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农业产业化论文

2022-04-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农业产业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市场为导向,促进生产专业化、布局区域化、经营市场化的一种产业化系统形式。它通过“企业+基地+农户”等多种模式,使农民的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起来,既保证了农民收入,又让从事不同生产的经营者获得平均利润,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农业科技的广泛应用,农民素质以及收入水平的普遍提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区域农业产业化论文 (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区域农业产业化论文 篇1:

洮南市金塔辣椒实业集团推进区域农业产业化的实证研究

摘要:龙头企业在区域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带动作用。洮南市金塔辣椒实业集团对洮南市县域经济的发展及区域农业产业化起到了强有力的带动作用。对洮南市金塔辣椒实业集团推进区域农业产业化的现状及问题进行了客观分析,结合区域实际,提出了金塔集团推进洮南市农业产业化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金塔集团;辣椒产业;农业产业化;技术;品牌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技术进步的主要增长点和吸纳点,是推进中国农业由传统向现代转变、加速其现代化升级的有效途径。而龙头企业在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洮南市金塔辣椒集团作为区域带动型的领军企业,为洮南县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带动作用。

一、金塔集团推动洮南市农业产业化的现状

1.带动作用显著,是区域带动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力量。金塔集团奉行“红遍全国、辣遍全球”的企业生产理念,积极贯彻“以订单调控规模,以加工平衡市场,以创汇优化业绩,以诚信打造品牌”的经营方针,探索了具有行业特点和自身特色的技术、生产、资金、购销四位一体集约化的经营道路。目前,金塔牌辣椒专业种植基地面积达15万亩,范围覆盖东北三省1区19个县(市、区),切实地给农民带来了实惠,先后使5万户椒农脱贫致富,连接了大量的农户;现正在建设集约化、链结构、自循环、全封闭式现代化大农场,拥有辣椒种苗,干鲜(冷冻)整椒、辣椒粉、辣椒碎、调味粉、辣椒颗粒、辣椒食品、辣椒碱及辣椒红色素等九大系列优质产品。

2.数量增长迅速,成为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重要主体。金塔集团始终坚持甘愿自己亏损,不让百姓受损的原则,采取“企业连农户,订单加服务”的方式,公司得到了迅猛发展。2004年被省政府命名为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2007年被省命名为“守合同重信用AAA企业”,被全国辣博会授予发展辣椒产业特殊贡献奖。2008年,晋升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并在同行业创造了三个全国第一,即:冷冻辣椒出口量全国第一,优质品牌辣椒种植基地规模全国第一,辣椒粉生产能力全国第一。金塔集团在洮南经济开发区投资7 000万元建设洮南市北方金塔实业有限公司食品分公司,以生物活性辣椒油食品加工为主,采用超临界CO2流体技术萃取辣椒素,预计年产万吨共27个品种营养保健型的辣椒酱。建成投产后,年消耗原料8 000吨,可新增生活生鲜椒7 000吨,干椒1 000吨,辣椒种植面积1万亩,带动2 500户椒农的收入,实现年产值1.5亿元,利税6 000万元。

3.组织化程度加深,提高了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从吉林省2003年的统计情况看,在全省1 640个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中,龙头企业带动型企业有870个,金塔集团属于其中重要的一员,为了将辣椒产业做得品牌化、专业化,洮南市现已成立辣椒专业合作社56个,降低了椒农进入市场风险,同时提高了椒农收入。近年来,洮南市成立了辣椒产业协会,由经验丰富的退休市级领导任会长,组织有经验的人员对公司发展出谋划策,并在基地建设、市场营销等方面提供服务;洮南还整合商贸资源,建设福顺辣椒交易市场。福顺辣椒市场占地12万平方米,有4座恒温库,储藏容量达1万吨,现已成为东北地区最大的辣椒集散市场和种苗供应基地。通过市场联结,洮南市与1 200多家客商建立了商贸合作关系,产品销往全国20多个省市区和韩国、日本、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组织化程度加深。

