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教师教师读书心得

2023-02-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致教师教师读书心得

营造教师读书的文化

文化表现为一种生活方式或行为习惯,它是人的价值观的自觉表达和追求。

教师读书看似是不用多说的常理。但如果一所学校没有形成读书的文化,那么教师的读书会是一个棘手的难题。如何营造教师读书的文化?我们倡导从组建教师读书会着手。

什么是教师读书会?为何要组建教师读书会?

教师读书会是推动教师读书的团队组织,顾名思义,它以教师为成员,以读书为目的。之所以要组建教师读书会,是因为学生的发展、学校的发展、教育的发展都基于教师的发展,而教师的发展是建立在阅读的基础之上的!

我们倡导每所学校都应该有教师读书会,少则一个,多则几个,人数与规模没有限定,多可以是几十人,少可以是几个人。教师读书会的成立应该基于这样的前提:基于教师的成长,自觉自愿。也就是说,成立教师读书会是为了满足教师成长的内在需求,是教师自觉自愿的行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师读书会是一个团队。团队的力量在于有共同理想、共同目标、共同需要,团队的生命在于成员的自觉、自愿、自发。所以,我们不主张用行政的命令或手段成立所谓的读书会。这样的做法不仅达不到我们所需要的效果,还会令老师们反感。如果学校的某些组织令老师反感和厌恶,这样的组织就值得校长们反思了。因此,我们主张教师读书会是一种学校内部的“民间”组织。

一、读不读书:教师成长的分水岭

在教师成长的过程中,读书的教师与不读书的教师走的是两条不同的道路。读书的教师,安静,幸福,充实,优秀;不读书的教师,浮躁,乏味,空虛,平庸。

孔子自然是个幸福而优秀的老师。他的幸福源自学习与教学相得益彰。他对于《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古代的文献都非常精通。他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意思是说,我不是天生就知道这些东西的,而是喜好古文献,并以敏锐和全神贯注的精神追求到的。他不仅学习古代典籍,还学习礼仪与音乐,真正实践他所倡导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以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教师成长的真谛:读书和学习必须成为教师独特的品格。

而在我们教师中间,一个似是而非的悖论很流行:教师还用读书吗?这个论调的意思是:教师本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人,凭自己的所学,应付学生已经足够了。“从身边的情况看,是这样:读书(除了教材、教参、教辅之类)的教师确实不多。你跟教师们聊聊,他们会说‘没有时间’。实际上,他们确实课务较重,工作挺忙,时间不多。据我了解,教师的不读书或者少读书,主要有这几种情况:不喜欢读书;觉得读书不是那么必要;不知道读什么才好;还有,真的就是没有时间”。(《读书,理应成为教师的经典动作》,《中国教师报》,2010年1月12日)

一线教师对于名师的膜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崇拜名师不是不好。但我们要明白的是,没有哪个名师的“名”不是建立在广泛而深度的阅读基础之上的,不用说语文老师如李镇西、窦桂梅、王崧舟、周益民等,就是数学老师如华应龙、吴正宪、贲友林等都把读书作为自我成长的必需。李镇西老师30多年如一日“坚持实践,坚持反思,坚持阅读,坚持写作”,每天实施“五个一工程”:上好一堂语文课,找一位学生谈心或书面交谈,思考一个教育问题或社会问题,读不少于一万字的书,写一篇教育日记。就这样,李镇西从一名普通老师成长为当代知名的教育家。而我们许多教师对于名师的学习仅仅停留在教学技法的层面,一味地模仿课堂教法,却看不到名师成长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这种急功近利式的学习,于自我的成长是不会有太多作用的。

教师不读书,真是个问题!

二、教师读书存在的障碍

我们要强调的是,读书是基于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没有专业成长的内在需要,推动教师读书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而不管是基于教师自我成长的需要,还是学校发展的需要,再或者是整个教育发展的需要,读书都应该成为教师分内的事。推动教师读书,必须先激发教师的内在需求,就像我们引导孩子读书一样,让他觉得读书好,读书快乐,读书有益。

那么,有人一定会问:教师到底有没有读书的内在需求呢?为什么我们的教师没有这种内在需求?

原因无非是以下这些方面。

没有尝到读书的甜头。有人说,读书就像吃馒头,越吃越甜。这个比喻也许不太恰当,但告诉了我们一个事实:由于没有阅读的习惯,甚至没有基本的阅读,很多老师只是习惯于琐事的忙碌,没有尝到读书的甜头。当你有滋有味地在读书,甚至废寝忘食的时候,有人会问:读书难道这么有味吗?在学校,很多读书的老师遇到过类似的问题:一些从不读书的老师对读书的老师总是满腹狐疑,即使嘴巴上不说,心里一定嘀咕“总是读书有什么意义”。因此,读书的老师与不读书的老师谈读书,有时真是一种“交流的无奈”。如何让老师们尝到读书的甜头?这是我们倡导教师读书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没有读书的外在要求。要不要规定教师读书?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我主张在一所没有形成阅读习惯和氛围的学校,适当地做些要求,是有必要的。内在的需求有时是需要外力推动的。中国传统教育其实很多都是由外而入内的,比如一个家庭送孩子入私塾,其目的就是要通过读书改变家庭、改变命运,并不是基于孩子自身的成长。这种教育不能说是不成功的。我到过许多学校,无论是寄宿制的城市学校,还是“朝九晚四”的农村学校,没有哪所学校的老师不说自己忙碌的。说到读书,总有一些老师说:“这么忙,哪有时间啊。”但也有一部分老师说:“再忙我也要抽出时间来读书。”其实,时间不是主要原因。如果学校真的有读书的外在要求,相信老师们还是可以达到要求的。

没有读书的习惯。读书是需要习惯的。为什么一样的忙碌,有的老师有时间读书,有的老师没时间读书呢?这就是习惯的问题。我们倡导:“让读书像吃饭、洗脸一样,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我在网上和一位爱读书的老师聊天,我问他都是什么时间读书的。他说他读书的时间一般在起床、上厕所、中午、晚上、睡前,睡觉前不读书睡眠会不好。这位老师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

没有读书氛围。去年,一位农村青年老师特意跟我说了她的困惑。这位老师很上进,喜欢读书学习,但她遇到了一个令她头痛的问题:每当她坐下来读书学习,学校的校长就对她说,“读什么书啊,读书没用,轻轻松松完成任务得了”。她所在的学校有六七个老师,喜欢读书的除她之外还有一个老师,但学校其他老师根本不读书,校长年纪稍大,更加不读书,不仅如此,还嘲笑读书学习的年轻老师,认为读书的老师“另类”!这种没有读书氛围的学校,年轻老师想成长反而困难重重。

读什么书及如何读书。不知道要读什么书以及怎么读书,是老师们遇到的一个普遍问题。老师到底要读什么书以及如何开展阅读,其实是个非常专业的问题。现在市场上的书似乎很多,但到新华书店跑一天,找不到几本适合老师专业成长的书。出版社要走市场,当然喜欢出畅销书,教育类的专业书肯定畅销不到哪里去,所以有的书店根本不卖。还好现在网络发达,网上购书方便快捷。我们需要的是整理一个适合教师阅读的推荐书目,让老师有自由选择的余地,又能方便购买。当然,学校应该有阅读方法的指导和引导。

……

推动教师阅读,应该首先明确并研究这些问题或障碍。大体上说,就是要让老师尝到读书的甜头,要帮老师养成读书的习惯,要营造读书的氛围,要指导读什么书以及如何读书,等等。有校长会问:为了促使教师读书要做这么多事,哪有精力和时间?我回答说:让教师成立自己的读书会,一切会迎刃而解,不需要校长花多少时间和精力去亲力亲为。

三、教师读书会的策划与组织

教师读书会是什么“会”?我们的“会”太多,人们可能会习惯性地问这是个什么组织。其实,上文已经说到,教师读书会的成立应该基于教师的成长,为了满足教师成长的内在需求,是教师自觉自愿的行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师读书会是一个团队,是一种学校内部的“民间”组织。

1 学校如何支持读书会?

基于教师读书会的“民间”身份,学校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那显然是不行的。学校应该做教师读书会的支持者、服务员。教师读书会由教师自愿组织,但学校应该给予经济、后勤、平台等方面的支持。如,为教师读书会购买所需要的书籍,提供活动场地,每次活动准备茶点、咖啡,校长和其他行政人员参加读书会的活动,等等。

另外,学校应该在外出学习、评优评先等方面适当向教师读书会的积极分子倾斜。

2 读书会的发起人怎样产生?

谁来成立教师读书会?这个发起人、“会长”如何产生?毫无疑问,教师读书会应该由喜爱读书的教师来成立。这个教师不仅酷爱阅读,还要有一定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对推广教师阅读有热情。产生的方式可以自主报名,也可以由同事推荐。

3 读书会主持人的职责是什么?

一般来说,读书会的发起人就是读书会的主持人,但也可以重新选举产生主持人,还可以轮流担任主持人。读书会主持人的职责包括读书会名称的确定、章程的制定、活动的策划、会员的管理、书目的选定、对外交流等。发起人也好,主持人也好,应该广泛阅读,对教育教学熟悉,视野开阔,博学多才,既有热情又能指导读书,还能引领读书文化的形成。

4 老师如何加入读书会?

发起人确定以后,他应该在校内发布告示,吸纳成员,共同组建教师读书会。老师们加入读书会应该是自愿、自觉的,是没有附加条件的,凡有读书愿望的教师都可以加入。原则上,人员也不应该限定。当然,我们以为20~30人的读书会比较合适。这样规模的教师读书会比较好开展活动。发起人也可根据学校自身的实际确定会员人数。

5 读书会的章程如何制定?

成立读书会,肯定要有章程。有的老师对我说:“可不可以不要章程?”我回答说:“没有章程,也就没有约束,组织过于松散。这样的读书会成立与不成立有什么区别呢?”章程其实是成员之间的一种契约,就是说,大家共同组建这样一个民间读书组织,应该共同维护。章程如何产生?应该先向成员征集意见,综合大家的意见制定章程,而不是由发起人一手操办。章程的内容包括:目的任务、入会原则、退会原则、读书要求、活动开展等。

6 读书会的经费如何支出?

