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自动化导论论文

2022-03-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电气自动化导论论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下,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以电气自动化为鲜明标志,对于整个社会的科学技术进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简要探讨电气自动化及其未来发展方向,以促进现代化生产效率的不断提升,仅供相关人员参考。

第一篇:电气自动化导论论文

电气自动化中电气接地及电气保护技术探究

摘要:电气设备的接地故障将影响接地和电气保护技术的质量和效率。接地故障主要由接地和导体之间的无意接触引起接地故障可分为以电流保护为接地触点的建筑配电线路和电气保护技术,这可能导致过电压保护电流增加,导致电流保护装置误动作。如果建筑电气设备的接地和电气保护技术设计不科学,可能导致接地故障甚至触电事故。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保护技术;应用发展趋势

目前,作为城市化进程的一部分,电气化发展迅速,社会群体对电气工程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气设备的接地保护系统在设计、安装和具体应用中都非常容易接地,严重影响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为了给电力系统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供电环境,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减少电力安全隐患,本文简要分析了电气接地和电气自动化保护技术,仅供参考。

1接地技术概述

1.1接地技术理论

接地技术的应用实际上是电气设备的接地装置,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形成点低阻通道,采用接地技术,可分为两类:接地零电位,通过电气设备本身的金属边界与地面之间的通信来保证導电性,从而为电子电气设备提供有效的保护,确保操作人员的安全。其次,系统提供与基座的连接,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并提供屏蔽保护,系统内部电磁元件的兼容性更高。

1.2接地技术的主要功能

1.2.1自我安全

在当前电子电气设备的供电系统中,电源接地已成为一个困难或缺失的保护装置,在一般设备运行过程中,电源接地可有效防止各种电压干扰频率产生的交流电源线入侵,进而影响低电平信号的正常运行,最终保证电气设备的安全。

1.2.2对于干扰的抑制

在当前电子设备的运行中,其自身的工作电源一般由交流提供,在实际使用中,应注意对地面配电容量和电气设备的强烈影响,二是电子电气设备的接地保护,确保最大限度地抑制干扰,毕竟保证了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

2电气自动化中接地电气系统保护技术分析

2.1良好的安全接地

良好的安全电气接地是电气设备运行中防止设备泄漏的基础,电气设备的外壳应适当接地,以有效释放静电,在电气设备运行过程中,电气设备应有效使用屏蔽装置,以防止电磁感应和对电气设备的损坏。

2.2确保矿山安全接地

雷雨危害是影响电气安全的主要形式之一,因此,在电气设备的操作实践中,应准备好防雷动作和安全接地,并有效引入电流,它与避雷针等有关,避免损坏电气设备。同时,必须确保电气设备相关传输电路的安全接地。

2.3安全接地

保护和接地的主要目的是有效地消除电磁辐射的影响,尽量减少电磁场对人和设备的损害和影响,使屏蔽装置能够安全接地,为了避免电磁干扰对电子设备操作员和电气设备的正常稳定运行产生不利影响,屏蔽和接地的主要目的是向地面注入适当的电磁辐射。

2.4现场安全

施工现场电气设备布置的特殊性也影响安全接地系统的性能。电气设备施工前,应对施工现场的电阻率、湿度等相关因素进行检查计算,采取提高地面效率等有效措施,有效提高施工现场的作业安全性。

2.5有效提高接地电阻的测量精度

有效测量接地电阻是确保安全接地的重要因素。在实施安全着陆工程时,一方面应充分考虑设备和环境的不同因素,另一方面,通过选择更精确的测量设备和应用科学的测量方法。通过消除干扰,结合实际情况,获得了有效的测量数据。

2.6定期进行电气安全接地检查

安全电气接地不能一劳永逸,随着设备的使用和环境的变化,电气接地状态也随之变化。因此,在实践中,有必要定期检查电气系统的接地安全,以防止相关事故的发生,确保电气安全的有效发展。

2.7合理化控制电涌防护器

在实际设备加工和控制过程中,应综合利用防浪装置,将接地线长度设置为尽可能笔直,并扩大接地线长度,以有效提高阻抗值。确保电压和全谐振阻抗在高频下形成有效的开路结构,提供设备和操作系统的整体效果。此外,为了确保预期的处理效率,在使用波浪保护装置时,电缆必须完全隔离。另外,技术热源必须与接地线连接进行深度质量处理,采用双芯线,设计工艺和设计要求符合基本材料标准,有效避免使用单铜线,提高质量,提高设计效率和应用水平,促进整个接地系统的最佳运行。

