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文章中心思想

2022-08-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理解文章中心思想

重新理解孔子教育思想

摘要: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中国影响深远,他所提出的“因材施教、学思行结合、启发诱导、教学相长”等有关教育教学的思想为后世两千多年的学校教育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维范式。胡塞尔作为二十世纪具有影响力的哲学家,其创立的现象学理论学说引发了一场现象学运动,蔚为大观。本文笔者试图以胡塞尔发生现象学的“回到事情的本身”“回归生活世界”“超越经验思维”等理论视角来重新阐释孔子的教育思想。

关键词:孔子;教育思想;胡塞尔;发生现象学

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中国影响深远,他所提出的“因材施教、学思行结合、启发诱导、教学相长”等有关教育教学的思想为后世两千多年的学校教育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维范式。国人也对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又有许多不同角度的解读,从而丰富了其教育理论。胡塞尔作为二十世纪具有影响力的哲学家,其创立的现象学理论学说引发了一场现象学运动,蔚为大观。运用现象学哲学的理论或从现象学哲学的层面分析当代名家的教师教育思想并对教育问题进行研究,此种研究方式也风行一时。孔子和胡塞尔虽然是处于不同时代的两位哲学伟人,但是其教育思想还是有些共同之处的,本文笔者试图以发生现象学的“回到事情的本身”“回归生活世界”“超越经验思维”等理论视角来重新阐释孔子的教育思想。

一、发生现象学理论的口号:“回到事情的本身”

孔子认为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不仅仅是单方面的知识传授,而且要和学生经常进行切磋交流,这样的方式不但教育了学生,还提高了自己。笔者认为孔子的这种教育方式以亲身的实际来与学生进行交流,随时的掌握学生自己的即时的状况,根据学生当时的状况来确定教学的方式,极大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果。笔者认为这似乎和胡塞尔发生现象学所提出的经典主旨与口号——“回到事情的本身”有某些相似之处。“回到事情的本身”的哲学精神需要通过悬置已有的判断、先见、经验来还原出事情的本来面貌。所以胡塞尔提出的回到事情的本身就是反对由传统承袭下来的一些凝固的信仰和理论作为出发点,首先的要求就是“括”去所有可能知道的“偏见”。孔子经常和学生进行切磋交流,不以自己因为是老师而让学生感觉老师就是权威,拉近的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所以伽达默尔认为,发生现象学的方式是“一种不带偏见的方式揭示出所有自我给定的东西”,反对传统的守旧的凝固的信念和理论。胡塞尔认为,悬置是还原的前提,还原是悬置的目的。通过“悬置”或者“加括号”的方式将人们已有的经验、理论、方式直接先搁置起来。所以在胡塞尔那里就是将这个自然界暂时“括起来”“存疑”。排出了一切“自然世界”之后所剩留的东西——“现象学的剩余者”,胡塞尔称之为“绝对意识”。那“意义”又是什么呢?“意义”是现象还原的“剩留者”。

孔子通过与学生的交流,直接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获得即时的意识流动判断,从生活体验出发,悬置已有的偏见、尽可能还原至事实本身,由对生活体验的感性直观到达本质直观。但是或许有人也会说:直接的认识和间接的认识一样,都包含了迷,这一点是肯定的;但是这个“如何可能的”是可疑的,而“这是可能的”却是绝对肯定的;任何有理智的人都不会怀疑世界的实际存在。(1)孔子从实际的情况出发,获取真实的情况,探究认识实际的来源,指导学生。所以笔者认为这不失是一种恰当的教学思想。

二、发生现象学理论研究起点:“回歸生活世界”

“生活世界”是现象学里的重要概念,胡塞尔在其晚期的重要著作《欧洲科学危机与超越论现象学》中提出的“生活世界”的概念。所谓“生活世界”是人们在认识这个世界之前的世界可谓是未被课题化和目标化的原初经验世界和直观质感性世界,其具有未被我们的理论思维所干扰的朦胧世界。笔者认为这一点倒和孔子所说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有些异曲同工之妙。具体来说,孔子认为学习过后的东西得思考,回到现实生活中如何运用。孔子所认为的思考从现实生活中看待如何进行获得认识,因为生活实践是我们认识的来源。而胡塞尔也认为,生活世界的本质是由生活于现实中人的意向性意识所决定的。只有面对生活世界的思考探索才能形成个体意向性的意识。进一步来解释孔子从生活中思索的想法,我们可以说是要有先验的想法,而这种先验的想法其实就是“交互——主体”之间的主体间性的思考,比如孔子所说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在现象学看来,主体间性是主体与主体关系的规定性,表现为理解、通融和共识。这其实是强调交往的过程中的参与者之间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彼此承认而互相参与。而主体之间也相互影响,共同达到一种视域的融合,可以说都是在一种“场”的作用下而彼此默契。所以孔子提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吸取别人身上的长处,看到别人不善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身上的缺点。笔者认为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许也是达到生活世界的一种视域的融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是一般割裂的关系,而是一种意义上的关系。

三、发生现象学实践取向:“超越经验思维”

孔子所认为的“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启发诱导”等的教育思想或许有些经验的成分在里面,这和胡塞尔所提出的“超越经验思维”有些相悖,但是孔子认为经验的思维也未尝不可,教师从“经师”向“人师”的转换,不是一蹴而就的,也是得经过岁月的打磨,教师和学生关系似乎仍是师徒式的。笔者认为如果用理论的思维来改造一下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不是更有利于使教育意义发生呢?不可不否认,教育教学的首要任务是使师生关系系统地掌握教育基本理论。但是胡塞尔认为,自然地精神态度尚不关心认识批判,而哲学的思维却能以新的视角理解。现象学中的教师教育思想倡导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是是互为主体的一种关系,是“我——你”之间的平等、和谐的“对话”关系。当代现象学家马克斯·范梅南教授说,教育活动的核心不仅仅是教师“教”学生的过程,更主要的是一种师生的关系,而且在本质上教育活动就是一种关系。师生的关系应该是一种从基本的社会关系转化为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师生关系首要的不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社会关系,而是“作为教师的人”与“作为学生的人”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这样理解师生关系或许是超越经验的思维。

总之,孔子的教育思想作为千年前的古代中国教育的精华,至今经久不衰,后世之人不同视角的解读让其更具有时代的意义。笔者运用胡塞尔“回到事情的本身”“回归生活世界”“超越经验思维”等发生现象学理论解读,也只是众多解释中的一种。所以对待孔子的教育思想,犹如“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倪梁康.胡塞尔现象学通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12).

[2]倪梁康.现象学及其效应[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2).

[3]伽达默尔著.真理与方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9).

[4]胡塞尔著.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11).

[5]朱旭东著.教师教育思想流派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1).

