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监督体制论文

2022-04-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综观世界上的公司治理模式,主要有两大派别,一种是美、英等国为代表的股东利益导向模式,另一种是德、日等国为代表的利益相关者共同利益导向模式。在不同的公司治理模式下,利益相关者会计监督体制也各有特色。文章选择美国为样板,对其利益相关者会计监督体制做一分析,从中汲取宝贵的经验,为建立和完善我国的利益相关者会计监督体制提供借鉴。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会计监督体制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会计监督体制论文 篇1:

会计监督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我国的财务会计制度也要随之变化,这样才能满足经济改革的需要。然而就目前我国会计监督体制的现状来看,其中的问题不容忽视,本文从会计监督体制的基本理论出发,分析了会计监督体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几点完善会计监督体制的对策。

关键词:会计监督体制;存在的问题;对策

一、会计监督体制概述

会计监督,是指单位内部的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依法享有经济监督检查职权的政府有关部门、依法批准成立的社会审计中介组织,对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善性以及本单位内部预算执行情况所进行的监督。

1.会计监督的分类

会计监督可以按照以下两个标准进行分类。

第一,按照实行监督的时间进行分类,可以分为事前、事中、事后监督。事前监督是对将要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会计监督,事中监督是对正在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会计监督,事后监督是对已经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会计监督。事前、事中监督可以及时的发现经济活动中的问题,并及时的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正;事后监督有利于真实、全面、准确的检查经济活动的全过程,有利于会计监督准确性的提高。

第二,按照实施会计监督的要求不同分类,可以分为技术性监督和政策性监督。政策性监督是检查单位的经济活动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政策、法规,比较侧重的是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和合法性。技术性监督是检查单位的经济活动是否符合财务会计的核算技术要求,其侧重的是经济活动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全面性。

根据我国会计法的规定,人员进行会计监督的对象和内容是本单位的经济活动。具体内容包括:

(1)对会计账簿、会计凭证和会计报表等会计资料的进行监督,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

(2)对财务收支活动进行监管,保证财务收支活动在财务制度下进行;

(3)对各种财产和资金进行监督,以保证财产、资金的安全完整与合理使用;

(4)对经济合同、计划等重要经营管理活动进行监督,用来保证经济管理活动的科学、合理;

(5)对成本费用进行监督,尽量减少投入,多产出。

2.我国现行会计监督体系的构成

我国现行会计监督体系由国家监督、社会监督、单位内部会计监督构成。

(1)国家监督。我国经济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监督,它主要由财务监督、审计监督、税务监督构成。财政监督是指各级财政部门在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下,通过财务收支计划、财务预算、财务报表等方式真实的反映企业的经济活动状况,并对其成果进行监督;审计监督是指各级人民政府审计机关按照我国宪法和法律的要求,对我国的财政金融机构、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的财政收支状况进行监督;税务监督是指各级税务部门在征收税款过程中,对纳税人行为的一种监督。

(2)社会监督。由注册会计师依法承办的社会审计称之为社会监督,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和公正性,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市场经济的秩序。

(3)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单位内部监督是以本单位的经济活动为对象,对本单位的会计核算手段进行的全过程的监督。

3.强化企业会计监督的必要性

强化企业会计监督对于企业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上。

(1)强化企业会计监督是企业发展的前提和保证。会计监督能够很好的衡量出一个国家的经济环境水平,强有力的会计监督可以遏制违法经济行为的发生,保证了一个企业的商业信誉,可以保证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

(2)强化企业会计监督是企业规范化管理的需要。企业在良性发展的同时需要一个健康的现代化队伍,科学合理的会计监督制度可以对股东以及出资人进行规范化的管理,使他们的财务行为更加规范化。

(3)强化企业会计监督保障了企业的财产安全。会计监督的一个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保证企业的财产安全,对企业内部的财产进行定期的清查,严格控制好企业物资的收发,保证企业财产不流失。

二、我国会计监督体制存在的问题

1.会计监督机制不健全

内部会计监督要通过会计检查、核算、分析、考核等会计工作来保证会计工作的顺利进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对会计监督机制的要求也相应提高,但是就目前国内会计监督的形式来看还是比较单一的。在日益复杂的经济环境下,保证会计监督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是完善的会计监督体制,健全的会计监督体制对会计行业的发展有着十分深远的作用。然而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许多企业却忽视了会计监督的作用,导致了会计监督制度设置的很不健全,会计监督的内容和方法都比较形式化,并没有形成系统的体制结构。同时,企业的管理秩序还是比较混乱,内部监督控制制度不是很健全,会计监督没有对会计行为进行很好的约束,导致了财务活动中的舞弊行为经常发生。

