)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2)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4.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14.简答(6分)

(1)作者儿时“时有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3分)

11、通僵,僵硬 ; 自己

;用鞭子打,鞭打

12、清

沈复

浮生六记·闲情记趣

13、(1)心理这样想,那么有时成百上千的蚊子果然像鹤(2)我凭着想象在这个境界中游览,愉快而又满足看到细小的东西,一定会细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时常有超脱于尘世以外的乐趣

14、(1)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盛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5.作者幼年“时有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

5.目力过人,善于观察周围细小的事物,并且富于幻想

3.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作者这一举动的原因是什么?

我的揣摩:

4.本文的物外之趣有哪些?它们源于生活中的什么事物?

我的概括:

5.下面两题难度各异,分值不同,请任选一题作答

①通过本文的阅读,你认为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情趣丰富的人?

我的看法:

②童年是一段如诗如画的故事,在童年发生过许多趣味横生的故事,诗人胡令能《小儿垂钓》中写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霉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你还知道哪些诗中写到了童年生活?写到相关的诗句即可

答:

3. 因为它破坏了作者正浓的兴趣,打断了作者丰富的想像4. 物外之趣:①鹤唳云端 ②游山林丘壑 ③鞭庞然大物;源于生活中:①夏蚊成雷

②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 ③癞虾蟆捕虫5. ①以一颗爱心和一双慧眼去感受观察人生,从平凡的生活中见出不平凡的情趣(合理即可);②(清)高鼎《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论语十则》

一、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三省(

)曾参(

)(

)

弘毅(

)后凋(

)

诲女(

)(

)论(

)语

<, /SPAN>人不知而不愠(

)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

2.解释下列加点词:(14分)

⑪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

)

⑫人不知而不愠(

)

⑬吾日三省吾身(

)(

) ⑭与朋友交而不信(

)乎?传不习乎?(

)

⑮温故而知新(

)

⑯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

⑰诲女知之乎!(

)

⑲士不可以不弘毅(

(

)

三、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

人不知而不愠

知之为知之

温故而知新

学而时习之

知之为知之

择其善者而从之

为人谋而不忠乎

可以为师矣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四、翻译下列句子:

⑱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⑳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1、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6、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7、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8、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0、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五、填空:

1.《论语》是家经典著作之一,内容主要是记录的言行

2.孔子,名,字,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家、家

《〈论语〉十则》包含的成语有:

温故而知新、任重道远、死而后已、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择善而从

3按要求从本文找出例句

学习方法

学习态度 ___

_______

品德修养 ___ ____ _______-

3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品德修养: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3、理解背诵

①《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也是与“取长补短”意思相近的句子)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④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

⑤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⑧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⑨AAPP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9曾子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的句子是,., ?,?

10 孔子认为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是 ,

并阐述为,

9 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 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10 恕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5.曾子以为治学的人应该重视品德修养的句子

.

5.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五、简答题(20分)

1.学习了《〈论语〉十则》,你获得了哪些知识?

答:

2.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故”和“知新”哪件事更重要,为什么?

答:

3.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句话揭示了松柏怎样的品质?你从中获得怎样的启示?

答:

19、“学而时习之”中的“习”和“温故而知新”中的“温”,意思相近都是说读书要复习,那么两则论语的意思完全一致吗?同样说要复习,它们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4.宋开国丞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目的?

答:

1学习了《〈论语〉十则》,我懂得了学习必须要有正确的方法和态度,同时加强个人修养也很重要

2. “温故”和“知新”, 关键在于要“知新”,在“温故”中,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就会有新体会、新发现,这样才能培养我们的创新能力

3.这句话揭示了松柏高洁傲岸、不畏严寒的品质获得的启示是:君子的风度和才能只有经历考验后才能体现出来

4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精通《论语》就可以治理天下这句话道出了《论语》在修身、治国方面的作用(意思相近即可)

咏雪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谢太傅(

)

雪骤(

)

差可拟(

)

柳絮(

)

无奕(

)

一、填空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是(朝代)人(姓名)组

织编写的“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总述了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炼地交代了时间“ ”、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

2、请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寒雪日内集(

)

俄而(

)

雪骤(

)

公欣然(

)曰

撒盐空中差(

)可拟(

)

未若(

)柳絮因风起(

)

3、“儿女”一词古今义有何差别

古义:

今义:

4、翻译下列句子

⑪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1)撒盐空中差可拟.

