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计划报告

2022-09-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无论我们从事何种工作,都会面临一定的任务,而要更好的完成任务,拟定工作计划是必不可少的。那么书写工作计划有哪些要求呢?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研究计划报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1篇:研究计划报告

四川电大直属学院“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教学管理及质量考核研究分析报告

【摘要】“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是为培养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又愿意留在农村服务的高等教育人才。这个项目开展到目前已经十年有余,在教学管理和质量考核上积累了一些经验,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本文基于对直属学院教学点实践调研的结果出发,对“一村一”各种教学模式和质量考核体系的运用做出一些探讨和反思,为将来“一村一”学员的教学管理和质量考核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一村一 教学模式质量考核

一、研究目的与方法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是教育部为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为培养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又愿意扎根农村发展的高等教育人才的一个远程教育项目。该项目依托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系统,以远程开放教育的形式实施,从2004年开始启动,到现在已经开展了十年有余。

农村的教育是农村战略发展的核心问题。以培养大学生为目的的高等教育,并且是在农村开展,这是一项新颖、且有意义的教育新模式。当时一经提出,受到了各级领导的重视,下面农村的干部也是积极响应,报名参加。现在这个项目已经开展了一段时间,在教学管理和质量体系上都积累了一些经验,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落实点在农村,所以我们的调研也必须是在开展了“一村一”的教学点进行。在四川广播电视大学直属学院分管的射洪、大英等地方都开办有“一村一”项目,这为我们研究“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教学管理模式提供了实地调查研究的可行性。

(二)研究基本情况

1.研究内容:“一村一”教学模式的运用和质量考核系统的效果分析。主要从问卷中了解学生对于教学以及考核的看法,意见和建议,探索适合“一村一”学员适合的教学模式以及考核方法。

2.研究对象:直属学院郊县、达州、遂宁、凉山直管地区“一村一”项目学员。从“一村一名大学生”农村经济管理、农村行政管理、畜牧兽医、烟草栽培技术、林业技术专业中共抽取了229名学生的问卷调查作为基本数据。

3.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个案研究法。

在各项调查、问卷中,主要涉及的内容有三部分:

第一,学生基本特征。包括姓名、入学前学历、学习目的等;

第二,学习方法。包括学习方式、上课情况、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资源使用情况、对考试形式的看法等;

第三,学习效果与建议。包括:对教学点办学满意度、学习收获、意见和建议等环节。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通过对直属学院教学点的前期调查访谈研究,将各种教学模式归纳、总结、分析,得出基本结论。

(一)教学模式

1.集中面授。面授课是传统的教学形式,而且也是常用的。尽管在远程开放教育中,面授课并不是占主导地位的教学形式,但不否认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种形式。在对学员最喜欢的学习方式调查方式中,采取了多项选择的形式。从对直属学院“一村一”学院的问卷结果反应,大部分的学员比较接受集中面授课程,有75%的学员选择面授作为最喜欢的授课方式。在我们普通的开放教育中,面授课还是占据了一定的比例,学生集中到校听课主要还是从课本内容上面进行讲解。而“一村一”的学生又和普通的成人学生有所区别,他们到校的时间又更少一些。如何利用有限的到课时间,进行辅导讲授,而不是在全部计划学时内对教材进行全面系统的讲解,是“一村一”教学的首要问题。在对学员进行的访谈中,我们可以发觉有部分“一村一”的学员在潜意识认为学习还是传统的从头讲到尾,或者是讲解一些考试题目帮助他们通过考试。而在实际的面授课中,老师基本上是只对重难点进行讲解,如果学生没有提前进行预习,对书本上的内容有所了解,理解起来是有一定难度的。最后的结果就是面授课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而学生也对课程讲解有所抱怨。

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两点:一是学生转变固有的学习观念,从传统的被动式接受,转变为主动式学习。学习不一定是在课堂上,特别是对于成人学生来说,善于发现工作和学习之间的联系是提高学习主动性的有效方法。比如说,在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里有一门课程是《乡镇行政管理》。如果单从课本上学习这门课程,必然是一门较为枯燥的文字类课程。但是如果学员能够结合自己平时在乡镇上的管理工作,将问题带入学习,在学习中联想到工作,会为学习和工作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是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预习和复习,从不断的学习中提高学习的能力,最终能够脱离老师达到自己学习的目的,这才是成人学生学习的真正意义。两者相结合才能让集中面授课的讲授起到应该有的效果。

2.现代化手段教学。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对于大多数城市的学生来说已经非常熟悉了,但是对于“一村一”的农村学生来说,对于网络教学的接受和熟悉程度都较低,从调研的结果来看运用的频率不高,教学效果也不显著。在我们对于学习方式的调研中,喜欢观看视频教学和上网学习的分别是40%和35%。这一点在和学员的访谈内容上也有所体现。在对学员的访谈中,大多數学员的观念停留在传统教学的思维中,认为集中面授才有学习的氛围。

互联网的运用为开放教育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而现在,不仅仅是开放教育在使用互联网进行远程教育,很多高校也在开展网络的远程课程,这更说明了未来教育的趋势。从访谈中可以得知,学员运用的少,原因是多方面的。首要原因是觉得面对电脑没有学习的气氛,精神不集中;其次是觉得视频内容比较枯燥,没有太多吸引人的地方。这说明网络教学的最关键点还是在于内容本身要够吸引人,要让学生读过内容,看过视频以后解决平时自己看书不能够了解的问题。这需要制作网上教学内容的老师非常有责任心,搜集历届学生的疑难问题,感兴趣的问题,不断的完善网上教学内容,以达到吸引学生进行网络学习的目的。

3.小组学习讨论。“一村一”的学生集中上课比较困难,同学之间见面的机会也比较少。但是有一部分同学居住地较近的,是否可以利用业余时间组织起来一起讨论学习呢?在我们的问卷调查里,也对分小组学习讨论进行了调查。在直属学院所属的“一村一”教学点也开展了分小组讨论学习,但学员的反应并不热烈。只有18%的学员认为分小组学习讨论的这种方式不错,可以采用。究其原因在于大多数的教学点并未对分小组学习布置学习内容,学习目的。学员们坐到一起无非是做做作业,互相聊天,并未起到实质的作用,反而有些浪费时间。最终分小组学习讨论这一学习模式常常流于形式。

首先我们要明确,虽然小组是由学员自行组织,教学点适当调整,但是小组学习讨论的内容却不是由小组自行决定的。讨论的内容可以是省校的责任教师根据课程性质安排大致方向,然后教学点任课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题目作为小组讨论的内容,学员可以自行在家准备。讨论也必须是正式的,最后需要提交讨论报告,里面有参与的人员,每人的发言内容,最后得出的结论等等。而要大家重视小组学习讨论,我们可以将这项成绩作为学员最终期末考试成绩的一部分,这样既可以提高大家的积极性,又可以减轻期末集中考试带来的负担。

4.实践教学及实践能力培养。实践教学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虚拟环境或全真环境参加实践,在时间中消化理论和应用理论的过程与形式。很多“一村一”的学员来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拿一张大学文凭,而是希望能学到能在农村有用的一技之长。是否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解决他们在生产中碰到的重点和热点问题,这是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个重要问题。

其他“一村一”教学点的实践情况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在目前直属学院的这几个“一村一”教学点的教学过程中,对于实践性操作的部分安排的较少,这是在以后需要改进的。我们的学员扎根农村,实际操作有条件也有环境。教学安排就应该帮助他们实现实际操作的愿望。例如,乡村行政管理专业有一门课程是《小城镇建设》,教师完全可以就学员目前所在的城镇为模板,要求学生就所在城镇的条件,环境,做出一番规划、建设,要通过实践教学环节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水平,这是学员参与学习的最终目的。

(二)质量考核体系

目前“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考试形式比较多样,很多科目是多种考试形式组合而成,大多数是平时形成性考核加上期末统考。我们此次调研的结果也发现,65%的学员都认为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试“双及格”的考核制度是比较合理,有25%的学员认为应该视课程情况来决定。所以,我们目前的考核方式是合理的,问题就在于各种考核方式之间所占的比例是我们需要探讨的。

1.传统考核方式。目前“一村一”学生的考核方式是平时成绩加上期末考试成绩。传统的考核方式是将学生集中到一处,安排时间,统一进行期末考试。这样考试的弊端在于学生需要统一安排时间到校考试,在较短的时间完成对所学课程的書面考核。而对于“一村一”的学生来说,他们最需要的不是死记硬背的书本知识,更需要的是可以与实践相结合的操作技能。虽然从实际的考试成绩来看,大多数学生的期末考试是通过的,但是这种形式的考试对“一村一”学生的实际运用帮助不大。那哪类型的课程适合使用这种方法呢?例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类理论型的课程,我们可以削减形成性考核的比例,采用期末集中考试的形式减轻学生平时负担。

2.形成性考核。目前的考试模式中,形成性考核所占的比例较少,期末考试所占成绩较多。而有些课程,恰恰是在平时的学习中体会到的更重要,最终体现在试卷上的答案并不能真实的反映学员学到的知识。比如“养殖业基础”、“种植业基础”这类型的课程,应该是学员真正掌握到的东西比做一个名词解释,做一个简答题更为重要。但学员不仅想学到知识,同时也希望考试能够通过,能够得高分,那这种类型的课程,无疑需要加重形成性考核的比重。包括面授课,网络教学,实践教学,小组学习讨论,课程学习计划,学习笔记和听课记录,这些都可以作为形成性考核的内容,也都可以作为组成学员最终成绩的一部分。

3.实践能力的考核。“一村一”的学员一方面是学校的学生,另一方面他们也是建设新农村的主力军。“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就是旨在为新农村建设培养更多的“留得住,用得上”的新型人。我们前面提到了要将实践教学作为教学环节的重中之重,那么在质量考核环节中,实践的操作能力也应该是作为学员考核的重点。一些关于畜牧、养殖等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关键学科,实践的运用比死记硬背书本上的内容更为重要。

三、反思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是党中央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人才的一项重要举措,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直属学院开展“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到今天,已为农村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才,也为直属学院的开放教育增添了一笔色彩。但是我们必须承认,这项培养计划还处于探索阶段,它的各项举措都存在或多或少的不足之处,都需要不断完善。

从现在开展的各项教学模式和考核方法来看,模式和方法还是为学生所接受的,但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很多的地方还没有落实到实处。这些不是仅仅依靠教学点就能完成的,需要上级教学部门给予支持、辅导,一线任课教师不断的发现问题,二者共同解决问题,最终才能探索出适合“一村一”学员的学习模式和考核方法。

参考文献

[1]王强.伊育斌.“一村一名大学生”多种教学模式运用研究[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2010,(1).

[2]康国光.陈东明.丁克勇.张冠红.“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函授教育管理的实践与构想[J].高等函授学报,2009,5.

[3]卢秀平.刘华政.对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有效教学的思考[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3.

[4]单庆国.提高“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面授课教学质量之我见[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

[5]汤营建.开展“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教学组织管理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6.

作者:冯静 张邦剑

第2篇:关于计划与市场的一份内部报告

一、1990年的特殊政治氛围

1989年夏天以后,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体改委”)原有的规划、指导与协调全国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职能处于停顿状态。以前需要体改委派员参加的各部委会议此时不向体改委发通知了,各部委和地方本应向体改委报送的材料都不报送了。体改委内部各司局都很难继续开展工作。

当时,邓小平已明确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没有错”、“都不变”、“不能改”,要“照样干下去,坚定不移地干下去”。但是,社会上对改革方向、目标的争论却越来越激烈。不少人把计划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特征,对10多年来的市场取向改革怀疑、否定的声浪一阵又一阵。实际工作中的各种改革措施遭到“姓社”还是“姓资”的质疑。经济体制要不要改、朝着什么目标和方向改?人们彷徨无主。1990年,中国经济增幅下滑至3.8%,为1978年以来最低。已经取得进展的一些市场取向改革处于停滞、倒退的危急关头。

为什么会这样?主要是因为计划经济的传统理论与实践对人们的头脑束缚得太久太深了。在改革过程中,反复曲折地围绕着计划经济要不要同市场经济结合、在什么范围和在多大程度上结合、用什么方式结合(板块式结合还是有机地结合)等等问题争论不休,有的人强调“改革岂能不问姓社姓资”。有的人把改革看作就是实际工作中的行政性分权,而行政性分权总是摆脱不了“一放就乱,一乱就收,一收又死,死了再放”的循环怪圈。伴随着争论的,往往是上纲上线的批判、检讨,反反复复。根本谈不上明确改革的目标就是要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更谈不上系统地进行市场经济的体制建设。

从历史上看,在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里,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的“对立物”、有市场经济思想倾向的人是“阶级异己分子”。早在上世纪50年代,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的共产党员顾准提出让市场价格自由涨落调节生产活动的设想,不仅不被采纳,连自由讨论的机会都没有,就在无情的批判中被划为“极右分子”。该所所长、老共产党员孙冶方在上世纪60年代又因宣扬“千规律,万规律,价值规律第一条”,主张把利润指标作为改进企业管理的“牛鼻子”而遭到全国性的大批判,并蹲了多年监狱。

