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自控系统课程设计论文

2022-04-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本科院校要根据化工专业工程教育实践教学的特点,尝试开展“仿真+现场实习”的实践教学活动,弥补当前形势下工厂实习的一些局限性,以提高实践教学效果,满足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实践教学水平的要求。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化工自控系统课程设计论文 (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化工自控系统课程设计论文 篇1:

应用转型下化工仪表及自动化教学方式的思考

[摘 要]在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大背景下,以沈阳工业大学化工过程自动化学院应用型转型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为出发点,针对化工仪表及自动化课程的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结合学科自身特点,优化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特别注重加强实践能力培养等方式进行思考,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实践水平高的应用型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创新意识;应用型;化工仪表及自动化;教学方式;改革

[DOI]10.13939/j.cnki.zgsc.2016.40.171

2016年4月15号,李克强在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座谈会上作重要讲话,指出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关系民族的未来,高水平教育是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应该让学校办出特色,分类发展,不能搞一个模式。这都是和创新紧密相连的。现在我们同质化的倾向比较普遍,学校应该有学校的特色。关键还是要有创新的意识,要有实践的能力。

沈阳工业大学辽阳校区多年来在办学过程中,始终坚持石油化工的专业特色和行业特色。目前校区有七个获批的应用型转型专业,针对沈阳工业大学辽阳校区(下简称我校)的应用型转型人才培养方向,在总结前期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对校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油气储运工程等几个转型专业的化工仪表及自动化教学现状进行了思考与探索,包括如何加强化工仪表及自动化教学效果;强调课程的特色性,以工程的视角与化工生产实际接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怎样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工程技术人才,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1 化工仪表及自动化课程目前地位与现状

现代社会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大规模、高效率、连续生产、综合利用的石油化工生产过程已成常态,技术人员需要有较高的在线检测与实时控制技术。所以,化工工艺类及设备类专业学生掌握化工生产过程中参数检测与控制技术是满足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有研究对国内院校化工类专业的化工仪表及自动化课程教学情况做了调研,也调查了一些毕业生和高年级学生。从反馈信息来看,多数学生感到内容陈旧,与专业结合不够密切,要用的知识没有讲透,专业方向的应用方面讲得不多。一般情况下,大部分工艺专业的毕业生在工艺岗位从事设计、操作、控制及与其相关的工艺工作,这些工作都要和仪表打交道,所以要求能够正确使用和选择仪表。作为工艺技术人员,具有一定的仪表知识,无论在技术设计和正常运行中,都可以同自控专业人员迅速配合、正确处理有关问题。但是,没必要要求他们具有与自控人员同样的水平。所以,化工仪表及自动化应以实际工作应用为主旨,即满足实际工作对工艺专业学生在仪表及自动化方面的要求,主要考虑学生在工艺类专业相关工作岗位对仪表知识及能力的需要。

我校化工仪表及自动化课程的特点是:内容多,知识面广,内容更新速度快,跨度较大。由于化工工艺类及设备类学生对电学、自动控制原理等基础知识了解较少,学习中会感到难度较大,加之教学学时少,使得本课程的授课更是难上加难。该课程采用的是纯理论的讲授教学方法,使学生感觉内容枯燥乏味,而该课程又没有实验学时,无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又很难加深学生对理性知识的理解,所以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 课程改革的几点想法

2.1 理论教学部分

由于专业培养计划设置,总学时为32学时,要把教材全部内容讲得清晰透彻是较困难的,故教学过程中只给学生讲最基本的内容,对仪表基本原理、使用、安装和维护进行介绍,而不讲如何制造仪表和设计控制系统。同时,不需要把所有的检测仪表、控制技术全部讲解,而是对基础的测量方法、检测仪表进行讲授,触类旁通,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以适应新的控制技术和新型检测仪表。

在教学内容中,避开一些已经在行业中被淘汰的仪表类型,增加实际常用的类型。例如在物位检测及仪表这一节中,按现有教学大纲的要求,主要介绍差压式液位变送器的原理及零点迁移内容,其他物位计在大纲中并未体现。而实际上随着化工行业的不断发展,对物料仪表的精度提出更高要求,精度较高的磁致伸缩式(0.05%)、雷达式(0.3%)和矩阵涡流式(±1mm)液位计应用广泛。对于应用广泛的物位仪表在大纲中需增加这部分内容。