4.信息网络畅通,产业链安全可靠。金塔辣椒实业集团将保证农产品特别是食品质量和安全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覆盖“从农田到餐桌”食品链的全过程,建成《金塔辣椒种植、产品加工质量安全监控与追溯评价系统平台》。同时自营现代化农场,筹建物联网系统,包括现代农业生产管理平台、远程产品信息展示平台,以辣椒生产、加工、流通、销售为研究对象,以生产—销售为起讫点,从辣椒种植、企业加工、消费者取向等不同角度进行设计,逐步形成涵盖辣椒种子培育、移植、田间管理、收储、加工、销售等一系列工作全过程,并包括健全的辣椒生产安全、质量安全保证体系在内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追溯的网络信息系统。该系统还可以对终端产品的信息进行溯源查询,消费者买到辣椒产品后,可以根据收银小票上的条码或追溯号,以终端查询机、公共信息平台、手机短信、条码扫描等方式查询所购买辣椒的产地环境、种植、产后、储藏加工、物流运输、销售等信息。

二、金塔集团推动区域农业产业化存在的问题

1.发展资金匮乏。虽然国家和地方政府对农业产业化项目和区域龙头企业的发展都给予了很多优惠政策,但是资金问题仍然是瓶颈。金塔集团在财务问题上经常以把关的方式事后算账,不能以预期利润为目标,以销售前景为依据,以成本费用为参数形成一个完整的总预算体系,从而造成资金的浪费或不足,达不到财务资源的优化组合和合理配置,发挥不出最佳的经济效益。

2.内部管理不完善。金塔集团在项目确立、资源整合、部门设置等企划细节中工作并不到位,对机遇的偶然性估计过高,不能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根据辣椒产业的特点从实际出发,统筹兼顾地规划解决问题。在生产过程中,缺乏规范性,违约现象时有发生,使公司和农民双方的利益得不到保障,引起矛盾。在实践中,由于某些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有限,形成了高管理念与员工认识脱节,发展速度与员工的适应性脱节的局面。

3.农业产业化组织和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不规范。金塔集团和农民合作的方式为合同类型的利益联结机制,但目前,企业和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不规范、稳固和完善,企业和农民之间还没有完全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和风险分担机制的保障系统,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在交易中,金塔集团常常立足于等和靠,等待老客户主动上门采购辣椒原材料,而不是采取积极的态度瞄准国际国内市场,实现“走出去请进来”的营销新局面,導致有些农户对不平衡的利益分配不满,再加上相关法律对农民保护不够,农户经常会因为利益的问题和企业发生矛盾,产生不协调因素。

4.科技水平低。金塔集团的技术创新主要以引进为主,依靠先进的国外技术武装自己,原创性的技术开发和基础性的研究相对不足,缺乏先进性和前沿性,具有盲目性和趋同性,很难在市场上获得特别明显的价格优势和竞争优势。另外,技术创新缺乏配套性,产品研发与市场营销脱节,硬件建设与科学管理脱节。农业产业化经营各环节的技术水平只有协调推进,配套发展,整体效益才能实现规模的最大化。

三、金塔集团推进洮南市农业产业化的对策建议

1.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财政支持。国家对于龙头企业的发展给予了很多优惠政策,吉林省政府和洮南市政府对于金塔集团这样的龙头企业的发展也给予了很多财政倾斜,但是资金问题仍然是区域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重要问题,因此,应当允许龙头企业采用多种方式筹集资金,拓宽融资渠道。

2.规范农业产业化项目管理。要从技术创新、新产品开发、专业市场培育、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等方面对龙头企业进行扶持。将区位条件与市场需求结合起来,注重辣椒品种的引进。在管理层面,抽调精干的专职人员负责辣椒产业化的工作。生产环节实行标准化生产,实现由粗放种植到科学种植转变。

