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农业大学农学

2022-12-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吉林农业大学农学

高等农业院校《农学概论》教学探讨

[摘 要]《农学概论》是农业院校非农学专业所学的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紧密结合的专业选修课程以及全校通识教育课程。农业院校非农专业开设《农学概论》专业选修课的宗旨在于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全方位的专业人才。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适宜的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手段,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学习背景特点,开展启发与探讨式课堂教学,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改革考核内容,坚持教学内容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平衡教学重点和学习兴趣之间的关系,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他们对农业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专业选修课 通识课 农学概论 课程教学 教学方法

[

目前, 我国大部分高校采用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 学生除了修满基础课与必修课以外, 还可以自主选择专业选修课以及通识教育课程。学分制下的专业选修课和通识教育教学的初衷是实现学生的 “选我所爱, 爱我所选”,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 有利于因材施教, 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潜能。[1]

《农学概论》是农业院校园艺、生物、植物保护、资源环境、经济管理等专业的选修课,也是学校其他非农林专业的任意选修课,即通识课程教育,可以由全校不同年级和不同专业学生组成课堂教学。课程内容涉及作物学、土壤学、植物学、植物生理学、耕作学、植物保护学等理论。其内容多、覆盖面广、章节之间联系性差、知识差异性大,并具有综合性、宏观性、战略性、应用性等特点。因此,如何系统地、有针对性地把这些知识通过浅显易懂的方式传授给学生,是每一个任课教师面临的问题与探讨的课题。对于农业大学的非农专业学生而言,农学概论课程的教学目标在于扩大知识面,培养热爱农业、学习农业、服务农业的理念。为此,张学林等人就大学生对农学概论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环节进行了调查研究,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改革,[2]真正从课堂教学中学到应该普及的农学知识内容。

鉴于此, 笔者结合自己近年来为资源与环境学院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学生、生命科学院生物工程专业学生和工学院机械化专业学生讲授 《农学概论》专业选修课,以及该课程作为全校公共选修课的通识教育课程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 针对不同课程提出相应的教学方法与对策,来不断提高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以期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达到该课程的教学目的。

一、《农学概论》开设的目的及选课概况

近年来,在我国高校各个专业课程体系中,选修课程所占比例愈来愈大,成为大学阶段课程设置的重要组成部分。《农学概论》作为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已成为农业高校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的开设,不仅巩固了必修课所学的知识,而且使学生全面了解了本专业相关研究领域,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培养了学生自主获取新知识的技能和方法,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般来讲,高校选修课的开设应达到以下几个目的:1.对本专业所在的学科领域进行更深入的学习;2.对本专业相关的学科进行了解;3.有助于学生在非专业素质方面的提高,保证学生的综合素质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因此,学生如果能够根据其兴趣所在,结合专业方向,选修一些专业课,就能够很好地促进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提高自身的素质。尽管专业选修课具有促进专业知识的掌握、提高专业素质等多种功能,但是由于学生对选修课作用和功能认识不同,致使专业选修课在不同学生中所发挥的作用有很大的不同。在一些农林高校中,学生的具体修课动机可以分为三种:1.对选修课的课程内容感兴趣;2.为毕业凑学分;3.其他动机。[3]

针对学生对《农学概论》课程的选课目的与动机,笔者做过相应调查。调查结果发现学生选修《农学概论》的主要目的是:1.优势学科环境影响之说,认为身为华中农业大学的学生,农学又是优势学科,有必要通过选修《农学概论》了解农学的基本知识以及农业的发展概况; 2.爱面子之说,有来自农村的学生认为自己对农业基础理论知识不甚了解,想通过选修《农学概论》加强对农业常识的了解,认为不了解一些农学知识,无法解释简单的农业现象,从面子上过不去;3.考试简单容易通过之说,该课程容易学习并通过考试,拿到学分; 4.无其他课程选修之说,认为想选修的课程由于人数限制选不上,同时又必须有选修课程的学分要求,而只能选修该课程,持有这种说法的主要是选修通识课程的学生,而对于专业选修课来说一般不存在该现象。

关于以上几种目的也不是孤立的,简单而言,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通过选修《农学概论》课程普及自己的农学知识,顺便通过考试拿到学分,持有该想法的学生也是上课的主力,他们一般都不会逃课;第二种就是为拿学分而选修该课程,这类学生到课堂来听课就表现得不那么令人满意了。因而,无论从情感还是学习态度上,都决定了该课程在学生心目中的位置要低于专业课。由于专业选修课和通识课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并不重要,学生对选修课缺乏足够的认识和重视,学习目的较模糊,学习动机不强,学习态度散漫。另一方面,由于选修课本身具有内容广泛、课时数有限,有时也会导致学生跟不上教师的思路和节奏,这时就需要教师把握好课堂教学内容与进度。

二、师资队伍建设

对于我们学校的《农学概论》课程而言,无论是专业选修课,还是学校的公共选修课,师资力量都是我们学校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农学系作物栽培与耕作学教研室的教师,各位教师应该都能够胜任该课程的讲授任务。每位任课教师所教授的课程都是2-3门,不存在对主干课程与选修课程重视程度不同的现象。就笔者而言,在为农学专业的学生讲授主干课程《耕作学》的同时,也在为其他专业的学生讲授专业选修课和全校学生的通识教育课程《农学概论》。只是在上课的时候,感觉学生对主干课程与选修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同而已,当然这应是与学生的选修课程目的有关,与教师的上课能力与上课热情无关。由于学生对专业选修课和通识选修课的重视不同,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就表现得有些散漫, 对于教师讲的内容一问三不知,这可能会影响教师上课的激情。

三、教学方式方法多种多样

(一)多媒体的灵活运用

目前,一般高校教学基本上都用多媒体教学,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模式越加显得传授的信息贫乏,不太适应当前的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满足《农学概论》 内容多的需求, 在有限的时间向学生传授更多、更新的知识, 达到传统教学中无法实现的效果。以多媒体技术为辅助手段进行《农学概论》教学, 有增加教学信息量, 教学内容更加直观;调动学生积极性, 提高教学质量; 利于知识的交流、共享等诸多优点。[4]特别是对于《农学概论》这样一门形象的课程更是如此。对于《农学概论》这门课而言,书中涉及直观的知识内容很多,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多媒体进行讲解,学生对知识点能一目了然。

当然,课堂是一门艺术, 教师应该进行充分的备课, 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多媒体只是一种手段和方式,其他还有板书、肢体语言等方式。教师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必须是为了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 使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知识。在《农学概论》 的教学中, 应该针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采取与之相应的教学方式方法, 合理地综合利用各种教学手段, 这样才能发挥各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功能, 取得最佳效果。多媒体教学是一种就很好的教学方式方法,当然也存在很多的问题,比如容易发生知识不够系统,讲解速度过快、传授知识点过多、学生没法掌握等问题,如果一堂课仅用多媒体教学,也可能会使教师的主导地位缺失。

(二)启发与探讨式教学

教师应改进教学方式,多采用启发与探讨式教学方法,从而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任课教师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发表观点,使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而学生通过回答教师提问、学生间的相互交流,也能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通过这种方式还能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强化课堂专题讨论, 开展以教师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程专题为辅的教学模式。通过课堂分组讨论可以启发学生结合生产实践中发现的问题独立思考、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5]当然,关于课堂讨论也要适度,不能够全堂课时间都在讨论,就某一问题抛出几种观点与看法即可,深层次的探讨可以留给学生去思考。

通过各种方式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相关问题,并在课堂上进行讨论。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知识点进行引导和启发,尤其是第一节课。例如,笔者在为不同专业的学生上第一节内容时,基本上都是从作物的生活史开始,从种子到种子的过程,也即作物从种到收的过程。对工学院机械制造专业的学生来说,让学生思考在作物从种到收的过程中,有哪些农业机械可以使用、怎样用,农业生产上常见的农业机械有哪些、自己见过多少,如何实现机械化,提高劳动效率等,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对资源环境学院的地理信息专业的学生,让他们思考如何实现数字农业和精准农业,能否通过作物生长过程中的图像分析作物的生长状态,进行合理灌溉施肥,并对作物产量预测预报。对生命科学院生物工程专业的学生, 让他们思考如何获得抗逆、优质、高产的作物种子,并在作物生长过程中通过生物措施和农业措施对作物进行调控,实现作物的高产。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实践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实际操作获得知识和掌握技能的一项重要教学环节。它是对理论教学的验证、补充和拓展,具有直观性、实践性、探索性和启发性等特点。应尽可能带领学生到校内外试验田参观,让学生了解农业生产与管理的一般过程,使学生完成对农学概论知识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和巩固。

由于受学时的限制,《农学概论》课程内容理论知识基本要在课堂上完成。华中农业大学有较大的校内实验基地,学生也经常到田间去游玩,但对于相关的农学知识不甚关心。因而可以布置相关课后作业,让学生自己到实验基地去印证课上的理论知识,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另外,我们一般也都是安排一次课的时间带领学生到学校实验基地认识作物种类、杂草危害、种植方式、田间管理、土壤耕作等内容,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当然,将课堂内容放到试验基地去上,对教师来说也面临着一个麻烦问题,还要向教务处备案,否则就可能会出现课堂上见不到人就认为是没有上课的教学事故,这对教学管理与教师本人都会带来麻烦。将学生带到试验地上课,白天的专业选修课还容易实现,而对于排在晚上的通识公共选修课几乎无法实现,只能留作业给学生到试验地去看,然后在课堂上分析。

四、 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相结合

一是兼顾专业,灵活调整。《农学概论》是针对非农学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选修课和公共选修通识课。对于专业选修课学生而言,针对不同的专业,通过对教学内容的精简、重组和更新,使农学概论的教学内容形成既有独立性而又与其他课程和知识广泛联系的内容体系。对于公共选修通识课来说,由于是全校学生混合组班,就更难处理,只能讲授最基本的内容。

二是突出重点,兼顾兴趣。学生专业不同,其兴趣和关注点也不相同。50% 以上的学生认为作物生产条件、技术和种植方法等教学内容最重要,也是教学重点,然而他们对农业现代化等教学内容更感兴趣( 占60% 以上) 。如何平衡教学重点和学生兴趣之间的关系是值得任课教师深思的问题。

三是纲为基础,补充更新。农学概论的教学内容既要符合作物科学发展的基本规律,又要满足生产实践发展的需求,这就对我们的教学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以农学概论的教学大纲为基础,适当补充与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接轨的、能够反映出最新的农业科研成果、符合农学概论教学内容、特别是符合当前农业经济发展需要的内容。

四是关注中国农业政策。每年的农业政策都会影响农业的发展,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关注的重点也不完全相同。近些年来,中央的一号文件都是关注农业的文件。“中央一号文件”原指中共中央每年发的第一份文件,该文件在国家全年工作中具有纲领性和指导性的地位。一号文件中提到的问题是中央全年需要重点解决,也是当前国家亟须解决的问题,更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难度。2004年至2011年连续八年以“三农”(农业、农村、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三农”问题在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重中之重”的地位。201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名为《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强调“把农业科技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一半篇幅涉及农业科技。

五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培养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了《农学概论》中的相关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后,面对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未知问题进行概念界定、理论分析和技能重组,从而最终解决问题。简言之,就是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

五、加强课堂管理

就教师本身而言,无论是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调整,满足学生的上课需求,但是从上课学生到课情况以及课堂听课情况来看,加强课堂管理是我们目前应该深思的一个问题。加强课堂管理是任课教师的基本责任,也是任课教师的一个负担。无论是专业选修课还是公共选修通识课,都是选修课的性质,学生的重视程度与必修课就不同。从目前的上课情况来看,一是上课到课率不高,尤其是高年级大四学生,几乎不到课,这种现象对于必修课也是如此;二是到课学生听课不认真,课堂现象也是五花八门,写作业、玩手机、看课外书等。互动提问问题时,一些学生站起来就大声地说不懂,这让教师也很无奈,课堂签到和提问都会让学生不高兴,进一步影响学生对教师的评分评价。

六、学习考核

冯丽肖等针对传统考核方式难以体现实践创新能力的弊端,以《农学概论》为例,提出了开放试题-课堂讨论-闭卷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新方式。[6]通过构建综合实践性试题库,以课堂讨论为主要形式,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创新型考核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了专业知识,来自生产实践的考题为学生创新思维发展提供了舞台。这一创新型考核革新对教师教学过程、学生学习过程和学校教育资源都提出了新的挑战。

我们目前采用的考核方式仍是以闭卷理论考试为主要方式,在内容上我们设置了不同层次的问题, 基础知识考核,综合问题分析等。考核虽说是采用常用的闭卷考试,但是在考试内容上更加侧重对农业现象、农业问题的综合分析和解决农业实际问题的方案,从而考核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

试卷内容和难易程度要结合学生的基础,这一点也必须与前面的不同专业学生教学相一致。要让学生去理解一些农学知识内容,考前还要强调重点内容,否则,考试可能就会出现不及格率较高的问题,这不仅影响学生学业评优,也会影响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评价。

七、结语

《农学概论》是农业院校非农学专业所学的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紧密结合的专业选修课程和公共选修通识课程。教学过程中应强化课堂教学,针对不同专业学生学习背景特点,采取适宜的教学方法,开展启发与探讨式课堂教学,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对农业科学的兴趣,培养知农、爱农的全方位专业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李道西, 张世宝, 陈平.高校专业选修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0(5):170-172.

[2] 张学林,张小全,杨青华,郝晓峰,基于实证调查的农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以河南农业大学为例[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8):80-82.

[3] 邢韶华,雷霆,栾晓峰,魏鑫.对农林高校专业选修课内容设置与课堂教学的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2008(14):147-148.

[4] 崔翠.《农学概论》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8(1):199-201.

[5] 孙红春, 刘连涛, 李存东.精品课程《农学概论》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农林教育版),2011(2):179-181.

[6] 冯丽肖,孙红春,张凤路,李存东.面向农业生产实践推进创新型考核改革——以《农学概论》考核革新为例[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农林教育版),2011(3):348-350.

