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文化特色

2022-06-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广西壮族文化特色

壮族文化品格与广西民族团结

摘 要:广西是一个以壮族为主体、多民族共同居住的民族自治地方。世代传承的稻作农业生产方式,塑成了壮族包容开放的文化品格,对广西团结互助、和谐共生的良好民族关系的构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建设,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和深远影响。

关键词:壮族;文化品格;民族团结

doi:10.3969/j.issn.1009-0339.2018.03.014

[

广西是以壮族为主体、多民族共同居住的民族自治地方。壮族和汉族是广西人口最多的两个民族,占广西总人口的90%以上。因而,壮族与汉族的关系是广西民族关系的主体。自古以来,世代居住在广西的壮族,因地制宜,开创了以稻作农业为主的生产方式,塑成了开放、包容、亲和、友善、谦让的文化品格,与汉族农耕文化具有同质性,对广西团结和谐、共同发展的良好民族关系的构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建设,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和深远影响。

一、稻作生产方式与壮族文化品格的形成

壮族是我国民族大家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世代居住在广西。其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距今1万年前的桂林“甑皮岩人”以至距今约5万年的“柳江人”,其后,历史一直不断地延续和发展。大约在距今七八千年以前,壮族先民在长期的采集经济活动过程中,逐步加深对自然界各种可食用植物的特性和生长规律的认识,进而对这些野生植物进行人工移植或栽培。开始时应是对各种芋薯类、块根类作物的种植,而后对野生稻的人工栽培和种植,标志着原始农业的产生。广西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非常适合野生稻的生长,适合发展水稻的种植[1]。其中的普通野生稻通过人工培育和种植,成为人工栽培稻。到了商周至春秋战国,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金属工具的使用和种植经验的积累,稻作农业不断发展,成为壮族先民的主要生产方式和主要的种植作物。秦汉以后,随着铁制工具在农业生产中的使用,稻作农业有了新发展,无论是生产工具、选种育种和种植技术,还是耕种面积和稻谷产量,都有了新的提高,优良稻种的选择和培育、犁耕、人工施肥、引水灌溉、田间管理等逐步得到采用,稻谷产量有了较大提高,除了可供人们日常食用外,已有剩余储存。广西贵港、合浦、梧州等地汉代墓葬里出土了专门用于储存稻谷的铜、陶或滑石制作的谷仓建筑模型,可资为证。隋唐宋元明清时期,壮族地区的稻作农业不断发展,形成了以那(稻作)为本、依那而居、据那而作、赖那而食、靠那而穿、凭那而乐的生产和生活模式。

水稻种植是一项系统生产工程,不仅需要开荒围埂造田,筑坝挖渠引水,而且水稻生长周期长,田间管理繁杂,劳作强度大。首先是水田的开垦,因为水稻的生长需要充足的水源和光照,因此,水田的开辟要选择临近水源、地势平洼、肥沃湿润的土地进行围埂造田,以便引水灌溉,保证稻禾生长的需要。耕作时需要深耕细作,至少要犁、耙两遍,才能使泥土完全浆化。然后是播种、插秧、中耕、除草、施肥、防治害虫直至收割。从播种到收割,环环相扣,季节性强,时间长达3个月左右。因此,水稻从种植到收获,需要有安定的社会环境,才能保证稻谷的收成,生计才能有保障。正是水田开垦的艰辛以及对水田的依赖,使壮族及其先民形成了安土重迁观念,形成了独具特色、内涵丰富的稻作文化。只要水田不被侵占,稻谷不被掠奪,生计不受到侵害,壮族人就不会反抗生事,安心于耕耘,由此养成了包容、友善、谦让的性格。在其源远流长的稻作文化中,充盈着开放、包容、友善、谦让的品格。

另一方面,在地广人稀、猛兽横行的古代,水田的开垦和水稻的种植,需要连片开发,才能减少兽类的践踏,保证稻谷的收成。于是,自秦代以来,相继有外来汉族迁居广西,同壮族及其先民睦邻而居,村落相望,共同开垦耕种。在共同的耕种劳作中,壮汉民族相互学习,共同发展,即南迁的汉族为适应新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需要发展稻作农业,需要向当地的壮族学习种植水稻的方法或技术,包括稻田的开垦、播种、插秧、灌溉、中耕、施肥及耕种。从中原地区南迁的汉族人民,具有较为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当地壮族则学习和吸收汉族的生产经验和生产技术,用以改进耕作方法,提高生产效率。正是在与汉族的接触和交往过程中,塑成了壮族包容、开放的文化品格。

稻作农业是壮族人的生计之本,人们在种植过程中,从播种、插秧到田间管理的劳作中,每天都专注于稻禾长势的观察,期望着稻谷的好收成。正是长期的水稻种植实践,塑成了壮族重视现实的价值观,他们更相信更注重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收获。对于看不见、摸不着的美好远景之念少有兴趣。另外,在生产力尚较低下、尚缺乏水利灌溉设施的古代,主要是依赖天然雨水的灌溉。如果风调雨顺,水稻就会有好收成;反之,若是天旱或雨水太多,都会影响稻谷的收成。然而,雨水不可能总是如人所愿,旱涝无常,在万物有灵观念的支配下,先民们认为是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神灵主宰雨水的多与少,于是凭着想象,创造出雷神、水神或蛙神主管雨水的神话,由此产生了对雷神、水神、蛙神信仰和崇拜,随着壮民族的繁衍生殖,世代传承下来。

壮族及其先民在长期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安土重迁观念及包容、开放、友善、谦让的文化品格,深深浸润于壮族人的思想意识之中,世代相传,对建立与汉族及其他民族的良好关系,构建广西民族团结互助、和衷共济、共同发展的和谐关系产生积极作用和深刻的影响。

二、壮、汉民族的和谐关系源于文化的同质性

壮、汉民族是广西人口最多、分布最广的两个民族。凡地势平旷、交通便利、土地肥沃、水源丰富的地方,多为壮、汉民族居住。故有“壮族住水头,汉族住街头,苗瑶居山头”之说。因而,壮族与汉族的关系,决定广西民族关系的总体格局和发展走向。那么,长期以来,壮、汉民族的关系为何能够在总体上保持团结互助和交往交流交融的良好关系,少有对立、对抗或排挤?这得归结于壮汉民族文化的同质性。

汉族是广西人口最多的民族,共3 000多万人,约占广西人口总数的60%以上,集中分布在广西东北部、东南部及各地城镇中。大聚居、小分散,是广西汉族的分布特点。在广西中部、西南部和西北部,汉族多与壮族相邻或交错而居。

汉族是先后从中原或内地迁入广西居住的,历史上至少有五次迁徙高潮。第一次始于秦代。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原、建立统一的封建集权制的秦王朝后,便把扩张的目光投向地广人稀、资源丰富、濒临南海的岭南地区。经过近3年的休整和筹谋,于公元前218年,调集50万精锐之师,开始了进攻岭南的战争。经过4年的“不解甲驰弩”艰苦征战,付出重大伤亡之后,终于完成了统一岭南大业,并在岭南设置桂林、南海、象郡三郡[2]。秦始皇为了巩固新建立的地方政权,加强对岭南地区的统治,防止当地越人的反抗,同时也为推进岭南地区的开发,将南征的数万大军留戍岭南各地的险关要塞,并且从中原迁徙大批移民到岭南“与越杂处”。当时迁居岭南的中原人主要集中在郡或县等政治、经济中心一带。秦末汉初,中原地区爆发声势浩大的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秦朝政权分崩离析,社会动荡不安。时任南海郡龙川县令的秦旧将赵佗,为了防止中原战乱波及岭南,于是派兵封锁通往内地的关隘,兼并南海、桂林、象郡三郡地,建立南越国,自称南越武王。为了巩固新建立的南越国政权,保持岭南社会的稳定,赵佗采取了一系列旨在“和辑百越”的民族政策与措施,包括遵从当地越人习俗;任用当地越人首领为官,参与南越国政权管理;鼓励汉越通婚;积极引进中原先进生产工具,发展生产。这些政策措施,取得了良好社会效果,增进了汉越民族的相互了解和互信,融合了汉越民族关系。公元前111年,汉武帝派遣20万大军,一举平定了南越国赵氏地方政权,岭南复归统一。于是,汉武帝在秦始皇设置的三郡地,分设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阯、九真、日南、珠崖、儋耳等9郡,今广西地区分属苍梧、郁林、合浦郡管辖。战事平息后,又有大批南征的中原将士留戍岭南,迁居广西的中原汉族不断增多。第二次是南北朝时期。东汉以后,中原战争迭起,群雄逐鹿,社会陷入战乱之中,岭南社会则相对安定,大批中原人(包括许多士族、文人或旧官吏)为避乱纷纷举族南迁,进入广西东北部和东南部地区。第三次是在唐朝“安史之乱”后至五代时期。公元755年,中原发生“安史之乱”,黄河流域再一次陷入战乱。唐末五代时期,少数民族与地方割据势力相互攻伐,社会动乱,经济凋零,民不聊生,大批中原人被迫举族南迁,进入包括广西在内的岭南地区避乱谋生。第四次是北宋末年至南宋时期,因契丹族的南下,导致北宋王朝的衰微而南迁,中原社会再一次陷入动荡,导致了中原人南迁的高潮,南方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和大量尚未垦种的可耕土地,吸引着渴望安居乐业的中原人民,人们纷纷向南迁徙,许多人屡经辗转进入广西地区。第五次是鸦片战争时期。鸦片战争爆发后,大批手工业者、商贩或农民,纷纷从湖南、江西、广东,通过水路向广西迁徙,而且从桂东南向桂中乃至桂西南、西北等广大地区迁徙,主要聚居在交通便利的乡镇中,开辟商埠,极大促进了广西商业的发展。此次迁居广西的汉族人口几乎超过了前四次迁徙人口的总和,使得汉族人口逐渐超过了当地壮族。

汉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农耕民族。自古以来,世居黄河流域的汉族,世代以种植麦粟为生,与壮族一样,同属农耕民族。麦粟农业虽然没有水稻的种植工序繁杂,但同样需要开垦、耕作、播種、施肥、除草、防虫,而且生长周期较长,同样需要有安定的社会环境,才能保证麦粟的收获。因而,重视农业、安土重迁是汉族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另一方面,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麦粟生产主要是依赖天然雨水灌溉,雨水的多或少,都会影响生产的收成。因而,汉族民间流行雨神和水神崇拜。

壮、汉民族同是农耕民族,都有根深蒂固的安土重迁观念,而且历史上都没有统一的宗教信仰,流行自然崇拜、动物崇拜和祖先崇拜,反映了壮、汉民族文化的同态性。中原汉族南迁以后,为适应岭南地区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向当地壮族及其先民学习水稻种植方法,并且运用从中原带来的先进生产工具的生产技术,发展稻作农业和园辅业的生产。正是农耕生产、生活方式及宗教信仰的相同性,使原住的壮族人对南迁的中原汉族及其文化的认可,逐渐摒弃了畛域之见,加上自南越以来实行的“和辑百越”、汉武帝实行“以其故俗治”、唐宋王朝推行“羁縻制”、元明时期实行的土司制民族政策,尊重当地民族风俗,鼓励汉越(壮)通婚,不干预当地民族内部事务,任用越人首领为官等政策,有效地促进了壮、汉民族文化的自然交融,促进了壮、汉民族的和解,增进了壮、汉民族的团结。

另外,广西其他世居民族,除了京族主要从事海洋捕捞业、回族主要从事商业和手工业之外,瑶、苗、侗、仫佬、毛南、彝、水、仡佬等民族都是以农业为主的农耕民族(其中瑶、苗、彝及仡佬族主要从事山地农业,侗、仫佬、毛南、水等民族则主要从事稻作农业),与壮、汉民族农耕文化具有同质或同态性,文化上易于相互认同与交融,有利于民族关系的融洽。

这就是壮族文化体系中融入许多汉族文化元素的重要原因。正是壮族开放包容、亲和友善的文化性格,当汉族和其他民族迁入其聚居地之后,能够与之睦邻而居,友好相处,形成村落相望、阡陌毗连、相互往来、相互通婚,同饮一江水,同赶一处圩,共读一学校,共耕一峒田的睦邻友好关系,从而为广西民族关系的良性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与人文生态条件[1]。

三、壮族文化品格与广西民族团结的成因

如前所述,历史上广西的民族关系,主要表现为壮族及其先民与南迁的汉族的关系。壮族及其先民作为世代居住在广西的民族,明代以前,其人口一直占广西总人口的七成以上,因而对广西民族关系的发展走向起着主导作用。历史上,广西壮族及其先民与南迁的汉族的关系,经历了从“徼外”走向统一、从冲突走向磨合、从和解走向交融的发展历程,对新中国建立后广西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共同发展的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3]。

从历史的维度和社会学的考察,壮族先民——西瓯、骆越以及乌浒、俚僚与中原王朝及南迁的汉族曾发生过剧烈战争或冲突,民族关系曾处于对立状态。而中央封建王朝实行的民族政策,对民族关系的调整起着重要作用和深远影响。先秦时期,远在中原数千里之外的岭南地区,曾被视为“徼外”之地。然而,包括广西在内的岭南地区濒临南海,是中原通往东南亚的重要通道,区位重要,资源丰富。因而,秦始皇统一中原,建立秦王朝后,就开始把经略的目光投向岭南地区,并于公元前218年,集中五十万大军,兵分五路,发动了统一岭南的战争。秦军进入今广西北部地区后,遭到世居这一地区的西瓯部族顽强抵抗。激战中,西瓯部族君首译于宋阵亡,西瓯人退入山林中,推举新的君首,采用游击战术,发挥熟悉地形、善于爬山涉水和夜战的特点,四处袭击秦军。由于秦军远道而来,不善山林作战,且水土不服,面对西瓯人飘忽不定的游击战,很快就陷入被动挨打、损兵折将、进退维谷的困境,连秦军统帅屠雎也在西瓯人的夜袭中身亡,致使秦军伏尸流血数十万。由于进攻受阻,秦始皇急令史禄组织力量开凿灵渠,沟通漓江与湘江的交通,使得中原的援兵和战争物资源源不断运抵前线。得到兵援补充的秦军一鼓作气,打败西瓯部族,而后挥师南下,会师番禺,完成了统一岭南大业,岭南地区成为秦王朝的统一管辖之下。而秦始皇对岭南的统一,是以强大的军事占领和对西瓯部族的杀戮完成的。对于家园被侵占,同胞被残杀,西瓯部族对秦王朝或秦军的仇视是可想而知的。秦始皇想要在岭南越人的海洋里设置郡县、站稳脚跟,离不开当地越人的支持。而当时战争刚结束,西瓯、骆越人的仇视心理强烈,随时都会对秦军发起攻击。为了防止当地越人的袭击,秦始皇便把南征的数十万大军留戍岭南各地,同时把大批中原人南迁与越人杂处。秦始皇还来不及对岭南地区的治理,消弥越人的对抗情绪,就在农民起义的浪潮中覆灭了。这一历史重任将落在后继者——南越国赵佗和汉武帝肩上。

