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工程建设论文

2022-04-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2005年7月的青藏高原轻风和畅、雅江欢腾。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和市委副书记、市长韩正率领的上海市党政代表团,抵达西藏进行学习考察。7月23日上午,西藏--上海两区市交流座谈会在拉萨召开。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希望工程建设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希望工程建设论文 篇1:

扎来特旗荣获全国“希望工程建设奖”

几年来,内蒙古扎来特旗委、政府为根本上改变国家贫困旗的落后面貌,针对全旗的办学条件差、失学儿童多的实际情况,为了迅速改善学校办学条件,使更多的失学儿童返回校园学习文化知识。该旗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广泛的支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节约资金。提出了“治愚治穷从教育开始,办好教育从资金开始”的新思路。从而对教育加大投入,两年内该旗的22个苏木乡镇对教育投资平均达到100万元以上,消除破房、危房校舍、配齐教學设备,大大改善了办学条件。1995年该旗还得到乌兰浩特钢铁厂、内蒙古电业局、兴安盟电管局等单位的30多万元的捐资。在玛尔吐查建起了兴安盟第一所希望小学,现已准备在满都拉图成查还筹建一所希望小学。近几年,争取无偿救助资金63.4万元,为了用好助学金,旗委成立希望工程领导小组,设立总帐、分帐,建立档案,严格履行财务制度和手续,另外还长期不懈地开展“1+1”助学活动。使贫困地区的1586名失学儿童重返校园。1995年这个旗荣获了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颁发的“希望工程建设奖”。

作者:白金良

希望工程建设论文 篇2:

浦江儿女的情怀

2005年7月的青藏高原轻风和畅、雅江欢腾。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和市委副书记、市长韩正率领的上海市党政代表团,抵达西藏进行学习考察。

7月23日上午,西藏--上海两区市交流座谈会在拉萨召开。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指出:上海市要进一步全力以赴做好对口支援日喀则地区的工作,继续像关心本市区县发展一样关心日喀则地区发展,不断完善领导协调、项目及资金管理、干部选派等运作机制,并根据日喀则地区实际需要重点援建一批旅游、卫生、教育项目,推进一批安康工程、健康工程和希望工程建设,充分发挥上海人才、信息、科技等方面优势,进一步开展支教、技术援助、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等工作,同时积极探索新的合作形式,推动优势互补,帮助当地培育特色经济、优化经济结构,力争在沪藏双方合作共赢上取得更大成效。

7月23至24日,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韩正一行在日喀则考察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日喀则市容及上海市部分援建项目,并与当地领导座谈,共商两地合作发展大计。韩正表示,要按照中央要求,立足全国发展大局,不断加大支持日喀则地区发展力度,以一流工作质量和援助效果,向中央和全国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答卷。

7月24日上午,上海市代表团在日喀则扎什伦布寺广场举行了上海市向日喀则地区捐赠仪式,向日喀则地区捐赠人民币5500万元,用于安康工程、绿化工程等项目建设。上海市有关委办局和企业还捐赠了一批对口帮扶援助资金和物资,计人民币1500多万元。当天,日喀则地区人民医院举行了上海制氧厂竣工仪式。这一项目的建成,对填补后藏地区制氧工业空白,提高日喀则地区供氧保障能力和质量,提高全地区医疗水平,保障各族人民健康将发挥积极作用。

7月25日,上海市在拉萨设立了政府办事处。这是内地省市政府在西藏设立的第一个办事处。上海市政府率先在西藏设立办事处,标志着西藏与祖国内地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联系日益紧密,预示着中央政府确定的对口支援西藏工作进入了一个稳定、连续、长效的发展新阶段。

