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设备

2022-03-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通讯设备

电子通讯设备的接地问题探讨

【摘要】说到接地,大家应多少有点了解和认识,通常情况下,凡带有金属外壳的电器均需使用三角插头来进行接地工作,以免造成人身事故。不过,电子通信设备接地时也有着众多问题,亟待解决。本文主要对这些问题给予了综合性的分析和论述,并将全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电子通信设备常用接地方法、第二部分阐述了电子通信设备接地的必要性、第三部门阐述了电子通信设备接地问题的解决办法。第四部分是对整篇文章的总结。

【关键词】电子通讯设备;接地;问题

电子通信设备的电磁兼容性能否得到提升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有无做好接地工作,也关系到电子通信设备能否正常运行,因外界因素的干扰、影响,电路会出现明显变化,会对电路系统的工作状态造成影响,而电子通信设备接地后则能释放部分电荷,所释放出去的电荷能减少电荷对电子通信设备的干扰,电子通信设备的正常运行也关系到了用户与工作人员的安全。在新时期。做好电子通讯设备的接地工作非常重要。

一、电子通信设备常用接地方法

(一)保护接地

保护接地即是指电子通信设备的底盘、基座、外科等均属于导体,这些导体能与大地相连接,其能确保电子通信设备的正常运行,还能维护用户与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设备保护接地后,机箱对地电压可降低为0v,就算电源线与机箱间的绝缘因多种因素的影响被破坏,也仅有大电流流向地线,并烧断保险丝,对人员无实质性的伤害。

(二)屏蔽接地

屏蔽接地主要是指为了更好的抑制多变的电磁场而实施的多种屏蔽层,屏蔽层的屏蔽提务必要做好接地工作,才能发挥最佳屏蔽功效。屏蔽接地主要是降低外界各种因素对电子通讯设备的干扰而实施的屏蔽措施,故而有屏蔽功效的屏蔽层无论接地与否,只要完整性良好,均能发挥自身的屏蔽功效,其所反映的电位不稳定,屏蔽层可穿透被保护线路的绝缘介质,来达到保护线路的目的[1]。

(三)系统接地

系统接地主要是在确保电子通信设备正常运行的同时,需正确处理等电位点的接地情况。次接地方式主要是将系统中硬件与硬件的连接处选择一个最佳接地位置,确定参考电位点,并以此来提升系统的安全性与稳定性,从而达到确保电子通信设备正常运行的目的。

二、电子通信设备接地的必要性

我国家用电器的电压为220V,工业供电电压为380V。部分含有技术外壳的用电设备会在其外壳部位积聚小量电压,倘若人接触这些设备外壳,会与用电设备与大地之间形成回路,接触部位会产生酥麻或疼痛,情况严重的还会危害人类生命安全。故而在电子设备的使用时还应做好其接地处理工作,即将有较强的导电性能的导体来对电子通信设备给予接地,并将导线深埋在离地表2米左右的位置,能确保人员安全,电子通信设备接地很有必要性[2]。

三、电子通信设备接地问题的解决办法

(一)杜绝电路系统内的地环路,防止干扰

在整个高频电路系统内,一般都采用多点接地模式,此种接地模式虽然能够解决地线阻抗性问题,不过此模式也有不足之处,例如会引发许多地环路。因分布电容大多产生于电路元器件与接地平面中,最终会在分布电容中产生接地回路。此种模式下,当地线电流路经此地就会在底线处产生电压。同时,因地环路的结构差异,在交变电磁场较强时,依照电磁感应定律,接地回路中就会出现较强的感应电压。倘若磁场强度也较强,会使得回路面积与感应电压成正比关系,此时就会对电子通信设备造成严重影响。科学、正确解决此类问题的措施为:通过共模扼流圈、光电耦合器等达到切断地环路的目的。在整个低频电路内,还应采取正确的、可行的措施来保持电路平衡。同时,影响地环路的还有电子通信设备接地时选择的位置与接地数量。故而,在设备接地时,还应选择正确的接地位置,避免了地环路结构的形成,还杜绝了低电流对电子通信设备的制干扰。

(二)削弱地线自身阻抗

任何接线设备自身都具有阻抗性,地线也不例外。地线的阻抗主要分为两大类:电阻、电感。电阻在低频电路内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整个高频电路内,不可忽视的是电感发挥的重要作用。因为电感值与地线的截面积关系无较大关联,与电感值关系紧密的是地线长度。在整个高频电路系统内,最佳接地方式应为多点接地法,也就是在整个电路中,将接地线与接地平面有机结合,进而来达到缩短接地线长度,减少地线阻抗性的目的[3]。

(三)科学解决地线公共阻抗的干扰问题

地线电位差也是干扰电路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了避免地线电位差对电路的干扰,可通过以下方面来减少地线公共阻抗的干扰问题:

第一、降低地线阻抗,此方面内容在前面已经探讨过。

第二、保证电路路设计时的科学性、合理性,倘若电路系统内有放大器,那么电子通信设备的接地位置以靠近放大器为宜,也可使用一根独立的地线接地。

因放大器的工作电流较强,倘若电流引入到电线系统内,可能会干扰整个电子通信设备的正常运行,尤其是放大器的输入端影响最大。故而,选择最佳接地点是确保电子通讯设备良好运行的关键。

四、小结

电子通信设备的接地与日常所用家电设备的接地不同,家电设备的接地仅需一根导线将可能会聚集多余静电电荷的部件设备接地,但是电子通信设备的技术要求更高,在接地的过程中需经过反复调试,来确定接地的位置与接地方式。在接地的过程中,因某个小环节有改变,都可能会影响整个电子通信设备的效果,使得电子通信设备遭受静电电荷干扰。将电子通讯设备接地的原理为将大地作为零势点,倘若电子通信设备选择的接地位置与接地方式出现变化,会严重改变其回流信号,干扰电子通信设备的正常运行。故而电子通信设备在接地时,还应选择正确的接地地点与方式,防止电荷对通信设备造成干扰。

参考文献

[1]李超.电力系统中电气设备接地技术的探讨[J].低碳世界,2014(7):78-79.

[2]许嘉.天津地铁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备接地故障分析及处理方法探讨[J].科技风,2014(7):108.

[3]张鹏,王尚杰.广播电视设备接地在实践中的应用[J].辽宁广播电视技术,2012(3):28-30.

