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的案例背景

2022-05-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教学案例的案例背景

案例背景:成都推进社会建设的动因

2011年6月1日,成都市召开社会建设工作会议,正式公布《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城乡社会建设五大实施纲要(2011—2015)》,全面部署社会建设工作。3~5年后,成都市社会建设将达到西部领先、国内一流,并在基层基础建设、城乡均衡发展、共创共享机制等方面独具特色

在系统集成近8年统筹城乡改革发展实践成果的基础上,2011年1月4日,成都市委、市政府出台“一号文件”《关于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城乡社会建设的意见》,按照“建设和谐社会、促进公平正义”和“维护社会秩序、激发社会活力”两大核心要义,着手探索加快推进城乡社会建设。根据《意见》,成都将用5年左右时间,探索构建在党的领导下,政府充分发挥服务和引导作用,社会自我调节,群众自治管理,规范有序又充满活力的社会体制。为此,成都将重点做好五项工作:健全社会规范体系、健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发展机制、健全城乡社区治理机制、健全社会组织和志愿服务发展机制、健全社会矛盾疏导和化解机制。6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问题的第三天,成都市立即召开全市社会建设工作会议,出台《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城乡社会建设五大实施纲要(2011—2015)》,全面部署社会建设工作,深化统筹城乡改革发展实践。这标志着成都市正式吹响鲜亮的号角——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城乡社会建设。

成都加快推进城乡社会建设,不仅高度契合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执政理念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而且也是对成都统筹城乡发展8年以来社会建设实践的一次全面总结和提高升华。以社会建设统合各项社会发展政策规划,有利于该市社会建设体系框架的完整,形成整体推进的合力。如果说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为成都构建了一个具有理想形态的城市发展框架和长远发展目标,那么,加快社会建设则为这个理想目标填充了具有人文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内涵,使社会公平、城乡一体的理念获得坚实的社会支撑,它将成为成都走向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案例背景:成都推进社会建设的动因

1. 统筹城乡发展实践为社会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从2003年开始,成都陆续推进“三个集中”、“六个一体化”和农村工作“四大基础工程”等重大改革,从体制机制层面,着手全方位破除城市和农村分立的二元结构,构建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格局,创造了具有成都特色的社会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方法,一些改革创新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也得到国家的肯定,为下一步加快社会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全国社会建设实践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

例如:以耕保基金转养老补贴为特征的城乡一体社会保障制度创新。耕保基金的制度设计,达到了保护耕地与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农民养老保险所需资金“一举三得”的目的。以还权赋能、民主议事为特征的村级治理机制创新。逐步构建起了以党支部为领导核心、村委会为执行主体、议事会为决策监督机构,责权明确、相互制衡的新型村级治理机制。以均衡服务、调动村民参与为特征的村级公共服务创新。实现了“民生带动民主,民主保障民生”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以自由迁徙、城乡待遇一致为特征的户籍管理制度创新。此项改革被认为是目前“中国最彻底的户籍改革方案”。以科学重建和多方参与、助人自助为特征的灾后重建“三新”活动创新。将灾后重建由前期注重物质重建转向社区重建和精神重建,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深化。以活化基层细胞、提高居民参与为特征的城市社区服务和社区治理机制创新。通过楼栋议事会、网格化管理等新手段新方法,构建了居民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参与得了的社区管理新模式……

总结起来,成都市在过去几年推进的一系列社会领域的改革创新,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突破口,破解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困境,加快农村发展。无论是统筹城乡的养老保险体系、劳动就业体系、户籍制度改革等政策措施,都体现了统筹城乡发展这一思路。二是以强化基层民主,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体制为突破,力图通过加强基层民主建设,打破政府“独自掌舵”的格局,构建出政府、市场、社会之间的协调网络、公共决策和民主参与机制。完善基层治理机制、提高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等政策的出台,就集中体现了“民生带动民主,民主保障民生”这一成都模式的突出特点。成都市在社会领域的这一系列改革创新探索,必将为成都市加快社会建设步伐提供坚实的基础和强有力的支撑。

