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育初中地理教学论文

2022-04-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习近平总书记一贯高度重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中心环节。2014年9月9日,习近平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讲到“好老师应该懂得,选择当老师就选择了责任,就要尽到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责任,并把这种责任体现到平凡、普通、细微的教学管理之中。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德育教育初中地理教学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德育教育初中地理教学论文 篇1:

关于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摘要:德育是中国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影响并贯穿人们一生。初中地理是学生面临的一门科学性学科,知识性丰富、实用性强,为学生增长了见识,减少了局限于生活的区域性。新课改后初中地理教学随之做出了改变,德育教育也融入其中。

关键词:初中地理;德育;教学;教育

新型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将德育融入到初中地理教学中,多层次、多角度进行设计讲解。让原本单一的地理内容从书本化变得具有人文气息。增加了地理学科在学生和家长中的重视程度。将书本中的地理知识融入德育内容,调动学生在上课时的积极性,提高对地理知识的探索,增长自身内涵,增加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产生共鸣,实现教育目标。

一、将爱国情怀融入到地理教学中

中国版图在世界板块中占有重要比重,疆域辽阔是每个中国人的骄傲。但人均物资相对匮乏。使得中国地理出现好与劣的双面性。地理教学中,对于中国地理优势、自然资源分布情况、环境特点等优势方面学习会让学生对民族产生自信,从内心向外发散对中国的自豪之情。尤其中国地理与世界地理进行对比,出现明显优劣势时这种自豪之情溢于言表[1]。教师要在课程教学中加入德育内容,让学生产生辩证的思维,具有危机意识,激发深藏在内心的责任感和时代赋予他们的使命感。例如,“长江发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西南侧”等内容进行教学时,学生在了解到长江是亚洲第一长河时内心充满了对长江的喜爱和崇敬,此时教师要辩证的引入长江在世界河流中的排名,即世界第三长河。让学生在充满自豪的同时对国际情况有所了解,理性看待长江的排名,思索地理知识的重要性,对爱国情怀进行很好的释放,并建立良好的认知。

二、将科学发展观融入到地理形势教学中

地理知识中关于资源、人口、环境、教育始终围绕在一个系统的线条下。在这条主线下生成很多细小的支线,相关知识沿着这些线逐一向横纵向展开。科学发展观是德育中的重要体现,改革开放至今国家所宣导的社会发展观中对其多有提及,在地理教学中将其融入不仅增加了课堂的实用性,更带动了课堂氛围[2]。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例如,教师在讲授“森林资源现状”时可以将森林资源种类、本国森林资源概况、分布情况通过幻灯片的方式进行展示讲解,在吸引学生眼球的同时引发学生思考生活中有哪些属于森林资源,给我们带来了哪些体验,并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将所陈述的问题一一罗列,在结合现实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讨论这些生活物品的诞生和应用对森林资源产生了哪些影响,这些影响是否严重,能否让森林资源循环再生,将学生提出的结果再次一一罗列。接着教师与学生一起对这两种结论进行梳理,科学的看待滥砍滥伐、生态循环、荒地形成等地理知识。通过这种方式进行的教学使学生在看待地理问题时能够思维活跃,产生验证性思索,使学生增强了对科学发展观的好奇,间接的培养了学生的优秀气质。

三、多种形式教学,多样性渗透德育

现代初中地理知识的讲授已不再是传统讲授时采用面对面,老师口述学生听的状态了。教学方式多样而丰富,是教学中的主流趋势。初中地理作为科学性强的学科,更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运用多种方式进行教学设计。多媒体应用、学生自主搜寻材料、情景展示等都是很好的方法[3]。例如,针对地理课程的特殊性,教师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在进行地理课程时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辩证探讨,这样增加了学生间的交流和对地理的理解。再例如,为学生设立一个主题,让学生在课前自主进行准备,然后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得出一部分结果,老师再根据得出的这些结论进行地理课堂验证和实景模拟展示验证学生的观点,这样不仅尊重了学生的发展意识,同样帮助其梳理了学习道路上的问题点。

根据地理学科和德育教育的内容,教师还可以通过举办知识问答等方法活跃地理课程的德育教育氛围。教学前教师将知识点制作成竞答小卡片,在班级中进行分组,哪组答出的题目多哪组优胜,优胜组要给予奖励,并让其选派代表上台讲解相关地理知识。从互动中增加学生的德育行为。或者可以寻找一些辩论性的话题,让学生提前搜索材料后,在课堂上将其分组进行正反方的辩论,几轮过后教师针对辩论得出的几条结论,进行梳理、验证,得出最终结论,并和学生一起查看是否全面,若不全面将其补充完整。这也是用实际教学方式对德育教育进行学习。

