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学改革通信专业论文

2022-04-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为响应国家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号召,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以办学实践为基础,对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提出了知识与技能仿射教学法。指出知识与技能仿射教学法不能仅实施于单门或单项课程,而应该贯穿于整个培养方案,特别是课程体系中,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基础教学改革通信专业论文 (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基础教学改革通信专业论文 篇1:

航空通信技术专业“电路基础”教学改革与实践

【摘要】“电路基础”是航空通信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基于项目开发的理念,从“电路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网站建设与课程考核四个方面进行改革与实践,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拓展了学生的学习领域与空间,激发了学生动手制作的热情。

【关键词】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网站建设;课程考核

“电路基础”是航空通信技术专业学生入学后接触到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通信原理与技术”、“微波技术与天线”等后续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课程改革立足于专业基础课程为专业课程服务的思想,基于项目开发的理念,采取任务驱动的项目教学法,以实际工作过程为导向,由工作任务出发来组织与实施课程教学,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既注重基础知识又加强实践应用,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得到了明显提升。

表1 实践教学项目

项目名称 工作任务 具体实施过程

项目一:万用表的使用、安装与调试 任务1安全用电与触电急救 安全用电与触电急救情景模拟→万用表使用→电阻、电感与电容识别与检测→双电源直流电路的搭建→双电源直流电路分析与测试→识读MF47型万用表电路图→MF47的安装与调试→故障检测与排除

任务2双电源直流电路检测与分析

任务3 MF47型万用表安装与调试

项目二:室内照明电路的设计与安装 任务1双控节能灯电路安装 试电笔等电工工具使用→导线连接→绝缘层恢复→双控节能灯电路安装→熔断器、空气开关、漏电保护器、电度表选择与安装→日光灯电路安装→室内照明线路设计→室内照明线路安装

任务2日光灯电路安装

任务3室内照明线路的安装设计

项目三:电动机起动控制线路安装与调试 任务1 电动机起动控制线路安装 三相交流电使用→接触器、继电器等低压电器使用→电气控制线路识图→电动机起动控制线路安装→常规检查→空载与负载运行→故障检测与排除

任务2电动机起动控制线路调试

表2 仿真教学项目

项目名称 工作任务 具体实施过程

项目一:RLC谐振电路仿真与测试 任务1熟悉软件用户界面及绘制电路 熟悉Multisim仿真软件的使用→定制用户界面→绘制仿真电路图→各种仿真仪器仪表的使用→ RLC串联谐振电路的仿真与测试→ RLC并联谐振电路的仿真与测试→扩展训练-提高功率因素的测试与仿真

任务2 RLC谐振电路的仿真与测试

项目二:电路过渡过程分析与测试 任务1 RC充放电电路仿真与测试 瞬态分析→RC充电电路仿真分析→ RC放电电路仿真分析→RC电路全响应仿真分析→微分电路仿真与测试→积分电路仿真与测试

任务2微分与积分电路仿真与测试

项目三:非正弦周期信号分解仿真与测试 任务1非正弦周期信号合成仿真与测试 傅里叶分析→方波信号分解仿真与测试→各谐波分量的叠加合成仿真与测试→扩展训练-三角波的合成与分解仿真测试

任务2非正弦周期信号分解仿真与测试

一、教学内容整合

依据高职航空通信技术专业对“电路基础”课程的内容需求,并结合湖南省专业技能抽查标准与内容,从课程总体结构优化的角度出发,对“电路基础”的教学内容进行科学选取与整合,将课程内容整合成实践教学项目与仿真教学项目两部分。所有教学项目都是围绕航空通信技术专业的技能要求来选取,以工作任务为主线进行精心设计,将每个项目分解为几个子任务,通过任务需求来组织教学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

