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升级调研报告

2022-10-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份优质的报告,需要以总结性的语录、合理的格式,进行工作与学习内容的记录。想必你也正在为如何写好报告而发愁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转型升级调研报告》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第1篇:转型升级调研报告

北海特色旅游产品转型升级调研报告

[摘 要]北海作为知名的滨海旅游目的地,旅游产品发展与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相比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旅游产品急需进行转型升级。文章在调研的基础上对北海市特色旅游产品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通过推进旅游产品多元化发展,赋予旅游产品丰富的文化内涵,发挥优势连带效应加快产业链建设,重视相关支撑体系建设和旅游产品营销策略等方面进行转型升级。

[关键词]北海;特色;旅游产品;市场调研

[DOI]10.13939/j.cnki.zgsc.2018.02.245

北海市地处广西南端,北部湾东北岸,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始发港,被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北海,是中国十大宜居城市之一,亦是中国最美的海滨城市之一,拥有得天独厚的海洋及滨水旅游资源。

1 北海旅游产业发展背景

“十二五”期间,北海旅游业处于持续快速增长时期,旅游市场健康平稳发展,旅游主要经济指标稳步提升,旅游总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全市年旅游总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均达到 18% 左右,旅游业持续强劲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服务业规模的扩大,旅游业在全市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地位凸显。当前,北海旅游业以建设国际滨海旅游目的地和广西主要旅游集散地为战略目标,舞起滨海旅游发展的龙头,加速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成区域性国际化滨海旅游名城,形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海洋休闲度假产品体系,树立“南珠之乡,休闲北海”的旅游形象。

2 北海市旅游产品供给现状分析

截至2016年年底,北海旅游业在产业规模、旅游项目建设、旅游接待能力、旅游市场开发等方面发展迅速。据相关资料显示,北海市拥有各类旅游景区(点)34处,其中,国家旅游度假区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处,国家森林公园1处,国家地质公园1处,4A级旅游景区8处,广西星级农家乐34家;2015年北海旅游星级饭店的数量有30家,其中五星级饭店1家;旅行社的数量50家,旅游车辆、娱乐场所等各类旅游要素增多,全年旅游总人数突破21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220亿元,北海作为北部湾国际旅游度假区核心城市,广西旅游集散地的地位日益确立。

旅游产品是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的总和,既包含旅游从业者通过开发、利用旅游资源提供给旅游者的旅游吸引物品,也包含了在此过程中提供的各种服务。

课题组于2017年10月组织《关于北海市旅游产品的市场调研》项目,共发放400份调查问卷,回收378份,其中有效问卷356份,有效率为89%。

调研显示,尽管北海旅游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目前旅游产业的总体规模、发展水平和在全市经济总量中所占的份额,与北海应有的城市地位、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以及各方面的期望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还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根据调研结果进行分析,北海旅游产品开发现状呈现以下特点。

2.1 旅游资源整合度较差,旅游产品类型单一

正如前文所言,北海市拥有的是海洋及滨水旅游资源,一直以来局限于做海洋文章,整体协调性不够,因受地域局限,向南为海南,区域内有钦州、防城港,邻近的广东也有相似旅游产品,替代性极强,缺乏独特的竞争力,旅游产品的开发仍然停留在单个景区观光旅游的思路上,区域旅游产品整合力度小,地域独特旅游文化内涵挖掘融合少,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旅游产品布局范围窄,有影响力的主导产品少、产品链条短、游客活动空间小等问题,调查中显示,游客到北海的旅行若不选择去涠洲岛,停留时间一般为两天左右,旅游效益明显不足。

2.2 旅游产品缺乏创意,旅游宣传促销方式落后

作为滨海城市,北海的旅游产品主要是面向大众的低端观光产品,尤其缺乏有特色的滨海旅游产品,旅游纪念品也停留于传统的海味干货和珍珠,近年来随着环境的变化南珠产量和品质大大降低,目前市面上优质珍珠几乎全是南洋珠,调查中绝大多数游客表示北海旅游纪念品同质化严重,缺乏地域特色和独特创意。

北海旅游享有一定的知名度,但由于资金短缺,对外宣传、招商引资的力度不够,针对境外客源市场的开发力度不足,调研中接触到的游客以国内游客为主,主要集中于云南、黑龙江、辽宁、四川、贵州等地,非法定假日期间旅游者到北海旅游人次偏少,人气不足,与国际滨海旅游胜地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2.3 旅游产品的环境政策支持和相关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调研显示,北海尚存在诸如旅游运输企业服务不规范、旅行社管理与监督链条薄弱、旅游餐饮企业服务不规范等旅游乱象,相关政府部门共同抓旅游、共同发展旅游的全域态势尚未有效形成,旅游环境和市场秩序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升。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特别是高铁的开通和自驾车旅游市场的快速发展,北海旅游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也日益凸显,目前仍存在交通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旅游交通运输能力相对滞后、旅游交通网络一体化程度不高、客运企业综合协调和系统配合较差、城市道路系统与旅游景点关系协调不足、景区内部交通网络不够健全等问题,制约着北海旅游业的发展。

3 北海市旅游产品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3.1 总体思路

3.1.1 整合资源,优势发展

在当前旅游业处于黄金发展期和结构调整期的发展形势下,改变原有资源论发展的模式,从市场、管理、空间、政策創新等改革上拓展资源范围,建立资源利用新理念,复合利用各项资源,引入新兴旅游业态,组合优势资源,强调特色优先,融合其他产业发展多样化、多层次的旅游产品。

3.1.2 重塑空间,创新发展

在资源整合的基础上,以滨海及海岛为重点,重组和优化北海旅游的特色发展,注重融合独特的客家文化、疍家文化、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汉文化、南珠文化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推陈出新,全面推进推动北海旅游产业的转型与重构,实现旅游跨越式发展。

3.1.3 精品建设,品牌带动

以当前国家及自治区确定的涠洲岛、邮轮母港、北海银滩三大百亿元项目为抓手,建设一批高质量、高品质的滨海旅游精品,以高端旅游精品为突破口,带动滨海旅游产品的建设,大力培育优势旅游产品,构建一系列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的产品体系,形成北海旅游的核心竞争力。

3.1.4 产品改革,转型发展

根据旅游供给侧改革的要求,改变原有仅以观光旅游产业为主的旅游产品发展模式,以全新的运营模式引导产业,以国际化标准配套各个旅游发展要素,促使北海旅游业朝着合理化和高端化的方向发展,促使北海旅游产业从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的转型。

3.2 具体做法

3.2.1 推进旅游产品多元化发展

满足大众化、多样化、特色化旅游市场需求,乘着向海经济发展的春风,面向海洋及滨水旅游做文章,发展全域旅游,实施海洋特色旅游产品系列化发展战略,巩固观光产品、深化体验产品、拓展新型产品,塑造海洋休闲、文化体验、养老养生、滨海运动等旅游品牌,推进涠洲岛鳄鱼山景区等景点创5A级建设,重点培育和建设高星级亲海酒店群,配套建设国际邮轮码头、游艇港湾、大型商业中心,完善大型海滨浴场及海上娱乐项目等方式,发展成为多功能综合性现代化的滨海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深入挖掘民间传统小吃,推出金牌小吃,打造疍家特色餐饮品牌,促进北海旅游产品不断丰富产品体系、壮大产业主体、提升服务水平,由点线布局向集聚发展转变,由景点旅游模式向全域旅游模式转变,全面提升旅游产品的专业化、市场化和规模化水平,实现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模式的观念转变构建新型旅游发展格局。

3.2.2 赋予旅游产品丰富的文化内涵

北海旅游产品要凸显与其他滨海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的截然不同之处,必须赋予旅游产品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其特色更鲜明,从而形成独特的品牌。充分抓住国家精品旅游带——海上丝绸之路旅游带建设的契机,挖掘火山岛、海上跨国等海洋文化、南珠历史文化及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等北海特色元素,突出“南珠之乡,休闲北海”主题,形成老城休闲文化旅游区、合浦历史文化旅游区、曲樟客家民俗旅游区三大文化类旅游功能区,侨港魅力风情小镇、疍家小镇两大特色文化小镇,丰富景区体验性产品,以打造侨港特色美食中心、海鲜美食节、龙舟节、疍家美食街、疍家民俗文化区等形式,彰显独特的北海风情,建设以主题休闲养生、古城观光、南珠文化体验、乡村旅游为主要功能的综合休闲旅游区,提高游客滨海渔家体验,开发赶海、挖沙虫、制作沙蟹汁、采珠等特色体验活动,同时引入自驾车营地和高端度假村,塑造滨海乡村、渔家风情体验为特色,集休闲娱乐、渔家体验、滨海游憩、高端度假为一体的海洋文化旅游区。

3.2.3 发挥优势连带效应加快产业链建设

旅游产品是由“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组合而成的,这几大要素构成了紧密的产业链,旅游产业链的建设对推动旅游产品转型升级具有重大意义,发挥北海的优势连带效应,利用好“旅游+”的新业态创新模式,推动旅游业与经济各领域的深度融合,以“旅游+文化”“旅游+健康”“旅游+体育”“旅游+研学”“旅游+农业”等方式扩大产业规模,培育新增长点。打造集观光、种植、采摘、烹饪、食用一体的体验链,开展农业体验游;西港物流控制区在保证港口服务功能的同时塑造良好的景观风貌;北岸高端生态旅游度假区在生态环境容量允许的范围内建设小体量的鸟巢式高端生态村,提高旅游业对相关产业的关联带动作用,促进北部湾经济区的建设和发展。

3.2.4 重视相关支撑体系建设和旅游产品营销策略

旅游产品的优化升级不仅仅是产品本身的转型,更涉及整个旅游产业政策、产业定位、市场环境和理念的转型升级,必须营造产品转型升级的环境和理念,强化以旅游服务为核心,做好市场形象定位,制定相关的旅游产品转型升级的政策作为保障,對旅游市场、旅游交通、旅游监管等方面进行综合整治和优化升级,营造良好的环境。树立人本服务和社会服务理念,提高整体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在旅游产品的定位和设计中充分做好市场调研,把握市场需求的动态,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的思路进行差异化产品设计开发,制定合理的渠道策略与促销策略,加快旅游接待产业链建设,多层次多角度开发旅游产品。

参考文献:

[1]王冬萍.旅游产品开发与管理[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6.

[2]于荀,张晓桐,屈永超.沈阳市旅游产品开发现状及对策研究[J].对外经贸,2015(1).

[3]关晶.TPC及DLC理论在桂林旅游产品转型升级中的应用[J].市场论坛,2010(8).

[4]丁宁,李悦铮.辽宁海岛旅游产品转型升级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0(5).

[5]罗芳,李中建.山西旅游产品转型升级研究[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10).

作者:钟莹

第2篇:私营企业创新与转型升级报告

摘要:近年来,中国私营企业发展迅猛,其创新与转型升级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报告基于国家统计局的宏观数据和第十三次中国私营企业调查数据,对中国私营企业创新与转型升级的现状、问题和对策进行了研究。报告披露了私营企业创新与转型升级中研发费用、新增技术储备、知识产权和研发人力资源、企业研发平台、研发合作形式、竞争优势定位、技术定位等方面的基本情况。报告发现,不同地区、出资人、行业、上市情况、注册时间、规模的私营企业在创新与转型升级的投入、成果、定位等方面存在差异。报告对目前我国私营企业创新与转型升级中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人才流失、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

关键词:私营企业;创新研发;转型升级;中国私营企业调查数据

一、全国私营企业的宏观情况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企业对通过技术和产品创新寻求转型升级的需求日益强烈。《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7)》的数据显示,企业的研发支出一直呈现上升趋势,从2011年的6579.3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12144亿元,创新规模不断扩大。同时,在2016年全国研发经费支出15676.75亿元中,企业研发支出达12143.96亿元,占77.5%,我国企业居于研发活动的主体位置[1]。在私营企业研发投入方面,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从2011年到2016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私营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逐年递增,2016年达到2800.5亿元(表1)。

在项目开展及成果产出方面,我国规模以上私营工业企业同样呈现增长趋势。2016年,37.7%的规模以上私营工业企业(148429家)开展了创新活动;同时,34.9%的企业实现了创新,但仅有7.4%的企业同时实现四种创新(科学发现型、技术型、产品设计型和效率型创新),略低于全国企业平均水平(39.1%、36.1%、7.9%)[1]168。25%的私营企业开展了产品或工艺创新活动,20.7%的私营企业实现了产品或工艺创新,同样低于全国企业平均水平(26.5%、22.0%)[1]171。

从2011年到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私营企业研究与实验发展项目数从5.3万项增长到13.0万项,同比增长145.8%;项目人员从34.5万人增长到73.2万人,同比增长112.2%。同时,规模以上私营工业企业的专利申请数及有效发明专利数也逐年递增,专利申请数从2011年的11.2万件增加到2016年的23.8万件,同比增长112. 5%;有效发明专利数从2011年的4.1万件增加到2016年的18.0万件,同比增长339%(表2)。

二、基于第十三次中国私营企业调查数据的分析

根据第十三次中国私营企业调查数据,从整体来看,全国私营企业平均研发费用为673.66万元,研发费用占2017年营收百分比均值为4.93%。2017年,研发投入在100万元以下的私营企业占74.51%,其中,60.47%的私营企业投入研发的费用在10万元以下(表3)。同时,80.29%的私营企业研发费用占营收比在5%及以下,其中,54.41%的私营企业2017年研发费用占营收比在1%以下(表4)。

