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课程机械设计论文

2022-04-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互联网时代,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新趋势,本文从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入手,对基于混合教学模式下课程思政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和网络资源优势,通过对教学模式构想、教学流程及线上线下课程特色进行分析并探讨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旨在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基础课程机械设计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基础课程机械设计论文 篇1:

系列课程体系下以问题为基础的“机械设计”模块化教学

摘 要:目前工科大学“机械设计”课程基本上仍使用灌输式教学,存在课堂气氛沉闷、枯燥乏味、学习积极性低、教学效果差等一系列问题。文章探讨了在系列课程体系下以问题为基础的模块化教学在“机械设计”课程中的应用问题。以机械工程本科生培养目标为出发点,把“机械设计”放在整个培养体系中改革教学模式。通过对新、旧知识的划分,将课程内容模块化。设计反映各模块教学核心的问题,引导学生以探究问题答案方式,运用先修课程知识学习新知识,激发学习主动性,减少课堂讲授。

关键词:机械设计;以问题为基础;模块化;系列课程

一、引言

“机械设计”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工科本科生掌握通用机械零部件设计知识、方法和一般规律,并具备设计简单机械的能力。在整个培养体系中,“机械设计”是机械工程专业本科生入门课程之一,是起到承前启后作用的十分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多年以来,人们不断尝试将各种教学方法应用到课程教学中[1-2],使本课程教学不断进步,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首先在医学教育中广泛应用[3-4],后被推广到健康教育、商业和法律教育等领域。国内在工程教育领域虽有应用[5-6],但仍然存在问题设置、学生学习习惯、师资条件和教学管理等方面的一些问题[7]。主要原因在于,该方法产生于西方文化背景下的教育实践,文化差异使得该方法显得有些 “水土不服”,应用效果并不理想。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方法,通过让学生合作解决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 达到知识传授、学习的目的。而且,能够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是一种主动的学习方式。该教学方法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都比传统教学模式高。例如,学生要有较强的多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要有较强的交流、合作和一定的综合分析能力;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以及对课程有更高层次、更透彻的理解。

模块化教学法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在欧美已经突破职业教育领域得到广泛应用[8-9]。模块化教学是将所讲授内容分成若干个模块,通过一个主线将各个模块有机组合在一起的方法。每个模块可以是一个或几个知识点,或者是一门课程,也可以是多门课程。模块化教学方法的鲜明特点是化繁为简,即将一个庞杂的系统按照一定的方法或逻辑关系人为分割成若干个相对独立的单元模块。每个模块的内容简单、明晰,易于学生理解掌握。“机械设计”课程是典型多学科交叉应用型课程,模块化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充分理解不同学科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学会如何解决多学科融合交叉问题。

目前,我国以问题为基础教学法的应用还处于探索阶段[10],模块化的“机械设计”课程教学鲜有报道[11]。笔者认为,任何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都必须首先了解并明确课程的特点、性质,以及其在整个培养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才会有正确的方向。“机械设计”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还要考虑我国目前机械行业乃至整个工业的生产方式、水平和方向等一些事关时代发展的大问题。

本文首先分析了”机械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现象,阐明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方法。提出以问题为基础的“机械设计”课程模块化教学模式,以及改革步骤和内容。重点强调了课程改革应该放在整个机械工程本科生培养体系下进行,适当引入相关学科最新发展成果,才会产生良好的效果。

二、教学模式改革的提出

以设计适合于工程使用的安全可靠的通用机械零部件为目的的“机械设计”课程,是涉及数学、力学、材料、电子、摩擦学、工程制图等众多学科知识交叉的专业应用技术基础课程。由于先修课程知识的遗忘、零部件工程应用背景缺乏、灌输式教学等,学生大都对课程感到繁杂、难、枯燥乏味等,许多学生学习主动性差,课堂沉闷,甚至逃课现象时有发生。切实改革教学模式,研究符合教学内容、适合现代学生特点、能够吸引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模式,是“机械设计”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适应社会发展与国际化背景下,具备交流、合作、综合分析能力的 “新工科”人才的必由之路。