作者:崔灿 吴慧 郭爽

第2篇:理解大学英语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思想

摘要:自选话题教学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已毋容置疑。本文以大学英语专业一名大一新生的话题报告学习为研究对象,探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结果显示,这种教学形式对学生英语学习能力、学习兴趣的提高和自信心的增强都起到了很大作用。

关键词:自选话题;以学生为中心;个案研究

一、引言

长期以来,大学英语教学一直沿用“以教师为中心”的原则,把教师认真备课、讲课内容丰富、有条理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这样,课堂上教师的讲解占去了大部分时间,学生没有足够的机会真正参与课堂活动,成为语言知识的消极接受者,其能动性几乎完全被压制,在很大程度上抹杀了外语课堂应有的引导作用,影响了教学效果。

实际上,外语学习的首要任务是“学”而不是“教”。科德曾指出:“有效的语言教学不应违背自然过程,而应适应自然过程;不应阻碍学习,而应有助于并促进学习。不能令学生去适应教师和教材,而应让教师和教材去适应学生。”[3]也就是说,语言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性。

由此可见,教师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如何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如何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使他们真正充当课堂的“主人公”。自1997年以来,浙江师范大学英语系综合英语课进行了关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估的全面改革,其全称为研究式(Research-Based)、融合式(Integrated Curriculum)、合作式(Cooperative Learning)、人文式(Humanistic Orientation)的外语教学模式,简称RICH教学法。在 RICH教学中,学生以话题研究为主要学习方式,其基本教学环节可分为:确定话题、查找资料、编辑资料、制作海报、教学评估、材料分析和书面论文等。[1]

二、.研究背景

1.“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论基础

近年来,在英语课堂教学中采取以学习者为中心模式的重要性是不言自明的。[4]该模式有利于加强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建构主义是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一位心理学家皮亚杰所提出的。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同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的主动建构者。由此可见,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与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方向是一致的。

2.RICH中的自选话题学习

RICH是一种创新的英语教育视野,其学习内容一般以话题(Topic)或主题(Theme)为依托,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学习资料,进行编辑加工,给全班做Presentation(口头报告),并写出书面文章。在整个话题学习过程中,英语真正成为学生丰富知识、创造知识、表达思想、进行交流的一种工具,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手段解放了学生,突破了课本的局限,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主性。[1]、[2]

三、自选话题学习特点

自选话题学习过程中,语言活动围绕话题展开,其主要特征有:①学生拥有学习内容的决定权,包括“学什么”以及“如何”获取话题内容,突出学生的中心位置;②学习过程以“话题”为依托。这样,语言被赋予了思想,交流就不再空洞乏味,而是思想火花的一种碰撞,是一种有意义的交际活动;③突出言语输出的两个环节——口头呈现和书面文章。言语输出有助于学生注意到“想说”和“能说”之间的差距,从而促使他们进一步探索。

四、自选话题学习个案研究

本文案例来源于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本科2008级某班,授课教师就是该校RICH教学的倡导者和直接实施者。在研究过程中,作者深入课堂,体会颇多。本文选取其中一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个人话题报告过程进行了跟踪采访(下文的L代表研究者,F代表采访的学生),探讨其在自选话题学习过程中的体会和收获,以便更好地理解“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

1.话题的确定

自选话题学习首先是话题选择和资料的整理,该学生所做的主题报告是My Favorite Football Player。在他选择这个话题之前,曾做过思想斗争。下面就是研究者和该学生的对话:

L:你当时怎么想到这个话题的呢?

F:就是因为个人爱好,介绍KaKa,就觉得很肤浅,也是想到大部分都是女生,也没什么男生,很怕冷场。

L:嗯,女生可能对足球不怎么感兴趣(笑)

F:对,不感兴趣,前面我也试探性地问过我们寝室的人,还有其他人,问他们知道KaKa不,他们说不知道,完全不知道,所以我当时就很怕冷场,就怕我讲的时候下面有人打瞌睡,这样就会对我的打击很大,就像下面没有人听。

L:对啊,可能就会讲不下去(笑)

F: 对,所以我就觉得不用很单纯地向别人介绍人物,从他出生然后介绍到现在,条条框框,一条一条介绍下来,下面肯定引起不了共鸣啊。

L:嗯。

F:所以我就换一个形式,他的职业生涯要介绍,但不是作为重点。

由此可见,该学生在选择自己的话题时,既考虑了自己的兴趣,也考虑到了听众的喜好,体现了话题选择的自主性。教师没有做任何规定和要求,目的就是为了完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2.话题内容的整合

确定话题后,接下来就是查找、编辑资料的过程,也就是话题内容的整合过程。

L:你做这个话题花了很多时间哦。

F:对,后面我觉得要把他生活的一方面作为一个重点,还有他的本质和精神作为重点。

L:哦。

F:所以我中间又加进了他老婆,他儿子,包括他那些信仰。

L:嗯,这样可以让大家了解他的精神,是吧。

F:对,然后就觉得我们要从一个人身上学到一点精神,而且,在大家印象里,他毕竟是一个明星嘛,他是被光环笼罩,很浮华,很腐朽,就是那种好像是混混那种感觉,但是其实KaKa不是,就是因为他信仰耶稣,所以他对任何事情都非常忠诚。

L:哦。

F:而且单纯地介绍一个人物啊,出于自己的喜欢,感觉太肤浅了,所以我就觉得其实我们可以从这个PPT里学到一些,其实他也有很实在、很本质的东西。

L:哦,这就是你的主要目的,然后你做的时候就一直围绕着这个目的。

F:是啊(笑)

从以上采访内容来看,该学生在准备话题内容的过程中,完全像教师备课一样,既突出了话题内容的重点,又考虑到了话题内容的知识性、趣味性和教育性,充分突出了学生独立思考和抉择的过程。

3.话题报告及呈现

许多心理学家认为,信息可以在三个记忆库即感受登记器、短时记忆库和长时记忆库中储存并转移。Snowman提出信息要从短时记忆库进入长时记忆库,必须经过操练(rehearsal),尤其是阐述性操练(elaborative rehearsal)过程。学生要作口头报告,必须对有关的材料内容进行加工,加深记忆,把相关信息由短时记忆库转移到长时记忆库,才能使信息保持更长时间,从而达到用目标语进行符合交际要求的思维活动这一语言学习的最高境界。

L:大家对你评价都挺好的。

F:就是我口齿比较流利,思路比较清晰,最后还有那个summary嘛,挺圆满的。整个PPT,不是好像从头到尾,然后就没有了,其实这对我鼓励也蛮大的。因为我觉得平时不太在大众面前讲嘛,所以开始对自己没信心的,就怕讲不好,太紧张,然后就疙里疙瘩。

L:结果讲得挺好的,也给了你信心。

F:对,他们反复说,思路很清晰,很流利,说我语言表达能力和口语好像很强的样子,然后真的对我增强了信心。

L:这样为你以后做Presentation很有帮助吧。

F:对对,很自信,很受鼓舞。而且刚开始大家对我不太了解,然后好像觉得我这方面不错的(笑),我对自己也挺有信心的,我觉得这挺好的。

由此可见,该学生通过自己做话题报告,不但增强了英语表达能力,而且增加了自信心,充分发挥了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英语学习是一种语言和文化的学习,要求学习者主动参与,发挥其积极性,从而改善学习效果,提高效率,并体验到语言学习的真正乐趣,享受语言为我所用的成就感。所以,只有把学生置于教育的中心位置,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他们主动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黄爱凤,郑志恋等.RICH教学模式——高师英语专业综合英语课改革探索[J].国外外语教学,2000,(2).

[2]郑志恋.高校英语专业学生自选话题学习的理论探索[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2,18(1).

[3]Corder,S. P.ErrorAnalysis

and Interlanguage,OUP,1981.

