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理念体育教育论文

2022-04-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教育学者开始借助后现代主义的有关思想来审视教育,在对教育的“现代性”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形成了后现代的教育观。后现代教育理念并非全盘否定现代教育,而是在反思和继承现代教育的基础上有所超越。当前,对体育教育现代化的研究层出不穷。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柔性理念体育教育论文 (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柔性理念体育教育论文 篇1:

论柔性理念在体育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以人为本”的柔性理念是在研究人们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的方式,在人的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人的自觉行为。本文从柔性理念内涵、肯定重于否定、个体重于群体、身教重于言教等方面及其应用的重要性,进一步阐述柔性理念在体育教育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性。

关键词:柔性理念 体育教育教学

体育教育教学的原理是通过培养人性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随着社会的发展,体育教育教学观念和手段需要创新,我们的教育理念更需要由“以规章制度为本”的刚性管理理念逐步向“以人为本”的柔性管理理念转化。柔性理念就像一个强磁场,看不见,摸不着,但有着强大的凝聚力、亲合力,它能激发人深层次的内在精神动力。

一、柔性理念的内涵

柔性理念是在研究人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的方式,在人们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人的自觉行为。目前在体育教育教学中,“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深入人心,教育者要在体育教育与教学过程中,以人为本,对学生进行柔性教育。

柔性理念实现了由重物的“硬”方式向重人的“软”方向教育转变,强调人的主体性,摒弃那种以物为中心的教育。在柔性教学中,教师要正确处理好权力与非权力因素影响的关系,要把握好权力因素度的问题,教师必须提高自身修养,强化非权力因素的影响力、感召力,使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在体育教学中,对于学生个体来说,具有被动的色彩,要使教学制度内化为受教者自觉的规范准则和意识,必须借助于体育教学组织文化,良好的组织文化是整个集体的凝聚力,可以激发学生团结向上的热情,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有一种共同的使命感,组织文化的功能就是使体育教学制度内含的价值观与学生的价值观得到高度的统一。

二、柔性理念在体育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一)激励机制的使用“肯定重于否定”

由于学生存在个体差异,导致学生自身体质及其对体育认知差异,造成部分学生对体育健身理念的消极心理,致使一些学生体育课上不求上进,过关就好,严重影响学生对于体育课程学习的努力程度。作为体育教师就要在教学中洞悉学生的心理变化,把握“肯定重于否定”的原则,让学生转变观念,鼓励学生积极上进,肯定其成功,不仅会使他们心理上得到满足,而且使之为进一步增强体质树立信心。柔性管理的目的之一就是发现优势,转变不足,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把握学生的心理倾向,不能一味地否定学生不足,而应在肯定主流的基础上否定不足,使其明辨是非,又充满前进的信心。肯定是一种正强化的过程,而否定则是为正强化扫清道路,二者在最终的效果上是统一的。

(二)针对厌学心理运用“个体重于群体”

柔性理念的原则重个体管理教育甚于重群体教育管理。一般来说,制定的规范、制度都是相对群体而言的,只考虑到群体的普遍性,而没有也不可能考虑到个体的特殊性,“一刀切”“大锅饭”“齐步走”式的教学方法不可能实现因材施教,也不可能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特征。施教者若不去理解个体的复杂性和特殊性,那就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矛盾而造成体育教学上的被动。因此体育教育教学工作只有“对症下药”才能达到体育教育的目标,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人性化的教育方式“身教重于言教”

在体育教学中言教是理性的分析,往往是居高临下的,而身教则是样板的展示,是平等的交流,柔性理念充分肯定以身作则的重要性,在一定意义上身教更为重要,在体育教育过程中,教师是影响学生最积极的因素。这一影响的基础是教师对学生深厚的爱。这种影响不仅有赖于教师的业务能力,更有赖于教师是否能充分运用自己的人格力量。正所谓“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教师准确的示范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体育知识的理解,更引起他们的赞赏和模仿,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同时,教师时刻以自己良好的人格品质,如严谨的工作态度,严格的自律精神,乐观向上的情绪,平易近人的作风等影响着学生。这种影响不仅在体育教育教学中发挥作用,还将超越课堂的时空,影响他们一生。

