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梦的路上

2022-12-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追梦的路上

追梦的青春不老

从家乡到北京,从祖国到异乡,学成归来的他毅然拒绝了北京大学抛出的橄榄枝,留在家乡从4个人、2间办公室的科研小组开始,创建了江西省新能源化学重点实验室;他爱穿T恤、休闲裤、运动鞋,总是被学生围在中间请教问题,同学们私底下还会称呼其为“陈妈妈”。他,就是陈义旺,南昌大学化学学院院长、第二届江西省教书育人楷模、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 追梦赤子心 ■

第一次见到陈义旺老师是在八月下旬的一天,在南昌大学理科生命大楼的电梯里。

刚走进电梯,就听到“哈哈”爽朗的笑声从外面传来,淡蓝色的T恤衫,灰色的五分裤,白色的运动鞋,幽默的言语,利落的手势,眼前这位已过不惑之年的学术达人,脸上洋溢着青春与阳光。

站在化学学院门口的“江西省新能源化学重点实验室”标志前,陈义旺对记者说,目前这个实验室拥有实验面积约1000平方米,固定资产达3000万元,大型科研仪器设备20多台,“可以说,在我读研究生时期埋下的梦想——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实验室,在这十年中都实现了”。

1999年,常常在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的暗室里做实验、经常弄不清是几点的陈义旺收到了德国洪堡大学的录取通知。一心扑在科研上的他并没有和他人提起,私下里就把签证护照全部办好了。毕业酒会的时候,大家互相询问去哪里,陈义旺才说去德国留学。“凡事自己先准备好,不要急着喊口号,我们要做的就是默默做好准备。”投身科研的陈义旺明白,当初选择了科研这条道路,唯有坚持不懈地努力,专心致志,不急功近利。从德国的美因茨大学、马尔堡大学,到新加坡国立大学化工系进行博士后研究,并成为德国洪堡学者,陈义旺一步一步扎实地走着。

2004年,陈义旺学成归国,拒绝了北京大学抛出的橄榄枝,毅然选择南昌大学作为自己科研征程的新起点。 “那时候对于我来说,事业正处在起步阶段,而家乡的发展也正处于上升期。” 陈义旺坦言,喜爱钻研的他,决定走一条光荣的荆棘路,不仅能为家乡贡献自己的力量,更能通过刻苦的钻研体现自己的价值。

那时,南昌大学无论是在科研设备,还是在科研经费方面都泛泛可陈。陈义旺作为学科带头人正在组建高分子研究所,只有2间办公室,4个工作人员。“当时真是白手起家,就连做实验用的滴管都是自己买的。”对于那段最艰难的日子,陈义旺只是笑着说, 一个暑假的时间,既要装修实验室,又要装修自己的家,还要抽时间去考驾照,“那时,自己是一个人要分身成三个人做事,整个人都晒黑了。有同事开玩笑说我不是从欧洲回来的,是从非洲来的”。

就是这样,从购买第一支试管到组建省重点实验室,从4个人的项目组到拥有20多个博士的科研团队,从化学专业博士点的申报到成立化学学院……10年时间,一步步走来,陈义旺带领着他的科研团队实现三个“从无到有”:从没有高分子化学研究力量,到拥有一支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科研团队;从没有化学博士点,到拥有一级化学博士点、博士后工作站以及完备的学科建设;从没有实验室平台到拥有江西省新能源化学重点实验室,以及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实验室“资源与环境化学实验中心”两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10多年过去了,陈义旺成为了南昌大学科研发展进程的重要参与者和见证人。目前,陈义旺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省重大科技招标项目以及教育部留学回国创业基金等项目,共发表学术论文140多篇,其中被SCI收录10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12项,承担和完成多项国家级和省级重大科技招标项目,还获得了多个先进个人的称号。2014年8月,陈义旺主持的“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科研项目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实现了南昌大学“零的突破”。

“要有持之以恒的信念。”出身农家的陈义旺不善言辞,从踏入学校开始工作之时,没有任何铺垫一切都是从零开始,但对于未来,还是有很多期待,他坚定地说,“走上科研道路,就是踏上了永不停止的追梦之旅。”

■ “是一个团队在战斗” ■

近年来,陈义旺承担和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科技部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前期研究专项、教育部留学回国创业基金、霍英东教育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省重大科技招标项目以及江西省重大科技创新专项……面对如此斐然的成绩,陈义旺总是说:“这是我们科研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

