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行性新农村服务论文

2022-04-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农业“十三五”规划要求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进程加快,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农业科研单位课题研究、探索发展的趋势所向。随着农业发展规划、产业规划、园区规划、乡村旅游建设规划等项目的逐渐增多,可研、可行性报告类规划咨询服务市场日益扩大,服务团队发展壮大,应用前景十分广阔。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可行性新农村服务论文 (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可行性新农村服务论文 篇1:

农村合作银行发展目标的策略研究

摘 要:以浙江A农村合作银行为模本,分析以“做小做散、做强做优”为中长期发展目标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定位于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社区和个人零售的发展策略及保障措施,探索农村合作银行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农村合作银行;做小做散;做强做优

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作为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三农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随着金融服务需求的变化和同业竞争的加剧,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发展态势令人担忧。

本文以浙江A农村合作银行为模本,分析以“做小做散、做强做优”为中长期发展目标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定位于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社区和个人零售的发展策略及保障措施,努力探索农村合作银行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一、“做小做散、做强做优”的必要性

(一)金融市场竞争激烈

浙江A农村合作银行一直是当地农村和小城镇的金融服务的“老大”,近几年面临着国有专业银行的“政策回抄”,股份制银行和村镇银行零售业务的争抢,发展出现了困境,2013年来浙江A农村合作银行出现资产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上缴国家税收同步下降的情况。

1.与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国有商业银行优质高端的客户多,金融服务涉及面广,网络科技的建设较为完善和成熟,电子金融发展更为先进。尤其是近几年来,中国农业银行充分利用专业和网络覆盖的优势,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产业化的支持力度,开办农村综合开发等中长期贷款,给浙江A农村合作银行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威胁和压力。

2.与股份制商业银行竞争。自2009年国务院发布《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大战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浦发、中信、湖州等6家股份制商业银行陆续进入A县,抢占了浙江A农村合作银行的一部份份额,如湖州银行在A县的下设网点数为3家,2013年存款总额17.68亿元,贷款总额18.52亿元,挤占了浙江A农村合作银行的市场份额。

3.与村镇银行竞争。村镇银行其服务的客户群体主要集中在三农、中小企业、社区,虽然在A县的网点数量不多,但规模逐年扩张,向农村地区的渗透也不断加强,逐渐成为支农扶小的新生力量,成为浙江A农村合作银行在农村地区最大的竞争对手。

(二)金融服务需求结构变化

浙江A农村合作银行地处沿海发达地区,全县经济多元发,发展平稳。但近几年来,经济发展结构和金融服务需求发生了新的变化。

1.服务对象趋向小而散。2014年上半年,A县GDP累计达82.2亿(本文中涉及数据均来源于A县县统计局),比上年同期增长9%,其中农业总产值22.83亿,同比只增2.4%,增幅较小,传统的纯农业务占比下降,但县域金融业务增长快速。浙江A县地区现有农户17万多户,小微企业有1万多家,小微企业呈快速发展态势,对金融服务提出了新的需求。2014年上半年,A县财政总收入达42.02亿,同比增长5.6%,但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0.7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0.4%和8.9%。A县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的稳步增长将刺激消费信贷的增加并带动银行零售业务的发展。

2.服务要求多样且优质。随着A县城乡居民的投资意识和金融理念的不断增强,对金融市场的保险、基金、理财、信托、网络金融产品需求大大高于传统的储蓄存款。农户和中小企业,要求农村合作银行提供与大中型国有银行同样方便、快捷、安全的优质服务。

二、“做小做散、做强做优”的可行性

浙江A农村合作银行在政策环境、业务经营模式、农村市场占有率、网点布局、客户关系维护等方面均具有本地其他金融机构无法比拟的优势,为浙江A农村合作银行实现“做小做散、做强做优”的发展目标提供了可行性。

