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艺术设计论文

2022-04-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职艺术设计服务于区域内民间美术发展,主要表现为:对民间美术及民俗文化的传承,对民间艺术审美文化的发扬,对民间美术风格、形式、特征的艺术创新与再造,对民间美术产品的市场开发和产业化推进(表1)。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高职艺术设计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职艺术设计论文 篇1: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构成艺术设计课程改革研究

【摘要】构成艺术课程是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中的基础课程,面对现今文化、科技的迅速发展,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也必须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要重视设计的实用性,高职艺术专业的教师要培养起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让他们更好的将艺术运用到生活中去。

【关键词】艺术设计 构成艺术 课程改革 高职

一、构成艺术在艺术设计课程中的重要性

(一)构成艺术简介

构成艺术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学科,涉及到美学、光学、色彩学、工程机械学等等内容。构成艺术可以被区分成平面构成、立体构成、材料构成、光构成等等,它们之间有很多共同的美感要求和抽象思维特点,是一种理性的艺术创作活动。

(二)构成艺术的作用

构成艺术源于包豪斯教学体系,它的应用性非常强,主要用于指导设计者创作生活用品、商业产品、艺术作品,创造范围宽泛,几乎没有任何内容和形式上的约束,适合美术设计的实际应用,其中的抽象构成尤其能较强的表现出艺术造型简练的装饰效果,是设计、雕塑等的理论基础,更适合培养具有应用技能的艺术型设计师。

(三)构成艺术在设计专业中的教学

高职院校中,艺术设计专业培养设计人才主要是培养其独立进行艺术设计的能力,而不是仅掌握理论知识就可以了。所以构成艺术作为艺术设计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应该将重点放在应用性教学上,让学生全面的掌握对现实形态进行提炼的方法,获得系统的形象思维方式。具体教学计划中,根据艺术设计不同的专业方向,在课程安排上也要有一定的针对性。

二、构成艺术设计课程教学中的问题

(一)不重视交互性知识

点、线、面,体、色、光,这些都是抽象构成中的基本元素。一般情况下,它们之间互相构成,更容易体现出具有美感的形态。但是高职艺术专业的学生,知识结构并不完善,也就是说,教师并没有在课堂教学中将构成的各要素进行交互性应用讲解,当然这一方面是教师本身对抽象构成的知识掌握不到位,不深入;还有就是现行的高职教材中,内容稍有落后,这方面的知识课本上涉及到的不多。

(二)各种构成艺术课程中出现的不同问题

1.学习构成设计,先要掌握构成理论和基本技法,实现其实用性的功能,然后再考虑审美形式。在教学中,老师们经常会犯一个错误,就是让学生去完成一些没有应用目的的练习,例如机械的填充色块,学生往往会因为学习目的不明确,导致学习积极性下降。

2.色彩构成教学中的两项基本内容是色彩理论和心理色彩创意。实际教学中,学生花费大量的精力学习色彩的原理,而与实际应用相关的创意设计却被忽视,这种学习的误区,会造成非常不好的后果,使得构成教学失去了原本的意义。

3.立体构成同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相比,要求更高一些,它是学习抽象雕塑的理论和方法,但在学习中,也有一些明显的误区。一是学生将立体构成和行为艺术混淆了,出现了一些拼凑起来的立体构成。二是构成设计要求简练,但很多学生却去盲目堆砌元素,造成无序排列的后果,影响审美。三是教师教学中,没有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材料,很多甚至仅停留在用纸张做演示和练习,造成学生对材料的特性了解不足。

(三)教学与实际脱钩

高职教育培养学生的目的是让其具备专业技能,在艺术构成的教学中,让学生学会运用各种构成效果才是重点,在装饰设计时,各种材料的选用、搭配、加工等等,都是需要亲自动手接触才能将经验积累起来,而且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多了解新材料的信息,让构成理论同实践结合起来。

(四)教师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构成艺术课程引入高职院校的时间并不是很长,是从原先的工艺美术中转变而来,而传统的工艺美术并不注重思维表达,与现代设计的要求有一定差距。高职艺术专业的教师,在校期间接受的是传统美术教育,设计教学理念上会有一些问题,教学方式也比较落后,导致整体设计教学水平较低。

三、构成艺术设计教学改革探讨

(一)改变教学理念

让不同的教师根据自己的不同生活经历、情感体验来提出不同的设计思路,让枯燥的教材变得生活化,个性化,这样一来,设计才更有生命力,各种不同的思想和观点才会不断交流碰撞,不仅是学生会得到更多启发,教师也会在新的教学理念支撑下,学到更多东西,师生实现了共同成长。