1978年以后,从中央决策层邓小平等领导人到经济理论界薛暮桥、刘明夫、卓炯等人,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引下,陆续不断地打破僵化的观念,对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有不同程度、不同角度的重新认识。1980年9月,国务院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以薛暮桥为主起草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初步意见》,提出要“把单一的计划调节,改为在计划指导下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薛暮桥还在各省区市党委第一书记会议上作说明时指出,这“是对30年来占统治地位的教条主义的挑战”。这个《初步意见》得到了当时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的赞同。不少经济学家也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它实际上提出了带有明显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但这个《初步意见》在党内的决策最高层未达成一致,因而没有形成正式文件。

1981年4月,在一份以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名义印发的材料上,按照对计划与市场的态度,将经济学家划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坚持计划经济的;第二类是赞成计划经济但不那么鲜明的;第三类是赞成商品经济但不那么鲜明的;第四类则是主张发展商品经济的。薛暮桥等被列为第四类。此后,“商品经济论”和持这种主张的薛暮桥等人受到了反复的批判。1981年11月,全国人大五届四次会议决议把“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论述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

1982年2月,国家体改办草拟了《经济体制改革总体规划》,把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表述为“建立一个社会主义公有制占绝对优势、多种经济成分并存、适应商品生产发展的计划经济制度”。由于高层对计划与市场的认识不统一,这个《总体规划》对改革目标的总体认识比上述的《初步意见》有所退步,但它毕竟提出了“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并归纳了十一个方面改革的轮廓,明确提出要合理调整所有制结构。1982年3月,为适应改革形势的发展需要,在邓小平的倡议下,中央决定建立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邓小平还明确指出,总理的屁股要坐在改革上。所以国家体改委第一届主任由当时的国务院总理赵紫阳兼任(1982年3月~1987年4月)。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经邓小平、陈云等领导人同意,在这个《决定》中不再提“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而改提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以后党的十三大决议进一步提出“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这一体现市场导向的改革总方针。

国家体改委第二、三届主任先后是李铁映(1987年4月~1988年4月)、李鹏(1988年4月~ 1990年8月)。1990年8月,中央决定曾任上海市副市长兼计委主任、宝钢建设总指挥,时任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总经理的陈锦华到国家体改委任主任兼党组书记。据陈锦华后来在一些场合说,他受命这个职务时感到“如履薄冰”,觉得改革当时是“左不得、右不得,急不得、慢不得”。他利用中央决定而全国人大尚未正式任命这段时间,详细阅读了体改委七八个司局编写的各部门改革方案,觉得各部门的改革都是“目”,缺乏一个能把这些改革提携起来的“纲”。联系到当时主流媒体充斥着“坚持社会主义就要坚持计划经济”,要不要计划经济之争是“路线斗争”等舆论,他开始领悟到,要“计划”还是要“市场”,这才是中国改革的主要矛盾,是改革开放十多年后一道无法回避、必须面对的坎。他决定首先抓住“计划与市场”这个纲。但是,“市场经济”在当时是政治上的敏感词汇,陈锦华不得不格外小心。

1990年,大约是9月中下旬,体改委秘书长洪虎通知我:“锦华同志要我找两个人给他写两个材料。一个是国内对计划与市场争论的情况,我已请规划司司长杨启先同志撰写;另一个材料是国外关于计划与市场争论的情况综合,这个材料请你写,越快越好。”我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先后毕业于复旦大学经济系和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专业研究生,多年研究苏联东欧、南斯拉夫经济,80年代又去美国和欧洲进行访问研究和实地考察,1988年6月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调到国家体改委国外经济体制司担任副司长,主要负责国外经济体制的比较研究工作。无论从我的专业基础,或是从我担负的现任职务来看,对于委领导交办的这项任务,我是责无旁贷的。

二、我为完成交办任务拟定了四项原则

完成这个任务,可以说既容易,又困难。

说它容易,是因为到上世纪90年代为止,这个命题在西方世界从世纪初开始,已经争论了近一个世纪,在苏联从20年代以后争论了60多年,在中国、南斯拉夫和东欧国家从50年代起也争论了40年。关于计划与市场的讨论文集卷帙浩繁,如果没有想解决什么问题的使命感,没有明确的目的性,随手检几条不同观点的语录摘编一下,应付差事,那是“立等可取”的。可是,那又能解决什么问题?做这件事又有什么意义呢?

说它困难,就是它当时的政治敏感度很高。如果根据自己的观点倾向甚至带着强烈的情绪,摘一些批判计划经济弊端、主张搞市场经济的言论上报,说不定就要在政治上“触电”了。我深知这个问题在社会主义国家争论的历史。多少仁人志士,因为有市场经济观点的倾向,牺牲了政治生命甚至肉体生命,如20年代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赫赫有名的理论家布哈林等,就是前车之鉴。远的不说,就说我国改革开放以后,薛暮桥那么老资格的共产党员、老经济学家因为有市场经济思想倾向也受到了不正确的批判和被迫做出违心的检讨,他的改革倡议和主张从而夭折。历史和现实的教训都使我不可能对此没有顾虑。我究竟应当如何来完成眼前交办的这项任务呢?

我想找本司比较研究处的同事们商量商量,看看他们有什么好主意。不料当时的社会氛围和体改委机关的处境,使得同事们都不想“节外生枝”,惹来横祸,他们对此任务不抱希望,表现冷漠,建议我摘几条外国人的语录交卷就算了。我说:“我想借此在理论上澄清一些误解。”有人立刻接话说:“唔,误解?马上会有人质问你,谁误解?那你可就麻烦了!”我说:“我想说清楚计划与市场不是社会制度的根本特征,也不是意识形态的分水岭。”有同事又开玩笑地说:“你这么一写,新来的主任看了,也许就会说,啊,原来资产阶级就在党内,就在国外司呀!”我理解大家此时的心情,觉得不必再讨论下去了,反正洪虎是把这个任务布置给我个人,没有要求集体讨论,我就自己来写,文责自负嘛。当我回到自己的办公室以后,还有位同志推开门来轻声对我说:“我劝你还是什么观点都不表露为好,抄几条外国人的语录交上去就算了。”我知道同事们的规劝是善意的,我说:“谢谢你,怎么写,我自己再好好想想吧!”这些情况,说明当时社会的政治氛围压力太大。是呀,陈锦华主任我过去不认识,更不了解他的观点倾向,我怎么写才好呢?风险是明摆着的。

我经过反复思考,理清思路,给自己定下了四条原则。

首先,要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讲真话。我认为在改革处于十字路口的危急关头,写一份供领导决策参考的材料,事关重大。我不能敷衍了事,更不能迎合潮流说违心的话。经我手写的材料,一字一句都必须是真实的,都能经得起历史和实践的检验。

其次,要有明确的针对性,有的放矢。“的”是什么?就是消除对“市场经济”的恐惧和误解。我回顾自己从改革开放以来,对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也有一个逐步解放思想、逐步加深认识的过程。虽然,在70年代末,经过对苏联中央计划经济和南斯拉夫自治制度的比较研究,我已经认识到社会主义经济模式不能只是单一的“苏式”,而可以是多样的;那时我已经从南斯拉夫的经济著述中,读到很多对中央计划经济体制切中时弊的批判,我也已经读过东欧一些改革先驱者们关于计划与市场各种结合模式的著述;但到80年代,我还是带着对西方世界和市场经济恐惧和疑虑的心情去美国,做了两年多实地考察,思想上的恐惧、疑虑和误解逐步地消除了;尤其是我带着“社会主义国家能不能搞市场经济”的疑问,又去欧洲一些典型国家实地考察和进行广泛的交流,我心中才有了比较明确的答案:市场经济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而不是一些零敲碎打的措施;市场公平交易只有在利益独立的主体普遍平等而又诚信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转要有周密的法制网的保护;市场经济要有社会保障制度作为安全阀,才不会出现社会一端的普遍绝对贫困;在市场经济社会里,已有了许多新现象,诸如:普遍存在着志愿者和义工,由于市场经济内在的竞争机制促使生产力迅猛发展,科技不断创新,物质极大丰富,等等。总之,我亲眼所见的西方发达世界的现代市场经济已经完全不是过去在书本中说的那种自由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了。我亲历亲睹的大量事实使我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市场经济是任何社会通往繁荣发达的必由之路;这样的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国家为什么不可以搞呢?但这只是我作为一个普通学者的个人认识,它不能直接影响广大群众的社会实践,要在中国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只有中央高层决策者对市场经济取得共识,形成党和政府的决议,才能成为广大群众的行动纲领,才能转化为推动社会前进的物质力量。因此,我写这个材料的目的性应当很明确,就是要有利于决策层的领导对市场经济取得共识。

第三,要用正面叙述的方法,不能用批判不同观点的口气来写。因为在突破传统观念的过程中,每个人的经历、所处环境和接触到的实际情况并不一样,认识有先有后、有深有浅、有全面一些有片面一些,这都是可以理解的。正面叙述才更易服人。

第四,要围绕主题,向领导提供有根有据的事实和信息供决策参考。而不是简单地说教或搬用一些新名词和西方经济学术语。

于是,我决定按照这几条原则,用最精炼的篇幅,用有根有据的事实,客观地描绘一幅纵观一百年、横观全世界的关于计划与市场争论以及当代实践的图景。

研究报告的标题是:《计划与市场在世界范围内争论的历史背景与当代实践》。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四方面:

(一)扼要追述从1902年意大利学者帕累托提出对未来社会资源配置方式的设想及其引起的争论,到著名的30年代大论战。目的是说明计划与市场的争论在西方世界是不同资源配置方式的学术争论,争辩双方的主将都是西方的著名经济学家。而最先设想用计划机关取代市场来配置资源的,以及后来发展与捍卫这一设想的帕累托和巴罗内、泰勒等,是意大利人和美国人,他们并非马克思主义者,更不是共产党员。显然,不能用对待计划与市场的态度来作为意识形态领域坚持或反对马克思主义的分水岭,也不能以此作为捍卫或反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标尺。这样,就把几十年来禁锢着社会主义各国领导人和主流经济学家头脑的政治枷锁解除了,把这一争论还原为关于资源配置方式的学术讨论。

(二)介绍中央计划经济所依据的主要经典论据和各社会主义国家关于改革模式的探讨。主要是想说明:第一,马恩最初对未来社会的憧憬和原则设想是一个没有商品、货币和市场的产品经济形态,如“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犹如一个工厂”等。现在来看,这显然不是现实社会所要做和所能做到的。何况,原来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生产力都不发达,都没有充分实现“社会占有生资料”的社会化的大生产。我们过去的问题就出在把革命导师对遥远未来社会的憧憬和没有经过实践证明的原则设想当作当前的行动纲领,于是普遍出现了过高估计当前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和形形色色的“穷过渡”。第二,列宁也曾经认为建设社会主义“谈什么商品生产是可笑的”,但经过战时共产主义的实践,他改变了看法,采取了新经济政策,并告诫说:“完整的、无所不包的、真正的计划=官僚主义的空想”,“不要追求这种空想”。但是,他并没有从原则上改变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经济将消亡的理论(这一点,我在以后的几年里又阅读了一些资料,特别是苏联解密后的相关档案资料,得知列宁在逝世前曾六次修改自己的认识,承认原来完全没有考虑社会主义同市场的关系是根本错了)。第三,苏联1936年宣布“建成社会主义制度”(以后多任领导人不断改变关于社会发展阶段的提法),形成了高度集权的中央计划经济体制并成为社会主义各国的体制模式的样板。斯大林在《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的主要理论观点是:价值规律对社会主义生产只有“影响”作用,没有调节作用;生产资料不是商品,只具有商品的“外壳”,等等。此后,几乎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都依据斯大林的理论形成了传统的计划经济理论,并照搬了苏联在30年代形成的中央计划经济体制,对市场和价值规律都是当作可恶的自发的势力来诅咒,最多只是把它当作在一定范围内不得不暂时容忍的邪恶来对待。第四,中央计划经济体制先后在14个社会主义国家实行过,但自50年代以来,对这种体制进行改革的浪潮此起彼伏,从未间断。除南斯拉夫改成自治经济体制外,其他国家都是在原中央计划经济体制的框架内,改善计划指标体系、改进计划制定方法、调整组织结构、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完全经济核算”(实际没做到)、强调一下重视利用商品货币关系的作用而已,资源的主要配置者和经济活动的主要调节者仍然是中央以行政手段下达的指令性计划,苏联和东德属于此类情况;匈牙利在70年代曾提出改革目标是实行所谓“有管制的市场”或“看得见的手”的市场,即允许企业进入市场,但市场的一切信号和参数都是由中央计划决定的,而且由于缺乏众多的竞争者(如全国只有3家钢厂,1家电视机厂),难以形成竞争机制;其他东欧国家大体都是采取“计划调节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模式。这些改革目标模式都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面貌。

(三)介绍若干原中央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纷纷构想在90年代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情况。指出它们的目标都不是搞盲目的、生产无政府状态的、完全自由竞争的自发的市场经济,因为这种市场经济在现实世界里已不复存在。同时介绍了西方发达国家是在市场发育健全的基础上引进了包括计划手段在内的各种反危机的国家干预措施,如:提出社会经济发展的中长期目标;提供经济信息和预测;制定竞争规则,管理市场秩序,完善竞争机制;兴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事业,兴办教育、文化和卫生;直接投资建设国防工程和必要的国有企业;必要时提出干预稀缺资源的产量或提出干预价格、利率、汇率及税收的政策;通过税收和社会保障体系来调节收入,纠正市场分配的结果;等等。国家干预的程度时大时小,所谓凯恩斯主义和新自由主义两大派的争论,核心问题就是国家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在多大程度上被肯定或否定。换言之,即市场和国家干预各在多大程度上失灵。不管怎么争论,“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结合运用已是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不过,整个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是以市场为基础的。