(2)未若柳絮因风起

⑫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0.本文以“咏雪”作为标题有何作用

5、文中两个以雪为喻句子是

;

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

8.

《咏雪》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

10、你还知道哪些咏雪的诗句?

21.除去课文内的两种比喻,你认为“白雪纷纷何所似”?你只要注意雪花的形态、色彩及其飘落的特点,就可尽情发挥想像力,找到很多优美的比喻来描述纷飞的大雪(2分)

如何理解“公大笑乐”?

结尾交代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作用?

陈太丘与友期

三、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

A.俄而雪骤(còu)

B.公大兄无奕女(yì)

C.尊君在否(bù)

D.友人惭(chán)

五、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意思不同的一项

(

)

A.尊君在否

B.待君久不至

C.君与家君期日中

一、指出下列加点字的古今词义变化

A、陈太丘与友期行

古义:

今义:

B、太丘舍去

古义:

今义:

C、下车引之

古义:

今义:

D、元方入门不顾

古义:

今义:

2. 古今词义一致的一项是

(

)

A.与儿女讲论文义

B.则是无信

C.相委而去

D.下车引之

4.指出下列称谓各指代的是何人

(1)即公大兄

(2)尊君在不

(3)君久不至

(4)君与家君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

(3)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22、首句“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对下文情节发展起什么作用?(4分)

10.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方法来刻画人物?(2分)

10.试揣摩下列句中人物的心理活动

(1)友人惭,下车引之

(2)元方入门不顾

11.《陈太丘与友期》主要写的是哪两个人?分别归纳他们各自的性格特征

16.如何理解“友人惭,下车引之”?(1分)

4、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5、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6、假如你独自在家,你父亲的同事有要事来找他,你会怎么回答呢?

18.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做人的一个重要素质是什么?这种在现代社会里还有意义吗?(2分)

第4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总结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

第5课 童趣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童稚zhì拟nǐ作藐miǎo小鹤唳lì怡yí然土砾lì壑hâ癞lài虾蟆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项为之强项:颈,脖颈。 (2)徐喷以烟徐:慢慢地。

(3)鹤唳云端唳:鸟鸣。(4)以土砾凸者为丘砾:瓦砾、小石块。

(5)以丛草为林林:树林。 (6)兴正浓兴:兴趣。

(7)方出神方:正。(8)驱之别院驱:赶。

(9)鞭:名作动,用鞭子打。 (10)秋毫:比喻极细微的事物。

3.找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项为之强4.本课中有的词语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请写出两至三个。

并解释其现在的意思

(1)成语:明察秋毫意思是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形容视力极佳。

(2)成语:怡然自得意思是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

(3)成语:庞然大物意思是形容形体大而笨重的东西。

二、重点句子

1.用原文填空。

(1)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2)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见到极小的东西,必定细细去观察它的纹路,所以常常得到事物之外的趣味。

(2)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于空中

夏天的蚊群飞鸣声像雷声一样,我把它们比作鹤群在空中飞舞。

(3)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仰起头来观察这种景象,脖颈因此都僵硬。

(4)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全神贯注地沉浸在想象之中,心情愉悦,自觉是一种满足。

(5)见二虫斗草间。

看见两只虫子在草丛间相斗。

(6)神定,捉虾蟆,鞭数下,驱之别院

心神安定下来,捉住蛤蟆,鞭打了它几十下,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三、重点段

请默写《童趣》一文中作者叙述童年趣事“观蚊如鹤”一段。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四、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写了哪几件事?写了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虾蟆三件事。

