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经济学经济学

2022-12-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资源经济学经济学

“资源外包”及其经济学分析

[摘 要]企业的“资源外包”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并自80年代后期成为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迅速在世界范围内蔓延,成为当今企业界所普遍采用的一种经营策略。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并有力推动了“资源外包”的迅猛发展,本文试图从经济学的角度对“资源外包”的兴起及其理论溯源作出尝试性分析。

[关键词]资源外包;理论溯源;经济学分析

[

作者:李沐纯 彭说龙

第2篇:资源环境经济学专家

一、个人简历

杨雪锋,男,经济学博士,博士后,浙江财经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区域经济学、资源环境经济学专业硕士生导师,农经系主任。入选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学校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学术兼职有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同行评议专家、浙江省软科学项目评审专家、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经济学学科评审专家等,为国内多家核心期刊匿名审稿人。

二、研究领域

主要从事资源环境经济学、区域可持续发展、制度经济学研究。在循环经济、土地经济等方面有深入研究并提出一系列新见解。循环经济研究方面,提出变革经济流程和虚拟交换前置思想,循环经济的学理基础和促进机制,建立循环经济学学科等观点;土地经济方面,提出土地“三位一体”经济属性和土地政策反周期调节机理和政策框架。近年来研究兴趣主要集中于节能环保产业市场培育、城乡统筹发展与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生产要素协同整合等领域。

三、研究成果

先后在《中国工业经济》、《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学术月刊》、《经济学家》、《武汉大学学报(哲社版)》、《农业经济问题》等权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多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部分观点被引用近百次。由商务印书馆等国家级出版社出版专著3部,编写教材2部。主持完成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十五”规划重点项目“县域经济民营化制度变迁路径与绩效研究”、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循环经济的运行机制研究”(研究成果获得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奖三等奖)、浙江省社科联社科普及重点课题“生态文明知识读本”、浙江省水利厅课题“浙江省水资源定价机制研究”等项目。主持在研项目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基于价值链重构与市场博弈的再生资源产业价值实现机制研究”(10YJC630341),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节能环保新兴产业市场培育机制、路径与模式研究:以浙江为例”(LY12G03021)、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委托课题“我国区际产业转移绩效评价与政策优化研究”、“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规划项目《绿色经济与绿色发展丛书》招标项目《绿色低碳文明》等。

四、主要论著

1、循环经济运行机制研究(独著),商务印书馆,2008年。

2、循环经济学(主著),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09年。

3、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第一副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年。

4、循环经济:学理基础与促进机制(主著),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年。

5、资源与环境管理概论(主编),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12年。

6、资源减量化、信息替代与经济流程的转变,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第5期。

7、节约型经济流流程的基础和条件,经济学家,2005年第5期。

8、制度变迁、企业家效应与民营企业衍生机制,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2期。

9、循环经济研究最新进展,改革与战略,2006年第3期。

10、基于范式的民营企业家族化问题研究,改革与战略,2007年第4期。

11、论循环经济的市场化过程,现代经济探讨,2008年第1期。

12、循环经济产业链稳定性研究,价格月刊,2008年第2期。

13、幸福经济学研究述评,江汉论坛,2008年第7期。

14、循环型产业网络的演进机理研究,武汉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年第1期。

15、地根经济视角下土地反周期调节的机理分析,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0年第6期。

16、房地产真的能救经济吗——信贷扩张、楼市虚热与增长抑制,学术月刊,2010年第11期。

17、土地政策反周期调节的经济逻辑与政策选择,农业经济问题,2010年第11期。

18、浙江嘉兴市“两分两换”农村土地整治模式探讨,中国土地科学,2011年第1期。

19、论再生资源产业化机制——基于市场生成与规模经济的视角,江汉论坛,2012年第1期。

20、宁波企业发展报告:总体稳步增长,近半房企亏损年第(专家点评),市场导报,2012年10月23日。

第3篇:旅游资源的经济学分析

[摘 要]从经济学视角对旅游资源的概念、特点及分类进行分析,对旅游资源、旅游吸引物、旅游产品的概念进行辨析,并对旅游资源经济理论进行深层思考。科学的旅游资源经济理论的建立,将会对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旅游活动如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等方面,起到理论指导作用,对实现旅游资源的有效配置,保障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旅游:旅游资源 经济学分析

[

[文献标识码]A

[

作者:张瑞梅 唐善茂

第4篇:资源经济学-资源经济学课程第一次作业

一个指挥棒协奏山水林田湖 ——自然资源共同体综合管理路径选择2014年05月14日

作者:蔡伟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说明》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那么,怎么认识“山水田林湖生命共同体”的内涵和本质?对共同体自然资源进行综合管理的路径如何选择?

生命共同体中——人之命脉在土地

“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概念的提出,要求我们进一步关注这些自然资源的合理配置,科学设定资源利用强度,因地制宜管护资源,实现这一生命共同体的生态服务功能最大化,促进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与人地和谐

所谓“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其实就是这几种物质与物质运动及能量转移,以及它们之间互为依存,又相互激发活力的复杂关系,使之有机地构成一个生命共同体。田者出产谷物,人类赖以维系生命;水者滋润田地,使之永续利用;山者凝聚水分,涵养土壤;山水土地(涵盖气候与地形等)构成生态系统中的环境,而树者依赖阳光雨露,成为生态系统中最基础的生产者。这一概念,深刻而透彻地阐明了人与自然生命过程之根本。

而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是生命共同体“生生不息”的基础。山、水、林、田、湖之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存在一定的总量。如果人类的攫取或消耗超过这个限度,该共同体的运行就会发生重大的变异,甚至断链停歇。与此同时,山、水、林、田、湖又都是有形、有质的实体,由这些实体构成的生命共同体也必定具有因时、因地的差别。我国地域辽阔,要管好、用好自然资源,一定要讲究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

由此,我们认识到,山、水、林、田、湖作为生态要素,与人存在极为密切的共生关系,可谓“相生相克”,共同组成了一个有机、有序的“生命共同体”。其中生态要素的合理配置,直接决定了这个“生命共同体”的兴旺、繁荣、健康、可持续程度。尤为重要的是,文中明确提到“人的命脉在田”,田者,土地也。 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是对土地数量的严格控制,以此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但随着城市建设用地价格的提升,级差地价的出现,地方政府开始利用盐碱地置换城市周边的耕地、菜地,同样的耕地数量,却由高产田变成低产田,影响了持续的粮食增产。与此同时,土地污染问题也不容忽视。相关统计表明,目前我国耕地面积的10%以上已受重金属污染。现在,我国土壤污染已经出现了有毒化工和重金属污染由工业向农业转移、由城区向农村转移、由地表向地下转移、由上游向下游转移、由水土污染向食品链转移的趋势。除工矿企业发展造成的直接污染外,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也使污染面积进一步扩大。