一个现实的问题:教师读书会需要经费支出怎么办?其实,教师读书会的经费支出无非是购买书籍、开展读书活动,经费支出非常少。当然,少也是不能忽视的。我们主张这些少量的经费由学校给予支持。学校一个学期给教师读书会的成员每人买一两本书,开展活动时准备些茶点什么的。这要不了多少钱,相信学校也支付得起。

四、营造浓郁的读书文化

有位校长对我说:“读书在我们学校还真难得开展起来,我们学校的老师平均年龄都40多了,老师们都习惯不读书,有空就玩,成立读书会,只怕没人愿意参加。”我说:“要改变一个人的习惯不容易,要改变一群人的习惯更加困难。但我们可以先成立读书会,我相信一所学校总有那么几个喜欢读书、渴望成长的老师,要指导、支持他们成立读书会,然后用滚雪球的方式,不断影响和改变身边的人。”人,是环境的产物。一所充满书香的学校,不可能有很多老师不读书。这就是文化的力量。因此,要通过营造读书的文化,使老师们自觉地喜欢读书。如何营造教师的读书文化?这里主要介绍一些活动或平台。

1 教师读书会的荐书活动。许多老师不知道要读什么书,这确实是一个普遍现象。教师读书会可以定期向全校老师荐书。荐书的方式可以是在学校网站、QQ群上公布,也可以通過校报、校刊发布,还可以在会议上开辟荐书时间。推荐的书尽可能面向全体教师,且确实是适合老师们阅读的优秀著作。

2 教师读书沙龙。读书沙龙是教师读书会最主要的活动形式。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工作安排,每周一次、每两周一次或每月一次,沙龙的时间一般在2小时左右,当然根据讨论的情况,可长可短。举办读书沙龙要进行前期安排,要有主题、有规定书目、有读书任务、有详细计划。总之,虽然是沙龙,但不可过于随意甚至放任自流。一次有效的读书沙龙必然会使参与的人读书兴趣更浓,如果反之,就可能消解成员的积极性。

沙龙的本质是自由交流,大家可以在宽松的环境里发表各自的见解。教师读书沙龙应该有主题发言,但要注意,主题发言时间不宜过长,也不能弄成读书报告,它的目的是启发大家的思维,引领成员们积极交流。我参加过不少学校的教师读书沙龙,印象最深刻的是一次失败的沙龙。这次沙龙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主持人的主题发言成了读书报告,时间过长,让人听了索然无味,别说启发和引领了;二是主持人没有强调自由交流是畅谈,是对话,结果成员们都在念稿子。我看到这个情况后,立即发表我的意见,引领老师们放下早已准备好的稿子,开始畅谈和对话。慢慢地,心灵交流的氛围形成了,沙龙的味道就出来了!

学校校长或其他行政人员如果有时间,最好都参加读书沙龙。一则表明支持的态度,二则让参加的老师感觉“是那么回事”,三则倡导老师读书,作为学校的领导能不读书吗?

开展读书沙龙对环境是有要求的。条件好的学校都建起了教师书吧,可容纳数十人,还有专门的工作人员,可以冲泡咖啡。长沙市德润园小学还设置了一个高品位的茶艺室,有好几位老师专门学习了茶艺,平时活动时兼做茶艺师。像这样的环境,稍微布置一下,沙龙的氛围就出来了。当然,我们很多学校可能没这样的条件,那怎么办呢?我觉得,学校的小会议室、阅览室也是比较合适的,只是建议开展沙龙前稍加布置,让氛围好一些。

3 教师例会上的阅读分享。几年前,我组织了30所学校进行教师例会改革,我们以小课题的形式整体推进。为什么做这项工作?因为我和许多老师聊天时发现他们总是抱怨学校的会议多,而且觉得开会很痛苦。其实,我们都一样,都常常要遭受“文山会海”之苦。学校的会确实不少,有的一周一次,少的也是两周一次,通常称之为“例会”。这样的例会大多是校长讲,校长讲了再副校长讲,然后主任讲,几个小时,让人苦不堪言。针对这样的情况,我想:能不能改革、创新我们的会议,让开会变得快乐,成为一种享受。于是,我们大胆创新,把以往校长行政“一言堂”的格局变为老师唱主角,把“听会”变为真正的开会。有的学校的教师例会变为这样几个版块:重要新闻赏评,教师阅读分享,教研组才艺展示,经典音乐欣赏,校内新闻回顾,下周工作要点,等等。阅读分享可以是美文朗读,也可以是经典赏析,还可以是名著导读,形式不一而足,让我们教师的工作例会弥漫着浓浓的书香。

4 教师读书报告会。一学期或一学年结束,教师读书会可以举办一次读书报告会。顾名思义,读书报告会是报告读书成果的会议。但既然是教师们组织的读书报告会,应该由读书会自行组织和举办,报告会的形式也要灵活多样,不可弄得像正式的行政会、工作会一样。报告会可选择读书读得好、有成就的老师进行发言,请领导、专家进行点评,还可以与其他老师进行互动交流。这样的读书报告会,虽然是教师读书会在组织举办,但我建议学校应该高度重视,尽可能要求全体教师都参加,还可以邀请上级领导或相关专家参加。这样做,既可以让教师读书会的成员把读书的成果展示给大家(每个人都有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别忘了,这也是一种肯定自我的方式),提高读书的兴趣,又可以影响到其他未参加读书会的老师,逐渐改变他们不读书的习惯。教育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读书何尝不是这样的呢?尤其,当读书文化形成,那就是超强磁场,它会强力吸引着周边的人!

5 读书成果展示。教师读书会应该注意做的一件事就是将成员们的读书笔记、读后感、教育随笔等进行整理、汇集,择其优者推荐给杂志、报纸或出版社。这些都是读书的成果,它见证着读书是怎么样滋润老师们的心田的,读书是怎么样提升老师们的专业水平的,读书是怎么样促进教师的成长的。我们不是说没有尝到读书的甜头吗?这不就是最大、最甜的“甜头”吗?

还有诸如小型的读书交流会、教学反思研讨、小组读书共享等多种多样的读书活动,这里就不一一细说了。不管什么样的活动或形式,目标只有一个:营造浓郁的教师读书文化。我们相信,生活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读书一定会成为每一个教师的自觉!

·沙龙实录·

5月4日,《湖南教育》知常读书会与清水塘三小教师读书俱乐部联合举办了“读李镇西”主题沙龙。现将讨论的主要观点实录介绍如下。

陈林芝(株洲外国语一小老师):

教育工作者常用的一句话是“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很多引用这句话的人却没能明白什么是“爱”,什么样的“爱”可以成就教育。

什么是好老师?好老师似乎是能把学生照顾得无微不至的“超级保姆”——他们是学校里永远都闲不下来的“忙人”!窦桂梅在回忆自己刚工作那会折腾一年级小朋友时说:“我发现你越折腾他们家孩子,他们越觉得你负责。”这当然是一句玩笑话。这样的老师往往有一颗热心肠,他们的这种蜡烛式的无私奉献精神,倒在讲台上也要上完课的敬业精神,曾被作为教育界的标兵而被神化推崇。然而“超级保姆”会留下什么“后遗症”呢?学生的自理能力如何锻炼?他们的依赖心理如何克服?

除了“超级保姆”外,我们的老师还充当“超级警察”、“超级检察员”等角色,这些角色的形成是基于社会成人对于教师这一职业的认知,然而我们教育过程的主角——孩子,他们需要什么样的老师?他们需要什么样的关爱?

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大概可以告诉我们答案。这本书记录了他自己在职业生涯中的尝试、探索,他如何用爱心与学生交流,如何以爱换爱。他告诉我们,对学生的关爱不是高高在上的尊严或者是故意放低姿态的讨好,这种爱应当是一种平等的交流和接受。

李雪情(株洲市外国语一小老师):

忙忙碌碌的工作会丧失理想,阅读经典会开启智慧,让人更清晰自己的追求。阅读李镇西,我的感受很深。什么是愛学生?对于这个问题,我曾经很纠结。我总是觉得孩子的天性是玩,孩子有时候不遵守纪律很正常;在家庭作业上我也是尽量布置得少,并且对学习能力差的学生的作业质量要求也相应降低。慢慢地,我发现之前采用的那种尽可能地宽容学生的各种小错误的做法反而是一种纵容,不利于学生的成长。读了《做最好的教师》后,我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爱学生,爱学生不是意味着没有严格的要求,而是要立足学生的成长发展。教育就是服务,但这服务不是指为孩子包办一切,而是要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教会学生在学校里为其他同学服务,这样长大后才能为社会服务。

书中说到教育惩戒,对这个问题我也有着深深的困惑。面对多次不受教的学生,偶尔我也会采取一些诸如将其赶出课堂等惩戒措施,但效果并不见好。

王振亚(《湖南教育》记者、知常读书会成员):

现实中惩戒往往与体罚联系在一起,大众只要一听到惩戒,就认为教师是在体罚学生。其实这是大众对教育惩戒的误解,也是教育部门对教育惩戒应用不当的恶果。李镇西在他的书中所介绍的方法,即在班上制定一个惩罚制度,这个制度由学生、家长全程参与制定,在学生犯错后,由学生自主选择处罚自己的惩戒方式,我觉得是很值得效仿和推广的。

罗湘其(长沙市清水塘三小老师):

孩子究竟需要什么?他的错误又源于何处?犯错后的他,此刻最需要什么?教育惩戒不能只一惩了之,关键是要知道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这样才能对症下药,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周满意(长沙市清水塘三小校长):

所以说,我们当老师的,一定要了解孩子的心理,学习一些心理学,仔细分析孩子犯错的原因,这样的教育才有针对性。在爱心之外,教育也需要细心。

林莹(长沙市高新博才学校副校长):

读李镇西的书,我有一种一拍即合的感动。虽然以前我没有阅读过他的书,对他的教育理念了解甚少,但此刻,拿起他的书后,我就不愿放下。这是我第一次对教育学著作有种一口气想读完的冲动。

我是一名分管学校后勤工作的副校长,我一直在思考探索如何让从事后勤工作的员工实现自我价值这一问题,读到书中李镇西关于民主、平等对待学生的各种案例,此刻豁然开朗。在管理过程中,一定要让员工有自己的思想,同时,要尊重每个人的劳动,让每个人的价值都得到体现。

周满意(长沙市清水塘三小校长):

李镇西在书中提到:“民主不是判断真理,可是有的时候可能确实是一种专政,一种多数人的专政。”的确,民主的过程有的时候就是一种耗时费力的过程,因为它是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提出方案、全民学习、讨论听证、全民投票决定的过程,往往远远超过几个人(行政干部)在一起讨论决策的时间。再说,有的时候真理往往就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但尽管如此,在学校实施民主管理还是相当重要的。校长在管理过程中推行民主思想,不仅可以让教师在民主过程中学会民主生活的方式,还可以言传身教,让教师在与学生相处的时候营造民主生活的情境,让学生学会民主生活的方式。

有的时候,校长在决策事情的时候没有经历民主程序,往往容易使教师对学校工作产生认识上的偏差。我认为在学校管理中,尊重、理解、沟通也是一种民主。

张英玲(国防科大附小老师):

什么是好书?能与你产生共鸣的就是好书。读李镇西的书,就有这样一种感觉。

教师一定要爱学生,但李镇西的书告诉我们,仅仅有爱还不够,爱一定要讲艺术。一直以来,中国人表达情感的方式都比较含蓄。很少有老师敢于把自己的喜怒哀乐表达出来。所以,老师都知道要爱孩子,可对于究竟如何爱,怎样表达爱,却常常让我们困惑。

张雪(长沙市清水塘三小老师):

李镇西“爱的教育”对我启发很大。低年级的孩子不定型,对自我缺乏认识,他们对自己的评价是建立在老师、长辈、同學的评价上的。我常说,你怎样评价孩子,孩子就真的会成为你口中的那个人,你夸他好,他就会越来越好,你老提醒他在退步,他似乎就真的步步后退。我们总说爱学生,那我们是怎么爱的呢?我们爱的形式对吗?我们的爱带给孩子的是正面的向善的能量还是负面的消极的影响呢?

