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廉政文化论文

2022-04-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腐败问题是当今世界政坛面临的共性问题,也是历史性难题,它总是与权力相伴随,而且与当权者的文化价值取向密切相关,是一种文化现象,因此要惩治和预防腐败,除了要建立健全权力监督和制约机制外,还必须要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倡导廉政文化,提高防腐拒变的自觉性,从思想上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实现标本兼治,达到“三不腐”的目标。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道德经中廉政文化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道德经中廉政文化论文 篇1:

中原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着力点分析

摘要:中原大地长期处于历史舞台的中心,频仍的政治事件和政治活动,孕育形成了精彩纷呈、源远流长、底蕴深厚的中原清廉历史文化。这对于中原高校探索特色廉政文化的建设意义深刻。中原地区传统廉政文化包含着中原传统廉政物质文化、中原传统廉政制度文化、中原传统廉政思想文化和中原传统廉政行为文化四个方面。本文着重论述了在中原高校廉政文化建设中,高校传承和创新中原传统廉政文化的必要性。就此,提出推动中原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相关举措。

关键词:中原传统文化;高校;廉政文化

【分类号】D262.6

廉政文化以廉为魂,以文为翼,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以文化特有的吸引力、渗透力和感染力,潜移默化地教育人、感染人、引导人,净化人的内心灵魂,洗刷人的思想污垢,使人们在感悟历史、学习前人、洗涤心灵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认同廉政文化。具体实施中,笔者认为无论是目标的确定还是对于制度的创新,廉政文化都应充分体现地域特色。任何地区都有鲜明特点和自身优势。中原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必须与中原大地、本校的历史文化相结合,积极挖掘人文沉淀,营造廉政氛围,构建有特色的中原高校廉政文化。

一、中原地区传统廉政文化的内涵

中原传统廉政文化是中华传统廉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指在古代中原(以河南为中心的周边地区)社会形成的与廉政相关的知识、信仰、规范要求等方面的总和。文化圈层结构理论认为,文化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理念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层次[1]。因此,中原传统廉政文化可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 中原传统廉政物质文化精彩纷呈

中原传统廉政物质文化十分丰富,多是与中原传统廉政文化相关的历史遗迹,如开封包公祠、南阳府衙、内乡县衙等。开封包公祠的二殿内,有包公留下的一则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充分体现出包公廉洁奉公的高尚品德和憎恨贪官的无私精神。在其殿内,竖立的《开封府名记》石碑上唯有包公名下出现了深深的指痕,这说明人们对于包公的敬重,和对包公廉洁为公的认同。作为府级官署衙门的南阳府衙至今完好保存召父、杜母坊遗址,充分体现出对于两汉时期的召信臣“务出于俭约”(《汉书》卷八十九)和杜诗“性节俭而政治清平”(《后汉书》卷三十一)的颂扬。"父母官"、"召父杜母"、"羊续悬鱼"等词语便源于南阳府衙,体现出南阳地区廉政文化源远流长。由于南阳府衙是中原大地廉政文化的一个缩影,2012年被河南省政府命名为“全省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内乡县衙内的楹联: “为政不在言多,须息息从省身克己而出;当官务持大体,思事事皆民生国计所关。”“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负民即负国,何忍负之。” 官箴类似座右铭,是对为官者的一种警戒,发人深省。这些人文景观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源。

(二) 中原传统廉政制度文化源远流长

首先,廉洁勤政的官员选拨制度。早在五帝时代,“德”和“才”便是选拨官员的标准。秦汉时期科举制度就初步形成,唐宋时期科举制度已得到完善。为了防止权贵干扰,考官徇私,师生结党,保证考试的公平性,赵匡胤和他的继承人建立糊名和誉录制度。其次,以“廉政”为标准的官员考核制度。宋代以“七事四善三最”作为考课内外官的标准,将考课分为上、中、下三等以定优劣,并明确规定“无廉声而又多缪政”(《宋史·选举志》)者只能定为下等。如果两次考课列为下等就可能被责降。最后,防止腐败的监察制度。北宋的中央监察制度,可分为御史制度、谏官制度和封驳制度。除了中央实行“台谏”来加强对君权的制约,还在地方实行多重监察制度,来防止地方官员以权谋私。北宋加强了对御史的监督,尤其是元丰改制后,设立了专门监察御史的机构——御史房。至此之后,宦官、外戚专权的现象基本上从未出现,御史台制度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功不可没。宋之刑律,严刑之酷,诚如清代史学家赵翼所言“宋以忠厚开国,凡罪罚悉从轻减,独于赃吏最严”[2]。这些廉政制度不仅对专制时代的政治廉明十分重要,而且也对新时期中原高校开展廉政文化教育有借鉴意义。

