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组织学知识

2022-06-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行政组织学知识

知识管理视角下我国行政组织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引言

知识社会有着全新的时代特征,在知识社会中,知识资源的占有和配置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知识作为无形资产变得日益重要。在这样的背景下,知识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得到不断地丰富。然而,机遇与挑战并存,基于知识管理视角审视我国行政组织,还存在很多不足,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知识管理视角下我国行政组织存在的主要问题

知识经济背景下,知识管理不但给企业带来了勃勃生机,而且为我国行政组织的变革提供了新的思路。然而,从知识管理角度来审视我国行政组织,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亟需引入知识管理来完善我国行政组织结构,科学、高效地发挥其行政管理职能。

(一)学习能力缺乏

行政组织如果想拥有比其它组织更强的竞争力,唯一的力量之源就是要具备比其它组织学习得更快的能力。而学习能力的缺乏,成为我国行政组织知识管理及构建学习型政府的重要障碍。首先,我国行政组织成员学习观念淡薄。其次,我国行政组织缺乏良好的学习氛围。知识管理的核心特征是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而我国行政组织受传统官僚主义文化的影响,组织成员独揽信息或仅共享必要的基本信息的情况时有发生,对于信息共享普遍存在抵触情绪。最后,我国行政组织固步自封,排斥创新。在行政组织管理活动中,行政组织成员挥舞规章制度的“魔棒”来解决问题,忽略事物的本来面目。长此以往,就会使行政组织丧失学习能力,无法从新环境中汲取营养。

(二)信息化水平较低

长期以来,我国行政组织占据着社会绝大部分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各地区通过网络手段开发行政组织内部信息资源做了一定工作,但在全国范围内仍未形成充分开发行政组织信息资源的态势。首先,我国行政组织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缺乏灵活的机制和政策。长期以来,我国行政组织信息部门将大量建设资金投入到硬件设备上,忽略软件建设,更缺乏把信息资源进行深加工产生增值效果的开发。其次,我国行政组织信息传递中容易失真。我国行政组织是科层制组织结构,具有严格的层级节制,中央的信息传递到地方之后,信息内容往往与原内容大相径庭。

(三)人力资源管理缺乏科学性

我国行政组织要有效地推行知识管理就要拥有和培育大量新型的知识人才。由于我国行政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缺乏科学性,人员的甄选、任用、晋升、激励及绩效评估缺乏应有的科学指标体系,从而阻碍了我国行政组织知识管理的全面实施。首先,我国行政组织缺乏正确的用人观念。我国行政组织当中“官本位”、“权力本位”的观念根深蒂固,缺乏一整套行之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其次,我国行政组织缺乏科学的用人机制。我国行政组织竞争上岗的用人机制还不够健全,新陈代谢机制不够畅通,任人唯亲现象时有发生,跑官、卖官现象屡禁不止,论资排辈现象普遍存在。再次,我国行政组织绩效考核缺乏科学性。考核制度流于形式,考核内容缺乏量化标准,考核方式具有局限性。最后,我国行政组织激励机制不够健全。一方面,我国行政组织薪酬制度缺乏合理性;另一方面,我国行政组织人才流动机制僵化。

(四)知识管理体系不够健全

行政组织知识管理体系的良性运转必须要有健全、完善的知识管理组织体系提供组织保障,但我国行政组织知识管理体系的现状并不尽如人意。首先,我国行政组织缺乏专门从事知识管理的组织机构。其次,我国行政组织缺乏专门从事知识管理的人员。仅由兼职人员来承担知识管理的任务已不能充分满足我国行政组织对于知识进行有效管理的迫切需要。

三、知识管理视角下我国行政组织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从知识管理视角看,我国行政组织主要存在学习能力欠缺、信息化水平低、人力资源管理缺乏科学性及知识管理体系不够健全等问题。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行政组织中上述问题的产生并非偶然,而是由多种主客观原因共同作用形成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行政文化的消极影响

行政文化是指行政意识形态,即在行政实践活动基础上所形成的,直接反映行政活动与行政关系的各种心理现象、道德现象和精神活动状态。行政文化具有较强的渗透性,能够引导和塑造组织成员的态度和行为。在我国传统行政文化中的官僚主义思想及任人唯亲观都严重束缚了行政组织变革与创新的步伐。

首先,官僚主义思想的延续对我国行政组织产生消极影响。长期以来,我国行政组织受传统文化中官僚主义思想的影响,严重压抑了下级的工作积极性和群众参与行政的热情。这种文化取向的泛化直接影响到我国行政组织对内部和外部信息的获取,最终严重阻碍了我国行政组织进行有效的行政管理。

其次,任人唯亲观严重影响我国行政组织人事行政的公平正义性。一方面,任人唯亲观严重挫伤了组织成员的工作积极性,致使我国行政组织人才流失现象严重;另一方面,长期受任人唯亲观思想的影响和渗透,我国行政组织人员日益形成了歪曲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科层制弊端制约的发展

在知识经济时代,传统封闭、僵化、“金字塔”式的科层制行政组织形式缺乏学习新知识的能力,缺乏灵活应变的能力,无法掌握瞬息万变的知识,无法对层出不穷的新问题进行科学决策。因而,传统的科层制行政组织形式已不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首先,组织结构膨胀与职能扩张降低了我国行政组织行政效率。科层制的长期运营,致使我国行政组织结构日益膨胀,职能扩张现象严重,降低了行政效率,损害了群众的切身利益。

其次,科层制森严的等级结构压抑了我国行政组织成员的个性和创造性。科层制组织无视周围环境的迅速变化,等级森严的权力集中制使其在信息化和全球化的浪潮下不能充分发挥组织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资金投入不足及失衡制约了知识管理的有效实施

我国行政组织资金投入十分有限,资金投入总量不足,资金投入水平严重失衡制约了知识管理的有效实施。目前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经费通常是纳入基本建设投资支出,作为一次性开支。然而,当电子政务建设由工程建设阶段转入常态化的运行维护阶段后,需要稳定的工作经费支出。在现行的财政体制下,相当多的地方或部门都很难将网站或其他信息项目的维护经费在日常财政预算中列支,而只能占用其他项目资金,或以其他明目申请。资金的紧缺和投入缺乏规划性造成了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头重脚轻的现象。

(四)国家公务员整体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国家公务员素质是一个国家公务员角色意识的彰显,是一个国家有效行政的基石。然而,我国国家公务员的整体素质还不能达到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首先,国家公务员思想道德素质有待提高。有的国家公务员缺乏坚定的政治信念,无视国家利益,为了满足个人私欲,钻国家政策的漏洞,贪污受贿、腐化堕落,严重破坏了党风廉政建设,损害了国家公务员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

其次,国家公务员知识素质不高。调查显示2003、2004和2005年我国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国家公务员分别占国家公务员总人数的67.2%、73.3%和70%。尽管我国国家公务员队伍的学历水平普遍提高,但国家公务员队伍中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多是单一的专业教育,现代行政管理知识特别是行政法律知识较缺乏。

最后,国家公务员缺乏创新能力。知识经济社会要求国家公务员具备将信息转化为知识,在原有知识存量的基础上通过创新实现知识增值的能力。然而,在我国行政组织中多数国家公务员缺乏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在工作中习惯依靠传统的思维定势及工作方式去了解信息和解决问题,缺乏创新意识,违背了知识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致使行政效率低下。

综上所述,面对国际、国内环境的急剧变化,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知识经济的到来,我国行政组织日益暴露出与时代背景不相适宜的问题。我国行政组织迫切需要引入知识管理实施行政组织的变革与创新。尽管对于我国行政组织问题的解决而言,知识管理并不是万能的,但知识管理却是不可或缺的。进入知识社会,我国行政组织只有引入知识管理进行变革与创新,才有可能焕发蓬勃生机和活力。

(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法政学院)

作者:邱 环

第2篇:浅析知识组织

摘要:本文在介绍知识组织涵义的基础上,从内容、目标与作用等几个方面分析了知识组织,希望大家通过本文对知识组织能有一个系统、全面的认识。

关键词:知识组织 知识经济

一、知识组织概念的提出及其涵义

“知识组织”一词首先是在图书情报学领域提出和使用的,而且其意是指文献分类、编目等文献组织活动的统称或概括。本文认为,这种知识组织概念,是狭义的知识组织概念,广义的知识组织应包括主观知识组织和客观知识组织两方面。据此,本文认为知识组织是指对知识客体所进行的诸如搜集、整理、加工、整序、揭示、控制、提供等一系列组织化的过程及其方法,它包括主观知识(隐性知识)的组织和客观知识(显性知识)的组织两方面。对隐性知识的组织表现为知识的自组织(self-organization)过程,对显性知识的组织表现为外在的、社会的控制与组织过程。本文主要是针对客观、显性知识的组织进行讨论。

二、知识组织的内容与目标

知识组织的目标是将处于无序状态的特定知识信息,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方法,变无序为有序,以便于知识的提供、利用和有效传递。在情报学的意义上,知识组织就是对文献中记录的知识的逻辑内容进行分析,能够直观地揭示人类思考和创造相互影响及联系的特点,以展示知识和情报的有机结构,为用户提供纯情报。这就是布鲁克斯提出的“知识地图”。然而,由于人类认识水平有限,我们迄今为止还没有找到知识和语义信息的表达与计量方式。因而图书馆对知识信息的组织基本上是以其载体文献为基础来进行的(如文献的分类编目),或是用文献中的关键词、主题词来间接表达知识单元和信息单元,以达到知识信息组织的目的。

对于图书馆来说,在一条书目数据中,基本著录反映了一部文献的最基本的信息,它包括题名和著者项、出版发行项等。其揭示面与应用面是非常有限的。因而,这就需要对文献的内容作进一步的揭示,这就是书目款目中的提要、文摘、简介、注释等部分。图书馆向读者提供的书目信息,既包括文献基本特征的著录,又包括对文献内容做进一步揭示的著录,这样的书目信息,才能称为“完全信息”。由此得出,图书馆知识组织的目标,就是将图书馆的书目信息由完美信息提升到完全信息。

三、知识组织研究的作用

1 知识组织研究在图书情报学上的作用

这里所称“图书情报学”是指一学科群,包括图书馆学、文献学、目录学、情报学等。“知识组织”(这里指客观知识组织)就是图书情报学各分支学科的共同“基因”。其根据有:第一,图书情报学各分支学科有一个共同的客体对象——客观知识;第二,图书馆工作、文献工作、目录工作、情报工作的实质都是知识组织工作;第三,图书馆工作、文献工作、目录工作、情报工作共同承担同一个使命——为实现客观知识主观化服务,而完成这一使命的基本手段就是组织知识、提供知识。

2 知识组织研究在知识经济学上的作用

知识经济,就是以知识资源为主要动力因素的经济。知识管理是知识经济的核心管理领域。知识组织活动是知识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组织论的知识经济学意义,就体现在知识组织活动对知识管理活动的贡献上。知识管理,简单地说就是对知识资源所进行的管理,其目标是知识创新。这里所称的“知识资源”应包括客观知识资源和主观知识资源两方面。对客观知识资源和主观知识资源进行管理,目的是为了使客观知识资源和主观知识资源处于有序可用的状态,以有利于创新知识并发挥其资源动力作用。但是,无论是客观知识资源还是主观知识资源,都不会自动地处于有序可用状态,而必须加以一系列组织才能使其处于有序可用状态。因此我们可以说,知识组织是知识管理的基础。那么,如何组织知识呢?这就是知识组织所研究的专门问题。也就是说,知识组织论的研究成果,能够为知识管理提供知识组织原理与方法上的指导。

3 知识组织研究在知识工程学上的作用

知识工程学是以知识生产、知识表示、知识交流、知识利用等为研究内容的学科。知识组织研究与知识工程学在研究内容上有一定的交叉或重合。如在专家系统(知识工程学的重点研究领域)的研究中,就广泛涉及知识表示、知识推理、知识链接、知识综合等组织内容。可以说,知识组织的研究成果完全可以为知识工程学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方法论指导。当然,知识工程学的研究成果也可以为知识组织论的研究与实践,提供方法论指导。这说明,知识组织论与知识工程学之间具有互相借鉴、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的关系。

4 知识组织研究在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建设上的作用

图书、情报、档案,都具有信息性,图书、情报、档案同属文献信息范畴,都是重要的信息资源。档案侧重的是原始信息,情报侧重的是最新的信息,图书即含有原始的,又有最新的和一般的知识信息。信息是图书、情报、档案三者之间互相联系的纽带。知识组织的研究,对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建设具有极大的引领、指导和辅助的作用,对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建设可以充分发挥和综合利用图书、档案、情报信息资源,发挥系统整体的功能,实现档案、图书、情报一体化管理,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有效途径。

