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好批评与自我批评

2023-01-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开展好批评与自我批评

陈云关于正确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思想贡献

(中共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部,北京 100091)

[摘要] 陈云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提出了关于正确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一系列思想:党内斗争主要是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首先应当从领导做起,并且善于运用正确的方法,采取客观的态度,切忌片面性,真正帮助犯错误的同志纠正错误;无产阶级政党应该是最有纪律、最讲民主和自由的党,要健全党内民主生活的各项制度,保证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正常进行,实现全党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这些观点,是陈云为我们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思想作风建设作出的重大贡献。

[关键词]批评与自我批评;思想理论建设;思想作风建设;中国共产党;陈云

[

勇于和善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陈云作为中国共产党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从党的历史使命和根本宗旨出发,结合长期的领导实践,多次提出正确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指导方针和工作方法。深入研究这些思想,对于加强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思想理论建设和思想作风建设,进一步提高党在新世纪、新时期的执政能力,始终保持自身的先进性,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党内斗争主要是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这是解决党内矛盾,达到党的团结统一,提高党的战斗力的重要保证。在党内要反对“怕斗争的倾向”

正确开展党内思想斗争,是解决党内矛盾、达到党的团结统一、提高党的战斗力的重要保证。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陈云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党的团结和党内思想斗争的基本原理,总结共产党巩固和发展的历史经验,明确提出批评与自我批评对于党内斗争的必要性并深刻分析党内斗争的性质,认为健全党内民主生活,正确开展党内思想斗争,是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方面,是党不断前进的有力武器。

1939年12月,时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的陈云,在陕甘宁边区第二次党代表大会上专门强调在干部中间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他说:“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应该反对干部里面怕斗争的倾向。我们不主张乱斗,而是主张在原则问题上进行必要的斗争。”[1-1]陈云认为,党内斗争主要是思想斗争,“是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我们常常说,共产党员只有掌握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武器才可以不断前进。”“领导着政权的党、领导着军队的党,自我批评更加重要。因为党掌握了政权以后,犯了错误会更直接更严重地损害群众利益。党员违犯了纪律,特别容易引起群众的不满。”[1-2]建国以后,陈云成为中共中央副主席。1962年2月8日,他对参加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即“七千人大会”)的陕西省全体干部说:“批评和自我批评是上下通气的必要条件。只有通气,才能团结;只有民主,才能集中。”只要勇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我们共产党就将无敌于天下。”[2-1]1978年12月10日,“文革”后重新出来工作的陈云在中央工作会议的东北组会上发言,说这次会议开得很好,好就好在真正恢复了党的民主作风。“对同志的批评指名道姓,畅所欲言,这是会风,也是党风。如果我们党能够保持这次会议的作风,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胜利就有了保证”。[3-1]1979年1月4日,被增选为中共中央副主席并第一次担任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一书记不久的陈云,在中纪委第一次全体会议上讲话中,他回顾了延安整风时期党的高级干部“面对面地指名道姓,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情景,分析了建国以来党内批评难以开展,以致没有出现毛泽东在1957年提出的全党实现“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认为“这件事是我们全党最大的事情。”“如果鸦雀无声,一点意见也没有,事情就不妙。”[2-2]1981年12月31日,根据中央书记处的指示,《人民日报》发表陈云撰写的《要讲真理,不要讲面子》一文,推动了发扬党内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1982年6月24日,陈云针对一份内部文件的起草提出:“过去受‘左’的指导思想影响,过分强调斗争哲学,不该斗的也斗,动不动就上纲到路线是非。现在又出现了另一种倾向,即怕矛盾,怕斗争,怕得罪人。对于这个问题,如果只从维护党纪提出来,我认为还不够,应该把它提到全党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的高度。要提倡坚持原则,提倡是就是是、非就是非的精神。”[2-3]同年12月31日,陈云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言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内有了民主集中制的气氛,才会有同志敢于提出不同意见。在这个事情上,我们原来是吃过苦的,搞一言堂。我过去说过,不怕人家讲错话,就怕人家不说话。讲错话不要紧,要是开起会来,大家都不说话,那就天下不妙。当然,有了不同意见,要在党内说,按照组织程序和组织原则严肃地提出来[3-2]

这些论述,揭示了批评与自我批评在共产党内思想斗争中的重要地位,不仅认为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思想斗争的主要内容,而且强调必须正确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同时提醒全党注意反对不敢斗争和斗争过火这样两种不利于党的团结和巩固、不利于加强党内民主生活和思想组织建设的倾向。用陈云自己的话说,就是“党内不允许无原则的和平,更不允许相互包庇”[1-1]。“要讲真理,不要讲面子”。

二“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首先应当从领导做起”。上级批评下级,“务必要适当和正确,千万不要戴大帽子”。“要采取客观的态度,切忌片面性”。批评的目的并不是出气,而是要真正帮助人家纠正错误

认真进行自我批评,及时改正错误,这是共产党员对待错误的正确态度。如何正确地、实事求是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根据多年从事党的领导工作的实践,陈云形成了自己的思考:

首先,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要从领导做起,尤其是党的高级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陈云强调指出:领导者从自我批评做起,就是“检查自己有什么缺点,有什么错误。”“如果工作出了毛病,作为领导者,自己应当首先承担责任,不能上推下卸,诿过于人。一般说来,看别人的毛病比较容易,看自己的毛病比较难。”[1-3]“我们共产党是干事业的党,做事就不可能没有错误。为了纠正错误,就要进行自我批评。”[4-1]1945年5月9日,陈云在党的七大上作大会发言时说:我有责任把我看到的一个情况向各位代表讲一讲,就是党内的一部分干部有骄气。“许多人喜欢人家说他好,不喜欢人家说他坏;只能升官,不能降级;有功必居,有过必避。这样的人下级、中级、高级干部中都有,大头子也有。为什么骄傲,因为看到自己有

功劳。”他在分析了功劳是人民的力量、党的领导的结果之后说:“我们要讲真理,不要讲面子。有时你愈要面子就愈要丢脸。只有不怕丢脸,撕破脸皮,诚心改正错误,也许还有些面子。共产党准备牺牲性命,还计较什么面子?把面子丢开,怎么样对老百姓有利就怎么办。如果强调面子,讨论问题时就会不客观,看问题就会有个人角度。如果每个同志都把心摆得非常正,非常实事求是,我们的力量就可以抵得十万军队、一百万军队。”[4-2]

陈云不仅要求党的干部带头开展自我批评,自己也身体力行,认真地作自我批评。1949年4月13—20日,他在出席中共东北局高干会时,再次就辽东土改中的错误作了检讨,承担了责任。同时,他详细阐述了坚持南满斗争的决策过程,反驳了个别同志不符合事实的言论,并且请组织作出鉴定。23日,东北局就此情况向中央报告:以陈云为首的南满分局坚持与贯彻了正确方针,扭转了辽东在一个时期内的严重形势,完成了党交给的任务,成绩很大。辽东的土改,成绩是基本的,只是在对待中农的个别问题上犯了错误。陈云已经作了充分的自我批评,已经纠正了错误[4-3]。实际上,当时中央对东北土改的指导方针确有偏差,但陈云勇于承担责任,使大家很受教育。关于批评要从领导做起的思想还包括敢于批评党自身的缺点错误、提出不同意见、勇于承担责任的观点。尤其是我们党成为新中国的执政党以后,陈云的这一认识更加深刻。1956年11月,他在谈到建国7年来商业工作的缺点时说:“许多政策和办法,都是上面定的,领导机关应负主要责任。当然,我也有责任。”“一有错就有人骂,容易改正。如果人家天天喊万岁,一出错就是大错。”“我们有了缺点错误,天天批评倒还好些。平时不批评,总有一天会来个大批评。”[2-4]陈云在这方面的言行,经常受到毛泽东的赞许。1956年9月13日,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七中全会第三次会议上,讲到为什么党的八大要设中央副主席和总书记以及为什么要提名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为副主席时说:“至于陈云同志,……我看他这个人是个好人。他比较公道、能干、比较稳当,看问题有眼光。我过去还有些不了解他,进北京以后这几年我跟他共事,我更了解他了。不要看他和平得很,但他看问题尖锐,能抓住要点。”[5]1959年4月初,毛泽东在党的八届七中全会上针对当时干部不敢讲真话的情况特别提到:我在1月份找了中央几位同志谈经济和工业问题,其中陈云表示了非常正确的意见。他讲武昌会议定的当年生产计划难于完成。他这个人是很勇敢的,犯错误勇敢,坚持真理也勇敢。在武昌,对是否发表1959年粮、棉、钢、煤指标的问题,正确的就是他一个人。他的话很有一些同志抵触,我就赏识。我看他这个同志还是经验比较多一点。真理往往在一个人手里[3-3]

陈云的领导能力和领导方法,长期以来为全党所称颂。他能够做到敢于批评和提不同意见,就在于“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做到唯实,主要靠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而调查研究的成败,关键是看被调查者敢不敢讲真话。要让被调查者讲真话,首先调查者必须讲真话。“大跃进”运动开始以后,党内说假话成风。说真话则被扣上“右倾”的帽子,横遭无情打击。在这种情况下,陈云每开座谈会总要强调实事求是、敢讲真话、无所顾忌,不要怕说右倾。他说:革命总是有对有错,好事讲不坏,坏事讲不好。见了面只是哈哈哈,革命会大势已去。胜利了的革命也会大势已去。在他的鼓励下,汇报工作的同志确实做到了畅所欲言。1977年8月13日,陈云出席党的十一大时在上海代表团会议上发言指出:抓纲治国,首先要治党。要特别注意两点:第一,对抬轿子、吹喇叭和在逆风恶浪袭来时随风倒的人要保持警惕。这样的人都不是实事求是的人。第二,认真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有助于防止不正之风的横行[3-4]。1985年6月29日,在同离任的秘书话别时,陈云既是自我解剖、又是言传身教地说:我有过中央根据地失败的经验。因此,1945年到东北后,兢兢业业地工作。但我也有硬的一面。1962年召开七千人大会时,毛主席要我讲话,我不肯讲,在陕西组的会上讲了“交换、比较、反复”。在1978年底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我也是顶的,讲了彭德怀的问题,超出了华国锋当时设定的、关于平反冤假错案不得超出“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界限。后来,审判“四人帮”,政治局开会讨论,许多同志主张判江青死刑。我说不能杀,同“四人帮”的斗争终究是一次党内斗争。有人说,党内斗争也可以杀。我说党内斗争不能开杀戒,否则后代不好办[3-5]