作者:王军

第2篇:电子通讯设备的雷击浪涌保护设计分析

【摘 要】本文以电子通讯设备为重点,围绕其中易出现的雷击浪涌现象进行分析,探讨如何做好电子通讯设备的保护设计,从而确保电子通讯的安全。

【关键词】电子通讯 雷击浪涌 电路保护

雷击现象是电子通讯设备使用中较为常见的现象,这一现象不仅会损坏电子通讯设备,在操作不当情况下,还会引起人员伤亡,因此,做好电子通讯设备的雷击浪涌电路保护工作十分必要。

一、雷击浪涌保护设计的必要性和原则分析

(一)雷击浪涌保护设计的必要性分析

雷击浪涌保护工作的开展是在保障电子通讯设备安全使用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从雷击浪涌产生的危害上讲,雷击浪涌现象是在通信设备接近雷击点时,电路被击中产生的电流浪涌现象,该现象不仅会对通讯设备的信号接收产生影响,同时也作用于设备的整体抗压强度上。目前社会上常见的手机电池爆炸等现象也与雷击浪涌相关。从这一层面上讲,对通讯设备进行雷击浪涌保护设计十分必要。

2.从通讯设备的质量安全监控上讲,雷击浪涌现象随着我国目前通讯设备技术的进步而越来越多的被大众所了解,由此现象导致的设备安全隐患是制约顾客购买电子产品的关键因素,而保障通讯设备的使用安全和质量合格是各生产厂商必须遵循的原则,加强通讯设备的雷击浪涌保护和设计是通讯设备质量监控的内在要求。

(二)原则分析

1.以人为本,客户利益之上。在进行雷击浪涌保护设计时,工作人员需要保障顾客的使用安全,做到客户利益至上。

2.采用先进的应用技术。电子通讯设备的更新周期短,且发展迅猛,对其进行雷击浪涌保护设计需要工作人员考虑到通讯设备的长远发展,在进行保护设计时,积极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系统设计理念,确保该技术的可扩充性。

3.确保保护设计的可靠性。保护设计工作的进行是确保客户使用安全的关键,工作人员在进行设计过程中需要确保该项技术的可靠性,在通讯设备出现雷击浪涌现象时,该项技术能够帮助通讯设备进行自我复位和自动保护。

二、电子通讯设备的雷击浪涌保护设计

电子通讯设备的雷击浪涌保护设计工作需要结合通讯设备接口的情况进行具体的保护电路设计。

(一)保护器件选择

在进行雷击浪涌保护设计前,工作人员需要对电路设计中将要用到的器件进行合理选择。雷击浪涌保护大多是在印制板上进行,采用热敏电阻、TVS和箝位二极管这三种器件来实现保护功能。

(二)热敏电阻

在雷击浪涌保护设计中的热敏电阻是保护设计的关键,它起着过流保护的作用。由于其建造材料——聚合树脂的特殊性,当电路中电流过大时,聚合树脂会马上与导体分离,起到保护电路的作用。该热敏电阻的选择需要工作人员结合通讯设备的工作电流和电压情况来综合考虑,同时,其参数确定需要在恒温为二十摄氏度时进行。

(三)保护电路设计

针对接口的不同,保护电路的设计也会有所差别。下面笔者将以ISDN—U接口以及z接口为例作简要的分析。

1.二线模拟Z接口的雷击浪涌保护电路需要工作人员格外注意对热敏电阻的选择。笔者采用的模拟电路的工作电流是四十毫安,其工作电压为四十八伏,测试过程中通讯设备的最高温度是六十摄氏度。在具体的选择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结合通讯设备的产品手册计算电流折损,在折损率计算完成后,相应型号的热敏电阻就可以被选出,进而被应用到雷击浪涌保护电路中。

热敏电阻选择完毕后,TVS的选择也十分重要,工作人员需要对铃流发生器的电压进行测定,记录其高峰期的电压值,并结合该设备中TVS的数量进行截止电压的计算,在截止电压范围确定后,TVS的选择也就趋于明朗化。

2.在进行ISDN—U接口的电路保护设计中,工作人员同样需要对热敏电阻和TVS进行认真选择,笔者就不在此做一一赘述。

(四)保护电路安装

保护电路设计完成后,工作人员需要对其进行正确的安装,以确保其功效的发挥。在安装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保护电路安装需要尽量减少外部耦合。电气耦合与电阻性耦合是较为常见的电路耦合,针对电阻耦合,工作人员可以采取布线、屏蔽的方式来去除,而电器耦合是较难通过相关技术去除的。

2.工作人员需要对保护电路进行接地设置。接地设置需要工作人员按照通讯设备的规格合理的开展工作,同时,接地网设置需要有所区别,防止出现二次雷击浪涌现象。

3.工作人员需要采用统一的保护系统。保护系統的设置是确保通讯设备安全、可靠的关键,同时,该系统的使用能够减少不必要的保护电路的设置,大大增加了通讯设备的安全性。

总体上讲,雷击浪涌现象的保护设计工作需要工作人员结合通讯设备的特点以及电路设计中应注意的原则开展相关工作,确保电路设计的科学与合理,保障通讯设备的质量安全。

三、结束语

电子通讯设备雷击浪涌现象的防护需要设计人员结合通讯设备线路情况进行相关技术处理,通过对容易遭受雷击的接口安装过压保护器,合理设置地线,地网分开设置等,电子通讯设备的安全能够得到保障。同时,开展电子通讯设备的雷击浪涌防护设计需要工作人员加强重视,从技术上解决这一难题,确保设备的正常使用。

参考文献:

[1]刘军.浅谈电子通讯导航设备的雷击浪涌保护[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02) [2]蒋焕尧.浅谈雷击浪涌状态下保护电子通讯导航设备[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13)

[3]彭宏娟.探析电子通讯设备的雷击浪涌保护[J].制造业自动化,2011(02)

[4]罗牧歌.有关电子通讯设备的雷击浪涌保护设计分析[J].广东科技,2009(04)

作者:张伟光

第3篇:电子通讯设备的可靠性设计分析

【摘 要】随着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电子通讯设备也在不断向前发展同时在人们对于设备的选择过程中对于其使用的可靠性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目前,电子通信设备的可靠性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为了满足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还需不断创新发展。本文主要针对电子通信设备可靠性设计的技术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电子通讯设备;可靠性;设计技术

0.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用户越来越重视产品的质量。而且。如今电子设备被广泛使用,其使用质量及稳定性在市场获利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电子设备生产商仅仅依靠降低价格在市场竞争中获利已经不再占有优势。要想在竞争激烈的时代,取得质的成功,必须要从产品的可靠性入手,需要企业在设计的同时重点关注可靠性方面。将可靠性技术合理融入产品的设计中,不仅可以从根本上保障对产品的可靠性,而且可以对生产成本进行合理有效的控制,最终提高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对于电子通讯设备的可靠性设计可以从保证可靠性的设计技术、电磁兼容、降额设计技术、简化设计、余度设计技术、健壮设计技术多个方面入手,进行分析和探讨。

