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题翻译

2022-12-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无题翻译

从古诗《无题》的翻译看中西文化意象差异

【摘要】中华古诗博大精深,是我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古诗的翻译是跨文化交际的一项重要内容,但诗歌独特的体裁形式以及中西文化差异给古诗翻译带来了较大困难。本文通过对古诗《无题》的差异来探讨中西文化意象差异对古诗翻译的影响及古诗英译的一些技巧。

【关键词】古诗 翻译 文化意象 差异

作为我国文学宝库的一颗璀璨明珠,中华古诗有着独特的语言特征:它们形式工整、韵律对称、意境深远。翻译活动通过语言和文字传播本民族的文化并引进异域的文化,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但中西文化在历史传统、生活习俗、社会观念、政治制度、思维模式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中英两种语言在词汇、句法等语言层面也有很大不同,而古诗由于其独特的题材比其它文学作品的翻译更有难度。本文以古诗《无题》的翻译为例,着重探讨中英文化意象方面的差异及对待这种差异采取的翻译技巧。

一、 古诗翻译的标准

翻译最基本的要求是忠实与通顺。但诗歌在思想内容、语言形式、文化底蕴等方面都与其它文学形式有较大差异,需格外注重意境和韵味的传达,因此对诗歌翻译有着更高的要求。诗歌译者要具备译者与诗人的双重品质(李连波,2008)。许渊冲提倡诗歌翻译的“音美、形美、意美;江枫力求“形神皆似”,其他翻译家也以神韵、意境、节奏、韵律等方面为侧重点对诗歌翻译提出了不同标准。其实,古诗英译没有特定的标准,译者需要根据情况区别对待。

二、中西文化差异及其对古诗翻译的影响

翻译不仅涉及语言符号本身,更侧重传达文化。中英语言差异主要表现在词汇、句式、思维模式、文化意象、地域习俗等方面。本文着重探讨中英文化意象方面的差异。

文化交流活动中最棘手的就是深层文化沟通,而诗歌表现的往往就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这些深层的文化内涵,因此古诗英译最具有挑战性的就是文化意象的翻译。“中西诗人的感性不同,可以引起中国诗人诗兴的食物未必都能触发西方诗人的灵感,西方诗人所表达的感情和思想也往往是读惯中国诗的人所不易领悟(吕叔湘,1980)”。

中西思维模式差异在古诗翻译方面最大的影响就是讲中英两种语言的人们在诗句中的物象联想不一,如古诗中常出现的一个词“西风”,中国人看到这个词会联想到它的寒冷和万物凋零的景象,《西厢记》有诗云:“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等(杨立刚, 2004)。而西方文化中则没有这样的联想,相反,西方文化中喜欢吟咏西风,歌颂生命,如雪莱的《西风颂》中“哦,狂暴的西风,秋之生命的呼吸!”还有“西风啊,是你以车架把有翼的种子催送到黑暗的东床上”等整句都表达了这种意象,下面笔者通过李商隐的一首无题诗来分析中西思维方式及由此产生的文化意象差异。

无题

①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②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③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④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此诗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暮春时节,东风无力,百花纷谢,美好的春光即将逝去,人力对此是无可奈何的,而自己的境遇之不幸,和心灵的创痛,也同眼前这随着春天的流逝而凋残的花朵一样不能挽回,固有首句的“相见时难别亦难。”

下面是这首诗的英文翻译:

No Title

①So hard we finally met, yet separated,

spring did not last, flowers faded,

that is why I am so dejected.

②Silkworms produce silk till they die,

flame twinkles till the candle runs out,

I will love you forever.

③In mornings into the mirror I am worrying aging,

so lonely I feel at nights when reading,

even the light from the moon is chilling.

④Far away from where you live,

I cannot reach you, my dear,

Hence, I send you letters sealed with my kiss.