近些年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网络化、人工智能和大数据逐渐走进社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其影响范围越来越广。目前,我国工业生产方式和人们生活正处于向自动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转型的过渡阶段,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应充分利用相关技术发展成果以适应社会和工业发展,这是课程改革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另外,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变得愈发容易,渠道也呈现多样化趋势,知识的学习不再仅限于课堂上教师的传授,学生们更希望拥有越来越形象化的个性化的多元化的学习方式。这些变化给传统灌输式教学提出了挑战,也为课程模式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和动力。开展能够切合课程特点、紧跟时代、符合我国实际的 “机械设计”教学模式已显得越来越迫切。

三、教学模式改革的主要步骤与内容

实现以问题为基础的模块化“机械设计”教学模式,首先将课程内容按照先修课程知识、同时修课程知识和本课程新知识进行划分,再将本课程知识根据内容类别进一步划分模块。将每一模块根据教学重点和改革思路,设定一个或多个问题。用模块化的核心问题将教学内容贯穿,通过对问题求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要包括如下6个步骤:确定课程内容主线;重新梳理与分类课程内容;调研先修课程和同时修课程;教学内容的模块化构建;模块问题的设计和拟定;实践互动,完善教学模式。

确定课程内容主线。依托培养体系和目标,明确“机械设计”课程的地位和性质,确定教学内容的中心主题,且应贯穿整个教学始终,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强化。“机械设计”属于专业技术基础课,课程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如何利用先修课程知识解决通用零部件的设计问题。同时,向学生传授机械设计行业的一些基本概念和方法。因此,教学内容应在一定工程背景下展开,教学模式的基本思路是从工程应用中提炼科学或技术问题,用理论知识解决工程设计问题。重新梳理与分类课程内容。根据“机械设计”课程的主线、教学内容及其要求,对课程中的先修课程内容、同时修课程和本课程新内容三大类进行划分,然后对每一类内容具体涉及的学科知识再进行总结归类。这些工作是为后面的模块化及问题拟定设计奠定基础。调研先修课程和同时修课程。调研与本课程相关的先修和同时修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为本课程内容的分类梳理提供基础和依据。主要调研课程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工程图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和工程材料等。教学内容的模块化构建。围绕课程中心主题,将每一个通用零部件的教学内容按照结构介绍、失效形式、材料选用、设计计算、工程应用的顺序划分为若干模块。各模块的知识既相对独立,每个模块体现了不同学科课程知识,学生复习时可以根据需要随意选择模块进行复习,又相互关联,都是课程中心主线的节点。一般地,模块之间的关系是知识学习的先后顺序关系。模块问题的设计和拟定。以教学大纲中教学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以及涉及的先修课程、同时修课程和本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为依据,对分好的每個模块都设计一个或者几个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机械设计”课程中知识点的问题。设定的问题可以是学生先修课程中为学习本课程新知识做准备的内容,或者是同时修课程中的新知识,或者是“机械设计”课程中的新知识,抑或是来源于工程实际。实践互动,完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根据模块问题的类型和性质,将问题课前或课后布置给学生,或者课中通过互动环节,完成模块内容授课、解答。对于布置的问题,学生以个人或者小组形式在课前或课后完成解答,可以组成小组在课堂上讲解讨论,教师和其他学生补充、提问和评论。学生对教学模式各个环节的反馈意见是完善教学模式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使教学模式形成一个完整的良好的闭环结构。互动环节可以通过建立实时通信机制或调查问卷等形式实现,及时获取来自学生的信息,尤其要听取他们对模块教学重点、问题拟定的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总结,提出修改完善教学模式意见,在本课程组的教学会议上讨论确定最终方案。

本文提出的教学模式在以下两个方面非常关键:一个是构建模块的依据。采用科学合理、符合课程内容特点、适合学生学习的方法构建教学内容模块是整个教学模式成功的基础。一般地,“机械设计”课程除绪论、机械强度及摩擦学等基础知识外,通用零部件部分所讲授内容的教学思路大体相同,模块化方法也都趋于一致。模块内容涉及知识不可过多过广,以利于具体明确问题的提出。但模块也不要过小,以免使知识学习零散化、碎片化,导致拟定问题重点不突出,不利于学生有效学习,无法体现模块化教学的优点。另一个是问题设计拟定。每一模块的问题拟定是影响教学模式质量和效果的关键,直接关系到能够激发学生兴趣乃至教学内容掌握情况。问题设计拟定一般遵循如下原则。

