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经济结构发展论文

2022-04-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文章以一种地理空间的视角,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考察了中国内地31个省域城市化发展与经济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各个省城的城市化存在全局空间自相关和局部空间自相关;第二产业水平对城市化发展的影响为正,但影响程度趋于减小;第三产业水平对城市化发展的影响亦为正,且影响程度不断上升。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城市经济结构发展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城市经济结构发展论文 篇1:

试析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的转型发展

【摘要】随着区域资源日趋枯竭,使得资源型城市发展面临着诸多矛盾和问题。而实现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的转型发展,是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从当前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面临的重大问题入手,对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的转型发展战略进行浅析。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 经济结构 转型发展

我国现有118座资源型城市,其中煤炭城市63座,所占比例为53%;森工城市21座,所占比例为18%;冶金城市12座,石油城市9座,黑色冶金城市8座,其他城市5座,其所占比例分别为10%、8%、7%和4%。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城市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加快,导致出现资源型城市面临资源濒临枯竭、生态环境逐步恶化、产业难以持续发展、经济出现衰退等严峻问题。所以,我国应当积极探索和创新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的转型发展战略,从而引导资源型城市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一、当前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面临的重大问题

资源型城市的现有经济结构存在以下重大问题,严重制约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其一,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层次较低,并以粗放型、资源型管理模式为主,呈现出主导产业结构单一的弊端,从而导致产业持续发展能力较弱;其二,资源型城市面临资源濒临枯竭的问题,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日趋严重,这也是资源型城市出现经济衰退的根本性原因。由于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对自然资源实施过度开采,导致地质灾害频频发生,从而给城市造成了数额巨大的直接经济损失;其三,资源型城市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逐步增大,对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其四,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规划布局不科学,资源区域分配不合理,仍然体现出计划经济体制下工业重化的特征,导致城市创新能力不足,思想观念守旧,严重制约城市经济转型。

二、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的转型发展战略

(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的转型必须满足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求,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利用技术创新和管理体制创新不断优化资源利用方式,力求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废弃物和污染物的排放。首先,根据资源型城市自身发展状况,做好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其次,完善循环经济法规体系建设,制定详细的专项法规和政策,同时增大执法监管力度,促使循环经济发展步入法制化的管理轨道;再次,大力发展节能减排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利用先进的技术淘汰传统产业中的落后生产工艺和技术设备。城市应当严格限制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发展,防止产业发展出现盲目性。

(二)调整、优化、升级产业结构

首先,优化支柱性产业。资源型城市应当从实际出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快支柱性产业的优化。资源型城市要根据现有资源状况、生产要素配置、区域条件以及市场开拓程度来科学选择支柱性产业,充分发挥支柱产业的技术优势和资源优势,避免产业结构调整趋同于其他城市。此外,资源型城市还应当大力发展替代性支柱产业,从而在根本上消除原有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性和不科学性;其次,调整产品结构和技术结构。资源型城市应当将初级产品加工的生产模式转换为产品深加工的生产模式,使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通过产品结构调整带动城市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同时,资源型城市还应当利用科学技术升级产业结构,积极倡导发展经济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的新兴产业,并根据产业自身特点不断开发高科技产业,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

(三)融入区域经济发展

资源型城市在转型中应将自身发展纳入到区域共同发展的轨道,积极参与资源整合,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的整体效益,从而促进城市经济结构的快速转型。资源型城市应当努力打造具有自身特点优势的城市品牌形象,充分利用主导产业与区域经济的优势互补,延伸产业链,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在城市经济发展中,多选择环保类项目,杜绝引入新污染源项目,力求减轻经济发展对环境造成的压力。此外,资源型城市必须重视对环境治理的投入,不断改善已遭破坏的生态环境,创建环境友好型城市,从而推动城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同步增长。