(三) 中原传统廉政思想文化底蕴深厚

首先,清正廉洁的节俭思想。传说黄帝提倡“声禁重,禁重色,禁重衣……”( 《吕氏春秋·去私》) ,表明早在黄帝时代就已经出现了节俭思想的萌芽。墨子提倡“量腹而食,度身而衣”, 主张“节用,节葬,非乐”。《道德经》第十九章提到“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可见,老子主张统治者洁身自好,重视廉洁。其次,德才兼备的尚贤思想。孔子主张施“仁政”,為政为德。《论语》论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墨子·尚贤》中提到,“是在王公大人为政於国家者,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故大人之务,将在於众贤而巳。”墨子主张“尚贤者,政之本也”。最后,以法治廉的廉政法制思想。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主张“厉官威名,退淫殆,止诈伪 ,莫入刑。刑重,则不敢以贵易贱;法审,则上尊而不侵。”这些富有哲理的思想在中原大地熠熠生辉,对中原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四) 中原传统廉政行为文化丰富多彩

在中原传统廉政行为文化中,中原人民运用了各种手段和各种载体,进行廉政教育,营造廉政氛围。《包青天》、《七品县令》、《焚车御史》……一个个反映人们追求真、善、美,唾嗤贪、腐、邪的说唱曲目久唱不衰、广为流传。《道德经》、《岳阳楼记》、《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一篇篇世人称颂、影响深远的文学作品,影响深远[3]。孙叔敖“爱人忘已特埋蛇”、羊续悬鱼拒贿、西门豹治巫先治吏等。这些历史人物都是做到知行的高度统一,以人格魅力得到普通民众的拥戴。他们的光辉事迹至今仍广为流传,被人们颂扬。古代中原传统廉政社会文化所蕴含的重民生而知根本、畏法度而能自律、明廉耻而守气节、崇节俭而重情操、知恩惠而思报国等规范为高校廉政文化提供了内在动力和经验借鉴[4]。

二、高校传承和创新中原廉政文化的必要性

(一)实现中原传统廉政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需要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对其生存的社会土壤的适应性。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中原传统廉政文化既有其积极的成分,也有消极的因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对待传统文化的一般正确原则。建立在封建社会基础上的中原传统廉政文化有自身的缺陷:君主专制和世袭制必然导致腐败,必然在其人才选拨和管理上容易滋生腐败;廉政建设主体主要是统治阶级,社会底层群众被排除在廉政建设外;廉政价值取向的较为功利;治理方式较为随意,个人意志凌驾于制度之上。只有在批判继承的前提上,高校实现对中原传统廉政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培养的大学生才能更好地树立廉洁诚信的道德准则与价值理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夯实中原高校廉政文化根基的需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越来越大,高校腐败事件层出不穷。各个高校都开展廉政文化建设,但是在实际工作中,高校廉政文化多是由于政治需要,并非价值认同。许多高校不能很好地利用中原传统廉政文化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理解和把握中原传统廉政文化与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关系的上明显存在表面化、简单化的倾向。如有人将中原传统廉政文化等同于中原官僚文化,甚至有的彻底否认传统廉政文化对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有正面影响。二是对中原传统廉政文化缺乏信心。有些人害怕传统文化中的特权思想、官本位思想等给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带来负面影响,不利于开展高校廉政文化教育。三是对于中原传统廉政文化发挥的作用缺乏了解。不懂得中原廉政文化可以为中原高校廉政文化奠定坚实的基础,不懂得中原廉政文化可以为中原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三)应对当前高校反腐倡廉面前挑战的需要

高等教育既不是纯粹的公共物品,也不是纯粹的私人物品,而是一种“准公共物品”。我国的高等院校中普遍存在行政机构中行政权力的滥用和行政管理模式在高校的复制。大学本应是学术机构,现在已经是异化为政府运行的行政机构,缺乏民主,严重影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科研发展。高等教育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将市场经济中盲目性、逐利性等规则中折射出的贪得无厌、金钱至上等文化理念渗透到教育领域,重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等价值诉求不断被强化,权錢交易、权权交易等权力寻租现象泛滥,加上政治监督机制不健全,导致高校腐败事件呈现出“多发”态势。要从根本上解决上述挑战,中原高校必须传承和创新中原传统廉政文化,加强干部群众对于廉政文化的认同感,形成新的大学风尚,新的大学精神。

三、推动中原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策略

(一)中原高校廉政物质文化建设,必须彰显中原特色

中原高校廉政物质文化建设要以人为本,因地适宜,积极营造有吸引力、认同感强的廉政文化氛围。借助古代廉政文化的读本,结合高校区域文化和自身办学理念,挖掘出更为合适的廉政方面的教材,赋予其新的内涵,积极为广大师生提供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廉政教育素材。在现有的廉政教育基地的前提下,继续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原传统廉政文化发源地等建立新一批的廉政教育基地,建立廉政文化阵地,高校组织师生来基地学习和感悟,加深他们对廉政文化的认同感。通过对传统人物事迹宣传室和廉政文化影片播放室等的设立,培育广大师生对于中原廉政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提高高校所培养出的人才品位和自身素养。

(二)中原高校廉政制度文化建设,必须彰显中原特色

在高校廉政文化建设中,要强化制度文化建设的保障功能。建立健全惩治机制和监督机制,加强对高校中行政人员和师生的不断行为的惩治,营造清正廉洁的校园氛围。一是在行政人员的任命上,以“公勤”和“廉恪”作为考核的标准,促使行政人员知行合一。二是成立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特别小组。建立和完善廉政文化建设责任制,责任划分明确,权利与责任对等,确保落实政策和措施,保障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正常运转。三是建立和完善高校监督制度,加强师生对于校风、学风和廉政措施效果等的评价,保证高校可以真正实现廉洁清明。

