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给我的感动

2022-06-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学生给我的感动

那些你给我的微感动

不知道过了多久,我们的感情现在已经濒凛崩溃了。我们曾信誓旦旦的说要谈一场不分手的恋爱,要携手到白头。可现在呢,你的一句累了,让我无言以对!

"累了,身累可以休息,可心累呢,"这是你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呀,心累,现在发现,原来就算爱的再深也抵不过两个字"心累"

曾经的我们应该很相爱,很幸福吧。知道吗,我最最幸福的一件事就是能和你躺在一起赖床。只有那样你才真正属于我,我能听到你的心跳、呼吸声。还有看着你婴儿般熟睡的样子,真的很可爱,很喜欢!

还记的我们第一次约会的地方~网吧。呢是我第一次和一个男生单独相处,我们彼此离的那么近,近的几乎能听到你的呼吸声!就是这次我的初吻被你拿去了。呵呵,想起当时的画面就搞笑,呢是我的第一次,我不知道究竟要怎样做。当被你强吻过后,发现原来你对吻那么的熟练。然后你就陪着我玩电脑,我看你空间里的照片,让你给我介绍你以前的生活还有女朋友。你都一五一十的跟我说了,不知道是因为什么原因我觉的你很真实,当听到你给我一一介绍你以前的女朋友的照片时,我发现原来我是最丑的一个!然后你把我的网名改了和你是情侣,"属于周"不管怎么说你已经认可我了!我就已经很高兴了。

还记得你第一次做饭给我吃,真的很出呼意外,真的很幸福!

还有我们在工作时候的一些小动作,比如你会摸摸我的胳膊碰碰我的手,还有在别人不注意的时候亲我一下!每当回想起这些,嘴角都会不自觉的上扬,感觉和你在一起很幸福!

还记得第一次去你家,真的笨手笨脚的,还有就是你呢该死的床,不得不抱怨它真的很硬,睡得我全身酸痛,但心里很喜欢!

知道为什么我会喜欢你吗?就是因为你的真诚,爱就爱,不爱就不爱了,拿的起放的下,虽然这个放的下所花费的时间长了点,但我就是喜欢你!很单纯的喜欢。

第2篇:汶川大地震给我的感动

——2011级2班陈柳杉

公元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中国四川省汶川发生大地震。震波摇动了大部分的中国国土,震魔使成千上万的人被压在垮塌的房屋中,震魔夺走了无数人的生命„„在这山河同悲,日月共泣的同时,许多感人的故事也在发生着。

年过花甲的温总理辗转在重灾区指挥救灾,反复强调:人民的生命高于一切。他爬上残破的断墙向灾民喊话:“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尽百倍努力,决不会放弃。”他通过废墟的缝隙着急而心痛的鼓励受困的孩子:“我是温家宝爷爷,孩子们一定要挺住,你们一定会得救。”他默默地为死难的老百姓三鞠躬„„不眠不休的温总理步伐快捷地穿梭于抢救现场、避震人群、幸存孩童的中间,为灾民传递着勇气和信心。

一位热血军人在余震中,战友不让他进入废墟,他指着身上的迷彩服说:“记住,一个兵,穿上军装的时候,就不再是你老子的儿子!你老婆的男人!你是老百姓的儿子!国家的男人!国家的军人!”然后向亲人所在的城市方向敬礼:“别恨我,我是军人!”余震使废墟二次坍塌,他把伤员压在身下,自己却受了伤。7小时过去,他醒过来,拔下针头再次冲进了救援的队伍。废墟上,他看到随自己部队的女军医在搬运砖头。上去就是大骂:“谁让你到这来的!混蛋!告诉你!男兵没有死绝之前,女兵都给我滚回去!你是医生!你的战场是手术台,不是这,退下去!”又转身喊:“男兵!上!”