作者简介:吉林省白城师范学院

作者:汤玉丽

第3篇:大数据时代下的信息组织与知识组织

摘要:大数据背景下,信息组织和知识组织在其研究方法和发展趋势上发生巨大的变化,如何利用好海量复杂的数据成为当下信息组织与知识组织研究的热点。本文通过对信息组织和知识组织的相关内容梳理,结合当前大数据时代特点,分析信息组织和知识组织结合大数据技术所能发挥的新作用,并指出当前信息组织和知识组织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为现代信息工作者提供一些研究思路和理論支撑。

关键词:大数据;信息组织;知识组织;知识网络;知识组织系统

一、相关概念

(一)信息组织

人们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接触到信息,但这些信息往往是冗杂的、无序的,需要经过加工整理才能被人们所利用,这就是信息组织的任务。信息组织是利用一定的科学方法,通过信息外在特征和内容特征将无序状态的信息转换成有序状态的信息[1]。信息组织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是信息收集工作下一步的重要工作,为后续信息研究与应用奠定了基础。

(二)知识组织

相当于信息组织而言,知识组织更偏重知识挖掘的过程[2]。知识组织最早由英国图书馆学家布利斯在1929年提出,他在《图书馆的知识组织》《知识组织和科学系统》两本著作中从图书馆文献分类的角度描述了知识组织的思想。目前对知识组织的定义尚没有达到统一,图书情报界对知识组织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①知识组织是指对事物的本质及事物间的关系进行揭示的有序结构,即知识的序化。②知识组织是指对知识客体所进行的诸如整理、加工、揭示、控制等一系列组织化过程及其方法。③知识组织是对知识进行整序和提供,既处理大量的现有知识,又能相对降低存储知识的物理载体的盲目增长以免知识过于分散化。

二、信息组织与知识组织在大数据环境中的作用

(一)大数据环境特点

大数据并非新技术,也不算是新产品,而是新的现象。在大数据时代,信息的规模越来越大,要处理的数据量急剧上升。对于大数据环境特点,不同的研究组织有不同的解读,但一个普遍的认知是:大数据环境具有4V特征,即容量大(Volume)、速度快(Velocity)、种类多(Variety)、价值密度低(Value)[3][4]。容量大指的是大数据环境具有庞大的数据量;速度快可以理解为处理用户数据迅速,延迟小,实时性高;种类多即大数据环境下数据来源广,数据种类与格式已经不局限于结构化数据范畴,还包含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由于大数据环境下数据繁杂,包含的对用户真正有价值的数据并不多,因此数据价值密度低是目前大数据环境下最显著的特点。

(二)信息组织在大数据环境中的作用

由于大数据环境下的信息量呈指数型增长,人们对获取有价值信息的实时性和准确性要求更高,一方面人们利用智能的终端设备可以获取到以往难以获取的信息,另一方面也存在信息贫乏或者难以获得的现象,形成信息爆炸和信息孤岛并存的局面,因此信息组织工作在这种局面下显得尤为重要。马费成[5] 提到信息组织至少应该在数据分类、描述、约减、评估、交换共享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分类是信息组织的基础性方法。最初用于图书馆的资源分类,例如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使得读者得以迅速有效地查阅图书馆相关资源。在大数据环境下,对网络信息的分类应当更加发挥更重要的作用。网络信息分类的对象是数以百万计的网站或是搜索引擎,这些对象几乎包含了人类所能认知的一切知识,由于数据量庞大,因此应当根据数据的序化程度进行分级,序化程度较低的数据,分类的重点在对其描述揭示;序化程度较高的数据,分类重点在于整合和互联。资源的描述通过对信息资源进行特征分析来描述资源的主要内容,但由于网络信息具有极高的自由度和随意性,且信息的来源往往没有真实性保证,因此对网络信息资源的描述方法研究十分必要。目前对网络信息的描述方法主要有MARC、DC、MODS三种[6]。对大数据资源的约减工作与记录描述一样,都是将一次信息转化为二次信息,使得复杂无序的信息约减为简单的替代记录。信息组织还可以通过元数据对大数据资源进行评估与管理,保存信息资源的使用情况,研究人员可以利用这些资源对信息统计分析,对其使用价值和重要性进行判定,并将情况反馈给资源管理者,使其更好地服务用户。此外,信息组织促进大数据资源的交换共享,各个本体都可看作信息系统,各个信息系统之间存在交换与共享,进而创造更大的价值,如我国建设数据统一交换平台,来促进大数据产业发展。

(三)知识组织在大数据环境中的作用

传统的社会发展方式依靠劳动资源和资本资源,换句话说谁拥有大量劳动力和生产机器,谁就得以迅速发展。然而,当前的社会是知识经济时代[7],知识作为一种竞争资源可以起到决定性作用,对知识的有效管理以及开发利用已经成为大数据环境下推动产业发展和技术革新的基础性工作[8]。由于大数据环境下知识呈现无序状态,因此对知识的有效管理以促进知识有效利用和传播是知识组织在大数据时代的根本目标。笔者通过研究近十年在中国知网收录的知识组织相关文献,总结出知识组织在当前大数据环境下主要通过构建知识组织系统和建立知识网络来发挥作用。

1.知识组织系统

知识组织系统可以理解为对人类知识结构进行表达和有组织地阐述的各种语义工具的统称。作为一种可以有效组织管理知识的框架体系,知识组织系统不仅能够为研究人员提供序化知识,还能够实现对知识的有序化检索与导航,使得知识可以被有效检索和利用。中山大学曹树金教授[9]曾提到知识组织在大数据时代有两个根本任务,其一是从各领域实际需求和实践中出发,概括出一般的、可跨领域的应用知识理论方法;其二是结合用户情景对更细粒度信息单元进行揭示与关联。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知识组织系统在大数据环境下可以在信息检索和术语服务两个层面发挥作用。知识组织系统可利用叙词表中的概念语义关系为网络信息检索提高其性能,或利用分类聚类体系形成一个信息浏览框架,提供信息的分类导航服务。例如Google学术、知网等学术检索网站;BBS、豆瓣网等主题分类网站。术语服务是知识组织系统网络化的一个有效方法,其主要作用是展示和应用各种类型的知识组织资源,在主题标引、分类以及机器翻译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2.知识网络

知识网络是涉及科学知识生产和传播过程中的相关机构或活动,也可以理解为它是集不同知识要素的共性特征的集合。基于知识网络的知识组织对企业或组织内部的知识创新、实现多模网络知识管理和研究知识扩散路径与规律具有重要作用。基于知识网络的知识图谱构建对精准获取用户需求、规范整合信息资源与提高知识库精准性与智能性提供了有效解决途径。特别是人工智能时代,由于知识图谱逻辑推理性强,可解释性高,具有透明共享和可视化的优势,基于知识图谱的知识组织会有广阔的研究前景。在可预见的未来,知识网络对解决大数据时代信息爆炸危机和提高情报研究效率方面将会提供非常有效的方法。

三、大数据环境下信息组织与知识组织面临的挑战

(一)信息组织面临的挑战

(1)信息组织的作用极易被忽视

在大数据的应用场景中,大量的数据经过挖掘后可以直接生成供信息工作者使用的情报,并没有经过信息组织过程。同时由于在大数据时代,信息强调实时性,大量的数据还没有经过存储和组织就已经失去了效用。因此,信息组织的作用在大数据环境下显性化,信息组织从数据获取到生产决策方案的过程中的作用被隐藏或忽略。

(2)信息描述标准的建立存在困难

大数据环境下,数据和数据载体变得丰富多样化。越来越多的数据来源于科学实验、基因组测试、社交媒体,这些数据表现形式各不相同,由于信息组织需要有上层的统一的描述标准和规范来保证数据组织和描述达到一致,且保证不同标准之间具有关联性,所以建立跨领域和跨数据类型的统一描述标准存在较大困难。

(3)传统信息组织工具难以适应当前需求

传统的信息组织工具动态性较差,以往采用的分类法、叙词表或本体这些工具一经建立,再想改动就极其复杂,且更新很慢。大数据环境下的数据量呈指数增长,其数据更新速度极快,因此传统的信息组织工具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二)知识组织面临的挑战

(1)数据的非结构化

大数据环境下加速了知识生产建设,知识的多元化进一步促使网络数据库中存在大量的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非结构化数据如自然语言文本、多媒體数据等等,由于结构和内涵上的语义不明确,在进行语义分析时往往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的表达在知识组织流程中会影响到知识表示,不利于用户发现和吸收知识。可见传统的关系型数据库和联机检索机制都已经无法胜任,这就对现有的组织方式和检索语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创新知识组织方法与技术,高度重视专家团队的参与来提供足够的技术支持进行高质量、高价值的知识交流,对检索语言进行技术改变和应用模式的探索,从而提升知识运动的效率。

(2)知识用户需求多样性。

知识组织的最终目的是为提供适度且具有定向性的用户知识服务。知识用户在获取知识的方式和内容是多层次、多角度的,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长尾理论告诉我们应该重视用户需求曲线中的尾巴部分,要尽可能地实现资源与需求的最大化匹配,实现知识组织效果的最大化。知识用户需求的多样性对知识组织准确性和高效性工作提出了挑战,大数据环境下带来的是传统媒体的新变革和新升级,要求必须改变传统的规范化的知识组织方式,运用大数据进行信息挖掘和个性化知识服务,对用户搜索内容进行自动统计分析,生成偏好设定,有针对性的为每位用户推送与其专业需求相关的知识,从被动服务向个性化主动服务演化,真正地提高知识获取效率。

(3)知识的碎片化。

与传统的单一数据库不同,在大数据环境下的知识数据种类繁多,其知识服务主要是平台服务,而信息用户无论是使用微博还是微信等网络平台发布文字、图片、视频等,都呈现出了知识碎片化和关联化的特点,这就对跨平台的知识整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使用知识组织方法进行数据融合,利用互联网搭建知识组织平台来揭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挖掘知识关联是目前大数据环境下所面临的一大挑战。通过整合与集成知识组织碎片化的问题,来实现知识跨平台组织、共建共享,提高用户知识发现和知识吸收。

四、结语

在大数据环境下,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推进着信息组织和知识组织的升级与变革,数据在各个层面都加大了开放程度。当今社会对信息知识的灵敏性和精确性的要求越来越高,数据信息知识的互通互联已成为一大趋势,信息组织和知识组织持续发挥着其巨大的作用。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无论是制定组织标准还是进行知识集成构建,信息组织和知识组织在大数据环境下都将面临巨大的挑战,如何结合传统的组织方法和技术手段,更加深入系统地研究信息组织和知识组织的组织管理和应用的方法和技术,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黄如花.国内外信息组织研究述评[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2(01):63-66.

[2]蒋永福.论知识组织[J].图书情报工作,2000(06):5-10.

[3]严霄凤,张德馨.大数据研究[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13,23(4):168-172.

[4]陈如明.大数据时代的挑战、价值与应对策略[J].移动通信,2012(17):14-15.

作者:吕端士

第4篇:关于组织开展兵团司法行政系统五五普法规划检查验收法律知识考试的...

关于组织开展兵团司法行政系统五五普法规划检查验收法律知识考试的补充通知

各师司法局:

为贯彻落实司法部《司法行政系统法制宣传教育第五个五年规划》和印发的《关于组织开展司法行政系统“五五”普法规划检查验收法律知识考试活动的通知》的部署、要求,经局研究,定于6月30日上午兵团司法行政系统统一时间安排考试,现就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考试对象

1.各师司法局、垦区司法局、司法所在编干警,

2.各劳教所人民警察,

3.全体法律服务工作者。

二、考试方法

《兵团司法行政系统“五五”普法规划检查验收法律知识考试题》已发到各师司法局邮箱,请各单位根据人数自行印制考试卷。

三、考试时间

2010年6月30日上午10点半,兵、师司法局集中统一考试(劳教局也在同一时间组织各劳教所人民警察进行考试)。

四、考试评分及上报时间

考试阅卷评分由各师司法局自行进行,7月10日以前,各师将考试成绩和组织考试情况总结书面上报司法局政治部。

五、工作要求

1.各级司法行政机关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确保考试工作取得实效。认真做好司法行政系统“五五”普法规划法律知识考试。

2.各师司法行政机关要结合“五五”普法检查验收考试,切实做好信息(图片)报送和宣传工作,广泛宣传兵团司法行政机关开展“五五”普法中取得的成绩。

联系人及电话:

联系人:唐静

电话:0991--2358303

传真:0991—2358379

特此通知。

兵团司法局政治部

二〇一〇年六月二十五日

第5篇:行政组织学

1、行政组织文化包含哪些层次?这些层次之间有何关系?