2.社会监督和国家监督不够

通过上述我们可以了解到会计监督离不开社会和国家的监督,然而在单位内部监督、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之间在执行上还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现阶段并没有一套相应的制度来统一各职能部门之间进行相互协调工作,使得会计监督目标不够明确,国家、社会、经济实体之间的利益矛盾不能得到很好的调解。

3.会计监督人员素质较低

高素质的会计监督人员对于强化企业会计监督是十分重要的,但是从我国现阶段企业会计监督人员的素质来看,远远达不到专业的水平。我国大多数企业中财务监督管理人员并不能适应工作的要求,许多会计监督人员都是依靠关系才上岗的,也就不具备相应的会计监督水平,不能以创新的思维将会计监督制度加以运用,阻碍了会计监督工作的顺利进行。有的会计监督人员甚至为了自己的个人利益,做出了违反会计法规的行为,不仅影响了企业会计监督工作的效率,还给企业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损失。

三、完善会计监督体制的对策

1.提高会计监督意识

完善会计监督机制的前提是提升会计监督意识,只有从价值观上认识到会计家督机制的作用,才能将会计监督机制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的财务人员并没有建立起会计监督理念,阻碍了会计监督工作的顺利进行。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提高会计监督意识:首先,企业的管理者要加大对会计监督的宣传力度,广泛的传播会计监督对企业的作用,使企业中的员工认识到会计监督的重要性,为实施会计监督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其次,要对会计人员定期进行会计监督体制培训,并实施考核,制定奖励制度,为会计监督提供一个内部基础。

2.加强社会、国家的监督

从上述可以看出缺乏社会、国家的监督是会计监督机制存在的问题之一,因此要完善会计监督机制就要加强社会和国家的监督。在社会监督方面,外国的注册会计师对维护社会经济秩序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我国也要提高注册会计师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政府部门要加大对注册会计师的培训力度,提高其监督职能;在国家监督方面,要转变监督的思维方式和目标,要从原来单纯的进行检查向提升企业经济效益转换,执法人员要提升监督意识,结合企业的经营特点,以帮助企业解决问题为出发点进行监督。

3.提升财务监督队伍素质

建立完善的会计监督机制的基础是加强财务监督队伍的建设,首先要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的建设,我们要认识到培养会计职业道德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不能一蹴而就的。对会计人员的培养要从增加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入手,使会计人员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同时,要对财会人员进行财务知识技能培训,使会计人员及时的掌握国家最新的会计制度,以便于熟练的进行相关的会计工作。

4.建立健全会计监督制度

首先,健全的会计监督法律制度可以对会计人员的行为进行约束,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外部监督行为进行规范,使政府的职能得以更好的划分,因此健全的会计监督制度是十分重要的。同时也要加大对会计监督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特别是要对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单位和个人要加大处罚。

其次,可以借鉴外国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不断完善我国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例如可以将非上市企业按照经营规模的大小分为不同的层次,每个层次按照相应的制度来执行信息披露。

四、总结

综上所述,会计监督体制的建立对企业财务工作的顺利进行有着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财务会计监督体制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财务会计的发展。因此,我们要树立会计监督意识,认识到完善会计监督体制是企业各个部门相互协作才能完成的,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的完善会计监督体制,使会计监督体制的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

参考文献:

[1]张彦君.加强企业会计监督的对策[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22).

[2]邹耀萍.浅析会计政策与方法对会计职业责任的影响[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33).

[3]周向红.财务信息中的内部会计控制问题探讨[J].新闻世界,2012(12).

[4]王玲.浅谈企业会计监督存在问题及对策[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30).

[5]王矿平.论会计监督及其运作要求[J].财经界(学术版),2013(15).

[6]徐逢春,杨德芳.会计信息内部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3(29).