(四)实施机制体制创新战略

资源型城市的经济结构转型不仅依赖于资源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还应当依靠于机制体制的不断创新,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职能。首先,城市政府应当将工作重心置于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方面,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职业培训、减少环境污染、增加就业机会、优化创业环境、完善城市功能、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工作,推动资源型城市向综合型城市转变;其次,不断深化国有企业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快政企分离,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竞争主体;再次,建立中央或上级政府、城市地方政府、大型资源企业之间的协调机制,由国家统一调控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做好城市、产业、企业发展的长远规划,充分发挥国家对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的宏观指导作用。

三、结论

总而言之,解决好资源型城市经济机构的转型发展问题,是确保城市健康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稳定社会的迫切需要。资源型城市必须认清当前现有经济结构面临的重大问题,不断探索适合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的发展战略,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赵玉香.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的必要性及调整战略[J].改革与战略,2006(10).

[2]宋玉祥.满强.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08(4).

[3]张天佑.资源型城市结构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9.

[4]程必定.我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科学思路[J].发展研究,2011(8).

作者简介:李强(1977-),男,汉,硕士,讲师,河套大学经济管理系教师,研究方向:经济学方面研究。

(责任编辑:刘影)

作者:李强

城市经济结构发展论文 篇2:

经济结构变迁下的城市化发展:实证与启示 杨小勇

摘要:文章以一种地理空间的视角,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考察了中国内地31个省域城市化发展与经济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各个省城的城市化存在全局空间自相关和局部空间自相关;第二产业水平对城市化发展的影响为正,但影响程度趋于减小;第三产业水平对城市化发展的影响亦为正,且影响程度不断上升。另外,在研究中还发现,与空间计量模型相比,普通回归模型由于忽略了空间因素,低估了第二产业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高估了第三产业对城市化的影响程度。

关键词:城市化;经济结构;空间自相关;空间模型

作者:吕健

城市经济结构发展论文 篇3:

国内外城市转型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摘 要: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快速推进、新技术的升级应用以及资源、环境压力的日益加大,国内外诸多城市步入转型发展的轨道,城市转型研究日益增多,成为当前城市研究的前沿问题和各界高度关注的热点。本文以城市转型的内涵、研究进展为切入点,基于CiteSpace软件的统计结果,发现国外城市转型研究从宏观上将研究区域纳入到国际贸易和经济活动,对心理健康、女性权力等社会问题的关注较多;而国内城市转型研究以经济发展等作为主题,注重经济区划、产业布局、城镇规划等问题,主要关注资源型城市的危机转型,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非资源型城市发展方式的转型研究尚且不足,尚需进一步的拓展和完善。综合上述研究成果,继而对国内外城市转型的动力与目标进行回顾与梳理,并做出评述与展望。

关键词:城市转型;内涵;进展综述;展望

随着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传统经济发展动力不足,以高增长、高消耗为特征的粗放型城市发展模式暴露出诸多弊端,越来越难以为继。城市在各个领域发生重大的变化和转折,发展方式不断演化,“城市转型”进入学者和政府管理者视野。国内外诸多城市步入转型轨道,主动或被动面对无序低效土地开发、城乡区域发展失调、社会发展失衡等城市发展问题[1,2],转型的成败影响着城市的健康发展和区域的竞争力提升[3]。中國正处于加速转型的阶段,面临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全面转型,亟待建立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新型科学发展模式,实现集约、创新、融合发展[4,5]。

虽然目前国内外城市转型的研究成果日渐增多,但基础研究仍然较为薄弱,缺乏对已有研究的全面梳理和对比分析。本文综述了近年来中外城市转型方面的研究成果,基于对研究成果的充分解析,厘清城市转型问题的研究现状与脉络,提出未来城市转型的研究展望。

1 城市转型的内涵

目前学术界对城市转型有不同的理解和定义。朱铁臻提出城市转型主要是经济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向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多元的发展模式转变[6],李彦军将城市转型定义为城市发展进程及发展方向的重大变化和城市发展道路及发展模式的大变革[7],郑国将其定义为城市发展阶段与发展模式的重大结构性转变[8],易华等则认为城市转型是城市发展模式从传统线性增长转变为精明增长的过程[9]。综合来看,城市转型是城市在各个领域内、各个方面下发生重大的变化和转折,具有多领域、多层次、多视角的特点[10]。