1.问题小、具体且明确,难度适中。小而明确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对定义概念等的理解,便于抓住重点,特别是新学知识模块的问题,更要具备这个特点。问题可以是来自先修课程调研总结的与本门课程相关的知识、教师教学总结以及工程实践总结等。对这些问题的探索解答,主要通过网络媒体、实验室和图书馆等方式实现,大部分学生都能够通过简短的回答完成。

2.体现模块核心内容及教学要求。设定的问题不能偏离课程教学主线以及教学大纲基本要求,即紧紧把握通用零部件设计的理论、方法及应用这一主题设计模块问题。否则,学生無法通过问题有效学会新知识和新方法,甚至会误导他们。学生能够解答问题,意味着掌握了该模块的教学内容,达到了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

3.一部分问题应涉及先修课程知识。运用先修课程知识解决学习中的问题,从而学到新知识,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科交叉融合应用能力,还有助于学生理解本专业各门课程在整个培养体系中的相互关系、地位和作用。关于先修课程知识的问题要侧重于反应与本课程密切相关的知识点。例如,高等数学中微积分、力学分析、工程制图标注等方面的知识。

4.适当体现最新设计方法和理念。教师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科研实践,了解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最新发展,提炼出与课程教学密切相关的知识和应用,融合到教学实践中,让学生体会到本课程能够紧跟时代科技发展步伐。比如,在设计方法方面,可以引入可靠性设计概念,与“机械设计”课程中的设计方法进行对比;多参数的设计计算引导学生懂得,机械设计应该是一个不断优化的过程。

四、结语

为适应科技和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工科大学“机械设计”课程的教学模式亟待改变传统的灌输式被动学习模式,转为以问题为基础的主动式教学。本文提出的基于系列课程体系下以问题为基础的模块化教学方法,使得课程知识脉络更加清晰明朗、教与学的目标更明确,问题导向使学生学习主动性更强。当然,这也对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学生的自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给教学管理和教师课堂教学的把控与引导带来了不小的难度。教师应综合考虑个人素质、专业特点、学生水平以及教学条件等因素,合理运用教学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崔建昆,钱炜.机械设计课程实践教学中的工程案例和模块化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8).

[2]谢双义,何娇,侯小琴,等.基于任务驱动的“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J].科技资讯,2017,(3).

[3]E Julie and E. Mills.NGINEERING EDUCATION ISPROBLEMBASED OR PROJECT-BASED LEARNING THE ANSWER[J].AUSTRALASIAN 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2003,(4).

[4]O.T.A.HARRIS and H.R.JACOBS.On Effective Methodsto Teach Mechanical Design[J].Journal of EngineeringEducation,1995,(10).

[5]寇惠娟,韩振华,董新,等.PBL和LBL教学法在临床医学五年制内科学教学效果的对比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2015,(4).

[6]方策,王启明,高安礼.PBL教学模式在机械基础实验教学中应用的探索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

[7]蔡薇.浅析PBL教学法在我国一般高校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9).

[8]李德才.关于模块化教学的几个问题——兼论工程师型人才培养[J].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

[9]A Pramanik and M.N.Islam.Using Technology Tools toInnovate Assessment,Reporting,and Teaching Practices in Engineering Education—Module-Based Teaching ofMechanical Design[M].Hershey:IGI Global,2014:60-68.

[10]郑浩,陶虎,王晓辉.高校模块化教学模式及其效果评价方法[J].科技信息,2010,(25).

[11]顾剑英.《机械设计》课程模块化项目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视界,2014,(32).

作者:王顺 贾艳辉 柴博森

基础课程机械设计论文 篇2:

混合教学模式下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

摘 要:互联网时代,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新趋势,本文从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入手,对基于混合教学模式下课程思政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和网络资源优势,通过对教学模式构想、教学流程及线上线下课程特色进行分析并探讨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旨在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为贯彻落实高校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协同发展的理论要求,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类专业学生特点,分析了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思政教育的必要性,对如何实施课程思政与机械设计基础有效融合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深人探索。

关键词:信息化 课程思政 机械设计基础 课堂教学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Basic Course of Mechanical Design under the Mixed Teaching Mode

Huang Aiwei,Chen Yuanyuan,Jin Yayun,Ding Yali,Zhang Shanhua,Fan Fan

Key words:informatization,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mechanical design foundation, classroom teaching