[4]Water,Alan.Managing mo-

nkeys in the ELT Classroom[J].ELT Journal Volume,52 /Ⅰ.Jan-uary,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作者:李 杰,郑志恋

第3篇:从三个方面深化理解生态文明思想

寄语:

“生态文明下的绿色发展,是要强调高收益、低成本的源头创新,而不是高成本、低收益的末端治理。”

中国的生态文明思想在国际社会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被联合国认为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方式,但国内有关生态文明思想的认知却还需不断深化。最近十年来国际有关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出现了一系列重要的新成果新思想。这些新成果新思想与生态文明思想的发生发展有相同的背景和取向,对深化生态文明的理论与实践、区别有关的思想误区有启示意义,可以从对象、过程、主体三个维度进行分析。笔者运用这些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新成果新思想解读生态文明,给区别和解释有关生态文明的思想误区带来了诸多启示。

误区一:生态文明是资源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整合。

这方面的误区会导致有文明无生态或者有生态无文明的认识或做法。实际上,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是高度契合的。生态文明包含了环境与发展、生态与文明两个方面,没有经济社会文明提高的资源环境保护不能认为是生态文明,没有资源环境保护的经济社会发展也不能认为是生态文明。如果以GDP为导向的唯经济增长是有文明无生态,那么简单地把生态文明等同于环境保护就是有生态无文明。例如,经济相对不发达的地区常常自称是或被认为是生态文明好的地区。实际上,从生态文明的视角衡量发展中地区,应该看生态环境是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衡量发达地区,应该看经济社会发展是否资源环境友好。

生态文明是经济、社会、环境三个系统的和谐发展,它要处理好两个重要关系——一个是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关系,要有生态门槛的概念,在人类生态足迹不超过地球生态承载能力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增长与社会福祉,这是生态文明隐含的不可能性命题,即无限制地追求经济增长在存在地球生物物理极限的情况下是不可能的;另一个是经济增长与社会福利的关系,要有福利门槛的概念,在经济增长对社会福利的边际收益逐渐递减的时候要转向非经济方面对人类福利的重要性,这是生态文明蕴含的不必要性命题,即无限制地追求经济增长对于人类福利和生活品质是不必要的。

误区二:强调发展模式不改变下的末端环境污染治理。

从生态文明看生产和生活的物质流程,应该包括原材料开采、制造加工、物流配送、商业零售、消费使用以及消费后处理等六个环节,或者如项目管理所涉及的设计、建造、运用、拆卸四个阶段。从传统的环境保护到强调生态文明,是要从物质流、能源流的全过程实现经济社会发展过程的绿色化和清洁化。生态文明下的绿色发展,是要强调高收益、低成本的源头创新,而不是高成本、低收益的末端治理。

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是中国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与操作性路径。从生态文明看循环经济,不是要单纯进行传统的垃圾、废弃物的循环利用,而是要通过发展再制造和产品服务系统,包括发展正在崛起的分享经济,在物质生产和消费的源头大幅度提高自然资本的生产率,预防和减少事后的垃圾产生和处理;从生态文明看低碳经济,不是要单纯强调事后的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被动适应,而是要通过经济过程的能源转化,包括用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提高工业、建筑、交通中的能源效率,在能源生产和消费的源头大幅度提高能源流的生产率,预防和减少事后的二氧化碳排放和处理。

误区三:生态文明是资源环保部门的工作。

传统的政府体制在目标和手段上常常存在冲突,生态文明特别需要政府管理从碎片化转向整合化。一是目标的相互增强,有不同目标的部门,例如发展部门与环保部门,需要在生态与文明之间找到交集和平衡点。二是手段的相互增强,政府的管理手段通常包含规制、市场、公众参与等三种方式,不同手段之间应该相互支撑。

在宏观社会管理层面,生态文明的发展主体是政府,政府要提供规划与指标、政策与法规、财政与金融、教育与培训、最佳实践等多种方式推进生态文明,中国各级政府用五年规划方式推进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是亮点,但是内容需要深化。在中间组织管理层面,要把生态文明的思想融入政府、企业、社会三类组织的发展与管理,加强组织之间在界面上的互动过程。政府应该关注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中的生态规模控制和生态公平分配;企业需要关注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中的生态效率和经济收益;社会需要关注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的效用获得和生态公平。在微观个体管理层面,要形成有利于可持续发展价值观的学习型社会建设,培养在物质需求、生态需求、社交需求、精神需求各个维度保持平衡的全面發展者,消除传统的单一经济人的影响。

编辑|胡文娟 wenjuan.hu@wtoguide.net

作者:诸大建

第4篇:第一讲: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文章的主要内容,一般是指文章的主要情节,如果是记事的文章,就得知道事情得起因、经过和结果;如果是记人得文章,就得了解是一位怎样得人,他有哪些主要表现;如果是写景状物得文章,就得弄清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怎样得思想感情。

归纳主要内容,一般有如下几种方法:

(1)段意归纳法。先认真阅读文章,明确每段得大意,再将各段大意连起来归纳一下,就能得出文章得主要内容。

(2)文题扩展法。就是对文章的题目提出一些问题,再把这些问题的答案归纳起来,就会得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3)取重点段法。有些文章的重点段的段意能体现主要内容,我们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记叙文中心思想的提炼:

记叙文的中心意思是蕴涵在所记叙的人、事之中的,所以准确归纳记叙文中心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文章的内容,具体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抓住文中直接告诉读者中心意思的语句。如《生命的意义》最后一段。

(2)抓住文章开头、结尾段中提示中心意思的点题句、关键句,用适当的词语连贯起来。 (3)通过结构分析来归纳中心意思,把文章各部分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然后指出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等。

(4)联系时代背景,领会写作意图,在此基础上把握中心。如《最后一课》,我们只要了解法国当时濒临亡国的背景,就可以了解其中心了。

(5)审视文章题目,通过文章的题目,透视文章的主旨。

对文章中心的阐述,一般包括两部分:一是文章写了什么;一是所写内容表现了什么思想,歌颂了什么,批判了什么。

概括中心思想的基本要求是:确切、完整、简要。确切,就是要准确地概括出一篇文章所特有的思想意义;完整,就是要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完整地概括出来;简要,就是语句应简明扼要。

概括中心思想应分“三步走”:

(一)读通文章,理解内容,知道文章写了哪些内容;

(二)理清思路,分清主次,知道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三)领会写作意图,知道作者在文章中赞扬什么,批评什么;歌颂什么,揭露什么;说明什么问题,抒发了什么感情。

2、文章思想感情的体会:

作者写文章总有一定的目的,作者的写作目的,往往体现在他所表达的思想和感情中。因此,体会文章里的思想感情也是学懂文章的基本要求。如何体会文章里的思想感情呢? (1)从重点句中去体会。 (2)从关键词语中去体会。

(3)从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以及心理活动的描写中去体会。 (4)从对景物的描写中去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景”和“情”是分不开的。 (5)从标点符号中去体会。要特别注意文章中的感叹号、省略号和问号的作用。 答题样式:

1.。。。。(人物)在。。。(时间、地点)做。。。(事件)。。。。。(结果如何)

2.本文赞美了/歌颂了/揭露了/。。。表达了作者的。。。之情。

第5篇:理解文章段落的作用

一、考查目的:把握段落内部层次及段与段之间相互联系的能力。

二、主要考法

1.这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或好处、效果)? 2.为什么要写这段内容?

