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高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2022-04-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给当前职高语文阅读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作为语文教师,唯有不断更新理念,提高自身素养,丰富自身底蕴,盘活教育资源,不断探索教育教学新方法,才能开辟一个全新的天地。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职高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职高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篇1:

职高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缺失与弥补

摘 要:职高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对于养成学生审美习惯、学习语言艺术、提升语文修养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审美教育是当下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学生文化素质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但当下职高语文阅读教学中,对于审美教育并不重视,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注重于应试方面,对一些语文知识也仅是局限于背诵或是理解的范围内,并没有达到预期的审美效果。当下职高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缺失,对语文教学的发展以及语文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来说,十分不利。如何弥补审美教育的缺失,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提升学生审美能力,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以《荷塘月色》为例,分析和研究了当下职高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缺失以及如何进行弥补。

关键词:审美教育;缺失与弥补;《荷塘月色》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素质教育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化,教育机制体制改革,语文教育更加注重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和素质能力的提升。但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语文教学想要从应试教育中解脱出来,还需要一段时间以及教学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就当下职高语文阅读教学来看,审美教育缺失,学生们对语文知识的掌握仅限于了解和掌握考试知识,对于中国古诗词、现代散文等文化缺乏审美观念,对于学生学习古诗词和现代散文十分不利。因此,培养学生语文阅读审美能力,对于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来说,十分重要,本文以《荷塘月色》为例,研究了职高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

一、职高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问题概述

审美教育是当下素质教育强调的主要问题的一个方面,注重审美教育,改变传统应试教育观点,是当下我国教育事业改革的热门话题。审美教育注重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能够更好地欣赏和运用,而并非是只服务于考试。就当下职高语文阅读教学来说,素质教育更加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在语文阅读当中,能够感受到语言美,感受到语文教学当中的内在美,这就要求职高语文教学当中,要注重审美教育。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要求教学工作者在进行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观点,让学生在语文阅读过程中,能够鉴赏文字美、培养自身创造美的能力。审美教育符合语文阅读教学的根本观点,是促进语文教学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职高语文阅读教学中,必须要注重审美教育的发展,它关系到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关系到语文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对于语文教学未来的发展以及语文知识更好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以《荷塘月色》为例谈职高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缺失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一篇语言优美的文章,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反映了朱自清内心的苦闷以及彷徨,字里行间透着朱自清心里的一种悲凉[1]。不过,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在讲述《荷塘月色》的时候,其思路主要是侧重于四一二之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生活处境,以及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处于白色恐怖下的彷徨心理,字里行间透着对当下生活现状的不满。这种讲解,侧重点落在了当时的政治环境上,主要是以当时的政治环境背景为主,教师讲述《荷塘月色》时,侧重点在于宣扬朱自清那时候的苦闷生活,其中心思想就是对现实社会现状的不满,这种单一并且较为片面的思想,并不利于学生对《荷塘月色》的理解,反而是以一种机械的模式记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以单一思路对《荷塘月色》内容和思想上的理解,我们不难看出职高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缺失,它忽略了作者个人情感,完全以一种片面的方式让学生掌握这篇文章表达的中心思想,而这种“中心思想”的理解也是基于这种片面理解方式之上的。《荷塘月色》当中,除了对当时社会政治环境的不满,对白色恐怖的一种控诉之外,同时也表现了朱自清内心的思家之情,这种情感,自然不可避免地出现在他文章中的字里行间。职高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在进行讲解的过程中,不能以一种单一的、片面的方式去进行知识传授,更多的要注意到思维的发散,让学生们能够从多方面体会文章中承载着的作者情感,感悟到语言的情感艺术之美。可以说,这种教学方式就是一种审美教育方式,它注重于作者情感的研究,注重于文字间蕴含的情感本质。