2、“余时有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

见藐小之物必察其纹理。

3、本文有哪些词语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夏蚊成雷。

4、文章开篇用“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这段文字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

5、“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这里指癞蛤蟆是否恰当,为什么?恰当。这时的作者已陶醉在他联想的境界之中,眼前实物已经被放大千倍万倍,与蚊虫相比,癞蛤蟆自然成了“庞然大物”。它的突如其来,即被形容为“拔山倒树而来”就很好理解了。

五、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1.《童趣》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作者是清(朝代)文学家沈复。

2.《童趣》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叙事散文,在文中作者叙述了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驱蛤蟆等童年趣事。

第10课 《论语》十则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愠yùn 三省xǐng吾身论lún语罔wǎng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 学而时习之时:时常。(2) 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

(3) 人不知而不愠愠:生气,发怒。

(4) 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省:反省,自我检查。三:多次。

(5)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真诚,诚实。

(6) 学而不思则罔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7) 思而不学则殆殆:有害。(8)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凋:凋谢。

⑼不亦君子乎 君子: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⑽是知也。 是:此,这。⑾其恕乎其:大概,也许。

⑿勿施于人施:施加。⒀士不可以不弘毅弘毅:刚强,勇毅。

3、找了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⑴不亦说乎。说,童“悦”,愉快。⑵诲女知之乎。女,同“汝”,人称代词,你。 ⑶是知也。“知”通“智”,聪明。

4.请写出几个出自本课的成语:人行必有我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日三省。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用原文填空。

(1) 阐明学与思关系的句子是:

(2) 孔子认为怎样才能做到明智?

(3) 孔子认为对先进和落后的态度应是:

(4) 赞美松柏坚强品格的句子是:

三、段背记知识清单

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2.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2.《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散文。

3、四书: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第15课 古代诗歌五首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碣jiã石澹dàn 竦sǒng峙zhì 堤dī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观沧海》中体现作者博大胸怀的诗句是:

2、《次北固山下》中蕴含深刻哲理的诗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

3、《天净沙•秋思》中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1.《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作者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朝代)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称谓)。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

2.《次北固山下》选自《全唐诗》,作者是唐朝诗人王湾。

3.《钱塘湖春行》选自《白氏长庆集》,作者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朝大诗人。

4.《天净沙•秋思》选自《全元散曲》,从曲的常识看,“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其作者是元朝著名戏曲作家马致远。

第20课 山市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青冥míng飞甍mãng高垣yuán 连亘gân睥睨pì nì窗扉fēi倏shū忽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 数年恒不一见恒:经常。(2) 相顾惊疑顾:看。

(3) 始悟为山市悟:明白。(4) 历历在目历历:清楚的样子。

(5) 惟危楼一座危:高。(6) 或凭或立凭:靠着。

(7) 逾时:过了一会儿。(8) 倏忽:突然。

⑼无何:不久,不一会儿。⑽甍:屋檐。⑾连亘:连绵不断。

⑿居然:竟然。⒀莽莽:广大。

3.找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

(1) 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

(2) 数至八层,裁如星点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数年恒不一见。经常是多年看不见一次。

2.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

忽然看见对面山头上有一座塔耸立起来,高高地直插入云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很是惊讶。

3.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

其中有的像楼,有的像厅堂,有的像街巷,都清晰地出现在眼前,(多得要)用亿和万来计算。

4.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

再往上,就昏暗得看不分明,不能数出它有多少层了。

三、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1、作者是借哪些人的观察描写山市的?

2、由本文的内容及“危楼”一词,你能联想古代哪一首著名的诗歌?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3、为什么蒲松龄时代的人把“山市”叫做“鬼市”?现象作出正确的理解,所以只能用迷信的不科学的说法来解释。

4、出自本文的成语有哪些?