(一)国家政策扶持

自2003年的农信系统产权改革,到新农村建设发展政策出台,再到积极推进三农发展,税收优惠、不良贷款清收等一系列政策,给农村合作银行带来了发展的政策机遇。政府积极引导农村经济发展,其政策倾斜、经济扶持的力度不断加大。当地众多的商业银行虽有涉农服务业务,但准入条件相对较高,相比浙江A农村合作银行政银关系良好,支农品牌正对三农,社会认可度高,在新的涉农业务竞争中具有优势。

(二)营业网点优势

浙江A农村合作银行一直立足当地农村、辐射城区,现辖有1个营业部、22家支行、13家分理处。在县域15家金融机构的86个网点中浙江A农村合作银行网点36个、占41.86%,且遍布当地城乡地区,加上大量的从业人员,形成了广泛的服务网络,为“做小做散”业务发展目标提供了便利,形成了其他金融机构难以撼动的优势。

(三)客户资源优势

浙江A农村合作银行已经有了六十多年的历史,具有较为明显的地缘和人脉优势。几十年来,通过不断完善的金融服务,在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下,已与中小企业及当地农户建立了良好的人脉感情,形成了“人熟、地知、情深”的特有竞争优势。在与地方政府、企业以及城乡居民的长期交往中,也形成了较为稳固的人缘优势,债权债务双方都彼此相对了解。目前,浙江A农村合作银行已拥有客户30多万个,占A县县域人口46.88%,有信贷业务关系3万多户,占全县17.64%,丰富的客户资源成为了浙江A农村合作银行发展至今的支柱优势。

(四)决策机制优势

浙江A农村合作银行作为地方性法人金融机构,与其他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相比,决策机制更加灵活高效,能够及时有效地对本地市场做出快速的反应,抢占市场先机。由于经营范围只局限于本地区,管理层级也更短,有利于信息的上传下达,更加贴近当地基层市场,也避免了区域政策差异导致的经营成本的提高。该银行实行扁平化管理,从总行到支行(分理处)仅设二级授权审批,对支行按风险控制水平分别进行了不同的授权经营,支行可以在基本约束的范围内自主地行使决策审批权,大大提高了授信审批效率。

三、定位于“做小做散、做强做优”的具体策略

“做小做散、做强做优”的发展目标落实到具体策略上,就是要成为服务于三农和小微企业、社区和个人零售的银行。

(一)定位于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的银行

主要是为三农和小微企业其提供融资和其他金融服务。根据三农和小微企业融资时间急、数额不大的特点,从简化贷款审批程序,减少烦琐手续以及融资担保等方面着手创新,真正成为三农和小微企业的批发银行。

(二)定位于服务社区的银行

主要为城市或乡村居民的聚居区域提供的金融服务。社区环境将社区内每个客户置于一个相互联系的团体中,客户之间具有明显的相互依存特性,浙江A农村合作银行可利用此特性以较低成本获取潜在客户的信息,最大限度地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信贷评估质量,降低评估成本,减少不良资产,通过服务提高客户忠诚度。

(三)定位于服务个人零售的银行

主要为个人提供个性化金融服务。但在当地县域范围内,客户的个性化金融服务仍存在缺失,特别是个人消费信贷因其具有额度较小、业务量大、涉及面广的特点,无法达到大型银行的规模效益点,而浙江A农村合作银行所具有的各项优势,使其更易了解当地客户阶段性消费的要求,能更好地满足客户个性化消费信贷、结算、理财服务。

四、实现目标和定位的内部举措

为实现“做小做散、做强做优”的中长期发展目标,浙江A农村合作银行需采取多项有针对性的举措,将发展目标融入到日常的经营活动中去,并保证相关举措能得到有效执行。

(一)建立客户经济档案

建立客户经济档案是浙江A农村合作银行为实现发展目标而在当前最需采取的举措。即,为有效解决和客户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畅通贷款绿色通道,提升金融服务水平,由浙江A农村合作银行下辖各支行联合村委会(社区居委会)等组织建立公议授信小组,深入基层,通过实地走访和面对面的交流,广泛收集客户各项经济信息,形成客户经济档案,同时对走访的客户进行授信,形成客户经济档案及授信信息数据库,并做好更新管理工作。建档和授信完成后,对有融资需求的客户,可及时发放贷款。