3.完善农业产业化组织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企业和农民利益共赢的机制还没有完全形成,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得益于运行良好的机制,因为龙头企业的合作对象是农民,如果利益分配不均,很容易把龙头企业的生产节奏打乱,扰乱正常生产。目前洮南市政府建立了利益返还机制,在辣椒加工企业税收中拿出一定资金,用于补贴辣椒种植农户,吸引更多的农民加入到辣椒产业中。同时将辣椒纳入农业政策保险范围,确定保底收购价格,规避各种灾害和市场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按照“规范化管理、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的原则,组建辣椒专业合作社,吸纳辣椒种植农户,让企业与农户之间形成连接,切实保障农民的利益。

4.推动技术创新。金塔辣椒实业集团这样的地方农业产业化龙头支柱企业,需要大量的技术人员。虽然近几年集团也引进了很多大学生,与吉林大学、吉林农业大学、大连民族学院等高校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但是由于所处区域地理位置偏远,与同级别的龙头企业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需要更多地引进由高等院校专门培养的大学生人才,与高校合作,实现产学研更好地结合。

5.实施农业产业化品牌战略。品牌建设在市场及专业化推进的过程中越来越重要。当下辣椒行业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进线阈值低,导致行业混乱,缺少拥有大规模生产基地、高品质辣椒酱的生产企业。目前,金塔集团作为全国驰名商标争创企业,积极推动自主品牌建设,“吉塔”商标保护类别已由原来的五类扩大到二十三类,图形商标扩大到二十二类。金塔辣椒实业集团先后获得了国家认监委颁发的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认证、HACCP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和有机食品认证。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吉塔”牌辣椒,在本土化辣椒新品種的培育和推广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作者:王姝悦

区域农业产业化论文 篇2:

区域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调研分析

摘要:农业产业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市场为导向,促进生产专业化、布局区域化、经营市场化的一种产业化系统形式。它通过“企业+基地+农户”等多种模式,使农民的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起来,既保证了农民收入,又让从事不同生产的经营者获得平均利润,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农业科技的广泛应用,农民素质以及收入水平的普遍提高。因此,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是破解农民增收难题、发展区域经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本文以铜川市耀州区为对象,分析了目前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一步对耀州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耀州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及特点

铜川市耀州区地处陕西中部渭北高原南缘,是关中通向陕北的天然门户。全区总面积1617平方公里,总人口30万人(含新区),其中非农业人口10万。2011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82.72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6620元、5307元,分别较上年增长17.1%和20.3%。区内资源丰富,交通便捷,是陕西省优质外销果、加工专用果、奶牛、肉牛、强筋小麦、饲料饲草和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等七大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

近年来,耀州区以将农业产业化做精、做大、做强的总体原则,按照“稳粮、优果、兴牧、扩药、增菜”的思路,以农民增收为中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在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是生产基地基本形成。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从实际出发,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原则,调整耀州区农业产业结构。以苹果为主的特色果业基地基本形成,以奶牛为主的畜牧业迅猛崛起,以黄芹、柴胡为主的药材业稳步发展,以大棚菜为主的设施农业初具规模。目前,全区苹果、干杂果等特色果业面积发展到82.5万亩,实现了农民人均4亩果目标。其中:水果20.3万亩,产量11万吨,干杂果62.2万亩,产量6200吨。农民人均果品收入占到果农人均收入的70%以上,以“两牛一羊”为主的畜牧业迅速崛起,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步伐加快。全区肉牛、奶牛、肉羊稳定发展到7万头、1.3万头和8万只;生猪发展到7万头。发展各类养殖专业村到21个,建成畜牧业养殖小区8个,建成机械化挤奶站15个;药材种植面积达到3.1万亩,蔬菜发展到5万亩。耀州区已经发展成为全省七大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

