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023-02-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学习型社会研究的现实图景与中国特色

摘要:自哈钦斯提出“学习型社会”的理念以降,世界各国的研究者开展了丰富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我国学者立足中国国情,围绕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旨归,探索出了符合中国实际的实践路径,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成果。通过运用文献计量方法和信息可视化技术可以绘制出我国学习型社会研究成果的现实图景:年度发文呈现出倒“V”字状并体现出“政研结合”的典型特征;研究历程凸显出从理论初探到扎根实践再到全面深入的纵深特点;研究主体以高校与协会为主阵地,但尚未形成核心作者群;多元研究热点逐步显现,但仍以学习型社会建设为重心;研究方法以思辨为主,多元方法意识逐渐凸显。未来为了更好地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学习型社会研究,应在研究逻辑上,遵循本土逻辑,切合中国实践;在研究主体上,拓展研究团队,加强多元合作;在研究内容上,持续推进重点领域研究,不断丰富边缘主题研究;在研究方法上,逐步深化思辨研究,同时提升多元方法运用意识。

关键词:学习型社会;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现实图景;中国特色;可视化分析

作者简介:侯怀银,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山西太原 030006);尚瑞茜,博士研究生,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重庆 400715)。

学习型社会作为一种以“学习”构筑未来社会形态的理念,肇始于20世纪60年代。1968年,美国学者哈钦斯(Hutchins,R. M.)出版《The Learning Society》率先倡导了这一理念(Hutchins,1968)。历经50余年的发展,学习型社会已从理论探讨迈向社会实践,并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趋势。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学习型社会的创建,以期实现在2020年“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的战略目标。实践常新,理论常新。当前,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城市等实践正如火如荼地开展,但对于“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的成效如何还需进一步评估,理论上对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思考亟待进一步深入。鉴于此,本文借助CiteSpace可视化分析的手段,梳理已有学习型社会研究的成果,并展望学习型社会后续研究的发展趋势。

一、研究設计

1.研究工具

CiteSpace是一款可视化分析软件,能够显示特定知识点在一定时期的研究布局、发展脉络及前沿领域等,是梳理知识结构的重要工具(Chen,2006)。其功能众多,包括对合作作者、合作机构、合作国家、共被引作者、共被引文献、关键词共现、突现词等进行分析。本文主要对文献记录进行机构、作者与关键词共现分析。在CiteSpace 中设定时区为1988-2019年,时间跨度为32年,时间切片为2年,分别设置“机构”“作者”“关键词”为网络节点,采用寻径算法(Pathfinder)修剪形成知识图谱。

2.数据来源

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为检索数据源,检索式为“主题=学习型社会/学习化社会/学习社会”,文献类型为期刊,不限定期刊级别。经查阅,最早出现与“学习型社会”相关的文献是1988年肖玮发表于《现代远距离教育》的《日本的“终生学习社会”》一文(肖玮,1988),该文是笔者目力所及最早关于学习型社会研究的论文,因此,设定检索时间跨度为1988-2019年。截至2019年12月共检索到相关文献6408篇。在筛除不相关文献(包括但不限于内容不符文献、会议综述、纪实、采访、讲话等)后,最终获得有效文献1837篇。

3.研究思路

本研究基于学习型社会研究的丰硕成果,采用元分析的研究方法,将文献计量与知识图谱相结合,运用CiteSpace 对1837条文献记录进行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可视化分析,力求从“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系统回顾学习型社会研究的成果。具体而言,时间维度包括“年度发文”和“研究历程”,空间维度包括“谁在研究”“研究什么”“如何研究”三个一级观测点和“研究主体”“研究热点”“研究方法”三个二级观测点。通过系统回顾学习型社会研究的成果,重在勾勒学习型社会研究的现实图景并揭示学习型社会后续研究的发展方向。

二、学习型社会研究在中国的回顾

1.年度发文:呈现倒“V”字状与“政研结合”态势

通过对1988-2019年间我国学习型社会研究领域共发表的1837篇期刊论文进行“年代—载文量”统计分析发现,年均载文约57篇,载文数量总体呈现出一个倒“V”字状,但其中存在一定的波动现象(见图1)。具体而言,我国学习型社会研究文献在1988-2002年间呈现缓慢上升的态势,2003年急速上升并达到峰值。这可能与我国在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正式提出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这一政策号召有关。之后学界对该类研究的热潮开始回落,其中2009年和2014年分别出现了一次小的反复,结合相应的历史背景可知:2009年是我国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关键时期,正是在这部纲要中提出了“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战略目标;而2014年国家针对学习型城市建设下发了《关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意见》,针对老年教育领域人才短缺的问题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的意见》等,这些文件的出台,既推进了学习型社会的建设进程,又引发了学界对相关话题的探讨。由此可以认为,我国的学习型社会研究与国家的政策出台密切相关,呈现出一种“政研结合”的态势。

2.研究历程:理论探索—扎根实践—全面深入研讨

运用CiteSpace软件绘制出的文献关键词共现时区图谱(见图2)可以从时间维度诠释该研究的演进历程。本研究依据我国学习型社会研究的关键词共现时区图谱与相关研究的时代背景等因素,将我国学习型社会研究领域的演进历程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1)理论探索阶段(1988-2002年)

该阶段共发表论文101篇,高频词主要包括学习社会、学习型社会、终身学习、创建等。综观这些成果发现,我国兴起学习型社会研究一方面是由于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学习型社会在其中扮演著至关重要的角色,另一方面则缘于研究者对学习型社会建设的认识与思考。在早期阶段,研究者对学习型社会的指称不一,主要有学习型社会、学习化社会和学习社会三种称谓,但它们的内涵一致。之后“学习型社会”这一名称逐渐在学界达成共识。研究者对学习型社会进行的理论探索主要包括理清学习型社会的兴起背景(张式谷,1998)、内涵、理念、特征、形成条件以及与相关概念的关系(厉以贤,2001)等,旨在为学习型社会的创建奠定理论基础。此外,译介国外学习型社会的建设情况也是该阶段的重要研究内容。例如,有研究者从宏观层面出发,系统介绍了国外学习化社区建设的趋势(沈金荣,2001);也有研究者以单个国家(如英国)为例介绍了该国学习型社会的建设情况(洪明,2001),为我们了解该领域的国际动态提供了参照。尽管如此,我国的学习型社会建设最主要的还是要依赖本土化探索,而非借鉴他国。由此可见,我国学习型社会研究在这一时期尚处于初兴阶段,主要关注与其相关的基本理论探讨,尚未深入到实践领域。

(2)扎根实践阶段(2003-2009年)

该阶段共发表论文1175篇,高频词主要包括全民学习、人的全面发展、学习型社会建设、成人教育、社区教育、图书馆等。由此可知,该阶段的研究主要立足于我国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具体实践活动,其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可以视为我国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宗旨和目标,而“成人教育”“社区教育”与“图书馆”则是其重要的实践领域。