1.保障可靠性指标的设计技术

1.1保障可靠性的意义

电子设备的可靠性通常是选择电子设备的重要标准,而且,电子设备使用的可靠性和维修性是对电子通讯设备的质量进行检测的保障。因此。可靠性通常是设备进行开发和研究过程中的重点项目。目前,许多企业已经意识到当代质量观的重要性,着重开展全方位、全过程的综合性管理,提出关于可靠性的全新理念,并逐步落实将可靠性技术与产品的设计相结合,严把可靠性质量关,不仅可以实现提高可靠性和降低开发成本的双重目的,而且可以大大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1.2有关于元器件的控制

电子通讯设备内的元器件直接关系着设备能否通常的运转,所以,元器件的可靠性就变得尤为重要。在生产过程中,要格外注意元器件的合理应用,并且要在降低费用的前提下保障设备的正常使用。因此,对元器件的可靠性应该进行多方面全方位的监督,定期检测元器件的质量及其使用寿命,在达到标准要求后方可投入使用。元器件的控制,对于确保电子设备的可靠性具有实际的意义。

1.3关于降额设计技术的具体分析

降额设计技术的应用是提高电子设备可靠性的另一重要手段和技术。降额设计在设备生产中的应用,主要是为了使元器件或电子设备工作运行时所时承受的工作应力低于额定值,从而达到减少电子通讯设备在使用过程中的故障问题,提高可靠性,所以降额设计技术应用于电子通讯设备的可靠性设计中具有显著的意义。但是,在使用降额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循相应的规范,并根据实际情况对产品的整体状况进行深入的分析,依照品的使用寿命优化成本,从而实现设备可靠性设计。

1.4简化设计技术的重要性

在生产设备的同时,不仅要考虑设备的可靠性,还要降低成本,优化对设备的生产的总体投入。所以,简化设计对于产品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技术可以在确保设备正常使用的前提下,降低了成本和设备的故障率,从而使设备的可靠性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因此,在对电子通讯设备的设计研发过程中,在确保设备性能的基础上,应该在最大程度上简化设备的结构,也就将简化设计技术合理应用于电子设备的生产过程中,从而为其可靠性提供新的保障。

1.5余度设计技术的重要性

余度设计技術主要是利用软件代替硬件进行使用的一项技术,该技术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而且设计过程简单,是提高设备可靠性的一种较为常用的设计方法。“余度”是指设备具有多套能完成给定功能的单元,因此,只有当规定的几套单元都发生故障时设备才会丧失功能,由此可以确保设备执行任务时的高可靠性。但是,余度设计在具备优点的同时,也有相应的不足之处,在进行余度设计的过程中,大大增加了设备在使用中的复杂程度和使用成本,从而降低了电子设备的基础可靠性。因此,余度设计技术本身的局限性决定了其使用限制,因此,只有在采用高质量的元器件和设计技术之后依旧不能实现其设备的使用稳定性,或者使用余度技术之后使设备产生的较高的费用情况下,才会考虑采用余度设计技术。此外,余度设计的另一个功能是,提高电传飞行控制的安全性与任务可靠性。总体而言,虽然余度设计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依旧是提高电子设备可靠性的常用手段。

1.6健壮设计技术的重要性

所谓健壮设计技术,是指降低设备使用性能对实际使用环境的敏感度,确保设备在生命周期中功能参数及其整体结构保持不变,进而达到使系统正常运行的效果。健壮设计的首要目标是降低设备的设计成本,提高设备的使用效能,而且,该技术在设计研发过程中以满足客户的使用需求为最大目标,在优化设计的进行过程中采用多次设计等方式,对于存在的问题进行严格控制,从而实现以最小的经济投入获取最高设计成果的效应。此外,在评判设备的设计和工艺要求时,明确标识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核心技术和主要环节,为之后的多次设计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2.关于电磁兼容设计技术的介绍

电子设备的普及极大地促进了电子设备种类的增加,进而导致电磁频谱日益紧张,不断暴露出电子设备的电子兼容问题。此外,国内电子兼容技术开展得比较晚,发展尚不成熟,更加剧了电子设备电磁兼容问题出现的频率。然而,随着电子设备的快速发展,电磁兼容设计技术也随之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尚且形成了一些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和应对问题的方案。这主要体现在多项新技术的研发:接地设计、屏蔽设计、滤波设计和瞬态抑制技术等。

3.热设计技术的具体内容

电子通讯设备不断向着高密度、集成化的方向发展,导致设备的散热问题越来越突出,设备的散热问题严重的影响到设备的性能和可靠性。因此,热设计的研发在得到较为普遍关注的同时,被广泛的应用到电子设备的设计研发中。热设计,是可靠性设计方法的一种,是指采通过冷却、加热或恒温等多项措施,确保电子设备及其元器件在要求的温度范围内继续保持正常工作的技术。电子通讯设备热设计的主要目的就是,依据电子设备的热特征及其可靠性指标,制定出一套合理的散热方法,用较少的成本获得高可靠性的电子设备。但是,电子设备的热设计必须结合电路设计、结构设计及维修性设计等同时进行,进一步达到设备可靠性和维修性的标准。可靠性设计工程师指出,热设计的每款新产品,都会在开发初期对散热进行评估,从而使得散热风险提前释放。而且,在完成评估的整个流程中,研发可靠性设计的各个环节的工程师的沟通都有着紧密的联系。热设计在没有释放风险前,绝对不会进入下一个评审环节。

4.总结

总而言之,在进行电子产品可靠性设计的过程中,首先要考虑将热设计、元器件设计、降额设计以及健壮设计和热设计等合理有效的融入到电子设备可靠性设计中。此外,执行和细节是确保可靠性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要把可靠性放在首要位置,优先考虑可靠性的设计分析,可靠性的管理充分反应了制作过程中的熟练程度,因此,在电子设备生产过程中,还需加大相关数据的收集力度,逐渐提高电子设备的生产质量,确保其使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电子设备生产厂商,只有在确保电子设备可靠性的前提下,电子设备生产商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不断的向前发展。 [科]

【参考文献】

[1]寇晓莹.电子通讯设备的可靠性设计技术探讨[J].科技论坛,2013(17).

[2]钱占马,程军伟,高倩.电子通讯设备的可靠性设计技术探讨[J].数字化用户,2013(14).