2. 成都拟用五年时间构建新社会体制

2003年以来,成都市通过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近8年实践,初步形成并不断完善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也形成了社会管理创新的基础和条件。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深入推进,如何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作用和群众的主体作用,改进政府的管理和服务,增加社会前进的活力和动力,成为成都市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2011年1月4日,成都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城乡社会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一号文件”,按照“建设和谐社会、促进公平正义”和“维护社会秩序、激发社会活力”两大核心要义,着手探索加快推进城乡社会建设。《意见》明确,成都将用5年左右时间,在逐步理顺政府、市场、社会三者关系基础上,探索构建在党领导下,政府充分发挥服务和引导作用,社会自我调节,群众自治管理,规范有序又充满活力的社会体制,大幅度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和人民群众幸福水平。成都将重点做好五项工作:健全社会规范体系、健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发展机制、健全城乡社区治理机制、健全社会组织和志愿服务发展机制、健全社会矛盾疏导和化解机制。

健全社会规范体系

根据《意见》,成都市将强化法制规范:维护社会主义法制尊严,树立社会主义法制权威,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依法保障公民权利和自由;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深入推进依法行政,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推进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切实防止公共权力对公民合法权益的侵犯;坚持公正司法,充分发挥司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职能作用。同时,将完善自律规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发挥道德力量的内在约束作用;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建设,在依法保障公民隐私权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公民信用管理制度和失信惩戒机制建设,促进公民自觉遵守社会规范。还将加强公民素质教育:以培育现代公民意识为核心,积极开展权利意识、规则意识、责任意识和道德教育,引导城乡群众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自由平等、公平正义观念,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不断提高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素质和能力。

健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发展机制

《意见》提出,将从六个方面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即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加强收入分配调节;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和体育事业。在提高城乡群众安全感、宜居感和便利度方面,《意见》提出,将从五个方面强化,即:加强城市生态建设;强化食品药品监督;加快城乡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配套设施。在强化对重点群体的服务和保障上,《意见》则明确了将从四个方面入手,即:健全公开、公正、公平的社会流动机制;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完善人、房、地合一,多部门资源共享的实有人口服务和管理信息系统;大力发展养老事业,完善残疾人服务设施和助残机制,提高对困难学生教育资助水平,深入实施留守儿童关爱行动。《意见》提出,将从四个方面完善公共服务体制: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积极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改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方式;推进非基本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

健全城乡社区治理机制

根据《意见》,成都市将完善城乡社区自治机制,将加快乡镇(街道)职能转变,加强对城乡社区建设的指导和服务;深化完善农村新型基层治理机制;创新完善城乡社区治理机制;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村(居)委会职能分开,探索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地位;推动基层公共服务站(所)与村(居)委会分开,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在完善城乡社区服务功能方面,将深化村(社区)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完善分类供给、经费保障、统筹建设、民生管理和人才队伍建设机制;整合社会资源,加强社区组织与驻区单位的横向联系,鼓励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建设;完善社区服务网络体系,增强城乡群众社区归属感;加快建设城乡示范社区,为深化城乡社区建设探索经验、提供示范。

健全社会组织和志愿服务发展机制

成都市将大力发展社会组织。大力培育和发展工商经济、社会福利、公益慈善、社区服务等各类社会组织;推进社会组织登记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扩大无业务主管单位改革试点范围;积极为社会组织拓展发展空间创造条件,进一步健全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机制;加强对社会组织的服务与管理,促进社会组织与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与社会各界以及社会组织之间的广泛交流与合作;强化资源和政策引导,建立健全对社会组织的资助、考评、激励机制,引导和规范各类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同时,将大力倡导公民志愿服务。将统筹全市志愿者协调服务工作,健全服务机构和协调机制,推动构建以城乡基层为重点、涵盖各领域和层次的志愿服务网络,支持广大志愿者有效开展服务城乡居民生活、产业发展和社会建设的各类活动;探索实施社会工作制度,健全对专业社会工作者服务管理和扶持激励的机制,推动社会工作事业健康发展。

健全社会矛盾疏导和化解机制

《意见》提出,成都市将完善群众利益表达机制。将深化党务、政务、村(居)务公开,切实保障城乡群众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进一步健全市民参与重大公共政策制定、实施、评估、监督的制度,确保公共政策有效调整各方面利益;畅通民意表达渠道,将群众合法利益诉求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轨道;探索建立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基层联系点制度,充分发挥社会组织、新闻媒体和网络反映群众利益诉求的作用,健全公开电话、公开信箱、政务信息网等平台;建立完善城乡一体的法律服务体系,帮助群众维护合法权益。在健全矛盾疏导和化解机制方面,将认真落实重大决策、重大项目社会风险预评估机制,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巩固和深化群众和信访工作逐级负责制,确保城乡群众合法、合理诉求得到及时回应和处理;整合资源,多渠道合理化解矛盾纠纷;建立健全网络虚拟社会管理机制;积极探索解决一批长期积累、群众反映突出的矛盾和问题,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在加强应急机制建设上,将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应急预警机制和预案体系,强化应急管理法制建设;加强防灾减灾和应急基础设施、装备建设,增强应急救援能力。