从私营企业所拥有的知识产权和研发人力资源来看,全国私营企业平均拥有15项知识产权,11名新项目、新技术、新产品专职开发人员。其中,4843%(1575家)的私营企业未拥有任何知识产权;27.61%的私营企业拥有的知识产权数在10项以下;拥有知识产权数在50项以上的企业占6.58%;拥有200项以上知识产权的私营企业36家,占1.11%(表5)。

大多数私营企业拥有的研发团队规模较小。如表6所示,52.64%的私营企业无专职开发人员;30.13%的私营企业拥有10人以下(含10人)的专职开发工作人员;专职研发团队规模在50人以上的私营企业占4.45%,在200人以上的私营企业占0.74%。

在企业研发平台方面,全国49.9%的受访私营企业表示没有任何研发平台(包含国家级平台、省级平台、跨国研发平台、企业自设平台及合作共享平台)。而在设有研發平台的50.1%的私营企业中,37%的私营企业拥有企业自设平台,16%的私营企业拥有合作共享平台,13%的私营企业拥有省级平台,3%的私营企业拥有国家级平台,而仅有1%的私营企业拥有跨国研发平台。而在科研合作方面,仅有35%的私营企业表示与其他科研部门或科研技术人员进行过合作。

在研发合作形式方面,私营企业的偏好程度依次是:请其他科研技术人员在本企业兼职(48%),购买或委托研制新产品、新项目、新技术(35%),利润分成(20%),参股分利(11%),其他( 8%)①。

从数据统计结果看,在有效样本中,2 405家私营企业把自身的竞争优势定位在产品质量,其他依次为服务(1893家)、核心团队(1205家)、品牌(1091家)、生产规模(934家)。而在竞争薄弱环节,得分最高的五个要素分别为人才队伍(1140家)、价格(898家)、生产规模(802家)、风险管控(784家)、政府支持(753家),各要素之间差异不大。在提升目标上,1662家私营企业认为最需要提升的要素是人才队伍,明显超出其他要素,需要提升的其他要素之间得分差异不大;其他依次为核心技术(916家)、品牌(862家)、核心团队(764家)、政府支持(722家)。通过对比,从整体上看,竞争提升要素与当前竞争优势与劣势要素各有重合。

在技术定位方面,随着企业发展,企业对自身的技术引领评价与自主研发评价均呈现随时间演进而提升的特点。从“5年前”到“目前”再到“5年后”,企业的自我评价基本上每5年提升1个分值左右(表7)。

同时,数据分析发现,不同地区、出资人、行业、经营时间、规模的私营企业在创新与转型升级的投入、成果、定位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

1.企业所在地区②

2017年东部地区私营企业平均研发费用为949万元,高于全国私营企业平均研发费用(674万元),而中部地区(362万元)和西部地区(205万元)则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表8)。从研发费用占2017年营收百分比来看(表9),全国范围内的整体均值为4.93%。其中,西部地区私营企业研发费用占营收百分比均值最高,為9.31%,其次为中部地区(5.04%),东部地区最低(3.91%)。其中,东部地区私营企业平均拥有19项知识产权、14名专职开发人员,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中 部地区私营企业平均拥有11项知识产权、9名专职开发人员,西部地区私营企业平均拥有8项知识产权、4名专职开发人员,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此外,各地区私营企业研发平台拥有量存在一定差异。如表10所示,从私营企业所拥有的研发平台平均拥有比例来看,东部地区国家级平台、跨国研发平台及企业自设平台平均拥有比例均高于中部及西部地区私营企业,而省级平台平均拥有比例低于中部地区,合作共享平台平均拥有比例低于中西部地区。

在技术定位方面,各地区私营企业之间差异较小。西部地区私营企业对技术引领的自我评价略高于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表11)。东部地区私营企业对自主研发的技术来源评价略高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表12)。

市场化水平反映了市场调节和分配资源的能力。一般来说,较高的市场化水平就意味着相关制度保障相对完善、政府干预程度较低以及更丰富的信息和人才流动。私营企业的创新投入与产出受到其所在地区市场化程度的影响,东部地区市场化程度相对较高,市场资源丰富,同时行业竞争相对激烈,能够为企业创新提供一定激励。各地区所拥有的各类资源的差异,影响了企业的创新发展和技术定位。

2.企业主要出资人

对于私营企业来说,企业主要出资人在很大程度上是企业的最重要决策者,其对企业通过创新寻求转型升级的决策过程至关重要,对企业的研发投入、技术定位及成果产出均具有一定影响。以下将主要从企业主要出资人的年龄、受教育程度及政治参与三个维度进行分析。

(1)年龄

我国私营企业主要出资人的年龄集中在36~55岁,约占72.44%。46~55岁占比最大,为41.49%;其次为36--45岁,占30.95%。26~35岁及56~65岁占比接近,分别为13.63%和11.48%,而25岁及以下和66岁及以上占比相对较小,分别为1.07%和1.38%。总体而言,出资人年龄越大,其企业的研发费用越大;而从研发费用占2017年企业营收的百分比来看,出资人年龄和研发费用营收比的关系出现了相反的情况(表13)。

从对年龄的分析上可以看出,研发经费投入、成果产出与研发团队规模,都呈现出企业创新水平随着主要出资人年龄的增加而增长的趋势。一般来说,主要出资人年龄越大的企业,其发展阶段相对成熟,资本相对雄厚,有能力支撑高成本的研发投入和较大规模的研发团队。但是,主要出资人的年龄对企业的创新研发也有一定的负向作用。这主要是因为随着财富积累和企业稳定发展,年龄增长同时会带来主要出资人规避风险倾向和追求稳定心态。年龄对投资风险偏好有负向影响,年龄越大,投资风险偏好越低,进而导致在风险决策中相对保守和僵化,对企业创新的重视程度下降。

(2)受教育程度

从受教育程度来看,全国范围内95.58%的私营企业主要出资人受教育程度在高中/中专及以上水平,仅有4.42%的出资人学历在初中及以下。其次,大专学历出资人占比最高,为33.68%,再次为本科学历(30.74%)。同时,硕士及以上学历占13.88%。

研发投入和研发费用占营收百分比,都呈现出随着企业主要出资人学历水平的增加而提升的状况。这说明企业主要出资人的学历水平对研发的重视程度具有一定影响(表14)。主要出资人作为企业的重要决策者,其学历高低对企业的创新活动具有十分显著的影响。一般来说,学历水平越高的企业家,其对创新的认知更具有优势,拥有更加丰厚的社会资本和与行业相匹配的企业管理知识,更加重视企业的创新行为,更容易做出有效的创新决策。

(3)政治参与

从政治参与的情况来看,在调查样本中,51.25%的企业主要出资人未加入中国共产党或民主党派;其次,约有38.64%的私营企业出资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还有10.11%加入了民主党派(表15)。同时,83.89%的私营企业出资人不是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表16)。

从研发投入来看,主要出资人为中共党员的企业研发费用投入(801万元)明显高于主要出资人为民主党派成员(348万元)和无党派身份①(463万元)的私营企业。但是,研发费用占营收百分比呈现出与费用投入相反的特点,主要出资人为民主党派成员的私营企业最高,为4.82%;其次为无党派身份出资的私营企业(4.12%);主要出资人为中共党员的私营企业研发费用占营收百分比最低(3.50%)。主要出资人为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的私营企业(673万;5.00%),研发费用均值和研发费用占营收百分比都高于主要出资人为非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的私营企业(382万;4.91%)。

从研发成果来看,主要出资人为中共党员的企业所拥有的知识产权数(17个)则明显高于主要出资人为民主党派成员(12个)和无党派身份(12个)的私营企业。同时,主要出资人为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的私营企业所拥有的知识产权数为23个,也高于出资人为非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的私营企业(13个)。

从研发团队来看,主要出资人为中共党员的企业所拥有的研发团队规模最大,均值为14人,而民主党派成员出资人与无党派身份出资人所在私营企业研发队伍分别为平均11人和9人。类似地,与主要出资人为非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的私营企业(10人)相比,主要出资人为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的私营企业研发团队人数更多,约为17人。

从企业所拥有的研发平台比例来看,出资人是否加入中共的影响并不明显。具体来说,主要出资人为中共党员的私营企业在省级平台(16%)、企业自设平台(40%)拥有比例上略高于其他两组;而主要出资人为民主党派成员的私营企业在国家级平台( 5%)、跨国合作平台(2%)及合作共享平台(19%)的平均拥有比例上最高(表19)。但主要出资人为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的私营企业则在五种研发合作平台的平均拥有比例上均高于另一组(表20)。

从对研发合作形式的偏好来看,主要出资人是否中共党员、是否无党派身份对私营企业的合作形式无明显影响,三组分布差异不明显(表21)。同样地,主要出资人为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的私营企业与非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私营企业在研发合作形式的选择上无明显差异(表22)。

而在对企业的技术定位上,无论是技术引领评价还是自主创新评价,均呈现出主要出资人为民主党派成员的私营企业的评分高于主要出资人为中共党员和无党派身份的私营企业(表23 24)。其中,主要出资人为无党派身份的私营企业对自身的技术引领和自主创新评价最低。

主要出资人为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的私营企业,在两项评价分值上,明显高于主要出资人为非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私营企业(表25 26)。

总体来看,企业主要出资人是否中共党员或者民主党派成员,对企业创新活动的影响并不十分明显,但企业主要出资人的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身份对企业创新投入和成果产出的水平均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3.企业所在行业

报告对采集到的样本分行业统计后发现,我国绝大多数私营企业属于制造业,且数量远高于其他行业,为1484家;其次为批发和零售行业,约724家企业。此外,从事农林牧渔、建筑业、信息服务、住宿和餐饮、房地产、租赁和商业服务、其他行业的企业数量差别不大,均在350家左右。从事采矿业的私营企业数量最少,仅为51家;其次为电力、煤气水行业私营企业,为83家。

从研发投入来看(表28),平均值最高的是采矿业,达到了1646万元;其次为制造业,其2017年的研发投入为919万元。研发投入相对较低的行业为居民服务、修理业(43万元)和批发零售业(154万元)及住宿、餐饮业(166万元),它们均属于对技术创新需求相对较低的行业。

在研发投入占营收百分比的比较中,研发投入百分比最高的为信息服务业(14.51%),远远高过其他行业至少6个百分点,其次为科教文卫行业(8.62%)以及制造业(5.37%);采矿业仅为1.32%,处于各行业的最低水平,其次为住宿、餐饮业(1.86%),以及交通运输与仓储业(2.10%)。信息服务业的研发投入占营收比约为采矿业的10倍,这说明各行业在创新研发的积极性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从研发成果来看,制造业遥遥领先,平均拥有30项知识产权,其次为信息服务业(17项)、房地产行业(13项)。而居民服务、修理业企业所拥有的平均知识产权数最低,仅为2项;其次为交通运输、仓储业(3项),金融业(5项)。

从研发团队来看,制造业企业所拥有的平均专职开发人员最多,为22人,其次为电力、煤气水行业企业(17人),信息服务业(13人);研发团队规模最小的为居民服务、修理业(2人),住宿、餐饮业(4人),建筑业(5人)。

从企业对自身的技术定位来看,在技术引领评价上,自我评价和期待较高的为制造业、信息服务业以及科教文卫行业企业;相对较低的为采矿业、交通运输、仓储业和居民服务、修理业。同时,在自主创新评价上,自我评价和期待较高的依然为制造业、信息服务业以及科教文卫行业企业;相对较低的为采矿业、交通运输、仓储业和批发零售业私营企业。

总体上说,不同行业的私营企业由于对技术创新的需求程度不同,在研发投入、成果产出、研发团队规模及未来期待上都呈现出较大的差异。制造业及信息服务业对技术和产品的更新换代需求较高,对企业的创新活动相对更加重视;科教文卫行业本身即与科研、创新相关,相关企业的创新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传统的服务和租赁行业对技术和产品的创新需求并不迫切,其转型升级更多在于管理模式的创新,对创新活动的投入和定位都相对较低。

4.企业上市情况

从上市情况来看,已上市的私营企业数量较少,仅有271家,占7.71%,暂无上市计划的私营企业占82.91%,达2915家;此外有330家企业拟上市,约占9.39%。在己上市私营企业中,占比最高的为新三板上市公司,有145家,占4.12%。其他依次为中小板上市公司,有40家,占1.14%;创业板上市公司36家,占1.02%;主板上市公司35家,占1.00%;境外上市公司15家,占0.43%。在拟上市私营企业中,有302家拟境内上市,占8.59%; 28家拟境外上市,占0.80%。

在研发投入方面,上市公司和拟上市公司明显高于暂无上市计划的公司,后者均值仅为258万元(表29)。同时,境外上市公司的研发费用投入明显高于其他上市公司及拟上市公司,达到8 359万元,高达其他类型企业的2倍以上;其次为中小板上市公司,研发投入为3521万元,同时主板上市公司研发投入为3440万元;在上市公司中,新三板上市公司的研发投入最低,为856万元。在拟上市公司中,拟境内上市公司的研发投入为1027万元,高于拟境外上市公司的511万元。

从研发投入占营收百分比来看,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绝对研发投入在上市公司中不突出,仅为1904万元,但其投入占营收百分比在各類型公司中最高,达到9.77%。与此相近的是中小板上市公司,投入占营收百分比为9.35%。境外上市公司虽然研发投入绝对值较大,但其占营收百分比仅为3.11%。同时,暂无上市计划公司的研发投入占营收百分比为3.46%,在各类型公司之中处于中等偏下水平。