1.实践教学项目

通过精挑细选实践教学项目载体,确定实践教学项目3个。为确保项目实施过程贴近实际工作过程,所有实践教学项目均在“教、学、做”合一的实训场所完成。项目一——万用表的使用、安装与调试:要求学生掌握直流电路的基本概念、定理与分析方法,培养学生正确使用万用表等常用电工仪表、搭建常规直流电路、故障检测与排除等能力。项目二——室内照明电路的设计与安装:要求学生掌握单相交流电的基本特征与应用,培养学生正确使用电工工具,正确识别和选择常用配电和照明电器的能力,使学生具备简单照明电路的识图、设计、安装和维修等能力。项目三——异步电动机起动控制线路安装与调试:要求学生掌握三相交流电路的分析方法,低压电器及电动机的结构、原理及使用等,培养学生低压电器识别和选择,电动机起动控制电路的电气图识读及控制电路的安装与排故能力。各项目的具体工作任务与实施过程如表1所示。

2.仿真教学项目

精选仿真教学项目3个,安排在仿真机房实施。利用Multisim仿真软件对RLC谐振电路、电路过渡过程及非正弦周期信号合成与分解进行模拟仿真,形象逼真地对电路进行频谱分析、瞬态分析及傅里叶分析等等。各项目的具体任务及实施过程如表2所示。

二、教学手段创新

以“电工电子电气设备的安装、测试和维护”工作过程为主线,以“真实设备、实训场地与仿真机房”为基础,采取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任务化”教学[1、2]。对每个项目里的每个任务,又分六个阶段实施教学[3]:资讯——下达任务书,学生接受任务根据任务描述查找资料、收集信息;计划——分组讨论实施方案,论证其可行性并在组内进行任务分配;决策——在教师指导下,根据本组的学习基础及动手能力情况确定最终实施方案、步骤、任务完成时间等;实施——每组根据方案进行项目实施,组员协作完成既定方案,汇集工作中的问题,交流工作中的收获;检查——通过过程检查、在线检查、总结汇报检查进一步提高方案的可行性与科学性;评价——通过个人自评、组内互评、组间互评、教师评价对任务进行整体评价。在实践教学项目与任务实施过程中,完全模拟真实工作现场与环境进行教学,“教、学、做”融为一体来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三、课程网站建设

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依托世界大学城云空间教学平台,将课程教案、课件及视频分批上传至该空间,每次课的课程资料里都给出了思考题及相关要求,课前学生必须根据思考题及相关要求在网上学习完相应课程资料,并从课前学习内容中提出2个以上问题。在六阶段实施教学环节中,各小组长负责对小组成员提交的问题进行收集与整理,并组织小组成员展开组内讨论。

为方便师生间的及时互动与联系,方便学生课外自主学习与交流,在网上建立群空间与学习交流区,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答疑解惑,学生与学生间也可以在该区进行讨论与切磋[4]。

为巩固每个项目所学内容,建立了课程试题库,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与情况,从库中抽取相关试题进行自测,根据自测情况进行查缺补漏。试题库中不仅有纯理论试题,还有实际操作及技能培训方面的试题,学生们不仅可以测试自己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的情况,而且还可以对自己的实作与动手能力进行考核。

从多角度、多方面来建设课程网站,将课堂延伸至课外,拓宽了学生的学习领域与学习空间;同时,网站还是与校外同行交流的开放平台。

四、课程考核改革

课程考核形式由原来的终结性考核转变为形成性考核与专业技能抽查相结合。

改革前,“电路基础”课程考核采用终结性闭卷考试,通常考核结果是一锤定音,缺乏科学性与全面性。改革后,课程考核及评价方式多样化:以项目任务为单元对其实施的工作过程进行评价,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及教师评价相结合,其中学生自评占20%,小组互评占30%,教师评价占50%,重视对中间过程的评价;同时,结合学院的专业技能抽查,在该课程结束时,学院课程技能水平抽查考核小组会对该课程进行实作抽考,抽取课程所在班级的10名学生参加测试,其中6人由任课老师推荐,4人随机抽取,学生进行现场操作,考核老师现场打分,抽查结果与课程成绩挂钩,抽考通过的学生本课程成绩可以在中间过程评价的基础上加分,抽考没有通过的学生本课程成绩直接认定为“不及格”。考核改革引起了学生对实践操作能力的重视,激发了学生动手制作的热情。

五、结语

本课程通过教学改革与实践,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对实际操作与项目仿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甚至爱上了动手制作。但在教改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实训场地的开放与管理[5]、对操作现场的掌控与把握、各教学环节的衔接与处理等等。后期的教改中会有针对性进行改革与探索,进一步完善教学改革成果。

参考文献

[1]蒋媛.基于行动导向的高职《电路基础》教学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2009(23):48.

