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居民参与社会体育论文

2022-04-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采用访谈调查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对九江市城乡体育发展现状及差异进行了研究,旨在全面了解九江市城乡体育发展的基本现状,揭示九江市城乡体育发展的主要差异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加强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促进九江市城乡体育和谐发展的对策。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农村居民参与社会体育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农村居民参与社会体育论文 篇1:

“学校、家庭、社会”体育一体化研究

摘要: 本文以学校体育、家庭体育、社会体育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和访谈法对三者现状及关系进行研究,分析了“学校、家庭、社会”体育一体化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并提出相应建议,以供同行商榷。

关键词: 学校体育 家庭体育 社会体育 现状 一体化

1.前言

教育部《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对素质教育的内涵作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学校体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它可以培养学生具备系统的体育卫生知识、良好的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理念,为其将来立足社会,创建美好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同样,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也离不开社会和家庭的影响。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学校、家庭、社会体育作为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国民体质的增强、健康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是现代社会健康、文明、科学的重要标志之一。

因此,倡导“学校、家庭、社会”体育一体化,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2.学校体育现状

当前,我国大中城市学校的体育文化氛围较好,拥有相当数量的专职体育教师、设施齐全的体育场馆和运动场地及众多的运动爱好者,但也有一些不容忽视的弊端存在。

2.1学校体育场馆利用率偏低。

很多学校为了保证其教学环境的安全和纯净,实行封闭式管理,无形中阻碍了学校丰富的体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造成学校体育资源的浪费。

据2005年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资料显示,截至1995年底,我国体育场地总数为615693个,平均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5个。其中教育系统场馆数量占总数的67.5%,企事业系统的体育场馆数量占总数的15.56%。教育系统体育场馆经常对外率为12.99%,不对外开放率为51.88%。学校体育场馆设施除满足平时教学训练外,周末和假期基本闲置,无形中造成国有资产的浪费或流失。[1]

2.2学校体育师资的社会参与率偏低。

学校吸纳了众多理论知识渊博、教学经验丰富的优秀体育教师,若能将其优势延伸到社区、家庭,则可带动社区体育和家庭体育的快速发展。现实情况是,除了负责学校体育教学和训练外,他们参与社区体育和家庭体育活动的比例偏低。

相关数据显示,截止2003年4月,福建省本科院校在职体育教师有515人,参与社会指导体育指导工作的有86人,占16.69%;离退休教师有113人,参与社会体育指导工作者有34人,占30.08%。[2]体育师资参与社会体育工作的比例偏低,在职体育教师参与社区体育指导工作的比例低于离退休人员,学校体育师资的优势没有得到较好的开发,不能有效促进社会体育、家庭体育的发展。

2.3学校管理层观念陈腐。

当前许多学校管理层观念相对陈腐,跟不上现代社会的发展节奏,不能积极主动地促进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家庭体育实现互动。

据马春兰对唐山市河北理工大学、华北煤炭医学院、唐山学院、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四所高校的领导、体育教师学生分别进行“资源共享”调查显示,高校领导持反对意见占了24.2%;满足教学的前提下有选择性地开放占53.3%,持无条件支持态度的只有22.5%。[3]这说明相当比例的学校领导层还没有摆脱学校教育只限于学校范围内的传统教育管理观念,尚未树立学校体育与社会、家庭体育三方共赢的新理念。

2.4学校体育的多元化发展趋势。

“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了终身体育的重要性。在校生进职业队,俱乐部向高校和家庭渗透,家庭成员间相邀进行体育休闲等现象使学校体育和社会、家庭体育的界限逐渐模糊,三者相互渗透,共同促进,这种现象在高校尤为明显,休闲体育已成为大学生追捧的新时尚,很多俱乐部、健身会馆甚至家庭都出现了大学生的身影,学校体育呈多元化发展趋势。如何发掘、利用学校体育资源与社区体育、家庭体育资源实现优势互补,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3.家庭体育现状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重视度逐渐加强。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家庭体育人口的比例1991年为35.04%,1996年为38.14%,2001年为40%。[4]我国家庭体育的参与比例呈逐年上升态势。

3.1家庭体育的参与动机。

调查得知,家庭体育的参与动机依次是:增强体力、增进健康;与家人团聚、交流情感;休闲娱乐、放松释压等。除了健身、娱乐等动机外,也有一部分家庭开始注重体育的教育功能和心理调节功能。