(二)建立大客户退出机制

为实现“做小做散、做优做强”的战略目标,浙江A农村合作银行的资源,特别是信贷资源,需向小客户群体倾斜,因此,应建立大客户退出机制,以便有更多的资源服务于小客户。

(三)实现客户分层管理

客户的经济状况、资产规模、文化程度、年龄层次、风险偏好等因素的差异决定了客户需求的差异,浙江A农村合作银行可针对不同的客户群体提供差别化的服务,充分运用现有客户的各项数据,制定客户分层管理的标准和机制,提高客户业务拓展和客户营销的效率,满足客户不同层次的需求,将合适的产品和服务提供给合适的客户。

(四)大力发展电子银行业务

大力宣传浙江 A 县农村合作银行的网上银行业务优惠政策,推广网上银行;逐步增加自助机具的投放,提高业务离柜率;加强便民服务点的建设,设置相应的自助设备,并安排专人指导;创新电子银行业务,满足客户电子化服务需求,提供方便、快捷、安全的优质服务。

作者:陈建平

可行性新农村服务论文 篇2:

新形势下规划设计服务的发展策略研究

摘 要:农业“十三五”规划要求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进程加快,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农业科研单位课题研究、探索发展的趋势所向。随着农业发展规划、产业规划、园区规划、乡村旅游建设规划等项目的逐渐增多,可研、可行性报告类规划咨询服务市场日益扩大,服务团队发展壮大,应用前景十分广阔。文章以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为例,分析了该院规划设计服务事业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结合农业科技服务特点,吸取兄弟院所发展经验,就当前形势下规划设计服务的发展策略进行探索研究。

关键词:科研单位 规划设计 发展策略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近年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锁定“三农”工作,深化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指导意见,要求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农村发展新格局,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现形势下,农业科研单位则需集合科技创新、科技服务及产业规划于一体,多方面纵深度地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系列服务。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以下简称“江苏省农科院”)作为省政府直接领导的综合性农业科研机构,按专业划分设有16个专业研究所和2个研究中心,同时在全省范围按照农业生态区划分建设12个地区农业研究所,建立了以院带所、覆盖全省的科技创新体系和管理模式。院下设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简称农经所)、休闲农业研究所(简称“休闲所”)及全资企业江苏宁益科技开发中心(简称宁益中心)等多部门单位从事规划服务,涉及农业经济研究、农业规划编制,产品设计开发,休闲农业设计打造等多类项目。院现拥有“江苏农业科技创新决策咨询研究基地”、“江苏省农科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以及“江苏省农科院设计农业研究与咨询中心”等平台,集合开展农业类区划、项目评估、可行性研究等。江苏省农科院始终坚持以科技创新为主线,着眼成果转化,创建科技服务典型范式,通过科技服务实现科研成果创造与使用的无缝对接,促使成果供给与推广应用的有效链接。

一、江苏省农科院规划设计服务的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2010年,原隶属于江苏省农业资源开发局的宁益中心整体划转至江苏省农科院,院领导们多次从全院视角统筹考虑院内规划设计研究工作,通过多种途径尝试提升规划设计资质,做强规划设计研究。2011年组建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设计农业研究中心,2013年成立设计农业研究与咨询中心。吸引优质人才组建专家库,加强深入理论研究和设计理念创新,提高江苏省农科院农业设计领域创新能力,提升设计成果产出水平。

1.规划设计服务的现状。

1.1服务认可度较高,影响力较好。江苏省农科院作为公益性科研机构,主要针对江苏省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要求和休闲农业产业发展进行研究探索,承担国家、部级、省市的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十二五”以来,以加快农业产业发展、实现区域农业现代化为目标,积极服务于部省级政府及农业部门,市县乡镇的龙头企业等单位,共承担完成各类农业规划、咨询项目,工作成果得到了当地政府的认可,为农业投资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政府部门和建设单位项目的科学决策和组织实施发挥了重要的参谋作用。