例如计算机控制系统的部分内容,在企业实际生产应用中,工艺类人员(非程序设计人员)的主要任务是面对控制界面,了解、掌握及会操作这些软件程序,而不是去掌握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制作和核心原理。在工作过程中能理解该部分软件的说明书和操作程序,按要求操作即可。所以,在大纲中应删减一些过于高端理论化知识章节。

在应用型转型下化工仪表及自动化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是调整教学内容,强调教学内容的应用,适当降低理论要求,着重讲清结构、工作原理及选用方法,减少微观深度分析,注重外部特性及应用。

2.2 课堂教学方式

由于该课程内容多而杂的特点,宜采用多媒体和板书相结合进行课堂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将知识点、仪表图片、动作状态等多种信息结合起来,将各类型仪表结构原理以及工作状态生动地表现出来。例如,在讲解弹簧管压力计时,以动画形式演示弹性元件的工作形态,内部结构的动作过程,再利用图片展示在实际设备上的应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再配合板书教学,既加强了直观性,又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同时提高在有限学时中的课程容量和质量,弥补少学时所带来的缺失。

2.3 实践教学部分

化工仪表及自动化的教学应以实践应用为目的,缺乏实验和实践环节会严重影响教学效果。校区面临着现有实验室资源有限,所以应想方设法克服困难,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

首先,认知实践,联系本专业其他实验课程上所用到的与仪表及自动化相关的仪器设备,让同学们回忆或在做实验时特别留意所接触到的有关检测仪表与自动控制系统的实物及其工作原理。

其次,仿真实践,利用教学仿真软件系统搭建的仿真平台,在模拟教学过程中,学生根据软件的提示,发现和掌握控制规律,在模拟环境下实验,提高学生对化工仪表及自动控制专业知识的理解能力,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应用型、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培养提供一种理想的学习平台。

再次,组装设计实践,利用有限资源设计出实验室能够实施的实验,尽量做到实验与所学紧密结合,学以致用,通过实验进一步理解消化理论知识。例如,鼓励学生利用简单热电阻或热电偶等动手组装和检验恒温水槽,通过设计实验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掌握所学知识。

最后,加强与专业课实践环节的结合,提高实践时效,为综合并联实践。例如,学校最近引进浙江中控的化工仪表自动控制装置及精细化工实训装置各一套,本课程与专业课程设计和实训结合,在课程设计或实训中增加少量学时,让学生利用做大作业的时间完成子作业,比如要求学生总结在常减压精馏实训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类检测仪表及控制系统。要求学生从自己选择的某一段工艺流程出发,总结所用的简单控制系统,其内容必须明确指出被控对象,对象特性分析,在工艺流程中的作用;被控变量的确定,测量元件变送器的确定,控制器及其控制规律的分析和确定;执行器的选择确定;操纵变量的选择确定;以及当被控变量偏离给定值时,自动控制系统使其恢复到给定值的控制过程分析。

实践教学分几个主要组成部分,所占比例如下图所示。

实践环节各组成部分

缩减理论教学学时,加强实验及实践环节学时。若增加8学时实践课时,其中应包括水箱液位简单控制系统的实践与认知2学时,利用Cu50热电阻组装并检验超级恒温水箱2学时,化工过程控制仿真实验室典型化工单元的仿真实验2学时,综合实践对专业实训中仪表及控制系统的使用总结分析2学时。只有强调学生动手,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2.4 考核方式

我校的化工仪表及自动化课程,目前的评价考核体系大多采取规范的卷面考核方式。为了适应应用型转型下的课程要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对考核方式进行改革。采取多种形式的“3+3+2+2”为“随堂测验+大作业+实验表现+平时表现”考核方式,通过考核方式的改变,旨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改变以往平时不学习、期末突击复习的现象,加深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

