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早期识字阅读教学论文

2022-04-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儿童早期阅读即识字”的观点传播已久,导致超前识字有害论,人为割裂了识字与阅读关系。其实,识字是儿童早期阅读第一步,与阅读结合起来吸收传统的优秀识字与阅读教学方法,就会培养出有早期阅读意识、兴趣和习惯的阅读者。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儿童早期识字阅读教学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儿童早期识字阅读教学论文 篇1:

美国均衡阅读教学理念及其启示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语言教育界针对“什么是最有效的阅读教学”一直争论不休。拼音教学和全语言两个学派的争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儿童早期阅读教学的发展,但也导致美国政府阅读政策的摇摆及阅读教学实践的混乱。众多教育研究者对这场利弊参半的“阅读战争”开始进行深刻的反思。在此背景下,美国学术界提出了均衡阅读教学(balanced reading instruction)理念。这既可看作为终止“阅读战争”所做的努力,也预示着早期阅读教学发展的方向。

一、 均衡阅读教学理念产生的背景

均衡阅读教学理念的提出是在21世纪初,代表人物为普瑞斯利、韦弗和莫茨。此时的美国语言教育界呈现全语言衰落和拼音教学复归的局面,均衡阅读教学理念正是基于对几番起伏的“阅读战争”的总结与反思。

拼音教学是美国传统的阅读教学方法,其理论依据主要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即认为阅读学习以“刺激—反映”联结为基础。拼音教学强调对语言结构的掌握,将对语言最小部分的自动解码看作阅读和理解文本的前提条件。此种教学方法代表了“自下而上”的阅读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最明显的特征是关注教发音的技能、字形—声音知识、语音的组合和辨别语义。教学过程的重点放在清晰地教识词和解码技能上。[1]美国的儿童早期阅读教学一直沿用拼音教学,直到20世纪70年代全语言阅读过程学习观的提出。该理念认为,“语言是完整的,不是支离破碎的,不能被简单地分解为某种技能;语言技能和语言策略的学习是在完整的情景、真实的言语实践中形成的,语言经验渗透在全部的课程中;班级语言学习要与孩子的全部生活融为一体。”[2]全语言反对拼音教学将语言分割为语音、字母、词汇、语法等碎片,批驳拼音教学将儿童置于被动接受学习的状态,强调儿童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及意义学习。全语言思想的理论依据主要是杜威的进步主义语言观,其倡导的是“自上而下”的阅读教学模式。在20世纪末,全语言思想成为了美国阅读教学的重要指南。然而,实施全语言教学的加州在1992年及1995年两次标准化阅读测验中名列全国之末,导致加州政府放弃全语言。至此,拼音教学卷土重来并再次占据上风。但纵观“阅读战争”的发展轨迹可以看出:全语言的兴起已揭示拼音教学存在的弊端,而全语言的衰落又暴露出其本身存在的问题。理论及实践的发展理应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解决全语言的问题不能靠采取拼音教学简单复归的方式。儿童早期阅读教学的理念需要在分析和批判中得以重构,均衡阅读教学理念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

二、 均衡阅读教学理念的基本观点及实践方法

拼音教学过于注重解码技能,忽视儿童的阅读兴趣及意义理解;全语言教学虽改善了儿童的阅读态度,却对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重视不够。单纯强调全语言的阅读教学和单纯关注编码取向的阅读教学均走向了极端,二者需要融合及平衡。普瑞斯利在其著作《阅读教学法的应用——以平衡教学为例》中指出:成功的语言教学应该是将基本读写技能的教学、理解策略教学同全语言的读写环境相结合的一种平衡教学,这对幼儿园和小学一年级的儿童来说尤为重要。[3]

均衡阅读教学理念认为:儿童的阅读是通过对语义、语法、字形字音、语境、社会和场景以及他们自己阅读目的的意义创造而完成的;阅读教学需重视所有儿童的需要,应以儿童阅读过程和读写能力的发展水平为起点;阅读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阅读练习的刺激物应该是真实的、不加控制并具有完整的意义;阅读教学应按整体—部分—整体的顺序进行,即先对阅读材料进行完整阅读,再指导儿童关注阅读文本,学习语言部分的功能;阅读的发展与书写和作文教学是整体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均衡阅读教学”理念代表着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综合性语言教学模式,该模式的特征是将阅读过程看作是“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不断交叉的过程,即阅读既是语言处理的过程,也是阅读者已有知识的运用过程,是阅读者已有知识与阅读文本之间的互动过程。

