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G时代的通信行业特征论文

2022-05-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在信息时代的中文媒体中,有越来越多的英文词语夹杂在中文句子中。这些英语词语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英文字母缩略语;二是英文单词;三是英文词组或短句。较多出现英文缩略语的是科技类、财经类、文体类、生活类以及网络专业术语等,而出现较多短语词的则是一些反映新时尚新生活的领域。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3G时代的通信行业特征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3G时代的通信行业特征论文 篇1:

正在到来的智能商业时代

面对商业时代的更迭,旧时代的代表性企业即使没有被替代,也会逐渐边缘化,这是传统企业在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中不可挣脱的宿命。但在智能商业时代,新兴行业与传统行业是相互融合的关系,传统行业不会轻易被颠覆,而是在与新技术碰撞后,重塑自身、放大价值

人工智能正在成为新的投资热点。据美国第一大商业银行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预测,到2020年,人工智能可能形成700亿美元规模的市场。公众已经意识到,就像PC、手机和互联网一样,人工智能会成为下一个大事件。人工智能产生的影响并不限于局部,而是会深刻地影响和改变几乎所有产业,带领我们走进一个“智能商业”的新时代,带来商业范式的变革。

商业范式指的是企业所共同接受的商业假设、理念、价值逻辑和实践模式的总和。它与商业模式不同,后者更强调单个企业的业务模式。在智能商业的时代,企业所选择商业模式虽然可以大相径庭,但是它们遵守的是同一套、不同于过去的价值逻辑体系。

时代正在发生改变。要搭上智能商业的“顺风车”,光知道“车要来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掌握车辆到达的时间、地点,并且要用正确的方式买对车票上车。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智能商业的一系列问题:智能商业时代会在什么时候到来(天时)?哪些行业会从中受益(地利)?企业又应该如何调整商业模式去适应和拥抱新的机会(人和)?
一、天时:智能商业时代何时开启?

什么是智能商业时代的开启?其实今天从智能手机、智能家电到智能电动汽车,我们的身边充斥了大大小小、五花八门的智能产品。但是智能产品出现本身并不代表着我们的商业范式发生了变化。企业仍然按照以往的逻辑进行产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只是产品目录中多了一些具有智能交互功能的“智能产品”罢了。

智能商业时代的业务范式是完全不同于今日的:届时智能终端所产生的数据会被广泛地应用于算法的迭代优化、并反过来指导和改变企业的各项业务活动。如果说今天的商业活动是由资本驱动的,那么智能商业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数据将会替代资本,成为整个商业系统运行的根本驱动力。因此这样看来,今天智能终端的出现只是一个“序章”,距离智能商业时代的真正开启尚有时日。

所以时代交替会在什么时候发生呢?答案是:或许并不会有明确的分界。在《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一书中,作者安迪·格鲁夫(Andrew S. Grove)用“变脸”来比喻战略转折点的来临:不知不觉中一张脸消失了,与此同时,一副新面也显现了,你无法准确地说第一张脸消逝、第二张脸新生的那转瞬一刻。你所知道的只是在那过程的开始你见到的是一副模样,而到结束时又是另一副模样。

可以肯定的是:智能商业时代的开启不会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骤变,而是悄然、渐次地改变各个产业的游戏规则。有一些行业转变得早一些,另一些则转变得晚一些。而如果深入到某个行业,我们也很难判断是哪一天、哪一刻,它正式进入了智能商业时代。

因此,预测智能商业时代的起始时间不仅不具有可行性,意义也不大。重要的是:通过一些趋势指征,我们可以判断出:智能商业时代正在加速临近。而这就足以让我们在今天就提高警觉,做好迎接的准备了。

这些趋势指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算法、数据和计算能力。
算法

智能算法一直在不断更新,在最近几年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

人工智能学科早在1956年就正式设立,但是发展并不顺利。早期的研究方向注重逻辑推理、自动证明和向计算机发出指令、使计算机执行命令。但是真实世界是多样、不确定的,人类对其的感知也很难用因果、指令来模拟,因此基于逻辑的人工智能范式很快就遇到了瓶颈。之后人工智能领域发展出了“机器学习”这一分支。它不依赖于事先定义好的程序和规则,而是从现实的经验和例子中进行学习。虽然这种智能范式更接近于人的思考方式,但是早期的算法一直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

2006年深度学习算法被首次提出,将人工智能算法的发展推上了快车道。深度学习算法使得机器能够通过学习后自主提取特征,克服了之前难以进行机器训练的瓶颈。2012年左右,深度学习算法在图像识别、视频分类、语言翻译等各个领域的应用开始显现出威力。2013年随着谷歌、百度等企业设立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研究机构,深度学习算法在不同商业场景的应用研究可谓全面开花。我们由此进入了算法研究不断突破的高峰。直到2016年,AlphaGo的表现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成为人工智能的重要里程碑。但围棋游戏只是众多深度学习算法应用中很小的一部分。它在其他领域的应用还会有更大的想象空间。

智能商业时代的临近,不仅仅是因为算法的突破。算法其实一直都在突破:AlphaGo固然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但是这样的里程碑AlphaGo并不是第一个,也绝不会是最后一个。比算法更重要的是:智能商业的基础设施正在趋于成熟。

基础设施是推动技术商业化的重要条件。例如:汽车普及除了需要具备造车技术外,还必須有配套的公路和加油站系统,而后者才是阻碍汽车普及的瓶颈因素。同样,智能手机也不是在触屏技术一成熟就迅速成为主流的。一直等到3G通信网络全面覆盖、上网价格逐步降低(也就是网络基础设施成熟)后,才有了全民手机的智能化。

智能算法的发展还远远不够,只有基础设施的建设也跟上来,才能将智能商业带入高速轨道。而智能商业的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数据和计算能力。
数据

数据是智能商业非常重要的“燃料”,我们知道AlphaGo的围棋能力是建立在百万级别棋局的学习基础上形成的。没有百万个高手对弈的棋局数据,算法无法迭代,就不可能成就AlphaGo的能力。此外,算法的应用也需要数据输入,例如:智能汽车、智能工厂、智能医疗的发展需要海量的路况交通、制造生产和医疗病史的数据。

近年来大数据积累的指数级增长为智能商业爆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数据资源的丰富化得益于计算领域的多场技术革命。从大型主机、小型计算机、微型计算机到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汽车,再到未来由智能设备连接而成的物联网,设备呈现出小型化、多样化、增量化的特征(图1)。根据IBM的预测,2020年互相连接的设备将达到300亿。这些智能设备不仅能捕捉社交和交易数据,还可以植入工业和交通设备中、走进消费者的冰箱、门锁、服装里,像触角一样渗透到商业场景的方方面面。

互联网设备数量激增的结果是:我们的数据会变得更加"3D",即更直接(Direct)、更多元(Diverse)、更民主(Democratic)。海量的设备能够极大地丰富数据的来源,直接、全方位地搜集商业场景中的信息。它们也能够扩展可搜集数据的类型,从文字、视频、到位置、温度等,多维度地刻画场景。最后,数据的分布不再是中心化的,而是能够涵盖几乎所有的人和物。

