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说课稿一等奖

2023-03-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高中英语说课稿一等奖

高中英语说课稿一等奖

Good morning, ladies and gentleman. Today, I feel honored to have the chance to share my ideas about how to teach reading.

In the reading process, I will focus on students’ long-term development and enable them to use proper reading skills and strategies. In other words, students are guided to read efficiently and independently.

My teaching plan will include 3 sections. They’re analysis of the reading material, identifying the teaching aims and teaching procedures.

Section 1 Analysis of the teaching material

The selected teaching material is a magazine article taken from the Project section of Module 11, Unit 2 of Advance with English. The article is about British students who take a gap year, which is intended to develop the theme of the unit, that is, Getting a job. After analyzing it carefully, I find the article has two unique characteristics. First, it’s a long passage with 688 words, much more than the usual texts. Second, it deals with a new topic, that is, a gap year. The topic is unfamiliar to most students.

Section 2 Indentifying the teaching aim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teaching material, I have chosen the following as the teaching aims of my lesson:

The 1st aim: Students learn the skills and strategies to read a prolonged text.

The 2nd aim: Students get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what a gap year is.

The 3rd aim: Students are encouraged to figure out the implied meaning.

The 4th aim: Students are familiar with various expression_r_r_r_r_rs or approaches to express the same thing or idea.

Section 3 Teaching procedures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teaching aims mentioned above, I decide to choose guided reading and Task-Based Teaching as the main teaching approach. With the teaching methods, I can guide students to use effective reading strategies to comprehend the text, solve problems and complete different tasks. The teaching procedures include four parts. They’re getting ready, focusing on main facts, reading between the lines and responding the text.

Part 1. Getting ready

Reading begins before a book is opened. It’s important to activate students’ existing background knowledge and draw their attention to the topic of the text. In this part, I will use the pre-reading activities to increase students’ concentration, arouse their curiosities, fire their imagination and give them a purpose for reading. The part consists of two tasks:

Task 1: A time machine. I start my lesson by asking senior 3 students what the date is. Then, I go on to show a picture of a time machine. I tell students that the machine with a magic power will bring them to their graduation from high school, which is 1 year away. At that point, I get them to imagine where they are and what they are doing.

After it, I give a summary of their presentations as follows: After leaving high school, most of Chinese students go straight to university.Yes, at this time next year, most of you will be studying in a university.

(With the task, I inspire students’ former knowledge and imagination about graduating from high school and going to college, which can draw their attention to the theme of the reading material and get them ready for the following reading.)

Task 2: Brainstorming. After the summary, I go on to show some more pictures of British students fresh from high schools, and tell students that more and more students in the UK are doing something different instead of going straight to university. After that, I play the tape of Para.1 and get students to catch the answer to the question: They will travel or work on projects for up to a year before entering university.

(With the task, I excite students’ desire to know more about what their British equivalents will do before going to college. With the question in mind, students will definitely be eager to listen to the tape to find the answer. )

Part 2. Focusing on main facts

During the part, I will ask the students to answer the question—What does the author say? Students are supposed to get a main idea of the text and understand the basic meaning of the text. Questions of this kind are not very difficult and they can be answered directly from the text. The part includes six tasks:

Task 1: Three examples. I move on to tell students as follows: Last year, Carol Smith, Daniel and Martin Johnson, 3 students from the UK, went to some remote places and did something special. After the instructions, I play the tape of Paragraphs 4-6 and get students to complete the following table.

Task 2: Matching. After listening, I get students to open books and scan the three paragraphs to check the answers to the previous table. Then they’re required to complete another table with a second reading. (With the task, I get students to listen to the three paragraphs instead of reading them, thus reducing the amount of reading time and reliving their psychological burden, otherwise students would be discouraged by such a long article.)

(With the task, students learn to use a table to gather the main facts about the three British students. They’ll come to know that a table is of great help in their future reading.)

Task 3: Scanning for a detail. I get students to scan the rest paragraphs and find the answer to the question: What do people call the year off between finishing school and starting university? In doing so, I introduce the theme of the article and write on the blackboard the title: Mind the gap year.

(With the task, students are expected to grasp the theme of the article. The task serves as a bridge,which connects the main facts in Paragraphs 4-6 to the opinions about the gap year in the rest paragraphs.)

Task 4: Definition of the gap year. Students watch a VCR with a question in mind: What three types of activities do the UK students choose to do during a gap year? The key is: Many students use that time to travel, learn new skills or become a charity volunteer.

(The task serves as a supplementary to the second task of Part 1. With the task, students are expected to know more about the gap year.)

Task 5: History of the gap year. I play a second VCR and get students to answer the question: When did the gap year start in the UK?

(The task enables students to have a good knowledge of the history of the gap year.)

第2篇:《三峡》说课稿——市一等奖

只言片语摹山范水 诵思说写赏美悟情

-------说《三峡》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同行们: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只言片语摹山范水 诵思说写赏美悟情》。通过对《三峡》一文的解读,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设计、课堂评价这几个方面谈一谈对本课的认识。

一.立足文本,细析教材准确定位:

1、细析说教材

八年级上册一共安排了两个文言诗文单元,旨在通过对它们的学习,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古代优秀文化,感受古代文学作品的美,引起学生学习古代散文和诗歌的兴趣。

本文是第二个文言诗文单元的第一课,它是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的一段注释,同时也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课文通过对三峡的山水和四季景色的描写,向我们展现了三峡的壮美风光。文章写景生动,用词精准,具有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尤其是作者的描写手法以及对偶、夸张、引用等修辞手法的成功运用,更是令人赞叹。

2、探究明目标

新课程标准对初中学段的要求是:“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基本内容。”“有些诗文应要求诵读,以利于积累。”而且八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及本文特点,我确立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和能力:正确、流畅的朗读课文,熟读成诵;积累文言词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三峡的美;掌握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2)过程和方法:通过朗读,体味三峡壮美的风光;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品味写法之妙;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三峡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3、凸显重难点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学习新知识前,要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困难、心理特征及发展趋向,从而有针对性地确立学习的重点、难点。本单元要求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深入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所以我把重点确定为: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三峡的美;

作者在凝练生动的笔墨中尽显山水的特色,因此我把品味写法之妙作为本文的难点。

二、立足学生,巧用教法指导学法

郦道元的这篇散文,富有诗情画意,思路清晰,布局自然, 动静相生,摇曳多姿;要让学生用心体会,才能获得美的享受。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创设情境法、指导朗读法进行教学。

上课前,利用多媒体展示三峡的美丽风光,配上舒缓优美的音乐,辅以声情并茂的朗读,让学

生看美图,听美乐、赏美文,以此帮助学生初步领略文章的美。

当然,“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而终于感情的。文学家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他的目的总是要在读者的心目中引起同样的感情作用的”。因此教读这篇文章,除了创设情境外,还要通过指导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出己之心,使文章所描写的景和物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学生的共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指导学生通过朗读品味和合作探究来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终收到熟读成诵的效果。

同时注重知识的内引外延,课堂上安排了读一读、品一品、练一练、背一背、写一写这些环节,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三、立足课堂,精心设计教学流程 本节课我用六个步骤来完成: 第一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第二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第三步、寻读课文,领略美景。 第四步、品读课文,赏析靓点。 第五步、读读背背,熟读成诵。 第六步、课外延伸,拓宽视野。 第一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知识的开端永远来自感官, 用“感官去施教”是教学的金科玉律。所以教学时我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三峡的配乐图片,这样让学生置身于三峡优美的情境中,产生浓厚的读书兴趣,把要我读变成了我要读,激发了强烈的学习动机。

第二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读一读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我安排了如下活动:

1、朗读:学生自读;教师范读;全班齐读

(本环节的设计凸显了学习目标。通过朗读,让学生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培养语感。)

2、细读课文,根据文言文翻译替、留、调、补、删的方法,借助注释、工具书、独立翻译课文。

3、学生质疑,师生共同探讨。

4、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包括:通假字、一词多义、重点语句的翻译等。

(这一环节的设计体现了《新课标》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要求,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学到了语文知识、语文方法,达到语文课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第三步、寻读课文,领略美景。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三峡之美,是本文的重中之重。为此,我开展了“今天我是小导游”的活动: 三峡之美,不仅在郦道元的笔下,也在我们的想象之中。请朗读课文,寻找三峡之美,展开想象的

翅膀,把寻到的美景以导游词的形式展示给大家。 并且率先示范: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来到美丽的长江三峡旅游观光。现在我们的船正行走在巫峡之中,这里的山连绵起伏,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虽然没有嵩山的俊美,恒山的奇特,但我相信它的雄壮大家一定会喜欢的!