3.2家庭体育的参与对象。

调查得知,家庭体育的参与对象以家庭成员为主,老年人成为家庭体育的带头人;小学生家庭体育活动的参与率为2.32次/周;家庭的中坚力量爸爸妈妈,因为工作的繁忙和生活的压力,较少参与家庭体育锻炼。

数据显示,2003年武汉市居民全家一起锻炼的次数较少,每月1次的占43%,4—8次的占28%,8次以上的仅为2%,而不在一起锻炼的比例高达37%,[5]这说明我国家庭体育还处于起步阶段。

3.3家庭体育的参与内容。

调查显示,家庭体育活动内容呈多样化,且具有城区化地域特点。61.2%的家庭选择体育游戏,55.4%的家庭选择慢跑、散步,42.1%的家庭选择观看体育节目、阅读体育报刊。其中,慢跑、散步、羽毛球等项目为大多数家庭首选。活动场所城市居民多为小区内空旷平地和公园、广场、郊外空地;农村居民多为房前屋后和家庭院落等。城市家庭参与体育锻炼的频度高于农村家庭。[4]

3.4家庭体育和学校体育相结合的必要性。

家庭成员一起参加体育休闲和锻炼可以使家庭的幸福指数提高。良好的家庭氛围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首要条件。开明的家长能理解孩子好动的天性,能身体力行地引导孩子进行有益身心健康的体育休闲和锻炼,能培养孩子正确的体育态度和行为。家庭体育是学校体育的催化剂,也是社会体育的原动力。

同时,孩子在学校接受体育教育的时间有限,特别是我国实施双休日制度后,学生在家的时间增多,学校体育必须和家庭体育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实现学校体育的目标。

4.社会体育现状

1995年6月20日国务院颁发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标志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已由计划经济下的“群众体育”进入市场经济下的“社会体育”时期。其后,社会体育的发展,遵循国家宏观调控、市场调节、全民参与的道路,以全民健身为核心,在我国城乡以社区为单位进行普及。

目前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社区居民的体育需求与社会体育的人力、物质、信息、文化等资源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主要体现为:组织形式基层化,参与主体老年化,管理结构自主化,活动时间早晚化,活动内容简洁化,活动场所随意化。

4.1社区体育的参与动机。

调查得知,社区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依次为: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为55%;缓解工作、生活压力为13%;丰富余暇生活为9%;增进社会交往为6%;恢复健康为5.6%;摆脱孤独感为4.4%;给孩子做榜样为4%;其它为3%。

4.2社区体育的参与对象。

资料显示,杭州市参加社会体育锻炼的人群中,老年人占73.4%,中年人占29.1%,青年人占6.4%。天津市参加社区体育锻炼的人群中,60岁以上占76%,60岁以下占24%。

问卷调查数据显示,襄樊市社区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人群中,60岁以上占69.8%,40—60岁占12.6%,40岁以下占17.6%。

我国社会体育的参与对象呈老龄化趋势,侧面反映出由于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学习工作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加大,适合中青年人群的体育活动场所和设施缺乏,严重影响了他们参与社会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锻炼情绪,形成了现阶段我国社会体育人口年龄结构发展不平衡的局面。

4.3社区体育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是社会体育设施资源匮乏。我国现有人均体育场馆面积为0.5㎡,而发达国家如美国的人均体育场馆面积高达16㎡,体育场馆数量过低已成为影响我国社会体育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我国体育设施资源主要分布在学校和企事业单位,社区居民进行体育锻炼的场所匮乏,严重制约着社区体育的全面开展。

二是专业社会体育指导员缺乏。社会指导员是群众科学健身的指导者、群体活动的组织者、全民健身的宣传者、场地设施的维护者。2008年全国社会体育指导中心会议宣布,目前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已有43万人,但相对于一个13.5亿人口的泱泱大国来说,社会指导员数量缺口很大。

据汪海等人对全国十个省市体育现状调查显示:在职专业社会体育指导员为2.9%,在职业余体育指导员为22.1%,离退休体育积极分子为73.4%,其他为1.6%。社会体育指导员以业余为主,离退休体育积极分子为主,无偿服务为主。客观上限制了社区体育活动内容、形式的多样化、时尚化,影响了各年龄段人群的参与热情。[6]