可喜的是,国家层面已认识到这一问题,在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的基础上,提出对山、水、林、田、湖这个生命支持系统进行协调、有序的保护与管理。但在统一保护、统一修复的过程中,更需要进一步关注山、水、林、田、湖的合理配置,根据因时、因地而异的原则,实现这一生命共同体的生态服务功能最大化,促进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与人地和谐。

构建自然资源管理体系——让“共同生命体”生生不息

在完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的基础上,以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为根本,统筹优化自然资源要素配置,并开展以土地为载体的自然资源综合承载力评估,采取统一立法、综合保护的模式,形成自然资源综合管理体系

土地是承载着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要素,以及城镇、村镇、道路、人文等社会要素在内的自然综合体。但一段时期以来,人们似乎更多地看重了土地的财产属性,忽视了土地的自然属性、人文属性。总书记关于“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论断,不仅警示我们土地系统与人一样,是一个生命体,要还权利于自然,还权利于土地系统。同时,也提示我们需要加强以土地为载体的自然资源综合管理,从土地角度出发,形成人与自然相和谐的资源管理体制。

首先,完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自然资源资产是人类社会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产权制度是界定自然资源权益边界、规范自然资源利用行为的基础。为此,要从三方面加以完善:一是构建包括所有权、用益权、担保权、相邻关系权等于一体的完整的自然资源资产权利束,并依法保护,严格限制政府管理行为对于自然资源资产权益的过度侵占。二是按照遵循法律,尊重惯例产权的原则,明确自然资源资产产权主体,并以不动产登记为支撑,形成相应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登记体系。三是建立市场机制起决定性作用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交易体系,促进自然资源资产交易效率的提升。

其次,优化自然资源要素空间配置。以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为根本,统筹自然资源要素配置,避免单一类型为主导的开发利用对自然资源系统造成破坏。例如,沿海开发过程中,不能过分地注重补充耕地指标、获取建设用地指标,还要充分考虑大规模围垦开发对于近海生态系统、滩涂湿地系统的影响,尤其是要关注海平面上升、海洋灾害等对于未来沿海城镇、开发区的影响等。另外,土地开发利用还要考虑地质条件的影响,避免甘肃舟曲占用泥石流通道建设城市,以及一些城市规划建设在断裂带上等做法。

再次,重视以土地为载体的自然资源综合承载力评估。在城镇布局、土地利用中不仅需要关注粮食安全问题,还需要充分考虑土地利用尤其是城镇、开发区土地占用对于水资源、能源资源、环境容量、碳容量等的压力与影响。否则,即使保护了耕地面积,保障了粮食安全,也会由于过度的人口、产业以及基础设施集聚,导致水资源和能源过度消耗、生态环境污染等问题,还将破坏山、水、田、林、湖系统的平衡。更值得重视的是,由于这一状况对人类健康的损害加剧,公众丧失发展信心,导致出现社会危机与风险。

最后,注重自然资源综合管理与配置。从世界自然资源管理来看,统一立法、综合管理正成为趋势。因此,我国也需要结合国情,探索形成以土地为载体的自然资源综合管理体系。制定统一的自然资源分类及认定标准,避免有些土地在国土资源部被认定为耕地,在林地部门是林地,在农业部门是草地,从而不仅难以了解自然资源的基本国情,更不知如何管理。同时,制定《自然资源法》,从法律上保障自然资源管理的协同性、统一性和有序性。在不动产统一登记的基础上,探索形成以土地为载体的自然资源综合管理体制,提高自然资源综合配置效率。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将“四条控制线”整合落地

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生态保护红线规划“三规合一”,确定建设用地控制线、产业区块控制线、基本农田保护控制线、生态保护红线“四条控制线”,并统一纳入国土资源系统信息管理平台进行监管

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讲话中明确提出,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整体谋划国土空间开发,科学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为此,课题组认为应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

加强主体功能区战略实施的可行性研究。目前全国、省、市、县、镇五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都划定了主体功能区,但真正实施起来难度甚大,推进缓慢。因此,应加强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可行性研究,深入分析工作推进的难点、重点和时序,国家和地方应加快生态补偿制度的制定与实施,这是主体功能区战略能否顺利实施的重要环节。针对生态补偿的复杂性,应尽快解决目前我国生态补偿机制中存在的补偿范围不明确、补偿标准不科学、补偿模式较单

一、资金来源缺乏,以及政策法规体系建设滞后等问题。同时,加大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生态补偿试点工作的力度,建议根据生态环境状况、物价指数、经济发展、财政收入、居民消费水平,以及环境保护要求等因素,参照油价调整模式建立相关信息跟踪平台,实现生态补偿动态化,从而全面推进生态补偿制度的贯彻与落实。

建议各地区尽快实现“四线合一”研究,并纳入国土资源系统信息平台管理运行。生态保护红线是维护区域乃至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目前的划定与管理分属于环保、林业、水利、国土资源等部门,环保部门只是给予了整合,但落地后如何统一管理仍是问题?国土是生态保护红线的空间载体,国土资源部门理应给予高度重视和参与,也理应将其纳入国土资源系统信息管理平台加以监管。为此,应尽快开展基本生态网络结构规划研究,目的是为了切实落实各地区本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关于生态环境建设的具体要求,将“三规”(即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重要生态功能区区域规划或生态保护红线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控制线、产业区块控制线、基本农田保护控制线、生态保护红线等“四条控制线”整合落地,并统一进入国土资源系统信息平台管理运行。

建议各省、市开展生态控制线落地方案划定与实施工作。开展生态控制线划定与实施工作,是切实保障区域生态环境底线,保障发展与区域生态安全、保护资源、优化生态空间布局、有效落实生态管制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因此,有必要依据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在确保生态优先的前提下开展生态控制线划定工作。同时应注意落地方案与“四条控制线”

的衔接,明确管控范围。针对生态网络空间的不同分类、分级,要从土地用途管制、项目准入原则、产业调整策略、城市村镇建设策略等方面,研究和制定不同生态网络空间的生态管制规则。

(来源:中国国土资源报)

第5篇:资源经济学

第一章

1.矿产资源特性:a不可再生性 b国家所有 c价值特性 2.价值特性的来源 :有用性和稀缺性 3.矿产的分类:储量和资源俩大类

4.人类面临的全球问题:人口膨胀 资源枯竭 环境破坏 5.我国矿产资源的基本特点:

答:a矿产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拥有量较少

b矿产资源品种齐全,但某些重要矿产特别是大宗矿产相对不足或短缺

c矿床数量多,但大型、特大型矿床较少 d矿产地分布广泛,但不均衡

e贫矿多,富矿石;“三难”矿多,“三易”矿少 f共生矿床、伴生矿床多,单一矿床较少 6.我国矿产资源形式分析:

答:a巨大的需求压力 b缓慢的储量增长 c可用资源不足

d矿业的全球化趋势增强 e矿产资源承载力不足

7.使用强度定义:经济学家发现,在每一万元的GNP中,都含有对矿产品的使用量,称之为对矿产品的“使用强度”