第2篇: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探索研究

摘 要:我国实行新课改后,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案例教学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主要研究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案例教学的特点以及案例教学的意义,并提出了现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希望能够提高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案例教学;高中地理;探索

为了让教育能够跟上社会和时代的发展,我国实行了新课改,在新课改进行的过程中,老师越来越重视案例教学。地理是和我们的生活有着直接联系的一门科目,地理教学效率的提高会直接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全面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必须采取措施将案例教学的作用发挥到最大。

一、地理案例教学的一些主要特点

案例教学指的是老师在教学的时候根据教学目标以及教学的需要进行教学案例的设置,让学生更好地进行分析和讨论,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和质量,更好地解决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

1.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中心

案例教学要求老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必须将学生放在首要的位置,重视每一个学生的兴趣、能力以及个性,在进行案例设置的时候也应该将一些比较热点的问题设置进去,比如说,在讲到地震的时候,可以根据我国最近的几次地震进行案例的设置,由于这些地震都是发生在我们生活中的,学生的注意力也会更加的集中,理解记忆也会更加的深刻。

2.重视实践

在进行地理案例教学的时候,老师应该重视实践的作用,做好师生互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讨论和总结。这样学生在进行知识掌握的时候才会更加的牢固,印象也会更加的深刻。

3.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案例教学不但能够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与此同时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有一定的提高。一般情况下,地理案例教学的内容都是学生生活中的,通过案例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生活,提高自身生活问题解决的能力,这对学生将来的全面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二、在地理课堂中,将案例教学运用进去的目的

在进行高中地理教学的时候,老师使用案例最主要的目的是将学生对地理的兴趣真正激发出来,让学生通过案例来找到地理学习的一些规律,所以老师在进行案例设置的时候,应该有意识地选择一些比较典型的内容,这样学生掌握规律会更加的容易。并且地理教学中所运用的案例都是和我们的实际生活有着直接关系的,学生在进行案例分析的时候也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生活中实际存在的地理问题,所以,老师在进行案例设计的时候,还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兴趣,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案例,并且还应该保证案例的通俗易懂,真正地贴近学生的生活,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三、地理案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在高中教学中,地理是一门非常重要的科目,进行案例教学对老师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老师在进行案例选择的时候若是不到位,那么案例教学的效果便很难达到。老师在教学的时候还应该真正地将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否则很容易导致严重的资源浪费。这就要求老师必须不断地更新教学思想和教学手段,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做好案例的设置和案例教学。

在进行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时候,老师必须充分地利用自己能够掌握的资源进行案例的设置,在教学的时候将学生的兴趣真正地激发出来,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案例教学的效果,地理课堂教学的效率才会有保证。

参考文献:

[1]罗辉,何娟.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探索研究[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0(03).

[2]牛燕红.新课程背景下的地理案例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4).

编辑 鲁翠红

作者:艾丽俊

第3篇: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探索研究

摘 要:相较于传统的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的提出为高中的地理教学提出了新要求、新目标以及案例教学法等,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要做到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实践能力为目标,将高中地理课程的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不同的案例教学法也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文章对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究,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地理 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早在1870年年首先在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兴起,其目的是通过对典型案例进行剖析,以期达到对法律规则的理解,从而掌握法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之后,20世纪初,案例教学已被美国所有的知名法律学院所采用。1919年,毕业于哈佛法学院的德海姆出任哈佛商学院院长,他对案例教学极为赞赏,主张在商学院推广使用,并强调商业课程以真实生活情境中的问题为中心,引导学生参与分析和讨论案例,或直接由学生到实际商业活动中去搜集整理案例。目前,这种教学方法仍在商业教育领域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案例教法运用于普通教育学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事情,其运用虽远不如法学界、商业界、医学界、管理界等领域那么普遍和成熟,但在教师职业教育中进行案例教学的尝试日渐增多,在普通教育的学科教学中进行案例的探索正方兴未艾。