[2]张雪冰.浅谈维修电工课程如何实施项目教学法[J].职业教育研究,2011(6):123.

[3]陈湘令.“电气安装的规划与实施”教学思考[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11,22(2):63.

[4]吴成玉.独立学院《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建设的探索[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4).

[5]李福.《数字电路基础》教学改革研究[J].数字通信,2012,12:91.

作者简介:周彩霞(1974—),女,河南郑州人,工学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电子、信息通信。

作者:周彩霞 易江义

基础教学改革通信专业论文 篇2:

通信工程专业知识与技能仿射教学法运用分析

摘 要:为响应国家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号召,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以办学实践为基础,对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提出了知识与技能仿射教学法。指出知识与技能仿射教学法不能仅实施于单门或单项课程,而应该贯穿于整个培养方案,特别是课程体系中,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文章以通信工程课程体系为例,介绍了知识与技能仿射教学法在单个课程内部、课程间、以及专业间的运用办法,最后总结说明其运用效果。

关键词:通信工程 仿射教学法 课程体系 培养方案

知识与技能仿射教学法(Knowledge and skills affine teaching,缩写为K&SAT)是以讲授某项内容过程的开始为起点、结束为终点,过程(或过程节点)讲解中采用以知识导向技能扩展应用、技能唤醒知识拓宽应用方向的一种教学法。此方法不仅可以应用在某门课包括实验、课程设计等教学过程中,更可以应用于人才培养方案的整个课程体系中。专业人才培养是以知识与技能培养为支撑,以培养学生胜任岗位能力为目的,具有专业性、系统性。单项培养往往只能解决这个系统的某一部分,而单项培养间也组成了一个相应的系统。本文结合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以下简称华夏学院)通信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经验,介绍如何运用K&SAT于课程及其体系中。

为了满足数字化信息化社会对具有综合素质的通信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华夏学院通信工程专业自2012年实施教学改革,以3G无线通信为主导,培养学生无线终端(手机、导航仪等)及无线网络的设计生产、增值应用及维护运营的专业知识与技能。通过采用K&SAT,整个培养方案及其课程体系贯穿了“知识点连贯、技能要素衔接、理论实践一体、就业方向清晰”的指导思想,克服了知识体系上大而不全、粗而不精,技能体系上重传统不跟进、什么都学什么也不会,就业上方向不明确、应用面窄等缺点。

1 课程体系

考虑通信工程专业各课程之间知识点的衔接性,课程体系由七模块组成,包括公共基础、学科专业工具、学科基础、专业基础、专业科技、专业人文和集中实践。

(1)公共基础。

包含外语、数学、物理、电路等基础课程,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数学变换、数值处理、声光电磁等物理现象分析、以及简单电路分析的能力。

(2)学科专业工具。

提供本学科必须掌握的专业工具的课程,是对公共基础课程知识点的实践应用,也是对专业课程的技能支持,包含数值分析计算工具、系统仿真测试工具、低中高级编程语言、数据库、以及终端操作系统等课程。

(3)学科基础。

提供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相关的基础课程,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包含计算机网络、模拟/数字信号处理、电路与数字系统设计、传感器原理与技术、信号检测方法等课程。

(4)专业基础。

提供通信工程专业相关的基础课程,包含无线通信原理与系统、通信协议、无线信号传输与接入技术、无线网络检测技术等。

(5)专业科技。

提供与“无线通信”这一专业方向相关的专业课程,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提升专业技能。包含无线终端设计技术、无线网络系统设计技术、无线网络信息安全技术、无线系统检测技术、无线增值服务技术等课程。

(6)专业人文。

在注重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课程体系的设置也应凸显对学生专业人文素质的培养,帮助学生了解行业动态,掌握必要的社会技能以使其毕业后能尽快的步入通信行业。此模块包含通信传媒综艺欣赏、专业技术演讲、通信专业外语等课程。