1.2业内市场需求量较大,前景看好。农民增收,产业提升;农村发展,规划先行。现代农业的发展已成为当代农村建设的核心任务,而现代农业规划是用新的科学技术、科学的管理方法对新时期的农村和农业发展做出全面、综合的部署,保障了现代农业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更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与物质基础。

2.规划设计服务的风险与危机。

2.1资质危机,人员结构不合理,缺乏外力支援。院内注册咨询工程师(投资)共计五人。专业规划设计人员相对短缺,且主辅专业以涉农为主,急需非农行业和专业的人才、专家来充实团队。

同时,江苏省农科院自身的科技服务品牌在业内有一定的影响力,目标客户群单一。现有规划咨询资质是农业类项目工程咨询丙级资质,归属宁益中心。随着市场规则逐步规范,农科院作为事业法人身份,需要树立统一的院内规划资质的品牌形象,以便于对外宣传,拓展业务,扩大市场客户群。进一步推动江苏省农科院整体规划设计事业蓬勃发展。

2.2发展迟缓,市场占有率未饱和。2014至2016年全院规划编制与设计类的成果转化累计到账额为1066万元,其中2016年为362万元,较兄弟院所而言,總体的规划设计研究市场占有份额相对较少。

2.3技术风险,承接业务分散化,质量管控不统一。院内参与规划设计服务工作的部门和单位相对分散,除了宁益中心外,原经济信息所,原园艺所,蔬菜所等多方研究团队均有所涉及,缺乏合理把控。规划设计部门多,要求不统一,导致规划成果的层次与品质参差不齐,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院规划咨询行业的对外形象。同时,团队整体业务水平因资质和管控不利而影响质量提升和服务拓展,存在潜在的技术风险。

2.4市场风险,承接项目来源单一。大多来源于国家、主管部门以及各级省、市、县政府的项目计划,服务与需求结合可能不够紧密,设计产出的成果在实践操作中难以解决现实问题或难以达到持久的经济效益和长远的发展目标,而很可能因为政策变化而导致业务市场的萎缩。同时,规划业务市场还存在着多家实力不俗的竞争对手,其中民营、或企业化运行的公司性设计单位则是强大的竞争对手,他们机制灵活,目标明确,将会影响我们现有市场的份额保持。

二、探索新的政策形势下江苏省农科院规划设计服务的新路径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期,经济产业布局调整,农业内部结构优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业可持续发展需求日益增长。农业规划从单纯的农业生产规划,发展为综合运用高新科技、生态环境规划、农产品加工运输产业链布局等多方位的全盘规划。当前,我国农业发展规划、产业规划、园区规划、乡村旅游建设规划、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规划咨询评估等工作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顺应当前经济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要求,科技成果咨询服务侧重解决制约现代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问题。十三五提出要求,科学制定产业园区规划,统筹布局各功能板块;吸引龙头企业和科研机构建设运营产业园,发展设施农业、精准农业,带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户专业化生产,推动农业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增值。通过多方面调研研究,探索构建江苏省农科院规划设计服务与农业产业综合研发相结合的体系,形成具有农科院特色的规划咨询服务体系,进一步扩大農业科技服务的新视野,促进规划设计事业跨越发展。

1.规划设计服务的新路径与对策建议。

1.1总体设计目标。根据江苏省农科院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的现状和目前国有资产管理趋势,组建一个统一管理的内设机构——规划设计研究院(性质为非企业法人),通过汇聚院外具有城乡规划与工程咨询资质的科技服务人才、专家,整合宁益中心和相关研究所(室)等科研团队的规划设计资源,规范统管院规划咨询类工作,加快提升江苏农科院在规划咨询行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

经过规划设计研究院及其规划部3-5年的努力,通过资源整合、能力提升、项目拓展,争取将其打造成为江苏省农业规划咨询领域知名品牌、院科技服务重要平台。努力申请获得农业专业工程咨询乙级资质,注册咨询工程师(投资)的专业范围从农业专业扩大到林业、生态与环境工程以及水利工程等类型,业务对象从面向政府部门拓展到包含社会投资主体在内的广大目标客户;进一步增强项目经费承接能力,提高行业知名度。

