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生活的选择中

2022-11-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在文化生活的选择中

文学在艰难中选择:大众文化与纯文学的较量

内容摘要:近年来,随着网络、电子软件等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文学传播的方式也逐渐打破原有的纸质传播方式,使得大众文化持续流行和高涨,进而与纯文学形成不同程度的冲击和碰撞。其中,大众文化以其世俗化、人性化、功利化、实用化等诸多特点成为人们的最佳选择,由于其具有无形的消遣和解压功能,很快占据了原来纯文学地盘的报刊、书刊、图书馆。本文着眼于文学在选择过程中的艰难,力图从不同角度,探究大众文化与纯文学之间的较量与争锋。

关键词:大众文化 纯文学 艰难选择

新时期以来,小说和诗大多走向了随意与自由书写的道路,走向了更贴近世俗生活的经验叙事和个人化人生体验与感悟的叙述。这一时期的作家也相应面临着两难选择的处境。一方面,一些作家不愿意放弃精英立场,仍然幻想着文学可以像八十年代那样能够成为时代情绪的代言者,不断的针对社会、时代发出文学的感慨之音,以文学来启蒙时代与精神,就人性、社会道路、站位立场等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力图坚持精英化的文学立场。另一方面,由于文化消费市场和图书市场的干预影响,使文学面临着艰难的生存困境,不少文学刊物为获得生存,不得不改变其运行模式,将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编入书刊;而一些作家,包括原本精英文学的书写者,面对市场文化的导向,不得不重新思考自我的写作对象、方法、受众等,开始大范围的从纯文学转向大众所喜爱的通俗、现实、趣味性的写作,向中国传统的阅读经验回归,从而使得文学在艰难中选择。

一.世界化格局下的文学选择

新世纪以来,中国的文学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与选择,世界逐渐演变成一个地球村,所有的文学文化也相应变得丰富多彩、颜色不一。这一时期与前几个时期的文学相比,外延愈来愈大,内涵越来越复杂。

文学的世界化色彩不断加深,中国的文学也不断向世界文学靠拢,与世界文学相互吸收融合。事实上,中国早在上个世纪就开始不断向西方先进文学汲取优秀的养料,来扩展我国文学的广度与深度。这一时期,作家开始不断从内容的选择、技巧的运用、人物的安排等不同角度来探究中国文学的写作取向。在我看来,这一时期,不光是传统的制度和思想形式被打破,更重要的在于向世界文学学习的时期,我们的学习是相对全面的,影响也是前所未有的。从观念到写作技巧,从对社会的把握到人物价值观念的取向,中国作家一一都借鑒过来,并加入中国传统的书写方式,使得文学写作开始从原来单一模式化的纯文学写作转向多样化的、色彩斑斓的大众文化的写作。就文学作品本身来看,作家选择写作对象是不再单一的只选择符合社会主流导向的社会化人物,书写社会所共有的文化导向,而是把眼光逐渐放到了一些边缘化、底层的小人小物,书写在社会的进程中,他们所面临的社会挑战及个人化人生体验。有人曾说,没有西方文化的借鉴与学习,就没有今天多样丰富的大众文化,就没有现在的中国文学。的确,从一定程度上说,如果没有西方文学的翻译与研读,就不会让中国的作家了解到,写作还可以那样书写,人物还可以那样选择,也因此,一些翻译家的语言极大的改变了中国作家的写作文风,使文学呈现多角度发展。

因为世界化文学的发展,中国的文学也不再是传统的纯文学形式,作家开始从模仿和迷失中挣脱出来,开始用自我理性的眼光来审视世界,从纯文学的书写转向更具世界化、国际化形式的大众文化的书写。作家也以自我独特的创作才能,创造出大众所喜爱的文学文化,使得中国文学成为世界文学不可忽视分割的一部分。

二.商业元素影响下的文学选择

(一)文学在市场化背景下的艰难选择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文学在市场化、城市化背景下也进行着艰难的选择和蜕变。“在这个过程中,文学为了获得自身的发展与进步,它就不得不牺牲一些东西。文学作为一种供读者消费的产物,在生产的过程中也就必须的考虑读者大众的需求,面向市场化的需求,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人类欲望化的书写。”[1]进入新世纪以来,文化市场和出版业进一步的开放,文学也面临着被市场所选择的局面。面对日益现代化的市场,文学想要生存下去,如果坚守纯文学的书写的话,因其社会的选择,其坚守立场就会变得飘忽不定,越来越难以在市场化的文学中占有一定地位。考察多名作家成名经历,当他们的新作品面世时,为获取人们的关注度,作品中必然伴随着大量非文学因素的渗透,并且由于市场化文学的导向,一个新作家的出现,也拥有一定的市场运作方式,加入了一定的商业元素,使得文学不单单是文学,而是市场、读者、文化所共同塑造的成果作品。在这样一个快速经济的时代,由于外力的存在,作家似乎来不及深思就匆匆动笔,以一系列迎合大众化口味的笔触来书写一些具有情节冲突的作品,由此,如果一部小说获得成功,随之而来的便有一系列类似小说的出现。这类大众文化文学不管是在字数上还是小说出版数字上都让人惊讶,但真正经得起时代考验的优秀作品少之又少。不管是在作品的审美上,还是作品的认可度上,大众文化与纯文学相比,都有一定的偏差和不同,也使得在这个时代,读者对文学的取向,逐渐偏向大众文化的阅读,而相应忽视纯文学的内涵与时代精神。

(二)信息化、网络化、影视热对传统文学的冲击

这个时代,文学不再是单一的纯文学的代名词,而是大众文学、通俗文学,精英文学等一系列的统称。同时“对于文学传播来说,媒介不仅充当着作品发表的中介,同时也通过对作品的选择尤其是通过文学活动、文学论争、文学批评来形成的一种创作取向,最终构建创作理论。”[2]进入新世纪以来,一个明显的事实是,网络、影视对文化文学对传统意义上的文学冲击力越来越大,很多作家开始从传统的出版刊物转向网络化写作,通过网络平台,传达时代文学不同的声音。“信息化、网络化、影视热对传统文学样式的冲击,使文学面临难以承受的考验,迫使作家们重新认识文学的性质和功能,考虑自身的适应能力。”[1]过去,人们对网络文化一无所知,近年来,随着网络自身技术的方便,使得作家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很多读者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与作家交流,而作家的写作也受读者的影响,也一定程度上会改变原来的写作倾向。于是,一大批新兴作家在网络上展露头角,占据着一大批青少年读者,从而网络在新时期以来拥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与影响。几乎新时期的作家,在网络上,都拥有各自的博客、微博、微信公众号等,通过留言等形式同读者进行双向交流,并由此扩大自我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而这时,纯文学也不再单纯的从一个角度来书写故事,而是吸收各种文学文化,从多方面来创作人们喜爱的大众文化。