[3]王世萍,朱敏波电子机械可靠性与维修性[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作者:屈静

第4篇:减少变电站通讯设备死机故障检修时间

摘要:电力通信担负着自动化数据、继电保护、语音、图像等相关业务的传输,直接影响着电网的安全调度和运行管理,是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对变电站通讯设备死机故障的检修用时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从而减少变电站通讯设备死机故障检修时间。

关键词:通讯设备 死机故障 检修用时 措施

随着无人值守变电站建设不断推进,电力通信实现了光纤化、网络化、信息化的跨越,变电站通讯设备担负着自动化、继电保护、语音、图像监控等相关业务的数据传输,如果通讯设备发生故障,需要技术人员赶赴现场检修。从发生故障到完成检修,电力调控中心对变电站的监控全部中断,这势必影响电力安全生产,所以如何缩短通讯设备的检修时间,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影响变电站通讯设备死机故障检修时间原因分析

2012年变电站通讯设备死机故障的检修用时调查表。

可以看出,造成变电站通信设备死机故障检修用时长的主要因素是:交通流程用时、缺陷记录流转流程用时最长达56.1h,占全年检修总时间的68.75%。通过分析确定变电站通信设备死机故障检修用时的5条因素。

(1)死机故障定性标准不明确

(2)DSA综控不具备远程复位功能

(3)820E视频编码器不具备远程复位功能

(4)变电站死机故障检修流程不合理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对变电站通信设备进行针对性的技术改造,消除交通、缺陷记录流转流程用时,有效缩短变电站死机故障检修用时。

2.减少变电站通讯设备死机故障检修时间的措施

2.1制定《变电站通信设备死机故障判断标准卡》

根据变电站死机故障判断的原则依据①自动化系统遥测、遥信、遥控、遥调异常,且无厂站通信退出报警信息,图像监控系统运行正常,电话正常。②图像监控系统异常,厂站画面切换失去响应,ping不通该厂站编码器,自动化系统遥测、遥信、遥控、遥调正常,电话正常的。以调度自动化“五遥”数据为基础,制定《变电站死机故障快速判断标准卡》。

2.2820E视频编码器技术革新,实现DSA综控远程复位功能

DSA208综控死机故障远程遥控复位流程说明:

(1)在WL-820E局端服务器终端输入断电复位遥控指令,经局端PCM多路复用器和光端机经通讯光缆专线传至无人职守变电站。

(2)无人职守变电站收到遥控指令后,经光端机、PCM多路复用器通过LAN线路输入820E编码器,编码器解析遥控指令后转至810A控制器执行。

(3)810A向继电器B发出吸合动作电信号后,继电器B常闭接点断开,由于继电器B的常闭接点串联在DSA208综控电源回路中,则DSA208综控失电复位。

(4)同上在WL-820E局端服务器终端输入送电遥控指令,继电器B接收电信号后动作断开,常闭接点结合,DSA208综控装置送电自检复位完毕。(2)DL/T596试验规程中设备预防性试验周期较短,试验项目较多,周期停电试验工作时间较长,设备可用率较低,降低了设备供电可靠性。

2.3DSA综控装置技术革新,实现820E编码器远程复位功能

820E编码器死机故障远程遥控复位流程说明:

(1)在ON2000调度自动化工作站端输入断电遥控指令,经局端PCM多路复用器和光端机经通讯光缆专线传至无人职守变电站。

(2)无人职守变电站收到遥控指令后,经光端机、PCM多路复用器通过RS232通讯线路,输入208综控单元进行遥控指令解析。

(3)810A向继电器C发出吸合动作控制信号,继电器C常闭接点断开,由于接触器C串联在WL-820E远程图像监控系统电源回路中,820E编码器和810A视频切换器失电。

(4)同上在ON2000调度自动化工作站端输入送电遥控指令,接触器C常闭接点结合,DSA208综控装置送电自检复位完毕。

2.4优化、精简变电站通信设备死机故障检修流程

根据变电站实现死机故障远程遥控复位功能现状,修订《变电站通信设备死机故障检修流程》。

精简后变电站通信设备死机故障检修流程中:已经由原来的8个节点减少为3个节点,更重要的是被簡化掉的结点正是在整个检修中用时最长的两个环节(交通流程和缺陷记录流转用时)。

3.结语

通过对影响变电站通讯设备死机故障检修时间的因素进行分析,并进行技术改造,消除交通、缺陷记录流转流程用时,在较短的时间内处理设备死机故障,全年通信设备运行率明显提升,提高通讯设备安全可靠运行水平,保障电网调度管理稳定运行。

作者:王燕 王安菊

第5篇:电子通讯设备的可靠性设计技术探讨

摘要:介绍了保障可靠性指标的设计技术、电磁兼容设计技术、热设计技术、耐环境设计技术和软件可靠性设计技术等在电子通讯设备中的应用。

关键词:可靠性设计 可靠性指标 电磁兼容 热设计 软件可靠性

1.引言

在竞争趋于白热化的今天,用户越来越重视产品的质量,电子设备制造商仅靠降低成本来获取市场的举措已不大可能解决问题。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很多,其中产品的可靠性对于提高其质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目前,许多企业已经了从“以检验手段来保证产品质量”这一传统的质量观念转变为当代质量观。这是因为后者的内容比前者有了很大的扩展和延伸、而可靠性是其重要内容之一。强调实施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提出“产品可靠性是设计出来的,生产出来的,管理出来的”,将可靠性技术融入到产品的设计中,从源头上确保产品的可靠性,达到提高可靠性和降低开发成本的双重目的,从而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电子设备的可靠性设计技术包括的内容很多,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保障可靠性指标的设计技术、EMC设计技术、热设计技术、耐环境设计技术和软件可靠性设计技术等。

2.保障可靠性指标的设计技术

对于用户而言,最关心的是设备的可用性。对于电子通讯设备而言,常用可靠性指标和维修性指标来定量要求其性能。影响设备的可靠性指标的因素有很多,一般通过采用元器件的控制、降额设计、简化设计、冗余设计和健壮设计等可靠性设计技术来保障和提高设备的可靠性指标。

2.1元器件的控制

电子通讯设备主要是由电子元器件组成。元器件的可靠性,将直接影响设备的可靠性。因此,为了保证电子通讯设备的可靠性,减少元器件的品种和规格,正确选择和合理应用元器件,降低综合保障费用和寿命周期费用,必须对元器件进行控制。为了确保元器件使用的可靠性,必须对设备的研制、生产及使用各阶段的元器件的选择、采购、监制、验收、筛选、贮存、保管和使用等选用全过程实施有效的质量与可靠性管理。