1 引言

隨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教学手段也需要与时俱进,特别是“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如何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迫在眉睫。此外国家领导人在全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高校如何培养人、还有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等这些根本问题,都有着紧密关系。要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在教育教学全过程中贯穿,以及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实现全方位育人以及全程育人,把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开创新高度,让高等教育发展出新局面。所以当前很多高校专业课的教师会把课程思政当做新的教学理念和模式。主要的教学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学会零件的设计计算,并能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但很多机械专业的学生很少接触人文社科课程,也不能主动关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所以就必须要把机械课程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适当的结合,这样才能够全方位的育人,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质。

2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简介

(1)《机械设计基础》的发展历程。《机械设计基础》以力学与机械工程为主干学科。机械设计的发展史按时间来分:第一就是机械设计起源和古代机械设计阶段,时间是从古代社会到17世纪。第二是近代机械设计,时间是由17世纪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第三是现代设计阶段,时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直到现在。按其内容来分:有三个阶段,第一,是直觉设计,第二,是经验设计,第三,是理论设计。发展史和内容史的划分是相对应的,是从不同的角度入手划分的。不同的阶段在制造工艺设计理论等多个方面都有自身的特点。

(2)《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学习模块及教学内容的确定在机械类各专业课程体系中,本课程是专业主干核心课程之一,属于岗位核心能力训练层次,也可作为专业群内其它专业的核心课或选修课。本课程是基于机械类产品的设计、开发、改造,以满足各种需求的基础知识课程,本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具有综合运用有关课程、标准和规范等知识进行机械设计的初步能力。培养学生能围绕工程实例,采用“教、学、做”三位一体化的方式,把理论教学所获得基本机械工程设计理论基础知识应用于实训教学中,使学生不仅有较高的理论基础,而更重要的是有较高的工程实践技能。

3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机械类专业培养出的人才将是国家未来工业技术发展的最核心部分,这些人才应当掌握熟练的技术操作方法,拥有充足的专业基础知识储备,同时,还必须具备人文素养,比如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人格品质、团队协作意识、集体观念以及奉献精神等。在人才培养中,机械类专业学生侧重于工程学科的学习,比如力学、工程图学、机构学等,对于人文、社会这些学科的学习比较少。但大多数学生拥有较好的科学基础,较为敏锐的学习能力逻辑思维,希望能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了解社会的发展需求,以及国家的政策,并以此作为人生前进的方向。所以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开展的同时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能够达到有效的立德树人的目的。

当前有很多专业院校在开展机械设计基础教学时,过分注重专业知识的讲授,不注重学生的学生观价值观这些方面的培养。导致很多学生虽然专业能力较高,掌握的专业知识点比较多,但却并不能主动地探索,不明白为何而学,也没有团队协作意识,甚至缺少未来发展的动力,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在步入社会后也不能根据社会的发展,需求进行自我调整。所以必须要在课程教育中融入思政教育思想。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并将其融入课堂教学中。例如:机械发展史中的奇闻异事、大国工匠中蕴含的人生哲理等等。这种方法既能够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机械设计知识开阔眼界,还能够接受价值观的引领,从而拥有正确的三观、拥有肯为国家奉献艰苦奋斗的精神,并学会团结协作。

4 《机械设计基础》线上线下课程特色

线上、线下模式结合,课程内容系统、完整,在机械类各专业课程体系中,本课程是专业主干核心课程之一。该线上课程建设紧密结合当前机械应用的现状,把机械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知识及主要应用有机结合在一起,在内容上体现了教学内容的完整与连贯,在深度与广度方面又以教学案例、图片等方式加以体现,使学生能直观、形象地了解机械的应用。

线上内容运行有序,反馈及时、有效,线上课程建设完成后,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行登陆测试系统,做相应的测试,测试结束后,系统能即刻将测试结果显示出来,及时反馈学生学习的效果。

线上线下的教学模式就是把互联网信息技术和传统的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既能引导并监控学生的学习过程,也能够让学生自己找到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从而有更多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设置课程思政模块,思政内容突出。

打造线上线下交叉融合平台,促进教育资源共享,线上课程建设完成后,要注重提高学生的网络自学能力,提高教学活动效率,让学生有更多的学习积极性。并在教学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个性化的学习。

