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观课报告

2022-04-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很多人对于写报告感到头疼,不了解报告的内容与格式,该怎么写出格式正确、内容合理的报告呢?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数学观课报告》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第一篇:数学观课报告

初中数学观课报告

本次研修我观摩了《同底数幂的乘法》、《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三角形证明的复习》三节课,通过这三节课的观摩学习可以看出,每节课都凝聚了上课教师的心血,放映了老师们平时上课的状态。

从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出:

1.教学过程重结论更重过程。教师创设生活情境,通过一个个简单、小巧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独立分析、大胆回答;同时对于学生的答案,鼓励、表扬为主,让学生体验参与课堂的乐趣。

2.教学关注学科,更关注人。三位教师的教学过程中,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关注人的教育理念。在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包括每位学生在内的全体学生都是教师应该关注的对象。教师的一个个小问题给予学生独立思考、整理的时间,而不是急于告知。对问题的回答,能让尽量多的学生参与其中。对于学生的答案,都能给予尊重、鼓励,而不是死板固定。另外,老师们都能关注学生情趣生活和情感体验。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参与,以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为前提,这才是最好的教学。

3.老师们能够通过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激发学生练习兴趣。准备活动的方式多种多样,有常规热身,也有专项准备,老师们可以从效果和氛围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和特点,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

4、老师们的课体现出一种快速“准备”的意识,也就是说简化准备活动的程序,围绕主教材的学习,让学生从安静状态较迅速地过渡到主教材的练习中,一般就是由简单到复杂的几个专项身体练习,既热身又为主教材学习做好铺垫,这种理念值得借鉴学习。

5交往与互动结合。教学不只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更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中,三位教师都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在合作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利于培养团队精神,凝聚人心,增进认识与理解;同时,促进学生不断反省,不断提高。

但教学过程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

1、目标意识淡薄,出现了目标与教学的不一致性的现象。课时教学设计应是教学实施的主要依据,在教学实施中要根据教学计划执行并落实到位。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课堂教学实施环节与教学计划有出入,特别是学习目标的达成指向、关键点的教学突破,练习次数和数量上有较大的差距等。教学目标是指学习者在教学终结时应做到什么或获取什么特定能力的一种具体明确的陈述。一堂好的体育课要有规范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活动后,学习者(学生)行为特征的预期变化,是对学生知识、技能、行为、态度和情感等方面学习成果及终结行为的具体描述。体育教师制定教学目标时,要认识到目标不是理论的,而是实践的、实在的、具体的和可操作的。

2、有的教师上课“花样”很多,但落实知识、技能、方法不够。这样做,有违教学规律,容易贻误学生。我们目前的体育课堂教学就是要让每个练习扎扎实实的练,在这些练习中学生的体质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总之,三位老师的课都是精心设计的好课,让我从中受益颇多,我会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总结,争取自己的教学可以不断进步。

第二篇:《小学数学估算》观课报告

一年一度的研修开始了,今天我有幸欣赏了吴正宪老师执教的《小学数学估算》一课,通过学习收获颇丰。

吴正宪老师执教的《小学数学估算》一课。上课伊始,吴老师直接切入主题,让学生说一说在估算中学习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吴老师如此设计,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以热情的鼓励、殷切的期待,巧妙的疏导与孩子们思维共振,情感共鸣,无形之间拉近了师生的距离,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小主人,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后面的探究中。

学生在学习估算时大都是与生活脱节的,感觉无用的,甚至有的老师在教学时也会由此不正确的想法。吴老师充分估计到这些情况,所以在教学估算时,吴老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什么是估算?为什么要研究估算?估算有什么方法?什么时候用估算,什么时候用准确计算?如何估算?估算有什么好处?什么时候要往大里估算,什么时候要往小里估算?……让学生充分汇报自己的思考,这无疑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也使得老师了解学生所思所想,同时也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对他们的尊重,感受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如果说这些问题开启了学生的思维,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那么在探索估算方法的过程中学生为估算方法命名的活动无疑是学生思维火花绽放的舞台。她将学生的问题一一写在黑板上,然后就顺着学生的问题一一讲解,在讲解过程中,不着痕迹地接入了学生的所有问题,同时也完成了新知识的授课任务。这样学生很容易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吴老师接着说了个反例,学生很本能的摇头反对。吴老师这样设计,使原本枯燥的知识生活化,贴进学生的生活,感悟估算的意义和价值。

