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外语教学论文

2022-04-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建构主义是对当代教育影响巨大的理论,其所阐述的学习者主动建构信息的观点对现代的语言教学给出了新的启示。从建构主义的理论出发,结合外语教学的特点,具体谈到了当代外语教学要注意的几点问题。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建构主义外语教学论文 (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建构主义外语教学论文 篇1:

建构主义外语教学探析

摘要: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并非被动地接受而是由认知主体建构的,学习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主动建构的过程。建构主义教学观一反传统的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行为主义机械教学观,也不苟同于乔姆斯基的语言系的机制先天论。语言学习成为学习者主体与环境交互作用并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本文就构建主义理论具体论述了其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创设情景、合并教学及综合评定等理念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 建构主义 学习理论 教学理论 教学观

一、引言

建构主义理论是一个新兴的教育心理学理论,是近些年来对教育实践影响较大的学习理论之一,它作为一种更能充分揭示教与学过程复杂性的理论而被推崇,并在教学领域引发了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的改革。

二、建构主义理论解析

建构主义又称结构主义,是认知理论的一个分支,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是素质教育、西方教育心理学的最新教学理论。20世纪60年代,建构主义由认知发展领域里最有影响的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最早提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景性,它在吸取了多种学习理论,如行为主义理论、认知主义理论,尤其是在维果斯基理论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它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构建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教师是意义构建的帮助者、促进者、知识的导航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习应当是自主性的,不应当是接受性的。教师只向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线索,引导学生收集资料,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怎样解决问题。建构主义还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行为主义的刺激,即反应过程,而是新旧经验之间的双向相互作用的过程,即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途径来构建个人意义的过程。学习者不是从同一背景出发,而是从不同背景和角度出发,在教师和他人的协助下,通过独特的信息加工活动建构意义。

2.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的学习方法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大要素。根据这四大要素,我们就可以将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构建的目的。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和意义建构的促进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成为了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成为了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和会话交流的认知工具。显然,在这种场合,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等四要素与传统教学相比,各自有完全不同的作用,彼此之间有完全不同的关系。但是这些作用与关系也是非常清楚和明确的,因而成为教学活动进程的另外一种稳定结构形式,即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模式。

三、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大学外语教学

1.以人为本——学生主体教学观

教育发展的核心是人的发展,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外语是一门实践课,其语言技能需要通过学生个人的实践才能培养和提高。科德(Corder)曾说过:“有效的语言教学不应违背自然过程,而应适应自然过程;不应阻碍学习,而应有助于学习并促进学习;不能让学生去适应教师和教材,而应让教师和教材去适应学生。”故此,教师不再充当权威的发话者或滔滔不绝的演讲者,而是先行的组织者,起到桥梁的作用,师生关系也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权威型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民主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目的是要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指导学生学习,帮助学生获得信息、选择信息、处理信息,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知识、技术、伦理道德以及情感、人际交往等方面的问题。为了使学生真正成为构建外语新知识的主体,教师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多想、多说、多做,激发学生的独立意识和交际意识,使外语学习成为一项轻松有趣的人人都想参与的活动。教师还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主观因素,尊重其个体差异,力求从他们的原有知识和经验背景出发,联系其现实生活,准备课堂学习并组织小组讨论,从而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为学生提供富有个人意义的学习经验,培养学生的责任感,由学生自己从中获得构建外语知识的能力。

2.凸显环境——情境脉络教学观

构建主义认为语言学习并不是完全抽象或脱离任何语境的。传统的课堂教学一般是以讲授一成不变的语法规则和词汇为主,在这种环境下,学习者可以掌握为什么、怎么样或什么时候使用某种时态和语态,但在真正的语境下却往往不能够准确地运用。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不仅为学习提供了一个目标语的文化场景,而且提供了参与到该文化背景中的真正语言学习的一个机会,学会如何去讨论,如何去说服他人,如何描述事物,等等,这是语言学习不可分离的一部分。建构主义理论的课堂教学应考虑到学生用外语进行交际的需求,这种交际要尽可能地接近真实情景,并尽可能地体现大学生的智力因素和成长的需要。这种情境教学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那么如何创设语言情境呢?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媒体是创设学习情境,学生主动学习、协作、探索和完成知识意义构建的认知工具。因此,可利用媒体(投影、图片、录像、声音模拟等)来创设情景,形象直观,生动活泼,有助于学生直接理解所学的外语知识,并灵活运用外语进行交际。