8.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9.可持续发展的3个基本原则:a公平性原则b持续性原则c共同性原则 10.非传统矿产资源定义:非传统矿产资源是指由于当今技术、经济原因尚未进行工业利用的矿产资源和尚未被看作矿产的、未发现其用途的潜在矿产资源,或虽为传统矿产但因地质地理原因极难发现的矿产资源

11.二次资源定义:二次资源产业是指对矿产资源在开发、消费利用过程中,由于各阶段不同原因而被废弃的矿石或有用元素及金属、非金属矿产制品的回收开发利用产业。形成的资源称二次资源或再生资源

12.二次资源开发的意义:

答:a可以回收大量资源,节省原生矿产资源的消耗

B可以防止、减轻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

C可以节省一次资源开发的大量费用而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第二章

1.矿产资源经济区划的定义:在矿产资源地域分布的自然属性和矿业经济活动地域分布的社会属性的基础上形式与发展起来的具有特殊性质的地域生产综合体

2.矿产资源经济区的特性:a专属性

b相关性

3.矿产资源经济区划得理论基础:a区位理论

b区域分工理论 c区域联系论

d区域差异论 4.我国矿产资源经济规划的层次体系:

答:a一级矿业经济地带

b二级大矿业资源经济区

c三级基本矿产资源经济区

d四级基层矿产经济区 5.矿产资源经济区划的作用:

答:a 地质矿产资源经济区划,是工业和国民经济发展长期规划的一项基础工作

b为工业特别是重工业以至整个国民经济的产业合理布局和产业、产品结构优化调整提供最主要的决策科学依据

c地质矿产资源经济区划,是国家政府部门为履行管理和保护地质矿产资源,既管社会又管自然的职能,一项不可缺少的决策咨询工作

6.我国钢铁资源经济区的划分:

答:a鞍山本溪铁矿资源经济区

b京津唐铁矿资源经济区

c攀西钒钛磁铁矿产资源经济区

d西北铁矿资源经济区

第三章

1.我国固体矿产资源勘察的三个阶段:a普查阶段

b详查阶段

c勘探阶段

2.矿产资源勘察业的劳动特点: 答:a科学研究劳动所处地位的特点

b在劳动对象和劳动者方面的特点 c阶段性特点

3.矿产勘察形成的显著特点:a二重性

b不确定性 4.矿产资源经济评价的分类: 答:a区域矿产资源经济评价

b矿床技术经济评价 5.影响区域矿产资源经济评价因素:

答:a矿产资源基础因素

b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因素

c社会经济因素

d市场因素

e其他因素

6.矿床技术经济评价的三个阶段:a矿床概略技术经济评价 b矿床初步技术经济评价

c矿床详细技术经济评价

7.矿床技术经济评价的采矿技术经济指标:a采矿量

b采出矿石量c采矿损失率和回采率

d采矿贫化率

e采矿品位

f采出矿石 8. 矿床技术经济评价的选矿技术经济指标:a原矿品位

b精矿品位c尾矿品位

d富集比

e选矿产出率

f选矿回收率

9.矿产资源潜在价值可分为潜在总值、潜在产值和潜在净值三个层次

第四章

1.可行性研究的概念:可行性研究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对一个建设项目在投资决策前进行技术经济论证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2.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内容:

答:首先是产品的市场调查和供需预测研究,这是项目成立的重要依据,因为产品方案和建设规模及企业的经济效益很大程度上都是根据市场供需预测来确定的,所以市场调查和供需预测是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前提,其主要任务是说明项目建设的必要性。第二是技术方案和建设条件,包括资源、技术、设备和生产组织等,这是可行性研究的技术基础,它决定了建设项目在技术上的可行性。第三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分析和评价,这是决定项目投资决策的关键,它是项目可行性研究的核心部分,要说明项目的经济上的合理性 3.工业三废:

答:废水 废气 废渣

第五章

1.矿产资源管理概念:矿产资源管理概念是矿产资源主管部门在矿产资源积累、储备、消耗过程中,对矿产资源质和量的监督管理 2.矿产资源管理的基本目标:

答:a实现和维护国家对矿产资源的所有权

b确保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 3.矿产资源管理的基本内容:

答:a矿产资源的储量管理

b矿产资源管理政策研究制定

c矿产资源规划管理

d地质资料汇交管理 e矿产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4.矿产资源储量管理的基本内容:建立统一的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分级标准、矿产资源的审批管理、矿产储量登记统计管理等 5.矿产资源储量评审程序:由中介组织进行评审,再由政府机关认定的制度

6.矿产资源规划是国家对矿产资源处置权的体现

7.矿产资源规划包括的俩个基本环节:全国矿产资源规划的编制与组织实施

8.矿产资源规划的法律依据:国家对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实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勘查、合理开采和综合利用的方针 9.国家设立地质资料汇交管理的目的:一是为了维护矿产资源国家所有权益,地质资料作为矿产资源最详细的说明书,国家必须要对其进行统一管理,以实现国家管理矿产资源的需要;二是通过向社会提供借阅使用地质资料,更好地发挥它的经济效益;三是通过汇交资料的二次开发,为政府管理决策和企业经营决策提供信息和依据 10.矿产资源形式分析概念:是指在相关统计资料和大量实际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现时或未来一定时期内矿产资源供需形势的客观分析和科学预测,并提出矿产资源利用与配置等方面的政策建议

11.矿产资源形式分析的目的:a一是为国家编制矿产资源规划、确定矿产资源发展战略、制定矿产资源政策、实施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宏观调控提供依据 b二是为矿山企业的微观经济决策提供综合信息资料

12.什么是地质信息系统:它是储存和处理与地理空间分布有关信息的集合

13.矿产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a数据库

b模型库

c知识库

第六章

1.监督管理的原则:a在保护中开发,在开法中保护

b资源开发和集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

2.监督管理的概念: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和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是指作为地质矿产行政监督主体的国家地质矿产行政管理机关,根据法律赋予的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和环境保护的监督权,对矿业权人在保护资源和环境方面是否遵守法律、法规,履行义务,执行国家行政机关命令和决定的情况所进行的监督检查和处理。

3.矿产资源勘察监督管理基本原则:a国家对矿产资源的勘察、开发实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勘察的方针 b排他性原则 c有偿取得原则 d设置探矿权不得占用过多区块原则 e最低工作投入原则

f不得以产生破坏性后果的方式进行勘察的原则 4.矿产资源合理开采监督管理的基本原则:

a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勘查、合理开采、综合利用 b开发和保护并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c排他性原则 d有偿取得原则 e体现规模生产、集约化经营原则 5.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监督管理的主要内容:

a监督管理建立和保持正常的矿业秩序

b监督管理申办采矿权,严格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的审查

c监督管理矿山企业采用合理的开采顺序、开采方式、采矿方法和选矿工艺

d监督矿山企业开采回采率、采矿贫化率、选矿回收率达到设计要求

e监督综合开采,综合利用矿产资源 6.三率:

a开采回采率:是指矿山企业在某一生产阶段,计算开采范围内实际采出矿石量与该范围内地质储量的百分比

b采矿贫化率:是计算开采范围内原矿地质品味与采出矿石品味之差与原矿地质品味的比值 c选矿回收率:是指选矿产品(精品)中所含被回收有用成分的重量占入选矿石中该有用成分重量的百分数