均衡阅读教学理念在融合进步主义和图式理论的精粹之上,还参考了语言教学研究中最新的科研成果,并以此为基础制定了系统、详细的阅读测评标准。全美阅读研究小组的研究结论认为,有效的阅读教学包括:音位意识、拼音法、流畅、词汇和文本理解教学,教师准备与理解策略教学,教师教育与阅读教学,计算机技术与阅读教学。其中最为突出的是确认了音位意识教学能够帮助儿童阅读学习,强调其在儿童阅读教学成效中的重要作用。[1]均衡阅读教学理念最常见的实践方法就是在交互式的教学情境下融入语音意识的训练或直接的音位意识教学。

三、 对我国早期阅读教育的启示

均衡阅读教学理念的提出完整地呈现出美国早期阅读教学的发展轨迹:从最初的单纯注重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到强调意义学习及阅读者的主体性,再到吸取两个学派的精粹并以最新的科研成果作为实践探索的支撑及依据。我国早期阅读教育起步较晚,理论与实践均处在探索阶段,均衡阅读教学理念对我国早期阅读教育的发展具有如下重要启示。

1.制定科学、具体的阅读测评标准

美国语言教育界注重对儿童阅读心理机制及阅读阶段特点的研究,其中S·N·Chal等人提出早期读写结构包括有关读写的早期概念性知识、有关读写的早期程序性知识和语言能力建构等三个成分;《康州阅读成就蓝图》将儿童应掌握的阅读能力分为识词技能的基础能力、准确识词的能力、阅读流畅技能、词汇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几大维度。基于对儿童阅读过程的深入研究,美国语言教育界制定出科学、具体的阅读测评标准,将儿童阅读状态考核维度集中在语音认知、语法认知、视觉—空间能力和工作记忆等几个方面[5],并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阅读水平提出相应的具体要求。反观我国的早期阅读教育,有关儿童阅读心理机制的研究尚不够深入及系统,难以为阅读教学实践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另外,阅读教学目标大多属于纲领性的指导原则,欠缺明细的说明,尤其缺乏不同年龄阶段儿童所应掌握的阅读技能的具体要求,致使教学实践的针对性不强,影响了教学实效。

当前,研究儿童早期阅读过程的心理机制,掌握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阅读水平,以科学研究成果为依据制定具体、详细的阅读标准,是我国早期阅读教育亟待开展的重要工作。儿童早期阅读与读写发展过程的基本特点、儿童阅读相关知识、识字水平和故事理解水平的关系及其年龄发展特征,以及语音意识与早期阅读能力的相关性研究,均是制定阅读测评标准的基础性研究,有待理论研究者进一步深入探索。

2.采用以阅读为中心的整合教育模式

我国传统阅读教学的基本特征是注重双基,与美国拼音教学的理念接近。但美国自进步主义运动以来,尤其在全语言盛行之后,已基本解决了教育民主化问题。教育界已普遍接受了意义是语言的核心,儿童的发展是教育实践的前提,全语言已完成了对美国阅读教学基本观念及基本状态的革新。我国虽在20世纪末引入全语言的教育观念,但对全语言所蕴含的进步主义语言观尚缺乏深刻的理解和真正的落实。早期阅读教育大多局限在正式教学活动范围,对整合的理解也仍局限于综合各领域内容的狭窄视野。因此,我国早期阅读教学实践首先要摆脱局限于单纯学科范式的教育内容和方法框架,倡导多维整合的早期阅读教育。美国教育实践中普遍采用的以阅读为中心的整合教育模式具有较高的借鉴价值。