地理学科不仅具有科学性,其内容的复杂和知识面广也是一个普遍认知。教师在进行教学前要充实好自身的地理知识,不要局限在教材内,将眼光放远扩大知识圈。在课堂上积极鼓励学生提问,对其提出的问题大胆假设,然后将其转化到地理知识上进行解答。让学生感受到学科的魅力,对地理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喜爱教师,愿意与教师进行交流。此时教师将德育教育适时引入带动学生进行学习和思索,并连续锻炼,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道德品质。

结束语

教育以樹德育人主,初中地理教学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强化自身,多种方式进行教学,将德育教育良好的渗透到课堂当中。以身作则,带动学生思索、感受、学习、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德育教育的渗透不仅需要宣传力度的加强,地理教学中也需要教师和学生良性的配合才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形成具有德育教育的初中地理教学。

参考文献:

[1]张良. 关于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几点思考[J]. 考试周刊, 2016(A1):132-132.

[2]翟花平.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J]. 教育实践与研究(B), 2017(12):23-24.

[3]孙芳, 殷竹. 德育渗透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实践分析[J]. 中国校外教育, 2017(36):112-112.

(湖南省新宁县第四中学)

作者:徐康宁

德育教育初中地理教学论文 篇2:

浅谈初中地理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习近平总书记一贯高度重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中心环节。2014年9月9日,习近平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讲到“好老师应该懂得,选择当老师就选择了责任,就要尽到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责任,并把这种责任体现到平凡、普通、细微的教学管理之中。”地理学科作为学校德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地理课教学中应当责无旁贷地认真贯彻落实立德树人要求。笔者在地理教学实践中注意通过多种形式对学生渗透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德育观点教育,使知识与能力互补,德育和智育相长,收到了较好效果,现提出来与各位同仁共勉。

一、依托学科内容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培养学生对祖国的深厚感情,使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增强为祖国贡献力量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的教育。在地理学科的德育观点教育中居于首要位置。教学中,我主要从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一方面通过国情国策信息的分析传递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地理教学中,涉及国情、国策教育的内容很多,如在讲授《中国的行政区划》时,强调台湾是我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教育学生维护祖国统一、保卫祖国领土完整是每一个公民的神圣职责。突出强调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的重大历史意义,歌颂我们伟大祖国的强大,激励学生为使中国早日成为世界强国而刻苦学习。另一方面是结合教学内容,通过介绍祖国大好河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突出重点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当前,电视节目娱乐化,自媒体泛滥成灾,电脑手机游戏等都对青少年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带来了极其恶劣的影响。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对青少年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积极作用,应该成为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我是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对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一是通过工农业生产巨大成就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如天宫1号、长征5号的成功发射、高新技术产业中的生物工程、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重大进展等,使学生认识到科技发展对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引导学生认识“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二是通过工程建设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如长城、北京故宫、京杭大运河、新疆坎儿井等古代工程,以及当前已建或在建的长江三峡、南水北调、西电东送、西气东输、三北防护林、高速铁路等工程的学习,使学生明确这些辉煌成就的取得是中华儿女顽强拼搏、辛勤劳动、科技创新的结果,引导学生感知“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三是通过政策法规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如人口政策、民族政策和《环境保护法》《土地管理法》《森林法》《水法》《草原法》等法规的宣传讲解,使学生具有鲜明的是非观念,引导学生“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提高学生执行国家有关政策、法规的自觉性。

三、关注民生进行建设和谐社会教育

地理教学致力于认识自然环境变迁与人类活动的规律性,研讨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和谐统一,从而达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新时期的地理教学要突出地显现这一内容。在讲授《中国的土地资源》时,通过土地利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乱占耕地、土地污染等)让学生明确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人类违背自然规律的滥砍滥挖、毁林开荒、过度放牧、乱排乱放等活动以及不良习惯所造成的,使学生明确人与自然要和谐发展,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四、着眼未来进行可持续发展观教育

中国要想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使我国的经济发展、小康社会建设、社会安定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在环境、经济与生态和谐统一的发展道路上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可以使人地关系向着和谐、统一的方向发展;可以使区域经济、环保、资源利用方式在生态上合理化。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对人类社会来说意义十分重大。在讲授《中国的自然资源》时,既要让学生看清祖国资源总量丰富的一面,又要看清人均资源贫乏的一面。尤其是我列举了在“水资源”利用过程中出现的污染和浪费现象,“矿产资源”的利用过程中出现的浪费等一系列问题,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并从我国国情着手,着重探讨交通建设、能源建设、科教兴国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等方面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所有这些,使学生认识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势在必行,同时也进一步增强了保护地球、保护资源的自觉意识。

五、充分利用好媒体资源进行全方位德育教育

电视资源、电脑资源、手机APP资源等蕴含着各种德育素材,都是地理教学课外空间拓展的良好阵地。这些资源既生动形象,又符合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但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紧紧抓住社会热点。例如,中央电视台第七频道的军事农业节目,就是让学生充分了解我国军事工业的发展成就的最佳阵地。学生通过观看这些节目不但了解了军事工业的相关知识,还增强了民族自豪感。中央电视台第九频道播放的《世界地理》节目,对学生学习地理有着更为直接的作用。学生通过观看相关视频,既开阔了视野,又能帮助学生形成全球意识。再就是,智能手機上《学习强国》APP的开发利用,也为学生学习地理,增强爱国情感提供了良好的教育平台。