【动真情、办实事、见实效】

上海市委、市政府历来十分重视援藏工作,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明确上海市对口支援日喀则地区后,上海市专门成立了援藏援疆工作领导小组,要求全市各条战线动真情、办实事、见效果,认真做好对口支援工作。为有效推动援藏工作,上海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工作的总体思路:坚持“四个结合”,即“经济援助和社会公益相结合、硬件投入和软件建设相结合、干部进藏和社会支援相结合、近期帮扶和长期支援相结合”。同时建立市和区(县)两级政府、选派单位、社会各界等三个渠道的资金筹措机制,建立了援藏专项资金和相应的管理制度,为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截至目前,上海市先后为日喀则地区选派了四批共199名高素质的援藏干部,援建项目489个,完成投资8.9亿元,先后为日喀则地区建成了一批标志性市政重点建设项目和直接服务于农牧区、服务于农牧民的基础设施与安康工程。上海市的大力支持和无私援助,有力地促进了日喀则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整个西藏的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上海市的援藏工作历来十分重视教育、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等具有社会效益的项目,寻求“經济援助和社会公益相结合”,在继续加大扶持日喀则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越来越将援助的重点向贴近基层农牧民的“民生工程”倾斜。 首批赴藏干部率先启动了“希望工程”。 截至目前,上海市共投资4251.4万元,援建日喀则地区的中专教学楼、中师综合楼、旅游培训中心,以及江孜闵行中学、亚东教师培训大楼、拉孜教师培训楼、萨迦县军地两用人才培训中心和49所希望学校,并配套建设了师生宿舍,开展了“1+1”助学活动,建立了教育奖励基金,促进了日喀则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二批赴藏干部把开展“健康工程”作为重点工作之一。多年来,上海市共筹集资金4033.3万元,新建了日喀则地区人民医院二病区、防疫站、卫生监督所、卫校培训中心以及江孜县卫生服务中心、扎什伦布寺医院和32 个中心乡卫生院(所),建立了输液生产流水线、中心供氧站、CT诊疗室,开通了远程医疗,设立了卫生奖励基金。此外他们还组织上海医疗队赴藏进行巡回医疗,帮助日喀则地区改善农牧民和群众的就医条件。

“安康工程”是上海市第三批援藏工作的重头戏,这项旨在提高农牧民致富能力的工程采取小额信贷投放、提供优良种畜、援建蔬菜大棚、实现通水、通电、通路、通广播等措施,为农户提供基本生产资料,帮助发展种植、养殖业和扶持小运输、小加工、小服务等多种措施,改善了当地村容村貌和农牧民生活质量,增强了农牧民的致富意识和致富能力,极大的推动了农牧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以拉孜县查务乡那布西村为例,他们先后投资20多万元,购置了拖拉机等农用机械,发放给群众经营使用;引进了良种、良畜、短期培育等技术,让群众科学饲养;修建温室大棚,安排农户搞蔬菜种植业;还安排5户从事饮食服务业等,短短8个月,该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近6万元,群众收入增加了5万元左右。他们还投资6万元改建了村委会,达到了办公室、文化活动室、卫生服务室“三室配套”,并配备了电视机、VCD、小广播等,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同时还通过争创“五星户”等活动,掀起了建设文明村的热潮。

2004年,在上海市初定的2.8亿元的第四批援藏项目中,“普惠式”项目占了主流,仅安康工程就投入将近8000万元,上海市第四批援藏干部总领队、日喀则地委副书记赵福禧说,今后上海在援藏项目建设方面将本着“实事求是、普惠性、可持续性”三个原则,把援藏项目、资金的投入同实现日喀则各族群众的根本利益结合起来,把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同改善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结合起来,重心向基层倾斜,向农牧区倾斜,使援藏工作在农牧区见人、见物、见精神。

【阳光下播撒希望】

“一个单位,一个地区,一个团队都要有一种精神,这种精神能凝聚人心,形成合力。要形成一支好的团队,必须以一种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团队核心价值观作为有力支撑。援藏使我们大家走到一起来,对援藏光荣、援藏无悔的共同认知将是我们团队精神、团队凝聚力最重要的、有益的因素。”

上海市第四批50名援藏干部自2004年6月5日进藏以来,援藏干部领队、日喀则地委副书记赵福禧同志就十分重视干部队伍建设,始终在考虑和谋划如何以培育援藏精神为核心,以树立和落实援藏干部团队核心价值观为重点,围绕“强化一个服务、坚定一个信念、弘扬一种精神、确保一个前提、找准一个结合点”,全力倡导团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以此提高整个援藏干部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上海人民正在培育和塑造“海纳百川、追求卓越、服务全国、谋求发展”的上海城市精神。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指出,海纳百川,是上海历史与现实最鲜明的特征;服务全国,是上海的责任,也是上海加快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服务全国中海纳百川,就是要在兼容并蓄、学习别人长处的同时,真正发挥上海面向世界、服务全国的作用。在新一轮发展中,上海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依靠中央各部委和全国各地的理解、支持和参与。上海服务全国,不仅是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省、市、自治区对上海的要求,也是上海自己的客观要求;自身发展和服务全国这两篇文章可以作为一篇文章来做。所以,强化服务意识,是做好援藏工作的一个重要思想基础。