在陈义旺的科研团队中,大部分成员都是从做他的学生开始。

谈利承博士是陈义旺科研团队创始队员之一,也是陈义旺的得意门生。从硕士研究生到博士生,再到成为南昌大学教师,谈利承一直是陈义旺科研团队的骨干成员。谈利承告诉记者,早在读大四取得保研资格的时候,陈义旺老师就拿出自己科研项目的一部分给她参加大学生“挑战杯”。 在陈义旺悉心的指导下,谈利承当年就获得“挑战杯”的三等奖,随后又获得了第六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陈义旺老师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在实验室管理中十分民主,挖掘学生的潜能。得知我在本科时期是班干部,陈老师就把实验室的管理工作交给了我。”谈利承说,“在陈老师的实验室里,卫生、安全、实验器材和耗材的采购都是由学生操办的。”

陈义旺说:“任何人在任何阶段,都是在不断成长的,为人师长,更要乐于为学生提供平台和机会。”无论学生是想参与科研项目,还是要申请出国深造、外校保研,陈义旺都会极尽所能地为学生“打通路子”。 陈义旺利用专业学习和留学经历背景,大力开展与国内外著名高校及实验室进行联合培养项目,帮助2009级博士生谈利承赴德国马尔堡大学、2011级博士生姚凯赴美国华盛顿大学、2013级博士生史月琴赴美国加州大学进行交流学习。

同时,为了给学生和青年教师创造更多接触科技前沿的机会,陈义旺会在教学科研之余,带领他们积极参与各种学术团体活动。同时,他还邀请国内知名教授来学校作学术报告,给学生们创造很好的学习机会。在陈义旺积极联系和推动下,2010年全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研讨会、第十四届全国应用化学年会、2014年全国无机化学年会等学术会议在南昌大学高分子研究所成功召开。陈义旺说:“搞科研不能闭门造车,只有走出去与大家多交流、多见识才会有新的思想。”

“学校必须联系社会,科研需要结合企业”。 陈义旺广泛与企业界联系,与广东佛山顺德大盈化工有限公司全面合作,共建实验室,联合开展聚氨酯课题研究,定向为企业培养研究生人才;与庆丰(江西)包装材料有限公司签订全面合作协议,为企业培训技术人员,先后获得横向课题经费达20多万元。在与企业界人士开展课题研究的同时,还鼓励他们在南昌大学设立奖学金,先后促成广东佛山顺德大盈化工有限公司设立大盈奖学金,上海日之升有限公司设立日之升奖学金。为南昌大学化学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生在多个企业设立实习基地。

正是因为这种对待学生、团队成员的“全心全意”,陈义旺从4人的项目组,经过10年的发展,已经组建了一支结构合理富有创新能力的科研团队。团队现有博士20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5人,具有海外留学经历10人,主持完成国家级项目30多项。他精心培育带动了年轻教师投入科研中,其研究团队成员之一、南昌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师谌烈被列江西省“赣鄱英才555工程”人选,江西省青年科学家(井冈之星)培养计划。

陈教授认为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最大区别除了知识量的增长外,更重要的是科研能力的提升。因此,在研究生学习阶段,他特别注重学生的科研能力的培养,从问题的提出、文献的筛选,到实验的设计、数据的表征等,无一不是他要抓的环节。

■ 学生心中的“严师益友” ■

2014年南昌大学成立化学学院,作为学院的创始人、见证人,陈义旺被任命为首任院长。

虽然走上了管理岗位,但陈义旺依然坚持在教学一线,主讲本科生的《高分子物理》《高分子化学》课程,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功能高分子》《材料化学》《材料合成与制备》和《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等多门核心课程,其中《高分子物理》被评为江西省精品课程。

承担双重角色的陈义旺,通常早上8点之前就会到办公室,先把实验室的事情安排好。差不多到了上班时间,就开始处理学院的行政事务。下班后,他又要到各个实验室检查学生实验进展情况。“差不多每天晚上都是七八点回家。”陈义旺告诉记者。

陈义旺坦言:“在学术、科研上我对学生是比较严厉的,我要求学生每天都要读一篇国外的论文。我觉得一名好的学生不能仅满足于读好书,还应该具备获得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和与人沟通、交际的能力。”陈义旺特别注重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从问题的提出、文献的筛选,到实验的设计、数据的表征等等,无一不是他要抓的环节。

谈利承对记者说:“陈老师对我们科研上要求很严格,容不得一点马虎。论文错了一个标点符号、实验结果不理想……只要是我们没有尽足够的努力而出现问题,他就会不留情面地批评学生。有的时候,一唠叨就是小半天,直到学生自己觉得无地自容,委屈得快要哭出来了,他才会停下。所以,有些学生因为他的唠叨而喊他‘陈妈妈’。”