这一活动让学生倍感兴奋。再加上范例的引导,学生特别积极主动。展示中他们的语言之精彩,想象之丰富令人惊讶,欣慰之余对他们的成果加以归纳,总结出如下板书(幻灯片出示)

三峡的山:

延绵高峻------------------雄壮美 三峡的夏水:丰盈迅疾------------------奔放美 三峡的春冬:清荣峻茂------------------清幽美 三峡的秋:

凄凉萧瑟------------------凄婉美

(这一环节不仅调动了学生的思维,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让学生充分领略了三峡的美,透彻的理解了课文内容,突出了教学重点。)

第四步、品读课文,赏析靓点。 品一品

如此雄伟壮丽的奇景,散文家郦道元却仅用了一百五十余字来描绘,其写法令人称奇。现在请同学们四人一组,跳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读一读,并简要说明理由。

在与学生互动中得知,学生大多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于是及时给予提示,告诉学生我们欣赏文章,可从语言、结构、表达方式,描写的角度等多方面着手。

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掌握文章的写法之妙,并辅之以练习来提示。(出示幻灯片) 练一练

1、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一句从 ------面体现了山峦的--------- ,山势 ----------- ;而“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则是-------------- 描写,以“不见曦月”衬托山的---------- 。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一句,用了----------- 手法,突出水势---------------。

3、本文用词精准,写“湍”用------ ,写“潭”用------- ,写“柏”用-------- ,写“泉”用 ------- 。

4、最后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这是本课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旨在突破难点。在此环节,我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学习训练。当然,本文靓点很多,教学中不求面面俱到,只要学有自己的体验,即是收获。至此,教学中的重、难点都一一完成了。)

第五步、读读背背,熟读成诵。 背一背

在这一环节,我是这样点燃学生的背诵激情的:

郦道元真不愧为北魏的地理学家和散文家,他用地理学家的丰富游历和散文家丰厚的文学功底,把《水经》里的一条注释作得如此优美,真是慧眼独具、匠心独运。一百五十余字的短文,却

能囊括千里,包容四季,收纳山水草木,罗入古猿怪柏,其笔法精妙至极。这样的美文,我们理应先背为幸啊! 话音刚落,朗朗书声不绝于耳。 第六步、课外延伸,拓宽视野 写一写

请欣赏襄阳的美景,学习郦道元抓住景物的特点写景的手法,拿起你手中的笔,绘出我们的家乡美。

(新课程标准要求,要注重学生实际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我设计的这道作业题,目的就在于此。)

四、立足效果,实话实说教学美点

这堂课中我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品中说,说中练。老师讲得少,学生读得多,说得多,想得多,练得多。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老师适当的点拨、练习的合理设计,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学习了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而且领略了祖国山川的壮美,激发了热爱祖国的热情,更主要的是真正实现了学习方式的转变 ,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明显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五、结束语

英国一位作家说过: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这节课我想在学生的心田上播种美,我更希望他们用自己的双眼去发现美、感受美、赞颂美。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恳请评委们批评指正!谢谢!

第3篇:说课稿(2014创新杯一等奖作品)

说 课 稿

各位专家、评委: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X型连衣裙款式设计》,下面我将从岗位分析、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教学过程、课后反思这6大方面解说本课题教学设计。

● 中职学校以培养适应现代化企业所需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己任,如何让学生技能与岗位职业能力相适应是教师应先于教学所思考的问题,为了上好本堂课,我首先进行岗位分析。

一、岗位分析

服装设计师助理是本专业的主要培养方向之一。岗位标准要求他们必须具备如下四大方面能力,所以专业教学不能局限于课堂,我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走是要求学生走进市场了解市场需求;引是引进企业任务,规范教学过程。这么做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校了解岗位流程,毕业能胜任岗位工作。

●了解完岗位,下面,我说说教材。

二、教材分析

本课题出自《服装设计》这本教材,由高教社出版,于国瑞老师主编,是服装设计方向的主要课程,教材章节设置非常合理,适合模块化教学。第二章从服装造型、款式要素论述了服装设计的一般规律和要点。

本课题是第二节和第四节内容的拓展教学,我将教材知识与企业任务相结合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这将为学习服装分类设计打下坚实基础。

1. 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课题分析,我制定如下三维目标,分别是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知识目标:能描述X型连衣裙特征和局部设计特点。 能力目标:按企业任务要求,完成X型连衣裙局部设计。 情感目标:熟悉企业流程,了解企业规范。 2. 重、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我制定如下重难点

(1) 重点:X型连衣裙局部设计的应用。教学中,通过课堂讲解、岗位实践巩固学生对于该重点知识的掌握。

(2) 难点:款式设计能符合企业规范。通过仿真教学、多元化评价突破本课题难点。

第 1 页 共 4 页

● 为了讲清重难点,下面,我说说教法。 第三方面:教法分析

众所周知,要教好学生,还需先了解学生。本课题

教学在服装技能班二年级第一学期开展,技能班的学生思维敏捷,动手能力强,通过第一学期的学期,学生已能按照自己的思维进行简单的款式设计,并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但这些仅仅是成为一名服装设计师助理的基础,学生们不熟悉岗位流程和企业规范,不了解市场需求,就是无法将自身的技能转化为企业所需的设计图稿。

●针对这些情况,我对本课题教学设计如下3种教学方法:

1. 仿真教学法:工作室即课堂,我在校企一体化服装产品研发中心开展教学,这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岗位,掌握实用性技能。

2. 角色扮演法:由我担任设计总监完成知识传授、岗位指导过程,学生扮演设计师进行款式设计,企业人员和教师扮演客户完成课堂评价。

3. 任务驱动法:我将联办企业的设计研发任务引入课堂教学,并细分为7个环节,整个课题教学围绕该任务展开。

● 为了使学生达到教学目标要求,我指导他们掌握如下2种学习方法: 第四方面:学法分析:

(1)合作学习法:我将学生分成3个研发小组,要求他们合作中完成市场调研、设计研讨、岗位实践过程。

(2)探究学习法: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在探究中完成课题学习。

● 下面,我重点向各位解说本课题的教学过程。 第五部分:教学过程

为了上好本堂课,我做了充分的教学准备,整理2间仿真实训室,企业2014春夏发布会视频和成衣、多媒体课件,课堂评价表、款式设计方案模板,我还邀请企业人员和专业教师参与。

● 准备好这些,我们就开始本课题的学习。

本课题以企业的设计研发任务展开,通过课前、课堂及课后,完成7个任务工作,其中,课堂环节4课时完成。我的教学过程以企业的实际工作流程作为指导思想,注重教师、学生、

第 2 页 共 4 页

企业人员间的协作。

1. 任务1:市场调研、探求未知 课前一周,我要求学生通过网络查阅,收集与X型连衣裙相关的图片;通过淘宝网及逛街了解连衣裙的廓形特征和局部设计特点,并形成《X型连衣裙市场调研报告》。

该任务点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在调研中形成疑问,突出探究式学习法。

2. 任务2:企业引领、导入新课 本环节在服装多功能展厅,开始了课堂教学,首先由企业人员展示“恋依格”女装2014春夏的视频,并说明该品牌的风格特征:浪漫、淑女风格,年段定位28-35岁,接着,学生观察成衣,并与企业人员沟通交流,最后,由我承接研发小组的设计任务:2015春夏X型连衣裙款式设计。

该任务点的设计意图是将企业的设计任务引入课堂,提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导入新课。

3. 任务3:调研分享、知识内化

我首先要求各组分享调研报告,并展示收集的图片,接着组织全体同学思考并回答:X型连衣裙的设计要点表现在几个方面?

带着疑问,我通过PPT演示,从三个方面入手,:X型女装概述、风格特征、局部设计的应用,其中局部设计的应用是本课题重点,我通过举例的形式和同学们在讨论中,形成以肩部、腰部、下摆为主的设计元素,最后,由我做知识点学习总结。

该任务点注重通过举例讲解,引导学生在讨论中学习,掌握本课题重点。

4. 任务4:设计研讨、突破难点 本环节由教师、学生、企业人员在讨论解决如下2个方面问题:1.如何使设计稿符合企业规范?我将按企业规范所设计的款式评分表发给学生,并由企业人员进行详细解说:企业规范就是要形成设计方案、款式图绘制规范、设计符合品牌风格特征、款式合理适合量产,这一点也是课题的难点所在2.设计总监提供面料图案,并组织大家进行现场分析。

该任务点注重引导学生在讨论中形成对于课题难点的理解。 5. 任务5:岗位实践、合作研发

本环节在服装研发中心进行,首先我将设计方案模板和面料图案发给同学,并向他们提出要求:1. 应用所学的局部设计和提供的图案进行款式设计。2.设计完成后按评分表要求进行款式自评。

第 3 页 共 4 页

随后同学们开始进行款式设计岗位实践,我作为设计总监进行现场个别指导,注重学生是否按照企业规范完成设计图稿。

该任务点的设计理念是让学生在岗位工作中熟悉企业的实际工作流程,完成款式设计。 ● 6. 完成了款式设计,下面我们进入任务6:展示交流、多元评价

我组织学生轮流展示各自的款式设计作品,并作简要设计说明和自评,学生展示作品的同时,教师、客户、企业人员对学生进行作品评分。

接下来是款式评价,客户就市场需求方面对设计进行点评;企业人员则就企业规范问题进行详细解说;教师则注重学生是否完成教学目标要求,加上已完成的学生自评,构成多元化评价体系。该任务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多元化评价,强化学生对于重点的掌握和难点的理解。

我的板书设计简洁明了,注重学生对于知识重点的掌握。

7. 任务7:拓展延伸、技术转化 本环节在课后进行,本堂课的作业要求学生建立微信平台,与企业设计师加强联系,完善设计图稿,优秀的设计作品在企业的帮助下成衣制作,最终进入订货会,接受市场评价。

该任务点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参与成衣开发流程,通过订货会平台检验教学成效。 以下,是服装专业的学生参与联办企业新品发布会现场的照片,当学生的作品走上了T台,作为专业教师的我倍感欣慰,我也很乐意和他们分享成功的喜悦。 第六部分:教学反思

最后,我谈一下教学反思。首先,我说一下本课题教学的亮点所在。

(1)我以实际工作流程为指导进行教学设计,注重学生技能与岗位职业能力标准相适应。 (2)我以企业的成衣开发任务为纲,在校企一体化服装产品研发中心开展教学,课后将优秀作品转化为成衣,进入订货会,充分体现校企一体化办学优势。