5 课堂教学探索与实施

5.1 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进行思政教育

教师要细心的挖掘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并利用这些思政元素开展思政教育。这样就能够在课堂上全方位的进行教育教学。例如:瓦特改良蒸汽机这一事件就体现了主人公在机械发展史的道路上勇敢的探索,不怕艰难,并最终成功的推动了机械设计的发展。这个过程就可以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让学生学会艰苦奋斗勇于探索;在螺纹连接前,人们往往需要确定两个被连接点的准确定位,通过这一事件,就可以让学生思考人生的发展。如果在人生的道路上出现了思想偏离,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矫正,就会逐渐的影响到自身的行为。也就是说,人生如果出现了错误的决策,不能及时的改正就会影响到整个人生轨迹。所以,每个人都要时常反思,确定自己的定位,这样才能明确人生的发展方向;在齿轮转动时,如果一个齿轮失效,那么就会影响到整个齿轮系统,从而无法继续工作。通过这一事件,能够让学生认识到个人和集体之间的关系。如果个人的思想素质不符合标准,可能会给整个集体带来影响。所以要想让一个集体有较好的发展,那么集体中的每一个人都要有较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与此同时,如果集体的效率运转较高,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集体中的每一个人,刺激他们发展。在生活中,每一个学生都要有较强的团队合作意识;齿轮转动的过程中,材料的应力值超出了弯曲疲劳极限。就会出现疲劳裂纹。在不断积累扩展的过程中,这些裂纹就会让整个齿轮疲劳折断。通过这一事件能够让学生认识到量变和质变之间的关系。一旦出现量变质变,就是必然的结果。所以要想获得成功就要不断的坚持就要不断的积累。

5.2 以教师自身所见所闻为切入点进行思政教育

要想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就要实现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所以教师在课程思政教育时,可以把自己当做教学的切入点或是教材样本。从个人的角度出发,讲一讲自己的人生阅历或是科研经历,提炼一些,做人或是做事的道理。这样能够逐步的引领学生的思想,还能够利用其中的故事情节,打动学生的心灵。这样也能够防止一味说教造成学生的反感。

5.3 结合大国重器、大国工匠等开展思政教育

隨着我国高科技大型机械装备越来越多,而且在平常的工作中,就包含很多能工巧匠,蕴含了一些工匠精神。其中有一些机械设计的例子就可以当做课程思政的教学元素。通过这些例子,能够让学生感受到什么是大国工匠,并让学生拥有广大的志向,激发学生的报国热情等。

6 结语

混合教学模式是近年来兴起的新型教学形式,它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模式。把机械设计基础和课程思政融合在一起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实现全方面的玉人。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拥有奉献精神,学会团结协作等。而教师要在课程的基础上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不断的尝试课程思政的教学新方法。并在课堂上适度的融入思政元素,这样才能够立德树人,培养出符合国家标准的高素质的优秀工程技术人员。

(通讯作者:黄爱维)

基金项目:《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思政建设:校级+“课程思政”专项课程建设项目+2020JKS021。

参考文献:

[1]张俊玲.将“课程思政”理念基因式融入专业课堂教学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8,(46):49-50.

[2]陈荣.“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思政教育的制约因素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18,(10):97-98.

[3]肖红秋.“线上线下”教学模式的思考与探索[J].职业技术,2016(07).

[4]周元凯,左雪,樊玉杰.机械设计课程思政教学途径探讨[J].教改教法,2018,(438):56-58.

作者:黄爱维 陈媛媛 金亚云 丁亚利 张山华 范凡

基础课程机械设计论文 篇3:

高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启发式实践教学探索

◆摘 要:目前,我國的制造业迅速转型,高职类院校开始积极探索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而更好的适应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其中传统教学和新教学优缺点的分析是第一步,有的学者提出了启发式实践教学策略。本文结合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要求,通过新式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升学生创新能力,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关键词:高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启发式实践;教学探索

一、引言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之下,高校课程改革备受关注。许多高职院校将课改的重点放在教材优化和教学计划的调整上,其中启发式实践教学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教师开始有目的、有标准、有成果的推进新教学方法的落实,深入了解互联网+制造业的发展特色及优势,顺应时代改革的需求。

