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干部要养德为政

2022-08-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党员干部要养德为政

党员干部要有法治思维

如果国家法律得不到切实有效的遵行,无异于一纸空文。法律如果推不开特权的门,也一定跨不进人民的心。

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在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规章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我们的总目标。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四中全会精神,将思想认识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培养法治思维,带头学法知法、懂法通法、守法用法。

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了以宪法为统帅,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三个层次的法律规范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但现实中,有些党员干部法制观念淡薄,法治思维混乱,头脑中长期存在重权力轻权利、重治民轻治官、重管理轻服务等传统思维误区,把法律法规置于脑后,决策不依法、遇事不讲法、办事不懂法、自己不守法的现象依然存在。一提依法治国、依法办事,首先想到的不是依法治“权”、依法治“官”,而是治“民”,出现以权压法、以情轻法的现象。所以,强化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就显得尤为迫切。

培养法治思维,首先要学法知法。“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法律是规矩,是秩序,是人们立足于社会的基本遵循。不学法,不知法,如同盲人骑瞎马,就像无头苍蝇四处碰壁,做人做事缺乏判断是非的标准和底线。经过几十年的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基本形成。截至2013年底,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了243部现行有效法律,国务院制定了680多件现行有效行政法规。这些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加上其他立法确认的具有法律性质的规范性文件,共同构成了我国的法律体系。宪法是根本大法,是一切国家机关、团体和组织以及全体公民的最高行为准则。广大党员干部学法知法,要以宪法为纲,既要学习通用法律知识,提高法律意识,做一名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又要学习与履行职责相关的法律知识,成为依法行政的带头人。

培养法治思维,要懂法通法。学法知法,是对法律条文、法律内容的学习与掌握,是一种知识性的提高,也是依法从政的必备素质。培养法治思维,防止将“依法治国”仅仅理解为“依法律条文治国”,犯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错误,僵化理解法律条文。要懂得法律是从具体中抽象出来的规范,不可能涵盖到所有方面。在许多方面,它只能作出一些原则性的规定。只有掌握好这些原则,才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因此,培养法治思维,更重要的是对法律原则、法治精神、法律逻辑等法治思维能力方面的学习培养,做到懂法通法。懂法通法,是在学法知法的基础上更深一步对法的认识与掌握,是一种能力、一项素质。懂法通法,可以让没有生命的法律条文生动起来,让法律空白领域有章可循,这样才能把中央的要求落到实处。

培养法治思维,要守法用法。“徒法不足以自行”。如果国家法律得不到切实有效的遵行,无异于一纸空文。法律如果推不开特权的门,也一定跨不进人民的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没有特殊公民,任何人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做枉法的人、枉法的事。广大党员干部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要时刻牢记人民授权和职权法定,严格遵循法律规则和法定程序,自觉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切实维护国家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努力做到越是工作重要、越是事情紧急、越是矛盾突出,越要自觉坚持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和依法办事。要切实保护人民的权利和尊重保障人权,始终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自觉接受监督和承担法律责任。党员干部要在法治理念的基础上,运用法律规范、法律原则、法律精神和法律逻辑对所遇到或所要处理的问题进行分析、判断,形成结论、决定,用法治思维来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

□本栏编辑/石妍

作者:赵安华 郭文静

第2篇:领导干部要常修为政之德

胡锦涛总书记最近在中纪委第五次全会上指出:领导干部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实践证明,常修为政之德,不仅是领导干部预防~、确保清正廉洁的有效措施,同时也是领导干部始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重要基础。众所周知,共产党员应当具有的先进性,既是一种品质,又是一种能力,还是一种行为,是品质、能力、行为三者的统一。而在这三者之中,道德品质的优劣,构成了一个人为人处世的基础,同时也成为了评判一个共产党员是否具有先进性的基本依据。古话说:“德,国家之基也”,“国以人为本,人以德为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始终是第一位的。而在“修身”这一道德建设的过程中,最关键的、也是对社会影响最大的就是手中握有一定公众权力的领导干部或从政者的道德素质了。从历史上看,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政治家,

一、言行一致地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为重,这是对领导干部为政之德一个非常重要的考验。综观近些年来,一部分领导干部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之所以会发生滑坡、偏移、扭曲或错位,未能经受住资产阶级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诱惑,在权力、地位、金钱、美色面前打了败仗,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忘记了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淡化了公仆意识,淡漠了与人民群众的感情。因此,领导干部常修为政之德,真正做到“为政以德”,我们就必须始终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教育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努力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尤其是要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判断和衡量一个领导干部功过得失的根本依据,做到在任何情况下,领导干部都不能与民争利,更不允许以权谋私,侵犯群众的利益。同时,要把执行现行政策同党对领导干部的严格要求统一起来,做到自觉抵制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生活作风和人生观、价值观的侵蚀。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领导干部都必须坚持做到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当个人利益同党和人民的利益发生矛盾和冲突时,应当自觉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真正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修德,是一个漫长的由外到内的过程。道德规范作为一种内在约束,只有将社会主义道德要求内化为领导干部的自省意识,才能有效发挥道德的约束作用,这也是胡锦涛总书记之所以提出为政之德要“常修”的原因所在。领导干部的为政之德作为一项长期渐进的建设工程,它既需要领导干部自身的努力学习和组织上的加强教育,以提高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约束的能力;同时也需要外在环境的监督约束,使之所作所为有章可循,有则可守。实践证明,道德建设的最佳效果就是“自律”与“他律”的有效结合。如果没有一套严格完善的法规制度作保证,道德教育的成果尽管在一段时间内可以收到一定的效果,但不可能得到长期的巩固和坚持。通过制定从政人员的道德规范来制约从政者的从政行为,这在我国古代和一些西方国家早有先例。如在我国的汉代就有一种称为“官箴”的书籍,主要记载的就是为官之道与从政之法。近代社会一些西方国家针对公务员的道德建设,也大都制定了“道德法典”、“政府道德法”等行为规范,有的还专门设有“政府道德办公室”,专门负责从政人员道德法律法规的制订和监督法律法规的执行等。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起国家公务员制度,新的《公务员法》也即将公布施行。在此基础上,有关部门应结合以德治国方案的制订,加快领导干部和从政人员职业道德的立法,从而把领导干部和从政人员的道德行为规范或伦理行为准则上升为法律法规,使之具有法律的效能与作用。如可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党政干部道德法》、《国家公务员伦理行为准则》等。当然,在制订领导干部或从政人员的道德法律时,我们必须注意既要充分体现我国社会主义道德的本质特征,又要真实反映领导干部和从政人员道德的层次状况和职业特征,做到简明精炼,要而不繁,便于操作和监督,以促进法律法规能落到

实处,以确保领导干部的道德水平有明显的提高。作者为中共##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

第3篇:加强党员干部道德修养--诚信为政

马丽

中共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讲师

课程前言

各位学员,大家好,今天我和大家交流的一个主题是关于加强党员干部道德修养之诚信为政。我们今天说到的这个主题是关于党员干部要加强自己诚信为政这样一个方面的主题,在谈到这样一个主题的时候,我想首先跟大家分享一段《论语》里边的话。《论语》里边子贡曾经向他的老师孔子问到如何进行一个国家的治理,这里边就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对话,孔子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他说有三个东西是非常重要的,第一个东西是充足的食物,第二个,充足的兵力,第三个要民对你这样的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要非常地信任。子贡就说:"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子贡就问,如果遇到了不可避免的情况,需要从我们刚才所说的三个内容当中去掉一个,那我们是先去掉哪个内容?孔子就说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那么,再要去掉一样,我们是先去掉哪一样?然后孔子说去食。孔子最后对我们最开始说的"民信"作出了阐释,他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我们在《论语》里边看到,孔子对于一个国家治理里边,对于民信这一点是给予了非常充分的一个重视的。