孩子们的问题背后都藏着一些令人无奈的原因,我们应该先蹲下来和孩子聊聊天,了解他们的困难,然后想办法帮助他们。只有有了对孩子的真正了解,我们的评价方式才能得当。我们才能给孩子正确的向善的引导。

李屹立(国防科大附小老师):

读完李镇西,在为他坚持自己的教育理想而感动的同时,我更明白了教师一定要坚守自己的教育理念,努力提升自我的专业素养,用民主的方式将民主精神传导给学生。

李老师非常看重班级的团队作用,他认为一个人生活的环境会对自身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他非常注重建造一个和谐、团结、民主、向上的集体。这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意识到,形成和谐的团队教育非常重要。我是一名年轻教师,在工作中常常不能理解校长的某些安排,有时甚至产生抵触情绪。读了李老师的书后,我开始尝试换位思考,遇事多想想,如果我是校长,我会怎么做,我又希望班主任如何配合;如果我是科任老师,对班主任又会有什么要求;如果我是家长,对班主任又会产生何种诉求。凡此种种,都需要我们多沟通、多交流。我们的目标都是教育好学生,那么,一个和谐的团队显然事半功倍。

李婧(长沙市清水塘三小老师):

刚参加工作时,无意中浏览到李镇西老师“教育在线”的博客,我被那亲切、朴实的文字所吸引,它给懵懂的我带来了一丝光亮。这几年,当我闲暇时、困惑时、迷茫时、疲惫时,李老师博容里的文字总能让我寻找到一些慰藉。李老师每天都更新博客,记录、分享他的幸福。受李老师文字的影响,我的书柜里教育著作也越来越多。李镇西老师给我最大的启发:一是让每一个个体在集体中找到自己的舞台,二是坚持反思、写作。

李老师还有很多教育方法触动了我,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学习他的教育思想,而不是机械地照搬他的那些方法。只有将他的教育思想与自己的教育实际和教育个性相结合,才能形成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形成自己的教育个性。

周万里(长沙市高新博才学校老师):

李镇西在《我的教学笔记》中说:“但从根本上说,教学个性绝不仅仅指某一项教学技艺别出心裁,而是指一位教师整个的教学风格……这富有个性的风格的形成,需要我们在多方面进行努力,比如实践积累,比如博览群书,比如善于采名家之长,等等。但其中最关键的一点,是善于思考,要有思想。”……想让自己进步,除开技巧性的东西外,我们更需要内在的东西。内在的东西如何来?靠阅读,靠积累,靠思考。

当今语文教材受人诟病,语文教学方法受人指责,好似人人都可对语文教学评点一二。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们不够专业。那什么叫专业?专业绝对不是照搬教参,人云亦云,面对一篇文章自己没有解读清楚便走上讲台。一个语文教师没有一定的文学、专业素养,没有一定的鉴赏能力,没有一定的写作水平,是教不出优秀学生的,那些优秀的学生是本来就优秀。李镇西倡导“文学与教育齐飞”。但这个“齐飞”并不容易,因为我们现在读书的人越来越少,教师队伍也是一样。

袁晓叶(长沙市芙蓉区东风小学老师):

我很赞同李镇西倡导的“爱心”。我与孩子走得很近,甚至亲密,比如亲亲孩子、抱抱孩子等,我常会用这些亲昵的肢体语言表达我对孩子的爱。然而同事常会好心提醒我:“与孩子们这么亲密,等他们到了高年级,第一是做这些动作不合适,第二是你身为教师的威信将很难再树立。”这让我困惑:是否师生间打成一片真的会与教师的威信、师道尊严产生冲突?教师用亲吻、拥抱等肢体行为向学生表达爱又是否妥当?我是不是做错了?

李统兴(《湖南教育》编辑、知常读书会主持人):

你没有错,错的是他们。我赞同李镇西的观点,做老师的就要与学生打成一片。

刘山霞(国防科大附小老师):

我认为,作为一名老师,仅仅只读李镇西的书是不够的。

李统兴(《湖南教育》编辑、知常读书会主持人):

读李镇西只是这次读书沙龙的主题,下次还有读陶行知、读苏霍姆林斯基等,是系列读书,当然不是只读李镇西。

孔奕元(长沙市清水塘三小老师):

读完李镇西老师《我的教育思考》,我一直在思考、观察着后进生里特殊的“你”。

面对先天缺陷的你,作为年轻老师的我总是心生几分怜悯。我曾经天真地梦想过成为你的“救世主”,开启你人生新的篇章,我幻想过和你共同创造教育的神话。可是我失败了,我甚至怀疑自己的教学能力。在数学课堂里,你时而敲打着文具盒给我们带来惊喜的一曲,时而拿着铅笔在同桌的脸上进行美术创作。我开始“讨厌”随意扯我衣服的你,开始“讨厌”你不清晰的话语,开始“讨厌”你写的歪歪扭扭的数字。

常言道:爱是教育的前提条件。开始的时候,对待特殊的你我很有爱心,可是对孩子付出爱心总是需要成本的,这些成本包括精力、时间,还有细心。可是作为老师的我,时间总是有限的,有时候觉得很累。读完《我的教育思考》,我明白:教育的童心比爱心更重要,爱孩子应该是天性流露,而不是道德使然。童心保持一天,爱心就伴随一日。我尝试着用孩子的眼光去观察这个孩子,上课的种种过激行为的原因我找到了:由于先天弱视,热爱数学的你不明白黑板上都写了什么,你为你错过的精彩而沮丧、反抗。于是,我开始引导你学会用耳朵倾听,听老师讲课,听同桌讲故事,听学校里的通知。倾听让你不再那般的急躁。我惊喜地发现,记忆力超群弥补了你视力的不足……

盲目的爱让孩子曾经一度活在我制造的溺爱圈里。因为孩子的缺陷,我无数次勉强自己宽容孩子种种本不该出现的行为。没有哪个老师可以满足所有孩子的各种需要。爱孩子,需要敏锐的眼光,这样才能发现孩子的需要。

王振亚(《湖南教育》记者、知常读书会成员):

如何教育后进生是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读了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一书,我对第八章“转化后进生”印象深刻。我被发生在后进生万同身上的曲折故事吸引了,也被李镇西的教育热情和责任心感动了。后进生必须受到关注,因为只有给了他们同样的爱、同样的关注,才能称得上是素质教育。其实,在当下流行的“抓两头,带中间”式的教育管理模式下,被忽视的不是后进生,而是中间生。因此,我建议老师们要积极改变刻板的教育管理模式,也要给予中间生应有的关爱,经常和他们谈谈心,重视他们的诉求,鼓励他们积极向上。

李统兴(《湖南教育》编辑,知常读书会主持人):

读李镇西,我认为对我启示最大的有三个方面。一是教育理想主义。教育需要理想,这不是什么大话,但在现实主义流行的今天,似乎谈理想是可笑的。教育人必须从这种庸俗的世界里走出来,树立自己的理想,并付诸切实的行动。李镇西正是这样的人,他是典型的理想主义者,但他用他的行动告诉我,一个富有理想的教育人就应该这样度过。只有如此,才会拥有一種聿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二是“常识”的普及。陶行知早就说过,小学校是大社会,大社会是小学校。但生活于学校之中的我们,似乎忘记了许多“常识”,我们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什么是民主?什么是真正的爱国主义?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对这些问题到底能知道多少呢?李镇西倡导民主教育,强调为未来社会培养有民主素质的公民,并为我们清晰解读了什么是真正的民主。另外,他还为我们回答了许多似是而非的问题,这些都是我们在教育中经常碰到的“难题”,如爱国主义。不得不说,在这个意义上,李镇西是教师中的启蒙者。三是教师的成长。李镇西的成长经历是值得我们一线教师学习的,他从一个平凡的一线教师成长为当代著名的教育家,他是平实的,又是不平凡的。他的“五个一工程”和“四个坚持”,让我看到了一种基于教师又高于教师的教育家工作和生活的方式。

资料附录

《(湖南教育)知常读书会章程》

一、成立目的

为提升教育专业水平、树立教育理想、培养反思精神,组织知常读书会。

二、入会原则

根据自愿、自觉原则,自由加人知常读书会。

三、读书要求

1 应根据规定书目进行阅读;

2 书目由知常读书会主持人与成员共同商定,书目须在要求读书前两周公布;

3 原则上以4个星期为一个读书周期,一个周期读一个专题;

4 必须有读书笔记,一个专题至少有一篇读后感或读书随笔,严禁抄袭;

5 不定期检查读书笔记;

6 每个周期与学校共同举办一次“联合读书会”,所有成员必须参加,积极参加交流,发占不能念稿;

7 不定期进行小型读书交流,可以谈读书体会、困惑,反思当前教育乃至自己的工作;

8 自由参加主持人安排的其他下校研讨活动或大型教育活动。

四、退出规定

1 本人提出申请,自由退出;

2 有以下情况,请自动退出读书会:A.不交读后感或读书随笔的;B.抄袭读后感或读书随笔的;C.不参加“联合读书会”的(请假批准的除外);D.不按规定书目读书的。

《清水塘三小教师读书俱乐部章程》

一、成立宗旨

多读书,读好书,提升人文素养,树立教育情怀。

二、入会方式

自愿报名参加。

三、活动要求

1 每月围绕主题至少阅读一本必读书和一本自选书,必读书目由会长和成员共同商定,自选书由成员自己确定;

2 建立读书俱乐部博客,定期发帖交流,每人每周不少于200字;

3 每月组织一次面对面的读书交流;

4 组织俱乐部成员参加校内外读书及其他文化活动。

四、机构组织

会长:周满意

会长职责:

1 负责制定读书俱乐部的活动计划;

2 总结读书俱乐部的活动开展情况,并对成员的读书情况进行点评。

理事:罗湘其

理事职责:

1 协助会长搞好各项活动;

2 负责读书俱乐部的日常工作,保证读书俱乐部各项活动的正常开展;

3 负责收集整理档案、宣传工作。

五、俱乐部纪律

1 读书俱乐部的成员要遵守纪律,不能随便缺席,确实有急事需要耽搁的必须向会长请假;

2 两次以上无特殊情况未按要求完成阅读任务的,视为自动退出。

作者:李统兴

第2篇:话题:教师读书

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教师首先就要知读书、会读书、爱读书,把读书作为教育生活的一部分。2007年,本刊曾登载一篇反映教师读书状况的文章,一位教育局老局长在谈及教师不读书、读书少的问题时颇为担忧。教师如果不想挤出时间读书、不能静下心来读书,又怎能培养学生好读书、乐读书的良好习惯呢?在我们到一些学校采访时了解到,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非常注意书香校园的建设,组织各种活动,建立各种机制,鼓励师生多读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那么,教师们的读书情况究竟怎样呢?教师如何进行有效地读书呢?本刊编辑部对5所中小学的230多名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并邀请到陈自鹏、霍晓宏、康万栋、陈雨亭、许付梅就教师读书问题进行指导。

教师的阅读状况

[调查导入]