3电气自动化系统的接地保护措施

3.1直接接地

建筑业的发展是由社会经济的进步所推动的,在某些情况下,智能建筑中使用的电气设备往往既有通信设备又有自动化设备,这对自动化电气系统的电气接地和电气保护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确保整个电气自动化系统的安全运行,电子设备的运行状态必须由自动控制系统进行良好的控制,并确保整个设备系统的稳定性和准确性,即在自动电气系统中,在保护对接点时,电子设备的输入输出数据应进行科学转换,同时考虑不同因素,通过微电位和微电位平台对模拟信号和逻辑信号进行适当放大,它为信息的输入、输出及其逻辑动作提供了可靠的条件,保证了设备在网络环境中的安全稳定运行。同时,当采用直接接地电气保护自动化系统时,尽可能选用大截面铜芯作为导体,在电子设备接地过程中,一端直接接地,另一端接电位,为了保证供电的稳定性和支撑电位,减少自动化系统发生故障的可能性。

3.2工作接地

关于电气自动化系统的运行,即在系统设计和安装过程中所谓的工作接地,以及变压器中性线上物体的正确接地。夹具是工作接地的基本组成部分,其典型代表是防护和抗静电电阻。在接地操作过程中,为了保证接地的可靠性,配电时通常将夹具存放在机柜内。在电气自动化系统中操作接地时,夹具不能与电线连接,以避免接地故障。在高压系统运行过程中,科学的中性点接地方法可以有效地改善接地电压位置,有利于接地过程中零序电压的剪切控制。

3.3防雷接地措施

(1)排雷行动的总体结构。避雷针与建筑物的钢筋结构连接,安装在电气自动化顶部的空地上,避雷针与钢结构依次与扁铁连接,最后通过并联电流注入地下,达到布雷效果。(2)电源系统接地。供电系统是电气设备自动化中各类电气设备的主电源。供电系统因雷击而瘫痪供电系统的保护主要是带电设备外壳的接地,其原理类似于防雷的整体结构。

3.4静电防护

接地装置在受电磁和静电干扰的电气自动化系统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该接地装置有效地防止了这种干扰和对电气自动化系统运行的不利影响。为了提高电气保护的效率,减少接地故障,接地外壳必须与接地线正确连接,找到接地位置和屏蔽線的端部,屏蔽接地导体应连接的地方。为了保证内部保护的有效性,必须对多芯PE电线进行充分处理。一般来说,在干洗室中,静电现象与位移摩擦密切相关。为了提高电子设备的抗静电性能,必须保证良好的接地连接,保证电子设备芯片的正常工作状态,进一步提高电子设备的工作效率。在此基础上,通过正确连接接地装置和电缆,尽量选择电阻小、接地电阻独立的接地装置,控制欧姆交流操作节点的电阻。应注意,静电接地电阻不应超过100欧姆,以避免影响防静电电子设备的整体效果。

3.5提高设备调试和安装质量

在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建设中,继电保护的功能越来越强大,继电保护的组成和运行环节,如仪表、后台控制、远程控制、五防等功能越来越强大。为保证继电保护的正常运行,必须重视和改进设备、部件的调试和安装,明确继电保护管理的职能和职责,实现各方的有效配合。此外,还注意了系统数据库的建立和基础数据的输入,为继电保护装置的安全运行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新安装的继电保护装置需要进行系统检查,针对计算机设备湿度高、安全系数高、运行可靠性差等问题,以及对环境和条件要求高的问题,两端应采取相应的接地干扰保护措施。科学合理的防雷网络和双回路直流电源。在稳定滤波装置中添加一个位置,然后在避雷器中添加一个交流位置。通过上述综合运输,提高了光缆和网络的抗外力和抗创伤能力,保证了设备的可靠性和可靠性。

4结束语

总之,电气自动接地保护技术在运行中,应充分考虑接地的特殊性,注意接地系统的应用效果,根据设备和具体要求,实现管理机制的多样化,提高电力系统的实用性,为电力管理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自动控制系统中,接地是影响电气自动化的最常见、最严重的故障类型。在实践中,相关领域的工作人员需要系统化不同问题的具体原因,并分析不同问题的具体解决方案。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直接接地、防雷接地和系统接地问题,将有助于提高我国电气自动化的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杨志奇.电气自动化中电气接地及电气保护技术探究[J].电子测试,2021(10):98-99+55.DOI:10.16520/j.cnki.1000-8519.2021.10.041.