这一点就让我们想到,我们在西方的一些管理学的原理里边也提到了一些相似的理论,比如我们提到的一个"木桶原理",它讲的内容是一个木桶是由许多块木板来组成的,如果组成木桶的这些木板长短不一,那这个木桶最后你能装多少水,它所取决的并不在于长的那个板子,而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如果我们把木桶理论、木桶原理运用到我们刚才所说的这样一个诚信为政的建设上面来看的话,我们也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我们的执政者,他在执政的过程当中,他所诚信的这样一些行为和诚信构成的一些体系,它其实就像这样一个大木桶,我们的社会既是社会信用的制定者、执行者和维持者,它同时也是公共信用的一个示范者,所以从政者的诚信也是引导我们社会诚信的一个指南针,它应该是处于我们整个社会诚信体系的一个核心位置,所以我们党员干部诚信与否,其实就相当于我们的这样一个木桶里边的短板,决定着整个社会体系的建设,甚至决定着整个执政党的一些执政能力的水平,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今天所要探讨的这样一个主题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

在今天这样一个内容里边,我想跟大家分享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我们党员干部诚信缺失的一个现状;第二个问题,党员干部诚信缺失的一个根源;第三个问题,知道了现状和根源,那党员干部应如何培养自己诚信为政的这样一些品德来提高我们政府的一个公信力的问题。主要我们今天就讲以上的三个问题。

一、党员干部诚信缺失的现状

我们来看第一个问题,党员干部诚信缺失的一个现状。在诚信缺失的现状里边,其实大家可以看到,在我们当今的党员干部的一些平时的从政行为里边,虽然我们应该承认主流的一些行为是存在好的一些方向的,但也还有一些诚信缺失的一些情况,也是值得我们去反思、去认真地认识这样一个现状的。

(一)"虚假行政"行为

比如第一点,虚假行政的一个行为。这样的一些虚假行政行为,往往也是由于部分的党员干部的诚信意识薄弱,那我们就出现了一些类似于数字造假、弄虚作假、搞"花架子"、虚假行政等行为。这样的一些行为,其实在具体的一些行政工作当中我们可以看到,我们有出现了一些做表面文章,然后打造一些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等现象。我们来看几个案例。

我们在图片当中可以看到,这样一个图片其实是西部省份的一个贫困的农村,但为了应对上级的检查或避免别的一些检查人员看到这样的一些非常贫困的景象,这个地方在这样一个村庄的外围竖起了大概有两公里的号称"文化墙"的这样一堵墙体来掩盖农村的贫困。

我们再来看这幅图,这幅图也是西部的一个省份,为了搞绿化工程,竟然用绿漆来涂绿荒山,来做这样一些绿化工程。

所以我们看到这样的图片是觉得非常地滑稽可笑的,但这样一些情况也在一些地方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一些现象。那这样的一些现象,它无疑都是我们讲的虚假行政的一些表现。也是出现那些做表面文章的这样一些行为。

(二)政策缺乏连续性与稳定性

那我们再来看,党员干部诚信缺失其实还有一种非常显著的状况,我们的政策有时候是缺乏连续性和稳定性的,这样的一个连续性和稳定性,其实是我们政府诚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但是如果你这样的一个政策是朝令夕改的,那很显然,它将对我们群众,对你的这样一个党和政府的认识会发生非常重要的一个影响。那么,我们现在知道,我们在很多地区为了发展本地的经济,其实都做出了非常多的一些经济政策也好,社会政策也好,各项的社会的一些活动和经济活动,其实都不能离开社会政策和经济政策的一个制约和它的一些扶持,所以这样一些政策,它的存在其实一定是需要有着连续性和稳定性的,这样我们做起事情来才有章可循,有据可查,从而才能保证这个社会良性和稳步的一个发展,但是我们在很多时候可以看到的是,比如新官上任三把火,官员的调动经常会引起政策的一个改换头面,这样就有可能丢失我们政策的一些连续性,有些地方并不是一张蓝图绘到底,而是不顾一切来做一些政策的变化,这个甚至变成了一些党员干部为官的一些博弈和跳板这样的一些手段,所以这样的一些政策每每的变化,它常常能够使一个地方的政府做出一些不切实际的项目工程,或者说做出一些非常有违于老百姓利益的一些政策。

(三)依法行政程度不高

我们再看,我们的党员干部诚信缺乏其实还有一个表现是某些地方的这些执法人员或行政人员的依法行政的程度是不高的。我们的政策有时候会出现缺乏连续性和稳定性的一个情况,这样的一个情况,其实也是和我们当前一些党员干部的依法行政程度不高是密切关联在一起的。我们在讲到法律法规,它其实作为约束我们国家各个主体或者约束公民行为的这样一些典范,他是具有很强的一个普遍性、权威性和一个强制性的,那法律法规体现的其实是公民的意志,是由我们的一个国家或者说各个地方政府来进行制定和进行一个强制实施的,但我们也可以看到在我们的一些部门里边,在我们的一些地方里边,有一些党员干部,它其实有着一些人治观念,会对法律法规的权威性造成挑战,这也对我们依法行政的实施和发展造成了非常坏的影响,使我们的党和政府失信于民。比如有时候有些部分会依靠我们手中的权力,为了完成某些指标,他去强制性地收费,在一些经常的新闻报道里边也看到这样一些现象,这样与一些大的规定是有违的,但从其部门来讲,有这样的一些强制收费,却能使这样的一些部门能够自设一些小金库,在他的经济收益上得到一个非常大的提供,所以他其实是在精神和经济上给广大人民群众增大了很大的负担。还有一些,我们现在经常看到的一些案例是我们的城管,城管利用我们的公众、群众害怕执法人员的心理,有时候就不加筛选地去雇佣一些临时的执法人员,然后这样一些不符合执法资格的人员的加入,他其实是在整个的执法的过程当中造成了一些非常不好的社会影响。

我们先来看一个案例,这样的案例也是说明了一些地区和部门在进行执法行为里边其实也是存在着不诚信的一些行为的,不是按照依法行政的这样一个标准来进行执法行为的。我们看这个案例是关于上海闵行里边一个钓鱼执法的案例,这样一个钓鱼执法的起因其实是在2009年的时候有一位司机名叫孙中界,他本着自己的好心去搭载了一个路人,但同时他却是被钓鱼执法了,被认定非法运营,当时路中间站了一名男子,然后向他示意停车,因为非常晚了,然后这个男子一看到他停下车,拉开车门,他就坐在了副驾驶的位置上,男子就说:"天冷,拦不到车,又非常晚了。"然后想让他捎带一程,这样一位上海师傅孙中界出于热心肠,又刚好顺路,所以就打算捎带他一程,上车以后男子说按出租车的价格给他付钱,当时这位师傅并没有搭理他,走了