该阶段关于如何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实践探究,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以图书馆和学习型社区等为载体,探究如何更好地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思路与策略。二是兴起对学习型社会政策的研究,呼唤国家层面尽快出台《终身学习促进法》(游清泉,2003)。三是关注国外著名学者与我国历史人物的思想精髓对建设学习型社会的现实意义,包括哈钦斯倡导的“学习社会”理念(吴遵民,2003)、斯第沃特·然森(Stewart Ranson)的学习型社会理论(崔国富,2006)与孔子的“修己以安人、有教无类、不知老之将至、学无常师、为仁由己”等学习思想(常国良,2009)。四是从不同学科视角切入,解读学习型社会。如有研究者从教育学视角对学习型社会的教育产业化问题进行了论证,并对素质教育的目标体系进行了演绎整理(黄成松,2003);还有研究者从教育学、社会学与哲学三重视角对学习型社会的概念进行了解读(陈乃林,2008)。这些实践探索为下一阶段的全面深入研讨奠定了基础。

(3)全面深入研讨阶段(2010年至今)

该阶段共发表论文561篇,高频词主要包括学习型城市建设、现代远程教育、开放大学、老年教育等,这些高频词构成了当前该研究领域的热点话题。该阶段被界定为“全面深入研讨阶段”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研究范围进一步拓宽,不仅涉及理论问题,还拓宽至诸多实践领域,如职业教育、社区教育、老年教育、远程教育、高等教育等。二是研究内容进一步细化,例如有研究者对学习型社会目标达成度的评价标准问题(张创伟等,2018)、形成学习型社会指标体系的构建问题(张男星等,2012)、出台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法律政策问题(尹力,2010)、某地区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境况问题(张宏等,2019)、如何与新时代知识经济发展相契合的问题(田晓伟等,2019)等进行了深入研究。三是反思性综述研究进一步丰富,例如有研究者针对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型社会的全球发展情况进行了回溯与审视(朱敏等,2014),还有研究者对我国距离“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还有多远的问题进行了反思(陈乃林,2014;曾文婕等,2019),这些研究都为我国当前学习型社会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了学理思考。总之,该阶段的研究话题更为多元与深入,对推进我国的学习型社会研究与实践发挥了重要作用。

3.研究主体:以高校与协会为主阵地,尚未形成核心作者群

从主要发文机构(见表1)来看,我国学习型社会研究发文量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和西南大学;排在前7位的研究机构共计发表论文126篇,占全部发文量的比例仅为6.86%,这客观反映出我国学习型社会研究机构分布较为分散的现象。另外,从机构类型来看,高校和协会是开展学习型社会研究的主阵地,这也侧面反映出其他利益相关主体对这一领域的关注力度偏弱。

核心作者是指在学科领域中对学术研究贡献较大的研究者,其在学术研究空间网络中的集聚便形成核心作者群,衡量核心作者的指标为发文量(姚立兴,2019)。由表2可知,我国学习型社会研究领域单一作者的最大发文量为23篇,根据文献计量学的普赖斯定律可确定该领域核心作者的最低发文量为4篇①。下表2呈现出该领域的核心作者共有8人,发文总量为77篇,约占文献总量的4.2%,远低于普赖斯定律规定的理论值50%,这表明当前该领域尚未形成具有较高科研生产能力的核心作者群。

4.研究热点:多元研究热点显现,以学习型社会建设为重心

关键词的高共现率表明该主题内容成为特定研究领域的热点话题。通过考察知识图谱中关键词共现的频度及其节点的中心性和连线的粗细,可以直观地发现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及其转化关系。从关键词的频次和中心性(见表3)来看,学习型社会、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等关键词排在前三位且其中心性均大于等于0.10,这表明它们在知识网络结构中具有重要的中介性作用。通过对高频关键词(见表3)、关键词共现聚类(见表4)及其相关文献的分析,可以预测当前学习型社会研究领域渐强型的热点话题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 终身学习

该研究主题包括43个节点,最高标识词为终身学习的理念认同与实践推进、终身学习平台建立、国家资格框架设立以及在线学习型社区建设等,由此构成了该研究主题下的热点话题。首先,终身学习的理念认同与实践推进是目前研究者、政府工作人员乃至全民都关注的话题之一,也是我国建成学习型社会的必经之路。其次,终身学习平台的建立主要以图书馆和开放大学等为载体,旨在建成集成型与通用型的终身学习平台。再次,国家资格框架的设立是当前世界许多国家正在开发、创立并推行的鼓励公民终身学习的重要制度,目前已形成“演化型”与“重构型”两种类型的制度路径。最后,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在线学习型社区建设也成为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研究者们主要围绕服务平台的建立、数字资源的利用、社区居民的学习、师资队伍的建设等方面展开探讨。我们认为,当前研究与实践更多是出于经济因素的考虑,是为了满足知识经济时代代表更高水平劳动力的终身学习需求,而与实现个体终身学习的目标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如何促进每一个个体实现终身学习的目标,仍是众多研究者关注的话题。

(2) 图书馆

该研究主题包括26个节点,最高标识词为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图书馆、全民阅读、可持续发展、发展战略等。当下学习型社会的主要建设方式是以学习型图书馆的创建和资源的引入作为主要的依托平台,旨在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与学习型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一建设途径已被大部分城市采纳,公共图书馆、社区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等的使用成为理论研究者与实践参与者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这些热点话题重点关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图书馆的管理及发展方向,如有研究者提出国外图书馆非常重视图书馆战略规划工作、图书馆战略规划文本的产生与执行、战略环境分析以及战略制定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协调作用(张秋等,2016)。二是图书馆如何更好地为读者提供服务,如有研究者提出改进传统服务,提供一站式检索;追踪校友读者群,开发电子图书馆远程教学;开辟新的数字资源教学演示场所,实施一对一上门辅导等策略(朱小玲等,2012)。三是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创新问题,如已有研究者将关注点从传统图书馆转移至智慧图书馆的服务问题上,提出从数据管理的角度构建服务框架,以期为智慧图书馆的建设提供参考依据(徐潇洁等,2018)。

(3)学习型社会建设

该研究主题包括21个节点,最高标识词为社区教育、高等教育、电大教育等。可见,当前学习型社会建设已不再是某种“理想”或“理念”,而已成为一种实实在在的“社会形态”。对于学习型社会的建设,既包括校内教育的建设,亦包括校外教育的支撑。作为校内教育建设的代表,高等教育(孙平,2007)和电大教育(曾祺林,2009)等教育类型凭借其前卫的文化理念、优质的教学质量及先进的教学设备在学习型社会的建设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社区教育作为校外教育的典型代表,它既为构建学习型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和环境,亦为检验学习型社会建设达成度提供了基本标准和实践依据。为了更好地建设学习型社会,还有研究者认为应加强价值引领,重建具有普适意义的教育价值观(吴遵民等,2009);重视组织奠基,推进学习型组织的建设(朱新均,2011);鼓励平台创新,实现学习型社会运行智能化(朱成晨,2018);倡导立法先行,推进国家层面制定“社区教育促进法”(焦后海等,2018)。总之,学习型社会建设是目前该领域最为重要的热点话题。