(7)集中实践。

此部分是实践环节,主要体现在对专业课程的课程设计环节,是课程体系设置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包含无线终端与系统设计、无线自组网设计、无线通信系统设计、终端增值软件设计等。

2 课程体系七模块仿射

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七模块间的K&SAT仿射运用如图1所示,各模块以各自知识点为核心,为其他模块提供仿射依据,知识点相互衔接,技能相互传承。

图1中,长方形框表示模块,半圆框表示提供基础方法类别,圆角矩形框表示最终成果,虚线箭头线(双向)表示仿射路线或区域,实箭头表示提供内容仿射方向。这样,就明确了各个模块间知识与技能的仿射依据、目的和目标,使学生明白不同阶段课程间的关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知道在学习对应模块的课程时需要用到先导课程的哪些知识点,以及为后续课程储备哪些技能。整个课程体系在K&SAT仿射教学法的运用下,专业方向设置明确、重点突出,为学生的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 课程间仿射

在课程体系中,各模块之间都有相关性。由于各模块中所含课程较多,且专业人文模块是展现专业技能的辅助手段,此处仅从其余六模块中选择一门课程,谈谈如何运用K&SAT。六门课程分别为:高等数学(公共基础模块)、JAVA(学科专业工具模块)、模拟/数字信号处理(学科基础模块)、无线通信原理与系统(专业基础模块)、无线网络系统设计技术(专业科技模块)、无线自组网设计(集中实践模块)。

(1)高等数学。“函数”为通信五大模块、网络模型的建立提供方法,“数列”是模拟信号数字化的基础,“微/积分”是频谱分析基础,“级数”为信号评估提供基础方法。

(2)JAVA。JAVA编程语言为模型建立、信号与系统模拟、系统信息可视化网络化管理提供工具。

(3)模拟/数字信号处理。无线电传播是无线电系统的根本,模拟信号的捕获、获取、数字化要通过电路形成系统的处理,无线电数字处理技术是现代软件无线电的基本保障。

(4)无线通信原理与系统。无线通信原理是无线网络通信系统的理论基础,其五个模块(信源、发送设备、信道、接收设备、信宿)设计是网络系统设计的主要对象。

(5)无线网络系统设计技术。课程从技术角度,按工程需要,用理论做支撑,实现系统设计及检测与评估。

(6)无线自组网设计。根据实际需求或对象进行综合设计并实现,设计成果可辅助就业。

4 相关专业仿射

除通信工程专业外,华夏学院开设有电子信息工程、物联网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等电子信息类专业。这些专业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设施都能实现共享,这为K&SAT在专业间的仿射实施提供了很好的平台。通信工程专业通过实施K&SAT,如公共基础模块课程中教授模型、方法,学科专业工具模块中提供仿真工具,学科基础模块中培养学生分析电路的能力,专业基础模块中教授通信的基本原理等,这些知识与技能都可以运用到物联网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及自动化等专业的社会应用中。

在K&SAT实施过程中,对相关专业进行仿射,通过系统训练后,不仅能使学生技能满足专业性就业,也能帮助学生完成本专业外其他领域的就业,培养其具有适合多岗的应用研究和实际应用的能力,满足社会相关岗位的需求。

5 结语

专业人才的培养依靠其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的设置,只有综合考虑了课程的整体设置及先后逻辑关系,才能使学生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培养其适应社会的技能。K&SAT的运用实施,对课程体系中的主体-教师和学生也有一定的要求。

K&SAT的运用,要求教师了解本专业和学科及其前沿发展,还需要教师了解相关专业乃至学科的行业发展,从而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教师要具有快速丰富的联想能力,通过主题鲜明、仿射恰当的课堂教学,能通俗、直观地引导学生将知识运用到技能,在技能训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华夏学院通信工程专业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对教师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即便是公共基础课的教师,也要求能在教学过程中,举出与通信工程专业相关的应用实例,此举为通信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的成功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

实施K&SAT时,要求学生能在学习新知识过程中快速回忆已学知识,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并且从一开始学习,学生就要对自己未来就业有一个基本的规划,在教师的仿射引导下,跟踪市场技术状态,取市场所需,扩大自己的就业面。

参考文献

[1] 刘丰年,果鑫,杨伟丰.面向“通信工程”专业培养的方向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25(3):93-95.