在新课程的标准下对高中地理课程实施案例教学的教学方法,要求新理念、新思想,这就要求广大地理教师要转变原有的教学观念,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启迪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自行思考来解决问题。强调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加强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社会和科技发展等的联系,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经验的培养,教授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1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新课程标准的特色之一,案例教学即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进行研究、学习、锻炼地理能力。主要是以案例作为线索,围绕着地理案例进行教学的过程。高中学生心智已经较为成熟,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理解能力,能够辩证的看待周围的事物,客观的看待自身情况,自我意识相对理智。因此,对高中学生展开案例式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理解。根据案例信息,围绕问题,结合自身知识和教材内容来探究地理规律和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改进的思路。案例教学能够让学生通过新旧知识的结合,体验到自己解决问题并获取知识的快乐,增加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欲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2 地理案例教学实例分析

针对湘教版地理教材中《常见的天气系统》一节进行分析,首先,教师安排学生连续收集一周当地的天气预报资料,包括温度、天气状况以及表示符号等信息,让学生对天气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前可以先给学生播放一些天气预报的视频,这些都是学生所了解的生活中的东西,比较容易被学生接受,这样就降低了课程在学生心目中的难以程度,学生对于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物会更加感兴趣,在心理上会比较容易接受,有利于学生将知识与生活结合起来,更有助于学习。然后教师再根据学生收集的信息进行讲解。针对学生收集的信息展开教学内容,讲解温度、气压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判读冷锋、暖锋等情况以及冷、暖锋过境前后的天气情况等以及不同的天气所带来的危害等。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学生统计的内容来教授课程,会使学生觉得自己的努力得到了教师的认可,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天气系统的教学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此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行收集关于天气的资料,能够切身体会到不同的天气带来的环境变化,在通过教师的案例教学的讲解,使学生对课堂知识从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加强理解和掌握,并且让学生亲身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生乐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 针对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反思

就高中学生而言,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爱玩的时期,大部分的学生都存在着思想比较懒惰,不愿思考,害怕思考,喜欢坐享其成的心理,并且学生学习没有主动性,知识面狭窄,存在着教师不管就不学的情况,甚至一些学生会存在着是为老师而学习的心理,这就影响了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程度,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高中地理的新课改教材知识条理较为清晰,且内容丰富多彩,因此,在高中地理的教学过程中要避免按部就班的教学方式,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许多内容都是和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如《常见的天气系统》这一节中的内容就有许多生活中的知识,学生平时都可以在生活中或者电视上接触到这些东西,但学生虽然能够深切感受到天气的变化,但未必能够体会到天气的变化规律,这就会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针对这些对学生展开案例式教学,将大大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效率。

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注意将理论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学生对于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物会更加感兴趣,有利于教学的实施。在课堂上课多利用多媒体技术将一些天气变化以示意图的形式形象的展示给学生,学生对于图片的理解要远远大于对文字的吸收,让后结合所在地的实际天气情况进行分析,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进行讲解,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记忆。

4 结语

案例教学从学生的心理特征结合实际情况入手,针对高中地理教学方法进行探究。案例教学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更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更好的将乏味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容易理解的实际问题,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使课堂更加活跃。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所以,教师在进行地理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做足功课,根据教学内容选好案例,并借助多媒体等设备,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罗士成.新课标下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浅探[J].中国学术研究,2007(1):56-58.

[2] 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2-38.

[3] 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20-123.

作者:白晓峰

第4篇:高中数学古典概型中的概念教学案例教学设计背景课程标准

高中数学“古典概型”中的概念教学案例

一、 教学设计背景

1.课程标准 概率是研究随机现象规律的学科,它为人们认识客观世界提供了重要的思维模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为统计学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概率与统计的基础知识已经成为一个未来公民的必备常识.新课程教材采用“模块化”,概率内容在必修3和选修2-3中两次出现:必修3中,学生在初中学习概率的基础上,通过实践问题情景,结合具体实例,学习概率的基本概念、意义、基本性质和古典概型、几何概型等简单的概率模型,加深对随机现象的理解;选修2-3中,学生将进一步学习利用离散型随机变量思想描述和分析某些随机现象,体会二项分布和超几何发布等概率模型的作用及应用.知识安排整体呈现螺旋式上升的特点.