工作上,陈义旺是“拼命三郎”,而生活中他却是经常和学生们一起打球、吃饭的“好友”, 有时放假还会带领实验室成员集体旅游。曾经有一位研究生,家庭条件差,为了减轻学费负担,准备去做兼职。得知这个情况后,陈义旺主动联系这名学生,让他协助自己做横向课题研究,使他学习生活两不误。陈义旺告诉记者:“每周的科研交流会上,除了与学生谈有关项目研究的话题外,80%的时间是在交流人生哲理。分享我从事科研的一些经历,希望能为他们今后人生的选择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我表面上好动、开朗,其实内心是个喜欢安静的人。在兴趣爱好上只有做科研和打篮球两项,平常除了在实验室里做科研,我也没有其他地方可去。”陈义旺说,他最爱的运动是篮球。“他经常主动约我们一起打篮球。”2013级研究生章同学跟陈义旺既是师生又是球友,“还时不时组织本科生与研究生打友谊赛,借此增加我们之间的交流。”

不管是教学还是科研,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无论是自己的本科生、硕士生还是博士生,他都以实际行动和饱满热情去影响和教育着他人。年逾不惑的陈义旺依旧怀揣着学生时代立志做好科研的梦想,继续跋涉在追梦的道路上。◆

作者:刘林

第2篇:海归吴凡: 激情追梦的“新溧阳人”

在溧阳,有着一个特殊群体。

他们不是溧阳籍,而是来自五湖四海。他们和溧阳人一样,在这片热土上,夜以继日地辛勤耕耘,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他们是“新溧阳人”,即溧阳荣誉市民。他们身上蕴含着一股激情奔涌、蓬勃向上的溧阳力量。

吴凡,是“新溧阳人”中的杰出代表。

吴凡,他年纪轻轻,面容消瘦,温文尔雅,平易近人。

31岁的他,是国家特聘专家、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百人计划I类”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他的学习和工作经历令人惊叹:2011年获浙江大学材料学学士学位;2014年获美国北卡州立大学材料学博士学位;2014-2016年在普林斯顿大学开展博士后研究;2016年至2018年在哈佛大学任研究科学家。2019年1月,吴凡通过了中科院物理所高级人才招聘委员会的选拔和答辩,放弃美国绿卡及职位回国工作,成为中科院物理所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之一。

2018年8月,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与溧阳市政府合作建设中科院物理所长三角研究中心。该中心主要瞄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前沿技术研发,推动溧阳市在前沿科技、新能源、高端制造等领域形成可持续发展竞争力,并在江苏中关村科技产业园揭牌成立。吴凡得知这一消息,满怀期待和憧憬。他克服重重困难,不顾疲倦,多次往返于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和江苏溧阳之间,进行了广泛的考察和论证,最终将科学研究事业落脚于溧阳这个县级城市。

吴凡说,溧阳和他的家乡杭州一样,山美水美人美,溧阳的生态环境深深吸引了他。更重要的是,中科院物理所在国际电池研发领域处于龙头地位,而常州溧阳在锂离子动力电池产业已形成强势布局。双方优势互补,产学研结合,对他有很强的吸引力。于是,吴凡没有过多犹豫,毅然决然回国来溧。自此,吴凡作为一名“新溧阳人”,在溧阳这块土地上开始谱写人生最具有诗意的篇章。

在长三角物理研究中心和天目湖先进储能技术研究院的大力支持下,吴凡成立了科学家工作室,开展硫化物全固态电池技术及固态电解质材料领域的研究。液态电解液的锂离子电池曾被認为是人类近50年来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目前市场上新能源汽车均使用液态锂离子电池。然而液态电解液易泄露、易燃,给新能源汽车带来安全隐患,具有更高安全性和更高能量密度的全固态锂离子电池成为动力电池发展的大势所趋,带来希望的同时也兼具挑战。因此,吴凡开展的科学研究更彰显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走进吴凡狭小的办公室,只见办公桌对面的红色玻璃幕墙上、左侧白板上以及桌上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写满了各种数字和符号,还有像天书一样的计算公式,这都是吴凡独立思考、和学生热烈讨论后即刻写下的。“尽最大努力推动我国硫化物全固态电池基础科研及产业化进程”,带有一丝倦容的吴凡,不忘强调自己的研究目标。坚定目标,扎实行动,深入研究,早出成果,是吴凡的追求梦想,也是他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吴凡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新溧阳人”,正为溧阳蓄势发展腾飞默默地添注燃料。不仅如此,在他主持的科学家工作室里,有着一个“新溧阳人”团队:21名成员,包括2名博士后、1名工程师、16名硕博研究生、2名实习生。他们同样来自天南海北:吉林、湖北、河南、上海、云南等,他们大多是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学子。如来自河北的刘丽露,博士后,先后从事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和固态二次电池的研究,主要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高安全固态钠基电池”项目;来自河南的许洁茹,在读博士生,研究固态电池关键材料及固态电池中的界面问题。这些博士后、硕博研究生,这群“新溧阳人”,废寝忘食,忘我工作。在吴凡的带领和指导下,已获批10项含金量极高的横纵向课题,包括国家级、省部级等重点项目,申请了15项国家发明专利,在硫化物固态电解质材料的成本、空气稳定性、电化学稳定性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可谓硕果累累。