答:行政组织文化的结构内在地包括思想性的行政组织文化、制度性的行政组织文化和心理性的行政组织文化三个层次。

行政组织文化结构中的三个层次,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有其必然的内在联系,这种联系主要表现为同一性联系和差异性联系两个方面。同一性联系就是思想性的行政组织文化、制度性的行政组织文化和心理性的行政组织文化三层次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构成了一个无穷无尽的相互作用的网络

(1)思想性的行政组织文化是制高点:(2)心理性的行政组织文化是基础:(3)制度性的行政组织文化是中介:

差异性联系根源于三层次运动的不同步性。这种不同步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各层次自身特征和功能的差异造成的。

行政思想层次是行政组织文化结构中变动性最大、活跃性最强的层次,任何行政组织文化的变革都是从这一层次开始的。行政心理层次恰恰相反,变动的过程最为缓慢,一旦形成,就具有极大的稳定性,它代表着行政组织文化的保守性与惰性,不一定随行政思想和行政制度同步运行,是行政组织文化发展变化的阻碍因素。行政制度层次的运动既受到行政思想和行政心理两层次的制约,又从与行政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中的直接交往中获得自身的规定性,产生与行政思想、行政心理两层次不同步的运动。

2、面对不确定的环境,行政组织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

答:组织应对不确定性的内部策略主要包括:

1、资源的储备;2.平衡策略;

3、预测和计划策略;

4、平抑以及定量配给的策略

5、结构的调整和改革

组织应对不确定性的外部策略:

1、竞争策略;

2、合作策略;

3、参与管理;

4、公共关系

3、行政组织执行试点的作用及步骤有哪些?

答:⑴是为了保证行政组织执行的有效性、合理性和科学性而先对部分执行客体实施行政组织决策方案,获得全面推广的初步经验和评估资料;通过试点以获得检验决策方案是否有效以及进一步了解实情况的真实性与可行性,便于行政组织决策方案的有力执行或修正与改善。

⑵科学有效的试点安排有利于减少行政组织执行风险,使决策执行失败带来的损失减少到尽可能低的程度,有利于降低组织执行成本;

步骤:⑴选取典型部门、典型地区或典型单位作为试点对象, ⑵制定合理的试点方案,并进行各方面试点的情况摸底与测试分析。 ⑶根据试点情况进行科学总结,试点结果要求实事求是、综合调查、深层发掘和系统思考。

4、合理的行政组织结构的标准是什么?

答:(1)任务与组织平衡。 每个职位、单位、部门,一级行政组织的设置,刚好与所要行使的职能、任务相平衡。既能充分满足工作的需要,又能使每个组织和个人工作量饱满,使事有人做,人有事做,人与事得到最佳配置。(2)各个组织、人员之间按比例配置。 按照各个单位之间、各人员之间的工作衔接关系及其工作量的比例关系来设置单位和人员,使整个行政系统工作的流程能够畅通地、按比例地协调发展,没有因工作量设置不佳而使工作流程中断的现象。(3)明确分工,合作良好。分工的目的,一是使各个具体职能能够得到最好的执行,使各个工作人员能在专的基础上精深;二是为了更好地合作,使整个行政组织的职能因分工而又得到更好的、密切配合的执行。因此,如在相关业务隶属关系上,就要考虑是否有利于合作。对非隶属关系而又需要相互配合的平级单位,则要考虑建立一个协调委员会或者由某行政组织首脑来负责协调。(4)适应环境,具有弹性。 现代行政组织是一个适应环境的开放系统,组织系统能否适应环境,并且具有弹性,这是衡量组织结构是否合理的又一标准。任何组织都必须随着环境的变化适时地加以调整,使结构具有适

应性、伸缩性和应变性,以适应变化了的新环境的需要。

5、行政组织决策的法制化如何保证?

答:决策法制化是指通过宪法和法律来规定和约束决策主体的行为、决策体制和决策过程,特别是通过法律来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组织决策的民主权利,并使组织领导者的决策权利受到法律和人民群众的有效监督。决策法制化是我国实现“依法治国”战略方针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实现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重要保证。要实现决策法制化:

1、理顺决策主体关系,完善决策规则;

2、决策程序法制化;充分发挥决策监控子系统的作用。

6、矩阵组织结构有何特点?

答:矩阵组织结构的特点是:联系紧密,配合默契,专业化,效率高,灵活性应变性强。

7、行政组织管理未来有何趋势?

答:

1、行政组织的环境将更为动荡和复杂;

2、知识管理的兴起与发展;

3、战略性管理的重要。

4、利用信息科技,创新服务形态与治理形态;

5、更为弹性、有机式的组织机构。

1、行政文化对行政组织有何影响?

答:⑴行政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行政组织。⑵行政文化对行政组织产生聚合力量。⑶政文化对行政组织运作产生影响。

2、完善我国的行政组织监督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答:(1)健全监督独立机制,提高监督主体的法律地位。(2)建立监督协调沟通机制,提高监督主体的信息沟通和监督聚合力量。(3)强化权力制约机制,提高监督机关的权威性。要以权力制约权力,就必然要求制权力的监督权应大于或至少应独立地平行于被制约的权力,(4)完善行政组织监督的法律条例,加强行政组织监督和廉政建设的法律地位。(5)落实监督教育机制,提高监督人员素质。(6)完善社会监督机制,提高群众参与监督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行政组织激励有何特点?

答:(1)激励以公务员的心理作为出发点。(2)同一激励产生的行为表现在某一个公务员身上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受多种主客观因素影响,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表现也有所不同。(3)同一激励导致的行为表现在不同的公务员上有不同的反映,在不同的公务员身上诱出的行为表现则可能需要不同的激励。(4)激励的目的是调动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使公务员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但这种调动和发挥不是无限的,它受公务员的主客观条件如知识能力、体力、年龄等的限制。(5)激励是要计算投人产出比率的。激励归根到底是为组织实现某种目标而采取的手段,它不能凌驾于目标之上,当激励需要支付的代价大于它所能产生的效益时,它就是不切实

际的。

4、在行政组织结构中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的关系如何?

答: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的关系:研究表明,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在某一特定规模的行政组织内呈反比关系。管理层次多,则每一层行政机构的管理幅度就窄;反之,管理层次少,则每一行政机构的管理幅度就宽。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直接影响着组织的结构。管理层次多、管理幅度窄的行政组织结构呈高金字塔型,是“尖型结构”;而管理层次少,管理幅度宽的组织结构则呈扁金字塔型,是“扁平结构”。不同形态的组织结构具有不同的功能特点。

1、行政组织结构发展的趋势有()A:扁平化B:弹性化C:网格化D:虚拟化

12、行政组织发展的内部动力因素包括( )A:行政组织目标和价值取向B:行政组织文化C:行政组织管理D:行政组织技术E:行政组织结构

11、行政组织变革的主要内容是()B:职能变革C:结构变革D:权力关系变革

10、行政组织文化按作用的领域来分,可分为()。C:总体行政组织文化D:区域行政组织文化

9、马斯洛按照需要的重要性和发生的前后顺序,将人的需要分为( )A:生理需要B:安全需要C:社交需要D:尊重需要E:自我实现需要

8、行政组织沟通按信息流向可划分为()A:上行沟通B:平行沟通C:斜行沟通D:下行沟通

7、行政组织外部监督主要包括( )A:国家权力机关监督B:政党监督C:司法监督D:社会监督

6、行政组织监督的内容包括()A:行政组织B:行政职责C:行政程序D:行政措施E:行政行为

5、行政组织监督的主体有()B:法定监督主体C:法律、政策的授权主体D:委托监督主体

4、冲突的类型主要有( )A:利益冲突B:目标冲突C:制度冲突D:道德冲突

3、决策方案设计的类型主要有( )A:例行设计B:类比设计C:渐进设计

2、按照行政组织决策主体的人数和决策权力分配的情况,可以把行政组决策分为()A:群体决策B:集体决策C:个人决策

10、按纵向层次的多少,可以把行政组织分为( )A:金字塔型B,扁平型C综合型

5、提出"在等级组织中,每一个成员都趋向于晋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层次”这一观点的是

()。A:彼得

6、生态行政组织理论的基础是()。C:环境理论

7、新公共行政学派的行政组织理论主张()。B:公平优先

8、马克斯・韦伯认为理想的行政组织应是()。C:官僚制

9、在下列行政组织理论流派中,特别重视研究行政组织中人的因素的是( )。B:行为科学

10、英国学者帕金森在《官场病》中指出一个机关趋于腐败时的征兆是()。D:豪华的办公大楼和考究的办公环境

11、根据雷格斯的生态行政组织理论,工业社会的行政组织模式是()。C:.衍射型

12、以梅奥为代表的行为科学时期的组织理论的人性假设是()C:社会人

1、社会组织中规模最大、管理范围最广的是( )。C:行政组织

2、下列组织中属于狭义的行政组织是()D:.国务院

3、行政组织在依法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过程中所发挥的独特作用,被称为()。C:行政组织功能

4、行政组织高效运转的关键是()。D:权责体系

1、行政组织纵向分工的基础是()。B:层级制

2、我国各级政府的统计局属于()D:信息机关

3、按管理程序对行政组织进行分工易于造成()。C:割裂管理对象间的相互联系

4、行政组织结构的灵魂和核心是行政组织的()B:权力分配关系

5、在行政组织结构中,人、目标与权责的最初结合,构成了() A:.职位

6、行政组织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深层环境是()C:经济环境

4、行政组织的静态研究主要侧重于研究()A:组织结构C:组织体制D:组织类型

6、秦汉时期实行的三公九卿制中,三公是指( ) A:.丞相C:太尉D:御史大夫

5、西方行政组织理论发展阶段有( )A:统治行政时期C:管理行政时期D:服务行政时期

7、西蒙的组织影响论中认为组织的外部影响包括( )A:命令B:建议C:信息D:培训

7、决定行政组织的具体形式和地位的是()D:政体

8、影响行政组织生存与发展的一切要素的总和,构成了行政组织的() A:.环境

9、行政组织在创建良好宗教环境的措施中,其核心是()C:政教分离

10、期望理论是由()提出的。B:弗鲁姆

11、行政组织变革最大的阻力来自()。B:行政组织自身 “ 经济人 ” 特征

12、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时候,最高国家行政机关是() A:政务院

13、行政组织规模过度膨胀的主要原因是()B:官员自身利益追求

1、行政组织和特征是()A:权威性B:法制性C:系统性D:发展性

2、下列属于当代各国行政组织的社会功能的有()A:提供社会保障B: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D:环境保护

3、行政组织的无形要素包括()A:目标B:权责结构D:团体意识

8、巴纳德认为:组织作为一个协作系统,必须具备的要素有( )。A:共同的目标B:协作的意愿C:信息交流

9、行政组织分部化的方式有()A:功能分部化B:程序或设备分部化C:服务对象分部化D:地区分部化

第6篇:行政组织学

一、名词解释:

1.行政组织2.例外原则3.委员会制4.行政组织活动环境5.电子政务

二、简答题:

1.简述行政组织功能稳定性与动态性的关系。

2.简述巴纳德的权威接受理论。无

3.简述行政组织执行的原则。无

4.简述行政组织沟通的障碍。

5.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6.简述挫折理论的积极反应。无

三、论述题:

1.请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正确处理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的关系。

2.试论我国行政组织处理与其他社会组织职能关系的改革方向。

3.试论影响行政组织活动的因素。

4.试论有效的行政组织沟通及其对策。

5.试论法治在行政组织内部管理中的地位。无

6.结合实际,试论如何为行政组织创建良好的文化环境。

7.试论行政组织设置中应注意的问题。无

8.如何认识行政组织性质对行政组织的意义。无

四、案例分析题

1.《新京报》消息: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存在执法不公、办事拖拉等行为,有关企业或个人可进行投诉。青岛市近日出台行政效能投诉处理办法,规定行政效能投诉处理工作机构必须在接到投诉之日起五个工作日内作出处理,投诉人要求给予答复的,应当及时给予答复;需要转办的,应在一个工作日内转交有关机关处理。办法明确规定了企业或个人可投诉的各类情形,包括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存在执不公、办事拖拉、态度生硬、不履行职责、政务不公开、“吃、拿、卡、要”等行为,以及“对不属本单位职权范围或不宜由本单位办理的事项不说明、不请示、不移送”等。按照规定,对被投诉查实者,将视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责令作出书面检查、通报批评、扣发奖金、诫勉、调离工作岗位、辞退等处理;构成违纪或犯罪的,移交有关部门依纪依法处理。对投诉事项查处不力,致使投诉人重复投诉、造成不良影响的,将对承办单位或相关责任人通报批评或追究其行政责任。青岛日前将三部公务员效能投诉电话整合成为市行政效能投诉中心,改变过去单纯注重被投诉事项的解决而忽视追究相关责任的做法,对查实的被投诉对

象,将根据《青岛市行政效能投诉处理暂行办法》进行严肃处理。

问题:根据题中案例,分析我国行政组织应如何提高行政效率。

2.《新京报》消息:深圳市政府启动第七次机构改革。根据《深圳市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方案》,调整后的市政府工作部门为34个,其中市政府办公厅和组成部门21个,直属机构12个,直属特设机构1个。据介绍,目前深圳市在政府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方面相对精干,全市政府机关编制只有7 600人,在全国大城市中倒数第二。