(3)教学中构成由学生、企业、社会、教师组成的多元化评价体系,这将充分检验本课题的教学成果。

● 当然,我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

通过订货会,我们发现,校企一体化合作长效运行机制还不够完善,这也是我今后努力探索的方向。当然,我相信,借助校企一体化平台,我会不断创新教学,我的学生也一定会成为企业可用的技术型人才。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请各位专家、评委对我的说课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第 4 页 共 4 页

第4篇:日月潭一等奖语文说课稿

日月潭一等奖语文说课稿(精选6篇)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日月潭一等奖语文说课稿(精选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日月潭一等奖语文说课稿1

一、教材解析:

《日月潭》是鲁教版教材二年级下册的一篇主体课文。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描写景物的文章。作者以清晨、中午和雨中这三个特写镜头,展示了日月潭的秀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宝岛台湾和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文章结构清晰,景美情浓,如诗如画的自然景观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其中,优美生动的语言,适合学生阅读积累;另外,本课还有要求学生认识的9个生字,要求会写的12个生字,这些生字,大多是学生生活中的常用字。所以,本文难易适度,文质兼美,适合此年龄段的学生学习。

二、方法简述:

1、注重积累,综合提高

新课标明确提出“在阅读中积累词语”,“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所以本节课,我让学生在朗读感悟的基础上,积累优美的词语和句段,体会语言的魅力。

2、随文识字提高认读效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能够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识字,即达到了识字教学的要求,这里所说的语言环境,包括含有生字的词语、句子、段落或短文。”所谓“语境识字”就是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设语境条件,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提高学生自主识字的积极性,帮助学生轻轻松松识字,快快乐乐写字。

如:我将文中要求会认的生字“隐”“筑”“茂”“境”等随文识字。这种在语境中识字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一定的语言环境,通过多种方式感知含有生字的词语、句子、段落或短文。学生在认读生字时,生字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在一定的语境中,再配上背景中出示的日月潭风光的图片,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起与生字的亲切感,激发了学生认读生字的兴趣,降低了识字的难度。“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结合语言环境,学生既知字音、认字形,又能借助语言环境解字义、明用法,提高了识字的效率,对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内容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运用多种方法巧记字形

二年级的学生经过了一年半的学习,掌握了一些识字的方法、记字的规律,教师应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梳理和归纳多样的识字方法,并引导学生尝试多种方法识字记形。在教学设计时,我预设引导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的“熟字加偏旁”和“熟字换偏旁”的方法记忆“环”的字形,并通过“熟字换偏旁”的方法将“绕”“烧”“浇”“晓”等形近字进行了分辨,学生还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性地用有趣的字谜“森林里藏着旧城堡”来识记生字“茂”,既富童趣,又生动形象,直观易记,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最后,让学生将课文句子中含有生字的词语进行替换,借助语言环境,引导学生用生字组成词语,进一步理解了词语中的字义。

三、目标定位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编写意图以该学段学生特点,我将课时目标确定为:

1、认识生字;理解“群山环绕” “树木茂盛”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词句。

3、理解描写日月潭景色的句子,想象、体会那里的美丽。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课时教学目标清晰明了,让教师教有方向,学生也能学有所获。

四、教学过程

1、欣赏导入,突破难点。我们都知道,一说“上课”,学生就进入了严肃、拘谨的状态,学习起来就“有板有眼”了。我课前让学生欣赏美丽的图片使孩子们放松身心,自然进入一种聊天状态,也为我们的“无痕教学”打下基础。

2、检查预习环节,我设计时采用多种方式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有效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自主识字能力。

3、随文识字环节意在为学生创设语言环境,让学生轻松快乐识字,在前面的方法简述中我也提到。

4、交流是检查学生与文本对话阶段性成果的一种方式,也是生生互动的主要方式。在师生的交流反馈中,学生会不断修正自己的认识与理解,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自主阅读的乐趣。所以我设计了课堂练习的环节。同时也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效果。

5、品读积累教学环节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落实情感目标,熟读成诵的过程也丰富了学生的积累。

6、写字仍是本学段课堂教学的重点,指导学生观察、书写、评价的过程使学生养成养好的书写习惯。

7、本节课的板书设计图文并茂,即展示了学生的质疑(本课学习内容),又通过简笔画的形式让学生知道日月潭的位置。总之,板面设计简洁、直观、内容丰富。日月潭一等奖语文说课稿2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日月潭》。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这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首先,来说说教材。《日月潭》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课描绘了台湾著名风景区日月潭的风光秀丽,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宝岛台湾,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我们按照作者脚步,去走进这篇课文。首先文中介绍了日月潭的地理位置和周围的优美风光;然后介绍了日月潭名称的来历;最后介绍日月潭清晨和中午秀丽风光。语言流畅优美、清新自然,是一篇供学生品词析句的好文章,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文中还配有一幅日月潭风景的照片,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本组课文训练的意图以及学生的实际,站在素质教育的角度,我将教学本课的教学主旨确定为:图文并茂悟情感,巧抓词句激想象。本课教学时间是本课安排为第二课时,该课时目标如下:

认知目标:

1.巩固生字词,理解文中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积累课后的四字词语。

能力目标:

1.了解日月潭名称的来历和那里的秀丽风光。

2.感悟文中的优美词句,边品边想象那里的美丽景色。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理解描写日月潭景色的句子,想象、体会那里的风光秀丽。

二、教法与学法分析

在教法与学法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先来看看文本特点,这篇课文词语丰富,文字优美,语言清新,情感浓厚,词语教学也是二年级的教学重点。在充分了解课文与学生的特点后,围绕本课的三维目标,设计出了本课的教法和学法。教学本课时,我主要采用了创设情境、图文悟情、理解想象、情感朗读等方法,这样,既能巩固学生语文知识点,又能拓展学生语文能力的训练点,从而提升学生整体的语文素养。

三、教学过程分析

我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以“图文并茂悟情感,巧抓词句激想象”为主旨,设计出了本课的教学流程,共分为四个部分:

(一)欣赏美景,感知文本

1.欣赏美景,创设情境。师:今天,老师带着大家一起去欣赏一个风光秀丽的地方,这个地方的名字叫《日月潭》。

2.范读课文,初步感知日月潭景色的秀丽。

3.说说感受。想一想,你能用一个词语来说说日月潭给你的印象吗?引出“风光秀丽”。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来激趣,一下子吸引住了学生,再由图到文,和孩子们一起走进日月潭,并引导抓关键词语“风光秀丽”,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图文并茂,赏析文本

1.自由读文,勾画出描写日月潭风光秀丽的词语,学生汇报。

2.图文结合,赏析一、二自然段。

师:日月潭周围有哪些风光?出示问题:那里,,周围有许多。(结合图片,理解“群山环绕、树木茂盛、名胜古迹”,出示日月潭周围的名胜古迹图片。)

用笔勾画出日月潭名字的来历。(理解“湖水碧绿”,感悟“圆圆的、弯弯的”)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与感受,利用直观的图片,图文结合,帮助理学生理解积累词语,并采用填空的形式来巩固文中重要语句,从而有效地感知内容并为有感情朗读打下基础。

(三)巧抓词句,想象文本

自由读文。师:日月潭景色真是秀丽呀,日月潭早上、中午和雨天三个不同时候的景色更加迷人,请孩子们自由地读一读三、四自然段,看一看,你喜欢哪个时候的风光?

学生自由汇报,追问为什么喜欢,分别抓住“隐隐约约、清晰、朦胧”三个词语,可借助图片,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理解感悟。例如:当学生说到中午的风光时,会问:假如你就是正在日月潭观光旅游的客人,你会清晰地看到什么?你能看到群山环绕、看到树木茂盛吗?此时此刻,日月潭景色已经映入你的眼底,你会说什么?带上你的感受,再来读一读吧!当学生说到雨天的风光时,抓住“朦胧”一词,感受朦胧时候的画面,出示雨天的风光,这样的景色又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指导悟情朗读3.4段。

读最后自然段,说说这段讲了什么?(理解“风光秀丽、中外游客”)

设计意图:针对二年级学生情况,开始把主动权交给学生,结合词语教学这一重点,巧抓关键词语,引导他们到文中去体验、去理解、去感悟,发挥学生的想象空间,巧妙利用读与说的“焊接”,培养他们的语言能力,呈现出词语教学的深度拓展。

(四)抒发情感,拓展文本

1.配乐读文。师:带着你对日月潭的赞美,再来读一读这篇课文吧!

2.欣赏完了日月潭秀丽的风光,你想说些什么?