上海市援藏干部联络组经常强调,全体上海援藏干部要形成一种共识,即:要把援藏的三年作为锻炼党性的三年、提高才干的三年和实现自己人生抱负的三年。援藏干部身处特殊的环境之中,担负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只有真正坚定“援藏光荣、援藏无悔”的信念,从思想深处切实解决好“援藏为什么、援藏图什么、离藏留什么”的问题,才能在有限的三年时间里多办好事,办成实事,努力塑造和维护上海援藏干部的良好整体形象。

弘扬一种援藏精神,唱响一首援藏之歌,大力弘扬"团结、奉献、务实、创新、慎独"的上海援藏“十字”精神。这是近一年来经过全体上海援藏干部的共同实践和努力培育起来的援藏精神,它充分体现了援藏干部讲团结的团队精神,争一流的奉献精神,重实干的务实精神,勇开拓的创新精神,严自律的慎独精神。上海援藏精神是上海援藏干部的团队精神、奉献精神、务实精神、创新精神和慎独精神的统一,是上海援藏干部共同的价值目标和精神风貌的集中概括。发扬光大援藏精神,以此来凝聚人心,鼓舞斗志,教育干部,是上海援藏工作持续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援藏干部要更好地服务西藏、顺利完成三年援藏任务,关键是找准援藏工作和受援本职工作的结合点。在工作中,他们清楚地認识到,自己既是上海各单位选派的援藏干部,同时也是在当地担任实职的各级干部,必须心中装着两盘棋,立足本职工作,着眼援藏全局,始终贯彻“融入当地,服务西藏”的原则,切实做好援藏工作和当地工作两篇文章。

干部队伍建设的好坏,事关援藏工作的成败。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则是抓好队伍建设、做好援藏工作、完成援藏任务的重要基础。进藏以来,上海援藏干部联络组从援藏工作的大局出发,紧紧围绕援藏工作实际,紧密结合援藏干部队伍建设和项目建设,坚持制度先行,在借鉴前三批援藏干部各项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广泛听取意见,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先后组织制定并下发了《上海市第四批援藏干部守则》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制定了援藏干部政治理论学习制度、个人工作经费使用办法或管理规定等等。这些制度的建立,进一步规范了援藏干部的工作和行为,为做好援藏工作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上海第四批三年援藏资金初定2.8亿元,本着“实事求是、普惠性、可持续性”三个原则,经过深入调研、反复论证,上海市第四批援藏确定了安康工程、旅游设施配套建设、教育卫生社会事业项目、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沪藏交流等五个方面的重点建设项目。

开展安康工程建设,对于在相对贫困落后地区推进小康社会的建设,发展农牧区经济和增加农牧民的收入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深化、完善和推广安康工程,大力发展特色经济,通过“安康工程”示范村的建设,积极引导和激发广大农牧民群众自我发展和勤劳致富的内在动力,通过加快农畜产品为中心的市场流通体系建设,积极发展农区牧业,为群众调整养殖结构,选择高效益养殖品种提供条件。

上海市第四批实施安康工程的具体内容包括:改善农牧民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建设一定数量的安居房及相关配套工程,满足居无定所和大骨节病区搬迁农牧民的居住需求;对部分农牧民居住房实施改造,实现人畜分居;实现通水、通电和灯亮、路通或路平;安康村里家家看得到电视、听得到广播;建设一定数量的卫生保健院、文化活动室;为农牧民安装太阳能设备,配置一定数量的农机用具;加强、加快村委会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巩固基层政权,维护边境稳定。建设80个村委会办公用房及配套设施;扶持、引导农牧区产业结构调整和特色经济发展,提高自给自足能力和创收能力。建设蔬菜大棚30个;建设花卉、草籽和牧草种植基地5个;建设贝母、优质油菜种植基地5个;建设桃园基地1个;建设畜舍及牛、羊、鸡种养和改良基地若干;建设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若干个,提升农牧业科技含量,带动农牧业可持续发展。

为切实支持日喀则地区旅游业发展,针对上海对口支援县市的实际情况,上海第四批援藏确定了重点援建上海宾馆二期建设、上海拉孜宾馆、上海珠穆朗玛大酒店、上海亚东宾馆建设,提高地区和各县旅游接待能力。