3.删去这段可以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三、解题思路和方法

1.段落的作用:从结构上看„„;从内容上看„„) 2.结构:(先确认指定段落在行文中的位置。)

开头:(1)统领全篇,(2)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3)营造氛围,(4)开篇点题,(5)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中间:(1)单独成段,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2)处于段末,起总结上文引起下文的作

用。(3)对比反衬。(4)伏笔铺垫 。(5)总领全段(或部分)

结尾:(1)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严谨。(2)总结全文,(3)篇末点题,(4)深化主题,(5)引人深思,给人启迪,令人回味。

3.内容:

概括段意(方法:抄原句、提取重组、自己概括),联系主旨情感。

4.答题格式:结构(包括表现手法)+ 内容(表现什么内容,抒发什么感情) 例题引路:

四、典型题例

(一)开头的作用

五、 1.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白杨礼赞》矛盾)这一段在文章中作用是什么? 答:开篇点题,起笔峻拔有力,赞美之情破空而入;同时点明礼赞原因。 2.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紫藤萝瀑布》宗璞)开头一节独句成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在结构上既统领全文,又与结尾遥相呼应,并设置悬念引人入胜;在内容上突出“我”的定点赏花。

3.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有一句名言:"人是一支有思想的芦苇。"他的意思是说,人的生命像芦苇一样脆弱,宇宙间任何东西都能致人于死地。可是,即使如此,人依然比宇宙 间任何东西高贵得多,因为人有一颗能思想的灵魂。我们当然不能也不该否认肉身生活的必 要,但是,人的高贵却在于他有灵魂生活。作为肉身的人,人并无高低贵贱之分。惟有作为 灵魂的人,由于内心世界的巨大差异,人才分出了高贵和平庸,乃至高尚和卑鄙。(《人的高贵在于灵魂》周国平)文章开头引用帕斯卡的名言有什么作用

答:本文开头引用帕斯卡名言并加以阐发,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心论点。既使文章的观点更见深刻和独到,也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说服力。

4.董健先生在《读书的两种境界》一文中……给别人看。(《读书的三种境界》徐宗文)本文开头讲述了董健先生误读孔子的故事,目的是什么?

答:引起思考,引出中心论点。

5.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背影》朱自清)开头一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答:开篇点题,为全文定下感情基调。

6. 动身访美之前,一位旧时同窗寄来封航空信,再三托付我为她带几颗生枣核。东西倒不占分量,可是用途却很蹊跷。(《枣核》萧乾) 文章开头一段有何特点?

答:设置悬念

7.西北风呼啸着,残雪在马路上翻卷,虽已立春了,天还是很冷,(《甜甜的泥土》黄飞)本文开头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1 答:交待了自然环境和故事发生的时令。“残雪”为下文写把奶糖埋在雪中伏笔。 8.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口技》作用: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

(二)中间段的作用 1承上启下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侧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例

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孔乙己》

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下来罢,……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513] ,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对比反衬

例 瘦鸡妹妹还在抢燕燕的小玩意儿,弟弟把沙土灌进玻璃瓶里。是的,这里就数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爸爸的花儿落了》

例 以鸟来说,麻雀、老鸹、燕子,是北京的最大众化的鸟类,多少年来,它们都陪伴着北京人生活,是北京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空中伙伴。如今,老鸹和燕子在北京已经很稀有了,麻雀经过大围剿也元气大伤,都构不成北京的景致了,实在是非常的可惜。《都市精灵》 例 《纪念白求恩》第二节 3.伏笔铺垫

快回家去!快回家去!拿着刚发下来的小学毕业文凭红丝带子系着的白纸筒,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为什么呀?《爸爸的花儿落了》

例 他是前两天从单位回到村子的,听人说是回家养病来的。(《三颗枸杞豆》程海)

(三)结尾段的作用

1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严谨

例 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紫藤萝瀑布》

例 最后一段:突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2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我的母亲只是一个平凡的母亲,但是我觉得她的可爱的性格,她的努力的精神,她的能干的才具,都埋没在封建社会的一个家族里,都葬送在没有意义的事物上,否则她一定可以成为社会上一个更有贡献的分子。(《我的母亲》邹韬奋) 3深化主题

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住了九年,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 … …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我的母亲》胡适)

五、真题重现

(一)阅读下面文章,然后回答问题

村路怎能不弯呢

余世磊

①村路怎能不弯呢?

②好的地方,都让人家、河流、田地占住了,留给路的,实在太少了。

③路从不计较这些,很知足,知足常乐。天天,捡着这些人脚迹、牛脚迹、狗脚迹吃着,小日子过得滋润着。尤其是在冬天,有人穿着布鞋,刚刚从家里烤火出来,留下一行人脚迹,还是暖乎乎的。夏天的牛脚迹又肥又大,闻一闻,还带着青草的味儿,还带着蘑菇的味儿。狗脚迹一长串,小小的,就像我家屋檐下,挂着的一长串板栗,不着急吃,待其风干,又是另外一种风味了。偶尔,还会有一两只野猪、狗獾之类的,偷偷地下山来,留下一朵朵野梅 2 花样的脚迹,更是难得一尝的野味了。这村路,还真不羡慕那些大马路呢,窄一点有什么关系呢?弯一点有什么关系呢?

④其实,路何尝又不想宽一点、直一点?

⑤路从我家里延伸出来,走不到十几米,迎面就是二哥家的一堵墙壁。你总不能叫路穿过那堵墙而去,于是,路只得拐一个弯了。路又走了五六十米,翠花曾婆家的房子,正横在路当中。路有什么办法?只好又拐了一个弯,从翠花曾婆家门前过去,翠花曾婆人真好,碰上一棵树,也能说上半天话。不管张

三、李四,还是王二麻子,从她家门前经过,只要她在家,看见了,都要邀请人家进屋坐坐,喝一碗茶。那些远道而来的卖窑货的、贩树的,经常在她家歇脚。你们这些人啊,都是沾了路的光了!路这个弯也拐得值了!路再往前走,又碰上了春伢家的猪圈。照理说,这又脏又臭的猪圈,应该让一让路吧。路不想说这些,更不想去和猪圈争,弯就弯点吧。

⑥路七拐八弯,总算出了村子。村外就是田畈,一块块田,未免也太霸道了一点,总想多占些地盘,你用手推我一下,我用屁股挤你一下。本来应该是一条直路,硬是让它们挤弯了,挤窄了。我想,路一定也被挤痛了,不过它不会说而已。我说你们这些田呀,不要再挤了,让路从这里经过吧。没有这条路,牛怎么来耕田?稻子成熟了,人怎么来收割?路弯过了田地,遇到了河流,没有桥,在河里放几个跳石,人踩着跳石过去,这是秋冬。倘若到了梅雨天,过不了几天,发一场洪水,淹没了那几个跳石,路还得去弯,从上游的一座石桥上穿过去。又遇到了人家的菜园,你也总不能叫路穿过人家的菜园而去,把人家好端端的莱园,弄成路这边一半,路那边一半,再弯一弯吧。前面,路又遇到了谁家的祖坟?更不能去打搅祖老人家的睡眠呀。路悄悄地,弯了个大弯,多少个弯都弯了,不在乎这一个弯。

⑦“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路到山前,似乎没有地方可去了,真有些让人怀疑,是不是走错了。路和你开玩笑呢,走过去,拐一个弯,嗬,在山冲里,又是一个大村子,屋檐连着屋檐,炊烟缠着炊烟,一条小河绕屋流过,河畔有三两垂柳,五六月季,十七八鹅。

20.(2分)第①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21.(2分)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选择一处进行赏析。

22.(2分)读第⑤⑥段,我家门前的路弯过了哪些地方?请按顺序摘录。

如:墙壁、 、 、 、 、 、 。

23.(3分)品读第⑦段,体会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文中有何作用? 24.(3分)说说你对“村路”内涵的理解。 答案:

20.(2分)开门见山点题贯穿全文的线索总领全文引起读者的思考和阅读兴趣(答出一点即可)