数据的积累在近两年来指数级增长,为智能商业的开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实际上,我们所说的大数据,90%的数据是在近两年才生成的。这也是为什么智能商业不能在更早的时候到来的一个重要原因。而未来随着数据的近一步积累,必然会助推智能商业时代的开启。
计算能力

计算能力是智能商业的另一项重要基础设施。

从计算能力上看,智能商业对于计算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方面,随着算法的进步,尤其是在模拟大脑神经网络的复杂情境下,模型所使用的参数数量难以计数;另一方面,随着数据的积累,算法所使用的数据规模也会呈指数级增长。这两个因素加起来,必定需要消耗大量的计算资源。如果硬件的计算能力没有等数量级的增长,算法的训练时间会大大延长、迭代速度难以突破,会成为智能商业发展的瓶颈。

事实上,有限的计算能力一直是人工智能领域挥之不去的阴影。数年前,先进的系统设计只能在理论上成立而无法实现,就是因为所需要的计算资源过于昂贵或超出了计算机的胜任范畴。

但是今天,计算机的运算能力在不断提升。在摩尔定律的作用下,同样体积、价格的计算机运算能力已经大幅提升。现在,虽然摩尔定律已经接近“终点”——让晶体管更小无法保证成本更低或速度更快——但是计算能力的发展仍然会以不同的逻辑延续下去。近年来,在计算架构领域有了新的突破,以并行计算见长的GPU性能快速提升。其他专注于深度学习加速的芯片也纷纷涌现,高性能计算领域内的“量子计算”概念被提出并投入研究。这些方向上的突破将保证计算能力的提升跟上人工智能发展的步伐。

另外,计算成本也在不断下降。有研究表明,三项核心数字技术的能力——计算能力、数据存储和带宽——的成本都在加速下降,并且下降的速度比之前技术基础设施(电力、电话)的速度更快。其中,每百万个晶体管的成本从1992年的222美元降低为2012年的0.06美元,在短短的20年间降低了3700倍之多。未来,随着云主机、云计算技术的成熟,企业可以按需租用计算能力,可以进一步精减计算能力的投资成本,降低了实现智能商业的资金门槛。

算法、数据和计算能力是促成智能商业发展的三大不可或缺的要素。近年来在这三个领域的突破性进展叠加在一起,将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引爆智能商业的新浪潮(图2)。
二、地利:重回原子时代

如果我们回顾商业活动的历史,可以发现:每一次商业范式的重大变迁都会带来产业格局的重塑,使商业价值在不同产业内重新分配。

例如:从农业时代到工业时代,在人类经济生产方式被深刻改变的同时,一系列围绕工业化的新兴产业(如电力、运输)开始出现,以农耕、手工业为中心的旧产业则逐渐被改造和替代。

从工业时代到信息时代,又诞生了一大批互联网企业,价值从传统的工业制造业转移到互联网行业。在互联网领域,诞生了越来越多像谷歌、Facebook、阿里巴巴这样的明星企业,光环盖过了能源、金融、医药等领域的传统巨头。

面对商业时代的更迭,代表旧经济体势力的企业如果没有被替代的话,也会逐渐边缘化。这是前两次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中,传统企业不可挣脱的宿命。

智能革命是否会带来同样的影响?如何选择符合技术趋势的产业?这是在智能商业时代我们要考虑的“地利”问题。

好消息是:无论企业处于什么行业——实体产业或是虚拟经济——都能够在智能商业的生态中找到自己最合适的位置。这是因为智能商业将虚拟世界与真实的商业场景融合在了一起。

对于高科技和互联网公司(例如Google、Facebook等)而言,它们独特的先天优势能够助力它们成为人工智能的基础服务提供商。一方面,这些企业在云计算和智能技术领域的布局领先;另一方面,多年深耕于互联网行业又帮助它们积累了规模庞大的数据。同时具备技术与数据的优势,有助于这些企业开发和迭代先进的算法,成为提供包括图像识别、语音识别、客户关系管理等一系列人工智能基础服务的服务商。

对于传统的各行各业而言,它们并不会轻易被新技术冲击颠覆,而是可以与人工智能技术碰撞后,重塑自身、放大价值。例如:医疗行业与图像识别技术的碰撞会提升医学影像的诊断效率。交通运输行业与预测技术的结合有助于预判拥堵情况和进行最優路线推荐,提高交通系统的效率。零售行业与客户关系管理服务融合后,能够进行更全面的用户画像,进行产品与客户的个性化匹配,提高促销的转化率。

与以往“新兴行业代替传统行业”不同,智能商业时代,新兴行业与传统行业是相互融合的关系。传统行业以具体的商业场景为切入点,提供更加优质的产品与服务。技术服务商则以云端的能力为立足点,通过提供数据和算法服务创造价值。两者相互交错,形成了一张数据聚集和协同的动态的网络矩阵。

当然,这样的“角色分工”并非绝对:传统企业也可以自己积累数据,在算法的更新迭代领域进行投入;技术型企业也可以渗透到行业端的商业场景中,完成智能商业的闭环。但是这只是一种选择,而非必须。重要的是:无论身处哪个行业,企业都可以找到在智能商业新生态中的位置,在此基础上进行商业价值的提升。

在这其中,有两个趋势特别值得一提。

第一个趋势是:智能商业是对接和重新塑造实体产业的。从1980年代个人电脑问世到2015年左右,我们见证了商业价值的重心逐渐从物理世界转向虚拟空间。有人说:我们从原子时代走向了比特时代。但是智能商业又会将我们拉回原子时代。因为智能算法一定是服务于实实在在的商业活动的。人工智能与实体的制造、零售、医疗、金融等结合起来,才能够创造价值。智能商业必定是对接产业、并重新塑造产业的。我们即将重回原子时代,这些传统产业将焕发新的生命力。

第二个趋势是:智能商业将会深入到产业链的前端,实现全价值链的智能化。在过去,计算机和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初步构建了信息时代的基础设施,但是其影响范围有限,主要作用于消费互联网——改变的是产业链后端的营销、零售服务环节。而智能商业主要影响的会是产业互联网——改变的是产业链前端的研发设计、制造、仓储物流等环节。这样,就实现了对全价值链的改造和赋能。

所以说,把握智能商业的“地利”,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和释放实体产业的价值。其中,价值链前端的产业互联网又是特别值得开垦的处女地。
三、人和:商业范式的革命

在智能商业时代的转折点上,不仅仅要求我们把握住时间窗口(天时)、布局合适的生态位置(地利),还必须要采用正确的姿势进行智能范式的转型(人和)。而这一点往往很容易被忽略。

很多人认为:智能化无非就是产品与服务的智能化——添加一些智能模块、采购一些云端的智能服务,其实不然。由于产品形态和服务逻辑发生了变化,相应的商业范式也需要作出调整。只有在商业范式上彻底转型,才能将智能商业的价值发挥到最大。
产品:从交易价值到使用价值