[责任编辑:陈 明]

作者:原保忠 孙颉

第2篇:湖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综合改革的背景与思路

摘要:农学专业是农业院校的传统优势特色专业,为社会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国内各农业院校均在进行人才培养改革。湖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的教学研究与改革曾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为稳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对农学专业人才的需求,本专业在总结过去成绩、分析自身问题、借鉴兄弟院校经验的基础上,拟定了专业综合改革目标,从专业办学定位、专业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方法、教学保障体系等方面提出了改革思路。

关键词:农学专业;综合改革;改革背景;改革思路

农学专业是我国农业院校的传统优势特色专业,为国家经济建设和农业发展输送了大量的人才。湖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自1951年建校以来,已为社会培养各类人才近万名。当前,我国农业已经跨入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变的新阶段,发展现代农业和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对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之下,我国各农业院校农学专业均在进行积极的人才培养改革,我校农学专业也在进行积极探索。

一、国内农业院校农学专业改革情况简介

农学专业作为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的传统专业,其教学改革一直不断。通过文献查阅,结合调查走访,了解了国内几所农业院校近几年来所开展的农学专业教学改革情况(表1)。

整体来看,国内各农业院校在近几年均采取了与时俱进的态度,针对农学专业教学开展了大量改革研究与实践,但整体来看,多数是针对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实验课设置、基地建设等单方面进行的改革,且多集中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整体来看,以往的教学研究与改革力度仍显不够。2012年,教育部下文要求各专业开展综合改革研究与实践,各省教育厅也积极响应,各高校反应迅速,积极组织各专业开展省级、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申报,湖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在全校众多专业中脱颖而出,现已被列为湖南省与教育部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二、湖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现状分析

1.基本情况介绍。农学专业是湖南农业大学最老的专业之一,设置于1951年。经过几十年几代人的艰苦创业与努力,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共为社会培养各类人才8000多名。2001年被评为省级重点专业,2007年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有国家级重点学科“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国家教学名师官春云院士、国家级精品课程“作物栽培学”、国家级教学团队“作物学主干课程教学团队”等作为支撑。本专业现有教师30人,其中:院士1人,教授18人,副教授6人,讲师6人;拥有博士学位者18人,博士在读3人,硕士学位者6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现有在校学生近400人(含农学教育专业)。农学专业拥有良好的实验实习教学平台。实验教学平台包括农学实验教学中心、作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作物基因工程湖南省重点实验室等8个开放实验室和水稻、油菜、棉花、苎麻等专业研究所,实验室总面积达到2800m2,设备总值近2000万元。实习教学方面,建立了“耘园”校内实习基地和常德、长安、浏阳综合实习基地,隆平种业、金健米业等合作示范基地,衡阳油菜、岳阳水稻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其中,常德基地、长安基地、隆平种业等实习基地先后被评为省级优秀实习基地。

2.教学改革成就。本专业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成效显著。1996—2000年主持了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改项目“农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重新定位了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了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内容体系。该成果于2000年获湖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001年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为了适应国家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需要,2000—2002年又承担了“大农学专业教学综合改革”的重大教改项目,2002年获湖南省教改成果一等奖。随后,“植物生产类宽口径人才培养研究”于2004年获湖南省教改成果一等奖。近年来,又承担了“农学类本科专业毕业论文及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实践”、“农学类专业研究学习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农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综合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农业高科技股份制企业新型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探讨”等省级教改项目和“农学院综合实验室改革”、“农学类专业创新实验班的试点”和“农学专业作物栽培学课程设置的改革与实践”等校级教改项目,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具体成效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人才培养方案改革——1996年以来,本专业逐步拓宽专业内涵,专业知识传授由农作物生产扩大到植物生产,使“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有机地结合,培养学生“一专多能”。拓展了学生的就业空间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了专业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课程体系改革——改革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近几年来,对课程体系进行了较大幅度调整,修订了课程教学大纲,删掉了一些比较老化的课程,增设了一些面向21世纪的新课程,如《WTO与中国农业》、《世界农业》、《设施农业》、《农业标准化》、《农业生物技术》、《作物基因工程原理与技术》等。同时,强化了实践性教学,创立了独立于理论教学的实践教学课程《农学实践》和“六边综合实习”,使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明显提高,适应能力增强,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课程建设和教材编写——本专业着重加强《作物栽培学》和《植物育种学》的建设。《作物栽培学》先后列入学校、湖南省和国家精品课程,《植物育种学》被列为湖南省精品课程。随着教改的深入和培养目标的修订,本专业主编了《作物栽培学各论(南方本)》、《农业概论》、《现代作物栽培学》、《现代植物育种学》、《植物栽培学》、《植物育种学》、《农学实践》、《农业系统工程》等教材。实践教学改革方面——创立了“六边综合实习”模式,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从1994级起,对农学专业的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进行了改革,在学生完成了专业基础课进入专业课学习时,于第六个学期到农村生产第一线实行专业课教学与全方位全程综合实习,在一季作物完整的生长周期进行“六边综合实习”,即边实习、边上课、边科研、边推广、边调查、边学习做群众工作。目前这种模式至今已经坚持了16年之久。学习效果评价改革——本专业历来重视教学质量与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察学习效果:成立学校教学督导团和学院教学督导小组,加强教学督导、检查与评价工作;建立听课制度,校院两级领导、督导团、专业与学科带头人、任课教师听课;建立评课制度,建立听课人、学生及自评相结合的课堂评价体系;建立试卷抽查制度,随机抽查考试与考查执行情况;学校及学院每年举办赛课、教案等各种比赛,提高教师水平;每年进行各专业用人单位意见反馈的调查,收集用人单位意见;从毕业班论文质量、考试考查成绩、实践动手能力等方面,重点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创新能力。整体来看,我校农学专业一直坚持改革,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努力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但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现代农业的发展对农学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本专业仍需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改革。

3.存在问题分析。(1)课程设置不能满足农业发展新形势的需求。首先,我国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时期,农业生产机械化、规模化、标准化、信息化,农业发展国际化与农学人才需求国际化,以及生物技术在农业上应用的迅猛发展对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其次,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我国耕地面积逐渐减少,灾害性天气频发,而农产品需求呈刚性增长态势,农产品供给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同时,“两型社会”建设与全球经济一体化也对农业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农学专业课程设置必须做出相应调整。最后,农学专业是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专业,实践动手能力强是农学专业高素质人才的第一要素,必须增大实验、实践课程比例,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2)教学团队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其一,团队结构有待改善,主要表现在年龄结构、学缘结构不尽合理;其二,团队整体优势尚未充分发挥,部分教师科研任务繁重,教学时间和精力投入不够;其三,团队功能有待细化,需要进一步加强理论、实验、实践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明确分工与协作。(3)培养模式与教学方式方法有待进一步改进。现有的“集体授课制”人才培养模式不利于因材施教,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必须解决“思想教育和专业教育分离”、“教书和育人工作脱节”的问题。现有的教学方法一般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教学模式,学生的参与性和互动性不够,不利于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兴趣,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激励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现有的考核方式难以评价学生能力的强弱。(4)实践教学有待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表现在4个方面:实践教学比例须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内容须不断更新,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有待加强,实践教学的过程管理与考核方式须进行改革。(5)教学管理有待进一步完善。缺乏激励教师静心教书、潜心育人的有效监管措施、评价体系和奖惩制度;需要完善“弹性学分制”与“第二学位制”的相关配套措施,以进一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需要更新教学管理理念,建立与专业综合改革相配套的政策措施。

三、湖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综合改革目标与思路

1.改革目标。为了适应农业发展新形势对农学本科人才需求的变化,实行农学专业综合改革研究与实践,使农学专业在办学定位、发展规划、培养模式、教学团队、课程体系、教学手段、实践教学与教学管理等方面得到全面优化和提升,将农学专业建设成为师资结构合理、学科力量强大、课程体系优化、教学资源共享、实验和实践条件优越、教学方式先进、教学科研相长、管理理念先进、管理制度健全的国家级示范专业,为社会输送更多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能适应我国农村和社会经济发展需的应用型、学术型人才。

2.改革思路。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对农学专业人才的需求,充分发挥区域优势特色,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在巩固已有教育教学改革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开拓进取,务实创新;面向社会经济主战场,服务现代农业;夯实专业基础,丰富和提升专业内涵,优化课程体系,不断更新教学内容,着力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研产相结合,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不断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强化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有机统一,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体系,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体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与改革。(1)专业办学定位研究:传统的农学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是培养具备作物生产、作物遗传育种、种子生产与经营管理、现代生物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在国内外农业及相关部门从事生产与经营、研究开发与教学、技术推广与服务、管理与决策等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而当今社会形势、农业发展形势以及就业途径与形势等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会需求对农学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本专业的办学定位也必须进行调整与更新,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2)专业发展规划研究:我校农学专业是国家二类特色专业,但是,与国外发达国家同类专业以及国内重点农业院校的农学专业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因此仍需从专业发展总体目标以及人才培养、师资建设、科学研究、条件建设与预期目标上开展研究,制定出合理的发展规划。同时,还应通过广泛调研,对专业依托学科——作物学科的发展规划开展研究与论证。(3)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根据学生主要去向,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构建应用型、学术型分类培养模式;学术型采取“3+3”或“3+2+3”的本、硕或本、硕、博联通培养机制,应用型采取“3+1”校企合作培养机制。(4)课程体系改革:面向现代农业发展对应用型、学术型、复合型农学专业人才的需求,进一步调整与优化理论课、实验课、实习课和素质教育的课程设置,重新确立专业主干课,构建核心课程群,对相关课程进行调整,并增设相关专业选修课程;同时,加强实验实践课程,增设素质教育课。根据分类培养的需要,构建应用型与学术型选修课程模块。(5)教学方式方法改革:主要是实施专业主干课“开放式”课堂教学,促进师生互动,注重因材施教,改革考核方式,调动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6)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保障体系包括师资队伍、实习实践基地、教材体系、教学管理等。本专业将针对体系各项内容开展研究与实践,为人才培养创造更好的条件。师资队伍建设:围绕专业核心课程群,以优秀教师为带头人,走“传帮带”、“引进来”与“送出去”相结合的道路,加强青年教师培养,打造一支热爱本科教学、教学理念先进、结构合理、素质精良、团结协作的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实习实践基地:建设适应于开放式课堂教学的高标准的综合教学科研实习基地,扩大现有农学综合实践基地规模,完善其设施与功能,并加强校企合作实习基地建设,新建教学科研基地1~2个;同时,结合农学专业综合性强的特点和现代农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合理设置实习模块,加强实践过程指导,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材体系建设:组织编写新教材4~5部,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专业课程网络教学平台,促进教学资源开放共享;教学管理改革:主要包括:建立师生诚信档案;实行目标管理,完善考评机制;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建立专业教师集体指导制、班主任制和导师制“三位一体”的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培养管理新模式,实现专业教育与素质拓展的有机结合。

农学专业是湖南农业大学的传统优势特色专业,为社会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本专业也历来重视教学研究与改革,不断探索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构建的“六边综合实习”模式曾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但是,当前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对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已经制约到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创新型人才的脱颖而出。同时,自2012年开始,我国教育部已在全国提倡开展专业综合改革研究与实践。因此,本专业必须以此为契机,从专业办学定位、专业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团队、教学方式方法、教学保障条件与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综合改革研究与实践,以更好地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对农学专业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海江波,冯炜,廖允成.农学专业多元互补式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构建[J].高等农业教育,2011,(12):50-52.

[2]曹凑贵,张献龙,傅廷栋.改造传统农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农业教育,2004,(1):21-23.

[3]李伟,刘春燕,王维.农学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近三年实践教学为例[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10,(6):97-98,101.

[4]李晶,邹德堂,宁海龙.高等院校农学专业教学实习改革研究与实践——东北农业大学为例[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30(9):72-73.

[5]李晶,宁海龙,王敬国,唐鑫华.农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探讨[J].农业教育研究,2011,(1):17-18.

[6]宁海龙,邹德堂,唐鑫华,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农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及构建[J].高等农业教育,2011,(5):43-45.

[7]宁海龙,李文霞,唐鑫华.农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及其保障[J].高等农业教育,2010,(12):56-58.

[8]宁海龙,李文霞,唐鑫华.农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9):85-86.

[9]王守义,王建华,郭风法.农学专业实习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5,(4):86-87

[10]郭风法,宁堂原,王守义,王建华,李向东.农学专业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6,(4):88-91.

[11]任万军,杨文钰.新世纪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4,22(S1):27-28.

[12]任万军,杨文钰.农学专业开设半开放式科研参与型实验的尝试[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4,22(S1):90-91,100.

[13]秦亚平,张文英,许佳秋.优化实验设置提高实验效果——农学专业核心课实验优化与整合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1,(26):125-127.

基金项目: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湖南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湖南省教育厅教改项目:农学类专业研究学习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湖南省教育厅教改项目:农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综合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湖南农业大学教改课题:农学专业综合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作者简介:易镇邪(1975-),男,湖南冷水江市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教学与科研工作。

作者:易镇邪 陈光辉 张海清 屠乃美 温圣贤 王峰 敖和军 李瑞莲

第3篇:《农学丛书》与农业科技知识的传播

摘要:清末由上海农学会负责人罗振玉主持、根据《农学报》编撰出版的《农学丛书》,不仅汇集了中国古代的重要农学典籍,而且译述了当时西方国家有关近代农业的最新成果。其所反映的农业科技内容包括作物栽培技术、土壤肥料学、畜牧兽医学、农业生产工具、果树林木、园艺花卉等诸多方面。尽管丛书所译载的文章在当时并未能向农村推广,但却标志着我国准备用近代科学改进农业跨出的第一步,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它丰富了国人对近代农业科技的认识,发扬了我国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促进了我国实业兴办和商品生产的步伐。

关键词:清末 《农学丛书》 农业科技 罗振玉

清末由上海农学会负责人罗振玉主持编辑出版的《农学丛书》,不仅汇辑了中国古代的重要农学典籍,而且译述了当时英、美、日、德、法等资本主义国家有关近代农业的最新成果,其内容涉及农业政策、农业经济、农业科技、农业教育、农业法规等诸多方面,堪称近代中国一套较为系统的传播与普及农业科技知识的百科全书。本文就其成书的背景与经过、主要内容以及历史价值做一初步探讨。

《农学丛书》的成书背景及其经过

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以后,面对民族危机的加深与农业生产的衰微,许多有识之士纷纷谋求自强富国之路。他们认识到单纯学习外国的“船坚炮利”决不能救亡图存,必须在工业、农业、科学技术以及教育事业等方面进行综合性的改革,而“万事之源皆出于土”,农业才是富国的基础。譬如,早在1890年,资产阶级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在《致郑藻如书》一文中就曾经指出:“今天下农桑不振”,为害“亦已甚矣”,亟宜谋求改良之策,“道在鼓励农民,如泰西兴农之会,为之先导”①。翌年,他在《农功》一文中进一步指出:西方农业之所以发达,其不仅得益于科学技术方面的进步,而且还在于“农部有专官,农功有专学”。因此他认为,在发展农业与发展工商业的关系上,应“以农为经,经商为纬,本末备具,巨细毕赅,是即强兵富国之先声,治国平天下之枢纽也”②。又如,资产阶级维新志士康有为在1895年4月8日著名的“公车上书”中亦提出:“养民之法:一曰务农,二曰劝工,三曰惠商,四曰恤穷。”“吾地大物博,但讲之未至。宜命使者择其农书,遍于城镇设为农会,督以农官。农人力薄,国家助之。比较则弃楛而从良,鼓舞则用新而去旧,农业自盛。”③

正是在兴农呼声日益高涨的情势下,1896年,罗振玉和徐树兰、蒋黼、朱祖容等人,在上海集会研究农业科学和从事农业科学实验,并在该年夏秋之际,正式成立了农学会,并定名为“务农会”。在其制订的《章程》中明确规定,务农会的根本宗旨就在于“整顿农务”。④

综观上海农学会成立后所开展的活动,其主要表现为编印农学刊物和翻译外国农书。1897年5月25日,该会创办了《农学》报刊,从第15期起又易名为《农学报》。维新人士梁启超曾为其专门作序誉曰:务农会“志愿宏大,条理万端,经费绵薄,未克具举。既念发端经始,在开广风气,维新耳目。译书印报,实为权舆”。⑤《农学报》为石印线装本,在第18期以前为半月刊,自第19期起改为旬刊。至1906年1月15日~24日停刊,《农学报》共出版315期。⑥其刊载的栏目内容主要分为三大类:一是各省农政类,即国内各级地方官员关于农业方面的奏折、公牍以及官厅拟订的有关农业的章程规划等;二是农事类,即各地的农事消息以及务农会的办事情形等;三是译文类,即从东西洋农业报刊上选取翻译的文章,该类可谓《农学报》的主体部分。在《农学报》的每期后面,均附有外国农书译文。其内容甚为庞杂,文章长短不一,既有分成几期才能登完的十余万字的长篇译著,也有一两千字的短文。后来,罗振玉等又将这些附文分别抽出,单独汇编装订成册为《农学丛书》。