一、教师读书时间的选择

教师一天的工作紧张而忙碌,上课、备课、批改作业、组织活动等已使许多教师忙得团团转,他们很难再找出空余时间读书。但在调查中,教师们仍表示愿意挤出点滴时间读书,约有82%的教师选择在晚上临睡前读一会儿,近16%的教师选择课余时间抽空看看,也有教师会在周六、周日读书。

二、教师阅读教育专业书籍的情况

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要有源源之水。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理清学科知识脉络,了解学科发展前沿信息,实现学科知识延伸、学习能力迁移。教师要成功地组织教育教学活动,还应该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发展状况了如指掌。在调查中,约有44%的教师愿意在课余时间读与教育教学有关的书籍,他们希望通过读书了解教育教学改革的新理念、新方法,从而有效指导教育教学工作。教师们阅读的指导教育教学方面的书有许多,如《新课程教学设计》、《走进新课程》、《课程标准解读》、《网络教学——教学与认知发展的新视角》、《教会学生思维》、《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学习方式多元化的实践与研究》、《给教师的建议》、《班主任必须面对的9个问题》、《小学语文教学知识问答》、《告诉孩子,你真棒!》、《教育的理想与信念》、《现代教育原理》、《爱的教育》等,还有《人民教育》、《天津教育》等教育期刊。

三、教师印象深刻的观点和话语

“教育的问题不是树大自然直,学生们需要精心的培育和呵护。”“读一部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在谈话。”“一个教师尽管教同一门课,面对同一批学生,但他在每节课上所处的具体情况和经历的过程都并不相同,每一次都是唯一的、不可重复的、丰富而具体的综合。”“教育应当依照儿童自然发展的程序,培养儿童所固有的观察、思维和感受能力。”“只有来自学生的问题,才是最能反映学情的教学依据,它理应成为我们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把学生当成班级管理的助手而不是对手。”……这些观点和话语给教师们留下很深的印象,给教师工作以启示、帮助。

[话题探讨]

主持人:教师能不能合理地安排时间,积极创造条件尽可能地多读一些书呢?

霍晓宏:一方面,教师教学压力大、空闲时间少这是现实,但这不应当成为教师不读书或少读书的借口。教师读书关键是要有读书的意识和热情,否则总会找出这样或那样的不读书的理由。另一方面,学校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出发,要尝试建立激励教师读书、学习的机制,为教师读书提供便利条件。一所学校,只有所有教师都将读书和学习作为一种习惯,使之成为工作的一部分,才会有发展的动力,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有一句话说得很好:“学校是学习的地方,更应是引发学习的地方,教师只有不断地读书学习,才能更好地理解教育,创造充满诗意的校园。”

陈雨亭:还记得我深夜读帕克·放炼摹督萄в缕泛托毂堂赖摹蹲非笞吭健淌ψㄒ捣⒄拱咐芯俊肥蹦谛挠慷母卸爰で椋茄氖笨涛揖醯米约豪肜硐牒芙胱晕液芙某溆判腋5母芯酢N揖L浇淌γ撬底约菏翟谔α耍皇奔涠潦椤N也惶庹庵止鄣悖涫滴蘼圩约河卸嗝Γ刻熘辽僖贸?5分钟的时间用于读书,关键在于你是否热爱读书。例如,加拿大著名的医学教育家奥斯勒兼任多种社会职务,日程表里排满了工作内容,但他规定自己必须在睡觉前抽出15分钟阅读喜欢的书。许多年后,奥斯勒对读书效果进行过计算。就一般的阅读速度而言,一分钟可以读300字,15分钟便能读4500字,一星期可以读3.15万字,一个月读完12.6万字没有问题。那么,一年下来,就可以阅读151.2万字。如果一本书平均以7.5万字计算,一年下来就可阅读20本书。他坚持了半个多世纪,一共读了8235万字,约1098本书。“睡前15分钟”的阅读,不但使奥斯勒的医学研究硕果累累,还让他成了文学研究家。有人说:“成功与失败有分水岭,可以用5个字来表达——我没有时间。”我认为这句话非常有道理。

主持人:在业余时间,教师还要不要加强有关教育教学理论和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呢?应该阅读哪些书籍呢?

陈自鹏:教师读书一是要读好专业书,做个称职教师。教师读好专业书,才能言之有根。因为只有掌握了本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才能游刃有余,愉快胜任。可以认为,读好专业书是做称职教师的基础。这一要求不仅应体现在教师职前教育中,更应体现在教师的职后教育即继续教育中。“活到老,学到老”,教师理应在终身教育中成为全社会的典范和榜样。二是读好职业书,做个成功教师。职业书与专业书有联系也有区别,它是教师为养成教书育人职业素养必备之理论书籍。具体应包括教育哲学、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史、教学论、教育技术学等。具体地讲,读好教育哲学,才能言之有理;读好教育学,才能言之有矩;读好心理学,才能言之有神;读好教育史,才能言之有据;读好教学论,才能言之有义;读好教育技术学,才能言之有形。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师成功与否,大多有赖于此。教师还要读好拓展书,做个博学教师。读好拓展书,才能言之有趣。拓展书是与专业书和职业书有关的一类书,如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等方面的书。读好这类书,就能使教师在教学中做到旁征博引,纵横捭阖,就能使教师真正成为课程资源的一部分,就能使教学真正动起来、活起来、立起来、丰富起来。教学实践表明,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大都是饱学、博学的教师。

康万栋:读书是提高教师教育技能技巧的关键措施。在心理学方面,要读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学校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人际关系心理学、创造力心理学、心理咨询等;在教育学方面,要读教育原理、课程与教学论、德育原理、班主任工作、教育测量评价、教育伦理学、教育政策法规、教育研究方法、中外教育史等。教师还应读点教育哲学。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教育技能技巧的形成和提高,不仅要靠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的长期锻炼,更需要有较高的教育理论修养,并在此基础上去借鉴别人的经验。教师不读书,没有理论上的认识,就不可能借鉴别人的经验和掌握教育技巧。

霍晓宏:社会形势和教育发展都要求教师作为人类文化知识的传播者,一定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在工作之余,要多读书,善思考,注重提高学科专业知识水平,汲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从而改进教学。当前,仍有不少人认为教师读书是可有可无的,而在学校里抓好考试和分数才是实实在在“有用”的东西。作为教育者,我认为教师不仅要读书,而且要读那些影响教育教学观念和行为的书。这些堪称经典的教育著作,可以使教师们从有限的、狭隘的教育经验之中跳出来。日本人年平均读40本书,韩国人年平均读7本书,而中国人年平均仅读0.7本书,这是非常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认为,要缩短中外教育差距,最终还得靠提高教师的素养,不仅是某门学科方面的素养,而且是整体的文化素养,包括责任心、爱心等。教师的知识面应该宽泛一点,文科的教师应当学点自然科学,理科的教师应当学点人文科学。教师在这些方面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很大程度上要通过阅读来实现。因此,教师们必须通过读书来发展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实现教育的梦想和自己的人生价值,让生命因读书而精彩。

[观点延伸]

“教育思想和态度是教育方法和技巧的灵魂。教育思想是教育技巧得以在其中插翅飞翔的空气。教师若不读书,若没有在书海中的精神生活,那么提高他的教育技能的一切措施就都失去意义了。”“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知识的大海。”读书是教师的终身备课。备课可以分为直接备课和间接备课,间接备课贯穿教师的终身,称之为“终身备课”。终身备课就意味着“终身与书籍结成友谊”。书读得越多,知识就越渊博;知识越渊博,直接备课的时间就越少。读书就是最好的备课。李镇西老师说:“我之所以取得一些成就,可能是比别人早读了一些书,多读了一些书。”说到教师的教学观念及业务素质,可能也该说一句“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王栋生老师如是说。

教师读书的书籍选择和阅读方法

[调查导入]

一、教师业余时间阅读情况

在调查中,教师们业余时间读的书籍中,除教育教学方面,还涉及文史、家教、计算机等诸多方面。通过阅读《论语》、《文化苦旅》、《于丹〈庄子〉心得》、《史记》、《细节决定成败》等书籍,《读者》、《青年文摘》、《意林》等期刊,教师们感悟到阅读生活的美好和作为育人者应坚守的道德情操以及在各种情况下应持的工作状态。对教师们影响最深的话语有:“真正的仁人志士不怕生活上的贫困,怕的是精神上的潦倒。”“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三人行必有我师。”“学习创造未来。”“知识是进步的阶梯。”等。

二、教师读书方法的选择

调查显示:在读书的方法上,教师们各有心得,约有23%的教师选择对有的书进行浏览,有的书选择精读。还有的教师选择反复读、带着问题读、先看目录再细读、默读、背诵、读后进行反思。近39%的教师在读书时,边读边做笔记。

三、教师思考读书的意义

在被问及读书的收获时,教师们感慨颇深,如增长了知识和技能、学习了有效的教学方法、感悟到生活的意义等,教师们说越读书越发现需要充实自己。

[话题探讨]

主持人:在众多的书籍中,教师应选择阅读哪些书籍指导自己的教育生活,使自己永葆昂扬的生活志趣?

陈自鹏:教师要慎选书籍。书有良莠之分,益损之辨。教师所读之书乃至指导学生所读之书,当是好书。名人论读,给我们教师以启发和借鉴。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高尚的人谈话。”读好书,使人充满正气,变得伟大、崇高;而坏书则坏人心地,使人变得猥琐、卑贱。托尔斯泰说:“理想的书籍是智慧发掘的钥匙。”好书使人明智、启人灵感;而坏书则使人封闭、陷入混沌,是人走向愚昧世界的起跑线。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好书是优质的精神食粮,它给人以享用不尽的滋养,使人精神焕发,不断走向辉煌;而坏书却如荼毒生灵的砒霜,使人心力枯竭,让人枯骨碎肠。惠普尔说:“书籍是屹立在时间汪洋大海中的灯塔。”好书能使人从迷雾中走向光明,给人指明前进奋斗的方向;而坏书却使人精神迷乱,变成迷途的羔羊。与坏书为伴,无异于与狼共舞,自取灭亡;而与好书为友,则处处得益,天天都能沐浴明媚的阳光。教师要读好励志书,做个幸福教师。读好励志书,才能言之有情。励志书有很多,如名人传记,名师传记等。这类书能够让人产生一种职业信念、职业理想、职业热情、职业境界。教师是学生的榜样,他的一言一行都为学生所模仿、所映射。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努力提高自己的觉悟水平,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履行职责,实现价值,完善自我,成就自我,使自己的人生在师生的共同成长中得到幸福的延伸。

康万栋:读书可以提升教育的理想和信念。教育不是简单的操作性、技术性行为,而是基于信念的事业。教育信念确立的基石就是对于社会的理想和人生的理想。教育因为有了理想才有了方向,教育有了信念才有了灵魂。教育因为有了理想和信念才更具有感染力和感召力,才更能推动人、鼓舞人。理想信念可以提升教育的高度,而读书可以提升理想和信念的高度。教育就是爱,爱就是教育。因读书而提升的核心内容是爱心教育的理想信念和社会良知、社会责任心,这是一个“真正的教师”的精神底色。张大千说:“作画如欲脱俗气、洗污气、除匠气,第一是读书,第二是多读书,第三是有系统、有选择地读书。”成都高新区实验小学校长陈光前说,“决定一个人品位和境界的,是他的胸怀和内涵,而影响一个人胸怀和内涵的,则是他阅读的数量和质量。”生命因读书而充实,人生因读书而精彩。

主持人:在有限的读书时间内,应如何提高读书的效益,做到善于读书呢?