一个26岁的青年,名叫陈坚,在废墟下被压了70多个小时,无法动弹。他深情地对救援人员说:“我不想我的小孩生下来就没有父亲。我要坚强,我一定要坚强,我必须要坚强,为每一个深爱我的人。”对亲人的牵挂激起了陈坚强烈的求生欲望。 7个多小时之后,陈坚被抬出,但生命的火焰由于震魔的摧残慢慢地熄灭了。他是那么乐观,那么坚强,离生的希望曾经只有一步之遥。他生前的那些话,仍能让人感觉到珍爱生命的顽强。

谭千秋,德阳市的普通教师,在坍塌的教室里救出了4名学生后献出了自已宝贵的生命。命悬一刻之际,他张开双臂,用文弱的背脊无悔地迎向沉重的水泥板,象一只展翅护犊的雄鹰,把生的希望留给了他的学生。这关键时刻的勇敢,使教师的精神、教师的人格、教师的伟大得到丰盈和弘扬。

国难当头,人们向灾区伸出了援助之手。一位乞讨老人,头发花白,穿着满身补丁的衣服,脚上穿着一双破烂的凉鞋,手中端着一个缺了边讨饭碗,走向募捐点,哆哆嗦嗦地掏出皱皱的5元钱,用力展平后,放进了募捐箱。几个小时后,老人又一次出现了,他掏出了100元,塞进了募捐箱。 这次把所有的工作人员给惊呆了。老人说:“身上全是讨来的一毛两毛还有一些硬币,特地利用中午凑了凑,到银行,将全身的零钱兑换成一张一百元。灾区的人比我更困难,他们的生命都受到威胁,不容易啊!”

这一幕幕,感动着我,深深地震撼着我的灵魂,强烈地升华着我的心灵。

经历了这样的感动,我们会更加关心身边的每一个人;

经历了这样的感动,我们会带着英雄气概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经历了这样的感动,我们会更加坚强,珍爱生命;

经历了这样的感动,我们会天塌地陷不动摇,坚守责任更坚定;

经历了这样的感动,我们会更加坚信,人间有大爱,处处有善良!

第3篇:给我的学生的一封信

致0324班全体同学

同学们、各位小朋友、各位老师:

十分不凑巧,由于今晚我要代表协会参加大众书局南京书城的联欢会,因此不能前来参加你们的聚会,我感到十分遗憾。

同学们,一年来的教与学,我和你们——我的小友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你们身上,我看到了出版发行事业的希望和未来,也看到了我们伟大祖国的前途和希望。同学们,小朋友们,你们是我国出版发行事业和建设我们伟大祖国的未来和栋梁;你们是早晨

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在与你们相处的日子里,你们不厌其烦地听我向你们絮絮叨叨的讲了许多故事,向你们介绍了许多好文章以及书店服务行业中的是是非非,这是因为,我深切地感受到做事要先做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才有可能成为栋梁之才。正直、善良、诚实、无私、勤劳、勇敢、坚强、爱学习、善思考、有韧性、尊重他人、有进取心,这些便是我的这些故事所要传递给你们的信息。我衷心希望你们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我希望你们能够常常回味我所说过的故事,记住做事先做人,有为才有位。

我说的有为就是要有所作为,而要做到有所作为,就需要我们做好各种准备,希望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只有有准备的人才有可能做到有为,才有可能被领导、被同事、被社会和家人、朋友认可,才有可能实现有位。让单位、家庭、社会认可你的价值、你的存在,这是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的。

同学们,小朋友们,你们的一只脚即将踏入社会,告诉老师,你们准备好了吗?希望你们真真正正地铺下身子,脚踏实地,不要眼高手低,这一步没有做好,就想着做下一步,难道走都走不好,还想跑? 凡是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来,谦虚谨慎,少说多做,一点一点的打好基础。在你们未来的职业生涯中,不要放弃自己的品牌追求,努力打造自己的个人品牌,当品牌处于成长期的时候,投入是远远大于产出的,这就是品牌的投入成本,包括你们的青春,时间,社会资源,人际关系等等。奉劝大家,要好好地珍惜生命,珍惜工作机会,好好地把握自己,将你的职业目标进行到底,用自己的勤奋和真诚去创造自己的美好未来!