其次,领导干部不仅要带头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还要善于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正确方法。在这方面,陈云也有不少好的思想。1930年12月中旬,时任中共江南省委常委兼组织部部长的陈云在常委会上发言指出:“在党内斗争中,不要滥用名词,要态度诚恳,多做解释,使同志们弄清事实。”[4-4]1938年9月,时任中央组织部部长的陈云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向即将奔赴前线的毕业学员发表了题为《论干部政策》的讲演。他说:“上级领导人对下级的批评,务必要适当和正确,千万不要戴大帽子”[1-4]。如果批评得过火或不正确,就会造成上下级之间、同志之间的误解或蔑视。陈云尖锐地批评一些领导干部专门把任何问题都提到原则高度的作法,要求他们不要“机械地去看事情,一定要分出是不是错误,错误的大小轻重”[1-5]。在关系到党员干部的政治生命的问题上,更“要很郑重、很谨慎、很细心地去处理”[1-6],像父母爱护子女那样爱护党员。他还指出:干部政策,就是用人之道,即了解人、气量大、用得好、爱护人。共产党内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要做到了解人、气量大,方能接受来自任何方面的批评和委屈,才能乐意并敢于主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在讲到“用得好”时,他说:“领导人要做到让下级敢说话,敢做事。”“少给人戴大帽子,不要动不动就说人家是‘左’倾空谈主义或右倾机会主义……;批评人不要声势汹汹地指责,而应该和颜悦色地说服。”在讲到“爱护人”时,他语重心长地说:“对干部不要‘抬轿子’,拍马屁不是好事,不客气地批评别人的人才是好人。”[4-5]批评的时候还要注意采取不同的批评方式。对老党员老干部,批评的态度和方式的好坏,关系不是很大,宜严宜宽时应该偏严;而对于新党员新干部,由于他们的意识观念与老党员有差距,批评时宜于采取温和的方式去劝导、说服。

第三,党员之间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应当采取客观的态度,切忌片面性,防止主观武断。陈云对党

的领导干部如何带头搞好批评和自我批评进行了思考,对党内同志如何互相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健全党支部民主生活提出了见解。他认为,在党员之间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要做到客观而不武断,就必须全面地看问题和分析问题,从维护党的利益出发,坚持原则,实事求是[1-3]。从大局着眼,才能把问题看得全面。不仅看问题要全面,提问题也要全面。批评人家的错误,“目的……在于真正帮助人家纠正错误。”只有和颜悦色地说服人家,善意地指出犯错误的原因和纠正错误的办法,“才能使被批评者心服意满,问题才能够真正解决。”[1-7]1940年10月29日,陈云在“泽东青年干部学校”作《关于纪律、民主、党员与非党员关系问题》的报告。他首先强调民主可以充分调动党员的积极性,然后指出“极端民主也是错误的,不能不顾环境要求民主,或把批评与自我批评变成个人攻击的自由批评。”[4-6]党员之间、党内上下级之间,应该体会到批评者的好意,虚心接受,不能只看到态度或语气的不妥,就认为不得了。因为,“自我批评是共产党员学习的宝贵的武器,虚心地接受党的批评是一个党员进步的必要条件。好的共产党员,对党的每个批评都必须以诚恳的态度、愉快的态度去接受和了解,以改正自己的错误。”[1-8]

三“无产阶级政党应该是一个最有纪律的党,也是一个最讲民主、最讲自由的党。”要健全党内民主生活的各项制度,保证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正常进行,在全党造成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共产党的历史证明,经常认真地进行自我批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错误、缺点则是经常的、难以避免的。要做到批评和自我批评的经常化、制度化,就必须健全党内民主生活的各项制度,建立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氛围和机制,在全党形成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陈云为此提出不少宝贵的思想。

首先,党内应该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从制度上保证党内民主生活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正常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陈云在谈到党内正确开展批评斗争时,不仅强调“领导者的态度要好”,“要使人敢说话”,也强调“在革命成败的紧急关头,对错误领导者进行斗争是必要的,但仍须遵循党章的规定,采取合法的手续(如遵义会议)。”[1-9]1962年2月,在党的七千人大会期间,陈云指出:这几年我们党内生活不正常。“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这种现象是非常危险的。“如果共产党不能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大家见面都是哈哈哈,我看人们就不会参加革命了,也不会愿意当这样的共产党员了。”[2-5]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陈云鉴于“文化大革命”中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遭到严重破坏的教训,再次呼吁党组织应该允许提不同意见,这是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好现象。1980年2月24日,陈云在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上讲话,强调新成立的中央书记处要认真实行集体领导制度,指出党的任何一级组织,允许不同意见存在不是坏事。这样做,可以使大家谨慎一些,把事情办得更合理一些。在表示同意四个同志(即汪东兴、纪登奎、吴德、陈锡联)的辞职请求时,他说:对犯错误的同志可以批评,但不要扭住不放。应该全面考察干部,既要看到他犯了什么错误,也要看到他做过什么好事,还要看到他犯错误时党内的整个情况[3-6]

正因为发扬民主具有极大的重要性,中国共产党就必须切实保证党员、党组织行使他们应该享有的民主权利。陈云提出:“党内有发表意见的自由。在决议作出以前,有争论的自由;在决议作出以后,有保留不同意见的自由(但行动上必须服从)。每个党员、党组织都有权上诉,直至中央。”[1-9]民主是集中的基础,没有民主就不可能有正确的集中,也不可能有自觉的纪律。这是陈云反复强调的一个思想。

其次,党内铁的纪律是健全党内民主生活、增强党的战斗力的有利武器。共产党就是要尽最大努力把有缺点错误的同志挽救过来。在我们的干部中间、党员中间,有些人很喜欢别人说他的好话。其实,只有“不客气批评别人的人,才是好人,才够得上是革命同志”。而这一切,都必须靠铁的纪律来保障。早在1940年3月19日,陈云给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的毕业学员作《严格遵守党的纪律》的报告,提出“用纪律保障党的意志和行动的统一”;“党的纪律是统一的,必须无条件遵守”,“无特殊人物,无特殊组织”;“坚定的革命者视纪律为自由”,“应该自觉自愿地接受其他党员和上下周围组织的监督,同时诚恳虚心地接受群众的监督”等思想。他特别申明:“强调纪律并不妨碍党员、党组织应有的权利。”“无产阶级政党应该是一个最有纪律的党,也是一个最讲民主、最讲自由的党。”[1-10]这些思想的提出,为在党内同志之间正常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提供了依据,同时深刻地揭示了党内批评与党的纪律的辩证关系。

再次,健全党内民主生活,必须发挥党的职能部门的作用。建国以后,陈云担负了党和国家的领导重任,但仍然关注党的建设。他认为,中国共产党在执掌国家政权的条件下,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大门应该越开越大。党内民主生活的建设应该着眼长远,从制度上解决问题,发挥职能部门的监督作用。特别是在他担任了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一书记以后,他为恢复党的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作出种种努力,为纠正党的“左”倾错误和“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失误所造成的重大冤、假、错案,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他反复强调,健全党内民主生活,正确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目的就是恢复党的优良传统,实现全党生动活泼、朝气蓬勃的政治局面,承担起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重大责任。因此,执政党的党风问题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这种从宏观上把握未来,从战略全局来认识党的自身建设重要性的思想,充分体现了陈云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宽阔胸怀。

综上所述,正确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就是对任何人、任何事都做到实事求是,“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陈云解释说:“怎样才能做到实事求是?我的体会就是这十五个字。前九个字是唯物论,后六个字是辩证法,总起来就是唯物辩证法。”[3-7]陈云一生无论在何种岗位上工作,也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都认真践行了这一点。他认为,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党内思想斗争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能否正确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与党的民主集中制紧密相关。针对党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过火斗争和是非不分、当老好人两种错误倾向,他主张批评的目的在于真正帮助人家找到错误的根源,以便纠正错误;对待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正确态度,应该是讲真理,不讲面子;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首先要从领导做起,以身作则,讲究方式方法等。这些思想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蕴涵着这位老革命家的殷切期望。它所体现的实事求是的精神实质,丰富多样的工作方法,想大局和谋大事,坚持原则而不混淆是非,敢于斗争而不过火批判,教育同志而不一棍子打死等党性原则,深深扎根于全党同志的心中。当前,全党正在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每个党员重温陈云关于正确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一系列思想论述,坚持提高党性修养,严于律己,爱护同志,关心党的事业,就能够十分坦然、光明磊落地进行自我批评和对待来自不同方面的批评。

[参考文献]

[1]陈云文选: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82[-1],182—183[-2],183[-3],117[-4],116[-5],120[-6],116-117[-7],143[-8],197[-9],196—198[-10]

[2]陈云文选: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87[-1],240[-2],274[-3],32-34[-4],190[-5]

[3]陈云年谱:下卷[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228[-1],316[-2],13[-3],211[-4],381[-5],256[-6],430[-7]

[4]陈云年谱:上卷[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369[-1],416—417[-2],559-560[-3],106[-4],228-229[-5],293[-6]

[5]陈云年谱:中卷[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331.

(责任编辑 周晓中)

作者:柳建辉

第2篇:如何打磨好“文艺批评”这把利器

“文艺批评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文艺评论工作,打磨好批评这把‘利器’,把好文艺批评的方向盘。”“文艺批评要的就是批评。真理越辩越明。一点批评精神都没有,都是表扬和自我表扬、吹捧和自我吹捧、造势和自我造势相结合,那就不是文艺批评了!”……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就文艺批评表达了鲜明的观点。这些观点值得我们深思。

多年来,文艺评论界存在不少问题,如习总书记提到的:“一团和气”“一评就跳,一评就骂”的不正常氛围,“用简单的商业标准取代艺术标准”的错误价值观等,这使得文艺批评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文艺评论的发展之路任重道远,迫切需要找到健康的发展之道。为此,本刊记者特地采访了一批上海以及北京、台湾的不同文艺领域的评论家,共同探讨如何打磨好文艺批评这把“利器”。

文艺批评家的自我修养与品格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毛时安感慨,习总书记对文艺批评的批评,如“不能套用西方理论来剪裁中国人的审美”,“不能信奉‘红包厚度等于评论高度’”等等,说得非常到位。“我们搞文艺评论的人对于‘批评’的问题还遮遮掩掩、羞羞答答,习总书记提得非常尖锐。我个人觉得有一种解放感。习总书记还讲到,批评的品格在于实事求是。也就是鲁迅先生说的,有好说好,有坏说坏。我觉得现在文艺评论存在两大问题:有坏不敢说,有好说不好,失去了基本立场。我们有些评论家,包括一些名声很大的评论家,艺术鉴赏的趣味、直觉、能力都比较薄弱,面对一部文艺作品评价不出它的好与坏,即便说好也说不到点子上,评论美院国画系刚毕业的学生的好居然和评论齐白石的好是一样的。因此,我们要以习总书记所说的,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来评析和鉴赏作品。如果是评论一部有影响的重要作品,要将之放到整个文艺创作大背景中并要参考大众对这个作品的反响,用美学的、艺术的眼光来关注作品,同时注意:讲好要防止吹捧,讲坏要防止酷评。”

在复旦大学教授陈思和看来,目前文学评论界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大多数批评家不在生活第一线。“九十年代以后进入大学的学生,最重要的时间都在学校里度过,无形中跟社会是隔离的,对生活的理解很肤浅。评论家尝试对文学作品进行判断时,是依靠两种经验:个人的生活阅历和阅读书本的知识积累。高校每年培养那么多文学博士、硕士,可是为何评论家越来越少?一方面是学校教育体制有问题,在培养专业人才时,没有引导他们关心社会,反而是把他们引导到一个不关心社会的道路上去。当然,缺乏生活经验的学生也可以通过努力成为好的学者,但问题是,如果把这样的学术传统用到与生活必须保持密切联系的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领域,就会出现问题。”

