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行政性资产管理论文

2022-04-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党的十六大以来,新一届政府在行政体制改革和政府自身建设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取得了很大成效。鉴于改革的复杂性和艰难性,当前我国政府在公共治理中仍存在突出问题。政府改革要实现历史性跨越,至少需要三个条件:(1)制定出一个好的总体改革方案;(2)大部制改革要取得成功;(3)要在权力的约束和制约方面取得突破。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政府行政性资产管理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政府行政性资产管理论文 篇1:

政府行政性资产管理创新策略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机构改革后政府职能的转变,对政府行政性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行政性资本营运提出了新的挑战。文章在剖析我国当前政府行政资产管理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行政资产管理创新的策略选择。

关键词:行政资产 管理机制创新策略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公共财政的逐步建立,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总量规模不断扩大,在国有资产总量中所占比重持续上升。据统计,目前我国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达到4万亿元,已占到我国国有资产总量(不舍自然资源性国有资产)的35%。我国行政资产管理存在着产权不清、管理制度不健全、监督乏力等问题,这使得行政性国有资产经营效率十分低下。收益流失严重。如何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政府行政性资产管理,形成高效的、充满活力的政府行政性资产投入、产出良性循环的运营策略已是迫在眉睫。

一、政府行政性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国有资产流失严重。政府行政性资产管理流失问题发生在资产管理的购置、使用、处置等各环节。在资产购置环节,由于资产购置过程缺乏规范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一些部门单位决策失误、经验不足甚至个别人谋取私利等原因,造成单位无效资产增加,资产隐性流失现象普遍,一些单位常常购买质次价高的产品或者工程。造成了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在资产使用环节,一些单位管理不善,损坏和丢失现象时有发生。在资产处置环节,资产流失的渠道更为复杂。

2、资产配置不公平。由于缺乏公平合理的、有约束力的国有责产配置和定额标准,以及资产购置资金来源的多样性,目前我国政府行政性资产的随意购置和重复购置现象比较普遍,导致资产配置不公平,各行政事业单位所承担的任务与所占用的资产不合理,各单位之间的资产配备不公平。如房产、公务车等国有资产在各行政事业单位之间配置不公平的现象在各地区、各部门较普遍,也是目前国有资产管理中比较突出的问题。

3、资产使用效率低下。资产使用效率不高是政府行政性资产管理中存在的另一个严重问题,由于資产配置不公平,重复购置严重,在使用过程中又缺乏规范化管理。结果导致许多单位目前普遍存在着大量闲置资产,大天降低了固有资产的使用效率。固定资产、流动资产和无形资产等各类资产中尤其是以固定资产方面的使用率不高更为突出。

4、非转经现象突出。从目前掌握情况看,“非转经”(即行政事业单值把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转为经营性国有资产)是资产管理中最为严重的一个问题。一是在我国现行的政府行政性资产“非特经”过程中,由于制度不完善,管理执行不力,结果导致政府行政性资产流失严重。二是“非转经”过程中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本身的流失。三是“非转经”产生的资产收益流失。政府行政性资产是国家拨给行政事业单位用于完成国家行政事业任务的国有资产。因此,“非转经”产生的资产收益也应该属于国家所有,但是,单位利用国有资产对投资得到的收益,对外出租得到的租金等收益,都成为单位自己的集体所有。

5、财务管理和资产管理相脱离。行政事业单位对政府行政性资产管理基本上是采用分散管理、分散住用、各自为政形式,管资金和管资产相脱节。财务管理和资产管理相脱离,没有制定统一的规范要求,造成单位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相分离,资产管理职责不明确。

二、政府行政性资产管理创新的原则

1、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原则。政府行政性资产具有配置领域的非生产性、使用目的公共服务性、资产使用的无偿性和消耗性、财政配置性等特征,其日常维持运转和价值补偿要依靠财政预算安排的资金来实现。现有的行政事业单位存量国有资产是预算资金累积的结果,未来的行政事业单位的增量国有资产也将是预算资金继续补偿的结果。因此,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两者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