从研发成果来看,中小板上市公司所拥有的知识产权数最高,为78项;其次为主板上市公司(70项)、境外上市公司(60项)。暂无上市计划公司所拥有的知识产权数最低,均值为9项。其余类型公司所拥有的知识产权数均值在30~40项之间。

从研发团队规模来看,境外上市公司所拥有的研发团队规模最大,平均有197人,其次为主板上市公司(117人)、中小板上市公司(55人)。暂无上市计划公司所拥有的专职开发人员最少,仅为6人。

从整体上看,已上市公司的创新发展水平和定位高于其余两者,拟上市公司次之,其次为暂无上市计划的公司。尤其是在研发投入水平方面,上市公司达到了较高均值。上市公司能够有效缓解融资压力,同时分散了创新活动带来的风险,可以将更多资源投入到创新研发活动当中,做出更多有效的创新决策。此外,在上市公司当中,境外上市公司、主板和中小板上市公司在研发资金投入、成果产出与研发队伍建设方面均处于领先地位,但在研发占营收百分比上平均水平相对较低,而创业板上市公司对企业的创新研发活動重视程度最高,体现了潜在的卓越技术创新能力。

5.企业年龄

从企业年龄来看,注册时间在11~15年的私营企业占比最大,为25.86%;其次为企业年龄为16~20年的企业,占22.10%,以及年龄在6~10年的企业,占22. 05%;而注册时间在5年以下的企业有338家,占14. 28%。而占比最小的是企业年龄在25年以上的私营企业,仅占5.20%。

从研发投入来看,企业年龄在25年以上的私营企业在2017年进行的研发投入最高,约为1 236万元,其次为企业年龄在21-- 25年的私营企业,投入为1 101万元;而企业年龄在6~10年的私营企业2017年平均研发投入最少,仅为172万元。除企业年龄在5年以下的私营企业外,其他私营企业的平均研发投入随着企业年龄的增加而提升。企业年龄在5年以下的私营企业,研发投入略高于6~10年的私营企业。

与研发投入变化趋势不同的是,私营企业2017年研发投入占营收百分比大致呈现随注册时间增加而减少的趋势。其中,研发投入占营收百分比最高的是企业年龄在5年以下的私营企业,达到6.18%;其次为企业年龄为6~10年的企业,为4.42%,而注册时间为16~20年和25年以上的企业研发投入占营收百分比相对较低,分别为3.36%和2.94%。

从研发成果来看,基本上呈现出随着注册时间的增加而增长的趋势,企业年龄在10年以下的私营企业所拥有的知识产权数与10年以上的私营企业之间有着较大的差距。

而在研发团队上,也呈现出与研发成果接近的趋势,企业年龄越长的私营企业,其专职开发队伍的规模越大。企业年龄在25年以上的私营企业,专职开发人员数为23人,约为5年以下企业(8人)的3倍。

从整体上看,企业年龄反映出企业对创新活动的投入和产出具有一定的累积性以及周期变化性。年龄较大的私营企业在成果产出、研发团队建设以及研发平台搭建上均具有较大优势,研发费用投入上也相对较多。而注册时间较短的初创企业,研发费用占营收百分比相对较高,这体现出初创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需求更强。

6.企业规模

根据私营企业人数的差异,将私营企业分为6个规模类型。在3948个有效样本中,企业规模在100人及以下的有2362个,约占59.83%;其次为100~200人规模,共653个,占16.54%。总体来看,90.25%的私营企业人数在500人以下,仅有53家私营企业的人数在3000人以上,约占1.34%。

在研发投入方面,非常明显的是,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研发投入呈现指数型的增长,员工人数在3000人以上的私营企业研发投入最高,均值达到9161万元;其次为1000~3000人的私营企业,研发投入为3293万元;规模在100人及以下企业研发投入均值仅为56万元(表31)。可见,不同经营规模的私营企业之间,研发投入呈现出较大差异。

研发投入占营收百分比没有体现出较大的悬殊。其中,经营规模在200~500人的私营企业研发投入占营收百分比最高,为4.41%;其次为100~200人企业,为4.29%; 100人及以下规模企业与1000~3000人规模企业百分比相同,均为3.88%;而经营规模在3000以上私营企业的研发投入占营收百分比为3.67%,仅高于500~1000人规模私营企业的3.58%。

在研发成果方面,各规模类型的企业所拥有的知识产权数随企业经营规模的增大而增加。不同经营规模的私营企业所拥有的知识产权数呈现出较大差异,规模在3000人以上的企业拥有的知识产权数最多,为93个,其次为1000~3000人规模企业,为79个;100人以下规模企业所拥有的知识产权数仅为4个,约为3 000人以上规模企业的二十分之一。

从研发团队来看,研发团队的规模更是与企业规模,即员工人数成紧密相关。3000以上规模私营企业专职开发人员数最多,达到平均136人,而100人及以下规模企业的研发团队规模仅为2人,不同经营规模企业所拥有的专职开发人员数差距较大。

通过对不同规模的私营企业创新研发活动的对比,报告发现经营规模越大的企业,其在创新活动上的经费投入、成果收获以及团队建设水平都相对更高。同时,中型企业呈现出一定的独有特征,即对创新研发活动的重视程度相对最高,对企业的技术引领及自主创新定位的评价和期待也相对较高,这说明中型规模企业具有很强的技术创新潜力和需求。

三、政策建议

通过对第十三次中国私营企业调查数据的分析,报告发现我国私营企业虽在创新和转型升级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同时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1)区域发展不协调,地区间差异过大;(2)核心团队建设不足,缺少人才;(3)企业对研发创新投入强度较弱;(4)缺乏有效的研发合作平台,产出乏力;(5)企业创新资金渠道受限,来源单一。报告认为,新时代私营企业创新与转型升级可采取以下对策:

(一)对创新型小微企业进行有针对性的资金支持

创新型小微企业在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地位逐渐突出,但是许多初创企业正处于企业发展前期,虽对创新研究的投入比例较高,但绝对总量不大。要更好地推动创新型小微企业发展,需要重点解决资金问题。从政策的角度看,国家可以结合企业创新潜力设定指标和等级,专门面向创新型小微企业提供一定发展基金。国家可以降低银行贷款利率或减免创业初期企业税收,给予优惠政策。

(二)推动建设更加多样化的创新研发合作平台

创新研发合作平台对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要通过跨区域、跨行业、跨学科的合作形式建立创新合作联盟。一方面,要通过互联网实现信息的有效整合,打破产业边界,实现企业间资源整合和合作。另一方面,要通过与相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实现高素质人才的贯通流动,将企业的技术和产品创新需求与高校科研活动结合起来。

(三)营造更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保持一定竞争度的市场环境,能够促进企业进行创新研发。要从制度上和政策上解决长期以来存在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偏高问题,减轻私营企业受到的寻租压力,使私营企业将精力转换到市场中来,放在提升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上。政府应当进一步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完善相关法律规定,对侵权行为进行有力打击;建立畅通的反侵权投诉、沟通机制,打消自主创新企业的维权顾虑。

(四)对企业研发活动进行保障激励

创新作为企业的风险性投资行为,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政府需要“保障”和“激励”政策双管齐下,免除企业家做出创新决策的后顾之忧。一方面,应当制定和落实相关政策,为私营企业的部分创新失败兜底,保证创新活动稳定持续进行。另一方面,对取得一定创新成果的企业给予进一步的创新人才输送、创新平台搭建等支持,促进其更深地投入到创新研发活动当中。同时,应在社会上倡导形成鼓励创新活动、包容创新失败、奖励创新成果的整体氛围。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社会科技和文化产业统计司,科学技术部创新发展司,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7 [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7:6.

责任编辑:林华山

作者:何晓斌

第3篇:面向产业转型升级的电机学教学调研与改革

摘 要 本文针对电机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教学技术革新、电机发展、学生就业与教学的脱节等问题,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仿真与多媒体动画、教学实验等方面对学生做调研。结合调研反馈,通过制作学生课件笔记、加强仿真与动画教学演示、实验室开放等方面的课程教学改革。实践证明改革方案方便了学生的课程学习,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得学生对学习电机学课程不再有畏难情绪,又使得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电机学 教学改革 课件笔记 仿真与动画教学 实验教学

Motors Teaching Research and Reform for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QU Wentai, LIU Yihua

(Schoo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Ningbo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Zhejiang University, Ningbo, Zhejiang 315100)

Key words motor teaching; teaching reform; courseware notes; simulation and animation teaching; experimental teaching

0 引言

在当前企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大学教育如何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是摆在我们学校,尤其是地方性学校面前的重大课题。电机学是电气类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对人才培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走访宁波地区多家工业企业,发现企业界非常需要能够掌握现代电机的基础知识,能从工程实际出发,设计电器产品和系统的电机类人才。然而,我校的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并未能满足宁波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主要表现在,虽然经过四年的本专业课程的学习,但学生的知识仍然停留在书本上,缺乏电机学的工程概念,面临电机工程设计问题往往不知从何入手,不知道关键的环节在哪里,难于胜任工程设计任务。这种情况在整个宁波高校的电气工程专业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笔者认为一方面在于我们的教学体系的设计,另一方面在于我们的教学过程,缺乏工程观念的教学和训练。因此,我们需要从教学体系设置和教学过程中如何加强学生的工程观念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上下功夫,进行改进,提出相应的对策。

电机学是学生由微积分、大学物理、电路等理论课程转向专业课程的专业基础课程。其特点为理论性强,抽象概念多,公式推导多,理论计算多,涉及多场耦合。学生普遍反映电机学太过抽象难懂,多数有厌学的心理。

本文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对电机学的教学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例如教学中用电子课件效果;课堂讲授的内容是否引起学生兴趣;学生对学习电机学还有哪些方面的要求;实验室的实验情况等。通过对调查问卷的进一步分析和电机学发展的需要,提出通过制作学生课件笔记、加强仿真动画演示、实验室开放等措施,对电机学课程教学进行改革。

1 问卷调查分析

针对电机学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效果、学生反映等,对学校206名学过电机学的学生做了调研,抽出几个典型问题作出分析,得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电子课件讲课效果调查。由图1所示,通过学生对电子课件的反映,电子课件授课的优点为:信息量大,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信息;通过加入FLASH动画等有吸引力的方式,使得学生注意力集中,更加投入;板书清晰,没有黑板板书的反光现象。存在的问题:讲得太快,学生思维跟不上;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

(2)课程理论联系实际应用情况调查。列出两个调查问题,一个是电机学课程中理论与实际结合紧密程度的调查,如图2所示;第二个是生活中遇到的电机相关问题通过电机学课程的学习是否能得到满意的解决?如图3所示。

由于电机学的理论性和工程性都很强,学生对电机学有一定的排斥心理。图2、图3为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情况做了一些调研,结果表明学生将电学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不强。学生在应用电机学课程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上有很大的问题。这是电机学下一步改革的重点,也是难点。

(3)对实验室的开放时间和条件的调查。对“你觉得学校的实验室开放时间能满足你的需要吗?”和“你觉得实验室的设备满足你的学习需求吗?”两个问题的调查情况。由图4可知,学校的实验室开放时间受到一定的约束,使得很多学生没有能够有足够的实验机会。实验室设备的集成化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但设备的维护不及时也给学生的实验带来了很大的阻碍。在学校的实验设备上,也存在很大的问题,有待于完善。根据对调查问卷的分析可得出在电机学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电子课件讲得过快,缺乏对学生推理能力的培养;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脱节太大;实验室设备损坏以及开发时间不足。针对这些问题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相关探索。

(4)教学方法与学习的方法调研。针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列出了两个问题,多个选项,如图5和图6所示。

2 教学方法的探索,根据调查所了解的问题,制定了相应的教学方法

(1)制作一套学生用的课件笔记,辅助学生学习。课件笔记是针对学生的课件记录,主要是改革以前电子课件的不足。给学生的辅助课件笔记将包含上课用课件的主要内容、基本要求、简单电机的仿真方法、典型例题、考试模拟等。在一定的程度上设计推理部分,给学生提供锻炼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的机会。

(2)进一步加强学生利用仿真软件学习。对于电机学而言,很多的CAD仿真软件可以提供仿真学习。例如:matlab、Ansoft, Proteus等软件能够帮助同学们设计出想要的电路,也可以验证学生的想法,对创新精神的培养具有很大作用。当然也要充分认识到仿真都是在理想情况下进行的,要解决实际的问题还要结合实物的实验。

(3)将书上的内容与实际联系起来。电机学本身是一门基础课,它在生活中应用得非常广泛,例如:电风扇、电动车等。通过这些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让学生对电机学产生一种亲切感,让学生动手搭建出几样简单的实物。通过行之有效的课程设计就可以很好地锻炼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实验室的开放时间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调节。电机实验可采用电机开放式结构,对电机各模块可自(下转第145页)(上接第81页)由组装,以便学生对电机结构、磁路以及运行原理有更深的理解。设备维护要及时,不能影响学生的实验教学。学校给老师和学生配好各种实验设备,给老师和学生更大的自由空间。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验室在时间、空间和内容上实现开放性实验教学。

3 结束语

电机学课程改革已在我校开展多年,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明显良好的效果。学生对电机学的课程改革反映良好。本文针对电机学课程改革,将电机学教学与企业转型升级联系起来,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和适应企业发展需要起到了良好的作用。电机学课程的改革任重而道远,这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改革,才能更加全面有效地做好我们的教育工作,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增光添彩。

论文受到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基于多媒体动画的电机学课程的教学改革”的支持,项目编号:NITKG-201308

参考文献

[1] 王坚.ANSYS软件辅助电机学课程教学的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2(24):58-59.

[2] 王铁军,方芳,饶翔,等.电机学课程改革的技术要点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1(21):187-188.