此种阅读教学模式将早期阅读的本质特征界定为儿童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为了真实生活的目的而与书面语言进行互动,主动寻求和建构意义的过程。[6]以阅读为中心组织各类活动,将阅读教学渗透于日常生活活动、游戏活动、各领域教学活动中;不断开放阅读的视野与范畴,将早期阅读与儿童的生活融合在一起,将静态阅读与动态阅读有机结合,促使课堂阅读走向生活阅读。

3.注重儿童视觉阅读能力的培养

均衡阅读教学理念在对儿童阅读过程研究的基础上,确认语音意识尤其是音位意识是影响阅读成效的重要因素。在阅读标准中设定了针对语音意识的多项具体要求,在教学实践中则采用音位分离、音位一致、音位分类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效地促进了儿童音位意识的发展。这种注重阅读过程研究、解析阅读成效影响因素的研究思路值得肯定和借鉴。同时也应看到,汉语与英语是特征各异的两种语言,我国早期阅读教育应把握汉英两种语言的差异,分析影响汉语儿童阅读成效的主要因素并以此为依据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英语是一种表音文字,而汉语是一种表意文字。两种语言特性上的差异,使得阅读成效的影响因素不甚相同,尤其表现在认识词汇所必需的基本技能上。作为表意文字的汉字具有图形特征及以形表意的特点,一个汉字包含的视觉信息量远远多于一个英语单词所含有的视觉信息量。已有研究指出:在最初的汉字识别中,汉字更可能通过视觉特征进行识认;汉语儿童的视觉技能在其阅读和读写能力发展中的作用显得更加重要。[7]图画书是我国早期阅读教育中常用的阅读材料,理解图画书中的图画所传递的意义以及体察图文在传递意义时的差异均需要具有专门的视觉阅读能力。而视觉阅读技能的增长既为关注文字及其关键信息提供了前提条件,也有利于汉字视觉解析及表现水平的发展。从图画整体属性再到内部各对象关联的阅读策略可直接迁移至汉字视觉解析过程;对图画各部分在尺寸、比例及布局方面的解析能力亦有助于儿童对汉字部件的判断及掌握汉字构型。因此,我国早期阅读教育应重视图画书教学的价值及作用,并在实际教学中将视觉阅读能力的培养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之一。教师应帮助儿童掌握看懂图画所需的阅读技能,包括对图画整体属性的感知,对图画动力学的了解以及对图文关系的认识三个方面;与此同时,逐步建立有关汉语的文字意识及初步概念,促进儿童早期阅读及读写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史大胜. 美国儿童早期阅读教学研究——以康州大哈特福德地区为个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李霞.全语言教学思潮及其对我国幼儿语言教学的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2000(4).

[3] 孙莉莉. 早期阅读与幼儿教育[M].合肥: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2011.

[4]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5]李静.儿童阅读困难个案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3.

[6] 余珍有.日常生活中的早期阅读指导.学前教育研究[J],2005(1).

[7] 周兢. 汉语儿童从图像到文字的早期阅读与读写发展过程:来自早期阅读眼动及相关研究的初步证据[J]. 中国特殊教育,2010(12).

[8] 徐虹.符码分析理论下论图画书阅读教学的理念及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2(3).

【责任编辑:白文军】

作者:徐虹

儿童早期识字阅读教学论文 篇2:

对儿童阅读的思考

摘要:“儿童早期阅读即识字”的观点传播已久,导致超前识字有害论,人为割裂了识字与阅读关系。其实,识字是儿童早期阅读第一步,与阅读结合起来吸收传统的优秀识字与阅读教学方法,就会培养出有早期阅读意识、兴趣和习惯的阅读者。

关键词:儿童阅读 识字 识字与阅读

引言

阅读是随文字产生而产生,把语言的声音信息化为视觉信息,突破时空上限制,使人类积累的经验得以保留和传播,才有如此灿烂的文化。儿童阅读的过程是通过视听觉器官从书面语言文字符号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早期阅读就是把口头与书面语言对应于学习的过程,口头语言是书面语言的基础,将书面语言与自己的口语经验对应起来,就是落实到识字、词、句上。随着人们对儿童早期阅读的关注,识字问题受到普遍重视,如何尽早识字,轻松阅读,一直是业界争论的焦点。