5、找出文中描绘山市的关键词语,体会山市形成的过程: 孤塔—宫殿—城市—危楼

6、请你用一两个词语概括山市的特点:

7、山市出现的全过程分为哪三个阶段?阶段(城郭的出现)三是是高潮阶段(危楼的出现)。

8、本文结构:。

四、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山市》选自《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朝文学家(称谓)。

第25课 《世说新语》两则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奕yì撒sǎ柳絮xù拟nǐ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寒雪日内集集:聚会(2)白雪纷纷何所似似:像

(3)俄而雪骤俄而:不久,一会儿。骤:急、大(5)陈太丘与友期行期:约定

(4)未若柳絮因风起因:凭借 未若:比不上。(6)相委而去委:丢下、舍弃。去:离开

(7)下车引之引:拉(8)元方入门不顾顾:回头看

⑼乃至:(友人)才到。乃:才。⑽与儿女讲论文意。儿女:这里指子侄辈。

3.找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

尊君在不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用原文填空。

(1)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2)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规代汉语。

(1)未若柳絮因风起。

不如比做凭借风吹起的柳絮。

(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来拉他,元方进门而去,连头都不回。

三、写出《陈太丘与友期》一文的中心思想: 本文主要阐述的是为人处事一定要忠信,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四、阅读《世说新语》回答问题 答案

1、《咏雪》一文营造了一种怎么样的家庭气氛?你对此有何感受? 营造了一种温暖、和谐、愉快的家庭气氛。和谐、平等、宽松的家庭气氛对于开发孩子智力有很大的好处。

2、为什么样“公大笑乐”?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形象。我们应该注意培养自己的想像力。

3、你认为陈纪这个孩子怎么样?他有哪些特点?你受到什么启发?智,有礼有节的儿童。待人接物要诚实、守信、尊重他人。

四、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世说新语》是由南朝宋人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第30课 寓言四则

一、重点字词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庇bì护塞sài上遽jù髀bì跛bǒ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果大亡其财果:果然。亡:丢失。(2)马无故亡而入胡亡:逃跑。

(3)人皆吊之吊:对其不幸表示安慰。(4)居数月居:经过。

(5)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将:带领。(6)父子相保保:保全。

⑺何遽:怎么就,表反问。⑻死者十九十九:十分之九,意思是绝大部分。⑼天雨墙坏雨:下雨 坏:毁坏⑽智子疑邻智:以„„为聪明

二、重点句子

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规代汉语

(1)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这家人很赞赏儿子的聪明,却怀疑偷盗是隔壁那个老人干的。

(2)近塞上之有人善术者,马无故亡而人胡。

靠近边塞居住的人中有个擅长术数的人,(他的)马无缘无故走失到胡人的地区去了。

(3)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靠近边塞的人,战死的人十个人里有九个。

三、寓意:

《智子疑邻》的寓意是? 凡事要尊重事实,不能凭主观感情去判断是非,听意见只应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对人不能持偏见。

《塞翁失马》的寓意是: 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也可以变成坏事。人们看问题要全面既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事物的反面

中心思想 :这则寓言以“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的故事,说明了“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的道理,教育人们要顺应自然,不可过分计较得失。

四、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1.《伊索寓言》是一部寓言故事,是古希腊、古罗马时代流传下来的故事,经后人汇集,统归在伊索名下。

2.《智子疑邻》节选自《韩非子•说难》,作者韩非,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

3.《塞翁失马》节选自《淮南子•人间训》。

4.寓言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寓言一般比较短小,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你还知道的寓言故事有(本课的除外)《狐假虎威》、《守株待兔》、《愚公移山》等。

第5篇:七年级上册古诗文言文精编练习

七年级语文古代诗歌和文言文精编练习

4 古代诗歌四首

一.填空

1、《观沧海》中展现海岛生机勃勃的诗句是: , ;诗中最能反映诗人的博大胸襟的诗句是: , ; , 。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表达诗人对友人的关心的诗句是: , 。