作者简介∶逄艳波(1974.04- ),女,佳木斯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管理专业;常晓磊(1992.11- ),男,佳木斯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作者:逄艳波 常晓磊

会计监督体制论文 篇2:

浅谈美国会计监督体制给我们的启示

摘要:综观世界上的公司治理模式,主要有两大派别,一种是美、英等国为代表的股东利益导向模式,另一种是德、日等国为代表的利益相关者共同利益导向模式。在不同的公司治理模式下,利益相关者会计监督体制也各有特色。文章选择美国为样板,对其利益相关者会计监督体制做一分析,从中汲取宝贵的经验,为建立和完善我国的利益相关者会计监督体制提供借鉴。

关键词:美国;会计监督体制;启示

一、美国利益相关者会计监督体制的特色

美国是一个非常重视股东权利保护的国家,尽管其公司治理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但以股东利益为导向却总是贯彻始终。体现在公司治理结构上,美国公司遵循“股东至上”的逻辑,把内部治理结构抽象成股东和经营者的委托代理关系,公司治理结构的效率标准就是股东利益最大化。尽管美国的公司治理采取以股东利益为导向的模式,但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股东在公司治理中的地位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而在每一个阶段中,利益相关者会计监督机构的设置和运行机制都有自己的特色。

第一,家族大股东主导阶段。从股份公司兴起到20世纪30年代之前,美国公司的股份相对比较集中,股票主要掌握在少数私人家族手中,家族大股东持股比例一般在50%以上。股票市场尚不十分发达,股东的稳定性较强,投机性较小,家族大股东由于持股较多,因而在公司治理中占据着主导地位。无论是股东大会还是董事会,都被家族大股东牢牢控制着。由于经营权掌握在经理的手中,而经理可能更热衷于使其自身利益达到最大化,而不会把股东利益最大化作为自己的行为目标。其他利益相关者的经济利益又基本上是由合同事先确定的,与企业的经营结果关系不大。因此,这一时期公司治理的主要内容是股东如何对经理进行监控,以使经理的目标与股东的目标相协调。利益相关者的会计监督也主要体现为董事会(其实质上代表的是股东)对经理的会计监督上。由于董事会直接参与经营决策和监控,因此,可以直接对经理人员的会计操纵行为进行监督。但是,在这一阶段,董事会并没有成立专门的组织来履行监督职能,而是把对经理的监控作为全部董事理所当然的职责,只不过由于会计信息的专业特殊性,董事会一般是先聘请专门的注册会计师对经理提供的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发表意见,然后根据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意见对经理进行监督。

第二,经营者控制阶段。1932年,阿道夫·伯尔勒和戈迪纳·米恩斯发表的研究成果表明,1929年末美国大型公司股票所有权的分散十分显著。在最大的200家工业公司中,半数(数量上占44%,资产价值占58%)以上公司的股票所有权是如此分散以至于这些公司的管理被认为是自我控制,而并不真正对任何一个特殊的所有者或其他的利益相关者负责。高度分散的股权结构使得单个股东对公司经营的影响越来越小,其参与企业决策和监控的积极性大大降低,以“用脚投票”的方式来维护自己利益的方式成为众多股东的共同选择。

第三,机构投资者主导阶段。20世纪60年代之前,美国的股东主要是个人股东,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例不超过13%。20世纪70年代后,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不断上升,至80年代初达到30%多。1989年美国机构投资者持有的股票占上市股票总值的49.3%,1996年已达52.6%。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的变化及20世纪80年代购并浪潮的再次兴起以及反收购策略的不断出新,使得机构投资者对参与公司治理的看法有所改变。在机构投资者主导阶段,美国公司会计监督的特点主要有:内部控制备受重视;内部审计地位不断提升;激励和监督的关系更加和谐。

二、美国会计监督体制给我们的启示

第一,监督主体与决策主体的有效分离是各种利益相关者会计监督体制遵循的基本原则。在监督主体的安排上必须遵循的原则是,监督主体与决策主体必须实现有效分离,使监督主体保持实质上的独立。美国由独立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作为监督主体,这些独立董事是一些除了他们的董事身份和董事会中的角色以外,既不在公司内担任其他职务并领取薪水,又在公司内没有其他实质利益关系的外部董事或非执行董事。虽然审计委员会是在董事会下设的一个专门委员会,但对审计委员会成员的上述要求能够保障审计委员会在实质上独立于决策主体(董事会)和执行主体(经理层)。

第二,公司治理理念是影响利益相关会计监督体制的重要因素。在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会计监督体制中,监督主体的安排各异,其监督机构成员的组成和来源差别很大,各自所代表的利益相关者也不相同。监督主体主要代表谁的利益进行监督,在很大程度上与一个国家的公司治理理念有关,因为各个国家不同的公司治理理念在其法律、制度中得到了强化,故对利益相关者会计监督体制产生了实质性的影响。