霍晓宏:读书要有选择。有些书需要精读,即读书要用心,玩味、揣摩、咀嚼、品味、感悟,这些都是古人用于介绍读书的用词;有些书可以略读,即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择其重点,有针对性地阅读;有的书可以浏览,即用最短的时间,把握书籍的主要内容,或做些摘录。读书要有方法,如作摘录和批注。毛泽东同志读书便喜欢随读随在书中做些勾画,写出自己的心得。他读后留下的《二十四史》《随园诗话》等也是后人研究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参考资料。读书要和思考、探究结合起来。我们读书不是为作装饰,而是要为我所用。要一边读一边思考,努力形成知识的内化。读书要善于交流,教师之间、师生之间、朋友之间,交流读书体会,可以深化认识。

陈自鹏:教师读书应该努力做到“四读”,即痴读、持读、耻读、炽读。一是痴读。众所周知,做教师就意味着选择淡泊、宁静、无私、奉献。因此,教师读书只有祛除功利、淡泊明志、耐住寂寞,一书在手,专心致志,醉于其中,这书才越读越有蕴味,越读越有意义,越读越有收获,越读越有长进。二是持读。读书是件快乐的事情、幸福的事情,但如果朝三暮四、见异思迁,也难以读出书的真谛,难以把握作者写作的初衷。读书同时又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如果不是这样,古人何至于“头悬梁、锥刺骨”?可见,读书遇到困难时,方显读书人之英雄本色。正像梁启超所说的那样:“无论事之大小,必有数次乃至十数次之阻力,”“其事愈大者,其遇挫愈多,其不退也愈难,非至强之人,未有能善于其终者也。”教师读书也需要毅力,需要持久的力量。三是耻读。读书光荣,耻从何来?意思是说,读书应怀有愧疚之情、虔诚之心。周恩来同志曾说过:“一物不知,学者之耻。”身处知识爆炸的年代,面对浩瀚无边的知识,怎么能够学有所成?另一方面,看看别人,对照自己,是否还有不足,是否还有差距?教师只有发奋苦读,才不会落伍,才能心安理得地说:我站在了社会发展的潮头上,我是一个地道的现代人。因此,觉耻才会有苦读的动力。四是炽读。读书需要激情,需要执著,而激情和执著正是来自于读书之中。培根曾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读书能够塑造人,渐渐地,你发现自己变了,没有了昔日的旧你,却有了今日的新你。于是,读书的激情变得愈来愈炽热了。此时,已是欲弃不行、欲罢不能了,书便成了你终日难以割舍的伴侣。痴读致诚、持读致精、耻读致动、炽读致情。教师做到“四读”,便会更加热爱教师这份职业,便不会有职业疲劳和职业倦怠,便会真正成为一位称职教师、成功教师、博学教师和幸福教师。

主持人:对教师的具体读书方法有何建议?

康万栋:第一,要读“书本之书”与读“生活之书”相结合。读书与自己的教育教学相结合,带着对实践的关照和思考去读书,将读书中形成的有价值的思想和认识,自觉运用于实践的改进和提升,使读书与教育相得益彰。第二,读书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贵乎疑”,学思结合是我国读书的传统。“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书也要站直了读,跪着读,和不读书差别不大。读书时既不能让作者“死”了,也不能让读者“死”了。读书要三个“三七开”。准备阶段:七分专,三分杂;七分精,三分泛;七分读,三分疑。研究阶段:三分专,七分杂;三分精,七分泛;三分读,七分疑。三分读即读作品、读作者、读社会;研究作品,知人论世。七分疑即一疑作者观点何以形成,二疑作者观点有无变化,三疑其他学者有无类似发现(观点),四疑多少学者对此认同,五疑多少学者表示异议,六疑当时社会有无反应,七疑时至今日价值何在。第三,读书与分享交流相结合。“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读书是“与世界对话,和名师交流,拜专家为师,以学者为友”。创建交流的平台,形成“学习共同体”,建设学习型组织。第四,读书与研究写作相结合。读书、实践、写作(研究)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教师的写作具有“日常性”和“叙事性”特征。实践、读书、研究(思考)和写作的有机结合和同期互动,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霍晓宏:读书的形式复杂多样,读书的精彩不胜枚举,但变化之中也存在着规律性。教师必须了解知识信息变化的规律,摸准教研教改的热点、焦点,发挥自己的优势,坚持不懈地读书自学,同时结合自身的智慧和经验,以达到最佳功效。关于读书的方法,我觉得无外乎两点,一凭勤奋和毅力,二靠规律和方法。凭勤奋和毅力可以水滴而石穿,靠规律和方法能够事半而功倍。具体来说,应该讲究读书的方法,学会智慧地阅读。

[观点延伸]

读书的方法有很多,要因人而异。读书有没有捷径?严格地说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因为读书要下苦工夫,有一定量的时间作保障,付出一定量的脑力劳动。对一线教师来说,每天要做大量的工作,要在有限的时间提高读书的质量,就必须有所选择,同时制定切实可行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教师要有追求专业成长的强烈愿望,这是促使教师通过读书提高自己专业水平的内因、内动力,如果教师没有这个内因和内动力,就不能真正有效地促使教师主动、有效地读书。为此,学校应当为教师读书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如开展相应的活动,给教师提供展示才能的机会;通过培训与辅导等形式,给教师提供专业成长的技术指导;制定与教师专业成长相适应的激励性制度和奖励性政策等。这样,才会形成适合教师专业成长的生态环境。

教师和学校该如何去做

[调查导入]

一、学生希望教师读什么书,怎样读书

为了更多地了解教师的读书情况,我们在调查问卷中还设计了一个问题:学生对教师读书有什么期望。约有37%的回答希望教师博览群书,心胸和视野开阔。学生们还希望教师读书后要与学生分享,读了一本好书可以向学生推荐,希望教师将书中的做人道理用浅显明白的话语告诉学生。

二、教师读书的途径与渠道

调查反映,约36%的教师选择网上读书,近48%的教师表示遇到好书愿意购买,近42%的教师在图书馆借阅图书。

[话题探讨]

主持人:教师好读书、读好书,更应将读书延伸拓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进而引导学生进入读书的世界,建设书香校园,学校和教师应如何做呢?

陈雨亭:读书意义在于充实、丰富和发展我们的精神世界。内在自我充盈、善良的教师才更可能以自身的魅力感染学生。教师如果没有对自我内心世界的理解与洞察,就好比未学过躯体解剖的外科医生,因缺乏内在的引导而常常不知所措。而且,读书还能帮助教师生成新的参照系,使他们在反思教育和教学时,不会感觉困难,并帮助他们不断地拓宽学科教学的深度和宽度。我曾经做过八年的中学教师,之后读了六年的硕士和博士,那段时间里,我读哲学,读精神分析,读各类教育教学理论。走出校门以后,我又开始大量阅读中小学教师和校长写的书。那个时候,读薛瑞萍老师的《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读李希贵老师的《学生第二》……读书使我迅速地以一位研究者的身份重新回到了基础教育的实践中。

许付梅: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我校确立了以营造学校、家庭和社区书香文化共同体为办学特色,使学生生活在由学校、家庭和社区三个支点构成的和谐文化环境氛围中,在书香文化的熏陶中健康成长。在“文化共同体”的打造中,我们把教师作为主体,把教师读书作为“切入点”。一个博学的教师,必然会影响和带动学生的爱好乃至改变社会风气,当书籍成为教师至爱时,便不自觉地影响到学生。教师的读书爱好决定着一个班的班风,进而决定着学校的校风。正确、高尚的教师文化和教师形象,对于形成健康向上的学生文化起着不可估量的教育作用,它有助于使学生产生价值认同,继而自觉地去学习和仿效,它甚至比直接的教育过程更具感染力,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教师的人格魅力之所在。为了让师生读书落到实处,学校开展了系列活动:一是制定教师学习、培训计划,定期写读书笔记、感悟和随笔等;充分利用校园网、校报、广播等,为师生课外阅读提供导读和信息服务,创设发表心得、习作的平台。二是以创建市级“语言文字示范校”为契机,开展“四个一”读书活动。三是确立了“发展小学生读书能力,营造书香校园”的科研课题,用科研带教研,提高师生文化品位。四是发挥校内优质资源的作用,开展班级特色阅读活动和“蓓蕾”社团兴趣读书活动。教师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营造读书氛围。五是举办名家讲座。师生共同参与“我和好书共成长”系列活动,让教师们体验到读书活动带来的教育魅力,让学生体验到读书境界的美好。六是开展“四同读书”活动,即同上一个名著网,同看一本书,同背一首诗,同过一个读书节。七是积极参与社区举办的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让书香弥漫到家庭,飘逸到社区。学校发展的真谛是学校文化的发展,而办学品位的提升,必须依赖于学校文化建设。因此,为提高教师素质,我们提倡教师要“多读、善思、勤写”。读书活动,让我们看到了众多因读书而成功的教师,众多因读书而快乐的孩子,众多因读书而和谐的家庭。

结语:在现实中,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抱怨:新课程实施后,课越来越难上了;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了;教师越来越难当了……的确,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化的不断推进,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也日益“苛刻”。新时期的教师要求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也要加强自身的学习,不断更新自己、丰富自己、成就自己,要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同时,走专业化发展的道路,实现“双赢”。面对这一目标,教师不读书、不学习,就无法实现。教师本身不喜欢读书或很少读书,当然就不会鼓励学生去读书,至少缺乏引导学生读书的意识,久而久之,教师不要求学生读书,学生们看不到教师读书,学生自己自然也不读书了。这是一个可怕的现象,正如前面所说,“学校是学习的地方,更应是引发学习的地方”,作为教师,如果满足于自己已有的知识,停滞不前,那么如何能够给学生树立榜样,如何“身教”?一个不读书的民族,不会成为优秀的民族;一个不读书的国家,不会成为真正发达的国家。教师的素质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素质,因此,提倡教师读书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教师读书应该渗透到教师专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随着教师专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和延伸。我们拥有书的世界、书的海洋,我们要做的是辛勤开发、研读领悟和快乐分享。让教师的教育生活因读书而充实,因读书而精彩。

(责任编辑张嵘)

作者:张 嵘

第3篇:《致教师》读书心得

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的新作《致教师》为大家推荐。教育生活中,各类繁琐的问题究竟有没有根本性的解决方案?《致教师》读书心得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致教师》读书心得一:

读了朱永新老师的《致教师》后所引发的一系类感想。

关心、关注、关怀每一个学生,是每位教师应该保持的工作作风。

但现实生活中不是每一个教师都能做到。

应该说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每一个学生都应该享受到教师公平公正的教育。

教师应该一视同仁。

由于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们对待学生总有不同的态度和心情,他们总是偏爱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歧视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好”学生犯错老师总为其开脱,“差”学生犯错老师们总认为是学生的不对。

因为,成绩好的学生能给教师带来成功的喜悦,教育的希望,职业的幸福感,而纪律差成绩差的学生总是让教师花更多的时间而没有得到半点的快乐和安慰,他们总是让教师操心,让教师失去职业的成就感。

因此,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个学生,说来容易做到难。

只有公正平等地面向全体学生,公正平等地看待每一个学生,我们才会赢得学生的心,我们的教育才会有说服力,有感染力!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应该怎么做到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呢?