7.保护矿山环境的主要内容:a废气治理 b废水治理 c废渣治理

d加强矿山环境监测及预测预报和矿山地质灾害防治 8.土地复垦基本原则:a谁破坏,谁复垦 b谁使用,谁补偿 9.矿产资源监督的制度:

a矿山企业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情况统计年报制度 b矿山企业“三率”指标制定与考核 c矿山企业矿产开发监督检查制度 d矿产监督制度

e矿山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审批制度及矿山环境保证金制度 10.国家通用税种:a企业所得税 b增值税 c营业税 d消费税 11.地方通用税种:a土地增值税 b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

c城市维护建设税 d土地使用税

12.矿业专门税费:a矿产资源税 b矿产资源补偿费

c矿业使用费及矿业权价款

第七章

1.矿业权:矿业权是探矿权和采矿权的合称

2.探矿权概念:探矿权是指在依法取得的勘查许可证规定的区块范围和期限内,勘察矿产资源的权利

3.采矿权概念:采矿权是指依法取得的采矿许可证规定的范围和期限内,开发矿产资源和获得所开采的矿产品的权利 4.探矿权的审批和授予:探矿权的审批和授予是实现国家对矿产资源

所有权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

5.设立探矿权是贯彻原则:a排他性原则 b有偿取得原则 c同一区块

编码原则 d申请在先原则 e不得过多占用区块原则

6.探矿权管理的重要内容:a检查 b探矿权变更 c探矿权延续

d探矿权保留 e探矿权注销

7.采矿权变更主要内容:a变更矿区范围 b变更主要开采矿种 c变更开采方式 d变更矿山企业名称 e依法转让采矿权

8.采矿权注销许可证时,审查的几个方面:a注销审查

b土地复垦和环保治理的审查 c消除不安全隐患的审查

9.矿业权市场:矿业权市场是指作为特殊商品的矿业权,在流转工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总和

10.矿业权流转的俩种形式:a一级矿业权出让市场

b二级矿业权转让市场

11.一级矿业权出让市场:是指矿业权作为资产,初次进入流通领域

所形成的市场

12. 二级矿业权转让市场:是一级市场的延伸和扩展,是指矿业权人为了经营目的,将矿业权再次投入流通领域所形成的市场 13.流转经济关系的主体:a国家 b矿业权人

14.流转经济关系的客体:矿业权主体权利和义务共同指向的对象 15.矿业流转制度: a矿业权国家出让制度 b矿业权转让制度

第八章

1.技术与经济的关系:a技术进步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和手段

b经济发展是技术进步的物质基础

2.技术定义:技术史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和解决社会问题过程中所运用的劳动手段与知识的总和,它分为硬技术和软技术俩大类 3.技术经济学:技术经济学时一门由技术科学与经济科学相互交叉渗透而形成的边缘学科,是应用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研究技术领域的经济问题和经济规律,研究技术与经济的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寻找技术与经济的结合的应用性科学。

4.技术经济学的学科特点:a综合性

b系统性

c预测性

d实践性 5.技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a研究技术实践的经济效果b研究技术与经济的相互促进与协调发展c研究如何通过技术创新推动技术进步,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第九章

1.技术创新的定义:技术创新是企业家为了获取潜在的超额利润而重新组织生产要素,从而生产新的产品或提供新的服务,推出或引入新的生产工艺和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获得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应来源,建立企业新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模式等一系列技术经济流动过程。 2.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家

3.技术创新的特征:a 新颖性 b先进性 c高投入性

d高收益性 e高风险性 4.技术创新按创新的对象划分:a产品创新 b工艺创新 c原材料创新

d市场创新 e组织管理创新

5.国外技术创新动力源理论主要有:a科技推动论 b需求拉动论

c推-拉综合作用论

6.我国技术创新动力源理论基本内容:a以技术创新的主题为中心,分为外在动力和内在动力 b外在动力有俩个,即科学技术的推动力和社会需求拉动力 c内在动力是利润最大化的欲望 7.*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

A外在因素:a政府支持力度 b科技发明成果状况 c社会资源的

紧缺程度 d市场竞争的状况

B内在因素:a高层领导的重视程度 b创新人才队伍的素质 c企

业的创新激励机制 d企业规模的大小

8.技术创新战略的类型:a自理创新战略 b模仿创新战略

c合作创新战略

9.技术创新战略的内容主要有哪些:a技术创新的范围 b技术创新的目标 c技术创新的战略类型 d技术创新占了措施

10.技术创新战略是指:一个国家或企业对其技术创新活动所做的总体谋划

第6篇:资源经济学作业

为农民增收致富实现土地资源利用最大化

为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实现土地资源利用最大化,该县另辟蹊径,以查拉村独特的地理优势,打造生态健康无公害蔬菜为突破口,以资源、特色、效益为优势,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培育以发展优质特色红富士苹果与林下种植两季蔬菜相结合的有机“立体农业”,走出了一条符合查拉村特色循环经济发展的新路子、一条适合查拉村村民增收致富的新道路。

“第一秤513斤、第二秤489斤……合计4292斤,按每斤6角钱计算,共2575.20元。”6月25日下午,黑水县芦花镇查拉村村民阿吾基喜滋滋地从来自茂县三龙乡的蔬菜老板手里接过销售莴笋的2575元现金。

查拉村位于黑水县城附近,距县城仅几百米,这里交通便捷、土地肥沃。一直以来,村民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对土地的利用仅限于种植玉米、土豆等农作物,产量低、效益差,守着一座“聚宝盆”却不知如何开采。

经过两年的种植,如今的查拉村已是果树成荫、蔬菜成片、群众收入节节上升。

大家可以看见,红富士苹果已经有一米多高,部分开始试果,预计明年大多数果树将开始挂果,这又将是村民的一笔收入。

谈起今后的发展方向,查拉村村民满怀信心的介绍,“立体农业”让我们的腰包鼓了起来,搭起了我们的致富桥,我们将继续扩大规模,提升效益,逐步建成集立体农业、休闲观光、农业体验于一体的现代综合农业示范区。

我村共规范化种植红富士苹果100亩,蔬菜260亩。2012年查拉村可望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400元左右。为解决群众销售蔬菜的问题,防止出现滞销,村上组织成立了蔬菜专业合作社,对村民下种、除草、施肥、打虫等进行指导,蔬菜快成熟时,合作社就与内地或汶川、茂县、理县等地蔬菜商贩进行联系,适时进行销售,或者由合作社统一收取后销往成都等地市场。至于村民房前屋后小规模种植的蔬菜则在县城就能销售。