《农学丛书》的主要内容

《农学丛书》从1898年5月2日~21日创刊至1906年1月15日~24日停刊,共刊出文章235篇,约600余万字,共计7集。其中译自外国农书的文章为152篇,占总数的64.6%。⑦从其反映的农业科技内容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作物栽培技术。丛书中关于这方面的介绍,可以说几乎包括了一切与农业相关的稻、麦、粟、菽、番薯、马铃薯、棉、茶等作物。如在其初集中即有《美国植棉书》、《日本制茶书》、《植稻改良法》、《甘薯试验成绩》、《茶事试验报告》等;在其第2集的46篇译文中,介绍优良栽培品种的就有《农用种子学》2卷、《植物选种新说》、《种木番薯法》、《木棉谱》、《秋蚕秘书》等15篇。书中不仅对农作物的形状、产地、特性、功用等进行了详细介绍,而且还以图表的形式进行了营养成分的分析。同时,对于农作物的播种、灌溉、施肥、除虫等栽培技术给予了介绍,对于每一个耕作环节都以当时的化学、生物学等知识进行了简明易懂的原理分析。⑧

第二,土壤肥料学。关于土壤学方面的介绍,在丛书初集和第4集中分别有《土壤学》和《农务土质论》3卷等专书。另在其他书中亦有论及,如在《农学初级》第18章~30章和《农学入门》第5章中,分别专门讲述了泥土和土壤。书中以化学方法对土质予以成分分析,阐释了土能生物方面的原理。关于肥料学方面的译介,主要集中于丛书的初集之中,分别为《肥料篇》、《厩肥篇》、《肥料保护篇》、《农学肥料初编》上下卷、《农学肥料续编》上下卷等。另在其他集中亦有《人造肥料品目效用及用法》、《肥料销用篇》等。

第三,畜牧兽医学。丛书对于国外优良的畜牧品种及其饲养方法给予了大量介绍。如在第1集中的《山羊全书》、《牧羊指引》、《家禽饲养法》等;第2集中的《牛乳新书》上下卷、《台湾人工孵化鸭卵法》、《蚕蜂饲养法》、《养鱼人工孵化术》等;第4集中的《养畜篇》、《殖鸡秘法》等;第6集中的《美国养鸡法》等。尤其是在第3集《农雅》7卷、《日本农业书》上下卷和《特用作物论》4卷等书中,分专章介绍了牲畜、家禽的品种特性及饲养要领。丛书关于兽医方面的介绍,既有兽医的基本理论译书,如初集中的《畜疫治法》等,又有具有实用技术的畜禽病防治译书,如初集中的《家禽疾病篇》、第4集中的《治鸡秘法》等。

第四,农业生产工具。丛书对于各国农业生产工具的系统介绍主要体现于第6集的《农用器具学》一书,既有畜力工具如“马耙”,又有人力工具如“侠克行芟草器”,还有风力工具如“奇埃哀安摩太风车”,更有蒸汽动力机如“哈华德捆柴机器”等。其介绍方法首先是分析其原理,然后再介绍其如何使用,并配以图形辨其优劣。综观全书之介绍,基本上介于传统农具和近代农具之间,而重点介绍的则是反映工业革命蒸汽动力的农具,如在初集《农学初阶》中所描述的“哈华德之双机汽犁”,其特征为“双机汽犁,置于田之首尾,两机之中有链,首端放而尾端收,尾端放则首端收,互相循环”⑨。

第五,果树林木。丛书对于果树林木理论上的译文在各集中均有介绍,如初集中的《果树栽培总论》、《种树学》、《林业篇》、《森林保护学》、《植三娅树法》等;第2集中的《接木法》、《森林学》、《落叶松栽培法》、《金松树栽培法》、《蒲葵栽制法》、《橘录》、《水蜜桃谱》等;第3集中的《果树栽培全书》3卷、《造林学各论》上下卷等;第4集中的《学校造林法》等。同时,在某些具体林学技术书中,对于林业病虫害的防治还进行了有关介绍。

第六,园艺花卉。对于该方面的介绍,其不仅译书量多且每一叙述详尽,如在初集中就有《蒲葵栽制法》、《谈芭蕉栽制法》、《种蓝略法》、《吴苑栽桑记》、《薄荷栽培制造法》、《人参考》、《炼樟图说》、《月季花谱》、《植漆法》、《甜菜栽培法》、《甘薯试验成绩》、《日本制茶书》、《家菌长养法》、《葡萄新书》上下卷等;第2集中有《谈芭蕉栽制法》、《山蓝新说》、《覃栽培法》、《蔷薇栽培法》、《种木番薯法》、《缸荷谱》、《木棉谱》、《牡丹八书》等;第3集中有《蔬菜栽培法》;第4集中有《除虫菊栽培制造法》;第6集中有《种菊书》、《种菊法》、《农艺化学试验法》、《竹谱节要》5卷及《日本竹谱卷》3卷等。书中所述花卉,均为牡丹、荷花、月季、菊花等传统名花的新品种。

另在丛书中还有其他农业科技的介绍,如关于糖、茶、葡萄酒、蚕丝、薄荷、樟脑等农产品加工制作的译书;以实验调查分析法对于物产和市场行情的介绍等。

《农学丛书》的历史价值

诚然,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农学丛书》所译载的文章在当时未曾能够向农村推广并直接在生产上发挥作用,但该丛书的出版则标志着我国准备用近代科学改进农业跨出的第一步,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首先,它增强了国人对近代农业科技的了解和认识。不可否认,对于外国有关农业方面书籍的翻译,早在19世纪中叶即已开始,譬如李善兰曾于1858年翻译出版过英国植物学家林德列的《植物学基础》;在梁启超于1896年编撰的《西学书目》和蔡元培于1899年编撰的《东西学书目》中亦曾编入了一些有关农业的译作等,但这些译作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均不如《农学丛书》“多而系统,与当时的国情结合得更为密切”⑩。

其次,它弘扬了我国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农学丛书》不仅译载了当时英、美、日、德、法等资本主义国家有关近代农业的最新成果,而且还汇辑了中国古代的重要农学典籍,如曾分期连载了《陈尃农书》等。尤其是将传统农书和农民的实践经验进行有机结合,或提炼为摘要,或加工成综述分别刊出,如摄取杨圸的《豳风广义之精华》摘编成的《人工孵卵法》等。时任杭州知府林迪臣曾有评价:“用中国之成法,参东西洋之新理,互相考证,以擅众长”。?輥?輯?訛由此可见,《农学丛书》在注重引进国外农业技术的同时,对中国的传统农业技术亦未偏废。

再次,它促进了我国实业建设和商品生产的发展。《农学报》在其“条陈录要”专栏中,曾收录了很多这方面的建议,诸如:请开北方利源总公司、组织自来水灌田公司、创设湖中水利公司、建立农工商矿各学堂、创办酿酒公司等。反映出了其从农业着手以改良经济,发展实业和商品生产的愿望和要求。这对于我国清末新政之后实业的兴办和商品生产的活跃,无疑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为河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0J01)

注 释:

①孙中山:《致郑藻如书》,《孙中山全集(第一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2页。

②孙中山:《农功》,《孙中山全集(第一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5~6页。

③杨家骆主编:《戊戌变法文献汇编(第二册)》,台北:鼎文书局,1973年版,第143~144页。

④李永芳:《近代开农学研究风气之先的学术团体》,《读书》,2009(8)。

⑤梁启超:《农会报序》,《时务报(第23册)》,第4~5页,光绪二十三年三月。转引自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料(第1辑)》,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858页。

⑥⑦林更生:《〈农学丛书〉的特点与价值》,《中国农史》,1989(1)。

⑧南京农学院中国农业遗产研究院:《中国农学史》,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58~73页。

⑨贾玮:《从〈农学丛书〉看近代西方农业科技的传入》,《安徽农业科学》,2007(19)。

⑩李永芳:《近代中国农会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28页。

?輥?輯?訛林迪臣手订《浙江蚕学馆试办章程》。转引自章楷《务农会、〈农学报〉、〈农学丛书〉及其罗振玉其人》,《中国农史》,1985(1)。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编校:董方晓

作者:靳惠

第4篇:吉林大学农学部学生会章程(试行)

吉林大学农学部学生会章程(试行) 第一章 总 纲 第一条 名 称

吉林大学农学部学生会。

第二条 性 质

吉林大学农学部学生会是吉林大学农学部党委领导和团委指导下进行工作的学生群众组织。

第三条 宗 旨

参与学部民主管理,维护学生合法权益。

第四条 组织原则

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相结合的原则。

第五条 基本任务

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学部的有关精神,对学部同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促进同学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2、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创造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积极开展同学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多样的学术、科技、文体活动,使同学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3、发挥同学和学部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协助学部创造良好的教学秩序、优雅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积极反映同学们的意见和建议,维护同学们的正当权益,代表学生参与学部教育和事务管理,推动校园民主建设。

4、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倡导青年志愿者活动,引导同学走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成才之路,全面培养和锻炼同学们的能力素质,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的合格人才。

5、锻炼和培养学生干部,使同学们具备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较强的工作能力,养成即有实干精神又有开拓创新的工作作风。

6、指导各学院学生会开展工作。

7、加强与兄弟院校间的联系与交往,增进了解,加强友谊。 第二章 成员的权利和义务

第六条 基本权利

1、通过本章程规定的民主程序,讨论和决定本会的重大事务。

2、对学部的学生工作提出意见、建议并实行监督。

3、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第七条 基本义务

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守国家法令和校规校纪。

2、遵守学生会章程,执行学生会决议,维护学生会的荣誉和利益。

3、积极参加学生会的各项活动。

第三章 组织机构和职权

第八条 学部学生会全委会是学部学生会的最高权利机构。

第九条 学部学生会全委会的职权

1、修改学部学生会章程。

2、审查和批准上届全委会的工作报告。

3、讨论和通过重要提案和报告。

4、选举产生新一届学部学生会全委会。

第十条 学部学生会常委会为学部学生会全委会闭会期间的执行机构。

第十一条 学部学生会常委会的职权

1、执行学部学生会全委会的决议,主持学部学生会的日常工作,并负责在学生会全委会开会期间提交前一阶段的工作报告。

2、根据工作需要设置、调整及聘任学部学生会各职能部门负责人。

3、领导和监督学部学生会各职能部门开展工作,指导和协调学部学生的活动。

第十二条 学部学生会主席。主要负责学部学生会对内对外一切事务的统筹领导,主持学部学生会常委会的日常工作,负责召集学部学生会各部门负责人联席会议,对外代表学部学生会。

第十三条 学部学生会秘书长(由共青团吉林大学农学部委员会老师兼任)。代表学部团委具体指导学生会各项工作和活动。

第十四条 学部学生会副主席。分别主管、具体领导学部学生会各部门开展工作。

第十五条 秘书部:负责协调内部关系,统一调配人力和物力资源;负责人员管理及办公室管理,记录学生会各部门和成员表现及学生会文件、会议记录,并编入档案;为学生会常委会起草文件,协助常委会处理日常工作。

第十六条 宣传部:负责学生会活动的宣传工作,树立学部学生会的整体形象;负责宣传展板、海报等书写和制作,协助学部相关部门做好校内宣传,并积极加强同社会媒体的联系和合作。

第十七条 维权部:负责维护学部学生的合法权益,及时向学部相关职能部门反映学生的意见、建议及要求,切实发挥好学生与学部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第十八条 学习部:负责与学部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开展演讲、讲座、学习经验交流会等学术性活动,以增强校园的学术文化氛围;倡导创新性的学习方式,协调相关部门进行教学方法的实验、改进和新方法的推广。

第十九条 女生部:针对女同学自身特点,组织与女同学日常学习、生活有关的活动,激发女同学投身校园文化建设的热情,强化女生的学习意识、创新意识和成才意识。

第二十条 少工部:针对民族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活动,弘扬民族文化,协助统战部门作好民族团结工作。

第二十一条 文艺部:负责策划、组织大型文艺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加强与兄弟院校及社会文化团体间的交流与合作,开拓学部文艺活动的空间和舞台。

第二十二条 体育部:负责开展健康有益的体育活动,努力调动同学们的参与热情,以丰富同学们的业余文化生活,提高同学们的身体素质;协同体育教研中心组织各类赛事,并负责各类大型体育活动的服务工作。

第二十三条 实践部:负责组织学生参与各项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同学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加强与兄弟院校及社会各界的联系、沟通,接待来访人员,通过各种合法渠道拓宽经费来源。

第二十四条 网络部:负责收集、整理、分类、存档各方面活动的信息,制作并维护学生会网站。 第四章 组织成员的产生 第二十五条 依据《学部学生会人员管理制度》中相关条款的规定进行。 第五章 组织制度

第二十六条 本章程包括的制度有《学部学生会日常工作制度》、《学部学生会人员管理制度》。

第六章 章程的效力及修改

第二十七条 本章程自公布之日起,在农学部活动范围内有效。

第二十八条 对以后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将通过修正案的形式予以调整。

第七章 经 费

第二十九条 经费主要来源学部关于学生会活动的专项经费及社会实践、科技服务创收和社会资助、赞助、募捐等合理合法收入,经费使用受全体成员监督。

附 则

第三十条 本章程最终解释权归农学部学生会。

农学部学生会日常工作制度(草案)

第一章 总则

一、为提高工作效率、落实工作职能,特制定本制度。

二、本制度由学生会会议制度、学生会负责制度、学生会秘书部制度组成。

第二章 学生会会议制度

为更好地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使学生会所召开的会议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制定《学生会会议制度》。

一、正式会议

(一)学生会正式会议包括学生会常务委员会会议和学生会全体委员会会议。

(二)学生会全体委员会会议审议并通过农学部学生会章程。

(三)学生会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并通过农学部学生会内部管理条例及具体规章制度。

二、日常工作会议

(一)学生会日常工作会议包括常委会工作会议、部门联席会议、各部门内部工作会议。

(二)学生会常委会工作会议,根据《学生会常委会议事规则》进行工作。

(三)学生会常委会工作会议负责总结学生会前期工作、布置学生会下一阶段工作。

(四)部门联席会议由学部学生会主席、副主席、各学院学生会主席,其他人员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负责召集。