而吴凡本人,获评国家特聘专家、常州市突出贡献人才、常州市十大青年科技新锐等称号。2020年11月,由他担任项目负责人、首席科学家的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重点项目“高比能全固态锂离子电池关键技术与产业化开发”正式启动。

2021年4月,中科院物理所长三角研究中心新大楼揭牌,溧阳茶叶节暨天目湖旅游节开幕式一并在此举行。这一举措,标志着溧阳这座城市对于科技创新力量的厚爱和期待。全国人大代表、溧阳市委书记徐华勤还在今年全国人大会议上提交了《关于支持以县域为单元开展电动中国示范区建设的建议》,倡导选择溧阳等在生产端和使用端都具备较好新能源基础的县域单元开展电动中国示范区建设。

中科院物理所长三角研究中心、新能源、溧阳,三者之间建立了美妙的联系。“新溧阳人”科技创新汇聚溧阳力量,美丽溧阳助“新溧阳人”追梦如虎添翼。

吴凡这位“新溧阳人”及他的“新溧阳人”团队,将与溧阳这座城市相依相融,一起憧憬并创造灿烂美好的明天。  (溧阳市委统战部供稿)

(责编  冯春富)

作者:陈伟

第3篇:做教研路上的追梦人

人物简介:

许月良,全国教育科研优秀教师,湖南省优秀教师,湖南省特级教师,湖南省中学数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湖南省中小学教师培训机构管理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湖南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教育部“十一五”规划课题“有效教学的行动策略研究”核心成员,湖南省特级教师工作研究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常务理事,长沙市特级教师工作研究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长沙市人民政府督学。现任长沙教育学院副院长。

做接地气、有温度的培训

记者:去年,十九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首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十多个事关改革发展大计的重要文件。其中,《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成为新一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通过的第一个教育文件。这是关乎教育改革发展、关乎1578万名教师的大事。您是长沙教育学院分管教师培训工作的副院长,您认为这对教师培训将带来哪些机遇和影响?

许月良:可以说,目前我国教育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优质教育的渴望和优质教育资源短缺、教育发展不平衡之间的矛盾。我国优质教育资源的短缺,最缺的不是资金,而是专业化、高素质的教师。老百姓择校,其实是择师。建设专业化、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需要专业化的教师专业发展平台作支撑。

我一直在思考,新时代教师教育的春天已经真正到来,教师培训怎样更好地适应不同的教师群体,做接地气的、有温度的培训,使广大教师通过培训提升教育理论素养和专业学养,在教育教学园地里通过实践应用、提炼反思,形成教学风格,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为此,在长沙市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在长沙教育学院肖万祥院长的科学指导和全院师训人的通力配合下,我在长沙教育学院确立了“培训专业化”为主导的工作思路,打造“项目驱动、聚焦主题、课程引领、分类推进”的培训模式,提升教师的仁爱精神、科学精神、研究精神和学术精神,营造教师自己的精神家园,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让广大教师通过培训不断超越自我,走向卓越。

记者:近日,《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出台,引发了全社会对教师队伍建设的再次关注。《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中专门提到要优化乡村教师资源。您有长时间的农村教育工作经历,还拥有全国教育科研优秀教师、长沙市特级教师工作研究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长沙教育学院副院长等多重身份。您认为,教师培训如何在农村发挥实实在在的作用?

许月良:今年“两会”期间,“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一度成为舆论热词,它承载着许多教育人的努力。其实,深入推进教育公平,离不开优质师资的均衡配置。我国城乡教育差距较大,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教师年龄老化、学科教师配置不足等短板严重制约着农村教育的发展。因此,建立健全乡村教师成长发展的支持服务体系,高质量地开展乡村教师全员培训是我们在教师培训中思考得最多的问题。我们也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根据广大农村教师的需求,我在长沙教育学院多次组织开展了菜单式送教送培到区县农村片区的专题培训项目,精准开展送教送培,深入了解一线教师的所需所求。特别是近十年来,我一直坚持通过长沙市特级教师工作研究专业委员会这个平台,每年组织长沙市学前、小学、初中和高中的名优教师送教到长沙县、望城区、浏阳市、宁乡市等区(县、市),为一线的农村教师解教学之困,提升了农村教师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做接地气、有温度的培训是我追寻的方向。