3、《次北固山下》一诗中道出新旧更替的生活哲理的名句是: , 。

4、《天净沙 秋思》中表现天涯游子漂泊无依的愁苦之情的句子是: , 。

5、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观沧海》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B.《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关怀、寄以慰藉的名作。

C.《次北固山下》的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D.《天净沙秋思》中天净沙是其词牌名,秋思是其题目,作者马致远,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二、 课内精读

(一)阅读曹操的《观沧海》,完成下面的题目。

6.诗眼是诗歌中最具表现力的关键词句。请找出本诗的诗眼,并说明理由。

7.“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采用了怎样的抒情方式?有什么作用?

(二)阅读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完成下面的题目。 8.请对本诗后两句做简要赏析。

9.诗中没有单纯的写景,总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联系本诗的写作背景,说说作者为什么选取“杨花”“子规”开头。

(三)阅读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完成下面的题目。

10.人们常说“风正一帆悬”的“悬”字用得极妙,请你说说妙在哪里。

11.下列对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题“次北固山下”中的“次”是游览的意思,表明诗人写诗的地点。 B.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 C.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的颔联、颈联对仗非常工整,这是律诗的一个重要特征。 D.尾联的“乡书”“归雁”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思乡愁绪。

(四)阅读《天净沙·秋思》。完成下面的题目。 12.对这首曲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元曲,“天净沙”是曲牌名,与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B.“夕阳西下”点名了特定时间,与首句的“昏”相呼应。 C.“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并不能成为使“断肠人”心碎肠断的触发物。

D.这首曲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画面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13、 这首曲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8 《世说新语》二则

一、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柳絮( ) 差可拟( ) 尊君在不( ) ...雪骤( ) 太傅( ) 韫( ) 无奕女( ) .... 2.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2) 君与家君期日中 (3)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4) 待君久不至 3.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俄而雪骤 ( ) ..(2)未若柳絮因风起 ( ) ..(3)陈太丘与友期行 ( ) .(4)去后乃至 ( ) .(5)元方时年七岁 ( ) .(6)元方入门不顾 ( ) .

4.仿照示例,根据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各写一个含有此加点词的成语。 例:元方入门不顾

义无反顾 .(1)友人便怒

.(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5.翻译下列句子。 (1)白雪纷纷何所似?

(2)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6.学了《陈太丘与友期》后,有一位同学根据课文内容出了上联,请你结合《咏雪》的有关内容对出下联。

上联:陈元方驳客义正词严 下联:

二、 课内精读 (一)阅读《咏雪》,完成题目。 7.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2)俄而雪骤

..(3)撒盐空中差可拟 (4)未若柳絮因风起

..8.翻译下列句子。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2)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9.“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一句总述了咏雪的背景,极精炼地交代了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等要素。

10.“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二)阅读《陈太丘与友期》,完成题目。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太丘舍去( ) (2)去后乃至( ) ..(3)相委而去( ) (4)下车引之( ) ..12.翻译下列句子。

(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2)元方入门不顾。

13.这个小故事的主要人物是谁?文章是怎样刻画主要人物的?

14.元方是从哪些方面反驳他父亲的友人的?

15.陈太丘之友和元方各是怎样的人?从文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12 《论语》十二章

一、 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论语( )

不亦说乎( ) ..人不知而不愠( ) 三省吾身( ) ..学而不思则罔( ) 思而不学则殆( ) ..一箪食( ) 曲肱而枕之( ) ..博学而笃志( )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

.(2)吾日三省吾身 三省: ..(3)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信:

.(4)温故而知新 新: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 殆: (6)逝者如斯夫 逝:

斯:

..(7)曲肱而枕之 肱:

.(8)博学而笃志 笃:

.