3.情感升华,拓展文本。(出示地图)师:由于种种原因,台湾至今还没有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台湾人民每时每刻都在思念着祖国,那里的小朋友也十分想到我们大陆来游玩。此时此刻,你想对台湾的小朋友说些什么,请大家用笔写下来。

设计意图:配乐朗读,释放出学生积蓄的情感;谈谈感受,拓展课文内容,训练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练练小笔,训练学生读写能力,从而达成学生多方面能力的“活动”。

五、板书设计

良好的板书是一门教学艺术,为了使教学内容更形象精炼的展现给学生,强化知识,促进思维。因此,我在板书设计上下了功夫,板书如下:

面对语文课,我们呼吁:要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文课。什么是真正的语文课呢?我想,能够让学生体会到一种生活的乐趣,能够丰富学生语言的积累,能够让学生的潜能得以发展,能够让学生获得一定的学习方法,这算是一种真正的语文课吧。“图文并茂悟情感,巧抓词句激想象”这也正是我在这节课中努力追求的吧。日月潭一等奖语文说课稿3

说教学目标

在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深入理解教材后,我结合二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日月潭的秀丽风光。

3、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质疑,然后自读自悟解决问题。

4、激发学生对宝岛台湾、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及赞美之情。

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本课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难点:读中感悟,感受日月潭不同的秀丽风光,激发学生对宝岛台湾、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及赞美之情。

说教学方法

这篇课文篇幅短小,词语丰富,文字优美,语言清新。在充分了解课文与学生的特点后,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出了本课的教法和学法。教学本课时,我主要采用了创设情境、图文悟情、理解想象、情感朗读等方法,这样,既能巩固学生语文知识点,又能拓展学生语文能力的训练点,从而提升学生整体的语文素养。

说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1、师:同学们,大家都知道,咱们的祖国可美了,你以前去过哪些美丽的地方?自由说

2、师:同学们去过的地方真不少。我听说祖国宝岛台湾有一处景点特别美,吸引了许许多多的中外游客,它就是日月潭。

(点击课件出示课题,生齐读课题)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简单归纳并把它们写在黑板上

3、师:你们真会提问题。现在,孙老师就带着大家一同去日月潭看看,再读读课文,相信这些问题你们一定能自己解决。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师:请各位小旅客系好安全带,我们的飞机就要起飞了。今天我们前往的目的地是台湾省的日月潭,请大家观看录像。(课件播放录像)

2、师:各位小旅客,刚才看见了日月潭,你有什么感受?

3、师:要想欣赏日月潭的美景,我们得来读读课文,出示朗读视频。如果有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也可以用其他的方法解决。看谁最先读正确、流利。

(学生自由大声读,师相机指导,遇到读书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及时鼓励)

4、检查读书情况:

⑴开火车读带拼音的生字。(有一位学生读错,请小老师带读后读对,老师及时给予鼓励。)

⑵指名读去掉注音的生字

⑶指名读课文中的生词:

师:生字宝宝找到了朋友,组成了词语,你们还认识吗?读得正确、大声的,老师奖励给他一幅图,这些图还能让你们有一些发现呢。(指名读词,课件随机出示表示该词语意思的图片。如读到“隐隐约约”时,日月潭就有些模糊)

你们发现了什么?

⑷游戏巩固识字:摘苹果。(课件演示)

⑸学生选择一段展示读,目标是读得正确、流利。

三、再读课文,欣赏美景

过渡:刚才我们能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还认识了不少生字,现在咱们来认真欣赏日月潭的美景。

1、课件演示填空题:

日月潭是我国()最大的一个()。那里()(),周围有许多()。

生自由读课文,完成填空后齐读。

2、为什么这么美的湖要叫日月潭呢?

⑴学生读课文后用自己的话或者读课文里的句子回答。

⑵比较句子,体会“圆圆的”、“弯弯的”这些表示形状的词语在句中的作用:

①小岛把湖水分成两半,北边像圆圆的太阳,叫日潭;南边像弯弯的月亮,叫月潭。

②岛把湖水分成两半,北边像太阳,叫日潭;南边像月亮,叫月潭。

比较后,指导读,自由练读,指名读。

(引导学生擦去前面提出的两个问题。)

3、自由大声读第三自然段,找出你认为美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再在4人小组交流:(课件出示学习目标)

全班交流:

⑴第三自然段介绍了日月潭什么时候的美景?

(清晨)

⑵你认为哪句写得特别美,就读给大家听听吧。

(课件出示相应的图片)

⑶指导读:咱们可不能吵醒还在睡梦中的日月潭,试着轻轻地读一读。指名读,比赛读。

⑷归纳学习方法。(读、画、读、交流)

4、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四自然段,欣赏日月潭中午的美景:

全班交流,课件相机演示图片及句子指导朗读。

四、小结拓展

1、师:欣赏了日月潭的美景,你喜欢它吗?请用一句话赞美它。

2、咱们的旅行马上就要结束了,再抓紧最后一点时间去欣赏一下黄昏时日月潭的美景。(演示图片)

3、读一读三、四两段,再仿照它说一说黄昏时日月潭的景色。读,自由练说,指名说。

4、今天咱们的收获真不少,一同欣赏了日月潭的美景。可你们的爸爸妈妈却没看见,多可惜啊。不过没关系,回家后,你可以有感情地读课文给他们听;也可以摘抄好词好句给他们看;还可以当小导游向他们介绍日月潭的风光。如果你还知道祖国其他地方很美,也可以搜集图片或资料向同学们介绍。

五、作业布置

1、画出你心中的日月潭。

2、向爸爸妈妈介绍日月潭。日月潭一等奖语文说课稿4

一、教材分析

《日月潭》是人教版第四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课介绍了日月潭的秀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我国领土宝岛台湾、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作者是按照这样的游览顺序描写的:首先介绍日月潭的地理位置和周围的优美风光;然后介绍了日月潭名称的来历;最后介绍日月潭清晨和中午各异的秀丽风光。语言流畅优美、清新自然。文中字里行间无不体现着景色的美,洋溢着作者对日月潭的喜爱之情,它不仅是一篇供学生品词析句的好文章,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陶冶学生情操的好教材。

二、指导思想

根据新大纲的精神,站在素质教育的角度,结合本教材的特点,我将教学本课的指导思想确定为:情境促读,读中悟情。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能力目标:

1、了解日月潭名称的来历和那里的秀丽风光。

2、感悟文中的优美词句,边品边想象那里的美丽景色。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部分段落。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日月潭的秀丽风光。

本课语言优美、意境清新,我主要利用多媒体的声音、图像资源,借助大量的图片,优扬的音乐,创设情境,让学生产生“视象”,引导学生入境入情,欣赏美景,品读课文,以达到体会画中之情,文中之意的目的,从而完成教学目标。具体设计如下:

一课前欣赏,激发情感

课前让学生欣赏一组祖国迷人秀丽的风景图片,让学生感受到祖国河川秀美,景色逸人,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并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让学生为生长在这样美丽而伟大的国家里感到自豪和骄傲,从而奠定整节课的情感基调。

让学生以游客的身份进入情境,学习课文,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二声像结合,感知课文

根据课文内容,收集日月潭的近景、远景、清晨、晴天、雨天及游客观光等许多图片,在优扬的音乐的基础上配上优美的课文朗读,让学生一边赏风景,一边悟课文,为深入学习打好基础。

三图文并茂,赏析课文

《日月潭》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景色的秀丽和作者的赞美都蕴含于文章之中,隐藏于文字之下。若单凭教师讲或学生读,学生只能浅显地感觉到这句话美,可是究竟是哪里美?却说不出所以然。这时,我让学生读后看图和多媒体画面,再来体会哪里美,引导学生在读中品,以景激情,调动学生的兴奋点,使学生融入文章之中。

课文重点是二、三、四自然段,采用flash片断,以图文并茂的形式,通过学生对图片的欣赏、说话,对文字的品味、朗读,掌握课文重点,领略作者的遣词造句之美,体会日月潭的多姿多彩。第二段中对日月潭名称的来历的理解,用课件展示空拍日月潭图片,让学生一边感受日月潭的形态美,一边体会作者比喻的精妙,和对日月潭的喜爱赞美之情。第三、四段是指导朗读的重点段,利用图片将文中的景象展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诱发学生的情感,在此时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变得自然而然,有感而发。

在赏析课文后,设计“我当导游”的活动,继续播放音像课件,练习朗读,让学生再一次置身于如诗如画的仙境,得到美的熏陶,在美的世界中受到感染,把文中的赞美之情毫无保留地抒发出来,从而使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力、鉴赏力得到训练,为背诵课文,积累语言作好铺垫。

五、拓展情境,爱国教育

最后设计去游览台湾的其他美景这一环节,让学生将学习本文后的感受用语言表达出来,增强学生热爱宝岛台湾的感情,形成初步的应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另外,在学生个个都说“日月潭真是个好地方”,个个都想“到台湾去”时,老师再动情地讲述: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和祖国大陆分离了,至今还没有回归。台湾人民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祖国,台湾的小朋友也在向往早日能回到祖国的怀抱。从而增强学生期盼祖国统一的.意识。日月潭一等奖语文说课稿5

一、教材分析:

《日月潭》是人教课标版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课描绘了台湾著名风景区日月潭的秀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宝岛台湾及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文章语言流畅优美、清新自然,是一篇供学生品词析句的好文章,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文中还配有一幅日月潭风景的照片,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二、说学情

二年级学生经历一年多的学习,已经积累一定的语文知识,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技能,养成了一定的学习习惯,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这就为我们高效课堂的实施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三、说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根据《课标》的要求及教材的编排意图和课文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制定的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会认9个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诵读课文,阅读相关资源,感受日月潭的美景。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宝岛台湾和盼望祖国统一的情感。

四、说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识记生字,积累词语,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感受日月潭的美好风光,培养自己热爱祖国的情感。

五、说教法学法

根据我市目前实施高效课堂的情况:

我采用的教法是任务引领法和以读代讲法。

我采用的学法是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学习形式是小组学习。

六、说课前准备

课前,我安排学生收集有关日月潭的图片、诗、文章等相关资源,让学生提前进入角色。

七、说教学流程

(一)知识链接

本环节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展示学生课前收集到的有关日月潭的资源,时间控制在五分钟以内。本环节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下面环节的学习提供动力。

(二)自主合作

本环节是高效课堂的主要部分,我安排的学习任务主要有五方面:一是自读课文,学习本课的生字词,重点是知识与技能目标中的第一项的要求,二是在读中找出日月潭在什么地方,日月潭周围都有些什么名胜古迹。三是找出表现日月潭不同时间景色的特点及重点词语,四是画出自己喜欢的词句,五是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最好能背诵。我安排的学习流程是学生先自主学生,找出不能独立完成的任务,然后对学,对学不能解决的小组内学习,小组内不能解决的记录下来上交老师,以便进行班内交流。时间大约十五分钟,其中自学大约为8分钟,对学为3分钟,组学为4分钟。