(4)学习型社区

该研究主题包括8个节点,最高标识词为西方学习型社会、成就、建设、展望等。就目前而言,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与示范区建设已取得丰硕成果,为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起到了支撑与引领作用。然而,我国学习型社区建设依然面临体制不健全、师资力量薄弱、建设经验不足等诸多阻碍,因而研究者尝试从如下方面寻求突破:第一,对学习型社区参与主体的研究,已有研究主要集中于高校、图书馆、远程教育机构、社区学院、开放学院等参与主体。第二,对国内外构建学习型社区经验的提炼,如已有研究涉及美国的学习型社区建设、德国的“邻里之家”、日本的“公民馆”以及我国上海、江苏、北京等地的学习型社区建设案例。第三,对学习型社区保障机制的研究,如有研究者建议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完善社区教育的制度(唐克等,2014);完善保障机制,积极将社区教育纳入基本公共服务范围(李珺等,2018)等。在此基础上,我国才可能力争实现学习型社区的跨越式发展,进而为世界学习型社会的建设提供中国方案。

(5)老年教育

该研究主题包括4个节点,分别为老年教育、学校、上海市、第三年龄教育。老年教育是建成学习型社会的关键一环。尤其在当前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社会背景下,如何解决老年人学习愿望不强、学习能力不足、接受新鲜事物较少等困境(位涛,2017),如何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来促进老年人的自我发展,推动老有所养、老有所用的新时代养老体系的形成(秦强等,2019),已是摆在研究者面前的重大课题。上海市作为老年教育发展态势较好的地区,在老年教育的管理理念、办学体制、经营规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经费筹措等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可供其他地区借鉴。此外,围绕老年教育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问题,即如何解决老年人的继续社会化或退休后再教育的问题。有研究者对此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包括树立终身教育思想、创办多元化的老年教育形式、拓宽“发展性”的老年教育内容以及创新“综合型”的老年教育方法等(孙立新等,2014)。总而言之,只有全社会的人都树立起主动学习的理念并付之于行,实现个体的全面与自由发展,才能真正形成学习型社会。

5.研究方法:以思辨研究为主,多元方法意识凸显

本研究将教育研究方法分为思辨研究、量化研究、质性研究与混合研究四种类型(姚计海等,2013)。结合数据分析可知,我国学习型社会研究以思辨研究为主,运用该方法的文献约占有效文献总量的78.5%,文献所探讨的内容主要集中于对学习型社会自身的探究(包括兴起背景、价值理念、目标意义、定义内涵、理论基础、理论体系、构成要素、影响因素、运行模式、运行机制、队伍建设、概念比较等)、学习型社会与相关领域的关系研究(包括与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社会教育、远程教育等的关系)、不同学科视角下的学习型社会探究(主要包括教育学与社会学的学科视角)等。采用其他三种研究方法进行研究的成果较少,其中采用纯量化研究方法的文献几近空白;采用质性研究方法的文献占有效文献总量的19.5%,主要探究内容为某地区或某高校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方案设计、实际进展以及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等;其余文献则主要使用了混合研究方法。随着研究者对基于数据和调查的方法意识的觉醒和重视,他们对使用多元方法来开展学习型社会建设实证研究的意识也将愈来愈强。

三、学习型社会研究在中国的展望

1.研究逻辑:遵循本土逻辑,切合中国实践

“学习型社会”“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等概念均属于舶来品,它们在内涵上息息相关②,在历史进程中交相辉映③。就学习型社会的概念而言,在先工业化后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这一概念的出现主要得益于哈钦斯与斯第沃特·然森在20世纪60年代与70年代的推动,直至80年代才被引进我国。不同的文化土壤致使西方与我国在学习型社会建设上存在诸多差异:第一,所处时代不同。西方学习型社会建设基于先工业化后信息化的时代背景,而我国学习型社会建设则是建立在工业化与信息化双重并进的基础之上。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我国学习型社会建设所处的社会存在与西方截然不同,致使我国学习型社会建设必须寻求一条适合自己国家发展的道路,不能永远亦步亦趋。第二,推动因素相斥。西方學习型社会建设倾向于内生型,是由一批先进的思想家通过内在觉醒而推动的,如哈钦斯提出的派迪安(Paideia)原型、斯第沃特·然森提出的民主学习型社会、韦尔顿(Welton,M.)提出的公正学习型社会以及贾维斯(Jarvis,P.)提出的共同体学习型社会等;而我国学习型社会的理念是在西方终身教育等理念的席卷下兴起的。这是两条完全不同的发展路径,虽然我国学习型社会建设在外因和自上而下行政力量的推动下成绩斐然,但是如何激发我国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内在动力依然是我们需要深思的问题。第三,建设的旨归相异。西方学习型社会的建设主要是为了确保社会和谐,以维护资本主义的发展,这在2001年欧盟委员会发布的《创造欧洲地区终身学习现实》(Making a European Area of Lifelong Learning a Reality)一书中得以体现。此书中提及,欧洲正在承诺建立一个公民有机会、有能力实现理想并参与建设的更好社会(Jarvis,2007)。而我国建立学习型社会主要是为了适应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推动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为了实现不同的建设目的,各国需根据自身国情采取不同的达成策略。

除了遵循本土逻辑外,还应加强对实践的指导。学术研究具有一种审视、反思与推进当下实践的功能,站在较为中立的立场上,去客观地看待当下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并且能够超越与引领当下的社会活动,这也是我们每个研究者所应担负的使命,即扎根实践并超越实践。目前,该领域仍以单一范式的研究为主,还未切实将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如何使学习型社会的理论研究扎根于实践,并使学习型社会的实践能够助推其理论研究,将成为该领域未来研究的重中之重。

2.研究主体:拓展研究团队,加强多元合作

当前学习型社会研究逐渐引起学界关注,但仍有少数利益相关主体的关注力度较弱,且已关注的主体间各自为政。这一点从对发文机构和核心作者群的分析中可见一斑。实际上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和研究与每个主体息息相关,需要每个个体的积极参与和贡献,同时学习型社会的建成也会促进每个个体主体精神的发挥。为了推动学习型社会研究的内涵式发展,应重视组建强有力的研究团队,加强多元化研究团队的合作,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第一,加强中央与地方机构的合作,如推进中央高校和地方高校合作,共享研究成果,共探研究经验。第二,加强先进与落后地区机构的合作,如推进上海、北京等学习型社会建设先进示范区与中西部地区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与交流。第三,加强研究机构与实践组织的合作,如推进高校、研究所等研究机构与学习型组织间的交流合作,深入一线了解学习型组织的发展情况与现实困境,不断提升研究的真实性与可靠性。第四,加强国内与国外的合作,如立足本土借鉴国外学习型社会发展与研究取得的成果和经验,构建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学习型社会。通过拓展研究团队,加强多元合作,有助于丰富学习型社会研究的内容与形式,拓展研究的广度与深度。

3.研究内容:持续推进重点领域研究,不断丰富边缘主题研究

学习型社会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诸多组织的建设,如学习型城市、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图书馆、学习型政党等。学习型社会的研究亦包含诸多领域,如终身教育、社区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老年教育等。未来关于学习型社会的研究依然要持续推进这些重点领域,切实解决这些领域中存在的问题,诸如如何使图书馆更好地服务于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如何将建成学习型社区的设想落地、如何发挥老年人的社会价值并满足他们的教育需求、如何构建系统的终身教育体系等。在持续推进重点领域的研究时,还要不断关注与丰富其他相关领域的研究。为此,我们应高度重视远程教育和职业教育等领域的改革,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共同搭建起终身教育“立交桥”,促进各类教育资源的融通与整合,努力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实现学习型社会“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愿景。

