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读故事

2023-01-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名人读故事

读文学名著 讲人物故事 写心得体会

【摘要】作者在开展名著阅读活动的过程中,推行读文学名著,讲人物故事,写心得体会的教学方法,从而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引导学生从中获取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名著阅读;尝试;反思

一、背景

福建省07年考纲明确规定把中外十二部经典名著列入高考考试范围,分值为20分。一石激起千层浪。这在省内外语文界引起巨大的反响。从《考纲》引导中学生及全社会崇尚阅读,把我们的社会朝一个阅读型社会的方向引导,这对于提高全民的文化素养有着重大意义。这一考查方向与《新课标》中提出的学生要“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的要求是一脉相承的。2006年全国两会朱永新代表提出要设立全国性的阅读节,引导全民阅读,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养。同时“百家讲坛”在全国热播,再次掀起了“三国热”和“《论语》热”。这些都为开展中学文学名著和文化经典的阅读,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

二、尝试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与其坐而待毙,不如主动去适应,顺水推舟,去营造一个读名著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主动参与,去读去讲去写。2007年初在我所任教的班级中开展了“读文学名著,讲人物故事,写心得体会”的活动。从“四大名著”中规定《三国演义》和《红楼梦》两部为每人必读,每人每学期选一本作为课外必读名著,利用课前5分钟开展名著人物故事为主题的演讲活动,用周记的形式让学生写读名著的心得体会。每月利用作文讲评课开展一次名著阅读心得体会交流活动,并利用期中期末自行命题的时机,从《三国演义》和《红楼梦》中各选取10个人物,让学生从中选取一个人物,立意自定,题目自拟,写一篇800字以上的作文。以此来巩固阅读成果,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写作能力。

三、反思

为今后更好地开展读、讲、写相结合的活动,使阅读成为一种学习习惯,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体会和感想。

(一)激发兴趣,因势利导。

为激发学生的阅读名著的兴趣,了解学生整体的阅读状况,笔者先发了一份课外阅读调查表,设计了这样三个问题:1.你平时读了哪些课外书?请写出书刊名。2.你读过哪些文学名著?请写出书名。3.你认为当前最应该读的是哪些名著?请写出书名。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平时读的书多为期刊杂志类,读过的名著多为初中新课标所要求阅读的书籍,诸如《鲁宾逊漂流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简爱》、《格列佛游记》等,而高中语文所要求阅读的《三国演义》和《红楼梦》,只有21%的同学和6%的同学读过。在第3个问题的回答中,50%以上的同学认为当前最应该读的名著是《三国演义》和《红楼梦》。

问卷调查发现的情况在高中学生中具有普遍性,在应试教育思想的支配下,学生功利思想严重,作为集多元文化于一身的《读者》对于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原因有两个:一是由于教师近几年一直强力推荐;另一个是作为课外阅读,它具有用时少、收效大的优点,学生写作时可以活学活用,作文中每每获取高分。所以《读者》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第一品牌也就不足为奇了,这种快餐文化的流行是时代浮躁的一个缩影。我们不能责怪学生,而应在保护其看《读者》的热情的同时,积极引导他们阅读名著。让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阅读名著。同时用好高考指挥棒,2007年福建省将《课程标准》推荐的经典名著列入高考考试范围,这对高中开展名著阅读是一个历史性机遇。教师要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改变学生的阅读结构,将学生引到名著的阅读上来,向学生阐明名著阅读对于人生的意义,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帮助学生梳理名著的线索结构,从情节入手,由浅入深进行阅读,激发兴趣,因势利导,这样学生就会由内心浮躁变为宁静,就会由喜欢快餐文化到喜欢经典名著。

(二)构建平台,一石三鸟。

名著阅读开始后,为及时检查阅读成果,首先要搭建一个平台,让学生把阅读成果写出来,讲出来。这次收获最大的莫过于课前5分钟演讲,学生读了《三国演义》或《红楼梦》后,把其中的一个人物作为故事作课前演讲,这就必须对人物故事进行整理概括,然后写出来,而上台演讲既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又展示了他们的学习成果,读讲写三结合,可谓一石三鸟,一举多得。一个学期下来,虽然只有课前短短的五六分钟,但展示给大家的《三国演义》和《红楼梦》中各式各样人物有一百多名,可谓形象丰富,妙趣横生。这些人物不管是背信弃义、有勇无谋的吕布,还是不事二主、从容就义的陈宫;不论是“机关算尽反误卿卿性命”的王熙凤,还是清高孤傲、病弱多心的林黛玉,都对丰富课外知识,提供了品种齐全、内容丰富的营养大餐。与此同时,课堂演讲成为交流的平台,名著的学习成果在三尺讲台前得到了交流共享。