陈思和认为,文学批评也是创作。“一个好的作家通过艺术形象表达对生活的感受,这个形象一旦进入社会,就会吸收社会上的各种因素,读者也是带入自己的经验去理解作品,不过读者的解读往往是片面的,他们没有这个义务来客观判断作品。那么谁对文学创作有一个比较权威的发言?是评论家。评论家也是从生活出发,借助作家创作的形象来阐述他对生活的理解,如果评论家认为作家对生活的理解没有新的认识,那么他就可能进行批评,如果作家的理解更为深刻,那么评论家可以通过学习,把作家藏在作品中的更深的意蕴阐释出来。”在陈思和看来,文学评论家判断作品的依据就在于生活,作为评论家,理论是需要的,可以起到丰富视角的作用,但最关键还是要了解生活,要长期关注研究生活。同时,陈思和也建议自己的学生多评论同代作家的作品,做同代评论,“因为他们跟同代作家面对的是同样的生活,感受也相近,更能够理解作家的甘苦。”

复旦大学教授汪涌豪也认为,文学批评是一种创作,“是批评家心理结构和作家心理结构的最大程度的契合,是为了‘借了你写出我自己的话’”。 汪涌豪指出,文学批评所面对的对象首先应该是作品本身。“如果不认真看作品,从各种国外理论中拉来几条杠杠、找几个切口,加上引用一些小说里的人物、情节,自己发挥一通,这样的文学批评,很难说有什么留存价值。”汪涌豪表示,认真读作品、从自身感受出发,写有血有肉的文学批评,才是批评家们应该做的。“真理是很简单的,不需要名词术语、西方理论概念,就是作品能不能引起你心灵的碰撞、共鸣,然后你通过写作去探求其中的血肉印证。一方面使作家未尽之言显露出来,另一方面在作品的树上长出新的枝条。批评家不是干草,不是没有情感血性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那时文艺评论具有很强的引领性,各个艺术门类的批评都有具有引领作用的核心人物,这些人物可能是德高望重的前辈,也可能是年少气盛的新锐,他们有个共同的特点:有强烈的实践性和开阔的理论性,不是一枝一叶地对作品细节进行分析,而是启示、引领创作者的观念,推动文艺创作的发展创新突破。”中国剧协副主席罗怀臻缅怀道,当时他正处于戏剧创作的起步、成名阶段,明显感受到当时的戏剧理论、文艺批评的启发和引导,一些品评他作品的学者道出了他尚未觉察的审美意识,促使他的创作由不自觉到自觉,同时评论者也各自丰富了自己的理论。“我认为,评论家不仅仅为创作者服务。创作者是促发他理论创新的一个客体,通过对客体的评价,评论者收获了理论,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艺评论。可惜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商品大潮到来以后,传统媒体上出现一批功利主义者,真君子不想趟浑水,转向高校了。进入新世纪,文艺评论有重整山河的意愿,但现在看来并没有真正意义上改观,评论家身份、评论阵地不独立,独立评论的呼唤还是流于形式。另外,文艺评论运用的理论也很滞后,有的评论家非常勤奋,但认认真真地说了一些过气的话,完全不理解当下。一直以来,上海是文艺理论人才的高地、创作的高地,但目前而言,至少在文艺理论上是滞后的,文艺创作缺乏先验理论的引导。”

画家、美术评论家谢春彦告诉笔者,近些年他在创作过程中不时会感到找不到方向。他相信好的艺术评论能点化像他这样的迷茫的创作者,可惜现在主流媒体上很难找到这样的评论。谢春彦认为,现在美术评论最大的问题是被商业、名利俘虏,有钱人可以印非常昂贵的画册,请非常有名的评论家写评论,吹捧程度令人咂舌。“这种红包评论,不是单独的现象,是一种较普遍的现象,一些评论家堕落成‘坐台小姐’,给钱就行。你可以写得不好,但不写假话行不行?这种评论不但对被写者起不到点化、促进作用,还会形成一种视觉、心理的污染,尤其对还处于学习阶段、没有形成正确艺术观的年轻人,这是非常有害的。从前讲家国情怀,现在人文精神的弱化成了当下我所看到的美术评论的通病,不容乐观,会误人子弟。知识分子尤其是评论家不可以看不起老百姓,但内心深处必须留有一点最基本的高贵的东西。记得普希金说过,决不轻易低下那高贵的尊严的头颅。现在有多少高贵的头颅?美这个东西虽然讲不清,但是也有个公正的美学标准,不能把个人的喜好作为评论的标准,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评论家必须要考虑自己发表的评论会产生怎样的效果。”

“我觉得,做评论要抱着严谨的态度,不能只考虑自己的偏爱。我看到一种奇怪的现象:有的戏并不是特别好,但是因为是某个剧种、某个明星演的,几乎所有的评论一边倒地叫好。”青年编剧管燕草指出。在她心目中,一个好的评论,并非看了一出戏就马上评,而是必须先了解这个剧种,并与其他剧种进行比较,这样才可能进行比较全方面的评论。“作为戏曲院团,很希望评论家能站在美学的、理论的高度给戏具体的建议。但是目前戏曲方面的评论家太少,其他领域的文艺评论家往往对戏曲不是很熟悉,一些评论家甚至带着质疑的目光来看,譬如觉得外国音乐剧市场很好,但戏曲的市场在哪里。我认为,两者发展状况不同,不能一概而论。”

所谓“文艺批评家的自我修养与品格”,既包含了道德修养层面,也包含了艺术才华层面。优秀的批评家本质上是作家,既要具备“敢于批评”的人格,还要具备“善于批评”的才华,两者缺一不可。

新媒体时代文艺评论家的转型

“近年来,互联网等新媒体蓬勃发展,改变了文艺评论的形态。网络上文艺评论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同时,传统评论在内容、方式、语言上存在一定不适应。要适应互联网、新媒体的特点和规律,以网络评论作为突破口,积极建设和运用各类新媒体工具,推出文艺评论栏目和文艺评论精品……”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段话告诉我们,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文艺评论家必须要关注、适应新的传播方式和文艺评论形态的转变。

知名影评人周黎明告诉笔者,2000年时他开始写影评,发表在主流媒体上,并在一些报刊上开设专栏。近年来,他发现不少主流报刊的发行量依然非常大,但是影响力式微,不能跟网络上的传播能力相比。“现在整个格局变了,信息渠道多了,谁都可以在网络上轻易把观点亮出来,评论家的声音只是众多声音中的一种。不过,现在网上信息越来越丰富的同时,鱼目混珠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一些标题党的文章对外行的观众可能更有吸引力,理性客观地评论影片的文章反而难以在网络上流传。”

佛吉尼亚军事学院中文教授、美国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博士马纶鹏告诉笔者,美国的文艺评论也受到网络的巨大影响。“以文学为例,《纽约时报书评》《纽约书评》《洛杉矶书评》都是专门的书评杂志,《国家》《纽约客》和其他杂志每期也会刊有书评,可是日渐萧条;新媒体冲击之下,最流行的还是网络评论,比如亚马逊通过大数据每年都会统计好书种类,刚刚推出2015年一百部最佳图书,和《纽约时报书评》的权威性和趣味性不相上下。不过在网络上,再好的评论也会被淹没,除非评论本身变成一种‘现象级’的讨论。”

“过去的十年里,由于互联网的冲击,很多传统媒体的职业影评人被炒鱿鱼,因为大家在网络上就可以看到影评,而且互联网上冒出来的很多影评跟纸媒上是一样的,一种精英化的影评。在美国的网站上,一般网友的发言讲道理的多,捧杀棒杀的比较少。因为在互联网之前,它的影评体系是比较健全的。然而,我们这边的评论界生态本来就有点畸形,互联网的发展也是跨越式的,与美国的方式、条件不一样。”周黎明说道。那么国内的影评人该如何面对网络的冲击呢? 周黎明认为,真正有水平的影评人需要去学会用互联网的语言发言。“比如清华大学的尹鸿老师就是跨平台的专家,他的专业素质非常高,同时他可以把专业素质转化为观众听得懂甚至喜欢的方式在网上表达出来,这样的评论家需要更多一点。”周黎明透露,自己也在适应新的传播平台的转变。“我一开始对微博挺不接受的,一定不能超过140字的规定让我特别不习惯,这在我看来往往只能给个结论,无法阐释清楚,但我认为职业影评人的价值是说出所以然,好的影评是给观众提供思考的余地,而不是给出标准答案。那么,为了适应当下表达平台的转变,在微博上表达观点时,我可能会只写一个点,尽量不要光给结论,而给论据,即便是结论也是以轻松的方式说出来,把喜欢的道理写出来。”

开放的网络平台上“众声喧哗”,个人的观点很容易淹没在“各抒己见”的汪洋大海中,但也很容易“一石激起千层浪”,这对文艺评论家而言,也是一大挑战。2013年,周黎明因为批评《小时代》而遭受郭敬明粉丝网络上的围攻。周黎明认为,粉丝心态跟评论是最大的天敌,粉丝树立了一个绝对的标准,对偶像做的任何事都是无条件的诚服。既然明白这点为何还要发声呢?什么时候影评人必须要发声呢?周黎明回答道:“当产生误解的时候,比如很多人觉得《小时代》卖得好所以就是优秀影片。郭敬明有大量粉丝,影片肯定卖得好,但绝对担不起优秀影片的称号,所以出现这个称号时,我觉得有义务站出来表明我的观点。还有,对于那些有才华但是没有宣传经费的影人的优秀作品或者是价值未被充分认识的优秀作品,我也觉得有责任发声表示支持。”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石川表示,过去很多影评对人的价值观、审美观有一种导向作用,但是现在的大众媒体上主要是一些影迷消费性质的评论,有一些写得很精彩,但是格局不会大,不会站在历史人文的概念上判断作品的优劣。“此外,评论也成为电影宣发环节上的一个链条,大众纸媒上、网络上出现了很多以营销为目的的红包评论,而那种有情怀的、严肃并且带有学术性的评论更是难得一见,这是当下电影评论存在的非常大的问题。”

当然,也不是没有严肃评论,只是这样的评论必须进入消费的过程、通过媒体,才可能被大众看到。在石川看来,电影产业更新换代的速度使得严肃深度的评论不适应现在的写作传播方式。“目前主流的报纸也要求时效性,需要评论文章短平快,电影上映后三天内要出稿,这也意味着影评不可能写得很深入。热点几乎把评论绑架了。但是谁规定影评一定要围绕热点呢?非热门的大片、冷僻的话题,经过深入思考、积淀后可能反而更出效果。”石川告诉笔者,有闲时,他会坐下来写一些关于某部经典影片或某电影现象的评论文章,写完后就挂在自己博客上。“我那个博客访问量很高。文章放上去后我不会去特意关注,但有时偶尔一看,会发现某篇博文3万多人看过,有些人收藏,有些人留言,文章的作用就起来了。前一段时间,《大众电影》杂志为中国电影110周年这个主题向我约了两次搞,因为没有时间写,我婉拒了。后来杂志编辑在我的博客上看到我几年前写的几篇文章,觉得不错,就请求拿去刊登了。这也是网络媒体的好处。”石川认为,目前上海影视界站在一线的、能够跟电影现实和产业紧密贴近的评论家很少,倒是有一股清流在民间。“上海大概有十来个青年影评人,写得很专业。只是主流圈子不会关注他们,一般主流媒体也不会接受他们的评论方式。不过他们有自媒体,在网上非常活跃。”