本环节的目的是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合作探究的意识,形成合作学习的氛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交流展示

本环节是高效课堂的核心部分。它主要包括三项内容:一是学生对学习成果进行展示,二是学生对学习疑难进行质疑,三是教师进行适当点拔,我采用的方法是根据各小组汇报的学习疑难问题确定各小组的展示任务,让各小组在班内展示,具体做法是一组展示,众组质疑,教师点拔,学生能完成的教师决不代办。时间大约为15分钟。

本环节的目的是给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舞台,让学生的学习成果得到充分肯定,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四)达标检测

本环节是对学生本节课学习成果的检验与肯定。它的作用是培养学生的成果感,给教师提供准确反馈信息,以便教师在下一步的教学中做出适当的调整。

我安排的具体内容有四项:一是根据拼音写生字,二是仿写词语,三是根据原文内容填空,四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或语句。时间大约是5分钟。

(五)拓展提升

本环节是对学生学习的延伸,也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锻炼。时间大约为3分钟。我的安排是夸夸自己的家乡,并进行交流。

八、说板书

本节课根据我校高效课堂的进展情况,板书以学生板书为主,教师的板书主要是学习流程的板书和教师点拔的板书。日月潭一等奖语文说课稿6

一、渗透读法,自由朗读

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去读书,课堂上,教师要有意识地创造氛围促使学生主动地、专注地、饶有兴趣地去读,促使他们在读中积极开展思维和情感活动,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体验,对所学内容的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开门见山,直接揭示课题: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日月潭的传说》。今天我们接着学习这一课。好故事,得读出味来。想读好它,你有什么好办法?谁来出出主意?生交流:一边读一边想像画面,就像放电影一样,让大尖哥和水社姐在脑中活起来。这样,调动了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交流读故事的方法,让学生有法可循,易于进入故工作节之中,提高读书的效率。

二、交流感受,整体把握

在学生津津有味朗读的过程中,教师巡视倾听。紧接着,教师以“读故事时,你随着情节的发展难受吗?紧张过吗?快乐过吗?愤怒过吗?来,一吐为快,有一说一。”请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自己的心与人物同悲、同喜、同怒、同乐,置身于情境之中,达到忘我的境界。同时,这也是再次整体把握课文的过程,为下面人物形象的交流作了铺垫。

三、突出重点,感受形象

这一环节是让学生走进文本的每一段,甚至每一句,深读课文,沉浸其中,透过文中语言文字,与文本进行对话,把握文章主旨的过程。结合本篇课文,关键是把握段中重点词句,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进入语言情境,从文本的语言文字中受到情感熏陶。

(一)提领而顿,百毛皆顺

如果“领”的设计合理、优化,可以从根本上克服阅读教学支离破碎、鸡零狗碎的现象,同时也能较好地落实《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的精神。

学生了解了课文懂得主要内容,对大尖哥和水社姐降伏恶龙,救出日月的过程已基本掌握,所以没必要再逐段(第3、4、5自然段)读讲。《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要求“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我认为,能抓住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朗读感悟大尖哥和水社姐的形象是这篇课文的重中之重。因此,我向学生提出要求:“你认为大尖哥和水社姐是怎样的人?请默读第3、4、5自然段,找出重点的词句来说说你的看法。”以此为“领”引导学生继续挖掘文本资源。

(二)活化文本,深度体验

在整体默读、圈画的基础上,学生进行交流。那这篇课文的每个段落是不是都值得花大力气进行朗读训练。我以为不是的,教师的主导地位就在于把握和挖掘值得进行朗读训练的段落,引导学生深度感悟、朗读,培养其语感。我认为真正值得去品读的段落是课文的三四两个自然段,这样,就避免了平均用力,删繁就简,训练就得到了有效保证和落实。

交流第一处:“就在人们一筹莫展的时候,年轻的渔民大尖哥和水社姐挺身而出,要去降伏恶龙。”从“挺身而出”看出他们的奋不顾身,见义勇为。

学生能够找到这一最能体现人物形象的句子,但就此句讲此句,对人物形象的突显显然分量是不够的,而是要把这个放到具体的环境中去体会。“他们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挺身而出的呢?”引导学生读第三自然段,进而读好两个问句“可哪儿去找水性特别好的人呢?怎么才能得到阿里山的进斧头和金剪刀呢?”联系上文理解“一筹莫展”的意思,展开想像:“大尖哥和水社姐挺身而出,会说些什么呢?”通过整体把握,上贯下联,使学生通过创造性的语言实践活动,感知大尖哥和水社姐救民于危难之中的高大形象,加深对中心的体会。

交流第二处:“他们翻山越岭,披荆斩棘,吃尽了千辛万苦,终于从阿里山的山洞里拿到了金斧头和金剪刀。”从这看出他们不畏艰难,勇敢顽强。十二个字“翻山越岭,披荆斩棘,千辛万苦”写得太简略了,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太大了:他们是如何翻山越岭,披荆斩棘的,又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么克服的?请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和阅读积累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交流他们会遇到哪些困难呢?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文本的描述创设四种情境,想像大尖哥和水社姐面对重重磨难,他们是怎样克服的?

四、看图说话,个性表达。

我在教学目标的制定时有讲讲这个故事这一项,为了降低难度,也为了帮助学生把故事讲得生动精彩,能够活化课文语言,加进自己独特的感悟,我设计了看图说话这个教学环节。

“在跟大尖哥和水社姐同呼吸共命运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一幅幅生动又感人的画面(出示四幅图),这些画面虽然没有声音,但这背后又有多少精彩呀!请同学们来给这些画面配上画外音,可以用课文中的句子,也可以自己展开想像。”

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形式,多媒体画面的出示,把学生引入了远古时代,为学生的口语表达创设了情境,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后自然有话可说。

五、合作探究,加深感悟。

应该说,故事中的主人公大尖哥和水社姐历经千辛万苦后还没过上幸福的生活,就化作两座大山这样的结尾是挺让人遗憾的,孩子的心理也是这样。于是我号召学生改一改故事的结尾,最后应该还是要回到“人们重视到光明。大尖哥和水社姐化作两座青山,永远地守卫在潭的两边。人们为了纪念这两位为民造福的年轻英雄,就把两座山命名为大尖山和水社山,把这个潭叫做日月潭。”怎样使大尖哥和水社姐不牺牲,又要有二座山,看谁说的结尾既合情合理,又不像原来的那么凄凉。

这个说的设计是在准确把握学生心理的基础上诞生的。就像作文训练只有在学生“情动辞发”的基础上进行一样,阅读教学中说一段话的介入,也应该是在学生有说的愿望下展开。

第5篇:《岳阳楼记》说课稿——市一等奖

“文”“言”并蒂开,忧乐入情怀

——初中语文《岳阳楼记》说课稿

一、说教材

《岳阳楼记》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文言文的第二篇。文辞具美、骈散结合。作者范仲淹以洗练的语言,先叙事后写景,进而由景入情,着重渲染了一悲一喜的情境,又因情而生发议论,表达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并以此劝勉友人。其人格魅力,千古传唱!

二、说教学目标

本单元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提高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优美的意境,培养审美情趣。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文自身特点,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积累文言知识,熟读成诵。(2)理解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多种表达方式融为一体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诵读品味,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展开与文本、与学生、与教师的对话。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作者“先忧后乐”的政治理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根据文言文“文“”言“并重的教学要求,我把知识与能力目标定为教学的重点。

鉴于学生受年龄、阅历的限制,理解作者感情可能比较困难,据此,我把情感目标设为教学难点。

三、说教法及学法

(一)说教法 诵读法、引导法

(有效地实施教学,本着“教师为主导”的原则,结合文本特点和学习要求,开展教学活动。)

(二)学法

“摘录法”、“质疑合作探究”法。

(更好地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学习

(发展学生学习能力要,力求“文”“言”并重。)

(一) 课前预习:读一读,圈一圈,辨一辨,释一释

1、认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对节奏。

2、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疏通字词,弄懂大意。

3、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范仲淹,认识岳阳楼。

4、熟读背诵,圈点批注,质疑问难。

(以上四步预习法,以“读”贯之,指导学生自主读文,采用读一读,圈一圈,辨一辨,释一释的方法,这样,学生不但做到了从实际出发,还养成了搜集整理、质疑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学生的预习过程先独立学习再小组交流,生生互动,共享学习资源,培养合作意识和互助精神。)

(二) 课堂教学:激趣入文——交流知文——吟读品文——赏读悟文——怡情拓文 第一步:激趣入文

自古以来,多少楼台胜景令人留恋忘返。滕王阁旁“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黄鹤楼边“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情思,更有那岳阳楼上,范仲淹振聋发聩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如洪钟大吕时时回响在我们耳边,给我们警醒。(“无兴趣的学习,是一种苦役。”这一激情导入,直奔主题,让学生感知美景、勾起兴趣,了解主旨,并为下面深入探究文本做好铺垫。)

第二步:交流知文

1、学生展示交流预习成果。

2、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

(词义辨析、归纳整理,是对文言文本的“二度开发”。一改过去文言字词教学中教师串讲,学生记录,最后死记硬背的做法,教给学生梳理重点词句的方法,点拨学法,达到对“言”的落实。)

附:学生分类整理字、词、句。举例如下: 字音: 属( ) 汤( )

重点实词:①一词多义:或 观 ②通假字:属 具 虚词: 以 然则 若夫

成语: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气象万千、一碧万顷、心旷神怡

重点句子:①衔远山,吞长江 ②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⑤吾谁与归?