(三)中原高校廉政思想文化建设,必须彰显中原特色

针对高校中的行政人员、教师和学生等,通过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活动等形式,开展廉政文化教育,借助古代中原传统廉政文化的内容,且根据新时期出现的新问题、新现象不断丰富廉政文化教育的内容,完善高校廉政文化思想文化建设。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高校廉政文化建设不能照搬照抄西方校园文化中的廉政价值观,要在教育过程中鼓舞人民自觉投身于社会主义三大文明建设伟大实践中,提高中原高校特色廉政校园文化的认同感,加强对中原传统廉政文化的热爱,形成强大的、有特色的高校廉政文化。加强对于教师、师生廉政文化优秀作品的鼓励,对廉政文化建设表现突出的院校、行政人员和教师不仅要给予大力表彰,还要给予物质鼓励。

(四)中原高校廉政行为文化建设,必须彰显中原特色

廉政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同样具有规范作用。文化不仅能改变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也能规范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通过对中原传统廉政文化中典型人物和新时期模范人物的宣传,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宣传资源,作为廉政文化建设的示范楷模,为人们的行为方式指引方向,约束和规范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使人们具有共同的良好的行为方式、行为模式和道德伦理,在心理上认同廉政文化,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地位观、权力观和政绩观,自觉抵制腐败文化的侵袭,成为健康的生活主流。

参考文献:

作者:杨亮辰

道德经中廉政文化论文 篇2:

试论廉政文化在净化政治生态中的作用

摘 要:腐败问题是当今世界政坛面临的共性问题,也是历史性难题,它总是与权力相伴随,而且与当权者的文化价值取向密切相关,是一种文化现象,因此要惩治和预防腐败,除了要建立健全权力监督和制约机制外,还必须要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倡导廉政文化,提高防腐拒变的自觉性,从思想上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实现标本兼治,达到“三不腐”的目标。

关键词:廉政文化 教化 导向 约束

“廉洁则政兴,腐败则政息”,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可谓是一部廉兴贪衰的循环演进史。几千年的历史一再证明:廉兴则吏治,吏治则民平,民平则国富;腐生则吏废,吏废则民怨,民怨则国衰。所以能否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是关系到人心的向背、政党存亡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然而在人类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腐败似乎从未曾远离人类,它与政权如影相随,成为执政者挥之不去的痛。腐败现象之所以蔓延泛滥,难于根除,究其原因,除了制度层面的因素外,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它的存在獲得了一种文化上的支持认可和心理上的容忍,所以说,腐败的产生与一个社会的文化有着重要的联系。

一、权力的运行需要廉政文化的引领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即经济的发展决定政治、思想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地反作用,主要体现在上层建筑能引领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即通过政治力量、法律手段和思想文化的约束和影响,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控制,影响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权力的运行是上层建筑的范畴,目前腐败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经济基础的良性发展。为什么会存在严重的权力腐败现象,许多观点认为是经济基础的原因,甚至简单归罪于市场经济,其实权力的廉洁与腐败是社会存在也是社会意识,不能简单认为是经济基础决定的社会存在问题,严格讲它是一种政治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等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对待惩治和预防腐败问题,既要通过制度建设,规范约束权力运行,建设清廉的政府、打造清明的政治,净化政治生态,最终实现政权的长治久安。但制度并非万能,也难以尽善尽美,有些制度规定了的,没有严格落实,认真执行,很大程度上是隐形的文化力量所致,因此必须要解决制度管不到,管不好方面的问题,发挥文化独特的功能与作用,在“笼子”周围构筑廉洁的文化环境,建立与制度相呼应的“思想防线”,帮助每个人自觉抵制腐朽社会文化的侵蚀,凝聚全民反腐的共识和力量,进而建立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环境。

二、准确把握廉政文化的内涵与本质

倡导廉政文化,必须明确廉政文化的内涵。所谓廉政文化,就是人们关于廉洁从政的思想、信仰、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与之相应的生活方式、社会评价和社会风气的总和,它是廉洁从政行为在文化观念上的客观反映①。其内容关乎修身立德、为官从政之道,倡导一种积极向上、大公无私的执政理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廉政建设方面集中具体的反映。是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有机结合②。廉政文化从本质上看是统治阶级的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它是一个阶级、一个政党的执政理念、执政目的和执政方式在意识形态上思想文化的表现形式。当前,我们倡导的廉政文化要体现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并使之成为廉洁从政的动力文化;成为倡导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宣传文化,成为广大党员干部从政人员必须恪守的职业文化。