这就是利用土地资源而达到了赚钱的目的。

第7篇:《土地资源经济学》读后感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合理的土地管理制度能够使其发挥出最大的效益,能够稳定社会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土地资源经济学》读后感。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对居住需求的不断增加,土地的稀缺性日益显现。目前现行土地管理制度肩负着保发展、守红线的双重压力,面临着系列问题.只有通过进一步改革、完善,才能真正解决问题。现将对我国土地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一、我国土地管理体制的发展及现状

自新中国成立至1986年,中国的土地管理以城乡分割,部分分管的多头分散管理体制为主。1954年撤消地政局,在农业部设土地利用总局。1956年又在土地利用总局的基础匕成立农垦部,主管全国所有荒地和国营农场建设工作。从此,我国专门行使地政管理职能的机构小复存在。1982年,农业部成立了土地管理局,形成了农村土地由农业部管理,城市土地由建设部管理的格局1986年成立了国家土地管理局,确立了全国城乡土地统一管理的体制。1998年国务院进行机构改革,成立了国土资源部,对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等国土资源实施集中统一管理,建立起了现行的土地管理体制。自2004年开始,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土地监察制度,进一步完善了现行了土地管理体制。

二、我国土地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设用地需求迅猛增加,土地市场急剧升温,土地供求关系十分紧张。在这种形势下,一些地方政府及相关单位为了尽快获得建设用地,采取违法手段越权批地,以租代征,盲目圈地乱设开发区,大量占用耕地。与此同时,由于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建设资金的积累还十分有限,过多的建设项目资金难以充分保证,有些企业和单位就企图降低征地补偿标准以减少建设成本,加之在征地中,土地补偿费用和劳动力安置措施又往往不能及时足额到位,严重损害了农民的正当权益和生活保障,这就难免引起与农民的纠纷,引发大规模群体事件,影响社会安定。

近年来我国出现这种情况绝非偶然,读后感《《土地资源经济学》读后感》。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目前已进入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期,在进行大规模工业和城市建设中必然要占用相当数量的农村土地,而我国又是土地资源稀缺,耕地匮乏的国家,目前大部分农民依然靠占有的少量耕地维持生计,作为一种社会保障。当然,出现上述情况根本上说是与我国的基本国情有关,但也与目前我国实行的土地管理体制的某些缺陷有关。

首先,当前我国的土地管理体制还难以保证实施符合中国国情的土地供应政策。中国是世界上土地资源最为稀缺的国家之一,更应该在供求关系上坚持供给引导和决定需求的原则。但我国现行的土地供给政策恰好与此相反,即由需求决定供给。目前我国建设项目的土地供给程序是:计划单位立项,城市规划部门选址,土地管理部门负责供地。这种顺序颠倒的土地供给政策和机制,是长期以来造成土地被盲目乱占用的基本原因。

其次,从横向关系看,各级政府尚未形成严格的土地管理的合力,土地管理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得不到保证。虽然在我国已经建立起一整套土地管理的法律,制度和政策体制,但目前我国的城乡土地仍然是由多个部门参与使用与管理,只要有一个部门不协调,配合与合作,那么,土地管理的一起制度,政策和规划与计划都难以实现。

最后,从纵向关系看,我国地域广阔,从中央到地方有五级政府,一旦不能明确划分并严格执行各级政府的职责,在经济和保护主义的驱使下,就难以形成统一的,有权威的土地管理制度和政策的环境与条件,更不会有严格公正的土地违法事件的监督与检查。而且限于级别,使得在发现当地政府、部门在土地方面的违法违规行为时,双方处于不平等地位,结果是有法不能依、执法不敢严、违法未必究。

三、建立健全土地管理体制的建议

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的总目标是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促进国土资源优化配置,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有利于维护资源所有者与使用者合法权益,集中统一,关系协调,依法行政,高效精干的管理体制。要实现这样的改革目标,中国国土资源管理体制在深化改革中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首先,要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严格保护耕地。中国土地资源稀缺,耕地匮乏,目前又处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期,因此要首先坚持"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不断提高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的水平,注意地区差异,逐步形成完善的制度与政策体系。

其次,要正确处理土地管理部门与地方其他部门的关系。按"管用分离、分工明确、协调配合"的原则,理顺土地管理部门和其他部门的关系。改变目前有些地方存在的多部门批地管地、政出多门的现象,地方政府在确定部门分工时,必须依照《土地管理法》及相关规定,充分发挥土地管理部门在土地权属的基础管理和土地利用综合管理的作用,做到土地法规和政策统

一、土地权属登记管理统

一、土地利用规划统

一、建设用地的审批征用统

一、土地的出、土地的出让转让管理统一,形成统

一、协凋的土地管理秩序。

第8篇:人力资源经济学(B卷)

《人力资源经济学》期末考试试题(B卷)

071131班

一、简答题(8分X8 = 64分)

1.试简介机会成本、人工成本和人力资本的定义

2. 人力资源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前提假设。

3. 什么是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出现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原因?

4. 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形式

5. 薪酬激励体系设计的四大原则

6. 根据相对表现而不根据绝对表现来决定升迁的优缺点

7.什么是企业特殊培训?

8. 市场产品和劳动力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的时候,人力资源的雇佣量达到最优的条件。

答案:(答出要点即可)

1.机会成本:当一个人或一个经济单位把有限的资源用于一种生产或行为的时候,便不能用于其他行为和生产中,从而放弃了能从其他行为、生产中得到的利益。机会成本就是人们决定把资源用于某一种生产行为中,而放弃其他用途的成本。

人工成本:企业人工成本是指在报告期内,企业在生产、经营和提供劳务的过程中,使用劳动力而支付的所有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的总和。包括:员工工资总额、社会保险费用、员工福利费用、员工教育费用、劳动保护费、员工住房费用以及其他人工成本的支出。

人力资本是一种与物质资本相对应的资本形式,它表现为能为任何个人带来永久性经济收入的能力和知识等。从价值的角度看,任何个人对自身进行的知识、技能、智力和健康的投入,如果能够给投入者带来超过投入价值的价值,并且其占有和支配这部分价值而产生更大的投入积极性,那么这种投入所形成的价值便是人力资本。

2.(1)人力资源的需求是由利润最大化决定的

(2)人力资源的供给量是由效用最大化决定的

(3)资源的稀缺性

(4)企业和个人都是理性的。

3.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在技术给定和生产的其他要素投入不变的情况下,连续增加某种可变投入会使其边际产量增加到某一点,超过这一点后,增加可变投入会使边际产量减少,这一规律就被称为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出现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原因就是:随着可变投入的不断增加,不变投入和可变投入的组合比例变得愈来愈不合理。当可变投入减少的时候,不变投入显得相对较多,此时增加可变投入可以使产量的增加量递增;而当可变资本和不变成本的投入组合达到最有效率的那一点的时候,再增加可变投入,就使不变投入显得太少,而可变投入显得太多,从而使产出的增加量递减。

4(1)各级正规教育。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中最重要的形式,包括学前教育和小学、中学、大学等正规教育的费用支出。不论是政府还是社会团体、劳动者个人及其家庭,其投资主体用于普通教育的费用均属于人力资本投资。这种形式的投资形成和增加了人力资本的知识存量,表现为人力资本构成中的普通教育程度,即用学历来反映人力资本存量。