二是龙头企业得到发展。目前,全区形成了科技支撑、龙头带动主导产业发展的良好格局,围绕果、牧、药、菜等主导产业,培育了绿想集团、祥云公司、陕西农发乳业公司、铜川鹿苑公司等一批产业带动型企业,这些龙头企业坚持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走产业化之路,有力的促进了主导产业的发展,为农民增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是专业协会不断涌现。围绕农业主导产业生产和销售,全区各专业村已经建立果业协会、奶农协会、药材协会、蔬菜协会等协会28个。这些规范运作的专业协会,及时为农户提供信息,帮助农户解决生产和销售的问题,成为上连市场、下连千家万户的“桥梁”和纽带。同时,一批跑市场、跑销售的农村“能人”应运而生。

四是农产品品牌建设有了新突破。耀州区积极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加快推广农业实用技术,不断实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和无公害生产,农产品质量和农产品知名度稳步提升。嘎啦、秦阳苹果分别荣获第28届奥运会推荐果品一等奖和三等奖,被授予“中华名果”称号,公权牌苹果荣获中国最具有影响力的专业合作社品牌,耀州成为全国出口苹果标准化示范区。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是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依然突出。耀州区农业还处于小规模经营状态中,农户受自身经济实力限制,投入能力很低。加之大部分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很强,把土地当作最可靠的生活保障,对承包的土地宁可广种薄收,粗放经营,也不愿转让经营权或从事二、三产业,导致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难以扩展。

二是农业经济结构不合理。目前,耀州区产业结构第一产业比重较大,二、三产业比重过小,75%的劳动力被捆绑在农业上,而二、三产业所占劳动力数量较少。从农林牧渔结构上看,2011年农业总产值74839万元,种植业产值49411万元,林业产值6413万元,畜牧业产值14665万元,渔业产值287万元,可以看出,种植业比重偏大,养殖业比重偏小,农业经济结构不合理。

三是龙头企业少,产业链条短。全区乡镇企业总户数为5927户,而从事农产品加工的企业不到300户。目前,产值超千万元以上的企业只有绿想集团1家,产值为7838万元。可以看出,耀州区的农业产业化程度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四是农业产业化程度低。果、牧、药、菜等产业面面俱到,人有我有。农业主导产业竞争力不强,名、特、优、新农产品地位不明显,产品知名度不高,缺少名牌产品,难以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产业链条短,不能形成多层次、多环节增值。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

五是现行的农村体制不能满足产业化发展的要求。大部分农村基层干部抓农业一直局限在抓种、抓收的工作状态,普遍缺乏经营农业生产的理念。农民在农业生产经营和市场竞争中信息不畅,而政府部门提供的服务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和广大农民的需求。

三、对耀州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 抓龙头企业培育,为农业产业化打造强势主体。龙头企业是“龙型”经济体系有效高速运转的“火车头”,它上联国内外市场,下联千家万户,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配套服务的功能,是农户通向市场的桥梁与纽带。因此,抓好龙头农业产业化发展意义重大。耀州区的当务之急:一是要以市场需求和营养消费趋势为导向,加强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推进深加工生产规模化、产品多元化、经营集约化。二是要加快龙头企业科技进步,搞好技术改造。特别是祥云公司和绿想集团公司要更进一步加快产品研发,增强创新能力。三是要按照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要求,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向管理要效益,以管理求生存,带动农业产业走向良性循环发展轨道,使龙头企业真正成为农业产业化的稳定器、动力源、辐射源。

(二)抓农业产品基地建设,为产业化建好“第一车间”。按照区域化、专业化、集约化和标准化的要求,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依托龙头企业,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加快培育和建设有龙头企业带动的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就耀州区而言,要以建设农业大区为目标,大力实施“果业富民”战略,继续按照“稳粮、优果、兴牧、扩药、增菜”的农业发展思路,突出抓好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

(三)积极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加快推广农业实用技术,不断实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和无公害生产,稳步提升农产品质量和农产品知名度,重点做好‘“嘎啦”、“秦阳”“公权”牌苹果品牌的培育,创建最具有影响力的专业合作社品牌,使耀州成为全国有影响力的出口苹果标准化示范区。