1.2构建组织框架。规划设计研究院作为全院统一对外开展规划编制服务的管理机构,全面协调统筹管理院内各类规划编制、咨询设计、项目建议与可行性研究等工作;负责提升咨询资质和对外拓展业务。根据我院既有的规划设计类别,在规划设计研究院下设若干规划事业部,挂靠于相关研究所(室)或科研团队,主力打造面向市场的外部业务拓展团队。同时按具体规划项目来组建规划设计实施小组(团队),具体展开编制工作。

规划研究院下设规划编制专家咨询委员会,主要是了解和掌握规划、设计咨询相关的政策制度、发展趋势,提供业务动态信息和工作建议;根据行业特点制定不同类型规划的编制标准、规程及管理规章等制度;指导规划设计项目,根据各规划部的项目进程情况提供参考建议和建设性意见,审核项目报告;协助研究院审核重大规划任务或重大影响的设计咨询事项,供院审议决策。规划编制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主要是院内外规划、设计咨询行业专家。

1.3全面质量审核。规划设计报告作为规划设计咨询过程和成果体现,质量把关实施尤为重要。采取项目负责人复核、首席专家复审,专家委员会终审的三级质量控制程序。项目负责人需具有较好的与规划设计咨询相关的专业知识水平,协调分配,成果复核,修正补充;承担对整个项目的咨询质量负责。一般项目由项目所在团队的项目负责人自主把关,需要对可行性研究和投资评估咨询项目中的投资风险因素及其潜在风险区域是否给予充分考虑并进行重点审核。

专家委员会则是规划研究院的智囊团和专业咨询库,提供行业经验交流及咨询服务,对重大规划设计项目方案进行科学论证、研究、指导,并提出咨询建议。同时,亦可接受政府部门和企业委托,开展课题研究,提供研究成果。适时地组织规划设计专业培训或专题讲座,加强院内规划设计团队之间甚至业内、兄弟单位间的行业信息交流。组织编写有关资料和书籍,为规划研究院长远发展出谋划策。

1.4探索激励机制。规划研究院的选人用人方式上,建议多样化,以资质资格需求为核心,选聘合同制或公开招聘在编人员。通过在职培养,专题培训,考证激励政策等多方式,激励现有从业人员的自我培育和资格提升,重视对规划设计储备人才的培养和提高。提升自身专业咨询队伍的同时,融合多种专业的设计、研究、咨询、投资等合作单位形成多方位的“专家库”和“智囊团”,充分体现综合性咨询机构的优势。不断汇聚综合性、高层次、多学科的资深专家群体,整合“外脑”资源,从而逐步提升规划研究院咨询服务的层次和质量,打造江苏省农科院规划产业服务的知名品牌。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目标,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和科研条件建设,不断深化“人尽其才、和谐奋进”的理念,以培养一支高水平的科技队伍为己任,为我国农业科技规划设计事业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高芸,蒋和平.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研究综述[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6,37(03):409-415

[2]蒋和平.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目标、主要挑战及对策建议[J].中国发展观察,2011,(12):43-47

作者简介:殷敏(1980.02—)女。学历:本科。知识产权产业科。江苏如皋。中级审计师。研究方向:农业科技管理和农业政策研究。通讯作者:陈柳。女。知识产权处产权科。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专项软课题【ZX(17)4040】的研究成果.

作者:殷敏 陈柳

可行性新农村服务论文 篇3:

地方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长效机制的建立

摘要:地方院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是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具体体现。文章分析了地方院校社会服务边缘化的历史原因,阐述了地方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长效机制建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建立地方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长效机制的条件和体系,对完善新农村建设具有启迪作用。