21.(2分)运用了拟人手法,如“路不想说这些,更不想去和猪圈争,弯就弯点吧。”表现了村路与世无争、豁达宽容的性格特征。(可以选其他例句,赏析有理即可)

22.(2分)房子、猪圈、田地、河流、菜园、祖坟。

23.(3分)引用诗句呈现出了更加美好的意境,进入了更新的境界,深化了文章主题。领起下文,增添文采。(言及一点,意思相近即可)

24.(3分)村路具有知足与宽容的美德,表达了作者对村路的赞美。弯曲的村路体现了农村的自然的生态环境,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愿望。(说出其中一个方面即

(二)阅读下面文章,然后回答问题

淡竹

苏沧桑

(1)初秋,我和他相遇在江南湖州一个叫“百草原”的山林中。

(2)他是竹,植物中的另类。他看上去清瘦且憔悴,相对于百草原的其他植物,像一个混 3 得不太好的中年人。

(3)稻子,正是扬花灌浆的妙龄,名牌大学生般踌躇满志;银杏终于褪去了一身浓艳,和蓝天的高洁媲美;法国梧桐是老实人,沉浸在年代久远的优越感里,并不知道,有一种鹅掌梧桐,要悄然替代它无敌的位臵;兰花三七,像极薰衣草,却更美,所有的花都虔诚地朝一个方向,像被一种崇高使命蛊惑;浮萍无根,却有心肺,挣脱着随波逐流的命运。贪婪的蔓,不知羞耻地攀爬在高大的冷杉上,一边嗜血,一边甜言蜜语……

(4)几乎所有的植物,都攒足劲儿,在喊——我要生存!我要开花!我要结果!甚至那口奇异的千年古井,都像藏着无穷的欲望,日夜暗涌不息的水,居然漫过高出地面一米的井沿。如果将井沿继续垒高,水会怎样?

(5)他是竹,是植物中的另类。其实,名利、金钱、权势,如同阳光雨露的垂爱,蜜蜂花蝶的青睐,他不是不想要,可是,要弯下腰,要费尽心机——要将每一条根都变成利爪,团结土壤,虚伪地赞美越来越污浊的空气;要与昆虫讲和,与风霜妥协;对苍蝇漠视,对强加在身上的种种不公委屈求全,才能安身立命,才能有飞黄腾达的可能。可是,他的节生来就是直的,他不能弯腰;他的心生来就是空的,他不愿费尽心机。真的是空的吗?不,那一节节空里,早已成就一个美妙的小宇宙——有与生俱来的一些坚持,有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的豁达智慧,有对土地的感恩,有和另一棵竹的爱,与笋的亲,与周围无数青光绿影的促膝长谈,开怀畅饮,有鸟儿偶尔驻足的呢喃,有清风明月的和唱……笑忘功名利禄,荒芜繁杂的每一秒时光都格外静谧而美好。

(6)那一节节空里,是永远的满盈。

(7)更让我惊异的,他不仅直,空,而且淡。

(8)他是淡竹——全球原始淡竹最大群落中的一员。从外表到骨子,都是竹子里的最淡——淡紫、淡红、淡褐、淡绿、淡泊。所以,他与世无争到看淡生死。

(9)他可以很入世。生可以防风,成荫,美化环境;死可以做篾,成为最土最实用的晒竿、瓜架、凉席,竹桌、竹椅、竹篮。

(10)它也可以很出世。他是萧与笛的前世,不死的魂魄随天籁之音往来天地之间,优雅散淡而隽永。

(11)当然,这并不表示他逆来顺受,他会和压在头顶上的积雪抗争,他不允许荒草占领脚下的领地,他摇曳着枝竿向毒蛇示威,他告诉所有的竹要独善其身兼爱天下。 (12)他是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13)他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14)他是郑板桥,“盖竹之体,瘦劲孤高,枝枝傲雪,节节干霄,有君子之豪气凌云,不为俗屈”。

(15)他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6)他是苏轼,“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17)他是疯疯癫癫的释道济公,“数枝淡竹翠生光,一点无尘自有香”。 (18)他是岳飞、辛弃疾,他是中国儒家,“山南之竹,不操自直,斩而为箭,射而则达”…… (19)他是我们身边那些坚守着什么的人。他们懂得,浓墨重彩是一辈子,云淡风轻也是一辈子。奴颜婢膝是一辈子,坦荡潇洒也是一辈子。他们选择了后者,等于选择了物质上的清贫,心灵上的丰衣足食。

于是这些自由快乐的心灵,站在一个孤寂的阵营里,成为人世间越来越弥足珍贵的另类,风雨过处,仰天长笑。

15.本文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6.文章主要写淡竹,为什么在第3—5段写到稻子、银杏、法国梧桐、千年古井?又为什么

4 在第13段写到李白、陶渊明、郑板桥等人?

17.赏析品味下面的句子。

①稻子,正是扬花灌浆的妙龄,名牌大学生般踌躇满志。

②浓墨重彩是一辈子,云淡风轻也是一辈子。颜婢膝是一辈子,坦荡潇洒也是一辈子。

18.结合本文对“淡竹”的描写,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你对任上的理解。

15.答案:托物言志(借物喻人);抒发了作者对物质上清贫而心灵富足的一类人的赞美。 评分:共4分。每问2分。第二问意思对即可。

16.答案:从反面衬托淡竹的刚强、高洁、淡泊名利的性格(或运用对比手法,为下文写淡竹作铺垫)‘从正面表现淡竹像这些人一样具有或顽强、坚持或超然、坦荡的个性,拥有自由快乐的心灵。

或:阅读③—⑧段,请你分析作者写作这几段的意图。 运用稻子、银杏、兰花等植物与淡竹形成对比(或反衬),(结构上)突出竹的“不弯腰”、不“费尽心机”的气节,表现淡竹的“与世无争”、“淡泊名利”的豁达智慧。(内容上) 评分:共4分。每问2分。第二问意思对即可。

17.答案:①采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稻子作为庄稼中的精品,准备继续生长结实,走向辉煌的丰收。

②语言简练,句式工整,赞扬了物质上清贫,心灵上富足的一类人。

评分:共4分。每小题2分,意思对即可。

18.答案示例:人生要像淡竹那样刚强、高洁、淡泊、坦荡,做拥有自由快乐心灵的人。 评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

第6篇:理解文章段落的作用

一、考查目的:把握段落内部层次及段与段之间相互联系的能力。

二、主要考法

1.这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或好处、效果)?

2.为什么要写这段内容?

3.删去这段可以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三、解题思路和方法

1.段落的作用:从结构上看„„;从内容上看„„)

2.结构:(先确认指定段落在行文中的位置。)

开头:(1)统领全篇,(2)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3)营造氛围,(4)开篇点题,(5)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中间:(1)单独成段,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2)处于段末,起总结上文引起下文的作

用。(3)对比反衬。(4)伏笔铺垫 。(5)总领全段(或部分)

结尾:(1)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严谨。(2)总结全文,(3)篇末点题,(4)深化主题,(5)引人深思,给人启迪,令人回味。

3.内容:

概括段意(方法:抄原句、提取重组、自己概括),联系主旨情感。

4.答题格式:结构(包括表现手法)+ 内容(表现什么内容,抒发什么感情)

例题引路:

四、典型题例

(一)开头的作用

五、

1.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白杨礼赞》矛盾)这一段在文章中作用是什么?