(四)介绍当代外国专家对中国目前关于经济改革问题讨论的意见和建议。

三、作为“绝密件”上报,获得首肯

1990年9月29日,报告写好,立即交给了洪虎。是手写稿,不是打印稿,因为我准备领导上要求反复修改。第二天,遇到陈锦华的秘书刘琦,我问他:“陈主任交办的材料,我写好了,不知是否合乎要求?”刘琦说:“印好了,已报送中央。锦华同志嫌体改委的纸不好,去中石化用道林纸印的。”出乎我意料,不用修改,仅仅半天之后就报送了,我想这说明陈锦华对这份研究报告是肯定的。

当时陈锦华本人怎么看、怎么上报,我不知道。时隔20年后的今年,我从一篇记者报道看到,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的记者:他看过材料后,非常满意,觉得道理说得很清楚: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只是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手段;关于二者的争论也早在社会主义制度出现之前便已存在,与社会制度没有必然联系,更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分水岭。他凭直觉感到“这份材料值得往上送”,就让刘琦将材料拿到中石化总公司机关印刷厂,当成“绝密件”印刷,并一再嘱咐切实保密。其实,主要不是因为体改委的纸质不好,而是因为体改委没有独立的印刷厂,文件材料都要送到国务院办公厅印刷厂去印,手续繁多,经过多道程序,材料有外泄的风险。所以就让原工作单位中石化的印刷厂印,那里的印刷条件好,而且那里的人对政治不怎么敏感,对与自己无关的东西也不一定感兴趣,这有利于保密。材料印好后,陈锦华亲自封装好,通过机要渠道,直接给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和国务院总理李鹏各送去了两份,没敢送给别人。也没敢正式报送中央,这是因为在当时氛围下,“市场经济”是不敢碰的“雷区”。

几天后,中央办公厅和中央文件起草组给体改委办公厅来电话要求加印20份送去。这又引起体改委内一阵议论。有人说“吉凶未卜”;有人说“可能还是起了好作用”;有人担忧:“要做好思想准备,国家体改委可能又要倒霉了”。我当时心情倒是平静的,感到没有什么可担心的。因为:第一,这是领导交办的研究任务;第二,我写的都是事实,是有白纸黑字的文字材料为依据的,并非我的随意杜撰;第三,这是供领导参阅的,没有在社会上公开宣扬。我实行“研究无禁区,宣传有纪律”的原则,只要说的是实话,言之有据,内部反映情况应当是允许的。

在材料上报后不久,陈锦华在一次委内干部会上和另一次部分省市体改委主任会上口头传达了江泽民总书记对这份上报材料的反应。他说:前几天总书记看了体改委上报的这份材料,说“很好,我看了两遍。我今天晚上到辽宁出差,还带着,再好好看看”。过后,李鹏总理在接见中国企业联合会邀请的出席“世界经济论坛”的外国专家时说:“关于计划与市场问题,在世界上已经争论100年了”,他在讲话中引用了这份上报材料的部分内容,还说“诸位有什么好的观点和建议,欢迎向我们提供”。当时我作为体改委国外司负责人之一也在场。

15年后,陈锦华在他的著作《国事忆述》中忆述了这件事,说江泽民看了以后特地给他来电话说:“材料很好,我看了两遍,并批示印发中央领导同志参阅”。书中还提到,李鹏当时也指示十三届七中全会文件起草组在起草文件时参考这份材料。这就是当时要求体改委办公厅立即加印20份送去的原因。

在此之后,针对社会上(特别是受传统观念影响较深的革命老前辈们)对东欧剧变、苏联濒临解体误以为是因为这些国家的经济市场化了这种情况,我倡议以国家体改委国外司的名义召开一个国际比较研讨会,邀请30多位长期工作生活在苏联东欧国家的记者、外交官以及一些专家学者参加,共同探讨苏东形势及其原因、教训。这个倡议得到了委领导的支持。这个研讨会开了三天(1990年11月5日至7日),与会者以亲历亲睹的大量事实和长期掌握的系统资料说明,东欧剧变、苏联危机不是因为经济市场化了,恰恰相反,是因为市场极度不发育,客观规律无从表现,计划工作对客观规律无从遵循,致使这些国家为转轨和开放付出了巨大的代价。12月7日清晨,陈锦华与在京的副主任贺光辉、刘鸿儒等到会,花了半天时间,直接听取与会者在前两天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所做的带总结性的发言。会上发言踊跃,摆事实,讲观点,多角度,发言热烈有序,内容具体丰富。从早晨8点,一直谈到中午12点半。

当天下午,我去参加委里召开的省市体改委主任会。我一进入会场,就有本委的一位司长轻声问我:“听说你们开了个很活跃的会,发言都很敏感,很尖锐,中央恐怕不能接受。不知体改委是否将由此遭殃?”我说,这是内部讨论,领导允许畅所欲言嘛!但是,他这一问,我心里倒也有些嘀咕,不知后果是吉是凶。会间,刘琦通知我:“锦华同志希望你把研讨会的纪要好好整理一下,总书记很关心这个会。”我心想,总书记是从什么角度关心这个会呢?是想了解会上反映了什么真实信息还是听到了会上有什么不合适的观点和传闻呢?我就反问刘琦:“锦华同志对这个会怎么看呢?有人说,会上有些意见太敏感、太尖锐,中央恐怕不能接受。”散会时,陈锦华对我说:“这个研讨会的纪要好好整理一下。如果问我的印象嘛,第一,这些国家的市场极度不发育;第二,这些国家的计划工作只是一些僵化的技术操作;第三,他们由此而为转轨与开放付出的代价将很巨大。”接着补充说:“至于个别同志有什么观点,这是内部讨论,可以各抒己见。如果他们在外面说什么,我们也不能负责。”陈锦华这个表态,给我吃了定心丸。纪要以《比较·选择·前景》为题整理后,体改委于12月3日上报。李鹏阅后批示:“已阅,写得不错。”事后,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安志文(体改委原副主任、党组书记)告诉我:“总书记在中央顾问委员会上亲自读了你们上报的这份材料,顾委的老同志们都说很好。”2012年10月29日陈锦华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回顾这件往事时说:“当时,江泽民到中央工作时间不长,各方认识又不统一,他需要找些东西统一高层的认识。中国共产党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统一认识,重大决策前需要反复地做工作。做工作需要有东西。我报送的这两份材料有可能起点促进统一认识的作用。这件事体改委做得很漂亮,研究问题有深度。这次工作,应当看作国家体改委尽了责任。”

四、与邓小平南方讲话精神一致

2012年10月初,《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王尔德在给我的采访预约函中说:我们报纸计划做一个纪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出20周年的8个版面的大型专题,吴敬琏老师向我们特别推荐了您,认为您当年写的《计划与市场在世界范围内争论的历史背景和当代实践》一文,在市场经济这一目标模式的提出过程中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所以我们诚恳地想约您做个采访。他还说:对于您写的那篇研究报告,吴敬琏作了如下评价:“江春泽用简明通俗的文字,把上下一百年全世界关于计划与市场问题争论的历史与实践概括地加以阐明,指出这不过是资源不同配置方式之争,与社会基本制度并无必然联系。这篇报告起了突破禁区、呼唤继续推进市场取向改革并建设市场经济体制的作用。它适逢其时为当时的中央领导人所接受,有利于党内决策层思想认识的统一。”

他在采访时问我:“您的两份材料在计划与市场争论的过程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我说,我只是个普通学者和机关干部,个人谈不上扮演什么角色。我的角色就是学者,学者个人无论说得多么入理和中听,都不能立刻转化为社会实践。只有中央决策高层取得共识并形成为党和政府的决议时,才能形成亿万人推动社会前进的巨浪。

但是,高层对一些重大问题达成共识并不容易,对计划与市场问题的认识更是如此。例如:邓小平早在1979年11月26日会见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出版公司编委会副主席吉布尼和加拿大麦吉尔大学东亚研究所主任林达光时,就明确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但这段话,当时没让公开报道,广大干部和知识分子(包括我在内)都不知道。1982年,在研究起草党的十二大报告过程中,有的人又发动了一场批判“商品经济论”的风波。1983年,在选编《邓小平文选》时,有人又硬把邓小平1980年提出的“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改为“在计划经济指导下发挥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直到1994年再版时才恢复了原样。所幸的是,体改委1990年9月30日和12月3日上报了我的两份研究报告后不久,1990年12月24日,邓小平同江泽民、杨尚昆、李鹏谈话时强调:“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不要以为搞点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道路,没有那么回事。计划和市场都得要,不搞市场,连世界上的信息都不知道,是自甘落后。”一个多月后,他在上海视察时又谈到这个问题。一年多以后,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更是明确地宣称:“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吹响了中国市场化改革的号角。正是在南巡讲话的指引下,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了要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从此,中国经济改革走上了新的阶段,即系统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期。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杨启先对我的两篇研究报告评价说:“江春泽的研究报告是在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之前上报的,与小平同志一年多以后南巡讲话精神完全一致。因而可以认为,以上两篇上报的报告也作出了一定的理论贡献。”他指的就是这两篇报告对于破除“计划经济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于资本主义”的理论误区,促使中央决策高层取得共识,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薛暮桥回忆录》,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7月版,第352-359页。

2.《百年潮》杂志1999年第11期。

3.陈锦华:《国事忆述》,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7月版,第214-215页;《国事续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10月版,第四章,电子版第2页、第9-10页。

4.《中国新闻周刊》2012年9月第32期。

5.《21世纪经济报道》2012年10月29日。

(作者为国家体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曾任司长)

(责任编辑洪振快)

作者:江春泽

第3篇:剧场的文化影响力评价指标选取初探——文化部科技提升计划课题:中国剧场使用后评估(POE)体系研究报告之三

摘要 剧场的文化影响力强弱涉及诸多方面因素。如果要对剧场的文化影响力加以评价,就需要将这些因素加以分类,并提取出有价值的因素形成一系列评价指标。从客观和主观两个角度提取剧场的文化影响力评价指标。客观评价指标分为演出影响力、媒体关注度、其他相关性因素三大类共计14个指标;主观评价指标分为主管机构评价、行业评价、大众评价三大类共计12个指标。

关键词 剧场 文化影响力 客观评价指标 主观评价指标

1 剧场文化影响力评价的重要性与迫切性

近十余年来,全球范围内涌现出一大批类型多样、技术先进的剧场。这一现象并非偶然,究其实质在于世界各国对文化竞争力和文化经济的重视与日俱增。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文化全面崛起的历史关键期。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努力“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的影响力,不仅需要该文化自身极具魅力,同时也需要广泛而有效的传播体系。剧场作为重要的文化建筑,在新世纪的文化竞争中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国以上海大剧院和国家大剧院为发端,也掀开了剧场建设高潮的大幕。在过去的10年间,全国各地投入大量资金新建了数十座功能完备的“大剧院”,通过剧场的文化影响力,帮助城市提升文化影响力,展现经济实力,提振城市文化活力。

然而,这些建成的剧场是否真正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是难以判断的。对于剧场的文化影响力研究,目前在国内大多停留在定性讨论方面,缺乏较为科学系统的评价标准。剧场的文化影响力强弱涉及诸多方面因素。如果要对其加以评价,就需要将这些因素加以分类,并提取出有价值的因素形成一系列评价指标。因此,本文尝试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提出可以用于衡量剧场文化影响力的诸多指标。

2 剧场的文化影响力客观评价指标选取

2.1 客观评价指标选取的基本原则

客观评价指标的选取究其根本仍然是一个主观的选择过程,除了常见的演出场次、观众人次、媒体关注等方面,建筑的豪华程度也无疑是提升文化影响力的因素,这些指标的比较对于大多数常规的通用型剧场是具有一定普遍意义的,但仍然存在调整的余地。一类是有些剧场在专门性、特色性演出中具有突出的地位,如儿童剧场、专业话剧剧场等,其可能在特定领域有着极高的影响力。另一类可以按照文化圈划分,如二人转剧场、昆曲剧场等,其在地域性文化圈内有着极高的声誉。本研究作为理论框架探讨,暂时没有将以上情况纳入讨论范围之内,待本框架成熟后,再做专门研究扩展。

目前国内大多数剧场往往采用巡演制,剧场方向剧团收取场租。因此,以下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主要基于这一现状考虑,重点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1)整体性

指标体系必须能够全面地反映剧场文化影响力的各个方面,既要有反映历史文化积累、现实经济水平、基础设施等各类别的指标,又要有反映以上各类别指标相互协调的指标。为了实现对剧场文化影响力的总体描述,该指标体系必须层次结构合理,部分与整体协调统一,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出剧场各方面基本状态。

(2)通用性

由于剧场的影响过程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其内涵也在随着不同的历史阶段而不断变化。因此,剧场文化影响力的评估指标应该有一定弹性,能够适应不同时期的发展特点,并且能够反映出剧场发展的趋势和特点。

(3)可操作性

由于文化影响的系统本身所固有的复杂性,在构建剧场文化影响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时,选择的指标既应注重定量计算可能性,也应注意数据来源的渠道,保证定量计算可能性。

2.2 演出影响力

2.2.1 演出直接影响力

(1)年演出场次(场/年)

年演出场次代表着剧场的使用效率,在剧场规模一定的条件下,直观地反映出剧场每年的演出服务能力。当前国内多数剧场每年单厅演出场次在100~200场之间,部分经营较好、剧目吸引人的剧场每年单厅演出场次超过200场。