正当中原战乱之际,秦旧将赵佗据关自守,兼并岭南桂林、南海、象郡三郡,建立南越国地方政权。具有远见谋略的南越王赵佗深知,要在岭南越人地区站稳脚跟,巩固南越国政权,必须得到当地越人的支持。因而,赵佗采取了一系列旨在缓和或消弥越汉民族关系和“和辑百越”的民族政策,包括任用当地越人酋首为各级官吏,遵从越人习俗,鼓励汉越通婚等。特别是遵从越人习俗和鼓励汉越通婚,对消弥民族隔阂和对立情绪、缓和民族关系起着至关重要作用。尤其是汉越通婚,呈滚雪球的态势和几何式地融通起和亲。正是这些措施,在南越国存在的九十年里,没有发生大的民族冲击,使汉越民族关系从冲突、磨合逐渐走向和解乃至交融。所以说,南越国赵佗的“和辑百越”政策,开启了我国因地制宜的民族政策的先河,对后来历代王朝的民族政策产生重要的启迪作用和深远影响。汉武帝平定南越国、重新统一岭南后,继承了南越国赵佗的“和辑百越”民族政策,实行“以其故俗治,毋赋税”政策。唐宋时期推行的羁縻制度和元明时期的土司制度,都是在前期的“和辑百越”“以其故俗治”政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当然,历代封建王朝实行的因地制宜、“和辑百越”的民族政策,多是针对交通闭塞、民情复杂、民性剽悍、统治成本高或统治势力鞭长莫及的情况下施行的,但在客观上有利于保持民族地区社会的稳定。所以说,民族关系的调整与和解,需要内因与外因的互为作用,相辅相成。壮汉民族关系也是如此。壮族具有开放、包容、友善、谦让的民族品格,这是规约、融通壮汉民族和谐关系的基础。如果再有适宜、正确的民族政策,就可以为壮汉民族的融通提供外部社会环境和政策保障。

另一方面,文化的同质性,是民族文化认同、民族关系交融的重要基础。反之,缺乏民族文化认同,民族文化的交融和民族关系的融洽将是艰难而漫长的。历史上,壮、汉民族关系之所以能在不断的接触和交往过程中从对立走向磨合,从和解走向融合与团結,与其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态性和同质性有着极大关系,可以说这是壮、汉民族关系团结和谐的深层原因。自古以来,壮族属于稻作农耕民族,而且没有建立过统一的地方政权,故而没有形成统一的宗教信仰,流行以巫教为主,兼融佛、道教的形式与内涵,流行祖先崇拜、生殖(花婆神)崇拜和土地神崇拜等多神信仰。中原汉族属麦粟农耕民族,历史上虽然相继建立了统一的政权,但民间也没有形成统一的宗教信仰,同样流行祖先崇拜、生殖崇拜、土地神崇拜和英雄崇拜等多神信仰。所以说,壮、汉民族都属农耕民族,民间宗教信仰基本相同,由此而形成的民族性格也大同小异。而农耕民族属于守土性民族,一旦开辟了耕地、建立了村落定居下来,就不会轻意舍弃家园,迁移它处。正是长期的农耕生产,使他们形成了安土重迁、随遇而安、重农轻商的传统。社会安定、风调雨顺、人寿年丰、子孙繁衍成为他们的共同追求。这种生产、生活、信仰习俗等传统文化的同态性和同质性,使得壮、汉民族的文化认同得以实现,彼此更容易沟通,更容易接触,关系更易于融洽。因此,中原汉族南迁“与越杂处”后,通过彼此的接触和交往,并且以同态性和同质性文化为纽带,将两大民族联系在一起,汉族文化也得到壮族及其先民的认同、接受和吸收。事实证明,民族文化的同质性更易于交往、交流和交融。民族文化的交流和影响是双向、互动的,传统文化的同质性为民族的融合和民族的团结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壮汉民族的相互通婚,为壮汉民族关系的团结和谐建立了亲情的纽带。壮、汉民族在睦邻而居、交往和相互通婚过程中,文化上相互吸收,相互影响,形成了互融、互涵和互化[1]。

壮族及其先民开放、包容、友善、谦让的文化品格,尽管历史上曾受到汉族的歧视,并且在封建时代强权政治的语境中,被划为另类。但是,这样的品格在民族主义泛觞情境下,显得格外可贵,闪耀着永恒的普世价值。壮族及其先民正是秉持一以贯之的品格,赢得了自身的不断发展,成为我国56个民族大家族中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赢来了广西团结和谐的民族关系和边疆的安定。

新中国成立后,党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贯彻落实,为广西新型的民族关系的形成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和法律保障。随着社会的发展,为新时期广西团结和谐的民族关系注入了新的内涵,使之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共同发展的民族关系的典范。

[参考文献]

[1]覃彩銮.广西民族团结的基本经验及其原因——广西民族“四个模范”研究之四[J].广西民族研究,2011(4).

[2]覃彩銮.骆越稻作文化研究——骆越文化研究系列之一[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2).

[3]覃彩銮.从文化认同走向民族团结的发展历程——广西民族“四个模范”研究之三[J].广西民族研究,2011(3).

责任编辑:潘宏纹

作者:覃彩銮

第2篇:谈壮族文化自信在广西文化产业中的体现

[摘 要]壮族的文化自信具体体现在地域特色生存方式中产生的壮族文化、壮族情感归属下的身份认同以及社会道德规范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而发展文化产业是广西少数民族积极参与文化建设、共享文化成果的途径之一。本文从民族文化自信的三个层面分析壮族文化自信在广西文化产业中的体现和相互之间的辩证关系,从新的角度探讨如何以少数民族文化自信推动广西文化产业“走出去”。

[关键词]广西文化产业;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壮族文化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譹?訛。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中国各少数民族与汉族在漫长的历史中共同缔造了中华文明,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同样包含着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自信。在新时代背景下,少数民族更要摆正对自身传统文化价值的认知,培育出对本民族文化牢固而深刻的价值自信。

一、壮族的民族文化自信

壮族是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数量最多的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优秀民族文化和精神气质。

要保护和发展壮族文化,最重要的是要让壮族人迈过历史沟坎,正确认识、评价自身文化的内涵,与全国人民同步实现文化自觉,在文化自觉基础上形成真正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作为一种精神动力,依附在壮族人民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具体体现在地域特色生存方式中产生的壮族文化、壮族情感归属下的身份认同以及社会道德规范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

(一)地域特色生存方式中产生的壮族文化

壮族人民在长期与岭南恶劣的自然条件相斗争、适应、融合、开拓的历史过程中,创造了自己灿烂而独特的文化。壮族文化主要包含稻作文化、歌圩文化、织锦文化、干栏文化、铜鼓文化、花山文化、海丝文化等。作为农业民族之一,壮族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在壮族与其他民族长期聚居的历史中,乐于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点,积极学习汉文化和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这是广西两千多年来文化冲突少的重要原因之一。壮族人在稻作生存方式中,形成了注重农业、勤劳俭朴、吃苦耐劳的特性和守土务实、忠诚尽责、向心力强的民族性格。

(二)壮族情感归属下的身份认同

在国家优越的民族政策和对少数民族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下,壮族保存了许多本民族的特征,这甚至包括了壮族村落传统的结构层次和社会关系。在弘扬“壮族三月三”节庆中,更是将壮族人民“以歌会友”的生活方式表现得淋漓尽致,为壮族人民保留了一份情感归属。在广西,壮族人民仍保留着自己深层次的性格,他们外表安分守己、风趣幽默、相互谦让,热情好客、信守诺言、慷慨助人,但也有种不露锋芒的锐气和坚韧。这种性格气质也增强了壮族人民的民族认同感,是更深层的文化自觉,形成了一种高于文化视觉符号的身份认同。

(三)社会道德规范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壮族有自己悠久的伦理道德传统和朴素的哲学思想,这体现在壮族《麽经·布洛陀》《传扬歌》等古籍中。壮族人在待人接物、结交朋友、家庭伦理等方面,都很讲究礼节、道德。而道德规范在历史发展中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时代发展而不断完善创新,与时代发展同声同求。如今,壮族人民也一如既往地紧密围绕着中国共产党,积极拥护党的方针政策,坚决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到壮族文化精神中,体现了壮族人民自古以来以爱国为荣,以忠诚为责任的强大向心力。

二、壮族文化自信的三个层面在广西文化产业中的体现

文化产业是21世纪的新兴支柱产业之一,是文化发展的当代形态,它让文化渗透到社会经济当中,成为新的生产力,并使各个地方的经济增长体现出当地的特色。文化产业能够强化民族认同和归属感,促进民族文化自信,从而自觉传承、弘扬本民族文化。而文化自信作为一种精神力量,也影响和促进着文化产业的发展。只有对本民族文化足够自信,才能发现本民族文化的美和潜在能量,在保护和传承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文化资源,将其转化为“文化资本”,创造经济效益,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精神支持。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产业是在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基础上的产业化运作,它是我国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产业的一种特殊形态,也是实现文化强国之路的重要力量。在广西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产业中,壮族文化占有很大一部分比重,体现了广西壮族的文化自信。

(一)地域特色生存方式中产生的壮族文化在广西文化产业中的体现

壮族文化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宝贵而又丰富的资源,推动了广西文化旅游产业、演艺业、影视产业的发展,同时也成为广西本地文化艺术创作的源泉,是广西特色文化产业的基础。

广西自然风光秀美,有山水甲天下的桂林漓江、以海洋风光为代表的北海涠洲岛、横跨中越边境的大新德天瀑布等,而当地特有的人文风光和基于这种秀美风光地域特色下的壮族生活方式推动了广西文化旅游业和演艺业的发展。例如因壮族“三月三”歌圩和手工绣球而闻名的百色市靖西旧州街、有着历经数百年开垦的宏伟梯田的桂林市平乡平安壮寨、拥有广西現存保护最好和规模最大的壮族夯土建筑的上林县巷贤镇长联村古民庄等。

2015年,广西马山弄拉民族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以壮族三声部民歌系列文化?譹?訛为基础创作了一台壮族风俗文化展演《欢雅娜·马山景秀》,该演出挖掘南宁市马山县的壮族风俗文化,节目来自当地特有的壮族生活民俗,呈现了一场热闹的原生态歌舞盛宴,为当地带来了大批游客。该展演所有的演员都来自当地群众,使用的道具也来自民间。《欢雅娜·马山景秀》的亮点在于它不但展现了马山会鼓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壮族三声部民歌,还多方面的展现了壮族原生态的民族生活方式。它所展现的激情和力量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歌颂无不体现着积极向上和热情如火的壮族性格。

此外,《月·色》《天琴》等出自广西的影视剧也展现了广西秀美的自然风光和壮族人民的生活,反映了壮族人民热爱生活的本质。

(二)壮族情感归属下的身份认同在广西文化产业中的体现

壮族情感归属下的身份认同是壮族人民的一种文化自信,为广西特色文化产业建设坚定了信念,增强了信心,同时也使文化产品更富有广西壮族的个性特色。

广西三亩红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得名于英文“Same Home(同一个家园)”。该公司由一群广西土生土長、有志于弘扬壮族传统文化的壮族年轻人所创立,主要致力于壮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探寻壮族文化产业化、商业化的可行途径。其产品涉及壮族服装、壮族音乐等方面,并经常开办讲座和研讨会,探讨如何利用民族文化产业将艺术价值与商业价值紧密联系起来。他们轻松幽默的讲座和年轻化的产品吸引了许多壮族年轻人,在民族色彩逐渐被时代潮流淹没的时候,再次唤起壮族年轻人对自己本民族的认识和认同。

广西壮族摄影家梁汉昌先生在南宁市青秀区南阳镇策划运营了“古岳文化艺术村”,利用村民废弃的壮族夯土老建筑群落改造成“古岳壮族生态美术馆”。这是一个集创作、展示体验、生活三位一体的新概念美术馆,内容包括梁汉昌摄影工作室、唐石生版画工坊、莫江霖文学创作室、梁桂花山歌传习馆、思源文创中心、谭湘光壮锦技艺传承基地等艺术家工作室。此外,梁汉昌先生还在艺术村中规划建设了“中国—东盟民族服饰艺术博物馆”,展出1500件(套)藏品并举办“梁汉昌民族服饰文化摄影展”。支撑梁汉昌先生去创造这些事业的,是他对自己壮族身份的自豪感和对家乡的深厚情感。从事20多年民族摄影的梁汉昌先生希望借助这个基地来传播壮族文化,让更多的壮族年轻人重新喜爱自己的民族文化,穿壮衣、说壮话、唱壮歌、吃壮食、住壮屋,将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基于这种民族情感和身份认同,许多有民族责任感的壮族年轻人有志于去发展壮族特色文化产业;而壮族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又担负了传播民族文化和精神的使命,它能够让身处广西区内外的壮族儿女产生一种身份认同和凝聚力,让更多有才华有视野的壮族年轻人回来建设自己的家乡。