三.社会文化的导向及人们文化价值的选择

在任何时代,文学创作不可避免的便是社会文化及大众文化价值取向所导致的文学创作的不同。“意识形态不是单一意见的运作,而是透过论述串联语意形成论述的场域。”[3]各个时代有不同的核心价值体系,在古代,人们奉行文化服从政治的选择,近代,开始由单一的国内视角转向世界视角,当代,文学开始注重读者的阅读体验,创作众多读者所喜爱的文学文化。“当代文学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它的经典化过程具有更大的未知数和不确定性。”[4]而现在,我们面临的是一个大转型的时代,不管是社会价值体系的建构上,还是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中,我们都更加注重迎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创造一些符合时代社会文化导向的文学作品,以此引领读者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而作为一种表现人的文学,面临着一系列时代和文化的难题。比如说:女性在当代的价值意义?传统文化是否还有精神导向?知识分子是否为了经济利益,一昧迎合读者口味?等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我们以时代所共同认可的,正确的价值导向来创造文学文化。在书写文学作品时,作者需具备社会责任感和国家认同感,站在一定的高度来审视文学的发展,换言之,文学文化创作必须符合社会国家所认同的主流价值来书写,不能一昧的为满足观众的猎奇心理,书写出不符合道德规范的,损害国家利益的作品。在大众文化和纯文学的选择中,把握到社会道德的度,也就一定能都在文学领域中获得相应的地位立场,得到不同读者的喜爱与广泛传播。

四.结语

新时期以来,时代环境、社会思潮、审美意识等都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大众文化和文学的较量中,文学虽有一定的缺失与不足,但从整体来看,文学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与进步。大众文化由于其形式内容的多样化,在文学市场获得了充分的发展,逐渐占领着广大的读者群;纯文学也因其长久不衰的深刻内涵,一直影响着读者。在文学的发展过程中,不管讀者或是作者,都进行着艰难的选择,但不得不说,两者都在彼此的较量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以别样的方式促进了中国文学文化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雷达.重新发现文学[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4(05).

[2]杨琳.回归历史的本真[D].兰州大学,2008(05).

[3]张锦华.《传媒批评理论》[M].台北:黎明文化,1993年版第249页.

[4]贺绍俊.文学的尊严[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4(03).

(作者介绍:李英,喀什大学人文学院在读文学硕士,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作者:李英

第2篇:跨文化教育在高校韩语教学中的路径选择

摘 要: 韩语教学是中韩国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国内高校韩语教学中存在跨文化教育的缺失,其原因在于认知局限与方法不足。要加强跨文化教育在韩语教学中的应用,就要通过提高教师跨文化教学能力、采取多样化的韩语教学模式及增加学生的韩国文化认同等路径实现。

关键词: 跨文化教育 韩语教学模式 文化认同

跨文化教育最早于1992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作用》中提出,旨在“促進文化多样性的理解与发展,从社会各个方面着手以促进学生接受并融入多元文化,帮助他们获得学业的成功,增进国与国之间的理解,其中涉及教育模式、教师培训、社会与学校的交流,同时提倡进一步加强地区间的合作并能被各个国家教育系统所接受与支持”[1]。跨文化教育是平衡国家文化冲突、寻求文化共同价值、化解国际冲突的有力武器。

一、跨文化教育在韩语教学中的现状与必要性

(一)跨文化教育在我国的发展

中韩两国地理位置毗邻,从韩语教育发展史可以看出,自1992年中韩友好建交以来,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领域的相互沟通与合作取得了空前的进展,韩语作为两国交流的重要载体之一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由于韩语教育在我国起步晚、发展快,韩语教学在我国长期停留在单纯教育的状态,即灌输式的知识教育占主导,跨文化元素缺乏,没有形成成熟的、体系化的内容。国际上对跨文化教育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200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跨文化教育指南》中指出:“跨文化教育仍是21世纪教育发展的热点之一。”[2]

1992年之后我国高校才开始设立韩语专业,在这期间,高校韩语教学经历了借鉴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到中国特色韩语教学的转变。我国在1998年正式提出“跨文化教育”的概念,并在21世纪初提出了外语课程改革计划,在《大学英语课程教育要求》这一外语课改纲领性文件中对跨文化教育的规定微乎其微,仅仅在教学性质、目标这两部分对跨文化教育进行了简要的概括性要求。

(二)韩语教学中跨文化教育缺失

跨文化教育是一个在实际操作中非常复杂的项目,寥寥数字的概括性要求无法对我国高校跨文化教育进行指导。我国高校的跨文化外语教学受到忽视,许多从事外语教学的教育者对跨文化教育做出了自己的努力与尝试,但是,由于大环境局限使得教育者们对跨文化教育方面的知识不甚了解,有的了解也仅仅是停留在表层而未能有更深的挖掘,对将跨文化知识与课堂教学融合只能基于教育者自身兴趣,在小范围中实施。韩语教学中,跨文化教育在我国韩语教学中的地位得不到正确对待,认为跨文化教育只是教辅手段。究其缘由是在过去较长一段时间内外语仅仅是为了考试而存在,教师与学生“忽略”外语的交流沟通与应用功能,在这种背景下跨文化教育实在难以立足。第二,我国高校跨文化教育缺乏明确的政策引导与支持。教育的实施很大程度上依赖国家的教育政策,但我国并没有出台有关跨文化教育的政策。

随着外语成绩在文化课中的比例逐步降低,培养全方位发展高素质的外语人才被提上日程,这使跨文化教育有了生根的土壤[3]。然而,跨文化教育在英语教学中得到实施,英语教学领域的跨文化教育著作开始涌现,如大学英语、专业英语等,甚至有专门研究英语国家文化著作等,但与韩语教学相关的跨文化教育著作却寥寥无几。韩语虽然在中国属于小语种,但是韩语教学的跨文化教育非常必要,应当予其同等的重视。

(三)韩语教学中跨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韩语教学的意义在于培养精通中韩双语的人才,为两国的友好交往与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单纯的培养韩语翻译工具已经难以满足两国间日益深刻的友好交往需求,当今中国迫切需要的是精通中韩两国文化的翻译人才。语言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深刻蕴藏着该民族的思维与生活方式,所以要理解语言必须先了解文化[4]。格拉德斯通曾说:“语言和文化不可分割。语言既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整个文化其他成分的媒介,文化孕育了语言,语言又传递了文化。”

中国与韩国文化有着很深渊源,但二者还是存在差异的。由于韩语学习者对韩国文化了解尚浅,对中韩文化差异不能进行很好的区别,容易将汉语的文化习惯代入韩语和韩国文化中,造成知识臆断,容易导致韩语学习者在交流过程中出现错误。韩国文化的缺失在高校韩语教学中是巨大的资源浪费,教学效果难以令人满意。韩语的学习过程是学习韩语本身和学习韩国文化的双重过程,但如今文化教育的缺失使这个过程显得十分草率。

文化是语言的前提与根本。韩语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实用型、交际型的韩语人才,交际能力包含听、说、读、写等多个方面。中国学生在韩语的听与说方面存在“短板”,难以体现其跨文化的交际能力,导致在交流中错误频频发生。文化是语言的土壤,只有更深入地了解韩国文化才能学到韩语的真正精髓。

二、韩语教学中跨文化教育缺失原因

(一)高校对跨文化教育存在认知局限

我国高校韩语跨文化教学长期处于滞后状态,对跨文化教育存在一定的认知局限。一方面是因为受国内韩语文化教材匮乏的影响,学生接受跨文化知识的途径主要是通过课堂理解教材。但是,目前国内所开发的大学韩语教材涉及的跨文化内容相当少,对学生的国际视野、跨文化意识等形成明显的阻碍作用。另一方面因为我国韩语教学主要以应付各类考试与取得相关证书为目的,并未将韩国文化知识纳入韩语教学目标。跨文化教育很难顺利进入课堂;一些韩语教师对文化教学的认识不足,缺乏跨文化教育的主动性。