2010年3月10日《中国教育报》上苏令的文章《超前识字:有毒的儿童催熟剂》,把超前识字、大量识字等同于带有强迫性质的机械识字,把儿童情商低怪罪于超前识字,把识字说成对文字的崇拜等等。国内还有许多专家学者不认同“儿童早期阅读即识字教育”,如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家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批判儿童早期阅读一大误区是“识字越多越好”。 许卓娅教授指出,“很多家长简单地把阅读作为识字工具,而事实上识多少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他们喜欢阅读,不要厌倦阅读”[1]。余珍有、周兢认为“早期阅读不是提前识字和认字”[2]。周兢还认为“识字和阅读是完全不同概念,一个人如果是好的阅读者,那么他就一定是识字的,但能够识字的人,却并不一定是个好阅读者”[3] 可见持这些观点的人主导着我们对儿童早期阅读的认识。殊不知超前识字并没错,关键是儿童该用怎样的方法去识字。

一、“儿童早期阅读即识字”观点的由来

为什么总有一些专家学者认为儿童早期阅读即识字呢?笔者查阅大量有关早期阅读的理论文章发现,作者们几乎都认为中国老百姓认同“儿童早期阅读即识字”, 但对究竟怎样形成上述观点,却少有深入的论述。这些学者们总是把“儿童早期阅读即识字”的观点作为中心来论述该如何开展儿童早期阅读,似乎“识字”是早期阅读障碍、雷区,甚至将其妖魔化。

古人有一观点:“先识字,再读书”。古人的教学方法是讲“六书”,从字形分析字义。清代著名学者王筠的《教童子法》指出:“蒙养之时,识字为先,不必遽读书,先取象形,指事之纯体教之。”识字的目的是为了阅读理解和书面表达,阅读理解对识字的要求是“再认”,看到汉字就能读出字音知道含义;书面表达对识字的要求是“再现”,即想用哪个字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脑子就能浮现出这个字。一个熟练的阅读者精细认知字的笔画结构,是阅读理解的内在基础,否则会出现误读或理解困难。所以在,识字阶段强调多认多写字,就会掌握汉字,这是运用汉字的不二法门。我国自古以来的识字认字教育始终重视读写字,其原因就在这里。所以才有清代名人赵翼,3岁能识字,12岁为文一日成七篇,人奇其才;左宗棠4岁进家塾,6岁开始攻读“四书五经”诸经典,12岁时首部诗文集问世。[4]

二、汉字独特的功能与优点

古老的华夏文化流传至今,汉字起着纽带作用。识字认字,不仅能让孩子掌握字形,且能让孩子了解世界,了解老祖宗留下的优秀灿烂文化,学会中国人独特的思维方式,即整体、辩证、具象、类比的思维方式[5],以及审美特征和道德规范。[6]

汉字还有许多优点:1.是音形义集于一身的独立符号,整齐美观,视觉印象深刻,便于识别。2.汉字单字直接表意,组合可构成无限的新词。3.汉字表达的书面语能摆脱口语的啰嗦冗长。4.汉字同音字多,但只要异义就不会同形。5.可以克服方言差异进行书面交流,同时不因时间变迁而产生阅读阻力。6.汉字中的形声字(标准的)既表音又示意,是一种设计极佳的智慧字。[7]

心理语言学认为,每个人的第一语言(母语)都是其1-6岁之间随发育与周边环境作用下自然而然获得的。人从出生到4岁左右,不经正式训练而顺利获得听说母语能力,其发展速度是其他复杂心理过程和特征无法比拟的。[8]

儿童早期阅读其实根本无需大量识字。因为学习汉字都要同时学习汉语,一个汉字记录一个语素,识这个字就要知道其语音和语义及它在语言中的使用问题,认读一个汉字实际上就学习了汉语一个语素一个词;所以说汉字教学实质是把汉语教学诸多内容放到文字中来,这就是为什么人们掌握2000个左右常用字,就可以阅读书写的道理。国家语委发布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3500个常用字当中,只要会500个常用字,覆盖率即高达80%,掌握900多个字,覆盖率为90%,所以说开展儿童早期阅读识读少量字是可行的。