(三)社会道德规范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广西文化产业中的体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文化产业的根基,也是广西文化产业在国内外市场上的强大支柱。广西文化产业不仅向外输出产品,同时也在向外界进行着价值输出。

大型壮族舞剧《妈勒访天边》有一首简单而又惊心动魄的插曲《走字歌》,整首歌只有一个“走”字,表现了主人公“妈”与“勒”突破重重困难,倾尽一生,不断追寻,象征着壮族人民勇于追求自由与光明的精神,“一个永远行走的壮族在路上”。广西原创民族动画片《少数民族民间故事动画系列片》中收录了壮族民间故事改编的《大战人熊婆》《达稼与达伦》《寻找太阳》《百鸟衣》等动画,在通过动画片、图书的形式向中小学生传播的过程中,无形中也在向下一代传播着壮族诚实友善、平等和谐、敬畏自然、不怕困难、知恩图报等民族价值观,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保持一致的。

由此可见,文化产业不仅可以反映民族精神中的物质生活方式,展现民族特有的生活环境,而且能够通过意识形态中的道德伦理规范引导人们的思想及行为方式,加强本民族的身份认同感与归属感,提升民族成员的文化自信心与自豪感,从而提高民族凝聚力。因此,在现代文化产业发展中,广西应当更加有意识的去挖掘壮族特有的性格气质和一贯遵循的优秀价值观以及道德规范,用于指引广西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

三、广西文化产业让壮族文化“走出去”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互联网科技的飞速进步,全世界处在一种开放的状态下,各国家、各民族之间联系更加紧密,融合发展是世界性的趋势,文化方面的交流和沟通也成为必然。广西应立足面向东盟的区位优势,以中国—东盟博览会搭建的平台和迅速发展的广西文化产业为载体,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努力推动中华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走出去”。

文化产业首先是一种经济形式,主要是靠物质、技术、服务产品的交易来达成。而这种具有文化属性的交易的达成必须建立在交易双方的共同文化要求上,双方必须都认可、喜爱、推崇这种产品所蕴含的文化属性,存在着共同的文化需求。所以,在广西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应深入挖掘壮族文化,领会壮族文化中蕴涵的性格气质,并顺应时代潮流,抓住年轻人在现代生活方式中认同和接受的符合时代气息的精神气质,并将之在产品中展现出来,生产创造既符合大众审美,符合现代使用习惯,又具有壮族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例如,2018年南宁大地飞歌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与广西三亩红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制作了首部广西壮族原生态世界音乐剧《壮源》。该剧主创人员以壮族山歌为素材,将树叶、石头、箩筐等大山里的壮族“原生态乐器”搬上舞台,使其成为音乐舞台剧的主角。在音乐创作上,该剧把壮族山歌和世界音乐进行了融合和创新,在保留山歌原生态特质的同时,纵向加入多个声部,并通过民间乐器和西洋乐器的交织融合呈现山歌的厚薄变化、层次起伏,还加入世界音乐的编曲和流行、摇滚等多样音乐风格,让不同地域且独具个性的音乐形式发生碰撞与融合,更加贴近当代人的审美情趣,让人在听觉上更加简单直白地获得情绪,立体地感受到原生态艺术所带来的视听感官冲击。《壮源》是壮族音乐“走出去”的一次大胆尝试,在2017年试演阶段就获得了轰动效应,让全国人民看到了一个开放的、国际化的壮族。

同时,广西文化产业不能一味模仿,而是要在具有自身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的壮族特色文化产业中塑造壮族形象,培育新时代的壮族文化自觉和自信。如广西首届文创产品设计大赛获奖作品“壮锦磁钉”,巧妙地利用了壮锦花纹四方连续图案的特点,将其制作成小模块的磁性图钉,在对多种壮锦纹样进行诠释和解析的基础上,又可将单个磁性图钉自由组合成磁条、模块使用,十分符合现代人的多功能使用需求,让人在小小的文具中感受到壮族人民的生活智慧和审美,是个成功的文化产品设计。

四、结语

壮族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在广西文化旅游和文化产品的开发中,必须要牢牢把握文化产业的文化属性,在学习外省和外国的先进经验的同时,应准确地抓住壮族文化的精神气质,使壮族文化的精髓充分渗透在广西特色文化产业这个载体当中,不褪色、不变色,为壮族文化注入新的活力,让壮族文化为世界所接受,增强壮族文化自信。随着广西民族文化自信的树立、广西文化品牌的打响和特色文化产品贸易的发展,让世界在广西看到一个全新的、充满活力的壮族。

参考文献:

[1] 郑承军.文化自信:更基本更深沉 更持久的力量[N].深圳特区报,2016-07-05(1).

[2] 梁庭望.中国壮族[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2.

[3] 梁庭望.论壮族文化的断裂现象[J].广西民族研究,1988(4).

[4] 张艳敏. 壮族伦理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J].广西民族研究,2017(1).

[5] 唐丽云.试论广西壮族文化产业的培育[J].考试周刊,2008(32).

作者:玉妮

第3篇:浅探广西壮族服饰文化产业的发展途径

[摘 要] 壮族服饰文化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相交融的资源,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和利用价值。过去因对服饰文化资源的挖掘不够深入、资金不足、人才短缺、管理封闭、市场狭窄等各方面问题,阻碍了广西壮族服饰文化产业的发展,当今政府重视,给予引导。在资源整合的基础上,运用产业经营的多元途径,将壮族服饰文化资源转化为服装文化资本和产品,促进产业健康发展,在新时代找到新的价值。

[关键词]广西;壮族;服饰;文化产业;发展途径

[

服饰是人类文明特有的文化象征,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伴随着人类社会进步而延续和发展。服饰有保暖功能,也有审美的需求;有文化的传承,也有时代发展的创新。各民族服饰文化受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和制约,是一定社会形态中,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文明水平的反映。

一、广西壮族服饰发展情况

壮族历史悠久,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有值得自豪的文化传统。壮族自古以来生活于岭南中西部,主要从事稻作生产,现主要居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及周边相连的一些地区。

壮族服饰和居住地的自然环境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同时因性别、年龄、用途、季节、职业、地位等因素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壮族服饰总体上以蓝黑色调为主,男子与汉族无多大区别,女子则多姿多彩。壮族妇女擅长纺织和刺绣,风格别致的“壮锦”和“蜡染”图案精美、色彩艳丽。壮族织锦技艺在2006年成为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今在桂西、桂西北、桂西南和滇东南广大地区还保存着相当种类的壮族服饰,而且越是建立过壮族古国或产生过强大土司政权,壮族历史文化积淀越深厚、居住地形越复杂、交通越闭塞的地方,服饰的种类就越多样、民族的风格特点就越鲜明。壮族支系多、分布广,不同支系服饰从款式、花纹、色彩到工艺都有各自不同的风格。而且,广西壮族开放包容、吸收力强大,他们和汉、彝、苗、瑶等兄弟民族长期交错杂居,这些民族服饰的一些元素也融合在壮族服饰里面得以体现。

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世界的全球化导致了人类文化的同质化,特别是民族服饰文化。广西壮族服饰逐渐向两极分化:经济发展较快的壮族地区已经淡化本民族服饰,在穿着上与汉族无异,如广东、湖南壮族聚居地以及散居于粤北、湘南、桂东、桂中、桂南等地区;而深居山区的壮族地区民族服饰相对保存完好,桂西、桂西北、桂西南和滇东南广大地区的壮族服饰大多还保持着传统的模样,但是因为地处偏远,交通闭塞,难以为大众所知,民族服装大多为村民自己缝制,基本上自产自销,节庆时候穿出来自己欣赏,商品观念淡薄。

二、广西壮族服饰文化产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广西壮族服饰产业起步较早,但是发展緩慢。早期电影《刘三姐》和发展较早的广西旅游业让壮族文化为大众所知,而“大地飞歌·南宁国际民歌节”等国际性文艺演出和“中国—东盟博览会”将壮族文化推向国际。可是壮族服饰文化产业却没有因此而有所飞跃,目前广西许多民族服装企业所生产制作的改良壮族服饰大多形式牵强,制作简陋粗糙,售价低廉,仅仅作为舞台表演或旅游景点拍照使用,产品附加值不高,不能受到市场追捧,形不成服装服饰的主流,也无法带来较高的经济收益。现阶段广西壮族服饰文化产业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产业缺乏引导和规划

政府对壮族服装产业的开发关注不够,引导不足,对壮族服装改良设计没有明确的界定和标准,缺乏总体规划。广西壮族服饰文化产业现阶段仍然处于自发阶段,在开发过程中过分追求经济利益,忽略了其文化价值,仅仅制作一些做工粗糙、面料差、品位不高的舞台服装来满足舞台表演和游客拍照的需求,而忽视民族服饰文化资源的充分挖掘,缺乏文化品位和长远眼光。一些大学的服装专业、民间壮学团体和博物馆产品开发人员已经意识到壮族服装产业化开发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正在积极地寻求壮族服饰商业化的出路。但是因为规模小,受资金、人才、手工技艺及营销模式等限制,发展速度缓慢,无法形成规模性产业,这都需要政府的重视、引导和政策、资金扶持。

(二)改良设计上对壮族服饰文化底蕴和内涵挖掘不够

大多数广西壮族服装企业和专门研究壮族的机构、学者之间是割裂的,其设计人员对壮族的居住情况、生活习惯、历史背景和文化情感不了解,在创新中就难以让壮族传统服饰原汁原味的传承和改良,甚至会对壮族服饰文化生态造成破坏。某些学生设计的改良壮族服装作品缺乏壮族文化内涵的特点,在款式和设计上上一味地追求视觉冲击和时尚化,而忽略了最根本的壮族文化背景和文化情感。而更多的服装企业直接抛掉了壮族文化背景,庸俗化、简单化地去“改良”,失去了其原有的神韵,篡改了其原有的功能。甚至抛去了使用场合特点,盲目作为代表广西的服装在正式场合穿着,是不合适的。

(三)生产难以适应产业化的批量性和效率性

现阶段,广西很多民族服饰企业都存在生产规模小,流动资金少,加工工艺粗糙、加工技术落后,生产效率低,产品缺乏创新,样式陈旧,档次不高,产品功能单一、质量不稳定,从业人员不稳定、设计人才少,民族文化资源利用面窄、创新难,服饰成本高、售价高的特点。例如,广西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县的壮族服饰店仅有两三家,老板即是裁缝,所售卖的壮族服装都是传统样式,少有改良创新;费工费时,做一个滚边就需要一天的时间;做工不够标准化,全凭裁缝的感觉和经验做,每一件在版型和手工上都有所差异;成本和售价高,一套日常装售价两百元以上,一套盛装售价几百到上千元不等,而面料并不高档,也不能适应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和日常穿着。以这样的速度和质量去制作服装,是难以达到产业化要求的。

(四)管理封闭性,专业人才缺乏

广西大多数民族服装企业和公司是个人、家庭或兄弟朋友合伙创业发展而来,因此在管理模式上难免会有家族制的特征,具体表现在:分工不明确,组织结构也比较封闭,缺乏专业化、制度化的管理,不利于外来人才的引进。而各类服装设计人才、管理人才、营销人才的缺乏也是制约壮族服饰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

(五)相关企业缺乏,市场狭窄

产业运作必须要有众数的企业或者公司进行精心经营、有效合作。然而,壮族服装的经营大多数是以个体的形式存在,而且相关的企业、公司缺乏,市场狭窄,一般是面向剧团、舞蹈队等表演团队,许多还处于自产自销的模式,仅仅面对当地购买力十分有限的的客户群,不利于产业扩大。

(六)资金流转不到位

服饰文化产业的开发和发展需要大量的前期投入和流转资金,但是广西地处山区,交通闭塞,经济落后,尤其是广西西部壮族服饰保存较为完好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受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限制,资金紧张,再加上政府投入不足,使广西壮族服饰文化产业的发展滞后。

三、广西壮族服饰产业化发展策略

(一)以发展民族文化为主导

1. 以政府引导为发展模式

广西地处西部,科技人才缺乏,不能像一些发达地区那样依靠人才和智慧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只能利用自身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来发展民族文化产业。而壮族服饰文化是宝贵的不可再生文化资源,如果盲目开发和“改良”,不良后果是会使壮族服饰文化更快地消失,所以在开发中必须依靠政府引导。政府在进行政策规划的同时,还应当联合民间壮学团体,设立专门的综合决策机构,加强民族服饰文化资源的挖掘与整理、研究与保护,厘清概念,界定壮族服饰改良的标准。还要鼓励各大高校和壮族服饰企业的合作,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

2. 以合理开发为发展原则

对壮族服饰文化进行保护性的产业开发,必须要维护壮族服饰文化的生态平衡,使壮族服饰文化按照其自身的规律存在和发展,绝不能人为地加以破坏。因此,要坚持 “合理开发”的原则,有选择地开发壮族服饰产品:对研究得比较透彻并完全掌握其制作工艺的壮族服饰文化元素要大胆设计,使其实用化、商品化、时尚化;而对于壮族服饰的文化内涵、民族情感、功能以及一些受保护的传统技艺,则应加强保护,保持其原汁原味,不适宜随意改动。

3. 以现代审美为发展标准

民族元素是现代服装设计师设计理念的重要来源。在壮族改良服饰的设计上,还要结合时代的发展和现代审美的需要,突出壮族服装元素的审美价值,引进新的面料和生产加工工艺,通过设计,既把壮族元素诠释得更到位,又满足现代生活快节奏、个性化的要求,同时还要打造高品质的服装品牌,增加服饰的品种和产品的文化含量,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知名度,这样才能受到海内外广大消费者的欢迎,也能让更多城市壮族群众因为喜爱而自觉穿回本民族服饰。