城市转型主要由资源环境约束、发展阶段演进和技术进步等方面因素推动。首先,资源和环境的双重约束是推动国内外城市转型的首要驱动力,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诸多城市出现经济衰退,加速了传统的粗放发展模式的终结。其次,工业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大体呈倒U形关系,大多数城市正面临着向高端化和服务化方向转型的压力,从单纯追求经济总量规模扩张向更加科学和适应城市发展阶段的发展模式转变[11]。再次,科学技术发展及制度创新推动了城市由以资源和投资为特征的投入驱动,向以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为主体的知识驱动转型。

从转型发生的领域看,城市转型包括经济转型、社会转型和生态转型三方面[12]。其中,城市经济转型的核心是产业转型,是城市产业结构发生的重大变革;城市社会转型包括人口转型、文化转型、科技转型、教育转型等方面。从转型所涉及的内容看,城市转型包括城市发展转型、城市制度转型和城市空间转型三种类型。城市制度转型通常发生在国家制度转型的背景下,是城市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发生重大的转变,包括城市管理转型和治理转型;城市空间转型是指城市空间结构转变,如城市空间结构由单中心向多中心的转变;城市发展转型是城市转型的核心,涉及经济、社会和生态等各个领域。在城市转型过程中,城市发展转型决定了城市制度转型和空间转型;城市制度转型和空间转型要适应城市发展转型的需要并及时做出相应调整,为推动城市发展转型提供强力支撑。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由内外部条件变化引起的重大制度或者发展模式的根本改变可能会引起城市发生涉及经济、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的全面转型,导致城市发展制度和空间等各个方面出现变革。当然,城市转型也可能仅仅发生在经济、社会或者生态的某一领域,甚至是某一领域的某些方面,如产业发展、空间结构等方面。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CiteSpace工具介绍及数据采集

CiteSpace软件通过对论文关键词、作者等信息进行相似性分析及测度,实现知识计量信息的可视化,帮助研究者进行理论演变、研究范式转换和学科领域梳理[13-15]。本文基于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CNKI)的期刊论文构建国内研究成果数据库,包括《世界地理研究》、《城市发展研究》等期刊1985年至2015年主题包含“城市转型”、引用率最高的200篇论文,其中每5年抽取50篇(下同);基于Web of Science索引数据库中的期刊论文构建国外成果数据库,包括《Urban Studies》、《Cities》等期刊1985年至2015年主题“Urban transformation”、引用率最高的200篇学术论文。然后,以这400篇城市转型方面的学术论文为基础,通过论文主题反映核心研究内容,并对其中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进行总结,提炼出城市转型研究领域各个时期的研究重点。

2.2 国内研究进展

基于CiteSpace软件,选取了1985年以来城市转型相关研究的关键词,分别对1985~2000、2001~2005、2006~2010和2011~2015间的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图1),发现:(1)从检索结果来看,2000年以前城市转型方面研究较少,关注热度低于“乡村-城市转型”,因此难以提炼出核心研究内容;(2)2001年~2015年间,国内城市转型研究的重点集中在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转型方面。在三个时期间有所不同的是,研究视角逐渐从理论总结、感性分析向国外经验借鉴和国内案例区分析转变,已经出现“科学转型”和“绿色发展”等创新发展模式转型方面的研究,但是成果数量仍有待提升。总体而言,国内城市转型研究呈波浪式推进,研究侧重点由城市发展阶段决定,针对经济制度改革、资源型城市转型和发展模式转型的动力/原因、措施与风险和转型效果评价等方面展开。

早期研究大多将城市转型理解为经济体制转型,即从转型经济的角度,探讨城市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问题[16,17]。柴彦威等在梳理经典理论的基础上,探讨了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分配机制的转型,并对体制制度对中国城市转型的空间响应与社会影响进行了分析[2]。这些研究通过定性描述的方法,分析了社会演变过程中,中国特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单位制度对城市生活方式、习惯心理、观念结构及生活空间转变产生的深刻影响,提供了理解转型期中国城市转型的重要视角。