2016年,我还担任了长沙市特级教师浏阳金刚中学农村工作站站长。在这个农村工作站,我和两位特级教师一起,以解决新课改进程中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等问题为突破口,定期组织学科研究活动。这些活动激发了教师们的教研热情,有6名学员参加了我主持的省级重点规划课题“发挥特级教师工作站作用,优化农村初中教学模式研究”的学习研究。一年多来,工作站中有5位学员获得了浏阳市教学比武一等奖,金刚中学的教学质量评价从浏阳的第三方阵上升到了第一方阵,《中国教育报》2017年12月5日头版以《农村校来了名师工作站》为题作了相应的报道。

教师培训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要我们心中有教师,不断创新优化培训项目,重心下移、接好地气,就一定能真正科学助力教师成长。

教师成长没有“限高”

记者:从一名普通的农村教师,到湖南省年轻的特级教师,您认为您成长路上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

许月良:1983年,我以郴州师专“双优”毕业生的身份来到了岳阳市华容县三封中学,走上了神圣的讲台。从当教师第一天起,我就立下了当一名受学生欢迎的优秀教师的目标。

在湖南省中小学基础教育这块肥沃的土地上,我任教过小学、初中、高中的数学,担任过乡镇教研员、乡镇联校校长、县教研室主管科研的副主任兼县教育学会秘书长和长沙教育学院教研处主任等职,尽管工作环境一变再变,但我对教研的痴情一直未改,在教研这条道路上,我一直是一个追梦人。我尽可能地深入到课堂教学中去,带头研究基础教育的实际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深深地懂得,教育科研是教育腾飞的翅膀,是一所学校或教师个体可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这也正是我成长路上最原始的力量。

记者:如您所言,不管走到哪里,你都没有离开过教育科研。但仍有不少一线教师认为,教育科研与普通教师的距离比较遥远。在您看来,一名普通教师如何着手教育科研?

許月良:我在教育教学一线工作了20多年,其中12年扎根在农村。我于1999年至2003年在华容县南山乡任联校校长。这期间,我积极主动地带领全乡教师深入开展教学研究,上示范课,举办各种教学讲座,引领教师快乐成长;自创“农村中小学‘减负增效’的研究”课题,并通过3年的实践,以《做好“四个优化”,实施科学“减负”》为题,形成了近15万字的课题经验。该课题获2001年岳阳市教研成果一等奖、湖南省第六届基础教育教研成果三等奖。我们联校成为岳阳市农村乡镇中当时唯一获市级一等奖和省级奖励的单位。2002年我被评为岳阳市师德标兵、湖南省特级教师,在全市巡回演讲教研感悟《让火红的青春为教育熊熊燃烧》。2007年至2009年,时任长沙教育学院教研处主任的我组织长沙地区8所学校的老师研究“区域性教师有效研修的途径和方法研究”课题。通过3年的深入探索,该课题获教育部“十一五”规划“新课程有效教学行为策略研究”课题成果一等奖,并以此辐射,区域性推动全市教师的研训工作。因此我想说,教师要寻找专业成长的“加速度”,必须选择教育科研。教育科研是一名教师从普通走向优秀,再走向卓越的动力源泉。

首先,教师要在课堂研究中感悟教学的真谛。学的秘诀在于“悟”,教的秘诀在于“度”。作为一名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地构建任教学科的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讲评课四种基本课型的教学模式,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而模式构建需要分三步走:一是由形似到神似的起步,二是由模仿到创新的转变,三是由入格到出格的飞跃。教学和电影一样,永远没有尽善尽美,永远是门遗憾的艺术。怎样让遗憾的艺术少点遗憾,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构建富有生命活力的学科课堂,不断激发教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提升综合能力,需要我们用毕生的精力潜心深入课堂去研究。

其次,教师要在课题研究中享受探索的快乐。一名新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开始可能有些茫然,不知從何处着手,但经过一段时间对教育理论的研读和实践,你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提高研究的兴趣。可以说,如果教师已经寻找到课程到课堂的跨越途径,寻找到行动到反思的连接桥梁,寻找到实践到研究的操作平台,那就很容易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找到自己的研究方向,其研究水平也会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

第三,教师要在内化反思中追求教育人生的卓越。教师因智慧而优秀,专业因发展而精彩。教师要经常梳理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不断反思自己教育教学中的得与失,不断吸收他人的经验和长处,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水平,再外化应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

每位教师因为起点不同、环境不同,成长的速度和高度也会不同,但学习没有止境,成长没有“限高”,只要眼中有目标、心中有动机,善于学习,勇于实践,敢于创新,勤于总结,就一定能不断地超越自我,追求卓越!