大多数传统的产品和服务追求的是“交易价值”的最大化。也就是说:企业最重要的任务是把产品卖出去,之后的维护修理都被视为不得不履行的义务。因此,一个企业的售后服务中心通常被视为“成本中心”也就不难理解了。

但是智能产品改变了这一状况,它可以将产品转变为服务。不同于传统的物理产品,智能产品的使用恰恰是价值创造和获取的开始:客户的持续使用意味着其数据的持续输出——客户的使用习惯轨迹反映了其个性化的偏好,因此可以针对每个客户的独特需求进行算法的迭代。这样的参与使得价值创造转变为企业与客户共同创造的过程。

充分关注产品的“使用价值”,而非死守“交易价值”不放,企业可以创造新的商业模式。例如:GE(通用电气)是传统的工业巨头,业务领域广泛。它制造涡轮机、飞机引擘、火车头、以及医疗影像设备等产品的技术在业内领先。但是现在它已经转型成为一个智能服务的平台。GE的CEO Jeff Immelt曾经这样说过:“一辆火车头就是一个奔跑的数据中心,飞机引擎是飞行的数据中心,它们每天产生巨量的数据,这些数据可以反馈给客户,用于提升燃油效率,改善它们的环保表现。”

GE借助其在工业領域的产品影响力,正在将其转化为数据和算法的影响力。以飞机发动机为例:发动机上的各种传感器会收集其在空中飞行时的各种数据。这些数据传输到地面后,经过智能软件系统的分析,可以精确地检测发动机运行状况、预测故障,提示进行预先维修等,以提升飞行安全性以及发动机的使用寿命。而GE就成为了在这背后提供智能分析与服务的平台。它不仅仅卖设备,还在设备的使用过程中创造价值,将一次性的交易价值转变为持续性的使用价值。在这个逻辑下,实际上是每个航空服务公司和GE一起实现飞机发动机价值的最大化。
市场:从大众市场到人人市场

传统制造企业的市场逻辑一般是:通过市场的细分和选择进行定位,再针对所定位人群的同质化需求,提供标准化的产品和服务。由于企业大规模生产和效率的要求,最终所满足的需求往往是“千人一面”的。

而今天智能商业将能够改变这样的逻辑。这是因为首先,通过智能化的数据搜集,可以捕捉到每个用户的个性化偏好,发现“千人千面”的需求;其次,智能化的算法也能够有效地实现产品标准化和体验个性化的组合,从而实现“千人千面”的需求。由此,原来的大众市场(Mass Market)得以优化成为人人市场(Market of One)。

在内容平台领域的“今日头条”就是利用智能算法在这方面进行了尝试。“今日头条”于2012年3月创立,在短短的几年里迅速超过很多互联网门户的影响力,其中重要原因是其智能引擎下的个性化推送,形成一个“最懂你的信息分发内容平台”。它根据用户的特征、内容浏览轨迹和环境特征匹配用户最可能感兴趣的内容特征。也就是说:打开“今日头条”APP后,每个用户看到的信息都是根据各自不同的偏好集成的。这背后依靠的是大数据和智能化的推荐引擘,实现了“千人千面”的效果。当然,“今日头条”的推送精准度还有待提高,离“最懂你”尚有距离。
数据:从个体价值到群体价值

通过叠加客户数据,可以在云技术里实现基于数据集合的新价值创造。虽然市场从“千人一面”走向“千人千面”,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客户的价值是离散的、各自为阵的。恰恰相反,智能商业提供了很多将客户的个体价值转变为群体价值的可能性。

例如:2014年被Google以32亿美元收购的Nest是一个智能恒温器的品牌。Nest恒温器通过记录用户的室内温度数据,同时连接家庭的空调、洗衣机、冰箱等家用电器,在充分了解用户使用习惯后,通过智能算法为每个家庭创建一个定制化、自动调整的能源管理方案。由于Nest同时连接着电价动态变化的数据,能够保证整个能源管理方案的节能先进性和低成本效率。这是针对个体家庭层面的价值。

除此之外,Nest数据的群体价值却有更大的想象空间。如果在同一区域内有上百万家庭都使用Nest,Nest在云端就能够动态地了解整个区域家庭能源使用的数据,从而和供电企业一起更加高效地实现对区域能源的合同管理。这就是将个体价值转变为了群体价值。

智能商业提供了大量类似的将个体价值聚合后成为群体价值的机会。而这在传统的商业范式中是很难达成的。当然,在许多情况下,单凭一家企业很难积累和叠加足够的数据,因此就需要在不同的企业间建立合作的网络,进行数据的分享和价值的再创造。
行业:从边界约束到连接跨界

今天行业同质化竞争现象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企业对行业边界的理解是固化的。它们关注相同的竞争要素,最终走向了竞争的趋同。而智能商业打开了一个真正“以用户为中心”的模式。

通过对用户动态数据的积累和计算,企业能够了解用户全方位的偏好和需求,因此整合其他相关产品与服务就变得相当自然了。当企业致力于更加精准地满足每一个客户对多样化、便利性、及时性需求的追求时,行业的游戏规则就被完全改变了。

以智能冰箱为例:过去作为白色家电的冰箱主要是在价格、性能以及售后服务等方面进行竞争。未来,智能冰箱将能够自动调整冰箱模式,让用户随时了解存储食物的保质保鲜状态和使用数量,始终让食物保持最佳状态。不仅如此,通过聚合这些数据以及用户的健康状况数据,智能冰箱还可以有效地连接超市、药店、营养师等外部服务,为用户提供精准高效的健康生活建议和服务,其价值也远远超出了制冷保鲜的边界。

由此可見,在智能商业时代,企业越来越不像是固守在某一行业中、偏安一隅的玩家,而更像是一个连接器——连接许多不同行业的资源与数据。这种连接不仅仅是简单的流量转换,而是基于数据智能基础上的产品与服务的组合,其最终的价值在于更加精准地满足用户的需求。

无论是产品层面的“从交易价值到使用价值”、市场层面的“从大众市场到人人市场”、数据层面的“从个体价值到群体价值”还是行业层面的“从边界约束到连接跨界”,都要求企业走出已有的商业范式,重新思考自己在新生态系统中的定位,并做出改变。

古语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其实,最重要的是企业积极地拥抱新的商业范式,在主动学习试错的过程中探索出一条智能商业时代的转型之道。
结语

智能商业时代的序幕正在徐徐开启。对于企业而言,不仅仅要把握住时间窗口、选择适当的发展方向,还要积极调整、适应新的商业范式,并在此过程中探索出建立和巩固企业新优势的机制。

未来已来,智能商业时代将带来新的机会与挑战。唯有做好准备的企业才能脱颖而出,引领时代。

(廖建文为长江商学院副院长、长江商学院创新研究中心学术主任,崔之瑜为长江商学院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编辑:马克)

作者:廖建文 崔之瑜

3G时代的通信行业特征论文 篇2:

中文媒体中的英语词语借用现象及其成因

摘 要: 在信息时代的中文媒体中,有越来越多的英文词语夹杂在中文句子中。这些英语词语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英文字母缩略语;二是英文单词;三是英文词组或短句。较多出现英文缩略语的是科技类、财经类、文体类、生活类以及网络专业术语等,而出现较多短语词的则是一些反映新时尚新生活的领域。本文在掌握大量鲜活的语料的基础上,对这些现象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对中文媒体借用英文词语的规范问题提出了若干意见。关键词: 中文网络;英语词语;借用;规范化

随着网络媒体这个被称为“第四媒介”的迅速崛起,连同报刊杂志等传统大众媒体给人们带来的影响是无孔不入的,人类的生活也因此而产生急剧变化。它们的互相作用、互相影响和互相促进导致外来文化和外来词语大量涌入汉语之中,汉语语境的传媒中出现了大量的以各种形式出现的与中文相混用的英文词语。有人把这种词语叫做“混血儿”(朱永锴、林伦伦,1999:63-65)。网络的出现更加速了英语在中文里的混合使用情况。

在西方一些操双语的国家,如英语、法语和西班牙语等语种在社会场合均被利用,人们出于各种目的,采取不同的交际手段,不同的语种语码转换不存在交际障碍(崔学新,2004:113-115);而我国是一个以单一的汉语交际为交际工具的国家,媒体中大量出现英文和中文的混合使用也是近年来的事情,对于汉语语境下词语借用的研究也有上升的趋势,主要有何自然、吴东英(1999:82-87)和港澳台的一些语言学家如陈张美美、郭张凯伦(1990)研究的词汇借用与社会、文化、心里因素方面的关系,以及英语在现代汉语的借用现象。

新词语的产生载体主要有电视、报纸、广播以及杂志等各类书籍出版物。本文主要针对中文媒体中所出现的英语词语进行借用分析,目的在于:① 通过对现象的分析,探讨英语词语在中文媒体中出现的形式以及其成因;② 在分析的基础上对中文媒体借用英文词语的规范化进行探讨。

1 中文报刊中的英文词语表现形式

本文所用语料来源于2005年广州地区的几种主流报纸,这些报纸信誉好、发行量大,颇具代表性。这样收集到的语料真实,有实效性,影响到的受众也是较为广泛的。在报纸中出现的英文词语也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和普遍性,适合作为分析研究的对象。汉语网络语境下的英语词语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类:

1.1 直接借用未经翻译的英语词语

当下出现的众多术语中,有很多是直接使用的。如:.com, @, Outlook等。有些是中英文并存《汉语外来词》(转引自杜曾慧、杨慧群,2003:67-70)。研究认为,外来词主要借助事物类概念,也就是说外来词中名词居多。

在报刊杂志中出现的英文专有名词有人名,品名,公司名称等,如:

例1:今年以来,假银行事件频频发生,假工行网站www.lcbc.com.cn以一字之差混淆视听屡次得手(《羊城晚报》 2005年10月21日A14版)。

例2:淘宝的“继续免费”战略刚刚露出一点风,ebay易趣已经严阵以待了(《羊城晚报》2005年10月21日A14版)。例3:来自美国的“孩之宝”、德国的BIG以及日本的Tomy、Bandi、Takara等国际知名品牌,向中国消费者展示其最新产品(《羊城晚报》 2005年10月21日A14版)。

例4:昨晚,备受青年学子喜爱的李开复博士,以Google公司中国区总裁的新身份来到华南理工大学,作了一场精彩的演讲(《南方日报》 2005年11月2日A4版)。

例5:“中国城市里面每多一处mall,就证明铜锣湾的中国造mall理念多了一次征服”(《南方日报》2004年12月22日C2版)。

例6:“作为中国Shopping Mall的始创者,作为零售商业专业人士,陈智逛商场显然并不是为了买东西,这是他工作的一部分”(《南方日报》2004年12月22日C2版)。

例7: 身在新浪blog,自然对周围邻居的事也要关心一下,虽然他们可能是住在别墅区,但也是低头不见抬头见(《羊城晚报》 2006年3月18日B5版)。

例8: 近年国外流行一种FUN的家庭生活方式,对提高人的健康水平有良好的效果(《中国消费者报》2000年10月10日)。

为了吸引读者的眼球,英文词语还出现在标题上,如:

例9:TOM在线计划进军印、美(《南方都市报》2005年1月12日)。

例10:“哈,我家老晚报IN!活力新面孔”(《羊城晚报》2005年9月6日头版)。

类似的直接使用外语词在新闻媒体的例子多不胜数,如:in、out、 party等。

例11:时髦的,时尚的,新潮,漂亮:“多姿多彩的手套是这个季节至in的装饰。”(《黄金时代》2000年第2期第28页)。

1.2 英文缩略语形式

其出现的形式有几种,主要有:

1.2.1 纯字母缩略语

纯字母缩略语是语汇中较为常见的形式,大多是英文单词首字母构成的常规缩写。其中有的是名词性词组的缩写。有表示组织或机构的英文名称,如: WTO(世界贸易组织)、WHO(世界卫生组织);有与计算机相关的专业术语,如:DNS(域名服务系统)、WAP(无线应用协议)、ISP(网络接入服务商)、IDD(国际直拨电话)、IT(信息技术)、MSN(即时信息发送器)、CPU(中央处理器)、IE(互联网搜索器)、ISDN(综合业务数字网)、CAD(计算机辅助设计)、GSM (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及其业务)等。

例1: BI界面Web化(《计算机世界》,2005年1月6日)。

例2: CDMA用户可以拿手机当活地图了。近日,联通CDMA导航手机终于正式投入商用,用户只需要在手机中输入想去的目的地,手机就可以“语音指路”(《南方日报》2005年11月1日A16版)。

例3: 数字音乐的版权问题突然之间火热起来。一些SP和搜索引擎面临这版权之痛,纷纷成为唱片公司起诉的对象(《南方日报》 2005年11月1日A17版)。

例4: “如今当你走进城镇中稍具规模的零售药房,都会见到在店内引人注目的位置都会放置一个‘OTC’的标志,同时已将药品分成处方药与非处方药来陈列。”(《羊城晚报》2000年5月21日第10版)又:“中心城市药店多过米店,农村280亿大蛋糕没人睬,广州药业锁定农村OTC市场”(《羊城晚报》2000年6月20日第12版)。

例5: 作为国内最大的SP,也是最大的数字音乐厂商之一的TOM在线CEO王雷雷,却并不认同上述的两种模式(《南方日报》 2005年11月1日A17版)。

例6: 留学美国的中国学生要考的TOEFL, GRE,GMAT等都是ETS命题推广的考试。为什么身价颇高的ETS会相中中泰德新媒体集团,而不是别的公司呢(《中国青年报》,2002年1月11日,第5版)?