表演艺术评论台台长纪慧玲告诉笔者,目前在台湾,表演评论主舞台都转向了网络媒介,包括个人脸书、部落格文章的披露或转贴、分享,《Par》电子书阅读型式及网络“抢先看”手法等等。纪慧玲曾在《民生报》文化版担任记者,1997年时,台湾的平面媒体未见固定表演艺术评论专栏,民生报“民生剧评”首开先例,每周一固定专栏版面,邀约特约评论人撰稿。随着媒体生态每下愈况,文化版自身难保,2002年前后,专栏版面还是消逝了。2011年9月,网络评论平台——表演艺术评论台建立,是迄今为止台湾演后评论容量最多、生产力最高、节目覆盖率最高的言论平台。

纪慧玲认为网络平台使得评论具有新的风格,“首先,‘平台’概念已取代了‘专栏’框架型式。在网络时代,因私有空间与公众空间不断混同、让渡、位移的结果,个人与评论作者拥有的发言位置与权力已不再稳固,或至少不再是形式上的独一。不少演出团体频于贴出观众回响,以与评论文参照即为一例。同时,网络平台开放投稿机制,鼓励公众参与讨论或响应,形成某种广泛讨论的氛围。其二,网络容量大幅扩增,书写量随之也激增,形成不同面向的评论风格。其三,从评文被转贴、分享次数来看,只要有评文产生,流通速度往往很快,显见观众非常乐于分享观赏文,这也是表演艺术高度参与感的特质的显见之一。”

以上各界评论家的描述和阐述,让我们清晰看到,在新媒体时代,文艺评论家的转型迫在眉睫,如果墨守成规甘居一隅,“影响力稀释”是毫无悬念的。

按艺术规律推动文艺人才队伍建设

毛时安指出,目前文学评论人才相对而言比较多,基本上密集在学院的中文系里。“我觉得学院里的评论家可以适当走向社会,把他们的思想和学术成果一部分转化为公众社会需要的批评产品,不必画地为牢,当年的许多大学问家大批评家,如朱光潜、李健吾都有介入艺术实践的评论;其次,艺术批评比文学批评,如戏剧、音乐、舞蹈等,更加迫切需要人才。美术评论的需求量很大,写美术评论的人不少,但缺乏认真写作的高端人才。”

上海市文联理论研究室主任胡晓军说,从总体看,目前上海的文艺评论队伍人才多但不均衡。首先是学院派多,实践派少。其次,文学、话剧、音乐、影视等领域评论人才相对较多,戏曲、曲艺、杂技、舞蹈和创意文化产业等领域相对较少。胡晓军建议,虽说隔行如隔山,但艺理实相通,可考虑引导某些艺术门类的评论家,多接触其他艺术领域的作品尤其是创意作品,以自己的艺术直感和学识底蕴参与评论,为创作提供间接的参考。合理的跨界评论,对创作者与评论者扩大视野,开阔思路,激发创意都有好处,也可对评论的不均衡状态起到一定的调谐作用。这种工作必然需要一些组织及工作平台来实施。

复旦大学教授郜元宝认为,跨界不是不承认批评的专业性。“譬如一个文学批评家没有电影方面的某些专业知识,能否评电影?我认为完全可以。电影是面向大众的一个直观的艺术,最后呈现出来的是一个公共的图像,图像必须接受大众的检验,文学评论家当然也是大众中的一份子,前提是评论的方面不是电影专家才懂的技术、电影工业内部的事情等。各种艺术都有相通之处,‘跨界评论’可以从相通之处讲,而不是外行一定要讲内行话。”

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杨燕迪指出,现在在音乐评论界有两批人在搞音乐批评:一批人是社会上的乐迷,包括媒体人,这些人获得的资讯比较多,对市场比较敏感,文笔比较活泼,在上海有这样一群人,北京更多;还有一批人是学院里学音乐的师生,受比较正规的学院训练。“目前这两批人之间有点隔阂,甚至相互间有点误解,我觉得对于音乐评论而言,这两股力量都不可或缺,都各有所长,可以相互学习。非学院派的,要加强音乐修养,可以通过自己的学习提高,使自己更加专业;学院派的要加强文字功底,还要知道一般音乐爱好者接受音乐的态度。相关组织上也要鼓励让这两股力量形成合力。”

目前在评论界,媒体评论人是不容忽视的力量,但也颇受争议。《新民晚报》首席记者朱光认为,媒体评论人的困惑主要是身份界定。“作为媒体人,代表的是身处媒体的‘官方’话语权。作为评论人,代表的纯然是个体观点,一家之言,相对独立。公众对‘媒体评论人’的身份认识不尽相同,导致对‘媒体公器’和‘媒体评论人一家之言’区分不清,从而对刊载在媒体上的评论文章的性质判断有差异。这一困惑,是伴随着文艺评论生态是否健康而产生的。如果媒体评论人言行端正、被评论者也同样心怀正念,那么健康的生态环境,就不会带来与文艺无关的困惑。当然,艺术家的创作规律之一是受情感驱动,并且这股情感甚至还会绵延到对文艺评论的敏感,这是人之常情。艺术家在某种程度上也都是孩童。因此,心怀慈悲的文艺评论更受尊重、更容易被接受,就像给孩子喝的咳嗽药水要调制成草莓味一样。”

管燕草表示,她所在的上海淮剧团的主创团队逐渐年轻化了,所以剧团也希望听听年轻人的声音。“但是在上海中青年评论家很少,对于戏曲关注的更少。从院团角度来说,希望能有更多中青年评论家来关注我们剧种、剧团,我们也愿意提供便利,搭建沟通交流的平台。现在我们剧团的戏排到一半时,就会有热情的观众到排练厅来看,也希望评论家能主动过来,在戏的排练过程中,就给予反馈意见。”

青年评论人才是文艺批评发展的潜在生力军。为建立一支覆盖全国的青年戏剧评论家队伍,2014年10月,由中国戏剧家协会、上海戏剧学院、上海市文联主办的全国青年戏剧评论家研修班在沪开班,共有50位来自中央媒体和包括港澳台地区在内的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戏剧评论精英参加研修。此班具有很强的凝聚力,研修完毕后学员间依然进行着各种交流探讨。2015年8月1日,“青评班”的大部分学员都参与了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浙江省文联主办的中国青年戏剧评论家“西湖论坛”,开展以《我们的戏剧——中国戏曲如何走向未来》为主题的学术探讨。“从‘青评班’到‘西湖论坛’是一种延伸,一种递进,一种发展。这批青年人毫无迂腐之气,毫无偏激之词,毫无戏迷票友式一叶障目的自恋沉迷,视野开阔,思维活跃,胸襟坦荡,摆脱了常见的关于继承与创新永无休止近于恶性循环的无谓辩论,更注重现代立场下的传统回归,真正开辟了一种新视角、新观念、新话语、新文风。”罗怀臻评价道。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非常重视青年人才的培养,为此专门设立了青年工作委员会。“青工委希望把‘西湖论坛’变成一个全国青年文艺评论平台,包括各个艺术门类,每年举办,设分会场。”中国文艺评论家理事、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西湖论坛”秘书长沈勇说道。作为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秘书长,他也在推动当地青年评论人才的培养。“去年,我们评协在杭州高校建立了9个不同艺术门类的青年评论社,参与者大部分是文学艺术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以及年轻老师。首先,我们会不定期请一些理论专家、导演、演员等去高校评论社进行讲座;其次,搭建一个观摩平台,让社员免费观看电影、舞台演出等,同时要求他们看完后写评论,我们会请专家给予指点;第三,我们会把社员的文章发在协会的微博上,或结合当地媒体的需要,组织版面发表。”

文艺理论家王纪人介绍,上海作协也在有意识地发现、培养评论的苗子。“现在大众阅读中,尤其是青年人的阅读中,缺少真正好的作品,特别是经典,往往被束之高阁,无法进入真正的审美现场。2010年上海作协编了一套《海上文学百家文库》,共131卷,最近特意挑选了25篇小说在网上公布,组织、鼓励青年学子重新阅读经典,并撰写文章。”

胡晓军认为在培养青年评论人才时,要特别注意遵从该领域人才成长的特殊规律。“许多文学艺术门类特别是舞台表演类,人才成长的规律是‘英雄出少年’‘出名须趁早’。但是评论家不到40岁以上,很难真正成熟。要成为一名成熟的评论家,首先要具备中外历史、人文等各方面的知识素养,打下扎实的学理基础并形成自己的学识及评判能力;还必须有意识地接触大量文艺作品,追踪观察当代创作思潮,在不断的思考和写作中慢慢成长,直至形成稳定而又开放的文艺评价体系。这个过程没有二三十年的积累,是办不到的。因此,不可过于轻率地说文艺评论队伍‘人才老化’。当然,对青年文艺评论工作者的培育引导奖掖,极其重要,因为中老年评论家就是从青年而来的。只是对于青年,我们的心态不可急于求成,作为不可揠苗助长。”

“老化”与否,年龄是一个方面,知识结构又是一个方面。不过“寄望青年评论家”总是没错的。总体说来,青年评论家的展现舞台还较缺乏,成熟总是相对的,多给他们平台亮相,才能让更多的青年评论家脱颖而出。

要做好“剜烂苹果”的工作,需要独立批评

习总书记在讲话中谈到,“像鲁迅所说的那样,批评家要做‘剜烂苹果’的工作,‘把烂的剜掉,把好的留下来吃’。不能因为彼此是朋友,低头不见抬头见,抹不开面儿。”

很多文艺界人士对于习总书记打的这个生动比方印象深刻,因为文艺界长期缺乏客观犀利的“批评”声。“目前的文艺评论界,说好话和赞美的多、抬轿子吹喇叭的多;实事求是少、直言不讳更是少。”上海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漫画家郑辛遥感慨道。

汪涌豪指出,文学批评一定“要讲负面的话”:“我们往往喜欢把话说得太满,但其实再伟大的作家,其作品肯定不是十全十美的。一个好的作家,是能承受批评的。只有这样,创作才永远是未完成的状态,永远是清醒的、在途中的。文学的历史是时间写的,无论作家还是批评,都有一个被时间淘洗的过程。时间会做出安排。”

毛时安认为,文艺评论家不敢“批评”,跟目前文艺评论受到几个方面的制约有关。“第一,人情的制约;第二,金钱的制约;第三,市场的制约;第四,体制的制约。不少地方上重要的文艺创作,都是由当地政府主管部门背后推动运作,作品总策划、总监制、出品人上挂名的就是当地的宣传部长或分管的副市长或文化厅厅长,评论家若一批评就把这些领导都得罪了。所以我个人主张,今后文艺创作除了必须的,其它‘戴帽穿靴’都不要,这是有碍文艺批评健康发展的。同时,作为评论家,独立坚定的文化立场、健康的人格很重要,要努力摆脱四个制约,展现批评的理性力量。”