[3] 乔爽,叶树江,赵莉莉,等.电机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5):118.

[4] 张蕊萍.电机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成功(教育),2009(11):46.

[5] 陈小梅.电机学实践课程改革的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08(9):95-96.

[6] 张建辉,许莹莹.电机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J].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55-58.

作者:屈稳太 刘毅华

第4篇:转型升级调研提纲

在生产经营中存在的和及待解决的问题或建议如下:

1、在税收政策方面是否需要扶持:

由于近年来,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民营企业的销售产销量下降,利润降低,造成一些企业的经济实力不强,,融资渠道不畅,加之劳动力市场不景气,招工难,人工成本上涨,困难较多,属于弱势群体。因此,在不违背市场经济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应给予企业较多的税收优惠,实行轻税政策,促使其更快发展。如提高产品退税率、提高研发费扣除标准、旧设备销售享受优惠政策、特殊行业采购原材料抵扣税率问题等。这些优惠政策都可试行,帮助企业摆脱困境。

2、需要税务部门向地方政府转达建议或意见:

一是政府应该尽快落实兑现对企业的各项奖励措施,如我公司的科技企业创新奖、创税奖、产值奖、2010年的清洁生产奖奖励等等。二是加大对政府部门作风的整顿,转变服务观念,提高服务质量,目前高新区进驻行政办公大楼的部门办事效率很高,服务质量好,但是,还没有进驻的部门或者单位存在办事不主动,不热情、不专业、不及时、不灵活的“五不”现象。希望政府部门大力整顿,切实为企业解难事,办好事,办成事。三是对于优质企业给予优惠地价或减免费用等,解决他们用地难。

广东科茂林产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2013-3-6

第5篇:高桥转型升级调研报告

所谓“转型”就是指通过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实现由传统工业化道路向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全面的转型升级应该包括以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为核心的经济转型,以空间和产业布局优化为核心的城市转型,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转型和以克服经济、城市、社会转型的体制性障碍为核心的体制转型。在四位一体的全面转型当中,经济转型升级处于一个非常基础的地位,而在经济转型升级中,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又处在一个非常核心的地位。

一. 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一)经济总量方面

高桥镇位于桐乡市东南部,地理位置优越。在历代高桥人的辛勤建设下,全镇综合实力迅速壮大,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发展质量明显提升。工业经济由改革开放初期的农产品、初级产品简单加工到形成了以包装、皮革、建筑、轻纺产业为主体的工业结构。201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61亿元,同比增长22%;镇财政可支配收入9075万元,其中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454.8万元,比上年增长30.3%。完成工业增加值9.9亿元,同比增长13%。全年新增规模企业8家,总数达到82家。规模企业全年实现产值55亿元,

同比增长42.8%。6个千万元以上重大生产性项目进展顺利,全镇工业投资总额达到3.7亿元。三次产业比重为12.4∶72∶15.6。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7亿元,比上年增长9.3%。

农业经济发展方面,高桥2010年实现农业总产值2.6亿元,同比增长5%。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组建特色农业基地3个。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3家、示范性专业合作社1家,全年签订订单农业2.6万亩;组建特色农业基地3个,新增土地流转面积600亩。

2006-2010年 高桥地区工农业产值

(二)项目建设方面

全镇深入实施项目带动战略,集中精力抓项目、集中力量上项目。重点引进具有高经济带动效应的项目,着力发展清洁工业、生物电子等新兴产业。全年新增规模企业8家,总数达到82家,其中产值超亿元企业达到11家,规模企业全年实现产值55亿元,同比增长42.8%。6个千万元以上重大生产性项目进展顺利,全镇工业投资总额达到3.7亿元,完成全年计划的105.7%。中肯生物并购项目顺利实施,帝斯曼-中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为我镇第一家联姻“世界500强”的合资企业。推进科技创新,新增科技型企业3家,组建企业技术中心3个,引进各类专业人才161人;启动专利示范镇创建,申请专利65项,授权55项。去年累计引进各类项目10个,引进合同外资1535万美元,实到外资1696万美元,引进市外内资2.9亿元。在谈项目达到25个,其中服务类项目7个,新兴产业类项目16个,投资超亿元项目占到总数的50%以上,项目建设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三)城乡建设方面

按照“人口集聚、土地集中、资源集约”的总体要求,编制了“1+6”村镇布局规划。其中“1”特指新市镇(南日新社区),主要包括迎丰、越丰、范桥、高桥4个集聚点;“6”特指农村型新社区,包括落晚、楼下谷、亭桥、骑塘、漕泾、骑力6个集聚点。2010年累计征收新市镇、新社区土地1018

亩,南日社区、落晚社区2个示范性城乡一体新社区成效初显,亭桥、漕泾、骑力等农村型新社区加快推进,农户集聚任务圆满完成。村庄整治工作深入实施,3个整治提升村、2个省级待整治村顺利通过验收,全面小康农村新社区建设稳步推进,全年共修筑村镇道路18公里,新建改建桥梁9座,城乡发展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二、转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生态资源与环境因素的制约

尽管“十五”期间全镇节能减排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有所成效,但是传统的高污染与高耗能行业的存在仍然会是今后一段时期内制约全镇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因素。加之大批新项目陆续上马,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加大。另外土地这一稀缺资源也是制约我镇今后如何转型的因素。怎样合理流转当前有限的土地资源,并且把土地利用效益最大化是迫切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

(二)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全镇工业总体上仍然是一种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传统工业模式,发展方式并没有实现根本的转变。从科技创新能力来看,在全镇工业企业中,研发投入不足,研发能力弱,科技创新能力不强,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拥有自我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企业不多,关键零部件制造等核心技术掌握的少,综合竞争力不强。

(三)产业结构层次偏低

一是产业整体上层次偏低,产业集中度低,传统产业比重大,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链条短,产业配套能力较弱,产业合作关联度不高,资源利用深度不够,高附加值、深加工的中高端企业少;有不少是处于产业链的低端、甚至是效益低、污染重的企业。二是以资源型、粗放型加工、劳动密集型为主,劳动力占用多,技术层次低,适应市场能力弱,效益不高,缺乏发展后劲,技术操作要求低的如农副产品加工业。多数产品消耗能源、原材料高,生产工艺距环境保护的要求差距大,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较大,产业结构问题比较突出。三是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档次产品等新兴产业和反映现代工业水平产业所占份额很小。这些现状将对于今后的产业转型升级以及增加地区综合竞争力产生负面效应

(四)第三产层次普遍不高

在过去较长一段时间内,把工业的发展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使我区经济的增长,过于依赖工业的推动,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大大超过了第三产业。加之由于各种客观因素造成了我镇第三产发展相对滞后,影响我区经济发展的质量和综合发展能力。而且目前全镇的三产大多数是传统的餐饮、批发零售业等,主要是为居民生活服务的各种行业,而较高层次的为生产服务的金融、保险、信息、咨询、技术、风险投资、现代物流等新兴服务业还不够发达,比重偏低。这不仅影响第三产业的做大做强和优化升级,而且更重要的是

一、二产业缺乏完善的配套服务支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现有企业生产发展需要,也制约投资环境的明显改善。

第6篇:县域经济转型升级调研报告

如何立足比较优势、破解突出矛盾,加快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率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自治区加快“五个基地”建设贡献力量,既是海勃湾区面临的重大课题,又是当前的中心工作。

科学把握并充分发挥资源区位、产业基础等比较优势,是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关键环节

海勃湾区得天独厚的资源区位优势、不断增强的产业基础优势、多年积淀的微观经济主体优势,都是进一步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重要依托。

1.“组合式”资源区位优势突出。自治区整体资源优势明显,但分布不均衡,部分地区资源情况单一,无法形成组合优势。而海勃湾区及周边不但有煤、石灰石、铁、硅等30多种丰富的矿产资源;并且黄河流经全境、海勃湾水利枢纽即将建成蓄水,水力资源极为丰富;

110、109国道、京藏高速和包兰铁路穿城而过,航班直通北京、上海、西安等枢纽城市,实现全市“一刻钟”城际快线、周边“一小时”城市圈,形成了公路、铁路、航空立体式辐射型“区域交通中心”。使得海勃湾区成为自治区为数不多的资源区位“均衡配置”地区之一。

2.产业经济基础优势不断增强。近年来,海勃湾区在推进经济转型中,一方面,坚持延伸升级传统产业和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双轮驱动。初步构建了煤—焦(电)—化工(钢铁、建材)循环精深加工的传统产业发展格局。全区已形成2850万吨洗煤、630万吨焦炭、100万吨钢铁、460万吨水泥、520万重量箱浮法镀膜玻璃产能和15.6亿标方焦炉煤气处理能力,现代煤化工产业初具规模。积极承接和培育新兴产业。成功引进以陕汽新能源车辆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产业,带动近20个上下游配套项目建设,现代装备制造业已经起步。管材、线缆及高档涂料等非资源项目也逐步建成投产。另一方面,进一步繁荣发展第三产业。积极引进了沃尔玛、红星美凯龙等一批大型项目,规划建设了6个专业性物流园项目;金融机构发展到63家,金融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海勃湾区第三产业占到全区经济总量的38%,第三产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市比重分别达到 54.2%、83.1%。

3.微观经济主体优势更具活力。海勃湾区国有集体企业改制完成较早,极大地促进了非公经济的快速发展。目前,非公经济占全区经济总量的比重、在吸纳就业及税收的贡献率方面均达到85%以上,民间投资是拉动投资增长最活跃的新生力量。一批经营管理能力较强的本土企业家、管理人才和熟练的产业工人队伍得以培养,成为深入推动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坚实基础。

海勃湾区在快速发展进步的同时,仍面临着一些突出矛盾。从增长动力看,投资仍处主导地位,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协调性不够;从发展环境看,存在区域竞争趋同化、资源消耗大、环境容量受限等多种潜在障碍;从产业结构看,第三产业发展仍然滞后,集聚要素的区域中心城区作用尚未充分发挥;从产业内部看,传统产业仍处支柱地位,新兴产业刚刚破题。这些矛盾都需要在发展中下大力坚持不懈予以破解。

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建设区域中心城区,实现产城融合科学发展,是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根本所在

面对转型发展的繁重任务,海勃湾区将围绕“推进经济转型和城市转型,建设自治区西部区域中心城区”战略目标,加快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步伐,努力实现新跨越。

1.突出“产业三化”发展思路,进一步做大做强特色产业。首先,巩固提升能源、化工、冶金、建材4大优势传统产业。突出千万吨级煤焦化基地建设,注重科技创新和先进技术应用,力争成为自治区现代煤化工生产示范基地和清洁能源输出基地重要的支撑点。以点带面,努力在“传统产业新型化”道路上取得新进展。其次,以推进现有新兴产业项目达产达效为抓手,力促早日实现“新兴产业规模化”。加强陕汽新能源汽车的产品市场推广等方面工作,着力突破油改汽方面的政策障碍,促其尽快规模化生产;加大对瑞格工贸等陕汽配套项目的扶持,同步推进面向区域优势产业的化工机械等装备制造业,积极融入自治区现代装备制造基地建设中。加快推进光伏镀膜玻璃、逆变器等新能源产业项目及高岭土生产高档填料、粉煤灰制矿物质纤维等新材料项目达产增效,不断扩大新兴产业在工业经济中的比重。通过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双发展、双促进,最终实现“支柱产业多元化”的发展目标。

2.突出“宜商则商”的区域中心城区作用,进一步发展壮大第三产业。严格实行土地分区管理,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大力推进滨河新区建设、旧城区改造提质、棚户区搬迁安置。加强门户交通枢纽功能,完善供热、供电、供气、给排水、防灾减灾等城市基础设施,增强城市承载集聚辐射力。提高公共产品供给数量和质量,为本地和周边居民提供优质公共服务。高标准、高规格完成区医院、中医院的迁移新建项目,力促医技水平提质升级。以大型三产项目建设为抓手,全面、适度、优质繁荣壮大第三产业。加快推进维多利财富广场等项目建设,积极引进苏宁电器等知名连锁品牌及万达等国内商业地产龙头企业;超前谋划物流产业布局,加快城区南部煤炭、北部冷链和空港物流项目建设,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全力打造区域性生活性物流和生产性物流集散地和交易中心。壮大金融行业,实现融资多元,加快建设区域金融服务中心。抓住乌海湖蓄水契机,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业,切实将城市文化优势转化为现实产业优势。充分用好中国书法城、赏石城和“乌海湖”等特色“名片”,推动书画奇石等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积极引进大型旅游集团,加快环山环湖、黄河景观带基础设施和旅游资源开发,形成山水相依、绿洲沙漠相伴,黄河文化、草原文化多元集聚的特色旅游观光基地(景区)。通过建成辐射周边的区域中心城区,推进第三产业繁荣发展,增强消费对区域经济的拉动作用,实现县域经济增长由单一依赖投资向多元化内生性增长方式转变。

统筹协调推进经济转型和生态文明,实现人民富裕、社会和谐,是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中心任务

1.正确处理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实现美丽与发展双赢。抓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一根本,努力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靠二产拉动向依靠三次产业协同带动转变,不断提高非资源型产业比重,降低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度;强化循环经济建设这一抓手,大力推进资源产业延链升级,提升循环发展利用水平,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和节能降耗的双重效果;加强环境综合治理这一手段,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突出抓好煤矸石、粉煤灰等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实现变废为宝、以用促治,继续实施大气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加大污水、固体废物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着力提高达标排放水平;大力推进生态建设这一重点,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为目标,以沿路、沿山、沿河绿化带为主体,以乌海湖纽建成蓄水为契机,加大绕城水系和生态绿化建设力度,切实提高森林覆盖率和绿化覆盖率。