2.2降额设计技术

降额设计就是使元器件或电子设备工作时承受的工作应力适当低于元器件或电子设备的额定值,从而达到降低基本故障率、提高使用可靠性的目的。电子通讯设备的可靠性对电应力和温度应力较敏感,因此降额设计就显得更加突出,是必不可少的可靠性设计技术。

2.3简化设计技术

从系统的基本可靠性模型中可以看出,组成设备的单元数目越多,设备的可靠度就越低。由此可见,在保证设备性能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使设备的设计简单化,即采用简化设计技术。在提高可靠度的同时,采用简化设计也可以降低设备的维修工作量以及生产成本。

2.4余度设计技术

以软件功能代替硬件功能。余度设计技术余度(冗余)设计是设备获得高可靠性的一种较常用的设计方法。“余度”就是指设备具有一套以上能完成给定功能的单元,只有当规定的几套单元都发生故障时设备才会丧失功能,从而使得设备的任务可靠性得到提高。但是余度设计使得设备的复杂性、重量、成本和体积增加,使设备的基本可靠性降低。工程经验认为只有在采用更好的元器件和采用简化设计、降额设计等技术都无法满足设备的可靠性要求时,或者改进元器件所需的费用比设备采用余度技术的费用更高时,才采用余度设计技术。

2.5健壮设计技术

所谓健壮设计就是使设备的性能对制造期间的变异或使用环境的变异不敏感,并且使设备在其寿命周期内,不管其参数、结构发生漂移或老化(在一定范围内),都能持续满意地工作的一种设计技术。健壮设计主要是一种寻求低成本和高稳定性的系统优化设计方法。它的指导思想就是以用户需求为牵引,采用质量功能展开(QFD)、三次设计等方法精心优化设计方案,把问题解决在设计阶段,以最小的代价获得高稳定性,即健壮的产品。

QFD采用加权评分的方法,对设计、工艺等要求的重要性作出评定,标识出了产品的关键部件、关键工艺,从而为三次设计的开展指出了方向。一个完整的质量功能展开包括产品规划、零件规划、工艺规划和生产规划等4个阶段。三次设计指的是系统设计、参数设计及容差设计。此外,FMEA、FTA、WCCA和DOE等都是实现健壮设计的重要方法。

3.电磁兼容(EMC)设计技术

随着电子设备的普及,电子设备的种类迅猛增加,电磁频谱日益紧张,电子设备的EMC问题不断地暴露出来,加上国内EMC技术开展得比较晚,这方面的问题就更加突出。不过,近年来EMC设计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形成了一些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和问题解决方案。集中体现在接地设计、屏蔽设计、滤波设计和瞬态抑制技术等几个方面。

4.热设计技术

随着电子通讯设备向高密度、集成化的方向发展,设备的散热问题越来越突出,成为影响其性能和可靠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热设计得到了普遍的关注,热设计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所谓热设计就是指采用冷却、加热或恒温等措施,保证电子设备及元器件在规定的温度范围内正常工作的一种可靠性设计方法。电子通讯设备热设计的目的就是要根据设备的热特征及可靠性指标,确定其合理的散热方法,用较少的成本获得高可靠的设备。电子设备的热设计要与电路设计、结构设计和维修性设计等同时进行,以满足设备的可靠性和维修性要求。

参考文献:

[1]电子科学研究院.电子设备三防技术手册[M].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2000

[2]沙斐.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电磁兼容技术[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0

[3]王世萍,朱敏波.电子机械可靠性与维修性[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作者:刘颂

第6篇:中国电子及通讯设备产品的进出口增长效应

摘 要:运用CMS模型分析加入WTO前后中国电子及通讯设备产品的进出口增长源泉及其变动,结果表明:1998—2001年和2002—2006年两个阶段中国电子及通讯设备产品的进出口增长源泉主要在于竞争力因素和需求因素,但竞争力因素对进口增长的贡献率在下降,需求因素对出口增长的贡献率也在下降,相比之下,其对进口增长的贡献率却在上升。结构因素对于进出口增长的贡献都很微弱甚至是起遏制作用。进出口效应表明中国的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的扩张是一种建立在廉价劳动力基础上的粗放式扩张,其发展内涵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提升。

关键词:电子及通讯设备产品;进出口增长效应;CMS模型

The export and import growth effect of China’s electrical products

and industrial communication device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based on China’s joining the WTO around

ZHANG Ting-ting, YAN Peng-zhu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cience, West Anhui College, Anhui Liuan 237012, China)

Key words: electrical products and communication devices; export and import growth effect; Constant Market Share model.

一、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国际产业转移、国际资本流动和国内产业的重组,中国的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进出口双双高速增长。2001年,中国的“入世”更是为其发展和贸易提供了难得的机遇。1998年,中国电子及通讯设备产品的进、出口额仅为187.45亿美元和218.03亿美元, 2006年则高达1 836.00亿美元和2 513.77亿美元,在中国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例由13.37%和11.86%增加到23.20%和25.94%,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其他产品。从国际上看,中国电子及通讯设备产品的国际进出口地位也提升很快(见表1)。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一方面是电子及通讯设备产品进出口数量的不断攀升[1],另一方面则是中国市场上电子信息产品的大量过剩[2]。在此背景下,中国的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如何实现战略提升是新型工业化背景下中国政府和企业界必须审视的问题。本文将利用恒定市场份额 (Constant Market Share, CMS) 模型和显示性对称比较优势指数(RSCA)等相关指标,对1998—2006年(选择这段时间是为了避开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以使结果更能反映实际情况)中国电子及通讯设备产品的进出口增长分“入世”前后二个阶段进行比较分析,为中国电子及通讯设备产品进出口的扩大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提供参考和政策建议。

注:(1)国际出口地位即为国际市场占有率,为与后面的国际进口地位对应,故取此说法。其中国际出口地位=中国出口额/世界出口总额×100%,国际进口地位=中国进口额/世界进口总额×100%。(2)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GB/T4754-94和GB/T4754-2002下电子及通讯设备产品的范围存在差异。为进行 “入世”前后的比较,减小误差,本文的电子及通讯设备产品是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GB/T4754-94)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的口径统计。