(二)韩语教师缺乏韩国文化背景知识

从我国高校韩语教师结构可以看出,拥有老牌韩语专业的高校主要拥有资深朝鲜族的教师,但近几年设置韩语专业的大部分教师是刚刚毕业的年轻教师,并且年轻教师所占比例逐年增高。教师作为传统课堂的组织者和主导者,扮演着文化传递者与中介者的角色。但是由于教师在学习过程中没有专门学习韩国文化,对韩国的了解与理解十分片面与浅薄,导致韩语教师本身文化储备较少,对韩国文化的转化与融合能力较弱;高校韩语教师的学习背景各异,对韩国文化的摄取程度非整齐划一,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跨文化知识渗透的能力不一致。

(三)韩语教学模式因循守旧

我国高校大多数韩语教学模式基本停留在以班级授课制为主,外语教学观念陈旧,教师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学生则是被动接受知识,课堂缺少互动。学习是一个情感的经历与思考的过程,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传授学生知识,而且将知识中蕴含的文化一同传播给学生。目前,教师在课堂上通常对韩国文化一带而过,仅仅是解释性的说明,而不是激发学生对韩国文化内涵的兴趣,同学生一起进行文化的探索。这种忽视文化融合的教学模式,对教师和学生的跨文化知识培养和传授有负面影响。

三、跨文化教育在韩语教学中的路径选择

(一)提高教师跨文化教学能力

教师在跨文化教育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加强跨文化教育在韩语教学中的应用,首先是要提高韩语教师的跨文化素养。“加强教师的业务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是提升学生文化底蕴的前提”[5]。韩语教师作为本土文化与韩国文化的传播者,高校应与韩国名校进行长期合作。首尔国立大学、延世大学、科技大学、高丽大学、浦项工业大学等都是韩国著名高等学所,历史悠久,文化氛围厚重。我国高校可以每年派遣一定数量韩语教师到这些韩国名校进行交流学习,并且派遣人数应逐年上升,对这些韩语教师带回来的成果进行集体研讨,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形成跨文化教学经验,这些宝贵经验对韩语教师,特别是年轻韩语教师的跨文化修养与教学水平有正向作用。学校需要定期邀请韩国著名教育家访华进行经验传递特别是针对跨文化教育这一主题开设讲座,使我国高校韩语教师能够近距离接触到跨文化教育。组织两国高校教师文化交流论坛,为高校韩语教师与韩国高校教师创造相互交流的机会,交流教学经验及成果的机会。

(二)采取多样化的韩语教学模式

单一传统的韩语教学模式难以使跨文化教育达到良好的效果,因此韩语教学可以采用以下方法:一是专门开设韩语文化课程。在韩语课程中加入跨文化课程而不仅仅是常规韩语课程,常规课程是学校课程大纲中规定要完成的课程,韩语文化课程就是专门教授跨文化教育的部分。跨文化课程可以进行情境教学,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韩国衣、食、住、行等文化进行深入探讨与模拟,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间接感受到韩国文化,接受韩语的跨文化教育。二是聘请资深韩语外教,目的是让最了解韩国文化的韩国人与学生交流,这种面对面的交流带来的跨文化教育效果要强于本土教师所达到的,所以聘请优秀的韩语外教进行跨文化教育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是学校应主动创造机会激发学生兴趣主动接触韩国文化,如创办中韩文化交流协会、中韩学生文化论坛,达到还原韩国文化的目的。

(三)增强韩国文化认同

不同体系的文化表现出来的特征使世界文化宝库多姿多彩,文化之间并无优劣好坏之分。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只有增强对外国文化的认同感,才能产生跨文化交流的积极性与敏感性。韩国文化知識包罗万象,包括这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历史、地理习俗、礼仪、道德等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首先,高校韩语教师进行跨文化教育时,可以对中韩两国之间的文化进行异同的比较,使学生在语言风俗习惯、历史比较中寻求对韩国文化的认同感,达到和谐交流,使跨文化教育能够顺利开展与进行。其次,在韩语教学中可以通过观看影视资料、借助网络媒体、报纸新闻等方式向学生传递韩国文化的最新动态与知识。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教学实践活动,除韩语课本教学和纯语言训练外,还积极拓展韩国文化的内容,用心把握好韩语和韩国文化的关系,培养学生对文化的认同,以最恰当的方式将跨文化教学与学习相结合。

参考文献:

[1]赵萱.历史述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跨文化教育实践[J].现代教育科学,2011(1):56-59.

[2]Guidelines on Intercultural Education[J/OL].UNESCO,2006.

[3]张英淑.跨文化教育在日语教学中的应用[J].延边大学学报,2015,48(06):97-101.

[4]彭凯平,王伊兰.跨文化沟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4.

[5]曹南.关注外语教学的文化背景知识教学[J].辽宁高职学报,2017(2):45-47.

作者:姜淼芳

第3篇:民族文化在民族经济发展中的归路选择

摘 要: 少数民族文化的健康发展是民族地区繁荣与发展的原动力,也是民族凝聚力增强的有力保证。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是一件关乎少数民族人民生活质量及国家安定团结的大事。然而面对经济发展,民族文化又将面临着是继续保持其特色,还是放弃特色追求全面发展经济的归路问题。如何更好地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发展,选择一种最优的发展路径是实现民族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 民族文化; 民族经济发展; 归路选择

一、少数民族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意义

文化从来就不是经济的简单衍生物,它有着自己的内在逻辑。文化的这种内在逻辑对经济的影响往往又是十分深远的。如果我们把思考的注意力集中在具体的时空片段当中,就有可能发现文化的这种影响有时甚至可以是先决性的。

文化随着人们的社会交往而流动。社会活动的交流与互动不仅存在于社会、群体和国家内部, 而且也存在于它们自身之间, 存在于一切人类交往的互动过程之中。参与活动既是社会实践过程, 也是文化互动过程。从费孝通先生的分析思路中至少应该有以下启示: 谈论中华文化, 不能忽略其中的民族维度; 而要研究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 要特别重视其中的文化内涵, 因为文化与民族的关联在中国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因此, 尊重民族文化, 建立和谐的民族关系, 有利于民族地区的发展。

二、少数民族文化在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少数民族文化的精髓主要在于它的稀有与特色。然而面对经济全球化,改革开放以及当地经济的迅速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特色之路面临着两难的问题:到底是不管外界如何变迁与发展都要保持自身的民族特色还是选择在经济发展面前妥协放弃民族特色,只为追求经济发展?面对这样两难的处境,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又在走着两种极端:一种是以丽江为典型的民族文化炒作盛行;另一种是以闽南地区为代表的民族文化同化现象:

丽江古城因为独特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情和建筑特点,在十年多的时间内,丽江古城连年创下年接待游客人次的新高。因此被称为“丽江模式”。但是丽江古城的开发模式破坏了古城特有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情,古城文化内涵的延续性被打断了。丽江古城正在失去原有的意义,城市功能、建筑格局与建筑风格、文化内涵、民族风情等东都因为旅游资源的开发发生着改变。