中国是个倡导廉政文化的古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道德经》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影响。今天倡导廉政文化就是要发挥廉政文化在反腐倡廉中的道德和精神力量作用,使廉政文化就像空气一样,虽然无形,却无处不在,深深地影响着每个人的观念和行动。以道德为核心的廉政文化,一旦内化于心,便成为人们内心评判是非曲直的“法官”,发挥着引导、激励、约束、支配、改变人的作用。正如恩格斯指出“道德具有特殊规定的内心的法”。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也认为:“道德教育净化理论的真谛,在于使政府官员并不只靠外力的制约,而是从思想上堵塞不法行为的产生,形成一种自我约束的道德规范和主观意志的法”。这样看来,廉政所形成的“廉”一方面是由制度、法律等外部强制力而产生的“廉”;它的作用使人想贪却难贪。另一方面,是由廉政文化熏陶教育所生成的、发自内心的一种自觉行为的“廉”,是骨子里的“廉”,它的作用是使人能贪却不想贪。所以说,廉政文化是廉政制度建设、制度执行的基础,为各项制度的贯彻实施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正如国家行政学院马庆钰教授说:“一堆建筑的文化,含义不在于砖瓦钢木,而在于其风格,一纸绘画的文化含义不在于纸砚笔墨,而在于其神韵,离开了观念形态的精神,政治制度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种文化滋养一种制度,先进的制度背后必然有一套先进的文化,没有好的文化环境,好的制度就不容易出台,没有好的文化氛围,再好的制度也难于执行到位。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想要抵制贪腐的最后防线,无论是健全完善的制度,还是严厉到位的执法都是难以实现的,关键在于人们能否秉承道德操守,坚守思想防线。因而,有人形象地说:“廉政文化就像一张构建在心中的道德之网,法律制度之网能网住的是几条大鱼,道德之网所能阻挡的是所有的鱼。”

三、发挥廉政文化在净化政治生态中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自然生态要山清水秀,政治生态也要山清水秀。”必须营造一个良好从政环境,也就是要有一个好的政治生态。人们普遍认为,政治生态是一个地方政治生活现状以及政治发展环境的集中反映,是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综合体现,核心是领导干部的党性问题、觉悟问题、作风问题。由此可见,净化政治生态首要任务是解决干部队伍的思想作风问题,廉政文化在此能发挥的特殊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1.教化作用。2003年,人民网在《文化环境对人的塑造》一文中指出:“所谓教化功能就是指文化环境中处于核心地位的价值观念,思想信仰以及与此相一致的各种行为规范对社会成员思想的教化和行为的规范。”而作为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体系总和的文化,提供着关于对与错、善与恶、美与丑、真与假、是与非、好与坏等一系列评价标准,这些标准受社会环境与教育的影响,逐渐转化为人们的正义感、审美感、羞耻感、是非感等一系列思想观念,最终成为人们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廉政文化以文化的形式传播廉政理念、规范教育训化民众树立廉政价值观,养成良好的廉洁习惯,提高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的从政道德素质,在全社会营造一种人人崇廉奉廉的良好文化氛围,其感染力、感召力、感化力是其他教育形式难于比拟的。

2.导向作用。导向作用是廉政文化的重要功能,深化廉政文化的导向作用,是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导向是指引导的方向意思,是事物发展中灵魂支柱和不竭的动力源泉。文化是一定社会的产物,任何社会形态的文化,都具有对现行社会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起到判断与评价,支撑与引导的作用。廉政文化作为对待权力的基本态度、价值评断,是一种正能量,它能从情感上、心理上影响、支配、改变、引导着人们的行为选择,并起到约束人,形成正确的道德规范的作用,并帮助人们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文化的侵蚀的作用。廉政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先进的精神理念、价值取向对提升人们的道德情操、思想境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起到潜移默化、感染熏陶的引导作用;同时对凝聚社会共识,加大反腐力量,建设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约束作用。规范一个社会有两样东西:一是制度,二是文化。如果说制度是一种硬约束,那么廉政文化则是一种软约束,它虽然没有明文的规章制度,但它可以通过一系列为人们所接受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价值认同等,更为深刻、广泛地约束着人们的行为,而且在深度广度上比制度更为深远、更为广泛,它不仅作用于那些掌握权力和资源的人群,而且作用于普通社会民众,促使领导干部乃至普通民众进行自我约束、自我规范,从而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当前,在举国上下大力惩治腐败的形势下,廉政文化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也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它所包含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和思维模式,将使受到廉政文化教育熏陶的人们,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其所释放出来的效能——约束和自我约束。

四、倡导廉政文化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

在落实“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要实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就必须营造一个良好从政环境,一个良好的政治生态。政治生态是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综合反映,也是党员干部的价值取向和为政行为的综合体现。政治生态好,人心齐;政治生态不好,人心散、事业难成。当前面对国内外复杂的形势和风险,迫切需要通过营造良好政治生态,来凝聚力量攻艰克难。通过廉政文化建设,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使廉洁的政党文化深入人心,并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與,使廉政文化成为公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这样才能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实现政治生态“山清水秀”。因此,必须寻找建设廉政文化的有效途径。