2、计划配置与市场配置相结合的原则。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和补贴,资金是国家的,而使用是无偿的,往往单位从政府争取到资金形成资产后就变成了“单位的资产”,单位就可以自行支配、处置或用于谋利。这就必然导致单位不断跑财政、找财政、“跑部钱进”。以各种名又要资金。因此,必须按行政事业单位所承担的提供公共产品的任务量。通过市场配置机制做到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制定有关资产配置标准和办法,由财政资产管理部门结合单位的存量资产情况审查单位所需的新增资产,增加资产配置合理性审查这一关键环节,并建立政府行政性资产的共建共享机制,保证国有资产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

3、价值管理与实物管理相结合的原则。时行政事业国有资产管理采取价值管理与实物管理相结合的方式,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才能构建出一个科学的行政事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行政事业单位着重实物管理并结合价值管理,运用统计报告制度,来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财政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则着重价值形态实行总量控制管理,并结合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实物管理,通过支出管理,确定考核指标,加强对单位资产运用情况的考核,着重考核行政事业单位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在总价值量上是否安全完整。

三、政府行政性资产管理创新的具体途径

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研究改革政府行政性资产管理,结合财政和行政事业单位体制改革,来构建新的政府行政性资产管理模式:即建立国家统一所有、各级政府分级监管、财政管理国有资产、单位占有和使用的政府行政性资产管理新模式。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选择政府行政性资产管理目标模式,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探索国有资产管理与公共财政管理相结合,国有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财务管理相结合的有效途径,逐步建立起一个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促进国有资产合理配置与有效使用的管理模式。

1、建立政府行政性资产制度化、法制化、市场化的形成机制。资产形成机制是资产管理的首要环节,建立科学民主的政府行政性资产形成机制,有助于公正合理地配置政府行政性资产,提高政府行政性资产的使用效率。(1)建立科学民主的政府行政性资产形成机制。必须制定公正合理的政府行政性资产配置标准。这种配置标准必须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统一性。二是以实物标准为主,价值标准为辅。能够制定实物标准的,应尽量使用实物标准。三是强制性。资产配置标准经有关资产管理部门制定颁布后即具有法律效力,各行政事业单位都必须照章执行。不得擅自提高标准。(2)严格按公共预算方式配置政府行政性资产。必须把政府行政性资产配置严格纳入预算管理。根据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配置标准,按行政事业单位承担的职责与任务量,采用公共预算

方式配置资产。任何政府行政性资产的购置都必须纳入预算,防止资产购置的随意性。(3)实行并推广政府采购制度。在政府行政性资产购置环节,应实行政府采购制度,改分散自由采购为集中招标采购。各级主管部门应根据预算,集中采购其下属单位所需的普通办公用品,各单位按预算规定申请领用;各专项资产管理部门应根据所辖范围对专项资产的需求情况,统一购建专项资产。政府采购制度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实现其支出目标的主要手段。在我国,实行政府采购制度有助于降低资产形成成本,节约政府财力,提高资产形成效率,同时还有助于从制度上遏制资产采购环节的腐败。

2、建立高效节约的地方政府行政性资产使用机制。(1)逐步推行专项设备的专业化集中管理。对办公用房、公务用车等大宗资产以及部分价值昂贵、使用率不高的专用设备实行专业化集中管理,提高其使用效率。即在一个地方或一个系统内,根据总体需要由二级管理部门统一购置所需设备并进行统一管理:各使用单位把各自的使用需求上报:级管理部门后,由二级管理部门统筹安排各使用单位使用。(2)建立政府行政性资产使用管理责任制度。采取以下措施建立以使用过程和价值管理为重点的政府行政性资产使用管理责任制度。在政府行政性资产的占有使用单位内部,建立和落实资产管理责任人制度,把资产的完好率与资产责任人的工作业绩挂钩,作为其职务与薪金升级的主要标准之一;逐步推行资产管理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对重点部门及重要设备实行资产管理人员委派制度,确保资产管理人员相对独立性。以更好地履行资产管理职责。(3)解决政府行政性资产的“非转经”问题。政府行政性资产“非转经”问题,不仅造成了大量的国有资产流失,而且还冲击着正常的市场运行秩序,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尽快解决。第一,分类解决国家行政机关和事业性单位“非转经”资产。第二,建立和完善“非转经”管理制度,加强存量“非转经”资产的管理。第三,切实控制新的“非转经”行为。除机构改革或其他有关政策法律规定必须进行“非转经”的。在经过严格的审批与严谨的论证后可以进行“非转经”外,其他情况均不允许“非转经”。