新课程概率内容安排的另外一个特点是概率学习在前,排列组合学习在后,强调对概率本质的认识,避免以往在概率学习中把重点放在“如何计数”上,把概率混同于排列组合计数问题,机械套用公式,过度强化技巧,而忽视了对概率本质的理解和把握.

2.教学进行时 高一上学期在数学3学习了“算法案例”和“统计”之后,进入了第三章“概率”的学习.学生在学习了随机事件的概率,了解随机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频率的稳定性的基础上,得到了用频率估计概率的思想和方法,并通过用概率知识澄清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错误认识,加深了对概率意义的正确理解,概率的基本性质、互斥事件的概率加法公式等知识的学习又为简化概率的计算提供依据.

通过试验和观察的方法,虽然可以得到一些事件的概率估计:如抛硬币试验,但是这种通过大量重复试验,用频率估计概率的方法耗时多,并且得到的仅是概率的近似值,有没有更方便、更有效、更精确的计算概率的方法呢?古典概型的知识构建顺应的是学生内在的认知需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教学设计思路

1.设计理念 概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让学生理解概率的意义和概率的思想,学会用概率知识解释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古典概型作为一种特殊而重要的概率模型,一方面有着其独有的特征,必须准确理解严格把握;另一方面,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应用非常广泛,充满着问题解决的情景.故本课采用探究式教学,重点是古典概型的概念教学,创设适当的问题情景,引发必要的认知冲突,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再创造,再设计,构建一个反映数学内在发展逻辑、符合学生数学认知规律的概念体系,呈现概念的来龙去脉,揭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突出概念的核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归纳、尝试、体验,亲历概念的生成,从浅入深,逐步加深对古典概型本质的理解,掌握研究途径,领悟思想方法,用问题引导思维,以活动培养能力.

2.设计重点 概念的动态生成.灵活创设情景,主动“创造”知识,有效提升能力.

3.难点突破 古典概型的特征,实验结果的有限性和等可能性.

三、教学过程实录

(一)情境创设,引入课题 1.卡尔的预言

人称“数学怪杰”的意大利数学家卡尔曾专门探讨过赌博中骰子出点的规律.他提出过这样一个问题:掷一白一蓝两颗骰子,以两颗骰子朝上的点数之和打赌。你认为赌注下几点上最有利? 卡尔曾预言押在7最好.你认为赌注下几点上最有利?为什么? 2.复习回顾

师:这个问题的本质是概率计算: 掷两颗骰子,求骰子朝上的点数之和为7的概率.如何来求随机事件的概率呢?

师生共同回顾已学的知识:可以通过试验,用频率估计概率,但是耗时多,不精确;可以用概率加法公式,但首先需要知道互斥事件的概率.有没有更方便、更有效、更精确的计算概率的方法呢?

【设计意图】问题出在学生思维水平的最近发展区,打破已有的认知平衡,引发认知冲突,激发起学生构建认知结构的主动性和迫切性.

师:对一些特殊的事件,我们可以构造出计算其概率的通用方法.古典概型就是其中一种可以用公式计算概率的特殊的模型.——引入课题

(二)自主探究,意义建构 建构

一、 基本事件

1.问题探究 (1)抛掷一枚质地均匀的硬币(2)抛掷一枚质地均匀的骰子 以上两个试验可能出现哪几种结果?

生:试验(1)中,结果只有两个,即“正面朝上”或“反面朝上”; 试验(2)中,所有可能的结果只有6个,即出现“1点” “2点”“3点”“4点”“5点”和“6点”.

师:非常好!这些结果都是随机事件,我们把这类随机事件称为基本事件. 2.概念生成

(1)基本事件的意义:在一次试验中,所有可能发生的基本结果是试验中不能再分的最简单的随机事件,其他事件可以用它们来描述,这样的事件称为基本事件.

(2)基本事件的特点:

(ⅰ)任何两个基本事件是互斥的;

(ⅱ)任何事件(除不可能事件)都可以表示成基本事件的和 (3)问题:试验(ⅰ)中,必然事件由哪几个基本事件组成?

试验(ⅱ)中,随机事件“出现偶数点”由哪几个基本事件组成? 3. 概念应用 例1.从字母a、b、c、d任意取出两个不同字母的试验中,有哪些基本事件?事件“取到字母a”包含哪几个基本事件?

分析提炼:我们一般用列举法表示一个随机试验的全部基本事件,画树形图是列举法的基本方法.用列举法表示基本事件时,必须不重不漏.