(2)年观众人次(人/年)

年观众人次反映了剧场每年实际接待与服务的观众规模。与前述年演出场次不同,年观众人次更为实际地反映了剧场的现实传播范围,而年演出场次侧重于传播给受众的总能力。

年观众人次受到剧场坐席容量限制,各个剧场之间会形成较大差别。例如小型实验剧场观众厅容量在200座以内,而省级歌剧院容量通常为1600~1800座,其每年的观众人次会数倍于实验剧场。

(3)年平均上座率(%)

年平均上座率反映了剧场演出剧目总体的受欢迎程度。剧场的剧目艺术水平高,并为观众欣赏和认可,就会获得更高的上座率,也代表剧目的影响力越大。

2.2.2 其他剧团到访影响

(1)剧团的影响力(权重指标)

剧团的影响力,首要表现在剧团的知名度方面。拥有较高知名度的剧团不仅可以吸引更多观众的注意,同时也会为剧场带来良好的声誉。剧团影响力另一方面表现在其所属级别,尤其对于一些发展中国家,其国家级剧团虽然在世界范围内知名度无法与发达国家历史悠久的剧团相媲美,但这些剧团往往代表了其独特文化的最高水准。在文化多样性受到普遍认同的今天,这些剧团同样具有很强的文化价值。剧团影响力的权重取值拟设定为0~1,知名度越高的剧团,权重值越接近1,反之权重值则接近0。

(2)到访场次(次/年)

针对特定剧场规模条件下,对应剧团到访的演出场次越多,能够接待的观众人数也越多。

某到访剧团影响=剧团影响力(权重值)×年到访场次/全年总演出场次×100%。

对于一个剧场来说,其他剧团到访的影响值是由多个到访剧团数值累加的结果。

2.3 媒体关注度

2.3.1 传统媒体关注度

传统媒体是相对于近几年兴起的网络媒体而言的,通过电视、报刊、广播三种传统媒体定期向社会公众发布信息或提供教育娱乐的交流活动的媒体。

(1)广电媒体关注度

广播主要以声音传播为主,声音稍纵即逝,不易记忆和保存;在视觉上缺乏直观、生动的形象;电视虽具备声画结合的特点,但其表现形式仍不够丰富,并且电视受节目时间的严格限制;但这两种传统媒体具有较强的权威性,信息传达更为严谨、准确。

(2)报刊媒体关注度

报刊以文字传播为主,只能采取单一、线性的传播方式。报刊对客观的事件需要做抽象地概括,这就难免与客观真实有所差距。同时受版面限制,报刊传播信息的容量有限,只能截取最有新闻价值、迎合大多数人阅读取向的信息,因而缺乏个性化,不能全面满足受众的阅读需要。另外受出版时间的限制,报刊信息时效性和信息容量远落后于网络。但也正是由于信息处理时间长,报刊媒体的信息在深度上也更具优势,能够避免人云亦云的信息泛滥。

以上传统媒体关注度=年报道频率(次/年)×影响力级别(权重指标)

2.3.2 网络媒体关注度

前述三大传统媒体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均为单向传播,没有受众的信息反馈环节。网络媒体信息传播除具有传统媒体信息传播的共同点之外,还具有即时性、海量性、全球性、互动性、多媒体性等鲜明特点。网络媒体既具有大众传播的优势,又兼具小(窄)众化、分众化传播的特点,通过强大的信息技术将不同的媒体形态融合,体现了媒体变革最明显的特征。

(1)网络搜索词条数

根据谷歌、百度等搜索剧场的相关词条数,可以反映出剧场相关事件被关注的程度。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一些历史悠久的剧场,其搜索词条数量可能远远超过新建剧场,但却不能说明历史悠久的剧场在影响力上就一定远远超过新建剧场。

(2)社交网络关注度

当前,社交网络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对人们的信息获取、思考和生活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在社交网络中,一类是人们对剧场的直接关注,例如剧场官方微博或其他网站的粉丝数,另一类体现在观众看完演出后的信息扩散方面。

2.4 其他相关性因素

2.4.1 品牌效应

(1)经营团队品牌影响力(权重指标)

随着我国近年来各地剧场的建成,演出运营模式也取得长足发展。经营良好的演出院线不仅能理顺场、团关系,为观众带来精彩的演出,同时也逐渐增强自身品牌号召力。当前以保利院线、中演院线、北方剧院联盟、西部演出联盟、东部剧院联盟、长三角演艺联盟、珠三角演艺联盟等为代表,已经形成一些具有相当知名度的院线组织。这些院线的良好运作无疑有利于提升剧场的文化影响力。经营团队品牌影响力参考行业内排名,在0至100%范围内选取权重值。

(2)剧场建筑设计师知名度(权重指标)

剧场建筑在城市中通常以地标建筑出现,如巴黎歌剧院、斯卡拉大剧院、悉尼歌剧院等,甚至成为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文化名片。我国广州歌剧院由于邀请了国际知名建筑师扎哈·哈迪德进行设计,因此建筑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知名度甚至超过较早建成的上海大剧院。设计师知名度在0~100%范围内选取权重值。

2.4.2 经济指标因素

(1)建筑规模(面积:万平方米)

在前文演出影响力部分已经提到观众数量的作用,一座剧场的观众席规模越大,能够服务的观众就越多。同时,规模越大的剧场其舞台、后台、配套设施也更加完善,更能够承接国内外高水平的各类演出,无疑对提升文化影响力有决定性作用。

(2)单方造价(投资:万/平方米)

剧场的单方造价反映了剧场建筑的奢华程度,这对于演出效果有着积极的作用,但在作用于文化影响力上,则是一柄双刃剑。诚然,越豪华的剧场与高水平的演出是互相增益的,但同时也提升了演出成本,直接反映在观众消费能力上,如果观众难以承受,则会限制其传播能力。

(3)年化收益率(%)

剧场收益率是与前述指标相关联的一个相对性指标。年化收益率指当年净利润占平均使用资本的百分比,直接反映剧场投资的盈利能力。除了少数叫好不叫座的演出外,多数情况下盈利能力与吸引观众的能力成正比。因此,一个较为简朴的剧场,在能够满足观众高水平艺术享受的同时降低票价,从而吸引更多观众,进而扩大自身文化影响力。

以上对剧场的文化影响力的诸多客观评价指标加以概括和分类,这些指标仅是一种框架性、理念性的探索。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指标分类和具体指标的选取仍然具有开放性,可以灵活调整。

3 剧场的文化影响力主观评价指标选取

3.1 主观评价指标选取的基本原则

常规客观评价指标往往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数据,其中大多数内容可以通过公开途径获取。而主观评价则不同,需要大量一对一的调查问卷发出并回收。另外,主观评价的主体责任更为突显,受众容易形成一定思想负担。

(1)公平性

主观评价是一个十分个性化的体系。在这一特征下,主观评价指标选取的公平性就成为一个基础性原则。公平性要求所选取指标必须在采集目的上进行针对性设计,并且适用于对评价的结果进行分类筛选,如指标对象的代际特征平衡、社会分工特征平衡等。

(2)实用性

关注调查问卷设计并做到指标评价的现实可能性是主观评价指标选取最为重要的因素。相对于客观评价指标,主观评价指标往往具有一定模糊性,常反映一类群体对某一事物的感受程度。因此,如果指标选取妨碍问卷操作的便利,就会更加影响对现实的准确性。

(3)全面性

人们对于特定事物的看法是由具有关联性的全方位感受过程形成的。主观评价过程中,需要十分重视指标的全面性,才能如同拼贴底图般系统反映出人们的真实感受。

3.2 主管机构评价

3.2.1 行业主管部门评价

我国当前多数规模大、等级高的剧场由地方政府发起并直接或间接投资建设。从行业主管部门角度看,这些剧场常常担负着丰富市民文化生活、提升市民艺术修养以及宣传良好思想道德的作用,属于提供公共服务的场所。因此,行业主管部门对剧场文化影响力的评价侧重于更为专业的角度。

3.2.2 行政主管部门评价

不同行政主管部门对剧场的定义和要求各有侧重。从这些不同的侧重角度来评估剧场,将更加丰富剧场评估的全面性,如关于投资效益的评价、关于剧场设施安全的评价、关于经营状况的评价等。

3.3 行业评价

3.3.1 演出市场同行业评价

我国当前的演出市场不仅要“引进来”,积极吸引国际高水平演出团体前来展现造诣、交流经验。同时也要“走出去”,将我国优良的艺术作品呈现在全世界观众的面前。这就需要演出同行业之间借助文化交流和文化贸易,建立相互认同、相互尊重的长效合作机制。

3.3.2 著名艺术家评价

著名艺术家通常有着广博的见识和敏锐的洞察力,当其在一座剧场中进行演出后,便会对剧场的情况形成精准的判断,更为重要的是著名艺术家的权威性常会引导大众心理的方向。正如时任巴黎市市长、现任法国总统的希拉克先生的一句“秦兵马俑,可以说是世界第八奇迹!”,就直接向全世界宣布了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地位,其中名人效应可见一斑。

3.3.3 建筑设计行业评价

剧场是衔接表演艺术家和观众的容器。拥有良好的建筑环境品质的剧场不仅可以使演员尽情展现自己的艺术水平,同时也能为观众提供舒适、优雅的观赏体验。另一方面,剧场建筑常常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地标,其外观形态的影响力也不容忽视。

3.3.4 其他相关行业评价

剧场和舞台演出相关行业的评价对于衡量剧场的文化影响力也较为重要,尤其是直接为演出服务的设施,如舞台机械、灯光系统、电声系统等,这些设施的完备和优质无疑会为演出质量增添助力。

3.4 大众评价

3.4.1 受众评价

观众群体对剧场的评价往往是直观而真切的,尤其我国当前观众群体还处于亟待培养的发展阶段,观众群体口口相传的作用仍不容忽视。受众评价可以通过其对剧场的满意度进行衡量,属于情感倾向性指标。

3.4.2 舆论评价

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二级传播”的现象,承担着这种“二级传播”使命的是“意见领袖”。意见领袖是指在信息传递和互动过程中少数具有影响力与活动力、既非选举产生又无名号的人。意见领袖影响信息的中继和过滤环节,对大众传播效果有重要影响。大众舆论评价主要体现在平台的开放性、受众参与的广泛性、传受双方的平等性、评论观点的平民化、传受双方互动快等方面。与受众评价相比,舆论评价更加全面、深刻,但同时这一特征也可能走向极端,即过于吹毛求疵、言过其实等弊端。

3.4.3 非受众评价

非受众评价是一种关联衍生影响力评价。非受众群体可能较少或从不亲身体验剧场环境氛围、欣赏表演艺术。这一群体的信息来源于多种媒介形式的传播,他们不仅是剧场文化影响的客体,还是未来剧场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的潜在受众资源。

4 结语

近年来我国剧场建设的热潮中,各地政府和各个主管机构实际上发挥着重要的主导作用。不同的地方、部门通过剧场建设希望达成的目标也不尽相同,有些关注城市形象,有些关注市民文化生活,有些关注经济拉动作用等。本文专注于剧场的文化影响力评价的指标体系研究,对进一步的剧场评价起到基础作用。通过这些指标,我们可以发现现有剧场的一些问题和不足,进而加以改善来提升既有剧场的文化影响力。同时,本研究对拟建剧场的各个机构在预设未来剧场文化影响力方面也能够发挥一定的指导作用。

作者:彭相国 卢向东

第4篇:研究计划报告

任教工作总结及研究计划报告

一、任教工作总结

教育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任教一学期以来,我感觉到自己忙碌着、辛苦着、奔波着、同时也满载着收获。在学校领导的关心下,我的思想觉悟不断提高,所担负的工作取得的成绩稳中有升,学生尊师守纪,各方面都处于良好的发展势头。为了总结经验,进一步搞好工作,特将一学期来的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1.思想上不断锤炼自己

一学期以来来,我能够坚持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热爱教师职业,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模范遵守国家的法律、教育行政法规和学校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努力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觉悟。尊重领导,服从安排,团结同事,关心学生。

2.教学上不断超越自己

所谓“万事开头难”,工作初期,我确实感受到了很大的压力,新老师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不熟悉教材,不了解重、难点,也不知道应该怎样上课。在教学工作中,我从每个学生入手,一有空我就常到班上去,在与学生的交流中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实际情况。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还采用了"一帮一"的方法,以优带差,来营造一种,互帮互带的优良学风。

2.1认真听课

听课是快速自身教学能力的一个捷径,新教师只有多听老教师的课,才能更好的理解教材的内涵,才能更好的把握教材的重难点,才能更好的运用课堂教学技巧。然后对着听课笔记修改自己的教案,尽力将师傅课堂的精髓应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当中。

2.2认真备课 备课是做好教学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环,备课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而且要备学生。要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新课类型、拟定教学方法,并写出详细的教学过程,认真备好教案。因此,我在备课中,坚持做到认真钻研《新课标》,仔细分析大纲意图,深入挖掘教材内容,根据教学内容和我带的班级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参考自己的听课笔记,虚心向同年组老师请教,集中大家的优点确定自己的教学思路,撰写自己的课堂教学教案,提前两节备好课。