三、以《荷塘月色》为例谈如何弥补职高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弥补职高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教师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分析角度,让学生注重人的感性思维,设身处地的进行思考,让学生从人性化的角度去考虑文章的内涵。例如教师在讲《荷塘月色》这篇文章中,应该将作者处于一个怎样的背景环境下,当时他的心情如何,在他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些事情对作者的心境有着怎样的影响?教师将这些文章背景讲给学生,让学生考虑到朱自清离家时候的思家之情,对妻子、孩子的思念,就不会只产生单一的认知概念,认为作者只是对当时政治背景的控诉,以及对生活的不满[2]。其次,教师要注意对文章部分的解读,以感悟美的角度对文本进行分析,对文章中的优美语句进行细致分析,让学生更多的感受到语言美与情感表达的有机结合。最后,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时,教师应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新鲜感,注重提升和发掘这种情感体验,让学生以一种感性的思维去理解文章内容,这样更加有利于学生审美观念的培养。综上所述,职高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到学生自身情感与文章表达情感的结合,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以自己的第一观点去解读文章,培养他们的审美观念,这是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关键。

结束语: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在素质教育当中的重要性。对此,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审美教育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想象能力,这对于语文教学的发展和学生自身语文素质的发展来说,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曲艳华.美育与散文教学——以《荷塘月色》为例[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10(02):145.

[2]孙绍振.《名作细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11-125.

作者:李理

职高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篇2:

浅谈职高语文阅读教学

摘要: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给当前职高语文阅读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作为语文教师,唯有不断更新理念,提高自身素养,丰富自身底蕴,盘活教育资源,不断探索教育教学新方法,才能开辟一个全新的天地。

关键词:职高语文 阅读教学

目前,职高语文阅读教学评价的现状如下:

(一)评价方式和内容的“非职化”

由于长期受制于应试教育,职高的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常常摆脱不了普通高中语文教学的痕迹,对阅读的评价更是如此。首先是评价方式陈旧机械,缺乏灵活性、实效性。教师评定学生的阅读能力往往还是以一张试卷为主。殊不知,职业教育不是选拔性教育,用这种带有甄别选拔功能的考试来评价职业学校的学生,无异于对牛弹琴。其次是评价内容单一狭窄,缺乏职业意识。职业教育应“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职高学生的语文阅读,在受到人文熏陶的同时,也应为其将来走上社会成为一个社会人、职业人打下一定基础。因此,阅读评价也应从根本出发,强调阅读的基本能力,让学生学会阅读,学会生存,强调适应今后工作、学习、生活的需要。

(二)评价标准的教条化

标准化试题的引进是教学评价的一大进步,尤其是客观试题更有着不言而喻的优越性。但是,有不少人试图把主观试题标准化,逼着学生按一定的套路来思考,无疑极大地束缚了学生多样的思维、自由的思想。加上对语文阅读教学的成效、学生掌握程度一律以数据量化,冷冰冰的数字浇灭了学生对人文世界的热情,一些隐性的语文阅读能力却无法得到体现,单纯的量化评价不能全面准确地衡量出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掌握程度。

(三)评价结果的功利化

本来,与深受升学压力的普通高中相比,评价结果的甄别化、功利化和职业高中学校不该有太大的关系。但是,现实和本来往往会产生距离,一是对语文阅读学习过程评价的缺失。职业高中学校的学生文化基础差距较大,职高语文教师往往忽视了学生语文阅读过程的评价而只看重最终的考试数据,导致强者更强、弱者愈弱情况的出现,甚至还会出现平时表现与考试成绩的逆向反映。这会极大伤害、抹杀基础较差但学习较为努力、表现较好的同学的学习积极性。二是对语文阅读内容知识化的过分强调导致学生对自己长处的“失忆”。我们应当更关注学生的亮点,唤醒他们对语文阅读的美好记忆和向往。阅读是多方面的,动情的朗诵,词句的理解,个性化的解读,独到的提问,深刻的辨析,这些都是我们可以挖掘的潜能。因此,片面的衡量是不能真正评价一个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的。