三、柔性理念在体育教育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性

体育教学中“柔性”与“刚性”是两个极端。在具体的实践中,我们以柔性教育为主,刚性管理为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即学生个性自由发展,教学工作井然有序,至柔至刚皆不可取,刚柔相济才能相辅相成。在刚性教学理念中,教育者的意志与被教育者的执行是同步的。对于教师的指示,学生“理解要执行,不理解也要执行,”其效果“立竿见影”,而在柔性理念中,教师的意志变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则需要一定时间,甚至多次反复。柔性理念是科学教育的一个新领域,尽管其中的一些原则和方法曾在一些方面被分别运用过,但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引入学校体育教学尚属一种尝试,这是一件重要且有意义的工作。

总之,要通过体育教育培养富有个性、富于开拓精神、独创性和灵活性的高素质人才。只有实行“以人为本”的柔性理念,才能形成一种使每个人的聪明才智得以自由发展的广阔天地,柔性理念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今后体育教育实践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李家成.生命个体教育的一种假设[J].高教文摘.2001(7):2-3.

[2]学校管理以人为本----柔性管理模式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M].江西教育科研.2001(12):39.

作者:李春月

柔性理念体育教育论文 篇2:

后现代视域下的体育教育现代化理论研究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教育学者开始借助后现代主义的有关思想来审视教育,在对教育的“现代性”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形成了后现代的教育观。后现代教育理念并非全盘否定现代教育,而是在反思和继承现代教育的基础上有所超越。当前,对体育教育现代化的研究层出不穷。笔者试图借鉴后现代的思维方式和视角,从后现代的教育观、知识观、课程观的角度来审视体育教育现代化,为理解和研究体育教育现代化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一、后现代反精英教育理念与体育教育现代化的教育目的观

后现代主义反对理性、提倡非理性,在教育目的意义上,后现代教育所批判的也正是现代教育的理性主义。而这种理性主义所沉淀的教育观念就是所谓的“完人教育”,按照一种完美主义的浪漫方式把人类的世界图景规定在一种高度的可知性之中,基于这种认识,现代教育对人的教育目标就是完美的人、能够均衡发展各种能力的人。这种“完人教育”仍属于“精英教育”,而“精英教育”不能反映教育的民主与平等,因此他们反对现代的“精英教育”。现代学校教育从观念、方法到学生受教育程度,无不体现着“精英教育”的意愿和利益,这种不平等的教育无法实现人类自我解放和社会公正的目标,因而教育必须以适应大众利益的教育方式取而代之,必须根植于各种文化背景、各种局部性和特殊性的知识以及各种欲望之上,以使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生都能以不同方式最大限度地享受教育。

后现代反“精英教育”的理念,体现了体育教育现代化素质教育目标的确立。体育教育现代化强调要从“技能掌握”的传统教育理念,转变到“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终身体育”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新教育理念,即“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高价值,强调体育的教育功能和综合价值”。这种教育理念的转变,不仅符合顾拜旦的“一切体育为大众”的体育精神,而且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体育运动国际宪章》中“任何人参加体育运动的机会应得到保证和保障”的人文精神。体育教育现代化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就是强调体育教育的全面性和基础性,是以培养学生终身参与体育活动的能力和习惯为主导的思想。因此,体育教育现代化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必须以“终身体育”为主导思想,以“健康第一”为需要,立足于体育教育的近期效应和长远效应的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观念、习惯和能力,培养身心健康、有良好体育习惯和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推动现代化的全面实现。

二、后现代反“统一性”教育理念与体育教育现代化的知识创新观

后现代认为人类话语交往的目的,并不在于追求共识和统一的标准,而是通过宽松的争论去发现悖论和错误,追求一种异质标准,从而在认识论方面体现后现代主义用差异哲学取代求真求同哲学的特点。后现代主义看问题的角度往往是局部的、暂时的和特定的,反对“整体性”和“统一性”。因此,后现代主义反对“宏大叙事”,认同多元,认为多样化才真正体现人类文化的本质,对人类的实践行为和生死存亡才真正有益。单调和划一不仅减少人的快乐和智力、情感和物资上的源泉,本质上也是违背人性的,正是差异使得世界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

后现代教育思想认为课程应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课程不只是特定的知识体系载体,课程的内容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课程是师生共同参与探求知识的过程。“后现代主义者强调在课程组织中跨学科和综合化发展,关注课程活动的不稳定性、非连续性和相对性,承认和尊重价值观的多元化,不再以权威的观点和观念控制课程。”体育教育现代化确定了新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评价,它认同了后现代“课程应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的观念。

