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国近代史有感

2022-07-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学习中国近代史有感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研究性学习案例

[提 要] 按课题的内容和性质,研究性学习可以分为以社会调查为主的研究性学习、以文献研讨为主的研究性学习、以项目活动为主的研究性学习和以历史本体探讨为主的研究性学习。本文以此四种模式为目标分别设计了四种不同类型的研究性学习案例。

[关键词]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研究性学习;案例

[作者简介]吴红英(1970—),女,江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赵玉洁(1970—),女,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江西南昌 330022)

本文为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研究性学习模式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的应用研究”(08YB328)阶段性成果。

如拙作《“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研究性学习模式探讨》(《思想政治理论新课程教学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年)中所述,按课题的内容和性质,研究性学习可以分为以社会调查为主的研究性学习、以文献研讨为主的研究性学习、以项目活动为主的研究性学习和以历史本体探讨为主的研究性学习。本文以此四种模式为目标分别设计了四种不同类型的研究性学习案例。

案例一:江西红色资源调研

本案例属于以社会调查为主的课题研究。

1.课题的背景:江西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苏维埃运动的中心区域,创建有井冈山、中央、赣东北、湘赣、湘鄂赣等全国最早、最大、最多的革命根据地,全省三分之二以上的地区曾为苏维埃区域,被人们称为人民军队的摇篮、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摇篮,打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摇篮,“中国革命前进的伟大基地”。中国共产党在江西苏区的革命斗争为江西留下了十分丰富的红色物质资源和丰厚的精神资源。它再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坚苦卓绝斗争的历史,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风貌,它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党优良传统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2.调研的目的:江西有着丰富的红色资源,通过对其调研,获取整合全省红色教育资源的第一手调研资料;同时通过调研,更好地对青年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增强学校德育现实感;有利于进一步弘扬井冈山精神,塑造江西人新形象。

3.调研过程:调研分三组进行,第一组20人分赴江西革命烈士纪念堂、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瑞金市等相关的江西师范大学教学实践基地实地考察。通过调查访问了解一些革命遗址、革命故事以及走访当地居民,以取得分析该课题的第一手和第二手资料;第二组10人分赴省图书馆、学校图书馆、学院资料中心以及省党史研究室收集、整理一批相关的图书和文献资料,如《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6—1931)、《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上、下)、《中央苏区全史》、《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全史》等。为本课题研究提供历史资料参考;第三组2人,利用现代传媒和网络技术,收集与该课题相关的研究资料。

4.调研成果:第一组根据到各博物馆和老区的实地考察所获得的第一手和第二手资料进行整合,完成《江西红色资源调研报告》;第二组和第三组根据文献资料和网络资料整理完成《江西红色资源资料汇编》;最后,根据实地考察和文献研究的结果,由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撰写研究论文《江西红色资源的研究与开发》,以供地方决策参考。

案例二:是是非非林则徐

本案例属于以文献研讨为主的课题研究。

1.研究背景:林则徐是近代历史名人。有人认为他是一个伟大的民族英雄,而有人却说他刚愎自用,认为正是他的卤莽草率、对英外交处理不当导致了鸦片战争;甚至还说他镇压西北、西南各族人民的反清起义,是个反动的历史人物。究竟历史的真相如何,怎样评价林则徐的历史地位,是本课题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2.研究方法:以借鉴、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为主,以查阅、研读第一手资料为辅。

3.研究步骤:(1)前往图书馆,以“林则徐”或“鸦片战争”为关键词,通过图书分类卡片或电脑查询有关研究论著,做到“心中有数”。(2)选择其中两三种论著为主要参考资料,进行认真的阅读并用卡片进行摘录。(3)整理摘录的资料,弄清林则徐的主要事迹,并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比较、分析,遇到疑点时重新研读参考资料,逐步形成自己的看法。(4)准备论文提纲。(5)撰写论文。

4.研究成果:《是是非非林则徐》(从兴修水利、禁烟运动、反侵略斗争、处理西北和西南少数民族的反清起事、学习西方等五个方面进行论述)。

5.参考文献:

(1)杨国桢:《林则徐书简》,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2)杨国桢:《林则徐传》,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3)蒋世弟:《林则徐》,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4)萧致治:《鸦片战争与林则徐研究备览》,湖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案例三:纪念八一南昌起义

本案例属于以项目活动为主的课题探究。

1.活动背景: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了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用血与火的语言,宣告中国共产党人不畏强暴,继续革命的坚强决心,在全国人民面前树立了一面鲜明的革命武装斗争的旗帜,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2.活动方法——图片收集与专题展览。(1)搜集文献资料。(2)查找图片资料:包括图书馆的图片资料、报刊上的图片资料、电脑网络上的图片资料、八一南昌起义风光照片或明信片等。

3.活动过程。(1)全班同学分4个小组选择有关八一南昌起义图片展览的参展主题。(2)各小组同学根据所定专题内容,通过书报刊物剪辑、图书资料查询、电脑网上下载等方式,收集课本外的与八一起义有关的图片信息资料。(3)各小组将所收集的图片信息资料汇总,进行整理、筛选和编辑,制作成专题壁报(或板报)。

4.成果展示:

(1)召开专题图片交流与评选会:①进行八一南昌起义专题图片展览活动,各小组派一名同学作解说;②评选“最佳设计”和“最佳制作”。③各小组派代表交流“纪念八一南昌起义八十周年”的体会与收获。(2)老师对“八一南昌起义”专题图片展览活动进行总结和评价。

5.参考文献:

(1)《南昌起义》,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

(2)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

案例四:如何看待帝国主义的殖民侵略

本案例属于以历史本体探讨为主的课题探究。

1.研究背景:研究中国近代史,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看待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殖民侵略。按照传统观点,我们对帝国主义的殖民侵略是采取否定态度的。对此,一些同志提出了不同意见。他们认为,殖民侵略虽然给中国等落后国家和地区带来了苦难,但更重要的是带来了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打破了这些国家长期停滞落后的状况,把它们拉进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历史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甚至有的同志认为,殖民地半殖民地毕竟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一部分,中国由独立的封建国家变为半殖民地乃是历史的进步,而这个进步应归功于外国殖民侵略。

2.研究目标:通过该课题的研究性学习,力求使学生成为历史的主动认知者,意识到历史证据、历史事实、历史理解、历史评价的作用与力量,并培养区分事实与观点的能力,区分共时性思维(同时代人对历史的记载)、昔时性思维(后来人对历史的记载)和即时性思维(现代人对历史的记载)的能力。

3.研究步骤:第一步,学生探究。老师给出阅读书目,让学生自己根据所学知识查阅有关资料,对该课题进行独立思考,得出结论,并撰写讨论发言提纲。第二步,课堂讨论。或由学生主持、或由教师主持、或由师生共同主持,就“如何看待帝国主义的殖民侵略”展开课堂讨论。第三步,撰写论文。学生根据讨论结果,结合自己的观点,完成小论文。

4.研究评价:根据学生的参与程度、课堂发言、小论文的质量等进行等级评定,一共分为五个等级:优秀、良好、较好、及格和不及格。小论文的具体指标涉及三个方面:观点和论证的清晰性;表现出来的批判意识和批判能力;内容的新颖性。

5.参考文献:

(1)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蒋廷黼:中国近代史,岳麓书社,1987年版。

(3)李时岳:近代史新论,汕头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4)林国华:近代历史纵横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责任编辑:卢林仁]

作者:吴红英 赵玉洁

第2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研究性学习课堂模式分解

【摘要】由于研究性学习自身的特点与追求的终极目标,使得当前研究性学习模式受到政府与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本文针对目前研究性学习模式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应用后出现的学生积极性不高、学习效率低的问题,特意设计了一个具体的课堂分解模式,以期为对此感兴趣的同行提供些许的借鉴作用,达到在此课程中实施研究性学习模式的预期效果。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课堂模式 分解

【基金项目】2016年度邵阳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研究性学习教学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成果。

研究性学习原本是为中学阶段的学生所设,在经过很多年的实践之后,各教育者发现这种教学模式更适合应用在大学的课程教育中,我院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进行了实施。实施后作者发现62个教学班级中,普遍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整体意识还不强,研究性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还不高,总的研究性学习效能低。根据对学生提交成果的分析与调查发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实施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对课堂时间与内容的设置存在一些问题。为此,笔者按照本课程一共30个学时的要求专门针对这个问题设计了一套课堂教学模式。

一、教学内容的讲解——安排课堂8课时。

本套教材需要讲解的内容共七章两大篇,需要花8课时的时间,利用启发式教学和典型历史事件解说引导式教学及PPT课件对内容的难重点及总体脉络进行梳理。尽管学生在中学阶段对本门课程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但毕竟中学阶段仅仅停留在对历史知识的识记上,而大学则更多的要求学生结合当前的社会环境与时事发展对历史现象的思考,对历史事件的分析与评价。且研究性学习教学对学生的要求高,对大一的学生来讲也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须进行全方位的解说与引导才能很好的掌握,才有能力在教师指导下初步确定研究方向,为研究性学习的下一步选题工作打基础。

二、选题的指导——安排课堂4课时+网络指导无数个小时。

通过对本课程内容的整体讲解之后,学生对该课程有了个初步的了解与把握。在选题指导中,利用新技术,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中的辅助教学工具,如幕布、聚光灯、放大镜、照像机、图形编辑、课件等,讲清楚选题范围、选题方法,同时对研究方法给予相应指导。集中指导后,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确定初步选题方向上报给老师,为后续指导提供依据。再建立和利用在线网络交流研讨平台与学生交流,对学生的选题做出进一步的指导。在学生选题基本确定之后,教师对选题出现过大问题少量组给予个别辅导,对学生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及时予以纠正。

三、围绕主题的课堂型与实践型自主研究性学习——安排课堂4课时+实践4课时+无数个小时的网络交流与指导。

学生对选定的课题利用课后时间查阅大量资料、走访、调查等适合方式进行研究,并得出研究结论,形成研究报告。在学生围绕主题的课堂型与实践型自主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主要起到一个指导性的作用,包括教室课堂间学生分组讨论时的走动指导,实践课堂间学生动手操作的手把手指导,更包括课堂外通过在线网络交流研讨平台与学生的交流与指导。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对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坚强的意志品质、积极的情绪情感和优良的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对学生自主能力与动手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独立思辨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研究性学习报告的提交与成果展示——安排课堂8课时+网络指导无数个小时。