(四)继续抓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为产业化架起坚实桥梁。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是连接市场、龙头企业和农户的桥梁,要大按照“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注重引导和提供服务,抓一批典型,示范、引导农民依托龙头企业和专业大户建立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切实改变我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规模小、素质低、散而乱的局面。

(五)围绕生产与市场,不断壮大专业协会。围绕农业主导产业生产和销售,积极发展和完善农民专业协会和合作组织,各专业村建立的果业协会、奶农协会、药材协会、蔬菜等协会要充分发挥作用,及时为农户提供信息,帮助农户解决品种选择、苗木供应、生产技术、病虫害防治和销售的问题,使其真正成为上连市场,下连千家万户的“桥梁”和纽带。积极培训、培育一批产业技术骨干和懂市场、跑销售的专业人才队伍,带领农民创市场,降低市场风险,提高产业的组织化程度。

(六)要重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产业化奠定坚实基础。耀州区目前农村设施建设薄弱,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采取多种形式筹资,鼓励企业、个人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在农田水利建设上下功夫,在争取并实施好以工代赈、甘露、西部解困,抗旱应急等小型水利项目的同时,积极争取并实施好乡镇集中供水项目。积极发展节水措施,提高农业用水效率。二是围绕退耕还林等生态工程,以此带动全区生态环境建设。三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农田,推广秸秆还田,多积多造、多施多用有机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七)尽快加强农产品质量标准检验检疫体系建设。农产品的质量卫生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正成为时髦话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产品质量卫生至关重要。一是要加强农产品检验检测组织建设,参照国家产品卫生安全标准、产地环境标准、动植物检疫标准、检验检测方法标准,药物残留量标准以及相关的技术规范,使农产品在关键生产环节上予以检验检测;二是加强农产品检验检疫力度,用先进的检验检测手段、技术和设备;保证生产和经营的农产品合格,三是建立与农产品有关的认证认可和产品标识制度等。

(作者通讯地址:西安财经学院,陕西 西安 710100)

作者:陈怡洁

区域农业产业化论文 篇3:

加速农地流转促进区域农业产业化发展

【摘要】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对规模经济的要求与现行的分散家庭承包土地制度之间的矛盾日显。加速农地流转可以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本文试图探讨如何加速农地流转促进区域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问题。

【关键词】农地流转 区域农业 产业化经营

我国自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之后,农业产业化经营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农地基本经营制度,曾促使我国农业保持长期稳定发展。然而,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对规模经济的要求与现行的分散家庭承包土地制度之间的矛盾日显。在赋予农民更有保障的农地承包经营权基础上,进行农地承包经营权的合理流转,发展适度的规模经营,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道路,已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农地流转对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影响

根据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要求,农业生产只有采取农地集中开发,实行适度规模经营才能获得规模效益,极大地发挥土地效能,达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目的。因此,加快农地合理流转,对促进区域农业产业化发展,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农地流转与农业产业化相互促进,能够提高农地经营效益

根据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现代农业的经验证明,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对于吸纳社会资金,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土地资源利用率、提升土地的经济价值等方面来说是一种极好的生产方式。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农地有规模化的要求,而目前我国农地多是分散的家庭经营模式,规模小、效益低,抗风险能力弱,严重阻碍着农业产业化发展。如果通过农地流转,将分散的农地集中使用,就可以提高土地的集约化程度,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从而引导区域经济向规模经营方向发展,实现经营效益最大化的目标。在激烈的市场经济竞

争中,单个农民依靠有限的农地很难致富,只有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才能

有效地吸纳和整合农地资源,促使农地合理流转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进一步搞活

农村经济,使农民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

2 农地流转可优化组合农业产业链,促进农民增收

农地流转对于促进农业产业链的优化组合作用,主要表现在扩大了农业产业链的厚度,增强了农业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优化组合农业产业链的目标是要做大做强产业链核心企业,发挥龙头作用和辐射效应。通过农地流转可以扩大农产品生产基地规模,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使得上联市场下联基地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获得了新的发展空间。单个农民生产的农产品一般是低端的产品,在产品流通过程中,其价格低廉,创造利润空间有限,很难通过销售其农产品达到致富的目的。如果通过龙头企业对农民生产的农产品进行深加工,使之成为高一级的流通商品,就可以在较大程度上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实现与普通商品的平均利润。总之,通过农地流转,可以促进农产品结构调整,实行农产品规模经营和深加工,达到增加农民的收入的目的。