另一种是以闽南地区为代表的民族文化同化现象:客家民系和福佬民系都是由历史上陆续迁入闽粤赣边或闽粤交界沿海地区的汉族移民,与原先居住其地的闽粤土著及其他少数民族居民,经过长期的斗争和融合,最后互相同化而形成的。因此那里的少数民族人民大多只有一个民族身份,而早已丧失了民族特有的文化与风俗。

在我看来,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自我发展能力不足是大部分少数民族存在的普遍现象, 这种自我发展能力的不足进一步强化了自然地理条件的约束, 形成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由于受到历史及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 大部分少数民族还不能很好地利用现有的资源和条件发展经济, 尤其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生存模式。在生产和市场机会的把握、要素动员等方面处于被动地位。因此在当今经济迅速发展的趋势下,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仍然很落后。

2. 在对外开放与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资源跨地区流动与全球配置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欠发达地区民族经济发展主要依赖资源察赋的状况。这是“丽江模式”的最好说明,我们不能否认丽江人民的聪慧,以及这种“炒作”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为丽江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物质模式下的民族文化必然要遭到破坏甚至丧失原有的内涵与魅力,表面上是在大力宣扬民族文化,实质却是变相地在抛弃它。

3. 文化同化现象严重。民族文化的“发展”往往表现为对强势文化的简单模仿。强势文化往往是以其文化主体在经济上的优势地位作为支撑的 ,也就是说经济上的优势促成了其文化上的强势。而与之相反 ,在经济欠发达的民族地区 ,民族文化在与强势文化的接触中则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对强势文化的文化因子的借用 ,应该不是完全负面的 ,乐观地看 ,它可以带来异质文化中的许多鲜活的文化因子 ,从而为民族文化的发展注入新生力量。对于闽南地区民族文化同化现象的分析,必须看到,一种新民系的酝酿、形成,实质上是一种新文化的酝酿、形成。在斗争中,汉族是强势族群,是强文化。闽越土著也好,南迁的盘瓠蛮也好,都是弱势族群,它们的文化都是弱势文化。斗争的结果,自然是南迁汉族同化了闽越土著与盘瓠蛮后裔,强势的文化同化了弱势的文化。

民族发展必须要有一个前提 ,那就是这种借用应当是在保持民族文化的传统之上并在这个基础上为民族文化的发展孕育新的生机。然而大多数民族很难兼顾文化与经济的同步发展,往往就是抛弃了这个前提 ,从而使得本来可能有益的对于异质文化的借用 ,变成了机械的模仿。这种模仿的结果 ,一方面是导致了传统文化的没落 ,而另一方面则是通过模仿得来的异质文化因子的“水土不服”,这种“东施效颦”的努力对于民族文化的发展显然不会有太多益处。

三、民族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归路选择

1.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

党的十八大报告鲜明指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因此促进民族文化发展与民族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很有必要。

2. 合理利用和发展少数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增强民族文化的核心竞争力。

每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本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的,是本民族认同的主要依据,也是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对于少数民族丰富的传统文化,我们要坚持开发利用与传承保护并重,在保护中开发、在利用中保护无论是文化项目开发还是文化活动设计,都应当充分考虑文化资源的承载能力,做到合理、适度,使文化资源成为可以永续利用的宝贵财富。

3. 多样化的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各民族的文化特色。

在实现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社会工程中,因族而异,因区而异,多样发展,是对历史经验的反思,也是实事求是实现内生发展的要求。少数民族地区往往经济相对比较落后,与之相对应的文化发展也相对滞后。但这并不能掩盖民族文化自身所蕴涵的丰富而精彩的内容。在其发展路径的选择上,不能一味地打破传统,也不能一味地固步自封。文化的魅力需要传播,文化的形态需要丰富发展。对于少数民族文化来说,挖掘、 整理和保护是第一位的。文化需要守护,但守护不等于固步自封。丰富的文化资源,是民族地区的优势资源。只有通过保护且合理地利用资源,收获文化的自信,才能守住民族的精神和品格。民族文化的发展将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提供有益借鉴。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统一的国家 , 中华民族的文化是一个多元和谐的文化。56 个民族都有自己个性鲜明的文化。其理念最突出的特征 , 是承认各民族的文化个性 , 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 , 理解其心理特点、民族个性。坚持中华民族的文化理念是维护民族文化多元和谐发展的一条重要原则。

因此在少数民族经济全面发展过程中 , 我们仍然要高度重视保持民族文化多元和谐发展,为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

参考文献:

[1]吕俊彪.民族经济发展中的文化调适问题[J],天津社会科学,2003

[2]李秩楠.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路径分析[J],满族研究,2010:47-49

[3]李超.“丽江模式”缺陷的探讨[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0

[4]谢重光.南方少数民族汉化的典型模式,文史论苑,2000:48-54.

作者简介:

王丽圆(1992-),女,江苏常州人,西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主要从事社会工作方面研究。

作者:王丽圆

第4篇:《在文化生活中选择》的教学反思

邢素霞

一、教学设计方面

关于本框题的教学,我前后尝试了两种思路进行讲授:第一,按照教材编排的顺序;第二,整合教材整个框题的知识点,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基本思路进行。根据备课组集体备课讨论和试讲之后,我最终选择了第二种思路,实践也证明,这种教学思路是比较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本框题内容的特点。这一思路很好地体现出教师对于教材的处理、驾驭能力,能做到“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二、教学过程方面

在课堂导入部分,我使用了《学习与评价》中的一个材料《百家讲坛》来完成。通过挑选现实生活中的文化现象作为案例进行分析,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在基于《高中学业评价标准》的基础上,把教材知识生活化,体现出《文化生活》的编写理念。我的教学设计除了在导入部分反复琢磨之外,还集中精力突破重点难点问题:正确区分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对于这两种文化,作为高三的学生在生活当中肯定有所感悟,这两种文化有交集也有本质上的区别,但并非每一位学生都懂得区分的标准,而且很多学生会把两者混为一谈。要正确区分两者,需要从两者的概念、表现、危害性以及人民对待他们的正确态度进行分析,由表及里地准确把握两者,因而我在此设计了一个课堂探究活动让学生自己说,让学生自己写(形式:讨论结束后,各组派代表在黑板写观点),通过“列举 — 初步认知概念 — 修正列举内容 — 进一步认识概念 — 比较概念”的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自主参与突破重难点。在此贯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教学理念。

三、重难点的突破方式和效果方面

由于本框题重点学习“针对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等现象,我们应该采取的对策。”我主要通过遵循“感受、辨析、选择、追求”的思路,从区分两者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分析这两种文化出现的原因,通过活动探究等环节,给予学生思考和表达的空间,教师作出必要的引导来突破这一重点。在探究环节我设计了“一个情景,两个方向”。所谓一个情景,主要是一个课堂活动“如果我是国家文化部长,我将会怎么做?”的讨论。两个方向,指的是我给学生的两个提示和引导,一方面从国家普通公民这个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另一方面从国家管理者的角度出发思考对策,激起学生思考的兴趣,引导他们作出正确的选择。