一方面,在体育课程观上,要改变过去只关注“增强体质”的即时效果,局限于“程式化”的课堂教学,忽视养成性教育的旧课程观,转变为“强调课程的多样性(包括课外和环境)、注重健康价值观的内化,促进知行统一的‘终身体育’方式的形成”等新课程观。体育教育现代化要改变“程式”习惯,灵活多样地组织教学,使体育教育成为一种快乐的教学过程,使学生主动参与,打破课堂教学的沉闷或压抑,形成“快乐教育”。

另一方面,在体育效果评价上,要从“过分关注外部要求和即时效果,强调外部绝对标准和达标率”的传统评价方式,转变为“承认差异,尊重个人价值和学生自身的满足,推行相对标准的综合评价、自我评价和柔性评价,突出参与性和持久性”的新评价方式,这种评价方式体现了后现代“认同多元,认为差异才能体现人类的本质”的评价观。评价内容除了包括技能和体能的指标,还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习惯养成、情感、合作等方面。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来更好地看到自己的进步或不足,激励学生更有效、更积极地进行学习。

三、后现代知识观与体育教育现代化的知识创新观

后现代放弃了对知识同一性的追求,认为它导致单调、划一和普遍。主张必须允许任何方法、容纳一切思想、摆脱僵化的形式理性,从个体的差异性出发建立一个开放的、多元的教育,塑造具有丰富内容的自由个性的主体,使教育成为能动的解放式的教育,使个体从限制他的现代理性以及与这种理性相联系的社会禁锢中解放出来,从而建立一种多元的教育实践形式。后现代注重教学过程,注意强调对知识的多元化理解,认为真正的理解只能是由学习者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和认知取向而建构起来的,不同的人出于不同的个人经验,对同一事物的理解也完全可能是多样化的。多元化的知识观消解了知识的权威性、同一性,认为不同类型的知识之间是平等的关系。

后现代认为,教育应当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具有批判意识,能够改革和再造世界,因此教育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在这里,创造既包括求新、求变、怀疑、批判、反思等精神,也包括好奇心、焦虑、想象力以及直觉、顿悟、灵感等非逻辑思维过程。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关键是要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后现代主义的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怀疑、批判的意识,具有积极探究的精神,使学生从好奇到具有批判意识,直至具有创造性的过程。

人类文明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其基本动力是人的创造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体育教育现代化提出了新的创新观,要从“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变接受式教育为创新式教育,变知识再现型学生为知识发现型学生,变学生的适应性学习为创新性学习”。它体现了后现代“人作为知识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受体,对于形成他的生活的社会文化现实及其改变现实之能力的深刻意识”的创新观。实施创新教育是搞好体育教育的关键,过去的体育教学把学生视为灌输知识、技能的器皿,因而特别重视强制在体育中的作用,“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灌输有余,启发不足;复制有余,创新不足”。这就严重阻碍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压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从而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学生的厌学情绪上升,创造力自然下降。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应给学生的学习留有余地,营造一种平等、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充分参与和领略身体运动与锻炼的价值,这样才能挖掘其潜力,激发学习和探求新知识的欲望,使学生愿学、乐学,诱发学生潜在的创造力;另一方面,必须注重体育观念的创新,观念是思想的意识基础,体育教育的现代化,最重要的是教育观念现代化,只有更新人们的观念,才能保证和推动体育教育现代化的进行,才能保证“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实现。

后现代是一个庞杂的思想混和体,它从根本上拒绝体系化和系统化,并以此来保持其开放性,保证其始终处于变动与发展之中。说后现代是一个历时性的时代分期,倒不如把它看作一种观念、一种视角、一种思维方式。后现代不仅解构和摧毁,也在建构和创造。

后现代体育课程就是基于这样一种观念下的建构与丰富的过程,一个允许迷失,需要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交流与对话,在对话与交流中寻找归途,在这种迷途与归途找寻中使个体得到发展的动态的前进过程,是一种可供不同读者解读的“文本”,是一种“会话”,是一个“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实现人与自然的会话、人与课程的会话和人与人的会话。这一过程永远是只有起点而没有终点的不断建构与被建构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傅治平著.和谐社会导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 汪民安主编.身体的文化政治学.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

[3] 金元浦主编.文化研究:理论与实践.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

[4] 冯俊等著.后现代哲学讲演录.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5] 陈晓明主编.后现代性义.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

[6] 王潮编著.后现于忆主义的突破.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1996.(责任编辑陈国庆)

作者:赵 俭

柔性理念体育教育论文 篇3:

基于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

摘 要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采用怎样的方式构建高效体育教育模式成为探讨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主要从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更新的必要性以及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入手,探讨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构建应该注意的问题以及未来高校体育的发展模式。