可以看出,原诗①句中的“东风”在译文中没有体现,西方人对“东风”也不会产生东方人的联想;多出的一句“that is why I am so dejected”在原诗中虽不存在,但是确有此含义,这种翻译是一种意译的做法,值得借鉴。②句中“春蚕”及“蜡炬”的翻译虽然严格按照字面翻译了出来,但是西方人看了却不一定明白,因为他们的文化中对“蚕”和“蜡”并没有东方人的这种联想,于是译者添加了“I will love you forever”,这是译者对诗歌意义解读而做的努力。③句应该说是直译与意译的结合,但意境却大不如原诗。 ④句原诗中涉及两个神话故事,“蓬山”即蓬莱山,海外三神山之一,诗中指对方住处;“青鸟”是神话中的鸟,是西王母的使者,诗中借指传递消息的人。这些中国人理解起来并不困难,但是西方文化并没有这两个概念,因此他们不能产生同样的文化意象,加上思维方式差异,他们在头脑中不能产生这样的联想,因此④的译文也只是译出了其字面含义,让读者能够理解其概念意义,至于文化信息就不能传递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三、 结语

文章通过对古诗《无题》的差异探讨了中西文化意象差异。其实,中西两种文化在文化习俗、历史传统、价值观念、社交方式、宗教信仰、地域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而这些因素都对中国古诗的英译有着重要影响,值得深入研究。

这要求译者不仅精通中英两种语言,而且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要把古诗原文的风貌完整呈现也许是很难的事情,但只要对这些文化因素妥当处理,让译入语国家的人们理解古诗是可以做到的。

参考文献:

[1]高嘉正.吃透原诗—古诗英译的首要之举[J].上海科技翻译, 1999(4).

[2]肖娴.古诗文化内涵翻译的句式差异分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2).

[3]杨立刚.试析汉英文化差异与翻译[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11).

[4]吕叔湘.中诗英译对比录[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0.

[5]李连波.谈古诗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J].理论观察,2008(4).

[6]崔传江,韩枚.谈古诗翻译中的若干问题[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2(8).

作者:岳翀

第2篇:诗无题 情无尽——论李商隐无题诗的朦胧美

摘要:

李商隐的诗《无题》从不同方面表现了作者痛苦、失望而又缠绵、执着的复杂感情,同时通过各联彼此之间的密切衔接纵向地反映以这种复杂感情为内容的心理过程。这样的抒情,连绵往复,细微精深,成功地再现了作者心底的绵邈深情。与此同时,李商隐通过朦胧多义的特殊性表达了他壮志未酬的爱国情怀。从“东风”一词中隐含政治势力,“蓬山”在唐代有秘书省的别称,表达了诗人被排挤出秘书省时的真实意旨是自伤仕途。

世间种种苦痛,常缘于欲而不得;明知欲而不得,却又更加执著地去追觅,苦痛就演变成了悲剧。爱情、事业乃至整个人生,它们的悲剧,都因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的境界,而倍受世人感叹、景仰。汤老师对于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的中心论点既是他认为:诗学者们多将其解为咏爱情相思之作,但笔者从“东风”一词中隐含政治势力,“蓬山”在唐代有秘书省的别称入手,认为本诗创作于诗人被排挤出秘书省时,进而论证该诗的真实意旨是自伤仕途。