[2]黄新星.电气自动化中的电气接地及电气保护技术[J].工程技术研究,2020,5(18):112-113.DOI:10.19537/j.cnki.2096-2789.2020.18.051.

[3]夏季.电气自动化中电气接地及电气保护技术[J].建材与装饰,2020(07):257-258.

[4]杨力敏.电气自动化中电气接地及电气保护技术研究[J].天工,2019(10):124.

[5]吴丰阁.试论电气自动化中电气接地及电气保护技术[J].东西南北,2018(20):157.

[6]张涛,吴远,杨涛.电气自动化中电气接地及电气保护技术探究[J].河南科技,2018(10):154-155.

作者:徐立

第二篇:电气专业导论研讨课教学设计与课程实施

[摘 要]采用研讨课形式重新设计了电气专业导论课程并在本科一年级开展教学试验。实施效果表明,新课程改变过去讲授内容单一、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固定模式,达到了提升电气专业人才培养层次、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与质量、给师生适度“科学增负”的目的。

[关键词]电气专业导论;研讨课;教学设计;课程实施

[基金项目]2017年度武汉科技大学教学研究项目“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省属高校电气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2017Z023)

[作者简介]张良力(1981—),男,湖北武汉人,工学博士,武汉科技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科研与教学工作。

[

近期公布的《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9〕8号)对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内容和要求做出阐述。同时,附件《“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推荐认定办法》指明了课程建设类型和方向[1]。研讨课是一种突出学生中心地位的新型教学模式。它使学生分享过去难以获得的课堂“话语权”,将所学知识从过去的被动接受转化为当前的主动传播,最大程度激发其学习主动性。研讨课教学模式的难点在于课堂教学组织与实施。一方面,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选择讲授和研讨内容,达到资源共享、知识生成目标,需要有严谨的教学内容设计和研讨选题;另一方面,由于小班课堂内的师生人数仍有较大差距,如何做到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言、交流互动,并接受教师点评,达到因材施教目标,做好课堂管理和课程考核也具有相当大的难度[2-3]。

一、课程概述

电气专业导论针对电气专业大学一年级学生开设,课程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较全面地了解电气工程学科体系、本科专业知识及其课程组成,初步建立起电气专业意识和课程学习方法[4]。教学内容按学生认知特点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讲授人类对电、磁的早期认识、研究、应用,电工技术与理论的发展,电能利用与发电类型,电力工业的发展与特点。此阶段帮助学生了解电气专业发展沿革以及电力工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地位。第二阶段讲授电力系统及其组成,高电压与绝缘技术基本特点及研究对象,电力电子技术应用前景。此阶段帮助学生理解电气学科及其涵盖内容,了解电气学科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地位。第三阶段讲授电力通信技术,智能电网和电力物联网的发展现状。此阶段帮助学生理解我国电力通信系统的发展趋势与战略布局,了解国外电力通信系统的发展现状及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二、研讨课教学设计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bbinghaus)研究发现,人在接受新知识后的遗忘进程曲线呈“前期下降速度快,后期下降速度慢”趋势[5]。从人类记忆特性角度进行教学设计,研讨课教学模式无疑有利于学生在初学阶段对电气专业导论知识的记忆强化。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进步,学生已不满足于在课堂上吸收新知识或接纳新事物,更倾向于在互联网上获取与专业相关的新技术、新应用。另一方面,随着自媒体、短视频等手机应用软件的兴起,大学生越来越善于探索新奇和表现自我[6]。在研讨课前,让学生利用互联网开展主动式、探究式学习并形成学习成果;在研讨课进行时,让学生充分展示学习成果,允许学生在专业范围内针对选题内容畅所欲言;教师在研讨课上的职责是“限定范围,把握节奏,记录评分”,必要时参与到讨论中,帮助学生走出“误区”。

本次电气专业导论研讨课教学设计如下:(1)合理安排课程学时。在确保完成“电气专业导论”教学大纲规定的课程内容基础上凝练讲授内容,将讲授课时缩减,从原先总共16课时缩至8课时;增加研讨环节8学时。(2)根据课程教学内容,设置若干个研讨课专题方向,每个专题方向配备1名教师,负责出题、研讨课主持、学生考核评分。(3)教师团队需做好研讨课前准备,包括各专题方向下的具体研讨内容设置,制订课程考核办法,设计课堂实施流程,安排学生分组选题,辅导学生做好文献查阅和电子文档制作,以及研讨课实施场地预订等工作。(4)研讨课实施时,课堂以学生为中心,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引导学生充分展示研习成果,必要时参与讨论和点评,把控专题讨论方向或讨论时长,提醒学生完成课堂流程各环节内容。(5)研讨课后,教师及时收集学生研讨课研习材料并给予评分,及时总结研讨课实施效果。