首先,要一视同仁,正视差异。

作为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长处和不足,不要轻易地看不起自己的学生,今天学生学习不行并不代表明天他不行,我们的学生几年后发展的差异是非常大的,当他们在学校的时候就应该给他们公平公正的待遇。

第二,要学会体谅和宽容。

学生的身心正处于一个成长的时期,教师需要设身处地从学生角度考虑他们的感受和行为,要体谅学生,同时对学生身上发生的一些不尽如人意的事情,要给予宽容。

第三,要给学生提供多样的发展机会。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个体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智能结构形式,即都具有自己的智能强项和弱项。

这种差异并不表现为好坏、高低、贵贱之间的差异,而是多样化的表现。

每一个学生都有其自身独特的价值,在教育教学中应该承认差异、适应差异、追求多样性,尽可能的提供适合学生发展的机会,保证学生有机会获得适合其特点的教育。

第四,要多鼓励少批评,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我们当教师的都想得到领导的表扬,何况我们的学生呢?学生经常性地得到教师的表扬,就会充满激情去争取更大的进步;如果每做一件事都得不到承认和肯定,就会丧失信心,失去前进的动力。

作为教师不仅要表扬表现好成绩好的学生,更要创造机会表扬平时表现不好成绩不好的学生,他们的进步更难,他们的一点点小进步教师就要敏锐地去发现并加以表扬与肯定,这样长期加以关注学生自然会养成良好习惯,各方面的表现就会不断地好起来。

《致教师》读书心得二:

书是我们的好朋友,对我们扩大视野、增长见识、丰富积累、提高素质,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世界本来就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抉择,但不需要为压力过重而苦恼,更不需要为了失败而哭泣,也不要让事情来主宰我们,而是要用积极的态度来主导、推动事情往更好的方向进展。

作为教师:

成功就是不断超越自己,就是“做最好的自己”。对此我的理解就是每个人都有成功的机会,形式不同,成功的意义也不同,不要去在乎世俗的模式,只要自己努力去实现理想,并且每天都在向理想靠近,就是成功。成功的标准并不是单一的,社会给每个人提供了不同的舞台,只要在自己的舞台上将自己的价值发挥到极限,无论是令人瞩目还是平凡普通,都是成功。当然,在现实社会中或许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无法实现的梦想,我们的理想和现实永远存在着差距。而许多事情是我们无法改变的,我们所能做到的就是改变心态,调节情绪,改变思考方式,不断超越自己,努力让自己的生命充分燃烧,做最好的自己。

作为一名教师,工作经常陷入一种疲劳的状态,经常会被学生的问题搞得自己觉得很累,我知道这不应该是年轻老师应有的心态,但是总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总是会被学生不如意的表现所影响,开始经常抱怨这,抱怨那,甚至开始怀疑自己到底适不适合教师这个职业,刚参加工作时的热情减少了,这种心情影响到我的生活和工作,受李老师的影响,“既然只能当老师,那么悲悲戚戚是当,高高兴兴也是当,我当然选择后者!”

是啊,开心是一天,不开心也是一天,为什么不天天开心呢?可是,每天出现的让人头疼的事情,让人头疼的学生,怎么能高兴得起来呢?

我经常想:多想孩子们可爱的地方,尽量把课上好,尽量和他们一起玩儿,这样孩子们就会越来越爱自己,每天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环境中,又怎么能不高兴呢?

多么简单多么朴素的道理,为什么我当初就没想到呢,想想我们在工作学习中难免会与人产生摩擦,如果我们只盯着别人的错误,那么只能让矛盾越来越激化,但是我们如果想别人的优点,就会使我们很快的冰释前嫌,问什么同样的问题发生在学生与老师的身上就这么不可调和呢?其实还是缘于“爱”,如果我们给学生多点,再多点的爱,对于他们的错误我们都用理解之心,包容之心,责任之心看待,而不去苛求他们像成年人那么懂事,师生关系会不会更和谐一点呢?在众多的压力与竞争下,要保持积极的心态,不论遇上什么困难都不要气馁,积极心态战胜一切困难,一样可以做到优秀。

事实证明,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一个最好的自己,都可以做到优秀。我们更不必为自己赶不上别人而太过自责,也不必因为境遇不好而太过感伤,怨天忧人。我们所需要做的,是追随自己心灵的选择,不求其他,但求做最好的自己。我们就会变成一个更美好、更大度、更成功的人! 《致教师》读书心得三:

朱永新先生作为新教育实验的发言人,其教育思想引人深思,这在《致教师》一书中有明显的展现:前言中有一首诗:“……教师,不是春蚕,教师的固步自封才会作茧自缚,心灵的成长来自每个季节……”“我是教师,以现在求证未来,让生命幸福完整。”让我甚是喜欢,因为它道出了我的心声,与我心有戚戚焉。

朱永新曾指出:新教育的目标追求就是追求理想,超越自我。只有追求理想,超越自我,才能培养积极的认识态度,才能真正地做到让教师,学生和学校一起成长,我们认为参加我们实验的所有的学校的老师都应该有自己的梦,都应该给自己有一种挑战自我的勇气,有一种超越自我的一种精神。每一个老师,每一个学生都要成功,每个学生都要找到成功的感觉,相当部分的老师和学生都能够成材,最后有大的成就。每个老师都要成长,相当多的人能够成功,有一部分人能够成材,成就。所有实验的人都要感觉到自己在不断地进步,在成长着,成长并快乐着。这是我们追求的一种境界。

而我们该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致教师》一书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

《致教师》的每一篇文章,均由一个一个具体的问题开启,传递着普通基层教师的境遇与困惑,苦恼与疼痛。那些提问者,有的是刚刚走上讲台的新教师,有的是遭遇职业倦怠的老教师;有的奔波于城市,有的坚守于乡村;有的教语文,有的教数学……每一个提问者,都意味着不同的成长环境,不同的人生经历,不同的生命叙事。因为他们的存在,《致教师》中的“教师”不再是空泛的职业人群,而是一个一个鲜活的“人”。里面的问题与话题,哪一个都逃不出教育与生活的庸常。就像擦亮星星上的灰尘一样,朱先生以他的文字不断擦亮“教师”二字。

全书共分四辑,即“给我一个做教师的理由”“借我一双好老师的慧眼”“愿我书写一部教师生命的传奇”“让我们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前三辑共收录先生与一线教师对话的46封问答式书信,最后一辑收录自XX年以来先生为寄语新教育同仁的5篇年度致辞。他用朴素却不乏生形象的语言回答一线普通老师最关心最困惑的问题:“如何学会思考?”“如何进行专业阅读?”“如何应对自己不如学生的困境?”“如何保持教育热情?”“如何享受你的教育生涯?”“如何尽快成长为名师?”“如何在压力下坚守?”“如何对学生一视同仁?”“如何让自己越来越坚定?”

总的来说,书中朱永新老师提出了以下几点:

最近的空余时间,都是在读《致教师》这本书,书名很吸引人,内容都是解答一线教师工作、生活中的困惑,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案例针对性的加以剖析、深究。书中教师的问题、疑惑、故事等都是我们教师身边所遇到的,所思考的,所疑惑的,所发生的,读了之后,收获很大。

很喜欢书中的这一句话:“教育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相信孩子与学生,相信他们每一个人都能够书写自己的精彩;就是要发现孩子与学生,发现他们的潜能与个性,让他们真正的成为自己。”“如果不能对学生一视同仁,那么教师最需要关注的,恰恰是那些缺乏关注、不惹人怜爱的孩子。”

作为老师的我们,遇见的孩子实在是太多了。聪明漂亮,乖巧懂事的,往往是我们最喜欢的;成绩不好或纪律不好、特别是品行不好的那些问题学生,往往是让人喜欢不起来。其实,这些孩子的背后有着无数的潜能和优点,如果我们整天看到的全是他们的缺点,永远是无休止的批评,只会让他们变得越来越糟糕;如果换个角度,细细观察,却能发现再后进的学生也有他自身的优点,假如能够把优点加以放大,给予他们自信,给予他们希望,定能让他们收获一个更美丽的童年。

班里的小铭,纪律不好,让人头疼,却发现他热爱劳动,每次有值日生生病,他总是第一个举手说“我来帮他扫。”于是,顺理成章的,他成了班里的生活小老师,负责发放筷子等,当上班干部的他,果然不一样了,还经常提醒别人要遵守纪律。另一个小承,成绩不好,纪律不好,但他生活自理能力强,还非常懂礼貌,每天都是自己上学和回家,每次看到他脖子里挂着的钥匙,批评的话会变成关心的话,慢慢的,学生和我关系好了,就不会在课堂上捣乱了。班里还有一个小景,一年级时成绩很差,作业不写、上课讲话,每节课都搅坏我的好心情,然而有天数学课上,黑板擦不见了,全班孩子都帮着寻找,突然,这个学生冲上讲台,趴在地上,全然不顾满地灰尘,从角橱底下取出黑板擦交给我,短短几秒时间,孩子善良质朴的天性打动了我,从那以后,我让他每天数学课前帮我开投影机,他对这个从未有过的“待遇”也很吃惊,很高兴地接受了任务。之后的数学课上,各方面的表现开始一点点进步,每一个进步都会给他鼓励,现在看看,似乎这孩子还挺可爱。学生没有贫富贵贱之分,他们需要老师平等的对待。尤其是缺乏自信和关爱的孩子,老师的鼓励,能让他感受不一样的温暖。

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班里的每个学生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你给他一个舞台,他就能还你一个精彩;你给他一点空间,他就能为你创造无数辉煌。作为教师,就是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别之处,一旦孩子发现了自己,找到了自我,他就会爆发出我们难以想象的能量。“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这些新教育的理念,我会一路学习下去。 杨沫笑发表于XX-06-20 《致教师》读书札记

1、教师职业大致有四种境界:第一,是让学生瞧得起的老师;第二,是让自己心安的老师;第三,是让学校骄傲的老师;第四,是让历史铭记的老师。

2、20xx年9月22日香港大学把“荣誉院士”称号授予了外号叫“三嫂”的82岁扫地老太袁苏妹。“三嫂”从未接受过学校教育,也不知道什么是“院士”。她一生只会写5个字,也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曾在港大食堂服务44年,担任服务员及厨师。她对住宿生的照顾无微不至,除起居饮食,也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是“宿舍灵魂人物”。有学生发烧,她会主动送药、煲粥;学生温习功课至深夜,她会为其预留晚餐;学生遇到烦心事,会找三嫂倾心交谈??多数时候,三嫂只是耐心地听完故事,说一些再朴素不过的道理,如“珍惜眼前人”“将不开心的事忘掉”等等,或是请他们喝瓶可乐。在颁奖台上,这位82岁的普通老太太被称做“以自己的生命影响大学堂仔生命”的“香港大学之宝”。