社会事业项目建设方面,重点建设日喀则地区实验学校,支持各县进一步投资教育项目。恢复性重建日喀则桑珠孜宗堡,使之成为地区标志性建筑之一。

此外,在对口支援的江孜、拉孜、亚东、定日、萨迦五个县,三年内植树造林和苗圃建设一万亩,防治风沙,保护生态环境。

2005年上海市援藏启动实施的具体项目有:在日喀则市内项目7个,资金近1亿元,2005年实际到位6000-8000万元。包括投入3000万元重建桑珠孜宗堡、投入2000万元建设日喀则地区上海实验学校、投入2000万元用于上海广场扩建、投入1000万元建设地区妇幼保健院、投入600万元建设日喀则地区制氧厂和高压氧舱。上海对口五个县项目资金6000-8000万元,主要涉及安康工程和为发展旅游业配套的宾馆建设等。

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为规范项目建设程序,提高项目质量,上海市援藏工作队一是建立了项目管理机制。根据项目需要,联络组成立了项目实施和管理小组,重点项目实行项目责任人管理制度,明确各县县委书记是援藏项目第一责任人。二是规范了项目建设程序。根据日喀则地区项目建设的有关制度和援藏项目管理办法,联络组细化并建立了上海援藏项目管理办法,严格执行招投标程序和质量、安全管理监督程序。三是加强了项目审计,确保资金运作规范。联络组设立了上海援藏项目专项资金帐户,所有项目须经过地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建设局、审计、监理等部门签字认可后方可按照计划分批拨付资金,并实行专款专用。

此外,他们还注重建立项目验收后的长效运作机制。进一步加强竣工投产项目的后续管理,落实生产、经营与管理人员的责任。抓紧培训和引进项目经营管理人才,加强项目维护,避免造成资源浪费,使援藏项目发挥出应有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无悔的选择】

从遥远的黄浦江畔来到雪域高原,无论是气候、环境还是工作生活条件,其中的反差是巨大的,考验与挑战也是实实在在的。但进藏以来,上海市50名援藏干部时刻牢记嘱托,视日喀则为第二故乡,藏族同胞为亲人,耐得住寂寞,守得住艰苦,克服困难、勤奋工作,他们把难以割舍的亲情转化为深厚的民族感情,全心全意为日喀则人民谋福利。他们一方面想方设法加快当地经济发展的步伐,使群众尽快能脱贫致富,另一方面十分关心群众的疾苦,为群众排忧解难。许多援藏干部每次下基层,总要深入贫困农牧民和职工家庭,问寒问暖,把自己有限的高原补贴乃至家里寄来的生活费捐赠给贫困群众,以实际行动向上海人民和日喀则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总领队赵福禧同志下车伊始,不顾强烈的高原反应以及道路艰险,带领有关同志下县调研。短短的一个月之内,他走遍了上海对口支援的五个县,从萨迦古城到喜马拉雅山麓,从年楚河畔到帕里边防,他无心欣赏珠峰的雄伟,高原的壮丽,每到一处他总是一头扎进村寨,走村串户仔细了解安康工程的实施情况,学习考察前三批援藏项目的成果和经验。

8月份是西藏最好的季节,也是接待各种考察团、援藏物质到藏最繁忙的时候,丁宝定、黄海峰等同志主动承担起接待和协调工作。他们冒着雨季道路冲毁,随时有翻车的危险,二个星期内沿着羊八井至日喀则的公路三上拉萨,圆满完成了代表团以及各种捐赠设备的接送任务。丁宝定同志为节约经费时常让代表团住好一些的宾馆,自己却和大家一起挤在条件较差的旅馆住宿。黄海峰同志更是把来藏探亲的新婚妻子一个人留在日喀则,自己则奔波在往返拉萨以及下往县里的路途中。

江孜縣的同志们一下县就投入到抗英100周年各项纪念活动的紧张筹备工作中。进入雨季,江孜县不少乡镇都遭受了洪灾。江孜小组的援藏干部在组长孙培龙的带领下深入灾区,在指挥抗洪救灾的同时,面对困难的藏族群众他们纷纷解囊相助。到工作结束时援藏干部个人捐款就已近万元,被当地群众称为“菩萨干部”。