根据电气专业导论教学大纲内容以及大学一年级学生对电气专业的认知规律,此次研讨课设置4个专题方向:电气工程基础与电工新技术、电力系统自动化、电力电子技术、电力通信系统。根据学生选课人数及其分组情况,每个专题方向下设16个研讨内容(子专题),共计64个研讨内容(子专题)。将全体学生划分为16个研讨小组,每个小组5至6人。每个小组在4个专题方向下各选1个研讨内容(每个小组所选4个研讨内容不得重复)。研讨课环节8课时分4次,每次间隔1周实施,每次研讨课由4名教师各指導4个小组同时进行。经过4次研讨课,所有小组完成4个专题方向的研讨选题。

三、课程实施

以学生为中心的电气专业导论研讨课实施,要求学生的学习过程具有一定的“挑战度”。结合此次课程考核办法,要求学生在研讨课前围绕“电气专业导论”知识在课堂内外、线上线下开展自学和文献资料收集。在研讨课堂上,小组以幻灯片展示学习成果,以答辩形式回答老师或其他小组学生提问,并开启探究式讨论。在此过程中,教师采用非标答、综合评价等角度,对学生的学习投入程度、学习成果、个性化能力进行多维度考评。

单次研讨课视课程时长及参与讨论的人员数量情况,课程实施流程设计如下:(1)小组(代表)就选题内容作幻灯片展示汇报,介绍学习情况(10—15min)。(2)场下师生就汇报内容集中提问,汇报小组成员讨论并回答(7—10min)。(3)小组集体总结研讨结论并由教师简评(3—5min)。

整个研讨过程由小组安排人员摄像记录,以便课后小组成员针对研讨内容进行回顾、反思,巩固学习效果,提升下次研讨课成果汇报质量。研讨课结束后,各小组就专题方向提交总结报告、汇报幻灯片、摄录视频,小组内所有学生就研讨内容提交技术报告。教师根据各小组提交的学习成果,给予每个学生电气专业导论课程最终成绩评分。

四、课程实施效果

设计的电气专业导论研讨课目前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一年级开设。通过教学模式革新、教学设计、课程实施,使电气专业导论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达到“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要求。课程取得的实施效果如下:(1)研讨课一改过去讲授内容单一、固定,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自主线上线下学习,对知识深度分析、大胆质疑;在研讨课环节勇于展示、勇于创新;课后自我反思并完善学习成果。这一系列举措,能提升电气专业人才培养层次,达到知识、能力、素质有机融合的培养目标。(2)通过热烈讨论和深入交流,师生共同将可作为导论课程的电气专业相关知识进行丰富或扩充,并向更深层次推进,使学生在专业学习初期就能全面了解电气学科专业知识体系,把握前沿研究领域和关键技术,为后期树立专业自信,端正学习态度,积累科研素养均有帮助。(3)通过教学模式创新,达到给师生“科学增负”目的。电气专业导论的课程学习过程,特别是在研讨环节,学生需查阅大量的学习资料,制作精致的电子文档,做足充分的心理准备,方能自如应对讨论过程,得到较好的评比结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9〕8号)[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910/t20191031_406269.html,2019-10-30/2019-11-30.

[2]唐求,孟志强,银翔,等.“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教学模式的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8,40(6):12-14+57.

[3]陈征.基于FKCP视角的工科类本科专业课程讨论课教学设计[J].大学教育,2017(11):54-56.

[4]陈显彪.《电气工程导论》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中國电力教育,2017(3):56-58.

[5]施小明,王娟玲.基于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理论的实践教学组织设计[J].中国教学技术装备,2016(14):88-89.

[6]苏春,张继文.美国里海大学“工程实践导论”新生研讨课的组织与实施[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3(S2): 131-133.