1.2.2 字母缩略语+汉字式

网络的普及已经为英语字母与汉字的混合使用提供了前提。在媒体中出现的字母词多是涉及电子、通讯、软件等领域的自然科学术语,表达讲究严密。如:Linux软件等,用Linux缩小其语义指称范围。类似的还有:

PC空间、BBS文化、NC机、3G电话、TCP/IP协议、Inter网、HAIER冷柜、IQ大测试等。

例1:可见现代社会虽然已经进入E时代,依照传统严父慈母的情况在台湾社会仍然相当普遍(《中国青年报》2000年5月19日第7版)。

例2:IP FAX系统是基于TCP/IP协议,利用因特网(internet)发送传真的传真存储转发系统。由于因特网的通信费用与距离无关,因此,通过本系统用户可以只付本地电话费及因特网信息服务费就可以享受到与全球任何地方进行“传真”交谈的服务(《南方日报》2000年12月14日第8版)。

例3: 更有关于K房的不良传统,大家都喜欢传播,弄得休一下闲还要证明自己的身家清白(《中华读书报》2000年1月26日第4版)。

例4: SOHO族中有许多高人是以工作室的方式在家中从事生产的。他们不属于某某公司,同样是在家打工,名声却好听多了——“自主创业”(《黄金时代》2000年第11期第34页)。

例5: 3G手机——由于3G时代的姗姗来迟,此类手机仍将处于“中秀不中用”的状态(《中国民航报》2004年1月5日第9版)。

1.2.3 英文短语的缩略语

这种表达并不多,属于直接采用国外的用法在中文媒体使用,如:今天你DIY了吗(DIY:do it yourself!)?

例1: 现在,彩铃也可以DIY了(《南方日报》 2005年11月8日A18版)。

例2: 这里,笔者于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彩铃DIY的心得,希望能够帮助大家轻松制作出具有鲜明个性的彩铃(《南方日报》 2005年11月8日A18版)。

例3: PK来源于网络游戏中的名词“Player killer”,意思是击败、决胜、末位淘汰的意思,发展为“黑道”语言还可以是搞定、放倒、干掉之意,可用做动词:“现在再有人问你:黄圣依PK周星驰,你选谁?告诉他答案,全部K,你自己做主角?其实问题还不至于我们该同情谁支持谁上,而是一定要学‘超女’玩PK,学习将黄圣依和周星驰放在一起PK” (《南方都市报》2005年8月21日B03版)。

2 中文媒体中的英文词语的使用特点

2.1 语法意义的转用

语言的各个层面不是彼此隔离或相互独立的,因此英语对汉语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词汇这一个方面。受英语语序对汉语的影响和干扰的影响(仲洁,2001:112-115),中文的语序亦会有所变化或变异,造成词汇的超常转类现象。这主要是通过翻译而产生影响的。如:你百度了吗?在这里,“百度”原本是名词,作动词使用。在日常语言中,名词作谓语、带宾语随处可见,例如“别忘了伊妹儿我!”汉语的名词通常不直接充当谓语,更不能带宾语,这里的“伊妹儿”是E-mail的音译,即“电子邮件”,本是名词,在这里却作了动词,它来自其英文句子“Dont forget to email me.”比“别忘了给我发电子邮件”或是“电子邮箱我”来得更自然,现在更常见的说法就是“别忘了e我”。

另外名词用作动词的例子也有,有本书的书名就叫《你雅虎了吗——网络第一品牌之路》(陈炎,高岩,1999),在这里,其英文原形是Do you Yahoo!?“雅虎”是网站Yahoo!的中文名称,是典型的名词,可后来被网友们效仿英语,用作了动词并且在网上广泛传播,受到了大家的认可。还如:

例1:如何防止网页被黑?(http://www.qmsky.com/asptroy.asp)(形容词用作动词)。例2:有事Q我。

例1中是形容词做动词。汉语中形容词不能带宾语,更不能用于被动结构,而当今的报纸也出现了这样的用法;汉语名词不能直接带宾语,见例2,Q原本来自QQ,即腾讯公司开发的网上聊天的一种形式,应该是名词,在这里用作动词,成为网络上通话的意思。

2.2 词语的直接借用

直接把英文单词混同中文表达一起使用的形式有如:“夏普vs松下‘口水大战’”、“office游戏无间道”、“刘小康——崇尚自由的Freeman”、 “一起去party”、“也就是说,人们把sex和love分离了”、“最近一小时HOT新闻”等。

直接借用不仅意味着形式的借用也还表明词性也同样借用过来了。但直接借用形式的另一方面体现在进入中文的英文词语会受中文的影响而改变其词性。每种语言都是属于特定社会的,其语词构成必定会受制于这个特定的社会文化系统,只能产生忠实地反映这个特定的社会文化系统的语词,而不能产生完全反映另一个社会文化系统的语词(林纲,2005:59)。

在报纸杂志里出现的英语词语,词性会根据随中文语境的情况有所改变,变成地道的中文属性的英语借词。报纸杂志网络上出现诸如:“最in护手霜”中的in则解释为时尚的,在这里用作形容词,改变了它原来的介词的词性;“一笔out消”指取消,原为香港无线电视台节目栏目名称,因其收视率高而成为流行语:“房改房上市限制一笔out消,‘肥肉’在手干着急,不少房改房所有者急盼出手,部分企业忧心忡忡,房产商、中介商、银行生意开抢……。”(《羊城晚报》2001年12月2日A17版),out在英文意思是出去,介词,用在这句中文里则变成动词了。

另一个很典型的特例来源于2005年湖南卫视的一档节目,主持人说某某和某某要PK一下。顿时,这个用法传遍大江南北,还有继续延伸使用的趋势。本来是名词,在以下的例子里,可用做动词:“这算什么游戏规则,有种的,我们PK一下,一决高低,输了走人,赢了就上,看谁有真本事,谁放倒谁”(《羊城晚报》2005年9月7日 B8版)。

而后又衍生出了“PK台”一说:明星新秀齐上PK台。所有的运动会,明星总是最吸引人的焦点。他们的成败都牵动着很多人的心(《羊城晚报》 2005年10月10日A11版)。在这里,PK用做形容词。

还有一种是不加任何翻译的英文短句,这在各大报纸、网络等媒体频繁看到,如:

(1) 现在,给你一个舞台,你敢来闪亮吗?Ready? Go! (《广州日报》,2005年1月6日)。

(2) 他们更希望把它做成一次“Teamwork Building Activities”(团队合作精神塑造活动)。

(3) 当然,我也会定期到美容院做Facial,毕竟美容师更专业一些(《羊城晚报》2005年5月19日C6版)。

2.3 仿造字母词的产生

一个新词语诞生了,模仿的词语会随即出现并流行起来。随着年轻人群使用这一类词语频率的增加,词汇的构词方式将逐渐趋于稳定并最终定型,同时逐渐地具备构词能力,而且能产性比较高。比如,根据CEO(chief executive officer首席执行官)仿造出来的“C~O”活跃于各行各业,如:CAO(chief administrative officer首席行政官)、CBO(chief business officer首席商务官)、CFO(chief financial officer 首席财务官)、CTO(chief technology officer首席技术执行官)、CNO(chief negotiation officer首席谈判代表)、CKO(chief knowledge officer首席知识官)等随即出现并为人所熟悉。再如,“~CBD”是 最近一个时期引人注目的热词之一,C(central)即中心或中央;B(business)即商务;D(district)即街区的意思:CBD也就是中央商务区的意思。一时间出现了CBD后花园,CBD后院,CBD客厅,CBD卧室,CBD中心区等。e表示电子,这个构词能力也颇强,出现了有:e化、e时代、e生活、e教室、e社区等词语。再如,客:有黑客、红客、白客;现在又有了博客、播客、丫客,还有摩客等。还有以“族”为后缀的词语,如:闪客族、暴走族、快闪暴走族等。随着生活的日益多样化,今后还会有更多类似的形式出现。