为了验证课堂上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仍需对课程必要的知识进行考核,采用随堂测验的形式,题量及占用比重减少,同时增加实践环节的考核和占用比重。另外结合专业课程设计(同上小节中内容),增加大作业,这个作业是结合专业课程设计一起分组进行,不同组的学生题目不同,所需的仪表和控制系统也不同,如果时间充足,还可以进行课堂讨论,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和教学互动。同时对整个课程复习与回顾,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就完成了对课程的复习和所有知识的融会贯通,形成了对自动控制系统的全面理解。这种考核方式能促使学生主动理论联系实际,将课程与工艺过程联系起来,培养良好工程意识。

2.5 外部环境的激励

为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实际知识应用,本课程不应只局限于课堂和实验室教学,更应该走出课堂。

根据我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面向辽阳地方化工企业实际生产控制过程,校企合作,引企入校,将教学搬进化工仪表及自动化实训中心或化工生产企业。基于化工生产过程,按照参数检测的实际结果,对企业目前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为企业出谋划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的知识,突出以培养应用型化工人才为目的的教学特色,为地方化工企业服务。

同时,近年来兴起的全国性化学工业设计大赛,我校学生在大赛中也取得较好的成绩,这对“化工仪表及自动化”的学习带来直接的好处,将所学的化工仪表与自动控制原理及知识应用于化工设计软件中,参与化工设计。通过这种外部激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化工仪表及自动化知识的进一步了解和应用,为以后工作中的应用打下基础。

3 结 论

应用型本科高校作为培养优秀技术人才的摇篮,也面临着教育改革的艰巨任务。在应用型转型下我校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为适应学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的要求,化工仪表及自动化课程在教学中,只有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优化教学内容,突出工程应用,加强实践环节,建立以能力考核为本的灵活考核模式,才能着力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才能切实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厉玉鸣.化工仪表及自动化[M].5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2]拜建勋.化工仪表及自动化研究现状及问题[J].现代商贸工业,2012(7):195.

[3]石梅,李中,郝红,等.化工仪表及自动化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讨[J].化工高等教育,2010(2):78-83.

[4]曾珞亚,李学聪,冯燕.《化工仪表及自动化》跨专业跨学科教学特点研究[J].高教论坛,2009(5):75-77.

作者:付思 朱玉华

化工自控系统课程设计论文 篇2:

本科院校化工专业“仿真+现场实习”实践教学模式初探

摘 要:本科院校要根据化工专业工程教育实践教学的特点,尝试开展“仿真+现场实习”的实践教学活动,弥补当前形势下工厂实习的一些局限性,以提高实践教学效果,满足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实践教学水平的要求。

关键词:化工专业;实践教学;仿真实习

教育部目前正在进行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以及工科院校提出的“重基础、宽口径”培养模式,都对化工专业本科生的工程教育实践教学要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毕业生具备在化工、炼油、能源、轻工、制药、环保等细分行业从事工程设计、工厂操作、生产管理等各项工作的能力。

就目前而言,本科院校化工专业工程教育实践教学主要以“课程设计+认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的模式为主,一些有条件的院校增加了“专业调研”实践教学环节。但万变不离其宗,认知实习、生产实习等“现场实习”方式仍然是工程教育实践教学的核心内容。

一、现场实习的重要性

首先,工程教育必然源于工程实践。在本科教育阶段,化工专业在校学生不可能参与实际工程的设计、生产操作,其工程实践教育只能通过现场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环节进行。

其次,现场实习是一些专业课程的先行过程。学生在进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之前,必须对工程实际有一定的了解,这就需要通过现场实习来完成。在进行一些专业课程的学习之前,需要了解化工工艺及其操作方式、了解化工设备结构及其工作过程,而获得这些知识往往也需要通过现场实习来实现。

第三,化工专业学生在择业时,必须对化工企业有一定的了解,而现场实习是提供这一认识的主要途径。

二、现场实习的局限性

由于化工行业的特殊性,目前学生进行现场实习时往往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

第一,现场实习的安全问题是校方、厂方最为担心的问题:校方担心学生的人身安全——化工生产具有高温、高压、易燃、易爆、有毒、腐蚀等特点,学生防范意识差、自我保护常识少,容易出现人身伤害事故。厂方担心生产系统的安全运行——化工装置自动化程度高、自动联锁保护系统多,外来人员的误触误碰极易导致生产系统停车,造成经济损失。