3 农地流转可促进生产要素流动,实现农地的发展功能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通过发展现代农业的科技化、标准化、集约化、机械化等手段,有效地促进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实现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在发展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经营业主着力打造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集聚土地、资金、市场等资源,给农业注入新的社会资源、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可以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佳配置。有专家认为,农地使用应包含三个功能,一是生存功能、二是保障功能,三是发展功能[1]。当经济欠发达时,农地作为农民生活的主要来源,农地使用首先考虑生存功能和保障功能。当经济充分发展以后,农民有了充分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农地使用主要考虑实现发展功能。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农地流转的特点

农地流转情况与区域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诸多因素密切相关,大体上呈现出如下发展趋势和特点:

1 农地流转规模逐年扩大

随着区域农业产业化发展,农地流转数量呈逐年增长,流转规模呈逐年扩大趋势。目前,优质稻、甘蔗、桑蚕、水果、蔬菜、食用菌、中药材等特色农业在

广西区域内获得迅猛发展。其中涌现超亿元甚至十亿的涉农龙头企业就有数十家。一方面,由于各类市场投资主体积极投资效益农业的趋向,强化对农地集中使用的客观需求;另一方面,因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能够获得比较稳定的收入,农地的保障功能进一步弱化,农地流转成为这些农户的必然选择。据广西农业部门资料显示,2003年全区农地流转面积8.51万公顷,2008年流转面积达16.21万公顷,比上年增长16.8%,是2003年的1.9倍,占全区农户承包地总面积的7.378%,涉及农户83.99万户,占全区农户总数的9.2%。

2 农地流转形式多样化

各地政府为了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采取了鼓励和支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政策措施,引导农户把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出来,让有资金、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种养大户、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单位和个人投资效益农业,实行集中开发,连片种植。由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模式各异,农地流转形式呈现多样化发展,主要有转包、租赁、股份合作等流转形式。据梧州市农业部门统计,2008年末,全市转包面积1.12万公顷,占流转总面积的17.56%;出租面积4.87万公顷,占流转总面积的76.13%;转让面积1.11万公顷,占流转总面积的1.72%;入股面积0.21万公顷,占流转总面积的3.22%;其它方式0.06万公顷,占流转总面积的0.97%。出租、转包方式所占比例最大,属入股流转所占比例很小,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前市场配置农地资源,满足农业产业化经营需求的农地流转的发展趋势。

3 农地流转价格逐年递增

地流转价格在尚未实现产业化经营的地区,由于劳力外出务工,农户为不使农地撂荒,保留承包权,流转费用非常低廉甚至免费让人代耕。随着惠农政策的实施,越来越多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开发,农户对农地价值意识逐步提升,农地流转费用已成为农户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农,地流转价格开始逐年增加。据梧州市农业部门统计,2001年、2004年、2005年梧州市农地流转租金见表1-1。

4 农地流转逐渐规范化

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开始时的农地流转多是在业主与农户间自发进行,口头协议为主,政府不介入其中,流转行为不规范。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发展,政府主动介入,自发流转被引导流转所取代,流转费用从低价流转向合理流转转变,流转协议从口头协议到书面协议流转转变。据调查统计,目前在广西签订书面流转协议的流转面积占80%以上。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农地流转的模式

当前,在区域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各地探索出各种成功的农地流转模式,主要有农业龙头企业带动流转型、种养大户带动流转型、农业园区带动流转型和专业合作社带动流转型等多种模式。