3、建立公正合理的政府行政性资产处置机制。从资产的调剂、交易与租赁、报废等方面,规范和完善政府行政性资产的处置,防止资产处置的随意性和国有资产流失现象。(1)建立政府行政性资产的统一调剂制度。为了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对行政事业单位长期占有而不能有效利用和超过编制定额的国有资产,应本着物尽其用的原则,进行资产调剂。对各行政事业单位需要新购置的资产,首先应从现有的闲置资产中调剂,以防止资产的重复购置。(2)建立政府行政性资产交易市场和租赁市场。把市场机制引入政府行政性资产的处置过程,建立跨地区跨部门的闲置资产、待处置资产租赁与交易市场,利用市场化手段实现闲置资产的有效處置。政府行政性资产的交易市场和租赁市场应接市场原则进行运作。在市场内交易的客体是行政事业单位国有闲置资产,资产出让方(或出租方)为政府行政性资产宏观管理部门。或者是经其授权的政府行政性资产二级管理单位、政府行政性资产使用单位;资产的购买方(或承祖方)既可以是本级政府管辖之外的行政事业单位也可以是企业甚至个人。出售与租赁资产后所得收入,在扣除交易成本后形成的净收入,应上缴本级财政。(3)建立政府行政性资产信息化管理系统。近十年来。我国政府行政性资产规模迅速扩大,从1995年的9606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38448,8亿元,增长了3倍,平均每年增长幅度高达33%。据统计全国有114.5万户行政事业单位,政府行政性资产管理工作涉及单位众多、汇编范围庞大、数据量大。因此,必须通过信息化手段来进行管理,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对政府行政性资产进行高致管理,必将是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改革发展的必然方向。(4)建立政府行政性资产管理绩效评价制度。政府行政性资产管理绩效评价制度,是评价与考核政府行政性资产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它借鉴经营性资产的成本与效益原则,把行政事业单位完成的任务量与使用的资产紧密地联系起来,实行严明的资产管理绩效目标控制,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在保质保量地完成行政事业任务的同时提高资产使用效率。节约有限的财政资金。(s)合理设置机关行政资产主管部门机构。加强机关行政资产管理,建立新型的保障性资产管理体制,其授权主管部门机构设置是个关键,是个重要的组织保障。根据机关行政资产管理的独立性和明确这一部分资产产权的思路,遵循保障性资产和经营性资产相分离的原则,以及产权代理人和使用人相分离的原则,对于主管部门的设置应完全从发挥市场对于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出发,建立完备的产权交易主体和交易过程。

责编:纪毅

作者:王 彪

政府行政性资产管理论文 篇2:

深化全面改革 政府改革是关键

[摘要] 党的十六大以来,新一届政府在行政体制改革和政府自身建设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取得了很大成效。鉴于改革的复杂性和艰难性,当前我国政府在公共治理中仍存在突出问题。政府改革要实现历史性跨越,至少需要三个条件:(1)制定出一个好的总体改革方案;(2)大部制改革要取得成功;(3)要在权力的约束和制约方面取得突破。

[关键词] 政府改革;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政府自身建设

[

党的十六大以后,新一届政府在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把政府改革也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并进行了一系列探索。这些改革,有些是从整体上推进的,也有些是通过综合改革示范如深圳、滨海新区等展开的。认真梳理和总结这些改革的经验教训,不仅可以从总体了解本届政府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面的进展,而且对未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也有重要的意义。

一、过去五年政府改革功不可没

2003年新一届政府组成以后,围绕行政管理体制与政府自身建设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行政管理体制和政府自身改革各有五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五个重点是:

一是政府机构改革。本届政府所推行的机构改革,主要是针对政府管理中存在的某些突出问题展开的。其目标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调整和完善政府机构设置,理顺政府部门职能分工,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通过改革,试图解决五个比较突出的问题:组建了专司国有资产管理的机构,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管理;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使宏观调控权相对集中;健全金融监管体制,防范金融风险;推进流通管理体制改革,统一内外贸易,加强对商务和贸易的管理;通过完善食品、安全生产方面的相关机构,加强对食品和安全生产的管理。

二是把加强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作为转变政府职能的重点。转变政府职能一直是中国行政改革的核心问题,本届政府把转变政府职能,解决部门之间的职能重叠、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等,放在了重要地位。特别是2003年“非典”疫情后,各级政府更加重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在构建公共卫生体系以及各种应急管理系统的同时,把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三是加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力度。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条件。本届政府在上届政府推进审批制度改革的基础上,继续把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作为行政体制改革的重点。据统计,几年来各级政府取消、规范了大量的行政审批和行政许可事项,仅国务院取消和调整的行政审批、行政许可项目就达1800多项。

四是乡镇改革以及城乡一体化的改革示范。加强乡镇改革,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环节。早在2000年,我国就已启动了乡镇改革。本届政府除了继续推进以减少和合并乡镇数量为重点的改革之外,主要是为了贯彻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把乡镇改革放在解决中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高度加以推进,并选择重庆、成都等地区进行这方面的改革示范,为解决长期困扰中国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和实现城市化的路径,积累经验。尽管这项改革实施的时间还不长,但意义深远。

五是进行省直管县的改革试点。自从1982年实行“撤地建市”的省直管县改革以来,我国绝大多数地方都实行了省直管县的管理模式。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这种管理模式的弊端也日渐暴露出来。为了强化县(含县级市)在整个经济社会领域的重要作用,中央在一些地方进行县级财政直接对省的改革示范,并为将来实行省管县积累经验。

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设的五个重点是:

一是修订《国务院工作规则》。2003年3月,新一届政府成立后先后两次对《国务院工作规则》进行了修订,在原有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决策、执行、监督三部分新内容,并第一次向社会予以公布,引起多方关注,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二是创新决策机制。在政府自身建设和改革方面,本届政府采取的另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建立和完善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专家咨询和评估制度、决策听证和公示制度、决策责任追究制度。新的决策机制,不仅明确规定了政府决策的程序、机制等,而且强调了公开、透明以及各方对决策过程的监督。

三是全面推行“问责制”。2003年3月,新一届政府一上任就遭遇了“非典”危机的考验。紧急关头,中央果断采取措施,对一些相关的领导人员进行了严肃查处,追究官员责任,由此开始建立政府官员的全面“问责制”。几年来,国务院及地方政府,对那些在重大安全事故、矿难以及其他事件中失职、玩忽职守等问题的官员,进行严厉的行政问责,使这一制度在实践中开始显现出重要的作用。

四是加强政风建设,加大反腐败力度。在政府自身建设方面,本届政府在加强政风建设、防范腐败方面,也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如国务院成员下基层减少陪同和随从人员,不要地方负责人到机场、车站、码头和辖区分界处迎送,“不要陪餐,不吃请,不收礼”。“国务院及各部门召开的工作会议要减少数量、控制规模,全国性会议应尽可能采用电视电话会等快捷、节俭的形式召开”。与此同时,还制定了廉政保障措施,如全面推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扩大政府采购的范围和规模,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等等。

五是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推动政务信息公开。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推进政务信息公开,是本届政府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构建服务型政府的一项重要举措。在政务信息公开方面,制定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把信息公开法制化;通过加强政府网站建设,及时公布行政机关应当公布的政府信息;建立政府及其部门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及时向社会发布相关的信息;各政府部门设立专门机构,负责接待百姓的查询、咨询等。