资料来源:联合国统计司COMTRADE数据库(http://comtrade.un.org/db/),经计算整理

二、文献回顾和研究方法

(一)相关文献回顾

进行贸易增长效应的实证分析,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利用CMS模型对一国的进出口额变动进行分解,以找出增长变动的源泉。该模型最早由D.Simonis(2000)提出[3],后经Milana(1988)等人修改完善[4]。目前,该模型已成为研究对外贸易增长源泉和产品国际竞争力变动趋势的重要模型之一。利用此模型进行的相关研究有:亚洲开发银行研究所所作的东亚发展中国家亚洲金融危机前出口竞争力的研究(Weiss、John, 2002)[5],Zelal Kotan and Serdar Sayan(2001)对土耳其在欧盟市场上出口份额的研究[6],KevinZ.Chen和YufengDuan对1980—1997年加拿大农产品在亚洲市场上竞争力的研究[7],帅传敏(2003)对中国农产品整体国际竞争力的长期变化趋势评判[8],孙林(2004)对中国和东盟农产品贸易波动问题的结构分析[9],栾敬东、李靖(2006)对中美农产品贸易的增长研究[10]等。但是,以上研究多是建立在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农产品贸易基础上的出口增长效应的分解,很少有人进行进出口效应的双向分解。考虑到近年来电子与通讯设备产品的进出口在中国总体进出口中所占的显著地位及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引擎”作用,本文将利用CMS模型对中国电子及通讯设备产品的进出口增长进行双向分解,以分析其增长源泉,为新型工业化背景下的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的结构调整提供依据。

(二)模型框架

CMS模型是用来测度一国进出口变动的影响因素作用及影响程度的模型,其基本假设是:如果竞争力保持不变,那么随着时间的变化,一国在世界市场中的份额应当保持不变。因而,由该模型推导出来的进出口变动与实际进出口变动的差别可以归结为竞争力的变化。根据上述假定和统计学原理,CMS模型将一国的商品进出口值及品种结构和市场结构与同期世界商品进出口值及相关结构进行对比,把产品贸易额变化的效应(源泉)分为三个部分:一是需求效应。该效应产生的原因可能是进口国(地区)因经济发展对产品进口需求的增加(减少)所引起的;二是结构效应。从贸易结构来看,一个国家无论出口还是进口,各产品的贸易量及其增长率都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进出口商品结构可能会随着经济的发展产生一个不断调整的过程。对于进口国和出口国来说,二者进口商品的需求和出口商品的供给之间可能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如果出口国能够适时地根据进口国的需求来调整其出口产品的供给结构,那么,两国之间的贸易就会增加很快,反之则相反;三是竞争力效应。一国某产品的竞争力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生产成本、产品质量、贸易政策等。因此,竞争力效应衡量的是各种因素作用的综合结果。

假设X(t)为研究国在t期对目标市场的出口额或自目标市场的进口额,Xi(t)为研究国t期第i种产品对目标市场的出口额或自目标市场的进口额,X(0)为研究国在基期对目标市场的出口额或目标市场的进口额,Xi(0)为研究国基期第i种产品对目标市场的出口额或自目标市场的进口额,V为目标市场从基期至t期自研究国的总进口增长率或对研究国的出口增长率,Vi为目标市场从基期至t期第i种产品的进口增长率或出口增长率,那么有:

Xi(t)-Xi(0)=Vi×Xi(0)+Xi(t)-Xi(0)-Vi×Xi(0)

X(t)-X(0)=V∑Xi(0)+∑(Vi-V)×Xi(0)+

∑Xi(t)-Xi(0)-ViXi(0)

=VX(0)+∑(Vi-V)×Xi(0)+

∑Xi(t)-Xi(0)-ViXi(0)

根据上式,研究国的进出口额变动被分解为三个部分:(1)VX(0),即目标市场总进(出口)增长产生的需求效应。它是假设在研究国国际市场份额不变的情况下,目标市场总进口增长引起研究国出口额的变动。(2)∑(Vi-V)×Xi(0),即结构效应。它是假设在研究国进出口商品国际竞争力不变的情况下,目标市场分布和目标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动所引起的研究国进出口额的变动。如果(Vi-V)>0,结构效应为正值,表明研究国相对于目标市场出口能力增强,出口额增加,出口品具有竞争优势;反之,则相反。(3)∑Xi(t)-Xi(0)-ViXi(0)为未被解释的部分,可以归因于价格等因素变化所引致的竞争力变化。如∑Xi(t)-Xi(0)-ViXi(0)>0,则表明研究国出口品竞争力提高;反之,竞争力下降。

(三)数据来源和统计标准

本研究运用的数据来源于联合国统计署创立的贸易数据(UN-COMTRADE)。该数据库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贸易数据库,包含了自1962年以来160多个国家分产品和分流向的贸易统计数据,统计范围涵盖了全世界90%以上的贸易流量。UN-COMTRADE采用SITC、 HS和BEC三种商品分类标准。其中HS标准又包括HS1992、HS1996和HS2002三种分类方法。为了便于进行“入世”前后的比较分析,减小误差,本文采用HS1996分类方法进行统计。该分类方法下电子及通讯设备产品四位数编码为:8470,8471,8517,8518,8519, 8520,8521,8522, 8523, 8524, 8525,8526,8527,8528,8529, 8540,8541,8542,8543[11]。

三、结果与分析

本文计算了中国电子及通讯设备产品的进出口增长效应,结果见表2。

1.出口增长效应

(1)竞争力因素

根据表2的结果可见,竞争力因素是影响中国电子及通讯设备产品增长的最重要因素,且两个阶段的影响程度基本相同。从1998—2001年,中国电子及通讯设备产品的出口额增加了215.18亿美元,由竞争力因素引起的出口增加额为167.81亿美元,解释了出口增长的77.98%。加入WTO后,竞争力因素仍然是促进出口增加的最重要因素。从2002—2006年,中国电子及通讯设备产品的出口额增加了1 898.62亿美元,由竞争力因素引起的出口增加额为1 477.38亿美元,解释了出口增长的77.81%。

为了更深入地研究中国电子及通讯设备产品竞争力的变化趋势,本文选用显示性对称比较优势 (Revealed Symmetrical Comparative Advantage,RSCA) 指数来做进一步的分析。显示性对称比较优势(RSCA)是对巴拉萨(1965)的显性比较优势(RCA)的改进。改进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RCA不能代表正常状态。因为它在0和无穷大之间选择了“1”作为参照点,如果指标值从0增加至1,说明一国某产品没有比较优势,而如果指标值增加至1以上,该国该产品则具有比较优势。这种偏斜分配破坏了回归检验中的正态假定,也就不能提供可靠的t检验。因此,当指标值在参照点两侧,“纯粹的”比较优势指标基本上没有可比性。另外,在反映比较优势的变化趋势上,RCA指数也有问题。与1以下的观察值相比,该方法在回归分析时更加看重1以上的值。改进的科学之处在于RSCA指数将RCA指数对称化(Yeats A J,1985;Dalum B K, Laursen and Villunsen G,1998)。考虑到本文要观察分析国际竞争力的变化趋势,故选RSCA指标。