为了让职高学生真正享受到阅读的乐趣,使他们懂得阅读的真正意义,获得阅读的快感,体会到阅读的价值,我们必须在职高语文阅读教学中采用开放性评价方法。

在新课标理念的审视下,我们应该看到,阅读主体(包括教师和学生)基于文本的对话和交流并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设疑问答教学,这种对话是多个主体间的多重对话,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与文本对话、与教科书编者对话,学生与文本对话、与教科书编者对话,教师与学生又围绕文本展开对话。在复杂丰富而且生动活泼的对话中,教师学生“教学相长”。基于以上认识,我觉得新课标理念审视下的阅读教学的前景宜采用问题式阅读、体悟式阅读和探究式阅读,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设身处地地感受体验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与情感。

第一,问题式阅读。语文教学中每一篇文章都蕴含着作者鲜明的个人风格和独特的创造力,每一篇文章都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文章的过程,本身就是读者想象、思考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体验,对课文文本的解读也是不同的。对于同一个问题可以有无数个不同的答案。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能以平等、合作、交流的态度对待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和观点,而不以一己之好恶轻率地否定,那么,课堂教学气氛、师生之间的关系就会变得轻松活跃,从而激发学生创造性地多方位思考问题,积极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尽力给每一个同学创设发表自己独特见解的机会,使学生小到对一个词语的理解,大到对文章主旨的认识,都能体现自己的独到见解。

第二,體悟式阅读。《语文课程标准》在有关阅读教学的建议中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十分主要方法。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整个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各个学生的个体阅读。”体悟式阅读教学让学生独自体验、品味、感悟文学作品的意蕴,适应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对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可以让阅读成为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方便于学生阅读本领和文化品位的提高。这种体悟式阅读教学使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通过自己的想象产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呼之欲出的文学形象,不但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而且能深入到作品的意境中,感受作品情感的熏陶,品尝创新的乐趣。

第三,探究式阅读。依据新课程观念,教师的课堂阅读教学策略将发生重大改变: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探究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知识结构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探究式阅读教学过程是一个交流的过程。交流的对象是多元的:师生交流、学生与学生交流、学生与教材交流、学生与网络交流、学生与图书馆交流等;学习内容是开放的:既要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又要跳出课文,走出课堂,贴近现实生活;课堂讨论是开放的: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各抒己见,允许不同意见存在,也允许学生不同意老师的说法,允许师生可以各自保留看法。

作者:许淑静

职高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篇3:

“读图时代”职高语文阅读教学危机

摘要:数字化媒体的迅猛发展促使了“读图时代”的到来,人们的阅读内容、阅读形式、阅读途径和阅读取向已经发生了质的改变。职高语文阅读教学面临严峻危机,亟需转变教学组织方式。本文分析了“读图时代”职高语文阅读教学的危机以及应对措施,期望能对诸位语文教师的教学活动有所启示。

关键词:读图时代;职高语文;阅读教学;高教版

上个世纪30年代,海德格尔就指出:“从本质上看,世界图像不是意指一幅关于世界的图像,而是指世界被把握为图像了。世界图像并非从一个从前的中世纪的世界图像演变为一个现代的世界图像;毋宁说,根本上世界成为图像,这样一回事情标志着现代之本质。”这段话高明地预见了读图时代的到来,到今天已成正式成为现实。图像是维持现代社会结构和运转的重要信息,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活动越来越离不开图像。“读图”席卷了世界的各个角落,深刻影响着当代学生的认知方式、意识形态、思维方式和审美取向。这一社会背景下,职高语文阅读教学不可避免遭遇了一些挑战和危机。