三是政策管理落实不到位。《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等多项规章制度的制定和颁布可以看出政府支持社区体育发展的目的是明确而清晰的。但基层管理部门缺乏对社区体育的全面认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重形式,走过场;对居民区的体育场地设施管理不到位,造成人为损毁严重;不注重专职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和发展;缺少对社区体育场地建设和开发热情;不注重对社区居民的体育锻炼的引导、支持和管理,严重影响了地方社会体育的推广和普及。[7]

5.学校、家庭、社会体育的关系

法国著名教育思想家保尔·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中说道:“如果将学校体育的作用看成是无足轻重的事,不重视学校体育,那么,学生进入成年后,体育活动就不存在了,如果把体育只看成是学校这一段的事,那么,体育在教育中也就成了插曲。”这段话说明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依托关系,学校体育必须和社会体育接轨。

家庭体育作为现代社会中一种文明、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自身的全面和谐发展,也必然对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一种积极的推动作用。[8]家庭体育是联系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桥梁和纽带,三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家庭体育的开展,使学校体育的功能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得以延续,从而推动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的顺利进行,达到学校体育终身化、社会化和家庭化的目标。

6.结论与建议

学校体育、家庭体育和社会体育必须相互依托,紧密结合,走三位一体发展的道路。学校体育应发挥其资源和人才优势,为家庭、社会体育服务;家庭体育应发挥家庭教育的功能,为学校、社会体育服务;社会体育应发挥其俱乐部和体育社团的优势,和家庭、学校体育实现互动。

6.1调整课程设置,优化课程结构体系,更新教学理念。

学校体育应深化课程改革,调整现有课程设置,优化课程结构体系,与家庭、社会体育接轨。管理层和施教者应更新教学理念,调整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注意以人为本,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终身体育打基础。

6.2学校体育应利用其独特优势,为家庭体育和社会体育服务。

公共体育设施的匮乏,已成为制约社区体育发展的瓶颈。学校体育应在保证教学的前提下,有计划有步骤地向社会和家庭开放学校体育场馆设施,为社会体育和家庭体育服务,同时也可使闲置的体育场馆设施创造经济效益,为学校建设服务。

学校可以为社会培养专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学校优秀的体育人才也可走入社区和家庭为其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和健身讲座;学校体育还可以组织学生进入家庭或到社区体育俱乐部、体育社团进行社会实践,让学校体育和时代接轨。

6.3家庭体育应发挥家庭教育优势,为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服务。

家庭体育除了健身健心的功能外,还能加强家庭成员间的情感交流,有助于形成和谐幸福的家庭氛围,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前提。家庭体育的教育功能优势表现为家长对孩子体育行为的引导、熏陶和矫正,培养孩子健康向上的体育理念。若能与学校、社会体育相结合,则可提高学校体育的教学效率,促进社区体育的稳步发展。

6.4社会体育利用自身优势,为学校体育和家庭体育服务。

社会体育除了公共体育场馆设施外,还拥有众多的体育俱乐部和体育社团,可为学校体育提供教育实习基地,可以举行以家庭为单位的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既使学校体育的外延得到了有效保障,也加强了学校、家庭、社会成员间的情感交流。

6.5整合学校、家庭、社会体育,发挥一体化综合效益。

学校有大批优秀的体育专业人才和资源丰富的体育场馆设施,是开展社会、家庭体育重要保证;家庭体育的教育功能,能促进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顺利实施;同时社区体育活动健康有序地开展,既能带动社区内成员在节假日和闲暇时间参与社会体育活动,又使学校体育的教育功能得到合理延伸。三者有机紧密结合,更好地发挥体育效益最大化。

6.6行政管理部门的大力扶持与宏观调控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保障。

学校、家庭、社会体育一体化离不开行政管理部门的大力支持与宏观调控。只有在政府的扶持和协调下,三者才能充分实现资源共享和利益共赢。政府部门应对三者一体化的目标进行长远规划,应具备前瞻性和战略性眼光,合理配置体育资源,形成三者滚动向前发展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张汝栋,王先亮.关于我国体育场馆建设与运营现状的调研报告[EB].中国体育场馆协会官网.http://www.csva.org.cn/zlk/2007-11-21/145805.html,2007-11-21.