“回头看”才能“登高望远”

记者: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就应当引导每位教师走上从事教育科研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而教育科研最终都要回到“写”这个问题上。对于一线教师来说,“写什么,怎么写”始终是他们绕不开的话题。

许月良:的确,教育科研要真的出成果,最终都绕不开“写”。在我看来,教师写论文、进行课题研究,最终目的不仅是改进教育教学实践,还可以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从而在工作中获得理性的升华和情感的愉悦,提升自己的师德修养、精神境界和思维品质,真正实现和学生一起快乐成长。

所以,我主张教师要经常“回头看”,也只有经常“回头看”的人才能真正地“登高望远”。一个人走完一段路之后,往往习惯回头看,看什么?看路的坎坷崎岖,看一路走来的得失,看自己留下脚印的深浅。然后,继续往前走,继续攀登各式各样的山峰。当到达最高峰时,才会有登高望远、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写”就是教研过程中的“回头看”。教师不要把写论文当成一种任务,而要把它当成自己不断反思、不断提高的“练兵场”。写教学个案,写教学中的得与失,写教师的亲自经历和经验,写教学随笔、教育叙事和教育诗歌都是总结教学经验、提升自我最好的办法。我每次参加学习或研讨,只要引起了我的共鸣,哪怕再忙,我都会在第一时间记下打动我心灵的那一刻。这么多年来,我公开出版《做教学教研的追梦人》等专著、编著8部,主持或核心参与省、市级课题获奖10多个,公开发表或获奖论文100多篇,多次获长沙市社科成果奖和友谊科研奖……这些成绩的取得都得益于我对教育教学中的实践感悟的及时总结。正如特级教师张祖庆所言:“写我所做,做我所写;写我所想,想我所写;我写文章,文章写我。”

而“怎么写才能写好”需要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写作离不开阅读。阅读对于一个人来说不是一技之长,而是百技之基础。因此,阅读要成为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我们常常听老师们感叹:没有时间,太忙了。的确,备、教、批、辅、考,教师的日常工作繁琐且具体,每天眼睛一睁,忙到熄灯,还哪有时间静下心来读书呢?但我想说的是,越没有时间,越要读书。就像我们的同行———四川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李镇西,也是一名“日站讲台夜备批”的普通教师。他在教学之余,养成了几乎天天阅读的习惯,从陶行知、叶圣陶的教育论著到中外人文学术著作,从《爱的教育》到《青春万岁》等,他都广泛涉猎,汲取其中的养分。正是有了这些阅读的积累,他的语文课给学生打开了一扇又一扇文学的、文化的窗口,把本来容量有限的课堂,变成了一个辽阔绚丽的世界……

不管如何,对每一名教师而言,都要用好“碎片化”时间,因为教育科研的源头活水就是不断自学,不断内化反思、外化应用。只有这样,教育科研的源头活水才会永不枯竭,我们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我们的教育智慧,才能不辜负这美好的时代。

作者:陈文静

第4篇:在追梦的路上

有人说越长大越孤单,而我说越长大越理智。因为我们开始考虑社会等客观因素了,对自己的梦想,做出修剪,去掉旁枝散叶,再往后你又开始考虑自身战斗力等主观因素,再去掉一部分,等你觉得主客观都合理的时候,却发现那棵梦想树只剩下光秃秃的主干了,所以你觉得这样很不美观,最终你掐掉树梢,将其抛弃,你的梦想就这样毁了,那么到底是谁盗走了你的梦想呢?你不知道所以你迷茫了。

我们在行走的路上跌跌撞撞的丢掉了很多梦想,有没有一个你能坚持到最后的呢?也许活着是我们最后唯一能坚持的东西,却也无法阻挡命运的年轮,我们都希望自己有一个丰富灿烂的一辈子,但我们也要清楚的知道生活是活出来的,而不是仅靠自己可以把世界装饰地那么美好。

理想,就是理清楚了再想,当你停下追梦的脚步,开始向生活妥协的时候,你就注定要在矛盾中度过一生,今天的困境和昨天的困境没有本质的不同,忠于自己,努力勇敢,希望我们能靠着这个在困境里脱困。

曾经无数个夜晚,我都在想着自己的梦想之旅,我的青春之花,想着想着便进入了梦乡,终于有一天我读懂了,我想通了,青春之花,只有用梦想肥料来灌溉才能够盛开,而梦想却需要付出汗水与努力,尽管不是所有成功成仁才是最完美的理想,但努力应该是一种常有的状态,

第5篇: 在追梦的路上

有一种美丽,叫做目不胜收;有一种感觉,叫做妙不可言;有一种幸福,在追梦路上。

种子冲破岩石的禁锢,迎向光明,为了追梦;雄鹰穿过风暴的阻碍,展翅翱翔,为了追梦;骏马突破缰绳的束缚,奔驰原野,为了追梦;海燕冲向更猛烈的暴风雨,为了追梦。这一路上,我们欢笑与泪水相交加,则为了追梦。