2.坚持富民优先,始终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实施惠民政策和惠民工程,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和方向,把更多的财力用在群众直接受惠受益的项目上。积极推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不断扩大第三产业和中小微企业的就业容量,优先解决库区、农区转移居民就业问题,千方百计促进居民就业增收。进一步扩大提高养老、医疗等“五险”覆盖面和保障水平。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大采煤沉陷区和棚户区居民搬迁安置力度,真正让搬迁居民搬的出、住的稳。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拓宽救助渠道和领域,让更多困难群众得到全方位、经常性救助。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政府权力和管理重心下移,提高基层社会管理服务能力。加快数字城管建设,不断提升社会管理水平。扎实推进“平安海勃湾”建设,全力实现社会和谐稳定。

第7篇:关于我县经济转型升级的调研报告

*县发展和改革局

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环境正在发生一系列转折性的重大变化,*县经济发展也遇到了新的挑战,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性、紧迫性更加突显。转型升级是经济规律使然,也是*县经济发展阶段变化的内在要求和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现实需要。我们根据县委、县政府的统一安排,就推进我县产业结构和经济转型升级问题开展了专题调研。

一、 现状及问题

县十四次党代会以来,县委、县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冲刺“陕西十强县”的奋斗目标,不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全县经济社会呈现出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2010年实现生产总值80.17亿元,增长21.3%;全县三次产业结构由24.8∶40.2∶35提升为12.2∶70.6∶17.2;财政总收入15.6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09亿元,剔除两权价款收入,同口径比较,分别增长48.2%和40.1%;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6.6亿元,增长31.7%;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63亿元,增长20.2%;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15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121元,分别增长18.2%和24.8%。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位次继续前移,县域综合实力大幅跃升,顺利跨入“陕西十强县”行列。

工业主导地位更加突出。坚持“工业强县”战略不动摇,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工业经济成为“强县富民”的擎天之柱。园区建设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基本建成,被确定为全省重点科技产业园区和重点建设工业集中区;煤炭、煤化工、建材、农产品加工园区启动实施,工业经济发展的集聚效应初步彰显。煤炭产能迅速扩张。大佛寺煤矿、官牌工业广场全面建成投产,蒋家河煤矿投入试运营,下沟、水帘洞等煤矿技改工程基本结束,煤炭产量五年翻了两番,2010年突破2000万吨。资源转化开发明显加快。2×20万千瓦煤矸石电厂、120万吨粉煤灰综合利用、大佛寺煤矿瓦斯发电、轻型墙体材料生产线等项目相继建成投产,180万吨煤制甲醇、30万吨GM甲醇改性汽柴油、小庄煤矿、雅店煤矿等大型工业项目稳步推进,油母页岩综合开发项目启动实施,新型能化工业的发展基础更加牢固。2010年,全县规模工业企业发展到18户,其中产值过亿元企业8户;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100亿元大关,达到100.14亿元,其中规模工业产值98.14亿元,均较“十五”末翻了三番,工业对GDP的贡献份额达到67%。

农业产业稳步发展。坚持以新农村建设为抓手,认真落实强农惠农的一揽子措施,全县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0 年,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17亿元,首次突破15亿元大关。粮食生产更加稳固。2010年,粮食播种面积43.37万亩,总产13.97万吨,较上年增长15.6%,粮食生产连续七年实现了丰收增产。果业生产迅猛发展。全县果园面积52万亩,其中水果35万亩,干杂果17万亩(苹果32万亩,梨2.5万亩,柿子13万亩,枣1.9万亩,核桃2.1万亩)。2010年实现果品总产41.5万吨,产值9.5亿元。畜牧生产稳步推进。累计发展养殖专业村25个,建成养殖小区16个,韩家、车家庄牛羊设施养殖、底店、水口土鸡生态养殖、北极塬生猪生产、新民、龙高塬肉兔生产、太峪、香庙肉牛饲养五大养殖板块初步形成,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2010年,全县畜禽饲养总量190万头(只),存栏66.4万头(只),出栏123.6万头(只)。肉类总产6468吨,禽蛋产量4100吨,奶类产量6300吨,实现畜牧业产值1.4亿元,较上年增长10.2%。设施农业亮点纷呈。全县累计建成现代化育苗点2个,设施大棚4530亩,配套建成灌溉机井14口,沼气池1500口,示范推广洋香瓜,樱桃蕃茄,“福运来”、“黑美人”西瓜,鸡腿菇、双胞菇等20多个新优品种,培育形成了西红柿、黄瓜、西葫芦、香菇、礼品西瓜、*州枣等6个骨干品牌,申报注册了 “花果山”牌大棚礼品西瓜、“公刘”牌大棚蘑菇、“*州”牌大棚韭菜等3个商标。2010年,全县果蔬总产5300吨,收入6000万元,棚均收入1.8万元,最高的达3.2万元,与种植大田作物相比,效益提高了20多倍。一村一品不断壮大。全县建成义门镇高渠村大棚西瓜、永乐镇湫沟村粮食贩运、车家庄乡枣林村金银花种植等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16个,县级一村一品推进村51个。园区农业起步良好。*县农产品加工工业园区建设项目,园区规划已通过评审。启动了*县现代农业观光园区建设项目,园区设计规划已经完成,其他工作正在有序进行。*县龙高镇循环农业示范园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大棚300亩。合作组织持续壮大。目前,全县拥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7个,注册资本1200万元,会员人数1.02万人。龙头企业实力增强。2010年,全县累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37家,年可加工销售农产品20万吨,实现产值2.5亿元。

第三产业发展领域不断拓宽。坚持以旅游活三产,大力实施景区开发建设工程,旅游业成为县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成功举办了首届“大佛旅游节”和两届“柿子节”,组建了豳风旅行社,开辟了五条旅游线路,实施了侍郎湖、公刘教稼苑两大景区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程家川古民居恢复重建、大佛寺石窟外围环境保护、鬼蛇山大峡谷漂流、林家堡民俗村建设等旅游开发工程,全县旅游业发展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10年,全县接待游客12万人(次),实现旅游业综合收入3800万元,分别是“十五”末的4倍和4.8倍。以旅游业为引领,大力发展商贸、餐饮、运输、房地产开发等第三产业。大力推进了商贸服务业民生工程,突出抓好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双百市场、农贸市场改造提升、新网工程等商贸服务业民生工程;推进现代流通市场体系建设,并始终把发展流通服务业和促进消费放在突出位置,积极引导建立适合农村消费特点的生产和流通体系。截至目前,全县拥有各类商业网点约8870个,全县商贸流通增加值已由的6.89亿元提高到13.63亿元,增长49.45%,占三产比重从相对弱势的状态提高到2010年的17.23%。商贸服务业城区个体业户数由06年末的3127户增加到10年末的4232户;就业人数由06年末的11205人增加到10年末的25610人。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7家,从业人员380人,销售总额13.33亿元。全县拥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14个,商品成交总额达到6.89亿元2010年,全县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13.81亿元,较“十五”末翻了一番,县域经济发展活力显著增强。

总体上看,县十四次党代会以来年全县国民经济运行较好,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但是,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县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

一是产业结构有待优化,发展方式仍然粗放。2010年全县三大产业比例为12.2∶70.6∶17.2,第三产业的比例偏低,经济发展过于倚重第二产业,表明我县产业结构尚处于由工业化的初级向中级过渡阶段,产业结构整体水平相对落后。同时,“高投入”仍是我县经济发展的主要依赖,靠拼土地、拼劳力、拼投资的发展方式,土地、水电等资源要素的制约越来越明显,这些都说明我县经济发展方式还只停留在传统粗放的模式上。

二是工业结构层次较低,发展后劲明显不足。我县工业经济增长主要依赖外延投入扩张,工业企业生产管理以粗放型为主,技术水平比较落后,企业技改投入资金严重不足,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严重滞后;工业产品结构存在较为严重的初级化问题,工业产品以中初级产品和初加工产品为主,缺乏带动产业升级的名优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工业产业结构体系薄弱,支柱产业单一,新的优势产业尚未形成规模,工业生产缺乏新的增长点。工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依然落后,全县规模上企业只有18家,缺乏一定数量的上规模、上档次的大中型行业骨干龙头企业作支撑。同时,企业生产孤立,关联度不高,难以形成产业链,无法带动相关产业。

三是农业经济仍显薄弱,效益农业水平不高。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仍不足,抗灾能力不强。由于城镇建设和工业开发等原因,农村耕地面积大量减少,农业发展的资源约束进一步强化。农业结构调整起点不高,幅度不大,传统品种多,精品、名品少;农产品加工业多为原始或粗加工产品,精深加工的产品少。农业内部五业之间的结构比例关系不尽合理,特别是林业产值和效益严重偏低,与我县林业资源丰富的优势严重不相称。传统农民的意识和素质偏低,农村劳动力结构不合理,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的发展步伐,整体水平发展不高,农民收入增幅不大。

四是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内部结构不合理。我县第三产业由于缺乏强有力的支撑,发展很不稳定,与迅速发展的第二产业相比明显滞后。2010年我县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为17.2%,增加值增长16.9%,比GDP增幅低4.4个百分点,而同期第二产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了70.6%,两者对比第三产业低了53.4个百分点。从内部结构来分析,第三产业仍以传统的商业、服务业为主。金融保险、信息科技、中介咨询等新兴第三产业发展不足。旅游业未找准突破口,旅游景点小而分散,欠缺起到龙头带动作用的旅游品牌。房地产业受中心城区土地减少因素制约,可开发的土地有限,发展空间狭窄。仓储运输业发展缓慢,现代流通体系的建立滞后,流通业整体发展水平落后。

五是产业规划不科学,区域发展不协调。我县目前尚没有一个科学可行的区域产业分工规划,各镇产业结构雷同现象仍较突出。各镇的经济发展模式趋同,在结合各镇实际,大力发展各自的特色经济、培育特色产业、开发特色产品方面力度不足、方向不明确,镇间的经济互补不足,削弱了镇间的经济联系,不能发挥比较优势,镇间的经济发展因而欠缺足够的聚合力。

二、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 “十二五”时期,是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强县”的关键时期。

(一)确立战略方向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发展壮大五大优势主导产业,培育五大潜力产业;努力构建“一核一带五区”的空间布局结构,建设五大工业园区、五大农业科技园区、十大专业化生产基地和六个物流配送中心、一个综合物流园区,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任务,坚持实现“强二进三”的产业定位,通过优化城市环境承载移入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通过发展高端产业集聚高素质人才,通过集聚高素质人才推动城市和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城市、产业和人才三者良性互动,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明确主要任务、路径和目标

1、主要任务

坚持重点突破、整体推进,产业升级和城市升级相结合,巩固第一产业,提升第二产业,做大第三产业,把我县建设成为西部经济强县。

2、主要路径

(1)坚持招商引资不动摇。坚持抓招商引资,引进国内外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大、优、强、精项目,是实现我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最主要路径。我们要抓住国内外产业转移的契机,组织专业团队,主攻国内外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企业,注重引强、引优、引大、引精。争取引进一批规模大、技术含量高、带动力大的产业经济项目,通过择优扶强,带动相关产业加快发展,加速产业集聚和产业链延伸,形成产业集群。 (2)整合资源实现转型升级。一是扶持优质企业就地转型升级,引导加工贸易企业把产业链由单纯加工向设计、研发、品牌、营销、服务等内容延伸。二是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引进和设立研发机构,鼓励企业创立自有品牌,扩大内销份额。三是鼓励企业应用先进设备和技术,提高生产自动化程度。四是对部分工业企业实施“退二进三”,加快制造业企业的专业剥离,培育和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五是采取多种措施引导高污染、高消耗、低效益、低附加值的企业或其生产环节有序转移,以腾出土地资源或厂房,引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3)抓好节能降耗发展低碳经济。抓好资源节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围绕重点行业和企业,加强节能降耗技术改造,严格限制并强制淘汰一批能耗高、污染重、技术落后的工艺和产品。提高环境准入门槛,加强对重污染行业的环保监管,执行更加严格的环保和排放标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综合利用。

(4)推进工业园区建设。由过去偏重招商引资、土地征用、企业落地转向突出培育主导产业、重点企业,形成产业集聚和产业链,完善产业配套设施,注重投资强度和产出率,提高产业园区经济和社会效益。

(三)明确具体目标

1、经济总量明显扩大。到2015年,全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8%以上,2015年全县GDP达到220亿元,人均57500元以上;财政总收入达到50亿元,年均增长26.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10亿元,年均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0亿元,年均增长27.7%;工业增加值达到170亿元,年均增长23%,非公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38000元、12000元,年均分别增长15.9%和18.6%以上。

2、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十二五”期间,我县三次产业比重逐步调整为8:72:20。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每年有所上升并且增长幅度超过二产,力争使现代服务业成为第三产业的主体。大力发展新兴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占整个第三产业的比重超过50%。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占规模企业产值的比重达40%以上,传统优势产业优化提升取得重大突破。

3、企业规模明显优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技术水平不断向高新阶段发展,形成一批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具有一定研发能力、竞争力强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规模以上企业数量明显增加,培育一批销售收入上50亿元至100亿元的企业。

4、资源配置明显优化。土地供应指标等有限资源首先向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和产业集聚区倾斜。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形成资源节约型、清洁生产型和生态环保型的产业产品结构,资源能源消耗明显降低,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5、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到2015年,研究发展经费占GDP达到3%,科技支出占财政预算支出达到1.5%,企业研究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比例一般企业、大中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分别达到2%、3%、5%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额达到50%以上。基本建立覆盖县乡村企四级的全民性科技活动网络体系,覆盖率达到90%以上,开展活动率、受训群众分别达到100%、50%以上。