在学生提交研究成果报告之后,教师安排统一时间由学生进行研究成果展示,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做成PPT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中的辅助教学工具给教师和同学讲解,教师要对学生的研究情况给予点评,指出其优缺点,帮助学生通过反思与不断修改提升研究能力。

五、研究性学习成果评价——安排2课时+网络交流无数个小时。

对于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是實现教学效果的关键环节。中学时代形成的应试教育习惯,在大学阶段仍然有所体现,很多学生对成绩的兴趣远远超过对学习过程的兴趣。因此,对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必须与成绩相结合,同时还要避免传统应试教育的缺陷。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学评价公开化、透明化。每个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成绩由书面研究报告得分、点评其他组报告得分和现场研究报告得分组成。在学生做完研究性学习报告后,由同学进行点评,点评的同学必须对报告的优缺点都进行分析,还可以提出问题让报告人回答,教师对那些一味说报告好的老好人直接指出问题,并扣除部分点评分,通过这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学生点评后,教师也当场作出点评,直接给出现场报告得分,并说明给分原则和扣分原因,做到公平公正。

作者:袁翠婵

第3篇:主体性教育视域下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研究

[摘 要] 研究性学习是形成于互动教学理论的基础上,以学生为主体,由教师指导学生开展调查、研究、学习、交流,进行知识体系构建的教学方式。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通过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性的改革,构建研究性学习三阶段的教学模式,包括组建学习小组及设定研究主题、进行分组研究与成果展示、总结反思三个阶段,从而改善教学过程中缺少新颖的元素、教学模式的单一和教学质量较低等显著问题。

[关 键 词] 主体性教育;研究性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一、组建学习小组及确定研究主题阶段

研究性学习的第一步就是对学生进行小组的分配和研究主题的设定,这其中也是由三个步骤组成:前期准备工作、小组的分配以及设定研究主题。

首先,前期的准备工作。教师向学生说明研究性学习模式的相关事项,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兴趣,让学生能够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到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研究性学习是需要师生双方的共同参与配合来完成的新型教学模式。由于大多数学生并没有参加过类似的学习模式,教师在活动开展前的准备阶段,应该先对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含义的宣讲,将其教学目的和具体要求进行全面落实,让学生明白自己在学习中应该完成的任务以及教师对自己的成绩评价。使学生能够真正的全面了解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消除学生的学习信赖心理和敷衍状态。

其次,学习小组的分配。该环节的学习需要采取自由分配小组的方式进行,每组人数控制在4~6人之间,并由一名组长带领,来完成组内的分工合作。自由分组的方式能够极大程度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拥有同样学科兴趣和特长的学生进行联合,增强学习优势。

最后,设定研究主题,正式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核心环节。主题的设定和选择直接影响到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效果。如果所选主题的研究范围太大,就会导致研究性学习中的任务量增大,使最后的展示环节变得紧张无序。因为学生在初高中阶段已经有了一定的历史基础,教师可以在课堂开始时向学生提出每个章节的研究性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借鉴。当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从自己所感兴趣的历史内容角度来进行研究主题的选择,帮助学生进行可行性的分析,并提出相对应的指导意见。

二、分组研究与成果展示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对所设定的主题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并将研究成果进行制作,通过课件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各个小组的组长要对组内的成员进行合理分工。首先,小组成员要在图书馆找寻和研究主题相关的材料,或是在网上搜索相关的文献资料,全面了解和分析研究主题的相关史料,通过借鉴一些前人的研究成果和主题相关的历史著作,结合学界对研究主题的讨论,然后从所搜集的材料文献找出关键点,从中整理总结出自己的观点。最后,则是通过小组内的讨论,进一步确定小组的统一结论,并制作成课件形式来向其他学生进行展示和分享。

课件的制作要遵循逻輯清晰、层次明确的原则,将观点内容全面、正确地突显出来,可以适当增加图片、视频等素材来完善课件的内容。在课件制作完成之后,要提前一周交由教师进行审阅。教师通过对课件的内容、思路脉络以及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充分了解各组的研究结论。对部分不符合要求的课件,教师要对其进行针对性指导修改,并选择优质的小组进行课堂展示。课堂上的展示由组长或是组员单独完成,也可以由多名组员共同配合完成,展示时间控制在15分钟以内。在展示完成后,教师和学生可以对这一小组的研究成果进行质疑,也可以根据该小组的研究问题进行小组之间的探讨。最后,教师要在课堂上对学生小组的研究结果及其表现做出合理的评价,并根据课件的内容及展示过程中的细节处理做出对应的分数点评。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不仅能够获得大量的历史知识,还能锻炼学生对信息的收集能力,逐渐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优秀能力。

三、总结反思阶段

总结反思是研究性学习的最后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是对师生所完成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的教学反思,其中包含学生的研究总结和教师的教学反思。这一阶段中,师生要对研究性学习的过程进行全面的回顾,并且要对其进行深刻的探究和整理,总计其中的知识、方法、经验和策略。学生的总结主要是以心得体会来呈现,总结出自己在本次研究性学习中的收获、缺陷以及对研究性学习的看法和建议,做成书面报告交由教师审阅。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通过三个阶段的学习情况来完成对学生的评价。教师的点评是研究性学习的关键点,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有效指导并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配合协作能力。教师的反思是研究性学习的主线,将三个阶段进行了有效的串联,教师需要真正地反思研究性学习的主题是不是适合学生,怎样做到合理公正的学生评价等。只有这样,才能够使研究性学习顺利进行,才有利于教师素质的整体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北根.贯穿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研究性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8(1):33,50-53.