二、政府改革的形势依然紧迫

新一届政府成立以来在行政体制和政府自身改革方面所进行的一系列探索,无疑是难能可贵的,所取得的成效也是有目共睹的。但是,由于这方面改革的复杂性和艰难性,对目前政府在管理活动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依然不可以低估。其实,不管是政府自身改革和职能转变滞后,行政审批事项过多,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比较薄弱,还是一些部门之间职责不清、协调不力,管理方式落后,办事效率不高;不管是一些关系到群众利益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还是政府机构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弄虚作假和奢侈浪费的问题比较突出;不管是有些政府工作人员依法行政观念不强,还是腐败现象在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比较严重,所有这些问题,都反映出目前我国政府在公共治理中存在突出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而且进一步加大政府改革力度,也成为社会最直接的呼声。在某种意义上说,政府自身改革以及整个行政体制改革的推进程度、力度,已经或者正在成为影响其他改革能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这大概就是中央做出“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将成为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这一重要判断的理由所在。这再一次说明,我们的政府改革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社会对政府改革依然有很高的期待。

三、政府改革需要历史性跨越

按照党的十七大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未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整体目标,定位为“建设服务型政府”,并通过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规范垂直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关系,精简和规范各类议事协调机构干预,并强调要制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推动行政改革。

如果仔细分析党的十七大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笔者认为,中国政府改革要实现历史性跨越,至少需要三个条件:

一是要制定出一个好的总体改革方案。中国过去行政体制改革中最大问题之一,就是缺乏整体规划,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改革方案不具备权威性和长期性。以至于到现在,我们政府的整体组织架构、权力结构,依然还没有相对稳定,形成一种有效的治理结构。一个明显的例子是,作为一个大国的政府,我们的政府组成部门究竟应该保持一个什么样的数量,主要应集中哪些领域,如何尽早使其相对能够法定化,所有这些重要问题至今仍然没有答案。因此,这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成功的条件之一,就是要制定一个行政体制改革的总体规划,要明确未来中国行政管理体制的组织结构,政务部门、社会事务部门、经济事务管理部门的总体数量,决策部门、执行部门、监管部门的法律关系等。如果不能对这些关系政府管理组织架构、规则、程序、运行机制等重要问题做出总体规划,就很难使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二是大部制改革要取得成功。十七大以后,各方面对大部制改革给予了很多关注,但大部制改革绝不是简单的机构合并。综观发达国家所实行的大部制管理,尽管有差异,但总体看内阁机构普遍比较精干,多则不到20个,少则只有10多个,多数是15或16个,甚至连称谓都很相似,比如外交、财政、司法、内务、国防、商务、农业、教育、卫生、环境、能源、国土等都是必不可少的。这说明在市场化、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格局下,政府管理的共性越来越多。但是发达国家的现代政府管理绝不是单靠这些内阁部就能适应当今复杂的政府管理的。在内阁部下或者内阁部外还会有大量的执行机构,或者叫法定机构、监管机构等,执行内阁部的决策,反馈决策执行的信息,共同担负着公共事务的管理责任。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实行大部制管理模式,是当代发达国家普遍的做法,我国政府管理走大部制管理的道路是完全正确的选择。现在的问题是,在这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我们的大部制改革能否取得成功。这中间,首要的,依然是统一规划,要认真研究我们政府组成部门的数量、实行大部制管理的领域、决策、执行、监督权力结构的配置以及政府的运行方式等。在这个基础上选择那些问题突出、社会影响大、又急需实行大部制管理的领域率先推行,这样才能真正取得成效。从这个意义上说,本次大部制改革能否成功,将直接影响整个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成败。