作者:张良力 王斌 陈华丽 陈赟

第三篇:电气自动化及其电气自动化的发展方向

摘要: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下,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以电气自动化为鲜明标志,对于整个社会的科学技术进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简要探讨电气自动化及其未来发展方向,以促进现代化生产效率的不断提升,仅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现状;发展方向

就当前工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电气自动化技术在工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仅提高了机械运行效率,并且实现了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对于现代社会生产改造具有重要意义,并在拉动设备经济增长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相关研究表明,电气自动化是推进社会智能化、工业化发展的重要技术条件,因此加大力度探讨电气自动化及其未来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一、电气自动化的发展历程

通过研究可知,电气自动化的形成,经历了重大的发展变革。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智能化技术、电子技术以及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使得电气自动化也呈现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并形成了综合性的学科体系,受到整个社会的高度重视。

20世纪50年代以来,电力设备不断涌现出来,促进了电气自动化的形成,并在社会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成为电气自动化发展变革的主要趋势。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微型计算机逐渐得到广泛应用,这就为电气自动化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推进电气自动化迈向新的高度。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条件下,信息技术逐渐得到广泛应用,在实际应用中,通过自动控制与信息处理技术的有机结合,推进了电气自动化的现代化发展。

到20世纪70年代,现代通讯呈多元化发展态势,智能化技术得以形成,一定程度上优化了电气自动化系统的内部结构,扩大了电气自动化的规模,促进了复杂问题的高效解决。但电气自动化在实际应用中也存在一定不足,其控制理论尚未发展健全,此种情况下催生了大规模的系统控制和复杂系统智能控制自动化理论以及方法,这就为电气自动化的技术创新打下良好的基础。基于现代通信科学技术、微型计算机以及智能化技术所形成的现代自动化系统具有一定特殊性和复杂性,为电气自动化的稳定持续发展创造了有利條件。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电气自动化不断发展成熟,成为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了人工智能、医学、交通以及现代制造技术等的发展,在农业、工业等领域均得到广泛应用,在拉动国民经济增长上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电气自动化的发展现状

2.1 信息技术的决定性影响

信息技术是包括计算机、世界范围高速宽带计算机网络及通讯技术,广泛的讲就是指人类开发和利用信息的一切手段这些技术手段主要目的是用来处理、传感、存储和显示各种信息等相关支持技术的综合体。

现代信息技术又称为现代电子信息技术是建立在现代电子技术基础上的它是以通信、计算机自动控制等现代技术为主体将各个种类的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处理并进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是实现信息的获取、处理、传输控制等功能的系统或设备的信息系统技术主要包括光电子、微电子以及分子电子等有关元器件制造的信息基础技术。主要是用于社会经济生活各个领域的信息应用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电气自动化中众多学科领域的持续技术创新信息技术对电气自动化的发展具有较大的支配性影响。反过来信息技术的进步又同时为电气自动化领域的技术创新提供了更加先进的工具基础。

2.2 与物理科学的联系更加紧密

20世纪的后半叶对电气工程的成长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固体电子学也主要是由于三极管的发明和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的发展,电气自动化与物理科学间的紧密联系与交叉仍然是今后电气自动化的关键,并且将拓宽到微机电、生物系统、光子学系统。

2.3 现代技术的迅速发展

现代技术的飞速进步和分析方法势必带动着依赖现代技术的电气自动化、设计方法的日新月异也将迅速发展起来。

三、电气自动化的未来发展趋势

3.1 系统结构通用化

在企业网络结构中,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合理应用,能够为企业内部计算机监督、设备监控等数据通讯安全提供有效保证,从而维护企业内部各项信息安全,提高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由此可知,在电气自动化未来发展中,系统结构通用化是一项重要的发展趋势,能够基于内部网络对现场设备进行高效监督,从而维护系统数据的精准性和可靠性。

3.2 系统平台的开放化和信息化

在未来电气自动化发展中,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合理应用,系统平台将逐步实现开放化和信息化。具体来讲,开放化是系统一体化得以实现的重要条件,将管理、决策、设计与控制等有机融合于一体,从而全面提高系统运行稳定性。与此同时,系统平台的开放化能够以计算机网络为平台,实现信息实时交换与共享,促进系统运行效率的不断提升。

在系统平台开放化的过程中,能够基于接口实现系统与外界网络环境的有序连接,在局部系统监视、调节、管理控制中得到良好应用,并在电力系统各元件内得到广泛应用,促进电力系统信息化管理的调度自动化的顺利实现,并且有助于推进电气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电气自动化系统平台的开放化合信息化是促进系统应用价值得以实现的重要平台,基于电力设备设计、制造以及运行等环节,对现代计算机技术和仿真技术进行优化利用,从而有助于提高电气自动化系统的实际应用效率,凸显其应用优势,以信息技术促进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变革创新,从而推进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社会生产中的合理应用。