关键词 高校体育 教学模式 体育教学

Study on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Mode

LIU Liou

(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Business Studies, Guangzhou, Guangdong 510320)

Key words pys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eaching mod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1 高校建立新的教学模式的必然性

高校体育建立新的教学模式是素质教育实现方式的一种体现,是根据多年来的改革实践以及对体育教充分认识基础之上作出的,它反映着时代对教育的要求,体现着体育教育的基础性作用。总体而言,素质教育是一种思想,教学模式则是以某种教育思想作为导向在一定时期所完成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它涉及到教学过程、教学形式、教学系统和教学方法等等方面的内容。

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我国高校多年来所依据的素质教育改革方向是正确的,但是,在体育教学中,由于其学科性质的辅助性以及本身的特点,很难与素质教育工作本身形成融合,因此,目前并没有形成系统稳定的教学模式。通过多目前高校的体育教育实施现状调查发现,普通高校的体育教育还存在着很多尚未解决好的地方,而如何建立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进行统一是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应该思考的重要问题。

教学模式是一种范式,它能够将具体的教学理论和实际的概括化教学实践相互结合起来并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换句话说,他是连通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的桥梁。

2 现阶段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概念及其特点

2.1 体育教学模式的特点

教学模式是一个比较概念化的东西,指的是在实践中,体育教学应该遵循的教学规律和教学思想,是一种在一定框架下具有可操作性的指导思想。相比较于其他学科,其自身具有以下的特点:第一,体育教学目标的复合化。体育教学模式的呈现并不是凭空的,是以教学目标位核心因素扩展的产物。高校体育教学身兼重任,它是多学科的一种综合性反映,包含着德育、智育、卫生、心理、体质等等多个方面的综合因素,是诸如上述因素的一种外在化体现。第二,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多角度。体育教学模式的产生并不是凭空的,而是教学指导思想的衍生产物。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是对某种指导思想的反映,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和不断展开,“终生体育”、“健康第一”、“实用体育”等等指导思想应运而生,体育教学模式也逐渐的脱离传统单一的模式而走向多元化。

2.2 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第一,体育教育观念没有与时俱进,与时代发展速度相比较而言,具有滞后性。我国的体育教育一直以来都是以各种数据作为考评的量化标准,主要的培养学生的技能,以学生的测评成绩作为衡量标准,没有重视学生智力、品德以及心理方面的发展与体育教学之间的相关作用和相互关系,教师只是机械的完成教学任务,而没能真正的从教育目标的高度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的整合。第二,体育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我国高校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各种技能获得,而缺乏柔性的“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这就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内在性需要,而是让学生成为简单的接受者。第三,高校体育教学内容贫乏。许多高校都没有将财务经费的重点支出放在高校体育教学这一方面,因而场地、器材等器械的滞后性配置都限制了新教学模式的开展,诸如田径、体操等传统的体育项目又并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体育教学成为一种“失效性”教育。

3 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构建应该注意的问题

第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我国在2002年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纲要》中指出,要把“健康第一”作为课程内容改革的出发点,应该加强体育课程的文化性。现阶段,每个高校的体育教学都强调“健康第一”,而对小学生的素质发展不重视,通过相关调查实验数据显示,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呈现明显下滑趋势,患有肥胖症的患者逐渐增多。学校应当引导学生形成“终生体育”的价值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够将体育的时间限制和空间限制打破,使体育教育成为每个人每个阶段的必然。

第二,强调素质教育理念。近年来,很多的学者都提出了有关素质教育的新模式,有的学校开始在第一学年的时候给学生上基础课程,第二学年选修,第三年和第四年则自行发展,这种对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整合方式显然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一种改革,对旧有教学资源的整合。作为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应该正确的对待各种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

第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强调体育的个性化和多样化。就学习这件事情而言,学生始终是主体,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就是要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采用一定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体的自动信息加工,使学生成为知识的构建者,而作为教师本身则成为知识学习的引导者。多样化的体育教学方法能够有效的增进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情感,能够通过互动最大程度的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享受荣誉感,获得正确的价值取向。

第四,构建有效的评价模式。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对教学的评价工作,这一方面往往被教学工作者忽视,认为这只是一种形式,而实际上,是否能够建立有效的评价模式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其实存在着必然的联系。现阶段,高校的评价模式存在着明显的缺陷性,这主要表现在评价没有考虑到个体之间的差异性;不合理的评价模式挫伤了学生对于体育学学科的积极性。目前,各高校普遍以各种运动体育成绩作为评判学生体育能力、体育素养的标准,这是极为不科学合理的做法。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人的运动与遗传有很大的关系。因此,不可能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达到统一的标准,不能够让学生沿着一个方向发展。