人员薄弱部门得到充实——一次性增加一线警力3000名。

新的改革方案没有出现外界揣测的“精简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调整更多地体现了深圳建立服务型政府的决心。一些内设机构、职能和人员相对薄弱的部门,还得到充实和加强。

如一次性充实一线警力 3 000名,以缓解社会治安之需;在涉及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安全方面,将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由副局级升格为正局级的市政府直属机构,在药品监督局的基础上组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设立了正局级的市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建立以信息化为核心、多层次快速反应系统为支撑的快速反应机制,统筹各方面的应急救援资源,提高应对处理各种公共突发事件的能力。

将规划管理与国土资源管理职能分开——组建国土资源与房产管理局。

城市规划成为此次机构改革调整的重点之一。过去,由于规划和国土不分,规划的龙头作用难以有效发挥,严重制约了深圳市中长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管理。这次改革将规划管理与国土资源管理职能分开,单独设立规划局,组建国土资源与房产管理局。

为集中政府资源,加强对政府投资项目的管理,这次设立了正局级的事业单位建筑工务署,从建设局中单列出来,将除水务、公路建设工程以外的所有政府投资工程纳人该署统一管理。

弥补重大决策研究不够的缺陷——组建发展和改革局等单位。

新组建发展和改革局、贸易工业局、金融发展服务办公室,另将信息化办公室和科技局合并,组建科技与信息局。这一系列变化将强化政府对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研究和发展规划的制定,弥补深圳市对重大战略性问题、重大宏观决策问题研究不够的缺陷。

向香港特区政府学习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新设多个带“署”部门。

令人关注的是,此次深圳机构改革调整方案新设了多个带有“署”的部门,以此来区分决策部门和执行部门,如行业协会服务署、事业单位建筑工务署等,这些部门带有香港特区政府“痕迹”。

问题:根据行政职能原理,分析深圳市这次的行政机构改革。

3.某省近来颁布了《影响机关工作效能行为责任追究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这一规章的出台意味着,问责“庸官”有法可依了。以往许多官员都认为,只要不贪污、不受贿、不违法犯罪,就不会出

问题的。现在他们不得不改变想法了。这种“官员问责”的办法在全国尚属首创。《办法》将各级党委、人大、行政、审判、检察六大机关列为问责对象,并适用于该省六大机关及其所属的工作部门和机构,还有经授权、委托具有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组织及其工作人员。《办法》涉及机关日常工作、制度建设与内部管理、行政许可、行政征收、行政执法等五个方面,对30种影响机关工作效能的行为,如在公务活动中接受当事人宴请和礼品、礼金的;对管理和服务对象态度冷漠生硬,言语举止不文明礼貌的;能够当场作出行政许可决定而不当场作出的;擅自增设行政征收项目或者擅自改变征收标准的„„《办法》都将被问责。机关效能建设‘四条禁令’也包含在有关的条款之中。 《办法》还规定,在公务活动中,违反法律法规、政策规章和工作制度,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影响机关工作秩序和效能,导致损害管理和服务对象合法权益的,责任人将被追究效能、纪律和法律三大责任。

据了解,该《办法》颁布实施以来,该省已经惩治了2390名“庸官”,其中还有94人作待岗处理或辞退。

问题:

(1)《办法》有助于解决该省行政组织中的哪些弊端?无

(2)结合实际谈谈制度条件对行政组织的影响。

答案;行政组织:行政组织就是指为推行国家公共行政事务而依法建立起来的各种行政机关的统称。 例外原则:例外原则是泰罗的科学管理的主要原则之一。即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把例行的一般事务授权给下级管理人员处理,而自己只保留对例外事项的决策权。如重大的企业战略问题和重要的人员更替问题等。这样,既能保证稳定性的正常管理工作,又能应付特殊性的例外管理工作。

委员会制:委员会制亦称合议制,是政府制度其中之一。它是指在一个行政组织或单位的领导机关,其法定最高决策权力由两个以上负责人来行使,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决定问题的领导体制。这种体制源于19世纪中期的瑞士,至今仍是实行这种领导体制的典型国家。在委员会制的运作下,行政组织的决策权及管理权,并不是由单一的领袖所拥有,而是平均由一定数目委员所组成的委员会共同行使。委员会的决策,通常会按协商达致一致的原则来进行。

行政组织环境:是指影响到行政组织生存与发展的一切要素的总和,即行政组织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总和。行政组织环境是一个由众多既互相联系又相互制约的因素构成的非常复杂的综合体,包括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对行政组织发生直接、间接影响的各种要素。卡斯特曾把环境要素归结为:文化、技术、教育、政治、法制、自然资源、人口、社会经济、国防。还有学者将社会团体也作为环境的重要因素,这些要素大致可概括为政治、经济、文化几个方面,因为它们基本囊括了社会环境的基本要素,并构成一个社会的基本结构。

电子政务:“政务”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关于政治方面的事务,也指国家的管理工作”。那么“电子政务”简单地来讲就是指运用电子化手段所实施的国家管理工作。具体来说,电子政务指各级政府机

构的政务处理电子化,包括内部核心政务电子化、信息公布与发布电子化、信息传递与交换电子化、公众服务电子化等。电子政务,实质上就是政府机构应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将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在网络上实现政论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空间与部门分隔的限制,全方位地向社会提供优质、规范、透明、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和服务。

1.简述行政组织功能稳定性与动态性的关系。

答:组织的稳定性是动态性的基础,而动态性是稳定性的必然趋势。没有必

要的稳定性,

行政组织动态就会陷入一个越变越乱的状态之中,而如果没有动态,行政组织就会失去发展的动力和目标2.简述巴纳德的权威接受理论。

4.简述行政组织沟通的障碍。

答:1组织沟通的主观心理性障碍(1)从主观心理因素来看,个体的性格,气质,态度,情绪,需要,品质的差别都会成为沟通的障碍(2)从知识和经验方面来看,由于沟通双方在经验,知识水平上差距过大,就会产生沟通障碍(3)记忆能力不佳所造成的障碍(4)需要和态度不同造成的障碍(5)知觉选择性。2组织沟通的客观性障碍(1)空间距离所引起的障碍(2)组织机构引起的障碍(3)信息过量引起的障碍3由信息传递的媒介形式引起障碍(1)语言障碍(2)选择沟通方式不当引起的障碍。

5.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谈谈你对马洛斯需要层次理论的理解。

答:需要层次论的基本特征是将人类需要理解为一个复杂的、等级式的系统,故称为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将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等五个自低向高的需要层次。正确理解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应特别注意:首先是需要的满足是人类行为最基本的原则。其次是需要层次间的动态关系。人的各需要层次不是并列的,也不是静止的,而是存在着的动态关系。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在人类行为规律及其激励研究方面是有着重要贡献的。这主要表现在:第一,揭示了需要在人类行为中的根本性作用和层次结构。第二,探讨了各需要层次间的动态关系。需要层次论另一个高明之处是深入探讨了不同需要层次间的动态关系。第三,简单实用。

在管理学界,对需要层次论的争论非常多,这些大都以批评为主,对需要层次的批评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首先,关于五个层次的划分。其次,关于各需要层次间的关系。需要层次论对我们的启示是:首先要善于运用有针对性的激励措施,需要层次论告诉我们,激励措施只有“投其所需”才有激励作用。其次是要善于运用多样化的,特别是非物质的激励措施

三.论述题

1.请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正确处理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的关系。

答案一答:首先,与管理纵向层次有关,行政组织纵向上一般分为高层、中层和低 层三个层次,由于每一个层次在行政管理中的地位、职能、管理方式的不同, 所管辖的幅度也不一样,高层较大,中层次之,低层最小。第二,下属工作性质及难易程度制约着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如果所管辖 的工作有较大的稳定性、常规性、重复性,领导者的管理幅度可适当加大,层次可减少,反之,管理幅度要适当减少,而管理层次则可适当增加。第三,领导者的领导水平与能力直接制约着管理幅度。管理幅度的大小与领导者的水平与能力成正比,领导者知识渊博、水平高、能力强,则管理幅度可适当加大,反工,领导者的管理幅度应适当减少。第四,被管理者素质的高低也制约着管理幅度,如果被领导者素质高、工作能力强,能独立胜任工作,无需须领导经常督促便能圆满完成任务,领导者管理幅度可适当加大。反之,管理幅度应适当减小。第五,集权、分权与授权过程影响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集权型组织管理幅度不能太宽,其层次必然要加多,分权型组织,管理幅度较宽,管理层次则可减少,组织内部如能充分授权给下级,领导者比较超脱,管理幅度可以加大,反之,管理幅度应适当减少。第六,下

级单位所在地集中的程度及交通和信息传递状况影响着管理幅度,下级人员的工作所在地较集中,交通便利,领导可适当加大管理幅度。反之,则可适当减少。第七,技术设备与工作条件也制约着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技术设备越先进、工作条件越好,领导者的管理幅度可适当加大。反之,则应减少。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应根据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各水部门这一参数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合理的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总的目标是保持行政管理的有效性。

1.请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正确处理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的关系。

答案二①行政组织层次的高低制约着管理幅度 ②下属工作性质及难易稷度,制约着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③领导水平与能力直接制约管理幅度 ④被管理者素质的高抵制约着管理幅度_⑤集权、分权与授权程度,影响着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⑥下级单位所在地集散的程度及交通、信息状况影响着管理幅度⑦技术设备与工作条件,也制约着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评分细则:答卷时应有所发挥,否则酌情扣分。(满分为4分)

2、2.试论我国行政组织处理与其他社会组织职能关系的改革方向。 答:①行政组织与人民代表大会职能关系的改革,主要是要树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全国最高权力机关的观念,政府是它的执行机关,必须对其负责,受其监督,严格执行其决议和制定的法律;

②行政组织与执政党职能关系的改革,主要是要克服“以党代政”的现象,实行党政职能分开,今后党对政府机关的领导主要是政治、组织和思想方面的领导,政府应大胆负责地在其职权范围内开展工作; ③行政组织与企业职能关系的改革,主要是要克服“以政代企”“政企不分”的弊病,实行政企分开,让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独立法人实体,给企业提供公平竞争的条件和宽松环境;

④行政组织与事业单位职能关系的改革,主要是要实现政事职能分开,划分政府与事业单位的管理职责,扩大各类事业单位的自主权,充分发挥它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⑤行政组织和人民团体职能关系的改革,主要是发挥群众团体作为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恢复群众团体的性质,尊重其合法权益,让人民团体积极参与国家事务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3.试论影响行政组织活动的因素。 (1)政治环境;政治环境是指直接或间接影响和作用于行政组织的政治因素,包括政治制度,政治文化,政治过程等。(2)经济环境;经济环境是指直接或间接影响行政组织的经济因素的总和。

(3)法律环境;行政组织的组成,权力以及运作的程序和方式,皆受制于法律,无法律则无行政,这是法制国家的根本要求,法律环境包括规范和约束行政组织的行政法律法规和规章体系,也包括其他方面的法律及其制度(4)科学技术环境;组织管理的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使组织的技术与组织各个系统之间很好的相互适应。(5)文化环境,所有的组织,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泛指一个社会由意识形态,价值观念,伦理道德等因素所构成的文化形态。

4.试论有效组织沟通的方法与策略。

答:答题要点:

(一)提高组织信息沟通的心理水平;

(二)正确运用语言文字;

(三)学会有效聆听的方法;

(四)学会有效沟通的方法。

6.结合实际,试论如何为行政组织创建良好的文化环境。

答:①树立民主意识; 只有由民意产生的政府,才是合法的政府;政府的权力只能来自人民的委托。 ②树立法律意识;法律要反映民意,人民要服从法律。树立法律意识就是要树立法律至高无上的思想,任何人、团体都要服从法律。

③树立双向沟通意识; 一方面,社会各界的人民大众要广泛地、经常地参与行政组织的输入活动,以向政府表达自己的意见,并监督政府的行为;另一方面,政府也要向人民大众宣传、解释自己的方针、政策,引导人民的活动。

④树立政绩意识;行政组织的职权分配以个人的成就或政绩为标准,而不能看个人出身及其与领导者的特殊人际关系。

⑤树立新的行政道德意识。与民主行政相适应的行政道德标准,应该是爱国、民主、服务、创新、廉洁。

四案例分析

1.问题:根据题中案例,分析我国行政组织应如何提高行政效率。 、

1.答:(1)行政效率是行政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世界各国都把政府的高效廉洁作为现代化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政府“提速”,即提高行政效率的途径和方法应因地制宜。(2)打破旧的习惯,树立新的效率观念,使得人人重视效率,事事讲究效率,让提高行政效率的观念在行政机关乃至整个社会蔚然成风。(3)中国入世首先是政府入世,要推进机构改革,合理划分权限,建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4)贯彻依法行政的原则,建立和完善日常工作制度,使行政管理制度化、法律化,实现由人治向法治的转变。(5)大力反对官僚主义,转变机关作风,建设服务型政府,坚持顾客取向,积极推广窗口服务、上门服务、现场办公等“一站式服务”形式。(6)全面提高行政领导者及工作人员的素质,正确运用激励手段和竞争机制,完善公务员制度,充分调动行政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的行政管理干部队伍。(7)逐步实现管理技术手段的现代化,大力推进电子政务,提高行政工作的速度和质量。

2.根据行政职能原理,分析深圳市这次的行政机构改革

答:分析: (1)行政职能是政府机构改革设置和机构改革的重要依据。政府机构的改革包括:科学分解。确定政府各机构职能,合理划分机构权限,调整、设置政府机构,合理配置和使用人员,转变机构运行方式,改革机构办事手段,完善机构运行机制,精简多余机构和人员等。

(2)深圳市第七次行政机构改革不是简单的机构增减裁并,通过改革,一些内设机构。职能和人员相对薄弱的部门得到了充实和加强,这说明改革真正把转变职能、提高绩效放到了重要位置。深圳市通过加强协调,强化监督,力图建立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新机制,其核心是实现从“管制型政府”到“服务型政府的角色转换。 3.(2)结合实际谈谈制度条件对行政组织的影响。(10分)

答:(1)制度使行政组织具有相对稳定性。(2)制度使行政组织具有统一性。(3)制度促进行政组织活动的法治化,有利于克服官僚主义并保持行政组织的廉洁。(4)制度的健全程序影响行政组织的工作效率。

(5)制度的优劣影响行政组织的生存和发展。

第7篇:行政组织学(模版)

行政组织文化与管理

一、简答题1.行政组织文化的特点和功能有哪些?2.简析我国当代行政组织文化的走向。3.简析我国当代行政组织文化的基本内涵。4.构建行政组织文化应该遵循哪些原则,选取怎样的途径?