(五)学生会各部门主管按照上级领导的工作安排,召开部门内部工作会议,落实工作。

第三章 学生会负责制度

学生会组织活动原则为民主集中制,为搞好内部民主建设、提高工作效率、加强人员管理,制定负责制度。

一、学生会接受党委领导和团委指导,并对所有学生负责。

二、学生会成员对学生会全委会负责,并直接向学部学生会常委会负责。

三、学部学生会内部成员对自己做出的决定、从事的工作、开展的活动、发表的言论及其所带来的影响和后果负责,并按照学生会活动程序的若干规定进行工作。

四、学部学生会成员接受上级领导的工作部署,对上级领导负责。

五、工作任务落实到人,个人分工负责。

六、各级对制定的计划负责,不能按期完成,要在常委会上接受常委质询,做出申辩。

第四章 秘书部制度

一、值班制度

(一)学生会秘书部负责办公室的值班工作。

(二)值班时间为周一至周五每天第

七、八节课、周六上午

(三)值班人员要按时到岗,不得无故离岗。 有事须提前向秘书部部长请假并说明情况,并及时与他人调换,以免延误工作。

(四)值班人员必须在每日的考勤记录上签到(别人不能代签)。

(五)值班人员要详细做好值班工作记录,包括已办及待办事宜。

(六)在值班期间,由值班人员负责接听来电,及时做出答复,并作好电话记录,包括时间、来电人姓名、身份、询问事宜等具体情况。

(七)值班记录应妥善保管,随时备查。在交班时,需向交接同学讲明自己工作时间内的工作接受、办理及遗留情况,以便工作的准确承接。

(八)考勤记录、值班工作记录、电话记录应妥善保管,随时备查,并适时进行总结。

(九)值班人员代表的是学生会形象,应严于律己,树立良好风范,值班时严禁做与工作无关、与工作身份不相符的事情,严禁吸烟、大声喧哗、吵闹等。

(十)值班人员应注重仪表,着装整齐大方。

(十一)值班人员应负责办公室的卫生打扫。

(十二)值班人员离开时,必须切断电源、整理办公室、关窗、关灯、锁门,确定没有工作遗失时才可离开。

二、归档制度

(一)学生会秘书部需要归档的材料包括:各部门的工作计划及工作总结、各项活动的组织方案及总结、各项活动的预算及结算、成员名单、会议记录、组织成员的考核情况及奖惩记录等材料。

(二)秘书部人员要对归档时间、经手人、档案来源等档案管理记录进行详细填写,以备查询。

(三)秘书部应由专人对档案进行分类管理,方便查询。

(四)为规范档案材料,方便归档查看,材料一律用WORD编辑整理,具体规范如下

1、页边距:上 3.7厘米 ;下 3.5厘米 ;左 2.8厘米 ;右 2.6厘米

2、标题用2号宋体字

3、正文文字用.号仿宋体

4、用A4纸打印,左侧装订。

(五)档案原件应予以保留。

(六)调档查阅时,必须持有秘书长或主席的签字证明。

(七)秘书部成员要做好调档记录,填写调档人员姓名、调档时间、调档原因。

(八)未经常委会同意,任何人不得擅自改动档案,否则一 经查实,报常委会严肃处理。

(九)各部门的活动计划、工作总结、活动预算、结算、会议纪要、人员情况等上交秘书部归档。

(十)各部门送交材料时,应同时送交文字版、电子版两份材料,便于存档。

(十一)各学院学生会各部门材料,由学院学生会秘书部代为签收,并定期上交学部秘书部统一备档。

(十二)学生会大型活动中,秘书部应派专人负责活动相关文字、图片等材料的采集工作,以供备档。

(十三)秘书部应在学期末,统一整理档案,做出各种统计数据,提交常委会,便于常委会总结前期工作。

三、办公室管理制度

(一)办公室为学部学生会办公及处理公务的场所,任何人不得挪做他用。

(二)办公人员要爱护办公室公物,保持室内外清洁卫生。

(三)不得在办公室出现吸烟、喝酒、打牌、嬉戏打闹、聚会等有损学生会形象的事情。

(四)办公室钥匙只能由固定人员持有,未经学生会主席批准,任何人不得私自配制。

(五)办公室物品为学生会公共财产,任何人不得据为己有。室内所有物品,未经学生会主席允许,不得私自转借他人。

(六)不得在室内报纸、通讯录、墙壁等上边乱涂乱画。

第五章 附 则

关于本制度实施后出现的其他由于新情况、新问题,且在本制度中未有规定的,可形成书面文件交由学部学生会常委会讨论、决定。

农学部学生会人员管理制度(草案) 第一章 总则

一、为保证学生会的工作效率,加强内部管理,制定本制度。

二、学生会人员管理制度由学生会干部任免制度、学生会干部考核制度组成。

第二章 学生会干部任免制度

为规范学生会成员的任免,优化领导结构、提高成员素质,制定任免制度。

一、学生会干部的任免本着公平、公正、公开及优中选优的原则进行。

二、学生会干部的任用

1、在每年迎新工作结束后实行换届,由上届学生会常委组织,接受同级团委的指导。

2、学生会常委和部长(必修课有不及格现象,不予考虑)实行竞聘制,择优任用,并颁发聘任证书。

3、学生会常委会产生后,择优任用副部长,并统一安排面对大一同学进行纳新。

4、其他因工作需要任用新干部(除学生会常委),需经学生会常委会批准。

三、关于成员的免职

1、学生会常委会对学生会成员(不含常委)有免职的权力。

2、有经济错误的学生干部予以免职

3、学期末考核成绩最差的学生干部经常委会批准,予以免职(或降职)。

4、学期有一科以上必修课不及格的成员予以免职。

5、对于消极怠工、无理取闹的学生会干事,部长和副部长有向常委会建议免职的权力。

6、言论、行为不负责任,在学生中造成不良影响的成员,经常委会讨论,可予以免职。

第三章 学生会干部考核制度

为督促学生会干部认真履行工作职能,提高工作效率,制定考核制度。

一、在学期末,秘书部接受常委会的委托和监督,统一进行学生会干部的考核工作,具体考核方案另行制定。

二、主席、副主席由同级团委进行考核,秘书部成员由主席、副主席进行考核,其他成员接受秘书部考核。

三、学部、学院学生干部的考核工作分别进行,学院学生会的考核结果要同时上报到学部学生会秘书部。

四、根据考核结果实施奖励,按一定比例对学生会干部按职务类别进行评选,分别为学部、学院优秀学生会干部,并予以奖励。

第5篇:吉林大学农学部第二届风筝文化节

放飞你我思念,风筝不曾断线

FLY OUR THOUGHT,AND THE KITE DOSE NOT FLY OFF.风筝起源之斗笠、树叶说

斗笠是一种古老的防雨防暑器具,当人类由渔猎转为耕作时就开始使用。据说有一农夫正在耕作时,忽然狂风大作,卷起了他的斗笠,农夫赶紧去追,一下抓住系绳,恰巧这系绳很长,斗笠便象风筝一样在空中飞行。农夫觉得非常有趣,以后便经常给村民放斗笠,后来演变成放风筝。树叶说来自于中国南方一带。据说古时候人们对风卷树叶满天飞的现象十分崇拜,便用麻丝等拴树叶放着玩,逐渐演变成放风筝活动。

2

风筝起源之帆船、帐篷说

人类使用木舟的历史以久,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就被用于生产。后来又有了帆船。传说禹时船上已有了风帆。帆是借助风力的机械,人们便 仿照帆的原理,扎起风筝放飞。还有人说,风筝起源于北方的帐篷,最早的风筝是人们模仿大风刮起帐篷在空中飘扬的现象制造出来的,之后逐步演变成了一种游乐活动。

3

风筝起源之飞鸟说

从历史记载和发现的古代风筝看,其结构、形状、扎绘技术等,一个突出的标志就是以鸟的形状多,因而得出结论:最初的风筝问世,是受飞鸟的启发,模仿飞鸟而制造并以飞鸟命名的。人们崇尚飞鸟、热爱飞鸟、模拟飞鸟而制作风筝,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风筝因此而生。中国最早的风筝是有古代的科学家墨翟制造的。据中国的史料《韩非子 外储说》载:墨翟居鲁山(今山东青州一带)“斫木为鹞,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墨子制造的这只“木鹞”就是中国最早的风筝。

4

风筝起源之李邺说

第四种说法是,风筝由五代时期的李邺发明的。所见文著有明代陈沂在《询刍录 风筝》中这样写道:“五代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如鸣筝,故名风筝。”故而不能发出声音的叫“纸鸢”,能发出声音的叫“风筝”。5

追寻风筝的历史,可上溯到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战争的需要,古人以鸟为形,以木为料,制成可在空中飞行的“木鸢”。公输般,就是后人所说的七巧匠鲁班或“鲁班爷”,他制作的“鹊”或“鸢”,其原材料是极薄的木片或竹片。木鸢产生于战争之中,用于战争之时,它随着我国丝织业和造纸的发明,不断演变、发展。在我国古代,风鸢一直是战争时通讯和侦探的重要工具,并能带上“火药”用作战争进攻的武器。 6

汉代——楚汉相争,韩信曾令人制作大型风筝,并装置竹哨弓弦,于夜间漂浮楚营,使其

发出奇怪声音,以瓦解楚军士气。

北齐——文宣帝高洋,将人绑上翅膀,令人从高塔跳下摔死,名为“生”。

南北朝——风筝曾是被作为通讯求救的工具。梁武帝时,侯景围台城,简文尝作纸鸢,飞

空告急于外,结果被射落而败,台城沦陷,梁武帝饿死留下这一风筝求救的故事。

汉朝以后,由于纸的发明和应用,在制作风筝时,逐渐以纸代木,称为“纸鸢”。 五代时,在纸鸢上系竹哨,风吹竹哨,声如筝鸣,故以后称“风筝”。

唐宋时期,社会的安定、文化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中国传统节日的盛行。而节日的盛行促进了各种文化娱乐活动的发展,作为一直被用于军事上的纸鸢,随着传统节日清明的兴起,用途上开始向民间娱乐型转化。此时纸鸢的制作技艺、放飞效果已有较高的水平,并有一些学者对民间风筝开始进行研究。

8

唐代——将被用于军事上的风筝,已渐转化为娱乐用途,并于宫庭中出放风筝.

宋代——把放风筝做为锻炼身体的功能,百姓在清明节时,将风筝放的高而远,然后将线

割断,让风筝带走一年所积之霉气。

9

明清时期,潍坊的风筝达到极盛。每年清明节前后,风和日丽,家家户户扶老携幼,踏青登场,竟相把自己的得意之作送上蓝天。同时,清末是我国传统风筝在内容、题材有较大发展的时期。北京一带,宫廷与民间的风筝发展迅速,不仅制作精良,而且品种增多,出现了造型新颖的字风筝,使风筝有了新的形式和内容,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人民观看放风筝,各地相继出现了像仙鹤童子、雷震子、群雁、杏花天等各种不同形式和内容的风筝。 10

明代——以风筝载炸药,依“风筝碰”的原理,引爆风筝上的引火线,以达成杀伤敌人的

目的。

清乾隆——即有双纸控制风筝详图尺寸与解说。

日伪时期——因军事的理由禁止放风筝,因为鲜艳的风筝可传递给敌方讯息,并提供飞机

轰炸的目标。

11

风筝起源于中国,这是目前世界风筝界一致公认的结论。风筝是世界上最早的重于空气的飞行器,本质上风筝的飞行原理和现代飞机很相似,绳子的拉力,使其与空气产生相对运动,从而获得向上的升力。据史料记载,中国的风筝大约在14世纪传入欧洲,这对后来的滑翔机和飞机的发明有着重要的作用。在一些国家的博物馆中至今还展示有中国风筝,如美国国家博物馆中一块牌子醒目的写着:“世界上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和火箭”。英国博物馆也把中国的风筝称之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12

我国的风筝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从传统的中国风筝上到处可见吉祥寓意和吉祥图案的影子。在漫长的岁月里,我们的祖先不仅创造出优美的凝聚着中华民族智慧的文字和绘画,还创造了许多反映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和追求、寓意吉祥的图案。它通过图案形象,给人以喜庆、吉祥如意和祝福之意;它融合了群众的欣赏习惯,反映人们善良健康的思想感情,渗透着中国民族传统和民间习俗,因而在民间广泛流传,为人们喜闻乐见。13

有着二千多年历史的风筝,一直融入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受其熏陶,在传统的中国风筝中,随处可见这种吉祥寓意之处:“福寿双全”、“龙凤呈祥”、“百蝶闹春”、“鲤鱼跳龙门”、“麻姑献寿”、“百鸟朝凤”、“连年有鱼”、“四季平安”等这些风筝无一不表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吉祥图案运用人物、走兽、花鸟、器物等形象和一些吉祥文字,以民间谚语、吉语及神话故事为题材,构成“一句吉语一图案”的美术形式,赋予求吉呈祥、消灾免难之意,寄托人们对幸福、长寿、喜庆等愿望。

风筝文化之求福

人们对幸福有共同的追求心理。蝙蝠因与“遍福”、“遍富”谐音,经过充分美化把它作为象征“福”的吉祥图案。以蝙蝠为图案的风筝比比皆是,如在传统的北京沙燕风筝中,以“福燕”为代表,在整个硬膀上,可以画满经过美化的蝙蝠。其它的取其寓意的风筝有:“福中有福”、“福在眼前”、 “五福捧寿”、“福寿双全”、“五福齐天”等。其他的求福吉祥图案还有“鱼”和“如意”:“连年有鱼”、“喜庆有余”、“百事如意”、“必定如意”、“平安如意”等。15

风筝文化之长寿

古往今来人们都希望健康长寿。寄寓和祝颂长寿的图案很多:有万古长青的松柏,有据说能享几千年寿命的仙鹤及色彩缤纷的绶带鸟,有据说食之可以长命百岁的“仙草”灵芝和能够使人长生不老的西王母仙桃等。追求和表达长寿的“寿”字有一万多种字形,变化极为丰富。源于佛教的“万”字纹样,寓“多至上万”之意。在沙燕风筝中,腰部的图案就多为回转“万”字纹样。与此有关的吉祥图案与风筝有:“祥云鹤寿”,“八仙贺寿”等。 16

风筝文化之喜庆

表达人们美好、愉快、幸福的心情。喜字有不少字形,“囍”是人们常见的喜庆图案。喜鹊是喜事的“征兆”,风筝中有“喜”字风筝,“喜喜”风筝碰等,与此有关的风筝和吉祥图案有:“喜上眉梢”,“双喜登眉”,“喜庆有余”,“福禄寿喜”,“双喜福祥”。喜庆图案颇具情趣的还有百蝶、百鸟、百花、百吉、百寿、百福、百喜等图案,如“百鸟朝凤”。寓间美满婚姻、夫妇和谐有鸳鸯图案风筝等。

17

风筝文化之吉祥

龙、凤、麒麟是人们想象中的瑞禽仁兽。龟在古代是长寿的象征,后来以龟背纹代替。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关于龙的话题,中国是个尚龙的国家,在我们国家里龙是有着特别的意味,龙有着鹿的角,牛的头,蟒的身,鱼的鳞,鹰的爪的神奇生物,被视为中华古老文明的象征。以瑞禽仁兽及其它物象构成的传统吉祥图案有:“龙凤呈祥”,“二龙戏珠”,“彩凤双飞”,“百鸟朝凤”等。

18

咏颂风筝的诗歌最早出现在唐代,元稹在他的咏物诗《有鸟二十章》中写道:“有鸟有鸟群纸鸢,因风假势童子牵。去地渐高人眼乱,世人为尔羽毛全。风吹绳断童子走,馀势尚存犹在天。愁尔一朝还到地,落在深泥谁复怜。”该诗借物讽人,意味深远。 19