1.廉政文化建设要把领导干部作为重点,发挥好其示范表率的作用。“上行下效”是古今中外的一种规律性现象,纵观历朝兴衰,风气衰败大都源于官场腐败。从近年来查处的一些腐败案件中的窝案中可以发现都是上梁不正下梁歪的结果,因此,领导干部的行为和价值取向不仅影响其本人,更是影响到一个队伍。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地方风气不正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有权势的党政干部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目无党纪国法。所以,倡导廉政文化要从领导干部做起,这样才能发挥好廉政文化对全社会导向教育作用。首先,要立标杆,树典型,发挥党政干部对全社会的示范表率作用。在基层工作中,有这样的顺口溜“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讲的就是党员干部在基层工作中表率示范作用的重要性。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必先治官,只有我们领导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秉公用权,恪尽职守,洁身自好,才能经得起执政考验、权力考验,才能以榜样力量来引导推动整个社会的廉政文化建设。其次,党风廉政的状况一方面主导着社会风气,另一方面又时时刻刻受到社会大环境、大气候的影响。只有整个社会都对腐败疾恶如仇,有了“人人得而讨之”的心态,坚决与不正之风作斗争,让腐败分子遭到“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下场,不给腐败分子任何机会,激浊扬清,惩恶扬善,敦风化俗,构建廉洁光荣腐败可耻的公民文化,形成鄙弃腐败的社会舆论,占领挤压腐败文化的生存空间,那么腐败终有根除、消亡的一天。

2.要把廉政文化教育同廉政制度建设、廉政监督结合起来。廉政文化建设的过程,就是对人教育、改造的过程,既要自身修养、学习,也需要外力的推动帮助。所以廉政制度建设、廉政监督要与廉政文化教育相结合,利用社会媒体、网络技术等,大力宣传廉政思想,鞭挞腐败行为,让全社会形成一种人人崇廉奉廉、个个羞于腐败、耻于腐败的良好氛围。同时,还要创新廉政文化的内容形式和传播手段,使廉政文化发展具有生机与活力,从而推动廉政文化制度的建设,最终提升整个社会廉政建设的水准。

3.把廉政文化教育同其他教育相结合起来。廉政文化建设不能仅仅局限于小区域的发展,它必须面向全社会,涉及社会的各个领域,拓展其教育范围。我们可以把廉政文化教育同家庭美德教育、社会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结合起来,让廉政文化的知识理念融入家庭、学校、单位乃至整个社会,使其更为普遍、通俗。从而形成廉洁正气的家风,各具特色的行风,以及“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社会风尚。

4.让廉政文化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文化必须融入生活,使人们在生活中、实践中感知领悟,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离开生活实践,再好的文化也只是空中楼阁。要按照廉政文化基本要求,进一步完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等行为准则,使廉政文化成为人们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充分利用传统节日、重大纪念日等各种活动,不失时机传播廉政理念,扩大影响力,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形成有利于廉政文化建设的社会氛围。

5.打造廉政产品,树立廉政文化典型。一要通过宣传身边典型,树立榜样。榜样教育的力量是无穷的,特别是那些勤政为民、率先垂范、克己奉公的党员干部,如焦裕禄、谷文昌等,他们是时代的楷模,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也是我们精神文化的宝贵财富,只有将这些宝贵精神财富发扬光大,广泛宣传,才能使廉政思想深入人心。二要创作廉政文化的艺术作品。一部思想进步、情节感人的廉政文化作品,对于人们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等具有重要教育引导作用。例如,曾有一部反腐倡廉电影《生死抉择》,里面的主人公李高成的故事感染了广大领导干部。李高成是北方某省会城市的市长,自己曾经工作过的纺织厂领导班子存在集体腐败,他的弟弟就是幕后黑手,连自己的妻子也卷入其中。在痛苦的抉择中,他做出了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选择。这种能震撼灵魂的事迹,有时往往胜于严刑酷法的威慑。通过树榜样、塑典型,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使廉政思想入脑入心。

6.加大舆论监督,搭建民主反腐平台。新闻舆论监督可以在社会和公众之间营造一种互动的反腐倡廉氛围,是对权力滥用和腐败进行监督的一种直接民主形式,来自民众和媒体的压力使政府官员时刻具备危机意识,不敢胡作非为,轻举妄动,纵容自己,时刻绷紧纪律的弦,对贪腐起到一定的震慑、制约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廉政文化建设。

诚然,腐败是一种普遍的现象,犹如世界性痼疾,不論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不论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如何,腐败现象都会不同程度、不同特点的存在;也都被这些屡禁不绝的腐败问题所困扰。廉政建设因此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艰巨课题。为此,我们党一再强调,反腐是一场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永在进行中的输不起的斗争,要充分认识到它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这一点,决定了廉政文化建设也需要一个长期、复杂、艰巨的过程。然而,相对于廉政制度建设而言,廉政文化要建设的是人们的思想信仰、价值观念等意识形态层面的东西,更不可能一蹴而就。同时还应当看到:一个国家历史上形成的传统和习惯,不仅会对官员行使权力的行为发生影响,而且会使民众对权力的行使形成较为固定的评价标准,特别是在传统文化深厚的国家,政治文化中的一些传统准则在腐败现象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心理依托的作用,要对传统文化扬长避短,改变一些不利于反腐倡廉的传统准则、习惯,切除腐败现象发生和发展的心理依托,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必须要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精神。

注释:

①姚增科.把文化的力量融入反腐倡廉建设——关于加强廉政文化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传承,2012

②徐伟,.对廉政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湖北社会科学,2008

参考文献:

[1] 中央纪委宣教室.邓小平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理论学习纲要[M],2002

[2] 姚增科.把文化力量融入反腐倡廉建设[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2(3)

[3] 马皑.涵养我们的“廉政文化”[J].人民日报,2013.4

(作者单位:中共漳浦县委党校 福建漳州 363000)

(责编:吕尚)

作者:张小香

道德经中廉政文化论文 篇3:

千年古邑承载的文化灵气

滔滔涪水与嘉陵江自北南流,巍巍剑门山脉望南面来。万源之泽,雄关之脉圈点出了位于四川盆地中部偏东的蓬溪。

蓬溪,古代隶属蜀国,东晋建邑,唐朝易名,距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悠悠千载,涪水东逝。勤劳智慧的蓬溪人在这山川之间、江河之畔的沃野红土之上生息繁衍,潜心耕耘,创造出了灿烂的古今文明。

后蜀孟宗哭竹独成奇孝,大明席书清廉增益青史。物换星移,唐兴客馆留杜甫名记;白驹过隙,螺埝寨上恍闻宋蒙金戈……千年风雨沐浴,千年文化积淀,使蓬溪成为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文化宝藏。“川中大乐”蕴含历史烟云,劲拂沧海桑田,以其深刻之巴蜀文化内涵和恢弘壮观的场面享誉海内外。

笔尖上的艺术奇葩

人杰地灵的蓬溪文化底蕴深厚,书墨之香尤浓。

6月上旬,我们有幸来到四川蓬溪县,亲身感受这个“中国书法之乡”的特殊气息。从成都前往蓬溪,刚到蓬溪边境,“中国书法之乡”几个大字格外引人注目。这几个字不是空壳,对蓬溪来说实至名归,当你进入蓬溪随处都能感受到书画的芳香。

“工诗文,擅书画”之风历代承传的蓬溪,有着书画历史渊源和传承脉络。唐代杜甫在此地留下了散文名篇《唐兴客馆记》;宋代王弘善书法,作《宝梵寺碑记》,至今犹存;明代与董其昌齐名的书法家黄辉题匾《梓东邹鲁》,盛赞此地厚重的文化和淳朴的民风;清代民间更是多种匾额,古篆、汉隶、魏碑、行书、楷书诸体皆备;于右任、林森、丰子恺等都在此留下墨迹;当代著名书画大家黄宾虹、沙孟海也留下墨宝。

而今,在蓬溪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成长出了一批极具实力的“蓬溪书法群体”,并在书坛形成了名响全国的“蓬溪书法现象”。岳立言、柏波、张达煜等老一辈书法家宝刀未老,曾来德、何开鑫、欧阳福等中青年书法家十年磨砺,成就显著。女子书画社的成立,更为“蓬溪书法”融入了新的力量和丰富的内涵。“蓬溪书法群体”的作品频频在国内各级艺术殿堂展示和获得殊荣。目前,蓬溪共有国家级书协会员19名、省级书协会员56名、市县书协会员1100余人、民间书法爱好者达12000余人。如此庞大的书法队伍,造就了蓬溪书法界一批批骨干和精英,他们将书法文化弘扬天下。蓬溪2000年被定为“中国书法之乡”,2008年又被定为“中国书画之乡”。

如何将这些书法资源、书法文化融入县域发展之中,蓬溪操作手法有的放矢,将步行街店招牌匾书法化。步行街的店铺,各种字体的匾额取代了电脑字、喷绘,占据了显要的位置,透出一股子雅致古朴……步行街和奎阁公园所有商家,已全部实施店招牌匾书法化,并影响到蓬溪县内的各个店面。当前,200多块书法牌匾亮相赤城,风格流派各异,集蓬溪书法名流之大成,展“中国书法之乡”之精髓,游子归乡,客人来访,莫不惊叹。如今,馈赠嘉宾,接待客人,蓬溪书法家的翰墨笔迹必不可少……

走在蓬溪县城,随时都能感受到书法文化的香气。即使是在蓬溪县旅游局的办公楼,也别具书法之乡的特色。办公楼门口金字黑匾上书着“文星楼”三字,楼上的办公区域略显局促,但办公楼里“中国书法之乡”书画作品展厅却非常宽敞、明亮,浓浓的墨香、幽幽的古韵扑面而来,这让同行的各地书画家羡慕不已。

谈到书法家们这些年来的坚持,中国书协理事、国家画院专业书法家曾来德坦言,动力来自对家乡的情意。他说:“书法是国粹,蕴含着深厚的文化,但它又是抽象的东西,怎么让它落到实处,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无论是大书法、小书法,最重要的是影响人们的观念、生活理念。”

如今,蓬溪书法已成为川中一大文化精品,成为蓬溪的一大名片。如何将这张名片擦得更靓丽?“不仅蓬溪县委、县政府及相关部门十分重视这个问题,不少蓬溪的普通市民也积极参与到可行办法的讨论中。”蓬溪县文化局副局长刘诚介绍说,为了传承和繁荣“蓬溪书法现象”,从2009年以来,蓬溪依靠赤城湖天然山水园林的自然生态资源,投资4.3亿元打造国内规模最大的书法产业基地,力推唐兴书院——赤城湖·中国书法(画)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基地,大力开发书法旅游商品。