RSCAtij=(RCAtij-1)/(RCAtij+1)

其中, RCAtij=(Xtij/Xti)/(Xtwj/Xtw)

式中,RCAtij代表t期i国在j类商品上的显性比较优势,Xtij为t期i国j商品的出口额, Xti表示t期i国所有商品的出口额,Xtwj表示t期j类商品的世界出口总额,Xtw表示t期世界所有商品的出口总额。该式的结果在(-1,1)之间,因而被称为“显示性对称性比较优势”。一般来说,若RSCAtij>0,说明t期i国j产品的专业化程度高于同一时期世界的平均水平,具有比较优势,反之则相反。比较优势越大,说明专业化程度越高。根据此式,计算出中国电子及通讯设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及变化趋势(见图1)。

图1 1998—2006年中国电子及通讯设备产品显示性对称比较优势(RSCA)

资料来源:联合国统计司COMTRADE数据库(http://comtrade.un.org/db/),经计算整理

根据图1中RSCAtij的值及其变化趋势,可以发现自1998年以来,中国电子及通讯设备产品始终具有比较优势,并且呈上升趋势。这说明中国电子及通讯设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得到大幅度的提升,竞争力提升的主要源泉在于廉价的劳动力所产生的成本优势及其与 “寻求效率型”的FDI的结合。据此可以判断,中国的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主要位于“微笑曲线”的底端,研发能力不强,缺乏自主知识产权[12]。中国的电子与通讯设备制造业的扩张是一种基于劳动力优势的粗放式扩张,内涵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提升。另外,国际竞争力上升的速度越来越慢,说明建立在廉价劳动力基础上的比较优势的潜力已经不大。如果这种粗放式扩张不能得到遏制,极有可能陷入“比较优势陷阱”。

(2)需求因素

从总体结果看,需求因素是影响中国电子及通讯设备产品出口增长的次重要因素,但是不同阶段的影响程度不同:从1998—2001年,中国电子及通讯设备产品的出口额增加了215.18亿美元,由需求因素引起的出口增加额为71.49亿美元,解释了出口增长的33.23%。2002—2006年,中国的出口环境虽得到改善,但是需求因素的贡献率却在下降,由需求因素引起的出口增加额仅为474.60亿美元,只解释了出口增长的25%。通过对“入世”前后两个阶段的比较可以发现, “入世”后,需求因素对电子及通讯设备产品出口增长的正向拉动作用反而减弱了。这说明中国的电子及通讯设备业的发展滞后于世界需求的发展。因为,随着发达国家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产品的品质、环保、包装方面等要求越来越高,而中国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的粗放式扩张显然难以适应这一变化。另外,通过计算进出口的价格比可以发现,中国的进口中高端、高附加值的产品所占比例较大,而出口中低附加值产品所占比例较大。同类进口产品价格高于出口价格,说明中国对高端产品的需求增长了,这实际上为中国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的决策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决策思路,即中国的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已经具备了内涵扩张的“国内基础”。从政府角度看,逆转这种粗放式扩张的“惯性”是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战略提升和新型工业化的核心问题。

(3)结构因素

虽然整体结果呈现出逐渐改善的趋势,但是在中国电子及通讯设备产品的出口增长源泉中,结构因素的贡献始终是最弱的。在1998—2001年和2002—2006年两个阶段,结构因素对电子及通讯设备产品出口增长的贡献率由-11.21%提升到-2.81%。也就是说,结构因素对于中国电子及通讯设备产品的出口增长是起到阻碍作用的。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释:在产品结构上,诸如电子元器件和集成电路等产品,中国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相应的技术能力,本身都需要大量进口,因此也就很难拉动出口增长。从市场结构看,通过分析“入世”前后中国电子及通讯设备产品的出口市场结构可以发现,中国在发达国家的市场份额下降,而在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份额却在大幅度上升(发达国家指的是30个OECD国家,发展中国家指的是除了这30个国家以外的其他国家)。这其中的原因只有一个,即随着发达国家对高端需求的增长和与环保、包装等因素密切相关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日益高涨,中国低端产品的价格竞争力已难以“立足”,因而只得在收入水平低下的发展中国家另辟 “栖息地”。因为,美国、欧盟、日本等是中国电子及通讯设备产品的传统出口市场,而这些国家又是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主要来源策动地,专利限制、环境壁垒、绿色包装等方面的苛刻要求使得中国产品的市场份额日益萎缩。

2.进口增长效应

(1)竞争力因素

结果显示,随着中国电子及通讯设备产品的进口额的大幅度上升,竞争力因素对进口增长的刺激作用下降。1998—2001年,中国电子及通讯设备产品的进口额增加了248.76亿美元,由竞争力因素引起的进口增加额是183.84亿美元,解释了进口增长的73.90%;2002—2006年,中国电子及通讯设备产品的进口额增加了1 252.71亿美元,由竞争力因素引起的进口增加额为826.19亿美元,贡献率却下降到65.95%。中国进口的电子通讯产品的竞争力下降,一方面可以归因于近年来中国的相关产业的技术水平有了一定的提升,而中国产品本身又在价格上具有比较优势,这就使得进口的同类产品的竞争力相对有所下降;另一方面,以美国为主的主要发达国家对于高新技术水平的电子产品的出口限制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2)需求因素

虽然需求因素也是影响中国电子及通讯设备产品进口增长的次重要因素,但是两个阶段的影响恰恰与出口增长效应相反,“入世”后,需求因素对于进口增长的正向拉动效应增大了,具体表现为:从1998—2001年,中国电子及通讯设备产品的进口额增加了248.76亿美元,由需求因素引起的进口增加额为71.49亿美元,解释了进口增长的24.71%;2002—2006年,电子及通讯设备产品的进口额增加了1 252.71亿美元,由需求因素引起的进口增加额为450.02亿美元,解释了进口增长的35.92%。结合出口增长效应中需求因素拉动作用减弱的原因不难看出,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国内对技术含量高的高端产品的需求也在增长。因此,来自发达国家的高技术含量的同类产品由于中国市场开放程度的提高而大量涌入,需求因素对进口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上升。