北宋政治家、诗人寇准,他的诗受晚唐派影响,情景交融,清丽深婉。有诗作《纸鸢》中说:“碧落秋方静,腾空力尚微,清风如可托,终共白云飞。”该诗虽题名为《纸鸢》,但诗中却不见“纸鸢”二字,甚至也看不到纸鸢的形象。诗人意在借物写景,状景抒怀。借风筝只有凭借风方可旁云而飞的现象,抒发人事腾达还需有所依托的感。

20

清朝诗人郑板桥在<<怀潍县>> 诗中说:“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生动地描写了清明佳节潍坊风筝的情景。这种春意盎然的民间活动,既是相互观摩、评比的机会,又是呼吸早春空气、享受大自然的恩赐、锻炼身体的好时光。

吉林大学农学部社团联合会

第6篇:吉林大学农学部学生会、社团联合会换届大会圆满成功

为了保证学生工作的一贯性,推动学生工作的发展,更好的服务于广大同学,学部团委于2012年10月12日(星期五)18:30在管理楼三楼学术报告厅组织进行了学部学生会、学部社团联合会换届大会。

莅临本次换届大会的嘉宾老师有,学部团委书记邵俊涛,畜牧兽医学院团委书记于丹丹,植物科学学院团委书记田进,军需科技学院团委书记王丹,学部团委秘书郑蕊,学部团委助理秘书刘晓橦。此外,学部学生会、社团联合会全体成员,学部三个学院学生会主席团成员,以及学部各社团负责人也参加了本次换届大会。

大会伊始,由第八届学部学生会主席王婧茹和第六届社团联合会主席曹原代表上一届团委直属学生组织主席团发表了述职报告。在发言中,他们总结历史,展望未来,对今后团委直属两大学生组织工作的开展寄予了厚望。接下来,由学部学院领导为上届学生会和社团联合会主席团成员颁发了任职证书。紧接着,由学部团委秘书郑蕊老师宣读了新一届学部学生会和社团联合会成员的名单,同时也将本次大会推进到了下一个阶段。

回顾过去之后必将要展望未来,代表即将上任新一届领导团队,第九届学部学生会主席刘璐璐和第七届社团联合会主席陈锐分别上台发言。他们表态,将倾尽最大的努力做好本职工作,承诺未来将带领新成员们把学部学生会和社团联合会的学生活动办得更具特色与风格,使之更贴近学生,并始终坚持为学生服务的根本宗旨,将学部团委直属学生组织工作导向一个更高的平台。接下来,学部学院领导也为新一届学部学生会和社团联合会主席团成员颁发了聘书。

大会的最后,由学部团委书记邵俊涛老师发表了总结性讲话。在讲话中,邵书记首先对上一届团委直属学生组织学生干部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时也对新一届学生干部提出更高的要求,希望他们可以传承精神、致力创新、精诚团结、“精简”组织,努力将农学部学生会和社团联合会打造成更有凝聚力、更有战斗力的学生组织团体。

有了领导老师的大力支持和坚实的领导团队,相信经过今天的换届大会后,我们必将以饱满的信心、认真的态度和无限的激情面对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齐心协力,锐意进取,进一步提高具有学部特色的校园文化层次,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我们相信,新一届的学部学生会和学部社团联合会一定能够秉承前辈的经验,创造更加灿烂的辉煌!

第7篇:沈阳农业大学农学专业社会调查报告

社会调查报告

姓名:吴 高 杰 学号:10014040

关于河南省小麦生产状况的调查报告

实习时间:2010年3月7日

实习地点:偃师市大口种子推广站

实习主要内容:调查河南小麦生产状况

河南是小麦生产大省,近几年国家和省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使我省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小麦总产、单产连续六年创历史新高。为了充分发挥小麦品种的增产作用,引导各地合理选择和利用品种,我们在今年全省小麦品种考察的基础上,提出2009年全省秋播小麦品种布局利用意见,供各地选择和利用小麦品种时参考。

一、品种利用情况

据十八个市种子部门汇总统计,全省在生产上利用的品种有92个,其中种植面积超过10万亩以上的品种有57个,超过100万亩以上的品种有15个,超过500万亩以上的品种有6个。

(一)种植面积500万亩以上的品种

种植面积在500万亩以上的品种依次是:矮抗58面积1325.0万亩,比去年增加560万亩,增幅73.2%;郑麦9023面积709万亩,比去年减少238万亩,减幅25.2%;豫麦49-198(含豫麦49)面积676万亩,比去年增加109万亩,增幅19.2%;周麦18面积626万亩,比去年减少220万亩,减幅26.0%;郑麦366面积552万亩,比去年增加384万亩,增幅228.8%;西农979面积513万亩,比去年增加307万亩,增幅149%。

(二)种植面积100-500万亩的品种

种植面积100~500万亩的品种依次是:周麦16面积438万亩,比去年减少15万亩,减幅3.3%;众麦1号面积278万亩,比去年增加100万亩,增幅56.9%;偃展4110面积271万亩,比去年减少12万亩,减幅4.3%;新麦18面积230万亩,比去年减少275万亩,减幅54.4%;新麦19面积219万亩,比去年增加57万亩,增幅35.9%;豫麦18-99面积192万亩,比去年减少103万亩,减幅34.8%;豫麦70-36面积147万亩,比去年减少102万亩,减幅40.8%;许农5号面积111.6万亩,比去年增加75万亩,增幅207.4%;泛麦5号面积103万亩,比去年减少132万亩,减幅56.2%。

二、 品种评价

(一) 主导品种

1、 矮抗58:半冬性多穗型中熟品种。该品种的突出特点是根系活力强、抗寒性好、成穗率高,株型紧凑、矮秆抗倒、穗层整齐、丰产稳产性好。2005年审定以来推广速度很快,2008年列入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今年全省收获面积突破1325万亩,上升为全省第一大小麦品种,并在安徽、江苏、山东等周边省份得到大面积推广。该品种易感赤霉病和叶锈病,因此在豫南部麦区利用时注意防治叶锈病和赤霉病。

2、 郑麦9023:属弱春性优质强筋早熟品种。该品种具有分蘖力强、耐旱性好、成熟早、落黄好、品质优等特点,连续六年在我省推广面积居第一位,并且在湖北、安徽、江苏等周边省份大面积种植。由于该品种属弱春性,抗寒性略差,近几年种植区域主要集中在我省南部麦区,今年收获面积达709万亩,居全省小麦品种第二位。

3、 豫麦49-198:属半冬性多穗型中熟品种。该品种继承了豫麦49的分蘖力强、

成穗率高、抗寒性好、株型紧凑、抗倒性好等优点,同时丰产性有所提高,但抗病能力弱。主要分布在豫中、豫北和南阳市,今年收获面积稳中有升,居全省小麦品种第三位。生产利用时应加强病害防治。

4、周麦18:属半冬性中大穗型中晚熟品种。主要优点是春季生长稳健,综合抗病、抗倒能力强,适应性广,成穗率高,产量三要素协调,耐旱耐渍,耐后期高温,成熟落黄好;对锈病和白粉病有一定抗性。缺点是颖壳松,易受吸浆虫危害,对纹枯病和赤霉病抗性不足。是河南省小麦区试的对照品种,在黄淮麦区各省均有种植,今年收获面积比去年略有降低,居全省小麦品种第四位。

5、郑麦366:半冬性多穗型早熟强筋小麦品种。主要优点是冬季抗寒性好、耐旱性强,株型紧凑、矮杆、抗倒性好,穗层整齐、成穗率高,成产三要素协调。2008年列入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种植面积从去年的168万亩上升到552万亩,成为我省小麦第五大品种。该品种缺点是高感纹枯病,春季发育快,抗倒春寒能力弱,今年在豫东南部分麦田出现不同程度的冻害,在豫东地区种植应适当晚播,并预防纹枯病。

6、西农979:属半冬性优质强筋中早熟品种。主要优点是分蘖力强、成穗率高,苗期长势较壮,越冬抗寒性好,品质优,达强筋粉标准。缺点是抗倒春寒能力弱,不耐后期高温,有早衰现象,高感白粉病。主要分布在驻马店、南阳、周口和豫北麦区,今年收获面积513万亩,比去年增加307万亩,居我省小麦种植面积第六位。

7、周麦16:属半冬性中大穗型中熟品种。主要优点幼苗健壮,冬季抗寒性好,矮杆抗倒,穗层整齐,增产潜力大,适宜范围广。种植面积相对稳定,主要分布在河南省中北部,居我省小麦种植面积第七位。缺点是感叶锈和赤霉病,耐倒春寒能力偏弱,今年许昌、平顶山、漯河三市反映有穗上部不结实现象。

8、众麦1号:属半冬性中穗型中熟品种。主要优点是苗期长势壮,冬季抗寒性好,春季发育稳健,较耐倒春寒,分蘖力强、成穗较多,株型紧凑、茎秆粗壮、抗倒性好,丰产稳产,缺点是子粒商品性差,黑胚率高。主要集中在豫东南、安阳、驻马店麦区,今年收获面积278万亩,比去年增加100万亩,居我省小麦种植面积第八位。

9、偃展4110:属弱春性多穗型早熟品种。主要优点是苗期长势健壮,分蘖成穗率高,穗层整齐,耐旱耐渍,灌浆快,成熟早,落黄好,产量三要素协调。近两年表现白粉病重,抗倒能力差。主要分布在豫南、洛阳、开封等地,今年收获种植面积与去年基本持平,居全省小麦种植面积第九位。

10、新麦18:属半冬性多穗型中熟品种。主要优点苗期健壮、抗寒性较好,分蘖力强、成穗率高、穗层整齐,耐湿和耐后期高温,产量三要素协调。由于该品种近两年表现感白粉病较重,抗倒性稍差,种植面积下降较快,居小麦种植面积第十位。

(二)搭配品种和扩大示范品种

1、周麦22:半冬性大穗型中熟品种。苗势壮,耐旱性较好,起身拔节快,亩成穗较高;株型紧凑,长相清秀,茎秆弹性好,抗倒伏能力强;灌浆速度快,耐后期高温,成熟落黄好;抗条锈、叶锈和白粉病,感赤霉病。高产潜力大,稳产性好,适应性广,适宜黄淮南片麦区高中水肥地早中茬种植。

2、郑育麦9987:属半冬性中熟品种。苗势壮,分蘖力较强;茎秆硬,抗倒伏;综合抗病性较好;穗层整齐,粒大饱满,商品性好,成熟落黄好,高产潜力大、稳产性好。缺点:对春季低温干旱敏感,穗顶部易虚尖,叶锈病较重。在我省中

北部高水肥地种植有较好利用价值,生产利用时应注意防治叶锈病。

3、许科1号:半冬性中大穗型中晚熟品种。冬季抗寒性好,较耐倒春寒;茎杆硬,较抗倒伏;穗层厚,后期较耐高温,成熟落黄好;籽粒饱满度较好,千粒重高,高产潜力大。缺点是感条锈病、叶锈病和赤霉病。适宜我省中北部高水肥地早中茬种植。

4、周麦23号(周9823):弱春性大穗型中熟品种,冬季耐寒性较好,株型稍松散,后期根系活力强,较耐后期高温,熟相较好。对白粉病有一定抗性,感条锈病、赤霉病。是产量潜力较高的弱春性品种,适宜黄淮南片和我省中南部麦区种植。

5、众麦998:属半冬性中大穗型中熟品种。苗期长势壮,起身拔节早,分蘖能力强;株高适中,茎秆弹性好,抗倒伏;穗层厚,穗较大,结实性好,高产潜力大。缺点是感条锈、叶锈病。适宜在我省中北部高中水肥地早茬发展利用。

6、新麦19:属半冬性多穗型中早熟品种。幼苗长势壮,耐寒性好,分蘖力强,成穗数多;根系活力强,耐旱,灌浆快、成熟较早、落黄好,产量三要素协调。对条锈、叶锈和白粉病有一定抗性,但感赤霉病。其品质指标达到强筋小麦标准。近两年在我省中东部和北部发展较快。应注意防治叶枯病和赤霉病。

7、平安6号:属弱春性中穗型早中熟品种。春季起身拔节快,亩成穗数多;株型紧凑,长相清秀,较抗倒伏;子粒商品性好,耐后期高温,成熟早,落黄好。缺点是抗寒、抗旱性弱,感白粉病和赤霉病。适宜黄淮南片和我省中南部麦区种植。

8、中育12:属半冬性多穗型中熟品种,苗期壮,冬季抗寒性好,分蘖力强,成穗率高,春季起身拔节快;株型紧凑,抗倒性好,产量三要素协调,综合抗病性较好。缺点抗倒春寒能力偏弱。

9、济麦4号:半冬性多穗型中熟品种。苗势壮,抗寒性好,分蘖力强,成穗率高;穗层较厚,小穗,穗粒数偏少,抗穗发芽能力强,其品质指标达到强筋小麦标准。缺点是抗倒性一般,耐倒春寒能力弱。生产利用时应防病、防倒。

10、豫农202:属半冬性多穗型中熟品种。株型紧凑,长相清秀,茎杆弹性好,穗层整齐,成穗多,结实性好,灌浆快,落黄好,成产“三要素”协调,抗穗发芽能力强。缺点是抗倒春寒能力偏弱,抗病性一般。在豫东倒春寒常发区注意适当晚播。

11、豫保1号:半冬性大穗型中晚熟品种。苗期健壮,抗寒性好,茎杆粗壮,较抗倒伏;亩成穗多,丰产性好;后期有轻度早衰,熟相一般,高感赤霉病。适宜我省中北部高中水肥地早茬种植。

12、许农5号:半冬性大穗型中晚熟品种。分蘖力强,植株偏高,长相清秀,耐后期高温,落黄好,穗大穗匀,结实性好。缺点是感叶锈,纹枯病和赤霉病较重。适宜我省中北部高中水肥地早茬种植,注意防病。

13、洛麦21:半冬性大穗型中熟品种。幼苗抗寒性强,耐旱性好,起身拔节快,长相清秀,亩成穗较多,穗层整齐,成熟落黄好。缺点是植株偏高,抗倒性一般,感锈病,白粉病和颖枯病重。适宜我省中北部中高水肥地早茬利用,注意防倒和防病。

14、洛旱6号:半冬性大穗型中熟品种。株型紧凑,茎杆粗壮,弹性好,抗倒伏;穗层整齐,大穗大粒,成熟落黄好。该品种主要优点是抗旱耐旱、抗寒性好,抗干热风能力强。缺点是感白粉病、叶锈病。适宜黄淮麦区旱肥地利用。

15、泛麦8号:属半冬性中晚熟品种。分蘖成穗率高,

茎秆弹性好、较抗倒伏,成熟落黄好。缺点是感白粉、纹枯病。适宜我省中北部高中水肥地早茬种植,注意防病。

另外,通过各地考察了解到,百农160、衡观

35、漯麦8号、新麦20

8、濮麦9号、平安3号、漯麦4-16

8、04中

36、项麦96

9、花培6号、金麦8号、洛旱7号、淮麦

22、太空6号等品种在今年大田生产或品种展示中,丰产性、抗逆性、整齐度等方面也有较好表现,不再一一评述。

三、秋播小麦品种布局利用意见

今年小麦秋播品种利用的指导思想是:以高产稳产抗病品种为主导,以发展优质专用品种为重点,因地制宜选择品种,做到良种良法相结合。在品种布局上,中北部麦区以半冬性品种为主,晚茬选择使用弱春性品种;南部麦区以抗病早熟的弱春性品种为主,早茬选择使用半冬性品种;岗坡旱地以选用耐旱性较强的品种为主;根据河南的气候特点以及病害流行调查,中北部麦区选用品种应突出抗倒、丰产,兼顾抗病,南部麦区选用品种应突出早熟性和抗病性,东南部麦区应尽量选用春季发育相对平稳,抗倒春寒能力较强、抗倒性较好的品种。同时注意把好种子质量关,尤其在南部麦区注意种子的出芽率问题,确保大田用种安全,确保我省夏粮生产再获丰收。