“该基地的建设将充分整合蓬溪‘中国书画之乡’地域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和中国书画文化高端资源,以此形成以中国书画文化为核心、诸多业态高度关联的主题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基地。”刘诚介绍说,国际书法会议中心、赤城湖水上文化和“文房四宝”基地等的规划建设,以及书法制品交易中心的建成,将助推书法之乡依托产业化道路全面发展。

据书法界权威人士分析,赤城湖书法创意产业基地建成后,有望成为中国最大的书法产品交易中心。

倡廉文化润物无声

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在蓬溪,异彩纷呈的廉政文化,已经成为反腐倡廉宣传教育的一抹亮色,延伸到社会各个层面,融入人们生活的角角落落,宛如一股股清风,吹拂着蓬溪大地,荡涤人们的心灵,营造出“廉荣贪耻”的良好氛围。

几年间,无数人满怀丰收的喜悦,从四面八方不约而同地来到蓬溪四川省廉政书法创作基地参观、考察。刘诚介绍说:“蓬溪县借助‘中国书法之乡’‘中国革命老区’‘孝子故里’的独特优势,不断在丰富主题思想、挖掘精神内涵、突出本土特色上下功夫,着力打造廉政文化‘蓬溪名片’”。

蓬溪廉政文化内涵深厚,文脉绵延。在清朝便有蓬溪人张鹏翮因廉洁名垂青史,雍正皇帝亲自为他撰墓碑,赞誉他为“卓然一代完人”。张鹏翮从进士升至吏部居六部之首,负责全国官吏的升迁调补。为了对付说情、请托之人,张鹏翮在自家厅堂上树了关公像,旁有周仓持刀侍立。凡有亲朋私相请托,他便指着塑像说:“关圣帝君在上,岂敢营私循隐!”“周将军手中的青龙偃月刀很锋利,你不惧怕吗?”

张鹏翮为官五十余年,终身一茧衾,食不兼味,亦无田庐。1725年4月1日,张鹏翮病亡,家产只有竹楼数间,无余钱办丧事,长子张懋诚四顾茫然,幸蒙雍正帝赐白金千两,才得以治丧。

他生前,康熙屡次夸奖他,要大臣以他为楷模,康熙帝对他的评价是“天下廉吏,无出其右者”。雍正帝谕朝臣曰:“张鹏翮志行修洁,风度端凝。流芬竹帛,卓然一代之完人。”

在发扬张鹏翮廉政文化过程中,蓬溪廉政文化融入书法文化等其他文化,升华文化意义。蓬溪以传统书法为载体,一场以文化人、润物无声的廉政文化建设活动,在蓬山溪水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从五六岁的小孩到年逾八旬的老人,从乡村群众到城镇居民,从企业职工到机关党员干部,闻风而动,乘势而进,少了应酬,疏远“麻坛”,走进书房。

“蓬溪积极发挥平台辐射作用,组织全县党员干部及书法爱好者,成立廉政书法学会,创办廉政书法特刊,开办廉政书法网站,开展廉政书法笔会创作及廉洁从政教育活动,对外推介廉政书法艺术。”刘诚介绍说,这几年蓬溪还将廉政书法艺术融入奎阁公园、问陶园、回归园、芭茅垭湿地公园廉政文化长廊、中国红海廉政文化走廊等城市景观建设之中,廉政文化潜移默化的功能得到充分显现。

当前,蓬溪依托“四川省廉政书法创作基地”主中心,建立了五个廉政书法教学基地和十个乡镇、部门廉政书法创展分中心,构建起了“一中心五基地十个创展分中心”的廉政书法工作格局。

立足四川,面向全国,蓬溪建设具有浓厚廉政文化氛围的特色文化县、具有全国一流水平的廉政书法创作基地,并努力打造具有浓厚历史文化氛围、鲜明时代特征和蓬溪特色的廉政书法产业体系,使基地成为四川乃至全国廉政文化建设的一张名片、一个亮点。

生生不息的石雕文化

在敲打声中,扬起一片尘埃。一块原本并不起眼的石料,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在石雕艺人精雕细刻、巧夺天工的绝技打磨下,脱胎换骨,呈现出令人称奇的精美形态,也因此为后世留下了一段述说历史的艺术精品。

蓬溪石雕多数取材于生活,反映了人们的美好愿望,处处渗透着蓬溪居民的心理特征和地方文化意蕴,蕴含着蓬溪人民对石雕形式内容的理解和认知。其鲜明的形式、生动的形象、雅俗共赏;其质朴的祈福形式,纯真可敬。例如,蓬溪槐花乡的庄家大院内石雕装饰较多,其中,院坝内整齐规律地精镶着大小相同的青石板,形成了纵横交错的规律图案,院坝四角各有一座长丈余、宽近一尺的石雕花台。花台外侧石柱、石板上浮雕有山石、小桥、流水,荷花、菊花、桃花、松柏、藤蔓、喜鹊、燕子、画眉、蜻蜓等组成的各式图案,活灵活现,相映成趣,展现了一幅幅生动活泼的画面,富有浓郁的川中民居生活气息。