(二)更新教学内容

在构成艺术的教学中,各个知识模块是相互分割开来的,没有形成有机整体,学生学习时不容易形成整体思维,对构成设计的理解也不深。教学中应该加大三大构成课程的整合,按照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方式安排教学内容,让学生从感性的艺术中寻找到理性的逻辑。教师还要让学生发现材料的各种效果美,让学生主动来学习。

(三)教学方式多样化

教师要通过理论讲学和示范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增强与学生的互动,充分运用各种教学辅助工具,从各个方面去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鼓励创新,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

(四)重视教学交流

高职学校的艺术专业之间,要多开展交流讨论,学习其他学校先进的教学经验,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在交流中不断的相互补充和提高,让艺术教学的水准不断提升。

构成艺术设计是一门艺术设计者必须掌握的艺术语言,虽然目前的构成艺术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但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高职院校的艺术教学水平定能有很大提高,从而为中国的艺术设计事业培养更多合格的设计师。

参考文献:

[1]陈会利,高友飞.对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构成艺术课程教学的思考[J].美术教育研究,2011,(7):146-147.

[2]祝博.如何发挥构成艺术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价值[J].文教资料,2010,(12):185-187.

作者:朱雁

高职艺术设计论文 篇2:

自主创业视角下高职艺术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摘要: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环境下,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至关重要。同时,工作室具有创新创业的典型特质,其与艺术设计专业的深度融合,从而为高职学生自主创业能力目标的达成奠定坚实基础。为此,文章以自主创业为视角,以高职艺术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育人优势为切入点,重点研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最终以模拟企业管理模式、搭建“梯队式”培养模式及构建开放体验式教学为落脚点,提出了实践改革的具体建议。

关键词:自主创业;高职;艺术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改革

0引言

随着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不断深入,我国职业教育“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正处于高质量发展时期,旨在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创业型人才,从而满足社会的多样化需求。相比于其他专业学生,高职艺术设计相关专业课程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更加趋向于实践性和自主性,这种独特优势也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进行自主创业提供更多可能性。在自主创业视角下,“工作室”逐渐成为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典型做法,有效促进了高职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

当前,以“工作室”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在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发挥着至关重要作用,其能够将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及创新创业项目相融合[1];简而言之,依托“工作室”教学模式,以实践项目为主导,重点聚焦创新思维、专业实践技能培养,将理论教学与实践创业深度融合。比如,在校园期间,定期组织学生全体参加高规格的艺术设计类竞赛,达成“以赛促改”的目的。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社会优势资源,比如开展校企合作模式、现代学徒制教学等形式,让学生在实践创业项目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形成创新创业意识,因此,艺术设计专业与工作室的深度融合,能够迎合时代的快速发展,满足高职教育的教学模式。鉴于此,如何将艺术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与自主创业有效衔接,培養专业素养、创新创业意识兼备的优质人才是值得深入开展研究的重要课题。

1自主创业视角下高职艺术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育人优势

1.1提高高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利用高职艺术设计工作室开展日常教学,使艺术设计相关理论课程占比逐渐降低,致使专业设计课程和实训基地愈发受到高度重视,更加凸显了高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学习能力[2]。其次,从目前发展现状来看,高职艺术设计工作室参与实际教学有效将学生空闲时间有效整合,并依托工作室,让高职学生参与到艺术设计创业项目及科研项目,全面激发高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切实提升学生专业素养。

1.2强化高职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基于艺术设计工作室所构建的教学模式不仅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对培养高职学生创新实践能力至关重要,其有效将教育理念、教学方式、课程设置、创业项目、反馈评价体系有效结合在一起。此外,在高质量完成艺术设计相关理论课程基础上,以创新创业项目为导向,立足于学生自我价值需求,坚持以创新实践能力形成基本出发点,高效利用艺术设计工作室的教学模式,能够使得高职学生主动参与到艺术设计类创新项目,同时,依托校企合作模式,让学生到高新技术企业实习学习,确保其能够掌握最新前沿动态,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1.3培养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

现阶段,高职学生自主创业能力一直是艺术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的重点,在实践过程中,让学生在实际项目锻炼中不断提升综合素质,进而为后期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此外,在自主创业理念的引领下,艺术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可让学生有效认知项目或作品的可行性和效益性,从而保证能够与市场需求无缝衔接,更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可能性。因此,利用工作室平台,摒弃诸多教学不利因素,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学生的适应能力、协作能力及创业能力,为后期自主创业提供有利契机。

2自主创业视角下高职艺术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2.1以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为基础,模拟企业管理模式