(一)豫北部麦区

1、优质强筋麦田:以郑麦36

6、西农97

9、新麦19为主,搭配藁麦9

415、济麦

20、郑麦90

23、济麦4号,示范临优206

9、西农88

9、漯麦8号。

2、早茬麦田:以矮抗

58、周麦

18、豫麦49-19

8、周麦

16、新麦18为主;搭配众麦1号、周麦

22、郑育麦998

7、豫农20

2、衡观

35、洛麦

21、百农160、漯麦8号;示范洛麦

22、中育

12、泛麦8号、众麦98

8、漯麦9号、豫保1号。

3、中晚茬麦田:以众麦2号、偃展

4110、平安6号、濮麦9号、新麦20

8、太空6号、豫麦18-99为主;搭配新原9

58、豫教2号、04中

36、花培5号、豫农9

49、新麦9817。

4、岗丘旱薄地:以洛旱2号、洛旱3号、豫麦

25、豫麦65为主;搭配济麦2号、安麦7号、洛旱6号、漯优7号。

(二) 豫东南、豫中部麦区

1、优质强筋麦田:早茬以郑麦36

6、西农97

9、新麦19为主,晚茬以郑麦9023为主,搭配西农97

18、周麦21,示范漯麦8号。

2、早茬麦田:以矮抗

58、周麦

18、新麦

18、泛麦5号、周麦

16、豫麦49-19

8、众麦1号为主;搭配周麦

22、豫麦6

9、许农5号、开麦

18、衡观

35、平安3号、漯4-16

8、郑麦969

4、富麦200

8、漯麦8号,示范泛麦8号、百农160、中育

12、豫农20

2、漯麦9号等。

3、中晚茬麦田:以平安6号、豫麦70-

36、新麦20

8、偃展

4110、太空6号为主;搭配项麦96

9、新源9

58、04中

36、金丰3号、豫农9

49、周麦

23、兰考矮早8号。

4、沙丘旱薄地:以豫麦49-19

8、新麦18为主,搭配洛麦

21、项麦96

9、洛旱6号、洛旱7号。

(三)豫西部麦区

1、优质强筋麦田:早茬以郑麦36

6、西农97

9、新麦

19、济麦4号为主;晚茬以郑麦9023为主,搭配周麦

21、西农9718。

2、早茬麦田:以豫麦49-19

8、矮抗

58、新麦

18、周麦

18、焦麦66

8、洛麦

21、衡观

35、平安3号为主;搭配周麦

22、许农5号、开麦

18、豫农20

2、郑农

17、

豫保1号,示范洛麦

22、众麦99

8、中育

12、花培6号。

3、中晚茬麦田:以豫麦18-9

9、濮麦9号、偃展

4110、平安6号为主;搭配新麦20

8、04中

36、金丰3号、周麦

23、平安7号。

4、丘陵旱地:以洛旱2号、洛旱3号、豫麦

25、济麦2号为主;搭配洛旱6号、洛旱7号、长旱

58、偃佃9433。

(四)南阳盆地麦区

1、东北风口麦区:早茬以矮抗

58、衡观

35、豫农20

2、西农97

9、新麦18为主,中晚茬以郑麦90

23、豫麦70、豫麦70-

36、04中

36、豫农949为主。

2、盆中平原高产麦区:早茬以矮抗

58、衡观

35、郑麦36

6、豫农20

2、平安3号为主,中晚茬以郑麦90

23、豫麦70、豫麦70-

36、04中36为主。

3、岗丘麦区:以豫麦70-

36、洛麦21为主,搭配内农科20

1、平安6号、04中36。

(五)豫南稻茬麦区

1、优质弱筋品种以郑麦00

4、郑丰5号为主。

2、主导品种以郑麦90

23、偃展

4110、豫麦18-9

9、豫麦70-36为主;搭配郑麦36

6、新麦20

8、金丰3号、源育3号、项麦96

9、内农科20

1、邓麦99

6、河科大9612。

实习体会

通过这次实习,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对自己家乡的小麦生产状况有了更多的了解,对农学专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要加倍努力,做出更大贡献。

第8篇:湖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毕业论文

湖 南 农 业 大 学 全日制普通本科生毕业论文

土壤酸化对双季早稻氮素吸收及产量的影响

ACIDIFICATION OF SOIL ON RICE NITROGEN UPTAKE AND YIELD

学生姓名:***** 学

号:******** 年级专业及班级:%%%%%%%% 指导老师及职称:&&&&&&&

教授 学

院:&&&&&&&&&&&&&

湖南·长沙 提交日期:2012年09月

湖南农业大学全日制普通本科生毕业论文

诚 信 声 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本科毕业论文是本人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成果不存在知识产权争议。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在文中均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毕业论文作者签名:

年 月 日

目 录

摘 要: ................................................................................................................................ 1 关键词 ...................................................................................................................................... 1 1 前言 ...................................................................................................................................... 2 2 材料与方法 .......................................................................................................................... 2 2.1 试验地点及材料 ....................................................................................................... 2 2.2 试验设计 ................................................................................................................... 2 2.3 测定指标与方法 ....................................................................................................... 3 2.4 数据处理及分析 ....................................................................................................... 3 3 结果与分析 .......................................................................................................................... 3 3.1 土壤酸化对产量的影响 ........................................................................................... 3 3.2 土壤酸化对干物质生产的影响 ............................................................................... 4 3.3 土壤酸化对氮素吸收的影响 ................................................................................... 5 4 小结与讨论 .......................................................................................................................... 8 4.1小结 ............................................................................................................................ 8 4.2 讨论 ........................................................................................................................... 8 参考文献: .............................................................................................................................. 9 致 谢 .................................................................................................................................. 9

土壤酸化对双季早稻氮素吸收及产量的影响

学 生:#### 指导老师:$$$$$$

(湖南农业大学%%%%%%%%%%学院,长沙 410128)

摘 要:以5个早稻品种为材料,在盆栽条件下,通过不同的土壤酸化处理,研究了土壤酸化对双季早稻氮素吸收及产量的影响。产量随着土壤pH值的降低而降低,pH降至5.5以下时,产量显著下降。干物质积累总量随土壤pH的降低呈下降趋势,pH低于4.5时下降明显。土壤酸化对早稻产量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抑制了生育前期的干物质积累,降低了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及千粒重。土壤酸化对早稻氮素吸收总量影响不明显且存在品种差异,但对生育前期吸氮量及氮素收获指数影响较大,随着土壤pH的降低前期吸氮量及氮素收获指数逐渐降低,pH低于4.5时下降非常明显。

关键词:土壤酸化;双季早稻;产量;氮素吸收

Acidification of soil on rice nitrogen uptake and yield

Student:liuying

Tutor:liuxionglun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eathers,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128, China)

Abstract:In 5 rice varieties as materials, under potted condition, through different soil acidification, studied the acidification of soil on rice nitrogen uptake and yield. Yield with soil pH value decreased, the pH dropped below 5.5, production dropped significantly. Total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with soil pH decreased declined below 4.5, pH decreased obviously. Effects of soil acidification on rice yield mainly for inhibition of the early growth stage of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reducing the effective panicle number, grain number per spike and grain weight. Acidification of soil on rice nitrogen uptake amount of influence is not obvious and species differences, but on the early stage of nitrogen absorption and nitrogen harvest index influence, with soil pH decreased the nitrogen absorption and nitrogen harvest index decreased gradually, pH less than 4.5 when the decline is very obvious.

1 Key words: Soil acidification; rice; yield; nitrogen absorption.

1 前言

当前,随着人口与环境资源的矛盾日益突出,土壤酸化逐渐成为当今国际社会最引人注目的环境问题之一。我国的酸性土壤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双季稻种植区,面积约为2.04×108 hm2[1]。众多研究表明[1-5],我国南方土壤变化整体表现为酸化,其中水稻土的pH下降幅度最大。土壤pH是作物生长发育的重要环境因子,土壤酸化使土壤pH降低,造成土壤盐基离子大量淋失、活性铝溶出、重金属活化和生物活性降低[6]。这必定会对农作物产生一定的影响,并最终体现在产量上。但由于作物生长的复杂性,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比较好的方法来计算因土壤酸化造成的作物产量的损失。据粗略估计,酸沉降引发土壤酸化而造成水稻、玉米、小麦等农作物产量的损失在5%-15%之间。郑有斌曾报道重庆地区酸沉降造成水稻27.7%及玉米29.6%的产量损失[7]。福克斯[8]等对水稻耐酸性的研究表明,尽管水稻是耐酸性较强的作物,在pH5.0-6.0条件下也能正常生长,但当pH降到5.0以下时,其生长将受到严重影响,产量明显下降。Mengel[9]等研究发现,水稻对硝态氮和铵态氮的吸收所需的最适宜pH分别是4.5-6.0和6.7-7.0。Shu[10]等研究结果也表明,低pH值的土壤介质对水稻吸收铵态氮有极强的抑制作用。水稻是世界三大粮食作物之一,其中双季稻产量我国水稻产量50%以上,对保障粮食安全有着重要作用。随着我国南方土壤酸化的不断加剧,土壤酸化影响双季稻生产的问题也将会日益突出。本试验通过不同的土壤酸化处理,研究土壤酸化对双季早稻产量和氮素吸收的影响,以期为土壤酸化条件下双季早稻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点及材料

试验于2012年5月至11月在江西农业大学进行。供试土壤为本校科技园内的水稻土,土壤母质为第四纪红粘土,肥力中等,土壤PH值为6.4。供试品种有5个,分别为中嘉早17(常规稻)、淦鑫20

3、先农

25、优I150

1、金优458。

2.2 试验设计

设置3个不同的酸化处理,土壤PH值分别调为3.5,4.5,5.5 ,以未进行酸化处理的土壤作对照,其它条件一致。采用随机区组设计,重复10次。试验前将土壤全部风干粉碎,并充分混匀。每桶装土17.5㎏,施纯氮1.65g,折合尿素3.59g,按基肥:分蘖肥:穗肥=5:2:3施用;施钾(K2O)1.8g,折合氯化钾3.0g,按基肥:分蘖肥:穗肥=7:0:3施用;施磷(P2O5)量为0.9g,折合钙镁磷肥7.5g,全部作基肥施用。 2 于3月29日播种,4月27日移栽,每桶移栽3蔸苗,中嘉早17每蔸插4粒谷苗,其余品种每蔸插2粒谷苗。

2.3 测定指标与方法

(1)干物质积累测定:在分蘖期、分化期、抽穗期、成熟期四个生育时期,每个处理取3蔸样,按茎鞘、叶分开包扎,在105oC下杀青20分钟,再用80oC烘至恒重,冷却至室温后称重[11]。

(2)氮素含量测定:结合干物质测定,将烘干的样品粉碎过筛,用FOSS—2300型全自动定N仪对其含氮率进行测定。

(3)产量及其构成测定:成熟期各处理随机选取3蔸作为考种样品,考察产量构成并测定产量,重复4次。

2.4 数据处理及分析

用微软办公软件Excel 2003和数据处理系统DPS7.05处理数据。

3 结果与分析

3.1 土壤酸化对产量的影响

由表1可以看出,土壤酸化对早稻产量有重要影响,随着土壤pH值的降低,各品种产量显著降低。当pH降至5.5以下时,产量明显下降,各处理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与对照相比,土壤酸化处理后,中嘉早17的产量依次降低了11.07%、21.69%、66.68%;淦鑫203依次降低7.86%、10.73%、45.36%;先农25依次降低4.29%、10.86%、38.77%;优I1501依次降低7.68%、12.93%、36.13%;金优458依次降低9.91%、17.46%、32.61%;各品种产量平均降低了8.15%、14.46%、43.88%。可见,土壤酸化造成了早稻产量的严重损失。

从早稻产量构成因素上看,土壤酸化对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及千粒重的影响较大,对结实率的影响规律并不明显。有效穗数随土壤pH的降低而呈下降趋势,当pH降至4.5以下时,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每穗粒数随土壤pH的降低先增加后显著减少,除中嘉早17外,最大值均出现在pH5.5处,但与对照的差异并不显著。随着土壤pH的降低,千粒重也呈现下降的趋势,当pH降至4.5以下时,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经相关分析表明,早稻产量与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及千粒重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127**、0.8937**、-0.2

321、0.7435**。由此可见,土壤酸化对早稻产量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降低了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及千粒重。

表1 土壤酸化对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Table 1 Effect of acidification of soil on Yield and its components of influence 品种 处理 PH 3.5

有效穗 (穗/蔸) 6.08cB 8.67bA 8.83abA 9.25aA 7.25cB 9.33bA 9.41bA 10.00aA 9.00bA 9.17abA 9.25abA 9.42aA 9.58bA 9.50abA 10.00aA 10.00aA 9.08cB 9.17cB 9.92bAB 10.58aA

每穗 总粒数 67.12dD 100.08cC 107.11bB 120.32aA 79.09cC 95.83bB 111.25aA 106.21aA 75.04cC 104.15bB 113.19aA 110.76aA 78.12cC 102.36bB 113.8aA 112.63aA 75.61cB 110.14bA 110.03abA 112.76aA

结实率 (%) 83.01bB 86.15aA 87.10aA 80.94cB 93.11aA 89.41bB 84.63cC 86.06cC 90.66aA 86.13bB 85.38bB 86.75bB 87.21aA 88.26aA 82.94bB 86.83aA 92.22aA 75.64bB 73.99bB 75.17bB

千粒重 (g) 24.14cC 25.48bB 25.98aAB 26.13aA 26.60cB 27.30bA 27.35bA 27.75aA 25.49cC 26.12bAB 26.08bB 26.69aA 25.10cB 25.98bA 26.31abA 26.46aA 25.49bB 25.83bAB 26.24aA 26.20aA

产量 (g/蔸) 8.11dD 19.07cC 21.65bB 24.35aA 14.15cC 23.12bB 23.87bB 25.90aA 14.91cC 21.71bB 23.30aAB 24.35aA 16.74dC 22.82cB 24.20bB 26.21aA 15.89dC 19.46cB 21.24bAB 23.58aA 中嘉早17 PH 4.5 PH 5.5 CK PH 3.5 淦鑫203 PH 4.5 PH 5.5 CK PH 3.5 先农25 PH 4.5 PH 5.5 CK PH 3.5 优I1501 PH 4.5 PH 5.5 CK PH 3.5 金优458 PH 4.5 PH 5.5 CK

3.2 土壤酸化对干物质生产的影响

由表2可知,土壤酸化对早稻干物质生产的影响随生育阶段的变化而变化。在分化期前,随着土壤pH的降低,干物质积累量呈下降趋势,pH低于4.5时下降非常明显。在生育中期也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但除中嘉早17外其余品种在pH低于4.5时下降不明显。生育后期各处理间干物质积累量差异并不明显,但占生物总量的比例在pH低于4.5时显著增大。随着土壤pH的降低,干物质积累总量呈下降趋势,pH低