第二,基于上述安全问题的考虑,大型化工企业越来越不愿意接待实习学生,现场实习安排也越来越困难。即使企业同意学生进行现场实习,也不会让学生参与实际操作,这些都会影响到工程实践教学效果。

第三,化工设备数量多、体积大、联接管线多,而且设备、管线都有保温层,学生很难在现场观察管道走向、理清工艺流程。实习期间装置处于正常生产状态,无法观察到设备的内部结构和工作过程。生产现场噪音大,不便于现场讲解。这些都会影响到实践教学效果。

第四,近年来交通费、住宿费大幅上涨,导致现场实习经费紧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现场实习时间,也对实践教学效果有一定影响。

三、“仿真+现场实习”实践教学模式的优势

为解决上述问题,提高工程实践教学质量,需要引入“仿真+现场实习”模式:

首先,学生在进行现场实习之前先进行仿真实习,可以在进入生产现场之前就对生产系统的主要危险因素有一定了解,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安全教育,树立安全防范意识,掌握自我保护常识,有效地保证人身和生产安全。

第二,前置的仿真实习可以使学生先了解实习工厂的生产工艺、设备布置、设备内部结构等情况,将以前在现场进行的部分实践教学内容转为在学校进行,在提高教学效率、保证教学效果的同时,可以缩短现场实习时间,缓解经费不足的问题。

第三,仿真操作系统可以解决学生在生产实习时无法动手操作的问题,有效提高化工单元操作、自动控制等方面的工程实践教学效果。

第四,前置的仿真实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大型化工企业领导对学生现场实习安全问题的担忧,促进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工作,提高工程实践教学质量。

鉴于“仿真+现场实习”实践教学的各项优势,我们尝试逐步开展这种教学模式。

四、“仿真+现场实习”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内容

此项教学模式改革的首要工作是建立“仿真+现场实习”实践教学体系:

其中,对原有的认知实习、生产实习教学内容基本不做调整,只是将入厂安全教育的时间和现场熟悉工艺流程的时间适当缩短,因为这两项内容已经部分调整为在校内进行。

新增内容主要有:

1.安全教育CAI课件

此课件在校外实习基地入厂安全教育课件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一些常用安全常识、个人防护知识,为方便制作、改进、交流,课件以PPT格式为主。根据实习工厂不同、实习深度不同,认知实习用课件按2课时准备,生产实习用课件按2~4课时准备。

前置的安全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培训效果,而且可以适当缩短学生在工厂的停留时间,缓解经费不足问题。

2.基本素材

进入工厂实习之前,让学生先了解一些与实习内容相关的工程知识,可以有效提高工程实践教育效果。根据现有条件,这些基本素材主要包括:

(1)校外实习基地基本情况。最简单的办法是直接链接到实习基地的网站首页,让学生自己浏览。根据实习对象的具体工艺,要求学生转到相应的“工艺流程动画演示”模块进一步熟悉工艺流程。

(2)设备外观及内部结构演示。拍摄实习基地主要设备的外观图片供学生预览,这样学生在生产现场一眼就可以找到相应的设备。对内部结构复杂的化工设备(如换热器、反应器、压缩机、离心泵等),提供设备内部结构示意图或工作过程动画演示,提高学习效率,保证工程实践教学效果。

(3)典型工艺自控方案演示。化工仪表及自动化是化工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但因接触实物少,控制理论抽象,一直是教学难点。在此提供各控制单元的实物图片、工作原理动画、典型工艺的自动控制系统演示方案,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3.工艺流程动画演示

将各实习基地的生产工艺流程图制作成工艺流程演示动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将这部分内容前置,改为在学校进行,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而且可以适当缩短学生在工厂的停留时间,缓解经费不足问题。

4.化工单元仿真操作

这部分工作自主完成难度较大,需要购置相应的仿真软件,配置相应的硬件,因而投资较大。可以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先购买常用化工单元的仿真操作软件,待取得一定教学效果、得到相关方面的支持后,再购买大型装置的仿真操作软件。硬件的配置也可以分步实施。

因为在现场实习时很难做到实地动手操作培训,在学校进行仿真操作可以弥补现场实习的局限性,保证工程实践教学质量。

五、结束语

“仿真+现场实习”模式顺应了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的要求,可以使学生在进入生产现场之前就掌握一定的安全、工艺、设备、仪表、操作等方面的工程知识,在保证学生人身安全、实习基地生产安全方面可以提供很大帮助,更为重要的是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保证工程实践教学质量。同时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缩短现场实习时间,降低实习费用,缓解实习经费不足的问题。