[2]郭琼珠等.学校体育是社会体育发展的依托[J].福建体育科技,2004,(3):57-60.

[3]马春兰.高校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的可行性及建议[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5):89-90.

[4]国家体育总局.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结果报告[R].2001.12.6.

[5]周传志.武汉市家庭体育现状与发展建议[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162-163.

[6]张文桥.影响社区居民体育锻炼坚持性的环境因素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3):11.

[7][法]保尔·朗格朗著.周南照,陈树清译.终身教育引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1985.

[8]关青,葛振斌.论家庭体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7,(1):64.

作者:吴 玲 杨建国

农村居民参与社会体育论文 篇2:

加强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促进城乡体育和谐发展

摘要:采用访谈调查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对九江市城乡体育发展现状及差异进行了研究,旨在全面了解九江市城乡体育发展的基本现状,揭示九江市城乡体育发展的主要差异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加强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促进九江市城乡体育和谐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九江市 体育指导员 城乡 群众体育 和谐发展

城乡体育和谐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也是构建九江市和谐体育的重点和难点,对九江市体育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课题旨在全面了解九江市城乡体育发展的主要差异和存在的主要问题,重点从加强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角度,提出促进九江市城乡体育协调发展的对策和措施,为九江市体育行政部门发展农村体育、促进城乡体育和谐发展提供方案和建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九江市城乡体育的发展差异与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对策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1.2.2 访谈调查法 针对研究的具体内容,走访市、区、县体育、统计等有关部门和部分体育指导员,了解本地区体育发展现状及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收集相关资料。

1.2.3 问卷调查法 结合研究内容,设计了3份问卷表:问卷一的调查对象为市区县体育部门负责人。共发放问卷15份,回收12份,回收率80%,有效率100%;问卷二的调查对象为九江市城乡体育指导员,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95份,回收率99%,有效率100%;问卷三的调查对象为九江市城乡居民,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973份,回收率97%,有效率99%。

2.结果与分析

2.1 对九江市“城乡体育”的地域界定

九江市位于江西省北部,实行市带县体制,下辖九县三区一市和庐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共青城开发区。为了便于开展研究,提高研究的可操作性,本课题根据《国家统计局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的暂行规定》对“城乡”做出的界定,将九江市市区和各县城所在镇区划分为“城市”,其余定为“乡村”。

2.2九江市城乡体育和谐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2.2.1 经济和社会背景

九江市经济近年来持续处于增长期。据统计,2009年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7391.3元,比上年增长17.6 %。人口继续保持低增长,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为478.95万人,其中,0~18岁的人口占22.25%,18~60岁的人口占65.70%,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12.05%。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4819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1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203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2%。

由于人民生活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以及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促使社会服务业的增长,政府职能的转变,社会团体的成长;也促使了人们对体育文化多元化需求的增长。构建多元化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将成为今后体育工作的主要目标。

2.2.2 城乡体育现状

自1995年国务院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来,九江市群众体育工作紧紧围绕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实践和探索,得到了健康、快速的发展。目前,全市有市级体育协会30个、县级体育协会71个,老年体协已经普及到每个行政村。

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开展,除各种协会组织举办的多种多样全民健身活动外,每年还举办体育竞赛活动100场以上。有全国体育先进区县2个,全国体育先进乡镇5个。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农村人口与日俱增,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多彩,端午节赛龙舟、重阳节登山、元宵节舞龙舞狮等早已成为当地的传统体育项目,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也深受农民喜爱,如都昌县的筷子健身舞、彭泽县的板凳龙、庐山区的莲花枪等。

九江市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初见成效。2008年前只有九江县体育中心,近两年来,分别投入4个亿和5千万修建了九江市和修水县体育中心,其它各县的田径场和健身场也先后投工建设。