[2] 白娜.通信工程专业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4):124,126.

[3] 王良成,王科明.普通高校通信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探讨[J].新课程研究(高等教育),2010(12):95-96.

作者:梁梦凡 项金辉 彭林涛 马德宝

基础教学改革通信专业论文 篇3:

网络工程专业“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改革探索

摘要:“计算机网络基础”是网络工程专业非常重要的专业核心基础课程,对该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进行深入的改革探索,有一定的意义。该文主要结合实际情况对“计算机网络基础”这门课程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针对每一方面的不足之处,给出了具体的改革建议或措施。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基础;网络工程;改革探索

1 引言

网络技术是信息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网络技术的发展也得到了重视,并且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等相关专业的驱动下,已有许多高校设有网络工程专业且日渐成熟[1]。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网络工程专业涉及的内容主要是网络系统开发与设计、网络安全、网络管理等基本原理与技术,让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具备计算机网络系统规划、设计、开发、部署、运行、维护等能力。

“计算机网络基础”是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非常重要的核心课程,也可以说是专业入门课程,能够为日后的计算机网络相关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在高校的网络工程教育体系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计算机网络基础”能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网络技术知识;其次,在学习这门课程的过程中,能打开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能让学生了解很多当下比较前沿的计算机信息知识,比如云计算、大数据、信息安全等。最后,这门课程直接与学生的学科竞赛紧密相联,可以很好地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因此学好“计算机网络基础”这门课程的知识,无论是对学校还是对学生的自身发展都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但是尽管该课程如此重要,还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使教学质量整体欠佳,学完该课程后,学生应用网络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没有得到较大的提升。笔者结合多年来的实际教学工作经验,与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相联系,对“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相应的改革意见或措施。

2 “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现状

2.1 存在过度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

这门课程涉及的理论较多,明显高于实践内容,但是也不应该忽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过分注重讲解理论知识。在以往的教学改革中,已有诸多学者提出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理念,但是更多的是纸上谈兵,并没有得到落实。因此现如今依然存在过度重视理论、轻视实践的现象,依然没有实现教学改革的初衷,在讲授理论知识时,部分学生上课时的积极性并不高,对理论知识的兴趣也不大;在进行实践教学时,因为重视程度不高,大部分学生处于“磨洋工”的状态,对整个课堂的教学带来了负面影响,也因此让很多老师不愿意开展实践教学环节,从而大大降低了教学质量和效果,与教改新目标相悖[2]。

2.2 课程体系内容相对比较滞后

我国的信息技术产业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网络技术不断更新,这就使得我国网络工程专业的“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知识体系需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很多授课教师为了减少备课工作量,不主动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拓宽自身的知识面,在讲授理论知识时,没有将新技术进行有效融合。尽管部分高校的网络工程专业在这方面有过相应的改革,但是大部分高校“计算机网络基础”这门课的知识体系仍然比较滞后,不能够及时适应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导致学生学习的内容跟不上市场需求。

2.3 该课程与别的专业知识相互渗透,易混淆

比如路由与交换技术、网络信息安全等专业课程,同样都属于网络工程的专业课,但由于其教学的内容和知识结构的差异,对课程内容的掌握要求也会有所不同。但是在现如今的教学中,对于这一方面很难彻底实现分离,许多知识既相互交叉,又相互混淆,這加大了学生的理解难度,给后续专业课程的开展带来了不利影响,各方面的相同的知识没有办法融合到一起,不同的知识也区分不开。

2.4 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

在所有专业的教学中,个体差异是较为普遍的问题,这无形中增加了教学难度,也加大了教改的难度。教学中的个体差异是比较难处理的问题,因为每个学生的基础不同,对知识的兴趣、掌握和理解程度也不同等都会有影响。有些接受能力强、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很快理解所学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有些同学基础较差或者对这门课毫无兴趣,接受能力也较差的就会跟不上教学的步伐,这会使得这部分同学明显落后于其他同学,在教学中始终很难平衡好教学和接受[3]。