2.3.1 字母化趋势

快捷、简便是缩略语最大的特点,符合报纸杂志网络等媒体的要求,即“把必要信息压缩(浓缩)到在接触的一瞬间就能立刻了解的程度”(陈原,2000),通过使用约定俗成的缩写,能够让读者第一时间理解其含义。这种使用的上升趋势让学者们开始注意到现代汉语的拉丁字母化现象,如邓景滨(1996)、Li(1995,1999)、史有为(1999)。

2.3.2 本土化趋势

和本地语混着用,创造出一种新的表达方式:或是中文的语法英文的影子,或是中文的文字英文的语序,典型的例子就是词缀化,如忙碌中……营业中……等等。

3 英文词语广泛使用的原因探究

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汉语语境的传媒中出现了大量的与中文相混用的英文词语,这种新鲜形式和新鲜现象加速了汉语词汇发展的进程。之所以出现大量的各种各样混合在中文里使用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3.1 源于高新科技的迅猛发展和本国与国际接轨的需要

英文词语在中文媒体的大量出现和广泛使用与社会的发展是分不开的。汉语新词语中规则英语字母缩略词明显增多,特别是在计算机等高新科技领域,体现了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世界范围内科学技术的广泛交流传播使专属领域术语由一种语言进入多种语言,并日益为人们所熟悉和运用。高新科技的日新月异的发展,使我们还来不及去把英语术语汉化,所以,只好“拿来”先用上再说。就像当年我们把电话叫“德律风”、把小提琴叫“凡雅令”一样。

3.2 英语的强势影响

因特网是60年代美国政府为冷战而发展起来的小计算机网络,现在已经迅速发展成了一个世界性的信息资源网络。这就使得美国在语言上取得了先发优势,英语成为全球计算机通用语言,很多命令提示都直接用英文显示。英语是电子文本的“官方语言”,互联网上90%的信息用英语发布(刘乃仲,2003:89-92)。这导致在网络语言交际工具中,英语理所当然成为主导语言,这也体现在带有英语国家印记的网络文化上。关于这种想法当然有大量的证据。接近50%的翻译都是从英语到其它语言,而仅有6%是从其它语言翻译到英语(金融时报,2006年01月13日)。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浪潮的到来,越来越多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们在用一种语言即英语相互交流和传播思想。另外,英语国家的技术强势也使英语在国际传播中占主导作用,如“好莱坞效应”和“硅谷现象”。前者主要是指文化产品,包括英语媒体、电影等娱乐产品;后者主要是指电脑和互联网为基础的技术产品。这些产品在世界的风靡必然导致产品所包含的英文词语流行到全世界,这些产品在世界的主导地位当然也会帮助英语在国际传播过程中取得强势。在认识熟悉这些产品的过程中,上至七、八十岁的老太太,下至四、五岁的孩童耳濡目染,也能说出个把英文单词来(陈原,2001)。现在的年轻人满口TOEFL、GRE、NBA,“Good idea!”“OK!”“No problem!”等,可以说在年轻人当中,英文词语一方面已经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另一方面,这些英语单词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我们不能限制他们说什么话,不说什么话。

3.3 人名、地名、公司名、品牌名等的不可翻译性

任何一种语言接触另一种语言或接触来自另一文化系统的新概念、新事物时,往往形成语词缺项,无法反映相异社会文化系统或者新生事物,其中一个办法是通过各种形式借用后者的有关用语(林纲,2005:59)。英文词语以其原来的形式出现就是一种方式。如在上面的例子当中的DIY,PK,SOHO一族等等。这也是为了保证新闻信息的时效性,在没有相对应的中文翻译的前提下也要让新闻见报的原因。报纸因此会出现很多英文单词,如前面所说的设计师Tom Ford,巧克力的牌子GODIVA,机构名称Information Network等。另一方面,某些行业的更新速度是相当快的,如电子类,电子产品的更新可以说是一天一个样,往往一个新的产品还没有找到相应的得体的中文翻译名称时,更新换代了的产品又出现了。比如:VCD才刚被大家所熟悉,LCD, EVD又出现了。再比如MP3(Mpeg1 Layer 3一种压缩比率较大的活动图像和声音的压缩标准)还未被众人认识,MP4又出现了。不少新生事物和新新概念一时没有合适或贴切的形式来表示。

3.4 时尚要求

媒体的读者很大一部分是青年人。一方面是由于英语的普及和人们对英语的重视,使用字母缩略词的人群的文化素养和知识层次逐步提高,而现在的年轻人受教育的文化层次较高,普遍具备基本的英语水平,他们把说英语当成一种时髦,乐于接受报纸的这类表达,如上例中的“最in护手霜”、“夏普vs松下‘口水大战’”其实都可以用相应的中文表达,分别可以理解为“最时尚的护手霜”和“夏普对松下‘口水大战’”。为满足这部分群体的需要,媒体也采用了他们所认同的汉英杂糅形式的表达。年轻化,时尚化和科技化比较突出的报刊杂志出现英文单词的几率会高很多,而这些时尚类刊物和对外来文化又较强认同感的年轻人当中,这样的表达法还有逐渐升温的趋势。在《流行语漫谈》(林伦伦,2003:1-19)的序中程志超提到,同一类东西,有的要用中文名儿叫之,有的却必须用英文名儿称之。两者的差别之大,足以在流行观念里成为两种东西。名称的叫法不一样,从商业角度讲会影响商业销售,从报刊发行上讲,会影响读报的阅读群体。简单说之,如:歌迷影迷,当被称之为“fans”的时候,其身份好像变得时尚了很多;再如同一个事物的表达方式,如汗衫不叫汗衫了,叫“T恤”,出租车不叫出租车,叫taxi(的士)(程志超,2002)。

3.5 英文词语所代表的事物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由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已经日益现代化,越来越离不开网络、数码等电子产品。如:VCD,CT等,虽然开始难被普通老百姓所接受,但随着电子产品与人们关系的日益接近,人们也渐渐开始接受并使用这些英文缩略语了,而且发现比中文的表达要来得更清楚更简洁,如:LCD,CT, MSN,FM, AM, DVD-ROM, TV,DJ等。

3.6 简化语言表达的需要

的确,英语的某些表达简洁,清晰,省事,尤其是英语缩略词的快速增长真实反映了快节奏生活语言的新特点,一些较新出现的字母形式基本上都采用了缩略的方式,这是近二十年来汉语发展的显著特征。而现代生活的节奏不断地加快,导致媒体也有这样的反映和体现。