4、5分钟之后,这名男子就说到了,当时师傅就缓慢地停车,这时候只见男子掏出了10块钱,往他的仪表盘那边一扔,然后随后就伸手急踩刹车,然后伸手拔了这位师傅的车钥匙,这时候,这位上海的师傅才看到车子前侧来了一辆面包车,车上冲下了几名便衣男子上了他的车,然后自称是执法大队的,并且说他是用黑车营运、拉客,这时候再去找刚才的那位钓鱼的男子已经找不到了。其实是由于师傅是好心地搭载路人,却是遇到了这样一个钓鱼式的执法。

这样的一个情况,不光是在我们刚才讲的上海闵行区的这样一个案例里边,其实在最近几年里边,我们全国各地都有一些钓鱼执法的事件,这也是频频地见于一些媒体和报纸上面的。一些地方都是交通执法部门采取了这样的一些钓鱼的方式来打击黑车,有些调查,比如我们在上海的调查就显示,其实每个区县或多或少存在着相似的钓鱼的现象,大约雇了近千名的吊钩,这里边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都有,年龄大的也有,年龄小的也有,这样的一些人也是广泛存在的,专门用于执法部门来进行钓鱼执法的。

其实我们现在非常强调依法行政的一个重要性,我们国家也其实颁布了相应的非常多的一些规章制度来保证我们这样的一些党员干部在从事政务行为或执法行为的时候能够去依法行政,比如说国务院曾经也颁布过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一个实施纲要,这里边就从我们合法的行政、合理的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我们的诚实守信、权责统一这样的六个方面来规定了我们需要全面地来对依法行政进行推进,来建设我们的法治政府。我们可以看到,钓鱼式的行政执法显然是违背了我们建设法治政府的原则的,因为如果从其他社会的一个违法现象来看,其危害程度仅仅是我们被危害的这样一个对象,但如果我们的党员干部你在行政过程,在执法过程当中采取了这样的一些钓鱼式的方法的话,它其实危害的是整个社会,包括行政违法嫌疑人,并且超出了群众所普遍认可的这样一些国家机关的道德责任的一个界限,超过了这样一个界限以后,它其实是对我们政府的诚实守信的一个形象造成了非常大的冲击,这样一个负面影响,其实它是远远超出了其行政方法所带来的这样一个效益的。

(四)信息的不公开与不对称

我们再看到,党员干部诚信缺失还有一种非常明显的表现,这是我们部分的一些部门或单位的一个信息的不公开与信息的不对称。信息公开、行为透明,它应该是我们现代政府取信于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也是我们政府信用的一个基础,那么,我们大家都知道,现代社会其实是一个信息社会,政府由于自身所处的这样一个位置,它有着自身的一个信息优势,政府部门或党员干部有的时候,既是信息的一个生产者,同时也是大量的这样一个信息的拥有者,在我们现代的这样一个社会里边,公民对政府和公共部门所拥有的公共信息享有知情权,这其实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也是群众要保护自身权益的一个重要的手段。对于群众而言,你只有及时地了解我们国家的法律法规政策,你非常熟悉与自己利益密切相关的各种信息,你才能对自己的一些日常生活做出相应的安排,以便趋利避害,并且有效地对自己的这样一些利益来进行保护。同时信息公开也是政府所具备的一项义务,我们的政府,我们的党员干部,它其实是有义务创建,并通过各种渠道,积极主动地向社会公众来公开它所当我的各种信息的。

在这里边有些部门在处理一些事件,特别是一些突发的事件的时候,我们所做到的信息公开确实远远不够的,比如说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样一个案例其实是当时轰动全国的"7·23动车事件",这样一个动车追尾事故发生以后,其实当时我们一些相关部门也召开了官方的新闻发布会,这时候铁道部的新闻发言人王勇平他在被问到为何救援宣告结束后仍发现一名生还儿童时,这位发言人就讲到,这只能说是生命的奇迹。之后他又被问到,为何要掩埋车头?这时候这位新闻发言人说出了一句我们大家非常熟知的话,这句话叫做"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这样的一段话其实配上这位新闻发言人在新闻发布会上面带笑容的一个表情,他其实是引发了广大群众的一个不满的,特别是在微博上大家都用"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这句话来表达对事故发生以及这样的一个事故善后处理的这样一些质疑。随着这样的一句话成为了网络流行语,甚至有人把这样的一个句式称为"高铁体",有一位网友也发动了"高铁体"的造句大赛的活动,在这样一个活动里边其实我们可以看到,各个网友用这样的句式来造句,来参与的网友非常多,那这里边的造句大多数都是网友对铁道部的一个质疑和对铁道部的一个讽刺。

这样的一个事件发生以后,其实这样的一种回应方法和信息并不是完全透明公开的应急处理的方法,其实给我们作为和社会的影响是非常严重的。党员干部的诚信缺失所造成的后果其实每每都是让我们的政府的公信力处于一个下降的通道之中,容易使我们的党和政府陷入到塔西佗陷阱里边去。我们在说塔西佗陷阱的时候,这样的一个名词它其实是得名与古罗马时代的一个历史学家塔西佗,塔西佗这样讲到,他说,当你一个政府部门失去公信力的时候,无论你是说真话还是假话,无论你是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群众认为你是在说假话、做坏事。这样的一个见解它后面就形成了我们在西方政治学里面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定律--"塔西佗陷阱"。那党员干部在平时的执政执法的行为里边,如果经常有着这样的一些不诚信的情况出现,那我们相信,他肯定是会对政府的信用,对群众,对政府行为信任的态度会大打折扣的,会严重地损害政府的公信力,也就使得我们党和政府走向塔西佗陷阱这里边。

特别我们现在知道,随着我们的一些新媒体的兴起,网络、微博、微信等手段,其实是非常丰富的,在这样一些手段兴起之时,它更是对党员干部的诚信为政构成了一个非常大的考验和挑战,因为在网络时代,塔西佗陷阱正随着传播方式的变迁,它成为了我们日常的这样一些社会管理当中所需要频繁面对的一个挑战。所以,我们现在经常在一些网络上看到在我们的这样一些管理的领域里边,其实有非常多的网民揭露出了我们的一些官员不诚信的行为,或者说本来我们的官员他是做了一些非常好的行为,但却被群众所不理解、不认可,比如有些领导干部他在家里邀请农民工吃饭,却被网友批评为作秀,有些领导干部他骑车送孩子上学的照片开始在网上传播,这时候也被网友觉得是在作秀。这样的一些情况的发生也是跟我们之前党员干部所发生的一些不诚信的行为是联系在一起的。

二、党员干部诚信缺失的根源

我们现在来看第二个大问题,党员干部诚信缺失的一个根源,我们在刚才了解我们党员干部诚信缺失现状的基础上,我们来看一下党员干部诚信缺失的原因到底有哪些。

(一)部分党员干部仍有着权力意识与等级观念

第一点原因,部分的党员干部其实仍有着权力意识和等级观念的。中国从一个封建社会走向现在社会主义的这样一个国家,但我们其实可以看到传统的一些官本位的思想,它其实也是对我们当今的这样一些党员干部诚信缺失造成影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根源。那么,官本位,我们就要想到"本位"两个词,在经济学当中经常运用货币当中的"金本位"或"银本位"去衡量所有商品的价值,以金银为本位,金银它作为一个有效的金属,它在货币流通当中,它是发挥了一个价值尺度的基本职能的,那么,如果我们在社会生活当中,人们用官衔的大小、职位的高低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的话,这其实是官本位的一个思想。从我们封建社会来讲,大家其实都有一定官本位的思想,如父母官、官老爷、草民、主子等思维,它其实也是一些社会生态的真实写照。