(四)把握工作原则

一是坚持调整和稳定相结合。按照“标本兼治、保稳促调”的工作方针,既立足当前,落实“治标”之举,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又着眼长远,实施“治本”之策,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注意好利用原有产业的优势,实现转型升级。

二是坚持退出与引进相结合。加大存量调整力度,坚持每年淘汰一批属于落后产能的企业,加快提升传统特色产业,努力实现传统产业高新化;充分发挥传统产业在发展高新产业中的基础性作用,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增量优化带动存量调整。

三是坚持内源与外源相结合。通过“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大力培育扶持现有重点企业做大做强,不断扩大国内市场占有率。同时,鼓励有条件企业走出国门,发展产业加工基地和服务外包,不断调整外贸出口产品结构,进一步提高高新技术产品在外贸出口产品中的比重。

四是坚持市场导向与政府推动相结合。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强化产业政策导向,发挥政府在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中的统筹协调作用,增强经济发展内在活力。

三、对策及建议

从一定意义上说,现代化过程就是在科技进步的推动下,经济不断发展、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升级的过程。党的十七大报告针对我国经济结构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作出了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部署,为我们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指明了方向。形成现代产业体系,需要从多个方面采取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是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巩固第一产业,提升第二产业,做大第三产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县应着力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优化发展方式,加快做大做强工业经济。工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龙头。因此,加快构建我县现代产业体系,必须突出抓好工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要按照要按照资源精深加工、产业综合发展、走低碳循环道路的要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战略性升级。一是加快工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加大国有停产企业企改步伐,盘活停产企业闲置的土地、设备等资产,形成新的生产力;加快发展非公经济,催生培育一批中小企业群体,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形成多元结构并存的工业经济体系。按照国家对资源开发重点的战略调整,有序推进资源行业“大整合”,不断提高行业的竞争力,提升工业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同时,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提高资源利用率,走 “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的路子。二是重点做大做强煤电、煤化工、建筑材料、特色农业深加工产业、商贸物流五大优势主导产业。积极培育陶瓷、新能源、机械制造、文化旅游产品、环保五大潜力产业,构建以能源化工为主、非能源产业和服务业占有重要地位的现代综合产业体系,进一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综合竞争能力。三是加强工业园区建设。按照“工业发展园区化、园区发展产业化、产业发展集群化”的发展思路,以循环经济工业园区为基础,合理优化园区布局,规划一些品位较高、功能较全、后发效应较长、发展空间较大的特色园区,促进区域生产要素有序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继续抓好循环经济工业园区、新民塬煤化工工业园区、城西煤炭工业园区、南玉子食品工业园区和炭店陶瓷工业园区等五大工业园区建设。到2015年,五大工业园区累计开发面积达到2000公顷,入园企业达到60家以上,总产值达到400亿元,税金16.8亿元,安排劳动力就业4万人以上。四是打造“五个板块”,即:煤炭生产板块、煤化工板块、煤层气开发利用板块、煤矸石发电板块、煤建材板块。五是延伸“七大链条”。以原煤生产变精煤加工和煤炭深加工,形成煤炭工业产业链。以煤炭转化为电能、电能转化为铝冶炼,配套建设煤炭机械制造、加工、锻造等,形成煤、电、铝及铝制品和机械加工产业链。以洁净煤深加工、油母页岩开发为基础,形成煤气化、液化、精细化工、成品油加工工业产业链。加大报废矿区残煤开发利用,对井下残煤进行气化、液化深加工,提高资源利用率,形成能源再生利用工业产业链。开发陶瓷粘土、综合利用粉煤灰、煤矸石生产陶瓷制品、电磁材料、水泥和墙地砖等建筑材料,形成建材工业产业链。大力发展养殖业、饲料加工业,促进肉、蛋、奶全面发展,壮大印刷包装业,形成畜牧养殖,肉食品深加工、贮藏、精包装、出口、外销的食品工业产业链。巩固浓缩果汁,发展果脯、果醋、果品饮料等果品深加工,形成系列果品深加工产业链。

(二)推进商旅并举,繁荣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服务业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特征,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要方向,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标志。今后,我县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要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摆到一个更为重要的位置。

一是重点发展生产性现代服务业。要着重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优先发展现代物流业。着力发展科技研发服务。以地方支柱产业龙头企业为依托构建科技创新平台,以自主创新为内在动力,培育扶持高端服务产业。积极发展金融服务业。要重点加强金融机构和业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各类金融机构,鼓励发展各类股权投资企业,积极拓展各类金融业务,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积极推荐政银企贷款贴息和企业贷款贴息专项资金项目。继续为企业融通资金提供有效服务。加快中介与专业服务业的发展。大力鼓励、规范发展会计和审计咨询、资产评估、工程咨询、科技咨询、管理咨询、法律咨询、市场调查等行业,促进与代理(专利)、代办、经纪、拍卖等商品市场中介服务协同发展;大力支持发展环境保护、技术推广和科技交流服务以及其它技术服务。提升职业就业培训服务业。按照“需求定向,企业主导,行业参与,条块结合,政府帮助,政策支持”的方针,积极开展职业教育培训工作。对于支柱性产业要在企业参与之下建立服务平台,打各产业产业培训基地。按照“物流快捷化、管理智能化”的发展要求,依托过境铁路和高等级公路,围绕煤炭、化工、烟草、果品及配套产业,规划布局建设 “六个”物流配送中心、“一个”综合物流园区。即生产资料配送、农产品加工配送、日用品、建材、汽车及配件、废旧物资回收六个物流配送中心和一个集农业物流、工业物流、商贸物流为一体的综合物流核心园区。

二是突出发展旅游经济。应以建设“旅游名县”为目标,树立“大旅游”观念,开发一批有代表性的旅游景点,着力打造*县文化旅游品牌,把*县建成集旅游、观光、休闲、渡假于一体,“吃、住、行、游、购、娱”六大功能配套的旅游城市。科学规划境内旅游线路,使旅游景点连成线、扭成串、形成链。围绕把*县融入关中—天水经济区“一轴一环三走廊”和“西安一小时经济圈”的奋斗目标,坚持“资源开发、内涵挖掘、文化策划、品牌打造、设施配套、宣传促销、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开发旅游资源,打造以大佛寺为龙头,以花果山、开元寺塔、为一线的川道盛唐旅游线路;以程家川、龟蛇山、公刘教稼苑为一线的古豳文化旅游线路;以紫薇生态公园、侍郎湖为一线的生态旅游线路;以开元广场、豳风苑、县城新区、泾河防洪大堤为一线的城市夜景旅游线路。积极开发特色旅游产品。挖掘*县旅游文化,开发研制具有地方特色、能吸引游客的旅游小商品、工艺品、纪念品,切实加强旅游商品销售工作,全县有条件的企业,也可根据企业特色,积极开发旅游商品,在旅游品发展上做文章;挖掘饮食文化,推出*县风味小吃宴,建设“旅游文化一条街”、“饮食一条街”,形成旅游商品购物中心,宣传我县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通过增加旅游购物收入,延长旅游产业链条,提高我县旅游业的综合效应,增强旅游吸引力。

(三)以效益为中心,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农业丰则基础强”,效益农业是现代产业本系的重要支撑。因此,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要坚持以效益为中心,大力抓好农业生产,努力实现农业大增效,农民大增收,促进农村经济加快发展。应按照 “调优、调特、调名、调强”的思路和“依托市场,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规模发展”的原则,结合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的实施,着力建立“三区一带一中心”的农业产业格局,全力打造5个科技园区,强势推进十大基地建设。 “三区一带一中心”:即北塬农业综合区和南塬粮畜综合生产区、山坡柿草综合生产区。北塬农业综合区包括北极和新民两大塬区,重点发展粮食、优质苹果、烟叶、中药材、农产品加工;南塬粮畜生产区包括南部塬区和龙高、香庙塬区,重点发展粮油、养殖、优质苹果、优质小杂粮、食用菌;山坡柿草综合产业区,主要包括泾河、水帘河、太峪河、四郎河、红岩河流域的山坡村庄,重点发展柿子、核桃、大枣、鲜杂果、牧草。“一带”即川道设施农业生产带。包括泾河、红岩河和太峪河川道,重点发展大棚礼品西瓜、蔬菜、晋枣和酥梨、柿子。 “一中心”即以县城城区、城区周边村、产业园区和各乡镇为中心,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庄园经济、农家乐和设施农业。

“五个科技园区”。一是设施农业园区。以泾河川道沿线为重点,积极发展高效设施生态农业,实现泾河川道设施大棚全覆盖。二是大棚蘑菇生产园区。以龙高塬区大棚蘑菇生产为重点,示范推广大棚蘑菇标准化生产技术,不断提高蘑菇生产的经济效益。三是优质烤烟生产园区。以永乐塬区优质烤烟生产为重点,推进现代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小麦良种生产繁育生产园区。以底店、水口塬区小麦良种生产繁育生产为重点,配套推广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新技术。五是川道农业综合开发园区。以小章镇哈家店、炭店乡林家堡、虎家湾七星台、太峪河川道农业综合开发为重点,大力发展庄园经济、观光农业。同时,狠抓园区水、路、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示范效果,真正把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成为推动全县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动力源。

“十大基地建设”。一是建设38万亩优质水果(其中苹果32万亩,梨6万亩)生产基地,优果率达到85%,早、中熟品种发展到25%,加工型品种达到15%;二是建设20万亩干杂果生产基地。其中:柿子发展到13万亩,大枣发展到2.5万亩,核桃发展到4.5万亩;三是建设10万亩优质粮油生产基地。即以韩家乡、底店乡为重点的5万亩优质小杂粮基地和以香庙乡、南塬乡镇为重点的5万亩“双低”(低硫甙、低芥酸)油菜基地;四是以泾河川道沿线为重点,建设1万亩设施瓜果蔬菜生产基地;五是以新民镇、龙高镇为重点,建设100万只家兔生产基地;六是以韩家乡为重点,建设10万只肉羊生产基地;七是建设城关、龙高、炭店、底店4个乡镇农家乐示范基地;八是建设永乐、香庙、龙高3个劳动力培训转移示范基地;九是以车家庄乡为重点,建设1万亩金银花种植基地;十是以永乐、城关为重点,建设1万亩绿化苗木繁育和花卉生产基地。

二0一一年九月二十日

第8篇:关于我省产业转型升级的调研报告

今年3月—5月间,省企业联合会围绕产业转型升级,组织省、市、县企联上下联动开展调研活动,每市调研的企业10—30家不等。省企业联合会负责人率队重点调研了滁州市和池州市的部分企业。在调研全部结束后,5月下旬,在宿州市召开省、市企联会长联谊会,专题交流调研情况。现将这次调研成果梳理汇总如下:

一、我省产业转型升级主要做法及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我省产业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酝酿着新的机遇。很多企业界的同志认为,危机是落后生产力之“危”,是先进生产力之“机”;是传统发展模式之“危”,是科学发展模式之“机”。大家主动应对,积极进取,在产业转型升级中谋取新局,创造了许多好的做法和经验。

一是产业门类由“多”到“特”,在培育主导产业中做优做强

大家在实践中体会到,一个市、一个县,产业门类不能求多求全,十个指头伸开,什么也抓不住。各市突出地方特色和优势产业,培育主导产业,引导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

蚌埠市培育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精细化工和硅基新材料四大主导产业,去年产值达到近千亿。四大主导产业中有多个产品规模位居国际国内领先地位,在电子信息方面,大富机电年产35万套微波射频器件,全球领先;41所电子年产7000台套孵化装备,国内市场占70%以上;双环电子年产3.5亿只绕线电阻器,占国内市场20%以上。

芜湖市积极围绕奇瑞汽车,重点培育汽车及装备制造业。突出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汽车、基础装备及关键基础件、农业装备、物流设备及工程机械、节能环保装备、航空及配套设备、船舶及配套设备等八个领域,努力培育打造5000亿的首位产业。

马鞍山通过结构调整和机制创新,促进产业升级和城市转型,实现了从钢铁一业独大,向多元支撑转变。钢铁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的比重不断下降,由2007年的62.7%下降到2012年的30%;非钢产业不断壮大,非钢产业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07年的36%提高到2012年的54%,提升了18个百分点。

亳州市一方面继续引导酒和中药材产业向品牌化发展,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形成了包括煤化工、农产品加工、煤炭、超硬材料等在类的八大产业集群。

池州市结合生态优势和市情特点,以电子信息产业为突破口,集中力量重点培育,使其成为支柱型的主导产业。

二是产业布局由“散”到“聚”,在发展产业集群中形成竞争优势

目前,我省产业集聚效益逐步显现,已成为加速产业转型升级的有力支撑。

合肥已成为中国家电整机产业整合、转移中心和中国家电产业的重要制造基地。2012年,家电产量继2011年之后,再次蝉联全国三大家电基地(合肥、顺德、青岛)第一,并拥有了全国25%的市场份额。全国每四台白色家电中,就有一台产自合肥,冰箱产量占全国1/