3.对话协商——合作学习教学观

杜宾提出的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策略认为外语教学应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基本动力,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强调“他人”对意义建构的重要性。与之呼应的合作学习教学观应融入互动机制,搭建合作平台,利用课堂中的动态因素,以小组活动为基本的教学形式,使小组成员(包括老师)通过协商和探讨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从而提高学生外语运用能力,使他们真正走上交际的快车道。外语教学中的沉默法、暗示法和社团学习法等体现了人文主义教育原则的教学法,这些方法的理论根基体现了建构主义的人文主义的特征,即在语言教学中要重视作为个体的学习者,尊重学生的个人需求和个人情感,接受学生自己对现实社会的理解,鼓励学生的自我选择和自我责任感,为具有真实个人意义的学习创造最佳条件,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些也与21世纪高等教育变革中提出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教育观念相一致。

4.综合评定——多维发展评价观

教学评价不仅是绩效的体现,更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学评价功能从甄别选拔转向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的主体从外语教师一元转向了师生多元。评价的内容从单一地评价学生学习成绩转向了评价学生各方面的素质。评价的方法从终结性的“打分”或“划分等级”转向了形成性的“描述”和“诊断”。评价的过程从静态的评价结果转向了动态的评价整个过程,从评价学生的“过去”和“现在”转向了评价学生的“将来”。总的说来,综合评定是一个能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公文包”、“档案袋”式的综合评定,是一个开放式、多维度的评价体系。

四、结语

建构主义因其对学习本质的揭示和对学习主体的确认,必将成为学习理论中的“显学”。构建主义教学观倡导学生为中心,凸现问题教学、情景教学、合作教学及综合评价,必将把外语教学引入一个新的境界。

参考文献:

[1]L.S Vygotsky. Mind in Society[M].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4.

[2]Corder,S.P.Introducing Applied Linguistics[M]. Penguin books,1978.

[3]崔林.建构主义理论及其对我国外语教学的启示[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

[4]高文.建构主义研究的哲学与心理学基础[J].全球教育展望,2001,(3).

[5]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学科教学,1998,(5).

[6]蒋祖康.第二语言习得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作者:蔡 芳

建构主义外语教学论文 篇2:

浅析建构主义与当代外语教学

建构主义是对当代教育影响巨大的理论,其所阐述的学习者主动建构信息的观点对现代的语言教学给出了新的启示。从建构主义的理论出发,结合外语教学的特点,具体谈到了当代外语教学要注意的几点问题。

建构主义外语教学学习者一、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又称做结构主义,是一种认识论,是在认知主义进一步发展基础上,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一次飞跃。对建构主义比较有影响的是心理学家皮亚杰,他认为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就是不断地在已知和未知之间寻找一种平衡,这种平衡是通过同化和异化来实现的。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美国认知学家布鲁纳等人从认知结构的性质与发展条件,人类社会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以及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等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从而形成比较完整的建构主义理论,也为其具体运用于教学过程创造了条件。

对于学习,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是通过新信息学习与原有的知识经验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而不是简单地从外到内的单向信息輸入。具体地说,学习者是在原有知识或经验的基础上构建知识和加强对新知识的理解。学习者的背景各不相同,他们从不同的背景、角度出发,在教师和他人的帮助下,通过独特的信息加工模式建构自己的意义。

对于教学,建构主义认为教师不应该把课本知识当作唯一正确的答案,教师不应该强迫学生学习教条化的知识,而应允许他们自主地做出选择、分析、评判。在建构主义的理论下,学习者是学习的中心,老师对学生起着指导作用。

由以上的分析来看,建构主义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在教师或他人的帮助下,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二、外语教学特点

外语作为一门学科有着与其他学科的共同之处,也有其特殊性,它和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等学科知识一样都是对现实世界的反映,都需要我们能动地去认识,但它同时又是各类学科知识的载体,它赋予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语言的习得是在获取各类知识的过程中实现的。外语学科的独特性使外语教学更加复杂化,外语教学中历来就有注意学生的语言能力培养还是交际能力培养,注重形式还是意义之争。把语言作为学科知识掌握,我们需要客观主义,因为语言知识大都是记忆性知识,这些知识的真伪也存在客观的判断标准,教育者是掌握知识标准的人,对这些知识的获取只能采取传递的方式;把语言作为交际工具来掌握,我们需要建构主义,因为当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时候,学习者会遇到大量的非结构性知识,学习者只能通过在具体情景中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进行意义建构,同时又修正原有知识经验,在解决实际的交际问题,才形成对概念的深刻理解,才能把握这类知识。