新时期,借助艺术技术专业工作室的教学模式应取缔传统瓶颈因素,比如“灌输式”讲解方式、落后陈旧的教学设施,使得传统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学生群体的内在价值需求[3]。笔者建议,构建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应发挥学生团队“主体”作用,由专业教师担任工作室负责人,其管理机制、运行方式可模拟高新企业管理框架,比如,管理制度、岗位设置等。由专业教师担任项目执行总监、或者项目经理岗位;学生团队根据自身发展需求和特长因地制宜地担任岗位专业技术岗或者管理岗。此外,还要模拟企业的工作环境和内部人员结构,让专业教师和学生切实参与到场景布置中,进而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自主创新创业能力。

其次,通过采取模拟企业管理模式,高职学生可提前参与到人际交往、工作环境适应、经验交流、成果展示等诸多方面,从本质上增强高职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自主创新、创业能力。

相关研究成果表明:艺术设计工作室核心在于“项目管理”,同时,艺术设计工作室均以项目管理和任务书为核心[4], 高职学生在转换角色后,可以“准员工”定位标准要求及约束自我。在艺术设计项目管理实践过程中,不断熟悉相关工作流程,精准定位自我,在实践中不断加强业务能力和创新意识。

2.2以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为切入点,搭建“梯队式”培养模式

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不断创新发展,艺术设计专业和工作室的深度融合更加明确了教学具体任务和人才培养目标,构建“梯队式”人才培养模式。高职新生入学就可通过多种方式让其进入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通过自始至终得培养,让高职学生能够全面掌握艺术设计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从而与学生自主创业能力目标保持高度统一。

一方面,快速形成高职艺术专业高年级学生群体骨干群体。高职艺术设计工作室独特性在于其具有企业运营和教育教学双重效能,更是长期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主战场”。高职学生进入工作室后,经过长时间的培训及项目锻炼,逐渐掌握相关的职业技能、创新思维,同时还提升了管理能力。一般情况下,建议让高年级学生成为专业教师的助教,帮助低年级学生群体建立正确的思维观和认知观,若教师加以指导培养,从而形成“传帮带”教学模式。另一方面,建构艺术设计工作室职位激励机制,将教学模式与工作室职位激励机制挂钩,能够真实反映学生的价值需求,结合工作室实际情况,积极开展艺术类项目实施、训练,并以此为契机,构建符合高职学生自主创业能力形成的职位激励机制和人员晋升渠道。

2.3以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为逻辑点,构建开放式体验式教学

众所周知,高职艺术设计工作室的教学环境主要包含软件环境、硬件环境两个层面。其中软件环境主要为管理机制、专业技术、岗位设置、奖励机制等;软件环境主要为新媒体教学设施、网络资源、实验设备等,因此,以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为逻辑点,构建开放式体验式教学是增强学生自主创业能力的重要渠道。首先,在工作室项目实践过程中应通过校企合作模式、产教融合等进行实践项目的合作(主要以签订设计服务合同),以具体项目培养学生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针对性让学生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参加艺术设计专业相关项目。其次,进一步加大高职学生对外交流学习的工作力度,全面整合校内优势资源,搭建开放的自主创业平台,比如数字图书馆、线上教学资源库、产业研发基地。同时,依靠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实验室、科研中心、实践平台及就业创业基地与社会各参与主体进行合作,还可以通过创业园、创新创业学院、与企业进行制定人才培养协议,从而实现信息资源整合共享,也为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可持续发展创造更多机遇。与此同时,立足于学生自主创业能力形成,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活动,比如优秀创业者经验交流会、知名专家讲座、学术报告及艺术设计项目展览会等,从而艺术设计工作室在科学指引下,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为实现高职学生自主创业能力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3结语

综上所述,工作室作为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机制重要渠道,有效将教育教学与创新创业项目有效衔接,还可全将校内外优势资源进行高度整合,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创业意识、项目实践能力及自主创业能力。利用艺术设计工作室切实保障高职学生在项目实践中不断提升自我,特别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语境中,以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为切入点进行教学改革与实践,为高职教育未来发展方向提供了一個可靠的指明灯。

参考文献

[1]魏旭.工作室模式在艺术设计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的应用研究[J].人才资源开发,2020(18):73-74.

[2]赵莹.基于创新创业视角的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研究[J].艺术品鉴,2019(29):349-350.

[3]王石峰,甘冠蓝,孙继旋.自主创业背景下应用型高校艺术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的改革研究[J].艺术教育,2019 (6):164-165.