(2)职业技术培训。职业技术培训是人们为了获得与发展从事某种职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与技巧所发生的投资支出。 这种投资方式主要侧重于人力资本构成中的职业、专业知识

和技能存量。其表现是人力资本构成中的专业技术等级。同样,通过了解职业技术培训规模、人力资源的各类专业技术等级结构状况,可以方便地比较和鉴别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某一特定时期人力资本的现有规模。

(3)健康保健。用于健康保健、增进体制的费用也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形式,包括劳动者营养、衣着、住房、医疗保健和自我照顾、锻炼、娱乐等所需的费用,它可以由“健康时间”,或者由工作、消费和闲暇活动的“无病时间”组成。这方面的投资效果主要表现为人口预期寿命的提高和死亡率的降低。

4)人们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的流动。劳动力流动费用本身并不能直接形成并增加人力资本存量,但通过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在宏观上,可以实现人力资本的优化配置,调整人力资本分布的稀缺程度;在微观上,可以使个人的人力资本实现最有效率和最获利的使用。所以,它是实现人力资本价值和增值的必要条件。5.(1)信息原则 :如果某个业绩指标虽然也能反映员工的努力程度,但是该指标包含的不确定因素太大,那么宁愿在激励系统不用这个指标。如果非要用这个指标不可,也要给他们的权重小一些。

(2)最佳激励强度原则 : 在设计激励强度时,企业最需要考虑的也是最基本的一个要素就是,员工变得更努力到底对企业有多大的好处。企业在设计激励强度的时候,如果员工努力强度越大,能给企业带来的利润越大,企业就应该设计比较大的激励强度。如果由于产能、市场份额等限制,就算是员工非常努力,企业的利润也不会得到太大的提高,那么企业就不需要也不应该设计太大的激励强度。

(3)监督原则 :如果激励强度设计的较大,那么员工的薪酬收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业绩的考核。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就要尽量把业绩考核做的更好一些,描述的更精确一些。(4)激励方向原则 :员工的工作经常包含不同的方面,员工分配自己的时间和努力程度在不同方面的工作,雇主一般无法观察到员工在工作的各个方面分配的时间和努力程度。如果没有设定激励方向,员工会把自己的时间和注意力平均分配在工作的各个方面上。但一旦设定了激励方向,激励系统考虑或者奖励的工作方面和业绩,对员工努力的边际回报率比较高。系统不奖励的工作方面和业绩,边际回报率低。

6.优点:

(1)有时个人的绝对业绩是比较难以衡量的,但是相对业绩是比较容易衡量的。(2)可以利用更多的有效信息来减少噪音信号,从而减少由于不确定因素造成的业绩评估误差的情况。缺点:

(1)激励的范围很小,受到激励的员工很少。

(2)升迁的选拔根据几位竞职员工的相对业绩而定。

(3)很多时候升迁不是由客观业绩来定的,而是由上级领导管理部门的评估决定的。(4)存在彼得原则。

(5)有一定的负面作用:讨好上级,产生影响成本。

7.企业特殊培训:这种培训只能提高员工在某一个企业中的劳动生产率,而不能提高员工在其他企业从事生产劳作的劳动生产率。如员工上岗前的岗前培训。

8.人力资源的雇佣达到最优:在资本量一定时,劳动力最优雇佣量是当雇佣一名人力资源所能创造的额外收益等于雇佣这名工人导致的成本增加。

即k不变,MRPl(边际产品收益)=MPl*P(边际生产率MR等于价格)=W

也就是说,当工人的边际生产率乘以产品的价格等于工人的工资(W)时,工人的雇佣量达到最优。

三、计算题(10分)

四、图表分析题(10分)

1、试分析该图表的各部分以及各字母所代表的意义

横轴为年龄a,纵轴为年工资收入W,原点以下abhc部分I为大学教育的直接成本,ady为高中生的收入流曲线,adyf相当于高中毕业生整个职业生涯的收入总和;adeb相当于大学教育的机会成本,即因投资于大学教育而放弃可能的收入部分Ⅱ;byuf为大学毕业生整个职业生涯的收入总和,eyuy部分Ⅲ就是大学教育投资收益增加值部分。当按某一折现率R折现,在现值的基础上(I+Ⅱ)价值部分等于Ⅲ时,R即为投资报酬率。若S给定,那么只有当Ⅲ≥(I+Ⅱ)时,大学教育投资从成本——收益的角度判断,人们才会选择大学教育投资。

五、论述题(16分)

1、论述不同的薪酬激励模式定义及其优缺点 答案:

一、个人激励

个人激励的薪酬模式就是员工的收入与他们个人的业绩挂钩,个人业绩指标可以是产量或销售额。

1.奖金制度

(1)内容:一般情况下,企业经过考虑,会给员工设定一定的产量和业绩目标,在一定时期内,如果员工达到这一目标就可以得到一笔奖励性收入。(2)特点:一次性的一笔收入(3)缺点:一次性的一笔收入2.佣金制或计件制

(1)内容:在这两种模式下,员工都是保证了 一定的固定收入,比如在一个月或者一年里员工有一个基本收入或者基本工资,企业会给员工设定一个目标,如果超过这个销售额或者生产目标,员工可以从增加的销售额或产量中获得一部分收入。这种模式有激励的强度和方向。2)优点:

*提高劳动生产率

*能够比较好的解决在劳动契约签订之前正确选择工人的问题(3)缺点:

* 把工人的收入和某些业绩目标挂钩了,工人只会关注这一方面的业绩指标,其他方面的工作会被忽略。* 存在拉什效果。

*给员工的收入带来风险。3.以技术水平来设定薪酬的模式针对低技术工人设置

(1)内容:一般情况下企业会给员工的技术进行分类,员工可以直接参加技术考核,或参加一些培训项目,培训之后,接受技术考核。如果他们通过考核,证明他们确实掌握了一门新的技术了,他们就可以得到一份比较高的工资,或者是奖金。

(2)优点:对于员工提高技术水平以适应时代发展是很有帮助的。

(3)缺点:随着经过技术培训、考核、升级,工资涨到顶,激励作用就结束了;随着员工工资增长,企业人工成本增高。

二、与小组业绩挂钩的模式收入共享方案

(1)内容:一般情况下企业先确定一个工作小组,由一些工作相关的工人组成,然后企业给工作小组制定一些目标。如果整个工作小组达到了目标,就可以从超出的部分中得到一部分作为额外的激励收入。(2)优点:

*鼓励员工在工作小组内相互帮助共同进步共同达到企业制定的目标*应用范围更加广泛。(3)缺点:

*存在搭便车现象。

*目标设置的拉什效果。

三、与企业绩效挂钩的激励模式利润共享

内容:企业制定每年的利润目标,如果超过了目标,就将超额的利润拿出一部分来与员工分享。员工持股

内容:企业给员工赠送或者以低价卖给员工股票,如果企业的效益好,股票价格上涨了,员工就可以从中受益。

利润共享和员工持股两种模式的优点:

*增加企业内部的凝聚力,员工感到他们个人表现与整个企业生存成败息息相关,尤其是员工持股可以让员工感到自己是企业的主人翁。利润共享和员工持股两种模式的缺点:*所谓的1/N的问题。

*企业设定较高目标,员工自知努力也无法实现,激励作用为零

第9篇:第十讲 卫生资源优化配置卫生经济学

第十讲 卫生资源优化配置

一、卫生服务资源概述

(一)卫生资源概念

卫生资源是卫生工作发展的重要因素

1.广义的卫生资源

2.狭义的卫生资源 卫生资源指提供各种卫生服务所使用的投入要素的总和。包括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

(1)硬件资源 硬件资源包括提供各种卫生服务所投入的全部资本和人力。

①资本 货币形态的资本(卫生资金)

实物形态的资本,即物质资料消耗所转移的价值,如包括房屋、医疗器械设备折旧等劳动资料,同时还包括药品、卫生材料消耗等劳动对象。

②人力资源

卫生人力资源是指那些已经接受或正在接受专业卫生技术教育和训练,因而具有或即将具有某项卫生专业技术、知识和能力的人员。

(2) 目前卫生资源优化配置中所讨论的卫生资源主要指硬件资源中实物形态的资本部分和卫生人力资源,较少涉及卫生资金和信息等软件资源。

(二)卫生资源的特点

社会可提供的卫生资源与人们卫生保健实际需要的卫生资源之间有一定的差距。

卫生资源有各种不同的用途,在资源的分配使用上,必须进行比较选择。

3.多样性

由于人们卫生保健需求的多样性、随机性和差异性,实现这一目标又有许多具体目标,这就决定了卫生资源的多样性特点。

(三)卫生资源开发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一方面卫生资源相当匿乏,另一方面在分配和使用上又存在浪费。如何合理有效地筹集、分配卫生资源,使有限的卫生资源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提高医疗保健服务质量和人民的健康水平,是卫生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1.卫生人力资源开发

卫生人力资源开发是以卫生人力为对象所进行的培养、使用和配置的活动。卫生人力资源的开发过程,就是通过预测卫生事业未来人力需求与供给,进行有计划的培养和配置,使其与卫生事业发展相适应。

卫生人力资源的预测和规划

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

一是对现状进行调查分析;

二是进行需求预测分析;

三是制定规则,提出落实措施。

(1)办好医学教育,培养一支适应社会需求、结构合理、德才兼备的卫生专业队伍。

(2)加强在职卫生人员的培养。

重视培养学科带头人,特别是重点学科带头人。要做好岗位培训工作,大力提高在职人员的专业素质。

(3)重视各类技术人才的培训。

对各类技术人才的培训,必须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规划、培养和充实。

(4)鼓励留居海外的卫生科技人员回国工作或以各种形式为祖国服务。

2.卫生物力资源开发:房屋、医疗设备、药品、材料等

3.卫生财力资源开发:卫生资金的筹集、使用、补偿

4.医学科学技术开发

二、卫生资源的配置

(一)卫生资源配置的概念

卫生资源的配置指卫生资源在不同用途之间的分配。 卫生资源可根据时序分为存量和增量两部分。存量是指以前所拥有的卫生资源总量,增量是指即将拥有的卫生资源补充量。

增量

1.卫生资源的增量配置 又称为卫生资源的初配置。如当年计划投入的卫生经费、计划购进的新诊疗设备、计划新建房屋、计划引进的卫生人力和技术等。

存量

2.卫生资源的存量调整 又称卫生资源的存量再分配,是指通过对原有卫生资源的重新分配,改变分配不合理的现状,达到优化的目的。

(二)卫生资源配置的原则

1.卫生资源配置的总原则

(1)卫生资源优化配置应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

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必须从国情、省情、配置的标准,使卫生资源配置与社会经济发展协调一致,相互促进,达到高速、可持续发展。

(2)公平与效率兼顾

公平原则是卫生服务活动追求的一重要目标,要考虑到贫困人口的卫生服务可及性问题。 卫生资源配置的公平性

卫生服务利用的公平性

由于能够用于卫生服务的资源总是有限的,因此卫生资源优化配置的第一目标就是提高效率。 不浪费、具有成本效果(效益)。

(3)向重点倾斜、兼顾全局

以农村为重点

由于我国人口绝大多数分布在农村地区,因而农民应是卫生服务的主要对象,而农村地区卫生基础薄弱,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在一些地区仍很严重,因此将卫生资源向农村地区倾斜、保护和促进农民健康是充分体现卫生工作方针的措施。

预防为主,强化全民预防意识

《中共中央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各级政府对公共卫生和预防保健工作要全面负责,加强预防保健机构的建设,给予必要的投入,对重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要保证必需的资金。”

(4)按照成本效益原则配置资源

成本效益原则就是以较小的投入获得较大的收益,不仅包括直接的经济效益,还包括间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例如:提供小儿麻痹糖丸预防脊髓灰质炎的发生,它的社会效益、间接的经济效益要远远高于销售药品本身所获得的经济效益。

2.卫生资源配置的实际操作原则

(1)卫生资源得到高效利用

这是卫生资源优化配置的前提,通常指日均门诊量、床位使用率等工作效率指标达到最大负荷,以及层级结构尽量达到合理。当卫生资源配置达到最高效率时,再考虑卫生服务的供给、需求之间平衡。

(2)供需平衡

它是评价卫生资源是否达到合理配置的重要内容之一。

卫生资源优化配置时所考虑到的卫生资源供需平衡是指当卫生资源得到高效利用时所计算出来的卫生服务供给、需求平衡量。

(三)卫生资源配置方式

1.计划配置方式

计划配置方式是以政府的指令性计划和行政手段为主的卫生资源配置方式,其主要表现是统一分配卫生资源,统一安排卫生机构、发展规模、服务项目、收费标准等。计划配置方式是卫生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是较高层次的配置,称为宏观配置。

2.市场配置方式

配。这种方式能够较好地体现效率原则,把有限的卫生资源配置到效率较高的服务,满足人们多方面、多层次的卫生服务需要

卫生服务的公益福利性质决定不可能使市场机制在卫生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3.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配置方式

计划调节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卫生资源配置方式,是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计划调节的主导作用,辅以市场调节,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的卫生资源配置方式。

(1)合理地确定计划控制与市场调节的力度、范围和层次

(2)正确处理以计划调节为主与市场调节为辅的关系

(3)正确处理卫生机构内部计划管理与市场调节的关系

4.区域卫生规划配置卫生资源的方式

区域卫生规划是合理调整和配置资源的一种有效的方式。实行区域卫生规划的目的是构建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有效、经济、公平的卫生服务体系和管理体制,改善和提高卫生综合服务能力和资源利用效率,逐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四)卫生资源的优化配置 卫生资源的优化配置是指在卫生资源合理配置的基础上,如何使卫生资源的配置产生最佳的功能和效益。 卫生资源的优化配置要求效率和效益最佳的前提下,达到卫生资源的供需平衡,是在效率、公平以及最优化规划原则基础上把有限的卫生资源配置到最需要、最能发挥效率、同时最能取得最大社会效益的地方。