2.3 九江市城乡体育和谐发展的差异

2.3.1 经济层面的差距

调查发现,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和变化,城乡居民经济层面的差距仍在扩大,所带来的就是体育消费水平和消费观念的差异。农村农民人均年消费在500元以上的体育消费者仅占被调研者的6.4%,且大多数是物质性消费;而城镇人均年消费在500元以上的体育消费者占调研者的37.8 %。经济水平的差距也带来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和服务的差异,据调查发现,农村居民体育锻炼场所的选择前3位是自家庭院、公共活动场所和江边河畔,均是非正规的体育场所,且常常为自发组织的。而城镇居民体育锻炼场所的选择前3位依次是公共活动场所、公共体育设施和体育消费场所,多为正规的体育场所,且常常有专人组织或体育指导员辅导。因此,城乡体育资源配置失衡问题的解决,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2.3.2 文化层面的差距

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民受文化教育的机会少,文化素质比较低。许多人认为“劳动就是身体锻炼”,“搞体育活动就是爱出风头”,根据调查发现,有34.5%的村居农民认为参加劳动可以代替体育活动,有24.3%的村居农民认为参加体育活动没有必要。在余暇活动内容的选择上,前3位依次是:看电影电视、闲聊、玩棋牌,并且他们对目前的余暇生活内容的满意度较高,这和农民安于现状的思想有一定的关系。另外,除传统的乒乓球、兰球、羽毛球外,农民对参加现代体育比赛项目兴趣不大,认为“水土不服”;而对参加传统的民俗体育项目有比较浓厚的兴趣,这也与文化相关,在促进城乡体育和谐发展方面必须引起重视。

2.3.3组织化程度的差距

由于各县体育局将与教委合并,对社会体育冲击很大;乡镇体育管理的人员数量少,多为兼职,缺少专业化,体育组织数量少而且类型单一(多数是老年人体育团体,中青年人则处于无组织状态)。因此,农村体育组织管理现状与城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调研还发现,近年来,九江市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社会体育指导员总体的数量较少,全市城乡仅有1207人,且大部分为体育部门管理人员和大学师生,社团仅占30%左右;二是在数量不足的前提下,国家级,一级比例更少,分别只有7人和40人;三是对各等级的晋升工作重视程度不够,没有严格按照晋升的条件和程序进行,消弱了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积极性;四是性别构成失调,九江市女性社会体育指导员多于男性;五是年龄结构失调,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中,中老年人处于主导地位;六是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文化程度有待提高。

3.加强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促进城乡体育和谐发展

促进城乡体育和谐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广开资金渠道,加大公共体育投入和资源整合力度;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各类体协的作用,加快体育组织社会化进程;加强对新兴体育项目的开发,对已有的体育项目进行改造等,促进城乡体育制度和活动创新;开展“体育三下乡”活动,推进农村体育市场发展,促进城乡体育一体化进程。其中政府支持和资金投入是关键,建设一支“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高素质体育指导员队伍是根本。

(一)建立培训基地。依托发挥体育院校和其他学校建立培训基地,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除已明确国家级、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由批准的高等体育院校培训外,其他等级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工作,也可由体育院校和其他学校等专门教育培训机构承担。有条件的体育院校和其他学校应在体育专业中开设社会体育指导的相关课程,在晨(晚)练站点和其他健身场所安排一定的社会体育指导实践,为体育专业学生获取社会体育指导员资格创设有利条件。

(二)加大培训力度。把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的重点放在城乡基层,重视对晨(晚)练站点及基层群众体育组织社会体育骨干的培养,大力培养技能指导型社会体育指导员。加大高校体育院系社会体育人才的培养和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继续培训制度,改革传统培训教学模式,挖掘民间健身方法,创新具有本社区特色的活动内容,着力于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指导素养和能力,特别是提高个性化指导的能力。

(三)探索日常管理模式。规范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审批程序和行为,促进依法行政、依法管理水平的提高。建立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发挥其社团自治与自律管理的职能,将体育行政部门中可以由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管理的事项,逐步向协会转移,逐步建立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的社会化模式。尽快建立和完善农村基层组织管理机构,使农民健身活动能够健康有序地发展。

(四)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尊重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劳动和奉献,关心他们的思想、工作和生活,建立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表彰奖励制度,积极塑造宣传优秀社会体育指导员形象。各级体育部门应切实解决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中存在的各种现实问题,积极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工作创造条件,资助社会体育指导员参加培训考核。

(五)强化考核评优。将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和管理纳入县级体育工作评估与体育强省建设的指标体系。制订各级各类体育健身组织和场所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的指导性标准和强制性标准,加强引导和规范管理。定期评选优秀社会体育指导员,大力扶持示范点,以点带面,逐步推广。