此外,以说促写,把名著阅读的成果转化为学习心得,提高了写作能力。学生要把阅读成果转化为人物故事,这不仅要读,同时要学会整理概述,名著中的人物大多一生经历坎坷,故事内容丰富多彩,怎样进行概括,突出哪些事件,着重表现人物的什么思想性格,给人们怎样的人生启示,作文中如何让观点与材料做到完美统一,如何谋篇布局,如何书写成文,这些检阅的是学生的整体写作能力。这也是一次锻炼其写作能力、提高其写作水平的好机会。

(三)认识意义,引领人生。

著名学者钱理群认为:文学名著的阅读就是一个发现(与开掘),既是对作品所描述的已知、未知世界的发现(与开掘),也是对自我潜在精神力量的发现(与开掘)。说到底,这乃是对人(他人与自我)的发现(与开掘)。

一部好的作品不仅能引起读者心灵的震荡,甚至影响人的一生,改变一个人的命运。青年学生的自我教育是从读一本好书开始的,表现为能用那些英勇的行为和崇高的思想来衡量自我。从自我与作品的对话中找到人生的榜样,从榜样中吸取人生的滋养,以此涵养人生,达到生活与思想的崇高境界。用这些人类最好的精神食粮来滋养,就一定能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丰富他们的精神境界,逐渐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正如走进《三国演义》,迎面是刘关张的“义气”。

针对《三国演义》中的义气,学生们在读书心得和作文中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即人要讲义气,但不能因个人的义气损害集体的利益,正确处理好同学之间的关系,不能因此损害集体的名誉,更不能因义气损害国家的利益。同时学生们在作文中更多地赞叹诸葛亮竭忠尽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这种精神作为一种儒家思想和民族精神,将引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

《三国演义》和《红楼梦》对学生的人生观的形成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腹有诗气自华,正像一名学生在作文中写道的一样:在那群雄逐鹿,龙争虎斗的年代里,我读《三国演义》读出的是豪情壮志,是周瑜“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的英姿;是诸葛亮的“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理想;是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志向。人生在世,少年志气当拿云,有了这份豪情壮志,定能水击三千里,一生豪迈!

作者:廖湖生

第2篇:读名人故事

读名人故事,圆我成长的中国梦!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三年级二班的秦超然同学,今天我为大家演讲的题目是:“读名人故事,圆我成长的中国梦!”

习主席告诉我们: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作为小学生的我们该如何为实现中国梦而贡献力量呢?

这让我想起了一篇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文中介绍了敬爱的周总理和同学们在回答老师的提问:“你们为什么而读书?”有的同学说为父母而读书;有的同学说为将来能过好日子而读书;有的同学说为解决家庭贫困生活而读

书„„。这时只有周总理斩钉截铁地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的回答让老师震惊,让老师敬佩,让老师骄傲!事实上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用实际行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最终实现了伟大的中国梦:当上了国家总理,为人民、为国家、为民族做出了卓越贡献,让“中国”的名字响彻世界!

我是一名三年级的小学生,如今也在读书学习!我也常常问自己:我为什么而读书?毫无疑问我也想斩钉截铁地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可在现实的学习生活中,我被无数次的失败打的几乎丧失了进步的信心,几乎没有了勇气说“为实现中国梦而读书”!