祝大家新年快乐、阖家幸福、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你们的朋友 孙重明 2007年2月1日

第4篇:《论语>>给我的启示

每一则语录虽然都寥寥数语,但多次运用反问、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频繁使用几个赋有表现力的关键语气词,使表情达意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甚至说话人的神态都栩栩如生地呈现在人眼前,是什么文章这么精炼,表达又这么生动、形象呢?不知道?我来告诉你,是《论语》十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温,不亦君子乎?”

对于知识,“学”只是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掌握更多的知识,必须把“学”和“习”结合起来,只有用丰富多彩的知识点缀自己的大脑,才能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朋友从远方千里迢迢的赶来,我们应该感到无比快乐与荣幸,我们可以取长补短,增加友谊,这样难道不开心吗?我们做人要坦坦荡荡,光明正大,不要不被人了解就杞人由天,应该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对待事物。

我知道了怎么学习,我知道了该怎么做人,《论语》十则让我懂了许多许多„„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学而篇第一》了。“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理解别人。是啊,现实生活中,人人都需要理解,个个都渴望理解。人们视理解为沟通感情的纽带和联系心灵的桥梁。大家都希望人与人的相处应该多一点宽容和尊重,多一点容忍和谅解。但是,世界何其大,人生何其复杂。若时时都想得到别人的理解,恐怕是不可能吧。因为,人生没有相同的路,每个人都不一样,两个思想志趣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件事,两种价值取向相异的人看待同一个问题,要彼此理解不是强人所难吗?人不是从一个模子里造就出来的,你有另人头痛的事,我也有。我们彼此都渴望理解,可又用自己的要求去看别人,去苛求别人,于是我们之间有了“墙”,于是你苦恼,我也苦恼。可是,人们有没有想过,许许多多的小事,为什么一定要他人明白,一定要他人理解?其实,面对种种的不理解,只要我们给他一个微笑,用宽阔的胸怀去面对,不被理解又何妨?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则论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这句话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智理名言,意义至大。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反省自己,是自觉修养的精神。这样,无论同行相处的人善于不善,都可以为师。

这则论语还表现出了孔子的两个精神:一,择其善者而从之,见人之善就学,是虚心好学的精神;二,其不善者而改之,见人之不善就引以为戒的精神。 《论语》中让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对流水的感叹,融进了他对时光飞逝,人生苦短的感叹。用逝水象征时光的流逝――一种促人及时行动的紧迫感,一种生命价值只有在奋斗中才会实现的历史责任感,都在一声叹息中流露出来,带给人无尽的思考。

时间——是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易被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东西。一步步、一程程,已经走了多远,永不停留,走过秒、分、时、日,又积成日、月、年代。高尔基说过:“时间是最公平合理的,他从不多给谁一分。勤劳者能叫时间留下串串果实,懒惰者的时间留给他们一头白发,两手空空。”我们不能让时间停留,但可以每时每刻做些有益义的事。

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前途。时间老人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不多也不少。时间老人对每个人又是不公平的,在同样的时间内,人们的收获却不同。所以我始终相信“珍惜时间的人时间也会珍惜他‘”这句话。懂得珍惜时间的人会好好地使用一分一秒。因为他们知道时间是宝贵的。如果你会把握时间,你就会把握生命,你才不会虚度人生,如果你虚度人生,那么在你虚度的一分一秒的时间里,你可能不会感觉到什么,然而有一天你去计算,你会觉得浪费的时间可以干很多你没时间干的事情。这时,有的人懊恼,有的人想祢弥补,但这是无济于事的。俗话说的好“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如果你不想自己以后后悔,那么现在你就要珍惜时间。历史上凡是有成就的人都十分珍惜时间。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与朋友约会,他站在桥头一边等一边在纸上写着,雨淋湿了衣服,他也毫不察觉。朋友来了满怀歉意的说“不好意思,耽误了你宝贵的时间。”爱因斯坦却兴奋地说:“我非常有意义地度过了这段时间,因为在这些时候我又想起了一个出色的想法。”时间是宝贵的,它总是不知不觉地从我们身边流走。你是想把它当作日历一天天撕下去,到最后只留下一个生锈的日历夹吗?因此我坚信珍惜时间的人才会拥有美好的明天„„