(以上从字音、一词多义、通假字、重要虚词、至今仍有活力的成语和重点句子等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加以整理,丰富学生文言知识积累,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第三步:吟读品文

1、教师配乐范读,生悟朗读技巧。

2、学生自由吟读,理清文本内容。

3、学生小组赛读,探究写景精妙。

4、学生回读品文,提出心中疑问。

(通过吟诵涵咏,学生自主、合作中品味文本内容、写法和语言。引领学生知晓作“记”缘由,欣赏岳阳美景,感受“悲喜”之情,把握“忧乐”之意。指导学生体会骈散结合的句法形式,感知本文叙事、写景、抒情为议论的写法。)

(此环节,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朗读水平,教师对语气的轻重缓急、语调的抑扬顿挫给予必要的指导。学生先小组合作讨论,再全班展示交流。在生生互答,组组互助中解决问题,教师点拨提升。)

第四步:赏读悟文

1、生齐读第五段,思考:这一段中哪两个字最能概括文章核心内容?

补描写岳阳楼的著名楹联,其上联写道:"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句,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具兴,吕纯阳每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 "楹联中的 “两字”是哪两字?

(这一问题的意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思维能力。最终引导学生能够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结合对文本的解读,得出“忧乐”二字。)

2、讨论探究: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第五段是全文的重心。以“嗟夫”领起,笔锋突转,指出了古仁人之心与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后,表明以天下为已任、“先忧后乐”的思想正是作者的理想。“假托古人,自写怀抱”,同时也包含了对滕子京的劝勉。自励励人,含蓄委婉。水到渠成,学生理解了作者的情怀,突破难点。

第五步:怡情拓文

活动一:学生展示收集的“忧国忧民”的诗句、格言。 活动二:教师展示自己的收集,与学生分享。 投影出示,教师情绪激昂带领学生齐读:

儒家学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

东林党人:风声雨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清朝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孙中山:天下为公。

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学生在诵读中经受优良传统文化的洗礼,从而激发学生像作者那样心胸旷达,从小树立远大政治理想,这种德育的渗透可谓“润物无声”。

总之,课堂教学各环节立足于读和诵,读中培养语感,读中精思悟神,读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心灵升华。这充分发挥了文言文教学中“文”的作用。

(三)课后学习:任选一题进行探究性学习。

1、比较本文与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的异同。

2、课外试着阅读范仲淹的其他文章,理解他“利泽民生”的“平生之志”。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使学生立足课本,跳出课堂,视野更为开阔。

五、说板书设计

岳 阳 楼 记 范仲淹

议论:忧乐

抒情:悲喜

写景:阴晴

叙事:缘由

(这一板书设计,思路清晰,简洁明了,而且涵盖了文本的主要内容和写法,易于学生掌握。是整个教学内容的高度浓缩,是学生学习思路的精典再现。)

小结:

本教学设计坚持“以学论教”的原则,凸显文言文教学“文”“言”并重的要求。围绕一个“读”字,突出一个“动”字,注重一个“导”字,感悟一个“美”字。最大限度上放手让学生主动去探究、去体验,去感悟。

正所谓,“文”“言”并蒂开,忧乐入情怀!

第6篇:《法国大革命》(说课稿)(全国优质课竞赛一等奖)

本课获得全国优质课竞赛说课组一等奖。

《法国大革命》(说课稿)(说案)

尊敬的各位专家、同仁:

大家好。今天我为大家说《法国大革命》一课。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法国大革命》一课是课标川教版九年级上册《世界近代史》第一学习主题“欧美国家的巨变与殖民扩张”的第4课。法国大革命是继英、美资产阶级革命后一次比较彻底的革命,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它不仅结束了法国一千多年的封建制度,而且动摇了整个欧洲大陆的封建秩序,为以后各国革命树立了榜样,在世界历史中有重要意义。

(二)课标要求及教材内容安排

课标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如下。其中前三项目标将在本节课完成。

依据课标,本课教材安排了攻占巴士底狱、《人权宣言》和共和国的诞生、拿破仑和拿破仑帝国三个子目的内容。这样的安排既体现了法国大革命发展的时序性,又体现了史实之间的逻辑联系。

科学的教学目标具有良好的导向和激励作用。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拟定了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知道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揭开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人权宣言》的基本内容,了解法兰西第一共和国,讲述拿破仑的主要活动。

通过理解《人权宣言》的内容,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通过合作学习,讲述拿破仑的主要活动,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综合归纳能力。通过对拿破仑主要活动的评价,培养学生能够初步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在感知、理解法国大革命的基本史实的过程中,掌握对历史现象进行比较、归纳的方法;在解读《人权宣言》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史料分析、合作探究的方法;在赏析教材插图的过程中,学习以图证史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进程中人民参与和推动革命的史实,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唯物史观;

通过对拿破仑对外战争史实的分析,认识到侵略战争最终必然失败,树立“热爱和平、反对非正义战争”的思想。

在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的指引下,结合学生知识储备,我拟定了如下的教学重、难点:

(四)教学重难点及依据

重点:《人权宣言》的基本内容及影响;拿破仑主要活动及其评价。 依据:《人权宣言》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阶段性成果和纲领性文件,也是引导法国走向近代社会的指针,具有世界性的反封建意义。拿破仑一生的主要活动是评价拿破仑的重要载体,正确把握有利于主题活动的开展,拿破仑的内外政策深刻影响着法国和欧洲历史的发展,并对世界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因此,将“《人权宣言》的基本内容及影响;拿破仑主要活动及其评价”作为本课教学重点。

难点:拿破仑主要活动及评价。

依据:拿破仑的内外政策具有双重性,拿破仑称帝、实行军事独裁等活动容易导致学生对其进行全面否定,需要引导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对拿破仑的活动进行正确分析和评价。

因此将此既作为教学重点,又作为教学难点。

二、教法学法

(一)学情分析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九年级的学生仍然保持着强烈的好奇心,他们感性思维较强、理性思维正在逐步形成;且学生已经学过英、美资产阶级革命,对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有一定的认识,也具备了一定程度的解析史料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为学习本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教法 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本课内容特点和学生学情,我在本课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注重情境创设,实践探索、归纳总结、情感升华,以启发式教学法为主,辅之讨论法、比较法、阅读指导法、观察法等

(三)学法

我在学法指导上注重以学生为中心,指导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习历史探究方法,提高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为了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我习惯于在备课前做好学情调查。这课的调查让我明确了学生的兴趣点和存在的疑惑。根据调查结果,我将自己定位为学生的“导”师:引导学生明确重点、指导历史探究方法、培养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新课教学(38分钟) 导入

我抓住学生兴趣点,播放电影《博物馆奇妙夜Ⅱ》中关于拿破仑和三大恶魔的搞笑对话片断,激发学生兴趣,在开心、轻松的氛围中提问:“历史上的拿破仑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设置悬念,导入新课教学。

新课教学

结合教材结构清晰的特点,为增强学生的参与度,我把本课设计成“法国大革命展”,将各子目教学内容融入每个展厅。我就是学生参观的导游。

第一展厅:攻占巴士底狱

——情境再现,夯实基础(6分钟)

首先进入在第一展厅里。通过观看视频,我带领学生一起感受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的排山倒海的冲击。并在播放结束后回答问题,达到夯实基础的目的。

再针对两个问题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一是“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通过视频,结合教材内容与学生共同探讨得出: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回顾英、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比较得出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共同原因。培养学生的比较归纳能力,加深学生对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认识。

二是“攻占巴士底狱”。我指导学生观察插图,设问:“巴黎人民为什么攻占巴士底狱?”,让学生带着疑问自主学习相关内容。从而得出攻占巴士底狱的原因是:巴士底狱是封建专制统治的象征。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揭开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说明人民在革命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初步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唯物史观。

攻占巴士底狱揭开了法国革命的序幕,然后我将带领学生进入第二展厅,亲身体验更加波澜壮阔的法国大革命。

第二展厅:《人权宣言》和共和国的诞生

——分析史料,突出重点。(12分钟)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一个不好的教师奉献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这就要求让学生自主学习,授之以渔。

因此,这一展厅我设计了“我是小小史学家”和“图说历史”两个自主活动,让学生掌握《人权宣言》的内容、影响,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相关史实。

第一板块:“我是小小史学家”。我精选《人权宣言》中的核心内容作为材料,并就此提出三个研究问题:学生结合问题,以自主学习的方式分析教材内容,再进行合作探究,并开展“比比看,谁的研究成果最优秀”的活动,让学生成为“小小史学家”。掌握《人权宣言》是资产阶级的纲领性文件,具有反封建的积极作用,它所倡导的“自由、平等”主要保障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具有阶级局限性。在这个过程中,以设问的方式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以合作学习营造出活跃的课堂氛围,以相互交流的形式激发出思想的火花。

再与学生一起总结史料分析的基本方法,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

第二板块:“图说历史”。文化史学家布克哈特把图像称作“人类精神过去各个发展阶段的见证”,认为通过图像可以加深对历史变迁的理解。因此,我充分利用教材特色——插图和辅栏,设计“图说历史”环节。让学生图文结合的讲述共和国诞生等基础知识,理解法国革命在不断深入发展,得出法国大革命是一次比较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

最后,教师设问:“雅各宾派政权被颠覆,轰轰烈烈的法国大革命落下了帷幕,法国形势急剧动荡,历史将给谁机会?”我带领学生进入第三展厅,体验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兴起和衰亡。