本次教学的设计和实践过程都表现出一个特点:生活化。把条条框框的知识点通过本土化、生活化的案例呈现出来,例如:教学过程中的导入部分、“广州市殖民文化案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案例,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尤其是教学过程中的第二个探究活动:扮演文化部长角色。构建生活情境,体验过程,教师再作一定的辅助引导与少量讲解,各种现实生活中的做法便跃然纸上,呼之欲出。总的来说,这种生活化课堂需要教师善于发现身边的生活案例,用事实说话,在教学过程中,也许材料比较杂乱,但是只要目标明确,绝对可以起到“形散神聚”的效果。并且比较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特点,课堂气氛活跃,效果相当不错,通过生活体验而导致的思想上的碰撞,远远大于视觉上的冲击力。

四、改进措施

此次的教学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需要逐步改进。问题比较突出地表现为几个方面:首先,板书美观度有待提高,因为字体工整有力,板书结构合理能使学生更容易地把握知识主干、逻辑关系与知识重点,我认为这是自己必须要进一步努力改善的地方;其次,在进行

教学设计的过程中,不仅要想尽办法备好课,讲解到位,思路清晰,更要备好学生,了解学生的特点而因材施教。我认为要是能在这一点上有突破,各种课堂活动和讨论的参与度和热情都会更加高涨;再次,由于我本人教龄比较短,生活阅历不够丰富,教学还仅仅是一种信息、观点、方法的传递,而他的目标是让课堂成为一种分享、交流过程,所以在引导学生把握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现象的时候,欠缺了一种引起强烈共鸣的能力;最后,是情感、态度的教育方面必须继续加强。政治课除了是科学知识的学习过程,更是一个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培养现代公民意识与爱国主义情操的过程,必须教学过程中,对科学观点、公民教育、道德教育进行渗透。巧妙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意识和价值取向,我认为只有做好这点,教学才能得到一个升华。

第5篇:高中政治在文化生活中选择的教学设计

篇一:高三政治《文化生活》教案:4.8.2《在文化生活中选择》

用心 爱心专心

用心 爱心专心

用心 爱心专心

篇二: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8.2《在文化生活中选择》教案设计(1) 2015高中政治 第4单元 第8课 第2框 在文化生活中选择教材分析

与导入设计1 新人教版必修3

一、新课推进

教学过程:

篇三: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8.2《在文化生活中选择》教案设计(3) 2015高中政治 第4单元 第8课 第2框 在文化生活中选择教案 新

人教版必修3 【本框教材分析】

一、三维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1)知识目标

◆ 识记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的涵义。

◆ 理解在我国现阶段存在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原因、社会主义文化的导向作用、流行文化和经典文化作品的价值、文化多样性与倡导主旋律的关系、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避免文化发展的误区。

◆ 结合现实,比较、鉴别文化现象,结合事实分析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表现和危害。

(2)能力目标

◆ 培养学生感受体验观察的能力、搜集处理社会信息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合作学习、沟通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 培养学生对现实问题的判断、比较、鉴别、概括能力,辨识各种文化现象,正确进行文化选择。

2. 过程与方法

以问题讨论为主线,设计探究式教学;以场景再现作依托,设计情景式教学;以平等交往为前提,设计互动式教学。以达到学生对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认识的两次飞跃,即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又用理性认识去指导实践。

教学过程以情景导析,并要求学生自主思考、讨论、合作探究。综合运用情景讨论法、小组探究法、分析讲授法、活动启发法。

本堂课应引导学生掌握和运用以下学法:

(1)小组合作学习法。(2)讨论法:把学生在思想认识上存在的误区加以讨论交流,达到明辨是非,提 高认识。(3)赏析法。(4)实例分析法。运用典型事例引导学生分析、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5)反思评价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健康文化生活的积极作用,腐朽文化的消极作用。从而正确地选择健康有益的文化生活,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和精神,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坚信只有健康向上的文化,才能对我们的成长起到积极的作用,认识到落后文化和腐朽的文化的危害,并做到自觉抵制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二、教学重点 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的表现及其原因

三、教学难点

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的表现及其原因

四、教学建议

第八课《走进文化生活》第二框“在文化生活中选择”的内容。本框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如何看待多样化的精神需求和文化消费;面对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选择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认识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第6篇:在文化生活中选择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注重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让生活走进政治课堂。把政治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促进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和社会化,激发政治课堂活力和效率。《在文化生活中选择》一框教学中通过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好奇感和参与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体验中,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情感。

探究活动一:

指导学生课前以小组为单位收集社会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文化现象,可以是图片、音像或自己参加文化活动的照片,在课堂用多媒体展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热情,活跃课堂气氛。是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形成正确的认识。

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文化现象。

请思考:

1、通过同学们的展示,你发现了什么?

2、对我们有何影响?

3、上述现象对我们青年学生有何启示?

探究活动二:

图片资料一组:电脑算命重男轻女豪华婚礼时尚冥品

图片资料二组:淫秽色情文化,、法轮功邪教、福尔摩沙

请思考:

1、材料

一、材料二中文化现象分别属于什么性质的文化?

2、我们应该如何区分和对待?

3、这两种文化现象产生和存在的原因。

探究活动三:

材料: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为此,要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进网络依法规范有序运行。开展“扫黄打非”,抵制低俗现象。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养。

请思考:

1、这里的主旋律是指什么?

2、为什么要唱响网上主旋律?

3、怎样唱响网上主旋律?

探究活动四:

文化生活中有“阳光”也有“阴影”,请同学们分小组分别从三个主体(国家、企业、个人)角度讨论解决途径是什么?

将书本内容与生活世界沟通,在现实生活中体验政治的内涵,净化我们的心灵。在实践中体察和思量,用新鲜的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代替理性的孤灯,思维的盲点,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能有实效。

第7篇:高二政治《在文化生活中选择》

《在文化生活中选择》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本课的设计力求贴近学生生活,尽量选取能引起学生共鸣和反思的材料,始终让学生去感受、体验、观察,用自己的眼睛来判断是与非,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先进文化的魅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抵制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

1.《课程标准》要求辨析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表现,把握大众文化的丰富内涵,认识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2.《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文科•课程标准实验版)》政治学科部分,对本课的基本要求是知道什么是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了解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依然存在于我国的原因;懂得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始终占据主导地位的道理;明确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发展要求是体会文化现象的复杂性,学会辨别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自觉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生活。

三、学情分析:

1.学生在初中的学习中对文化现象的复杂性有一定的了解,知道有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之别。通过高中前一阶段的学习及文理分班后,并且由于在教学中根据高中政治新课标的基本要求,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了形式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所以文科学生普遍提高了对政治学科的学习兴趣,克服了学习中的畏难情绪,已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能对一些简单的社会现象进行初步的分析并得出结论。

2.学生学习本课可能对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具体区别,以及为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居于主导地位有一定困难。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识记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的涵义;辨识各种文化现象,正确进行文化选择,认识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感受体验观察的能力、搜集处理社会信息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合作学习、沟通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

以问题讨论为主线,设计探究式教学;以场景再现作依托,设计情景式教学;以平等交往为前提,设计互动式教学。以达到学生对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认识的两次飞跃,即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又用理性认识去指导实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坚信只有健康向上的文化,才能对我们的成长起到积极的作用,认识到落后文化和腐朽的文化的危害,并做到自觉抵制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五、重点难点:

难点:正确辨别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 重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六、教学方法和手段:

1、教学方法:以“问题式教学法”、“例证法”和“启发式教学法”为主。

2、教学手段(用具):多媒体教学手段。

七、课前准备:

学生的学习准备:学生搜集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

教师的教学准备:教师搜集与本课内容有关的音像、图片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八、教学过程: [导入设计] 2013年清明节期间,在山东高密平安庄,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纷纷涌向莫言旧居沾“文气”。游客中既有单纯去沾“文气”的,也不乏“抠墙皮、挖砖块”的。“抠墙皮”、沾“文气”是一种什么性质的文化?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进入今天的课题---《在文化生活中选择》。

[讲授新课]幻灯片展示学习目标和自学要求。

(一)、阳光下的阴影

阳光-----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丰富文化景观,促进社会发展。 阴影-----落后的、腐朽的文化,污染文化环境,危害社会发展。 [过渡]当今社会,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共存,这是个客观的事实。虽然我们总是希望生活中充满阳光,希望通过文化活动获得美的享受,可是阳光总会伴随着阴影,我们需要有一双慧眼来分辨。

(二)、提高眼力,拒绝污染 合作探究:

1、如何区分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

2、教材P90—91出现的例子,是落后文化还是腐朽文化? 多媒体展示:

A、电脑算命

B、有殖民色彩的“洋店名” C、宣传暴力、色情的书刊 D、婚事大操大办,讲排场、挥霍性消费 E、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人生观 F、“法轮功”邪教

提示学生根据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标准判断这些文化现象的性质。

A、电脑算命虽然以电脑的形式进行包装,但是改变不了它迷信色彩的本质,因此是落后文化。

B、有殖民色彩的“洋店名” 属于带殖民色彩的文化,所以是腐朽文化。

C、宣传暴力、色情的书刊具有暴力、色情色彩,属于腐朽文化。 D、婚事大操大办,讲排场、挥霍性消费具有庸俗色彩的落后文化。 E、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人生观是带颓废色彩的落后文化。 F、“法轮功”邪教是极端的腐朽文化。

[设计意图]通过分组的练习,使学生更深刻的了解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区别,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结]落后文化,在内容上带有迷信、愚昧、颓废色彩,在形式上常常以传统习俗的形式表现出来,如人们常见的看相、算命、测字、看风水等。它会麻痹人的意志,使人消极、悲观、绝望,对理想、前途、信念丧失信心,破坏社会的风气。需要不断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剔除。

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殖民文化、“法轮功”邪教、淫秽色情文化等,都属于腐朽文化。这些文化腐蚀人们的精神世界、侵蚀民族精神、阻碍先进生产力发展、危害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决抵制,依法取缔。

[设计意图]让学生举例说明身边存在的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进而感悟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危害。

[提问]在我国,存在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原因是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含义和《经济生活》中有关市场经济的知识进行发散性思维。

[总结]第一,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我国曾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封建思想的残余和旧的习惯势力根深蒂固,封建文化并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正如列宁所说:“旧社会灭亡的时候,它的死尸是不能装进棺材、埋入坟墓的。它在我们中间腐烂发臭并且毒害我们。” 第二,从现实角度看,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既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增长了见识,同时也加剧了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对我国思想文化领域的冲击。西方敌对势力一直不遗余力地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图谋,色情、暴力等腐朽文化也以各种形式加紧渗透。

第三,从现实角度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增强了人们的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平等意识、权利义务意识、科学精神,另一方面也诱发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想,滋生唯利是图、权钱交易、损人利己等社会现象。

综合起来看,这三方面因素的影响将长期存在,并交互发生作用。因此,落后文化、腐朽文化与健康向上、先进的文化将长期交互存在,相互激荡。

[过渡]一个社会无论何时,总有先进与落后、腐朽文化存在着和斗争着。只有充分发扬先进的东西去克服落后的东西,才能使社会前进。

(三)、奏响主旋律:文化激荡看主导

奏响主旋律,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通过党和政府的积极引导和大力支持,近年来,反映我因主旋律的文化产品不量涌现,质量不断提高。主旋律文化产品在社会能上能下引起广泛反响,深受大家的喜爱。

[例子]《士兵突击》中许三多的“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 《亮剑》中有句话说道,“咱独立团不当孬种,鬼子来一个小队咱亮剑,来一个大队也照样亮剑。——狭路相逢勇者胜!”主人公李云龙的话透着铮铮铁骨,这就是亮剑精神。

[总结]从这些体现主旋律的文化作品可以看出来,先进文化始终能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发挥着强有力的导向和示范作用。国家应该加强先进文化的建设,即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课堂小结] 我们总希望生活能处处亮堂堂,但总是有太阳照不到的地方,阳光下有阴影。在本课内容中阳光指代的是先进文化,阴影指代的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在文化生活中我们要注意区分辨别,做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思想文化领域,健康向上的、先进文化不去占领,落后文化、腐朽文化就会去占领,这是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所以还要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奏响主旋律,大力发展选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九、当堂练习:

【练习1】.“段子”(指手机短信)是典型的草根文化,其“通俗性”、“娱乐性”广为手机用户所接受,市场空间巨大,但“段子”文化良莠不齐,不良信息沉渣泛起。这说明( ) ①发展大众文化必须加强管理和引导

②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③发展大众文化必须坚持提倡多样化与弘扬主旋律相统一 ④面对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应当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练习2】中小学生上学带手机更加偏向了“实用”:上网、聊QQ、玩游戏等。一些孩子沉迷于手机上网,也成了不良信息的受害者。手机成为继电脑之后,又一让家长头疼的问题。对此,作为学生应该( ) A.加强对手机网络的管理,正确取舍信息 B.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御能力 C.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D.远离网络,防止不良信息对自己产生消极影响

【练习3】(2013·重庆文综)近年来,央视相继推出“最美教师”“最美孝心”等“最美”系列节目,强调社会教育和价值塑造,挖掘社会真善美,弘扬善良、勇敢、仁爱、乐观、奉献等精神,获得公众好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最美”系列节目受到公众好评,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②主流媒体宣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助于削弱大众文化影响力 ③主流媒体传递正能量,对良莠不齐的文化市场起正确引导作用 ④主流媒体能满足人民大众真正的文化需求,决定文化发展方向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练习4】WTO提高进口片限额,使得外国电影大举进入中国市场,深受中国观众的喜爱,与此同时本土电影缺乏后力,优秀作品太少,无法与进口大片抗衡。这给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带来影响和挑战,要在这种持久战中立于不败之地,最根本的( ) A.吸收西方先进文化 B.抵制西方所有文化 C.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D.改造落后文化,取缔腐朽文化

【练习5】 (2011年北京四中调研)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选结果揭晓,《梅兰芳》等26部电影、《闯关东》等33部电视剧、《福娃奥运漫游记》等6部动画片入选。这些弘扬“主旋律”的获奖作品,不仅震撼人心而且也成为票房赢家。这说明( ) ①经典文化是流行文化

②先进文化能够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③优秀文艺作品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④文化指导思想应继承传统文化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练习6】近年来,庸俗、低俗、媚俗之风借助电视、手机短信、互联网等平台,大举侵入人们的生活。从芙蓉姐姐到凤姐,从小沈阳到马诺,从电视相亲节目《非诚勿扰》,到电视剧《红楼梦》的“黛玉裸死“,集中迎合了人性中的某些低级趣味,宣扬的是裸露文化、拜金文化、铜臭文化,严重挑战了社会公共道德的底线,侵蚀了民族精神和民族意志,影响了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怎样才能克服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影响?