那在这样的一些思想的影响下,有些党员干部其实是存在着一定的权力意识和等级观念的,因为我们在封建社会当中伴随着这样一个官本位,中国也是随着着很严格的等级制度的,上级对下级是有着绝对的话语权的,官员对老百姓也是有着一个绝对的话语权的,老百姓在官员的管制下,你只能采取服从的这样一类方式,其实在21世纪的今天,一些党员干部在行使人民群众所赋予的权力的时候还是受到封建专制思想的一些影响,比如我们将权力与自身利益、自身发展相联系,而完全的脱离了人民群众的情况也仍然存在,所以,最后就变成了这样的一些党员干部的自我意识是无限膨胀的,这样的一些权力意识和等级观念最后也经常使我们的政府作出一些失信于民的一些行为,使这样的一些党员干部作出一些失信于民的行为。

(二)监督约束机制不健全

党员干部诚信缺失根源的第二点,我们来看一下,这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我们的监督约束机制的一个不健全。其实伴随着我国这么多年的一个行政的改革,一些部门的行政权力是在进行一个日益扩张的,但我们相应地对这样一些部门或一些党员干部个人的一些监督却没有得到同样程度的增强。举一个例子,我们现在在进行党风廉政的一些建设,作出一些跟反腐倡廉建设有关的制度安排,从中央到地方其实都制定了非常多的关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政策和法规,有些单位内部也出台了不少去规范领导干部行为的一些规定,这样的一些规定对约束领导干部的行为确实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但我们同时也要说,这样的一些制度和规定也还存在一些不尽完善的地方,比如这里边非常重要的,临时性的规定比较多,而注重长效治本的规定比较少,还有一些规定是过于抽象和笼统的,弹性较为大,这样具体可操作的规定却相对而言要少一点,这样一来的话,加上我们的自由裁量权在幅度和范围上还存在一定的随意性,管制的制度上还存在一定的漏洞,所以也使我们的制度监督的硬度还是不太够的,所以这样一些制度监督的随意性也比较大。

此外,我们这样的一个监督体系其实还存在一个干部监督的主体权力地位也不是特别明确。如纪检机关、监察机关,它是一些专职监督的机构,它也具有监督同级党委的职责,但在现实生活当中,由于这样的一些机关的人财物等资源均受到同级党委的管辖,你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所以相当于我们说的,你的监督主体反而要受制于监督的一个客体,监督主体的职能和权力是不相适应的,在这样一个情况下,自然这样的一些监督机构就很难充分发挥出有效的监督效能,在这样一个状态下,其实对党员干部的一些监督很难再实现完全意义上的有效制约。

我们刚才讲到的这样一些监督还是我们体制内自身对自身的一个监督,此外我们在外部其实也有一些非常好的监督手段,比如我们刚才提到在动车事件里边,网友发挥了自己的一些智慧,非常多的一些舆论监督的东西。新闻舆论的监督在外部监督方面是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一个角色的,但我们在实际当中看到的一个情况是,我们的一些被监督对象有时候却干扰了媒体的这样一些舆论监督的工作,甚至有些党员干部他以一个不正常的心态来对待媒体的舆论监督。

可以看到,我们这样两张图片里边讲到的是新闻舆论监督所起到的非常重要的一个作用,这个图片里的人物是我原陕西省安监局局长杨达才,杨达才,他在2012年的一场特大车祸的现场,他在这样一个现场里边面带微笑,遭到了公众的质疑。群众在网上把这位局长叫为"微笑局长",随着微笑局长的微笑事件的一个膨胀,这位局长在不同场合佩戴多块名牌手表的图片也同时在互联网上被广泛转载,在右边的这组图里边就是网友所发掘出来的这位局长佩戴不同块名牌手表的这样一些图片。随着网友发掘出了这样一些情况,2012年9月的时候,陕西省的纪委就对这样一个事情进行了一个调查,调查的结果发现局长存在严重的违纪的问题,随后杨达才就被撤销了他相应的职务。我们从这样一个案例里边看到的是公共监督取得的一场胜利。如果不是我们有一张新闻图片拍摄到他面带微笑出现在事故现场,也就不可能引发网友的愤怒和声讨,如果我们这样的一些网民的一些声讨,也就没有对这位"表叔"微笑局长的这样一个密切的关注,同时,我们在网友关注的同时,我们的新闻舆论的监督也及时地去跟进了,这样就令"表叔事件"成为了网络的一个热点事件,从而使得权力部门不得不及时地对这样一个舆情来进行回应,所以我们在这个案例里边看到的是,新闻监督其实是对党员干部监督方面现在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这样一个监督却也受到了非常严峻的一个现实的手段,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新闻媒体的报道指出,有一些记者在采访的时候遭遇了被扣、被关、被打,记者面临被XX的时代,它意味着记者在对一些党员干部的监督里边其实是受到了非常严重的一些威胁的,舆论监督其实它的处境也是非常艰难的。

很多时候,作为媒体监督的对象,一些部门和官员仅仅是迫于形势和压力来被迫地接受监督,并没有形成主动接受监督的意识,在情绪上往往是对这个情况进行抵触的,比如我们看到这样一个案例,一位官员他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说出了,"你是替党说话还是替百姓说话"这样的一个话,这样的一个话其实也是由于这样的一些党员干部在接受媒体监督和采访的过程当中,他并没有站在一个和群众一起的角度,而是对媒体的角度进行了排斥,和推责的情况,所以他是被迫来接受监督的,所以在情绪上存在着这样一个抵触现象,以至于说出了这样一句令全国人民都为之震惊的一句话。

(三)压力型体制下政绩考核机制的不完善

党员干部诚信缺失根源的第三点还有着压力型体制下政绩考核机制的不完善。压力型体制,这样的一个概念是由我们著名的一个学者,中央编译局的荣敬本教授他所提出的。他所讲到的压力型体制是指一级政治组织为了实现经济赶超,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指标而采取的数量化任务分解的管理方式和物质化的评价体系。这样一种压力型体制在座的大家都并不陌生,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为了完成一些经济任务、维稳的任务或其他的各项社会治理的一些任务,那各级政治组织都会把这样的一些任务和指标层层地采取一个量化分解的方式进行往下的一个分解,把这样一个任务自上而下地下派给各级组织和个人,并且规定他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这样一些任务,然后我们再根据完成的一些情况来进行政治上的和经济上的一些奖惩,由于这样的一些任务和措施中的一些主要部分,经常我们采取的都是一票否决式的评价方法,所以各级组织在完成这样的一些指标的时候,其实是在评价体系的压力下去运行的。

那么我们说这样的一个压力型体制,它所给我们各级的一些政府或各个部门所造成的一个后果是,你一切的行政行为我都要为上级组织的绩效考核的指标马首是瞻,因为下一级的机构的钱袋子和官帽子是来靠我们绩效考核指标的好坏来定的,那你在这样一些任务的完成当中,完成的程度比较好,你就会得到我们领导和干部的赞誉,或者升迁的机会也就大,如果你在这样一些绩效考核当中、指标考核当中获得的成绩是比较差的,那有可能会一票否决,然后你也没有升迁的机会、评优的机会。