[2]袁翠婵.进一步提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实效性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0):116-117,141.

作者:刘峰

第4篇:学习中国近代史有感

中国近代史是中华民族一段屈辱的历史。这一学期通过学习中国近代史,我认为中国近代史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反抗,学习”。

1840年,英国侵略者用坚船利炮打开了清朝的国门,也拉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中华民族开始了不断的反抗与学习。面对英国的坚船利炮,清朝士兵的弓箭与刀枪不堪一击,虽然中华民族奋力反抗,涌现出了像林则徐,关天培这样的民族英雄,但是却无法缩短一个落后农业国与一个发达工业国家的差距。1842年中国签订了第一条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中国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泱泱上邦之国竟然输给了一个蛮夷之国!清朝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有志之士开始睁眼看世界,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然而清朝的统治者却仍然沉醉于“天朝的地大物博”之中,不思进取,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圆明园的熊熊大火终于触痛了大清帝国统治者们的神经。19世纪60年代清朝以奕,李鸿章等为代表的官员开始了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然而清朝统治者因为其根本利益和思想的腐朽,片面的追求军事与物资上的强大,却没有认识到中国制度上的落后。这就好比一个年迈的老人用骑马的方式去驾驶一辆豪华的汽车,外强中干而已。终于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也掀起了外国侵略者对中国的瓜分狂潮。这时清朝的有志之士认识到要想兴国必须对中国的制度进行改革。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派和以孙中山、黄兴为代表的革命派开始了各自的救国运动。康有为、梁启超等改良派的戊戌变法仅仅进行了103天便因慈禧太后的政变而失败。孙中山等革命派前仆后继,经过无数次的失败,终于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中国开始了辛亥革命。然而胜利的果实很快便被袁世凯窃取。虽然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但是却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面貌,没有推翻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中国人民仍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反抗之后便是学习,中国的有志之士又开始寻求新的救国之路。1917年俄国的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以陈独秀,李大钊等为代表的中国早期共产党员开始了新的救国之路。

1931年9月18日,日本挑起事端对中国东北发起进攻,东北沦陷。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华民族同仇敌忾,开始了8年的艰苦抗战。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抗日战争取得胜利,这是中华民族第一次反抗外来侵略获得全面胜利。抗日战争刚刚结束不久,全国人民都热切盼望着和平,但是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却不能容忍共产党的存在,迫不及待的对解放区发动进攻,内战全面爆发。经过三年的内战,国民党因为官僚的腐败,政府的臃肿等等原因,不得人心,在战争后期节节败退。中国共产党抓住民心,得到人们的支持,经过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将国民党残余势力赶到了台湾,中国共产党取得了胜利,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了。

中国近代史是中华民族在落后世界潮流时,不断向世界学习与改革的历史,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奋勇前进的精神体现!

第5篇:学习中国近代史纲要有感

记得还在上初中的时候,就已经学习过中国近代史了。那时的我对老师激情、愤慨的讲解并不是十分感兴趣,总觉得听起来都是我们落后挨打的过去。相比之下,我更喜欢中国那有着五千年文明和灿烂文化的古代史。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加,阅历的丰富,我已不再是那个懵懵懂懂的小姑娘。进入大学后,当我再一次学到中国近代史纲要,我已能正确的看待这段值得每一个中国人记住的历史。多少感慨,多少想法,多少收获,永远铭记„„

有人说中国的近现代史就是中国一段灾难深重的屈辱史,我并不否认这样的说法。

从1840年英国用鸦片打开了古老、落后的中国的大门,到鸦片战争后,从1842年起,我们签订的一个又一个给中国人民带来野蛮和屈辱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中英《五口通商章程》、中英《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我们被迫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和外国协定关税,外国取得了在我国的领事裁判权和在通商口岸传教等特权„„那时的中国人民饱尝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欺凌。 这样的一段屈辱史我们无法忘记,也永远都不能忘记;这样的一段屈辱史我们时刻铭记,也永远激励我们前进;这样的一段屈辱史我们作为警钟,时刻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

有人说中国的近现代史就是中国一段不屈不挠的抗争史,我可以理解这样的说法。

在西方列强野蛮侵略中国的同时,伟大的中华民族和不屈的华夏子孙全力反抗,进行了一系列的抗争。有来自社会底层的工人游行,也有来自清政府内部的官员反抗,有来自学校有组织的学生示威,也有各界群众自发的罢工。像林则徐、关天培、左宝贵、丁汝昌等批爱国将领的涌现,鼓舞了人民的斗志;广州三元里民众的自发的抗英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反抗精神;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给帝国主义主义势力造成沉重的打击,社会各阶层的团结一致,让人民看到了希望。

这样一段反抗史让世界看到了我们骄傲的中国人的骨气;这样的一段反抗史让世界惊叹了我们斗争到底的中国人的精神;这样的一段反抗史让世界见证了我们不屈不挠的中国人的坚决。