第三展厅:拿破仑和拿破仑帝国 ——合作探究,突破难点(12分钟)

“拿破仑和拿破仑帝国”改变了法国历史,震荡了欧洲,引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针对这个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合作探究拿破仑主要活动的“三步曲”的学习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学生的互帮互学为平台,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等方式获取相关知识,发展各种能力。实现新课标倡导的学生主动学习,并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和探索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理念。

具体展开教学模式如下:

第一步,序曲: 梳理知识,把握基础,知道拿破仑的主要活动。

为了完成基础知识的教学,我采用了“知识马赛克”的图表教学法。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填充内容,知道拿破仑的主要活动的具体内容,为第

二、三步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 第二步,主旋律:解析知识,分组探究,分析拿破仑的主要活动。 为了让学生对拿破仑主要活动的作用作出正确的分析,我提供了三个中心议题,学生用不同方式展开分析研究:

雾月政变:学生通过短剧表演的形式展现当时法国的内忧外患,揭示拿破仑上台的必然性。

拿破仑的对内措施、对外战争:将全班学生分成两个大组,合作探究拿破仑的对内措施、对外战争的作用,展开讨论,我深入两个组适时的进行正确引导,并最终推选发言人从政治、经济、军事的角度阐述小组观点,老师根据发言情况做及时补充。从而明确拿破仑的对内措施和对外战争都具有两面性。 第三步,高潮:教师点拨,突破难点,评价拿破仑的主要活动。

通过第二步的合作探究,学生对拿破仑的主要活动的有了正确的认识,突破“评价拿破仑的主要活动”这个难点就水到渠成了。我针对初中学生认知水平,提示学生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基本方法:不能脱离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让学生自由发言,展开评价。教师总结提炼,强调拿破仑战争的两个阶段和后期侵略战争与第一帝国灭亡的关系。并引导学生树立“热爱和平,反对非正义战争”的思想。如果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出现对拿破仑个人评价的辩论,我将及时引导学生课后在更详实的资料搜集基础上将辩论热情释放在教材后面的“主题活动”课中去。

留言厅——畅所欲言,心得疑问

“心得与疑问”是课标川教版教材极富特色栏目,它有利于学生及时抒发自己学习感想,记录自己学习的疑问,也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及时的反思。在本课教学中我将“心得与疑问”设计为“留言厅”,让学生在《英雄交响曲》的背景音乐中先写下自己的学习本课的心得和还存在的疑惑,然后让学生畅所欲言,相互交流,教师加以引导、点拨和评价,以实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知识小结

在完成参观后,用课堂问答的方式总结全课知识,以提纲形式展示,便于学生掌握。

(三)作业布置:(2分钟)

根据本节课教学情况和学生掌握的实际,进行作业布置。 课堂完成“学习测评”的选择题,及时巩固基础知识。

“学习测评”第二题,有一定综合性,考察了学生的迁移能力和比较归纳能力,课堂完成时间不够,留到课后合作完成。

四、板书设计

本课我通过PPT设计提纲式板书,利用黑板书写副板书,伴随教学进度呈现。这样既使知识结构比较清晰,又有利于学生学习归纳总结知识的方法。

以上就是我对《法国大革命》的说课设计。在认真阅读理解教材和深刻领会课标要求的基础上,我结合川教版教材灵活、内容丰富的特点,把握学生兴趣所在,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的功能,把学生活动和教材知识融为一体,力图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性,让这一课的教学成为以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主的一课,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当然,由于法国大革命涉及面广,知识点多,进程复杂,一些问题在史学界争议也较大,,加之本人水平有限,在讲述过程中如有不妥之处,敬请各位专家、同仁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本课获得全国优质课竞赛说课组一等奖。

大家好!我说课的课题是《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下面我将从教材与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四个方面谈谈我的教学设计思路,敬请各位指正。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一)本课的地位与作用

《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是川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的第9课,隶属于第三学习主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现代史的必修重点内容之一。本课生动地再现了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并以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开发开放所产生的重大影响,来说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是完全正确的。本课既和前面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第8课《农村和城市的改革》一起构成了改革、开放从提出到实施的完整体系,也为后面第10课《世界经济的奇迹》、第12课《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课标要求

1. 以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为例,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2.认识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三)学情分析

1. 八年级学生已不像七年级学生那样对历史课充满新鲜与好奇,也没有九年级学生面临的升学压力,更由于功课的增加以及观念上的影响(认为历史是副科和对开卷考试的错误认识),他们对历史课的学习兴趣与学习主动性开始下降。

2. 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八年级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比较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且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习的创造性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3. 乐山学生处于西南二线城市,远离对外开放的前沿,但发达的资讯使他们对改革开放30周年、金融危机、两会、世博会等社会热点有所听闻和了解。

(四)教学目标

(依据课标要求、教材和学生实际,制定出可实施的教学三维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

(1)本课学生要掌握的基本知识:第一次提出办特区主张的人物和时间;经济特区的建立、特点及其影响;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对外开放的主要模式;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2)在能力上,主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识读《经济特区示意图》和《对外开放新格局》示意图,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历史空间感。

(2)通过分析经济特区与特别行政区的异同和晚清“门户开放”与新时期对外开放的异同,提高学生运用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的方法来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重点剖析深圳、浦东两大窗口城市,让学生逐步熟悉历史学习和研究中的个案分析法、提高材料解读能力。

(4)通过制作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过程的图表,培养学生的制表能力、创新能力、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经济特区“杀出一条血路”的壮举,激发学生开拓进取的精神和创新意识。

(2)通过了解对外开放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使学生明白:“对外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并逐步确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作贡献的人生理想,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3)结合本课学习,引导学生得出“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的结论。

(五)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经济特区的建立、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2.教学难点:经济特区之“特”、经济特区的作用

(依据:经济特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一种尝试,被称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伟大创举”。特区内实行市场经济,打破了长期以来我国僵化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特”在经济政策上。这些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讲都是难于理解的。所以“经济特区的建立”一目既是本课重点又是本课难点。上海浦东是我国扩大开放的窗口,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则是一个时间和空间观念都较强的历史概念,课文对它的形成过程不太明晰,故这两者也确立为重点。)

二、教法学法

(根据教材与学情分析,结合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让学生“学会学习”,我遵循“因学定教”的基本原则,围绕学生来设计教学,准备采用以下教法、学法,营造一个教与学的人文环境,给学生一个追求梦的天空。)

教法:讲解法、探究式教学法、情景体验法、讨论法、交互式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

学法:阅读理解、讨论合作、史料分析、图表制作、自我展示、查阅资料等。

三、教学过程

●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走近开放:开放的提出

1.引导学生想象时光倒流,是选择去唐朝生活还去清朝生活?并简述原因。使学生认识到“开放兴,闭关穷”。

问:同学们,如果时光能倒流,你想不想回到清朝生活?(不想。)为什么呀?(因为清朝闭关锁国,落后挨打。)最想回到哪个朝代?(唐„„)为什么呀?(唐朝开放繁荣。)——由此得出:开放兴,闭关穷。

2.简要回顾我国对外政策的演变,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不开放不行”,引出并复习“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问:1840年,英国打开了清政府紧锁的国门。从此,中国就一步一步被迫开放,一步一步屈辱挨打。一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主权独立了,但中国开放了吗?(没有。)那时由于由于严峻的国际形势及“左”的错误的影响,我国仍然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经济发展十分缓慢。那么新中国到何时作出了开放的决策?(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改革从哪里迈出了第一步?(安徽凤阳小岗村)

3.那么在我们封闭已久,开放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全新课题的情况下,在哪里以何种形式迈出开放的第一步才好呢?由此导入新课。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通过想象来创设教学起始情景,既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又能营造出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还能唤起学生对我国不同时期对外政策的记忆,从而使本课的“开放”不显突兀,学生能对新时期改革、开放从提出到实施能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还让学生明白了两点:一是本课的开放主要指对外开放,二是新时期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主要目的是发展经济、使国家繁荣富强。由此为整篇课文的学习奠定基调。)

● 第二环节:合作研习,重难释疑

二、感知开放:开放的过程

开放的过程主要是指对外开放从尝试到扩大到初步形成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一)开放的尝试:经济特区的建立

(经济特区的建立既是本课重点又是本课难点。我从课文内容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心理状况出发,逐层设置了8个问题,通过让学生看历史影像资料、阅读课文、识图、讨论、理解、归纳等办法,环环紧扣、步步推进、由浅入深、由易而难地让学生理解特区之“特”和经济特区的作用,从而突破本目重难点。)

1.首先用多媒体展示相关问题, 学生通过看书和“1979年建立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影像资料”、读《经济特区示意图》,提取有效信息来解答,以了解经济特区建立的基本情况。

问:(1)新时期我国的对外开放以什么方式迈出了第一步?这种方式是谁提出来的?

(2)这种方式开放了哪几个地方?

(3)这几个地方的经济建设是如何进行的?

(在看影像资料时引导学生感受特区人开拓进取的精神。在学生回答第(2)问后,展示“经济特区示意图”,观察这几个经济特区的地理位置,以增强历史空间感;同时追问:国家为什么会选择这几个地方作为经济特区呢?来为回答第(3)问奠定基础。)

2.通过前面这几个问题的设置与解答,学生对什么是经济特区有了模糊的概念,这时再设置三个问题,引发课堂讨论,学生通过讨论和教师适时的引导,最终理解并得出经济特区的准确概念。由此突破本课第一个难点。

议:(1)经济特区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一样吗?