4 于4.5时下降明显。可见,土壤酸化主要影响了生育前期的干物质积累,造成“前期发不起”,造成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显著降低,从而不利于产量的形成。

表2 土壤酸化对干物质生产的影响

Table 2 Effect of acidification of soil on dry matter production effect

品种 处理 PH3.5 中嘉PH4.5 播种-分蘖

g/蔸

%

分蘖-分化

g/蔸

%

分化—抽穗

g/蔸

%

抽穗—成熟

g/蔸

%

总量

g/蔸

0.98 5.93 1.35 8.22 3.94 23.95 10.19 61.90 16.46

3.51 10.57 9.27 27.92 7.30 21.99 13.13 39.52 33.21 4.42 13.20 10.38 31.01 7.58 22.65 14.09 42.11 33.47 4.25 11.59 10.67 29.06 8.18 22.28 13.61 37.07 36.71 1.75 3.04 6.95 8.68

5.56 22.12 8.19 32.58 9.64 38.35 25.14 8.51 24.29 11.60 33.10 11.88 33.92 35.03 早17 PH5.5 CK PH3.5 淦鑫203 PH4.5 PH5.5 CK PH3.5 先农25 PH4.5 PH5.5 CK PH3.5 优PH4.5 5.20 11.37 7.07 22.55 11.42 31.56 12.49 34.52 36.18 4.47 10.68 11.02 26.35 10.95 26.18 15.40 36.80 41.84 1.90 6.71

3.30 11.65 8.11 28.65 14.01 53.00 28.32

3.88 11.24 7.34 21.25 11.83 34.22 11.51 33.30 34.56 4.09 11.22 8.19 22.46 9.64 26.44 14.54 39.89 36.45 3.78 10.53 9.93 27.64 8.48 23.61 13.73 38.22 35.91 1.44 5.01

2.50

8.68 10.49 36.48 14.33 49.83 28.75

3.74 10.51 7.72 21.68 11.68 32.79 12.48 35.02 35.62 3.75 10.33 8.31 22.86 10.69 29.40 13.60 37.41 36.35 4.33 12.08 7.87 21.94 11.63 32.41 12.04 33.57 35.88 1.98 5.99

4.77 14.45 9.97 30.17 16.32 49.39 33.04 I1501 PH5.5 CK PH3.5 金优458 PH4.5 PH5.5 CK 4.79 11.91 7.94 19.75 10.04 24.96 17.45 43.38 40.22 4.81 11.95 8.81 21.90 9.32 23.16 17.29 42.98 40.24 4.68 11.23 10.85 26.04 10.71 25.70 15.43 37.03 41.67

3.3 土壤酸化对氮素吸收的影响

由表3所示,土壤酸化对早稻各生育时期植株含氮率的影响表现为,分蘖期茎鞘、

5 叶片含氮率均随土壤pH的降低而降低;分化期、抽穗期和成熟期植株各部位含氮率土壤pH的降低而增加,其中各品种茎鞘、叶片含氮率在pH3.5处明显高于其他处理。

从表4可以看出,土壤酸化对早稻氮素吸收总量的影响存在品种差异,中嘉早17在pH低于4.5时总吸氮量明显降低,而其余杂交品种影响并不明显。从各生育期段的吸氮量来看,分化期前,随着土壤pH的降低呈先略升高后下降趋势,pH低于4.5时下降非常明显;生育中期吸氮量随土壤pH的降低而上升,pH低于4.5时增加明显;生育后期吸氮量也随土壤pH的降低呈上升趋势,其中中嘉早17在pH3.5处吸氮量明显大于其它处理,而杂交稻品种在各处理间差异较小。尽管土壤酸化对早稻氮素吸收总量影响不明显,但对氮素收获指数影响较大,随着土壤pH的降低氮素收获指数逐渐降低,pH低于4.5时下降非常明显。

表3土壤酸化对植株含氮率的影响

Table 3 Effect of acidification of soil on nitrogen rate influence 品种 处理 PH3.5 分蘖期(%)

茎鞘

分化期(%)

茎鞘

茎鞘

抽穗期(%)

成熟期(%)

茎鞘

2.02 3.99 2.90 4.78 1.59 4.12 1.72 1.08 2.10 1.68 2.33 4.48 1.52 3.58 1.06 2.94 1.39 0.59 1.08 1.22 2.35 4.63 1.34 2.98 1.06 2.99 1.42 0.58 1.10 1.19 2.55 4.73 1.34 3.28 0.96 2.61 1.38 0.49 0.94 1.15 2.46 4.69 2.12 4.31 1.21 3.53 1.64 0.80 1.58 1.50 2.50 4.73 1.48 3.37 0.85 2.47 1.24 0.52 0.88 1.23 2.39 4.68 1.47 3.48 1.02 2.78 1.18 0.51 0.82 1.22 2.49 4.70 1.13 3.11 0.90 2.66 1.25 0.48 0.74 1.17 2.52 4.71 2.57 4.51 1.54 4.00 1.67 0.83 1.34 1.60 2.53 4.64 1.42 3.41 1.00 2.87 1.23 0.58 0.92 1.35 2.55 4.76 1.24 3.55 1.04 2.86 1.26 0.51 0.79 1.30 2.48 4.72 1.19 3.00 0.90 2.85 1.28 0.49 0.79 1.25 2.05 4.48 2.57 4.59 1.68 4.00 1.78 0.83 1.49 1.48 2.49 4.70 1.46 3.39 0.98 2.67 1.29 0.58 1.00 1.34 2.46 4.77 1.53 3.55 0.99 2.63 1.26 0.56 0.84 1.29

6 中嘉PH4.5 早17 PH5.5 CK PH3.5 淦鑫203 PH4.5 PH5.5 CK PH3.5 先农25 PH4.5 PH5.5 CK 优I1501 PH3.5 PH4.5 PH5.5 CK PH3.5 金优458 PH4.5 PH5.5 CK 2.31 4.69 1.17 2.98 0.94 2.52 1.23 0.52 0.88 1.20 2.44 4.64 2.58 4.77 1.71 3.90 1.69 0.77 1.07 1.54 2.41 4.61 1.27 3.01 1.14 2.92 1.34 0.58 0.85 1.32 2.34 4.67 1.26 3.04 1.09 3.01 1.32 0.61 0.90 1.28 2.40 4.58 1.03 2.56 0.91 2.58 1.28 0.50 0.88 1.22

表4土壤酸化对氮素吸收的影响

Table 4 Effects of soil acidification on nitrogen absorption 播种- 品种 处理 分蘖

g/蔸

分蘖- 分化

g/蔸

分化- 抽穗

g/蔸

抽穗- 成熟

g/蔸

吸收 总量

g/蔸

N收获 指数

% PH3.5 0.0308 0.0562 0.0625 0.1099 0.2594 60.24 中嘉PH4.5 0.1188 0.1700 0.0375 0.0140 0.3403 69.15 早17 PH5.5 0.1531 0.1389 0.0366 0.0122 0.3407 69.70 CK 0.1544 0.1569 0.0272 0.0098 0.3483 73.87 PH3.5 0.0615 0.1640 0.0879 0.0285 0.3419 66.40 淦鑫203 PH4.5 0.1091 0.1561 0.0427 0.0341 0.3420 71.66 PH5.5 0.1845 0.0986 0.0779 0.0143 0.3753 72.99 CK 0.1605 0.1325 0.0895 0.0059 0.3883 75.08 PH3.5 0.0675 0.1129 0.1387 0.0682 0.3873 70.60 先农25 PH4.5 0.1390 0.1121 0.0963 0.0279 0.3754 73.85 PH5.5 0.1501 0.1162 0.0778 0.0311 0.3753 77.17 CK 0.1370 0.1168 0.0699 0.0486 0.3724 78.01 PH3.5 0.0436 0.0932 0.1547 0.0811 0.3726 66.32 优PH4.5 0.1311 0.1237 0.0839 0.0478 0.3865 71.80 I1501 PH5.5 0.1329 0.1503 0.0503 0.0429 0.3765 74.00 CK 0.1492 0.0968 0.1094 0.0428 0.3682 74.53 PH3.5 0.0691 0.1719 0.1562 0.0242 0.4213 72.78 金优458 PH4.5 0.1663 0.0838 0.1316 0.0403 0.4220 74.42 PH5.5 0.1667 0.0984 0.1179 0.0425 0.4256 73.67 CK 0.1620 0.0822 0.1254 0.0437 0.4222 75.56

7

4 小结与讨论

4.1 小结

在本试验中,土壤酸化对双季早稻产量及其构成都有重要影响。其产量随着土壤pH值的降低而降低,pH降至5.5以下时,产量显著下降。干物质积累总量随土壤pH的降低呈下降趋势,pH低于4.5时下降明显。土壤酸化对早稻产量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抑制了生育前期的干物质积累,降低了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及千粒重。土壤酸化对早稻氮素吸收总量影响不明显且存在品种差异,但对生育前期吸氮量及氮素收获指数影响较大,随着土壤pH的降低前期吸氮量及氮素收获指数逐渐降低,pH低于4.5时下降非常明显。

4.2 讨论

土壤酸化是土壤内部产生和外部输入的氢离子引起土壤pH值降低和盐基饱和度减小的过程[12]。有调查显示,大多数作物适合在近中性的土壤中生长,土壤pH以6.0-7.5为宜[13]。本研究表明,早稻产量随着土壤pH值的降低而降低,pH降至5.5以下时,产量显著下降。这也与郑有斌[7]、福克斯[8]等的研究结果一致。早稻前期温度低,不利于水稻分蘖早发,从而加强了土壤pH对生育前期的干物质积累和有效穗数的影响。土壤酸化对早稻结实率的影响无明显变化规律,可能与早稻抽穗扬花期多为阴雨天气,影响授粉结实有关。

在本试验条件下,土壤酸化对早稻氮素吸收总量影响不明显,与Shu[10]等研究结果有所不同。这可能是因为试验环境存在差异,本研究采用的是土壤栽培,而他采用的是细胞悬浮培养。土壤适当的酸化也可能促进了水稻对土壤硝态氮的吸收。生育后期,吸氮量随土壤pH的降低呈上升趋势,低pH条件下干物质积累比重也增大,也许是水稻对土壤酸化产生了适应性调节和自我补偿效应。这也造成后期低pH条件下植株含氮率偏高,氮素收获指数偏低,再加上前期生长受到抑制,最终使产量偏低。

土壤酸化处理后,中嘉早17的产量依次降低了11.07%、21.69%、66.68%,pH低于4.5时吸氮量也明显下降,降幅远大于其它杂交品种,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杂交稻的耐酸性要高于常规稻。

为便于对土壤pH的控制,本研究采用的是盆栽试验,这与大田生产尚有一定差别。土壤酸化影响水稻的生理机制是多方面的,本文仅分析了土壤酸化对双季早稻产量及氮素吸收的影响。土壤酸化对水稻根系生长发育、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及其机理的研究鲜有报道,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赵其国.中国东部红壤地区土壤退化的时空变化、机理及调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70-75. [2]朱红,陈敏,潘仪宾.遵义市水稻土养分状况与变化趋势[J].贵州农业科学,2007,35(4):56-57. [3]程先富,陈梦春,郝李霞,等.红壤丘陵区农田土壤酸化的时空变化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8,16(6):1348-1351.

[4]王志刚,赵永存,廖启林,等.近20年来江苏省土壤PH值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力[J].生态学报,2008,28(2):720-727.

[5]郭治兴,柴敏,詹振寿,等.近30年来广东省土壤PH值的时空变化[J].应用生态学报,2011,22(2):425-430. [6]易杰祥,吕亮雪,刘国道.土壤酸化和酸性土壤改良研究[J].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2006,12(1):23-28. [7]郑有斌,陈思龙.酸沉降对重庆陆生生态造成的经济损失估算[J].大气环境,1991,6(4):30-34. [8]R.H.福克斯,陈法扬.土壤pH铝饱和度与谷物产量[J].江西农业科技,1980,(10):15-17. [9]Mengel K,Klrkby E,A.Principles

of

plant

nutrion.Swizerland

International

Potaslh Institute,1982,303-397. [10]ShujiuanChen,ChingHuei Kao.Ammonium-inhibited growth of suspension-cultured rice cell as affected by medium pH.Plant Growth Regulation,1997,21:1-6.

[11]张以顺,黄霞,陈云凤编著.植物生理学实验教程[M].北京市: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02.92~95. [12]周修萍,秦文娟.华南三省(区)土壤对酸雨的敏感性及其分区[J].环境科学学报,1992,12(1):78-83. [13]沈其荣.土壤肥料学通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81-87.

致 谢

本论文是根据自己在湖南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试验基地参加毕业实习取得的试验数据写成的,非常感谢学校提供这一宝贵的实习机会。

在论文的设计和写作过程中,我得到了指导老师刘%%%教授的悉心指导和热情帮助。刘老师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作风和平易近人的态度让我受益匪浅、终身难忘。 9 在实习期间,刘老师多次到基地指导,并在生活上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在此对尊敬的刘老师表示深深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其次,我要感谢我的%%%%学长,在毕业实习和论文写作过程中,他给予我大力支持与帮助。从田间到实验室,再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他教会我许多东西,他以严谨的求学态度和扎实的专业技能为我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最后,再次向所有关心、支持和帮助我的领导、老师和同学们致以诚挚的谢意!