3.3 标准化的系统程序接口

当前世界上衡量工业现代化水平高低的公认标准之一便是电气自动化水平。电气自动化不仅是实现工业现代化的核心技术,更是我国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必选途径。标准化的程序接口在网络方面可以使用TCP/IP作为统一的通讯标准可以保证不同厂家之间的软硬件产品数据正常交换在与企业的管理系统、监控系统连接时至关重要的是基于硬件平台的自动化解决方案。使用Windows NT作为操作系统还解决了它们之间的通讯障碍能够使硬件可以在自动控制和管理平台之间建立一种最好的接口。方便了电气自动化系统和办公系统的数据交换与共享基于Windows系统的标准和技术大大减少了工程时间和费用。

结束语

总而言之,电气自动化在现代社会工业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推进生产力发展以及社会经济进步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促进自动化、智能化生产的顺利实现,应当坚持与时俱进,采取有效措施推进电气自动化的优化发展,并在社会生产中对其进行优化利用,从而推进国民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

作者:袁岳程

第四篇:电气工程中电气自动化技术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能实时对电气工程进行自动管理、控制、调节和监控,实现电气设备功能的自动化,保证其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本文阐述了电气工程中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关键词:电气工程;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

引言

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它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电气工程的运行效率,并降低成本、减少事故发生的概率,也带动了相关电气行业的发展。因此,电气工程相关企业应高度重视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使企业本身可以与时俱进,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一、电气自动化技术概述

1概念

电气自动化技术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其理论基础涉及许多学科,如控制学、语言学和信息学等。为了使电气自动化技术更加实用,人们通常借助计算机技术,开展一些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可操作性实验,在现代计算机技术中,电气自动化技术已发展成为一种高端技术。同时,人们在电气工程中,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多。自动化技术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不仅能使各电气元件的工作效率提高,还能极大地降低电气工程的整体运行成本,不断降低相关控制人员的工作强度,促进电气工程的高产、高效。

2特点

1)技术涵盖面广。随着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力工程中的广泛应用,电气自动化所涉及的技术领域不仅越来越广泛,而且越来越复杂。就目前的电气自动化技术而言,电子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是其建立的主要基础。在电气自动化系统的设计中,不仅要重视电气自动化系统的硬件设计,还要注意电气自动化系统软件的设计,应根据具体的使用范围设计不同的技术方案。2)依赖电子技术性强。就目前的电气自动化技术来说,很多都需要依靠现代电子技术。在电气自动化系统中,不但信号采集系统在控制信号时需要借助现代电子计算机技术,而且位于各自动化系统中的传感器在控制各类信号时,也需要借助现代电子计算机技术。

二、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优势

1技术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随着电力应用范围及应用程度的日益广泛,传统的电能系统结构中的问题不断涌现,为从根本上优化电力系统结构的功能,电气自动化技术已成为企业发展的支撑力量。因此,电气工程应加强电气自动化技术结构的优化,从根本上提高电力的整体应用水平。此外,从整体结构而言,电气自动化技术结构比较简单,操作比较方便,能够为操作人员带来极大的方便,从根本上提高我国电气工程中的应用水平,为我国电气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结构性能完善

传统的电气技术结构体系适用于一定时期的实际应用。然而,随着人们对电力需求的增长和对电力发展要求的不断提升,传统的电力技术结构体系呈现出明显的落后趋势,不能适应现代电力技术的发展需求。因此,有必要优化传统的电力技术结构,健全设备,更新技术,所以电气自动化技术应运而生。

3系统的适应能力更强

传统的电气技术结构系统的操作方法相对单一,而电气自动化技术有许多方便的操作方法,适合大多数人的操作,非常适合于电气工程中的应用。同时,系统的良好适应性也能提高电气技术结构工作的效率,实现更好的工作效果。

三、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力工程中的具体应用

1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网调度中的应用

电气工程的自动化调度主要体现在主体服务器和系统调度的自动化上。最重要的应用是自动化系统组件首先实时收集和记录原始数据,基于前期的周期性数据积累基础之上,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快速分析和比较,实时预检电网负荷,优化电气控制系统和调度。电气自动化具有对电厂的信息点通道、站端和中央服务器的连接和反馈功能,自动面向对象的可视化也使手动检测更加方便。此外,电力自动化技术在电网调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对电网系统的自检和电网故障的查找、确定和排除都有重要作用。