三是要在权力的约束和制约方面取得突破。中国政府管理目前面临的重要问题,就在于至今我们仍然没有确立起、甚至没有找到一种十分有效的对公共权力的约束和制约机制。就目前政府权力运行的突出问题而言,行政体制改革最关键的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如何从政府权力的组织结构上,真正建立起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权力结构,实现决策、执行、监督既相互协调又相互制约的目标,这就意味着我们似乎要改变传统的一些思维,要在政府权力的组织架构上有比较大的结构性调整,并使其逐步走向法定化;二是如何有效地制约和约束部门利益,解决目前包括事业单位在内的公共部门普遍利益泛化的问题,从长远来看,如果我们的政府部门不能从根本上克服与民争利的问题,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平、公正的问题,以及规范政府行为的问题,就不能说我们已经找到了对公共权力的有效制约的途径问题。三是在行政体制改革中,建立权力制约机制,必须有政治体制层面改革的配合,如果没有更重要政治层面改革的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是很难孤军深入的。就当前来说,从政治层面解决对政府权力的有效制约,最终可能是要解决“四权”的问题。这就是张扬民权,规范党权,废除特权,约束公权。如果不能在这些基本的方面有所突破,光靠行政体制改革解决对政府权力的有效制约可能是比较困难的。

(本文作者: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于朝霞

作者:汪玉凯

政府行政性资产管理论文 篇3:

新时期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新特点及管理对策

摘要:固定资产管理是行政事业常规管理中的重要内容。新时期随着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出现了一些新特点。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管理中,必须要立足当前变化发展的固定资产管理实际,制定切实可行并具有一定前瞻性的固定资产管理机制,进一步提升固定资产管理效率。

关键词:新时期;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新特点;管理对策

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是行政事业单位常规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从资产属性看可以归入行政公益性公有资产范畴。目前,我国一般侧重于经营性公有资产的管理,对行政事业单位公益性固定资产管理相对忽视。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效率相对较低,固定资产闲置、浪费甚至流失现象比较严重。新时期,随着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推进,对固定资产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依据我国最新修订的《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办法》等国家政策法规,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必须深入考察新时期固定资产管理中的新特点,不断创新固定资产管理模式,提高固定资产管理实效。

一、新时期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特点

当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改革处于改革攻坚期。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改革也是当前行政事业单位改革的重要内容。新时期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出现很多以往未有的新特点。具体阐述如下。

(一)固定资产范围界定更加清晰,资产配置更合理

新时期我国对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界定更加清晰,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配置也更加合理。依据2016年最新修订的《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办法》,对固定资产的列入标准、固定资产的范围、固定资产的计价与折旧等都做出了更加明确的规定,如规定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是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也纳入固定资产管理范畴,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以往对此类固定资产界定的模糊等。从固定资产配置看,我国中央与地方加强固定资产采购、建设、管理等工作,要求必须要根据当前未来行政工作需要开展 固定资产的配置等工作。这种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固定资产配置门槛,提高了固定资产配置效率,有效降低固定资产配置中资产重复配置、资产闲置、资产浪费等问题的产生几率。随着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范围界定的进一步明晰,固定资产配置效率也会获得不断提升。

(二)网路化、数字化固定资产管理方式渐成主流

伴随现代信息化、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为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目前网络化、数字化固定资产管理已经逐渐成为行政事业单位的主流手段。尤其是近几年随着“互联网+”战略的的不断推进,不少中央与地方政府已经积极开展“互联网+固定资产管理”的创新与实践。开展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的数字化采集、分析、整合与上传,借助行政事业单位官方平台及时更新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积极接受公众的监督,这些已经成为某些地方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技术改革的重要发展方向。实践数据统计显示,网路化、数字化固定资产管理方式可以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效率36%~52%左右,同时降低固定资产管理成本20%以上。可以预见,随着未来行政事业单位对网络化、数字化固定资产管理方式重视度的进一步提升,这种高效率的固定资产管理模式的应用范围、应用深度将会得到不断拓展。

(三)固定资产管理评价考核体系更加健全

新时期,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管理评价考核更加重视,评价考核体系也相对更加健全。很多地方行政事业单位根据本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特点,不断创新完善现有固定资产管理评价考核机制,为固定资产管理提供了日益完善的制度保障。以山东日照某地区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为例,2015年该地区政府对原有固定资产管理评价考核机制进行再次修订完善,进一步明确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工作人员在固定资产管理中的地位及职责。实行固定资产“扁平化”评价考核方式,减少固定资产评价考核中间环节。通过两年的固定资产管理评价考核机制的创新与实践,该地区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效率獲得明显提升,节省固定资产管理成本1250.9万余元。随着未来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要求的不断提升,规定资产管理评价考核体系将会获得进一步的创新与完善。