关键词:地方院校;新农村建设;长效机制

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举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背景下的新农村建设有别于过去运动式新农村建设模式。其科学发展观的全新理念,反哺政策的新农村建设环境和改革积累的社会资源条件,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社会支持。当然,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新农村建设不仅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重点工程,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课题,具有十分深远的战略意义。因此,当下的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跨度较长、难度较大的系统工程。要完成这一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国家的政策保证和制度创新,还需要社会的广泛参与,城市和工业的全面反哺,更需要在人才支持、智力贡献、教育支援和科技推广等方面给予全方位的支持。因此,从这一层面来说地方院校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换言之,新农村建设如果没有地方院校的参与,其建设的速度、广度、深度都将大打折扣。在新农村建设中,地方院校的参与既是其神圣的社会职责,也是完善地方院校社会职能,体现其社会价值,促进自身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那么,地方院校如何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特别是如何建立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本文就此问题展开探讨。

为社会服务是高校三大职能之一。在我国高校体系中,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成为共识。而社会服务由于受到办学惯性的影响则还处于边缘。究其原因一是受计划经济办学体制的影响,高校长期以来缺乏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二是由于缺乏独立面向社会办学的制度环境,高校服务社会的交换机制还未建立,因而缺乏动力。偶尔一些为社会服务的行为还停留在非自觉意识层面。三是地方院校大众化背景下的差别化发展十分迟缓,追求升级升层的办学惯性仍然左右着办学行为,为地方服务的办学定位不少是写在纸上,停留在口号上,却难以落到实处。四是地方院校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机制还未完全形成,因此专业结构调整、人才培养定位以及课程设置、培养方式变革等方面严重滞后,为社会服务的能力还很弱。当然还有高教政策导向等政策因素的影响。

要建立地方院校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发展机制需要创造一系列条件。从地方院校的发展看,首先要找准发展定位,转变发展观念。所谓找准发展定位、转变发展观念就是要立足大众、立足地方,主动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主动为新农村建设服务。要摒弃那些向“高”看齐、向“大”看齐,搞不切实际的自我拔高、自我膨胀的陈旧观念。而是要把社会需要,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当作自己的需要,脚踏实地地谋求发展。其次要下大力气在人才培养和科技服务上提升自己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能力。在人才培养等方面,要在专业结构、课程设置和培养方式上改革。要形成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接,与新农村建设对接的专业结构。要重视农业科学、农业技术、农业市场,农业经济和农村社区管理等应用型专业建设,培养有能力建设新农村,有技术服务新农村,有志向建设好新农村的“三有”人才。在科技服务上,地方院校要注重高新技术与基础技术相结合的能力提升;要注重农业生产技术与新农村建设技术相结合的能力提升;要注重科学意识教育与科学技术普及相结合的能力提升,做新农村建设科技服务的助推器。其三,地方院校要建立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政策导向和激励机制,要鼓励教师和学生研究新农村建设、服务新农村建设。要在科研上进行政策倾斜,鼓励教师和技术人员以技术服务,经营指导的方式参股农户经济。要鼓励大学生参与村镇建设做科技引路人、市场开拓人、致富带头人。特别要鼓励大学生勇敢去开辟新农村建设创业的新天地,在新农村建设中找到创业的用武之地。