3、教育生活:共读共写共同生活。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二十一世纪教育委员会在报告中明确提出,教育:必要的乌托邦。

5、宋代哲学家张载:志大,则才大,事业大;志久,则气久,德性久。

6、台湾天下远见出版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高希均:自己再忙也要读书,收入再少也要买书,住处再挤也要藏书,交情再浅也要送书。

7、人类有两种风景:自然风景、精神风景。行万里路,看自然风景;读万卷书,看精神风景。

8、教师应该有三历:学历、经历、阅历。学历象征着学习的时间和旅程,是外在的符号;经历是人生的履历,是走过的路程;阅历是阅读的过程。

9、阅读书目:(1)专业书(2)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相关的书(3)传记类的书。《乔布斯传》《林肯传》《居里夫人传》《毛泽东传》《我的生活故事》《第56号教室的奇迹》《窗边的小豆豆》《夏山学校》《我是大西洋来的飓风》等。(4)管理类的书。《从优秀到卓越》《如何改变世界》等。(5)文学作品

10、韩国总统朴槿惠:要走得快,就一个人走;要走得远,就要一起走。

11、有人问物理学家李政道怎样治学的,李政道说:学问,学问,要学“问”。只学“答”,不学“问”,非“学问”。

12、普列汉诺夫: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

13、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是善于学习最显著的特征。学习的品质,也在于问题的质量。

14、四叶草,据说是亚当、夏娃从伊甸园带入人间的草,每十万株三叶草中才有一株四叶草。第一片叶子叫希望,第二片叶子叫付出,第三片叶子叫爱,第四片叶子叫幸福。三叶草常见而四叶草不常有,所以幸福不容易。

15、受欢迎的老师三要素:一是换位,换位思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二是尊重;三是互惠,讲一点奉献精神。

16、尼采: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处不在枷锁中。

17、教室文化:教室名字、班徽、班旗、班歌、班诗、班训、班级誓词等。

18、法国思想家布律耶尔:用感情生活的人,生命是悲剧;用思想生活的人,生命是喜剧。

19、瑞典教育家哈巴特:一个父亲胜过一百个校长。

20、“父母”取代“家长”的称谓。《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提到“父母”之意共9处,8处用了“父母”,仅在第39条中用了“家长”,即“责令其家长或其他监护人加以管教”。

21、南怀瑾:教育从家教开始,学校不过是帮忙一下。

第4篇:《致教师》读书心得

新教育强调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这既是对教育终极意义的思考与追求,也是对当下畸形教育提出疗治的愿望与计划。

他告诉我们,教育既要满足学生最基本的需要。如安全的需要与被爱的需要等,更要促进学生萌发高层次的需要,如爱他人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社会认可的需要等等。新教育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实现人的全面和谐的成长,能够让每个受教育者获得成功的智力,整合的智慧,高尚的德性,丰富的情感。

在他眼里,教师不是春蚕,不是蜡烛;不是一个隐喻与一个标本,更不是灵魂工程师,教师就是教师,每天都在平凡与神圣中穿行,他生命的价值在于以现在求证未来,让生命幸福完整。

幸福与完整,成为新教育最为饱满的两枚理想种子。因为它们的存在,教师挣脱一切标签脸谱与定型,悄然还原成真实的生命,真实的人,以幸福成全生命的人。

如何做一个幸福教育的人呢?

1、要对教育生涯充满理想

幸福是什么?幸福是一种动态的追求,反映了人的当下的一种心态。而教师的幸福又是什么?教师的幸福就是:心中有盼头,手中有事做,身边有亲友,家中有积蓄。如果仅仅把教师当做一种职业,那么在当下,它可能未必是一种让人感到轻松愉悦幸福的职业。

如果没有理想,任何一种职业都会是无趣的,更何况是教育。教育不能没有理想,有理想的教育注定精彩纷呈。教师职业毕竟比其他职业有更多憧憬,因为我们的工作对象是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孩子。也许我们的工作不像一些人说得那样有诗意,但是当我们想到,我们的工作会在不久的将来起作用,就能使我们感到美和幸福。看到那些参天大树时,常常想到曾经它们和所有的树都一样,曾经都是株幼苗,在经历了百年、千年后,依然挺立于世,让所有人都能接受它的庇荫,让所有人敬仰它的活力。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同每一位诗人那样,都是因为有梦有理想,有梦有理想的教师才能教育出真正的人。

当生活没有梦时,生命的意义也就完结了,教育也就没有了意义。在中国教育的现实中,教师的忙与苦是勿庸置疑。教师的工作涉及教材分析、课堂教学、班级管理等多方面的工作,还有教育活动中的突发事故太多,问题学生层出不穷,只有当你理解了记忆的方法与过程,才不会为学生背不出课文而生气了,你也就不苦了;当你理解人的能力差异和发展差异,理解了所谓差生的形成过程时,就不会为差生的存在而生气了,你也就不累了;当你理解了少儿多动症时,就不会把学生的动当作对上课的反抗,也不会简单地对自己教学能力的产生否定,你也就幸福并快乐着。恨铁不成钢,这个恨是不理性的爱,因为教师没有掌握铁如何成钢的规律;从专家型教师身上可以看到,他们面对教育教学事故时,是那么的自信与从容,是那么的驾轻就熟。这是因为他们见多了,把握了规律,从而让事故变成了故事。

2、 要有自己的特性

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具有远大的理想,不断的给自己提出追求目标,同时又要有激情,要善于认识自己,发现自己。

今天的教师应该有自己独特教学个性。那就是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思路和主张。老师要善于发现自己的个性和业务方面的独到优势,在夯实自己教学能力的基础的同时,培养出自己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教学个性。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学生个性,要求老师对于自身要有清晰的认识,并善于不断调整自己的定位,在学校环境和个人条件之间寻求平衡。当今教育,教师最缺少的就是独立人格和自由精神,导致培养出的孩子千人一面,缺乏创新能力和独特气质。教学个性本身就意味着创造力。

3、 要对学生一视同仁

人与人之间的智力、才能、学习成绩、性格特点、家庭经济情况等等存在着客观差别,但每个人的尊严和权利都是绝对相等的。作为老师要有一颗平等之心,对学生必须一视同仁,公正对待每一位学生,使全体学生得到发展。

一个老师通常要面对几十甚至上百个学生,学生性格有好有坏,成绩有优有劣,能够关注每一个学生,并爱护每个学生,是这一类老师所具备的能力。把学生当学生看,把人当人看,不惟成绩论素质,不惟喜好论好恶,不惟家境论高低。有人说,关注每一个学生,就是要做到关注成绩最差的学生。我想补充一句,关注每一个学生,也要做到关注你最讨厌的学生。

我们要做的就是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别之处,一旦孩子发现了自己,找到了自我,他就会爆发出我们难以想象的能量。这让我想起了皮格马利翁效应 :当教师受到实验者的暗示,不仅对这些资质平平却被实验者认为是未来的花朵的学生抱有期望,而且也会有意无意地通过各种态度、表情与行动方式将这种暗含的期待微妙地传递给他们,其中包括更多的提问、辅导等。当这些学生获得期望的信息后,也会产生鼓励的效应,更加努力地学习。长此以往,不仅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近了,学生对自己的期望和对老师的感激与回报也会逐步提高。

第5篇:致青年教师 读书心得

一切只道是寻常

——《致青年教师》读书心得大学毕业走进小学来任教,紧张、惊讶、欣喜、惶恐„„小学这个地方既陌生有熟悉:大学期间我接触的理论知识以及教育实习全部都是和中学相关的,所以小学的教学对我来说是令人措手不及的;但是回顾长达10多年的学习生活,学习到知识最多最快乐的时候就是小学阶段,这里有我成长的最初印记,是记忆中最熟悉的地方。

可是,当我面对这些一年级的小朋友的时候,真的是力不从心,缺乏自信心,不知道该怎么来带他们,更不知道该怎样能够让他们健康成长。彷徨过、无奈过、焦急过、害怕过„„胡思乱想是最大的魔鬼,不做永远都找不到解决的办法,冥想只是在给自己增添烦恼而已。我经常和自己说:“做吧,做了才知道行不行。”慢慢地开始带着学生们跟着感觉向前走,慢慢才发现用心做至少不会做错,慢慢地感觉到原来全班的孩子都在帮我,出现一个问题我没有解决好时,学生们会说:“老师,我觉得这样做会更好。下次让他们这么做吧!”说句心里话,我其实特别感谢这些学生,让我觉得第一年的带班工作很快乐。

作为一名新教师,被家长质疑是很正常的事情。家长的质疑会让我更快地成熟起来。然而,对于一个缺乏经验的人来说,不知道该怎么讲课,不知道该怎么管理班级,不知道该怎么与家长沟通,不知道怎么来提高学生的能力„„太多的不知道摆在自己面前,虽然师傅很照顾我,在很多事情上都给予指导和帮助,但是那毕竟是师傅教的,不是我自己的,属于自己的方法还是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中摸索总结出

来。在我还没有总结出方法之前,就只能跟着“感觉”走。所谓“感觉”,就是回忆我在小学生活中的一些想法,按照常识来引导他们。比如,“不喜欢这个老师就不会爱上这门课,成绩也不会好”,这应该是所有学生共同的心声吧。可能是我和学生们的年龄差距小,所以喜欢把他们当做朋友们来看待,我会很自然地把自己的喜怒哀乐表现给他们看,经常和他们谈论动画片和游戏的话题,也喜欢和他们来比拼才艺„„所以学生们也把我当成朋友,要是我说早上没来得及吃早饭,课间他们就会送来很多零食让我吃;学生们都知道我的饭量大,有时候中午吃饭我没吃多少,他们就会把自己的菜分给我,尽管他们已经咬完一口;这个学期我病了好几次,学生们也知道我身体不好,中午吃完饭,他们总会给我送来水果给我补充营养,哪怕就是那么一小块,也会让我很温暖。或许也是因为我和学生们关系很好,那天有位家长给我打电话来说:“本来开学时已经给孩子办好了转学的手续,可是孩子上学第一天回来说,不想转学,就想在这个班里上,因为喜欢郭老师。”先别说家长说的话是不是真的,但是能得到家长的认可和肯定,我真的是特别高兴,要知道在上班第一年想短时间内取得家长的认可是多么的不容易啊!