蓬溪的石雕发源于唐朝,这让蓬溪石雕作品也不可避免地留下了盛世气魄。经过世代工匠们的不断创新,蓬溪石雕形成了精雕细刻、纤巧灵动的地方风格,并融入建筑中,与建筑艺术交相辉映,成为石雕艺术中的一朵奇葩。

蓬溪石雕与木刻门饰、窗花、屏风、檐雕、斗拱、雕梁、画墙、雀落、桥梁及宗教寺庙等构建了蓬溪建筑文化、民俗文化整体,也构成了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作为见证和记录蓬溪发展历史的蓬溪石雕艺术,饱含着丰富的蓬溪历史、文化、艺术、民俗信息,价值极高。

因历史艺术积淀丰厚, 2009年,蓬溪石雕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石雕工艺遍布蓬溪民间,作为蓬溪石雕“非遗”传承人的赵德阳,一手巧夺天工的石雕绝技,将蓬溪的石雕艺术演绎得纯熟完美。

以他创作的大型石雕——高峰山“天下第一”老子像为例,老子背靠苍翠欲滴的高峰山,银须飘飘,双目炯炯,凝视远方,若有所思,仿佛正在传授“道德经”的奥妙,引领世人进入一个清静无为的奥妙境界……

“石雕技艺是艺术思维创作的完美结合和体现。”赵德阳说,石材加工的技艺要求和难度远远高于其他手工技艺,没有现成的样品比照,只有通过雕刻艺人的思维创作,再经手工雕刻慢慢成形。

300年民俗文化浓厚非凡

新春佳节,当全国各地都在点花灯祈福的时候,遂宁市蓬溪县新星乡的老百姓另有祈福“绝招”——每到正月十四这一天,老百姓就敲锣打鼓,唱着民谣,将挂着“蛴蟆儿”灯笼的竹杆插进田间、河滩,俗称“送蛴蟆儿”。

“蛴蟆儿”是四川话,也就是青蛙的意思。“‘送蛴蟆儿’活动是蓬溪新星乡传承了千年的独特民间风俗,每年的正月十四新星乡都会举行盛大的‘送蛴蟆儿’活动。”刘诚介绍说,正月十四那天,天一黑,原本冷清的场镇一下子热闹起来,大人小孩会成群结队举着早就准备好了的“蛴蟆儿”灯笼,带着消灾祈福的心愿走出场镇,将“蛴蟆儿”灯笼插入田间、河滩,表示“送蛴蟆儿”。“送蛴蟆儿”的路上,大家伙还会边走边唱:“十四夜,送蛴蟆儿,蛴蟆儿公,蛴蟆儿婆,把你蛴蟆儿送下河。”“十四夜,送蛴蟆儿,送到你外婆那儿去吃酸醪糟。”“十四夜,月亮白,蛴蟆儿公,蛴蟆儿婆,我们湾头来不得。”

新星乡的老百姓为什么那么不待见“蛴蟆儿”,要把它送走呢?

“蛴蟆节的来历众说纷纭,最早的传说可追溯到明末。”刘诚说。相传明朝末年,张献忠屯兵川北时,遭官兵围剿。激战后双方死伤无数,血流成河。连年兵荒,瘟疫横行。当地百姓纷纷供奉猪头三牲,到附近的寺庙里烧钱化纸,仍无济于事。一位道人云游至此,点化乡民,说是战乱浊血触怒河神,才降蛴蟆祸害人间,只有将蛴蟆送走,方可保平安无事。因为瘟疫盛行之时,恰逢正月开春之际,正是冬眠后蛴蟆纷纷出动交配繁殖之时,人们信以为真,便将其称之为“蛴蟆瘟”。

又传在清朝康熙年间,新星乡周围近百里发生了一场大瘟疫。有人说是一种不知名的毒虫在作怪,只有“蛴蟆神”才能消灭这种毒虫。于是,从这一年农历正月十四开始,当地的老百姓自制了蛴蟆灯,在夜晚将蛴蟆灯送到附近的溪河中,让“蛴蟆神”去消灭毒虫,赶走瘟疫,保佑村民平安。蛴蟆节这一天恰逢农历正月十四,因此也叫“十四节”。

“过去,蛴蟆节的晚上,家住小河两旁的村民以小河桥头为界,以送彩龙时的锣鼓为信号。”刘诚说,当某一方的鼓乐之声在寂静的山间骤然响起之时,对岸的村民犹如埋伏下的千军万马,高举火把和蛴蟆灯,潮水般向桥头涌来,双方各自护住自己的桥头,以免对方冲过桥头,将“蛴蟆瘟”送到自己的家园中来。

当然,传说只是传说,现在,在当地人心中,蛴蟆节不单单是为孩子们祈求平安,更多的是人们把幸福安康祝愿都藏在了小小的灯中。刘诚说,新星乡仍把“送蛴蟆儿”当作一种春节祈福的民俗文化传承下来,文化氛围更加浓厚,每到节日期间还会吸引不少遂宁其他地方的市民前来一同参加,非常热闹。(责任编辑/德翰 设计/王静)

作者:谢达波

上一篇:小学班主任实结下一篇:植物造景园林绿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