[4]姜爽.“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理念下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教学培养模式研究:以广西财经学院艺术类专业为例[J].大众标准化,2020(4):139-140.

(责编:杨梅)

作者简介:赵金洁(1989—),女,河南平顶山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美术学。

作者:赵金洁

高职艺术设计论文 篇3:

基于“工匠精神”融入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路径探究

摘要:随着职业教育改革深入,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应得到进一步优化,教师要积极引入新的育人理念、授课方式,以此更好地引发学生兴趣,强化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水平,提升育人质量。工匠精神作为当前时兴的一种育人理念,能够极大丰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内容与形式,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意义重大啊。鉴于此,本文将针对基于“工匠精神”融入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路径展开分析,并提出一些策略,仅供各位同仁参考。

关键词:工匠精神;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

一、工匠精神概述分析

在创作产品时,工匠们会对产品进行非常深入地研究、雕琢,从而不断提升制作产品的工艺和质量,促使其整体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打造出更为优质的产品,这便是对工匠精神最好的诠释。简单来说,工匠精神是一种对自己所负责产品更为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理念,是一种严谨的工作态度、一种追求极致的心态、一种质量上的保证,具备工匠精神的人需要有足够的耐心、专注度,保持乐业、专业、敬业的心态,将身心都投注到自己喜欢、热爱的事业上。

二、基于“工匠精神”融入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路径

(一)结合工匠精神,创新育人模式

科学的育人模式是提升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效果的基石,更是工匠精神融入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有力保障。为此,在实践教学中,教师为提升工匠精神视域下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效率,必须要不断优化当前的育人模式,积极引入创新性、现代性兼具的育人理念,在凸显出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特色的同时,让学生对工匠精神产生更为深入的理解,从而全面提升工匠精神视域下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效果。

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工匠精神开展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通过项目化教学、信息化教学等形式,将工匠精神渗透到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内容中,引导学生开展更为深入地思考与探究。比如,为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艺术设计价值观,我们可以结合学生的专业情况,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教学,通过为其展示一些艺术设计行业优秀匠人的工作视频,和学生一起探讨他们身上所蕴含的工匠精神、价值观念等。

(二)基于工匠精神,开展主题实践

高职院校若想提升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效果,除了要重视艺术设计专业理论知识的讲解,还应对实践教学环节提起充分重视,这样方可帮助学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身素养,使其形成健康、向上的艺术设计专业意识。例如,在开展实践活动时,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步入实践岗位,以实训活动为契机,以工匠精神为主题,开展在岗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让学生在实训中去体会工匠精神的内涵,助力其创新意识、职业素养得到进一步发展。在实践中,学生可能会遇到各类问题,这时,教师可结合工匠精神开展育人工作,充分借助企业中的“匠人”开展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比如,邀请企业的优秀员工、技术能手开展讲座,让他们分享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学生在倾听“匠人”的感悟、事迹后,能够对工匠精神产生更深入理解,从而逐渐形成认真负责、精益求精的优良品质。

(三)立足工匠精神,提升教师素养

若想让工匠精神更为高效地融入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中,必须要重视对教师素养的提升,这对提升教学效果有重要影响。因此,为了更好地让工匠精神在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中落实,高职院校应重视对高质量师资团队的建设,以此提升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效果。简单来说,可以从如下几个层面入手:

其一,高职院校方面。在教育信息化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可借助互联网等技术手段,结合工匠精神,构建一个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培训体系,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深化艺术设计专業教师的综合素养,使其能够深刻把握工匠精神融合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内涵,拓宽其教育视野。另外,高职院校应重视对社会资源的引入,主动邀请一些行业专业、企业骨干进入学校开展交流会、座谈会,以此增强教师融合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与工匠精神的综合思考的水平,提升他们对工匠精神理论的应用能力,端正其职业态度。

其二,艺术设计专业教师方面。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应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积极与同事展开交流、沟通,并利用互联网等渠道展开艺术设计专业知识、工匠精神知识的学习,以此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体系,实现由专业型教师向工匠型、双师型教师的方向转变,以此不断提升工匠精神融入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水平。

三、结语

综上所述,若想提升基于“工匠精神”融入下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效果,我们可以从结合工匠精神,创新育人模式;基于工匠精神,开展主题实践;立足工匠精神,提升教师素养等层面入手分析,以此在无形中促使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宫科.“工匠精神”融入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意义探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1,37(08):55-58.

[2]祁红媛.“工匠精神”视角下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探析[J].鄂州大学学报,2018,25(02):68-72.

作者:朱建书

上一篇:检察文化论文下一篇:现代农业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