首先,仕途曲折,无缘“东风”。本诗首联第一句是诗人回忆自己踏入秘书省这条道路的崎岖。

诗人青年时受恩于牛党,并经推荐于文宗开成二年(837)登进士第。次年,入李党并娶王女为妻,从此卷入牛、李党斗争之中。从这时起诗人便成了牛李两党斗争中的牺牲品,背上了“放利偷合”,“鬼薄无行”“忘恩负义”的恶名。直到开成四年(公元839年)李商隐才释褐授官,做秘书省校书郎。按唐制秘书省隶属中书之下,有校书郎八人,正九品上阶。面对付出巨大努力获得的这个理想中的职位,诗人万万没想到因被不自觉的卷入党派之间的政治斗争而受到排挤打击。身虽处在这个美职上,但屡次受到同事和牛党人的排挤。果然不出所料,诗人在秘书省任职仅仅几个月就被“长名放”(京官外调)。当诗人得知自己被调为弘农尉这个俗官时,心中的失落与痛楚难免犹然而生。在即将与自己千辛万苦谋得理想职位告别时当然会发出“相见时难别亦难”的感叹。这句话中包含了诗人求取仕途过程的艰辛,也囊括了被外调时依依不舍和无奈。接下一句“东风无力百花残”的东风借指春风。笔者在查阅唐诗时发现“东风”在唐代又借指诗人在仕途中所干谒的对象、援引者,后来泛指自己的后台势力。“东风无力”这里隐指诗人的后台势力已没有能力保举自己,此时诗人的岳父王茂元所在的李党在党派斗争中正处于劣势,诗人希望岳父帮助的幻想破灭,只得飘零异地。

其次,“春蚕到死丝方尽”,雄心壮志永不死。

诗人尽管仕途曲折,还是保持着积极进取的心态。诗人从春蚕吐丝、蜡烛成灰中感悟到物尚且有如此执着的信念,人何以堪。因此,对于这次外调,诗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并非从此厌恶官场,企图退隐,而是以一种积极的心态以图有所为,有朝一日重返京城。诗人被调到弘农尉后体恤人民的疾苦,赢得百姓的口碑。我们从诗人在官场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行动中可看出诗人确实是一个意志非常坚强,而志向亦非常高远的才子。他不甘长期沦际下僚,所以在开成五年诗人当得知自己的岳父内调入京。他也由弘农尉告假返回东都洛阳携家眷到关中长安居住,从这一举动我们可得知诗人的宏图志向岂是一个九品的县尉,他这次移居长安是希望岳父在仕途上帮自己一把。但时运不济,因为母服丧,齐衰三年。当他三年后再次踏上复官的道路时,朝廷格局已发生重大变化:牛党得势,李党纷纷被贬逐。于是直到他中年病逝再没能再在仕途上有大的作为。

最后,“晓镜但愁云鬓改”,时不待我触伤怀

诗人在颔联抒发了建功立业的信心和决心后,紧接着一种“美人迟暮”之感不由而生。于是在颈联就出现了“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当诗人早起照镜时,发现以前的青丝已参杂斑斑白发,年华如流水一样逝去,时不待我。就连我们伟大的圣人孔子曾站在黄河边也发出了:“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之感叹。诗人担忧这次京官外调,何时才有机会复起,面对如此曲折的仕途,自然在夜晚吟诗会感受月光格外的寒冷。后来事实证明,这次诗人外调结束了他的京官生涯,即使三年后的短暂辉煌也是昙花一现,就因母亲的去世而终止了自己的美梦。

鉴于李商隐的“无题”诗朦胧多义的特殊性,这首诗还可以这样来诠释——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意为盛世光景难再、唐朝气数将尽的国势衰微之忧。东风,君王德泽之喻;百花残,万象衰败之兆。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则为自己忠贞坚毅、矢志不渝的爱国报国之志;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是是自己年老失时、孤独飘零的凄凉身世之悲;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则是自己怀才不遇、前途渺茫的沉痛感愤之叹!蓬山,京城朝廷之指;青鸟,荐才任良之贤德重臣。

老师试以诗解之曰:

蓬山万里相见难,青鸟无凭万象残。

痴心报国思未断,苦意济世泪难干。

晓看落花伤春去,夜对明月悲流年。

自古仕途多歧路,东风无力义山寒。

综上所述,这首无题诗应该是诗人在释褐秘书郎仅短短几个月后就被排挤出来时所做,它是一首回忆自己仕途崎岖经历的诗歌,诗人以爱情为题材隐晦表达在仕途上的不得志,所以认为该诗的主旨是自伤仕途。

参考文献:

[1]汤治平,李商隐《无题》真实意旨[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10年4期

[2]韩海燕,李商隐《无题》赏析[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7年1期

[3]刘海微;论李商隐无题诗的朦胧美[J],长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2010年24期

第3篇:【原创】无题

《无题》(cp:辅贤)

我漫无目的地走在这个街上,心乱如麻。感觉灵魂就像是被抽空了一样。

大雪漫飞,风肆意的刮着,吹乱了我的发梢,也吹乱了我,为爱疼痛的心。

所有的一切都发生的那么突然 ,然人猝不及防。

就像那天晚上,我突然接到阿武的电话一样。

他说:“大辅,你快来,小贤出事了。”

等我赶到的时候,已经晚了。

医生摘下口罩,摇摇头:“对不起,我们已经尽力了。” 阿武和嘉儿就坐在旁边,不停地掉眼泪。

我气急败坏的揪起他的领子:“怎么回事!怎么会变成这样!” “大辅!你冷静一点好不好!”嘉儿跑过来打掉我的手,“你先听我解释好不好!”

“好……”我深吸了一口气,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为什么头一天还对我微笑说“大辅我们永远不要分开哦”的紫发少年,第二天就魂归天堂了呢。我实在是不愿承认在这个事实。 泪,就这样大颗大颗的滚落下来。

“是……这样的……”嘉儿深吸了一口气,“我们三个……去图书馆看书回来的时候……那个100多级的楼梯……贤一脚踩空……就这样摔了下去……”(就像辉一当时那样……)

“是么……”

后来,贤的葬礼,我没有去,因为我无法忍受那种悲凉又沉寂的感觉。我不敢去看那黑白的照片。

因为,这死一般的颜色,根本不适合小贤。

刺骨的寒风将我的思绪拉回现实。

雪还在不停地下着……

街上的行人越来越少了……

恍惚中,似乎又看见前面有一个蓝色的身影……

贤?是幻觉么?

Fin

第4篇:无题

无题

索考小学四(1)班

伍春婷

在命运的锋芒里旋转, 在岁月的苦海中摆渡。 时间在施舍我们的同时, 忘了它自己。 挥霍了大把糖果后, 能不能幸福?

我说,勇敢就是站在刀尖...

第5篇:无题

当你孤单你会想起谁,你会不会想起王献魁

喜欢一个人的旅途,看那向天边延伸却不能相交的铁轨,看窗外浓荫蔽天的树冠,还有那金黄浓烈的向日葵,让旅途的一颗心充满了无边的孤独和甜蜜的忧伤,我喜欢在车厢里面对陌生的一张脸,却又是熟悉而又亲切的目光,这时候,就像流水漫向青青的草地,交流的心充满了渴望。

不要等到想强做优雅时,才露出微笑,不要等到想得到爱时,才付出;不要等到孤单时,才想起朋友,不要等到生病时,才意识到生命的脆弱,不要等到要分手时才后悔没有珍惜感情,不要等到有人赞赏时,才相信自己,不要等到腰缠万贯时,才准备帮助别人,不要等到临死时,才发现自己没有真正热爱生活。

不要期望他人来解读你的心灵,只有自己才了解自己的! 如果你哭了,你只能一个人哭,没有人在意你的懦弱,只有慢慢地选择坚强,如果你笑,全世界都会陪着你笑,你给世界一缕阳光,世界还你一个春天。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在寂寞中行走,在孤单中思考,不要期望他人来解读你的心灵,认同你的思想,要知道你只是行走在世界的路上,而世界却给了你全部天空。