有人说中国的近代史就是中国一段前所未有的探索史,我十分赞同这样的说法。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先进的中国人初步认识到西方科学的现代化,以林则徐、魏源等人为首,以经世务实的态度,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承认落后和不足,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寻求强国御辱之道,产生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清政府作为中国的合法政府,在历经浩劫后,也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改革。在19世纪五六十年代镇压是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一批务实且有政治经验的权力重臣,开始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在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前提下,倡导富国强兵运动,创办军事、民用工业,筹划海军,设立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洋务运动在中央以弈欣为首,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督抚为首,尽管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但是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加剧了中国近代化进程。1919年中华民族又爆发了爱国的五四运动,以后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革命焕然一新,中国人民找到了探索的正确方向。

知史可以明得失。中国近代史,我感慨他是一段屈辱史,但我更明白他是一段抗争史、探索史。谨记这段历史,我们以史为鉴,去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去创造我们美好的明天。

第6篇:读《中国近代史》有感

21岁 陈永萍 人文学院 中文本152 培根曾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够塑造人的性格。”是以,我在闲暇之时便喜欢看书。近来又把《中国近代史》重温了一遍,收获了很多感触。

回顾历史,使我们明白:在列强争雄的时代里,我们必须要养成强烈的爱国心和深刻的民族观念,如此才能使我们的国家变得更好。在中国近代史,因为闭关锁国、清政府的腐败、人民思想的落后与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致使清王朝从东方国家中的顶端慢慢落入泥里。在经历一系列的惨痛战争之后,中华民族的儿女终于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于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不断增强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时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不断地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党和政府需要出力,我们人民大众才是国家建设的主力军。那么我们需要做什么呢?我们需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做起,从小事做起,养成强烈的爱国心和深刻的民族观念,同心共筑中国梦。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是众志可以成城。唯有大家共同努力,我们的国家才能越来越强大。

中国,我们的祖国,是在每个中国人心中不容侵犯的碑。当清政府在战争中节节败退,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每个中国人看到这段历史都是倍感愤怒的,却又只能叹息,叹息当时国家的贫弱。但是我们不应该只是叹息,而是要努力,为祖国的腾飞贡献自己的力量。

“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这些充满激情的话语时时在我的耳边回响,也让我想起总书记慷慨激昂的演讲: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也是青年一代应该牢固树立的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历经千辛万苦找到的实现中国梦的正确道路,也是广大青年应该牢固确立的人生理想。

是啊!作为青年的我们要有理想,有了理想的指引,我们才能坚定不移的走好实现理想的每一步。青年只有立大志,方能成大业。所以作为青年的我们应该要有自己的理想,有一个中国梦,并且为之努力,使祖国更加强大。

我也有一个梦,一个理想,那就是成为一名人民教师。虽然平常,但是我会努力做好,让这份“平常”变得更有力量。在我生活的地方,已经很少,或者说几乎没有适龄儿童没有办法上学的现象。但是在别的地方,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有很多孩子都没有办法入学。我在填报志愿时也曾迷茫过,忽然间我看到一则新闻,说四川某处村落的孩子上学之路是多么的困难危险,于是就决定填报教育类专业。进入大学接受了系统的课程学习,更加了解了教育事业的现状及影响力。在读《中国近代史》时我也了解到科学的教育知识对民众来说是多么重要,所以促进教育的发展是必要的,要使教育具有科学性,使民众的思想不断与时俱进。所以我想在毕业之后,如果有条件就去参加支教,为教育条件落后的地区奉献自己小小的力量。但是无论在哪里,我都会坚定做一名合格的教师的信念,力求不辜负这“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少年周恩来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壮志,成就了救国济民、立国立民的千秋伟业。与他相比,我的梦想并不辉煌巨大,但是这是我最真诚的想法,所以我会一直有动力去朝这个梦想前进。不论何时何地,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所以啊,梦想不分高低,只要我们坚持不懈的去做去完成,那就是光荣的,值得称赞的。我相信,大家小小的理想,会汇聚成燎原之火,为祖国的腾飞提供充足的动力。

总书记说:

中华民族的昨天,可以说是雄关漫道真如铁。 中华民族的今天,可以说是人间正道是沧桑。 中华民族的明天,可以说是长风破浪会有时。

回顾历史,我们应吸取教训;正视今天,我们应脚踏实地;展望未来,我们要努力奋斗,谱写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共筑中国梦。

第7篇:读中国近代史有感

[键入文字]

读中国近代史有感

1840年英国以武力侵,略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了反对外国侵略者,同时反对本国封建统治者的斗争;中国历史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也就是中国近代带开端。1840年来,外国资本主义用坚船利炮打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一场场强加给中华民族的灾难。近百年来世界上几乎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都对中国发动过一次甚至多次侵略战争,强迫中国签订了数以千计的不平等条约。以各种形式对中国进行控制和掠夺。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屈辱史,又是一部反抗史。但历史不应该忘记,历史也不应该被忘却。

读中国近代史除了“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等种种的愤怒外,留给我的更多的是一些启示。