三、儿童早期阅读识字贵在方法

周兢教授说:“一个能识字的人,并不一定是个好的阅读者”笔者认为,不识字者,肯定不是好的阅读者,甚至无法去阅读;再者一个好的阅读者也不是一日之功所能实现的,它是最高标准,也是每个人从幼小至成人甚至一辈子追求的目标。对于幼儿,“目的是让孩子通过阅读有趣的图画书,将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对应起来,慢慢亲近和熟悉书面语言,建立良好的阅读习惯”[9],而使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对应起来的桥梁只有识字,所以想让孩子阅读,识字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所以,不是要不要早期识字,而是要依据幼儿心理特点和生活从实际出发,解决好“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笔者认为,应以培养识字阅读兴趣为出发点,以“一日生活”为中心,通过识字阅读活动来培养幼儿对文字、词汇和语句兴趣,使孩子养成爱阅读的好习惯,在不知不觉中发展注意力、记忆力、表达力、想象力、思维力。资料显示,2000年教育部召开的“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交流研讨会”上就总结了40多种识字教学方法。[10]可见这些都是让孩子轻松自然识字、阅读的钥匙。

对于启蒙教育,古人经过千百年实践,总结一套切实可行识字方法,简而之即“三、百、千”,就是通过《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来学习汉字。汉字都有一定规律,每个字都有独特音形义,“三、百、千”充分利用儿童学习兴趣和能力,采用三字四字句式,隔句押韵,平仄相对,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记忆。据考证,宋初《百家姓》曾配有曲谱,旋律优美,适合儿童吟诵,是世界上第一部可以唱诵的识字的课文。

习近平在看望北师大师生时表示,很不赞成把古典经典诗词散文从课本中去掉。中国青年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调查2035人,显示对于小时候背诵古诗文,超过七成受访者觉得受用。[11]诵读这种“目视其形,口诵其声,耳闻其音”的识读方法能流传至今,道理就在此。这正如王蒙先生说的,“读书要趁早,越早读越好,我读点书还是小学初中读的,我能讲国学,那一点知识都是靠小学背的”。[12]

四、汉字特性易于识字阅读

汉字作为象形文字,起源于图画,是对图画的浓缩和提炼。图画的空白美和文字所表达的意境美有异曲同工之妙。“踏春归来马蹄香”和“大弦嘈嘈如急雨”同样令人陶醉神怡,因为图画与文字都本能地要求阅读者调动感官去感知。也不难看出它们在本源上是一致的,是天然不可分开的孪生兄弟。但对儿童来说,要想真正理解、深入图画书中内容与意境,还需逐渐引导使其转化为语言文字形式,这才能真正提升早期阅读的效果。

正确的识字途径可以规避儿童认读不好的影响。把识字融入到平常生活情趣中,将已有生活经验调动起来,与认读内容联系起来,借助一幅画启发儿童联想、再认,比单纯的认字效果好。单个字可以放在词句甚至文章中辩认,先让孩子去理解,然后再对单个字认识,以达灵活运用的目的。如“吃饭”,分别认“吃”和“饭”,联想到吃水果、吃肉等。熟悉、积累到一定字数后,再运用简单字组合等记忆法,一边认识新字,一边复习旧字。如认读“土地”一词,认识到该词表示由许多泥土汇集而成,两个字都有泥土之意,结合对“土”的理解,再联想到“土壤”“国土”等。像识字法中的随机法、歌谣法、猜谜法等比较成熟且可行的方法,都是使儿童在轻松愉快自然体验下去识字的。

儿童在积累一定量字数后,应采取斯霞老师提出的“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分散识字、随文识字。其要点就在于和语境有机结合浑然一体,在生活情趣中认读汉字,在具体词汇语句中,边阅读、边识字,把识字与阅读理解、语言训练等揉合在一起,这样,儿童既提高了识字能力,又在循序渐进中不知不觉学会了早期阅读。

结语

综上,儿童早期识字与阅读并不是一对矛盾体,它们相辅相成,互为一体,如同鱼和水、种子与土壤的关系,谁也离不开谁。那种人为割裂识字与早期阅读关系,认为早期阅读就是识字,就是超前识字大量机械识字,就是“神童”模式等偏激的论调,是错误的也是不可取的,其实这样简单的道理大家在生活中谁也不会不明白。余秋雨说过,阅读使文字具有永恒价值,它比图像更空灵,比记忆跟清晰,比冥想更深邃。语

参考文献

[1]郑荔.携手共建儿童阅读的系统工程[J].幼儿教育,2004(7):10-11.