近年来,评论家与被评者之间的官司也多了起来。前些年,谢春彦因一篇发表在《文汇报》上的文章《钱,可通神,亦可通笔墨耶》被范曾告上法庭,最后范曾撤诉。“这说明现在有些艺术家连起码的容言之量都没有。二十多年来,我写了不少批评文章,远比这篇文章厉害,有些指名道姓,有的写得很尖锐,但从来没有惹来官司。以前,批评者和被批评者一般就在报纸上发商榷或争论文章。譬如,鲁迅和施蛰存笔战,施蛰存并没有因为被鲁迅痛骂就告鲁迅,或是作出很过激的反应。所以说,中国的文化人,要有点责任感、气节,还要有点气度。”

前一阵,有位影评人发布了一篇质疑《夏洛特烦恼》有抄袭嫌疑的文章,引起片方不满,并提起诉讼,声称对方诽谤名誉,要求赔偿221万元。不过据石川了解,要求巨额赔偿这样的回击不算厉害的,前几年北京电影圈内传出,有人出价买一个影评人一条胳膊,那个影评人吓得到老家躲了几年。“现在评论界面对着来自不同方面的压力。票房至上的当下,若你批评了某部影片,片方要么给你一笔封口费,要么来硬的进行威胁。我在上课的时候,会提醒年轻学生,批评的出发点是与人为善,评论时要尽量客观,不要太极端,太刻薄,这也是保护自己的一种方法。”

郜元宝指出:“有些来无影去无踪的评论人,忽然发出批评声,会让被评者害怕、紧张,尤其对电影来说,可能会影响票房。但是如果有一个相对稳定的、良性的批评机制存在,具有相对的权威、公信力,选择比较合适的时机比如影片下映后评论,电影人可能就不会太敏感。权威批评也需要某种透明性。”

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秘书长郦国义指出:“习总书记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我认为,文艺评论也应该把人民作为文艺评论的主要服务对象,文艺评论应该把美育普及、提升整个民族的审美素养作为重要职能。”对此,郦国义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第一,继承发扬中华美学精神,加强文艺理论建设与普及。像钱谷融先生提出的‘文学是人学’的理论,既有深刻的内涵,又深入浅出,让民众易于接受。第二,对文艺作品进行鉴赏、评析,引导受众去欣赏好作品。对于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作品,文艺评论也要参与议论和引导,从根本上提升大众的美学修养。第三,通过文艺评论提高文艺界从业者自身的文化素养以及艺术作品的质量。就像王朝闻先生的艺术评论对川剧、评弹的分析,促进了两个剧种的发展。文艺评论家应该在这方面做些扎扎实实的工作。”

杨燕迪认为,目前要建立评论的独立性,不能只是道德层面的要求,要有正常的体制支撑。“上海这几年演出市场高度繁荣,也有一些媒体在积极跟进,如《文汇报》开设了音乐评论版面,且跟我们学校合作,我校师生会对重要演出等做相关评论。但这也有问题,由于篇幅限制,更深度的思想性、文化性的观点难以阐释完整,也难以树立权威的评论家。因此我一直在呼吁建立类似于欧美国家的比较成熟的专栏评论家制度。国外,大型正规报纸一般会有音乐评论专栏,往往定期聘请专业的评论家撰稿,聘期可长可短,最短一般不会短于一年。这个体制里评论家是一个固定的职业,拿的是薪水,不是稿酬,他们写作的自由度也比较大。这些权威的职业评论家在专栏上长期发声,也影响了所在城市的整个音乐生活,并引导一般市民的音乐趣味和审美意识。专栏评论员要对报纸负责,若专业程度不够或不公正,就会被解雇,因此他们很重视自己的声誉,有自己的立场。我认为从制度上保障独立性,才可能解决评论面对的诸多复杂问题。”

马纶鹏指出:“美国文艺少严肃经典,但文艺评论却是一朵奇葩,独立,坚韧。很多专业的评论家对自己的文字负责,走心,不盲从,不软文,利益上不求人。美国大众习惯的传统方法是读书、听剧、看电影之前看看文艺评论,所以百老汇一个戏的成败和当时纽约一二十家报纸第二天的评论有直接关系。虽然现在网络发达,但无论怎样,由于评论的独立、客观与导向性,当美国人困惑或想被指点迷津的时候,他们还是依赖这个值得信赖的评论机制。”

当然,独立评论机制的建立并不仅限于媒体。去年4月21日,山东在全国率先建立“签约文艺评论家”制度,所有签约文艺评论家按每人每年2万元的标准补贴,经费列入每年的财政预算。省委宣传部每年还将对签约文艺评论家履约情况及成果质量进行评估,并根据考核情况落实补贴奖励政策。每批签约文艺评论家聘任期限为3年。

纪慧玲介绍,表演艺术评论台是当地的文化艺术基金会提出的项目计划,委由民间单位执行办理,无经费之忧。“为维持评论独立性与公正性,本台针对投稿文章订有投稿规则,规范基本伦理与守则;针对网站主动邀请的驻站评论人、特约评论人、项目评论人,亦彼此建立相关守约共识,期建立可供外界检视的评论指标。具体来说,观赏演出涉及购票与赠票,本台均要求评论人(不包括投稿作者)自行购票。本台规范评论台人不得担任、参与被评论对象(作品)从制作到演出的全部工作内容,包括顾问、推广讲座、导聆等工作,以回避相关利益或利害关系。对可能引发外界联想的网络关系,比如师生、同行、亲属,亦建立基本回避共识。”

看来,在探讨“独立批评”的机制方面,已经有了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显然,要做好“剜烂苹果”的工作,没有体制支撑和机制配套,也是步履艰难。

从制度和机制上营造文艺批评良好氛围

目前,整个文艺界对文艺批评正进行诸多反省,社会上一些人认为今天的文艺批评“缺席、缺位”。对此,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杨扬认为,文学批评在今天也有被误解和遮蔽的地方。“从我个人的体会来说,几十年来国内有一批文学批评家一直在从事文学研究和文学批评。以上海近三十年为例,上世纪八十年代,上海的文学批评界人才众多,王元化、钱谷融先生等前辈,是组织、领导者。他们学贯中西,视野开阔,立足点高,对一个时代的文学批评风气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那时,李子云、王纪人等批评家是上海文学批评的中坚力量,许子东、陈思和、王晓明、宋耀良、毛时安、吴亮、程德培、李劼等初露锋芒。九十年代,文学批评的专业化、职业化程度有所增强,新产生的批评家,大都在高校任职。如新世纪初出版的《上海新批评丛书》的作者,他们都是上海各高校中文系最年轻的教授,他们对上海文学批评的发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新世纪以来,上海的文学批评仍然活跃,标志之一是2014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了16位上海文学评论家的论文集,在一个地方集中那么多评论家,这在国内是罕见的。”在杨扬看来,最近三十年上海的文学批评力量始终存在,每个时期都有自己的代表人物和批评特点。“对于文学批评的评价要根据各个不同时代的特点来进行综合考虑,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文学批评,论战比较多,显得比较热闹。而今天上海的批评家活动舞台更开阔,他们广泛参与国际国内重要的文学活动和学术交流,各有各的学术空间。所以,不能简单地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标准来要求今天。”

陈思和也认为,以前的文学批评的影响力是被夸大的。“上世纪50年代的文学批评是一个国家政策的体现,文学批评的立场转移到政治立场。一篇评论文章可能会决定一个人的生死大权,这不是批评本身的作用,而是国家权力集中的体现,与纯粹意义上的文学批评不是一回事。这种影响我们现在还是不要为好。其实目前文学批评也没有失落,而是‘场’的转移,现在评论家大部分在高校,通过课堂上课、发表学术文章、著书立说、参与研讨会等渠道传播思想,这也很正常。至于文学批评学院化与现在大部分大众媒体娱乐化、不承担严肃评论任务也有关系,读者也不会在大众媒体上看严肃的批评。”

王纪人也有类似的看法,“现在说文学评论不景气不繁荣,跟事实有出入。每年全国各地召开大量的研讨会,众多文学评论刊物发表大量文章,不能说批评家不努力,或者说评论缺位、失语。”然而,为何现在的文学评论让人印象不深刻,缺乏大众影响力呢?对此,王纪人表示:“文学评论的一大关键是要对好作品做及时的评论。然而,有时文学评论文章的刊登也涉及一定的人脉关系,因此造成有些作品有几十篇评论,有的作品一篇评论文章也没有,形成一种资源不对称,造成评论的不公,好的作品也可能被忽略了,成为遗珠之憾。评论无论讲好讲坏,都要击中要害,既有文本依据又有学理依据,同时反映评论家的创见、洞察力以及犀利的锋芒,这也是一种修养和智慧。评论家切忌为了吸引眼球而专门找茬、专找名家下刀甚至不惜爆粗口,把自己定位为‘拳击手’。这样的恶评加上一些媒体的推波助澜,看似热闹却会形成一股江湖气,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杨扬认为,文学批评的媒体呈现与专业评价要区分对待。“文学批评是专业性比较强的,不是说谁的文章写得尖刻,在媒体前嗓门大,谁的文章就好。像王元化先生、钱谷融先生等老一辈学者,即便是批评别人的文章,语言文字都是温文尔雅,从不气势汹汹,摆出一副真理在握的架势。但今天的媒体中,这样的批评文字太少了。这是我们今天的文学批评家应该自我反省的。”

郜元宝表示,目前中国文学批评的权威性不够,这个权威不是人为的,是通过一定公信力建立起来的。“中国文学批评要重建权威,除了批评风气上的改善外,还需要更好的专业性。文学批评不仅要贴近时代、贴近实际,还应该有点历史感,把文学之前走过的路也作为一个参照。”郜元宝指出,要提倡真诚、大胆、自由、独立的批评,也要提倡开放的批评空间,“目前批评空间的扩大并不等于批评心态的开放。某些作品到现在为止还是由一种特别的标准评价。那些获了大奖或被重要媒体报道或领导说好的作品就被认为是好作品,我称之为‘好了’歌,‘好’了后往往‘了’了,最后成过眼云烟。所以应该把作品放到更加开放的空间进行更加自由的评论,不能被三个‘好’束缚住。”

现下,文艺批评正越来越受重视,但不能为求热闹而操之过急。一个健康的批评空间与常态的建立需要多方努力。习总书记讲话中说:“加强文艺评论工作,除了依靠评论家自身的努力之外,更需要加强组织领导,为开展批评创造良好条件。”据郦国义介绍,在市委宣传部领导支持下,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设立了文艺批评专项资金。设立文艺评论基金,上海是首创。目的在于加强文艺评论的阵地建设,尊重发挥评论家的积极性,通过加强文艺评论建设,提高创作质量,并提升整个民族的审美精神。目前基金会主要对本市八家主流媒体(含报纸和电视台)的文艺评论专版、专栏和栏目进行资助,其中包括对相关媒体刊发的评论稿费给予补贴(提高评论稿酬,达到每千字五百至六百元左右)。同时,对上海创作的文学、影视、舞台剧作品的专题评论研讨提供资助。“此外,基金会与上海剧协一起举办的青年编剧扶持项目‘新剧本朗读会’上,剧作由专家点评,将文艺评论前置。”如今,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的项目资助包括了上海文艺创作生产和文化活动的主要方面,涵盖了文艺创作生产和传播的全过程,贯穿剧本创作、摄制或制作、演出、展览和评论各个环节,这在全国是一种创新。郦国义介绍,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还会定期举办文艺评论双月座谈会,把上海著名的文艺评论家请来,围绕文化现象和创作动态乃至文艺思潮进行深入的研讨交流。“座谈会上,市委宣传部的领导到场倾听文艺评论家的意见,进行深入交流。”