2.3认真上课

首先,备课只是对课堂的预设,上课才是对课堂的生成。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教好,让学生成功,是每位教师最大的心愿、最高的荣誉。一般而言,预设往往带有一定的主观性,故而在实现的过程中可不一定要完全的照预设来进行,这样反而生搬硬套。讲课时要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及时调整教学,不是以教案而教学,却是为教学而写教案。通过抛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把教学过程从单一知识传授的过程转变为让学生带着问题不断探索的生成性过程,切实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之不仅能够获得知识,同时能够逐步形成学习知识的能力。其次,在教学中我注重教学常规的落实,切实向课堂要质量、要效益,力求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精讲精练。对于难度较大的知识点,通过课堂反馈得知学生仍不能很好地掌握,课后需要加以巩固练习。最后,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有举一反三的能力。

2.4认真反思

一般而言,教学反思的纵向结构包括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教学后反思三反方面内容;横向结构包括个人反思、集体反思两方面内容。前者的整个反思过程,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建构知识的过程,给广大一线教师创造了努力挖掘自身潜能的契机。而后者在很大程度上,为在计算机信息化时代,人与人交流日益贫乏的情况下,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了集思广益的可能。下面我主要从教学反思的纵向结构方面说一下自己想法。

2.4.1教学前的反思 研究新课标、教学大纲和新教材,以期确定适合学生“最近发展区”难度的教学目标,进而研究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和与之遥相呼应的学生的学习方法。教学前的反思就像修路架桥之前的图纸规划设计一样重要,一个好的图纸规划能使修路架桥工程有矩可循,而教学前的反思工作同样能使我们的教学工作高屋建瓴。所以研究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必须按照新课标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将它放在整个课程教学的体系中;通过查阅现行各种版本的教材,综合制定一个单元、一节课的教育教学计划。

2.4.2教学中反思

注意把握学情,控制教学进程。课堂不在是教师唱独角戏的舞台,而是一个师生相互交流的平台。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行为变化,适时的把握学生学习情况。首先,对自己的每一个教学行为都要问一下,是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和设计教学的吗?其次,要善于创设学习情境,重视学生的反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多角度的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全方面的解决问题。再次,教师要为学生奠定学生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基础,积极倡导学生发展自学能力。

2.4.3教学后的反思

总结本节课教学的优点和缺点,扬长避短为以后的教学工作提供借鉴和教训。教学后的反思扮演是“亡羊补牢,为时未晚”的角色,包括教学方和手段是否恰当,教学过程是否张弛有度,师生互动是否默契和谐等内容,对这些内容的回顾和总结,给自己提供了一个反躬自省、再接再厉的契机!

2.5认真批改作业

给学生布置作业要做到,有针对性,分层次性。对学生的作业批改要做到,及时性、认真性。批改作业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分析、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并将他们在做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分类归纳总结,然后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题型认真评讲。作业中的反馈出来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学生思维上的误区,教师应对知识点进行反复剖析,让学生真正理解。

2.6做好课后辅导

在课后,为了避免“一刀切”的弊端,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同时要加强对学困生的辅导力度。对学困生的辅导,并不仅限于学习知识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学困生并不是不聪明,关键是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对学习不感兴趣。通过激发学困生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而引导其认真学习,是转化学困生的一条捷径。在此基础上再给他们讲解适当的学习方法,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要做好查漏补缺工作,把他们以前学习的知识断层补充完整。

3.知识上不断充实自己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是知识的先行者,更是学习的先行者。自古以来教学相长,“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而且是一桶不断更新的活水。” 教师要想适应学生,要想在教育教学上有所创新,就要不断地学习。我深知此中的道理,为了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工作,我在教学之余,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三校教研”活动,认真学习新的教育理论《有效教学》,广泛涉猎各种知识,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认真学习《课程标准》,体悟新课标精神,贯彻新课标倡导的教学方法,不断更新教理念,使自己的教育教学符合新的教学理念的要求。

4.今后的努力方向

首先,加强自身基本功的训练,努力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和课堂管理水平。其次,加强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问题意识的培养。最后,所谓“教书育人”,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内容,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作为一名新世纪的人民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感。2012年,我同样会用心去面对,用我的热情来浇灌毕生的事业,同时衷心的感谢长治一中为新教师的快速成长提供的契机!

二、研究计划报告

(一)研究背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迫切需要进行新课程规划和新课程实践,《化学课程标准》也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作为新课程规划和新课程实践的重要目的。

1997 年秋天,金华市一中的教师在全国首次提出“学案导学”的教学法,相对于教案的概念即“学案”,并将利用学案进行教学的方法称为“学案导学法”。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人格和主动学习能力”。《中国教育报》于 1999 年 5 月 25 日头版头条对金华一中开展“学案导学法”研究的情况进行报道,在全国引起较大反响,掀起了教育工作者研究“学案导学法”的热潮。而让学生走自主设计实验能力之路则是学会学习的有效途径。研究在化学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能力已成为摆在我们化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概念界定

“学案”教学模式是近几年提出的新的教学模式,因此“学案”及“学案教学”在《百科全书大词典》和《教育大词典》及教学专著中都没有明确的概念。从检索的教学论文中,明确提出“学案”概念的文章中总结出以下四种观点:

学案即学习方案。如:学案是教师在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的指导之下,在授课前依据教学目的和学生认知结构的特点,按照学生的认知水平,模拟问题发现过程,精心设计递进性问题系列,以引导学生沿着问题的台阶,完成自主探索真知的学习过程,是指导学生学习本课时或课题的学习方案。

学案就是学习的材料。如:学案是把教学目标、预习任务、知识重点、教学步骤、评价任务等编写成供师生使用的学习材料。

学案就是案例。如:学案是在教案基础上,为开启学生智慧,发展学生能力而设计的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直接参与并主动完成的一系列的问题探索、要点强化等全程学习活动的案例。[1]

学案就是助学材料。如:学案就是用于指导学生每一课时进行学习的助我认为“学案”应该是一种学习方案,是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2]

学案导学就是在教学中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注重学法指导的一种教学策略体系。

(三)理论假设

假设:不同年级高中学生的化学自主设计实验能力发展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 理论基础:(1)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能力存在自然增长的现象; (2)反复练习能使自主设计实验能力能力因得到锻炼而增强。

(四)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可译为结构主义,是瑞士的皮亚杰(J.Piaget)提出来的。他认为,在同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儿童不断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儿童跟环境的相互作用包括两个基本的过程,即“同化”与“顺应”。通过同化与顺应这两种基本形式,认知个体 (儿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儿童的认知结构逐步建构起来,在“平衡— 不平衡— 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更新、提高和发展。这就是皮亚杰关于建构主义的主要观点 [3]。

学案的设计应有利于学生理解所学的内容,要引导学生学习,应使学生能够主动构建知识体系,在遇到疑难问题时,由教师引导,而非主导教学,从而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这整个教学过程确实体现出了建构主义所主张“教师是学习的协助者,学生是主动构建知识体系的学习者”理论思想 [4]所以在运用学案导学法授课时需要注意: (1)注意在设计学案时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习者主动思考,产生认知冲突,通过对新知识的同化或顺应,形成新的知识结构,最终达到新的认知平衡。(2)在教学设计中,应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

(2) 人本主义理论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以罗杰斯、马斯洛、弗洛、库姆斯和奥尔波特等人为代表的在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教育诞生于美国。其中,影响较大的是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的思想:“将学生视为教育的中心,学校为学生而设,教师为学生而教。”布鲁纳主张 “以学生为本”的观点,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发展的过程,因此创立了发现学习法。

(3)最近发展区理论

20 世纪 30 年代初,原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教育学不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昨天,而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明天为方向。只有这样,教育学习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激发那些目前尚处于最近发展区内的发展过程’”。 [5]维果茨基又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引入心理学研究领域。“最近发展区”指的是儿童在独立活动中已经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够达到的解决问题水平之间的差异。而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学生从最近发展区水平向现有发展水平的转化的过程,学案的角色就是这个转化过程中的催化剂。

(五)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研究目的:通过本研究,探索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自主设计实验的能力的变化及其对学生化学学习成绩的影响,为推进教学改革奠定实践基础。通过学案导学模式的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服务。 研究内容:“学案导学”教学法培养自主设计实验能力

(六)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从图书馆查阅相关论文论著,分析该课题研究所应用的教育教学理论研究的方法、程度和已经形成的结果。 (2)问卷调查法:

1.问卷的编制。确定研究变量,根据问卷编制的一般原则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编制《高中学生化学自主设计实验能力调查问卷》。

2.问卷的试测。在长治十中学校选择2个班级,用《高中学生化学自主设计实验能力调查问卷》进行试测,根据试测结果对问卷中个别项目及其备选答案进行修改,确保该调查问卷具有一定的信度和效度。

3.被试的取样。本次调查问卷的被试,采用系统抽样和分层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取样。

4.数据的收集。用经过修改的《高中学生化学自主设计实验能力调查问卷》按统一的时间要求进行施测和收集数据。

5.数据的录入和统计分析。对回收的问卷进行核查,取得有效答卷。将数据录入电脑进行统计分析。

(七)研究对象及研究时间

研究对象:高中学生

研究时间:2012年7月—2014年7月

(八)结果分析与建议

(1)化学自主设计实验能力发展水平与化学学业成绩间的相关分析 (2)化学自主设计实验能力发展水平的年级差异分析 (3)化学自主设计实验能力系统各要素发展水平差异分析

(九)参考文献

[1]裴亚男.学案教学模式研究综述[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7,(20):4 [2]葛美玲.浅谈中学“学案”教学法[J].岱宗学刊,2007,(11):1

[3] 朱家雄.《建构主义视野下的学前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2 [4] 钱宏霞.“浅谈建构主义理论上的学案教学”[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6(19):6 [5]钟启泉.教学模式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388

第5篇:基础研究计划--基础研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项目名称: 依托单位: 项目负责人:电子邮箱:可行性研究报告电话联系电话: 手机传真:深圳市基础研究计划

可行性研究报告提纲

可行性研究报告为Word格式(可插入图片或公式),由标准封面和具体内容组成。报告各页面距要求设置为2.5厘米,行间距、字间距、字体大小可参考本提纲。具体内容要求翔实清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并按以下提纲撰写。

一、立项依据

阐述项目所面向的我市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等有效需求,项目研究的科学意义,对解决重大需求问题的预期贡献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阐述国际最新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国内研究现状和水平,相关研究领域取得突破的可能性等。

三、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和主要研究内容

详细阐述围绕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所要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的内涵。主要研究内容要围绕关键科学问题,系统、有机地详细阐述,重点要突出。

四、总体研究方案

结合主要研究内容详细阐述学术思路、技术途径及其创新性,与国内外同类研究相比的特色和取得重大突破的可行性分析等。

五、项目计划目标

详细阐述总体目标和预期目标。总体目标和预期目标应从对解决城市发展重大需求的预期贡献,在理论、方法等方面预期取得的进展、突破及其科学价值,优秀人才培养等方面分别论述。预期目标要求有三年的具体的考核指标和人才培养计划。

六、项目计划进度:

在项目实施期内,阐述每一阶段应该实现的具体目标,包括时间进度安排、学术指标、资金使用计划等。目标应该清晰、正确地定性或定量描述。(每半年为一个阶段)

七、现有工作基础和条件

1. 项目组在所申报项目相关研究方面的工作基础和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2. 项目实施所具备的工作条件,包括实验平台和大型仪器设备等,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等重要研究基地在项目中所起的作用等。

3. 项目组近三年承担的与所申报项目直接相关的国家、省、市科技计划项目的完成情况,与所申报项目的关联和衔接。

4. 合作情况(若有)

八、研究团队

1. 研究队伍的规模和结构

研究队伍的规模和结构(年龄、专业、职称等方面的结构,实验技术人员概况等)。研究队伍规模要适度。

2. 项目负责人情况

主要介绍项目负责人和核心研究人员的研究背景。包括:工作简历、主要学术业绩,近年主持的与申请项目相关的各类国家、省、市科技计划项目情况,与申请项目相关的代表性论文(不超过5篇)、获得国家、省市级科技奖励以及发明专利情况。

第6篇:任教工作总结及研究计划报告

一.任教工作总结

2011年7月底,作为一名国家首届免费师范生,我签约到了湖北省一所县一中——嘉鱼县第一中学,开始了我的教师生涯。半年里,我担任高一年级一个班的数学老师兼一个班的助理班主任工作,忙碌而充实的半年讲台生活让我锻炼并成长许多。下面我根据这半年来的相关情况从工作基本情况、对成绩与问题的基本分析、几点体会以及对下一步工作的计划与展望等方面作如下总结:

(一)工作基本情况

2011年7月底接到学校的电话,我便来嘉鱼一中报到了。嘉鱼一中是湖北省首批办学的108所重点中学之一和咸宁市重点示范中学。近十年来,学校在高考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咸宁市有着良好的口碑。恰逢学校争创省重点之时,我们这批新招进的刚毕业的免费师范生的到来及时为学校注入了新鲜血液,带来了新的气息,学校对我们新老师的培养表示出高度重视与格外关心,报到后不久即被分入各科室进行锻炼与适应。9月1日校开学典礼召开,这也标志着我的教师生涯正式开始。

1. 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

正式开学之后,我带高一一个班的生物课,一周只有七节课,两个晚自习,教学任务相对较轻松,兼任高一(3)班助理班主任,初步熟悉并了解班级学生的情况。除了日常的工作以外,我还加入到学校党办,做一些协助方面的工作,这让我对学校有了更多的了解。