1 农业龙头企业带动流转型

在农业产业化链条中,龙头企业担负着带动农户、开拓市场、科技创新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任。广西在发展优质稻、蔗糖业、桑蚕业、渔牧业、林业等产业化建设中,大力扶持培育了一批颇具市场竞争力和带动力的涉农大公司和重点龙头企业。这些龙头企业直接带动了农地流转,并成为农地流转的参与主体。如广西金穗农业投资有限公司,是一家国内最大的香蕉种植企业,坚持土地流转与社会保障相结合的发展方针,承租农户的山坡荒地,整合零散土地,实施产业化开发,公司农作物种面积达2.18万亩,年用工人数高达2.8万人,发放农民工工资达100万元,带动周边农户7.5万户,种植面积15万亩,产值达2.5亿元。这种模式使龙头企业获得流转的土地发展产业化基地,实现土地规模经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增强市场竞争力。

2 种养大户带动流转型

种养大户具有资金、技术、销售渠道的优势和扩大生产的潜力成为吸纳和带动农地流转的动力。广西在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政府把扶持特色村种养大户,发展“一村一品”与土地流转相结合,大力推进种养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外出务工经商、无力耕种的农户承包地,在承包期内将自己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包给种植大户,业主以租金或股份分红形式把土地的收益回馈给农户。此种模式能满足种养大户扩大生产的用地需求,优化了耕地资源的利用率,提高了土地收益和增加农民收入。

3 农业园区带动流转型

广西在2000年开始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先后建立了广西十大现代农业园区和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园,规划流转土地面积30万亩。通过建立现代农业园区、农业科技示范园,带动周边农户成片流转农地,引导业主将资金、技术等要素投入现代农业和特色效益农业。农业园区按照自愿有偿原则,采取返租转包、入股等形式,使农地集中给企业、专业大户进行规模种植和专业生产。如苍梧县大坡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2002年通过政府规划,集中承租741户2000多亩承包农地进行园田化基础建设,引入外资公司和农业龙头企业实行规模经营,到2008年已带动周边10万亩农地流转,规模种植砂糖桔8万亩,每亩收入达万元,农民人均增收达385元。

4 专业合作社带动流转型

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依托,通过自愿、互利、方便的原则把农户组织起来,带动农户生产和专业化经营发展,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种有效形式。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吸引农户农地流转,农地承包经营权变股权,农户以农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实行“统一经营、按股分红”,或“保底收入、盈余分红”这是一种加速农地流转,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新模式。如广西横县农业生态旅游园区规划用地600亩,由当地76户农户将578.7亩农地承包权折股加入合行社,由合作社统一经营,从经营利润中给予农户股东分红,效果良好。

四、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农地流转存在的问题

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农地流转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 农地流转缺乏正确认识

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中,一些地方基层干部对维护农农民的农地权益和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态度比较激进,他们不顾客观实际,盲目对流转下指标定任务,违背农民意愿强行流转,企望农地承包经营权出现大流转,大集中,大规模经营,使农地经营产生更大效益。以致有的地方将流转耕地非农化,用于违章建房,挖鱼塘等项目。由于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农地流转违法现象时有发生,国家惠农政策得不到落实,农民从流转中得到的收益并不高,成为影响农民对农地流转积极性的因素之一。

2 农地流转行为不规范

目前,由于农地流转还缺乏完善的政策和法规,一些地方农地流转尚处于自发、分散、无序状态。在发展农业产业化进行农地流转中,有些地方乡村集体组织忽视农户农地流转收益主体地位,截留、挪用农地流转收益,与民争利,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有些经营主体与农户之间的农地流转行为缺乏规范性,随意变更甚至擅自撤销农地流转合同的现象时有发生。有些农户不重视签订规范的土地流转合同,合同条款不明确,自由性和随意性较大。合同双方的权、责、利不明确,没有违约责任追究和损失补偿办法,有些条款甚至与现行法规冲突。由于农地流转行为不规范而引起经济纠纷,造成农户利益受损,严重影响了农地流转的健康发展。