人从一出生来到这个世上便有了意义与价值,人得这一生都在追求,去获得想要的东西。有些是精神上的,有些是物质上的。然而在现今社会,我们则最需要精神上的追求来充实我们的人生,从而提升个人的人生价值,真正成为一个“大写”的人。

追梦路上,最重要的是加住机遇。对于机遇抓的住就是金钱,抓不住就是流水。抓得紧就是成功,错过了便是失败。我们不能一味等待机遇的降临,而要抓住身边的任何一次机会,积极的展现自己,为自己成为“满月”贮蓄更多的力量。

追梦路上,最重要的是树立一个正确的理想。没有理想的人,他的生活如同荒凉的戈壁,冷冷清清,没有活力;没有理想的人,他的生活如同平淡的白开水,平平凡凡,缺少滋味;没有理想的人,他的生活如同丛生的杂草,普普通通,没有收获。这条路上,唯有理想可以为我们指明前进的方向。

追梦路上,最重要的是有坚持不懈的信念。如果没有毅力就像花儿失去了营养;如果没有毅力就像鸟儿折断了翅膀;如果没有毅力,就像鱼儿离开了水。坚定的信念是我们在追梦路上最强大的后盾。拥有它,我们才会变得更加强大,在任何困难面前不畏缩,勇往直前。

生活中人人都在等待追梦路上的成功,处处都有等待。草儿等待生命的翠绿、农民等待秋季的收获、花儿等待绽放的娇艳、教师等待桃李的风光、医生等待病人的康复……谁不在等待成功?但是我们每个人不能只等待,应为生命只有一次。

无垠的天空,是雄鹰一生的行程;苍茫的大地,是流水一生的路程;流失的岁月,是人的一生的旅程;斗转星移,日升日落,花开花落,时间飞逝,我们背着行囊,永远行走在这追梦的路上,追求明天的太阳,完成今日的愿望,实现未来的梦想,永不停息。

郝江朵

9年级16班

第6篇:作文-在追梦的路上

在追梦的路上

他选择的梦想对于其他人来说只是小事,但在他看来他追梦的道路是坎坷的,是艰辛的,他只有意志坚强才能走到终点……

——题记

不寻常的他与他的梦

他出生在一个平凡的家庭里,家里除了他和父母,还有两个弟弟,他在淘宝的网站上开了一个店,卖着充值卡。

这件看似很普通的事,可谁又知道在电脑面前坐着的店主,身患脑瘫和多动症呢?

谁知道他无法正常说话?知道他双手完全不能使用,不能站立,吃饭需要人喂呢?谁知道他从未上过一天的学,只有父母和两个弟弟教他一些汉字呢?

如果他不说,没有人会知道。

他有着不同于一般人的聪明才智,现在的他已经可以非常熟练的操作电脑。用他的脚,熟练的使用淘宝、QQ、百度……

他就是折翼哥——杨岸跃。而他的梦仅仅是每个月能赚到100块钱。

不幸,却依旧努力

外面的世界很大。他这样说。 是啊,外面的世界很大。

外面的世界有着和他相似的人,我们所熟知的史蒂芬·霍金。与霍金相比,他显得更加的不幸。霍金是在他已经读完牛津大学后才发现自己患病的,而他,连一天学都没上过。

除了霍金,还有那个激励了无数人,令无数人感动的澳大利亚人——尼克·胡哲。与尼克相比,他也是不幸的,尼克有可以支持他运动的“小鸡腿”,有可以表达自己观点的嘴,而他却没有,他不能站立,也不能正常的说话,就算是这样,他也学会了与人正常沟通,也学会了很多正常人都不会的电脑知识。

在追梦的路上

上帝是仁慈的,给予了他聪明才智,上帝也是残忍的,收走了他的健康。 他没有抱怨,也没有放弃自己。 他毅然走在了追梦的道路上,没有后悔,靠自己努力的一步一步地向前走去,一步一步地接近终点。

第7篇: 奔跑在追梦的路上

破茧成蝶,回忆痛苦的经历:那是因为追逐梦想,那是因为向往远方。

——题记

奔跑在追梦的路上,需要不断的垒高自己。因为垒高自己,就如同站在海滨观看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壮观景象,可以激发我们追梦的斗志。

奔跑在追梦的路上,需要愈挫愈勇,要有 “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心壮志!李伟——一个中国当代的 “音乐小巨人”。他对音乐情有独钟,似乎到了相看两不厌,唯有音乐的地步!然而,天应该是愤恨他的天赋——夺走了他的双臂。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的梦想。他坚持每天用脚趾练习弹琴,久而久之,脚趾变得血肉模糊,有些像是杜甫的 “两脚如麻未断绝”!经过他不懈的努力,终于成为了一个成功的追梦少年。他的事例告诉我们: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或许我们可以放弃选择,但绝不能选择放弃。奔跑在追梦的路上,不见风雨,怎会见彩虹?