资源型城市转型一直是国内城市转型研究的焦点(图1)。国内研究内容有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效果评价、风险预判等方面[18],研究方法包括定性方法和博弈论、DEA模型和熵值法等定量方法。定性方法方面,研究多基于对案例城市发展历程、转型措施和效果的讨论,提出城市转型的主要动力因素和未来转型的合理路径。殷洁等在企业家型城市的理论视角下,探讨了马鞍山城市转型效果的影响因素,发现城市定位的改进是成功转型的关键[19]。杨继瑞等提出资源型城市应抓住城市经济结构转变的契机,进行生态环境、形态网络、要素集聚、基础设施建设等层面的路径调整,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20]。定量方法方面,研究运用经济学、数理统计学模型对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实施成本、转型效率判断、转型风险评价等方面进行探討,为资源型城市转型提供更加科学可信的建议。汤吉军、孙雅静等基于囚犯困境和博弈论分析了资源型城市陷入资源枯竭的原因,讨论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微观目标存在分歧时,实现双方博弈达到最优的途径,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城市转型制度安排。薛冰运用BP神经网络方法,分析了我国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风险因素,并在此基础上设置了风险评价的指标体系,通过案例分析验证了随着风险评价结果输出值的提高,转型风险会增加[21]。狄让丽、张钦等基于DEA模型研究了资源型城市进行转型的生产要素效率,发现不同地区技术进步对转型的带动力不同,在低技术水平区域应当提升技术效率和规模效应,促进产业结构优化[22,23]。汪克亮、于良等基于熵权法和“偏离-份额”法,对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进行分析,指出政府应加大对煤炭型城市转型的政策支持[24,25]。综上分析可见,国内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研究相对丰富,以往研究多集中在资源型城市主要动力因素、分类及转型效果评价和未来转型的合理路径层面上。

随着“大城市病”和城市发展动力不足现象的出现,创新发展模式转型也逐渐得到学者的关注。许建生从总结知识城市的共同特征入手,对传统制造业城市向知识城市转型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提炼和梳理,提出城市发展需要加强与本地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重视对城市信息、文化的“软件”建设[26]。诸大建基于“压力-状态-反应”分析方法,研究中国城市发展中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消耗的关系,讨论了中国城市绿色转型的目标选择以及未来方向,指出单纯的技术创新不足以实现城市可持续性发展,还应强调城市绿色转型的系统创新[27]。

2.3 国外研究进展

基于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Web of Science)中1985年以来城市转型相关论文,运用CiteSpace软件分别对1985~2000年、2001~2005年、2006~2010年和2011~2015年间的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图2),发现:城市转型研究内容逐渐丰富,关键词结构逐渐复杂化、系统化,成果多源自北美、欧洲和澳洲的一些发达国家,案例区多选取土耳其、中国等发展中国家。2000年以前受研究成果数量的限制,提取的核心关键词较少,主要讨论经济发展和公共政策方面的内容;2001年~2005年间,关键词得到一定程度提炼,关注“发展”、“国家政策”和二元产业模式、区域发展等方面,研究集中在宏观层面,缺少对案例城市的具体讨论;2006年~2010年间,城市转型研究关注城市化和全球化的影响,并开始进行“城市管理”和“政策”的分析;2011年~2015年间,关键词已经出现层级化和系统化,除城市化、管理、全球化等继续成为关键词,还出现了“政策”和“城市转型”两个核心关键词,前者对应了城市发展在“土地”、“城市规划”等方面的探索,后者则对应了社区、旧房改造等内容。这一时期开始对“碳排放控制”和“生态现代化”的讨论,说明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已经开始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综合已有研究成果,国外城市转型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资源城市转型和非资源城市的社会经济转型两个方面,此外城市文化转型、资源保护转型、女性权力维护转型等新兴研究领域也逐渐得到学者的关注。