二、论述题1.为了提高行政效率、改善行政服务质量,应该构建怎样的组织文化来适应当今转型的中国社会?

参考答案:

一、简答题

1、行政组织文化的特点:(1)民族性;(2)无形性和潜在性;(3)稳定性和变革性;(4)软约束性和强制性的统一;(5)观念性和实践性的统一。行政组织文化的功能:(1)目标导向功能;(2)凝聚功能;(3)激励功能;(4)控制功能;(5)阻抑功能。

2、(1)由封闭型行政组织文化向开放型行政组织文化转变;(2)由人治型行政组织文化向法治型行政组织文化转变;(3)由集权型行政组织文化向参与型行政组织文化转变;(4)由全能型行政组织文化向分化型行政组织文化转变;(5)由管制型行政组织文化向服务型行政组织文化转变。

3、(1)以“公仆精神”为代表的服务型行政组织文化;(2)以“廉价政府”为代表的效率型行政组织文化;(3)以“公民导向”为代表的民主型行政组织文化;(4)以“依法行政”为代表的法治型行政组织文化。

4、构建行政组织文化应该遵循的原则有:(1)目标原则;(2)价值原则;(3)创新原则;(4)参与原则;(5)以人为中心原则。构建行政组织文化的途径:(1)加强行政组织人员道德建设,强化责任意识;(2)培养具有核心文化素质的领导,发挥领导在组织文化建设中的作用;(3)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形成有压力感的组织文化氛围;(4)开展团队建设,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5)创造文明的办公环境。

二、论述题

1、(1)以“公仆精神”为代表的服务型行政组织文化;(2)以“廉价政府”为代表的效率型行政组织文化;(3)以“公民导向”为代表的民主型行政组织文化;(4)以“依法行政”为代表的法治型行政组织文化。

行政组织中的冲突管理

一、简答题

1、 简述冲突定义的要点。

2、 简述冲突的积极功能。

3、 简述冲突的消极功能。

4、 简述冲突处理的模式。

5、 基本的冲突处理策略主要有哪几种?

二、论述题

1、 试分析引起群体产生冲突的因素。

2、 结合实际阐述如何减少冲突。

3、 结合实际阐述如何引起冲突。 参考答案:

一、简答题

1、(1)冲突可能发生于个人之间,也可能发生于群体之间;(2)冲突是在目标和利益不一致的情况下发生的,如果目标和利益完全一致,则不可能发生冲突;(3)冲突是一种动态的相互作用过程,只有单方面的态度或行为,即使十分激烈和极端,也构不成冲突。

2、(1)积极冲突对组织成员心理的影响是,使坚强者从幻觉中清醒,从陶醉中震惊,从不能战胜对方中看到自己的弱点所在,发愤图强;(2)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是,“不打不成交”,使人加强对对方的注意,一旦发现对方的力量、智慧等令人敬畏的品质,就会增强相互之间的吸引力,团体间的冲突促进各团体内成员一致对外,抑制内部冲突,增强凝聚力;(3)对组织成员工作动机的影响是,使成员发现与对方之间的不平衡,激起竞争、优胜、取得平衡的工作动机,振奋创新精神,发挥创造力;(4)对工作协调的影响是,使人注意到以前没有注意到的不协调,发现对方的存在价值和需要,采取有利于各方的政策,加以协调,使有利于组织的各项工作均得以开展;(5)对组织效率的影响是,反映出认识的不正确,方案的不完善,要求人全面地考虑问题,使决策更为周密;(6)对组织生存发展的影响在于,冲突本身是利益分配不平衡的表现,它迫使人通过互相妥协让步和互相制约监督,调节利益关系,使各方面在可能的条件下均得到满足,维持内部的相对平衡,使组织在新的基础上取得发展。

3、(1)对组织成员的心理影响是,带来损害,引起紧张、焦虑,使人消沉痛苦;(2)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是,导致人与人之间的排斥、对立、威胁、攻击,使组织涣散,削弱凝聚力;(3)对工作动机的影响是,使成员情绪消极,心不在焉,不愿服从与之冲突的领导的指挥,不愿与相冲突的同事配合,破坏团结愉快的心理气氛,减弱工作动机;(4)对工作协调的影响是,导致人与人之间、团体与团体之间的互不配合,互相封锁,互相拆台,破坏组织的协调统一和工作效率;(5)对组织效率的影响是,互相扯皮,互相攻击,转移对工作的注意力,政出多门,降低决策和工作效率,相互间争夺人、财、物,造成积压、浪费;(6)对组织生存发展的影响是,冲突达到一定程度后,双方互不关心对方的整体利益,有可能使组织在内乱中濒临解体。

4、(1)回避型;(2)争斗型;(3)克制型;(4)妥协型;(5)协作型。

5、(1)回避策略;(2)缓解策略;(3)正视策略。

二、论述题

1、(1)目标因素;(2)资源因素;(3)责权因素;(4)信息沟通因素;(5)结构因素。

2、(1)谈判;(2)设置超级目标;(3)第三方介入;(4)结构调整。

3、(1)造成一定阶段、一定范围的目标差异;(2)选派开明的领导者;(3)开辟多种信息渠道;(4)结构调整。

行政组织的沟通

一、简答题

1、简述组织沟通的基本构成要素。

2、简述组织沟通的特性。

3、简述非正式沟通及其优缺点。

4、比较单向沟通和双向沟通的优缺点。

5、简述组织沟通的基本原则。

二、论述题

1、试论组织沟通在公共组织管理中的功能与作用。

2、试论组织沟通的障碍及其克服。

3、论有效组织沟通的方法与策略。参考答案:

一、简答题

1、(1)发讯者;(2)编码;(3)信息;(4)渠道或媒介;(5)受讯者;(6)译码;(7)受讯者的反应;(8)反馈。

2、(1)沟通的动态性;(2)沟通的互动性;(3)沟通的不可逆性;(4)沟通的环境制约性。

3、非正式沟通是指正式沟通渠道以外的信息交流和传递,它不受组织监控,自由选择沟通渠道。与正式沟通相比,非正式沟通具有迅速、灵活、程序简便的特点,并且往往能够提供大量的、通过正式渠道难以获得的信息;非正式沟通的信息往往反映了组织中成员较真实的思想、态度、动机。其缺点是难以控制,信息易于失真,意见易被歪曲,各种小道消息及流言蜚语易于传播,容易导致小集团意识,如不加以有效的诱导和控制,则可能影响人际关系,瓦解组织的内聚力。

4、单向沟通和双向沟通各有利弊,具体表现在:(1)单向沟通比双向沟通速度快、迅速;双向沟通需要不断听取反馈意见,故信息传递的速度比较缓慢。(2)单向沟通的效果较差,而双向沟通比较准确,沟通效果较好。(3)单向沟通比较严肃、呆板,由于往往采取下命令的方式,因此,在受讯者不愿意接受意见时,易产生抗拒心理,影响沟通效果;双向沟通比较灵活、自由,受讯者有反馈意见的机会,使受讯者有参与感,能增强其自信心,有助于建立和巩固双方的情感,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

5、(1)明确性原则;(2)准确性原则;(3)需要原则;(4)计划原则;(5)反馈原则;(6)在战略上使用非正式沟通原则。

二、论述题

1、(1)组织沟通是实现科学决策和有效计划的前提条件;(2)组织沟通是实施有效组织协调的依据和手段;(3)组织沟通是建立和改善人际关系的必要途径;(4)组织沟通是改变组织成员心理和行为的重要途径;(5)组织沟通有助于克服官僚主义,提高组织效率。

2、(1)组织沟通的主观心理性障碍:①从主观心理因素来看,个体的性格、气质、态度、情绪、需要、品质的差别都会成为沟通的障碍;②从知识和经验方面来看,由于沟通双方在经验、知识水平上差距过大,就会产生沟通障碍;③记忆能力不佳所造成的障碍;④需要和态度不同造成的障碍;⑤知觉选择性。(2)组织沟通的客观性障碍:①空间距离(地域因素)所引起的障碍;②组织机构引起的障碍;③信息过量引起的障碍。(3)由信息传递的媒介形式引起的障碍:①语言障碍;②选择沟通方式不当引起的障碍。

3、(1)提高组织信息沟通的心理水平;(2)正确运用语言文字;(3)学会有效聆听的方法;(4)学会有效沟通的方法。

霍桑实验 人际关系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乔治·梅奥、罗斯利斯伯格。他们的学说是从20世纪20年代中期到30年代初在美国芝加哥西方电器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实验的,因而得名霍桑试验。霍桑试验从1924年开始到1932年结束,历时8年,经过对工作环境、工作条件、群体行为、员工态度、工作士气与生产效率之间关系的一系列的实验,他们发现并证明,人们的生产效率不仅仅取决于人的生理方面、物理方面的因素,而且更受到社会环境、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影响。

棱柱模式理论 美国当代著名的行政学家里格斯创立的。“棱柱模式理论”是将社会形态划分为三种基本模式,即农业社会、棱柱社会、工业社会,然后分别比较各自的特征以及社会环境对行政制度的影响。里格斯说的农业社会相似于传统社会,工业社会相当于现代社会,棱柱社会则为过渡社会。棱柱社会概念的提出,既是里格斯的重要贡献,也是里格斯的理论特色。 组织结构设计 组织结构设计是指组织管理者根据组织内外环境因素,规划、选择、建立一种适合本组织自身特点的、结构优良、功能齐全、运转灵活的组织结构的过程或活动。

简述权变组织理论的理论观点。答:第一,组织是个系统,它由各分系统构成,组织与外界环境具有相互影响与相互适应的关系;第二,在组织与其环境之间以及各分系统之间都应有一致性,管理的任务就是寻求组织与其环境之间及组织内部各分系统中的最大一致性;第三,组织与其环境之间会呈现出不同的变量形态,即不同类型的组织都有其适当的关系模式,管理的目的就是要提出最适于具体情况的组织设计和管理系统。

一.单项选择题(注:括号里面的内容即为选项内容)

1.以明文规定的形式确立下来,成员具有正式分工关系的组织是(正式组织); 2.组织内若干成员由于相互接触、感情交流、情趣相近、利害一致,未经认为的设计而产生交互行为和意识,并由此自然形成一种人际关系,此种组织为(非正式组织); 3.以镇压、暴力等控制手段作为控制和管理下属的主要方式,此种类型的组织为(强制性组织);

5.以组织的参与者或成员为主要的受惠对象,组织的目的在于维护及促进组织成员所追求的利益,此种类型的组织为(互利性组织); 6.行政组织是追求(公共利益的组织);

7.(泰勒)是科学管理运动的先驱者,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

8.1911年,泰勒发表了《科学管理原理》一书,掀起了一场科学管理的革命;

9.行政管理学派的代表人物(法约尔)被誉为“管理理论之父”;

10.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韦伯在《社会和经济组织理论》一书中,提出了理想型官僚组织理论; 11.在霍桑实验的基础上,奥梅于1933年出版了《工业文明中的人的问题》一书,系统地阐述了与古典管理理论截然不同的一些观点;14.马斯洛在其代表作《人类动机的理论》和《激励与个人》中,提出了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