那我们在看到的是,各级的政治组织,尤其是一些基层组织,它在制定这样一些指标体系的时候,在评价机制上存在着一些不是特别全面和科学的情况,这就导致了我们的一些部门和党员干部的一些失真的行为出现缺乏诚信的表现。如现在的一些考核主要是一些对经济增长、招商引资、人均收入等数字上的增长的一些考核,这些名面上的跟经济核心发展的相关内容成为我们考核的主要内容,但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文化、教育等这样一些考核指标,一般它作为了平衡各方利益的这样一个指标参考,它对我们政府整体工作成绩考核的硬性其实还是不是特别够的,在这样一个情况下,我们可以看到的一个情况是,一些部门只注重这样一些考核指标任务的完成情况,而且这样一些完成情况往往是和党政一把手的升迁是挂钩的,这就使得这样一些"一把手"你只注重自身的政治前途,并且为了这样一个目标不得不采取各种手段来完成这样的一个上级给你的考核任务。于是在这样一个压力型体制下,它无疑催生了基层政府为了完成考核指标而采取了种种的短期行为,而导致了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数字工程等现象,这样一些现象也是严重地对我们的诚信建设造成了非常重要的一个影响。

说刚才的形象建设、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还是好的,有一些地方,它在完不成考核目标的时候,它还甚至通过玩弄数字游戏,通过弄虚作假、欺下瞒上的方法来获得一时的肯定。所以有一位落马官员在谈到他的政绩观的时候,他其实讲到一句话,他讲:"当官就是要多出政绩,但关键不是让百姓看到政绩,而是要领导看到政绩。"这样一种政绩观里边反映的其实是部分官员重对上负责,轻对下负责的一种不正确的政绩观。压力型体制下,有了这样的不正确的政绩观,那我们的党员干部的施政行为就有可能出现不诚信的一些现象,所以一些地区、一些干部为了金杯、银杯而丢掉了老百姓的口碑,为了金奖、银奖失去了老百姓的夸奖,这样的一些现象也是在一些地区存在的。

(四)政府角色的利益驱动

第四点,党员干部诚信缺失的原因是政府角色的利益驱动。我们讲这一点的时候想要跟大家交流的是一个西方的经济人的理论和经济人的假设。经济人的理论,它认为每个人的行动都是要受到追逐利益动机的一个支配的。在我们的一个市场经济当中,西方的经济人理论,它认为政府官员的行为也同其他经济主体是有着类似的方面的,就是要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它承认趋利避害是人类的一个共性,不因为你是一个官员,你就要比群众所要做的事情就不追求利益一些。

那我们在讲到经济人理论的时候,其实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的一些政府机关和一些党员干部,由于你作为社会经济管理者,你有着这样一个特殊地位,从而也就掌握了大量的一些行政权力,这样的一些党员干部有些他就借着社会公共利益的名义来行机构或个人的私利之实,这样一个管理者的特殊地位,也为他来谋取私利提供了他的一个客观的环境条件和他谋取私利的一个可能性,加上我们现在国家正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方向在发展的一个过程当中,有一些诚信制度也并没有建立起来,缺乏必要的一些外部监督和自我约束的机制,在这样一个情况下,我们的一些党员干部就会可能去对私欲来进行追求,而不管这样的一些行为是否是符合社会公众的利益,在这样一个情况下,政府机关、党员干部的诚信危机也就难以避免了。

另外一点讲到,在其位谋其政,这也是大家对党员干部职责的一个概括。由于政府的角色所限定,你就要在一方谋一方的利益,也就促使的一些地区在行政的时候,在其执政的过程当中有着一定的地方保护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无论是从西方经济人的理论,还是从地方政府的职能所在来考虑这个事情,它其实都是存在着一定的政府角色的利益驱动在其中的。在这样一个驱动下,党员干部就有可能发生诚信缺失的一个现象,这应该也是我们的党员干部诚信缺失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三、诚信为政,提高政府公信力

我们现在在分析完党员干部诚信缺失的原因之后,我们来看第三个问题,诚信为政,提高政府公信力。在这一部分里边,我们来看一下,我们应该通过怎样的一些方法,怎样的一些制度体系的建设来使我们的党员干部能够提高我们自己诚信为政的这样一个能力和水平,从而来促进政府公信力的提升。我们刚才讲到,我们的党员干部诚信为政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是要建立起政府公信力的这样一个体系,政府的公信力其实是在我们党的执政过程当中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地位的,政府公信力其实也是政府治理社会的一个基本要求,它反映的是人民群众对政府履行公共职责情况的一个评价情况,同时也是对党和政府一个合法性的认同的一个要素,一个政府如果公信力强的话,它能够增强群众对你的党和政府执政的信任感和归属感,如果你的政府失信的话,则会导致群众对政府信任的一个丧失,从而造成社会普遍的失信,最后削弱了党和政府的合法性,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党员干部作为一个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示范者、倡导者和组织者,你需要具备非常高的公信力,你才能将我们国家的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稳步地进行一个推进,得到群众的认同。在这样的一个情况下,有以下几点是值得大家注意的:

(一)完善和加强对党员干部的监督体系的建设

第一点,要完善和加强对党员干部的监督体系的建设。著名的哲学家孟德斯鸠在讲到权力的使用上面,他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话,他讲到,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他这句话的意思其实非常容易理解,权力是有着自我使用、自我膨胀的这样一个特征的,直到你有一个制度的笼子能够关注它的时候,到了这个边界,权力才能够在这样一个界限里边来进行使用,不然权力是会无休止地去蔓延的。我们从党员干部的这样一个权力使用的过程当中也是这样一个现实,刚才所分析的党员干部诚信缺失的现状也能够看到,不受监督的一些行政权力往往会变成腐败和滥用的一些权力,长期缺乏有效监督的一些权力,既不能提高行政效能,保证政令的畅通,同时它也容易去滋生腐败和违法侵权等行为,如果党员干部在这样一个权力行使的环境下,它所做出来的行为会侵犯到社会公众的利益,这样的一个政府同时也就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信任。

从我们党内的一些要求上边也能看到,在小平同志他曾经讲的这篇《共产党要接受监督》的文章里边,他也讲到,我们党是执政的党,威信很高,大量的干部居于领导地位,同时他也讲了,如果我们不受监督,不注意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就一定要脱离群众,犯大错误,所以小平同志他在这篇文章里边就提出了党要受监督,党员要受监督。这样一些论断里边也反映了我们建设一个党员干部的监督制度的重要性所在。在我国的这样一个监督制度的发展过程当中,它其实也是起到了非常大的一些积极作用的,但同时如上所述,其中也存在着一些缺陷和不足,特别是在监督制度和机制的几个建设方面,还有是在监督制度的一些具体执行的过程当中,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一些虚假监督、漏监督的现象。所以,加强和完善现有的监督制度,它其实是对规范我们党员干部的这样一个诚信为政的行为是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的。