[2]余珍有,周兢.走出“幼儿早期阅读教育的误区”[J].早期教育,2003(7):4-7.

[3]周兢.论早期阅读教育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J].学前教育研究,2005(1):20-23.

[4]钟成献.从儿童起抓读书的中国传统家教理念[J].图书馆杂志,2010(10):94-96.

[5]肖少北,张文香.汉字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J].新东方,2001(5):53-56.

[6]张明悦,钟家莲.论识字教学的梯度性[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2(2):80-82.

[7]廖才高.汉字的过去与未来[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1-331.

[8]刘电芝,洪显利.影响儿童早期语言获得的主要因素[J].学前教育研究,2000(6):10-12.

[9]周兢.早期阅读,让孩子终生热爱学习[J].幼儿教育,2005(1):4-5.

[10]耿红卫.我国百年汉字识字教学改革述评[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6(10):33-36.

[11]李斌斌,孙震.72.2%受访者坦言幼时背诵古诗文至今受用[N].中国青年报(07版),2014-10-23.

[12]王蒙.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J].图书馆杂志,2013(1):90-97.

作者:国庆丰

儿童早期识字阅读教学论文 篇3:

基于全阅读教育理念指导下的亲子阅读社区的指导策略研究

摘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孩子的阅读,而家长在如何和孩子进行亲子阅读社区方面存在很多困惑。亲子阅读社区是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引导孩子迈向自主阅读的重要方式。因此在调查亲子阅读社区现状的基础上,文章剖析了当前亲子阅读社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阅读教育;亲子阅读;策略研究

一、全阅读教育理念指导下的亲子阅读社区

全方位阅读教学理念教育注重语文阅读的语言完整性和知识全面性,源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西方的全方位语言阅读教育发展理念。在制定阅读教育目标上,全方位阅读教育理念主要关注的目标是一个儿童早期身心和身体语言的全面健康发展,而绝对不是单一个体阅读者的知识和语言技能的逐步提高;在制定阅读活动方式上,强调儿童阅读的全方位信息化和形式多样化,幼儿儿童可以通过阅读多渠道直接感受丰富信息,收获丰富经验;在制定阅读活动方式上,要充分立足于结合孩子儿童生活阅读经验与实际阅读情况,考虑培养孩子儿童身心语言发展能力水平、独立自主阅读能力、乐于与人分享孩子情感等等诸多方面,而不是把一个孩子的早期阅读目标局限于学会读书或学习识字的各个方面;在明确阅读面向对象上,要十分注重各个对象的阅读全面性,即使在儿童期的阅读不仅仅是要同时指向各类知识本身,还要同时面向各类人与自然、人与人类社会、人与自我等各个方面。我们现在可以随时通过各种亲子方式阅读比如图书、音频、自然、社区来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其中,阅读社区指的是一系列支持或配合幼儿阅读顺利进行的各种资源和设施的总和,包括走访亲戚、邻居、超市、图书馆、文体设施、音乐厅、美术馆等等。随着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孩子们越来越多地被关在单元房里。电视、电玩、游戏机、电脑成为他们的“亲密玩伴”,这无疑会引起孩子们的很大关注,这无疑会不利于我们的孩子家庭亲社会素质的培养。幼儿的阅读教育就应当更加地贴近幼儿的生命和体验。社区作为幼儿园学习和教育的主要载体,蕴含了丰富的文化阅读信息。因此,成人教育者应积极地引导幼儿广泛地与接触到一个有关于社区文化的阅读活动。