必要的社会条件或环境是地方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长效机制的建立的外部条件,而地方院校构建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内部体系则是其长效机制建立的组织保证。地方院校在构建服务新农村建设长效机制中首先要树立为社会服务的办学理念。从根本上说地方院校培养人才就是为社会服务,但是服务社会有特定的历史内涵。不是培养人才就必然是为社会服务。因为所培养的人才其素质结构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是判断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新农村建设作为社会历史要求呼应地方院校培养新农村建设的“三有”人才。地方院校树立为社会服务的办学理念在当下也即是要主动服务新农村建设,要在人才培养、科研开发、服务导向等方面进行改革,打通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络通道,形成与地方经济社会,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发展机制。地方院校在人才培养上改革的重点是培养“三有”人才。在国家政策引导下“三有”人才进入新农村建设之中则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人才支持。地方院校因此不仅提高了就业率,更主要的是将会获得比较好的社会评价,有利于提高办学声誉,提高知名度。在科研开发上重点开发新农村建设项目,做足新农村建设的文章。这样新农村建设可以获得地方院校的智力支持,有利于科技兴农,促进生产,同样地方院校的科研开发有利于实现科研成果转化,有利于科研成果推广。科研开发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反过来回报地方院校。地方院校由此而获得科研开发的动力,从而推动地方院校不断进行科研开发,形成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长效机制。在服务导向上重点是政策倾斜。地方院校要鼓励教师、学生和科研人员把服务新农村建设当作重要任务。对教师和科研人员的科研开发地方院校要鼓励资助。科研成果转化后要让成果持有者持股参加分红。要采用学术假的方式鼓励教师参与新农村建设并要求教师进行调查研究,写出对地 方院校改革,对新农村建设有参考价值的调研报告。要在职称评聘、评奖评优等方面给予倾斜,鼓励教师投身于新农村建设。对大学生要通过社会实践的方式,鼓励其利用寒暑假参与新农村建设。要支持大学生写出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文章和创业调查报告,为其毕业后主动参与新农村建设或主动到新农村建设中去创业创造条件。其次,要根据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别是新农村建设的需要调整专业结构,设置课程体系,改进培养方式。地方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长效机制建立的根本在于源源不断地培养“三有”人才。而要培养“三有”人才就必须在专业结构调整,课程设置和培养方式上进行改革。专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是交叉专业和复合专业。要降低专业重心,注重应用性和应用面,为培养复合型人才奠定基础。在课程设置上要把重点放在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上。要改革老的课程设置思路,打破重专业体系、轻实践教学的课程设置传统,注重课程设置的实践性和灵活性,给教师和学生更大的选择空间。在培养方式上要把重点放在实践教学环节。要改革重理论、重课堂的培养传统,注重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在培养方式上最大的问题是如何引导大学生面向基层。在某种程度上说大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如何培养大学生能够面向基层,能够下到基层,能够认同在新农村建设中找到用武之地,并且有志于在新农村建设中体现自己的价值。因此,实践教学不仅是培养学生用专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是培养他们服务基层的态度和情感,更是在实践教学中发现其价值、找到自己有用武之地的过程。其三,必须建立联系新农村建设的绿色通道。要构建地方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就必须建立地方院校与新农村建设相联系的绿色通道。要在地方政府的协调下,地方院校与新农村建设的乡镇单位签订服务协议。服务协议包括人才支持协议、教学实践基地协议、科技推广和科技成果转化协议等。在人才支持协议中,新农村建设的乡镇单位既可以与地方院校签订订单式培养协议,也可以让新农村建设单位到地方院校选拔“村官”和各种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并签订一定的服务期限。在教学实践基地协议中要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地方院校借助教学实践基地进行教学,同时也要帮助农户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推动新农村建设。在科技推广协议中,地方院校进行科技推广要从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需要出发,要尊重农户的选择,推实、推好。同时,地方院校要负责科技推广后的技术指导和服务,为科技推广保驾护航,确保农民生产丰产、收入增加。在科技成果转化中,要走市场化道路以形成科技成果转化市场化。新农村建设中的科技成果转化协议要体现服务“三农”的思想,要在保护农户利益的基础上进行产权转让或入股分红。地方院校也可以先行自我转让再进行科技推广以取得最大利益。总之绿色通道的联系是确保地方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长效机制建立的重要通道。绿色通道必须在政府政策引导和法律的框架内建立。这样才能确保绿色通道的畅通。其四,地方院校要构建城市反哺动员系统。地方院校要与城市社区,各群众团体建立联系,并通过一定形式如借助互联网开设新农村建设信息中心等沟通城乡信息,提供供求情报,反映新农村建设情况等引起城市反哺需要。地方院校在披露新农村建设信息的同时又负责收集城市社区、团体或个人的反响信息,并借助信息组织反哺资源开展服务。这样城市反哺农村的机制就建立起来。地方院校在其中充当了反哺动员的角色。这也是服务新农村建设长效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单位:宜春学院

参考文献:

[1]董宏伟.地方院校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性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5:26.

[2]孙章陆.新农村建设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平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5:28.

作者:游继明

上一篇:营销方案策划(精选2篇)下一篇:志愿者代表发言稿(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