十月份,为响应省教育厅的号召,学校积极组织全体教师参与到“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活动中,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期间,我聆听和学习观摩了生物组各位老师的课,参与评课,并积极主动加入到“比教学”队伍中,接受来自老教师们对我们新老师的批评指正。在“课内比教学”的县级教学比武活动中,我荣获二等奖,这是对我的鼓励和肯定。

为了我们青年教师的成长,学校可谓“用心良苦”:开展了“一对一帮对拜师”活动,我的师傅彭老师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教师,在他的指导下,我对章节重难点的把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开展教师队伍的“治庸问责”活动,从思想上杜绝慵懒散漫作风,净化教师队伍风气„„ 2. 取得的成绩

首先,教师的成绩是靠学生来体现的。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在期末考试中我所带的高一(3)班数学平均分,有效分均名列同类班级的第二名,这给我了我极大的信心和幸福感,也坚定了我的教育理想。其次,能在“课内比教学”活动中获得大家的肯定,说明我的讲课水平在潜移默化中有所提高,事实证明经过半年的尝试和摸索,我的教学基本功更加扎实了。再者,与学生们的相处愉快而轻松,获得了学生们的普遍认可和喜欢,走在校园里,遇到学生毕恭毕敬地打招呼感到心情特别舒畅。

虽然这些成绩都非常平凡,但却真真切切的印证了我的努力和付出,于我而言是值得肯定的。 3. 存在的问题

半年里,虽然有稍许成绩,但也有很多遗憾,暴露出了自身的很多不足。(1)备课效率低。由于对教材熟悉不够,理解不深,对重难点把握不定,在参阅各种资料时,抱着“宁滥勿缺”的心态,每次看似花了大量时间,但教案博而不精,有的甚至有“哗众取宠”之嫌。而且每次临近上课都匆匆忙忙,总感觉备课备得不够充分。

(2)自身专业和教育理论学习不够。因为备课和批改学生作业花了大量时间,所以很少有时间扩充相关知识,基本上只能跟着教学进度走,知识深度和广度都没有达到较高的要求。实践的过程中,遇到了不少专业方面的问题,也遇到了更多的教育理念方面的困惑,但由于理论知识薄弱,思考起来总是无从下手,无依可循。

(3)缺少创新精神。由于每次备课都过多的参照教参和老教师的教学设计,自己创新的成分太少,所以还处于模仿阶段,独立思考设计的能力没有得到提高;教育活动应该是一项创新的活动,否则,会因为它不断重复的特性而失去活力;只有创新,只有把它当一项艺术来创作,才能体味到个中乐趣。但由于精力有限,创新的主观意识没有形成;由于功底不够,创新的客观条件也极其不成熟。

(4)交流学习意识不够强。对教师而言,听前辈的课,听大师的课,听同行的课是一种最基本最直接的学习手段。不同老师的课堂,要么切入的角度更加新颖,要么中间的过渡更加自然,要么课后的小结更加深刻,要么有更加丰富的案例,更具有针对性的例题„„这些都是要学习借鉴的。只有走出去,才能拿进来。

另一方面,请别人听自己的课也很重要。俗话说,看花容易绣花难。同一份的教案,不同的老师上,表现力就不一样,达到的效果也不一样。请别的老师听自己的课,挑自己的不足,这样才能有更快的进步。

由于带高一的都是新老师,好像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所以互相之间很少听课;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又在高二高三,因此也很少有机会走进的他们的课堂,更谈不上请他们听自己的课。

(5)反思能力不足。一位优秀的教师的成长,至少要坚持写三年的教学反思,否则永远只能做教书匠。反思能力的高低是衡量一个教师教育水平的重要标准。但目前,反思能力很差,具体表现为:不能及时捕捉教育过程的问题;不能找到相关的理论依据;不能有条理的写教育文章。

(二)对成绩与问题的基本分析

作为刚走出校园的新教师,我们有着老教师没有的优势。有朝气,有活力,对工作满怀激情,这让我们对工作更加上心,对学生的关注比较多,会想方设法去讲好课,提高学生成绩„„对学生的监督力度做得不错,而现在学生的成绩好坏主要由其学习习惯决定,监督方面做好了,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成绩提高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另外,与学生年龄相差不大,有共同语言,学生容易信任我们,愿意与我们畅谈他们的困惑,这样也有利于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但由于年轻,经验不足,很多方面依旧处于摸索尝试阶段。教师专业的发展初期必然要经历一个模仿的过程,经验积累了才有自己的创新,才会形成属于自己的比较成熟的教育教学风格。

(三)几点体会

(1)与时俱进,更新观念,大胆尝试多样的教学策略。 (2)做事情要专注。

(3)加强理论学习,同时也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4)下意识加强与同行们交流学习。大胆参加比赛,在比赛中磨练自己的勇气和教学能力。

半年的工作让我积累了不少经验教训,现举例如下:第一,让我深刻体会到——教师首先要把课讲好,否则你毫无尊严,毫无自信可言。所以,有空就该钻研教学。第二,一定要提高备课效率,把多余的时间用来拓展视野和提升自身素质,多看些与教育相关的书籍和视频,这样讲课水平才能不断持续的提高。第三,要积极主动参与各种教学比赛,并认真准备,而且要早做准备。因为每次比赛你都会暴露出一些不足,这些不足在众目睽睽之下被发现很有好处。第四,要继续多听课,而且要多听不同老师的课,还有主动请求老教师来听自己的课,请求给予批评和建议。第五,要改变备课方式,不能太过依赖别人设计好的教案,应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第六,一定要加强教学管理,管理与教学同等重要,纪律是成绩的保障。不要过于迁就学生,要跟学生讲原则,永不妥协,因为严才有爱,不严无爱。第七,要一如既往的坚持锻炼身体,身体是正常工作的坚强后盾,而且经常进行体育锻炼能改善人的气质,使自己更加阳光,教师形象更好。

二.研究计划

1. 站在更高的角度审视数学新教材

虽然我现在正在零距离的与新教材打交道,但主要都是在思考如何讲教材内容讲出来,没有能力分析教材的好坏和特点,也没有能力解决如何才能更好的利用这些教材,一言而概之,我站的高度不够,无法吃透它,希望在读研期间能与多人合作共同深度理解教材,以便以后的教学中更好的利用新教材。

2. 学会如何研究教育学问题

研究生的任务就是搞研究,但不一定在读研期间就能找到很有意义的研究项目,我觉得研究生关键是要学会如何进行研究,掌握扎实的研究技能,以后在漫长的工作生活中才能研究创作出有意义的内容出来。

3. 研究90后学生的心理特点

现在高一的学生平均出生年月都是95-97年,属于95后时代的学生,他们的心理与我们80后有很大差别,但是学校对于他们的教育方式与我们当年没有多大差别,这必然会引发很多问题,多数学生无远大理想,无学习动力。当然还有一些学生会出现任何时代高中生都可能出现的一些心理问题,希望能学点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并掌握一些实用的心理辅导技能。

4. 研究如何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更好的运用于高中数学教学

任教半年来,主要采用的依然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几乎没有采用。一是担心多媒体教学学生印象可能不深刻,二是自己多媒体课件制作水平不高。总之是没有利用好现代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希望能提高多媒体制作技术,并将它恰当的运用于高中数学课堂之中。

最后,我想说我所理解的教育硕士研究生应该具备以下能力,他们既要掌握某门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又要懂得现代教育基本理论和学科教学或教育管理的理论及方法,具有运用所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学科教学或教育管理实践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要能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我希望我深爱的母校能够重视对我们首届免费师范生的继续培养教育,使我们能更好的为校争光。

第7篇:任教工作总结及研究计划报告

工作单位:山西省孝义市第二中学 姓名:任丹丹

本科专业:汉语言文学 申请专业:学科教学(语文)

2015年8月,我进入山西省孝义市第二中学工作,担任高一269班语文教学工作和高一269班班主任工作。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工作磨练,划过的是从初秋到隆冬的靓丽风景,踏过的是从大学校园到教育教学的探寻足迹,这不仅是时空的变化,更是我放飞梦想、坚定信念的一段崭新生活。正式成为教师的这段时间里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也成长了许多,为了更好剖析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表现,去芜存菁,现把本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做一个详细的总结,并说明在攻读教育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方向和研究计划。

一、思想认识方面

刚到学校报道时,心中有很多期待,也有也许顾虑,担心学生不够听话,担心自己不能够将学生教的很好。但是面对这份挑战,我没有退缩,而是认真细心勇敢的往前走。因为我不在是学生,而是一名人民教师,我必须要在思想认识和自我行为方面约束和改变自己,以适应身份的变换。

同时,思想要积极先进,内心要强大,自觉抵抗一些不正当的事物,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着装和行为举止方面,没什么难的,但思想层面,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这样的话易说不易做,需要长期的坚持。

二、教育教学方面

1.要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在课程改革中,教师是关键,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与参与是推进课程改革的前提。认真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对课改有所了解。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教学的目的、教学目标、教学的指导思想以及教学内容的确定和安排。继承传统,更新教学观念。高中语文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综合性学习既符合语文教育的传统,又具有现代社会的学习特征,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应该积极提倡。”。

2.合理使用教科书,提高课堂效益。对教材内容,教学时需要作适当处理,适当补充或降低难度是备课必须处理的。灵活使用教材,才能在教学中少走弯路,提高教学质量。对教材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教师应认真理解课标,对课标要求的重点内容要作适量的补充;对教材中不符合学生实际的题目要作适当的调整。此外,还应把握教材的“度”,不要想一步到位。

3. 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在备课中要思考每一节课的主要目标是什么,这节课要求学生学习到哪些知识和能力,那么课堂里的每一个活动都应该围绕这个主要目标来展开。同时,课堂活动的设计要有一定的层次区分,要尽可能的照顾到班上不同层次的更多的学生。

4.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注意问题的提出、探究和解决。教会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方法。以问题引导学生去发现、探究、归纳、总结。引导他们更加主动、有兴趣的学,培养问题意识。

5.在课后作业,反馈练习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课后作业和反馈练习、测试是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抓好这一环节的教学,也有利于复习和巩固旧课,还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学完一课、一单元后,让学生主动归纳总结,要求学生尽量自己独立完成,以便正确反馈教学效果。

三、教师技能方面

1. 教态的提升。在课堂上,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教师的精神面貌也会影响到学生。作为教师穿着是一定要显得精神庄重,可以简单但不可杂乱。锻炼自己不骄不躁的心态,遇事冷静处理。同时,锻炼自己强大的内心承受能力来面对各种各样的学生和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

2. 教学能力的提升。在校期间,多次参加本备课组的教研活动,积极听其他优秀教师的课,并主动请经验丰富的老师听我的课,给我提出一些宝贵的意见,让我从中更好的发现自己的问题,更好的成长。同时积极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为自己的教学提供借鉴。同时积极争取出去学习的机会,如参加山西省高中语文教师研讨会,听取优秀教师的讲座,吸取成功的教学方法,多听名师的示范课,学习他们的教态和语言,他们的教学设计。通过各种方式不断的提升自己的能力。

3. 教学理论知识的提升。坚持不断地学习教育教学的各种理论知识,用科学的理论知识来引导自己。多听名师优秀教师的讲座,不管是在网上寻找视频还是争取机会外出听讲座;多看教育类和教育心理学类的书籍,为更好的教学寻找理论基础。同时,要多了解当前的教育改革方向和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时俱进。

四、班主任工作方面

我担任着高一269班的班主任,这是学生从初中到高中的过渡时期,学生刚刚经过中考的紧张,容易产生放松放松再来学习,所以从高一开始班主任就要帮助学生树立目标,端正学习的态度,学会适应高中全新的学习方法;同时行为规范和行为养成教育是高一年级的重点工作,优秀是一种习惯,习惯成就未来,所以要在平时的每一点小细节处要求学生做到规范做到优秀。班主任工作是苦是累,但能得到学生真心真意的爱,这就值得了。

五、学校工作方面

在校我完全服从学校的管理,每天准时上班,绝不早退。由于我们学校实施坐班制,不管是否有课,都必须按时到学校上班,我也严格执行学校的规定,严于律己。学校每次召开教职工大会,也都提前到场,认真提取学校领导所传达的会议精神。

自我总结:差别主要在于态度和心态问题,只要意识到不管是备课还是讲课都是为学生服务的,如果学生没有从中得到收获,那么一切都是零,一切都是无用功。总的来说,通过这个学期的实战演练,我收获很大,成熟了很多,遇到问题学生也不会完全束手无策,在沟通这个能力上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教学这个角度,通过学校老师的教导也有很大的提高,但不足之处仍然很多,还待有进一步的提高。

教育硕士研究方向和研究计划

作为一名国家免费师范生,在签订协议的时候,我就关注到了在职读研这一块内容,对我是非常的吸引,在工作之后还能有机会参加这样的学习,这样的机会千载难逢,所以我非常珍惜这次在职教育硕士的学习机会。为此特别思考了攻读教育硕士的研究方向并做出了研究计划。望老师能够批评指正!