那么我们说对党员干部如何去进行监督,如何去建立起这样一套监督制度,对权力的监督其实可以有两个方面的维度,第一个维度是指用权力制衡权力,这两个"权力"字是一样的,是我们这张图右边的这部分所示意的内容。用权力来制衡权力是指我们要赋予特定的领导和组织一定的权力,以依靠权力来进行监督。这里边可以看到,权力其实有着非常多的不同种类的,比如从纵向的权力的配置上,我们可以实现治理者和被治者之间的一个监督和制衡,你的党和政府应该受民意支配,对人民负责,在纵向的权力监督上实现这样的一套制衡。还有权力横向的配置上也可以实现不同权力主体的制衡,我们经常讲到,我们的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它之间是否相互平衡,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还有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既要相互统一,又要在之间有着一定的制衡关系,这是在权力的横向配置上,是不同权力主体之间达到的制衡。还有一点,社会权力对于政治权力的一个制衡,这是一个新的维度,它讲的是一些大众传媒、一些公共舆论,如何来对公权力进行制约,以及表达人民的一个呼声,来实现我们的新闻舆论对权力行使的这样一个监督。我们再来看,这样的一张图左边的部分,它是指我们要靠权利来制衡权力,第一个"权利"是"利益"的"利",这个里边的意思是说,我们可以发挥党员群众民主的权利来推动监督。以民主为基础的监督,它是有着特殊优势的,以民主为基础的监督,它首先承认所有形式的权力人在监督体系当中是平等的,所以它是有着平等性的。此外,它具有广泛性,参与监督的主体也是极其广泛的,这里边有普通的党员群众的监督,也有各级组织之间的监督,同时也有专门的监督职能部门的一些监督,所以它有参与的广泛性。此外,它也有着现实的一个合法性,它是受到我们广大党员群众的心里认同的,所以,以民主理念为基础建立的这样一个监督体系,可以在较长的时间内来发挥作用,能够更长远地来巩固党的整体权威和党的团结,因此它也是一个更为健全的监督制度和监督体系。

(二)改进政绩考核,建立科学的政绩观

第二点,改进政绩考核,建立科学的政绩观。我们刚才在讲到压力型体制下的时候,我们对政绩这样一个问题作了一个简要的分析,政绩是指从政者在履行职责过程当中所取得的一个绩效,它既是我们群众评价党和政府时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我们的党委和组织部门在任用干部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依据。我们要让党员干部有着正确的一个政绩观,能够去保证他诚信为政,显然我们对政绩的考核就应该有着相应方面的一些具体的规定,所以我们经常讲,有什么样的尺子就有什么样的干部,这里边的"尺子"是指政绩考核体系的构建。

在2013年6月,在全国的组工会议上,总书记他就讲到了我们要改进我们现在的考核的方法和手段,既看发展又看基础,既看显绩又看潜绩,要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际作为重要的考核内容,他最好讲到,再也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来论英雄了。那我们在想到,他说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来论英雄,大家都会想到我们以什么来论英雄,具体地如何来对我们的考核方法手段来进行改进?

其实现在中央政府也给出了非常明确的思路和要求,比如在我们出台的《关于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通知》里边就把这样的一些改革的方法和它的一些具体的方向作出了一些说明,比如说里边就讲到,不能仅仅把地区生产总值和增长率作为考核评价政绩的主要指标,不能搞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率的排名,要看全面的工作,里边还有一点非常重要的,它是要把政府负债作为政绩考核的一个重要指标,这一点它的规定其实就是预防了一些官员他在任的时候不惜大量的负债来搞建设,从而给下一届的政府留下了一个负债累累的局面,它是预防了这样一些情况的发生,同时这样一个通知里边也讲到,我们要辩证地看主观努力和客观条件,前任基础和现任的业绩,要规范和简化各类工作考核,防止考核的过多过滥,其实这样一些规定就体现了中央它现在对改进我们的一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这一系列的思路。

(三)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保障群众知情权

第三点,要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保证群众的知情权。政府的信息公开其实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政府的义务。除了依法不能公开的一些情况之外,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政府其实是有义务以法定形式向行政管理相对人和社会公众来予以公开的。那我们说我们要构建一个诚信政府,要对政府、党员干部的为政行为来进行诚信方面的规范,其实实行信息公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你必须要让人民群众了解和参与到政府的政务活动当中,它才能让人民有效地去对政府、对党员干部来进行监督,它既是群众监督政府的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同时也是提升我们政府公信力的一个有效途径。我们也可以想见到,如果一个信息不公开的政府,群众不知道,也不会相信你的这样一些行政行为是公正和公平的,你只有强调你的这样一些信息公开,促进你的这样一些行政的信息化,那我们的群众才能够掌握必要的一些信息,从而来对党员干部的从政行为的诚信度来进行一个评价,所以,信息及时公开,政务透明,直面问题,它可以推动我们党员干部诚信为政行为的一个增加,同时也能推动我们政府部门公信力的提升,从而去赢得群众的理解和信任。

我们刚刚讲到信息公开,此外拓宽群众参与决策的渠道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公众参与其实是在建设诚信政府、提高政府公信力的一个非常有力的手段。公众参与是指我们的一些社会群众、社会组织,单位或个人作为主体在它的权利义务范围内有目的地参与政府决策的一些行动。这是公众参与政府决策的定义。

我们举一个例子,如在2005年圆明园要在湖底铺设一个防渗膜,这样的一件事情其实是受到了专家的质疑的,随后被媒体曝光,这一事件成为当时社会的一个焦点事件,在应对这样一个事件的过程当中,我们原来的国家环保总局,现在的环保部也是采取了积极回应的方式,组织召开了圆明园的防渗工程的听证会,这里边包括这个事件的披露人在内的社会各界,一共有120多人,有30多家媒体都参与了这样的一次听证会。来自各界的群众针对这样的一个事件,你畅所欲言,发表意见,并且提出建议,在这样一个过程当中,我们看到的是群众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充分地发挥了自己在参与公共事务里边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这样的一个政府决策最后在作出来以后是有着雄厚的、厚实的这样一个群众支撑、群众的智慧、群众的力量来作为支撑的。那在这样一个事件的基础上,群众进行了充分的参与,充分地参与到了政府的决策过程当中,以这样一个事件为契机,我国也推出了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参与的暂行办法,把这样一些事件里边的公众参与作为我们的规定所出台,作为一个制度建设的部分来出台,这样也是对于党员干部让公众参与到你的决策当中来,同时也发挥了群众的能动性,是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的,这样一个过程当中,显然就能够对党员干部的诚信为政起到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四)进一步培育党员干部的诚信意识

最后一点,需要进一步培育党员干部的诚信意识,我们在讲到诚信意识的培育里边经常就会想到,我们通过一些教育的手段、培训手段来提高党员干部自身的诚信意识的提升,但我们在这点里边也讲,仅有道德层面的要求其实也是不够的,如何把这些道德层面的对党员干部自身的要求上升为一些制度性的指标,上升为衡量评价我们党员干部行为的这样一些准则,上升为选拔领导干部的尺度,这样是对我们培育党员干部的诚信意识有着更为重要的一个作用。 结语

最后,在今天这堂课的结尾,我想用西方哲学家的一句话来结束我们今天这堂课,他讲到:"信任是我们必须保护的东西,因为它就像空气和水源一样,一旦受损,我们所居住的社会就会土崩瓦解。"我们党员干部的诚信为政的这样一些行为也是造成我们群众信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根源,它也像空气和税源一样,一旦受损,我们党的一个执政,我们政府的这样一些治理也就会土崩瓦解,所以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我们今天这堂可就讲授到这里,谢谢大家。

第4篇:廉政党课讲义经典(政治清醒 为政清廉 志趣清雅 领导干部要强化廉政意识筑牢思想防线)