记得那是在一次期末考试后,成绩不佳,名次下滑,学期末的“三好学生”也与我无缘了,我这个从上学以来年年被评优秀学生的孩子心情很郁闷,神情也很沮丧。一向关心我成长的爸爸妈妈开导我、引领我,让我与名人故事成了朋友,特别是总理的成长故事让我深深懂得了:失败是成功之母,风雨过后必有彩虹。打起精神,努力拼搏,踏平失败的坎坷,必踏上洒满阳光的大道。功夫不负有心人,果然,我在本学期的成绩提升快,进步大,获得了不少荣誉,包括这次代表班级参加演讲的机会。

总理的成长故事告诉我:失败是人生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它是经受风雨夭折的玫瑰,却有着无限的幽香,它是秋风扫落的枫叶,却曾被热土渲染。它教会我们用微笑去面对失败!因为失败未必会折断我们梦的翅膀,失败本身也是一种成功!我相信:中国梦就是在无数次前人失败的基础上获得成功的!我如果是失败者,就为他人总结经验教训;我如果是成功者,就为他人提供成功的方向道路!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名人故事引领我们进步,名人故事激励我们成长,名人故事帮助我们实现中国梦。让我们沿着名人经验之旅,成功之途,走向成功的彼岸吧!

第3篇: 读《名人故事》有感

在这个寒假里,我读过不少课外书。其中,令我深受启发的一本书是《名人故事》,这本书里的一个个故事,让我百看不厌、受益匪浅。《名人故事》里的小故事—《乐坛“拼命三郎”》讲叙了我们最喜欢的音乐家聂耳的故事。聂耳自幼喜欢音乐,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他考上了上海明月歌舞剧社,成了一名小提琴练习生。当时,剧社条件非常艰苦,但爱好音乐的聂耳却十分知足。聂耳知道自己基础差、起点低,于是在大家去逛商店,或看杂耍的时候,聂耳却抓住这宝贵的时间,勤加苦练,每天至少要练上七八个小时。因此,被人们称为“拼命三郎”。正是凭着这股勤奋和拼命劲儿,聂耳在他短暂的一身中,留下了许多光辉的作品。《墨池的故事》讲述了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的故事。酷爱书法的王羲之每天勤学苦练。有一次,他在书房练字,书童给他送来馒头和蒜泥,劝他趁热吃,而他心思全在练字上,母亲来书房看他,却见王羲之右手拿着笔,左手拿着半个馒头蘸着墨汁往嘴里送。王羲之每次练完字后,总要到门口的池塘边清洗毛笔和砚台。起初,池塘里的的水还很清澈,可由于他不停地练习书法,不停的清洗笔和砚台,天长日久,清澈见底的池塘竟变成了黑黑的墨池??读完《名人故事》这本书,使我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的成功并没有什么捷径可走,也没有天上掉馅饼这等好事,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只有经过一番磨砺,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勤学苦练,不断的探索,才能向成功的道路一步步迈进。

四年级:许畅

第4篇:读名人故事有感

名人故事讲述了历史上许多中外名人立志成才的故事,他们中有许多出自贫寒家庭,有的还在幼年时就失去了双亲,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为了生计,儒家思想创始人孔子曾做过吹鼓手,帮人管理过账目,甚至还帮人放过牲畜。安徒生11岁时就独自一人去了首都哥本哈根谋生,小小年纪就受尽了侮辱与虐待,曾磨灭过他们的远大志向。

逆境之中,他们一直奋发读书,从不放过任何学习机会。孔子为后人留下了文献巨作论语,安徒生为全世界的小朋友带来了一个个难忘的经典童话。年轻的李白从老婆婆那里学到了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从此以后,博览群书最后成为一名诗仙

最让人感动的是民族英雄文天祥,文天祥所处的时代是昏君当道奸臣弄,政治腐败外族入侵的时代。他都在强敌入侵,国土沦陷,生灵涂炭的危急时刻,自卖家产,组织义军,举兵反击蒙古军队,战败被俘后,他义正言辞,痛诉汉奸和蒙古汉国,慷慨询国。面对元降的劝降,文天祥写下千古

第5篇:读《世界名人故事》有感

前几天我买了并阅读了一本名叫《世界名人故事》,读完后我发现这本书是一本难得的好书。

这本书从世界范围内精选了对人类历史最有影响的杰出人物他们有写尽人间冷暖的文学巨匠,有描绘世界万象的艺术泰斗,有泽被后世的科学巨人,有引领社会思想潮流的思想宗师,有运筹帷幄的军政领袖,有创造财富的商业奇才,书中讲述了他们的成长成才历程,展示了他们奇特的经历和伟大的业绩。