估算大象的体重这一段是这堂课最精彩的部分。吴老师让学生迁移已有估算经验,自主尝试估算大象的体重,然后让学生充分说明方法,并让学生给自己的估算方法起名,于是,大估、小估、大小估、中估,连凑调估、四下五上估都出来了,课堂上趣味横生,创新思维的火花不断迸发。虽学生起的名字不是很规范科学,可贴近学生的思维水平,正是这种做法,让学生明白了估算的不同方法,学生学得轻松有趣。而吴老师并没有说很多话,只是关键处引导,并对每一种方法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使学生不断体验探究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喜悦。

在练习课上,吴老师让学生根据具体的情竟,选择合理的估算,鼓励学生解释估算的理由和思路,让学生在感觉估算的价值中,进一步体会估算的策略和方法。学生完成练习的过程中,吴正宪老师始终以热情的鼓励、殷切的期待、巧妙的疏导与孩子们思维共振,情感共鸣。

再次回顾课堂上师生的那种自然、亲切、轻松、和谐的氛围,真是让我感叹良久。对照自己的教学,我应该如何做才能使我的学生也乐于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呢? 我想,除了在教学设计、教学语言和课堂调控等方面继续提升自己的能力外,还应该在课堂上更加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更多的发挥空间。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方法应该是我今后努力探索的方向。

第三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观课报告

我对对分配给我的六节课节课进行了仔细观摩,并书写了听课记录,收获很多。我对这六节课的观察视角包括三个方面:问题情境、课堂提问、错误资源的生成与利用。下面是具体的观察分析。

一、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主要是指新课的导入情境,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能有效地引导学生自我探究,主动学习。在我观看的六节课中,不少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有效、实用、富有新意、耐人寻味,值得学习与借鉴。

1.问题情境的趣味性

新颖、独特而有趣的问题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使学生兴趣盎然。独特的问题情境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兴趣,如:《频率的稳定性》一课的教学,教师先向学生播放了一则新闻联播,说的是美国奥运选手的选拔由掷硬币决定,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设置的情境如下:从体校学生的兴趣点和自身相关性出发,选取了现实中与体育相关的掷硬币的视频材料,从而引发体育生的共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认知冲突,此时教师并没有及时解惑,而是放下问题,引导学生带着“任务”和探究的欲望进行下一环节,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使学生掌握了新知,如此设计,自然流畅、浑然一体。

2.问题情境的思考性

好的情境能够促进学生的思考,这是情境创设的重要目标之一。创设情境不是数学教学的目的,而是让学生在匠心独运的情境中发现其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得以点拨和碰撞,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有效的思维活动之中。本次展评课中在这方面,我认为比较理想。大部分的教师所提出问题的空间属于“适度”,少部分的问题提出属于“一般”。

3.问题情境的指向性

本次活动课中教师们所创设的问题情境的指向性大多比较明确,能根据新知创设情境,学生基本上能在问题情境的引导下顺利进入主题。大部分的教师所创设的问题情境符合这一特点。比如:《因式分解》一课的教学,教师在创设情境时,针对学生的认知情况,首先呈现形式简单的代数式,让学生猜想993-99能被100整除吗,让学生尝试得出答案,引出本课课题,如此设计,衔接自然、目标明确、指向性强,使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

4.问题情境的可操作性

创设数学问题情境的目的是为新课的进一步展开而服务,因此,问题情境的创设要与学生的智力和知识水平相适应。过易的问题不具有探究性,反之,问题过难会使学生感到高不可攀、失去信心。本次活动中,教师大多能抓住新知的联结点和生长点,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现实生活中出发,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出问题,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如:《频率的稳定性》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分组操作实验,并做详细记录,由学生自己根据实验结果分析结论,过程自然流畅,易于操作。

二、课堂提问

数学这门学科是在人们解决一个又一个的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数学的发展一再地证明“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课程的学习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地解决问题,从而使认识不断提升的过程。中学数学教学很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而问题正是启发学生思维的动力。

本次我对课堂提问观察的具体内容包括:1.所提问题具有思考性的频数;2.提问后给学生思考时间的频数;3.教师对出现错误的学生能否让其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4.教师在学生思维受阻时,能否适时提出便于学生理解的相似问题或降低问题的难度;5.教师对学生的理解情况能否准确把握,能否根据实际教学进程处理教学预设。

根据六节参评课课堂提问的观察结果,我们可以看出,中学数学教师课堂提问具有以下特点:

1.具有思考性问题的频数在10次之间的有4节课,10次以下的有2节。我认为,大部分课中具有思考性问题的频数比较合理;个别课中思考性问题的频数偏少,多数提问只是为了调控和管理课堂,或者大多是一些简单的知识型的问题。当然频数是否合理和问题的难易程度以及课题之间的差异也有关系。

另外,大部分课在教学的重、难点处设计了1~2个相对开放的问题,为学生的主动探索创设了一定的空间。 但是,问题总体设计方面还存在整体性不强、缺乏层次感等问题。

2.给学生时间思考的次数与问题的难易程度密切相关。对于开放的有难度的问题,教师都能让学生相互交流,这样学生思考的时间比较充分。很多难度中等的问题,教师会因为要赶时间,就不能让学生有比较充分的思考时间,而是在问题提出后的

2、3秒时间内喊起思维相对敏捷的少数学生回答。其结果要么回答缺少深度,要么大部分学生失去思考的机会。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教师在提出一个有思考性的问题后,还必须要适当的留出一些时间,使学生可以积极地思考问题,做好回答问题的准备,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学生答完问题后再停顿数秒,往往可引出该生或其他学生的更完整、更准确的补充。即使是难度中等的问题,教师留有适当的停顿还是必需的,我们不能用少数学生的思维代替大家的思维。

三、错误资源的生成与利用

有差错,才有真正的学习,才有实质性的学习活动发生。善待错误,才有我们期待已久的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创新活动的发生;有错误课堂,才有学生快乐健康地成长。课堂上温暖地对待学生的错,与其说是教学的方式方法,不如说是教学的策略智慧,它是在真爱数学、喜欢学生、痴迷课堂、心存感激中生成、发展与完善的教学人格。善待错误的课堂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价值也是在真爱数学、喜欢学生、痴迷课堂、心存感激中创造的。比如《平行四边形》中当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回顾不全时,张老师追问道:我们研究图形都是围绕哪些方面进行的?平行四边形具有怎样的对称性?一系列的追问既帮助学生将学过的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进行了梳理,也让学生掌握了研究图形的一般方法,为终身学习服务。当学生的交流有些肤浅时,张老师总会及时追问,如“你这个想法是什么意思?”“能不能简单提炼一下你的思路?”“能不能归纳出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方法?”等。让学生去思考探究其中的原因是什么?把思维引向了深处。最后是追着学生的“节外生枝”,问出“意外收获”。让课堂看似不和谐的表象中生成精彩。我觉得整节课教师追问及时,问题问的恰到好处,有效的引发了学生的思考。

第四篇:初中数学说到就要做到观课报告

说到就要做到,步步高——观课有感

借助研修平台,有机会观摩了全省各地优秀数学老师精彩课堂,认真观看了这三节课,各有各的风采,亮点纷呈,收获颇多。看过很多课,教材分析、三维目标、学情分析头头是道,可是预设很丰满,生成很骨感,有点华而不实,《用字母表示数》这一课说到就做到,让人眼前一亮,感想挺多。

我确定的观察点为“教学目标”是否符合学情、新课标要求;说到是否做到,“目标达成”视角“学生活动对目标达成的有效性”。知识与技能目标,着重通过知识回顾、例题讲解、巩固练习等环节实现;过程与方法目标着重通过思考引例、探究新知、例题讲解等环节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着重通过生活实例数学化、探究新知、例题总结、拓展提高等环节实现,挑战自我,体验成功,养成边思考、边练习、变归纳的学习习惯。“基于学习重点是对法则和运算律的理解,学化、探究新知、例题总结、拓展提高等环节实现,挑战自我,体验成功,养成边思考、边练习、变归纳的学习习惯。

总体评价:整节课设计合理,目标明确、具体,实践效果好;重点突出,难点处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环节紧凑,思路清晰:知识回顾、探究新知、例题讲解、巩固练习、拓展提高、课堂小结、布置作业、课堂小测,环环相扣,过渡自然,密度适中,启迪到位,互动合作,积极参与,效率高,使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

我的收获:

1、 教学目标设计要符合学情、新课标要求,具体可操作性。课堂内容讲多将少、讲深讲浅等,目标就是指挥棒,就是标准,所以一定设计好目标。

2、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以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为主,变“教的课堂”为“学的课堂”,放心大胆的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以学定教。

3、 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所涉及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内容,精选例题。

4 。语言要亲切,有激情,要多鼓励学生,要多包容,多启迪,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