4.研究方法:深化思辨研究,提升多元方法使用意识

在学习型社会这一研究领域中,关于其理论基础、政策法规、定义内涵、价值取向、構成要素等方面的研究颇多,但其中依然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深入探索。以理论基础为例,当前探讨多源于教育学或社会学的视角,很少有研究者从其他视角进行探讨。可喜的是,已有研究者进行了这方面的尝试,如有学者从教育哲学层面重新阐释了“人”“学习”“学习能力”等概念,为构建学习型社会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李润洲等,2006);还有学者从马克思主义人学角度阐述了学习型社会所蕴含的人学意蕴,较好地将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与构建学习型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林迎春,2011)。但是这类文章数量很少且未能形成百花齐放的态势。同样,学习型社会理论研究的其他方面如政策法规和定义内涵等也存在相同的困境,亟待研究者进一步深入探讨。

学习型社会的创建不仅仅是一个理论话题,更是一个复杂的实践话题。它的创建与经济、政治、伦理、信念等密不可分。因此,我们亟需提升多元方法使用意识,既提升学习型社会思辨研究的深度,又拓宽学习型社会混合研究的广度,同时增强学习型社会研究的指导性与操作性,细化对构建学习型社会实践路径和经验模式的研究。具体而言,一方面要结合我国各地社区教育建设的实际情况进行考察,例如对经济发达城市的社区教育学习活动进行实地探究,亲自参观和体验发达城市的社区教育实验区等,以期扎根实践并从实践中提炼经验和模式;另一方面要认真总结和理性推广各地学习型社会构建的经验,生成典型模式,探讨优化路径,以期更好地为我国学习型社会建设提供实践模式,并为国际学习型社会建设提供中国经验。

注释:

① 核心作者最低发文数Mp=0.749× Npmax,其中Npmax是指发文最多作者所发表的论文数,普赖斯依据Mp的值提出“大约10%的杰出科学工作者发表的论文量占全部论文量的一半”这一推论。本研究中Mp=0.749× (23)=3.59≈4。

② 三者的共同点:都旨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三者的关系:学习型社会相较于其余两者是一个更为宽泛和上位的概念,它的达成主要依赖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两大支柱的支持。

③ 三者的理念先后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的西方社会。终身教育由法国成人教育学者保罗·郎格朗(Paul Lengrand)于1965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会议上提出,而终身学习与终身教育在时间上同时并列出现在1972年的《学会生存》与1976年的《关于发展成人教育的建议书》中。而学习型社会则是由哈钦斯于1968年在其出版的《The Learning Society》一书中提出。

参考文献:

[1]常国良(2009).孔子的学习思想及其对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启示[J].成人教育,29(1):15-17.

[2]陈乃林(2008).关于终身教育与学习型社会的多维解读[J].成人教育,(1):13-17.

[3]陈乃林(2014).我国距离“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还有多远[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6):1-8.

[4]崔国富(2006).然森的学习型社会理论及其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7):15-19.

[5]洪明(2001).英国产业大学与学习化社会[J].开放教育研究,(1):43-45.

[6]黄成松(2003).学习型社会的教育学解读[J].皖西学院学报,(4):126-128.

[7]焦后海,韩露(2018).我国社区教育立法初探[J].成人教育,38(6):41-44.

[8]李珺,贾凡(2018).社区教育纳入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必要性及策略选择[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6):64-71.

[9]李润洲,石中英(2006).人·学习·学习能力——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哲学思考[J].教育学报,(1):62-67.

[10]厉以贤(2001).社区教育·终身教育·学习社会[J].中国成人教育,(11):5-7.

[11]林迎春(2011).论学习型社会的人学意蕴[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7(5):57-59.

[12]秦强,李乐乐(2019).新时代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11):78-83.

[13]沈金荣(2001).国外学习化社区建设基本趋势[J].职业技术教育,22(33):44-47.

[14]孙立新,罗彤彤(2014).困境与出路:老年教育促进老年人继续社会化研究[J].职教论坛,(6):28-31.

[15]孙平(2007).“学习型社会”的挑战与高等教育的应答[J].高校教育管理,(4):20-23.

[16]唐克,刘家刚(2014).城镇化进程中社区教育政策执行主体的偏差行为问题——基于社区教育实践中的困境问题调研[J].远程教育杂志,32(5):75-81.

[17]田晓伟,苏骁征(2019).知识经济发展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理路分析与策略选择[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40(3):104-112.

[18]位涛(2017).学习型社会背景下农村老龄人口的教育问题探讨[J].成人教育,37(9):72-75.

[19]吴遵民(2003).走出“学习化社会”的理解误区——兼论哈钦斯“学习社会”思想的本质与特征[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75-79.

[20]吴遵民,赖秀龙,周翠萍(2009).中国构建“学习型社会”的理论研究与探索[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1(3):103-109.

[21]肖玮(1988). 日本的“终生学习社会”[J]. 现代远距离教育,(4):43-44.

[22]徐潇洁,邵波(2018).基于数据驱动的智慧图书馆服务框架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2):37-43.

[23]姚计海,王喜雪(2013).近十年来我国教育研究方法的分析与反思[J].教育研究,34(3):20-24,73.

[24]姚立兴(2019).近二十年国内关于中國共产党研究的文献计量与知识图谱[J].宁夏党校学报,21(2):98-106.

[25]尹力(2010).学习权保障:学习型社会教育法律与政策的价值基础[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70-78.

[26]游清泉(2003).学习型社会呼唤《终身学习促进法》[J].中国远程教育,(8):69.

[27]曾祺林(2009).论电大在建设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中的定位[J].中国远程教育,(4):12-15.

[28]曾文婕,漆晴,宁欢(2019).我国“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还有多远——基于我国学习型社会研究(1998-2018年)回顾[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31(3):57-69.

[29]张创伟,李军(2018).学习型社会建设评价探究——以浙江为例[J].终身教育研究,29(1):26-31.

[30]张宏,马林,姚巧林等(2019).苏南地区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以昆山市为例[J].成人教育,39(6):79-84.

[31]张男星,赖立,孙继红(2012).“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指标体系的实证研究[J].教育研究,33(1):100-109.

[32]张秋,杨玲(2016).国外图书馆战略规划调研分析及其启示[J].图书情报工作,60(9):28-37.

[33]张式谷(1998).知识经济与学习型社会[J].民主,(8):14-15.

[34]朱成晨(2018).学习型社会与终身教育体系建设:信息化时代的省思[J].电化教育研究,39(10):41-46.

[35]朱敏,高志敏(2014).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与学习型社会的全球发展回溯与未来思考[J].开放教育研究,20(1):50-66.

[36]朱小玲,刘亚(2012).学习型社会背景下高校馆在师生终身学习中的作为[J].图书馆,(6):125-126,135.

[37]朱新均(2011).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理念、路径和对策[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1):3-11.

[38]Chen, C. M. (2006). Citespace II: Detecting and Visulizing Emerging Trends and Transient Pattern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57(3):359-377.

[39]Hutchins, R. M. (1968). The Learning Society[M]. New York: Frederick A. Praeger:133.

[40]Jarvis, P. (2007). Globalisation, Lifelong Learning and the Learning Society[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39.