除此之外,当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改革中还出现固定资产管理常规管理人员逐渐减少,管理者素质要求不断提高,固定资产管理透明度不断增强等特点。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管理中,必须要明晰上述新时期固定资产管理的特点,不断创建固定资产管理的新办法、新方式。

二、强化新时期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对策

新时期,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管理中,必须要立足当前变化发展的固定资产管理实际,制定切实可行并具有一定前瞻性的固定资产管理机制,进一步提升固定资产管理效率。

(一)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内外监督风控制度建设,提高固定资产配置与使用效率

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内外监督风控机制建设,这是新时期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核心工作。行政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管理中应当首先明确公益性固定资产毕竟不同于营利性固定资产,要创新适合公益性固定资产特点的监督风控机制。从内部监督风控机制看,行政事业单位应当首先对现有内控管理机制进行大胆的革新,要剔除一些不适合当前固定资产管理实际的过时条文,根据需要不断添加全新的固定资产监督风控条文。同时,行政事业单位要特别重视内部风控机构建设,要设立更加专业的风控管理机构。从外部风控机制看,行政事业单位要创建外部机构与个人参与固定资产监督风控工作的渠道,如借助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网络平台,积极吸收社会公众的合理建议等。只有构建科学完善的内外监督风控制度,才能从根本上保障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配置与使用效率,降低不必要的固定资产管理风险。

(二)强化网络数字管理方式,重视上下衔接的链条式数字管理平台的建设

继续创新固定资产管理手段,强化网络化、数字化管理方式,构建适合不同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实际的“互联网+固定资产管理”模式,重视固定资产上下衔接的链条式数字化管理平台的建设,这也是新时期行政事业单位进一步强化固定资产管理效率的治本之策。行政事业单位首先应当为网络数字管理创建良好的硬件与软件环境,如不断加强高配置、高性能的固定资产管理硬件设备与软件系统的引进与开发等。同时,行政事业单位上下部门之间、同级部门之间也需要建立便捷的网络数字化固定资产管理沟通渠道,及时传递固定资产管理信息数据,建立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链条式数字管理平台。当然,行政事业单位原有固定资产管理方式也不是完全否定,而是要科学评估原有管理方式,取其精华,实现传统管理方式与现代网络化数字化管理方式的有机结合。未来随着网络数字化管理方式的不断创新,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将会获得不断的优化。

(三)构建过程性与终结性结合的立体式固定资产评价考核体系

构建过程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立体式固定资产评价考核体系,这也是新时期做好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制度保障。以往行政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管理中对评价考核体系的构建重视度相对不高,尤其是过程性评价考核处于相对空白状态。行政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评价考核体系的构建中,要重视总结性评价考核,更应当重视过程性评价考核。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在原有终结性评价考核方式的基础上,设立过程性评价考核机构,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等高效开展过程性评价考核工作。实践证明,做好过程性评价考核工作,可以有效降低固定资产管理60%以上的问题产生几率,直接提升固定资产管理效率,降低固定资产管理成本等。当然,不同的行政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管理范围、管理要求、管理特点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性。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在构建过程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立体式固定资产评价考核体系中,不同行政事业部门之间可以相互借鉴对方经验,但是不能照搬照抄,必须要充分立足自身固定資产管理实际。

除此之外,行政事业单位要想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效率,还需要不断加强高素质固定资产管理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工作,实现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更加科学高效、公开透明。

三、结语

新时期,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出现了一些新特点。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必须要在深入调研新时期固定资产管理新特点、新要求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固定资产管理的新办法、新方式。

参考文献:

[1]赵梅峰.浅议新时期如何规范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J].财会学习,2017(12).

[2]陈彪.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分析[J].中国市场,2018(17).

[3]刘大巍.对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思考[J].财会学习,2018(08).

作者:刘霆霆

上一篇:乡镇年度老干工作总结下一篇:公共选修课教学改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