资源型城市同样是国外城市转型研究的重点区域,主要研究资源开发对城市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等方面的影响。主要研究目的包括资源开采对城市的经济贡献和城市获得的可持续利益,解释各地资源开发产生的不同影响和后果的原因,探索资源开采各个阶段的科学管理方式。澳大利亚资源型城市面临缺乏足够可支付的住房的问题,当地的居民日趋减少,进而导致商业和服务业难以为继。针对这一系列问题,Lockie以昆士兰州中部煤矿为例,从人口变化、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社区参与和社区融合、就业数量变化等方面进行研究,对经济社会转型期的政策效率进行评价[28];澳大利亚住房与城市委员会基于对位于西澳大利亚州、昆士兰州4个资源型城镇翔实数据的深入分析和研究,发现了资源型产业皆有周期性,兴起和发展较难预测等原因,提出了解决住房问题的具体措施[45]。Stedman分析了美国资源依赖与城市转型的相互关系,发现多数理论都把资源依赖作为一个整体现象进行讨论,而不是根据具体资源基础特征指出具体资源依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提出应该对多个资源行业分别进行比对,而不限于某一行业的领域内[46]。Sharma认为在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期,女性就业情况更容易受到冲击;这些地区的女性远离家人和朋友,在社区中又缺乏足够的交流机会和社会活动资源,心理健康受到负面影响。还有学者对资源型城市转型中女性的权利、工作条件、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专门研究,指出在男性主义的经济发展模式下,女性大多处于从属地位,在经济上和家庭生活中都处于不平等地位[29]。此外,资源型城市的劳动力市场动态变化、居民身心健康、城镇规划建设、工作通勤等研究主题也得到了一定关注[30]。

城市社会经济转型是国外城市转型研究的焦点问题。在城市经济转型方面,Sorensen将城市经济转型中产业发展思路、劳动力市场变化以及转型发展策略视为城市转型发展的关键问题,以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北部地区为例,提出依据区域规划和发展竞争优势引导区域振兴,从经济和资源的比较优势向城市的竞争优势转变进行城市转型[31];Altman则在传统商品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城市经济增长模型,以解释城市经济增长和转型的机制[32]。在城市社会转型方面,Greco从政策管理的角度提出社会转型对城市形态转型具有重要影响,城市形态转型的路径由社会变迁的性质所决定,城市转型与城市再生相关联是城市发展及再生的积极因素,管理政策应当成为城市转型的创新工具。还有学者认为技术的升级帮助城市网络上的虚拟社区向城市实体转型,将促进地方性社区向信息社会转型[33]。

总的来看,国外城市转型的研究领域较广,学者们致力于寻求资源开发、地区发展、社区建设和环境保护等各方面协调、可持续的资源型城镇发展路径和理论模式。理论上,采用“依附理论”、“剥夺理论”等阐述城市转型面临困境的主要原因,对于城市之间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关系研究较为充分。除对城市社会转型、形态转型、城市更新等焦点问题的关注外,文化多样性、边缘地区的资源保护、女性权力维护等成为新兴研究课题,在理論和方法上经历了起步阶段的定性研究到研究方法的引入和专门性理论的建构,但尚未建立起专门性学科。

2.4 国内外城市转型研究对比

对比国内外城市转型方面的研究,可以发现诸多共同之处。随着经济结构失衡、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社会问题尖锐等成为国内外城市转型的重要推力,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均为城市的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从发展历程上来看,国内外研究重点都经历了从理论探讨到实践分析、从大尺度空间范围到小尺度单个城市、从资源型城市危机转型到创新发展模式的转移,出于解决转型实际问题的考虑均比较重视对具体城市的实证研究。研究方法上,国内外研究均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形式,其中定量方法都包括博弈论、DEA模型和熵值法等(表1)。