第9篇:农学专业大学生寒假实习报告

这个寒假的实践活动我是在一个小得几乎没人知道的果园做的,但它在当地搞果园的都失败的情况下它顽强的生存了下来,尽管它规模小得可怜,就是一个农户经营。它能生存下来毕竟是有它的道理的,这也是我选择在这么小的果园做的原因。

经过一个多星期的劳动和学习,我觉得当时园子的主人选对了方向,其他人争着种植苹果和梨的时候他明智的选择了核桃,因为当地的交通和信息都相对落后,很多农产品因为运不出去找不到买家,价格低得可怜,甚至根本就卖不出去,而核桃可以储存一段时间,受交通的限制相对较小,更好的是近几年核桃价格很好,目前为止还是供不应求,因此我认为近几年核桃还是比较有前途的果树之一。

我来自农村,心中也放不下自己的家乡,另外我觉得农村的改革和发长对于现在的大学生来说应该是个难得的机遇,我们应该关注一下农村,或许在那儿我们能做点什么。

一、果园基本情况

兴达果园是一个个体经营的果园,约有三十亩地,主要种植核桃,近一半的果树挂果,因为规模不是很大,圆中的工作也不是很多,只在工作较忙的时候才请几个短工帮忙,平时都只是园子主人张大爷一家亲自打理一切事务,但不知怎么的,园中果树长势不齐,有的大有的小,并且有一定的病害,因此效益不是很好。

以前园中的果树的株距基本一样,没有考虑到土地肥沃程度的不同果树会长得参差不齐,没有做到合理密植,导致现在园中果树有的相互争强阳光,有的地方果树小浪费了土地资源。这样下来果树的挂果量少且质量差,严重影响果园的效益。

张大爷介绍说:“每年都施用化肥,每到春季一家人忙不过来就请人来帮忙施肥,虽然每年花在施肥上的费用不少,但效果一直不是很好,果树起色不大,但树下的草到长得很好。原来以前他们施肥是把化肥撒在果树周围再锄一锄,这样做严重浪费了化肥而且还会污染环境,是不科学的,必须改进。

张大爷还介绍说:“近几年因为病虫害增加,果实的质量有所下降,幸好国家政策好,核桃种植户都领到了预防病虫害的农药,希望今年有个好收成。”是啊!农民劳动一年为的不就是有好收成。

二、到园中劳作

首先张大爷安排我们施肥,他要求我们在树的周围撒上化肥后把地锄一遍。但是我觉得这样会造成化肥的严重浪费,大部分被草吸收,而果树则是缺肥,最后的结果是果树长得不好,果树周围的草疯长,即这种施肥的方法是错误的,应当改进。

我认为给果树施肥应当尽量施在树的须根较多的地方,因为植物吸收矿质离子主要是由跟毛区来完成的,须根主要就是根毛区,因此施肥就因施在须根多的地方,一般距树干一到两米左右,当然要看具体情况,不能生搬硬套,应该灵活处理,只要把化肥施在须根较多的地方即可。并且化肥应当适当深埋,一般要比草跟深一点,一以便果树能吸收到而草不能吸收到,具体深度也应该根据具体情况来定。因此我认为应该先给果树除草,除草后在施肥,施肥采用“坑施”,我想这样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

我向张大爷提出我的看法并说明理由后,他同意今年试一试,如果效果好以后就用这种方法。

几天的劳动还真有点累,尽管我是个不折不扣的农民,毕竟很长时间没有进行这种高强度的劳动了。不过我们还是为我们高效顺利完成任务感到高兴,我还开玩笑说明年我还去果园帮忙。

施肥后我们有修剪果树,修剪果树-这活看起来简单,但要真做起来还真不容易,这里面有着许多学问呢!大家都知道核桃生长结果习性特殊,传统的修剪方法不能完全适用于核桃树上。目前核桃结果大树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于未修剪的荒长大树来说,主要是枝焦梢,内膛光秃、结果部位外移。其原因是:大枝过多,内膛缺少足够的空间供枝生长;内外枝条密集,内膛光照不良;枝条顶端优势强,下部的生长势力弱;混合芽顶生的习性加速了结果部位迅速外移;结果枝寿命短,连续结果3--5年生长势力变弱;栽植过密,肥水管理跟不上,加速光秃现象的发展。在搞好土肥水和病虫防治的基础上,核挑的修剪是优质高产的一个关键措施。

在很多季节都可以对核桃树进行修剪,方法也较多,可以参看以下方法,如果您有更好的方法也可以按您的好方法来操作,不要生搬硬套。

(一)修剪季节

1、秋前:白露--霜降(上/9--上/10,摘果后到落叶前半个月),秋剪促壮,宜剪弱树、老树、山上树。

2、夏剪:立夏枣小满(落花后到生理落果前),夏剪治旺,宜剪过旺不结果的树,核桃一般不采用冬剪,冬剪伤流严重,但对干旱缺水地区,也可以冬剪。

(二)、修剪方法

1、锯伤逼枝:核桃没有不定芽,隐芽是更新的基础。有的树隐芽在枝段的基部,有的在枝段中部和基部都有,所以对已经光腿的部位,要在光腿部位的隐芽上方锯伤深入木质部才能逼出新枝。逼出的新枝生长量因其基枝粗细及锯伤的深度而异,长的可达1--2米以上(这种方法可以用在光秃部位),若锯的很浅,只能长出不足30公分长的小枝,用这种方法可以在光腿部位达成结果枝组或培养出新的骨干枝。在早实性核桃上逼出的新梢,只要生长健壮,次年都能开花结果,有的早实性树的部分隐芽是混合芽,萌生当年就能开花结果,而晚实性树上萌生的新梢,需3年才能开花结果。

2、环锯:对于较大的非骨干枝,从隐芽上方环锯深达木质部,即能减弱该枝生长势,又能使下部长出小枝,以填充光秃部位的空间,其效果与锯伤逼枝相似,但作用更强烈,螺旋式对口环锯则更安全,一般枝粗5--10厘米的锯一圈,10--15厘米的锯两圈,两圈间距在15厘米左右,若间距过窄,锯的过深,枝条会枯死。

3、捏枝:内膛的新梢在未木质化前(6月份)把生长方向不合适的可以按到有空间的地方去,因为核桃枝条很柔韧且叶大而肥厚,对直径5--10厘米以下的枝,在夏季向下弯拉,就能使角度开张到需要的角度,无需棍撑绳拉。

4、疏枝:核桃疏大枝,宜自基部内低外高留个斜茬,这样外部就能长些小枝,以补充空间,不能留残桩,否则桩死成洞。

5、掰顶芽:核桃顶芽肥大,顶端优势强,往往形成大顶芽中条跑,成枝率低。在未发芽前掰去顶芽或发芽后掐去幼枝嫩顶梢,均能提高成枝率,形成紧凑的结果枝组。

6、剪嫩梢:在6月份修剪没有木质化的嫩梢,能使腋芽立即萌发,用这种方法促分枝,培养结果枝组,比短截木质化的枝条好得多。

7、换头回缩:核桃修剪主要用换头回缩法,很少采用短截,如果对大枝回缩时造成的伤口过大,就在目的枝之上留一个剪口枝,以保护伤口,或在剪口下留一个隐芽。

8、一年生枝留保护芽短截:核桃枝髓心空大,对一年生枝短截后,剪口下常要干缩一段使剪口芽生长不良,所以一年生枝短截时应在目的芽之上再留一个保护芽,紧贴保护芽短截,使保护芽能长出小枝,这样既避免剪口干缩,又保证了目的芽的长势。

9、小枝复壮三种方法:盛果期以后的大树每年产量主要靠健壮结果枝组连续结果,结果的弱枝不能继续形成混合芽,所以及时复壮果枝是争取连年丰产的途径之一;果枝连续结果几年后、长势就要变弱,目前在生产上常有弱了就剪去,但是在改善肥水和光照的基础上,采用适当的修剪措施,就可以使弱枝复壮,其方法主要有三种:1)回缩基枝:若小枝着生的基枝是细长瘦弱的,从小枝着生部位上方剪断基枝,可以使小枝复壮。2)刻伤基枝:基枝如果粗大,从小枝上方锯伤基枝,深达木质部,即可使小枝复壮。3)短截单轴延长的小枝:有的小枝单轴向前延长形成了较长的马鞭枝,长势就弱了,如果小枝基部在1厘米以上,可在基部留隐芽重短截,再生新技;如果小枝基部是1厘米以下的细枝,短截后通常从基部不能再生出新枝,只能用回缩基枝或刻伤基枝的方法来复壮。

修剪果树是一门学问,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看法,必须经过不断的尝试,寻找最佳方法,不同的果树不同的地点采取不同的方法,要灵活运用。我们修剪了几天,也从中找到了一些感觉,希望以后还有这样的机会到果园中去,那里不但环境优美还可以学到许多东西。

三、 对果园的建议

虽然兴达果园规模不大,但是如果提高土地的利用率还是有可观的收入的,就目前而言,我认为选择恰当的时间方法修剪、合理施肥和合理密植是最有价值的,从长远的来看,可以发展生态果园,因为现在的农产品是否环保是否安全是十分重要的,价格上就会有很大的变化。

首先果树的修剪是果树管理的重要部分,就目前而言果园修剪果树主要选择在春季,但事实上修剪果树不一定在春季,秋季修剪是比较好的,这个时候水分充足,而且叶子上的许多养分还没有转移到树枝上,如果是还没有挂果的小树,可以选择在夏季修剪,这样效果可能会更好。另外云南气候温和,没有霜冻,因此选择在秋季修剪果树等到第二年春天,伤口已经愈合,有利于果树的生长。

修剪果树也是相当讲究的,幼树与结果树必须采取不同的方法。

幼树整形核桃树干性强,芽的顶端优势特别明显,顶芽发育比侧芽充实肥大,树冠层性明显,结合此特性,以采用主干疏层形为宜,且整形极易。其整形方法为:干高50-80厘米(若当年幼苗不够高,可待苗木生长一年后再整形),定植当年不作任何修剪,只将主干扶址),并保护好顶芽(若顶芽损坏,可选一壮芽代替),待春季发芽后,顶芽将向上直立生长,将其作为中心干,顶芽下部的5-6月选分布均匀生长旺的5-6个芽将萌发侧枝(其余芽不能萌发),5-6月选分布均匀生长旺的3-4个侧枝为第一层主枝,将其作新梢全部抹去。第二年按同样的方法培育第二层主枝,第二层保留2-3个主枝(与第一层相距60-80厘米),第三年选第三层主枝,保留1-2个主枝,与第二层相距50-70厘米。1-4年主枝不用修剪,可自然分生侧枝,扩大树冠。一般3-4年成形,成形时树高3-5米左右。

结果树修剪核桃进入结果盛期,树冠仍在继续扩大,结果部位不断增加,容易出现生长与结果之间的矛盾,保证核桃达到高产稳产是这一时期修剪的主要任务。因此在修剪上应经常注意培养良好的枝组,利用好辅养枝和徒长枝,及时处理背后枝与下垂枝。从结果初期开始,就应有计划地培养强健的结果枝组,不断增加结果部位。防止树冠内膛空虚和结果部位外移。进入盛果期后,更应加强枝组的培养和复壮。培养枝组可采用先放后缩和去背后枝,留斜生枝与背上枝的修剪方法。徒长枝在结果初期一般不留,以免扰乱树形,在盛果期可改造为枝组。背上枝要及时控制,以免影响骨干枝和结果母枝。下垂枝多不充实,结果能力差,徒耗养分,应根据具体情况处理。

然后是施肥,合理施肥可以大大提高果实的质量和挂果数量,如何施肥也是很讲究的,施肥最好是安排在秋季,因为施肥会损伤到树的根,如果在春季,果树就要发芽了,你去挖 断它的根肯定是不利于当年结果的,如果在秋季施肥,虽然根还是有所损伤,但在冬天来临之前已经能长出许多须根了,因此在秋季施肥是最好的选择。

施肥可以选择农家肥和化肥,我更赞成施农家肥,如果没有条件施农家肥也可以施化肥,无论是化肥还是农家肥都应该采用“坑施”,要做到树能吸收到但草不能吸收到,避免出现树长得不好但草却十分茂盛的现象。如果有条件还可以用枯枝落叶来覆盖地表面,一方面枯枝落叶腐烂后可以作为肥料,另一方面还可以起到保暖的作用。

除了规范修剪和合理施肥外,合理密植也十分关键,土地较肥沃的地方株距和行距可以适当大一些,当然也可以长得差不多的时候再砍掉一部分,但这样有点浪费;而土壤相对较贫瘠的地方则可以密植,行距和株距应当小,以便长大后能充分利用土地

合理密植是要和科学修剪相配合的,土地肥沃的的地方应当把它培养成高大的主枝型植株,而相对较贫瘠的地方主枝就不能太明显,甚至可以说没有主枝,这样的树不会太大,正好适应了土地贫瘠树长的慢这一事实。

合理密植的宗旨是尽可能的使土地被完全覆盖,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从而提高效益。只要能达到这一目的,不必拘泥于书本上或是其他地方的方法,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合理的方法。

另外还应当适当增加果树品种,品种单一抗风险能力就弱,万一哪天核桃价格猛跌,那果园的收入就没法保障了。可以在空闲的地方或专门划出一快地方来试着栽培其他果树,如果以后需要了,你马上就可以种植,可以比其他人快一步,事实上赚钱也就是这一不步。小的经营方式的优点就是转型快,应该发挥它的优势。

现代的农村果园应当给人们卫生安全的形象,这样不但可以提高价格,还可以建立品牌,这是件很划算的事。要建生态果园就应该少施化肥,主要施农家肥和有机肥,可以模仿生态农业来建设生态果园。

四、劳动后的收获

近一个星期的劳动,虽然有些累,但学到了许多东西,有了以前没有的想法,我感到农村缺少专门的农业技术人员,特别是一些落后的农村,因为文化水平低,他们学习新技术的能力有限,许多技术在这些地方难以普及。在落后的农村,近几年有许多农民到外地打工,这是件好事,但也有他的缺点,他们到外地看到了别人发展了,也能挣点钱,但自己的家乡终究还是没有发展,他们要发展也十分艰难,因为没有有能力的人来带头发展。所以农村需要有知识的人,作为学生我觉得我们应该关注农村的发展。

在果园中劳动发现以前的有些做法是不合理的,这还是因为没有专门的技术人员指导,在林果业如此,农村其他地方同样如此。农村的确需要技术人员指导。以前高校毕业生都不愿意回到农村去,有的甚至认为回到农村是一种耻辱,再加上以前人们的观念是大学毕业了找份工作好好过日子,农村的工作显然不符合他们的要求,这样下来愿意到农村的高校毕业生就十分少,真正到了农村的就更少了,在农村作出较大贡献的简直就是凤毛麟角。在就业形式如此严峻的今天,避开争着到城镇上班的红海,寻找一片就业蓝海显得十分重要,这一片蓝海我门为什么不可以到农村去寻找呢?

在农村从头到尾都只做一个不折不扣的农村文员做的事当然没有意义,这也就正如有人所说的大学生到农村是大材小用。我认为大学生到农村是传播技术传播新思想新观念的,而不只是帮助写文件的,现在许多农村技术还很落后,而且乡镇企业很少,农村有这样的问题我们就应该努力改变它,高校毕业生不是去农村看风景,也不是去偷懒的,到农村严格的说是一种创业,是艰辛的,充满挑战的。农村乡镇企业少就应该努力去改变他。

我来自农村,深切的感受到了农村经济来源少的艰难,近几年核桃价格还比较高,并且目前为止还是供不应求,它是许多农民的重要经济来源,但随着价格上扬,无数的人大力种植核桃,根本没有考虑今后市场需求,相信不久它将由一片蓝海厮杀为一片红海。再加上病虫害日趋严重,种植核桃的风险就越来越大了,农村需要有知识有能力的人来领导,需要我们大学生来关注。

我从小就喜欢到果园玩耍,在那里我找到了童年的乐趣,也看到了农民的艰辛,他们一年的劳动换来的少量的收入只能解决温饱,要致富再用那最古老的方法太难了,我们应该和他们一起去寻找新的方法。

近几年国家注重发展农村,我们都很高兴,每一个农民都应该高兴,并且提出了生态农业。以前我一直梦想我能拥有自己的果园,把果园建成生态果园也是为实现生态农业的一部分,我希望能为此尽自己微薄的力量。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要在学好基本课程的同时多学一些农业知识,走向城镇是以前高校毕业生走的路,但今天已经与以前不同了,走向城镇早已成为红海的今天,我们还可以回到农村,回到农村我们不是去逃避就业压力,而是要去开辟一片就业蓝海,为农村的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

以后我还会经常回到农村、回到家里回到我热爱的田野和果园,到那里了解更多的关于农村发展的知识,了解农村发展的动态,我希望能在那里找到我的出路,看到农村的出路,也希望我的生态果园梦能够成为现实。

上一篇:坚持德育为先育人为本下一篇:教师轮岗交流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