一、在职攻读教育硕士研究方向

全面学习教育硕士专业知识,深入全面的了解所研究领域的方方面面。在博览的基础上,集中主要时间和精力关注自己研究领域,选取学科中的一些经典著作仔细研读,形成自己的知识架构,融会贯通,为我所用。通过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使自己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反思能力,为将来成长为优秀教师和教育家奠定坚实基础。

二、在职攻读教育硕士研究计划

1、定义的界定

目前,学界关于高效课堂的定义很多,但几种定义都有一个共同点:通过一节课使每个学生个体都有所发展,这样的课堂方能称之为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研究:教师与学生,即教与学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打造高效课堂不仅仅是让学生能学有所获,教师也能在教学中实现成长找到成就感,形成“学生乐学,教师乐教”的良好局面,对师生都是一件很有意义和必要的研究。

2、研究方向

1)备课精细化,这是高效课堂的保障

“合格教师把学生教得像老师,优秀教师把学生教得像学生。”备课中教师需要转变观念,课堂教学目标的设置要结合大纲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设计,教学目标应依据学生学情来设定,使每个学生都能在一节课中有所收获,哪怕只是一个知识点的收获,切忌将教学目标束之高阁而成为摆设。

备课过程中教师需要着重备课的内容主要有:学生完整清晰的学习过程、课堂环节设置、学生活动、点拨策略。对于重难点的把握要结合考纲来设计,教师切忌表演欲过剩,难倒学生以显示教师知识的深厚,讲解的巧妙并不是教师追求的目标。

2)关注课堂,关注学生

新课程把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课堂中自主学习,学习目标由学生确立,过程让学生参与,问题让学生提出,内容让学生总结,方法让学生归纳。任何一位优秀的教师必定是关注课堂、关注学生的能手,特别善于对学生课堂提问进行总结和归纳,善于捕捉学生的课堂表现,善于评价学生的课堂行为,及时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暗示和有利的引导。

课题背景中提到的案例,见学生无人举手就匆匆告诉学生答案的做法是不完全正确的,学生记下的知识没有过手,下次还是不会,赶时间赶进度又有什么用呢。不妨多给学生点思考时间,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也可转变发言方式就问题进行小组讨论,教师及时跟进监测学生讨论情况,然后让学生进行小组展示。虽然这样费了时间,但学生掌握了知识点,也是值得的。教学过程中当学生的活动偏离了教师预先设计的轨道,教师就使劲甚至强制性地往自己预先设计的方案引导,虽然得出了教师想要的答案,但这个答案没有经过学生的思考,学生得手快自然忘记也快。

学期教学任务重,教学课时有限,面对这一矛盾,我们不能将所有的知识点都扩大处理,而要求我们依据考纲对知识点进行区别化处理。考试要考的反复讲,学生易错易混淆的多讲;学生没掌握的,老师讲了能懂的要讲,老师讲了学生还是不懂的可以不讲。

3)构建师生共同参与的课堂模式

高效课堂的灵魂在于“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切忌包办学生行为。

在课堂中虽然学生和教师是平等地位,但教师作为课堂的引领者,怎么也算发言中的首席,所以教师要当好高效课堂的引导者。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合跟进、反馈、消解,采取多种方式巩固学生学习成果,使得课堂效益最大化。

课堂中教师要控制情绪、管住自己的嘴,给学生思考讨论时间,操作上可参照高效课堂的五大教学原则:学生自学在前,教师教授在后;学生尝试在前,教师指导在后;学生独立思考在前,小组合作在后;学生思考在前,教师点拨在后;学生测试在前,教师讲评在后。

总之,我们要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少讲精讲,当好高效课堂的引领者,切实解决学生课堂知识过手低的问题。

第8篇:任教工作总结和研究计划报告

任教工作总结

2012年9月,我作为新进教师进入陕西省西乡县第二中学任教,任教以来我主要担任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学期,负责高一十一个班的体育与健康的教学,第二学期,担任高一一个班的班主任,以及十一个班的体育与健康的教学,和体训队的训练工作。一年的教学工作和班主任管理工作,使我成熟了不少,同时也带给我很多思考。思考如何树立自己的威信,怎样以德服人,少一点打骂教育,多一点思想的沟通,少一点惩罚,多一点赞扬。从这些思考中我深刻的意识到自己仍然有很多的不足,新教师也暴露出了不少问题,管理学生的经验不足、知识的重难点把握不是很准确等。这些都需要我在日后的学习研究中完善补充。这一年,是我跨出校园迈入职场的第一步,也是我构想自己教育事业的第一步,更是发展自己的教育理想的第一步。因此,有必要对这一年的任教工作做一个系统的反思和总结。

一、坚持政治理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的先进性

在一年来,我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思想上和行动上时刻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积极参加先进性教育活动,认真学习有关教育理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一如既往地积极落实素质教育,对工作表现出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关心爱护学生,刻苦钻研业务,把满腔的热忱和爱心倾注到学生身上,倾注到党的教育事业上。处处、事事、时

时严格要求自己,在平凡而繁琐的教学工作中,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切实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二、深入探究,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这一年我执教高一年级11个班的体育课,工作量是每周22节课,并负责学校高一体训队的训练工作。在平时的教学工作过程中,能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和新的教学理念,按原大纲课程要求,结合新课程的理念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制订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认真备课。在学校有限的场地器材的情况下,有效地开展广播操教学、队形队列、游戏、身体素质及协调性训练、技巧训练、灵活性训练多种新颖课型,于方寸间积极拨展体育天地。平时工作除了认真开展课堂教学外还保障了学校各项体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保证了学生在校一日的体育活动时间,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提高了校园文化建设。一年来,本人还十分注重个人的业务学习和提高,紧紧抓住课程改革这一契机,通过在实践中加深对课程的理解和领会。

1、学生能在老师的要求下积极锻炼,对学生本身增强体质,矫正和补偿身心缺陷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使用他们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正确的课堂常规。

2、通过体育课的锻炼,使那些有行动障碍的学生消除了自卑心理,感受到了学校、班级和老师的温暖,有利于学生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树立良好的自尊心,促进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3、在体育教学中,突出了实用性和趣味性的原则,既保证了学生得到积极锻炼,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情愉快,养成了锻炼身体

的习惯。在教案的编写上,突出了个别化教学原则,尽量使每个学生都能有适合自己的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更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了解到自己在这个群体中的重要性,是这个大家庭中不可缺少的一员。

4、教学过程、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的安排,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实行多次重复练习,使学习内容在学生头脑中留下较深刻的印象,有利于学生对技术动作的掌握和运动表象的形成。运动负荷由小到大,满足了不同类型学生的要求。

5、采用不同类型的球类运动及游戏,使学生提高了身体协调性,增加对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及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三、课余训练方面

积极开展好群众性体育活动。2012年9月份,体育组认真组织、精心安排,成功举办了本秋季田径运动会,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同时也为运动队选拔了一批后备人才。

学生课余训练和竞赛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活跃学生课余文化生活,促进学校体育工作开展、发挥学生特长,培养后备体育人才具有积极意义。

体育特长生应是高考的一个重点,所以我在每天特定时间对高一年级体训生进行了系统的和针对性的训练,使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拓宽了升学渠道,提高了升学的信心。

我深知教学工作是检验一个教师工作成败的关键,在抓好新课程理念学习和应用的同时,我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充分运用学校现

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加大新型教学方法使用的力度,取得了明显效果,所任课班级学生体育考核全部达标,出色地完成了学校交给的教学管理任务。2013年,我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突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与“人本主义”教育理念接轨,为使学生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各个方面得到全面的锻炼和发展,运用了“成功教学法”,即在各项身体练习中,每位学生通过“成功教学法”练习,都有成功的机会,来满足每位学生对“成功” 的渴望,从而向练习目标迈进。

作为班主任,我深深懂得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言传身教的作用,积极联系各任课教师,及时了解学生情况,做好学生与任课教师之间的衔接沟通。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深化教学改革,认真落实课程计划,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使所任班级教学质量有了大面积提高,在班级评比中各项指标均名列前茅。并深入反思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以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基础,坚持素质教育的方向,与同事团结协作,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对于班级管理我有几点体会:思想工作常抓不懈,充分发挥“小干部”的大作用,经常与任课教师取得联系,经常与家长联系,时刻学生的身心健康,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

面对时代赋予的使命,我感到对学生、对事业的热爱,不能仅仅表现为勤勤恳恳、埋头苦干,而且还应该体现在进行创造性的劳动上。努力使自己的工作富有时代气息,追求平凡中的卓越。一份汗水一份收获。以后我坚持不懈总结,扬长补短,为我校做出更大贡献。

研究计划

在职攻读教育硕士研究方向

成为国家免费师范生起,我就非常努力,热爱教师这个职业。我将会非常珍惜这次能够参加在职教育硕士课程的学习机会。我相信教育硕士课程的学习能让我学到很多东西,三年的研究生学习将会在我的人生中起到重要作用。为了能更好的完成研究生期间的学习任务和目标,更有效的学习,更迅速的成长起来,我就研究生阶段特制定如下计划,如有不妥之处,请老师指正:

第一阶段主要是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教育硕士的公共课和专业课。第一年需完成大部分必修课和选修课,为第二年的论文撰写腾出更多的精力,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复习被遗忘的专业知识,以便能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在课程学习时间之外,大量阅读文献资料,把自己觉得有价值的地方作深入的研究,为自己毕业论文设计提供资料和数据。

第二阶段主要是专业硕士的实践和毕业论文的撰写工作。在此阶段应该深入研究教育教学和辅助教学的实践,把自己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学以致用,遇到问题及时和同学讨论,查阅资料,并积极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在此阶段加强文献的阅读,为自己论文的撰写提供素材和灵感。

具体的计划还得等我真正攻读教育硕士时才可详细制定,以上仅是我研究计划的大方向,特此为记。

陕西省西乡县第二中学

陈鹏

2013年2月2日

第9篇: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课题总结报告项目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

2010课题总结报告

项目名称:平流层大气基本过程及其在东亚气候与天气变化中的作用 课题名称:上对流层/下平流层大气过程及其对大气成分分布的影响 课题编号:2010CB428602 起止年月:2010年1月-2014年8月 课题组长:卞建春

邮件地址:北京市9804信箱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100029 联系电话:010-82995078,13681391739 电子邮件:bjc@mail.iap.ac.cn 承担单位: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0年12月15日

一、 计划执行情况

1、 计划完成情况

1.1 课题前两年研究任务

上对流层-下平流层(UTLS)也称为对流层顶区域,是两个具有明显不同特性层区之间的过渡层,具有很强的热力、动力和化学要素垂直梯度,水平分布结构复杂而且多变。UTLS区域是大气动力、辐射、微物理和化学等过程相互作用非常显著的区域,其中动力过程既包括混合、对流和重力波等中小尺度过程,也包括暖输送带、平流层下侵、副热带西风急流调整等大尺度过程,还包括Brewer-Dobson环流这样的全球尺度过程。东亚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受到太平洋、印度洋和亚欧大陆等多方面的共同作用,特别是青藏高原高大地形的影响,因而东亚UTLS区域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围绕上述关键科学问题,前两年课题任务计划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东亚上对流层/下平流层(UTLS)大气结构及形成机理。利用卫星、高分辨率探空和加强期观测资料,分析华北、西北、青藏高原等典型地区UTLS大气动力、热力和化学结构特征,并分析其形成机理。

(2)东亚平流层-对流层交换过程及其在大气成分收支中的作用。基于卫星和再分析资料,分析东亚地区典型天气过程中UTLS大气动力和成分的变化特征,分析平流层-对流层之间大气成分的输送过程;分析东亚地区平流层-对流层物质交换通量以及在全球大气成分收支中的作用。

(3)东亚强对流过程中大气成分向UTLS输送的机理。根据卫星资料分析东亚地区对流活动统计特征,以及与UTLS大气成分分布的关系;利用对流云模式模拟东亚地区强对流活动对于对流层-平流层物质输送的影响。

1.2 2010年开展的主要研究工作

2010年作为项目启动年,研究的主要工作集中在:

(1) 数据收集、准备和整理

 收集探空资料、卫星资料  收集再分析资料

2 (2) 亚洲UTLS 大气结构及形成机理

 夏季亚洲季风区UTLS大气成分分布及其与南亚高压的关系  亚洲对流层顶附近精细结构的分析

(3) 亚洲平流层-对流层交换过程及其在大气成分收支中的作用

 夏季青藏高原臭氧低谷的成因分析

 亚洲季风低层污染物向UTLS区域输送过程的模拟研究  青藏高原周边地区平流层下侵过程和上侵过程的分析 (4) 亚洲强对流过程中大气成分向UTLS输送的机理

 夏季亚洲地区对流活动的分布  夏季亚洲强对流活动的模拟研究

2、 2010年研究工作的主要进展

2.1 数据收集、准备和整理

获取了我国部分探空站垂直高分辨率,收集COSMIC温度廓线资料,可用于对流层顶附近大气静力稳定度的分析;

收集了欧洲中心最新版本再分析资料ERA-Interim,为区域模拟提供了高分辨率资料;

收集了MLS大气成分资料,用于UTLS区域大气成分分布的研究; 收集了CloudSat和Calipso卫星的云廓线资料,用于分析强对流活动特征。

2.2 夏季亚洲季风区UTLS大气成分分布及其与南亚高压的关系

利用2005-2009年的MLS观测资料分析了夏季亚洲季风区UTLS区域O

3、CO和水汽分布,结果表明:夏季南亚高压控制区是全球臭氧(平流层示踪物)浓度的低值中心,也是对流层示踪物CO和水汽浓度的高值中心。分析结果还表明,这种分布随南亚高压东西振荡活动而存在两个模态:当南亚高压处于青藏高原模态时,这些示踪物中心向东偏移,中心位置位于青藏高原上空;当南亚高压处于伊朗高原模态时,中心向西偏移,位于伊朗高原上空;伊朗高原模态高压中心偏强,示踪物中心极值也偏强,尤其对于水汽比较明显。