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走了下坡路,中国在世界的地位也一跌再跌,。但是,中国何以在晚清时落得如此屈辱的下场呢?中国科技落后,贫穷;西方科技先进,船坚砲利。以往觉得必然的,已经是无条件地接受的既定事实。俄国的彼得大帝及日本的明治天皇能够在这关键时刻向西方学习,令自己的国家现代化,成为国际强国;而中国却不能,并且不断受人欺压。实在,中国不是一开始与西方接触就立即被彻底打败的。外人初时并不知中国是如此不济的。他们只不过是希望可以

通通商,没有侵佔的野心。后来知道了清庭的无能才起瓜分中国的野心。在这段漫长的日子裡正常人也可以看见对手的强盛及自己所受的威胁。我们是有百多年的时间去从后赶上的,但却白白错过了。这是我们要思考的地方。虽然当时也是疆域辽阔,人才辈出.但清政府的统治模式已被历史的车轮所赶上,思想守旧的清政府统治者们还以量中华之物力而沾沾自喜,但似豺狼虎豹的帝国主义者们的野心是无底洞.清政府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翌日安寝,起视四野而豺狼虎豹有至矣.着就是伟大领袖毛主席所说的;落后就要挨打.所以要以史为鉴,才能正衣冠.就像古代诗人朱熹说的:问渠哪的清如许,惟有源头活水来.所以我们要保持先进的思想理论,要高瞻远瞩,要站在举人的肩膀上,这样我们才能看的更远,走的更直.所以我们当代大学生要"以史为鉴",我们才能正衣冠.每每讲到日本对华发动侵略战争时,人鬼共愤,每个有血性的中国人都会有一种冲动,灭了日本,为在战争中牺牲的中国人民报仇雪恨.但面对这样一个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当时中国共产党是怎么样做 的呢?避免正面冲突,开展敌后抗日根据地,给了日本帝国主义沉重的打击.着使我想起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思维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哲理.当时还在摸索的中国共产党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思想理论指导了.并运用科学的理论,

联系实际,运用于实践丰厚的回报.

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会有形形色色的激进思想,但是如果社会制度开明,有激进思想的人只会在社会的边缘,他不会是社会的主流,只有在社会发生变化,而统治者又不改良的情况下,激进思潮才会渐渐吸引人们,掀起大风大浪,

引起社会的动荡。

因此从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中国人民进行了近80年的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其中包括太平天国革命、洋务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维新等,这些斗争不同程度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统治,但最终都失败了。 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几千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但辛亥革命没有把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进行到底,最终以同旧势力妥协而告终。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给人们以重要的启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都不能领导革命取得最终胜利,要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反动统治,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任务,必须有新的阶级领导和新的思想指导。时势造英雄,中国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伟大的领袖毛主席讲过:“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他也发出过“学一点历史”的号召.邓小平同志说过:“我是一个中国人,我懂得外国侵略中国的历史.要懂得这些历史,这是发展的精神动力.”中国的近现代史,蕴涵着无穷的奥妙.我们

大学生要善于总结前人宝贵经验,在其中汲取精华,完善自我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为社会主义的繁荣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经历了屈辱,便知道了灾难的沉重。现在,我们的祖国走出了阴霾,我们的人民,正在把伤口轻轻的掩埋;我们日益的强大,我们尽力的丢掉过去,但绝不忘记历史;我们的民族,有着很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但绝不去奴役;我们的人民,有着博大的胸怀,但也绝不会一味的容忍。

第8篇:读《重读中国近代史》有感

高二(13) 房熙

本书源自人大的一门热门选修课,即张鸣老师开设的政治史公开课,它靠同学们口碑相传而走红校园,最终使更多的人对这段看起来枯燥无比的历史重新认真审视起来。它的文字通俗易懂,可读性强。在张鸣老师的还原下,历史不再枯燥、复杂。他用专题的形式让诸多人物与史实呈现在我们面前,在我们正视那段扭曲的近代史的同时,挖掘国人今日问题之根源。

尽管《重说中国近代史》走的是“易读”路线,但有的地方还是让我有点难理解。刚开始阅读此书我就遇到了问题。

尤其是在第一讲中国近代政治史开场白中“对于近代史的“三妇”心态”一文,其中的三妇理论让我十分不理解。为什么当今国人将流落国外的“圆明园水龙头”高价购回就是一种怨妇心态?为什么“打不到便挠”是泼妇?也许这需要我更多的阅读,更深的理解,在一段时间之后才能明白吧。

毕竟我的见识有限,所以在此针对一个方面谈谈我的看法。

傅斯年说历史就像一个小姑娘,谁都可以打扮一下。我们认识的历史,除了老人口口相传,历史纪录片,平日的生活,其实更多的是来自系统的历史书。我相信如今的历史书已经要比多年前好上不少。但精辟的总结,直接的数据,再加上后人出于某些意图的粉饰,我们看到的,理解到的历史也许与真正的历史大相径庭。

我们认为清政府是腐败的,无能的。因为我们从历史书上知道,最后清政府被推翻了,是失败的。可我们想过吗,仅仅千人的英法联军何以能攻陷北京城,连皇帝也要逃往避暑山庄?我们甚至连清朝新政的内容都不知道,只是知道他是失败的,从性质上是永远无法成功的之后,便不再理会。