3、洗衣机占全国1/4。

滁州市形成以博西华为代表的家电集群,以煤化盐化一体化为代表的盐化工产业集群,以德力为龙头的硅产业集群。该市正在加紧培育这三大产业,使其成为千亿元产业。

宿州市以打造中部地区制鞋产业集群为目标,本着“整体承接—产城一体—三化统筹”的发展理念,全力打造鞋业加工制造、商贸物流、研发创新、教育培训、会展旅游五位一体的中国现代制鞋产业城。短短的几年时间,共引进百丽、东艺、康奈、意尔康、鸿星尔克等一批知名制鞋及配套企业。宿州华夏集团过去一直是传统的零售业,近些年致力于向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既增进了企业的竞争力,又增强了为社会服务的功能。

宣城市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在主城东部片区布局为综合性现代物流中心,依托区位优势和交通条件,逐步建成城东综合物流园区,城北货运仓储园区,城西专业物流园区等三大物流集聚区。目前全市拥有物流企业300余家,现代物流业渐显雏形。

三是加工链条由短变长,在延伸产业链中提高附加值

全省各地都注重产业链向“两端”延伸,提升产业层次和市场核心竞争力。

以滁州市为代表的农副产品深加工已由初级农产品向农副产品深加工延伸,已逐步形成一条“农业生产——农产品——食品加工——流通——市场”的完整产业链,成为拉动就业、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振兴、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突破口。预计到 “十二五”末,全市农产品加工产值将达500亿元。

蚌埠市依托玻璃设计院、晟光科技等骨干企业发展新型显示产品,目前已形成自上游超薄电子显示玻璃生产—中游ITO导电膜玻璃制造—下游电容式触摸屏生产—手机、平板电脑、电子图书等终端应用产品较全的产业链条。

淮南市围绕培育打造100亿淮化,100亿煤化工、100亿煤制天然气、30亿德邦,加快淮化多孔硝铵、乙二醇、中安煤化甲醇转烯烃、国投煤制天然气、德邦100万吨纯碱项目建设;围绕打造200亿元的煤机基地,加快凯盛重工、舜立机械开发区生产基地建设;加快引进发展新能源汽车及零配件、延伸汽车产业链,重点支持陕汽形成5万辆专用车生产能力,打造200亿汽车及零配件生产基地。这些补链延链项目的实施,实现了链条的上下延伸、左右配套,非煤产业的支撑能力增强,结构得到优化。

安庆市的华茂集团,与国外知名企业合作,逐步将华茂国际工业城打造成全球中高档面料中心,形成竞争优势。环新集团向发动机动力总成系统和配气系统覆盖,实现了模块化生产供货,为企业带来了效益,为客户减少了成本,也降低了质量风险。曙光化工集团紧跟国际同行业的技术动态,在实施投资58亿元的曙光化工园中,提升装置水平和科技含量,逐步形成以精细化工产品为龙头,综合利用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

阜阳市昊源集团,以化肥转型升级为契机,进行产品升级结构调整,不断延伸产业链,大力发展高附加值下游产品。借助阜阳煤基新材料产业园,实施化工新材料系列产品项目,将新增销售收入180亿元、利润16.7亿元。

四是环境由“黑”变“绿”,在推进生态文明中谋求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我省通过加强对地区生态环保指标的考核监察,对污染项目进行“限批”、“一票否决”等,倒逼企业不断调整产品结构,淘汰落后产能,初步实现了由“黑色印象”向“绿色主题”的转变。

合肥市坚持把节能降耗作为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一是不断完善工业节能激励政策,出台了支持循环经济、鼓励资源综合利用、支持节能技改和节能产品推广应用等财政资金奖补政策。二是加强对重点项目的监管和调度,涌现了皖维生产用能系统集成、大江水泥预热发电等一批具有标志性的节能工程和项目。三是强化资源综合利用,通过余热余压利用、中水回收、生产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等方式,强化对尾矿、工业“三废”等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四是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完成了116户24门以下轮窑和10户造纸企业24条生产线破坏性拆除。

黄山市循环经济园区促进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该市对歙县的33家精细化工企业关停并转24户,对另9户企业按照“搬迁、集聚、升级、循环”的要求,统一进入循环经济园区,实行集中供热、集中治污、集中脱盐,推动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

铜陵市圣奥化学科技公司处于铜陵循环经济工业园,发挥与相邻企业的原料互补优势,提高产业链条耦合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仅一年就替代燃煤18000吨,节约资金840万元,节电270万度,同时也为相邻企业创收1400余万元。今年,又在专家指导下,利用变压吸附技术,从焦炉煤气中提取氢气作为橡胶防老剂的原材料,将剩下的一氧化碳和甲烷作为清洁燃料供锅炉和载热体加热使用,不仅挖潜了原料的使用价值,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实现了全过程的清洁生产,保护了大气环境。

五是手段由拙变巧,在“两化融合”中实现流程再造

在转型升级过程中,无论是传统产业还是新兴的产业,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的高度融合。

合肥市于2011年成功获得“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称号。以此为契机,逐步探索走出一条“点上抓企业示范、线上抓产业联动、块上抓区域集聚、面上抓环境优化”的两化深度融合之路。一是区域层面,以桃花工业园示范园区为典型,鼓励工业园区实施重点产业、企业和项目示范;二是行业层面,以江淮汽车等20家省、市示范企业为龙头,加强产业链信息化联动发展,培育典型,树立标杆;三是企业层面,以京东方制造执行系统等69个市级示范项目为重点,鼓励骨干企业积极采用业务流程重组、企业资源管理等信息技术。去年,合肥市获得工信部第二批两化融合试验区2011年工作综合评价第一名。

六是从制造到“智造”,在技术创新中实现跨越发展

近年来,全省各地把推动企业自主创新作为转型升级的中心环节,破解企业科技投入不足、高层次科技人才缺乏、高新技术产业比例不高等难点问题,推进制造业从传统制造迈向“智造”。 在科技创新过程中,一大批企业立足于技术超前和拥有专利技术,带动产品升级。

六安市安徽应流集团原是一家从事砂型铸造的企业,近年来,与大学、研究所合作,引进和开发多种世界先进的铸造工艺和机械加工技术,大幅压縮常规产品,承接核电、飞机发动机部件等高精尖、中大件产品,产品吨均价成倍增加,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50%。淮北市的龙波电气、滁州市的全柴等企业都把很大精力、很多投资用在新产品的开发上,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生产一代、储存一代、研发一代”梯级式发展,有效地抵御了危机的冲击。

淮北市的安徽科宝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由从畜禽屠宰副产品中提取生化物质的企业,坚持持续技术进步和工艺创新,成为专门从事医药中间体科研开发和生产经营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和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优势产业,使之走向优质化、高端化、品牌化。这也是一种创新。白酒是最传统的产品。阜阳金种子集团与国家农副加工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合作成立了“安徽省柔和型白酒酿造及质量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开展产学研活动,在白酒清洁生产技术、安全品控技术等方面,取得发明专利等科技成果40多项,产品畅销不衰。淮北的中意胶带、马鞍山的华菱星马汽车、芜湖市的兆信炉料等企业也都牢固树立“科技兴企、自主创新”的科技理念,大力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提升产品竞争力。

二、我省产业转型升级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在转型升级中还存在一些认识误区

转型升级就是另起炉灶发展新兴产业、转型升级就是更换设备工艺等的观念认识普遍存在。一些企业没有搞清市场需求和潜在的技术风险,就盲目转型、贸然投资,等等。由于在认识上存在误区,带来了行动上的偏差。

(二)危机意识不强,转型升级的能力弱

不少企业依然满足于现状,没有树立起“标兵走远,追兵逼近”的忧患意识。有的地方“创新没有动力,转型没有魄力,升级缺乏能力”,还没有从完全依赖资源和传统产业的思维中解放出来。调研中,我们还发现,为应对金融危机冲击而出台的产业振兴、需求刺激政策,在促进经济复苏的同时,也强化了一些地区、企业对外延式扩张的路径依赖,削弱了地区、企业转型升级的动力。还有一些企业负责人面对转型升级惧坚畏难,信心不足,认为“动作太大资金不足,动作太小不解决问题”。

(三)产业类同、集群优势尚不明显,转型升级基础薄弱

近几年,我省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虽有进步,但与全国产业结构类同的现象,没有得到根本的缓解。如家电产业,合肥、芜湖、滁州三市拥有较好的产业基础,但家电的核心部件仍主要依赖外省企业提供或从国外进口。“安徽制造”很大程度上还只是“安徽加工”、“安徽组装”。新兴产业核心技术支撑不足,高新技术产业大多为高新技术产品加工业。

产业集群多为同类产品的集聚,而不是产业链各个环节的有机集合,企业间分工协作不紧密,产业的组织化和集中度相对偏低,其整体带动效应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四)要素制约明显,中小企业面临多重困难

当前,我省很多企业还处于“三无”状态:无自主品牌,无研发中心,无专利产品,抗风险的能力很弱。尤其是中小微企业面临的困难更多。

原材料价格快速上升,销蚀了相当一部分利润。据宿州市企联对该市企业的调研,购进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30%,而企业产品出厂价格上涨10%左右,与2011年相比,企业平均利润减少30%~40%。

人才匮乏和用工短缺并存。民营企业普遍缺乏高端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由于普通工人对工作待遇和工作环境等方面要求日益提高,也使企业不同程度存在招工难和用工荒。技术工人稳定性差,有的企业反映,技术工人的年流失率在10%-20%。

新技术匮乏,装备水平低。在中小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中,新建项目投资比重大,真正用于技术改造的投资低,装备、技术老化问题突出。由于技术创新能力弱,决定了它们只能依靠走低成本扩张之路来维持生计,只能生产低附加值、低成本、劳动密集型的产品。

融资难、融资贵。融资难仍然是当前企业普遍反应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缺乏金融机构认可的抵押品或质押物,因而担保难和基层银行贷款难;融资贵表现为贷款利率上浮过大,不得已使用的民间借贷更是数倍于银行利率,导致企业融资成本高居不下。中介费用名目繁杂也加剧了企业融资贵。

三、加快我省产业转型升级的几点认识和建议

(一)进一步转变观念,增强产业转型升级的紧迫感

转型升级,首先应该在思想观念上转型、在思维方式上转型、在发展理念上转型,树立起“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正如皖北煤电集团葛家德董事长所说的,观念更新了以后,自然就会出主意、出办法, 就会找到人才,就会开发出新产品。

(二)走出转型升级认识上的误区

转型升级的核心是追逐市场,追逐效益,企业要适应市场的变化。按照市场指向转向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是转型;改变企业资源的使用效率,提高效率也是转型;一切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的改变都是转型。但不看市场需求,一味求新求高,转了行未必实现了成功的转型。对于多数企业来说,可能是产业产品不变,而内核常新,也就是把自己的主业做深、做透,实现管理、设计、技术、装备、工艺的升级,产品性能和功能的再开发,即是在现有产业中注入“新鲜血液”式的转型,而且这是更大量的转型。

(三)优化产业布局,垂直整合,错位发展

所谓垂直整合,就是坚持大项目带动,通过构建完善产业链,加快主导产业零部件和原材料的本地配套,推动同一生产链中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和中间品交易市场,促进产业集聚、产品创新和规模经济,实现区域交易成本最小化和效益最大化。错位发展可以避免竞争中的“撞车”和“挤独木桥”现象,减少无谓消耗,合理配置资源。宿州市制鞋产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四)突出产业重点,进一步明确转型升级的方向

主导产业要以创造、“智造”为导向。加快制造业向研发设计和营销服务的“微笑曲线”两端延伸,促进主导产业从普通制造向柔性化、复合型服务制造升级,从销售产品向为客户提供综合配套的系统解决方案转变,从成本竞争向价值竞争转变。

(五)加快项目建设,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

项目是发展的重要支撑。既要加快实施重大项目,又要积极实施短平快、专特新项目;既要注重高新产业项目建设,又要注重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既要重视龙头基地型项目建设,又要重视扩链强链型项目建设。其中,扩链强链型项目对我省当前发展最具积极意义。

(六)强化服务保障,进一步提高转型升级的组织水平

要加快政府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改善对企业的服务。一是改进政策服务。现行政策多是普遍化的,若能够实行有重点的、差别化的政策,扶持一些重点企业,优势产品,这样才会使新的增长点尽快的成长起来。二是融资服务,解决融资难和融资成本过高的问题。三是信息和技术服务。中小企业一般不具备建立独立的技术和信息开发中心的能力,他们迫切希望通过政府协调,建立一些具有公共服务功能的技术和信息开发机构,为他们提供急需的产品设计、技术支持和信息发布,在克服障碍中顺利地实现转型升级。四是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的负担。认真落实好中央关于清费减负的政策规定,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政策扶持和服务力度。

第9篇:关于我县轴承产业转型升级的调研报告

轴承行业在我县工业经济中地位特殊,长期以来县委、县政府都给予高度重视。《常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大力扶持发展轴承、成套装备制造、新材料及新能源、金属加工等四大主导产业,特别是要积极培育轴承现代产业集群,着力打造首个百亿主导产业,以轴承产业突破性发展引领全县工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为努力实现这一目标,做好深度调研,认真分析制约我县轴承产业转型升级的各种因素,研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供县委县政府及有关部门参考,县政协联合有关部门组成调研组,通过实地走访、召开座谈会、外出考察等形式,深入开展了调研,现报告如下。

一、轴承产业发展现状

(一)全国轴承产业发展情况。“十一五”,我国轴承行业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态势,主营业务收入平均年递增18.20%,轴承产量平均年递增20.11%。2010年全行业轴承产量150亿套,销售额1200亿元,位居世界第三。规模以上企业2150家,其中年销售额30亿元以上5家。按销售额,已形成国有:民营:外资=14:66:20的格局。自主创新体系和能力建设取得新进展。预计到2015年,我国轴承行业的销售额将达到2220亿元,年均增速保持在15%左右。已出台的“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国家将发挥产业政策的引导作用来支持轴承行业的发展。在国家的引导作用下,轴承行业的准入门槛将提高,低端产品的高产能将得到控制,高端轴承的研发将进入高速阶段。