萨迦县是上海对口支援最晚的县,条件相对更为艰苦,加之地理环境特殊,自然条件差,初到县里的援藏干部普遍高原反应都很强烈,许多同志甚至靠吸氧都不能减轻反应症状,县里的医生和其他领导也一再请他们到地区休养,但他们始终坚守岗位。最后在总领队的再三命令下,以请他们来日喀则商量工作为名才把他们请到地区休养。但仅仅二天之后,他们就不辞而别,重新回到了工作岗位。

拉孜县和定日县都是高海拔的地区,初到高原由于缺氧,许多同志连弯腰系鞋带都感到困难。晚上睡觉都要开着窗户,否则常常在睡梦中被憋醒。一次,上海市的一个代表团来定日慰问,晚上招待客人的竟然就是代表团带来慰问援藏干部的罐头,物资的缺乏与生活上的艰苦,让代表团的成员感叹不已。

亚东县号称西藏的江南,虽然县城海拔较低,气候宜人,氧气充足,但所属各乡镇却大都在高海拔地段,每一次下乡都要经历从低海拔到高海拔再从高海拔到低海拔的反复适应,亚东的同志们称之为“上上下下的难受”。面对自然条件的无奈以及边境工作的复杂多变,亚东的同志们没有安坐在舒适的办公室,他们走遍了每一个乡镇,访贫问苦,调研工作。在调研中当他们了解到一位农牧民的孩子患病需要高昂的手术费用时,立即召开小组会议,研究帮扶方案,帮助联系内地大医院,并集资捐献了5000元用于孩子的医药费用。

进藏仅仅二个多月的时间,上海市援藏干部平均减轻体重4公斤,最多的同志整整瘦了18斤。

2005年的大年初九,当高原的冰雪尚未融化,春节的爆竹还没有响尽,根据西藏自治区党委以及日喀则地委关于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总体安排,上海市第四批援藏干部除三名同志住院暂不能进藏以外,其余47名同志在总领队赵福禧同志的率领下告别亲人,提前一个多月再次踏上了返藏的路途。

冬日的高原格外清丽,2月18日下午当他们乘坐的航班抵达拉萨贡嘎机场时,他们成为了进藏人数最齐,时间最早的援藏干部。其实,每一个人都有充分的理由推迟进藏。总领队赵福禧以及五个县的县委书记本来就晚一个月回上海休假,回沪后忙着跑项目、汇报和走访,还没有顾得上休息和调整;丁宝定同志的身体还没有完全恢复,家里还有一大堆事情没来得及处理;黄海峰同志的爱人正在生病;邹波同志的岳父刚刚去世;沈永兵同志的小孩还没有满月……但同志们说:战士接到出征的命令是不能犹豫的。

入藏伊始除了缺氧给援藏干部一个下马威外,恶劣的气候也使大家措手不及。由于西藏气候寒冷,昼夜温差大,每个宿舍无一例外地爆了水管,大家一方面忍受着断水的不便,一方面却又必须忍受地毯、家具全部被水浸透的潮湿环境!“受灾”最严重的同志家里更是水漫金山,甚至天花板都脱落了。晚上寒风呼啸,房间结成了冰,白天阳光灿烂,又全部化开,同志们乐观的戏称晚上不用开加湿器也不干燥了,白天房间还可以养鱼。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正是靠着这种乐观和豁达的精神,靠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上海市援藏干部不远万里从黄浦江畔来到青藏高原,以继承创新、解放思想为援藏工作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把党的关怀、浦江人民的深情厚谊注入了藏族同胞的心田,把他们的聪明才智贡献给了雪域高原,用他们辉煌的援藏工作业绩,在雪域高原谱写了一曲浦江儿女心系祖国、无私奉献的壮丽篇章!

作者:杨亚明

希望工程建设论文 篇3:

关注农村学生成长 提升农村教育水平

【摘 要】我国是农业大国,而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娃娃在农村,在农村学习、在农村成长。但是,就目前而言,无论是教育环境还是师资水平,农村还远不及城市。因此,如何让这些一样聪明可爱的农村娃娃在成长道路上、在学习生涯中不输在起跑线上,与城市娃娃有真正公平竞争的机会,有待于我们,尤其是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讨、研究并付诸实践。

【关键词】农村;教育;成长;孩子;教师

“纸上得来终觉浅,缘知此事要躬行”。作为一名普通的农村小学教师,深感农村孩子的成长环境不及城市孩子,农村孩子的教育氛围与城市孩子更是有一定差距。

一、农村教育现状

中国有23个省,5个自治区,有约四万二千个乡镇,近七十万个行政村。东南部农村教育师资环境要好于中西部,模范示范村教育水平要优于普通村。国家农村希望工程建设逐步推进,师资水平逐年提高。但仍然存在农村教育资金短缺,师资力量薄弱等不足。