答:开篇点题,起笔峻拔有力,赞美之情破空而入;同时点明礼赞原因。

2.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紫藤萝瀑布》宗璞)开头一节独句成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在结构上既统领全文,又与结尾遥相呼应,并设置悬念引人入胜;在内容上突出“我”的定点赏花。

3.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有一句名言:"人是一支有思想的芦苇。"他的意思是说,人的生命像芦苇一样脆弱,宇宙间任何东西都能致人于死地。可是,即使如此,人依然比宇宙 间任何东西高贵得多,因为人有一颗能思想的灵魂。我们当然不能也不该否认肉身生活的必 要,但是,人的高贵却在于他有灵魂生活。作为肉身的人,人并无高低贵贱之分。惟有作为 灵魂的人,由于内心世界的巨大差异,人才分出了高贵和平庸,乃至高尚和卑鄙。(《人的高贵在于灵魂》周国平)文章开头引用帕斯卡的名言有什么作用

答:本文开头引用帕斯卡名言并加以阐发,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心论点。既使文章的观点更见深刻和独到,也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说服力。

4.董健先生在《读书的两种境界》一文中……给别人看。(《读书的三种境界》徐宗文)本文开头讲述了董健先生误读孔子的故事,目的是什么?

答:引起思考,引出中心论点。

5.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背影》朱自清)开头一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答:开篇点题,为全文定下感情基调。

6. 动身访美之前,一位旧时同窗寄来封航空信,再三托付我为她带几颗生枣核。东西倒不占分量,可是用途却很蹊跷。(《枣核》萧乾) 文章开头一段有何特点?

答:设置悬念

7.西北风呼啸着,残雪在马路上翻卷,虽已立春了,天还是很冷,(《甜甜的泥土》黄飞)本文开头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答:交待了自然环境和故事发生的时令。“残雪”为下文写把奶糖埋在雪中伏笔。

8.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口技》作用: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

(二)中间段的作用

1承上启下

例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侧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例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孔乙己》

例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下来罢,……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513] ,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对比反衬

例瘦鸡妹妹还在抢燕燕的小玩意儿,弟弟把沙土灌进玻璃瓶里。是的,这里就数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爸爸的花儿落了》 例以鸟来说,麻雀、老鸹、燕子,是北京的最大众化的鸟类,多少年来,它们都陪伴着北京人生活,是北京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空中伙伴。如今,老鸹和燕子在北京已经很稀有了,麻雀经过大围剿也元气大伤,都构不成北京的景致了,实在是非常的可惜。《都市精灵》 例《纪念白求恩》第二节

3.伏笔铺垫

例快回家去!快回家去!拿着刚发下来的小学毕业文凭红丝带子系着的白纸筒,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为什么呀?《爸爸的花儿落了》

例他是前两天从单位回到村子的,听人说是回家养病来的。(《三颗枸杞豆》程海)

(三)结尾段的作用

1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严谨

例 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紫藤萝瀑布》

例 最后一段:突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2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我的母亲只是一个平凡的母亲,但是我觉得她的可爱的性格,她的努力的精神,她的能干的才具,都埋没在封建社会的一个家族里,都葬送在没有意义的事物上,否则她一定可以成为社会上一个更有贡献的分子。(《我的母亲》邹韬奋)

3深化主题

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住了九年,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 … …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

第7篇:如何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作用

如何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作用

一.记叙文的特点、分类及思路:

(一)特点:以情动人

(二)分类

1、写人的记叙文。

2、 记事的记叙文。

3、 状物的记叙文。

4、 写景的记叙文。

5、 夹叙夹议的记叙文。

(三)思路

(1)以记事为主的。

A、记一件事的,就可以按事件的发展顺序(起因--经过--结果)来

分段落,有时也可以按时间的推移或地点的转移来分段,叙述事件要生动

形象;最后,画龙点睛,写出事件的意义。B、如果是写了几件事,就可以

按事件来分段。

(2)以写人为主的。

写人离不开事(事因人生,人因事显),但写事是为了表现人物思想

品质、性格特点;这叙事是为写人服务,可以依据这几件事所表现人物的

特点来化分段落;可以写几件事从不同侧面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

品质;刻画人物要突出性格特点,展示人物内心世界,要注意材料详略安

排。

(3)以写景状物为主的。

这要看写的是一处景物还是几处景物。如果写的是一处景物,就依写

景的顺序(或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为依据划分段落;如果写的是几处景

物,就可以这几处景物为依据来划分段落;还可以按照感情变化来组织材

料,划分段落。

二、记叙文常见的命题方法

1.以人名或称谓命题:如《刘文学》、《焦裕禄》、《妈妈》;

2.以人物的身份命题:如《猎户》、《小报编辑》;

3.以人物和“我”的关系命题:如《我和同桌》、《儿时的往事》;

4.以人物的品格命题:如《闲不住的老爷爷》、《老乐叔》;

5.以我的感受命题:如《好榜样》、《可敬的蔡老师》、《他在我的记忆深处》;

6.以场景命题:如《欢腾的夜市》、《动人的一幕》;

7.以中心事件命题:如《买菜》、《钉钮扣》;

8.以线索物命题:如《一张贺卡》、《礼物》、《一件旧上衣》;

9.以事件发生的时间命题:如《月亮升起来的时候》、《傍晚的除夕》;

10.以事件发生的环境气氛命题:如《锣鼓声声》、《柳絮飘飘》、《风雨情深》;

11.以事件发生的地点命题:如《光荣榜前》、《在电影院门口》;

12.把人物和事件结合起来命题:如《任弼时二三事》、《张老汉捐款办教育》。

13.写物寄意的记叙文,则常常以“物”(描写对象)命题,如《井岗翠竹》、《松树的风格》、《白杨礼赞》。

14.引用诗句为题:《霜叶红于二月花》《南州六月荔枝丹》

三、结合学过的文章谈谈你对下面题目的理解

1.分析标题的含义标题含义一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个方面来分析。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意义,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如人教版七年级课文《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标题的表层含义是夹竹桃凋谢,深层含义是父亲的去世。再如《定格一种倒下的姿势》,标题的表层含义是他们最后倒下的姿势被固定在废墟里,深层含义是他们壮烈牺牲,无私奉献的精神永驻人们心中. 再如《心声》语带双关,表层意义是李京京在课堂上十分渴望读课文。深层意思是需要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理解和尊重;需要父母和好,家庭温暖,需要亲情和友情。

2.标题如果是比喻句的,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那么我们就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这样我们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比如“变色龙”的字面意义是一种善于变色的蜥蜴,而契诃夫的《变色龙》中的“变色龙”是比喻像变色龙一样的奥楚蔑洛夫。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主人公善变(见风使舵)的性格。具有极强的讽刺性。再如2008年四川眉山卷《拔掉那颗蛀牙》一文的标题“拔掉那颗蛀牙”并不是写拔掉生病的牙齿,而是用标题来比喻“她”对父母对家人的“恨”,以及自己的自闭,告诉人们无论在什么时候、对什么人,都要学会去爱,付出爱,才能健康、快乐、幸福

3.分析标题的作用要了解标题的作用有那些,我们不妨来看看几篇课文。1《背影》充当线索、抓住外貌特写镜头表现父子深情。2《阿长与山海经》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突出阿长为我买《山海经》这件事;表现阿长真诚、善良和乐于助人;表明我的感激和怀念。3《藤野先生》——表明写作对象,4《智取生辰纲》——关联主要情节,5《羚羊木雕》——贯穿全文的线索,6《心声》——透露情感主旨。此外还有含蓄寓意,引起读者兴趣,制造悬念。如2008年江苏南京卷的《田野上的白发》中的“白发”:(1)“白发”是全文的叙事线索;