【设计意图】 通过典型、丰富的具体例证,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尝试、感悟,体会基本事件的意义和特点,主动生成概念,通过应用,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师:上述试验中出现的基本事件在个数上以及出现的可能性方面有什么特点?

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发现不同问题中蕴含的共同的本质特征,概括出概念的本质属性,自然而然生成古典概型的定义. 建构

二、古典概型 1.概念生成

(1)试验中所有可能出现的基本事件只有有限个(有限性); (2)每个基本事件出现的可能性相等(等可能性).

我们将具有这两个特点的概率模型成为古典概率模型,简称古典概型 2. 概念应用 例2.下列随机试验是否属于古典概型?

(1)一个袋中装有3个大小完全相同的球,红、黄、黑各一个,从中摸出一球;

(2)一个袋中装有4个大小完全相同的球,红、黄各一个,黑两个,从中摸出一球;

(3)向一个圆面内随机地投射一个点,如果该点落在圆面内任意一点都是等可能的;

(4)某射手一次射击命中的环数

【设计意图】 通过概念的辨析,以实例(正例、反例、特例等)为载体,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概念中关键词的含义,对概念内涵进行“深加工”,对概念要素作出具体界定,形成用概念作判断、用概念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和具体方法. 建构

三、古典概型的概率公式 1.问题探究

(1)掷一枚质地均匀的硬币,分别求出出现“正面朝上”与“反面朝上”的概率;

(2)抛掷一枚质地均匀的骰子,求出现“1点” 的概率;出现“偶数点“的概率呢? 2. 概念生成

(1)基本事件的概率:如果一次试验由 个基本事件组成,而且所有的基本事件出现的可能性都相等,那么每一个基本事件的概率都是 ;

(2)随机事件的概率:如果某个事件 包含的基本事件有 个,那么事件 的概率 =

(3)古典概型的概率公式 =.

【设计意图】 通过具体的问题,引导学生尝试利用古典概型的基本概念和概率的基本性质计算随机事件的概率,获得概率计算的直接经验,加深对概念本质的理解;同时,通过分析,归纳出古典概型的概率公式,经历概念的概括过程,动态生成古典概型问题的研究方法. (三) 应用拓展, 深化理解

例3:单选题是标准化考试中常用的题型,一般是从A、B、C、D四个选项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问一个考生答对的概率是多少? (1)考生掌握了考查的内容;

(2)考生掌握了部分考查的内容,用排除法选择了一个答案; (3)假设考生不会做,他随机的选择一个答案;

拓展思考:在标准化的考试中既有单选题又有多选题,多选题从A、B、C、D四个选项中选出所有正确答案,同学们可能有一种感觉,如果不知道正确答案,多选题更难猜对,这是为什么?

分析提炼:如果考生掌握了考查的内容,他可以选择唯一正确的答案,这种情况不属于古典概型,不满足“等可能性”;如果考生掌握了部分考查的内容,用排除法选择了一个答案,这种情况不属于古典概型,不满足“等可能性”;如果考生不会做,他随机地选择一个答案,这种情况属于古典概型. 例4:同时掷两个骰子,计算: (1)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结果?

(2)其中向上的点数之和是5的结果有多少种?

(3)向上的点数之和是5的概率是多少?向上的点数之和是7的概率是多少? 拓展思考:为什么要把两个骰子标上记号? 如果不标记号会出现什么情况? 分析提炼:如果把两个骰子标上记号,共有36种不同的结果,且这36种结果是等可能的;如果不标记号,所有可能的结果共有21种,此时,这21个结果不是等可能发生的,不满足古典概型的要求.因此,用古典概型计算概率时,必须先考察是否符合古典概型的条件:有限性和等可能性.

【设计意图】 通过概念的综合应用深化学生对古典概型基本概念、基本方法的理解,让学生在情景变化中进行正反对比、纵横联系,通过对概念内涵和外延的认识,更深刻地理解概念的本质,在概念的系统中完成相关知识的构建.