第5篇:《论语》给我的启示

孔子是我国春秋末期人,《论语》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言论集及活动的记录。 在中华文明史上,没有任何一个人像孔子这样受到人们广泛关注,也没有任何书像论语这样为社会各阶层普遍研读。尽管中国的社会性质、文明程度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是,今天,孔子仍然以其强大的人格魅力、学术贡献以及学术精神为人们所敬仰,并且日益走向世界;《论语》也以其巨大的文化内涵借助现代传媒手段为更多的人所知道。

人们生活在现实社会中,遇到的人和事千奇百怪、五花八门,和人的主观愿望、现实利益发生矛盾是十分正常的事情,如何处理观念和利益冲突,处理人际关系,用自己的行为影响别人而不被别人的不良行为所熏染,是一个看上去简单而实际上又非常重要的问题。所以,自省也好,自觉也好,自律也好,都需要一定的方法,方法得当,就能达到既定的道德境界,否则,就会偏离甚至背离既定的目标。非常感谢论语与现代人生哲学这门课,它让我从论语中学到了许多。

我最初学到的是《论语》对我们学习上的影响。《论语》主张勤学善悟,学以致用。孔子在《论语》强调学习要不耻下问,好学不厌。我们最不能缺少的就是前进的动力,否则的话我们就会停滞于此,不能前进分毫。一个人不能轻易满足,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在学习中去理解、感悟,把学来的东西加以消化吸收,然后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从论语中我们可以得到,学习可以分为三种境界。“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为第一境。《论语》里谈到,获取知识首先要做到“勤勉”、“好问”,“文”、“行”、“忠”、“信”是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我们在学习的时候要博、广,不能偏颇、单一。“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是我们学习的第二境。这是我们从小到大被老师耳提面命的一点,只有不断的巩固自己学到的东西,才有可能在实践里很好地运用。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则是学习的第三境界。学习并非是一知半解,浅尝辄止,而应是学以致用,要学会思考问题,做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灵活运用知识,才是学习的最高境界。首先孔子强调学生要端正学习态度和明白学习的意义。这在其对宰予,冉求,颜回三名弟子的评价中可得到充分的验证。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朽也,于予与何诛?”以上这三个很明显地告诉我们,孔子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是非常重视的。冉求在学习上遇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困惑时,孔子告诉他,所谓“心有余而力不足”,是走到中途而力尽而止,现在你不是因“力不足”,而是固步自

封自动停止前进。这就是勉励冉求端正学习态度,宰予虽伶牙利齿,天赋较好,但却无疾而昼寝,不好好学习,不注意自己的学习态度。这令孔子极为反感斥其为“朽木”;孔子认为只有端正学习态度才能积累知识,才能在成就上超越前人。他说:“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端正学习态度与明白学习的意义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孔子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学生子夏亦认识到:一个人只要“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就可以成为有仁德的人。孔子认为只有端正学习态度和明白学习的意义才能使人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孔子这种从学生的主观意识出发使学生自己认识到学习的妙处的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进行教学有重要借鉴作用。

其次,要求学生做到全面发展,从各方面提高自身的素质。在当时就是要学生在诗、书、礼、御、乐、射等方面都加强学习。在孔子的熏陶下,许多弟子都是全面发展的,如颜渊、子夏等。孔子主张学生要通过《诗》,“乐”来培养他们自身的道德情感,从而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他认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所谓“兴”,就是使人感奋起来,警醒起来;所谓“观”,就是使人交融情思,有利团结;所谓“怨”,是可以讽刺或批评在上者的不良倾向,这些就是以诗教为手段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孔子强调一个人的成长要“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和当今的全面发展相符合,他听《武》,说它“尽美而未尽善”;而听《韶》则称其“尽美尽善”。他相信音乐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感情,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又能使之从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对善的陶冶。因此,学生想全面发展,“诗”与“乐”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孔子要求学生重视道德教育达到促进真善美的合一。这就要做到“刚,毅,木,讷,近仁”,“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此外还要求学生 “非礼勿视、非礼勿所、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从而使到自己达到全面发展成为当时的“君子”。今天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学科之间的互相联系,互相渗透已成为一种自然趋势。知识结构单一化的人才已不适应社会的要求,只有全面发展的人才才能承担建设社会的重任。孔子要求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有丰富的借鉴意义,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探讨。但我们必须看到,孔子要求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存在不少错误和缺点。如孔子只重视人的道德修养方面而不重视生产实践。弟子樊迟请教园艺,他却骂他“小人哉”,这就抑制学生真正做到全面发展,对此我们要加以辨别。