现在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我深知在一年级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学习知识要更重要。进教室前要先敲门,得到老师允许之后才能进入;和别人说话时要看着对方的眼睛,别人说话时要认真倾听,不要随意打断,表示尊重;待人接物有礼貌,和长辈说话要用“您”,要用双手接递物品;同学之间相处要学会宽

容、大气„„对于小学生来说,尤其是一年级的小孩子,学习《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意义不明显,因为有些他们不明白不理解。所以学生的行为教育就需要教师将条条框框的条例转化成学生们明白的方式、用小学生明白的话语来示范。有时这种教育的随机性特别强,随时发现问题,就要随时针对这个问题给孩子们讲明白该怎么做,这时便没有了教科书的指导,凭借的就是老师的“感觉”,即生活常识。有一次,中午吃完饭。王怡然同学非常气愤地来向我告状:“老师,李雨桐踩我脚了,还不跟我道歉!”我就问她李雨桐是故意的吗?她回答说:“她不是故意的,可是她踩我了不和我道歉!!”于是我就将李雨桐叫了过来,先让李雨桐给王怡然道歉,然后和王怡然长谈了一次,并且在班会课上教育全班学生要宽容要大方,不要因为小事斤斤计较,这样会显得这个孩子不可爱也不懂事。之后,我便发现王怡然确实改正了,知道了不是所有事情都该计较的,也没有了之前那种娇气的做法。

班主任的心思要细腻,善于总结反思自己的工作经验,可是我又是个很迷糊的人,有时候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都不知道我做了什么。可能我还没有时间安静下来好好想想吧。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也不记得我说过什么话,学生有了集体荣誉感,因为合唱比赛服装不整齐,没拿到第一名,他们和我赌气整整一天;他们知道要团结帮助同学,有人生病落课,会有人主动帮助他们补习;他们喜欢自己学习,一旦我说你们自己先看书自己学吧,他们便会埋头自己写起来,不再理会我的“展示”。突然发现,学生们长大了,能把自己的想法表述清楚,

能把字写得工工整整,能写出《草船借箭》满满三页的周记,甚至有时候他们会“嫌弃”我读课文读的不好,或者开始“嫌弃”我写字写得不漂亮,他们经常问的问题是:课文怎么读才能读好?停顿到底该停多长时间?这个字怎么写才漂亮?

我觉得我和我的学生们在相互学习,我把我的常识教给他们,他们把应该属于一年级学生的“常识”反馈给我,让我了解更多,感悟的更深。教师也是一个平凡的人,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着平凡的事情,我很自豪我是这平凡的人群中的一员,以自己的平常心对待我的工作我的学生,因为一切只道是寻常。

第6篇:《致青年教师》读书心得

读《致青年教师》心得体会

独山子第一小学 刘宝龙

最近,我拜读了吴菲老师的《致青年教师》。书中平实淡雅的文字,真实形象的案例,非常贴近我们现在的工作和生活,读后让我对自己的职业,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虽只读了短短几十页的书,我自己心里就有许多感触:自己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们可以想的更多。只有团结、正气、奋进的集体,才能鞭策我们的进步;只有积极、向上、阳光的形象,才能让我们有更多发展的机遇。它需要我们青年教师每个人每时每刻的关注和努力,需要我们关注细节,关注小事,从我做起,从一言一行做起。

一、要学会感恩。只有具有感恩意识的人,才具有奉献爱心的精神。作为一名教师,应感谢社会给予我的这个崇高而又伟大、稳定而又令人羡慕的职业。教师令所有人敬佩,要感谢我们的学生及其家长,要感谢我们的同事及生活在你周边的每一个人。

二、学会学习,学会读书。教师是最需要读书的职业之一,教师要教好书就要多读书。这样能够使教师思考人生,改变教书育人状态,才能提升自己的人生层次,才能给课堂激情和智慧,才能使课堂荡气回肠的艺术魅力。

三、关注细节。“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是我们行为永远的准则,无论做什么事情,我们都要考虑孩子们投在我们身上的目光,应该考虑我们该给孩子们展现些什么。我们应该关注我们言行中的细节:表现出我们的激情,因为激情不仅会被感染,而且是一位优秀教师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我们对规定和允诺的实现,带给孩子们的将是一生接人待物最厚重的体验。

四、锤炼业务。说我们是“青年教师”,“青年”说明还有很多东西要学,也说明我们有精力去学;“教师”说明要传授知识,更说明我们需要有更精湛的传授技巧和更高超的教育能力。我们青年教师应该对自己负责。作一位青年教师每时每刻都要意识到这一点:自己教育教学业务的锤炼,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它更是自己生命价值的展现。

作为老师,我们要做一个有真情实感的老师。我认为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如何做人。所以,我们要从各方面给学生提供引导,提供方向,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越走越宽。

第7篇:《致青年教师》 读书心得

《致青年教师》读书心得 -----读“你为什么不快乐”有感

龙潭中心小学

徐欢

这篇文章我反复看了好多次,每一次的阅读,都有一种心酸的感觉。我是一名新教师,刚刚迈入教师队伍,在我看来,没有哪个地方比校园更纯净,没有哪个职业比教师更光辉。可是这篇文章把我的心理防线击溃了,原来有那么多的东西是我在教育界中不想看到的。同时我也很恐惧,害怕有一天,我的关注点不再是孩子,不再是我的教育梦,而是一些虚的东西。

“你为什么不快乐”这句话我一直在问自己,我也想在书中找到答案,文章很直接表达了“很多人为什么总是不快乐?不就是很有些想得到的没得到吗?”是啊,当个人的欲望太强的时候,他就迷失了,忘记了根本,就像我们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本来的目的是为了我们的教育理想,出于爱孩子的心理,可是如果关注点变成了一些所谓的荣誉,想在名利场中成为焦点,那他就不快乐了。有个成语说的很好,叫“欲壑难填”,一山更比一山高,总会有人比你富有、出名。放平心态的时候,做回本真的我,多问问我们自己投入教育事业的初衷是什么,那样我们才能开心起来。

就像现在的我,是我最喜欢自己的时候,在工作的时候,我总是在思索,学生接受我的教育方式吗?用怎样的教学方法才能把这节课上好呢?那几个顽皮的孩子,怎么教育他们呢„„这些问题我每天都在思考,只要能有一点点改进,我就会欣喜不已。

文章的倒数第二段,读了,感触颇多。“一位教师的思想在关注什么,势必会影响他的学生。就如上面说到的这几位教师,他们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如果传给学生,实在不是什么好事情。”小学阶段的学生更是如此,他们的模仿力更强,耳濡目染,你的一言一行,你的价值观将会被印刻在他们身上。

孩子,还是孩子,请把关注点放在小朋友的健康成长上吧,让他们学到更多的知识吧。

第8篇:《致青年教师》读书心得

解放路小学 石宝霞

最近,我拜读了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全书共分六辑“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不要急”、“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常识”、“不放弃理想”、“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共计85篇文章。本书中的文章短小精悍,所述问题直白犀利。它所关注的,都是教育教学一线的事。丰富的实例讲述了很多需要我们关注的问题。

怀揣梦想和激情,走上教学的工作岗位。“师范”尚未形成。于此之际,先生为我们列出了很多作为老师不能做的事情,事无巨细。此外,先生还将很多非亲身经历,而是他所见所闻的例子写于其中,诲人不倦地告诉我们,有很多事情是不能做的。以小见大,见微知著,联想蝴蝶效应,我深以为然。纵观先生言论,给我最深的感触是“教师要关注教育中的点滴小事”。只有教师以身作则,才能真正完成教育的真谛——教本领、育人才。

一、关注学生的点滴事

我们常说,教育无小事,就是这个道理。然而,虽然每名教师都懂得要心里装着学生,但对学生的关注角度不同,对事件的考量不同,对学生的关注程度、对学生的爱也会显得不同。是的,虽然我们都爱学生,但爱是不同的,爱的表现方式也是不同的。作为老师,首先,我们不能和一些家长一样溺爱、纵容学生,其次我们也不能走入严苛的误区。然而做到了这些还不够,教师还应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设身处地地思考学生的真正需求。此番,才是真正做到了——“心里装着学生”。

(一)以身作则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学生面前,我们是榜样,学生喜欢模仿。外界社会我们管不了许多,但在这小小校园中我们却一定得守着我们的本分。友谊第二,比赛第一这样的玩笑话是不是也会说着说着就真的变成现实?胜不骄败不馁,果然应该在学习、比赛等各种竞争中反复践行。

(二)细心观察、用心感受

要想心中有学生,首先就的眼中有学生。吴非先生执教高中,事情肯定更多,他是怎样平衡工作、和学生交流之间的时间呢?而与他不同的是,初一学生更喜欢跟老师说话,那些奇奇怪怪的想法,他们偶尔快乐的感受。有时候常常想,如果我有时间,我一定会让所有的孩子都说个够,听他们说话,然后夸奖他们。

(三)培养学生是教育的头等大事

如果说,在孩子还没真正步入社会的时候,作为老师,能一直不断地在他心中种下善的种子,至少他不会变得太可怕。恶作剧、践踏他人的好意、嘲笑他人的善举,当这个孩子悔悟的时候,他会多么痛苦。还有《对一位家长的批评》中的那个反面例子,当老师的,应该用怎么样的勇气去挽救一个孩子。前两天又看到了女孩儿杀死母亲的报道,虽然故事不同,之前也有男孩儿因为受不了母亲的“关心”拿斧子砍死母亲的事情。教育不是教师自己的事情,教育不是学校的事情,教育是整个社会的事情。但是作为教师,如果我们能在初中阶段,一直告诉他什么事好的,一直做给他看什么是善的,就算他学不会,他也会记得,就不会走得太远。因为在他还没步入社会时候,也只有是在他的思想、心灵还没有完全定型的时候,我们对他的教育才能有点用,便更不能放弃。

把学生的心灵放在自己的心中去呵护不需要很多语言,需要的是用行动去证明,用微笑去感化,用爱去浇灌。虽然我还很年轻,虽然我也许还效仿不来母亲对孩子的深情,但我可以把自己幻想成一个孩子,然后来猜什么样的方式对他们好。

二、关注教师自己的点滴事

为了让孩子有更大的发展,教师自己就要不断学习和发展,不断提升自己修养。钻研业务、学无止境、追求发展和进步。

不断修炼自己的品德,把给学生的要求也给自己一份。相对于专业、业务的学习,吴非先生认为更重要的是教师自身品德、素质的提高,他花了大量笔墨来论证它。如果我们想让学生努力学习,我们自己首先就不能怠惰。孩子们我认为是极好的,虽然偶尔忘写作业,但一学期下来也超不过那么几次,我不喜欢跟他们没完没了。因为我知道,孩子们每天不论遇到什么事情,他们都会学习。但是人一长大,事情多了,真的很难保证每天雷打不动地去学习,总会有很多天应为事情,把学习留到了明天,那我们又有什么权利去要求孩子。虽然没人看得到,但是心知道。

如果我们想让孩子大方得体,我们自己首先就得大方得体。我看到很多喜欢整理东西、整理自己的老师,他们的班都很干净,他们的学生仪表得当。对别人大方的老师,他们的学生也很有同情心。都说什么样的老师带什么样的班,真是一点不假。

书中的故事还有很多,要当一名合格教师要关注的问题还有很多。吴非老师的文字,让我在平实的语调中感受到教育的美好和希望。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

去愉快地正视教育。我要做的还有很多,我也只有努力去做到更好!但愿我会做好!

上一篇:施工企业质量管理总结下一篇:保山市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