15.美国学者巴纳德在1938年出版的《经理人员的职能》这本书中,系统地提出了(动态平衡组织)理论;17.社会系统组织理论的创始者为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帕森斯);18.(邓肯)将组织环境分为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

19.(卡斯特和罗森茨韦克)将影响一切组织的一般环境特征划分为文化特征、技术特征、教育特征、政治特征、法制特征、自然资源特征、人口特征、社会特征、经济特征等几个方面; 20.存在于组织边界之外,对组织的总体或局部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诸要素为(组织环境); 21.组织界限以内与组织的个体决策行为直接相关的自然和社会因素被称为组织的(内部环境);22.组织界限之外和组织内个体决策直接相关的自然和社会因素称为组织的(外部环境);

23.组织结构垂直分化的结果与表现形式为组织结构的(层级化 ); 24.行政组织结构横向分化的结果与表现形式为组织结构的(分部化 ); 25.领导机关或管理人员能够直接有效地管理和控制下属人员或单位的数目称谓(管理幅度 ); 26.在单位和人数不变的情况下,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的关系为(反比例关系 ); 27.在一个组织结构体系中,为完成一定的任务或使命,设置不同的上下层级机关,使其在各自职权范围内独立自主处理事务,不受上级机关干涉的组织结构体系为(分权制 ); 28.在一个组织结构体系中,上级机关或单位完全掌握组织的决策权和控制权,下级或派出机关处理时无须完全秉承上级或中枢机关的意志行事的组织结构体系为(集权制 ); 28.20世纪60年代,钱德勒出版了一本专著,提出了组织结构的设计要跟随战略变化的观点,此书为(战略与组织结构 );

37.在影响组织的各种因素中,(人)的因素是最重要的。38.个体心理主要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方面的内容。39.人的行为首先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内在的愿望与冲动,即产生(需要) 45.(决策)是领导者最基本的职能。51.行政组织决策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的共同利益)。52.行政组织决策是以(公共权力)为后盾。53.风险型决策的决策后果(可以预测,需要冒一定风险)。54.(发现问题)是行政组织进行决策的起点。55.(调查研究)是行政组织决策科学化的基础。56.(中枢系统)是行政组织决策的中心。57.(选择方案)是决策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步。58.在决策理论研究领域,杜鲁门提出了(团体决策模型)。59.冲突属于(高对抗)性行为。

60.现代观点认为,冲突(既具有建设性又具有破坏性)。61.(冲突分析)是管理冲突的基础。62.组织中最佳的冲突状态是(适度冲突)。63.解决冲突最基本的策略是(正视策略)。

64.合作意向都很高,宁可牺牲自己的利益而使对方达到目的的冲突处理模式为(克制型)65.缓解策略比回避策略更(进一步)。 66.通过组织明文规定的原则、渠道所进行的信息传递和交流,此种形式的信息沟通为(正式沟通)。67.信息的发送者与接收者以写实、会谈、讨论的方式进行的交流与信息反馈,直到双方共同了解为止,这种沟通形式为(双向沟通)。 68.组织中的成员、群体通过一定的渠道与决策层进行的信息交流,如下级向上级定期或不定期汇报工作,进行情况或问题的反映等,这种沟通形式为(上行沟通)。

69.组织中自上而下进行的信息传递和沟通,如上级意见、文件、政策的下达等,这种沟通形式我们称之为(下行沟通)。

70.组织系统中处于相同层次的人、群体、职能部门之间进行的信息传递和交流为(平行沟通)

76.行政组织文化主要包括行政制度文化和(行政精神文化),但是受行政物质文化的客观影响。

77.根据行政组织文化产生的时间,行政组织文化可以分为传统行政组织文化和(当代行政组织文化)。

79.行政组织文化相比于正式的组织规章制度的控制作用,它具有(软约束性)的特性。

80.经济性指标一般指行政组织投入到管理中的资源,其关心的是行政组织的(投入)。

81.效果通常是指公共服务符合政策目标的程度,其关心的是(质量)。

82.效率就是指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例,力求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其关心的是(手段)问题。

84.哈佛大学教授格雷纳1967年在《组织变革模式》一书中提出(按权力来划分组织变革模式)。

二、多单项选择题(注:括号里面的内容即为选项内容)

1、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和方法去透视组织,给予不同的定义,目前学界对组织界定的取向,主要有以下几种:(静态的组织观,动态的组织观,生态的组织观,精神的组织观)。

2、管理学家W。理查德。斯格特在其《组织理论》一书中,认为组织的基本构成要素为(社会结构、参与者、目标、技术、环境)

3、按组织内部是否有正式的分工关系,人们把组织分为(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

4、美国学者艾桑尼以组织中人员对上级的服从程度、上级对下级权力的运用关系,将组织划分为(强制性组织、功利性组织、规范性组织)。

5、美国著名社会学家、交换学派的代表布劳及史考特,根据组织目标和受益者的关系,把组织分为(互利组织、服务组织、企业组织、公益组织)。

6、从系统理论的角度看,任何一种社会组织大体都发挥三种功能:(“聚合”功能、“转换”功能、“释放”功能)。

7、组织是一个纵横交错的权责体系,构成组织权责体系的三大要素为(职务、职权、职责)。

8、世界银行在其1997年的《世界发展报告》中指出,以下几项基础性的任务处于每个政府使命的核心地位,这些使命是(建立法律基础、保持非扭曲的政策环境、投资于基本的社会服务与基础设施)。

9、古典组织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泰勒、法约尔、韦伯)。

10、韦伯对行政组织的建构是从权力分析开始的,认为存在着三种纯粹形态的合法权力,它们是(理性—法律的权力、传统的权力、超凡的权力)。

11、美国行为科学家赫茨伯格在其《工作的推力》和《工作与人性》等著作中,提出影响人的积极性的因素主要有(激励因素、保健因素)。

12、西蒙把决策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找到一个需要工作决策的时机、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根据当时的情况及对未来的预测在可供选择的方案中选择一个方案)。

13、西蒙指出,决策有(程序化决策、非程序化决策)两种极端类型。

14、里格斯指出,棱柱型社会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异质性、形式主义、重叠性)。

15、里格斯在他创立的“棱柱模式理论”中,将社会形态划分为(农业社会、棱柱社会、工业社会)。

16、邓肯将组织环境分为(内部环境、外部环境)。

17、邓肯从(简单迂夫子)和(动态与静态)两个维度对影响组织的环境因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18、根据学者们的研究,组织的环境分析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基本阶段:(环境扫盲、环境监视、环境预测、环境评价)。

19、伯恩斯和斯塔克将组织结构划分为(机械式组织结构、有机式组织结构)。

20、行政组织环境的基本特点为(环境构成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罕见的白花和环境的被动性、行政组织环境的差异性、行政组织环境的互相作用兴)。

21、组织的环境大致可以分为(一般环境、工作环境)。

22、依据邓肯的环境模式理论,从简单与复杂、静态与动态两个维度,组织存在以下几种环境状态:(镜头—简单环境、静态—复杂环境、动态—简单环境、动态—复杂环境)。

23、社会组织的结构与其他生物的机械系统的结构都具有如下共同的特点(稳定性、层级性、相对性、开放性与变异型)。

24、组织结构的构成要素可划分为(组织的“显结构”、组织的“潜结构”)。

25、组织结构分化的方式和途径为(平行分化、垂直分化)。

26、组织结构的“潜结构”的构成因素包括(目标认同程度、价值趋同程度、气质协调程度、能力互补程度)。

27、促进组织活动一体化的手段和途径主要有(目标手段、政策手段、组织手段、信息沟通手段)。

49、行政决策的特征主要是(主体的他特殊性、决策内容的特殊性、决策依据的特殊性)。 50、根据决策所具有的条件的可靠程度不同,决策可分为(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不确定型决策)。

51、正确的决策目标应具备的条件是(定量化、有一定的时间限制、明确责任)。

54、科学决策原则主要包括(预测原则、程序原则、可行性原则、信息原则)。

55、现代行政组织决策体制包括(中枢系统、参谋咨询系统、情报信息系统)。

56、实现决策程序法制化,应该规范的程序由(调查程序、方案设计程序、可行性论证程序、社会交流程序)。

57、冲突的特性有(客观性、主观性、程度性)。

58、符合现代冲突观点的是(插图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冲突有些对组织具有破坏性、有些冲突对组织具有建设性)。

59、根据冲突的内容可把冲突分为(权力冲突、认知冲突、情感冲突)。 60、根据冲突发生的方向可把冲突分为(横向冲突、纵向冲突、直线/职能冲突)。 6

1、冲突经历的阶段包括(潜代阶段、认知阶段、行为阶段、产生结果阶段)。 6

2、回避策略中解决冲突的方法包括(忽视、分离、限制)。6

3、减少冲突的策略主要由(谈判、设置超级目标、第三方介入、结构调整)。 6

4、从组织沟通的一般模式和组成要素来看,组织沟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动态性、互动性、不可逆性、环境制约型)。

65、以组织结构及其运行程序为依据和标准,组织信息沟通的形势和类型可划分为以下几种(下行沟通、上行沟通、平型关图)6

6、根据沟通是否需要第三者介入传递,我们可将沟通划分为以下两种类型(直接沟通、间接沟通)。6

7、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会形成和出现不同的沟通结构形式,这便是沟通的网络,一般来讲,组织沟通网络可分为两大类(正式沟通网络、非正式沟通网络)。6

9、戴维斯在《管理沟通与小道消息》一文中指出,口头传播方式的非正式信息交流渠道或形式主要有(单线式、流言式、偶然式、集约式)。

70、在组织沟通中,由信息传递的媒介形式引起的障碍主要有(语言障碍、沟通方式不当引起的障碍)。7

1、组织沟通中存在的客观性障碍主要有(下行过量引起的障碍、组织机构引起的障碍、空间距离引起的障碍)。7

2、组织学习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的改变,分别是(行为的改变、组织体系的改变、认知的改变)。7

3、行政组织学习的类型可分为(双环学习、单环学习、三环学习)。7

4、行政组织学习的途径包括(试验、外部咨询、经验学习)。7

5、行政组织学习途径之一的试验,可分为(持续性试验、示范性试验)。 7

6、完善的信息系统包括(信息收集系统、信息交流系统)。

77、目前在理论界,对行政组织文化的理解主要有(大行政组织文化概念、小行政组织文化概念、辩证综合的行政组织文化概念)观点。7

8、我国行政组织文化正在向(防止型文化、开放型文化、参与型文化、服务型文化)方向迈进。

79、行政组织文化构建中最重要的两条原则是(目标原则)和(以人为中心的原则)我国行政组织文化构建的途径有(道德建设途径、领导素质途径、行政体制机制途径)。 9

4、组织变革并非凭空产生,它是有原因的。组织变革的动因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可以把组织变革的动因分为两大类(外部环境因素、内部环境因素)。9

5、对组织管理和暴光方式影响的外部环境因素包括(一部环境因素、特殊工作环境)。 9

6、美国斯坦福大学管理心理学教授利维特认为,组织是一个系统,是由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因素构成的动态系统,这些因素有(技术、人员、结构、任务)。

概率抽样以概率理论为依据,通过随机化的机械操作程序取得样本,所以能避免抽样过程中的人为因素的影响,保证样本的客观性.虽然随机样本一般不会与总体完全一致,但它所依据的是大数定律,而且能计算和控制抽样误差,因此可以正确地说明样本的统计值在多大程度上适合于总体,根据样本调查的结果可以从数量上推断总体,也可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总体的性质,特征.概率抽样主要分为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类抽样,整群抽样,多阶段抽样等类型.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抽样调查都采用概率抽样方法来抽取样本. 非概率抽样:又称为不等概率抽样或非随机抽样,就是调查者根据自己的方便或主观判断抽取样本的方法.它不是严格按随机抽样原则来抽取样本,所以失去了大数定律的存在基础,也就无法确定抽样误差,无法正确地说明样本的统计值在多大程度上适合于总体.虽然根据样本调查的结果也可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总体的性质,特征,但不能从数量上推断总体.非概率抽样主要有偶遇抽样,主观抽样,定额抽样,滚雪球抽样等类型. 根本区别就是有没有逡巡一定的规律进行抽样 多阶抽样与分层抽样和整群抽样的关系

多阶段抽样区别于分层抽样,其优点在于适用于抽样调查的面特别广,没有一个包括所有总体单位的抽样框,或总体范围太大,无法直接抽取样本等情况,可以相对节省调查费用。其主要缺点是抽样时较为麻烦,而且从样本对总体的估计比较复杂。将总体分为若干个一阶单元,如果在每一个一阶单元中,都随机抽取部分二阶单元,由这些二阶单元中的总体基本单元组成的样本,在抽样的方式上,就相当于分层抽样;如果在全部的一阶单元中,只抽取了部分一阶单元,并对抽中的一阶单元中的所有的基本单元都做全面调查,这就是整群抽样。因此,分层抽样实际是第一阶抽样比为100%时的一种特殊的两阶抽样;而整群抽样实际上是第二阶抽样比为100%时的一种特殊的两阶抽样,故也称单级整群抽样