3.选出加点的“之”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 A.择其善者而从之

B.学而时习之

C.下车引之 D.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又要编杂志,又要跑发行,老李整天忙得不亦乐乎。 ....B.王明的几次考试成绩都不理想,老师指出他基础不牢固,教导他学习应该常温故知...新。 .C.这年秋天,奶奶抱病去世,大家心里很难过,都感慨逝者如斯。 ....

D.遇事必详为考虑,而后与部下商议,择善而从。 ....5.填空。

(1)《论语》是 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 (体裁)著作。它与 合称为四书,共二十篇。孔子,名丘,字仲尼, 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 、 、 ,儒家学派创始者。

(2)学习与思考缺一不可,否则会误入岐途,所以孔子说“ , ”。

(3)当别人不理解自己时,我们应该不恼怒,保持应有的风范,正如《〈论语〉十二章》中所说“ , 。”

(4)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的话: , 。

(5)在学习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如孔子所说: , 。

6.在学完课文《〈论语〉十二章》后,老师为了使同学们端正学习态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专门组织了一次以“交流学习体会”为主题的座谈会。请你参与进来。

(1)作为主持人,你应该有一段精彩的开场白。现在就请你展示出来吧!

(2)王翔同学想在座谈会上用对联的形式活跃气氛,他给大家出了个对联,请你对出他的下联。

上联:时习悦,内省乐,择善喜

下联:

(3)班上的张长林同学非常聪明,但就是平时学习不认真,不肯下功夫。在座谈会上,请你委婉地指出他的不足,并用已学过的《论语》中的语录劝勉他勤奋学习。

二、 课内精读

阅读全文,完成练习。

7.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划两处)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8.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9.摘出出自《〈论语〉十二章》中现在常用的成语。

10.下列句子按内容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人不知而不愠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人行,必有我师焉 ⑤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⑥学而时习之

⑦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⑧吾日三省吾身 ⑨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A.①②④/③⑤⑨/⑥⑦⑧ B.①⑤⑧⑨/②⑥/③④⑦ C.②③⑥/④⑤⑦/①⑧⑨ D.①②③/⑥⑦/④⑤⑧⑨

11.读了本文,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④三

第6篇: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目录

1、古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刻舟求剑》

2、《幼时记趣》

3、《三峡》

4、《梦溪笔谈》二则《以虫治虫》《梵天寺木塔》

5、《论语八则》

七年级下册

6、《赵普》

7、短文两篇《黄鹤楼》《于园》

8、《黔之驴》

9、《爱莲说》

八年级上册

10、《晏子使楚》

11、《人琴俱亡》

12、《小石潭记》

13、《记承天寺夜游》

14、《治水必躬亲》

八年级下册

15、《马说》

16、《陋室铭》

17、短文两篇《活板》《核舟记》

18、《山市》

19、《口技》

20、《送东阳马生序》

21、《两小儿辩日》

九年级上册

22、《陈涉世家》

23、《桃花源记》

24、《与朱元思书》

25、《捕蛇者说》

26、《岳阳楼记》

27、《醉翁亭记》

28、《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九年级下册

29、《曹刿论战》

30、《.邹忌讽齐王纳谏》

31、《孟子》二章 1

32、《愚公移山》

33、《出师表》

第7篇: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原文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原文《世说新语》两则

《咏雪》原文: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翻译: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召集家庭聚会,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论文。不久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用在空中盐撒差不多可以相比。”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柳絮随风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就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与友期》 原文: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翻译:

陈太丘与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中午,过了中午朋友却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他离开以后,朋友才到。陈太丘的儿子陈元方当时年仅七岁,在门外游戏。客人问他:“你爸爸在不在?”陈元方回答说:“父亲等待您很久您没来,已经走了。”客人便发怒说道:“不是人啊!和人家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陈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定在中午见面,中午您没到,就是没有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父亲,就是没有礼貌。”客人感到惭愧不安,下车来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入家门。

上一篇:公司给客户的感谢信下一篇:汽车租赁信息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