(3)结构因素

从总体结果看,无论是进口增长还是出口增长,结构因素的贡献都是最弱的,并且在进口增长中,结构因素的作用呈现下降趋势。1998—2001年,中国电子及通讯设备产品的进口额增加了248.76亿美元,由结构因素引起的进口增加额只有3.46亿美元,解释了进口增长的1.39%;2002—2006年,中国电子及通讯设备产品的进口额增加了1 252.71亿美元,由结构因素引起的进口增加额为-23.49亿美元,解释了进口增长的-1.88%。通过前后二个阶段对比可以看出,在后一阶段,结构因素对电子及通讯设备产品的进口贡献变为负值,说明结构因素不仅没有拉动电子及通讯设备产品的进口增长,反而抑制了进口的增长。其原因也可以从两个方面解释:一是从产品结构方面看,由于中国缺少自主知识产权和相应的技术水平,产业规模大幅度扩张,客观上要求核心产品进口的高速增长,而发达国家近年来越来越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中国的进口壁垒不断增大;二是发达国家及东亚的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向中国的转移和“寻求效率型”FDI的大量涌入,导致中国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的产业链条日趋完整,“外购”转向“内购”。

四、结论与建议

综合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建立在廉价劳动力基础上的竞争力因素是中国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扩张的基础;(2)需求因素作用呈现出来的特征表明中国的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的发展变化滞后于世界需求的变化;(3)两个阶段结构因素的贡献率不同表明中国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的结构调整战略收效甚微,进一步说明中国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扩张的基础是劳动力优势,并没有实现从“微笑曲线”底端向两个高端的攀升。

上述结论具有较强的政策含义:(1)中国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实现由成本驱动向技术驱动和创新驱动的转变。(2)应高度重视国内外需求的变化及其诱因,要充分利用国内高端需求增长的新变化,以国内市场为基础,实现发展内涵的转变。(3)加强对FDI进入的监管,设立一定的进入壁垒,提高FDI的质量。(4)应该鼓励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把部分生产环节“外包”,以消化国内的产能过剩和过度竞争问题,缓解高额的贸易顺差压力。

参考文献:

[1] 王儒.我国电子产品参与国际贸易出口的思考[J].经济师,2007(4):50-51.

[2] 蒲雁.中国电子信息产品的贸易问题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3):34-34.

[3] D Simonis. Belgium’s Export Performance: A Constant Market Analysis[J]. Federal Planning Bureau Working Paper Series,2000(2):9-12.

[4] Milana C. Constant Market Shares Analysis and Index Number Theory [J]. 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88 (4):453-478.

[5] Weiss John. Did East-Asian Developing Economies Lose Export Competitiveness in the Pre-Crisis 1990s -Assessing East-Asian Export Performance from1980 to1996[J]. ADBI Research Paper,Series No.34, 2002.

[6]Zelal Kotan,Serdar Sayan. A Comparison of the Price Competitiveness of Turkish and South East Asian Expors in the EU Market in the 1990s[R]. The Central Bank of the Republic of Turkey,2001.

[7] Kevcin Chen,Yufeng Duan. Ex-Post Competitiveness of China’s Export in Agri-Food Products:1980-96[J]. Agribusiness,2000(16):3-4.

[8] 帅传敏,程国强,张金隆.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估计[J].管理世界,2003(1):97-99.

[9]孙林,赵慧娥.中国和东盟农产品贸易波动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4(7):48-49.

[10] 栾敬东,李靖.中美农产品贸易增长特征及其成因探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6(2):33-34.

[11] 盛斌.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487-494.

[12] 钟昌标. 影响中国电子行业出口决定因素的经验分析[J].经济研究,2007(9):67-69.

(编辑:弘 流;校对:段文娟)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张婷婷 闫逢柱

第7篇:设备设备设备

誉诚管道设备高压清洗车又称:(疏通、清洗、清理、清疏)车

高压清洗车、管道疏通车、道路清洗车、护拦清洗车、下水道清洗车、市政高压车、疏通车、高压疏通车、多功能高压清洗车、下水道疏通车、市政管道疏通车

诚管道设备环卫车又称:(吸抽、清运、清抽、可清淤、清理、)车

吸粪车、抽粪车、环卫抽粪车

诚管道设备吸污车又称:吸抽、清运、清抽、可清淤、清理、)车

真空吸污车、强力吸污车、吸污车、抽污车、环卫吸污车、吸抽灌车、抽沙车

诚管道设备清淤(清淤、疏通)车

清淤机械、清淤罐体车、抓沙车清淤、窑井抓淤车、抓沙车

第8篇:通讯设备管理制度

第三十一节 通讯设备管理制度

为加强通讯设备的管理,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和工作效率,保证通讯设备正常的运转,提高使用寿命,制定本制度。本制度适用于公司范围内所有部门。

一、对讲机管理

1、对讲机按岗位需要配备。

2、对讲机限于在工作期间携带使用,严禁私自带出公司。

3、遵守“谁使用,谁保管,谁损坏,谁负责”的原则,非因公丢失,损坏的,照价赔偿。

4、严格按规定频率使用,严禁乱按或乱调其他频率。

5、严格按对讲机说明书规定充电,以保障电池的性能、寿命和使用效果。

6、使用人员必须熟悉对讲机的性能,基本操作方法,爱护并熟练使用对讲机。

1)呼叫对方时,先报自己岗位,再呼对方,并在最后讲“收到请回话”。例: “XXX,我是XXX,收到请回话,谢谢!”

2)收接方回话后,呼方要简明扼要地将情况讲清楚,收接方收到内容后,应回答“清楚”或“明白”。 例:“XXX收到,请讲,谢谢!”明白对方意思后应当说:“清楚/明白,谢谢!”

3)用对讲机讲话时应使用规范礼貌用语,严禁用对讲机粗言秽语、开玩笑或谈与工作无关的事情。

二、电话机管理

1、电话由场务部和维修班负责管理,各部门负责监督并控制使用。

2、每次通话应简洁扼要,以免耗时占线、浪费资金。

3、禁止拨打私人电话。

4、电话出现故障的报场务部或维修班进行维修。

三、网络管理

1.公司网络管理员对计算机IP地址统一分配、登记、管理,严禁盗用、修改IP地址。

2.公司内部局域网由网络管理员负责管理,网络使用权限根据业务需要经使用部门申请,由网络管理员统一授权并登记。

3.因业务需要使用互联网的部门和岗位,需经申请后,由网络管理员统一授权并登记。

4.公司将通过网络管理系统进行网络自动控制,对各种网络应用进行控制和记录。

上一篇:稀土金属下一篇:通讯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