责任编辑 刘选

作者:侯怀银 尚瑞茜

第2篇: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是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根本要求

今天,我围绕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谈一些自己的体会和认识,与同志们交流。

一、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是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高思想理论水平的根本要求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深入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着力用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武装全党。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再次强调这个问题,进一步提出党员领导干部要作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表率。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贯穿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的精髓所在。党员领导干部只有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才能从根本上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理论水平和辨别是非能力,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理想;才能全面、正确地理解和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和各项方针政策,坚定不移地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也才能不断改进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克服和避免摇摆性、片面性、盲目性,把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好。因此,我们党郑重提出的党员领导干部要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要求,既要求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这一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又要求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

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和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留给我们的传家宝。毛泽东同志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论联合政府》等著作,就是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写出来的指导中国革命的重要著作。1938年10月,他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时明确指出,我们“不但应当了解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他们研究广泛的真实生活和革命经验所得出的关于一般规律的结论,而且应当学习他们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立场和方法。”他1941年在《改造我们的学习》这篇重要文献中,针对当时党内存在的理论脱离实际、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的严重问题,再次指出许多同志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只会片面地引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个别词句,而不会运用他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具体地研究中国的现状和中国的历史,具体地分析中国革命问题和解决中国革命问题”。那一年中央还作出决定,“号召我们的同志学习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真地研究中国的历史,研究中国的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对每一问题要根据详细的材料加以具体的分析,然后引出理论性的结论来。”毛泽东同志说:“这个责任是担在我们的身上。”毛泽东同志关于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重要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做好领导工作的重要指针。

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初期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时指出:我们“主要的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是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如果不同实际情况相结合,就没有生命力了”。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学习理论,关键要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观察和解决问题,提高辩证思维的能力,防止形而上学和片面性。”胡锦涛同志指出:“高举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旗帜,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最重要的是始终坚持贯穿这个科学思想体系的活的灵魂,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我们党的领导人之所以一以贯之地强调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是因为这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态度问题。邓小平同志指出:“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就要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既坚决抵制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等种种否定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想,又不要被针对具体情况、具体条件的个别词句、个别结论束缚住手脚。正因为我们党采取这种科学态度,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际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指引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伟大胜利。

这里我还要特别说到,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对于我们当前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巩固扩大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它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里的第一要义、核心、基本要求、根本方法,反映和体现的正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党员干部头脑、指导工作,始终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义,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这个核心,始终遵循全面协调可持续这个基本要求,始终坚持统筹兼顾这个根本方法,从实际出发贯彻落实并富有成效地解决问题,我国经济社会就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按照党的十七大部署在全党开展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从2008年9月开始至今历时一年半,加上试点工作整整两年,自上而下分三批在全党开展,呈现出许多特点,各地区各部门有许多创造,积累了宝贵经验,取得了明显成效。实践证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在全党的一次大普及,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一次成功实践,为我们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学习实践活动已于2月底基本结束,中央将召开总结大会。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也要认真总结和切实运用学习实践活动的成功经验,认真做好建立健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长效机制工作,运用学习和掌握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不断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以及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努力形成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政策导向、舆论导向、用人导向和体制机制,在新的起点上推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不断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贯穿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立场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服务群众、造福百姓作为最大责任

立场,是人们观察、认识和处理问题的立足点。这个立足点,从根本上讲是由人们的经济政治社会利益和地位决定的。从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提出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为无产阶级、为绝大多数劳动人民谋利益,到列宁强调党是无产阶级的先进部队,要为人民群众服务、代表他们的利益;从毛泽东同志关于共产党人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重要思想,到邓小平同志关于必须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改革和一切事业根本标准的重要思想,到江泽民同志关于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思想,到胡锦涛同志关于必须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的重要思想,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条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思想主线,这就是: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立场上,始终不脱离、不动摇这个立场,这是共产党人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大问题,因而也是我们广大党员干部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要解决好的重大问题。

党员领导干部要真正站在人民大众立场上,首先要对人民群众有真挚感情。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在社会利益多样化、价值观念多元化的情况下,领导干部中存在着一些不符合甚至违背马克思主义立场的突出问题。有的脱离群众,对群众的感情淡漠了,有的甚至与民争利,侵害群众利益。这些都损害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古往今来,一些对推动社会进步有作为的政治家,在不同程度上都以关心老百姓疾苦为己任,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郑板桥的“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从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到于谦的“但愿苍生俱温饱,不辞辛苦出深林”,就说明了这一点。封建士大夫们尚且如此,我们共产党的干部更应该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扎实做好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每项工作。大量情况表明,在党长期执政和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条件下,各级领导干部面临着进一步培养、巩固和增进同人民群众感情的问题。我们要始终牢记党的根本宗旨,从思想和感情深处真正把人民群众当主人、当先生,把自己看作人民群众的公仆和学生,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人民群众中有的是能者和智者,要虚心向他们求教问策,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领导艺术的提高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沃土中,不断从人民群众中吸取营养和力量。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拜人民为师,这就灵了。”这个话包含的道理是很深刻的。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我们共产党人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这个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道理。

党员领导干部要真正站在人民大众立场上,归根到底必须解决好为谁掌权用权的问题。在我国,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一切权力服务于人民。领导干部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决不能把它变成牟取个人或少数人私利的工具。

我们常说领导干部要正确对待群众、正确对待组织、正确对待自己,其中一个深刻用意就是告诉领导干部要正确认识权力的性质,用好手中的权力,不辱使命、不负重托。权力是柄“双刃剑”。领导干部手中掌握一定权力,为我们创造和提供了为人民服务的机遇,同时也容易成为权力寻租的主攻目标。现在,社会上出现的对领导干部拉拢腐蚀的手段越来越多,形式也越来越隐蔽,目的就是要千方百计结交权力。领导干部一旦放松了警惕,经受不住各种诱惑,就可能搞权钱交易,滑向腐败和犯罪的深渊。对各级领导干部来说,权力就是责任,权力越大责任也越大,一定要真正在思想上解决入党为什么、当干部做什么、身后留什么的问题,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以人民利益为重、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都要把执政为民、为民用权作为正确使用权力的基本要求,真正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牢固树立这样的权力观,要求我们把权力用在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部署上,确保权力行使不偏向、不越轨、不出格,始终做到公正用权;要求我们必须牢固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的意识,按规定的权限行使权力、不超越用权的界限,按规定的程序行使权力、不任意妄为,按规定的责任行使权力、不逃避约束,始终做到依法依规用权;要求我们必须主动接受监督、自觉接受监督、乐于接受监督,时刻警惕官僚主义滋长蔓延,坚决抵御来自各方面的诱惑,带头遵守《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干事,始终做到立党为公、为民用权、廉洁用权。

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贯穿的马克思主义观点,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武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

观点,是人们对事物的看法。马克思主义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自然界规律和人类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这三个组成部分之中,涵盖面非常广泛。比如,关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本观点;关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关于社会形态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基本观点;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基本观点;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观点;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观点;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观点,等等。这些基本观点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之中,内容博大、思想精深,需要坚持不懈地刻苦学习、深入钻研,需要原原本本地阅读马克思主义原著,才能领会得更加深透。最近,《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和《列宁专题文集》正式出版发行,这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一件大事,对于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更好地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必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重点是系统学习和掌握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也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基本观点,用以观察、分析和解决我们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面临的实际问题,用以指导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改造。