多阶抽样与分层抽样的主要区别在于:

一、分层抽样是对总体中的每个一级样本群体进行全面入样,再对所有的样本进行抽查;而两阶抽样则把总体中所有的群体视为一阶单元,对这些一阶单元进行抽样,将抽出的样本再次进行抽样(两次都不是进行全面的调查),产生两级样本,最后综合估算出总的一级样本指标。

二、整群抽样是对总体中抽取的每个样本群体所包含的基本单元进行全面调查;而两阶抽样则把总体中所有的群体视为一阶单元,对每一个被抽中的一阶单元所包含的二级单元(即基本单位),不是进行全面的调查,而是再进行一次抽样调查(也称抽子样本)。即两阶抽样,产生两级样本,最后综合估算出总的一级样本指标。至于在综合估算的方式方法上,两阶抽样与整群抽样也是极其相似的,只不过前者为就被抽一级单元的样本指标进行综合估算,后者为就被抽样群体单元的全体指标进行综合估算。 等距抽样,整群抽样,分成抽样的区别 等距抽样

它是首先将总体中各单位按一定顺序排列,根据样本容量要求确定抽选间隔,然后随机确定起点,每隔一定的间隔抽取一个单位的一种抽样方式。是纯随机抽样的变种。在系统抽样中,先将总体从1~N相继编号,并计算抽样距离K=N/n。式中N为总体单位总数,n为样本容量。然后在1~K中抽一随机数k1,作为样本的第一个单位,接着取k1+K,k1+2K……,直至抽够n个单位为止。

等距抽样要防止周期性偏差,因为它会降低样本的代表性。例如,军队人员名单通常按班排列,10人一班,班长排第 1名,若抽样距离也取10时,则样本或全由士兵组成或全由班长组成。

根据总体单位排列方法,等距抽样的单位排列可分为三类:按有关标志排队、按无关标志排队以及介于按有关标志排队和按无关标志排队之间的按自然状态排列。

等距抽样的作法

按照具体实施等距抽样的作法,等距抽样可分为:直线等距抽样、对称等距抽样和循环等距抽样三种。

等距抽样的优点

等距抽样的最主要优点是简便易行,且当对总体结构有一定了解时,充分利用已有信息对总体单位进行排队后再抽样,则可提高抽样效率。

等距抽样的特点

等距抽样的特点是:抽出的单位在总体中是均匀分布的,且抽取的样本可少于纯随机抽样。

等距抽样既可以用同调查项目相关的标志排队,也可以用同调查项目无关的标志排队。

等距抽样在抽样调查中的应用

在定量抽样调查中,等距抽样常常代替简单随机抽样。由于该抽样方法简单实用,所以应用普遍。等距抽样得到的样本几乎与简单随机抽样得到的样本是相同的。 等距抽样的基本做法是,将总体中的各单元先按一定的顺序排列、编号,然后决定一个间隔,并在此间隔基础上选择被调查的单位个体。

样本距离可通过下面公式确定:样本距离 = 总体单位数∕样本单位数

例如,假设你使用本地电话本并确定样本距离为 100 ,那幺 100 个中取 1 个组成样本。这个公式保证了整个列表的完整性。

等距抽样方式随意用一个起点,例如,如果你把一本电话本作为抽样框,必须随意取出一个号码决定从该页开始翻阅。假设从第 5 页开始,在该页上再另选一个数决定从该行开始。假定选择从第 3 行开始,这就决定了实际开始的位置。

等距抽样方式相对于简单随机抽样方式最主要的优势就是经济性。等距抽样方式比简单随机抽样更为简单,花的时间更少,并且花费也少。使用等距抽样方式最大的缺陷在于总体单位的排列上。一些总体单位数可能包含隐蔽的形态或者是“不合格样本”,调查者可能疏忽,把它们抽选为样本。

整群抽样

就是从总体中成群成组地抽取调查单位,而不是一个一个地抽取调查样本。

特点是:调查单位比较集中,调查工作的组织和进行比较方便。但调查单位在总体中的分布不均匀,准确性要差些。因此,在群间差异性不大或者不适宜单个地抽选调查样本的情况下,可采用这种方式。

将总体中各单位划分为若干群,从各群中随机抽取整群样品,例如,调查中学生患近视眼的情况,抽某一个班做统计;进行产品检验;每隔8h抽1h生产的全部产品进行检验等。

整群抽样的优点是抽样方法简便,缺点是抽取的样本在总体中分布不均匀,代表性差。

分层抽样

先将总体的单位按某种特征分为若干次级总体(层),然后再从每一层内进行单纯随机抽样,组成一个样本。分层可以提高总体指标估计值的精确度,它可以将一个内部变异很大的总体分成一些内部变异较小的层(次总体)。每一层内个体变异越小越好,层间变异则越大越好。

分层抽样比单纯随机抽样所得到的结果准确性更高,组织管理更方便,而且它能保证总体中每一层都有个体被抽到。这样除了能估计总体的参数值,还可以分别估计各个层内的情况,因此分层抽样技术常被采用。

一般地,在抽样时,将总体分成互不交叉的层,然后按一定的比例,从各层次独立地抽取一定数量的个体,将各层次取出的个体合在一起作为样本,这种抽样方法是一种分层抽样。

又称分类抽样或类型抽样。将总体划分为若干个同质层,再在各层内随机抽样或机械抽样,分层抽样的特点是将科学分组法与抽样法结合在一起,分组减小了各抽样层变异性的影响,抽样保证了所抽取的样本具有足够的代表性。

分层抽样根据在同质层内抽样方式不同,又可分为一般分层抽样和分层比例抽样,一般分层抽样是根据样品变异性大小来确定各层的样本容量,变异性大的层多抽样,变异性小的层少抽样,在事先并不知道样品变异性大小的情况下,通常多采用分层比例抽样。

操作化,也称具体化,或分解化。所谓操作化是指在社会调查研究中,将抽象的概念和命题逐步分解为可测量的指标与可被实际调查资料检验命题的过程。它是对复杂的社会现象进行定量研究的一种方法。此种方法在现代社会调查研究中被广泛地应用。

操作化是现代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必经的一个阶段。操作化的作用之一,在于使概念或命题具体化,使调查研究得以进行;操作化的作用之二,在于使概念或命题量化,对社会现象的分析,从定性、定量两个方面进行,避免了对社会现象的分析的片面性。操作化的作用之三,对社会现象的分析是建立在量的基础上,使定性分析即结论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而不是一种主观的臆断。

第8篇:行政组织学3

一、单选题

1、由来自同一等级、不同工作领域的员工组成,他们来到一起的目的是完成一项任务,任务完成后又回到各自的部门,这种团队属于(

)。 A.问题解决型团队 B.自我管理型团队 C.多功能团队 D.临时团队

2、关于组织文化的特征,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组织文化的形成具有长期性、复杂性。 B.组织文化最初来源于组织建立的目标、理念。 C.组织文化不具有普遍性。

D.组织文化对组织成员、对整个组织有反作用。

3、有这样一个小企业的老板,他视员工如兄弟,强调“有福共享,有难同当” ,并把这种思路贯穿于企业的管理工作中。当企业的收入高时,他便多发奖金给大家 一旦企业产品销售状况不好,他就少发甚至不发奖金。一段时间后,却发现大家只是愿意“有福 共享",而不愿有难同当。在有难时甚至还有员工离开公司,或将联系到的业务转给别的企 业,自己从中拿提成。这位老板有些不解,你认为这是为什么?(

) A.这位老板在搞平均主义

B.这位老板把激励因素转化成了保健因素 C.员工们的横向攀比

D.这位老板对员工激励缺乏系统规划

4、任何一个组织体系的结构、过程、程序及主体的行为观念,都会直接或间接受到(

)的影响。 A.传统思想 B.组织文化 C.组织环境 D.组织成员

5、在现实的冲突研究中,最重要和最容易被忽略的因素就是(

)的不同。 A.结构因素 B.心理因素 C.价值观因素 D.沟通因素

6、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属于哪种类型的激励理论?(

A.内容性激励理论 B.过程性激励理论 C.强化性激励理论 D.归因性激励理论

7、组织文化的灵魂是:(

)。 A.组织价值观 B.组织哲学 C.传统习惯 D.员工信念

8、面对比较复杂的工作任务,(

)群体的效率更高。 A.专业结构 B.异质结构 C.同质结构 D.性别结构

)

9、由一定的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倾向性准备状态,影响或决定同类后继心理活动的趋势或形成的心理机制是(

)。 A.心理定势 B.模仿心理 C.心理强化 D.从众心理

10、当人们认为自己的报酬与劳动之比,与他人的报酬与劳动之比是相等的,这时就会有较大的激励作用,这种理论称为(

) A.双因素理论 B.效用理论 C.公平理论 D.强化理论

11、(

)是社会公众和组织成员对组织的总体认识和评价。 A.组织形象 B.组织文化 C.组织纲领 D.组织纪律

12、(

)是一种真正独立自主的团队,它们不仅注意问题的解决,而且执行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对工作结果承担全部责任。 A.问题解决行团队 B.自我管理型团队 C.多功能型团队 D.矩阵型团队

13、劳伦斯关于冲突解决方法中最好的是那种?

A.面对问题或解决问题 B.润滑双方分歧 C.强迫执行 D.承认差异

14、按照双因素理论,下述哪一种因素属于激励因素(

)A.奖金 B.上下级关系 C.工作内容的吸引力 D.工作的保障

15、人们借助于对组织的环境、面貌的了解而产生的印象是(A.产品形象 B.人员形象 C.环境形象 D.制度形象

二、多选题

1、组织文化的特征包括(

):

A.微观性 B.可塑性 C.目的性

) D.独特性 E.丰富性

2、加强团队建设的措施主要有:(

) A.加强对团队的必要领导和管理,避免优柔寡断 B.完善管理指标,明确工作职责,提高团队效率 C.制定团队远景目标,帮助成员熟悉团队战略

D.防止团队的文化冲突,实现差异文化的相互尊重和认同 E.突出组织领导者的作用

3、形成组织中团体之间冲突的原因: A.参与决策的需要 B.目标差异

C.团体间认识上的差异

D.团体间权责不明,划分不清引发冲突 E.不健康的思想意识和不良的团体作风

4、组织文化的心理机制包括:(

)。 A.心理定势 B.模仿心理 C.心理强化 D.从众心理 E.挫折心理

5、团队与群体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方面。 A.领导方面 B.目标方面 C.责任方面 D.协作方面 E.技能方面

6、根据罗宾斯的研究成果,冲突产生的结构性因素主要包括:(

) A.组织规模与任务的专门化程度 B.矩阵组织的内在矛盾 C.上下级关系的两难 D.权力与资源分配的排他性 E.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的关系

7、 组织文化是组织中的成员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在组织生存与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共同的(

)等的综合体。

A.价值观 B.团体意识 C.活动方式 D.信念 E.规范

8、群体规范具有以下作用: A.表现群体核心价值的功能 B.保证群体平稳运行的功能

C.评价和判断成员行为,维护成员和谐关系的功能 D.帮助群体保持鲜明特征,克服困难,生存发展的功能 E.群体规范一旦制定,就不会更改

9、组织文化的内容主要有:(

)。 A.组织形象 B.组织理想 C.道德规范 D.组织价值观 E.态度、情感

10、双因素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

) A.激励因素 B.保健因素 C.管理环境因素 D.文化背景因素 E.价值观因素

一、单选题

1、由来自同一等级、不同工作领域的员工组成,他们来到一起的目的是完成一项任务,任务完成后又回到各自的部门,这种团队属于(

)。 A.问题解决型团队 B.自我管理型团队 C.多功能团队 D.临时团队

2、关于组织文化的特征,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组织文化的形成具有长期性、复杂性。 B.组织文化最初来源于组织建立的目标、理念。 C.组织文化不具有普遍性。

D.组织文化对组织成员、对整个组织有反作用。

3、有这样一个小企业的老板,他视员工如兄弟,强调“有福共享,有难同当” ,并把这种思路贯穿于企业的管理工作中。当企业的收入高时,他便多发奖金给大家 一旦企业产品销售状况不好,他就少发甚至不发奖金。一段时间后,却发现大家只是愿意“有福 共享",而不愿有难同当。在有难时甚至还有员工离开公司,或将联系到的业务转给别的企 业,自己从中拿提成。这位老板有些不解,你认为这是为什么?(

) A.这位老板在搞平均主义

B.这位老板把激励因素转化成了保健因素 C.员工们的横向攀比

D.这位老板对员工激励缺乏系统规划

4、任何一个组织体系的结构、过程、程序及主体的行为观念,都会直接或间接受到(

)的影响。 A.传统思想 B.组织文化 C.组织环境 D.组织成员

5、在现实的冲突研究中,最重要和最容易被忽略的因素就是(

)的不同。 A.结构因素 B.心理因素 C.价值观因素 D.沟通因素

6、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属于哪种类型的激励理论?(

) A.内容性激励理论 B.过程性激励理论 C.强化性激励理论 D.归因性激励理论

7、组织文化的灵魂是:(

)。 A.组织价值观 B.组织哲学 C.传统习惯 D.员工信念

8、面对比较复杂的工作任务,(

)群体的效率更高。 A.专业结构 B.异质结构 C.同质结构 D.性别结构

9、由一定的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倾向性准备状态,影响或决定同类后继心理活动的趋势或形成的心理机制是(

)。 A.心理定势 B.模仿心理 C.心理强化 D.从众心理

10、当人们认为自己的报酬与劳动之比,与他人的报酬与劳动之比是相等的,这时就会有较大的激励作用,这种理论称为(

) A.双因素理论 B.效用理论 C.公平理论 D.强化理论

11、(

)是社会公众和组织成员对组织的总体认识和评价。 A.组织形象 B.组织文化 C.组织纲领 D.组织纪律

12、(

)是一种真正独立自主的团队,它们不仅注意问题的解决,而且执行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对工作结果承担全部责任。 A.问题解决行团队 B.自我管理型团队 C.多功能型团队 D.矩阵型团队

13、劳伦斯关于冲突解决方法中最好的是那种?