但同时国内外关于城市转型的研究也有不同之处。由于不同国家城市发展所处的阶段和面对的问题不同,研究的焦点问题也会有所差异。这些研究以不同转型方向的城市作为案例阐述宏观社会经济发展特征,或直接针对某些城镇的具体问题开展研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总的来说,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工业化水平较高,对资源型城市已经进行了若干年研究,目前的重点是城市(产业)动力转型等具体城市发展问题,多由市场主导,政府起必要的政策辅助作用,有效保证了经济转型的顺利实现;澳大利亚等国家对资源产业依赖性仍然较高,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及其对城市发展战略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我国城市多处于快速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过渡的阶段,加上自身独特的国情,城市转型研究的市场经济转型、“单位”制度转型等领域有别于其他国家,同时资源城市转型也是我国目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研究的重点。此外,国外城市转型研究起源于经济学和社会学研究的范畴,将研究区域纳入到国际贸易和经济活动,对心理健康、女性权力等各种社会问题的关注较多。而国内城市转型研究起源于区域发展和区域规划,主要关注资源型城市的危机转型,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非资源型城市发展方式的转型研究尚且不足。国外采用“依附理论”、“剥夺理论”等理论阐述城市转型面临困境的主要原因,对于城市之间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关系研究较为充分,但国内的研究在这一方面还相对欠缺。

3 城市转型的主要方向

城市发展正处在转型的关键时期,城市转型的话题在未来一段时间仍将继续[40]。结合对国内外的研究梳理不难发现,城市发展的绿色化、智能化、主动化将是城市转型的主要方向,也将成为学界进行城市转型研究的核心领域。

(1) 城市转型的绿色化。在工业化初期和中期阶段,城市对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关注不足[11]。特别是资源型城市资源价格机制尚未形成,环境污染治理等外部性成本无法得到合理内化,造成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的肆意开发,自然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破坏。在城市转型过程中,为达到城市可持续健康发展的目的,城市发展应在关注发展速度的同时加强关注发展质量,采取必要的调控措施,如对环境污染治理进行财政补贴、收取资源开发税费等,协调城市的社会、经济和环境联动发展,实现城市绿色化转型[41]。

(2) 城市转型的智能化。全面提升人力资本的战略地位、加速城市产业结构调整是解决资源型城市和传统大城市转型问题的重要手段。创新型城市的经济增长模式转变为依赖知识要素,从而降低传统能源的消耗、减少污染,促进城市人口、经济、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促使城市全面转型升级,保持城市智能化发展[42]。英国伦敦、美国波士顿、西班牙巴塞罗那都是从资源型城市转型为创新型智能城市的成功案例。

(3) 城市转型的主动化。基于城市生命周期理论,城市发展具有明显的周期性,要保持城市的平稳发展、摆脱发展的衰落困境,就应积极准备先决条件,通过转型主动迎接发展模式的更替与升级,使城市保持持续发展[7,43]。从产业周期与城市生命周期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城市越早进入符合发展阶段特点的转型,越是有利于城市的平稳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发展接续产业和新兴替代产业是国内外城市转型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未来城市转型应当结合全球生产体系和产业价值链,主动探索有发展前景的主导产业,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预防城市发展进入衰退期或帮助城市尽早摆脱衰退现状[44]。

4 未来研究展望

国内外城市转型相关研究的发展,为解决城市发展问题提供了重要依据。综述国内外城市转型研究,可以发现这些研究在转型动力及原因、发展历程和常用方法等方面存在共性,都经历了从理论探讨到实践分析、从大尺度空间范围到小尺度单个城市、从资源型城市危机转型到创新发展模式的转移,比较重视对具体城市的实证研究。但由于不同国家城市发展所处的阶段和面对的问题不同,研究的焦点问题也会有所差异。国外城市转型研究将研究区域纳入到全球背景下,对心理健康、女性权力等各种社会问题的关注较多,而国内研究主要关注资源型城市的危机转型,对非资源型城市发展方式的转型研究尚不足。