语言的定义,也能进一步说明外语学习既是知识传递的过程也是知识建构的过程。语言是一个有声符号系统,有组织的语音系列构成,这些语音系列组成更大的单位,如语素、单词、句子、话语。这些单位的生成受到严格规则支配,所有的生成规则都是对无数语言事实概念性的总结和高度的抽象,它们虽说不上是永恒不变的真理,但至少是学习者在习得一门语言时唯一准确,可靠的知识,对于这类知识,我们应该避免由于建构引起的不同的理解,而是要在知识的传递中获得相同的理解,通过强化练习,使知识“内化”到学习者头脑中作为日后从事复杂认知活动的基础。另外,语言是人类的交际系统,把语言作为信息的载体,交际的工具来掌握,就要求学习者将所学的语言知识应用到各种变化的情景中去解决问题。但传统教学模式下培养的外语人才普遍缺乏运用语言知识进行交际的能力,这说明学习者只是理解并记忆了许多关于语言的事实性知识,而未能将死知识转化为真正的、灵活的知识。为此,我们需要建构主义思想来指导我们的教学,让学生通过问题来解决学习。

三、建构主义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首先,在当代外语教学中要转变观念,我们应充分认识到教与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的传输和接受过程,而是包含了师生间社会和文化的科学谈话,相互作用和实践以及学生主动地建构信息的过程,而且这种建构是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而成的。教师应承认学生在语言教学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给学生以“学”的权利。而在过去,教师被认为上知识的权威,在课堂教学中,几乎都是教师在讲,学生听和做笔记这种填鸭式的教学。但我们也不能过分强调学生的自主性而忽视传统教学中师生的情感交流所起的作用。

其次,要充分重视学习者已有的认知能力和知识经验以及学习者心理的差异性,从人本主义思想出发,把学习者作为有理智,有情感的人对待,不求对知识的相同理解,只求在教育者的引导下在实际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由学习者不断充实、丰富,修正自己的知识经验。在新形式下,我国外语评价、测试的不足表现在评价标准、目的、内容、方法方面显得形式单一,互动性,真实性较低。改革外语评价标准应该从重视语言要素转向语言实际能力的运用,从关注结果转向关注过程,从重视共性转向个性。评价标准应当多元化,评价方法和手段也应当多样化。学生应当成为评价的主体,鼓励学生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自我评价对于学习能力发展的意义;学生应学会自我评价的方法,并通过评价学会分析自己的成绩与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提倡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并重。

最后,在实际外语教学过程中,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重要的是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进行语言技能的训练与交际实践,以达到熟练掌握和运用外语的目的。在外语教学的高级阶段,要求学生将所学的语言知识应用到各种变化的情景中去解决问题,学习者只能通过在具体情景中以原由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进行意义建构,同时又修正原有知识经验,在解决实际的交际问题中将语言知识转化为真正的、灵活的知识。教师应创设有丰富信息的语言环境,在教学中使用真实的任务和学习领域内的一些日常的活动或实践,帮助学生用真实的方式来应用所学的知识,使他们意识大自己所学知识的相关性和意义性。

总之,采用建构主义必须改变长期以来我们在认识论上只注重认识的反映特性、客观性,而忽视认识的能动性的错误倾向,关注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认识的能动性,改变过去只重教学结果而忽视过程的做法,引入形成性评价体制,但是同时又要注意度的把握,不能否认语言知识的习得既是知识的传递又是知识的建构。由此可以看出,我们需要在不同的教学阶段辩证地看待建构主义理论,及其它们对学习、教学所做出的新解释,批判地吸收其合理的见解,结合外语教学的实际特色建构起自己的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1]范琳,张其云.建构主义理论与英语教学改革的契合[J].外语界,2001,(3).

[2]胡壮麟,刘润清,李延福.语言学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3]陈琦,张建伟.建构主义与教学改革[J].教育研究与实践,1988,(3).

作者:吴慧

建构主义外语教学论文 篇3:

建构主义理论与外语教学

建构主义是20世纪末备受关注、影响日益深广的心理学理论,目前备受教育界推崇。建构主义对教育的启示是:企图从外部注入知识是难以奏效的,真正有效的教育是建立在学生主动理解的基础上;教育者应为学生提供富有个人意义的学习经验,由学生自己从中建构知识,建构主义学习理沦已经在一些学科教学中得到应用,并且已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它是否适合任何情况下,任何学科的教学?

作者:赵晓光

上一篇:广播电视档案管理论文下一篇:产品设计情感回归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