注:本项目得到河南工业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金的大力支持,项目号:2012GJYJ-B18。

作者简介:和萌林(1964— ),男,高级工程师。

作者:和萌林

化工自控系统课程设计论文 篇3:

对计算机控制技术人才培养的新探索

[摘要]文章分析了广西工业化进程中重点发展的行业对计算机控制技术人才的需求,结合计算机技术特点,有针对性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大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深化校企业合作,提高人才的技术适应性和行业适应性。

[关键词]计算机控制技术 专业建设 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

[作者简介]林勇坚(1971- ),男,福建福清人,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电气工程系讲师,主要从事计算机控制专业的教学及研究。(广西南宁530007)

[

一、计算机控制技术专业建设的重要意义

广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快工业信息化进程。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

业,推进生产设备数字化、生产过程智能化,……推广集散控制、现场总线控制等技术,强化生产过程的在线监测、预警和控制。重点抓好大中型工业企业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模拟与优化、过程控制、质量监测与分析、企业资源管理、系统集成等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十一五”规划还提出要大力发展的铝业、林浆纸、制糖、化工等资源型工业及现代制造业,都需要广泛采用以智能仪器与仪表、可编程控制器(PLC)、集散控制系统(DCS)、现场总线控制系统(FCS)、工业控制计算机、组态软件等计算机控制技术提升生产设备性能,确保生产过程的安全、稳定、高效运行。因此,培养大批掌握计算机控制系统软硬件技术的人才势在必行。

二、计算机控制技术人才培养的措施

1.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计算机控制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应是:面向广西“十一五”发展规划中重点发展的铝业、化工、林浆纸、制糖及现代制造业,培养从事计算机软硬件的安装、调试和维护以及计算机控制设备和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安装、调试、维修、技术服务和管理工作的具备较强技术适应性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计算机控制系统大致可由以下三层内容组成:(1)以继电接触器、执行电机、传感器、变频器等输入输出设备构成的底层输入输出控制设备,从掌握其应用的角度看技术相对简单,不同品牌间的设备应用差异不大;(2)以可编程控制器(PLC)、集散控制系统等控制器系统构成的中间层控制系统设备,相对底层设备技术相对复杂,形成了以多种主流品牌市场占有率相差不大的现状,各品牌间技术差异性相对较大;(3)以目前已得到广泛应用的组态软件为核心的上级管理层,同样面临多种主流品牌市场占有率相差不大的现状。

专业人才培养应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在校企深度融合的前提条件下,如何针对计算机控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计算机控制系统在不同行业生产工艺中的应用”及“技术各异的多品牌计算机控制系统在工控市场上共存”的现状,提高培养人才的行业适应性和技术适应性。

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实施“大订单、双线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真正适应企业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始终坚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专业建设理念。“大订单”即针对企业用人需求及学生就业意向,通过在第五学期开设结合企业生产工艺控制流程开发的“综合性生产实践”课程(内容主要是计算机控制系统在某行业实际生产工艺中的综合性应用,与相关企业合作开发)及第六学期的顶岗实习,提高学生的行业适应性。“双线程”针对的是“技术各异的多品牌计算机控制系统在工控市场上共存”的现状,对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采取设置“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主线和“学、做”为一体的自学辅线相结合的办法。如可编程控制器(PLC)的学习,教学主线选择德国西门子公司的PLC作为学习对象,同时教学辅线将学生每4~5人编为一组,要求针对行业使用情况自学一种其他品牌的PLC,而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再是“教”和带学生“做”,而是引导学生相互合作,通过各种学习资源,尤其是相关专业网站等开放性非常强的网络资源“自学”,最后通过课程实训这一“做”的环节检验自学效果,提高技术适应性。在“工学结合”的过程中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见87页图1)