(2)晚清的“门户开放”和新时期经济特区的对外开放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

(3)经济特区“特”在何处?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储备(“门户开放”)和生活实际(对港、澳有一定了解),能够对这三个问题进行讨论。采用分组讨论的方式,能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这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 3.办特区是对外开放的一种尝试,究竟能不能取得成功?我们随着邓小平一起去看一看:“1984年深圳发展的视频”。

(这段视频和前面“1979年深圳视频”形成一个强烈的对比与呼应。学生通过历史影像能直观感受到深圳的发展与成功。)

4.通过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与成功,让学生想一想经济特区在我国对外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和影响?—— ①极大地促进了特区经济的发展;②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窗口、排头兵和试验场;③推动了对外开放走向扩大和深化;④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起了示范作用和导向作用。

(这是本课第二个教学难点,由于在前面教学过程中作了很好的铺垫,学生结合课文可以较好的回答,但教师对于第④点要做点拨和提炼,以帮助学生理解。)

(二)开放的扩大:扩大沿海对外开放 —— 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 扩大内地对外开放

(经济特区成功了。但我们国家地域辽阔,只开放发展这几个地方远远不够,怎么办?——扩大开放。)

1.教师展示《对外开放新格局》动画图,学生识图感知:20世纪8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由经济特区扩大到了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

(我国18000公里的海岸线向太平洋向全世界敞开了胸怀。国际舆论对我国这一系列重大开放举措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这是“中国从明朝以后的第一次开放。”

对外开放让沿海地区先行是必要,也取得了辉煌的成果,但也带来一些问题。最突出的就是中西部地区与沿海地区差距的拉大。解决该问题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什么呢?——开放内地。

内地的开放又该从哪里选择突破口呢?)

2.1990年,国家作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决定,为什么?这是本课第二个教学重点。多媒体展示一段材料,学生通过解读材料得出原因,解决重点。——发展上海经济,发挥龙头效应,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让浦东成为我国扩大开放的窗口。

(1990年浦东开发开放后,浦东就一年一个样的发展起来了。1992年春天邓小平再次南巡,途中发表的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全面解决了困扰国人的姓“社”姓“资”问题,还强调要抓住时机,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根据南方谈话的精神,中央政治局决议在全国范围扩大对外开放。)

3.教师继续展示《对外开放新格局》动画图,学生识图感知:20世纪9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由沿海扩大到了内地。

(逐层展示《对外开放新格局》示意图,让学生在动态中对整个开放过程有直观的体会,形成完整的历史空间感。)

(三)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这是本课第三个教学重点,通过学生制作图表的方式来突破。)

1.学生做一做:第一步:总结我国对外开放的几种模式,自己动手设计一个图表,展示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的过程,并思考这一过程有何特点。

第二步:请1—2位同学上台展示自己的设计,并作讲解。师生共同点评。

2.交流教师设计的图表。 (课堂真正的主人是学生。学生通过制作图表和讲解,不但培养了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完成了对本课前面所学知识的隐形小结。同时师生共同点评,又营造了一个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

三、感悟开放:开放的影响

1.请学生看书并结合身边事例,说说这样一个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给我国带来了哪些影响?——①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②带来了资金、先进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③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④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对外开放并不遥远,甚至就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学生通过课本或身边具体事例可自行归纳总结出影响。)

2.展示沃尔玛超市中中国商品所占份额的变化和海尔集团在世界的发展情况,学生分析材料得出:开放不仅引进了先进的东西使国家发展,而且使中国走向了世界。

(此处点明并照应了本课课题——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

3. 对外开放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说明它与改革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在大家对对外开放带来成就的认同中,联系前面所学改革的内容,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经验。——①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②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此处及时升华了本课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形成对改革开放的正确认识,使学生在情感上逐步确立起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作贡献的人生理想,落实了本课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

● 第三环节:归纳小结,主题延伸

1.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所学,梳理本课知识结构,多媒体展示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板书是对教学内容的加工和提炼,应系统、直观、简洁。我采用结构式板书,来帮助学生构建本课知识网络。)

2.教师作总结延伸。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深圳和浦东带领着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和对外开放在奋勇前行。21世纪初,我国于2001年末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这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我国将由以前地域的全方位开放,转变为地域和产业的全方位开放;由以试点为特征的政策主导下的开放,转变为法律框架下可预见的开放;由单方面为主的自我开放,转变为与世贸组织成员之间的相互开放。2006年、2007年国家分别设置了天津滨海新区和川渝新特区,对外开放仍在不断扩大和深化。2010年正在上海举办的世博会也体现了国际社会对我国改革开放的支持与信任。对外开放这一基本国策,使中国不仅富起来了,而且还昂首挺胸地走向了世界。

3.面对越来越开放的中国和全球化的汹涌潮流,我们青少年应该怎么做呢?——要有国际视野、树立全球意识和平等意识、学习、参与、创新„„

(历史课程是人文教育的基础课程。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使学生树立对国家、对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让学生学会时刻以主人翁的姿态和立场来考虑家国大事,这个问题的设置进一步拉近了学生和改革开放的距离,把抽象的课本知识和个人的具体行为联系起来了,从而升华了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第四环节:你问我答,巩固新知

多媒体给出习题,学生解答,巩固本课知识要点。

(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过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精选的习题能帮助学生巩固本课知识要点。)

● 第五环节:自主探究,课后拓展

二选一:1.联系生活题:请以“改革开放与我的幸福生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短文,具体描述改革开放对我们日常生活某一方面的影响。

2.联系热点题:请上网查阅《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看看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党和政府如何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对此你还有什么建议和意见?

(新课程要求历史学习不能局限于课堂,要为学生留出充分的自由发展空间;不能局限于教材,要联系现实、涉足生活。我为学生计了两道课后作业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自己意愿选做一题。这为学生发表对问题的独特见解提供了平台,增强了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板书设计(见第6页)

以上就是我对《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一课的构思,不足之处,敬请各位指正。谢谢!

导入新课

采用谈话式导入法,教师针对班上来自北方的少数民族同学设置问题:你们的祖先来自何方,成于何时?姓氏从何而来?通过和学生民主和谐的谈话,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导入课文。

二、

讲授新课

本课共分为三大板块:

第一板块:寻根溯源,汇聚中原。即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及其融合的知识板块。主要环节有动动手、猜猜看。

对于五族内迁这一知识点,由于初一学生偏重于形象思维,因此运用电子白板技术,配以教师的启发,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我首先在电子白板上打出《西晋内迁各民族的迁徙方向与分布》图,让学生有直观的空间地理概念,然后让学生在电子白板上动手勾画出五族原来的所在地,内迁的路线,分布地点,并准确地写出五族名称。通过在白板上勾画书写知识点,实现了学生和教学资源的对话。培养学生识图和使用地图的基本技能,使学生掌握五族内迁的时间和分布情况这一知识点。

在猜猜看环节中,教师在电子白板上打出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后,出现大量新的景象和事物。采用分组竞赛形式,让学生猜测新生事物中哪些是中原汉族传给少数民族的,哪些事物是少数民族带入中原的。比如可以出示居住在边境的汉族从事畜牧业、少数民族(游牧民族)开始农耕生活、少数民族身着汉族服装、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汉族人家用的板凳、桌子(胡床、胡凳)等等。用电子白板的聚光功能,模仿舞台的效果,配以音效,一一亮相,让学生猜测。教师设置问题:以上景象的出现说明什么?内迁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关系怎样? 通过师生对话和直观的实物引导学生掌握少数民族内迁后各民族互相学习、互相融合的特点,从而达到理解五族内迁带来的历史影响这一教学目标。

活动最后,教师小结:民族融合是多民族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前提,是一种历史的进步,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因此,我们今天仍然要坚决反对台独、藏独和疆独势力,维护国家的和平统一。从而达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目标。也为学生正确评价孝文帝改革埋下伏笔。

第二板块:汉化改革,融合高潮。即北魏孝文帝改革知识板块。主要环节有情境对话教学:《早朝议政》。以及缩字游戏,最后总结升华。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本课重点内容,由于内容艰涩而枯燥,为了方便初一学生理解,体现初中历史教学趣、活、情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设置了情境对话式教学,由老师扮演孝文帝,学生扮演孝文帝的大臣,模拟朝廷议政。在活动开始之前,让学生分组讨论:改革方案是否可行?原因是什么?改革会使北魏产生哪些方面的变化和发展?

活动中要尽量使用符合历史真实性和人物的身份特征的语言。教师以孝文帝的身份向大臣发问和质疑,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辩证思维,扩大参与面,对上奏的大臣以及准奏的大臣都加以奖励。

活动最后,教师再用颁布诏书的方式,在白板上打出改革的各项内容及影响。如展示鲜卑改汉姓后的姓氏,汉服,经济发展数据等等。对于改革内容,进行缩句游戏,提高学生记忆效率。教师引导学生将汉化内容概括为“16个字”,即“用汉话”、“穿汉服”、“改汉姓”、 “通汉婚”和“用汉制”。从而培养学生概括知识能力,清晰体现基础知识,方便学生掌握。突破教材重点。 活动后,教师小结: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推动了北方各族的社会发展,北方经济的进步。联想到我们今天的改革,认识到只有改革,才能推动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朝着健康、有序的方面发展。 通过设问启发,让学生的思想认识上升到新的高度: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是由各个民族共同创造的!应充分重视民族团结问题,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而完成本节课思想教育目标。

第三板块,在课文最后,教师略讲北朝政权的更替。运用朝代更替示意图,梳理历史线索。

三、巩固练习

为了让学生高效地掌握基础知识,设立了创新训练环节,练习来自师生共用讲学稿,练习难度用星级来区分,以便于分层教学。由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上一篇:外贸公司年度工作总结下一篇:北京考察成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