A.面对问题或解决问题 B.润滑双方分歧 C.强迫执行 D.承认差异

14、按照双因素理论,下述哪一种因素属于激励因素(

) A.奖金 B.上下级关系 C.工作内容的吸引力 D.工作的保障

15、人们借助于对组织的环境、面貌的了解而产生的印象是(

)。 A.产品形象 B.人员形象 C.环境形象 D.制度形象

二、多选题

1、组织文化的特征包括(

):

A.微观性 B.可塑性 C.目的性 D.独特性 E.丰富性

2、加强团队建设的措施主要有:(

) A.加强对团队的必要领导和管理,避免优柔寡断 B.完善管理指标,明确工作职责,提高团队效率 C.制定团队远景目标,帮助成员熟悉团队战略

D.防止团队的文化冲突,实现差异文化的相互尊重和认同 E.突出组织领导者的作用

3、形成组织中团体之间冲突的原因: A.参与决策的需要 B.目标差异

C.团体间认识上的差异

D.团体间权责不明,划分不清引发冲突 E.不健康的思想意识和不良的团体作风

4、组织文化的心理机制包括:(

)。 A.心理定势 B.模仿心理 C.心理强化 D.从众心理 E.挫折心理

5、团队与群体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方面。 A.领导方面 B.目标方面 C.责任方面 D.协作方面 E.技能方面

6、根据罗宾斯的研究成果,冲突产生的结构性因素主要包括:(A.组织规模与任务的专门化程度 B.矩阵组织的内在矛盾

) C.上下级关系的两难 D.权力与资源分配的排他性 E.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的关系

7、 组织文化是组织中的成员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在组织生存与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共同的(

)等的综合体。

A.价值观 B.团体意识 C.活动方式 D.信念 E.规范

8、群体规范具有以下作用: A.表现群体核心价值的功能 B.保证群体平稳运行的功能

C.评价和判断成员行为,维护成员和谐关系的功能 D.帮助群体保持鲜明特征,克服困难,生存发展的功能 E.群体规范一旦制定,就不会更改

9、组织文化的内容主要有:(

)。 A.组织形象 B.组织理想 C.道德规范 D.组织价值观 E.态度、情感

10、双因素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

) A.激励因素 B.保健因素 C.管理环境因素 D.文化背景因素 E.价值观因素

一、单选题

1、由来自同一等级、不同工作领域的员工组成,他们来到一起的目的是完成一项任务,任务完成后又回到各自的部门,这种团队属于(

)。 A.问题解决型团队 B.自我管理型团队 C.多功能团队 D.临时团队

2、关于组织文化的特征,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组织文化的形成具有长期性、复杂性。 B.组织文化最初来源于组织建立的目标、理念。 C.组织文化不具有普遍性。

D.组织文化对组织成员、对整个组织有反作用。

3、有这样一个小企业的老板,他视员工如兄弟,强调“有福共享,有难同当” ,并把这种思路贯穿于企业的管理工作中。当企业的收入高时,他便多发奖金给大家 一旦企业产品销售状况不好,他就少发甚至不发奖金。一段时间后,却发现大家只是愿意“有福 共享",而不愿有难同当。在有难时甚至还有员工离开公司,或将联系到的业务转给别的企 业,自己从中拿提成。这位老板有些不解,你认为这是为什么?(

) A.这位老板在搞平均主义

B.这位老板把激励因素转化成了保健因素 C.员工们的横向攀比

D.这位老板对员工激励缺乏系统规划

4、任何一个组织体系的结构、过程、程序及主体的行为观念,都会直接或间接受到(

)的影响。 A.传统思想 B.组织文化 C.组织环境 D.组织成员

5、在现实的冲突研究中,最重要和最容易被忽略的因素就是(

)的不同。 A.结构因素 B.心理因素 C.价值观因素 D.沟通因素

6、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属于哪种类型的激励理论?(

) A.内容性激励理论 B.过程性激励理论 C.强化性激励理论 D.归因性激励理论

7、组织文化的灵魂是:(

)。 A.组织价值观 B.组织哲学 C.传统习惯 D.员工信念

8、面对比较复杂的工作任务,(

)群体的效率更高。 A.专业结构 B.异质结构 C.同质结构 D.性别结构

9、由一定的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倾向性准备状态,影响或决定同类后继心理活动的趋势或形成的心理机制是(

)。 A.心理定势 B.模仿心理 C.心理强化 D.从众心理

10、当人们认为自己的报酬与劳动之比,与他人的报酬与劳动之比是相等的,这时就会有较大的激励作用,这种理论称为(

) A.双因素理论 B.效用理论 C.公平理论 D.强化理论

11、(

)是社会公众和组织成员对组织的总体认识和评价。 A.组织形象 B.组织文化 C.组织纲领 D.组织纪律

12、(

)是一种真正独立自主的团队,它们不仅注意问题的解决,而且执行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对工作结果承担全部责任。 A.问题解决行团队 B.自我管理型团队 C.多功能型团队 D.矩阵型团队

13、劳伦斯关于冲突解决方法中最好的是那种?

A.面对问题或解决问题 B.润滑双方分歧 C.强迫执行 D.承认差异

14、按照双因素理论,下述哪一种因素属于激励因素(

)A.奖金 B.上下级关系 C.工作内容的吸引力 D.工作的保障

15、人们借助于对组织的环境、面貌的了解而产生的印象是(A.产品形象 B.人员形象

)C.环境形象 D.制度形象

二、多选题

1、组织文化的特征包括(

):

A.微观性 B.可塑性 C.目的性 D.独特性 E.丰富性

2、加强团队建设的措施主要有:(

) A.加强对团队的必要领导和管理,避免优柔寡断 B.完善管理指标,明确工作职责,提高团队效率 C.制定团队远景目标,帮助成员熟悉团队战略

D.防止团队的文化冲突,实现差异文化的相互尊重和认同 E.突出组织领导者的作用

3、形成组织中团体之间冲突的原因: A.参与决策的需要 B.目标差异

C.团体间认识上的差异

D.团体间权责不明,划分不清引发冲突 E.不健康的思想意识和不良的团体作风

4、组织文化的心理机制包括:(

)。 A.心理定势 B.模仿心理 C.心理强化 D.从众心理 E.挫折心理

5、团队与群体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方面。 A.领导方面 B.目标方面 C.责任方面 D.协作方面 E.技能方面

6、根据罗宾斯的研究成果,冲突产生的结构性因素主要包括:(

) A.组织规模与任务的专门化程度 B.矩阵组织的内在矛盾 C.上下级关系的两难 D.权力与资源分配的排他性 E.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的关系

7、 组织文化是组织中的成员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在组织生存与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共同的(

)等的综合体。

A.价值观 B.团体意识 C.活动方式 D.信念 E.规范

8、群体规范具有以下作用: A.表现群体核心价值的功能 B.保证群体平稳运行的功能

C.评价和判断成员行为,维护成员和谐关系的功能 D.帮助群体保持鲜明特征,克服困难,生存发展的功能 E.群体规范一旦制定,就不会更改

9、组织文化的内容主要有:(

)。 A.组织形象 B.组织理想 C.道德规范 D.组织价值观 E.态度、情感

10、双因素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

) A.激励因素 B.保健因素 C.管理环境因素 D.文化背景因素 E.价值观因素

第9篇:行政组织学作业2

一、名词解释

1.功利性组织 P6 2.棱柱模式理论 P36 3.内部环境 P43 4.权力性影响力 P128

二、单项选择题

1.行政组织是追求(公共利益的组织)。

2.社会系统组织理论的创始者为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帕森斯)。

3.学者(卡斯特和罗森茨韦克)将影响一切组织的一般环境特征划分为文化特征、技术特征、教育特征、政治特征、法制特征、自然资源特征、人口特征、社会特征、经济特征等几个方面。

4.上世纪六十年代,钱德勒出版了一本专著,提出了组织结构的设计要跟随战略变化的观点,此本书名为(《战略与组织结构》)。

5.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和自治县三级。

6.个体心理主要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7.领导影响力的一个重要基础是领导者个人的品德修养和(人格魅力)。

8.(选择方案)是决策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步。

9.群体凝聚力是一个(中性)的概念。

10.在霍桑试验的基础上,梅奥于1933年出版了(《工业文明中的人的问题》)一书,系统地阐述了与古典管理理论截然不同的一些观点。

三、多项选择题

1.美国著名社会学家、交换学派的代表布劳及史考特,根据组织目标和受益者的关系,把组织划分为(互利组织、服务组织、企业组织、公益组织)。

2.行政组织环境的基本特点为(环境构成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环境的变化和环境的变动性、行政组织环境的差异性、行政组织环境的相互作用性)。

3.县级政府包括(自治县、市辖区、旗、自治旗)。

4.群体意识主要包括(群体归属意识、群体认同意识、群体促进意识)。

5.美国学者西蒙认为构成权力的基础有(认同的权威、制裁的权威、合法的权威)。

四、简答题

1.特别行政区长官行使的主要职权有哪些? P97

2.简述双因素理论对我们的启示。 P29

五、论述题

1.试论集权式组织结构的优缺点。 P65

2.试分析如何实现组织决策的法制化? P165

行政组织学作业3

以组织结构的方式为标准对信息沟通进行分类,可以分为下行沟通、

上行沟通与平行沟通三种方式。

一、请你分别详细分析这三种组织沟通方式的优缺点。 P191

二、针对上述分析,结合你的工作实际,举实例具体分析这三种组织沟通方式是如何运行的?在具体的组织沟通中,这三种组织沟通方式是如何互为补充并发挥优势的?(可以举实例进行分析,也可以拟题写成一篇小论文。字数不少于500字。)(略)

行政组织学作业4

一、名词解释

1.单向沟通 P190 2.主文化 P228 3.单环学习 P212 4.敏感性训练 P281

二、单项选择题

1.(冲突分析)是管理冲突的基础。

2.通过组织明文规定的原则、渠道所进行的信息传递和交流,此种形式的信息沟通为(正式沟通)。

3.20世纪90年代(陈国权)开始研究组织学习和学习型组织,并提出了组织学习系统理论(OLST)。

4.行政组织文化主要包括行政制度文化和(行政精神文化),但是受行政物质文化的客观影响。

5.行政组织文化相比于正式组织规章制度的控制作用,它具有(软约束性)的特性。

6.效率就是指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例,力求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其关心的是(手段)的问题。

7.1957年麦格雷戈应邀到联合碳化公司与公司人事部门联合成立顾问小组,把训练实验室的技术系统地在公司使用。这个小组后被称之为(“组织发展小组”)。

8.美国心理学家埃德加·薛恩在其《组织心理学》一书中提出了(适应循环的变革模式)。

9.缓解策略比回避策略更(进一步)。

10.组织发展起源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调查反馈方法和实验室培训运动。它的先驱是法国犹太籍心理学家(烈文)。

三、多项选择题

1.行政组织学习途径之一的试验,可分为(持续性试验、示范性试验)。

2.以资料为基础的组织发展技术包括(调查反馈法、职位期望技术)。

3.从组织沟通的一般模式和组成要素来看,组织沟通具有(动态性、互动性、不可逆性、环境制约性)。

4.目前在理论界,对行政组织文化的理解主要有(大行政组织文化概念、小行政组织文化概念、辩证综合的行政组织文化概念)等观点。

5.绩效指标包括的要素有(考评要素、考评标志、考评标度)。

四、简答题

1.简述格雷纳组织变革模式。 P266

2.简述民主的基本价值。 P296

五、论述题目

1. 结合实际阐述如何减少冲突。 P179

2.试述行政组织绩效评估的意义。

P251

上一篇:中考作文指导教案下一篇:诗歌欣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