一、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一步增强反腐倡廉工作的紧迫感。

(一)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腐败是党之大敌、国之大敌、民之大敌。党风、政风的好坏,事关民心向背,而民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兴亡的根本。党越是长期执政,反腐倡廉的任务越艰巨,越要坚定不移地开展反腐败斗争。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党同各种消极腐败现象是水火不相容的,只有坚定地反对腐败,才能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当前,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处在关键时期,官廉则政举,管贪则政危。对党员领导干部中存在的违纪违法案件和腐败行为,必须重拳打击,坚决查处,决不可心慈手软。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遏制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保证改革发展各项事业的顺利进行。

(二)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客观要求。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指出,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从实现好、维护好、发招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切实加强反腐倡廉工作,促进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是促进科学发展、推动加快转

变发展方式的政治保证。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做好“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必须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坚决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现象,确保政策执行严肃性,确保政令畅通,为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二、从宋勇腐败案中认真汲取教训,坚定理想信念,不断提高执政能力水平

(一)理想信念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信念理想是人生奋斗的目标、前进的动力和精神支柱,是思想和行动的总开关。一个人有了崇高理想信念,就有了立身之本,就可以站得高、看得远,开阔眼界胸襟,看淡名利得失,自觉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努力奋斗;现实生活中,一些领导干部出问题,往往都能够从理想丧失、信念动摇中找到思想根源。尤其在面对金钱和名利诱惑、遇到挫折和困难的时候,有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有什么样的理想信念,立刻会把人分成不同的两类。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世界上最可怕的事,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领导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就必须要有一颗忠诚于党的红心、造福人民的公心、开拓进取的雄心、百折不挠的恒心、终身学习的决心。

(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迷失是人生最大的迷失。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每个党员领导干部

来说,都是首要问题。一些党员领导干部之所以被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意意识所腐蚀,经不住金钱、美色和权力的引诱,搞权钱交易,行贿受贿,归根结底,是他们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出了问题、迷失了方向。

(三)道德修养的滑坡时最致命的滑坡。近年来,一些党员领导干部蜕化变质,往往都是从放松品德修养、无视组织监督开始。常言道:做官先做人。一个品德修养低下的人,绝不可能拥有正派的生活作风、高尚的官德品行。一个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领导干部,必须品德高尚、恪守美德,必须明辨是非,克己慎行。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不为物欲所诱,不为名利所累,不为浮华所动,不为私情所扰;要慎欲、慎权、慎微、慎独,耐得住清苦,守得住寂寞,管得住小节,战得胜自我,不义之财不取,不正之风不染,不法之事不干;要慎重交往,注意净化自己的朋友圈,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筑牢防腐拒变的思想堤坝。

三、领导干部要提高自警力,保持政治清醒、为政清廉、志趣高雅

(一)算好“三笔账”,认清洁身自好的珍贵。一是要算算“政治账”。一旦跌入腐败犯罪的泥潭,党籍被开除。不仅愧对党的多年培养,愧对自己多年的奋斗,而且政治生命消亡,声誉一败涂地。二要算算“经济”帐。就目前经济状况而言,一个党员领导干部的收入,与同龄人相比不能算

少,孝敬老人、培养孩子、个人支出等支出绝对没有问题,比一比低收入阶层,应当感到满足和幸福,因为腐败而被开除党籍、开除公职,甚至身陷囹圄,不仅政治上身败名裂,经济上也会一无所有。三要算算“亲情”账。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妻以夫贵、子以父荣,父母的养育、夫妻的恩爱、家庭的幸福;如果因为自己不够警惕,做不到洁身自好,势必导致亲情失落、妻离子散。面对人生三本帐,我们要常思常想常掂量,持之以恒加强自警力,自觉做到清正廉洁。

(二)严守“四条线”,切实把住廉洁从政的闸门。一要严守思想“防线”。思想防线是最坚固的防线。少数领导干部腐化变质,表面看是被金钱、美色所击倒,实质上都是理想信仰动摇滑坡所致。因此,加强理论学习,严守思想防线,对于每一个党员干部来说,都是首要的、基本的任务。二要严守权力“界限”。领导干部要牢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既不让自己有半点腐败的念头,也不给别人半点拉拢腐蚀的借口。一不在“情”字上弃守;二不在“傍”字上失陷;三不在交友上失度;四不在“小节”上失范。三要严守法纪“红线”。法纪是一道坚实的“隔离线”。只有牢记党纪政纪,才能在复杂的环境下不触“高压线”、闯“红灯”。四要严守作风“主线”。作风不是小事,党员干部的作风不正,往往是腐败的开始。加强党员干部的作风建设,要着力增强宗旨意识,坚持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

切实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要着力增强党的纪律观念,自觉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严守政治纪律,增强政治敏锐性、政治洞察力。

(三)领导干部要有敬畏之心,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和作风锤炼。邓小平同志增讲过:共产党员“一怕党,二怕群众,三怕民主党派,总是好一些”。所谓“怕”,就是敬畏。领导干部保持敬畏之心,不仅是一种人生智慧,更是自觉加强党性修养的体现。一要敬畏历史。一个人做了领导干部,总要思考“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留下点政绩,对历史有个交代。但是对于无历史责任感的人来说,如果仅仅是为了所谓的“政绩”,只从个人目的出发,不顾群众利益,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大搞“形象工程”无论一时多么分光无限,做得多么轰轰烈烈,终会昙花一现,经不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二要敬畏人民。要弄清自己与群众的关系,找准自己在群众中的位臵。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来自于人民,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敬畏人民,就要视人民群众当镜子,把“岗位”当考场,切实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任务,谦虚谨慎,时刻秉持“赶考”心态。三要敬畏组织。一个人的成长,固然离不开个人勤奋努力,但同样需要组织培养和同事的支持。对于领导干部来说,没有了组织,纵有天大的本事也毫无用武之地;背离了组织,怎样的荣耀也会化为乌有。有的同志摆不正个人和组织的位臵,提拔重用了,认为是凭个人

本事,靠“后台”;没有提拔重用,就认为是组织“亏欠”他,自暴自弃,我行我素,无视组织纪律和原则。敬畏组织,就要增强对组织的归属感,将个人的成长进步融入事业繁荣发展之中,自觉维护大局,抵制歪风邪气,以优秀的品格和工作业绩赢得组织认可、同事的尊重。

第5篇:为官之本在于廉 为政之要在于勤

勃利县交通纪检委

廉政是勤政的前提,勤政是廉政的目标或结果。勤而不廉要出事,廉而不勤要误事,不廉不勤更坏事。

廉政和勤政,是对干部的基本要求。古人云:勤者,政之所要;廉者,政之本也。从一定意义上讲,廉政是勤政的前提,勤政是廉政的目标或结果。不廉无以立身,不勤无以成事。一个干部能力再强,工作再勤奋,如果在廉政上出了问题,就丧失了根本;一个干部再廉洁,但庸庸碌碌、无所作为,必然会贻误党和人民的事业。

在实际生活中,不廉和不勤往往是“孪生子”,一些腐败分子或因贪欲而丧失了工作上的进取之心,或因懒惰而贪恋物质上的享受。勤而不廉要出事,廉而不勤要误事,不廉不勤更坏事。

廉政与勤政,是加强反腐倡廉建设要达到的两个相互联系的重要目标。廉政建设搞好了,有利于广大干部发扬优良作风,规范从政行为,正确使用权力,为勤政建设提供动力支持;勤政建设搞好了,有利于广大干部形成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恪尽职守,转变作风,提高效率,陶冶情操,促进廉政建设。