(六)大力发展社会体育志愿者。借鉴国外开展群众体育的经验,制定相关的政策,本着自觉、自愿的原则,充分发挥体育骨干队伍的积极作用,吸收体育教师、离退休人员和体育积极分子参与社会体育组织的领导与管理工作。

基金项目:

①江西省体育局科研立项课题GTK06013:江西省新农村建设中城乡体育资源配置研究;

②九江市科协软科学研究课题项目申报项目:新农村建设中城乡体育和谐发展战略研究——以九江地区为例。时间:2009年7月□

作者:杨 勤 付 玉

农村居民参与社会体育论文 篇3:

湖南农村体育建设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

摘要:调查分析了湖南农村体育建设的现状,得出全省农村体育建设环境良好,但农村体育建设经费投入少,体育建设基础薄弱,专用体育场所和器材缺乏,体育意识淡薄,缺少组织机构和力量。人口流动性大组织困难等仍是阻碍湖南多数农村体育建设的原因。探讨了大力发展湖南农村体育建设的主要对策,建议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经费投入,提高体育场地设施的保有量,要完善农村体育建设的组织结构,建立有效的管理模式,要以本土习俗为立足点,传承传统体育项目,同时加强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开展农民健身志愿服务,从而全面推动湖南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建设的进程。

关键词:农村;农民;体育;建设

农村体育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工作内容,是新农村的建设取得全面进步的基础,是全民健身事业健康发展的基础,也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实现全民健身的必要途径。根据我国十六大及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其中强调“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保护和发展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农村文化生活的载体和手段,引导文化工作者深入乡村,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说明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推动农村体育健身,各级政府都为此作出很多努力,农村体育健身工程得到大力的推进,取得了不少成绩。

笔者经过亲自走访、实地考察,在湖南农业大学农村学生中发放调查问卷和查阅他人研究成果和文献的形式展开案例和数据的收集工作。通过严谨的调查分析,试图全面了解湖南农村体育建设的现状,探讨大力发展湖南体育建设的主要对策,从而引导农民抵制迷信,崇尚科学,破除陋习,移风易俗,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和先进的思想观念,提倡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农村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风貌。更好更快的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乡风文明”建设。

1、湖南农村及农村体育的概况

湖南是我国人口大省和农业大省之一,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省总人口数为6327.42万人,位居全国第7,其中农村人口为4587.63万人,占了总人口的70%,可见湖南人口的构成仍以农村人口为主。为彻底贯彻中央精神,湖南省政府在《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中提出“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提高农民健康水平”,同时在《湖南省“十一五”体育发展规划》也指出:“坚持体育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以人为本,全面推行全民健身计划。”在《湖南省体育事业“十二五”规划》更明确指出:要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和“全民健身路径工程”,要在市(州)、县(市、区)、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四级均建体育健身场地设施,还明确规划到2015年,全省各县(市、区)建1个全民健身中心,建10处以上健身路径等。

通过“十一五”期间的规划和建设,湖南全省上下都深入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更以全民健身日为契机,掀起了全民健身的新高潮。湖南省人民群众体育意识得到进一步增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占全省总人口的28.6%,位居全国的上游。全民健身工程建设力度不断加大,人民群众健身设施条件大为改观,一大批“路径工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等被群众誉为“民心工程”。“十二五”期间,湖南省委、省政府更加重视社会事业发展、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战略部署,同时,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消费结构将进一步升级,这也为体育事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湖南省广大人民群众对体育的需求也更加强烈,体育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离不开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各级政府对体育的功能和作用的认识在不断的深化,全省体育事业发展所需的各种条件和环境都得到进一步改善。

2、湖南农村体育建设存在的基本问题

2.1 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对农村体育建设投入经费较少湖南是我国的农业大省,比起相邻的广东沿海和东南沿海,湖南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而经济是社会发展的根基,同样也是农村体育发展的基础,农村体育建设发展的水平取决于经济发展所能提供的物质条件与个人经济收入。以及在此基础上引发的人观念、思维与行为方式等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对体育事业的经费投入以及个人的体育消费水平。湖南经济具有典型“城乡二元结构”,城乡差距和物质差距并存,农村人口的人均收入只占城镇人口的1/3左右,且农民基本不享受社会福利,而城镇居民享受到了各种福利和补贴,实际的城乡差距更大。由于经济条件的制约,在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村,农村集体收入用来体育建设的经费很少、农民个人收入用来体育消费也很少。同时政府资金对农村体育建设的投入力度不大,资金投入集中在少数示范村,覆盖面不大。表1是对来自不同地区和村落的本校90名农村学生发放调查问卷的结果统计之一。