奔跑在追梦的路上,需要在挫折世界里感悟。在这一路上,当我们看到遍地五彩缤纷的小花时,我们会 “三军过后尽开颜”。然而当我们遇到挫折,我们要有李白那种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自信,而不是选择李煜的那种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无奈;当我们遇到挫折要有毛泽东那种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的豪情,而不是选择李清照的那种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忧郁!挫折就像一把打向坯料的锤,打掉的是软弱,留下的是坚持。在追梦的路上,只有步步为营,营营步步,终有一天才能踏上成功的彼岸。

奔跑在追梦的路上,需要不断地超越自己。大山之巅,我们奋勇攀登;大海之上,我们扬帆起航;蔚蓝天空,我们振翅高飞;大漠之上,我们信马由缰。

追梦的路就像一场马拉松,不一定每圈都跑在最前面,关键就是能否坚持下来。

单薄的纸张,因为书写了壮词,才有了传世之美;微弱的星光,因为有了风的鼓励,才成了燎原之势;追梦的路上,因为有了坚持,才能见到辉煌。

我拿青春赌明天,即使不能留芳,也要奔跑在追梦的路上。

第8篇:追梦的路上,我在奔跑

电脑配置清单-石材背景墙-

-

追梦的路上,我在奔跑

梦如虹,梦如光,梦如水,梦如歌。梦,心之所想;想,景中之梦。

——题记

心中一直有个作家梦,梦想着有一天能够拿起那挺直又修长的笔杆,梦想着自己的文章在报纸上杂志上发表,梦想着有人能肯定自己的名字,正是有了梦的“催促”,我一直努力着。

小时候,就听奶奶讲嫦娥奔月、精卫填海的故事,再大一点,就买来童话书读“白雪公主”和“睡美人”,到了初中,各种散文放满了书架。书架上的书不断更新,可梦一直没变。于是,为了锻炼自己,我尝试着写作。

开始,我买了几本作文选模仿别人写,写了一段时间,就开始脱离书籍,融入自己的感情,为了思想的源头不断,我开始选择一种方法——读书。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给了我极大的帮助,不但使我有了奇妙的构思,而且让我打开了自己的思维,大胆的写作。

现在我已有几篇文章在学校的杂志上发表了,呵,我离我的梦想更近了,于是,我拿起笔一笔一画地写下我的感情,我的理想,终于,我的梦实现了一半,我得到了老师的多次表扬和同学们的声声赞许,我有点得意洋洋却又控制住了自己,因为我想起了一句话:骄傲使人落后。

六年的小学时光悄然而逝,我变成了一位稳重端庄的中学生,虽

电脑配置清单-石材背景墙-

-

然有些成绩,但我会一直记得冰心的那句诗,“墙角的花,它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我也会把这首诗当成了一种警告。我对文字有了新的认识,对文章的含义有了新的理解。

泥土减去水分等于什么?是荒漠。那人生减去理想是什么?人生就像一盘泥土,需要你把它雕塑成你想要的造型;理想就像一杯水,没有水,泥土是不会成形的,任你怎么努力都聚集不起来。“心若在,梦就在”,人正是因为有了梦,才不会虚度光阴。

作家梦,我相信我一定有圆梦的那一天,感恩梦想,是它让我有了前进的动力,是它让我感到了生命的价值。人生不能没有梦,我认为,树立实现梦想的心,是无比重要的,我一定要实现我的作家梦。

“我的未来不是梦,我认真的过每一分钟,我的未来不是梦,我的心跟着希望在动”。

------后记

第9篇:行走在追梦的路上现代诗歌

一片小小的地方,承载着璀璨的梦想;

香喷喷的面包上,

撒满了甜蜜的愿望。

一排排整齐的书架,

是知识的海洋;

一行行简单的文字,

是引领的灯光。

让我们不要再彷徨,

徘徊在无知的路上。

去打开书屋的梦吧,

映入眼帘的,是那灿烂的辉煌:

四书五经的深奥复杂,

散文小说的结构篇章,

文学历史的鉴往知来,

现代科技的炫目夸张。

《离骚》,屈原毕生的哀伤,

《呐喊》,又是鲁迅最执着的声响;

《读者》,现代美文的韵味,

《简·爱》,又是夏洛蒂最美好的畅想。

让我们不要再迷惘,

踱步在无知的路上。

去打开书屋的梦吧,

迎接在前的,是那永恒的徽章。

古往今来,东方西方,

全都在那个小小的书屋里发光。

种子已吐露芬芳,

我行走在追梦的路上。

就算天罗地网那又怎样?

就算千难万险那又何妨?

内涵无限的书屋里,

写满了我绚丽的梦想。

上一篇:银行全员营销下一篇:全过程跟踪审计技术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