十、课后作业:

辨析:“传统习俗”等同于“落后文化”。 十

一、教学反思:

1、本设计以学生知识建构为出发点,通过了感受、辨别、选择、追求四个环节,逐步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符合学生思维特点。

2、本设计选用了丰富的图片资料,对学生起到了德育教育的作用,同时学生容易接受和思考。

3、本设计采用了暴露疗法的技术,激发学生自觉选择健康有益的文化,符合情绪发展规律。

4、本设计在时间的把握上和某些知识的深入分析存在一些不足。

第8篇:在文化生活中选择教案(大全)

《在文化生活中选择》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落后文化,什么是腐朽文化;

(2)为什么在我们的文化生活中还存在一些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现象; (3)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4)知道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2、能力目标:

(1)学会辨别各种文化现象,能够正确区分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 (2)能够自觉抵制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积极选择健康有益的文化生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坚信只有健康向上的文化,才能对我们的成长起到积极的作用,认识到落后文化和腐朽的文化的危害,并做到自觉抵制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二、教学重点:

辨别落后文化与腐朽文化

三、教学难点:

理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引导、归纳、总结)、课堂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六、教学过程:

二、在文化生活中选择

【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我们的文化生活带来了许多可喜的变化;但是,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也引发了令人忧虑的现象。作为青年学生,置身于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中,要学会在文化生活中作出正确的选择。

(设计意图:一方面复习已学知识点,另一方面把学生带入新课的主题,让学生明白文化生活色彩斑斓,要做出正确的选择。)

【自主学习】

教师通过导学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分析归纳知识,打好理论基础。 【推进新课】

过渡:同学们通过自主学习对本课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我们就通过一些图片和材料来了解生活中的文化现象,学会区分与选择。

(一)阳光下的阴影

课堂探究一:

图片展示:生活中的文化现象。

材料:走进文化生活我们发现:在文化百花园中,红歌、红色旅游等“红色文化”经久不衰,“梦想中国”、“星光大道”等草根文化兴起,“开心国学”、“百家讲坛”使传统国学异

1 军突起,圣诞节、情人节、“麦当劳”、美国大片、日本动漫等外来文化的热浪席卷全国;同时,电脑算命、炫富、拜金主义、权钱交易思想、法轮功邪教等文化现象屡禁不止,亵渎经典,歪曲历史的穿越剧、宫廷剧大行其道。

请思考:

1、从上述材料的对比中,你发现了什么?

2、对我们有何影响?

3、上述现象对我们青年学生有何启示?

探究提示:在我们的文化生活中,既有先进健康有益的文化,同时也有腐朽文化和落后文化,即阳光下也有阴影,这些“阴影”污染文化环境,危害社会,使我们不能把握正确的航线,是非观念模糊,良莠不分,陷入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泥沼不能自拔,甚至造成无法挽回的恶果。这启示我们要学会在文化生活中作出正确的选择,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御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能力。

1、表现: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寻求各种机会蔓延。

2、危害:污染文化环境,危害社会,如果我们不能把握正确的航线,是非观念模糊,良莠不分,就会陷入落后和腐朽文化的泥沼不能自拔,甚至造成无法挽回的恶果。

3、要求: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御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能力。 (设计意图:以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实际的图片、事例,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文化有不同性质之分,并且带来的影响是不同的,启示学生要学会进行文化选择,辨别不同性质的文化,增强抵御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能力。)

过渡:我们要辨别不同性质的文化,增强抵御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能力,就必须要认清什么是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下面通过两则材料中的文化现象让大家来判断它们属于什么性质的文化,以便今后能在文化生活中作出正确的选择。

(二)提高眼力,拒绝污染

课堂探究二:

材料一:在生活中,这样的现象仍然屡见不鲜:

小孩生病了,不是看医生,而是让巫婆神汉来治; 宣扬“重男轻女”、“多子多福”、“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思想; 婚事、丧事,大操大办; “游戏人生”、“今朝有酒今朝醉”。

材料二:互联网已经成为中国百姓的“日用品”,从传播文化到沟通文化,从反映心声到参政议政,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都有互联网的“身影”。但是一些网站却乘机在网上制贩、传播淫秽色情文化,败坏社会风气,危害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还有一些人利用网络传播拜金主义,权钱交易、法轮功邪教等不良信息和言论。

请思考:

1、材料

一、材料二中文化现象分别属于什么性质的文化?我们应该如何区分和对待?

2、上述文化现象存在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活动:分析、思考、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引导、总结。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现实情况,分辨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以及对待它们的态度,进而分析落后文化与腐朽文化仍然存在的原因。)

2 图表展示:

1、辨别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

含义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文化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殖民文化、“法轮功”邪教、淫秽色情文化等表现常以传统习俗的形式表现出来(如看相、算命、测字、看风水等)腐朽思想、殖民文化、“法轮功”邪教、淫秽色情文化危害态度落后文化属认识问题通过科学(认识上的不文化教育,予以改造和科学、不积剔除极、低俗)有严重危害性:腐蚀人们的精神世界、侵蚀民族精神、阻碍生产力发展、危害社会主义事业腐朽文化坚决抵制依法取缔 注意:国家对待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政策是不同的。对落后文化,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和剔除;对腐朽文化,坚决抵制,依法取缔。

2、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存在的原因

①封建思想的残余和旧的习惯势力根深蒂固。(历史原因) ②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外部现实原因)

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带来文化活力的同时,还导致不同社会群体价值取向、文化选择的多样化;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内部现实原因)

过渡:在前面的材料中我们了解到,互联网已经成为中国百姓的“日用品”,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把人们带上信息高速公路,也能成为毁坏社会文明和腐蚀青少年心灵的鸦片。整治互联网,遏制网上低俗之风蔓延,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为此,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

(三)奏响主旋律:文化激荡看主导

课堂探究三:

材料: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为此,要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进网络依法规范有序运行。开展“扫黄打非”,抵制低俗现象。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养。

请思考:

1、这里的主旋律是指什么?

2、为什么要唱响网上主旋律?

3、怎样唱响网上主旋律?