4 未来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发展方向

4.1 “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

“课内外”一体化最初指的是对学校早操、课外活动的综合管理方式,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学改革的内容走向泛化,素质教育的哟球越来越明显,已经渗透到每一个环节,因而,传统意义上的“课内外一体化”管理也将其一一拓宽,涉及到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观念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并且已经趋于稳定,形成一个体系。因此,“课内外”一体化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这种体育教育模式具有优越性、完整性、简明性和稳定性,是“以人为本”、“健康第一”教育理念的体现。首先,在体育教学内容上要“课内外”一体化。人随着年龄的变化,身心都在不断的发展,因此体育课程的内容也应该针对其不同年龄段使其具有特色,以适应性新的时代环境的需求。学校体育课程一方面要不断的根据时代需求新增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要让学生掌握除基本的运动技巧和运动技能之外的运动心理学、运动社会学以及体育美学等相关知识,让学生对体育有重新的,更深刻的认识。

学生始终是教学的主体。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他们已经形成了自己对不同性质运动项目的兴趣,但是,高校统一的教学内容常常让学生不甚满意,因而,也就无法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能够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性因素在于是否能够调动学生的兴趣,是否能够让学生在教学中成为主体,是否能形成有效的有效的教学效果。目前有高校采用自由选择教学课程的一种教学模式,这样将选修课上成必修课的恶性是打破了年纪、学院、专业的限制,极大的满足了学生的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这是强调“以学生为本”的一种体现,是强调学生自我个性发展的必然选择。进入到大学阶段,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及兴趣都因为家庭背景以及文化知识水平的差异而表现出明显的不同,这就在无形中瓦解了教学评定方式以及教学目统一性的合理性。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个体性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应该注重其自身文化与教学接受能力的影响。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身体素质选择适合于自己的项目,教师不将量化考评作为唯一的体育成绩评判标准。比如,教师可以实施层次教学法、层次评价法。

大部分高校按照课时规定每周都只有一次课程,学生在课堂上并不能得到充分的锻炼,将内外课堂结合的方式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有效途径。这也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作为学校可以设置俱乐部的形式,因地制宜,让学生在课外也参与到体育教学中,这样就将休闲与体育相结合。

4.2 多元化体育教育模式的发展

随着我国时代的进步和素质教育思想理念的不断深入,我国的体育教育正在由传统转向开放,由单一转向多元化。未来的体育教育应该是一种俱乐部模式、社会学校合作模式、“学教互动”模式。学校俱乐部教学模式实际上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一种补充,是按照大学生身心发展需要,以教学规律为指导,突破课堂统一化教学的一种选择,是尊重学生主体性和差异性的有效教学方式,这种方式能够促进学生在体育中的进步。而对其更进一步的发展是与社会的接轨,教育的目的并是不要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而是形成一种终身体育的价值观念,使学生能够通过一些课程的学习,完成与社会的接轨,使自己具有独立完善的体育性格,这是休闲体育、时尚体育和实用体育实现的最佳途径。现在很多学校开设的网球、跆拳道、羽毛球、保龄球等等的运动项目都是基于这样的社会学校合作办学课程设置。但是也应该看到,学校体育课程的如此开放也是一种大胆的尝试。

要构建多元化的高校教育模式就必须要把握时代的脉搏,整合课程内容,优化课程设置,从实际出发,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的身心都能够得到有效的发展。而在此过程中,学校以及政府都要大力的支持,因为任何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的完成都必须依靠大量的资金和政策支持。

5 结语

教学模式的选择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而其主要受制于教师对这一模式的了解程度以及教学观念和教学思想的更新。因此,作为教师首先应该转变观念,加强自身的体育素养。但是,也应该看到,没有任何一种教学模式是一劳永逸的,没有一种教学模式是万能的,其要在实践中发挥作用就必须要根据现阶段的需要对其做不断的调整,使其形成功能齐备、时代特征明晰,有利于学生自身发展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霍宁,何茂林.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探索[J].中国市场,2009(5).

[2] 王滔.高校体育教育模式多元化探究[J].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2010(5).

[3] 东锋.新课程下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现状及对策研究[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9).

[4] 王燕珍.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现状与运用趋势研究[J].学理,2010(33).

作者:刘利鸥

上一篇:服务心得体会三篇下一篇:护士心得体会优选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