目前,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正在积极筹备中,有望很快成立,这让文艺界人士期待,希望“评协”的成立能够推进上海的文艺批评,比如管燕草就希望上海评协能帮忙邀请一些对戏曲感兴趣的评论家,与剧团进行更深入的交流。杨燕迪则希望上海评协能推进、优化评论家与媒体的联姻机制。朱光则建议,目前中国评协有青年工作委员会,上海评协能否与之对接,培养青年评论人才……

相信随着文艺评论工作机制的不断完善,文艺评论者的不懈努力,文艺批评这把“利器”将会发挥精准、有效、强大的战斗力。

作者:胡凌虹

第3篇:也谈开展设计批评

《装饰》杂志发起了“设计批评主题研讨会”和展开设计批评的呼吁,我认为是非常及时和必要的,它的意义在于引发我们对中国设计界的发展与存在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揭露矛盾、诊治积痼,扬清止浊、辩理矫妄,促进我国设计事业的发展,其重大深远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

开展设计批评,可以是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可以针对某件设计作品或某一现象,也可以统揽全局,针对某个时期、某种倾向或问题进行反思和剖析。对于我国设计界取得的成就和进展,是有目共睹的。对于存在的问题,业内人士也是洞察秋毫、痛心疾首的,长期以来如鲠在喉,虽然人微言轻,总想一吐为快。下面就我国设计界目前存在的十大通病,谈谈个人看法。

一、设计地位不受重视

从中央到地方,从领导者到平民百姓,对于设计是“经国之本、强国之术”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我国虽然已有类似“神州三号宇宙飞船”的尖端设计和科技发明500万元大奖的举措,只怪我们自己不争气,没有做出赫赫业绩而得到相应的重视。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能够兼任英国工业设计协会名誉理事长,亲自垂询工业设计的发展,大概是她意识到英国设计一旦败于竞争对手,就会严重危及到国家前途。“入世”后的中国真的“狼来了”,我们可不能引颈以待。20世纪六十年代日本的崛起,举国上下奉行“科技兴国、设计开路”的“设计兴国”的决策,一举成为世界强国。设计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各级政府都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二、设计市场浮泛无序

“浮”是指设计市场氛围的浮躁,“泛”是指低俗设计作品的泛滥。“无序”是指设计市场的机制在低层次运做。客户和设计决策者对设计评价缺乏必要的素养,设计者以牺牲好的创意为代价,迎合甲方要求,其结果必然是低水平的市场虚假繁荣。有些招、投标暗箱操作,送礼、回扣之风盛行,一些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杂牌军”扰乱市场,抢业务、占地盘,竞相压价,造成市场的混乱和无序。

三、设计队伍良莠不齐

这些年我们确实培养了一批年轻的优秀设计工作者,但是也冒出了一大批“玩电脑的设计家”。他们以为学会几个电脑软件就能搞设计,凑几台电脑、租个门脸就挂起“设计工作室”的牌子。自从有了电脑制图手段,大有电脑替代人脑之势。设计创造力衰减和追求表面花哨,导致有深度构思的作品凤毛麟角。就连有相对优势的平面广告设计,也几次进军嘎纳全军覆没。更有一些人抄袭成风,自我标榜。相当一部分设计师自身知识结构不完善。在国内、国际上有知名度的设计师屈指可数。

四、设计产业孱弱堪忧

研究所纷纷解体。新起的设计工作室遍地开花,多数属于“三小一少”(规模小、投资小、业务额小,投入产出贡献少)的“作坊式”企业。设计实力缺少“省级队”和“国家队”。设计产业在整个经济链条中,未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与形势的发展和任务需求很不适应、很不相称。

五、设计管理无所作为

设计要不要管理?由谁管理?如何管理?在我国还是个“扯皮”的问题。这既是设计的管理,又是管理的设计。对于前者,我们在改革开放之初,曾有调动国务院下属七个部委成立“中国包装协会”的举措,以解决包装行业和包装设计问题。之后建筑装修、工业设计等纷纷成立设计协会。但都是民间组织,缺乏管理的权威性,更谈不到有效管理。现在政府正致力于转变职能与推进设计振兴,但如何操作还尚无眉目。对于“管理的设计”,确是系统工程。其中包括设计环境及整体目标与战略、队伍与产业、方向与政策、评价与预测、设计转化、权利保护、资质考核、人才培训、国际交流等等。相对于这些要干的工作无所作为,也可以说我们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设计管理。

六、设计观念偏执落后

重艺术、轻设计,把艺术设计等同于设计。这种观念影响甚大,根子很深。中国是一个文化艺术底蕴很深的国家,对“器”历来有轻视的传统。这一点与标榜艺术的法国相似,而与“实用主义”的美、英相左。法国人1951年就有“工业美学”的机构和刊物,但直到1983年还迟迟不能接受DESIGN(设计)这个名词。设计被认为是为文化服务的,文化部是设计师的雇主和上司。

英国设计家艾伦·泰伊来华讲学,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尚存在这么一个问题,由于如此之多的设计师的艺术素质优于设计师素质,他们往往过分强调自己的艺术实力,其结果导致缺乏一种目标明确的研究。”这真是旁观者清。这个问题解决不了,我们也不会成为设计强国。与此相关,把标新立异,表达个性当作设计创新的惟一宗旨,以设计者个人的艺术观来刺激消费者。还有把设计当作赢利手段,片面追求高附加值(如一盒月饼经过包装卖到数百上千元)。有相当数量的人把设计局限在狭隘的生产领域去认识。今天的设计问题已扩展到环境、生态、资源、社会控制、生活质量等方面,离开这些我们的一些观念就显得陈旧、落后。

七、设计方法贫乏保守

计算机作图、彩色打印使设计表现手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但是这并不等于设计方法有什么新的突破。“家有敝帚、享之千金”,“东向而望,不见西墙”。现代设计有两个特征:一是新学科、新技术、新方法的综合和交叉,信息论、控制论、对应论、智能论……需要引入先进的思维模式以求构思和方法有所突破;二是设计对象的多维性、复杂性,含有多种因素的系统工程(如从制造——使用——回收)。传统的单维、静态设计已不能适应需要。设计思维要有多元性、整体性、综合性、灵活性。但我们一些人不善于吸纳这些新学科、新方法,找不到自身设计理念的欠缺,反认为是“隔靴搔痒”。

八、设计研究步履蹒跚

不仅是理论研究,整个设计研究严重滞后,这是不争的事实。从以往偏窄的专业范围,向广义的设计研究转变,也是设计在总体文化框架中的位移。我们的设计还没有上升到“设计学”的地位。在一片急功近利讨价还价的喧闹声中,设计失去了理性的自觉。在铺天盖地般的装修、时尚类的出版物中,有分量、有见地的设计研究力作凤毛麟角。像《装饰》这样的学术刊物实在太少了。学术年会多数也不开了。设计研究并没有全面、深入、既有理论高度又结合实际地开展起来,步履蹒跚地走过一年又一年。

九、设计教育喜忧参半

喜的是设计教育遇上前所未有的大好发展机遇,通过国际交流和总结,对于设计教育规律性的认识有所提高,初步建立了我国设计教育大的框架;忧的是设计教育体系中还有一些重要缺环。文理兼容尚有欠缺,知识摄取营养不良,重业务技能,轻理论修养。囿于专业范围,忽视复合性知识和创造意识的培养。部分教师搞第二职业,学生打工荒废学业,造成教学质量滑坡。教学方式单一死板,社会实践流于形式,教学内容比较陈旧,教学手段有待完善,教育的超前性和延伸性更需要很好研究解决。

十、设计批评缄口无言

在设计界设计批评基本没有开展起来。不少庸俗低劣的设计作品和自我标榜的包装、炒作,污染着设计环境。“大师”帽子满天飞,多送桂冠少栽刺。作为最大传媒的电视广告,有些简直俗不可耐、令人作呕,但并没有受到公开批评,城市雕塑垃圾更是随处可见。不满甚至是愤怒的声音,多发泄在下面。有的人抱着“管不着”也“管不了”的心态,远离“批评”这个是非之地。其实这仅是表面现象。批评的“无为”反映着理论武器的“无力”。要批评就要讲道理。在“时间就是金钱”,设计又能赚钱的诱惑下,没有多少人愿意去坐冷板凳。这才是我们的悲哀。设计批评缄口无言,不等于无话可说,但愿从此给它创造一种批评的氛围。

以上这些弊病和问题,有些是司空见惯的,总结起来也不新鲜。有些是个人看法,难免有偏激不当之处,但是这些问题只要重视起来,大部分是容易解决的。让我们满怀信心、驱散阴霾,去迎接设计的新时代。

(梅映雪 河北师范大学工艺美术系主任)

作者:梅映雪

第4篇:如何开展好批评与自我批评(1)

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我党的三大作风之一,批评即对缺点和错误提出意见;自我批评即对自身的缺点和错误进行查找和剖析。我们经常的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才能有效地抵制各种歪风邪气,才能及时地纠正缺点和错误。我想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要做到真批实批,以整风精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以身作则,自我剖析

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和“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既要严肃认真,又要心平气和。严于自我批评,体现坚强党性、坦荡胸襟、律己精神。心诚则灵。只有严于自我批评,批评别人才有说服力、才有资格、才能被人理解和接受。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对自己的缺点错误认识越深刻,改正越彻底,越能得到组织的信任、同志的理解和群众的支持。对自己的问题认识得越全面,越能取得干部群众的信任;对原因的分析越深刻,越能认清问题的本质和危害;对根源的剖析越到位,越能触及思想和灵魂。

二、心胸开阔,乐于接受批评

有些深层次的问题,仅仅靠自我认识是不够也是不容易的。坦诚相见,触及思想的相互批评,往往能使被批评者产生刻骨铭心、切肤之痛的效果。如果批评和自我批评成了形式化,客气话开头,奉承话居中,希望话结尾,把民主生活会变成了“评功摆好会”。即使讲一些情况和问题,往往也是讲客观多,讲主观少;讲工作多,查思想少;讲笼统多,点具体少;自我检查多,相互批评少;提希望多,摆问题少等等。个别干部当面客客气气,背后说三道四;当面亲亲热热,内心疙疙瘩瘩;会上少言寡语,会后叽叽喳喳。这是一种很不正常的情况,也是一个非常可怕的现象。还有一些领导干部不愿开展批评、不敢开展批评,关键在于缺乏开展批评的环境,在于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缺乏接受批评的诚意。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领导干部接受批评态度诚恳,相互批评就会中肯。我想对待批评意见,无论是来自哪里,也无论是什么内容,只要是批评得对,就应该接受、整改;即使批评得不准确,也应该宽容对待。领导者要有虚怀若谷的谦逊态度、闻过则喜的坦荡胸襟来对待批评,才能听到真话、实话,批评和自我批评就能正常开展起来。