2.构建模块化的课程体系。根据计算机控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确立的人才培养模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本专业的课程体系:(1)培养职业基本能力的文化基础课程。包括数学、英语、应用文写作、计算机文化基础、演讲与口才(选修)、公共关系、市场营销(选修)、企业管理(选修)、文献检索(选修)及思想政治理论、职业道德、职业生涯规划等思政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与人沟通交往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与人合作能力、基本的外语应用能力等;(2)培养职业专业技术能力的基础课程。主要包括电路分析、模拟/数字电子技术、电机与电器控制技术、工程制图与CAD、C语言程序设计、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计算机控制技术(整合了自控原理课程内容)、传感器与仪表等课程。每门课程都含有独立的一周或两周由企业技术人员与本专业教师共同开发的选自行业实际应用的课程设计或实训内容,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技术能力;(3)培养职业核心专业技术能力的课程。主要包括可编程控制器原理及应用、集散控制系统及应用、组态软件技术及应用、现场总线技术及一门综合性生产实践课程;(4)培养职业延展能力的课程。为拓展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除文化基础课程内的部分课程,还开设了如VB程序设计、电路CAD、办公自动化设备、实用组网技术、自动化工程项目概预算等课程;(5)培养自学能力的“辅线”课程。由于不用行业应用的控制系统品牌不尽相同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就业行业意向,要求利用课余时间自学另一品牌有别于教学主线内容的可编程控制器、集散控制系统、组态软件及现场总线,考核后按一定比例计入学生相应课程成绩,以提高学生的技术适应性。

3.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学校应陆续建成并不断完善具有一定规模的包括电工电子基础技术中心、电子信息技术中心、工业控制技术中心、机电一体化技术中心、楼宇智能控制技术中心等自治区示范性建设的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校内实训基地。基地建设注重吸收各计算机控制系统设备供应商和企业的技术骨干及能工巧匠的充分参与,在设备的选型、组合以及开设的实训项目上充分考虑企业生产岗位现状,营造具备真实职业氛围的“教、学、做”相结合的校内实训场所。我院计算机控制专业在多年的校企合作良好氛围下,建立了包括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等广西知名企业共16家校外实训基地,毕业生根据就业意向到相关企业顶岗实习,大大缩短了学生就业的适应期。

总的说来,先进、完善的校内外实训基地,成为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锻炼自学能力、提高技术适应性、了解行业生产工艺控制要求、提高行业适应性的有力保障。计算机控制技术专业毕业生从开设初期的不为用人单位所了解到目前已成为了广西众多企业的“抢手货”,就业率连年保持在99%以上,就业质量也在稳步提高。

4.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我院计算机控制技术专业团队和广西“十一五”规划重点发展的许多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在计算机控制技术专业建设和企业的信息化改造进程中,一方面,专业团队充分发挥掌握核心控制技术(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与德国西门子、日本三菱、台湾研华、北京和利时、浙大中控等国内外知名控制系统设备供应商形成的良好合作关系及专业团队教师学历高、高新技术消化能力强等特点)和在人才培养、培训等方面的优势,积极为企业的技术更新、技术改造、员工培训等提供支持和服务,也可订单式为企业培养急需的掌握计算机控制技术的高素质高职能人才;另一方面,企业的生产环境及生产设备解决了计算机控制技术专业综合实践(要求结合实际生产工艺进行)及顶岗实习的环境及场所要求,企业的工程师及能工巧匠更是直接给专业团队补充了急需的兼职教师。近两年,我院计算机控制技术专业团队累计为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南宁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广西平果铝业公司、南南铝业股份有限公司、广西东糖纸业股份有限公司等区“十一五”规划重点建设的行业企业培训员工三百余人次,承担或参与企业十多项设备维护和改造的技术服务,经常邀请企业的技术骨干参与课程整合与开发、教材编写、指导学生实训等。校企融合、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提高的良性循环局面已经形成。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的不断推进和广西经济的不断发展,给我们带来机会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如何面对市场,培养出具有“宽口径”“复合型”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是摆在各高校面前的一项严峻课题。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任重而道远,我们将进一步解放思想,继续扎扎实实进行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继续加大校企的合作力度,办出自己的专业特色,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秦益霖.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建设的实践[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

[2]韩承江,刘峥.高职自动化专业职业活动导向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6(23).

作者:林勇坚

上一篇:中高职计算机平面设计论文下一篇:大学班级工作总结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