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炸弹之父-诺贝,他喜爱发明,结果在一次实验中,发生了意外爆炸,他的五名助手全部牺牲,其中包括他的弟弟。但他艰强不屈,很快从悲痛中走出来,在城郊继续研究,终于在经历了一次次试验后,他成功发明了雷管。我从这个故事,看到了一个人带着对事业成功的渴望,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

我最佩服的人物是霍金。他21岁患了不治之症,医生告诉他最多再能活2年,但是他淡然一笑,仍然以坚强的精神的坚持学习与研究。1985年霍金完全丧失语言能力,但他的大脑一直没有停止工作,坚持对宽广的宇宙进行思考与探索,就这样他一共坚持到现在,至今仍在发表他的学术研究报告,造福人类。

每个人成长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只要我们象书中人物一样克服困难,坚贞不屈,不象命运低头,我们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第6篇:读《中外名人故事》有感

在今年的10月份,找老师为我们推荐了一本叫《中外名人故事》的书,当妈妈给我们买回来时,我这个小书虫就迫不及待地读了起来。里面有很多名人的事情让我震惊。我敬佩莱特兄弟的胆识,竟然敢驾着自己制作的飞机飞翔蓝天;我佩服詹天佑的气魄,敢于挑战造桥权威,给外国列强狠狠地打击;我欣赏李时珍翻山越岭,不畏艰辛,以身试药,终于铸成大作《本草纲目》……但是在这么多的名人故事里,我最喜欢的还是达芬奇的故事。

达芬奇是一位著名的画家,从小爱好绘画。父亲让他跟当时著名的画家佛罗基奥为师。老师要他从画蛋入手。他画了一个又一个,足足画了十多天。他觉得自己已经画的非常好了,便有些不耐烦。老师见他有些不耐烦了,便对他说:“不要以为画蛋容易,要知道,1000个蛋中从来没有两个是完全相同的;即使是同一个蛋,只要变换一下角度去看形状也就不同了。所以,要在画纸上把它完美的表现出来,非得下番苦功不可。”从此,达芬奇用心学习素描,经过长时期勤奋艰苦的学习,终于创作出许多不朽的名画。

达芬奇真了不起,竟然对着枯燥的鸡蛋一遍又一遍的反复练习,正是这样他打下了良好的绘画基础。看了他的故事,我觉得十分惭愧,想想自己在暑假的时候制定的计划,每天要写一篇日记,前几篇写的还算认真,可是后来就是应付差事,到现在作文还是没有长进。我想,我一定要像达芬奇学习,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把自己的学习成绩搞好。

第7篇:读《中外名人故事》有感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曾经涌现着这样一群人:他们饱含睿智的目光,蕴藏博大精深的智慧,具有执着的精神,拥有深远的影响,向人类社会的进步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中外名人故事》就是介绍这些人的,我怀着敬佩之情读完了这本书。

这本书里有很多精彩的故事,但是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生命的奇迹——海伦·凯勒。海伦出生于1880年,死于1968年。美国盲聋女作家、教育家。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海伦是一个不幸的小女孩,在快满两岁的时候却突然生了一场大病,连续发了好几天的高烧,使她丧失了听力和视力。她还以为所有人都和她一样生活在黑漆漆的世界里,但后来,小海伦长大了,她渐渐地发现自己的感官和别人都不一样。到了六岁,正常的孩子开始上学念书了,但小海伦却只能在家里。爸爸也带着她去给医生看过,可是没办法治好她。医生们建议海伦的父母去华盛顿找一位叫亚历山大·贝尔的博士——一位非常热心的盲聋教育家。但是,去找这么一个好教师,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大家都在期盼中等待这位老师的到来。

读到这里,我很感动,真希望这时就有一位好老师在帮海伦上课。读到后面,海伦的精神使我湿润了眼睛。后来,莎莉文老师来了,细心、耐心地教会了海伦摸盲文、拼单词,这位老师改变了海伦的命运。海伦的成功是她自己用努力换来的,摸盲文磨破了手指都要学习的精神,让他考起了哈弗大学。

读完了这个故事,我不得不佩服海伦·凯勒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当然,这本书里还有许多伟大的科学家、思想家、教育家等等,他们都是为世界作出贡献的人,都是我深深敬仰和爱戴的人。我们应该以他们为榜样,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做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

上一篇:人口信息采集方案下一篇:手术室护士培训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