(二)多种途径发展

1. 文化资源整合

文化资源整合就是把原本不成系统的、分散的文化资源根据市场需要加以梳理、提炼,将之转化成具有市场价值的文化产品。在开发广西壮族服饰文化资源时,一方面要全面、深入、系统地做好壮族服饰文化资源的挖掘和解析,并建立健全壯族服饰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机制;另一方面要从市场需要、市场营销、品牌建设等系统角度进行资源整合,形成广西壮族服饰品牌。

2. 资本运营和资金扶持

资本是形成文化产业的关键,服饰文化产业也不例外。广西壮族服饰文化资源较多、保存较完整的区域,其经济水平比不上发达地区,不能像发达地区那样完全依靠市场运作来实现文化产业发展,只能依靠政府部门帮助。政府应将壮族服饰文化的发展列入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划之中,在政策上给予优惠,并且建立多渠道投资服饰文化产业的体制和有效的筹资机制。

3. 形成产业链

发展壮族服饰文化产业不仅可以发展本民族的实用民族服装、观赏性民族服饰产业,还可以建立与之相关的其他民族服饰文化产业链,借势为正在起步发展的壮族服饰文化产业做宣传。同时还可以发展相关文化产业,如配饰工艺品、装饰品、日用品、纪念品、礼品、文创产品等。这要求政府建立和改革文化产业体制,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强有力的宏观调控体系,促进壮族服饰文化产业链的形成。

4. 拓宽营销渠道

在信息时代,现代企业营销模式已由传统单一的销售渠道向多渠道销售演变。目前,网络销售这一新兴的模式已成为商品的重要销售渠道,广西的民族服装服饰网络销售也正在逐步递增,越来越多的商家利用微信、淘宝等主要的网络平台销售壮族服装服饰,如果结合体验式微营销、会员制营销等手段,能取得更好的营销效果。政府应该积极鼓励和扶持新的销售模式,不断拓宽壮族服装服饰的销售渠道。

5. 开拓海内外市场

壮族服饰文化产业可以有两种市场走向: 一种是服务于本地消费者及前来旅游观光的旅游者;另一种是拓展区外及国外市场,将之品牌化,采用多种营销手段,让更多服饰消费者了解、喜爱壮族元素服饰并购买。不仅能自产自销,也要开拓海内外市场,这样才能实现壮族服饰文化资源的市场价值。

四、结束语

如今,各民族服装改良大潮已经到来,各个民族都在积极设计和制作民族特色的日常生活服装。壮族服饰作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相交融的文化资源,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和利用价值,要把握好其区域性、民族性、传承性、教化性、娱乐性和时代性等特征,将其作为产业来开发,实现其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参考文献]

[1]李元君.美丽的锦绣——壮族服饰[M]. 北京:接力出版社,2012.

[2]陈丽琴.壮族服饰文化研究[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9.

[3]张胜冰.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8.

[4]韦夷,吴俪蓉.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产业化探析——以广西融水苗族服饰文化为个案[J].学理论,2011(1).

[5]张艳清.民族服装服饰文化保护与产业化开发[J].网友世界,2014(14).

[6]韩春启等.民族服装服饰文化何去何从——民族服装服饰文化保护与产业化开发论坛集萃[J].今日民族,2009(12).

[作者简介]玉妮,女,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广西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实习研究员,泰国东方大学文化艺术管理专业硕士,研究方向:东南亚和广西民族文化产业。

[责任编辑 熈 镌]

作者:玉妮

第4篇:广西壮族文化论文

广西壮族文化认知情况问卷调查

中文摘要:一个没有自己独特文化范围的城市,是不完美的。我省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壮族之乡。这里有着独特的壮族风俗文化这全家宝,这里的壮民也能歌善舞。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的壮族文化渐渐的被汉化、遗忘。作为我省的一分子,我们应该要怎样去保护我们独特的文化呢? 关键字:壮族文化

遗忘

保护

意义

前言:广西是少数民族居住区,是全国仅有的五个自治区之一,其中壮族人口逾千万,是全国少数民族中人数最多的一个民族,如何保护、传承与开发好壮族文化是摆在我区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件重要大事。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与汉族越来越相似,不少少数民族直接摒弃本民族的传统,学习模仿汉族人生活。虽然是先进民族文化的影响带动了落后民族的生活,但少数民族中的风俗习惯文化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宝贵财富。了解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文化,有利于保护我国文化遗产。我们少数民族的文化现在正面临着被遗忘的现状,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为此做些什么呢?

现在在一个以壮族人口为主的壮族人聚居村里,村民平时也是以当地壮语为主要语言,但村民们的服饰、住房等斗鱼汉族人无异。从现在我们对在校大学生的调查结果中,我们更清楚的了解到了壮族文化正逐渐被人遗忘。

一、我省壮族文化基本概况

中国是一个拥有56个名族的古老国度,在这大千世界中,位于祖国南端的广西,有一个名为壮族的名族,也是当代中国的第二大名族。壮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先秦时期,壮族的先民就生活在中国的南方,是百越的一支。唐后多以“獠”见汉史书,宋朝以后又以“獞”“僮”“土”等名称见于史册。各地壮族人有20多种不同的自称,新中国成立后统一为“僮”,1964年遵照周恩来总理的倡议,经国务院批准,把“僮”改为“壮”,所以壮族又是一个新生的民族。壮族是一个平和、宽容、开放的民族,善于接受外来的先进文化,所以壮族社会深受汉文化和儒家文化的影响。但作为一个民族,壮族也有自己的民族语言文化、信仰风俗、民族心理等特性。壮族有自己独特的名族文化,比如自由恋爱的方式,壮族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的方式有抛绣球、打木槽和对歌等。 抛绣球是壮族赶歌圩时,姑娘们手提五彩缤纷的花绣球,整齐地排队唱山歌,若见到中意的小伙子,便把绣球抛给他。小伙子接过绣球,如果对姑娘满意,就把小件礼物缠在绣球上扔回女方,恋爱就这样开始了。

壮族也拥有自己的语言文化,从字面上对照地图,我们可以推测出这些方言的大致分布地区。这样划分和归类,现代壮语的方言分布状况和整体轮廓就可以在平面上勾画出来了。从南北两大方言区看,既有整齐的语音对应关系,又有明显的语音区别特征,从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壮民族远古两大先民集团--骆越和西瓯在脱离了原始壮泰语的母体以后,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互有交流和征战,又保留了各自的方言和文化这一历史状况。

到了壮族盛大的节日时,男女老少都精心打扮,吃毕腊肉、五色米饭后,扶老携幼,盛装从自家的干栏式木楼中走出。男的捆上红腰带,红黑相映,更添威武;女的戴上银首饰,银光闪闪,倍显妩媚;小孩焕然一新,跑来窜去,快乐无比。这时的山歌便展开了多种多样的形式:独唱、对唱、联唱,真正是歌河歌海。黑衣壮人能歌,也善舞。献红舞、祝寿舞、黑枪舞、团结舞„„欢快热烈,各领风骚。还有一种独特的舞,槌来棒往,上捣下捶,优美灵动,这种尚未有确切命名的舞,是黑衣壮人民在年复一年的浆衣捣布中逐渐形成的,最能体现黑衣壮的勤劳纯朴、快乐达观。

二、 广西壮族文化的认知情况调查

(一) 调查目的:

为了研究广西壮族文化的发展,了解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文化,调查人民群众对壮族文化的认知情况。了解壮族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改进措施,进而发扬我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保护、传承与开发好壮族文化。

(二)调查样本:

本次调查样本总数为51人,样本选择条件有两个,其一是在校大学生,不分民族的,通过这样才能认识到壮族文化未来的发展情况,从而更好提出发扬壮族文化的方法;其二是选择在社会上的人民群众,因为社会中还有很多人不知道壮族的风俗习惯,了解他们是如何去认知和传承壮族文化。

(三) 统计结果分析:

1、我们把问卷中第一部分关注和了解壮族文化统计数据数据整理成柱形图如下:

俗话说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个民族的根。所以广西壮族文化是壮族的灵魂,是壮族的根,一个民族的发展需要我们年轻一代不断继承和弘扬,但是从目前统计出来的数据分析,真正去关注壮族文化的人不多,第2题的数据可知,一般关注壮族文化占82.4%比关注壮族文化较多占13.7%的比例多得多;①现在壮族30岁以上的男子大都穿黑色机布制成的唐装。30岁以上的妇女则穿右大襟的上衣和很宽的裤子,工作时带上围腰,布质多为黑色机制布和蓝土布,至于20多岁青年男女,男的多穿中山装与干部服,女子则与中年的差不多,无论男女,夏天都喜戴篾笠、跣足。但是了解壮族男女服饰特点了解很多占2%,了解一点占60.7%、完全不了解占37.3%,可知现在很少人会去了解壮族的服装方面的文化。②壮族日常饮食主要粮食是大米,其次为玉米、小米、木薯、红薯等杂粮。解放前,多数农家一日三餐都吃清粥活杂粮,解放后,多为两餐干一餐稀。这里的壮族人民逢年过节都普遍能吃到鸡、鸭、猪肉等肉食。而糯米滋粑和粽子则是他们节日最喜欢的食品。但是知道壮族饮食文化习俗较多占7.8%,了解一点占52.9%,完全不知道占39.2%, 可知人们慢慢开始淡化壮族饮食文化了。壮族山歌是壮族人民群众文化最集中的凸现,最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奇葩。但是没听说过山歌的占6%,听说过,但没听过占12%,听过占82%,喜欢并会唱却占0%。虽然对于知道壮族文化有物质文化占78.4%,艺术文化占86.3%,礼仪民俗文化占84.3%,社会民俗文化占84.3%和对于对壮族民俗禁忌的看法理解并遵守占62.8%,理解但不遵守占13.75,封建迷信、反感占15.7%,无所谓占7.8%。,但是从整体来说现在我省在关注认识壮族文化方面存着着很大的不足和人民已经不怎么去关注和了解壮族文化,壮族文化也将慢慢被人们所淡化。

2、第二部份关于壮族文化的风俗习惯的数据做成柱形图如下:

根据上表的统计数据分析得出,我们广西省的人民对于壮族文化的了解程度很少,有些人甚至是对壮族文化漠不关心,也有些人只是知道有壮族这一个民族而已,根本就不知道它究竟有什么风俗习惯,还有些人知道一些有关壮族文化,知道壮族文化中的三宝:壮锦、山歌和绣球只占52.9%,一半的人数多一点;知道壮族节日:三月三占96.1%、牛魂节占3.7%、跳宫节占13.7%、花朝节占11.8%、蚂拐节占23.5%和爬山节占5.9%;知道壮族风俗习惯:分鸡心占9.8%、新娘过河占60.8%、背字占7.8%、坡会占52.9%和拔稚毛占15.7%;知道壮族文化的标志:壮族山歌占65.8%、壮族食物占3.9%和壮族建筑占5.8%.但是他们不知道通过什么向人们传播壮族这些传统文化或者根本就不想去传播壮族文化,以为现在是汉族文化的天下,少数民族的文化就没什么啦。所以照目前这样的情况发展下去,壮族文化将会很危险。如果找不出好的改进措施,壮族文化很可能会被汉族文化完全同化,后果不堪设想。

3、第三部分关于弘扬壮族文化的意义的数据做成柱形图如下

从上述图表可知,对于认为现代化的传播方式(如电视、网络)对于壮族文化的发展利大于弊占72.6%,弊大于利占7.8%,利弊对等占17.6%,没有影响占2%;对于通过什么方式保护和弘扬壮族山歌的意义:开发山歌旅游项目占70.6%,在

小学生音乐课程里加入山歌学习占37.3%,定期举行对歌活动占68.6%,通过各方媒体宣传72.5%;对于认为保护和推广壮族文化是否有意义:很有意义占88.2%,可有可无占11.8%,毫无意义占0%。从这部分数据得出人们很赞成发展壮族文化,并且希望采取措施(利用各种媒体)去发展壮族文化,以致壮族文化不会被汉族文化所替代。

三、对我省少数民族壮族文化保护、传承与开发的几点建议

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要求,抓住现在实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的机遇,加快保护、发展、弘扬优秀的壮族文化的步伐,按照实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方针来做好少数民族壮族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开发工作。

(一)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壮族乡村经济。壮民族乡村经济比较落后,但文化资源比较丰富,而且这个文化资源同时是大多民族乡村的优势资源。经济发展是个基础,只有大力发展民族经济,才能更好地为民族文化保护发展提供有利的物质保障;同时,积极利用民族文化这个优势资源,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民族乡村经济发展和文化保护发展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二)加大少数民族壮族文化保护投入力度。财政应适当加大资金投入,使之成为民族文化保护经费的主要来源。县委、县政府应将民族文化保护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以切实保护民族文化,推动民族文化发展。

(三)利用学校的力量宣传壮族文化。目前很多大学生对于壮族文化了解得很少,有的甚至不知道壮族文化的一些传统节日。所以为了壮族文化继续传承下去,学校很有必要举办一些有关壮族文化的一些活动,例如可以举办举办“三月三”歌圩活动比赛、举办壮族饮食文化比赛、开壮话班辅导学生、还有多出些有关壮族文化的好报之类来做宣传。

(四)我们大学生应该自觉认识和宣传壮族文化。目前民间自发的力量还很薄弱,我们能做的也只是以身作则,我们相信,团结交流就是发展的力量;以身作则就是兴旺的保证,因为“滴水藏海”“厚积而勃发”。我们要深入村屯,采写一批反映壮民族生活、习俗的文章,拍摄电视专题片,编辑出版反映壮民族文化的书籍,不断扩大影响。同时善于吸收和借鉴世界优秀文化遗产,扬长避短,推陈出新,以新的形式、新的内容、新的品位进一步弘扬壮民族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五)加强少数民族壮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工作,培育壮大民族文化产业。成立县、乡民族文化保护和开发领导小组,加强对民族文化保护和开发的领导,依法开发民族文化资源。加大民族文化的宣传力度,营造保护和开发壮族文化的良好舆论氛围。 建立壮族文化开发项目库。确定一批有市场效益的壮族文化资源开发项目,并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把项目工作作为壮族文化资源开发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推动壮族文化产业的发展。