学习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贯穿的马克思主义观点,就要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及其历史趋势的基本观点,始终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理想。马克思主义把唯物主义原则应用于社会历史领域,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决定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个科学理想,激励和鼓舞了世界上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为之奋斗、为之流血牺牲。现在,我们有些党员在矛盾面前畏缩不前,在困难面前悲观失望,在诱惑面前不能保持应有的纯洁以至腐败堕落,说到底是理想信念出了问题。实践表明,共产党员坚定理想信念,必须努力学习和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强大思想武器,把理想信念建立在科学分析的理性基础之上。既要正确认识目前资本主义经济、科技发展的现实,更要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最终必然走向衰亡的历史趋势;既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曲折和反复,更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发展前途是光明的;既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事业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更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就是说,要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高度来认识当今世界的变化及其趋势,始终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要深刻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形成了鲜明的中国特色,是引领当今中国社会不断发展进步、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科学理论,因而要始终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勇往直前。

学习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贯穿的马克思主义观点,就要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根本前提的观点,始终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马克思主义坚持从社会物质生产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来把握社会,揭示出生产力始终是推动社会前进最活跃、最革命的力量,从而确定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个基本原理,要求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整个历史进程中,都必须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把经济建设作为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发展是硬道理。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始终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因此,我们必须始终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不能动摇。这一条,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牢牢把握。我们讲发展,是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基础上的又好又快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也存在一些长期积累、制约全局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集中表现为经济发展方式不适应的问题越来越凸显。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粗放型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我国经济已经进入了只有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才能持续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时期。正如胡锦涛同志强调指出的,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各级领导干部都要以宽广的视野、战略的思维,深刻认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贯彻落实好中央关于推动科学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学习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贯穿的马克思主义观点,就要学习和掌握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协调发展的观点,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前进。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社会主义社会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实现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没有经济的发展,其他方面的发展就没有物质基础;没有其他方面的发展和进步,物质文明建设就没有必要保障和更强大动力,经济发展目标也就难以实现。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明确提出一系列“两手抓”的方针,就是为了既实现经济持续发展又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完整地体现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正是基于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对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的准确把握,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刻理解这个科学概括,坚持以兴国为己任、以富民为目标,在集中力量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

学习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贯穿的马克思主义观点,就要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在发展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马克思主义历来认为,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任务。党的十六大以后,胡锦涛同志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重要思想,指出我们提出以人为本的根本含义,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我们在推进发展的过程中,既要见物又要见人,既要重视物质生产水平的提高又要重视人的素质的提高,既要注重经济指标又要注重人文和资源环境指标。这就必须树立致力于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正确政绩观,也只有坚持这样的政绩观,才能做出经得起实践检验和人民满意的实绩。

四、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贯穿的马克思主义方法,用唯物辩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提高领导工作水平

这里所说的方法,是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相统一的方法论,它是指导我们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者从马克思的理论中,无疑地只是借用了宝贵的方法。”毛泽东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就是政治上军事上的望远镜和显微镜”,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邓小平同志强调,学习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最重要的是掌握它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江泽民同志指出,学习和运用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多掌握一点唯物辩证法,是对各级领导干部的一条重要要求。胡锦涛同志对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方法作出了许多深刻阐述,强调“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有机统一的。学习和掌握正确的世界观和正确的方法论,始终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建设的重大任务。

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方法,必须学习和掌握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客观地而不是主观地、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孤立地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过程中把握事物发展规律,这是学习和掌握唯物辩证思想方法的基本要求。坚持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对于做好领导工作十分重要。比如,出主意、用干部是领导工作的重要职责。要出好主意,基础和前提是科学认识和正确把握形势。只有学会辩证地分析和比较从局部到全局、从眼前到长远的发展形势,学会辩证地认识和比较国内外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趋势,学会辩证地思考和比较历史的和现实的发展经验,才能善于把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工作放到局部与全局、眼前与长远、国内与国外、历史与现实的大形势、大趋势和历史经验之中去考虑、去研究,才能作出正确谋断和决策。选拔使用干部也是这样,既看长处又看短处,用其所长、避其所短或补其所短,让干部各得其所、各展所长。科学发展观是充分贯彻和体现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它所强调的发展,是正确处理局部与全局、数量与质量、速度与效益关系的又好又快发展,是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发展,是正确处理城市与农村、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关系的统筹发展,是正确处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等各方面关系的全面发展,是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现在与未来关系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特别注意掌握蕴含其中的辩证法,掌握得越全面、了解得越深入,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把握也就会越全面,对推动科学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的认识也就会越深刻、行动也就会越自觉,就越能创造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业绩。

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方法,必须学习和掌握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实事求是,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的、辩证的认识论,是我们党始终坚持的根本思想方法。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只有解放思想,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把思想认识从各种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才能使我们正确地把握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客观实际,才能使我们的思想认识符合客观实际,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的必然要求和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前进,客观实际发生了变化,我们的思想认识必须相应地跟着变、跟着前进,这也就是实事求是。因此,坚持实事求是,一定要同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有机统一起来,在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中坚持真理、纠正错误,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实践表明,坚持实事求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难就难在客观实际是错综复杂、千变万化的,隐藏在现象背后的规律不是那么容易把握的。要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必须注重和坚持调查研究。对于各级领导干部来说,调查研究是做好一切工作的一门必备的基本功。当今时代,信息手段十分发达,利用信息工具了解和掌握情况,也是一种方式,而且是越来越重要的方式。但不管通信手段多么发达,有多少了解情况的其他渠道,都不能替代亲自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进行实地的调查研究。坚持实事求是,一个重要的要求就是敢于讲真话、讲实话。各级领导干部要勇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带头讲真话,敢于道实情,有一说一,有二说二,不刻意评功摆好,不回避和掩饰问题。要善于听真话,鼓励下级和群众讲心里话,反映真实情况。要正确对待和诚恳接受同志的诤言挚语,坚持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建立和谐融洽的同志关系,坚决反对党内生活庸俗化。

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方法,必须学习和掌握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体现,也是我们党始终坚持的根本工作路线和根本工作方法。现在,群众路线已经被有些党员干部淡忘了。不少基层党员和群众反映,现在交通工具发达了,干部与群众的距离却远了;通信工具先进了,干部与群众的沟通却难了;干部的学历高了,做群众工作的水平却低了。这种说法,从一些侧面反映出党的群众工作和党群关系、干群关系中存在的问题。这里面既有立场问题、感情问题,也有方法问题、能力问题。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从政治的高度深刻认识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性,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深入实际、深入基层,从群众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办法,使作出的决策和决策的执行充分体现民心民意。要深入研究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规律和特点,努力提高群众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改革发展过程中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利益格局调整的过程中兼顾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妥善协调和处理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关切;在思想观念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寻找与群众交流沟通的共同语言,拉近与群众的思想感情距离,努力掌握为人民服务的科学方法,提高为人民服务的实际本领,真正把广大群众凝聚在党和政府周围,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而共同奋斗。

五、切实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指导新形势下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

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指导党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多方面努力。这里我强调三点。

第一,切实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能力。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领导干部要切实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能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是领导干部不断提高这“三种能力”的重要途径。