3 农地流转机制不完善

当前,农地流转机制不完善的主要反映在,一是农地流转缺乏政策措施。由于农地流转尚处于摸索和尝试阶段,缺乏配套的政策措施和具体的操作办法以及可操作的流转价格标准,容易出现竞相压低租金,损害农户利益以及个别农户漫天要价,阻碍农地流转的行为;二是农地流转服务体系不健全。由于农地流转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市场体系,缺乏连接流转双方的中介机构,致使农地供求双方的信息受阻,延缓了农地流转进程。同时,出现流转纠纷时,也缺乏有效的仲裁机构进行调节、仲裁。

4农村社会保障不配套

当前农村缺乏完善的社会保障,土地作为广大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的现状制约着农地流转。虽然农村的养老、医疗、社会救助等社会保障体系在不断地完善、健全,但农民主要依赖土地吃饭、看病、上学、养老等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更重要的是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不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对劳动者素质要求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空间将越来越小,农民进城务工遭遇的困难与问题也越来越多,农民生活仍然承担着较大风险,农民对农地流转存在后顾之忧,因而阻碍了农地流转。

五、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加快农地流转的对策

针对上面的问题为加速农地流转促进区域农业产业化发展,应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以改变农民传统观念,提高农民素质,全面推进农地流转。

1 加强宣传引导,提高对农地流转的认识

由于我国长期处于农业社会的历史阶段,农村经济落后,农村社会保障缺乏,农民只有依赖土地生存,使得他们不愿意放弃农地的经营权。因此要针对农民的思想状况积极引导,让群众充分了解农地流转必要性,消除疑虑。首先要提高农民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认识,让他们了解农业集约化,机械化生产以及农地边际产出率的提高,需要通过农地流转,农地规模化经营才能实现。其次要在完善和落实土地政策上,保持农民农地承包权长期稳定不变,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

2 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引导农地规模经营

农业产业化经营可有效整合农村闲置的生产要素,提高农业现代化和持续发展能力。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则是参与和加速农地流转的主体。应促使农地向各类龙头企业、科技人员、专业大户流转,以加快农地适度规模经营,加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广先进技术和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和竞争力。要加大财政扶持力度,重点培育、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大户,扩大对土地流转的有效需求。金融机构应加强对流转农地规模经营主体的支持和服务,为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和产业化基地建设提供积极的信贷支持。

3 强化管理和服务,规范农地流转行为

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把发展区域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地流转统一纳入区域经济规划当中。建立健全农地流转管理制度、工作机制和规程,确保农地流转程序规范有序。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鼓励农民从经济规律出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农地流转合同要规范格式,做到条款清晰、内容齐全、权责明确,对违约责任和解决争议的方式也有明确规定,以保护农民土地承包的基本权益。充分,有效发挥政府和村经济合作社管理和服务的职能。积极为流转双方提供流转农地供求信息、政策咨询、指导合同签订和流转协调等服务。

4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解除农民后顾之忧

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市场化程度时,要发展和完善农村保障体系。目前,我国广大农民仍然把土地作为安身立命的基本生活保障,没有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就不可能从根本上增强农民离开土地的安全感和适应市场风险的能力,农村土地市场发育的进程也将严重受阻[2]。因而,各地必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的财政投入,加强以农村最低活保障、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子女教育、农民工保护等为主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农村社会保障长效机制,逐步弱化农地的福利和社会保险功能,为农地转出者解决后顾之忧。

参考文献

[1].张坤吉.武隆县土地流转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维普资讯,http://www.cpvip.com

[2] 薜华,周中强,徐家慧.关于农村土地流转的问题与建议,科技与三农,2009(3)

作者简介:魏德功(1950-), 男, 广西藤县人, 广西大学研究员;安永景(1984-),女,河北邢台市人, 广西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 向滋宜(1983-),四川遂宁市人

作者:魏德功 安永景 向滋宜

上一篇:教育局宣传工作计划(精选2篇)下一篇:物业工作安排(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