二、农村教育存在问题

1.教育缺“钱”

城市小学的教学楼、实验楼、办公楼、体教器材配备相当齐全,立刻使得农村小学的二层“独楼”甚至是破旧瓦房黯然失色。城市学生每天接受着多媒体等现代化教育,相当部分农村学生则每节下课擦完黑板“笔”及“板”。“互联网+”时代对于农村学生仍然是模糊而又不清的概念。城市孩子每逢“六一”、运动会都过得有声有色、收获颇丰。而农村孩子却因体教器材等原因错失这些活动。

2.教育缺“人”

教师是“铺路石”,是“引路人”,是学生人生成长的重要引导者。教育战线不能缺人,更不能缺有责任心、有才华、有爱心的教书人。师德失灵或缺失,就会误人子弟。学生一碗水,教师就需一桶水甚至一汪海洋,继续学习、终身学习就被提上教师行业日程。但就是这样一批在高校、在基层培养出来的“人才”因各种原因来一批,走一批,不断招,不断走。结果,就造成了农村学生每学年甚至每学期都要适应新老师、新教法的困扰,几门课都由一位老师而不是专人专教的学科专业与严谨。部分教师缺乏的农村小学更是出现了一堂课几个年级同时上或学生整天上语文、整天上数学的“古老”现象。试问:在21世纪的今天,在我们享受高楼林立,互联网便捷的时代,怎能让农村孩子举步维艰、寸步难行?

3.教育缺“氛围”

据悉,中国最先进、最前沿的科技与文化在一线、二线城市传播迅速,而到农村,则缓慢甚至停滞。原因何在,文化设施、受众群体不同。再者,农村孩子家长存在“干着急”现象,自己再辛苦,也要节衣缩食给孩子买各种需要的东西。但由于小学知识难度的提升及自身所学的限制,对于孩子的辅导也是“爱莫能助”。而且,相当部分家长外出打工,想亲自辅导也“鞭长莫及”。久而久之,家长们也就只希望孩子“健康”成长就行了,至于“混”成什么样全靠孩子自己。敢问:这样的教育氛围我们能怨孩子吗?

三、农村教育问题之对策

1.加大教育资金投入,充分有效利用资金

中国的发展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其它建设的钱可以挤,教育用钱为什么不可以挤?农村教育仍是薄弱环节,我国可采取财政直接拨款、继续减免学杂费、慈善义捐等措施加大农村教育资金投入,并且资金要层层把关、落实到位,制定并切实执行问责机制。

2.出台落实实质性政策,大力推进人才进留农村

政府需高度重视农村教育建设,切实出台关键政策措施,以确保能够引入人才、留住人才。现期的“特岗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城乡教师交流计划”就很好地引进了人才,但如何留住这些人才就值得我们深思。在教师工作当地建经济适用房,这样既解决了外来教师的住,又可以自己买菜做“丰盛佳肴”。有了自己的家,这些人才也会愈发将这里当成自己的“家”。

3.营造良好教育氛围,设施文化双管齐下

学生的学习与成长离不开学校、家庭和社会。如何使农村娃娃在这三者环境里健康快乐地成长、增长更多的知识,就需要在此环境里的关键人物—教师来牵线搭桥、引领氛围。定期召开家长会,父母外出务工者,孩子由谁带者,谁来参加。和家长沟通,了解孩子具体家庭情况,也让家长知晓孩子在校表现,共同交流,解决问题。此外,校方还应和当地村委沟通商讨举办一些如文化周、我是“小记者”等学生活动,全村、全民共同为孩子成长开辟“绿色通道”,创造良好条件。只有学校、家庭、社会真正关注儿童的成长与学习,良好的教育氛围才会被营造。

因此,只有农村孩子真正意义上接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健康快乐地成长,我国亿万农民才有了新希望,亿万家庭才会有更加崭新的面貌、更加幸福的生活跃之呈现。届时,中国人民将乘上“华龙”的翅膀,厚积薄发、展翅翱翔,实现伟大而又自豪的中国梦!

作者:钟雪

上一篇:水产生物技术论文下一篇:幕墙施工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