战略思维能力,就是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的能力。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揭示了整个物质世界的本质特性及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阐明了现象与本质、特殊与普遍、局部与整体、当前与长远的辩证关系,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诸多重大关系,树立全局眼光、提高统筹能力提供了思想武器。各级领导干部只有认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才能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观察和处理问题、从政治上认识和判断形势、透过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的内在规律,才能视野开阔、胸襟博大,紧跟时代前进步伐,才能既抓住重点又统筹兼顾,既立足当前又放眼长远,既熟悉国情又把握世情,克服和避免只见现象不见本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以及急功近利、目光短浅等现象,不断提升战略思维能力。

第3篇: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中央党校5月13日举行春季学期第二批入学学员开学典礼。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党校校长习近平出席典礼并讲话。

习近平围绕领导干部要重视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进行了阐述。他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是领导干部的必备素质,是保持政治上坚定的思想基础。领导干部要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必须坚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重点是学习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蕴含和集中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源和基础。只有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才能完整准确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能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和解决我们面临的实际问题,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包含着经典作家所汲取的人类探索真理的丰富思想成果,体现着经典作家攀登科学理论高峰的不懈追求和艰辛历程。阅读经典著作,本身就是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增加思想深度和训练思维方式的过程,就是培养高瞻远瞩的战略洞察力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的过程,会使我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他们崇高风范和人格力量的熏陶,从而实现自己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的升华。

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卷帙浩繁,领导干部都集中较长一段时间进行脱产学习是有困难的,主要是靠自己挤时间学习,因此要突出重点,精选精学。10卷本《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和5卷本《列宁专题文集》已经出版发行,这两部文集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权威性教材,领导干部可以精读其中的代表性篇目。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来源,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要认真学习毛泽东同志的重要著作。

习近平强调,领导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尤其要注意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是人类的智慧之学。在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中,哲学是基础。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掌握马克思主义完整科学体系的重要前提。今天,我们的领导干部要正确判断形势,在错综复杂的形势变化面前保持头脑清醒,坚定理想信念,科学分析我国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全面看待前进道路上的主流和支流、出现的矛盾和问题,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离不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把思想方法搞正确,增强工作中的科学性和全面性,才能不断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

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思想深刻,要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和思想精髓,必须专心致志地读、原原本本地读,努力掌握贯穿经典著作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学懂学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他强调,领导干部要把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同志的重要著作与学习《邓小平文选》、《江泽民文选》和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紧密结合起来,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形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政策导向、舆论导向、用人导向和体制机制,进一步形成促进科学发展的强大合力。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纪委副书记何勇出席了开学典礼。

第4篇: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会

第二单元,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的基础上,再一次重温了总书记系列讲话以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党校老师结合国情、市情深入浅出的分析,并通过实例讲解中央、市委的举措,使我们在以往的理解认识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加深了领会。正如开班时政法委副书记指出的那样要常温常新,以此达到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高能力素质的学习目的。

1、 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内涵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全部实践和理论的主题。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实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这段话是对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科学内涵的准确定位。为新形势下我们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思想上政治上理论上提供了科学依据,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这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没有丢掉马克思主义,而且以一系列新的独创性的重要理论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深刻理解这个论断,联系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实践,我们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民族复兴的道路,国家富强的道路,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科学的理论体系,是管用的理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制度,是生命力旺盛的制度。我们学习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就是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2、 把握好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辩证统一

学习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定要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总书记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实践探索”不能用后一个历史时期否定前一个历史时期,也不能用前一个历史时期否定后一个历史时期。习总书记关于“两个历史时期”的论述,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党的历史特别是新中国历史,正源清本,凝聚共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也就是说,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虽然然有着重大差别,但归根到底是一脉相承的,统一于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正确认识这两个历史时期,不只是个历史问题,更主要的是一个政治问题。要牢牢把握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辩证统一,关键是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真理。方法是要学习认识历史,尤其是要学习好党史。了

解掌握尊重历史,防止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坚持既不能否定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就,也要坚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向不动摇。

3、 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

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社会主义从来都是在开拓中前进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邓小平同志为它确定了基本路线和基本原则。我们的事业越前进、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会越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就会越多,面对的不可预料的可能性就会越多。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懂了的就努力创造条件去做,不懂就要积累学习研究弄懂,来不得半点含糊。我们对待理论学习也是一样,一定要端正学风,要发扬钉钉子精神,要真学,要力求甚解,要学懂学通,并加以消化吸收。

4、 坚定信仰,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忠实践行者

总书记指出,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我们既要坚定走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也要胸怀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矢志不移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做好当前每一项工作,做好自己的本质工作。革命理想信念高于天,没有大理想,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一名领导干部是否具有共产主义远大思想,是有客观标准的,那就要看他能否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能否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能否勤奋工作,廉洁奉公,能否为理想而风不顾身去拼搏,去奋斗,去献出自己的全部精力乃至生命。一切迷茫迟疑的观点,一切及时行乐思想,一切贪图私立的行为,一切无所作为的作风,都是与此格格不入的。

我们通过这次学习培训,系统的学习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一系列理论,增强党性修养、坚定信念、从思想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为推动认真做好本部门工作。努力把学习的体会和收获,不断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思路,开展工作的举措,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学习的成果转化为推动政法体制改革、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伟大实践,融入做好本职工作的具体行动中。

第5篇: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学习教育

活动简报

七星关区田坝中学 2017年5月13日

田坝中学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学习教育活动;5月13日全体师生在会议室开展“中国梦”主题学习教育活动,会上,校长严书贤做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就是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报告会中间进行了互动,部分教职工结合本职工作,就田坝中学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学习教育活动,组织全体教职工及学生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主题学习教育活动,深入学习宣传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会上,校长严书贤做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伟大中国梦”的主题报告。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线,严校长在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我们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取得的理论创新成果,它围绕探索和回答三大基本问题展开,深化和丰富了对三大规律的认识,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中国梦”是目标与手段的有机统一,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就是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深刻道出了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深情描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求索、不懈奋斗的历史,广大教职工一定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把自己的梦想融入到“中国梦”的实现过程中。

报告会中间进行了互动,部分教职工结合本职工作,就如何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进行了发言。会后,广大教职工一致认为总书记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论述,为指引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心聚力、共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并纷纷表示要结合自己的本职工作把学习的收获落到实处。

图为严书贤校长讲话

第6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体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体会 数理学院光学工程1311084008徐晓滨

一学期的学习即将结束,通过近半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课程的学习,我获益良多。

一、更加深刻领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含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已经将来的“中国梦”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自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指引着一代代人奋勇向前,谱写了一个有一个辉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与人民群众共命运的科学体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也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价值取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所以能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就在于它正确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和意愿,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二、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现阶段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的重要性。 回顾历史50年代的“冒进”、60年代的“文革”我党曾经走过的弯路,以及我党今天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我党经历了艰辛曲折和复杂的历史过程探索得来的;放眼全球东欧的剧变以及国际上社会主义阵营发展滞后的现实,同样告诉我们我党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中国经济建设指导方针的正确性;着眼现实我国在短短的改革开放30年里,GDP跃居世界第二,人们精神物质生活得到极大地改善,事实向我们诠释了中国经济建设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这一真理;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现在还存在着“左”的思想即否定改革开放、“右”的思想即主张全盘西化,这些思潮无时无刻在影响着我们的队伍,告诉我们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重要性。作为一名研究生,要认识到在党的思想教育活动中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有其必要性,紧迫性,要通过不断学习,使广大群众把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变成一种的主观能动行为。