效率

效率就是指利用有限的卫生资源获得最大的卫生产出(即符合人们需要的、有利于改善居民健康水平的卫生服务)。

卫生经济学认为,卫生资源相对于人们对卫生服务的需求来说永远是有限的,因此社会应该合理地利用这些资源。

卫生资源配置效率

(1)技术效率

指在生产技术和市场价格不变的条件下,按照既定的要素投入比例,生产一定量的产品所需的最小成本与实际成本之比。

(2)配置效率

指以投入要素的最佳组合来生产出最优的产品数量组合。

公平

指无论居民的收入水平高低和支付能力大小,居民对卫生服务应该有相同的可及性,卫生服务的分配不应取决于地位的高低和收入的多少,而应该取决于其需要水平(健康状况),即所谓的卫生服务的按需分配和按能力支付。

水平公平

垂直公平

(五)卫生资源配置的具体内容

1. 机构

2. 人员

3. 设备:需要量法、需求量法、服务目标法、供需平衡法

4. 床位

1.

2.(1)卫生资源配置的纵向结构:

如各级医疗机构之间资源的配置。如卫生资源在三级、二级、一级、社区医疗机构的配置。

(2)卫生资源配置的横向结构

三、区域卫生规划

(一)区域卫生规划概述

1.区域卫生规划的概念

区域卫生规划(regional health planning)是在一个特定的区域范围内,根据其社会经济发展、人口结构、地理环境、主要卫生问题和卫生服务需求等多方面因素,来确定区域内卫生发展方向、发展模式与发展目标,合理配置卫生资源,改善和提高区域内卫生服务质量和数量,向全体居民提供公平、有效的卫生服务过程。

2.区域卫生规划的主要特征

(1)区域性

(2)综合性

(3)战略性

(4)科学性

(二)区域卫生规划的编制

编制区域卫生规划的过程为:形势分析→确定问题与重点→制订目标与指标→选择策略(即活动项目) →制订实施计划→编制预算→评价与计划的调整。

(1)形势分析

形势分析是按照区域卫生规划的指导思想,分析区域内人群健康状况、卫生服务及其影响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的性质、范围、作用和变化做出全面正确的分析判断。

内容包括区域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年龄结构变化、居民健康模式转变、卫生服务需求、卫生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等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和变化趋势的预测。

①现状分析

1)自然状况

2)政治社会状况

3)经济状况

4)居民生活状况

5)居民健康与疾病状况

6)卫生资源状况

7)卫生服务状况

②回顾性分析:为了掌握社会卫生状况的变化及卫生事业发展规律,对人口、疾病、医疗卫生需要与需求、卫生资源利用等主要方面,需要收集3~5年的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

③前瞻性分析:为了掌握服务人口卫生问题和需要与需求的未来变化趋势,对经济、人口、疾病等主要方面,进行发展趋势的分析和预测。

④主要障碍分析:居民的卫生问题和解决这些卫生问题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些差距是由很多原因造成的,必须找出这些主要差距及其原因,可以从机构体制、管理制度、运行机制、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等方面,分析影响解决社会卫生问题和卫生事业发展的主要障碍,以利于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

卫生形势分析的方法

·描述性研究方法·投入产出分析法

·分析性研究方法·综合评价方法

·理论研究方法·发展预测方法

·系统分析方法

(2)确定主要问题

通过形势分析,发现存在的卫生问题,然后对问题排序,筛选最重要并可能解决的问题作为区域卫生规划的突破口和优先解决的问题。

是区域卫生规划的关键,是制订目标和对策措施的依据。尽管所确定的主要问题由于区域间的特点不同而有差异,但这些问题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主要的健康问题,二是主要的卫生资源配置问题。

(3)制订规划目标与指标 目标是规划期内拟达到的指标。

区域卫生发展目标的选择既要符合国家卫生工作方针和卫生事业发展总目标,又要适应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及居民对卫生服务需求。

目标确定应该以问题分析为基础,以优先解决的主要问题为导向,目标应定量、可行并便于操作。

(4)选择策略

策略是根据区域卫生规划的目标,采取一定的行动来解决主要卫生问题。区域卫生规划的目的就是要找出最有效率和效益的途径去提高健康状况,正确选择实施策略是区域卫生规划的关键,需要多学科、多领域和多部门的共同参与,在选择策略时应分析成本效益,均衡发展,重点突出。

(5)制订实施计划,编制费用预算

实施计划要求明确某一项活动在哪一级、由什么机构、用什么资源(房屋、设备、人员、经费)、何时、何地、用何方法来完成。只有这样,实施计划才便于落实,并便于监督检查和评价。

规划预算的编制要注意以下四点:

一是必须从当地的财政和社会承受力出发

二是预算必须服务于目标的实现,要保证重点建设项目的投入

三是要有全局观念,克服部门局部利益,服从规划目标需要

四是要克服重硬件投入轻软件投入的现象

(6)规划的实施、监督和评价

实施规划是制定规划的唯一目的。

规划的科学性、正确与适宜程度也只能在实施中得到检验,并不断地修正、补充和完善。 要实施好规划,必须做到组织落实、政策落实、技术措施落实、任务落实和经费落实。 为了提高规划的可行性、有效性,区域卫生规划领导小组要建立健全实施计划监督评价机制,并根据监督评价结果,对规划做出调整,或修改项目活动,或修改执行进度。

调整后的规划,由区域卫生委员会审核批准后实施。

(三)区域卫生规划的评价

评价是用系统化的研究方法对正在进行或已完成项目、方案或政策及其设计、实施和结果进行的一种尽可能系统的、客观的估量,用以确定规划项目的适合程度、确切程度、进度、效率效果及其影响,以指导帮助规划管理决策。

1.适合程度;2.足够程度;3.进展;4.效率;5.效果;6.影响

四、卫生资源配置的评价

(一)卫生资源配置的评价指标

1.卫生资金配置评价指标

(1)卫生费用占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比

(2)人均卫生费用

(3)卫生机构之间的费用比例

(4)门诊和住院费用比例

(5)农村卫生费用和城市卫生费用之间比例

(6)医疗、预防、妇幼保健费用比例

2.卫生资源配置评价指标

(1)卫生资源配置总量

(2)卫生资源配置结构:卫生资源配置的纵向结构、卫生资源配置的横向结构

3.卫生资源利用效率指标

(1)每医生日门诊量

(2)每医生日负担床日

(3)平均住院日

(4)床位使用率

(5)门诊次均费用

(6)住院次均费用

(7)平均处方费用

(二)卫生资源配置的评价方法

1.资源—效益分析

2.投入—产出分析

上一篇:党员回乡调研报告下一篇:中考作文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