第三,利益相关者会计监督、内部审计监督(或内部控制)及注册会计师审计(或会计监督人监察)的关系清晰、分工明确是构建有效的利益相关者会计监督体制的关键。对于利益相关者会计监督、经营者的内部审计监督(或内部控制)及注册会计师审计(或会计监督人的监察)等的职责关系却界定得十分清楚,使整个监督体系有条不紊、协调有序。对于注册会计师审计或会计监察人的监察,国家没有把它作为一种可以取代利益相关者会计监督的监督形式来对待,而只是把它作为加强利益相关者会计监督的手段来使用。没有赋予注册会计师或会计监察人对会计操纵行为进行处理、处罚的权力。对选择或聘请注册会计师(或会计监察人)的权力做了专门规定,而拥有这些权力的都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或代表它利益的专门监督机构,如审计委员会等。

(作者单位:河北省保定市第三医院人力资源部核算办)

作者:周红丽

会计监督体制论文 篇3:

浅谈新形势下国有企业会计监督体制的构建

摘要:保证会計信息质量、避免会计信息失真是开展会计监督工作的最重要目的。在实际工作中,会计监督往往被看作是会计信息质量的首要保障体系。虽然近年来我国国有企业开始有意识狠抓会计监督,但是由于国有企业的特殊性质和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完善,导致会计监督不力的现象时有发生。鉴于此,本文希望在对国有企业会计监督体系现状的分析之上,提出一些改进建议。

关键词:国有企业;会计监督;体系;改进

一、引言

在我国,会计监督具有双重含义。首先,会计监督是指会计机构和人员在利用真实、完整的会计信息客观反映经济活动的同时,对会计资料的完整性、真实性进行监督。这就要求会计机构和人员一旦发现不合法、不真实的会计资料,就应该不予受理,对于一些记载事项不规范、不完整的原始凭证,应该退还给企业,或者要求其尽快更正。如果发现存在账实不符现象,应该及时向单位领导报告,按照相关规定处理,并且尽快查明原由,做出及时处理。其次,会计监督是指对会计工作及行为本身的监督,也就是说会计工作不仅仅受到企业自身来自内部的监督,还需要接受来自财政、国家审计、社会审计等主体的监督。随着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在我国的不断传播,国有企业已经逐步意识到会计监督对公司迈向现代化管理的重要作用。首先,国有企业在改造重组的过程中,会有大量的工作需要会计监督活动来保障实施。可以说,从企业申请项目立项、可行性研究性报告、创立新公司、企业财产清查、产权界定等问题,都需要提供大量会计原始资料,而这些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则需要健全有效的会计监督来加以保障。其次,会计监督能够帮助国有企业实现价值最大化的运作目标。国有企业在向现代公司制转型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挖掘会计监督的各项职能,使其能够更好地为企业的各个利益相关者服务,从而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

二、国有企业会计监督体系存在的问题

1.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缺陷

在我国朝着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问题一直都备受关注,其中的“内部控制人问题”尤其突出。首先,长期以来,由于国有企业经营者和所有者的经营目标不相一致,导致经营者在企业内部拥有大量的信息优势,很容易滋生内部人的投机行为。这一情况,在国有独资企业中尤为突出,董事会行使了大量股东的职权,再加之所有者不到位,导致了内部控制人问题愈演愈烈,给会计工作带来了极为严重的不利影响,同时也阻碍了会计监督的顺利实施。其次,国有企业的董事会运作往往缺乏必要的约束机制。目前,经历过公司制改组的国有企业董事会运作机制,很多都还是沿袭了以往传统的国有企业决策体系,即董事会由主管机关任免,不受监事会约束。这样的状况给了企业经营者以可乘之机,为了自身利益甚至不惜编制虚假会计报表。最后,国有企业领导体制不健全,董事长、总经理二职合一现象仍然存在,导致权力缺乏约束,极易膨胀,给领导带头违法违纪埋下了很大隐患。还有的企业法人对会计人员进行利诱,诱导其进行违规会计操作,使得会计监督丧失效用。