总之,德育教育渗透是新课程标准下的要求和目标,在地理教学中,我们不仅要传授地理知识,更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只要我们能做到持之以恒,发挥地理学科的特点,就能为德育教育发展探索出一条更新更宽阔的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零一八年九月举行的全国教育工作大会上指出: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必将牢记使命,竭力践行。

作者:邵勇

德育教育初中地理教学论文 篇3:

阐述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摘 要:随着当前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教育模式不仅局限于对学生智育的培养,同时也开始注重德育教育。而初中阶段作为学生学习的一个关键阶段,如何在该段时期的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使得学生能够得到正确的引导,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也了解基本的为人处世的道理,并养成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需教育工作者结合该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从教学模式各个层面上实现突破展开教学。

关键词:初中地理;德育教育;教学研究

随着我国科学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相较于过去几十年有了很大的改变,思维方式相较于过去也有一定的不同,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渗透这些?思想观念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明显的改观和提升,还需教育工作者。在开展地理学科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德育教育,并将正确的道德理念传输给学生,本篇将基于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相关内容展开论述。

1 初中地理学科教学德育教育内容

初中阶段的地理学习相对来说涉及到的知识面还是较为浅显的,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对整体的教学目标由计划,有目的的进行教学,初中阶段的地理学科涉及到的内容众多,包括环境保护以及地理人文知识等等,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给学生营造一个健康良好的价值观,助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全面发展,当然,德育教育的本身并不是要以德育评分来评价学生的为人品行,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渗透,综合学生的各方面学习能力对学生进行评分。地理教师在开展地理教学的过程中,也应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文化的教育,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2 初中地理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2.1从教学内容上实现突破

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在教学内容上实现突破传统的初中阶段学习,大多是采用灌输式的方法,因为给学生传输机械的理论知识,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极易产生反感的心理。竟然使学习效率大打折扣,教师在改进以后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教学内容上的突破,例如教师在给学生讲解中国的疆域及行政规划图的时候,首先要明确这一节课的教学目的是為了让学生对我们国家的疆域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但是如果单靠学生看课本上的内容并记忆的话,那么学习效率是十分低下的,这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软件设备。给学生放映相关的视频,也可以拿出立体化的地图,然后让学生指出各个疆域的位置。当然要从教学内容上实现突破也不止于此,教师在讲解各个地点位置的时候,要给学生穿插这些地点所涉及到的名人故事以及他的文化古迹、国家成就等等家乡给学生留下的印象,在讲解这些课外知识内容的时候,教师也不能脱离本节课教学的中心任务。通过这些课外知识教学,给学生传输一定的人生哲理,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从而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2.2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初中阶段的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受其他因素的影响,这些都不是他们所能控制的,该阶段的孩子们所有的心理特点。决定了它们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做的就是对他们的这种心理加以引导,充分发挥他们好奇心强的特点,注重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使他们在实践的过程中充分理解理论知识错传输的内容及重点所在。同时理论也能在实践的过程中加以应用,从而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使得他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刻,提高学习效率。地理课堂的实践环节涉及到的内容较多,具体的实践其实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绘制地图或者是组装地图模型等等,使得学生对地理地图的印象更为深刻,再者就是教师也可以组织一些班级内的活动,例如带领班内的学生去地质博物馆参观等等,在这些实践活动的过程中,相较于传统的理论教学,更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进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主思考能力,在这些实践环节对学生所产生的一些难以理解的困惑,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讲解,再讲解和接受所学知识的过程,也是对学生德育教育的一个过程,学生在地质博物馆参观的时候,教师要给学生讲解涉及到的地理变迁,以及这些变迁产生的原因,进而引发学生思考,给学生灌输生活理念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和科学发展观,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同时也让学生更加明确自身的职责和义务,明确自身的目标所在,在今后的人生和学习生活当中更为努力和认真。

3 结束语

德育教育对学生的成人和成才来说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初中学习阶段。作为孩子们人生成长的关键阶段,也作为初中生们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在该阶段的地理学课教学中穿插德育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它能够使学生更加明确自身的目标所在,并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助力学生全面发展,在传统的理论知识教学过程中,穿插德育教育对他们来说也能够更好的提高学习效率,使得他们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刻,提高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苏秀玲,范博,马福成,等.提高农村初中地理教学有效性的探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07):24.

[2]吕福平.浅谈德育教育在农村中学地理教学中的渗透[J].学周刊,2017(12):81-82.

作者:刘晓婷

上一篇:县机关效能建设工作总结下一篇:节能工作总结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