4 对英文词语规范化的几点建议

词语规范就是定型,词语定型是词语产生发展过程中的成熟或被全社会接受的过程,这个定型过程应当遵循自然、顺畅、有利运用的基本原则(贺国伟,2003:134)。出现翻译不过来的时候也即语词缺项时,会自身构词材料创造新词,或者通过各种形式借用后者的有关用语。这种情况会在一段时间内长期存在,并经过自然淘汰,留下通用的适合普罗大众的词语。

尽管外来词大量出现的今天,存在滥用英文、盲目洋化等负面倾向,需要加大力度进行新词语的研究、引导和规范,但语言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新词新语是语言生命力的体现,更是体现和观察社会生活变化的窗口,应该鼓励。语言学家所能做的只是去规范和引导。知道CD的原文全文是什么的也不多,但一般人几乎都知道它是什么东西,这种简洁的表达被所有的说中文的人群接受了,还说明,有些电子产品的英文缩略语,虽然开始较难被人们所接受,但随着这些产品的日益普及并与人们关系的日益接近,人们也渐渐开始接受并使用这些英文缩略语了,而且发现比中文的表达要来得更清楚更简洁。

总的来说,积极影响还是比消极影响大,特别是新时期大量英语字母词的出现,体现了汉语的极大宽容性,构词形式的新发展也使汉语外来词更趋于成熟,与社会进步同步,适应现代化的进程和信息化的需要。

我们建议,新闻传媒使用英文词语要把握以下几点:

4.1 使用英文单词要适度

很多的报纸杂志的主要对象就是一些年轻有学识的上网族,为吸引这类读者,在网上使用的英语词语也已经“下线”到了报刊杂志上来。但语言的使用要适度,如果一个版面或者一条新闻中出现过多的英文单词,会让读者茫然或产生歧异。如果不是经常用计算机武装自己的人,恐怕不知道接下来的这条新闻是什么意思:“如果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能出台按照流量计费的BT使用规范,那么就能非常有效地限制和规范BT下载等P2P软件的使用”(《南方都市报》,2005年1月12日C74版)。这里出现的BT和P2P都是很专业的词汇,BT指的是bit torrent(疯狂下载),P2P指的是peer to peer(点对点)。只有在读者相当熟悉这些缩略语时才能使用,否则非但不能添光彩,而且可能使读者或听者一头雾水。

4.2 采用规范词语,尽量避免歧义

由国家权威的语言机构审议音译词的音译标准,避免音译时出现选用不同字形的情况,要注意统一书写形式,多采用常用词,以免造成一词多音译。不作翻译或解释的字母词的随意使用会造成理解混乱或表意不明,对专业性强或一词多解的外来缩略词更应该谨慎,明确使用语境,避免贻笑大方。对于不可避免的英文单词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 出现有英文缩略语的,在其后加注中文解释或同时加上其英文原词,让读者看得明白。

(2) 若有约定俗成的中文翻译,可以在中文后显示英文原文。如:“泛网时代(Ubiquitous Age)是指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与任何人都能进行方便地交流与沟通的时代”(《中国电子报》2005年1月7日第1版)。

(3) 对于暂时还没有统一翻译的新词新语,可在报刊中使用英文原文,但在其后括号里加注尝试性翻译,避免不懂英文的读者不知所措。比如上面出现的“Teamwork Building Activities”(团队合作精神塑造活动)这种写法即可。□

参考文献

[1] Li. David C.S. The English alphabet in the Hong Kong Chinese Press: functions and status[J]. Manuscript,1995.

[2] Li. David C.S. Linguistic convergence: impact of English on Hong Kong Cantonese[J]. Asian Englishes,1999,2(1):5-36.

[3] 朱永锴,林伦伦.二十年来现代汉语新词语的特点及其产生渠道[J].语言文字应用,1999,(2).

[4] 崔学新.媒体中英语码转换的“翻译”[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4,(3).

[5] 何自然,吴东英.内地与香港的语言变异和发展[J].语言文字应用,1999,(4).

[6] 陈张美美,郭张凯伦.香港语文中的借用英语词汇[J].香港: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1990.

[7] 杜曾慧,杨慧群.对网络语言中英语外来词的思考[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9).

[8] 仲 洁.中文网络语码混用及变异现象[J].暨南学报,2001,(1).

[9] 陈 炎,高 岩.你雅虎了吗?——网络第一品牌之路[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10] 陈 原.社会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11] 邓景滨.港澳新词语研究[D].暨南大学博士论文,1996.

[12] 刘乃仲,马连鹏.网络语言:新兴的网络社会方言[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3,(9).

[13] 林 纲.略论网络用语中的语词接触现象[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5,(9).

[14] 林伦伦.流行语漫谈[M].广东:花城出版社,2003.

[15] 贺国伟.汉语词语的产生与定型[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16] 陈 原.世纪之交汉语领地的新景观[N].参考消息,2001-05-15第8版.

[17] 陈晓宁.十字街头的语言文字[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18] 叶秀兰,秦秀白.广州地区报刊广告的汉英语码转换及其成因[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04,(6):58-63.

[19] 赵淑梅,秦秀白.广州地区报刊娱乐新闻中语码转换现象探析[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05,(6):62-65.

[20] 许竹君,林伦伦.网络语言论略[J].外语电化教学,2006,(4).

An Analysis on English Loan Words in Chinese Media

XU Zhu-jun

(College English Department, 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65, China)

Key words: Chinese Network; English Words; Borrow; Standardization

作者:许竹君

3G时代的通信行业特征论文 篇3:

微信息时代高校辅导员应对网络舆情的策略研究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信息化。类似微信、QQ、微博等社交软件的出现,宣告人类的信息传播方式进入了“微信息时代”。本文对大学生微信朋友圈和微信使用模式进行研究,对微信息时代下新媒体网络传播的影响以及微信息时代下高校辅导员网络舆情的工作开展进行讨论,认为微信息时代高校辅导员工作应不断地改革创新,了解学生的所想所爱,多角度做好舆情工作。

关键词:微信息时代;高校辅导员;网络舆情

“微信息时代”指利用微博、微信、抖音等互动App,通过短小精炼的视频、文字进行的文化传播,这种信息贴近生活、传播速度更快、内容上更具有冲击力和震撼力,此种信息传播方式不仅高效、即时,还不需要任何费用。正因为它的便捷,使得用户乐于转载评论,导致一些网络舆情对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高校辅导员应培养和练就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方能在“微信息时代”正确引导大学生做正能量的传播者。

一、微信息时代下新媒体网络的传播概述

近些年,移动通信行业的网络速度提升迅速,几年的时间里就从3G技术发展到5G信息技术,这种发展趋势是近百倍的跳跃[1]。在移动互联网中,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发布简短的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大学生是其中使用频率较高,发表次数较多的群体,因此要确保大学生传播信息的正确性和安全性,从而优化互联网环境。

二、微信息时代下新媒体网络的影响

(一)“裂变式”传播,加快了网络舆论的生成

当下微信息时代已经打破了以往传统媒体传播的局限,特别是在发布时效与发布内容上,信息的传播呈倍数增长,这种情况加快了网络舆论的产生。在网络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没有界限,微信、微博等交流方式,让网络舆论呈裂变式的扩散,特别是当下社会中的粉丝效应,使裂变式的传播层层传递[2]。例如,用户A发布信息后,其“粉丝”或者好友B、C、D则可以直接获取并转发信息,导致信息的裂变性传播。