2.5 考核方式过于单一

“计算机网络基础”这门课程大多数采用的是“闭卷笔试答题”的考核方法,在信息技术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已有部分高校实行了网上答题的考核方式。这种考核方式看起来很新颖,但是考试的内容几乎也是以书本内容为主,涉及的考核内容与传统的“闭卷笔试答题”没什么差异,学生还是可以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应付考试,考试成绩并不能很好地反映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所以,很有必要开拓一条可以全面考核学生专业技能的道路,而不是仅仅局限于计算机考试这一种形式,实现考核方式多样化,考核内容多方面,切实做到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

2.6提倡“课证赛”融合,但成效不佳

“课证赛”融合的实质是将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考证内容相融合,将专业实训教学内容与各相关技能竞赛考核相融合。“课证赛”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依据课程设置的能力、利用知识与素质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并将这些应用到课程教学实践中,这非常有利于培养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尽管很多高校都在提倡以证赛促学、以正赛促教,但是学生的积极性并不高,因此成效甚微。

3 “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或措施

3.1 建立“理论+实践”的一体化教学资源

当前,“计算机网络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学资源主要以网页的形式呈现出来,这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导致师生之间无法进行有益互动,而且以网页形式呈现的内容几乎都是理论知识,实践内容微乎其微。因此,积极建立“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资源库,将教学资源更生动、形象地呈现出来,平衡好理论和实践的教学,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4]。在建设一体化教学资源库的过程中,学校应注意从基础抓起,逐渐形成“理论+实践”的一体化模拟题库,以保证学生可以及时获取有效的课程学习资源。

3.2 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任课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引入当下比较前沿的技术,以拓展学生视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讲解“计算机网络基础”这门课程的相关内容的基础上,引入信息安全、云计算、物联网技术的核心功能模块儿的讲解,同时需要注意保证教学思路清晰,与此同时,教师应注意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采用互动式教学法、项目式教学法和案例式教学法为学生讲授相关知识,这不仅能活跃课堂教学氛围,而且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在制定教学大纲时,应认真审核,理清“计算机网络基础”这门课的教学思路及知识体系,以便于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融合所学专业知识。

3.3 采用较为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尽量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网络资源和设备将内容进行形象化表述,以便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此外,尽量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涉及的教学内容难于理解时,就注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用举例方式将复杂问题简单化,但一定要保证所举例子有较强的实际意义。通过上述两种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由于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3.4 考核方式多样化

现行的“计算机网络基础”这门课的考核方式比较单一,不利于专业学科的发展。为了改善现状,对现行的考核制度进行改进,注重对学生道德品行、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的考核,建立和切实推行以“道德+过程+素质”为核心的课程考核体系,重视学生的学科竞赛成绩,并将这部分成绩以一定比例纳入总评中。

3.5 进一步加强“课证赛”融合

通过加强对网络工程专业的学生学科竞赛、“互联网+”比赛、创新创业项目的建设与管理,实施鼓励政策,激发学生参赛兴趣与“双创”潜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协作和实践创业能力,充分发挥网络工程竞赛在“双创”型人才培养中应有的作用。我校对于工科类专业可采取相应的管理制度,比如学科竞赛和采取“学生报名→第二课堂”指导模式;“互联网+”比赛、创新创业项目采取“学生申报→教师指导 申请答辩→项目设计→结题答辩”模式。同时,我校应当对参加竞赛、创新项目的学生以及指导教师制定相应的激励制度,激发教师与学生的参与热情,获奖指导教师给予奖金、评职称加分奖励,学生予以奖金、学分奖励等。

参考文献:

[1] 胡万志.高职高专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新尝试[J].广西教育,2016(9):114-115.

[2] 李志敏.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课程教改初探[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1(9):187-189.

[3] 邵全义,李高杰.应用型本科高校《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18(1):134-136.

[4] 吴冬妮,王振龙,杨光临,周全兴.应用型本科院校計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6,12(34):194-195.

作者:赵方珍 王凤领 袁淑丹 吴东吹

上一篇:乡镇文化站年终工作总结下一篇:畜牧兽医处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