2电气自动化技术在变电站中的应用

电气自动化技术在变电站中的应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代替大量的人工操作。在过去,这些手动操作环节的误差更为明显,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可以消除这些误差。同时,变电站的管理人员还可以通过电气自动化监控系统,对变电站内电气工程的运行情况进行监测,进而对变电站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及时排除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确保变电站的安全稳定运行。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电气自动化技术在变电站技术中的应用也得到了改进,解决了许多应用中的基本问题,并可直接应用于变电站的工作流程,从而简化了变电站的工作流程,进而使变电站工作变得更加可靠。

3电气自动化技术在发电厂中的应用

在传统的发电系统中,电气系统和炉机系统是独立运行的。因此,操作员要对这两个系统进行控制,这需要依靠一个集散系统,这不仅增加了操作员的工作量,而且严重阻碍了各个装置之间信息的沟通,由于发电系统信息量大,发电厂在故障或事故发生时往往无法及时对其检修。所以应用电气自动化技术后,可以实时监测电机运行状态,各个装置之间的信息传输更加畅通,从而提高了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在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基础上,将电力系统中增加一个统一的单元炉机组,该单元炉机组能够实时分析电力系统的运行参数,有助于提高集散系统的控制功能。例如,在某电厂应用电气自动化技术后,实现了电厂设备运行状态检测与设备异常预警信号发射一体化,极大地提高了其电力系统的可靠性,所以它已成为在我国其他电厂的参考对象。

4电气自动化技术在配电系统中的应用

配电系统自动化规模相对较小,集设备管理、数据传输、计算机技术和现代控制技术于一体,可以为用户提供优质的服务,确保供电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促进电能质量的提高,降低工作人员的工作量,确保电力系统安全、经济的运行。当前,部分国家在配电自动化发展中,开始使用人工智能、光纤通信及大规模地形现实等技术,我国是使用结合配电自动化和配电管理、就地控制馈线自动化、集中控制等模式,通过主站和子站网络之间的联系,形成高效的配电自动化系统。

四、电气工程中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的发展趋势

作为一项综合性的技术,电气工程和自动化要想有更大的发展,就要从技术发明入手,突破技术瓶颈,为自动化建设和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积极推进节能降耗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同时努力创新材料和技术的使用,采用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等新技术,开发新产品。要想使这些步骤得到资源的合理化配置,这些系统必须通过互联网链接起来。借助于网络,不仅提高了电网调度的自动化程度,而且有效地将下机调度机构与变电站、发电站联系起来,使整个系统更加协调。通过建立一个通用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网络系统,可以有效地、快速地交换各种系统之间的数据,从而促进整个企业的优化发展。最终解决了载波在配电网应用中的路由、衰耗等技术问题,由于采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才得以提高载波接收的灵敏度,电气工程和自动化系统才能更安全、更有效地传递信息。因此,在当前电气工程和自动化的发展中,必须实现程序接口的完美对接,以减少开发项目的时间和成本。

结语

随着电气工程的发展,电气自动化技术不断进步,其在电气工程中的作用也日益增强。电气自动化技术可减少人工分散操作造成的误差,提高人工操作的效率,同时,可对电气工程进行实时监控,保证了电气工程的安全、稳定和高效运行。加快电气工程的自动化水平,促进其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这对电力工程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梁立继.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7.

[2]于洋.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

[3]张安国.电气自动化技術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6.

作者:丁维军

第五篇:电气自动化及其电气自动化的发展方向

摘 要: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下,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以电气自动化为鲜明标志,对于整个社会的科学技术进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简要探讨电气自动化及其未来发展方向,以促进现代化生产效率的不断提升,仅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现状;发展方向

电气自动化技术在工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仅提高了机械运行效率,并且实现了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对于现代社会生产改造具有重要意义,并在拉动设备经济增长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相关研究表明,电气自动化是推进社会智能化、工业化发展的重要技术条件,因此加大力度探讨电气自动化及其未来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一、电气自动化的发展历程

通过研究可知,电气自动化的形成,经历了重大的发展变革。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智能化技术、电子技术以及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使得电气自动化也呈现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并形成了综合性的学科体系,受到整个社会的高度重视。

20世纪50年代以来,电力设备不断涌现出来,促进了电气自动化的形成,并在社会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成为电气自动化发展变革的主要趋势。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微型计算机逐渐得到广泛应用,这就为电气自动化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推进电气自动化迈向新的高度。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条件下,信息技术逐渐得到广泛应用,在实际应用中,通过自动控制与信息处理技术的有机结合,推进了电气自动化的现代化发展。