《论语》给我们另一个影响就是为人处世方面了。不得不说,论语的魅力是极其巨大的。中国人两千年的人际交往准则,伦理道德,很多都是从儒家思想中

汲取过来的。它成了我们衡量道德水平的天平。主要就是以下几点,

第一,慎交友。人是社会性动物,总要和别人打招呼,除了生产生活、定各色人

等如官僚、家人、老师、学生、奴隶等之外,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就是有朋友关系。孔子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季氏》)同三种人交朋友有益处,同三种人交朋友有坏处。同正直、诚实、见闻广博的人交朋友,对自己有益处;同逢迎谄媚、当面恭维背后诋毁、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对自己有害处。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孔子的这番话是十分有明确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的。

第二,慎享乐。口腹之欲、耳目之好,是人之常情,任何人都有本能的欲望,并

以满足为快乐。但是,如何满足口腹之欲、耳目之好,则有讲究。孔子指出:“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季氏》)意思是说,快乐是多样的,有益的快乐有三种,有害的快乐也有三种。得到的礼乐的调节,宣扬别人的长处,多交贤良朋友,这三种快乐是有益的。而尊贵骄傲、游手好闲、大吃大喝快乐是有害的。

第三,要善于把握和尊长说话的机会。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们学习也好,

修身也好,首先是为了改变自己的地位,所谓“学而优则仕”(《子张》)是普遍的观念,也是孔子教育学生的目的。因而和尊长打交道是自然的事。语言是交流的主体渠道,说话的态度和时机,直接影响到尊长对自己的看法,并进而影响到自己的政治前途和社会声誉,因为这反映出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和素质。孔子指出:“侍候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之谓之瞽。”(《季氏》)在和君子相处时,人们常犯三种错误:君子还没有说到的时候抢着说,叫做急躁;君子已经说到了,自己却不说,叫做隐瞒;不看君子的脸色,贸然开口,像个瞎子,叫没有眼色。这里的君子,本来是指道德高尚的人,在这里泛指地位高于自己、年龄长于自己、社会声望高于自己的人。每个人在现实社会中都在寻求一个机会去展示自己,当机会来临时很多人却因为某种元婴而失之交臂。归因于谁?其实还应该是当事人自己,因为机会是给于有准备的人的。一个人不懂得时刻准备着,抓住表现自己的机会,那个人注定与成功无缘。 第四,常持戒心,遇事多想,全方位思考,尤其是想不好的结果。孔子说:“君

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季氏》)人的一生不同阶段的性格特点不同,年轻时血气未定,要警惕贪念女色;壮年时,血气方刚,要

警惕争强好胜;年老时,血气已衰,要警惕骄傲自大和贪得无厌。有句话叫做“三思而后行”,就是要人们在做事的时候,不能一意孤行,要多考虑考虑再行动,全方位思考才能让我们做事更完美,更近人意。

第五,人人在家力行孝悌,在国就能力行忠义。孔子把“为人不忠乎”(《学而》)

作为日常反省的内容之一,可见他对忠的重视程度。这里所说的忠是指日常生活中对他人的态度,指的是是否尽心竭力。除了为人谋要忠以外,更主要的是“事君以忠”。义,用通俗的话说,就是符合最高道德标准。义者宜也,按照该做的事情去做就是义。义为做人的根本,用礼仪实行它,用谦虚的语言说出它,以忠诚的态度完成它。每个人只有在家里爱自己的家人,尽孝道,于国才能有爱国之心。如果一个人,连家人都不爱或是不尽孝道,那么于国,他就谈不上什么爱国之心。因为一个人最根本的就是家,而家都不爱的人,他有什么资格或是那什么去爱国?有什么信念能让他不临阵脱逃,有什么留念能让他不在战场上投靠敌军?这就要求我们每个人都要忠义并行。