(2)“白发”是母亲的形象特征(表明写作对象);(3)敲盆赶鼠、跪着插秧时的“白发”,突出母亲的辛劳(关联主要情节);(4)表达出作者对母亲的心疼、对母亲的爱和对母亲怀念(透露情感主旨)。

四、归纳题目的作用

(1)把握象征意义;(2)语带双关;(3)作者感情的出发点;(4)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5)文章线索;(6)文眼;揭示文章中心;(7)吸引读者、新颖;(8)题目中运用修辞的,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再分析作用。

五、记叙文的线索

记叙文的线索是比较复杂的,它由许多因素决定,诸如文中的内容、文体的特点、写作风格等等,致使文章的线索出现了多种形式。

(1)以人物品格为线索。《谁是最可爱的人》作者精心选择了三个典型事例,这三个事例可以说是文章的"部分",要把"部分"组成"整体",就得有条线索,这条线索就是志愿军战士崇高的精神境界核优异品质。

(2)以人物活动为线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我"的活动为线索。《故乡》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串联起"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情节,从而反映辛亥革命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

(3)以典型细节、典型事物为线索。如《背影》以背影为线索,《枣核》以枣核为线索。《记一辆纺车》以纺车为线索。

(4)以人物感情为线索。如《荔枝蜜》以我对小蜜蜂的感情从一开始的疙疙瘩瘩,到不觉对小蜜蜂"动了情",以致最后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为线索。《白杨礼赞》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作为抒情线索,把白杨树生长环境的不平凡,外部形态的不平凡和内在气质的不平凡构成一体。《我的老师》以回忆、依恋、思念自己的老师为线索。(5)以时间、空间变化为线索。《老山界》以时间变化、地点转移为线索。游记一般都用时空为线索。记事的

记叙文,按事件自身的发生、发展、结局来写,往往以时间为线索。

六、答题技巧

1、先看标题的本义:(词语的含义,概括内容、点明对象)

2、再思考深层含义:

(1)结构(线索悬念)

(2)主旨与主旨的关系(点明、揭示)

(3)人物与人物的关系(表明人物性格、表明作者的情感与态度、作者情感的触发点)

(4)写法修辞(比喻、拟人、双关等)

(5)表现手法象征

3、最后分析其效果

生动形象、新颖含蓄、言简意丰、发人深思、引起阅读兴趣。

第8篇: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感情了解文章的结构及揣摩文.

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感情。了解文章的结构及揣摩文章的语言。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总体把握作者的思想倾向,引导学生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进行探讨。

2、教学难点

揣摩语言及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朗读,以探究式教学为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我为什么而活着?”古往今来,人们何止千百次地这样追问过自己。我们究竟为什么而活着,这个问题太简单又太复杂。有人碌碌一生,未及思考就已经成为人间的匆匆过客;有人搜古寻今,苦思冥想,终其一生也未能参透其中玄机。在座的各位同学,你们是否考虑过这个问题呢?

我们今天来看看罗素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

二、作者简介:伯特兰·罗素(1872—1970),出生于英国,2岁丧母,4岁丧父,由他曾出任过两次英国首相的祖父把他抚养。他后来成为一位集众家于一身的伟人。他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他还是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在1950年他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文学家” 。

三、“阅读罗素的作品是我一生中最愉快的事件之一。”——爱因斯坦 指一名学生朗读课文 教师做朗读指导。

朗读时要注意体味本文优美流畅的文笔、凝练生动的语言、独特而又细腻的情感,应读出他的从容、激昂和无奈,读出他对爱情与知识的执著追求,读出他对人类苦难者的漠大关心,读出一个哲学家的大度来。

四、全体学生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时思考本文思路是如何安排的?

明确结构:总--分--总。

后附板书设计

五、默读课文。布置学生画出自己难以理解句子。 然后采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式探讨解答。

难以理解的句子可能包括以下一些:

①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握吹来吹去 ,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②爱情可以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深不可测的深渊。

③在爱的结合中,我看到圣徒和诗人们所想象的天堂景象的神秘缩影。

④我渴望减轻这些不幸,但是我无能为力,而且我自己也深受其害。

以上这些句子,教师与同学共同探讨如何理解。不求统一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六、作者的三种激情哪一种最能引起你的共鸣?你最(是否)赞同作者的哪一观点?讨论

○1(渴望)爱情(至高无上、纯洁无瑕之爱情的力量是巨大的)

○2(追求)知识-----人类(了解苦乐);自然科学(科技的威力,现代武器基因工程航天技术;社会科学(三大宗教、马列主义)

○3(同情)苦难者-----战争不幸者、天灾受害者、人祸带难者、贫困无助者、衰老无养者…….

七、作者是怎样把这三种激情联系在一起的?由此你看出罗素的人格是怎样的 ?我们大家受到了什么样的启发?

○1自己被爱的幸福感-----博爱(让其他人也能走进幸福的天堂)

○2获取知识,提高生产力,了解人类内心的苦痛,实现终极关怀。(他追求知识,生命不息,写作不辍,一生留下七十多部著作和无数文章,他把自己所有的智慧和力量都献给了人类。召唤人类互相关爱)

○3直接参与救弱扶困,拯救人类苦难,他对苦难的拯救往往失败,这就使他更加痛苦。且也身受迫害,但终其一生,执志不渝。(他从小失去父母,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始终关爱人类:反对战争,反抗独裁专制,追求世界和平。年轻时因反战而锒铛入狱,在晚年,仍致力于禁核运动,奔走呼号,创立和平基金会。就在他逝世的当天,还为以阿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而忧心忡忡。这一切缘于他对人类的同情和爱心)

总结:

罗素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关怀的人道主义者、和平主义者,他的胸怀充满正义、良知、睿智、温情,多姿多彩,博大精深 。

辨别活着的价值、意义:

个人——人类

假恶丑——真善美

八、齐读本文,进一步感受罗素崇高而伟大的人格。

九、作业:学习了这一课文 我们了解了作者的人生追求。其实每个人的人生追求大多是有区别的,即使人生的每一阶段也有所不同。请试着设计一下你的人生旅途,以“我少年时期的追求是什么?中年时期的追求是什么?老年时候的追求有是什么?”为题,写一篇想像性随笔。

第9篇: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人民日报文章)

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人民要论) 王一鸣 陈昌盛 李承健

2016年03月29日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我国经济增速自2010年以来波动下行,持续时间已有5年多,经济运行呈现出不同以往的态势和特点。其中,供给和需求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突出表现为供给侧对需求侧变化的适应性调整明显滞后。这就需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用改革的办法矫正供需结构错配和要素配置扭曲,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促进要素流动和优化配置,实现更高水平的供需平衡。

为什么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需求结构已发生明显变化。一是“住”“行”主导的需求结构发生阶段性变化。2013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户均达到1套房,2014年每千人汽车拥有量超过100辆。根据国际经验,这个阶段“住”“行”的市场需求会发生明显变化。2013年后,我国新开工房屋面积、住房销售面积先后出现负增长,汽车销售进入低增长阶段。二是需求结构加快转型升级。随着收入水平提高和中等收入群体扩大,居民对产品品质、质量和性能的要求明显提高,多样化、个性化、高端化需求与日俱增。三是服务需求在消费需求中的占比明显提高。随着恩格尔系数持续下降、居民受教育水平普遍提高和人口老龄化加快,旅游、养老、教育、医疗等服务需求快速增长。四是产业价值链提升对研发、设计、标准、供应链管理、营销网络、物流配送等生产性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