未来城市转型研究的重点是城市的绿色化、智能化、主动化转型。目前国内相关研究多关注市场经济的体制转型和资源型城市的绿色化转型,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非资源型城市发展方式的主动化、智能化转型研究尚且不足。今后研究应在深度、广度、创新和时效方面有所兼顾,积极探索城市新型发展模式的转型研究,寻求资源开发、地区发展、社区建设和环境保护等各方面协调,关注城市社会转型、形态转型、城市更新等焦点问题和文化多样性、边缘地区资源保护、权力维护等新兴研究课题,继而系统性地梳理城市转型研究框架,完善城市转型的理论基础、综合效应和战略路径。此外,城市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其转型发展路径不尽相同,应重视城市自身的发展基础。沿海与内地城市、大城市与中小城市发展基础不同,尽管都面临产业结构技术升级的问题,但是不同城市适合不同的转型方式和途径,因此城市转型研究应当提升转型分析与策略制定的针对性,避免城市发展千篇一律的固化模式。

参考文献:

[1] 赵景海. 我国资源型城市发展研究进展综述[J]. 城市发展研究,2006(03):86-91.

[2] 柴彦威, 陈零极, 张纯. 单位制度变迁:透视中国城市转型的重要视角[J]. 世界地理研究,2007(04):60-69.

[3] 蔡萌, 汪宇明. 基于低碳视角的旅游城市转型研究[J]. 人文地理,2010(05):32-35.

[4] 李程骅. 新型城镇化战略下的城市转型路径探讨[J]. 南京社会科学,2013(02):7-13.

[5] 代明, 张杭, 罗婉婷. 城市发展转型的理论与实践—兼论深圳的发展转型[J]. 城市问题,2013(12):84-88.

[6] 朱铁臻. 城市转型与创新[J]. 城市,2006(06):3-5.

[7] 李彦军. 产业长波、城市生命周期与城市转型[J]. 发展研究,2009(11):4-8.

[8] 郑国, 秦波. 论城市转型与城市规划转型—以深圳为例[J]. 城市发展研究,2009(03):31-35.

[9] 易华, 诸大建, 刘东华. 城市转型:从线性增长到精明增长[J]. 价格理论与实践,2006(07):66-67.

[10] 魏后凯. 论中国城市转型战略[J]. 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 2011(01):1-19.

[11] 丁湘城, 张颖. 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J]. 世界地理研究,2008(03):70-76.

[12] 李彦军. 城市转型的动因、内涵与支撑[J]. 中州学刊, 2013(08):34-39.

[13] 李琬, 孙斌栋. 西方经济地理学的知识结构与研究热点—基于CiteSpace的图谱量化研究[J]. 经济地理,2014(04):7-12.

[14] Chen C. CiteSpace II: 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 emerging trends and transient pattern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57,3(2006):359-377.

[15] Chen C, Ibekwe S, Hou J. The 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cocitation clusters: A multiple-perspective cocitation analysis[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61,7(2010):1386-1409.

[16] 董卫. 城市制度、城市更新与单位社会──市场经济以及当代中国城市制度的变迁[J]. 建筑学报,1996(12):39-43.

[17] Yeh A, Yang F, Wang J. Economic transition and urban transformation of China: The interplay of the state and the market[J]. Urban Studies,2015,52(15):2822-2848.

[18] 宋玉祥,满强. 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研究[J]. 世界地理研究,2008(04):91-97.

[19] 殷洁,罗小龙,程叶青等. 基于企业家型城市理论的工矿资源型城市转型—以马鞍山市为例[J]. 地理科学, 2010(03):329-335.

[20] 杨继瑞,黄潇,张松. 资源型城市转型:重生、困境与路径[J]. 经济理论与经濟管理,2011(12):77-83.

[21] 薛冰. 基于BP神经网络的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风险评价研究[J]. 中国煤炭,2008(08) :26-29.

[22] 狄让丽, 沙景华. 鄂尔多斯盆地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动态实证分析—基于DEA模型的Malmquist指数方法[J]. 资源与产业, 2013(03):20.