四、研究和弘扬壮族文化的意义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之所以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是因为有独特的文化,民族文化是我们的根。③曲水行舟,船舵引导航船避开暗礁,顺着航道破浪前行,把舵便是顺风挂帆的关键。学术研究的指导思想正如把舵,可以把你引到学术的康庄大道,也可以让你搁浅。因此,研究和弘扬我省壮族文化具有任重而道远的意义:

首先,弘扬壮族文化能够培育我们的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认同感。其中,我省壮族文化信息承载最为密集、情感色彩最为浓烈、道德教化作用最为深刻、记忆传承最为有力的,当暑中华民俗文化。

其次,弘扬我省壮族文化能够传承优秀文化。传承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恢复传统民俗,因为传统民俗是各种民族文件文化最重要的综合载体。 其三,可以教化人心、匡正风气。倡导传统节气的弘扬,对于尊崇人伦观念、规范言行礼仪、调和人际关系、调适群体生活、提升水准乃至构建和谐社会无疑具有其重要作用。

五、结论

从我们的调查分析结果中不难得出我省的壮族文化正在慢慢的被淡忘。这样的现象产生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社会的导向,教育的机制都没有给我们的壮族文化足够的镜头,在轰轰烈烈地走向文化大同的同时,我们也上市了自身的独特性。因此,我们就应该多一些对壮族文化的关注,在城市的建筑,媒体的栏目里也应该多一些宣传我们壮族文化的东西。

参考文献:

① 广西壮族社会历史调查(三)第128页.民族出版社 ② 广西壮族社会历史调查(三)第128页.民族出版社 ③ 李富强.中国壮学第三辑.民族出版社

④ http://zfgk.gxhx.gov.cn/n1066/n41763/n79567/n80429/1406281.html

第5篇:广西壮族民间文化探索

摘要

在以文化旅游为主导模式的二十一世纪,旅游者对民间文化、异质文化的渴求与体验是他们出游的重要目的。民间文化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它适应了现代旅游多元化发展的格局。旅游经营者必须开发、利用民间文化资源,才能增强旅游产品吸引力,提高文化品位,满足旅游者娱乐、休闲、求知的目的,推进旅游发展。

关键词

广西壮族民间文化探索

㈠调查背景

在中华民族文化中,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是最富生机和活力的部分。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 ,包括建筑、饮食、服饰、娱乐、节庆等物质文化 ,也包括传统习惯、礼仪、宗教、公共道德和价值标准等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各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民族文化 ,其文化特征反映了民族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也深深地打上了他们的生活环境。如何在当今社会、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条件下继续传承和发展民间文化,这就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问题。此外,民间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经济与文化是唇齿相依、密不可分,经济发展为文化发展提供保障,繁荣文化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这种互动关系,越来越凸现出来。探讨民间文化,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新课题。为此,我对广西壮族的民间文化进行了探索和学习。

㈡探索目的

本次探索的目的在于通过网上资料查找和阅读大量相关书籍的方式了解并熟知广西壮族民间文化,同时为了更好的保护和传承广西壮族民间文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呼声高涨的背景下,有必要为更多的人了解少数民族民间文化打开一扇窗口,让更多的人懂得民间文化的内涵与意义。

㈢广西壮族民间文化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广西壮族的民间文化事业得到长足发展,现拥有专业的文化人才、国办图书馆和文化馆、文化创作小组、专业剧团、民间业余剧团、皮影剧团、电影放映队、国办电影院、铜管乐队、文化经营户。在这支队伍的努力下,弘扬了民间文学、故事、歌谣、谚语、戏剧、音乐、美术、摄影、舞蹈、曲艺等。

壮族神话传说富于想象,美丽动人,反映了古代壮族人民对天地万物的认识和远古社会的痕迹,如《太阳、月亮、星星》、《妈勒访天边》等。《布洛陀与姆六甲》叙述壮族的始祖如何造天造地,安排世界万物,反映出壮族先民战胜自然、主宰自然的朴素愿望。《布伯》歌颂了壮族先民和大自然作斗争的英勇气概,从中亦可窥见古代氏族部落间相互攻伐的历史痕迹。《莫一大王》更富于浪漫色彩和反抗精神。其他表现人民生活的故事如《百鸟衣》、《一幅壮锦》、《逃军粮》等都反映出壮族人民为了追求幸福而甘愿牺牲的精神。刘三姐的传说尤为群众所喜爱,经整理改编后已搬上银幕和舞台,《公颇》、《公天》、《老登》、《汪三头》等机智人物故事用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塑造了聪明、勇敢、机智、勤劳而又幽默诙谐的人物形象,

家喻户晓。

壮族民歌特别发达,这和壮族有歌圩对歌习俗有关。民歌,壮语一般称作“欢”,就形式分,有勒脚歌、排歌、散歌等。排歌为壮族诗歌的自由体,每诗只咏一事,有时长达 300多行。长篇叙事诗比较著名的有《布伯》、《布洛陀》、《嘹歌》、《马骨胡之歌》、《六丘和达七》、《莫一大王》等。其中以《嘹歌》的表现形式较为特别。它不是以叙事方式讲述完整的故事,而是以封建领主的兼并战乱作为背景,通过抒情的对唱表现一对男女青年悲欢离合的感情。四句一组,相互问答,拆开来是独立的抒情诗,连缀起来又是一首有头有尾的故事诗。壮族长篇叙事诗多取材于汉族民间故事,但都按本民族的生活风貌加工改造过,《梁山伯和祝英台》即为壮族化了的长诗。汉族已失传的作品,如《文龙与肖尼》等,也在壮族民间广泛传唱,留存至今。

壮族的作家文学有着反对农奴制、土司制和封建压迫剥削的传统,与汉族文学的关系比较密切。明清以来,出现过不少壮族诗人,他们大多用汉族旧体诗词的形式写作,韦丰华的《宾阳杂感》、黄焕中的《苦农行》、黎申产的《朱仙镇道上书所见》、黄君钜的《易门任内感事》都反映了人民的疾苦与不平。此外,比较著名的还有农赓尧、韦天宝、郑小谷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壮族作家文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形成了一支自己的文学创作队伍。陆地以其长篇小说《美丽的南方》、《瀑布》,韦其麟以其长诗《百鸟衣》在壮族新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综上所述,广西壮族民间文化形成六大特点:

(一)历史源远流长,

(二)群众参与广泛,

(三)内容丰富多彩,

(四)文化形式多样,

(五)成果丰硕,

(六)影响深远。广西的优秀民间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进程中,影响了一批人,凝聚了一批人,教育了一批人,也为广西的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代表了广西壮族先进文化发展方向。因此,必须采取对策,繁荣发展,为市域经济建设服务。

㈣广西壮族民间文化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民间文化事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组成部分,应当与经济发展同步,但就当前现状看,虽然发展是主流,前景可观,而其落后面也是非常严峻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思想观念滞后。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一是“福利型”文化思想严重,认为文化只能创造精神财富,不能创造物质财富。十多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一再强调文化部门要开展“以文补文”、“多业助文活动”,但这个强调热在上头、冷在下头、活在沿海、僵在内地、死在山区。其原因就是没有文化经济意识,“福利型”文化思想还在不少乡镇文化人脑海中根深蒂固。二是“文不理财,士不经商”的传统观念和“等、靠、要”的国办文化思想。这些观念桎梏、束缚着文化人的思想,一讲开展文化活动,就去向财政要钱。这样以来地方文化经济不但没有随地方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而且把原有的文化阵地丢失了,乡镇文化站就是名存实亡的典型例子。三是“小文化”模式的思想。认为农村只是放放电影、录像、办办舞厅或卡拉OK厅,出出墙报,逢年过节组织一下群众文化活动之类的事。现在农村逢集日放电影、放录像都放不起来,还有什么文化经济可言呢?这种“小文化”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化的繁荣经济的发展。

第二、文化载体滞后。文化载体是文化经济发展的基础。目前,广西壮族文化设施的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同步,文化设施不是破旧不堪,就是早已过时。从80年代以来,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一直在滑坡。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文化设施建设政府投入少,而文化部门自身力不从心,社会办文化的机制又缺少,所以造成文化设施建设与经济发展不同步。

第三、文化产业滞后。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一定的启动资金。广西壮族文化产业投入极少,特别是农村,一个乡镇年产值不过

五、六千万元,人均收入一千五百元左右,财政供不应求,农村文化产业举步维艰。现在有的乡镇虽有一些文化经济项目,乃是零散的小本经营,效益

差、设施落后,有的乡镇还处在零的状态。改革开放后,农村虽然敞开山门,集市也较前繁荣,但将其摆到全国发达地区文化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广西壮族文化经济的发展就无不显得非常滞后和孱弱。这种滞后和孱弱,并不是乡镇领导无方,文化专干无能,而是属地理位置、文化素质、市场信息、科技能力,尤其是思想观念等因素的制约,使其仍处在作坊式生产、粗放型经营、墟场式贸易等传统模式中,从而导致了农村文化无生机活力,不能很好地围绕市域经济的发展搞好服务和促进作用。

㈤繁荣广西壮族民间文化事业——促进经济发展

第一、更新观念,打造经济平台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的功能和作用从内容到形式都大大丰富和拓展了,特别是艺术产品直接进入市场后尤其如此。因此,文化工作者必须更新观念。一是从计划型向市场型转变。许多事实证明,凡哪个地方思想解放、观念新颖,哪里的文化事业就得到发展,哪个地方思想观念陈旧,哪个地方的文化事业就滞后不前,甚至倒退。因而,我们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破除旧的思想观念,牢固树立“发展意识”、“开放意识”、“市场意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二是从福利型向市场型转变,一些文化人认为文化是一种“福利型事业”,无论创作、演出、展览等一切文化活动都依靠政府投入。这种福利型观念必须改变,我们要放下架子,放下“包袱”,走向市场,按市场规律,根据市场需要,提供文化服务和文化生产,在市场搏击中追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效益。三是从“小文化”向“大文化”转变。目前,广西壮族的文化工作者一直在努力寻找求生存,求发展的路子,千方百计举办多种形式的展览,配合中心工作,绘制街头宣传画、制作宣传广告和乡村文化室的专刊、专栏,举办各种文化培训班,开辟一些小规模、零散的艺术品经营店。这些小文化、小产业、只能是小发展。我们要转变这一观念,围绕市域经济建设中心,举办大型的文化活动,开辟大型的文化产品生产基地,通过办大文化、发展大产业,才有大发展、大繁荣。

第二、加大投入,提供软硬环境

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我们不切实加大投入,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就不能为文化繁荣提供硬环境,为经济建设提供软环境,那么繁荣文化事业,促进市域经济发展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因此,改革投资体制、加强设施建设势在必行。一是财政要尽最大努力增加投入,采取发展文化产业挣一点、依靠社会力量筹一点,政府财政拨一点的“三点”式滚动发展方式增加投入;二是借鸡下蛋,出场地、出技术引资扩展设施、扩大规模;三是要发挥个体投资,股份合作投资和发达地区联姻等多种投资方式进行设施建设,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文化设施发展态势,解决全市文化设施建设资金不足的难题。为繁荣文化经济和促进市域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软硬环境。

第三、发挥优势,搞活文化经济

民间文化有诸多的社会功能,我们要充分发挥文化的这一优势,开展全方位服务,搞活文化经济。以市歌舞剧团、市文化馆、市电影公司和各乡镇文化站为“龙头”,组织好全市民间文化团体和艺人,紧紧围绕市域经济建设中心,承办招商引资、经贸洽谈、大型展览、剪彩、竣工庆典等开展文化活动。开辟旅游景点文贸文经相结合的文化艺术节,举办“节杯会”等各种大型文化演出活动。成立秧歌队、“树新风”文化演出队,“星期五大家来欢乐”文化演出队、民间文化协会和老年文化活动中心等文化团体和组织,经常组织开展社区文化、公园文化、广场文化等大规模的文化活动。积极开办民间文学、口头文学、故事、诗朗诵、声乐、美术、摄影、舞蹈、戏曲、器乐培训等各门类的文化培训班,讲座班、培训更多的文化人才,以服务搞活文化经济。形成民间文化练好市场功、群众文化合上产业拍、文化与经济互动发展的新格局。

㈥展望与思考

通过对广西壮族民间文化的探索,我们发现,广西壮族总体来说存在着一种加快与汉族融合的发展趋势,尽管他们(尤其是上层阶层)仍然保持着相当程度的民族意识,但这种脆弱的民族意识似乎无力阻挡这一历史进程的发展。由此,随着城市化发展高潮的到来,壮族很可能也会迎来与汉族融合的发展高潮。以下是我本次探索和学习后的思考:

民族融合是我们这样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必然的历史发展趋势,也符合壮族人民的愿望和利益。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中原军队进入岭南后,壮族先民就开始与汉族杂居,此后壮族先民积极地学习和吸收汉族先进的文化,并且历代都有部分壮族融入汉族之中,成为岭南汉族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自觉的民族融合取向至今在壮族地区的广大城乡仍然能够感觉得到。

参考文献

1. 何秋;桂林民间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2.《民间文化论坛》

3.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发展“十二五”规划

4.总主编﹒陈建军.广西导游;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第6篇:广西崇左壮族文化社会调查报告

这是一份来自崇左市政协调研组的调研结果报告。主要分以下几点进行阐述:

一、 我市壮族歌圩文化的历史、规模、特点及社会功能

1. 我市壮族歌圩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歌圩”,是壮族群众在特定的时间、地点举行的节日性聚会,它是以对歌为主体的民俗活动。在我市境内,有称“歌坡”“侬垌”“陇峒”“富坡”“旦圩” “巷单”等多种称呼。我市的歌圩文化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战国时期,在以宁明花山岩画为代表的左江岩画中,就以粗犷有力、朴素生动的笔调,表现了先秦壮族人民聚会欢歌狂舞庆祝胜利的热烈场面。我市壮族歌圩习俗的汉字记载最早见于南朝,其中,清道光年间龙州举人黎中产就写有“岁岁歌圩四月中,聚欢白叟与黄童”的诗句。每年春秋两季是我市壮族歌圩最盛行的时节,人们特别是年轻人穿上节日的盛装,云集于山脚、水边,或汇合于城厢村寨,或簇拥于指定的会场,方圆几十里成千上万的男女老少都来参加,人山人海,热闹非凡。随着歌圩文化的流传、演变,壮族歌圩成为壮族人们相互接触、交流思想、传播知识、增进友谊的娱乐 场所。

2. 我市壮族歌圩数量多、规模大且分布广。

我市是壮族聚居区,壮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8.38%,是广西壮族人口最集中、壮族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最高的地级市,人称“中国壮都”。自古以来,我市壮族人民素以善唱山歌而闻名于世,被誉为“歌的海洋”、“山歌的故乡”。各地有各种不同形式的“歌圩”流传,数量多、规模大且分布广。下面是调研组了解到的我市2009年壮族歌圩情况的数据,列表如下:

从统计表看,全市共有各类歌圩点349个,分布在全市的57个乡镇254个(社区)屯,可谓壮乡到处有歌圩。歌圩的活动时间主要在每年1—4月份新春季节和8—10月秋收季节。活动规模在1000人以下的占38.6%,1000—10000人的约占57%,10000人以上的约占4%。大新县下雷霜降歌圩、天等县向都霜降歌圩、宁明县纳利坡花炮节、龙州县伏波诞、江州区左州金山节、壶关歌坡等均超过3万人。

3. 我市壮族歌圩活动丰富、民族特色鲜明。

一是歌圩中“传歌择偶、绣球传情”最具壮族文化魅力。原生态的歌圩中最热烈、最吸引的是对唱山歌、抛绣球活动。姑娘小伙们发挥各自的想象力开展情歌对唱,以歌谈情、挑选意中人,最后姑娘们把绣球抛向她看中的小伙子,如果他中意,便能把礼品绑在绣球上,抛还女方,五颜六色的绣球来回飞舞,这是我市歌圩中 最有诗意、最具魅力的活动。

二是歌圩中饱含丰富情感的山歌对唱,美妙动听,耐人寻味。山歌调虽然是基本固定 的,但它能表现不同的思想感情。演唱方法为独唱、重唱、领唱、合唱等方式,无论是支声式、和声式或者复调式,都丰富多彩,别具一格。其中,高亢激昂的大新高腔山歌、多情浪漫的宁明明江山歌、朗朗上口的天等西部山歌、神奇飘逸的龙州山歌等尤为动听,具有令人回味无穷、叹为观止的比喻美、比兴美;一挥而就、出 口成章的流畅美;整齐严谨、朗朗上口的辞藻美和押韵美。很多山歌已经成为现代的民族文化经典作品,世代流传,久盛不衰。

三是歌圩中的民族传统体育竞技项目多、趣味浓。在我市歌圩中,抢花炮、打陀螺、赛龙舟、打尺子、掰手腕、打扁担、壮拳表演等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是必不可少的,现在仍保留较完整的有30多种,其中壮拳在许多地方已失传,只有龙州一带还有传人,被称为壮族一绝。仍广泛盛行的抢花炮项目堪称民族体育的经典,有东方橄榄球的美称。全市目前有6个歌圩是逢圩必有抢花炮。赛龙舟也是我市壮族歌圩的传统项目,在扶绥县的龙头乡凤庄村、江州区的驮卢镇、龙州县的上金乡可谓年年歌圩赛龙舟。现在的壮族歌圩还增添了篮球、足球、气排球赛等体育项目。

四是歌圩中的祭祀、法事等原生态民俗活动最具民族特色。各种祭祀、祭祖仪式、祈福水源的法事往往最能吸引人的不仅是这些活动充满神秘的民族和宗教色彩,而且也是壮族人民的信仰和精神寄托的一种方式,更是一种凝聚族人人心的途径。现在的歌圩里仍有32%保存有这种原生态的民俗活动。

五是歌圩中的民间艺术大放异彩。歌圩中,还有贺茶歌、春牛舞、师(道)公舞、麒麟舞、庆丰年、彩调剧等丰富多彩的民族器乐、歌舞、戏曲文艺节目,这些节 目历经数百年的传承和发展,有的已经成为世界民族艺术的瑰宝。比如龙州的弹天琴唱天谣,壮话称为“鼎叮”的天琴灵巧轻便,为左江流域壮族最有特色的一种古 老弹拨器,音色圆润明亮,尤其是伴着壮族方言的演唱,清新、幽雅,又富于神秘色彩。在2003年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上,壮族天琴的一曲《唱天谣》一炮打响后,应邀参加国内外各种文化艺术活动,远赴欧洲奥地利萨尔茨堡、德国汉堡演出,古老的天琴艺术走出了国门,奔向世界艺术殿堂。

4. 我市壮族歌圩社会功能多、价值高

一是宣传教育的功能。歌圩的各种活动所反映的思想内容大多是比较客观的壮民族生活,其艺术手段和表现形式都是壮族人民自己所熟悉的,它能够感染人、鼓舞 人,具有宣传教育的作用。通过山歌演唱、文艺表演等形式,把传统民族文化与各种国策民规宣传相结合,使各族群众在歌圩活动中受到国家政策法规的教育。

二是文化传播、陶冶情操的功能。歌圩是集各种壮族文化为一体的综合性活动。人们自愿参与,自娱自乐,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陶冶情操。同时,歌圩蕴含丰富的 民族事象及祖辈积累起来的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生活知识等,在歌圩中用方言把民族文化口口相传,世代传承,是传播壮族文化的有效途径。

三是人际交往、促进和谐的功能。由于地理环境所致,左江流域壮族人们居住分散,而约定俗成的歌圩给人们提供了这个机会,人们不约而同前来参与,认识不认识的人在歌圩的气氛中,通过对歌或其他方式来互相沟通感情,交流经验,以此来增进了解和友谊,协调关系,促进和谐。

四是凝聚人心、民族团结的功能。共同的语言,共同心理特征和共同的习俗使人们产生强烈的亲近感和认同感。而歌圩这一传统的民族盛会正是壮族人们共同意识 的反映。歌圩里,人们会穿上本民族特色的服装,使用本民族语言交流,尝本民族特色的饮食,开展本民族特色的文体活动,增进民族感情。同时,赶来参加歌圩的兄弟民族,与壮族人们同欢共乐,加深彼此的情谊和团结。

五是商品荟萃、繁荣市场的功能。古时的歌圩,姑娘们做新装、缝绣球、纳布鞋;小伙子们购买头巾、梳子、绒绳新线;家长们则准备五色糯米饭、棕粑、备好酒菜。歌圩日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现在的歌圩仍以它特有的方式刺激城乡经济的供需两旺。大的歌圩,商品交易额达600—800万元。

二、 我市传承和发展壮族歌圩文化的措施及成效

新建市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保护和传承壮族歌圩文化,加大工作力度,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保护和传承我市的歌圩文化,并取得明显的效果。

1. 抢救性挖掘整理壮族歌圩文化。组织了民族、文化、文史等部门人员及老民间山歌手等,开展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的搜集编撰工作,其中的《民间歌谣集》共收录壮族山歌近4000首,系统地汇集了全市壮族山歌的各种唱法唱腔。编印了《崇左壮族山歌集》。还把山歌资料拍摄整理,录制成光碟,有效地抢救和保护壮族山歌文化。

2. 开展节庆壮族山歌赛会,利用崇左市花山文化艺术节、崇左(德天)边关国际旅游节、中越边关(凭祥)国际文化旅游节、天等指天椒节、扶绥县文化旅游美食节、龙州天琴艺术节等节庆开展壮族山歌比赛活动,给节庆活动助兴,融进歌圩文化元素,将壮族山歌展现给八方来客。

3. 举办山歌大赛。从2007年以来,我市举办了两届全市性的壮族山歌大赛,宣传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法规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果。今年三月三,由市委、市政府主办,市文化局、市民委、市群众艺术馆承办“三月三”壮族山歌擂台赛,主题为“展示壮族风情,演绎壮族民俗、推进经济发展”。400多名山歌手参赛,分为专业民歌比赛(专业组)和原生态山歌(业余组)比赛,参赛曲目多为民间歌手原创作品。

4. 让山歌当好各种宣传和广告载体。我市充分发挥山歌强大的宣传优势,让山歌在政策法规宣传、行业宣传、企业广告宣传或多种重大活动中充当宣传载体,推动歌圩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在我市首届壮族山歌大赛中,新创民族政策法规宣传山歌50首,新农村建设山歌50首。在“花山杯”铁路护路法规宣传山歌赛中创作山歌30多首。大新县山歌大赛创作廉政建设山歌40多首。市电力、环保、水利、通讯等行业相继举办山歌宣传活动,创作脍炙人口的广告宣传山歌,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行业形象,助推壮族山歌文化发展。

5. 通过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设置赛歌台,使壮族山歌更显现代气息。据了解,去年,互联网红豆社区崇左论坛山歌赛歌台,10天内点击率超过10000人次,回帖数超过3000帖,即兴创作山歌超过2500首,论坛版主还评选歌王、歌后、最快嘴、最受欢迎、最热心观众等一系列奖项。

三、 我市壮族歌圩文化传承和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因遭禁止,使传承出现断裂,极大影响了壮族歌圩文化传承的完整性。壮族歌圩在古代曾遭封建统治者以“有伤风化”为由下令禁歌。解放后的“四清运动”,尤其是 “文化大革命”期间被当做“四旧”遭到禁止,壮族歌圩由此步入失传或销声匿迹,歌圩文化传承出现断裂。直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歌圩这个民俗文化瑰宝才逐渐复兴。

2. 因山歌传承手段、形式多样化,使歌圩的诱惑力减弱或变味。如今歌圩 不是传承山歌文化的唯一场所,因而失去了歌圩原有的诱惑力,有的甚至出现了变味。有些地方因交通不便变成无圩无歌,有些地方以喝酒会友为主变成有圩无歌;有些地方是有歌有圩,但多以歌赛的形式带动群众性的聚唱活动,吸引力不强;有些地方圩正歌好,这类歌圩主要是有民间得力人士大力挖掘歌圩本色资源,极力恢 复歌圩原有面貌而形成的。这些歌圩不仅有歌有圩,而且比较完整的展现了本地壮族的传统事象,但此类歌圩目前只占少数。从以上统计表看,目前仍盛行或半盛行的歌圩有207个,占59.3%,已经停办或濒临消失的有143个,占40.7%。

3. 观 念变化,使壮族歌圩作用逐渐缩小,面临发展尴尬。虽然“歌”也是一种知识,一种智慧,但更多地限于娱乐、消遣。现代人认为歌圩不是唯一的娱乐消遣方式,加上大多数壮族人听不懂壮语山歌,因此对山歌的热情变淡了,歌圩活动的主角由年轻人变为中老年人,歌圩的作用也不是倚歌择偶或是祈福丰收的重要方式了,那种 “唱支山歌带妹回”的情景已成昨天的记忆。

4. 民间文艺传人的缺失,使壮族歌圩 难以回归本色。由于打工潮的影响,壮乡大量的年轻人出去打工,广大农村只剩下留守老人和儿童,山歌无人唱,歌师无处传。过去歌圩场上稍微识字的人几乎每人手都会有一本书或数本用古壮字抄写的歌书。后来歌圩被当作封资修的产物禁止,歌书已残缺不全,使得人们没歌可唱。许多作为学歌、唱歌、编歌的山歌传习馆已 不复存在。歌圩逐渐恢复后,由于许多优秀的老歌手和壮族民间文艺的传承人逐渐逝去,许多歌圩文化慢慢地从全民性转变成为少数人的“专利”,许多优秀的作品 消失在茫茫的旷野间。

5. 缺乏经费使歌圩文化发展步履艰难。壮族歌圩的举办方式 是民间自发组织。歌圩这种纯粹的公益性文化娱乐活动,没有产生直接的经济收益,活动所需经费主要是通过收集善款或向社会各界募捐筹集而来。由于举办盛大的节日活动开支很大,筹款不过是杯水车薪,活动费用短缺困扰着歌圩发展的步伐。

四、 传承和发展我市壮族歌圩文化的建议

壮族歌圩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壮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和资源优势。保护和传承我市壮族歌圩文化,对于“实施文化强市”战略,推动我市民族文 化旅游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我们要按照中 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部署和要求,高度重视,因势利导,切实保护、传承和发展好我市壮族歌圩文化瑰宝。下面提出几点建议:

(一)强化“三个结合”,加快推进我市壮族歌圩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1. 政 府组织与群众自发相结合,整合社会各方面力量,推动歌圩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壮族歌圩,是一种群众性的传统民族文化活动形式,动员广大群众参与是歌圩活动健康发展的基础。应通过政府组织引导,激发群众参与的热情。建议政府成立一个由文化行政部门牵头,规划、住建、民族、旅游、财政等部门领导参加的组织机构, 组织和领导我市壮族歌圩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工作。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精神,建议用1—2年时间完成《崇左市壮族歌圩保护与开发规划》,从而建立起抢救保护为基础、传承发展为核心、开发利用为目的的比较完备的制度。建议市、县两级财政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我市壮族歌圩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的规划设计以及歌圩活动的资金补助。

2. 政 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拓展歌圩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子。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民间参与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功模式。建议政府积极探索建立富有活力、适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歌圩文化管理体系和运营机制,运用市场手段,变歌圩文化资源为资本,调动文化单位、专业人员、民营企业的积极性,鼓励企业和民间 投资,共同参与我市歌圩文化产业的开发。