供给侧明显不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一是无效和低端供给过多。一些传统产业产能严重过剩,产能利用率偏低。2015年钢铁产量出现自2000年以来的首次下降,水泥产量出现自1990年以来的首次负增长。二是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不足。供给侧调整明显滞后于需求结构升级,居民对高品质商品和服务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出现到境外大量采购日常用品的现象,造成国内消费需求外流。三是体制机制束缚了供给结构调整。受传统体制机制约束等影响,供给侧调整表现出明显的黏性和迟滞,生产要素难以从无效需求领域向有效需求领域、从低端领域向中高端领域配置,新产品和新服务的供给潜力没有得到释放。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供需结构再平衡的内在要求。供需结构错配是我国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主要表现为过剩产能处置缓慢,多样化、个性化、高端化需求难以得到满足,供给侧结构调整受到体制机制制约。需求管理政策重在解决总量问题,注重短期调控,难以从根本上解决供需结构性矛盾,也难以从根本上扭转经济潜在产出水平下行趋势。当前,只有加快出清过剩产能,处置“僵尸企业”,推进资产重组,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建立有利于供给侧结构调整的体制机制,才能实现更高水平的供需平衡,增强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内生动力。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国际背景

全球低增长困境的症结在于结构性改革迟缓。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美国、欧盟、日本等主要经济体都采取了史无前例的量化宽松政策,通过直接购买资产和债券、降低利率甚至实行零利率或负利率等方式,大规模增加市场流动性,提振市场信心。但从实际效果看,全球经济复苏迟缓,市场需求持续低迷,大宗商品价格大幅回落,主要经济体全要素生产率增速放缓。可见,单一的需求刺激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需求管理的短期政策虽在抵御危机冲击上发挥了一定作用,但中长期结构性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增强经济增长动力还需要推进结构性改革。

国际分工格局重构对结构性改革提出紧迫要求。过去一个时期,欧美国家是主要的产成品消费市场,东亚国家是主要的生产基地,中东、拉美、非洲等地区是主要的能源原材料输出地。国际金融危机后,这种“大三角”分工格局悄然发生变化。欧美国家信贷消费模式难以持续,转向推进再工业化战略,一些高端制造业出现回流;能源原材料生产国迫于新能源技术快速发展的压力,着力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人力资源丰富的国家凭借劳动力低成本优势,抢占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国际市场。全球分工格局加快调整,跨境资本重新配置,各主要经济体都力求通过结构性调整提升分工位势,争取更有利的分工地位。

加快结构性改革是打造我国国际竞争新优势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凭借低成本优势和较强的产业配套能力,我国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迅速上升。但也要看到,随着我国要素成本逐步提高,传统比较优势逐步减弱,而新的竞争优势尚未形成,面临“前有围堵、后有追兵”的双重挤压态势。这就要求我国从供给侧发力,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培育建立在新比较优势基础上的竞争优势。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突出问题导向

着力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产能过剩、库存过大是无效和低端供给的集中表现。2015年底,我国钢铁产能利用率已降至70%左右,煤炭产能利用率还要更低一些,产能过剩问题十分突出;商品房待售面积达7.2亿平方米,创下历史新高,尤其是三四线城市库存压力很大。过剩产能和积压的库存沉淀了大量的厂房、土地、设备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使得要素无法从过剩领域流到有市场需求的领域、从低效率领域流到高效率领域,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去产能、去库存是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的根本举措。

着力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不足是导致国内消费外流、消费潜力难以释放等问题的主要原因。2015年我国居民出境超过1.2亿人次,境外消费达到1.5万亿元人民币,其中至少一半用于购物,而且购买的商品层次呈下移态势,从以往的高档奢侈品转向性价比高的日用消费品。这反映了我国供给体系和产品品质明显不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不适应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要求。必须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升有效供给能力。

着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当前,行业准入限制阻碍了生产要素在行业间和行业内的自由流动;“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增大了民营企业进入障碍;金融市场不完善,降低了资金配置效率;市场诚信体系不健全、消费者权益得不到充分保护,致使消费者“用脚投票”,转向境外消费市场;知识产权保护不力,抑制了企业技术创新潜力的释放。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打通要素流动和再配置的通道,使生产要素从无效需求流向有效需求领域、从低端领域流向中高端领域,进而提高要素配置效率。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仍要做好需求管理

供给和需求是宏观经济管理的两个方面。供给和需求是对立统一的,保持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动态平衡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条件。供需不平衡、不协调、不匹配,会导致资源错配和结构扭曲,影响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不意味着放弃需求管理。需求管理重在短期调控,重在引导市场预期。在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定、国内面临经济下行压力的背景下,做好需求管理可以改善市场预期,增强人们对经济的信心,避免经济下行与市场悲观预期形成相互循环的放大效应。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离不开需求管理的配合。充分发挥需求管理的“稳定器”作用,可以避免经济增速短期快速下行激化各种矛盾和潜在风险,避免增大改革的难度和成本。当前,要把握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时间窗口,根据改革的总体部署、时序安排和推进节奏,拿捏好需求管理的尺度,营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为改革有序推进创造条件。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能发挥提振需求的作用。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最终落脚点是实现更高水平的供需平衡。比如,房地产“去库存”政策中的保障房货币化,在棚户区改造中以货币化形式鼓励搬迁住户购买存量房以及降低商品房首付比例等,在去库存的同时将拉动装修和家电等相关消费。“补短板”可以通过对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增加投入、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来带动投资和消费需求增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可以通过产品和服务创新提高产品品质和质量,吸引和创造更多的国内外需求。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

从化解当前突出矛盾入手。当前的产能过剩矛盾十分突出,部分行业出现周期性过剩和绝对性过剩的相互叠加,产品供给远大于需求,使得工业品价格持续回落,企业利润大幅下降,企业亏损面不断扩大。与此同时,三四线城市和部分二线城市商品房库存规模偏大的问题尤为突出,需要较长的消化周期。通过“去产能”,逐步化解工业领域的过剩产能,促进企业优胜劣汰,有利于工业品价格合理回归,扭转企业整体利润下滑的局面。通过“去库存”,减少资金无效占用,降低债务违约风险,保持房地产市场稳定,可以发挥房地产业体量大、关联度高、带动力强的作用,避免经济运行出现大的波动。

着力防范和化解风险。当前,我国企业的债务水平相对较高,特别是重化工和房地产领域债务高企,资金链紧张,违约风险上升。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方面可以通过处置“僵尸企业”和不良债务,加快资产重组,提高资产收益率,改善资产质量,避免潜在风险的积累;另一方面可以通过“降成本”,减轻企业负担,改善企业财务状况和偿债能力,降低银行贷款不良率上升的压力,引导资金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增强实体企业的活力,提高国民经济整体效益。

重塑中长期增长动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要做好“减法”,还要做好“加法”“乘法”和“除法”。做加法,就是要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智能制造和机器人等新兴产业,使新增长点汇聚成强大的增长动力。做乘法,就是要转向创新驱动,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提高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做除法,就是要提高单位要素投入的产出率,通过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加强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劳动者技能和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通过能源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引入市场化交易机制,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增强经济的可持续增长能力。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新常态的战略行动,为新常态下“怎么干”指明了方向。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以五大政策支柱为依托,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努力实现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作者单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上一篇:提升领导力学习心得下一篇:校车满意度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