[23] 张钦, 赵俊. 1990~2007年中国矿产资源型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动态实证分析[J]. 系统工程,2010(10):75-83.

[24] 汪克亮, 严慧斌, 孟祥瑞. 煤炭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研究—基于熵权因子分析法[J]. 工业技术经济,2013

(12):108-117.

[25] 于良, 張悠. 基于区位熵法和偏离—份额法的资源枯竭型产业转型发展分析[J]. 统计与决策,2013(06):140-142.

[26] 许建生, 刘慧慧. 传统制造业城市向知识城市转型的路径选择[J]. 城市观察, 2010(01):154-161.

[27] 诸大建. 基于PSR方法的中国城市绿色转型研究[J].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4):37-47.

[28] Lockie S, Franetovich M, Petkova T, et al. Coal mining and the resource community cycle: A longitudinal assessment of the social impacts of the Coppabella coal mine[J].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Review, 2009,29(5):330-339.

[29] Dempsey K. A man’s town: Inequality between women and men in rural Australia[J]. Contemporary Sociology, 1994,23(2):484-494.

[30] Rutherford T D. Requiem or rebirth? Internal labour markets and labour market restructuring in the Kitchener and Sault Ste. Marie regions[J]. Canadian Geograph-Geographe Canadien,2006,50(2):197-216.

[31] Sorensen T, Epps R. The role of tourism in the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of the Central West Queensland economy[J]. Australian Geograph, 2003,34(1):73-89.

[32] Altman M. Staple T, Export-led growth: Constructing differential growth[J]. Australian Economic

History Review, 2003,43(3):230-255.

[33] Cornelsen I, Franz P, Herlyn U. Changing sturctures, functions, and townscape: The transformation of a middle-sized city in Thuringia, Neth[J]. Housing and the Built Environment,1995,2(10):107-126.

[34] 车晓翠, 张平宇. 基于多种量化方法的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绩效评价—以大庆市为例[J]. 工业技术经济, 2011(02):129-136.

[35] 汪刘凯, 邵显武, 何叶荣, 等. 基于SEM的资源型城市转型评价因素模型研究[J].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5(06):32-35.

[36] 韩学键, 元野, 王晓博, 等. 基于DEA的资源型城市竞争力评价研究[J]. 中国软科学,2013(06):127-133.

[37] 陈春林, 刘继生, 韩阳. 内蒙古阿尔山森林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战略决策量化分析[J]. 人文地理,2010(06):58-61.

[38] 刘凤莲, 林爱文. 资源枯竭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研究[J]. 山西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11(01):163-168.

[39] 汤吉军, 陈俊龙. 囚犯困境视角下资源枯竭的博弈分析[J]. 管理世界,2011(07):173-174.

[40] 仇保兴. 我国城市发展模式转型趋势—低碳生态城市[J]. 城市发展研究,2009(08):1-6.

[41] 刘玉宝. 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国际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 世界地理研究,2005(04):57-63.

[42] 顾朝林. 城市转型发展和创业城市综论—兼论广州的转型发展[J]. 城市问题,2013(11):31-36.

[43] 李彦军. 城市转型与城市竞争力提升:基于长周期的视角[J]. 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11(01):165-179.

[44] 张志军. 国外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成功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 能源技术经济,2011(03):22-25.

[45] Australian Housing and Urban Research Institute. Housing market dynamics in resource boom towns [R]. AHURI,2007:86-99.

[46] Stedman R C, Parkins J R, Beckley V. Resource dependence and community well-being in rural Canada [J]. Rural Sociology,2004,69:213-234.

The progress and prospect of studies on urban transformation

JIN Hao-ran1,2, QI Wei1, LIU Zhen1,2, LIU Sheng-he1

(1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Key Laboratory of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odeling, Beijing 100101, China; 2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China)

Key words: urban transformation; definition; literature review; prospect

作者:金浩然 戚伟 刘振 刘盛和

上一篇:总结心得体会三篇下一篇:物业年终总结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