第五篇:初中数学平方差公式观课报告

平方差公式观课报告

《平方差公式》这一节重点和难点就在于结构的不变性和字母的可变性。因此在教学设计思想是从让每一位学生理解和掌握公式结构的不变性和字母的可变性从而达到熟练运用的目的。只是在具体的教学手段和措施及侧重点上有所区别。

具体来说,都基本实现了教学目标,突出了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环环相扣,题目设计逐层深入,及时反馈学习效果,精讲多练。基本实现了预想的效果。我认为该课成功之处主要体现在:

1、导入新颖,从小故事出发,激发学生兴趣,给学生留下悬念,同时对平方差公式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从而揭示课题。然后再通过一系列的探索和练习以及公式的几何解释,使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

2、选题合理、有针对性和层次性。在巩固练习中通过像(x+y)(x-y)这种简单的套公式题型逐渐转换到涉及带负号的变式像(-a–b)(-a+b),(-a-b)(b-a),(a+b)(b-a)这样的题型,通过各类变式和判断及找错的题型问题的暴露,及时处理。使得学生逐步加深对公式结构的理解和记忆。然后转回到课前给学生留下的疑问,最后实现创新,用简便方法计算,使得整个课堂容量大,充实。

3、注重学生的训练和问题的暴露。要达到学生掌握知识,最终发展能力的目的,学生的思维就必须经过反复多次,循序渐进的实际应用,通过几组层层递进的例题练习让学生逐步理解公式中字母的可变性。最后达到对公式的全面和深刻的理解和掌握,使公式的运用得到升华。

4、对于整个教学环节,主张由学生通过讨论总结和发现问题、找出规律,一节数学课核心内容只有一点点,老师怎样总结出核心,抽象出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并用简捷、清晰的语言,将核心内容通过通俗,易懂,易记的方式交给我们的学生,使他们形成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这节课中最后,我觉得,教师应该在最后环节中给予了学生总结的机会,通过让学生总结知识点再次检验了学生学习的结果和效果。同时通过让学生谈疑问和谈容易出错的地方,避免让部分学生带着疑问结束课堂,从而进一步提高了课堂效率,这个做法能够扫尾环节也是有效的帮助部分学习困难的学生去克服困难的一种形式。本节课我最大的收获是,各学科在学习策略和教学策略方面的方式都是相通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皆可借鉴以用之。

第六篇:三年级数学上《运白菜》观课反思

二年级数学上《动物聚会》观课反思

《动物聚会》一课中,目的是1 .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并以此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勤于动脑,认真计算的好习惯。2.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能够提出问题,列出乘法算式,体会乘法的简单应用。其中重点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乘法的简单应用;难点是加深学生对于“几个几”和乘法意义的理解。在一节四十分钟的活动里,有些知识学生掌握得比较好,但是也有不好的地方。我的反思有如下几点:

首先授课教师以动物爱吃的食物引入,激起了学生的兴趣。这样对于后面的学习就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然后让学生观察画面,发现图画中的信息,提出问题。学生都能很好地根据画面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达到了重点中的其中一部分。学生提完问题后,从学生的问题中抽出了例题“一共有几只小鸟?”板书,然后再引导学生说出解题的思路,列出乘法算式,在这里,学生能说出乘法算式并说出为什么要这样列式,体会到了乘法的简单应用,也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这就轻而易举地达到了本课的重点并突破了。在解决完问题后,我再把学生的问题用幻灯片展示了出来,让学生自己选一道自己想解决的问题,解决完后和同桌说自己的想法。新课标中要求学生不但要会解决问题还要会和别人交流自己的想法,这一点在课堂活动中体现了,效果还是可以的。在整个课堂中,学生不但动了脑,还动了手,手眼脑协调,因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较高。掌握的知识也掌握的比较到位。

但是,本节课堂活动中,我还有很多不足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在表扬学生方面,激励性语言不够;在学生选题目做练习时,题目的形式不要用幻灯片演示,而以纸条的形式贴在黑板上给学生看,这样在时间上就可以节约更多的时间来做后面的练习。另外,我觉得整课的画面出示不要全部一起出现,以片断的画面出示可能更好。这就有利于学生更加好地集中注意力去解决相对应的问题。在学生做完练习后,我没有把学生的作业展示,而是一个个去问学生,让学生来回答,最后才把学生的算式板书。我想,在以后的课堂中,做练习时可以不用这样学生来回答,可以让学生回答1道或2道题,其它的题目就可以把学生的作业在平台上展示出来,这样不但能把学生的兴趣保持下去并可以节约时间去做后面的练习。最后,学生的练习不够。课堂中学生只做了书本第8页的连一连,而从学生的练习来看,有部分差生并不能全部做对,这主要是看图理解“几个几”的理解不深,在下一节课里还要继续加强这方面的认识理解。