(二)“碎片化”的呈现方式,拓宽了网络舆论的覆盖面积

在微信息时代中,内容“精彩”程度影响着信息的传播速度,而与众不同的信息能更吸引大学生的关注,特别是一些针对大学生喜好的内容,例如娱乐八卦、体育赛事、美妆美食等。内容的“碎片化”无疑给大学生打开了了解世界的途径[3]。特别是在近些年,微视频崛起,越来越多的人利用此种方式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但是这其中也存在着一些负面的内容,对高校学生身心发展极其不利,不过也有不少利用微视频进行正能量传播、传播生活小窍门的人。由于信息碎片化的呈现方式,导致人们不能完整地了解事件的始末,往往从某一细节入手再附上自己的主观看法,如果不能及时处理,往往会让舆论从网络延伸到现实中,因此,高校辅导员应教导学生在面对复杂的网络事件时保持清醒的头脑。

(三)“把关人”的角色缺少,加大了网络舆情的处理难度

在以往的媒介传播中,需要经过编辑、后台工作人员、管理人员的审核。当下微信息时代的管理模式对人们发布的信息难以做到及时审核。其中存在着很严重的问题,信息的无限制发布与信息内容的难以控制,都会导致信息传播难以把控,在微信息时代,每个人都能参与到舆论中来,并以自身角度去发表对某些事情的观点和意见,其中不乏一些过激言论。由于网络体系的不完善,“把关人”的话语权和角色的缺位,使舆论信息无休止地传播,极大地增加了网络舆情的处理难度[4]。

三、微信息时代下高校辅导员网络舆情的工作开展路径

(一)加强新媒体素质培训,提高宣传队伍的工作能力

在微信息时代,校方应以学生活动为契机,通过微信息平台发布信息,用以提高学校的美誉度和良好形象。例如,近两年微视频在各社交平台上的传播,让更多的人第一时间通过短平快的传播形式了解各大学校。不仅提高了学校的对外形象,也为广大师生建立了一个良好的网络工作和学习环境。校方的资讯发布应由相应的工作人员进行把关和监管。而对于学生信息的发布,一方面靠学生自主进行把关,另一方面得有赖于辅导员的严格审查。高校辅导员在学生制作宣传信息和新闻稿件的过程中,应时刻关注发布内容的导向,要注重宣传正能量、有意义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应多注重学生的团队建设,不仅能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还能不断提高学生管理队伍的工作能力。此外,在应对热点话题产生的舆论中,高校辅导员应认真分析舆情特点,并抓住舆情细节,精心组织策划并积极推动信息发布,积极进行舆论引导。例如:高校思政课进课堂、校院两级微信公众平台的建立、校园网站的完善、抖音等微视频平台的利用,不仅能提高高校美譽度,也能拉近高校与学生的距离。

(二)以新媒体为依托,打造“微”校园精品

微信作为一个成功的社交软件,将生活中、工作中的一系列场景都应用到了微信中,例如微信办公群、微信支付、微信缴费等等,这些也体现了微信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微信方便快捷的功能,使得它在市场中被广泛应用,极大地方便了大众,可能在未来的时代中,会有一种软件可以取代微信,但是微信的这种使用模式不会被取代[5]。高校应通过建立官方公众平台,及时有效地传播国家大事、传播学术科研成果,传播展览展示信息,招生就业信息等等,让学生第一时间了解与自己相关的学习生活动态,在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的同时也能及时传播正能量信息。高校辅导员应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走进他们、了解他们,可以通过学生的朋友圈了解学生的最新动态,了解学生活、学习、情感状况,有助于做到工作有的放矢,及时处理朋友圈的“学工问题”,还能有效提升辅导员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精准度。与此同时,高校辅导员也可以利用朋友圈阵地建立学院的官方公众号,对网络舆情进行合理引导,通过公众号推送不仅能让同学们第一时间了解学校活动、学术动态和国家大事,还能通过公众号建立精品活动推送,增加同学们在学校的归属感。

(三)主动了解学生言论,培养“意见领袖”

高校辅导员应在空闲时间多与学生交流,并了解学生们的喜好与需求,通过学生们的朋友圈了解学生们的实时情况,以及建立与学生联系的微信群[6]。微信群可以更方便、更快捷地管理学生,也为学生提供了反馈意见和寻求帮助的平台。这种零距离的交流能让辅导员的工作更好地开展,不再只限于办公室,也创新了教师拓展新思想教育平台的方式,为建立师生之间的良好关系和掌握学生动态做好了充分准备[7]。高校辅导员也是学生们的知心人,在日常工作中应该多多发掘课业优等生和特长优等生,注重榜样力量。辅导员可以通过建立“优秀学习领航计划”品牌活动,开展优秀学子的理论宣讲、经验分享等活动。优秀学生往往在同学中具有“榜样精神”,其在学生中有较强的话语权,因此可将其培养成“意见领袖”,在网络舆论中,优秀学子发表的观点会作为指导性意见把舆论引导到正确的方向。

四、结语

综上所述,微信息时代下高校辅导员工作也在不断的改革创新,高校辅导员应不断学习,跟上学生的步伐,了解学生的所想所爱,为良好开展班级管理工作做好铺垫。未来,大数据信息化已是大趋势,将成为影响人们生活的必然因素,高校辅导员的网络阵地工作也会进入常态化。本文主要分析了微信息时代下新媒体網络的影响、微信息时代下高校辅导员如何开展网络舆情应对工作,如何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适合身心发展的朗清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1]王晰巍,张柳,韦雅楠,等.社交网络舆情中意见领袖主题图谱构建及关系路径研究———基于网络谣言话题的分析[J].情报资料工作,2020,41(02):47-55.

[2]吴仁献,谢朝武,谈天然.突发事件政务舆情内部人际传播机制研究———以8.8九寨沟地震旅游政务微信传播为例[J].情报杂志,2019,38(09):118-125.

[3]张玉刚,庄翠荣,邱伟青,等.新媒体时代辅导员高校网络舆情干预与危机应对研究———基于广东省内17所高校的研究启示[J].社会工作与管理,2017,17(06):90-96.

[4]李海云.知微·用微·超微———微环境下辅导员应对高校网络舆情的“微能力”培养策略[J].教育信息技术,2015(Z1):137-140.

[5]孟跃.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1(09):110-111+114.

[6]王炳艳,向荣,但家荣.网络舆情视域下大学生非理性爱国主义的引导[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6,30(06):163-164.

[7]陈金华,胡亚美.跨境网络舆情演化下目的地关注度时空特征———以普吉岛沉船事件为例[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03):68-79.

(荐稿人:韩海燕,内蒙古师范大学副教授)(责任编辑:胡甜甜)

作者:张静

上一篇:电信营业部员工竞聘演讲下一篇:创新服务再铸辉煌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