一、“读图时代”职高语文阅读教学危机

(一)“读文”兴趣低下

关于四大名著的阅读情况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3%学生通过观看电视剧、电影“阅读”名著,20%学生通过文本阅读了解名著,7%学生没有读过四大名著,这部分学生的理由是名著篇幅太长、没有耐心阅读。调查结果鲜明显示了学生“读文”兴趣低下,更加喜欢超文本阅读。“读图时代”,文本阅读备受冷落,学生习惯通过影视剧了解名著,为传统的阅读教学造成了困扰。不少学生表示:教材上面的字都太多了,密密麻麻的,看的人头晕,我还是喜欢看漫画、看电视。

(二)教学取向不明

职高语文阅读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品位,最终将学生塑造成为一个精神底子丰厚、思想充实的人。这种阅读教学是一种“思想者的鉴赏取向”。“读图时代”,整个社会的阅读取向更多是出于娱乐,通俗、简单、有趣、易懂成为学生选择阅读内容的首要标准。无论是走进书店还是打开电视,我们发现充斥在人们视野的多是“戏说XXX”、“大话XXX”、“改编XXX”、“新编XXX”、“水煮XXX”等作品。身处这样的文化环境中,职高语文阅读教学是迎合学生的这种阅读趣味还是固守传统教学取向,成为诸位语文教师头疼的问题之一。

(三)教学方式落后

图像具有生动有趣、形象直观、一目了然的特点。比文字更能吸引学生注意,这也就决定了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很难再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很多教师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整节课都通过生硬的口头讲解传授语文知识,学生一遍又一遍阅读课文,对着密密麻麻的文字,难怪他们要打瞌睡了。

二、应对措施

(一)图文并茂,尽量保持张力

图文互相渗透,有效保持读图与读文之间的张力,是最理想的教学效果。图像对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视觉化效果深入浅出介绍阅读知识未尝不是一种好的教学方式。职高语文阅读教学活动组织过程中,教师应该各取读图与读文的优势,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组织课堂活动,这将会极大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例如史铁生《我与地坛》教学中,学生阅读课文节选之后,教师可以从多媒体教室里面的计算机上调出史铁生个人信息,以图像方式让学生全面了解人物经历、文章写作背景。在这种情况下,引导学生回归文本,深入分析《我与地坛》背后所蕴含的深刻情感,学生能更顺利地达成学习目标。从图文并茂的学习方式里面,学生也领略到了文字阅读的重要意义和图像的独特魅力,将会显著增强阅读效果。

(二)图文对话,把握相互关系

“图”与“文”之间不是你死我活的博弈,在图像的冲击下,文字依然保持着重要优势。同样,在文字的引领下,图像能够更好发挥其魅力。从职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而言,图像和文字传递了一定的语言信息,都是思维的间接工具。培养学生正确运用语言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不论是读图还是读文,都有助于这一教学目标的达成。理解这个关键问题,对于处理图文之争大有裨益。

一方面,教师应当努力提高学生读文兴趣,另一方面,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有效进行图文对话,从阅读的真实内涵角度出发理解文字和图像这两种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那种为了追求教学目标的达成,一味打压图像阅读的教学理念是有违理性的。如果学生没有养成正确解读图像信息的方式,语言体验能力、语言感受能力、个人审美能力的发展都会受到束缚,这对于阅读教学目标的达成是极为不利的。

“读图时代”的到来,为职高语文阅读教学带来了一些危机。教师应当清醒认识到这一问题,适时调整教学策略,切实促进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不管是“读图”还是“读文”,其本身并没有阅读价值的高下之分,只是在阅读对象、阅读目的方面存在差异。组织职高语文阅读课堂活动时,阅读教什么、怎么教阅读都要根據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需求实事求是决定,在明确了这些问题的前提下,才能谈论教学方法的选择。

参考文献

[1]叶黎明,陶本一.“读图时代”语文阅读教学的危机与走向[J].教育学报.2007.4(09)

[2]黄峰.读图时代与儿童文学的阅读危机[J].湖南教育:语文教师.2008.3(11)

作者:周利芳

上一篇:班主任计划三篇下一篇:个人挂职锻炼总结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