然而清朝新政的成就是不可忽视的。李宗仁先生曾经回忆的,他晚清时期在陆军小学上学的时候,感觉一天比一天好。新政是清廷特别重视的一场自上而下的制度变革,而且中央和地方对此也都注入了很大的热忱。因此,在这次新政过程中,出现了三种新鲜事物:一个是媒体的壮大;一个是新市民的兴起与发展,士绅和绅商团体的壮大;其三是准议会的出现。与此同时,朝廷中的官制改革、司法改革,以及创办的新机构,如邮政、内政(就是警察)等,还有废除科举,都在有序地进行。总的来看,这次变法在行动的深度和广度上其实都远远超过了戊戌维新。由于变法的缘故,吏治逐渐变好,国家整体上也没有什么大的异动,这就带来了第二个新现象,也就是民营工业的崛起。纱厂、缫丝厂、面粉厂等都在翻倍地增加。

《重说中国近代史》这个名字取得很有意思,一个“重”字,便是作者张鸣的目的所在,用一系列的历史细节组合,让人们重新认识历史,再反思今日。

第9篇:读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有感

读罢蒋廷黻先生的《中国近代史》,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而倍感沉重。一为蒋先生治学研究之精细严谨;二为先生对历史的剖析独辟蹊径,能层层深入挖掘历史的本真;三为我中国近代史之种种偶有柳暗花明又时感心痛悲怆。

要了解一本书,先了解写作者的生平及人生轨迹,这对你了解这本书的写作意识或写作目的都有很大的帮助。我想,这也是一个合格的读者应当达到的要求。

蒋廷黻生于清光绪二十一年,也就是1895年。家中薄有田产。蒋廷黻4岁发蒙,由私人教师教读,6 岁入私塾接受旧式教育。10岁那年,即1905 年清政府停止科举取仕制度。他的二伯父决定让他进新式学堂,1906 年初,11 岁的蒋廷黻到省城长沙明德小学读书,一学期后,又被二伯父安排到美国长老会在湘潭办的教会学校益智学堂,开始接触新学,学习英文。后来又在教会学堂的帮助下得意赴美留学。在这11 年的美国生活中,无论在思想上、生活方式上都使他美国化了。他受到当时正在美国流行的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向往美国式的自由民主。同时期中国政局正处紊乱,毫无秩序,他萌生了从政的爱国主义革命的决心,几次轮换学科专业,史学从自然科学到到政治学。这为他后来成为中国外交史专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回国期间曾在国内著名大学任教,转入政治格局担任国民党内相关职务。后1965 年病逝于纽约,享年70 岁。

关于他个人的得失轨迹以及政绩历史地位不是我在此要阐述的重点。那么,从他个人的人生轨迹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于整个国家的关怀与迫切希望自己能为国效力的决心。因此无论是在他的求学时期,教书时期还是从政时期。他对于整个中国国家的命运的关注是矢志不渝的,在外在对中国的认识感知与他个人在史学政治学上的修为的基础。最终撰写出《中国近代史》,纵然每个人在著书立作的时候都会带有个人感情色彩在其中,但这本书可以说是比较客观公正的。读完此书,我主要想谈谈以下三个方面给我的启发:

一、 关于中国现代化的冲击

十九世纪前的中国,与外界西方国家没有正式的外交。虽然,西汉的“丝绸之路”、隋唐对东亚国家的文化思想传播以及到后来的明朝大名鼎鼎的郑和下西洋。所有的这些在我国的历史的教科书上唯一的历史意义都是一模不两样的:这些外交活动及政策使得中国与外国促进了良好的交流与文化学习,并提高了中国在世界各国的政治地位。因此,在十九世纪之前,中国都是以一种居高者的“天朝上国”的大国姿态嗷嗷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人骄傲自满而不思进取已经足以使其一生得过且过,碌碌无为。一个国家的心态倘若如此,那便是一个自欺欺人的皇帝带着自上而下的大臣士大夫阶级平民百姓一起坐进观天,还沾沾自喜以为自己集了天地日月之精华呢!而此时西方国家英国已经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进入了近代化的轨道中。在广州的十三行,为中外通商的要地。然而那时的中国处于一种经济自给自足的地位,在与外商通商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资本主义国家原来只不过是为了多卖点商品多获点利益,而中国这样一种自我封闭市场的状况阻碍里资本的剥削,因此原本的资本主义一跃而起变成了帝国主义。导火索便是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的失败导致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的签订。在这过程中,中国的一些俊杰终于意识到中国的硬件比不上完成了工业国家的英国。比如林则徐。蒋先生在书中指出: “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后还不明白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 他在书中问:为什么中国人不在鸦片战争失败后就开始维新、改革内政呢?回答说:一是“中国人守旧性太重”;二是士大夫以传统文化为生命线,“文化的动摇,就是士大夫饭碗的动摇”,所以他们反对改革;三是“中国士大夫阶级(知识阶级和官僚阶级)最缺乏独立的、大无畏的精神” 。这些是阻止中国近代化的三座大山。