中国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美好愿景

对于陈建新教授的课程的学习体会

数理学院光学工程1311084008徐晓滨中国

第7篇: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中国梦”心得体会

教学支部

在这次的政治学习中,我们教学党支部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中国梦展开了学习和讨论,总书记定义“中国梦”——实现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而且满怀信心地表示这个梦想“一定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21世纪头20年的“中国梦”的最重要的一个发展阶段。由此,“中国梦”以其清新的理念和亲和的风格迅速为整个中国社会所认同、所追捧,并日益成为了最为重要的主流政治话语之一。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始于一段屈辱的历史,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是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的期盼。

说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的心中总是不由自主涌起一阵心酸与豪情。“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灿烂的文明,长期居于世界文明发展的先进行列。据有关学者测算,直到18世纪末期,中国的经济规模仍是世界上最大的,相当于上个世纪末期美国经济总量在世界经济总量中的比重。长期以来,中华文明以其独有的特色和辉煌走在了世界文明发展的前列,为世界文明进步作出过巨大的贡献。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随着近代工业革命脚步的加快,中国很快落伍了。固步自封的封建统治者仍然沉浸在往日的辉煌所造就的梦想之中,等待着“万国来仪”。不料,等来的却是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等来的却是亡国灭顶之灾,在西方坚船利炮的侵略下,中华民族遭受了深重苦难、付出了重大牺牲,辉煌不再,尊严难立,中华儿女也从此开始了百年“中国梦”的辛苦求索、艰难追寻。”是啊,回想起那段屈辱的历史,心中免不了一份沉重。但更是多了一份豪情,一份期盼,一定要改变这一切!一定要实现中华民族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梦经历了近代以来中华民追问的锤炼,经历了民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遭受空前屈辱和磨难的洗礼,经历了无数志士仁人肝脑涂地和舍命抗争的无数次劝谕的启迪,经历了千万次中国向何处去的上下求索和反复。从新中国成立之日起,我们正在为实现“中国梦”经历着第二个一百年。在这第二个一百年,我们经历过近30年的建设、探索与曲折,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康庄大道。在我们的前面,还有几十年的新征程,将要达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基于此,在充满希望的未来,我们必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我相信,通过我们自身的不断努力一定能把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落实到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落实到实现“中国梦”的具体行动中,特别是结合当前我校正在创建技师学院的关键时刻,我们一定会更加努力的工作,以优异的成绩更加积极地推动职教事业的发展,努力做出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伟大业绩。

第8篇: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学习教育活动

豫龙镇初级中学 2017年10月13日

豫龙镇初级中学利用升旗仪式,组织全体教职工及学生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主题学习教育活动,深入学习宣传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会上,校长贺宝德做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伟大中国梦”的主题报告。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线,严校长在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我们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取得的理论创新成果,它围绕探索和回答三大基本问题展开,深化和丰富了对三大规律的认识,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中国梦”是目标与手段的有机统一,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就是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深刻道出了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深情描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求索、不懈奋斗的历史,广大教职工一定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把自己的梦想融入到“中国梦”的实现过程中。

报告会中间进行了互动,部分教职工结合本职工作,就如何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进行了发言。会后,广大教职工一致认为总书记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论述,为指引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心聚力、共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并纷纷表示要结合自己的本职工作把学习的收获落到实处。

第9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学习心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学习心得体会

院:轻合金研究院专

业:材料科学与工程姓

名:王在玲学

号:班

级:

163811017 K12

本学期,我学习了由刘新庚导师教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在该课程中,我学到了许多知识,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总布局,“五位一体”,协调发展、共同推进,只有这样,才能更稳、更好、更快的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不同于以往政治课灌输形式的授课方式,本学期刘导采用新型的教学方法。还记得刘导第一节课就告诉了我们,他的课程与别的老师不同,希望我们做抬头一族,别做低头一族,同时刘导上课内容更加新颖,他结合自己调查总结的数据以及事件、视频使枯燥无味的政治课变得趣味且生动。刘导将本节课的内容分成七个主题,分别是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发展实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当代中国与实践。刘导对每一个专题的讲解,都使我们受益匪浅。尤其是刘导在后面课程中让我们学生分组各自在课堂上讲授一小节课,更是让我们对课堂的内容有了深度的认识。

学习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使我更加坚定了要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一切听党指挥,还记得一句老话“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保证,这不仅仅是因为这条道路是由中国共产党开创的,而是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始终坚持和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前进的道路并不平坦,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风险,包括可以预料的和难以预料的,来自国内的和来自国外的,经济生活中的和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困难和风险,顺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需要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历史和现实证明,在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这样的坚强领导核心,才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领导能力。

纵观历史的发展,中国之所以能够在世界舞台上站稳脚步,这与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科学主义密不可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地回答了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斗争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社会主义价值取向与历史发展规律的关系,不仅指明了从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而且阐述了未来新社会的发展阶段和一般特征。

通过学习,本人深刻体会到,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的需要。世界在变化,形势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深入。不断学习、善于学习,努力掌握和运用一切科学的新思维、新知识、新经验,是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决定因素。只有坚持共产党人的崇高追求,能始终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才能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才能领导人民群众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学习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也使我深深的明白,为了更稳、更好、更快的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必须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中心内容。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相互贯通、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必须全面坚持、一经贯之。离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社会主义社会的一切发展和进步就会推动物质基础;离开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和丧失动力。

我国能由“一穷二白”的经济状况到现在全球经济中备受瞩目的大国,其中的经济成就不得不归功于我国的几场伟大的经济改革。建国后,我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为我国建立了初步的工业基础,也完成了向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从此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的建设与探索时期。80年代的改革开放将我国与国际连接,体制的改革使企业管理体制搞活,将经济现状上的一潭死水变为一簇活泉,我国的经济又被重新注入了活力,经济事业蒸蒸日上,直至令我国成为世界最大经济实体之一,经济情况对世界经济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同时,在坚定不移、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也不能忽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

(1)在政治建设方面,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重要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2)在文化建设方面,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特别是要加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的和谐文化建设,使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的保障、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精神面貌更加昂扬向上。

(3)在社会建设方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达到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目标。

(4)在生态建设方面,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模式,形成较大规模的循环经济模式,并使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念。

只有社会主义经济、文化、政治、社会、生态全面建设,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现阶段,为了更稳、更好、更快的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通过全国各族人民的艰苦奋斗,才能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最后,再次向本次授课老师刘新庚导师表达诚挚的谢意,老师不辞辛苦的运用新型教学方法,使政治课变得趣味、生动,引起了我们极大的兴趣。当然,在这一个学期的学习中,我也是有所不足的,比如未能够进行积极主动的自我拓展学习,巩固刘导上课讲的知识,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思考。其实我深知,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学习和理解绝对不仅仅是一学期的课程而已,这将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应该作为我一生学习的内容,更是将来做好研究的根基和前提,它将在我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有着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所以将来我一定会继续关注和学习这方面的内容。

上一篇:街道党建工作重点下一篇:二季度安全工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