从表1可以看出,严重滞后的城镇化水平,制约着农民的行为取向和生活方式,近郊农村,由于交通、经济等方面的优势,在体育建设方面走在农村前列。但是,笔者进一步询问被调查者,发现其公共体育场地多数是该村学校或者周边厂家所建的篮球场。一般农村和偏远农村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劳动形式仍然是以重体力劳动为主,文化和体育生活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享受,能够投入到其中的个人收入几乎没有。

2.2 农村体育建设基础薄弱。基本活动场所和器械缺乏调查资料表明:占我国国土面积16.5%和29.92%的城市人口拥有场馆比重占78.8%,占国土面积83%和70%以上的农村却只拥有20.20%。尽管农村地域广、体育潜力大,但目前农村体育建设的物质基础比较薄弱。多农村居住地以村落和姓氏宗族为主,甚至还有相当多的山区农民是单门独户,部分村寨交通落后、信息封闭,过着传统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由表1也可以分析出,多数农村都没有体育建设规划,没有体育建设基础,缺少基本的活动场所和运动器材。

2.3 农村体育建设意识淡薄,组织机构欠缺 农闲时候,多数农村缺乏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电视、闲聊、纸牌与麻将为他们主要的消遣方式。农村人口普遍文化素质不高,体育价值观念与城镇人口有一定的差异。体育作为一种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促进身心和谐发展的耗能消费运动,在农村还没有普及开来,甚至被误解和排斥。虽然多数湖南农村居民无论是在潜意识里还是表意识里,都对传统体育活动的休闲娱乐价值予以认同和接受。但仍有不少农民朋友,特别是老年朋友,认为自己常年劳作,那已经是一种足够的锻炼,不需要再在农闲的时候给自己找事情做,体育意识淡薄。同时,农村体育服务队伍结构以及其整体素质与农村体育发展的要求也不相适应。据调查,湖南省乡镇政府没有体育领导机构的占45.6%,没有乡镇干部分管体育工作的占48.7%,没有农村体协及其他农村体育组织的占83.4%,这足以说明湖南农村体育组织管理机构还很不完善。就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而言,湖南全省共有社会体育指导员12000余名,其中农村只占1/10,平均数万农民才拥有1名社会体育指导员,显然不能满足要求,农村体育骨干队伍贫乏,极大地制约了农村体育的发展。

2.4 流动人口比例大,体育活动组织困难,传统体育项目后继乏人 农村人口的流动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是双重的。积极作用有:首先可开阔农民视野,提高其文化素质与增强市场经济意识,不造成居民流动,就不可能有居民的开化,还可以提高居民文化程度和觉悟,使其养成文明习惯和需要。第二是可促进经济发展,并使农村人口本身生活水平得以改善。农民外出经商或务工,可以学习到一定的技术,取得一定资金等。也有负面作用如:一是使农村优秀力量大量流失,而使农村日渐走向衰落。二是无序的流动把各种农村社会负担转嫁给未流动人口,形成不合理的负担,影响社会稳定。在当前湖南省农村人口的流动,正面作用是主要的。但是对于农村体育建设来说,人才的大量流失,青壮年常年在外,使得体育建设缺少了强有力的建设力量和参与群体,不少农村,特别是偏远山区农村出现了“38、61、99”,也就是所谓的“留守村”,留在农村的主要是妇女、儿童和老人,组织体育活动很难。同时,农村的一些传统项目,舞狮、划龙舟、踩高跷、本土武术等有着悠久传统历史文化的活动后继乏人。