到20世纪70年代,现代通讯呈多元化发展态势,智能化技术得以形成,一定程度上优化了电气自动化系统的内部结构,扩大了电气自动化的规模,促进了复杂问题的高效解决。但电气自动化在实际应用中也存在一定不足,其控制理论尚未发展健全,此种情况下催生了大规模的系统控制和复杂系统智能控制自动化理论以及方法,这就为电气自动化的技术创新打下良好的基础。基于现代通信科学技术、微型计算机以及智能化技术所形成的现代自动化系统具有一定特殊性和复杂性,为电气自动化的稳定持续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电气自动化不断发展成熟,成为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了人工智能、医学、交通以及现代制造技术等的发展,在农业、工业等领域均得到广泛应用,在拉动国民经济增长上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电气自动化的发展现状

(一)信息技术的决定性影响

信息技术是包括计算机、世界范围高速宽带计算机网络及通讯技术,广泛的讲就是指人类开发和利用信息的一切手段这些技术手段主要目的是用来处理、传感、存储和显示各种信息等相关支持技术的综合体。

现代信息技术又称为现代电子信息技术是建立在现代电子技术基础上的它是以通信、计算机自动控制等现代技术为主体将各个种类的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处理并进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是实现信息的获取、处理、传输控制等功能的系统或设备的信息系统技术主要包括光电子、微电子以及分子电子等有关元器件制造的信息基础技术。主要是用于社会经济生活各个领域的信息应用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电气自动化中众多学科领域的持续技术创新信息技术对电气自动化的发展具有较大的支配性影响。反过来信息技术的进步又同时为电气自动化领域的技术创新提供了更加先进的工具基础。

(二)与物理科学的联系更加紧密

20世纪的后半叶对电气工程的成长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固体电子学也主要是由于三极管的发明和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的发展,电气自动化与物理科学间的紧密联系与交叉仍然是今后电气自动化的关键,并且将拓宽到微机电、生物系统、光子学系统。

(三)现代技术的迅速发展

现代技术的飞速进步和分析方法势必带动着依赖现代技术的电气自动化、设计方法的日新月异也将迅速发展起来。

三、电气自动化的未来发展趋势

(一)系统平台的开放化和信息化

在未来电气自动化发展中,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合理应用,系统平台将逐步实现开放化和信息化。具体来讲,开放化是系统一体化得以实现的重要条件,将管理、决策、设计与控制等有机融合于一体,从而全面提高系统运行稳定性。与此同时,系统平台的开放化能够以计算机网络为平台,实现信息实时交换与共享,促进系统运行效率的不斷提升。

在系统平台开放化的过程中,能够基于接口实现系统与外界网络环境的有序连接,在局部系统监视、调节、管理控制中得到良好应用,并在电力系统各元件内得到广泛应用,促进电力系统信息化管理的调度自动化的顺利实现,并且有助于推进电气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电气自动化系统平台的开放化合信息化是促进系统应用价值得以实现的重要平台,基于电力设备设计、制造以及运行等环节,对现代计算机技术和仿真技术进行优化利用,从而有助于提高电气自动化系统的实际应用效率,凸显其应用优势,以信息技术促进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变革创新,从而推进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社会生产中的合理应用。

(二)标准化的系统程序接口

当前世界上衡量工业现代化水平高低的公认标准之一便是电气自动化水平。电气自动化不仅是实现工业现代化的核心技术,更是我国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必选途径。标准化的程序接口在网络方面可以使用TCP/IP作为统一的通讯标准可以保证不同厂家之间的软硬件产品数据正常交换在与企业的管理系统、监控系统连接时至关重要的是基于硬件平台的自动化解决方案。使用Windows NT作为操作系统还解决了它们之间的通讯障碍能够使硬件可以在自动控制和管理平台之间建立一种最好的接口。方便了电气自动化系统和办公系统的数据交换与共享基于Windows系统的标准和技术大大减少了工程时间和费用。

结束语

总而言之,电气自动化在现代社会工业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推进生产力发展以及社会经济进步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促进自动化、智能化生产的顺利实现,应当坚持与时俱进,采取有效措施推进电气自动化的优化发展,并在社会生产中对其进行优化利用,从而推进国民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

作者:周福财

上一篇:房地产法律论文下一篇:法律重要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