依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回顾整个教学过程,还有很多遗憾之处:

1、本节课在解决问题的教学环节中,还带有“集体作业”的倾向,即一个学生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后,老师就问“谁能解决这个问题”,于是一个学生站起来接受挑战,另一个学生站起来补充,他们顺利地把问题解决了,就以为全班同学都会了。这种“集体作业”的教学方式容易造成课堂教学表面顺利的假象,其实对于多数学生来说并没有获得独立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如果让学生在草稿本上各自尝试列式解答,让其接受挑战;最后再组织小组讨论、交流、反馈、订正那就更好了。

2、如果这节课时间充裕,可以让学生在“找一找生活中哪些问题可以用乘法解决,并与同伴说一说”,让学生感受到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课堂时间不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让学生课后做些小调查,写成一篇数学日记或画一幅数学画。再与其他学生交流,这样学生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将更深刻些。

3、学生做完巩固新知的“连一连”后,对照讲授新课中的“一共有几个桃子”和“一共有几个松果”进行订正。这样使学生更能深刻的体会到同一个算式在不同的情境中表示的意义不同。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一堂课要上得有所收获,总要经历一个曲折的过程。当我们一丝不苟的面对教材时,便疑问重重;这促使我们孜孜以求。当我们用心上好平时的每节课时,便要求我们稳扎稳打;这促使我们更加刻苦勤奋了。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只有不断的锤炼才有收获和成功。

二年级数学下《过河》观课反思

教材创设了“过河的情境。通过“河岸上有男生29人,女生25人,每条船限乘9人,至少需要几条船这一问题的解决,学生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掌握带有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该授课教师在设计本课时力求将单

一、枯燥的计算融入具体情境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确立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中推进素质教育。

教学时,充分利用这个情境图,简洁地带学生进入课堂中,使数学课更加地有数学味。如导入部分:光明小学的同学们在春游的路上,要过一条河。在过河时遇到了一个数学问题。我们一起去看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过河。(板书课题)接着让学生先说一说图的意思和要解答什么问题。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独立看图能力及获取数学信息、提问题的能力。然后独立试做。学生会出现分步进行计算的式子。29+25=54(人)54÷9=6(条) 把两个算式合在一起时,可能会出现29+25÷9。让学生互相讨论所列算式的合理性这样学生发生了认知冲突,由此体会到引入新符号的必要性。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创造一个符号表示先算的部分,开放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练习中,注意让学生在比较中加深对运算顺序的理解,为学生出示了一组比较练习使学生通过对三组算式的比较,感受到有小括号改变了运算顺序,计算结果不同。

在教学时存在这样的问题:

1、在教学中,还是没有大胆放手,总是扶着走路。

2、在练习的设计上,还要考虑到层次性更突出,类型要多样化,使得不同层次的孩子都得到发展。

3、评价的语言要认真思考过,不能太随意。

三年级数学上《运白菜》观课反思

本课节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探索连减混合运算的方法,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以及连减两步应用题的结构及数量关系。教学难点是叙述两种解法的解题思路。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学习者要将正式的知识与自己日常的直觉经验联系起来。缺少生活经验的课程,将是不完整的课程;缺少对学生生活经验的关注,将是不完整的学生关注。因此,我根据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的具体情况创造性地进行工作,使知识的呈现形式更贴近于学生生活的经验。在教学中要注重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加强数学教学的实践性,给数学找到生活的原型。这样做,更有利于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技能、学习的兴趣,以及培养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的意识。本课我运用好“运白菜”这一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发解决问题,把生活中的问题作为课程资源超水平的发挥。通过这样的教学,我的体会是:

一、创设良好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

二、学生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方向发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重要的数学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交流活动中,感受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感悟到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他们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掌握到一定的生活技能。

三、站在学生角度,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营造一种宽松、平等的学习气氛。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方法去解决问题,这样就会给他们带来成就感,渐渐地对数学产生兴趣,主动地去学习更多的数学知识。

总之,教师要精心的组织、要有效的引导、真诚的合作,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

上一篇:税务个人总结下一篇:税务挂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