三、无私无畏,敢于开展批评

一些领导干部不敢开展批评,主要是情况不明,对班子成员接触少、了解浅,心中无数,批评不到点子上、击不中要害;或者是自身不硬,批评别人理不直、气不壮,担心引火烧身;或者是私心严重,自我批评怕失面子,批评上级怕穿小鞋,批评同级怕伤和气。批评就是揭伤疤、戳痛处,必须真理在手、正气在胸、自身过硬。要有坚持原则的正气,做到讲党性不徇私情,讲原则不讲关系,讲事实不留情面;要有无私无畏的勇气,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心底无私,出以公心,对各种错误思想和行为,该批评的要批评,该得罪人的要敢于得罪人,并且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坚决抵制好人主义,克服庸俗作风。

第5篇:用好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

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是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作风,集中体现了我们党的宗旨以及思想路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三者紧密联系,相互促进。其中,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抵制和克服各种不良作风的锐利武器,是发扬党的优良作风的重要条件和保证。在这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中,中央强调,要以整风精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这对于确保活动的正确方向,取得群众满意的成效,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必须放在突出位置。

一、拿起并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一有力武器 有无认真的批评和自我批评,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特点。中国共产党正是在自觉的认真的批评和自我批评中,为了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虽历尽磨难曲折却不断发展壮大,始终保持了先进性与纯洁性。当前正在开展的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要取得良好成效,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一武器非常重要。

首先,开展认真的而不是敷衍的批评和自我批评,是集中解决“四风”问题的重要方法。从总体上看,当前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情况是好的,党群干群关系也是好的,这是主流。同时,我们必须看到,党内

1 脱离群众的情况大量存在,集中表现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上,这也是群众深恶痛绝、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又是损害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根源。这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聚焦作风建设,集中解决这些问题,顺民意得民心。“四风”问题是党内作风问题,解决的主要方法是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引导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自觉地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主动地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来一次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使我们党的优良作风得以传承和发扬。

其次,开展认真的而不是敷衍的批评和自我批评,是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重要途径。这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深刻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教育。活动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体现了新形势下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要求。领导干部改进作风,既要接受群众的教育和党组织的教育,也要进行自我教育。从根本上来说,群众和组织的教育,也要通过自我教育才能发生作用。因此,改进作风就需要领导干部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把自己身上存在的“四风”问题找准,深挖产生“四风”的思想根源,触及灵魂深处,从而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再次,开展认真的而不是敷衍的批评和自我批评,是调动领导干部和广大群众两个积极性的重要手段。教育实践活

2 动要按正确方向推进深化,必须充分调动领导干部和广大群众两个积极性。事实证明,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要靠领导干部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开展好批评和自我批评,敢于“揭短”,可以让群众看到领导干部敢于正视并解决问题的决心。领导干部走出机关,放下身段,到群众中去听取意见,向群众求教,向群众学习,向群众“亮丑”,解决群众关注的一个个问题,可以让群众看到领导干部的诚心诚意,看到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发挥示范带头作用的实际行动,进而激发起广大群众关心党的形象、关心党的事业、关心领导干部健康成长的责任感,调动起群众真心帮助领导干部改进提高的积极性。

二、 掌握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价值尺度

对待批评和自我批评有两种根本对立的出发点:一种是从人民利益出发,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一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不讲真话,遮掩错误。两种态度反映了不同的价值尺度。

毛泽东同志说:“共产党人必须随时准备坚持真理,因为任何真理都是符合于人民利益的;共产党人必须随时准备修正错误,因为任何错误都是不符合于人民利益的。”为人民谋利益,是共产党人一切言论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人民利益至上,是共产党人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价值尺度。坚持用这个尺度来“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就

3 会具有高度的党性自觉,照出缺点差距,端正思想行为,洗去灰尘污垢,根治顽疾。

掌握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尺度,就要摆正领导干部与群众的关系,正确对待手中的权力。习近平同志说:“我们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人民群众是历史主体,是社会前进的根本力量。人民是国家权力主体,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接受人民的委托行使权力,就要把行使权力的过程作为为人民服务的过程,做到“为民用权、公正用权、依法用权、廉洁用权”。毛泽东同志认为,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是人民的儿子”,“都是人民的勤务员”。习近平同志明确强调,“领导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一个领导干部如果真正认识到自己是人民的“儿子”、“勤务员”、“公仆”,那么就会时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对人民满怀敬畏和感恩之情,自觉地通过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随时克服权力运用过程中存在的缺点和错误,主动地接受来自人民群众的批评和监督。

掌握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尺度,就要坚决消除个人利益至上的思想。领导干部的利益应当受到法律和规章的制约,也应当受到合理的保护。如果追求和攫取在此之外的利益,就必然要损害人民的利益,损害党在群众中的形象。如果以个人利益为尺度,那么,批评谁不批评谁,说什么不说什么,都要在心里打“小九九”。批评领导害怕“丢官帽”,批评同

4 级害怕“打小报告”,批评下级害怕“失选票”。自我批评害怕丧失威信,害怕领导不信任,害怕群众揪住不放。这些心态都是个人利益至上的表现。怕这怕那,为什么不怕党和人民的事业受损失?为什么不怕自己的缺点错误发展下去会自毁前程?因此,只有丢掉个人利益至上的尺度,掌握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尺度,才能出以公心、出以诚心地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一有力武器。

三、把批评和自我批评贯彻到教育实践活动全过程 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都离不开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一利器。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以整风精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必须贯彻始终。

首先要把整风精神贯彻始终。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惩前毖后、治病救人,这些体现整风精神的要求,应当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得到更好的体现。只有秉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态度,才能激发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自觉;只有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才能使批评和自我批评触及思想深处;只有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才能把握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正确方向,达到增强团结、促进工作的目的。因此,必须把整风精神体现在教育实践活动的每一个步骤和每一个环节。

其次,要在“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全过程中,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一武器。照镜子主要是以党

5 章为镜,在宗旨意识、工作作风、廉洁自律上摆问题、找差距、明方向。只有坚持和发扬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首先承认自己的不足,承认有照镜子、找差距的必要性,才能照出问题来。正衣冠主要是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勇于正视照镜子照出来的缺点和不足,正视矛盾和问题,敢于触及思想,端正行为。只有坚持和发扬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才能认清缺点和不足、矛盾和问题的危害性,从自己做起,从现在改起,正一正党性修养,理一理党员义务,紧一紧党纪国法,保持共产党人的良好形象。洗洗澡主要是在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在领导班子内以整风精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开好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清洗思想和行为上的灰尘,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这一重要环节,突出要求开展认认真真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对照检查的问题要准确真实,分析原因要全面深刻,特别要从理想信念、宗旨意识、自身修养、政治纪律方面找原因。如果批评和自我批评流于形式,那么这个环节就可能走过场,就会从根本上影响教育实践活动的实效。治治病主要是区别情况,对症下药,对作风方面存在问题的党员、干部进行教育提醒,对问题严重的进行查处,对不正之风和突出问题进行专项治理。这是整改落实的关键步骤,需要贯彻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开展认真的、健康的、积极的批评和自我批评,通过自我检查与组织帮助紧密结合,治好“四

6 风”之病,转变干部作风,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组织帮助、查处、专项治理,都是治病救人,都是教育干部,关心干部健康成长。这个目的,必须通过领导干部自身的思想斗争才能实现。因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变化的根据。如果缺乏自我批评、自我认识提高,那么组织上的帮助就会落空。总之,贯彻落实“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须臾不能离开批评和自我批评。 再次,要把批评和自我批评同边整边改紧密结合起来,把说与做、认识与实践统一起来。改进作风,不仅要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查找出问题,挖出思想根源,还要制定出整改措施,逐项加以落实,以实际成效强化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用,使领导干部感受到批评和自我批评对于端正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改进工作的重要性。如果只说不做,知而不改,批评和自我批评就会既空又虚,不但会令群众失望,也会给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形象减分。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通过加强学习、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提高思想自觉,属于认识阶段;通过整改举措的落实,提高行动自觉,属于实践阶段。只有把这两个阶段紧密联系起来,使主观见之于客观,认识见之于实践,才能做到以“知”促“行”、以“行”促“知”,知行合一,实现教育实践活动的目标。

第6篇:好干部就要敢于批评与自我批评

古有“吾日三省吾身”的思想,只有自己经常总结,才能找到自己的优缺点和不足。经常地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虚心地接受批评能不断地改造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自我。习近平同志近日在河北参加省委常委班子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题民主生活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批评和自我批评是解决党内矛盾的有力武器。当前,严峻的新形势对党员和党的各级组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加需要发扬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做一名好干部就是要敢于批评与自我批评。

好干部要敢于批评与自我批评,重在虚心接受意见和建议。各级党组织要继续深入开展党风党纪律教育,鼓励和支持党内自下而上的批评和来自人民群众的批评。上级领导机关和领导者对于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要向下级组织和群众进行认真而诚恳的自我批评,不断消除任何政治的灰尘和微生物侵蚀党的肌体,以保持党的先进性。

好干部要敢于批评与自我批评,精于动真格、真开门、真亮丑。贯彻“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只有动真格才能找出实实在在存在的问题。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不能隔靴搔痒,更不能搞变相吹捧,而要实打实地摆问题、亮短处,没有一点勇气是办不到的。唯有心底无私、一心为公,把个人得失看得轻如鸿毛,把党的事业和人民利益看得比泰山还重,才会襟怀坦白,无所畏惧,勇于揭开自己的疮疤。

好干部要敢于批评与自我批评,实在落实整改缺点和不足。批评不是目的,而是为了纠错误、促团结、鼓干劲,把人心聚得更齐。要把批评和自我批评的焦点对准“四风”,不搞避重就轻,言不及义,以工作问题代替作风问题,拿班子问题掩盖个人问题。要不怕亮丑揭短,敢于把自己和别人的问题摆出来,接受班子成员和群众的批评监督。有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正视问题,不能改正问题。

开展好批评与自我批评能保持党的肌体健康,使党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有力武器,培养更多的好干部,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落到实处。

第7篇: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民主生活会发言材料

通过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使我对今后如何研究工作、如何开展工作有了更为清晰的思路。同时也在此次学习中发现了我个人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对工作缺乏深入的研究。由于自己多年以来在部队工作,对地方情况了解不够,对人际交往缺乏经验,有扎实开展好工作的意愿,但思路不清、方向不明、方法和手段弱化,缺乏必要的创新精神,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只是走过去的老路,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色。

二、工作状态混沌。主要原因是在工作过程中,没能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导致不分轻重、缓急、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结果精力没少投入,但是产出和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三、学习程度不够。没有认真深入的研究党在基层的方针政策,学习不够深入,走马观花,只是获得了一些比较肤浅的感性认识,而没有把它内化为自己的理性并用以指导工作。

以上是我个人认为在工作中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当然肯定还有其他问题。期望在以后的工作中逐一加以解决。借助此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我打算着重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事情,并坚持下去,培养形成良好的个人工作、学习和生活习惯。

一、加强学习。在学习途径上,要向书本学、向班子成员学、向广大先进学、向群众学,积累方方面面的经验。在学习范围上,要深入研究党在基层的方针政策,深入研究法律,要学习点哲学、经济学、历史。要把读“有用之书”和“无用之书”结合起来,拓展思维深度和广度。在学习方法上,要采取“精读”和“泛读”相结合,做好学习笔记。