学生活动:分析、思考、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引导、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党的十八大精神,让学生明白党和国家对文化建设的重视,同时也让

3 学生深刻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1、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必要性:各种各样的文化有吸纳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争,有渗透又有抵御,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相互交织、相互激荡之势。

(2)重要性: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作用和地位决定的。

①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

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表现形式,都发挥着强有力的导向和示范作用。

②地位:社会主义文化以其自身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在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

2、加强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七、课堂小结

阳光下的阴影

1、表现: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

2、危害:污染环境,危害社会

3、要求:提高眼力,拒绝污染在文化生活中选择提高眼力拒绝污染

1、落后文化(含义、表现、态度)

2、腐朽文化(含义、危害、态度)

3、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仍然存在的原因奏响主旋律:文化激荡看主导

1、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八、板书设计

二、在文化生活中选择

(一)阳光下的阴影

1、表现

2、危害

3、要求

(二)提高眼力,拒绝污染

1、辨别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

2、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存在的原因

(三)奏响主旋律:文化激荡看主导

1、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加强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九、课堂检测

十、教后反思

第9篇:《在文化生活中选择》教学设计

内容标准比较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理解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知道什么是落后文化,什么是腐朽文化,为什么在我们的文化生活中还存在一些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现象;知道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能力目标:学会辨识各种文化现象,能够正确区分落后文化、腐朽文化和先进文化;能够自觉抵制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积极选择健康有益的文化生活,使我们的文化生活更加健康向上、丰富多彩。

(三)情感目标:坚信只有健康有益的文化生活,才能对我们的成长起到积极作用,而腐朽文化会毒害我们的心灵,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教学内容分析:

第二框“在文化生活中选择”,包括三目。

第一目“阳光下的阴影”,引导学生避免两个极端:一是否定文化生活中各种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存在,认为凡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就应该提倡和发展;二是过分夸大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消极影响,对整个文化生活作出悲观的判断。要引导学生辩证的分析当代文化生活的现状,认识到文化生活的主流是积极的和健康向上的,社会主义文化占主导地位。

第二目“提高眼力,拒绝污染”主要介绍了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的概念、表现形式及改造方法。腐朽文化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政治思想上的腐朽文化;二是邪教文化;三是日常生活中的、对个人的身心健康和发展具有严重危害性的文化。教材从三个方面分析了我国目前还存在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原因。第三目“奏响主旋律:文化激荡看主导”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要求我们更加自觉地弘扬主旋律,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教学重点:正确区分落后文化、腐朽文化与先进文化教学难点:

如何加强我国的文化建设教学准备:

教师调查了解实际生活中的各种文化现象,了解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如何选择文化。教学活动:

(一)情景导入

多媒体展示图片: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

法轮功

(3)孙子文化

(4)《千手观音》

()电脑算命

(6)动漫

(7)《激情燃烧的岁月》

(8)军旗装

分成两组,引导学生进入情景,教师提出问题:找出自己喜欢与不喜欢的文化,并说明理由。给学生留出时间,引导学生谈自己的观点。教师归纳总结,引出话题:要正确进行文化生活的选择。一组:学生甲:我喜欢长征精神,因为它鼓舞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不怕困难,勇往直前;不喜欢法轮功,因为它祸国殃民,给我们国家带来了很大的损失。学生乙:我喜欢《千手观音》,残疾人都能做得这么好,我们更应该好好学习;不喜欢电脑算命,因为它是封建迷信的变形。学生丙:我喜欢动漫,那些卡通图案很让人着迷;不喜欢军旗装,把别国国旗穿在自己身上,太可恶了。„„„„„„教师:一组的同学回答得很好,把自己喜欢与不喜欢的文化作了详细的说明,二组同学还有什么高见呢?二组:学生甲:我喜欢孙子文化,孙子兵法里面的很多思想对我们现在都有帮助;不喜欢动漫,因为里面有些内容宣传的是色情、暴力。学生乙:《激情燃烧的岁月》我比较喜欢,石光荣给我的印象太深了;不喜欢法轮功,因为它是邪教。学生丙:为什么不能穿军旗装?人家赵薇还穿呢?„„„„„„

教师:二组的同学也有自己独到的地方。那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到底应该怎样来分析这些不同的文化现象呢?教师归纳总结,长征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奋勇向前,孙子文化中折射出的兵法精髓让我们现代人受益匪浅,《千手观音》和《激情燃烧的岁月应该是近几年为数不多的脍炙人口的好作品;而法轮功是邪教,它毒害人民,危害社会,电脑算命就是在搞封建迷信,动漫我们也要全面的分析,军旗装则带有殖民色彩的文化。因此我们要正确进行文化生活的选择。

(二)联系图片,辨析思考

通过学生分组讨论,进行判断辨析,哪些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我们应怎样对待?(一组和二组同学选代表发言)一组:学生代表:长征精神、孙子文化、《千手观音》和《激情燃烧的岁月》是一些有些的文化,我们应大力提倡和发展。二组:学生代表:法轮功、军旗装我们应抛弃,电脑算命我们可以改造,动漫要作全面的分析。教师归纳:形式多样的文化生活丰富了文化生活,活跃了文化思想,激发了人民群众参与文化生活的热情。然而,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也寻找各种机会蔓延,污染文化环境,危害社会。阳光下有阴影,我们置身于文化市场的海洋中,要想把握正确的航向,越要提高辨别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御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能力。

(三)师生互动,共同探究

教师与学生合作,回归图片,提出问题:既然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落后文化与腐朽文化,那么什么是落后文化?什么是腐朽文化?有什么危害?我们的态度是什么?电脑算命

落后文化

各种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文化

文化糟粕

努力改造和剔除

法轮功、军旗装

腐朽文化

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殖民文化、“法轮功“邪教、淫秽色情文化等

腐蚀、侵蚀、阻碍、危害

坚决抵制,依法取缔

通过以上分析,在学生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独立完成下列表格:比较落后文化

腐朽文化表现形式

危害

态度

(引申升华)多媒体展示材料: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以下是清明节祭奠的方式,请你选择:A上坟扫墓、B网上扫墓、植树纪念学生:上坟扫墓是封建迷信,我们应提倡一些文明的祭奠方式,比如B和。教师:分析得很好,通过这一问题的分析,从中引申出一个问题:应怎样看待落后文化和传统习俗的关系?落后文化常常以传统习俗的形式表现出来,但落后文化是文化糟粕,需要不断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和剔除。师生进一步探究:为什么仍然会存在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

教师进行简要总结,之所以仍然存在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我国曾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封建思想的残余和旧的习惯势力根深蒂固第二: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加剧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对我国的冲击第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导致不同价值取向、文化选择的多样化;市场经济的弱点和缺陷

(四)感悟文化作品,奏响主旋律:文化激荡看主导

多媒体展示:震撼心灵的文化作品——《千手观音》视频请学生谈谈该舞蹈给人带来的感受,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教师给予点评和总结。学生甲:身有残疾的人练成这样的效果,是难以想象的付出和艰苦。比起她们我们有着健康的身体所以我们更应该珍惜生活。学生乙:觉得真的是很震撼,看这个节目时全家人都哭了,被他们的意志所感动。学生丙:我们应真正的去关心残疾人,去真诚的帮助他们。„„„„

教师点评:同学们说得都非常好,他们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听见任何声音都只是他们的梦想,可是他们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不是用听,而是用感受。作为一部震撼人心的文化作品,我们应大力发展,积极支持。教师归纳总结:当今社会生活中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激荡,而社会主义文化以其自身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并依靠社会主义政治和经济力量,在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随着时代不断前进,应更加自觉地奏响主旋律,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外作业:学以致用---作为中学生,应怎样对待网络文化?教学反思:本节的设计考虑了学生的思想实际,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更应该注重对学生辨别、判断能力的培养,注重在现实生活中辨别落后文化与腐朽文化,并自觉抵制。

上一篇:安全设施设备管理制度下一篇:院班级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