我们一定要旗帜鲜明地鼓励创业者。明确一个导向:两袖清风、奋发有为的干部,是好干部;两袖清风、一事无成的干部,可能是好人,但一定不是称职的好干部。要形成一种风气,就是先干不争论,先试不议论,先做不评论,允许在探索中有失误,但不允许无所作为,要在干中积累经验,在干中完善提高。

要旗帜鲜明地保护干事者。干事就难免会有失误。要把改革发展中的失误与渎职失职、违纪违法区分开,正确把握,区别对待。对在改革创新中因缺乏经验出现失误的干部,要帮助总结教训,支持其大胆工作;对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受到错告诬告的干部,要帮助澄清事实,坚决予以保护,对诬告陷害者坚决予以查处;对拉拉扯扯、造谣生事、拨弄是非、闹不团结的,要严肃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给予纪律处分和组织处理。

要旗帜鲜明地惩治违纪违法者。对腐败分子,必须依纪依法严肃惩治,绝不姑息。要坚持宽严相济,区别对待,努力实现政治效果、法纪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要对重大案件深入剖析,认真查找制度、机制、管理等方面存在的漏洞,提出源头预防和治理的措施,查处一起案件、教育一批干部、完善一套制度、治理一方环境。

第6篇:党员干部要做到

胡锦涛同志强调:“要坚持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选拔任用那些政治坚定、有真才实学、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选用干部把德放在突出的位置,这既是中央的要求和各级党委、组织人事部门工作的重点,

李源潮指出,年轻干部要严以律己,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要防止贪欲缠身的陷阱,慎始慎微,自觉抵制官名利、权钱色的诱惑;防止骄傲自满的陷阱,任何时候都不能把自己做出的成绩作为向组织伸手的资本;防止心浮气躁的陷阱,保持实干精神,耐得住寂寞、受得住委屈、经得起考验;防止脱离群众的陷阱,从感情上、行动上保持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中组部以“一迎双争”为主题深化“讲党性、重品行、 作表率”活动是组织系统深化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活动、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的重大举措。这是中央组织部面向全国组织系统提出的一项活动作为参加活动的一员,一名基层的组织人事工作者,为此感动自豪。同时,也充分认识到组工干部在“一迎双争”活动中,必须要争当“三型”组工干部,方能不辱使命。李林森同志虽然一生短暂,但用一言一行塑造了一名组织部长公道正派、清正廉洁、无私奉献的崇高形象。作为组工干部,要以李林森同志为镜鉴,从做人、做事、用权等方面进行对照察看,见贤思齐,树正“五观”,争做“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的模范。

胡锦涛同志强调:“要坚持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选拔任用那些政治坚定、有真才实学、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选用干部把德放在突出的位置,这既是中央的要求和各级党委、组织人事部门工作的重点,

第7篇:党员干部要以德修身

胡锦涛总书记在建党90周年大会上指出,“要坚持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臵,选拔任用那些政治坚定、有真才实学、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这段论述,涉及到培养人才、培养干部的重大课题,既总结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又反映了客观现实的需要。

百行德为先。品德是一面镜子,每个人都在里面显现出来。人们判断我们的党,常常是从身边的党员干部个体的言行、作风特别是道德修养开始的。“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古今智者在用人上都主张“才德兼备,方可任用”。“要坚持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臵”,强调了“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辩证法,强调了良好的品德、高尚的觉悟对干部成长、发挥才干具有的引领作用。领导干部的道德修养,不仅事关个人品行,而且关系党和政府在老百姓心中的形象。

一、修身齐德以正己。“有才无德者,为奸;有德无才者,为庸;才德兼备者,为贤。”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其职责事关人民幸福,社会发展,若为贤者居之,方能造福一方百姓,带动一方发展;为庸者居之,虽不能富民一方,但也对社会无大害;但若为奸者居之,则会损民之本,甚至造成社会经济的倒退。所以,在干部任用条例中,才会明确要求任用领导干部,必须才德兼备,而且要极其重视干部德的考察。“是非明于学习”,领导干部修德一方面要加强学习,学会“修身”、“齐德”,与时俱进,依靠人民,相信人民,常怀一颗学习进取

之心,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须知“成事先成人”,要学会先正己再正人,先做人再做事。另一方面还要学会坚守,在面对社会诸多诱惑的时候,要坚守住自己的一丝清明,不能随波逐流,更不能将价值取向功利化,人生选择市场化。要坚守信念,坚定立场,以德正身,以德正己。

二、做人修德以正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意是要使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要先治理好他的国家;要治理好国家的人,要先整顿好自己的家;要整顿好家的人,要先进行自我修养;要进行自我修养的人,要先端正他的思想……思想端正了,然后自我修养完善;自我修养完善了,然后家庭整顿有序;家庭整顿好了,然后国家安定繁荣;国家安定繁荣了,然后天下平定。 中国一向有“以德修身”的古训,“先立德、后立功、再立言”,是说人要通过修身树立良好的品德,然后才能成长成才,通过功业、言论对他人和社会产生影响。现在我们讲“以德服众”,就是说干部需要具有高尚的品德,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就是强调一个人的才要由德来统帅驾驭,良好的品德也能使才能发挥得愈加出色。

三、为官尚德以正行。俗语云“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领导干部是党和人民选拔出来的,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必须充分运用好手中的权力为广大人民群众谋福利,这不仅是一名领导干部的职业操守,也是“官德”、“官风”。领导干部修炼“官德”一是要坚定理想信念。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永远跟党走的信念和决心,

忠于党的事业,维护党的形象和尊严,牢记党的宗旨,用党的一切创新理论武装自己,指导实践。二是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要牢固树立“纳税人意识”,深知自己的薪金福利都是纳税人通过缴税所给予的,要时刻以“公仆”自居,通过手中的权力服务于人民。切忌违背群众意志和愿望的“官僚主义”、“英雄主义”和“功利主义”。三是要树立正确的群众观。要坚持向群众学习,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以群众的需求与利益为导向,工作目标要以群众的期望相一致,时刻以群众需求指导自身工作的方向。

四、清善好德以正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任何大事都是从“修身”做起,“欲成大事者,必先正其根本”。领导干部要常怀一颗亲善之心,常聚一股清正之气,以正其本行。要及时“立德”、“行德”,以慈悲之心、怜悯之心对待群众,坚持以德行政、以德为政,要严于律己,宽于待人。一方面以“德善”为本。做到为人宽厚仁慈,对待群众、对待工作要有一颗善良之心、真诚之心。要学会宽容,尤其是在接待群众的时候,遇到群众不理解的,误会的,要以宽容和善之心对待,理解群众的难处,以德服人、以理服人,真心实意为群众着想,急人之所急,助人于危难。另一方面要以“清正”为本。公权力的滥用是最大的腐败,对此,广大领导干部要以“清正”为先,时常自我提醒,本着对人民负责的宗旨,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心为民所系。要经常打扫思想上的灰尘,时刻检查自己的思想行为是否符合党和人民的要求,要常思己过,做到慎行、慎独、慎微。常怀清正

之气,坚守道德防线,方能在人民的支持与拥护下建功立业。

(章哲,系黄山区移民局副局长,0559 8506502)

上一篇:新龟兔赛跑作文下一篇:校运动会裁判员宣誓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