2.国有企业的产权界定不够清晰

现代产权理论普遍认为,产权界定的清晰程度将直接决定产权制度的运行效率。一般来说,企业的产权界定得越清晰,两权关系就能更加直观,那么会计信息也就能够得到更加真实、完整、及时的呈现。然而,一旦产权界定模糊,就会给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提供可乘之机。目前,我国国有企业产权界定不清晰,主要是指国有资产所有者的地位与国家所有权职能的行使缺乏相对独立的运作方式。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国家所有权职能与行政职能往往混为一谈,职能划分不清晰,政企不分导致国家时常动用行政手段来干预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另外,由于国有产权划分模糊,还导致了多层次委托现象的产生。在我国主要体现在形成了“全体人民、国家、政府、国有资本管理机构、国有资本运营公司、企业经理”的多层次委托代理关系。

3.缺乏公开、透明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

长期以来,国有企业的会计信息披露体系在公开程度和完整程度上都存在较大缺陷,严重影响了报表使用者对于国有企业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分析与判断,甚至也影响了银行的信贷决策和政府决策的效率。客观来说,一方面国有企业为了保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会计信息的使用范围,另一方面,由于国有企业股权流动性较弱,较为缺乏专业的会计信息分析人员对此进行关注。不公开的会计信息,实际上给了违规操纵会计信息留下了更大的余地和空间。从会计监督的角度来看,由于受到传统经营观念的影响,我国国有企业往往只有会计信息的报告制度,缺乏会计信息的公开制度。正是由于这方面的缺陷,导致了会计监督的内涵和外延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局限,国有企业的会计监督常常只能依靠行政力量,来自市场投资者的主动监督力量十分微弱。

三、完善国有企业会计监督体系的主要改进措施

1.尽快建立起完善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健全、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能够形成一种分权的制衡关系,通俗来说,即能够实现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一旦董事会出现不执行股东会决议的状况,或者经理人未能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董事会交办的任务,他们都有解除其职务的权利。鉴于此,实现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人之间的相互制约与牵制,是建立健全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重点。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进一步推进,法人治理结构在公司制企业当中可以说处于核心地位,为了适应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我国也走上了规范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道路。当下,我国国有企业亟需对股权进行合理配置,优化股权结构,逐步建立起多元化投资主体共存的公司制企业。只有企业所有者真正到位,参与到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决策中来,才能够从根本上端正企业的经营行为,而多元化投资主体的利益驱动将有助于出资人更加积极地关注企业的运营情况。

2.明晰国有资产投资主体,清晰界定产权关系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化,国有企业亟需建立起“政企分开、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的现代管理制度。首先,国有企业需要清晰界定企业最终所有权和法人所有权,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切实可行的激励机制与监督、约束机制。只有在这些工作相对完备的情况下,才有可能推行法制建设等措施,才能更加有效地确保国有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与可靠。其次,我国应该进一步推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使得国有企业能够更好地理顺产权关系,明晰国有资产投资主体。在这一过程中,可以考虑建立起以国家作为终极出资者委托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国有控股公司等投资主体的股东权利新模式,从而能够切实做到政企分家,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国有企业一直以来存在的产权虚置问题。

3.尽快建立起公开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

建立公开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是进一步保障会计信息真实、完整的重要途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国有企业会计信息的公开和报告行为进行规范,并且使得国有企业的会计信息能够为广大投资者等利益主体所得,这一举措能够从源头上对会计信息质量进行保障,对会计监督活动的展开有着积极意义。首先,需要建立起国有企业会计信息的公开渠道,可以利用网站、纸媒等方式发布,让大众能够轻松便捷地了解国有企业的相关会计信息,为投资决策提供参考;其次,建立国有企业会计信息的专用数据库,该数据库能够对外公开,使得所有的会计信息都有据可查;最后,还可以建立起国有企业会计信息的讨论平台,接受公众的质询与监督,一旦发现问题,也能够及早进行解释、澄清与改正。

四、结语

随着会计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客观来说给会计监督带来了更大的难度,会计监督将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但同时也有着更为宽广的发展空间。总的来说,国有企业在走上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过程中,会计监督的重要作用将日益显现。只有不断采取有效措施来强化会计监督体系,才能够有效杜绝会计信息造假、失真等问题的发生,继而推动国有企业对我国会计准则进行严格遵从,在经济管理中树立起良好的秩序。

参考文献:

[1]杨 敏:探讨国有企业会计监督体系存在的问题[J]现代经济信息 2011(1).

[2]毛素萍:我国国有企业会计监督不力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前沿 2010(5) .

[3]邓晓丹:浅谈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时期会计监督体系的构建[J]财会研究 2010(5).

作者:朱瑞阳

上一篇:工作车报告(精选2篇)下一篇:班主任工作报告(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