3、湖南农村体育建设的对策

3.1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经费投入,提高体育场地设施的保有量“仓瘭足而知礼仪”,在全面建设实现小康社会的新时代,农村经济基础决定着他体育建设的进度和步伐。一方面加强农村经济发展,留住农村优秀人才和青壮年劳动力,保证了农村体育建设的主力军和体育活动的参与主体。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体育建设经费的投入,确保村村有场地,户户有器具,人人有参与,那样才能达到全民健身的目的。湖南2010年实现了建设1000个农村示范村的目标,此项工作要求给每示范村投入10万元左右体育设施建设资金,以此契机,湖南省1/6的行政村争取建立了标准的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其中包括标准的篮球场、室外乒乓球台,有的配备了健身路径和其他健身设施。一方面可以盘活和利用现有的各种资源,另一方面也可以进一步完善体育的投入机制,在大体上,就形成了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支持为辅的经费投入格局。经济发达地区更要充分利用现有人力、物力、财力继续建设、升级和完善现有体育场地设施,欠发达的山区则可通过“争取上级支持,结合本级投入,采用联谊帮扶和对口支援”的方式促进简易实用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

3.2 贯彻国家条例,完善农村体育建设的组织结构,建立有效的管理模式各县、镇(乡)政府要认真学习和领会党与国家关于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方针、政策,切实贯各项法规政策并将农村体育建设纳入各级政府的工作计划。同时,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还需不断健全乡村体育的各项政策和制度,从上而下自成体系。成立农村体育工作基层领导小组,由镇(乡)政府直接领导的、各村干部、农民体协负责人员、中小学校的领导、乡镇企业的负责人组成,全面领导与指挥农村体育工作。这样在总体上把握农村体育发展态势,才能开拓出适应农村发展需求的农村体育建设的新途径、新方法,完善农村体育组织结构,形成具有特色的管理模式。要充分发挥各级行政部门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力量,采取“一个为主五个依靠”的政策,即以政府行为为主,依靠社会各部门,依靠基层,依靠社会各协会,依靠企业和个人资助,通过宣传、试点示范、经验总结和逐步推广等措施,推动农村体育服务的逐步形成。

3.3 以传统节庆体育项目为基础,带动农村体育 发展农村体育,要有本土观念,不能贪大求洋,一味追求高标准,盯着现代化。要立足乡村实际,立足农民需求,立足本地特色,稳步发展,逐步提高。民间传统体育项目是土生土长的运动形式,它根植于农村,趣味性强,简便易行,功效显著,符合农民健身习俗和需要,可以挖掘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整理、包装和推广。对于外来运动项目,也可以通过弱化和异化手段,经过改良后来满足农民所需,只要能满足农民所需、提高农民兴趣、积极健康的原则,都可以进行改良。要按照“因地制宜、小型多样”的大原则,根据不同群体群众的需求和爱好,组织一些群众们喜闻乐见的、简单又实用的体育赛事活动。在湖南省东南西北不同的方位、山水路场不同的地域、春夏秋冬不同的季节,培育一些有湖南特色的全民健身活动品牌。目前岳阳的汨罗、华容和株洲等地的标准龙舟,沅陵、汉寿和永州等地的传统龙舟,永顺和泸溪等地的少数民族龙舟赛等,在全省、全国乃至国际上影响都很大,需要我们更加统筹安排,精心组织,形成多个有影响的传统赛区,辐射周边,提高影响力。

3.4 加强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开展农民健身志愿服务 农村体育建设的硬件设施配备齐全之后,带动和指导农民科学健身的人才也成了一大空缺。因此,建议成立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要不断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工作,要不断完善培训基地设施配备及师资队伍的建设;要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素质和各种技能,使获得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证书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数都大幅增长。才能以此为基础,形成一个完善的结构合理、组织落实、覆盖城乡、服务到位的全民健身服务队伍。同时,应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登记注册制度,应规范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管理;不断完善表彰激励的机制和经费投入的机制,为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创造必要条件,给予一定的政策鼓励。在大学生志愿者或村官当中,培养一批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让有热情、有活力的志愿者或者村官,以专业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身份,投入到农村体育建设中来。还要加强宣传,为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普遍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创建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品牌活动,加强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切实为农民服务,实惠农民,通过农民健身志愿服务等活动让广大农民群众强身健体。

3.5 其他 此外,还要加大体育建设在农村建设的宣传力度,努力提高农村居民的文化素质,使农村体育建设真正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建设、服务于农村居民的日常生活,提高和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作者:周琴 周平

上一篇:内保中心个人工作总结下一篇:物业管理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