二、高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高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现状不容乐观。首先,老师采取单一的教学模式,单向性的灌输知识,忽略了学生的基础实践。其次,老师无视对互联网+背景的分析及研究,没有意识到互联网+制造业的发展优势,难以充分体现学生的特质,无法保障教育教学策略的与时俱进。最后,教师的自我定位出现偏差。课程建设工作停滞不前,还未结合新课改的发展背景推进教学改革及优化调整。

三、启发式实践教学的意义

综合上文对高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现状的分析和研究可以看出,这一课程改革工作难度偏高。对于学校来说,要想实现自身的稳定建设,首先需要关注教学,结合这一立足之本实现不断创新。保障学生需求、社会需求之间的紧密对接,只有这样才能够提升自身的综合竞争力。在网络技术和社会变革不断发展的今天,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再适用,许多高校迎来了发展变革的全新时期。如何着眼于这一时代变动,培养适合企业发展需求的毕业生,是学校老师及领导层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启发式教学模式适应制造业的发展进程,能够促进教学手段的多元化和多样性,是课程本身及教材理念的根本性改革。教师可以利用启发式教学模式加强师生互动,不再以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为基础,而是体现知识传授的多元化和多样性,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让学生在自主实践的过程中有所创新、有所收获。

四、高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启发式实践教学策略

(一)明确课程建设目的

与本科教育相比,高职教育的内容及形式存在明显区分,后者更加关注实践的操作,因此,人才培养的侧重点不同。在推动课程改革时,两者所采取的课程方式差异非常明显,高职学生需要具备熟练操作机床的能力,了解与机床加工相关的知识和原理,因此专业课程老师需要关注课程建设的目的。

比如在高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机床学习是基础。该专业的教育教学内容比较复杂,其中课堂理论教学、校内实训和企业实践是重点。在传统制造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智能化发展备受关注。对此,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也需要进行及时的改进和调整。教师需要发挥原有教学模式的优势,探索全新的教学思路,培养学生的良好适应能力。其中企业需求是设置课程建设目的的基础,学校需要着眼于企业的实质需求推动课程改革,关注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及塑造,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其中。

(二)建立全新的教学模式

为了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需要学习国外先进高职学校的教学特点,建立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其中国内教育特色非常显著,教师需要注重宏观分析,了解国内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教育特色,在融合与改进的过程中构建机械专业特色的新式课堂。

新型的课堂教学不再以单纯的理论讲解为中心,而是积极利用各种全新的信息手段,通过对当今制造业发展需求的分析及研究来构建一体化的课程教学模式。比如在学习高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的机床原理时,教师会发现传统教学模式也有许多显著的优点。对此,老师需要在兼容并包的基础上,实现教学策略的有效改革及创新升级。与其他课程相比,高职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利用更为复杂,其中启发式实践教学的探索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学模式的创新及改革是重点及核心。教师需要关注新教学模式特点及优势的分析及解读,在扬长避短和优势互补的基础上促进教学环节的大力落实,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三)丰富课程建设内容型方法

专业课程内容是课程改革中的重点和核心对象,学校老师需要了解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分析课程优势及人才培养目标,适当安排课程的授课内容,突出重难点知识,进一步丰富课程建设的内容和形式。信息技术手段的合理应用最为关键,为了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教师需要精心安排和设计不同的实践动手制作活动,将恰当的教学方法融入其中,关注课前布置、课上制作和课后理解之间的紧密结合,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加深学生对该课程知识的理解,进而营造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

课程建设内容及方法的丰富化及多元化离不开不同教学环节之间的联系,教师需要先提出课程改革方案,然后积极利用新信息技术和多种形式教学方法,结合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和吸收能力,了解学生的嗯学习成绩,完成基础测试工作。然后进行简单的总结和反省,这种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能够充分彰显启发式实践教学模式的特色及优势。

五、结语

在新课改精神的指导下,教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产生了较大变动。对于高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来说,在将启发式实践教学活动融入其中时,教师需要关注多种教学方法之间的结合。构建以学生为主的新式课堂,提升学生自学能力,保障学生坚持积极向上的学习状态,自主完成课前预习和课后巩固任务,实现活学活用。

参考文献

[1]陈静,Chen,Jing.“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7.

[2]翁银翔.启发式教学法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中的应用[J].甘肃科技,2014,30(016):79-80.

作者:陆升起

上一篇:文学名著阅读教学论文下一篇:年度规划总结(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