3. 歌圩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开发相结 合,做强做大我市特色文化旅游产业。把歌圩文化有机地融入旅游产品的开发研制、经营管理和旅游服务之中,变歌圩文化为旅游产品,形成良性的互促互动局面。充分利用“中国最美的瀑布—德天、”“中国天琴之乡—龙州”、“古骆越文明之都—宁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凭祥”、“恐龙故乡—扶绥”等旅游品牌,作为 推动我市壮族歌圩文化传承的载体,融入壮族文化元素,提升歌圩文化的魅力。

(二)实施“三大思路”,打造我市壮族歌圩文化品牌

1. 以大思路打造壮族传统精品歌圩。把全市各地零散歌圩点整合起来,做大传统歌圩规模。每个县(市、区)集中力量重点打造2—3个 传统歌圩节,形成自己的品牌传统歌圩。扶绥县可打造渠黎新安“三姐”歌坡节、渠旧壮族歌节;大新县可打造下雷霜降歌圩、宝圩观音诞;天等可打造向都霜降歌 圩、福新壮族歌圩;宁明可打造纳利花炮节、峙浪桥公母歌坡;龙州可打造金龙侬侗节、龙州伏波诞;凭祥可打造武圣功庙会、中越歌圩节;江州区可打造左州金山节、太平壶关歌圩等经典歌圩。各乡镇、村传统的歌圩节,政府要加以引导,并适当给予一定的经费补助,延伸和增强歌圩节的生命力。

2. 以 大手笔将现有节庆活动打造成新兴壮族歌圩。对现有的崇左(德天)边关国际旅游节、中国—东盟指天椒节、崇左(宁明)花山文化艺术节、龙州天琴艺术节、扶绥 文化旅游美食节、中越边关(凭祥)国际文化旅游节等节庆活动进行民俗文化包装,融进民俗文化元素,提高壮民族文化在节庆活动中的含量,打造成为新兴的壮族歌圩,让古老的民间艺术焕发新的艺术生命力。

3. 以高水准打造专业壮族歌会。建议山歌大赛活动升格为市政府主办,坚持每年举办一次大赛活动,做强做大歌会规模,以更高水准和更大层面包装打造专业壮族山歌大赛,推动壮族歌圩文化上新水平,创出歌会大品牌。

(三)采取“四个一”办法,营造我市歌圩文化发展的大环境

1. 在 大新、凭祥、宁明、江州等重点旅游景区,建设壮族民族文化一条街。在建设规模中注重民族文化特色和品位,特别是一些标志性建筑要当作壮族文化艺术的精品来设计。街上的各种工农业产品和旅游的工艺品讲求壮族文化含量,突出民族特色和文化品位。街内要开展壮族歌圩及民间民俗活动,体现浓郁的原生态的壮味,让游 客有一种“想看壮族歌圩,请到壮族民族文化一条街来”的感觉。

2. 组织一个壮族 歌圩专题论坛。建议市委、市政府组织举办我市壮族歌圩文化论坛,搭建一个学术交流平台。借助专家学者的智慧,运用历史学、民俗学、人类学、社会学、语言学等理论,从定位、策划、包装、传播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审视,深入研究、探讨我市壮族歌圩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的途径,打造我市壮族歌圩文化品牌。

3. 开办一个专题栏目。充分利用影视媒体、平面媒体、网络媒体及各种社会宣传工具,大力宣传我市壮族歌圩文化,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在左江日报、崇左新闻网分别开设“崇左壮族歌圩”专题栏目,崇左电台开办“唱山歌”节目,崇左电视台每周播放一曲壮族山歌。

4. 利用一个平台,推介我市歌圩文化。我市处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前沿,中越两国山水相连,边民习俗相近,两国边民开展的文体活动比较活跃。我们要充分发挥独特的区位优势,利用中国—东盟文化交流这个平台,把我市壮族歌圩文化推介出去,使壮族歌圩从山里走向全国,走向东盟,提高我市歌圩文化的影响力。

(四)抓好“五个环节”,培养歌圩文化人才

1. 坚持办好山歌手培训班。每个县(市、区)每年至少举办2期山歌手培训班,重点培养骨干歌手,尤其要注重培养年青歌手。不仅培养他们会唱山歌,还要培养他们会编山歌、收集整理山歌。文化、民族等部门要把山歌手的培训工作作为主要业务来抓,确定工作目标任务,确保人员到位、工作到位、经费到位,有实际效果。

2. 以乡镇为单位组建山歌队。队员中老中青都各占一定比例,以老带新。山歌队作为农村业余文艺团体,经常组织开展山歌演唱活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优秀的壮族山歌传承人,是我市壮族歌圩文化的宝贵财富,政府要采取积极措施,重点扶持,充分发挥其壮族歌圩文化的挖掘和传承作用。

3. 组织山歌手到区内壮族歌圩文化较繁荣的地区学习,开展联谊活动。也可请外地的山歌手到我市进行联欢,互相交流山歌文化艺术。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使我市的山歌手得到更好的锻炼和提高。

4. 成立崇左市壮族山歌协会。对我市壮民族歌圩文化进行全面、系统的挖掘、整理及研究,策划和组织开展各种歌圩活动,同时抓好歌圩文化人才的培养。

5. 创建壮族民俗文化专业学科。可通过政府协调、高校运作的方式,在广西民族师范学院设立壮族民俗文化专业,聘任高水平的教师,进行左江流域各种壮族文化、民族体育等方面的研究和教育,不仅为我市培养急需的歌圩文化人才,同时也可以为我市提供壮民族文化发展研究基地,有利于加快推进我市壮族歌圩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第7篇:广西壮族自治区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关于报送自治区级依法行政示范点先进典型材料的通知 桂依法行政办发〔2014〕4号

各市人民政府,区直各有关部门:

为总结、交流和推广各地各部门依法行政示范点的先进经验和做法,有效推进全区依法行政工作的深入开展,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经研究,拟定于2014年底召开全区依法行政示范点经验总结交流会(时间另行通知),现就报送总结经验交流会材料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荣获自治区级第一批、第二批依法行政示范点的单位提交1份关于开展依法行政示范点创建活动的经验总结材料。经验材料要注意总结具有推广意义的经验和做法,把握特点,突出亮点,观点鲜明、论证有力,字数控制在3500字左右。

二、请各市撰写关于如何开展和推进依法行政示范点建设的工作总结。

以上两份材料请于2014年9月15日前报送给自治区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并将电子版本发送到ry2802638@163.com。

附件:自治区级第一批、第二批依法行政示范点的名单

自治区全面推进依法行政

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4年7月31日

(联系人及联系电话:容易,0771-2850694。)

附件 自治区级第一批、第二批依法行政示范点的名单

第一批:南宁市人民政府、来宾市人民政府、玉林市人民政府、南宁市青秀区人民政府、宾阳县人民政府、柳州市城中区人民政府、鹿寨县人民政府、灵川县人民政府、梧州市万秀区人民政府、岑溪市人民政府、上思县人民政府、贵港市港北区人民政府、玉林市玉州区人民政府、北流市人民政府、田阳县人民政府、宜州市人民政府、东兰县人民政府、象州县人民政府、扶绥县人民政府、自治区公安厅、自治区卫生厅、自治区审计厅、自治区地税局、自治区工商局。

第二批:南宁市兴宁区人民政府、南宁市邕宁区人民政府、南宁市江南区人民政府、南宁市公安局、南宁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南宁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崇左市大新县人民政府、崇左市地方税务局、柳州市鱼峰区人民政府、柳州市柳南区人民政府、柳州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柳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柳州市公安局、柳州市水利局、桂林市人民政府、桂林市交通运输局、桂林市国家税务局、梧州市人民政府、梧州市公安局、梧州市交通运输局、梧州市审计局、玉林市公安局、玉林市公路局、玉林市玉东新区管理委员会、钦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北海市人民政府、北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防城港市人民政府、防城港市财政局、防城港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防城港市公安局、防城港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防城港市检验检疫局、防城港市国家税务局、贵港市人民政府、贵港市平南县人民政府、百色市人民政府、河池市人民政府、河池市卫生局、贺州市富川县人民政府、贺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贺州市国家税务局、来宾市武宣县人民政府、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自治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自治区教育厅、自治区林业厅、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自治区交通运输厅。

第8篇:广西壮族自治区

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第三号)

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 2006年1月12日

根据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现将我区第三产业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

一、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一)单位数和就业人员

2004年末,全区共有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企业法人单位1340个,就业人员[注1] 21.71万人;个体交通运输经营户28.79万户,就业人员33.75万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行政事业法人单位593个,就业人员1.72万人。

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企业法人单位中,交通运输业[注2] 占84.85%,仓储业占13.66%,邮政业占1.49%;在法人单位就业人员中,交通运输业占89.87%,仓储业占2.99%,邮政业占7.14%(详见表1)。

表1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企业法人单位和就业人员

(二)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

2004年末,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企业法人单位资产合计682.12亿元,其中,交通运输业占88.50%,仓储业占7.70%,邮政业占3.80%;负债合计233.36亿元,其中,交通运输业占82.34%,仓储业占16.49%,邮政业占1.17%;所有者权益合计448.76亿元,其中交通运输业占91.71%,仓储业占3.13%,邮政业占5.16%(详见表2)。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企业法人单位资产负债率为34.21%。分行业看,交通运输业为31.83%,仓储业为73.28%,邮政业为10.58%。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行政事业法人单位资产合计为20.31亿元。

表2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企业法人单位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 单位:亿元

(三)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

2004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企业法人单位主营业务收入185.93亿元。其中,交通运输业占87.83%,仓储业占7.17%,邮政业占5.00%。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行政事业法人单位业务收入10.70亿元;交通运输个体经营户营业收入174.63亿元。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企业法人单位利润总额13.45亿元(详见表3)。

表3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企业法人单位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 单位:亿元

二、房地产业

(一)单位数和就业人员

2004年末,全区共有房地产业企业法人单位0.32万个,年末就业人员7.61万人(详见表4);房地产业个体经营户269户, 就业人员374人。

表4 房地产业企业法人单位和就业人员

(二)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

2004年末,房地产业企业法人单位资产合计为894.63亿元,负债合计为663.50亿元,所有者权益合计为231.13亿元。房地产业企业法人单位的资产负债率为 74.16%,分行业看,房地产开发经营业为73.25%,物业管理业为102.95%,中介服务业为52.68%,其他房地产业为78.75%(详见表5)。

表5 房地产业企业法人单位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 单位:亿元

(三)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

2004年,房地产业企业法人单位主营业务收入177.66亿元,利润总额3.97亿元(详见表6)。房地产业个体经营户营业收入0.06亿元。

表6 房地产业企业法人单位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 单位:亿元

(四)房地产业生产经营情况

2004年,商品房建设施工面积3427.94万平方米;竣工房屋面积1056.05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面积933.63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销售面积840.20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额189.15亿元。住宅销售额为152.27亿元。

物业管理企业在管房屋建筑面积4081.91万平方米;中介服务业房屋代理销售成交合同面积248.94万平方米,房屋代理销售成交合同41.70亿元。

三、批发和零售业

(一)单位数、就业人员和商品销售额

2004年末,全区共有批发和零售业企业法人单位1.44万个,就业人员28.66万人。批发和零售业全年商品销售额[注3]合计1392.86亿元,其中批发业销售额1082.98亿元,零售业销售额309.88亿元(详见表7)。 批发业个体经营户6.34万户,就业人员11.70万人,零售业个体经营户64.75万户,就业人员98.46万人。

表7 批发和零售业企业法人单位和就业人员及销售额

在批发和零售贸易业企业法人单位中,国有、国有联营和国有独资公司共占20.32%,集体、集体联营和股份合作企业共占19.02%,私营企业占45.87%,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占0.15%,外商投资企业占0.19%,其余类型企业共占14.45%。

在批发和零售贸易业法人企业就业人员中,国有、国有联营和国有独资公司共占27.56%,集体、集体联营和股份合作企业共占20.55%,私营企业占27.88%,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占0.14%,外商投资企业占0.63%,其余类型企业共占23.24%(详见表8)。

表8 按登记注册类型分组的批发和零售业企业法人单位及就业人员

(二)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

2004年末,批发和零售业企业法人单位资产合计766.61亿元,负债合计557.38亿元,所有者权益合计209.23亿元。批发和零售业企业法人单位资产负债率为 72.71%,分行业看,批发业为73.88%,零售业为69.87%(详见表9)。

表9 批发和零售业企业法人单位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 单位:亿元

(三)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

2004年,批发和零售业企业法人单位主营业务收入1240.90亿元,利润总额22.44亿元(详见表10)。

批发业个体经营户营业收入186.87亿元;零售业个体经营户营业收入734.62亿元。

表10 批发和零售业企业法人单位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 单位:亿元

四、住宿和餐饮业

(一)单位数、就业人员和营业额

2004年末,全区住宿和餐饮业企业法人单位0.19万个,就业人员9.73万人,全年营业额[注4]48.70亿元(详见表11)。

住宿业个体经营户0.76万户,就业人员2.40万人,餐饮业个体经营户7.76万户,就业人员23.36万人。

表11 住宿和餐饮业企业法人单位、就业人员及营业额

在住宿和餐饮业企业法人单位中,国有、国有联营和国有独资公司共占23.07%,集体、集体联营和股份合作企业共占25.16%,私营企业占37.11%,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占1.57%,外商投资企业占1.72%,其余类型企业共占11.37%。

在住宿和餐饮业法人企业就业人员中,国有、国有联营和国有独资公司共占30.52%,集体、集体联营和股份合作企业共占11.72%,私营企业占31.76%,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占5.14%,外商投资企业占4.93%,其余类型企业共占15.93%(详见表12)。

表12 按登记注册类型分组的法人单位和就业人员

(二)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

2004年末,住宿和餐饮业企业法人单位资产合计为122.96亿元,负债合计为87.29亿元,所有者权益合计35.67亿元。住宿和餐饮业企业法人单位的资产负债率为71.00%,分行业看,住宿业为74.81%,餐饮业为50.24%(详见表13)。