快乐靠自己,没有谁能够同情和分享你的悲切,坚强靠自己,没有谁会怜悯你的懦弱,努力靠自己,没有谁会陪你原地停留,珍惜靠自己,别人也不愿意挥霍自己的青春,执着靠自

己,没有谁会与你共同进退,一路走过靠自己,没有谁能够一直陪你走到底。

第6篇:无题

古老萌动了青春

激情涌动着大地

我仿佛感到碧玉泛清凉

难老泉淙淙向山下流淌

我佛见翠羽相冲撞

绿莎萍轻轻在不底摇晃

心地纯净得了无纤尘

眼睛晶莹得浓浓风光

凡是泉水潺潺流过的

就有荷花和稻花一齐飘香

第7篇:无题

永远摆脱不了“三天打渔两天晒网”慵懒,内心如时起时落的潮汐,兴奋时,如滚滚波涛排山倒海而来;低落处,似微微细浪退得无形无迹。砚好的笔墨早已风干,而平摊的纸张上仍是一片空白。脑子里的经脉盘根错节,如蜘蛛网一样的纷繁复杂。久久地握住笔杆,一个个文字符号你挤我推,争之欲出;但左挑右选,不知让谁争先。在寒冷的冬天里,手已经攥出了汗,拇指的指肚因过度挤压已经畸形,但依旧未曾落笔。

好的文题会让人眼前一亮,精神为之一震。而我许久的静默后只得无奈地落下“无题”两字,题目有了,文章该如何继续?那就缘题而起吧,无题在晚唐诗人李商隐诗作中出现得最多。李商隐才情卓著,他的诗歌因词句清丽,感情缠绵而传唱不朽,他也成为晚唐最为杰出的诗人之一,与同时期的杜牧合称“小李杜”。他的诗歌给人迷离朦胧、若即若离之美。尤其是以无题为题的一类抒情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在绵绵细雨之夜,泪光点点的红烛,忽明忽暗、摇曳生姿,轻盈细薄的红帐飘然而起,对目而视的佳偶惊鸿一瞥,几多牵肠挂肚、几许山盟海誓在巴山夜雨时,西窗红烛处随着朱红罗帐时起时落,时高时低、时缓时急„„“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对镜敛容,形容消瘦,钗斜鬓乱,困乏慵懒。如雨打风吹的花儿,花枝折断、零落满地。不是不整妆容,而是伊人离去,无心收拾。只能对着帘外的残花细雨,携一方素帕,轻试清泪。“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皎月当空,清风徐来,画楼西畔,擦肩而过,匆匆一瞥,千言万语都在那清澈如石潭的眸子里。无需只字片言来注释,因为心有灵犀。那静默、含蓄中包涵的是两颗明净澄澈的灵魂。

读李商隐的诗会让人沉静下来,让时间在变幻中停止。人仿佛忘记了自己的存在,摆脱了躯壳的累赘,灵魂与灵魂做最亲密的接触和交谈。时间与空间在永恒中相对静止。是昨夜星辰、还是今日今时;是巴山夜雨,还是画楼清风;是红箫帐里,还是蓬山远隔。灵魂的触摸已经跨越了时间空间的距离,如庄周梦蝶、蝶梦庄周,在落花翩跹、浮云变幻中列风而行,泠然而轻妙。

最美妙的事物是无法用言语来描述的,再多的解释也只是矫揉造作、虚伪媚俗,画蛇添足而已。如维纳斯的断臂,续之则俗,任之则意趣无穷。李商隐的诗作亦如此,挣扎于政治斗争夹缝中的李商隐,曾经也渴望建功立业、大济苍生。他曾含着血泪揭示劳苦百姓的不幸,也曾强烈斥责晚唐政权的腐败。由于政治的黑暗、斗争的残酷、个人的失意,他深知自已忧天无力、回天乏术,只好选择退守到自己的感情世界里,用清婉缠绵的笔调书写自己的悒郁失意,面对着风雨飘摇的晚唐政权唏嘘叹息。政治斗争的残酷让李商隐守住了笔锋,不再“横冲直撞”,力透纸背;但是欲出欲隐地婉笔更能让我们感觉到他灵魂的真实。

2011年1月19日 星期三

上一篇:劳动合同的解除赔偿下一篇:hse管理体系中hse是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