二、 关于几次革命改革

接下来要说的便是近代史的几次重大改革。蒋先生在书中写到: “我们到了十九世纪遇着空前未有的变局,在十九世纪以前,与我民族竞争的都是文化不及我,基本势力不及我的外族。到了十九世纪,与我抗衡的是几个以科学,机械,及民族主义立国的列强。我们在道光间虽受了重大的打击,我们仍旧不觉悟,不承认国家及民族的危险,因此不图改革,妄费了民族二十年的。”一寸光阴一寸金,对于个人如此,对于整个国家更是干旱季节需要的雨水啊。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领导的自强运动。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个改革。最终以失败而告终。小试牛刀的几个大臣首先对西方的科学军事技能还不了解,只是任凭自己想象做事。而是时代所牵制。甲午以后,康有为所领导的变法运动是第二次改革,这次改革的宗旨是由外在的改变硬件转为内在的变更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变法运动无疑的是比自强运动更加西洋化近代化。康有为虽托孔子之名,及皇帝的威严去变法,他依旧失败, 因为他严重动摇了根深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制度。义和团运动可说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三个救国救民的方案,不过这个方案是反对西洋化,近代化的,与第一第二两个方案是背道而驰的。义和团运动的惨败是极自然的。惨败代价之大足证我民族要图生存绝不可以开倒车。

终于,我们可爱可亲伟大的孙中山领袖出场了。他领导的三民主主义和革命战略拯救了中国。古老的中国终于结束了封建王朝的统治走进了世界近代史的行列之中。

不管是哪一次改革,无论胜败,事出必有因。出了以上的原因,与领导者的胆识与目光无不有极大关系。自强运动总的曾李左就差在自身的对西方科学的局限性,而康梁虽然搬出了老祖宗孔子也难逃中国根深帝国的王朝命运,义和团说白了就是一群愤青在捣乱有勇无谋。而如了解中山先生的人生经历就知道,第一,他与外人接触最早,十三岁就出国了。他所入的学校全是外国人所设立的学校。他对西洋情形及近代文化的认识远在李鸿章、康有为诸人之上。这是我民族一种大幸事,因为我们既然只能从近代化找出路,我们的领袖人物应该对近代文化有正确深刻的认识。第二,中山先生的教育是科学的教育,而且是长期的。科学的思想方法是近代文化的至宝。但是这种方法不是一两个月的训练班或速成学校所能培养的。我们倘不了解这一点,我们就不能了解为什么中山先生所拟的救国方案能超越别人所提的方案。中山先生的一切方案是具体的,精密的,有步骤的,方方面面都顾到的,因为他的思想是受过长期科学训练的。

三、 关于士代夫(知识分子)在中国近代史中的表现

在科举制度盛行的中国历代王朝来看。读书人唯一的出来就是仕途,也就是做官的前提条件就是读书考取功名。这样的理念就像宿命论一样纠缠着士大夫的思想。

因此,第一,士大夫在中国近代史中表现出的守旧保守也成为了阻碍中国近代史的脚步,读书的这是分子尚且如此,何况那些没有读过书且生活在水深火热的时代中的老百姓怎么会轻易支持变法,怎么会忍受得了古老的有帝王的中国在一夜之间变成了走在世界近代史行列中的中华民国?

第二,因为做官是士大夫唯一的出路,因此在军阀割据时期,知识分子的表现极为冷淡,甚至有种不知醒悟的变态心理,就像书中所说的,知识分子 巴不得军阀割据越多越好,各自为政,这样他们就有更多更大的机会实现自己仕途的愿望。不仅没有阻止军阀,反而助纣为虐!

第三,知识分子缺少大无畏的战斗精神,他们在八股文的科举制度中成长,文气太重,文风浮华空洞,从而导致实行度较难。这不符合近代化历史的要求,康有为实行的变法之一就是废除八股文,代以政治经济。这正击中了广大知识分子的要害,十年苦读只为今朝,如今你说废除就废除,你还要怎么要求他把目光放远点人生会光亮的,这让他们情何以堪呐?

因此,中国在十九世纪已经面对着早已接受近代文化的西方对手。为了抵御西方列强侵略,处于中古状态的落后的中国,只有向对手学习、改革内政,才能有光明的前途。这个学习对手的过程,先是从不彻底的器物层面开始,然后进到学习政治体制的制度层面,但只有再进到更深层的精神层面,才能真正实现近代化。

结语

蒋先生最打动我的是他对中国近代史进程的条理分析得透彻并见解独到。让我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新的认识, 如果一个人不是发自内心地喜欢历史,我想他是不会主动对像学校里枯燥无味的教科书感性趣。而蒋先生这本《中国近代史》,语言严谨而不乏幽默,史料丰富,条理清晰而前后相连,对于像我这样的历史白痴来说的确是开智之作。而对于深爱历史或从事历史研究的人来说,绝对是一本不可多得研究历史剖析时代潮流的好书。

在读此书的过程中,我学会了宽容。李鸿章,曾国藩的得意门生,有人说他丧权辱国是叛国奴,有人说他为近代化的中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们后人读史一贯犯的错误就是对前人太苛刻,甚至用今日的现状观念去剖析前人的作为,每一个时代都有他的局限性,人也是一样,每个人都有他的难处,我们要做的,是宽容,是以史为鉴,原谅过去,明白现在,预设未来,防止再一次踏入同一条错误的河流。这就是我们读史的目的。

上一篇:革命传统手抄报资料下一篇:敬老院志愿者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