除了这几点以外我还发现,《论语》里高频率提及的有一个是“君子”。孔子对君子应该是极其推崇的,里面好多关于君子的篇幅。“君子”在《论语》里就是一个完美人格的化身。例如,“君子和而不同”“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以及“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等等。可以看出孔子对于君子有着异乎寻常的喜爱,虽然我们做不到成为这么完美的人,但这却可以是我们在日常行为准则中的一个遵循原则。对我们塑造自己的人格,培养自己的情操也是有着巨大的作用的。很多人现在都以“求异”为追求的方向,认为“君子”是不合他们的追求的。但是我想说,每个人的追求方向及梦想是不同的,但是呢,我们在心里也不能摒弃成为“君子”的愿望,我们应该以“君子”来作为准则,约束自己,使自己趋向完美。而不应该在茫茫的人潮中迷失自己。

学《论语》,读《论语》,懂《论语》是我们每一个青年人学习《论语》的时候应有的态度。我们在追逐潮流的同时,还应该记得保持我们民族的传统,对经典要有一颗尊崇之心。《论语》作为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一部在在全世界流传了两千多年的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作,它犹如一位循循善诱的教师,又如一位正直、坦率、宽容的友人,由它可以映射出我们的道德情操、品行修养。它更是一面镜子,能让我们在生活中、工作中找准自己前行的方向。学习《论语》,不仅是对传统经典的尊重,更是对我们人生之路寻找一个指路明灯。

第6篇: 钓鱼给我的启发

人生像一个电视机,时时刻刻都在播放着令我难忘的事。然而,有一件事却使我终身难忘。

那是去年的国庆,我和爸爸去深圳荔枝公园钓鱼。我是个钓鱼新手,尽管每次都是高兴而去,扫兴而归,一条鱼也钓不上,但我还是喜欢去钓鱼。每次我总想钓上一条大鱼,到爸爸那里去炫耀一下。

这次也是一样,我的心总是很高兴。还想;每次我都钓不上鱼,原因在哪?

湖面很平静,我选择了一个地方,把一小块面包撒下水,水面上冒出来几个泡泡。我安上了鱼饵,便开始钓起鱼来。我虽然是钓鱼新手,经验对我来说不是很丰富,但也不陌生。我垂着线,静观浮子。然而,它在水面上一动不动。

5分钟过去了,15分钟过去了,始终不见鱼儿上钩。我的心由忍耐变得焦急,不停地提鱼竿,就是没鱼!我不耐烦了,快不想钓鱼了,而这时,一只苍蝇在我背上爬来爬去,好痒!我一见,大喊:“臭苍蝇,敢在我背上爬!”于是放下鱼竿追苍蝇去了。可是苍蝇太小,追不上。又只好回去了。

我回来时,旁边的人已经钓上了一条鱼,我提起鱼竿,诱饵早不翼而飞了。这时,我仿佛听见了鱼儿们在嘲笑我:“没耐心,钓不着我的!哈哈哈......”这时,爸爸也提醒了我一句:“告诉你,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水面上冒出了泡泡,我忽然感觉到,有鱼进入了我的范围内了,刚刚吃了诱饵,还会停留。看来这条鱼是会钓到的。这一回,我目不转睛,身子纹丝不动,生怕惊跑了河里的鱼儿。过了不久,我惊喜地发现浮子在动,可是,一会儿又不动了。我又开始烦躁起来。可是,一想到爸爸的忠告和上次的教训,又开始耐心等下来。

鱼果然在范围内,浮子又动了。开始时颤抖了几下,接着猛地沉下去。我急忙提起鱼竿,好沉,一条活蹦乱跳的披着金黄色鳞片的锦鲤上钩了。

我异常兴奋,因为我终于钓上了一条大鱼。这个可喜的收获也给我了一个深刻的启示:无论做什么事都需要耐心和坚持,不能有头无尾,今后要牢记着用“耐心”和“坚持”去做一切事。

评论 | 5 2

桃花潭309 | 十级 采纳率46%

上一篇:怎么写生日祝福语下一篇:爱喝白酒的人血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