二、社区教育对幼儿成长的影响

根据《幼儿园工作规程》的各幼儿园有关部门单位应当进一步切实加强与各级有关社区的业务沟通协调联系和深化交流服务合作,面向各级有关社区积极地学习宣传更多有关儿童科学健康育儿的相关知识,开展更多更加灵活多样的有关幼儿园部门公益性早期教育服务产品和相关服务,争得各级社区政府多方面的资金帮助和政策支持。而且幼儿社区也是我们民办幼儿园的重要基础教育资源,幼儿园也就是应该充分做到了要充分考虑其对社区内部社会大环境的直接影响,为社区孩子们的身心健康成长发展争取更广阔的社区生存空间。社区教育在幼儿成长中具有重要意义:

(一)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完整的人,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全面照顾。家庭社区是一个儿童终身成长的初始和基本的家庭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对家庭儿童的一生终身健康发展教育有着深刻的社会影响。

(二)促进幼儿教育多元化

社区基础教育资源丰富,可以得到充分利用。社区潜在的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和自然资源应该能够及时得到有效率的开发和合理利用。要加快建立健全贫困社区开展幼儿儿童教育公共服务的具体标准、规划、组织等工作机制,形成一个全方位、开放的幼儿教育服务体系,促进幼儿教育服务多样化、社会化。

(三)推动幼儿教育由封闭走向开放

社区自然环境教育具有一定的自然开放性,可以为少年儿童成长提供多种形式接触自然社会、与他人交流互动的良好机会,从而可以培养少年儿童良好的自然社会环境适应能力。

三、亲子阅读社区存在的问题

在调查亲子阅读社区现状的基础上,当前亲子阅读社区存在以下问题:

(一)家长自身的水平受限,每个家庭的层次也是参差不齐

虽说现在普遍的文化水平都提高了很多,但是家长对于孩子亲子阅读方面的专业知识还是缺少的;

(二)家长无法保证与孩子一起阅读社区的时间

陪伴时间少,现在很多家长都把精力放在工作上,上班时间也很不定时,早出晚归,回到家孩子都睡了,陪伴孩子的时间恐怕只有周末才能偶尔全心陪伴。

(三)家长对阅读社区理解有偏差

家长普遍认为阅读社区就是只是在社区里拿着书本阅读,亲子阅读社区方式单一,只在于纸质的文字,没有意识到阅读社区的重要性。

(四)亲子阅读参与主体单一

在孩子的阅读时间里,不是大部分时间是爸爸陪伴,就是妈妈陪伴的多。据调查,五个家庭里,仅有一个家庭是爸爸陪伴阅读的。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我们亲子阅读社区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基于全阅读教育理念指导下的亲子阅读社区的指导策略

孩子走进社区,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去阅读。用触觉、视觉、嗅觉和味觉阅读社会,通过眼睛看五彩缤纷的世界,通过耳朵聆听社会的声音。社区作为天然的声音、颜色、形状等认知的集合体,既包括了实物也包括了抽象的实物,亲子阅读应适时进入社区,在社区中激发幼儿在书本和图画中所获取的所有知识。针对我们亲子阅读社区的现状,要进行有效的亲子阅读社区,全阅读教育理念指导下的亲子阅读社区的指导策略如下:

(一)创建一个开放、自由、宽松的阅读环境

营造宽松、温暖的社区亲子图书阅读活动氛围。《纲要》一文指出: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在运用过程中发展语言能力。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是创造一个想说话、敢于说话、喜欢说话、有机会说话和得到积极回应的环境。所以需要创建一个更加开放、自由、宽松的网络阅读学习环境,给孩子一个合适的阅读环境,吸引他们参加我们的阅读活动。全面健康阅读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也就是十分注重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他把新的阅读教育要求方向延伸扩大到少年兒童的阅读心理发展空间和阅读情感培养领域,阅读教育活动中儿童整体阅读兴趣的平衡培养与以及其良好阅读品质的平衡培养,比儿童字句内容数量的平衡积累和儿童智力的平衡发展更为重要。因此,高质量的儿童亲子语文阅读活动应该更注重加强亲子之间情感上的互动,注重营造温馨、轻松、愉悦的精神氛围,让孩子觉得读书是一件快乐而安全的事情。