(二)常山轴承产业发展情况。我县轴承产业发展历史悠久,1967年成立第一家轴承企业——常山轴承厂。经过上世纪90年代改制和随后的“裂变”发展,轴承产业逐渐成长为我县支柱产业、特色产业,现已成为全县重点培育发展的主导产业。历经近半个世纪的积累沉淀,常山轴承已形成丰富的产业发展底蕴、扎实的产业基础、完善的产业链、强劲的市场影响力。产业内分工紧密协作,块状经济特色鲜明。中大型轴承锻造、圆锥滚子轴承在全国享有较高的知名度,被授予“浙江省轴承产业示范基地”。

目前,常山拥有轴承成品企业及零配件企业115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1家,亿元以上企业4家。全部轴承企业中有成品企业12家,锻造企业23家,车加工企业60余家,生产设备、检测设备以及配套的滚动体、保持架等生产企业20多家。拥有中大型轴承套圈中频加热生产线60多条,保护气氛热处理自动生产线25条,轴承套圈磨超自动线30多条,轴承自动装配联线10条等。主要产品有中小型、中大型

6、

3、

5、

7、0等五大公制轴承和英制圆锥滚子轴承以及汽车离合器、汽车轮毂等,品种达1000多种。产品广泛应用于汽车、电机、机床、摩托车、家电等行业,远销欧美、中东、日本、韩国、东南亚、印度等国家和地区。2011年全行业实现工业产值34.4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20%;自营出口总额6424.41万美元,同比增加4453万美元,增长44.26%。

二、我县轴承产业转型升级的前景

(一)从当前面临的机遇来看,我县轴承产业转型升级的潜力和空间较大

1、产业整体发展空间大。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世界经济大“洗牌”,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为轴承企业的快速追赶、缩短差距,甚至后来居上,提供了机会。随着国家振兴发展装备制造业及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提高基础工艺、基础材料、基础元器件研发和系统集成水平”,轴承做为基础的零部件受到了高度重视,既赋予轴承行业为振兴装备制造业做贡献的历史使命,又为轴承行业提供了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契机。

2、内生性发展潜力大。金融危机使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的轴承企业受到的冲击最早、最痛。也激发了我县众多轴承企业加速结构调整、实现产业升级的内生动力和活力。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逼使我县轴承企业下决心改变外延扩张、粗放经营、低价竞争的发展模式,重视技术创新、技术改造,使产品向高端发展,努力提高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和竞争力。

3、对外合作意识加强。为了提高产品的竞争力,我县轴承企业不断加强产学研合作,积极实施重大研发成果产业化、与科研院所合作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为我县轴承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技术支持。

4、产业发展具备一定优势。我县圆锥轴承产量位居全国前列,部分轴承企业拥有国内轴承行业领先的锻车加工能力,形成一定气候。从煤的使用,到电加热,再到使用退火炉,常山轴承站在了锻件产品从中低端向高端迈进的前端。

(二)从当前面临的难题看,我县轴承产业转型升级仍然任重道远

1、产业规模不大,转型升级的总量基础不实。长期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形成的产业结构的深层次矛盾没有解决,致使产业集中度低的问题没有好转,与省内外其他区域的轴承产业相比,我县轴承产业在规模总量、产品档次等方面存在差距。全县115家轴承成品及其产业链企业,大部份企业规模很小,且有向少而全发展方向的趋势。作为机械通用基础件的轴承,其生产属性只能是大批大量生产,以降低生产成本。而目前县域内的轴承企业产能分散,专业化程度不高,无法与国内外大型轴承企业集团抗衡。要培育轴承现代产业集群,打造首个百亿主导产业的目标,就目前状况而言,如不采取超常规的办法和措施,难度较大。

2、创新能力不足,转型升级的科技支撑不强。由于企业长期以来重“硬”轻“软”,重产能的扩张,轻软实力的积累,造成以核心技术、主导产品、管理能力、营销能力、融资能力,系统集成能力、公司治理能力和企业文化等软实力支撑的品牌建设进步较慢。目前我县轴承企业主要以贴牌生产为主,未能形成自己的品牌,受制于人,而且极易造成同质化恶性竞争。至今,还没有一个在全国叫得响的品牌。在做产品→做销售→做营销→做品牌的发展道路上,我县多数企业还处做产品→做销售的初级阶段,优势企业也只是刚进入做营销的阶段。

3、产业集中度低,转型升级的载体不够健全。我县轴承产业布局较为分散,未能发挥集聚效应。同时,我县尚未建设轴承专业市场和公共服务平台,配套建设仍不完善,没有形成相互辐射、互为支撑的产业格局。

4、产品较为单一,转型升级的市场空间狭窄。我县的锻件加工虽有一定优势,且被省内外轴承企业认同,但都没有被做大做强。全县的轴承成品企业,主要是圆锥滚子轴承和深沟球轴承,且尺寸段大量集中在外径50至100范围内。该尺寸段的深沟球轴承和圆锥滚子轴承虽然是应用最广泛的轴承产品,但因其生产企业众多,市场饱和度高,市场竞争相当惨烈。

5、人才较为匮乏,转型升级的人才制约明显。除五家规模以上轴承成品企业建有技术中心外,其余企业几乎没有工程技术人员。技术工人、熟练工也严重短缺,制约着企业的发展。目前,受宏观经济形势等因素影响,我县不少轴承企业发展信心不足,对科技研发、设备更新等热情不高。

四、加快轴承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路与对策建议

(一)目标定位:以产业集聚化、产品高端化、企业规模化为主要目标,加快建设产业集聚平台,打造“中国(华东)中大型轴承精锻基地”,推进轴承产业从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促进产业链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积极鼓励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扩大规模、提高市场竞争力,加大龙头企业扶持力度,着力培育一批重点企业、骨干企业和成长型企业,通过“十二五”期间的努力,全力打造常山“百亿产业”。

(二)主攻方向:抓住国家振兴装备制造业机遇,全力支持龙头企业集团走高精尖之路,加快建设重大装备轴承生产基地、大型精密铸锻造基地,加快产品由低档向高档、由普通向精品、由通用向替代进口的重大转变。重点发展精密轴承及各种主机专用轴承、高精度数控磨床等轴承加工专用设备制造,大力发展中小型轴承套圈高速墩锻工艺及装备。积极推进精细化管理,引进并推广应用节能型保护气氛退火生产线、车加工数控化生产线、数控磨超机床自动生产线等先进装备和工艺。积极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加快服务环节与制造环节分离,推动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

(三)工作重点

1、加强规划引导,推进产业集聚。根据行业生产力布局的现状和趋势,建议在县工业园区、辉埠新区和产业集聚区划出1000亩以上土地的独立区块,规划建设“常山县轴承特色工业园”,为轴承产业的加快集聚发展划出空间,为吸引更多轴承企业集聚发展营造品牌氛围,为轴承产业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优先发展提供平台。通过规划引导和政策激励,吸引众多轴承及其配套企业向特色园区集聚;以常山轴承特色工业园为重点,引导企业向园区集聚发展,制定鼓励优惠政策,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加快轴承和轴承配件产业集聚建设,加强面向产业链的服务配套体系建设,提高本地配套能力,努力形成社会化分工、专业化配套协作、集群化发展的产业发展格局。积极创造条件建设“常山轴承商贸城”,打造集原材料交易、加工、成品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轴承市场,在此基础上,加快建设以产品研发、人才培养、公共检测等为主的公共服务平台,促进相关要素的进一步加快集聚,进而推动企业间的联合与分工合作,实现轴承行业的集群发展。

2、强化龙头带动,培育骨干企业。着力培育一批轴承的锻、车、热处理、滚动体、保持器等专业产品生产的龙头企业,促进企业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逐步实现由“成本优先”向“技术领先”转型,从而带动集群内广大企业都上一个新的台阶。根据国家产业扶持政策,轴承行业销售10亿元以上企业为重点企业,要按照培育重点企业的标准,采用一企一策方法,重点培育和扶持1至2家已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经营机制灵活、企业效益好、竞争力较强、发展后劲足的现有骨干企业,通过上市、收购、兼并、重组等手段壮大企业规模,发展成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培育一批销售超亿元的“小巨人”企业;对目前销售超千万元的第二梯队企业要加大扶持,促使其上规模、上档次;加大扶持高成长性企业,鼓励集群内中小企业进行资本整合,形成市场竞争能力。要从政策上鼓励轴承企业做大、做强,对销售收入、利税达到一定额度的企业给予资金上、政策层面的奖励。如凡年销售收入在1000万元以上、实缴税收50万元以上的轴承企业,由财政按实际完成设备投资额给予一定比例的贴息,在入库税收中对留地方财政贡献比上年增长部分,由县财政给予一定比例的奖励。要积极开展以商招商,重点加强对世界轴承前八强企业和万向集团、天马轴承等国内轴承前五强企业的定向招商。对现有轴承企业成功引进世界轴承前八强、国内前五强轴承企业在我县独资、合资新建项目的,县政府要给予重奖。

3、发展成品轴承,做精配套企业。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向成品轴承开发发展,支持新上轴承成品企业向中大型轴承开发发展,向除“3”“6”类中小型普通轴承之外的类型品种开发发展,向导向目录中鼓励类轴承开发发展,不支持搞小而全,不支持低档重复生产。要发挥常山中大型轴承套圈锻造质量好、影响大的优势,进一步做大做强做精。鼓励常山轴承由配件生产向部件、整机生产发展,鼓励企业拉长产业链,对新上规模以上开发整机生产和整机销售超过一定规模的企业,政府给予相应奖励。对于专业的配套企业,要积极探索新的工艺、使用先进的装备,避免一般性的价格竞争,增强企业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建设为常山轴承服务的外包市场信息、研发设计、计量检测、技术培训、产品展示、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的公共服务平台,为常山轴承发展提供全方位的研发、制造、销售配套服务。

4、加大技术创新,推进产业转型。坚持走技术兴企之路,着力在技术攻关、新产品开发上下功夫。县科技部门要制定相应政策,鼓励轴承行业的研发和申请专利,对列入国家、省级新产品的轴承企业,县政府要进行科技奖励。要鼓励企业和科研人员、职工开办各类轴承成套和配套企业,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与研发中心“联姻”,引进高、精、尖科研成果,促进轴承产品更新换代。①开发差异化产品,避免同类企业恶性竞争。②建设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实验室、检测平台,建立多层次的自主创新体系,增强集群创新能力。对轴承集群内的关键共性技术进行集中攻关,组织行业共性技术攻关和关键技术研发,特别是重大装备轴承设计、制造和检测试验技术;轴承寿命和可靠性技术;滚子轴承减振降噪、轴承抗疲劳技术;过程和结果精确可控的热处理工艺和检测技术、冷辗扩、冷挤压工艺技术研发及应用等。③加强以企业技术中心为核心,促进技术升级,实现主导产品上档次、上质量、上水平,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国际竞争力。④加强对外技术交流合作,鼓励科研院所加快科研成果转化,鼓励企业通过产权出让、相互参股等形式引进战略合作者,形成内外并蓄、协作共赢的技术创新体系。

5、实施人才战略,激活发展动力。积极营造良好环境,鼓励企业重点引进国内外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和掌握关键技术的高层次专家,特别是掌握高新技术产业化成套技术的优秀团队。加快调整企业人才结构,提高研发人员比重,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设立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研发中心,加强对国际前沿技术的跟踪。充分发挥院校、技工学校的作用,依托技工学院等单位,加大熟练技术工人、高级技能人才、高级管理人才和营销人才的培养力度,建立多层次的适合轴承产业实际需要的人才队伍。要在引进人才、培养人才方面制定符合常山实际又有实际效果的政策措施,特别应鼓励本土人士回常建设,满足常山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对企业现有人才,要政治上关心、经济上照顾,开展多种形式的评聘学科带头人、技术专案活动等,鼓励员工岗位成才,对自学成才获得文凭、职称的要有相应的激励机制。要把“留住人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积极落实高层次人才在落户、子女入学、配偶安置等方面的配套服务政策。鼓励企业自主建设人才公寓,政府予以适当补助,满足各类人才住房需求,解决人才在常创业就业的后顾之忧。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对龙头企业、骨干企业中的优秀企业家,不仅在经济上要扶持,也要提供相应的政治平台,如在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安排中,给予相应的名额,提供参政议政的平台,通过各种激励性手段,充分调动企业家扩大企业规模、加强科技创新、开展再次创业的积极性。

6、发挥协会作用,推动行业进步。要明晰协会的责、权、利关系,适当扩大协会的权力,稳定行业秩序;充实协会领导力量,推选有能力、负责任、有凝聚力、年富力强的轴承企业家担任协会负责人,聘请2-3名懂轴承技术的专业人员加入;充分利用行业协会的资源,在企业产品定价、企业招工用工、技术攻关、招商引资、对外交流等方面让其发挥更大作用。要积极开展有利于企业发展、有利于行业进步、有利于产品创新和市场开拓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尤其是在制订行业规划、实行行业自律、加强信息交流、提升技术水平、推进品牌建设、服务轴承企业等方面发挥作用,做好工作,取得成效。

政协课题组

联系领导:胡震云、罗诚剑 调研组组长:胡明祥

调研组成员:徐高禄、毛松林、徐志标、徐耀良、杨进波

上一篇:2014年两会的心得体会下一篇:创业教育课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