3 2.3 夏季青藏高原臭氧低谷的成因

自从1994年周秀骥等发现夏季青藏高原臭氧低谷现象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尝试寻求其形成原因或机理,但至今尚未有大家普遍认可的说法。我们依据观测资料指出:夏季青藏高原臭氧低谷的形成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亚洲夏季风(ASM)的输送,二是青藏高原高大地形引起空气柱的短缺。夏季青藏高原上空臭氧总量比同纬度其他地区偏低33 DU。臭氧廓线卫星观测表明,ASM上空上对流层/下平流层(UTLS)臭氧浓度比同纬度非ASM区域偏低,导致臭氧总量偏低20 DU。ASM上空UTLS臭氧浓度偏低与该区域很强的对流活动有关,频繁发生的对流活动不断把低层低臭氧浓度空气输送到UTLS区域,而在上层受到南亚高压反气旋的约束,造成该处空气特性具有对流层性质。此外,沿着同一纬度,在亚洲季风区臭氧总量随着地形的起伏而变化,与地形高度有很好的一致性。分析表明由于青藏高原高大地形引起臭氧总量减少20 DU,与UTLS区域臭氧浓度偏低引起的量相当。

2.4 亚洲季风低层污染物向UTLS区域输送过程的模拟研究

开发全球三维化学输送模式GOES-Chem在UTLS区域的模拟能力,初步利用模式模拟CO、HCN在UTLS的分布特征和输送规律。利用卫星资料对GEOS-Chem在UTLS区域大气成分分布模拟结果进行验证,初步分析表明模拟结果能够较好地再现CO、HCN的全球分布。

2.5 亚洲季风区平流层-对流层交换过程的个例分析

根据HIRDLS卫星提供的臭氧分布,初步分析了青藏高原附近平流层-对流层交换的两次过程,一次是春季低纬度对流层空气侵入中纬度平流层过程,另一次是夏季高原北侧平流层空气下侵到对流层低层的交换过程。

根据2009年夏季昆明臭氧水汽联合探空试验结果,利用后向轨迹法分析空气来源。观测结果显示,水汽和臭氧在UTLS区域的垂直分布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且所有11个例有着不同的表现。我们选择三个典型案例,利用三维运动轨迹模式(Traj3D Model)计算样本空气的后向轨迹,模拟样本空气的来源和传输路径, 4 研究其对UTLS层中水汽和臭氧的垂直分布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1)台风及青藏高原上空的垂直气流对亚洲季风反气旋内部大气化学成分分布有重要影响。8月10日的案例显示,台风Moraket将海面空气输送到反气旋内部110hPa左右的高度,导致这一高度上的空气水汽含量偏高、臭氧含量偏低。而青藏高原上空的垂直气流输送的地面空气使160hPa上出现水汽低值和臭氧高值。(2)反气旋内部及外部的空气都对昆明观测结果有影响。8月8日的案例显示,昆明上空200hPa-100hPa层的样本空气主要来自位于反气旋东部的西太平洋海面及随环流运动的反气旋内部空气。(3)反气旋北侧的平流层侵扰作用也是造成对流层中部臭氧高值、水汽低值的一个原因。因此,可利用此模式结合卫星观测和其他探空资料,进一步研究亚洲季风反气旋的三维结构及解释其内部大气成分的分布情况。

2.6 夏季亚洲季风区对流特征的卫星资料分析

为了了解亚洲季风区夏季旺盛对流对化合物的输送作用,本文利用卫星资料初步分析了亚洲季风区夏季对流活动特征。结果表明,全球云量水平分布有三个极大值区,分别为亚洲东部、中非以及南美的北部,其中亚洲东部的值最大。云量垂直分布存在7.5km和15km两个极大值。全球对流发生率的水平分布与云量分布极为相似,亚洲东部、中非及南美洲北部值较大。垂直分布上,对流发生率极大值出现在10-13 km左右,13km以上对流发生率迅速减小,到15km高度,亚洲季风区对流发生率减少为6%,其他地区<6%,全球只有亚洲季风区在18km有对流发生。由此可见,亚洲季风区是全球对流最旺盛的地方,且该地区的对流垂直发展高度最高,在15km以上仍有对流发生,虽然极少,但对化合物垂直输送可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2.7 夏季亚洲季风区强对流个例垂直输送过程的模拟研究

采用WRF(Weather Research Forecast)模式模拟了青藏高原那曲地区的一次强对流过程,进行了强对流区域对水汽的垂直输送量及作用的模拟结果对模式云微物理方案的敏感性试验。通过与实测资料的比较,发现此次模拟在对流发生时间、地点、降水时间等方面均与实际接近,能再现出对流单体的外形特征及

5 对水汽的垂直输送特征。本个例模拟结果表明,WRF关于强对流系统对水汽垂直输送量和作用的模拟结果,由于云微物理方案的不确定性导致了很大的不确定性。

2.8 深对流云向平流层的水汽输送作用对大气气溶胶变化的响应

以往在研究大气气溶胶的间接气候效应时,主要关注的影响途径是:通过对云和降水的改变而影响气候。Sherwood(2002)提出了大气气溶胶产生间接气候效应的一种新的可能途径。他认为,对流层低层气溶胶粒子的增加将通过影响深对流云而使更多的水汽进入平流层。即大气气溶胶可以通过影响深对流云顶的冰相粒子尺度等云微物理特征以及升速等动力特征,影响其向下平流层的水分输送量,进而影响其对下平流层水汽含量的调节作用。但对此还缺乏定量研究。我们还不清楚:(1)人为增加大气气溶胶能改变深对流向平流层的水分输送量及作用的程度如何,以及这种影响在不同地区的差异如何?(2)水分输送量和作用对大气气溶胶变化的响应规律及机理。

为此,我们对大气所的三维强风暴模式中云滴核化过程方案进行了细化处理,然后对热带穿透性深对流云个例进行了数值模拟。模式很好地再现了热带穿透性深对流云的结构,对流层顶也清晰再现。云微物理过程分析表明,LS内的冰晶不是局地产生的,而是其下部对流层垂直输送进来的。

对比了清洁(CCN浓度约100 cm–3)和污染(CCN浓度约1300 cm–3)气溶胶情景。结果表明,污染情景下雷暴云内冰相水物质的含量更多,尤其是冰晶和霰粒子的含量,导致更多的冰晶被垂直输送到TTL和LS。这些冰晶随后蒸发,最终导致LS内的水汽含量增加更多。以上分析所考虑的时空尺度都很有限,主要是受云模式在模拟时空尺度方面的能力所限。但优点是有助于对云微物理过程和机理的分析。

3、 2010文章列表(已发表论文)

1. Li, S., 2010: A comparison of polar vortex response to Pacific and Indian Ocean warming. Adv. Atmos. Sci., 27(3), 469-482, doi: 10.1007/s00376-009-9116-1. (第一标注)SCI

6 2. Li, S., J. Perlwitz, M. P. Hoerling, and X. Chen, 2010: Opposite Annular Responses of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Hemispheres to Indian Ocean Warming. J. Climate, 23, 3720–3738. . (第二标注)SCI 3. Liu, R. Q., C. Jacobi, P. Hoffmann, G. Stober, and E. G. Merzlyakov, 2010: A piecewise linear model for detecting climatic trends and their structural changes with application to mesosphere/lower thermosphere winds over Collm, Germany. J. Geophys. Res., 115, D22105, doi:10.1029/2010JD014080. (第二标注)SCI 4. 陈斌, 徐祥德, 卞建春等, 2010: 夏季亚洲季风区对流层

平流层不可逆质量交换特征分析. 地球物理学报, 53(5), 1050-1059, DOI:10.3969/j.issn.0001 5733.2010.05.005(第六标注)SCIE 5. 刘超, 王咏青, 卞建春, 2010: NCEP/NCAR再分析温度、位势高度和风速场资料在上对流层/下平流层的适用性评估. 安徽农业科学, 38(23), 12710-12715.(第一标注)

6. Liu, R., 2010: Classical theory of atmospheric tides and development of some related modern models. Chin. J. Space Sci., 30(3), 235-242. (第一标注) 7. 施春华, 陈月娟, 郑彬等, 2010: 平流层臭氧季节变化的动力和光化学作用之比较. 大气科学, 34(2), 399-406. (第一标注)

8. 朱保林, 管兆勇, 程智, 2010: 北半球夏季对流层顶气压与气温的年(代)际变率与趋势分析. 热带气象学报, 26(3), 364-370. (第一标注)

9. 银燕, 曲平, 金莲姬等, 2010: 热带深对流云对CO、NO、NOx和O3的垂直输送作用. 大气科学, 34(5), 925-936. (第二标注)

4、 学生培养

2010毕业硕士:刘超;指导教师:王咏青,卞建春 学位论文:平流层大气中期数值天气预报水平的初步分析

5、 国内、国际合作情况

5.1 组织召开国际会议

7 为了邀请亚洲季风研究领域的动力学、化学、卫星观测以及数值模拟专家共同探讨亚洲夏季风的动力学过程、化学过程以及微物理过程,探讨亚洲地区人类活动对区域以及全球气候环境的可能影响。国际气象学与大气科学协会/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学联合会(简称IAMAS/IUGG)中国委员会于2010年7月21-23日在拉萨举办“亚洲季风及其在全球平流层-对流层大气交换中的作用”国际研讨会,会议主题是亚洲季风区平流层-对流层交换过程及其全球气候环境效应。来自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外方代表16人,国内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和青藏高原研究所、西藏大学、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兰州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等中方代表30余人。本次研讨会由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承办,得到了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西藏大学、国际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国家973计划平流层项目(EA-SPARC) (2010CB428600)和亚印太海气相互作用项目(AIPO) (2006CB403600)、中国科学院LAGEO重点实验室、LASG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大力支持。IAMAS中国委员主席吕达仁院士担任此次国际研讨会科学委员会主席,卞建春研究员和马耀明研究员担任组织委员会联合主席。

5.2 国内科技合作与学术交流

(1) 卞建春、金莲姬、施春华、何文英、李倩、杨静、严仁嫦、范秋君等2010年11月7-11日参加在成都召开的“第十三届地球环境和气候变化探测与过程研究研讨会”(13th workshop on global Environment and Climate change Monitoring And Process Study: ECMAPS 2010 Chengdu)

5.3 出席国际会议

(2) 卞建春2010年9月12-16日在北京参加中美“青藏高原地区地表-对流层-平流层之间大气物质和能量输送及其对全球气候影响”学术研讨会,口头报告:“夏季青藏高原臭氧低谷现象的成因”。

(3) 卞建春、李倩2010年7月21-23日在拉萨参加“亚洲夏季风及其在全球平流层-对流层交换中的作用”(ASM-STE)国际研讨会,口头报告:“Kunming Campaign, first In situ observation of water vapor and ozone in the UTLS during the Asian summer monsoon”和“Driving effects of Asian summer

8 monsoon and surface emissions on the distribution and variation of biomass burning tracer HCN in UTLS”。

(4) 卞建春2010年10月26-30日在韩国参加“中韩大气科学交流研讨会”,口头报告:“Formation of summertime ozone valley over Tibetan Plateau—ASM and terrain”。

(5) 范秋君硕士生,2010年3月-8月在美国NCAR学习访问。

5.4 接待来访

(6) 2010年5月9-14日,邀请美国NCAR高级科学家Steve Massie博士来访,

短期工作和指导研究生,并作学术报告。

(7) 2010年7月17日,邀请美国犹他大学Chuntao Liu教授来访开展学术交流,并作学术报告。

(8) 2010年8月6日,邀请美国NCAR三级科学家Junhong Wang博士来访开展学术交流,并作学术报告。

(9) 2010年10月12-23日,邀请美国NCAR科学家Leigh Munchak来访开展短期工作,负责轨迹模式的安装和调试,并作学术报告。

二、 项目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2010年11月24日至26日,本课题“上对流层/下平流层大气过程及其对大气成分分布的影响”与项目第一课题“东亚地区平流层过程与结构的探测”在南京联合召开2010课题总结和交流会。在南京召开,两个课题组的组长、课题骨干以及相关专家参加了此次会议。参加项目的两个课题组长、各个课题骨干和相关专家对于每个报告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讨。所有报告完毕之后,专家们还就项目的整体情况进行了深入交流。通过交流,专家们对明年的工作提出了建议:一是希望建立一个能够使各课题畅通交流的平台;二是要尽量使用现有资料,把资料价值最大化;三是对于最新的资料要加快分析;四是注意资料的时效性。通过交流研讨看到了很多好的发展势头,但也看到了压力,两个课题还需继续加深探讨,以期在某些方向上能够取得更好的成果。现有的一些研究内容和研究工作与课题的科研任务结合不是很紧密,没有解决项目提出来的科学问题。

三、 下研究工作计划和进度安排。

2011年是项目的中期评估年,课题将继续围绕三个主要研究内容开展工作:  开展东亚地区上对流层/下平流层区域的大气热力、动力、化学结构特征以及交换过程的资料诊断分析,给出东亚地区UTLS区域大气特征和交换特征;

 选择1~2个交换过程个例,利用中尺度模式模拟的模拟,初步模拟平流层-对流层交换的中尺度过程;

 模拟一次强对流活动对大气成分的输送过程,初步模拟强对流对大气成分的输送过程。  完成项目中期验收总结。

上一篇:从事销售文员实习报告下一篇:社工学习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