表13 住宿和餐饮业企业法人单位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 单位:亿元

(三)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

2004年,住宿和餐饮业企业法人单位主营业务收入46.22亿元,利润总额-3.22亿元(详见表14)。

个体住宿业营业收入8.35亿元;个体餐饮业营业收入122.58亿元。

表14 住宿和餐饮业企业法人单位主营业务收入及利润总额 单位:亿元

五、其他第三产业

(一)单位数和就业人员

2004年末,全区共有从事其他第三产业[注5]的法人单位 7.82万个,就业人员166.78万人,其中,企业法人单位0.83 万个,就业人员28.9万人,行政事业及其他非企业单位6.99 万个,就业人员137.88万人。全区共有从事其他第三产业个体经营户16.38万户,就业人员32.48万人。单位数和就业人员的行业分布详见表15。

表15 其他第三产业法人单位和就业人员

(二)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

2004年末,其他第三产业企业法人单位的资产合计为 5250.12亿元,负债合计 4533.55亿元,所有者权益合计716.58 亿元。资产负债率为86.35%(详见表16)。

表16 其他第三产业企业法人单位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 单位:亿元

(三)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

2004年末,其他第三产业企业法人单位的主营业务收入548.70亿元,利润总额50.75亿元。主营业务收入中,金融业、信息传输及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所占比重分别是52.40%、22.07%、13.66%,三个行业合计占88.13%。利润总额中,上述三个行业分别占40.16%、30.56%、18.29%,合计占89.01%(详见表17)。

表17 其他第三产业企业法人单位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 单位:亿元

(四)行政事业和其他非企业法人单位的资产、收入和支出

2004年末,其他第三产业中的行政事业和其他非企业法人单位年末资产合计1281.80亿元,全年收入608.19亿元,全年支出596.81亿元(详见表18)。

表18 行政事业和其他非企业法人单位资产、收入和支出 单位:亿元

注释:

[注1]就业人员:是指2004年12月31日在单位和个体经营户在岗的就业人员。未包括上述范围之外的就业人员。

[注2]交通运输业:包括铁路运输业、道路运输业、城市公共交通业、水上运输业、航空运输业、管道运输业、装卸搬运和其他运输服务业。

[注3]批发和零售业企业商品销售额:是指批发和零售业企业售予本企业以外的单位和个人的商品金额,包括零售额和批发额两部分,其中零售额包括售予居民和社会集团商品的金额,批发额包括售予生产经营单位商品的金额和出口商品的金额。

[注4]住宿和餐饮业营业额:是指住宿和餐饮业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在经营活动中因提供服务或销售商品等取得的收入,包括:客房收入、餐费收入、商品销售收入和其他收入。

[注5]其他第三产业:包括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

第9篇: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

广 西 壮 族 自 治 区 柳 州 市

工商行政管理局文件

柳工商发〔2016〕84号

关于印发《柳州市工商局关于2015年度自治区

绩效考评公众评议反馈意见整改

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城区分局、柳东分局、双生分局,市局机关各科(室)、直属机构:

经研究同意,现将《柳州市工商局关于2015年度自治区绩效考评公众评议反馈意见整改工作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16年6月2日

柳州市工商局关于2015年度自治区绩效考评

公众评议反馈意见整改工作实施方案

根据《关于开展2015年度自治区绩效考评公众评议反馈意见整改工作的通知》(柳绩办发〔2016〕5号)要求,为做好柳州市工商局2015年度自治区公众评议群众反馈意见的整改工作,现结合我局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2015年度自治区绩效考评公众评议反馈的涉及工商行政管理业务的意见

(一)反馈问题整改

1. 柳州市鱼峰区城中区工商局:服务态度差,建议:别一副自以为是的样子,上班时别跟大爷一样。(原序号:18)

2. 柳州市工商局办证工作态度要提高,希望能耐心详细的解答办证人员所需问题。(原序号:67)

(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意见建议

3. 尽快出台扶持企业经济下行的压力的方案。(原序号:97) 4. 建议政府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上多出措施,形成柳州发展新动力。(原序号:100)

5. 加大对假冒伪劣产品力度,特别食品的制假贩假行为。(原序号:103)

(三)政务服务对象的意见建议

6. 柳州市工商局:单单领企业名称表格也要排队,希望另设领表格窗口提高效率。(原序号:115)

2 7. 办证上税最好能上门服务。(原序号:126)

8. 柳州市柳南区的居民去柳南区政务服务中心办理营业执照时,工作人员没有一次性告知所需的材料,跑了几次才办好。(原序号:143)

9.办理营业执照手续多,办理的时候不是一次性告知所需材料,填写的格式也办事人员自己下载,有时候又下载不对,希望所需能够一次性告知并提供正确的格式模版。(原序号:184)

10.柳州市鱼峰区:办营业执照速度快一点。(原序号:186) 11.在柳州市工商局的官网投诉反馈不及时,希望能够及时反馈。(原序号:192)

(四)企业人员意见建议

12. 柳州的民营企业希望政府部门在出台优惠政策时要快一点。(原序号:231)

13. 到工商办理审批,递交材料希望办事效率能提高。(原序号:235)

14. 在柳州城中区工商所办证时,工作人员服务态度不好。(原序号:244)

15. 希望能加快办理营业执照等办证速度,更人性化一点,不要老是要一些我爸是我爸的证明。(序号:248)

16. 在去工商局办事的时候,希望工作人员能一次性告知需要什么证件和办理什么业务,避免来回跑的麻烦。(序号:254)

17. 柳州市的民营企业:希望政府部门多出台一些优惠政策,销售方面多帮助搭桥牵线。(原序号:269)

18. 希望政府多到一些实体企业去了解实际情况,帮助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原序号:271)

3 19. 柳州市高新开区:在营业大厅办工商证、环保证、消防证、营运证的手续太复杂了,希望营运证的手续能简单化些。(原序号:272)

20. 柳州市工商局:希望服务意识加强,老百姓到你窗口办事情请微笑服务,按流程办事情。(原序号:280)

21. 对小企业多加扶持和沟通、多给支持和帮助。(原序号:281)

22. 希望帮助小企业快速发展。(原序号:322)

(五)城乡居民意见建议

23. 希望相关部门加大力度监督检查、查处南国今报等报纸上刊登的虚假广告信息,特别是涉及收藏品、药物的,更要加大力气,防止老百姓特别是老人上当受骗。(原序号:567)

(六)投资环境满意度意见建议

24. 柳州市工商:工作态度不积极、拖拉。

(七)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意见建议

25. 柳州市的居民在市区的工商局商广科办理商标时,工作人员办事不公开透明。(原序号:587)

26. 柳州市希望国家给微小企业多些扶持,特别是在资金和贷款方面。(原序号:596)

27. 柳州市城中区:办营业执照时间久。比如工商的说来看场地又不见来,还有办理工商业务窗口的人员的服务态度也不是很好,希望今后能对人服务态度好些。(原序号:597)

28. 柳州市城中区工商局打印营业执照比较慢,资料已准备齐全了还要拖很久。(原序号:599)

29. 工商登记:没有把所需全部的材料一次性告知,希望能

4 告知所需材料还要告知材料的格式。(原序号:617)

30. 实体经济一直以为都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党和政府也反复提到,市委市政府也提出"开放强柳,实业兴市",但在具体政策上并没有太多可实操性,特别是近一两年来由于各种体制原因,让我们感觉到民退国进。由于"利益输送问题",举例说明:现在所有的商业银行宁可大力支持国企,政府平台等,也到了惧贷民营企业,拒绝民企一些基本的贷款需求,尤其是一些实体经济企业更是雪上加霜。(原序号:628)

(八)为民办实事意见建议

31. 柳州市柳北区:对食品安全方面监督,给群众带来安全食品。(原序号:650)

(九)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意见建议

32. 城中区工商局办理业务工作人员办理业务的态度不是很好,有时候都不愿意去该单位办理业务。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单位对办理业务的市民能够热情接待。(原序号:773)

33. 柳州市工商部门:办理工商业务时,希望工作人员一次告知所需要的材料,不要让群众跑来跑去。(原序号:775)

34. 核准方面希望在公司所在地的工商部门核准就好了,不用市里和县里都跑。(原序号:777) 35. 柳州市柳东新区雒容镇工商所:只要求"樊庆莲个体诊所"办工商营业执照,诊所开了几十年没有办过,现在才要求办,不知道他们要求办这个证什么意思,而且只要求自己办不要求别人办,希望要办就统一办,不要只要求一家办。(原序号:783)

36. 城中区的工商所:在办理自主创业方面办事效率柳州与别的城市相比都比较慢,柳州刻名字要3天、完成需要13个工

5 作日。(原序号:786)

37. 最好能有些业务能网上办理,如工商登记等等。(原序号:788)

38. 柳州市市民反映说去该市工商局办理业务时,工作人员告知所需的相关材料,当天没有办理好,第二次办理时工作人员的说法跟上次的说法和所需材料方面又不统一了, 建议政府相关部门能够有个统一的程序、规范一些,方便市民办理业务。(原序号:794)

二、整改思路及方向

根据以上反馈意见,经梳理,共涉及企个科、商广科、消保科、办公室、信息科、人事科、监察室、柳南区分局、柳北区分局、鱼峰区分局、城中区分局、柳东分局等整改责任部门。

各整改责任部门要紧紧围绕实现“两个建成”目标,加强市场监管,强化消费维权,进一步加强队伍能力建设,遵循“问题引领,即知即改,标本兼治、确保实效”和“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思路,针对反馈意见,认真查找问题,剖析根源,提出整改措施,努力实现队伍作风进一步转变。

三、整改措施及责任分解

(一)转变工作观念,优化服务职能,提升服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水平, 激发经济发展活力

1.巩固和扩大“三证合

一、一照一码”改革成果,深化落实“先照后证”改革,严格按照企业登记前置、后置审批项目目录做好登记注册工作, 推进电子营业执照和工商注册全程电子化登记管理,进一步简化企业办事流程,提高服务效能。

6 2.推进工商登记注册便利化改革,加快在城区和具备条件的县域内实施“全城通、就近办”登记注册便利化改革,全面构建“登记区域无限制,服务区域全覆盖”的工商登记新模式。

3. 推进政务公开工作,明确办事程序。各办证窗口和工商所要公开办事流程、工作职责,提供规范的办照文本材料。认真执行岗位责任制、首问责任制、一次性告知制、限时办结制等工作制度。

4.继续扶持小微企业发展。开展新设立小微企业跟踪分析,及时反映企业的诉求。继续加强非公党建工作,促进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专业市场党组织作用发挥。

(责任部门:企个科,责任人:贺林,协助单位:信息科、各工商分局,整改时限:2015年12月31日前)

(二)开展“红盾利剑”系列行动,加大市场监管执法力度,为经济发展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1. 加大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督力度,严厉查处销售不合格商品违法行为,向社会公示不合格商品信息和发布消费提示警示,着力提升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效能。

(责任部门:消保科,责任人:邱胜凯,协助单位:各工商分局,整改时限:2016年10月30日前)

2.加强重点类别广告整治和重点广告媒介监管,继续完善监测体系,加大监管力度,构建广告监管长效机制。开展医疗药品保健食品医疗器械虚假违法广告专项整治行动,对虚假违法广告的举报实行有案即查原则。

(责任部门:商广科,责任人:张彬,协助单位:各工商分局,整改时限:2016年10月30日前)

7 3. 持续开展消费维权“五进”活动,采取提示警示、媒体发布、讲座等方式,加强群众、经营者识假辨假的能力,督促引导经营者守法经营和引导消费者科学、理性消费。

(责任部门:消保科,责任人:邱胜凯,协助单位:各工商分局,整改时限:2016年12月31日前)

(三)加强干部队伍管理,改进服务态度、提高工作效率 1.加强作风建设,扎实做好干部日常管理、使用和培养,强化服务意识、责任意识。继续深入开展“三严三实”活动,以法治工商建设为抓手,加强业务培训,开展政务礼仪培训,加强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切实转变队伍作风,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素质,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率,打造工商优质服务品牌。

(责任部门:人事科,责任人:谭艳,协助单位:各业务部门、各工商分局,整改时限:2016年10月30日前)

2.严格执行工作纪律,实行公务员平时考核工作制度,加大检查督查工作力度,重点检查工作人员考勤、请休假制度执行情况。明确岗位职责,实行AB岗制度。

(责任部门:人事科,责任人:谭艳,协助单位:各业务部门、各工商分局,整改时限:2016年10月30日前)

3. 继续开展查处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四风”和腐败问题专项工作,严格纪律督查,切实抓好队伍作风建设,强化执纪问责。

(责任部门:监察室,责任人:蒙仑,协助单位:各业务部门、各工商分局,整改时限:2016年10月30日前)

四、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明确责任。各部门主要负责人要将整改工作列为本部门年度重点任务,明确分管领导和责任人员,制定工

8 作实施方案,要按照有量化的工作任务、有可操作的推进路线图、有明确的时间表、有具体的责任主体、有可以检验的成果形式的“五个有”要求,进一步明确整改措施、标准、时限和责任,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二)认真负责,整改落实。各部门要针对整改问题,对照整改目标,倒排工作进度,分阶段部署、落实整改工作,做到有的放矢,有效推进,防止整改流于形式,确保整改工作在既定时间内如期完成。各整改责任部门要于10月下旬对整改项目进行全面自查,并对整改工作完成情况,包括采取的措施、整改成效、群众满意度情况等进行总结并撰写自评报告,于2016年11月1日前报送市局绩效办(设在监察室)。整改责任单位要注意收集整改工作相关的方案、通知、会议记录、图片等文件资料,便于检查核验。

(三)强化督查,确保实效。市局绩效办将不定期通过走访、座谈等方式,对整改工作落实情况开展抽查,纪检监察部门要切实加强对整改工作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严格责任追究。对督查中发现的执行不力的责任部门和单位责任人,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问责,确保整改工作有序、有效开展。

政府信息公开选项:主动公开

柳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办公室

2016年6月2日印发

上一篇:消防知识讲座活动总结下一篇:准高三暑期学习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