二、深入研究工作。无论是不是自己分管的工作,都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增强对全局方方面面工作的认识程度。在此基础上,要发挥创新精神,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创新载体,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风格。搞好工作调研,及时解决问题,推进工作按照正确的发展思路前进。在研究工作的过程中要擅于抽丝剥茧,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事半功倍的解决问题。

以上就是我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以及在此次学习活动中查找出来的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一点改进的想法。至于我工作、学习、生活中还存在的其他问题,希望同志们本着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原则,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同时也更期望同志们对我未来的发展提出更多好的指导。

2009年11月24日

第8篇: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增进“两委”班子更加团结

----在2010年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上的发言

**社区党总支副书记

民主生活会制度是我们党的一贯优良传统,按照街道党工委的要求,今年我们的民主生活会是以“贯彻落实《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确实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和创先争优为主题,牢牢把握“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加强基层组织”的总体要求。加强干部作风建设,既是一个老课题又是一个新课题,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应在作风建设中走在普通干部的前列,率先垂范,切实转变个人的作风,在党员干部中树立良好的形象,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增强拒腐防变意识和能力,始终保持清正廉洁的自觉性,在思想上牢牢筑起党风廉政建设防线和思想道德防线,经受住各种风险的考验,自觉抵制歪风邪气。结合创先争优活动,在工作中努力实践科学发展观,推动科学发展,争做优秀社区工作者,争当优秀共产党员。自己认真剖析自身存在的问题,并制定整改措施与努力方向,努力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

一、自身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对理论学习态度还不够端正,总感到自己学的差不多了,不想学,缺乏与时俱进的精神,不能深入学,认为廉

1政建设与自己无关,不用学。

2、得过且过的思想影响干部作风建设。工作习惯按部就班,创新干劲不高,在思想观念上跟不上新时期要求。

3、存在本位主义思想,思想认识与工作行为中对份外工作有敷衍情绪。

4、在工作中只知道埋头苦干,平时与班子成员交流沟通较少。

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一是对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的认识还不够明确;二是思想作风建设还没有摆到头等重要的位置;三是缺乏忧患意识。同时上述问题的的存在直接影响到工作作风和学风建设。

二、解决自身存在问题的整改措施与办法

1、要进一步提高对作风建设的认识

要认真学习党的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学习《廉政准则》,确实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作为党员领导干部首先要勤奋好学,学以致用,要始终把学习作为加强作风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一身清正廉洁,发挥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做到勤政高效,在政治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迷失方向。

2、要进一步加强自身的作风建设

党的作风建设既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又是一项现实而紧迫的工作。认真落实党的作风建设的主要任务,就是

要坚持“八个坚持与八个反对”。在工作中,大力提倡努力树立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一是要勤奋好学,学以致用;二是要心系群众,服务人民;三是要真抓实干,务求实效;四是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五是要顾全大局,令行禁止;六是要发扬民主,团结共事;七是要秉公用权,廉洁从政;八是要生活正派,情趣健康。

3、要在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过程中加强作风建设 必须把加强干部作风建设贯穿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全过程,要坚持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理论和实际相统一,要强化公仆意识,反对以权谋私,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提出发展目标,研究落实措施。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要有求真务实的作风,在社区形成求真务实的良好风气,形成工作创新的良好环境,形成干事业,干成事业的良好局面。把求真务实作为建功立业之本,多干些有利于谋发展、促振兴的事,多干些群众十分欢迎的事。多干些虽然无益于个人扬名出彩,但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很有好处的事。

4、要坚持制度落实岗位责任制过程中加强干部作风建设 作为社区来说,尤其自己作为一名社区领导来讲,要守好自己的岗,尽好自己的责,确实把精力放在干事业上,把才干用在促振兴、促发展上,把功夫下在抓落实上。要通过行之有效的制度规范,经常思考和检查所做的工作是不是符

合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的要求,经常思考和检查所做的工作是不是开拓进取、实事求是、深入扎实、忠于职守、高效快捷和清正廉洁。

5、要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加强干部作风建设

自己作为一名社区工作者,又是一名社区领导干部,不但要在工作中率先垂范,争做一名优秀社区干部,还要争当一名优秀共产党员,为社区其他干部当好楷模,并在工作和生活中起到示范带头作用。同时在工作中要多与班子成员交流沟通,增进团结,在工作中做到交心谈心,相互支持帮助、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在生活中要把同事当成朋友和兄弟相处,做到工作中不失原则,生活中不失细节。并且要虚心接受不同的批评意见和建议。

以上是我的发言,有不对之处和没有说到之处恳请同志们多批评指正,本人一定虚心接受。

第9篇:班子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今天我校召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题民主生活会,是通过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大和总书记近期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照镜子、洗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以反对‘四风’、服务教职工为重点。按照县委和县教育局党委33号文件的程序准备的,会前,我校领导班子成员之间对班子存在的问题相互交换了看法,按照分工,班子成员也分别与学校每位教师谈了心,征求了大家的意见。下面,我代表学校党的群众路线领导小组对活动开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存在问题的表现:

(一)形式主义方面

1.班子集体的理论学习不够,思想需进一步解放。

①领导班子普遍存在理论学习不够,尤其是指导科学发展的理论比较匮乏,对现代教育理论和改革创新理论也缺乏系统的学习,致使平时工作中存在着重实践、轻学习的倾向,没有形成班子集体理论学习的长效机制,理论武装工作需要改进和加强。主要表现在:一是用于学习的时间较少,即使学了一些理论也不够系统,读书笔记、心得体会写得少;二是学习自觉性不强,参与有组织的学习目的不明确;三是学习内容肤浅,只求读过,不求读精,对所学内容理解不透彻、不深入,在学以致用上效果差。 ②目前班子集体思想解放的程度还不够,虽然有改革创新的意识,但力度较小,还往往限于惯性思维和经验主义之中。缺乏必要的敢想、敢闯的精神。工作中缺乏一定的开拓性,打不破传统意识、常规做法,特别是面对复杂的矛盾和严峻的问题时,勇于开拓、敢于突破明显不够,在一些问题的处理上瞻前顾后、畏首畏尾的现象还不同程度的存在。 2.学校管理制度体系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学校的有些管理制度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学校的发展,目前已不切合学校发展实际,需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制度建设流于方案的制定,但真正落实到位还待加强。 3.教师的切身利益还需进一步保障。事关教师切身利益的一些事情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4.存在以通知、会议来布置落实工作的现象,在跟踪检查和注重实效方面没有跟上。

(二)官僚主义方面:

1.班子集体深入课堂一线不够积极主动。

领导班子存在更多时候忙于日常事务性工作,没有更多的走进教室聆听教师的授课,更没有在课堂上发现教师的不足,与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不够。对新课程改革只是了解表面的、比较肤浅的东西,不能较深入的指导教学改革实践。 2. 对班主任面对面的交流不够,对班主任工作布置多,指导帮助少。

(三)享乐主义方面:

1.创新意识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如工作思路不新、不宽,缺乏全新的思维方式方法,境界需要再提升。 2.办公室纸张存在铺张浪费现象。 3. 奉献精神不够。

(四)奢靡之风方面: 1.公务接待有点超标的情况。

2.没有进一步加强师生节约教育,杜绝浪费、奢靡现象。

二、剖析问题存在的原因

(一)领导班子思想上未能引起高度重视,自身学习不够,政治素质、理论素养、认识水平还需不断提高。特别是对习近平主席的重要系列讲话和科学发展观理论的学习、理解不够透彻和深入。没能完全运用这些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指导自己的言行,从而导致认识上、行为上的一些偏差。虽然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学习时缺乏认真思考,只从字面上理解了这些重要思想但理解得不深不透。虽然真正认识到了政治理论学习是武装头脑、坚定信念、净化灵魂、提高思想觉悟的的武器。但又缺乏‚钻研‛的刻苦精神,缺乏深学苦读的恒心韧劲。

(二)理论与实践脱节。学校管理的体制机制不健全,班子创新能力不强,教师观念陈旧,教育手段落后,各种评价体系没有真正形成等突出问题,归根结底是理论与实践脱节造成的,不能真正体现理论知道实践,实践的层次低、起点低,虽然也在发展,但发展速度太慢,离科学发展观要求相距甚远。

(三)投入不足,各种教学辅助设施还在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校的发展。

三、改进方向

一要加强学习,不断深化建设学习型学校的理念,努力提高素质。学校要制定详细可行的学习制度,学习计划,雷打不动的坚决执行,除了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外,还要加强对现代教育理论、新课程标准、当代经济知识、法律知识、网络知识的学习,拓宽知识面和视野,启迪思维,特别是要加强科学发展观的学习。通过学习,实现真正意义的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通过学习,进一步提高班子集体和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文化素养,提升内在素质,树立崭新的人格形象;通过学习,增强适应新世纪领导干部工作的能力,以便更好地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在加强学习的同时,注重学以致用,以科学理论去指导实践。关心群众疾苦,力争多为群众多办好事、实事,提高为人民服务水平。 二要保持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学校班子的言行举止、精神状态,是反映学校整体面貌的一面镜子。班子成员必须要有开拓进取,勇创一流思想和良好的精神状态。一是身先士卒,努力构建团结和谐校园。团结和谐源于目标一致,领导、师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上下拧成一股绳。领导作风踏实、平易近人,在评先、晋级等方面尽力做到民主、公正,形成比较和谐的校园氛围。平时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首先做到;要求老师做到的,领导首先做到。以团队精神立和谐校风、奉献精神育和谐教风、人本精神塑和谐学风、创新精神促和谐发展。领导要带头增强事业心责任感。事业心的强弱,是能不能干好工作的关键。班子要对党的事业负责,每个成员就要把精力放在学校的发展上,把心思花在工作落实上,不断强化党性观念和宗旨意识、责任意识,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勤勉工作。二是要加强执行力度,抓好工作落实。‚细节决定成败,落实方能成功‛。执行能力就是把计划、方案变成现实操作的能力,它不是单一的素质,而是多种素质、能力结合与表现。学校发展离不开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也离不开学校的中层干部,学校的决策要通过中层干部严格的执行和组织实验,才能得到教师认可,提高中层干部的执行能力是学校管理的关键。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重在落实,落到实处,要坚持先学一步、学深一步,自觉做到以自身的表率作用带动教师,要紧密联系工作实际,做到用科学的理念谋划工作、指导实践、促进发展。三是要加强学校管理的精细化。老子曰:‚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成于易。‛可见精细化自古有之,并非什么新鲜事物。精细化管理,就是把管理的计划、组织、控制、领导等工作更细化,通过具体的细节操作,有序的按部就班的实施管理,从而达到一种滴水不漏的管理境界,实现管理的无隙化。如教学工作,要对教师的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考试五个环节作仔细的有效的规定,决不可出现随意化倾向。在常规管理中,以文明礼仪、讲究卫生等为突破口,从点滴抓起,常抓不懈。学校定期对班级管理、班会、常规教育等工作进行抽查,逐日公布各班常规管理的情况,促进常规教育和管理的规范化、正常化。通过规范常规管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带头养成良好的作风。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党性修养,提高思想境界,要把握做人、做事、做领导的行为准则,解决‚用心想事,用心谋事,用心干事‛的问题,做教师的表率。

上一篇:国企员工党建工作总结下一篇:党风廉政教育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