(二)父母做好表率,提高父亲的参与度

父母通常是教育孩子的第一任教育老师,孩子常常也会效仿或对父母说这是他的行为,好的行为能给孩子起到示范的作用。首先是语言上的表率。在一个孩子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孩子的语言模仿表现能力一定是很强的。其次是在行动上做好表率。比如,家长要求孩子爱护社区公共设施,那家长就应该首先做到爱护社区公共社區,做一个文明家长。

提高父亲的参与度。在很多家庭中,经常看到母亲陪孩子在读书社区,但父亲陪孩子在读书社区的情况却很少。亲子阅读共同体既是母子之间的阅读,又是父子之间的阅读。许多研究表明,父亲在与孩子一起的阅读社区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在这个亲子式的阅读教育社区中,父亲对每个孩子的健康成长和人格发展都是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父亲陪伴孩子阅读社区,有益于加深亲子之间的感情。中国阅读协会大会副主席伍新春教授,具体性地阐述了这种阅读情感享受价值,幼儿参与阅读的成长过程就好像是一个与孩子家长共同参与游戏的过程。阅读大脑活动过程中的我们听觉、视觉、触觉的各种信息都由这种大脑活动诠释为安详、惬意、深切的祖国亲情。因此亲子间的阅读互动社区已经成为每个幼儿心中享受美与爱的重要过程。

(三)选择适宜亲子阅读社区的资源

选择一个适宜亲子语文阅读教育社区的活动资源首先你需要明确考虑的不仅是资源安全性这个原则,主要的还是考虑社区活动场所的安全、路途的安全、参与活动对象的安全;其次的还是考虑亲子语文阅读活动社区的资源适宜性,适度、适量、适时。选择的儿童社区教育资料库的内容适度应适当符合适龄幼儿的不同年龄发展特点和生长发展期所需要的适度。亲子阅读社区的内容方面要选择儿童感兴趣的,贴近生活的。

社区开展校园文化宣传教育实践活动无形之中还可以有效地拉近适龄教育幼儿的家与家和邻居之间的心理实际距离,促进当今时代我国家庭独生子女以及适龄儿童在人格和精神心理以及精神健康上的同步发展。在阅读社区的风俗人情和感受社区风俗文化、传统民俗文化上,都能尽快促进幼儿融入现代社会、并帮助他们开拓视野。不管是在“过”具有传统文化意义的端午节、中秋节、春节、元宵节,还是在“做”充满浓郁地域文化色彩的儿童娱乐互动游戏中,都可以让幼儿感受到节日的喜庆和浓浓的祖国亲情。无论说这是“听”中国家乡民族方言和传统戏曲,还是“品”中国家乡的饮食特色风味佳肴都同样可以直接让家乡孩子们切身感受并得到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独特魅力与美丽家乡的美好。

陶行知的王先生老师提倡“社会即学校”,家长建议应积极让社区幼儿多积极参加居住社区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感受居住社区的风俗人情。家长们应该教育孩子们爱护社区里的公共设施,并且带领孩子们多与社区周边老人进行文化交流,同时在行动上关心照顾他们,真正做到关爱照顾老人。幼儿在与社区周边环境的亲子互动中,能够促进成年幼儿的亲子和社会互动行为。不仅如此,还能帮助他们更加确切地认识自我与他人、自我与周边环境之间是紧密相连的,从而初步奠定健康的人格基础。总之,社区亲子校园阅读教育的建设过程,需要用您用爱和陪伴,为幼儿播撒一颗“悦读”的美好种子,今后他在阅读上将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李莉.全阅读教育理念与儿童早期阅读[J].学前教育研究,2011(2).

[2]李生兰.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共育的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89.

[3]邓诚恩 罗运龙.全阅读教育理念下的早期亲子阅读指导策略[J].教育导刊,2019(10):75.

[4]伍新春.早期阅读发展与教育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5):17.

[5]李莉.全阅读教育理念与儿童早期阅读[J].学前教育研究,2011(2).

[6]邓诚恩 罗运龙.全阅读教育理念下的早期亲子阅读指导策略[J].教育导刊,2014(10).

作者:周琳

上一篇:领导班子届期工作总结范文2下一篇:乡财政所年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