(四)反思小结

1、古典概型的概念

2、古典概型的计算公式

3、在使用古典概型的概率公式时,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4、求基本事件的方法之一:列举法

四、教学思考和感悟

1.课堂实施

研究古典概型,重点是概念教学,概率计算的前提是对古典概型概念本质的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本课例采用探究式教学,灵活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无论是基本事件的意义,古典概型的概念,古典概型的计算公式,都是在学生尝试、体验的基础上,通过抽象概括,揭示本质、主动生成;而应用概念对实际问题进行思考、判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则是对概念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构建,对内涵和外延的认识有效促进了概念的内化,培养学生“不断回到概念中去,从基本概念出发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加深本质理解,提高迁移能力,从基本概念的联系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数学概念高度抽象,人类认识数学概念具有“渐进性”和“曲折性”,不可能一次到位,需要一个螺旋上升、不断再概括的过程.概念教学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丰富的实例,让学生在情景变化中对比正反、加强联系、构建知识网络.理解古典概型的概念关键在于理解基本事件的概念本质,本课例以具体事例为载体、以思维活动为主线,以自主探究为推进,以实际应用为目标,通过典型、丰富的具体例证,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尝试,探究,层层推进,逐步深化,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分析概括其中蕴含的本质属性,发现规律和问题解决的途径,主动生成概念,形成知识,获得古典概型的研究方法,课堂教学循序渐进,水到渠成. 2.教学效果

根据学生思维的发展过程,层层递进,创设良好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体验、感悟、提升.整个过程学生参与积极,思维活跃,互动热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预设目标达成度较好.

课堂教学以生为本,关注学生的情感、意志、品质、价值观.以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为起点,情景灵活,内容丰富,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主体性的发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和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 3.反思提高 新课标指出:“教学中应强调对基本概念和基本思想的理解和掌握,对一些核心概念和基本思想要贯穿数学教学的始终,帮助学生逐步加深理解.” 数学概念是现实世界中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本质属性的概括与反映,是数学发展的基础,也是学生数学思维的细胞.数学概念既是建立数学定理、法则、公式的基础,也是进行数学推理、判断、证明的依据,更是形成数学思想方法的出发点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前提.数学概念是数学地认识事物的思想精华,蕴涵了最丰富的创新教育素材.数学是用概念思维的,在概念学习中养成的思维方式、方法以及迁移能力也最强.因此,概念教学在数学教学中有着重要地位.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学知识的前提,也是理解和体会数学思想方法的基础,更是提高解题能力的关键.只有深刻理解概念,才能在解题中作出正确的判断,数学学习是从概念学习开始,数学教学应从概念生成出发.

心理学研究表明:数学概念的学习要经历感知、理解、保持和应用四种心理过程.教师在进行概念教学时,要“讲背景、讲思想、讲应用”,重视基本概念在智力开发、能力培养、情感体验、认知训练等方面蕴涵的教育价值,深入挖掘新旧知识间内在的联系,追寻知识发生的轨迹,遵循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循序渐进,水到渠成,引导学生主动完成新知识的构建.

第5篇:新义务教育法背景下的学校管理案例提纲-陆家宅小学

新《义务教育法》背景下的学校管理案例(提纲)

陆家宅小学工会普法学习

一、依法治校的内涵

概括地讲,依法治校是指校长依照国家的法律法规、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规章和学校章程,运用各种管理手段,通过组织、指挥和协调学校各方面人员的活动,高效率和高质量地完成国家所规定的培养目标和教育教学任务所进行的管理活动。 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层面的法:

1、《宪法》中有关教育的规定,它是教育立法的基础和依据。

2、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等很多。

3、国务院及其它教育和主管部门制定的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和其他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定,如《教师资格条例》、《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此外我们湖北省政府及主管部门也制定了相应的地方性的规定,如《湖北省教育督导规定》等。

二、义务教育法的修订背景

1、党的十六大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特别是义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原有《义务教育法》已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实施义务教育的特点和要求。 2、国家出台的新的义务教育的政策、措施,需要上升为法律规范。 3、近年来义务教育实施中出现的新问题亟待通过法律途径予以解决。 4、法律的可操作性需要进一步加强。

三、新《义务教育法》关键内容解读和案例分析

(一)教育经费

1、法律条文:

《义务教育法》第一章《总则》第二条:“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第八章《附则》六十一条又补充规定:“对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不收杂费的实施步骤,由国务院规定。”我国《教育法》对学校违反国家规定收取费用的行为已经规定了法律责任,但长期以来,社会各界对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乱收费问题反映强烈,为此,修订后的《义务教育法》第七章《法律责任》第五十六条规定:“学校违反国家规定收取费用

1 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责令退还所收费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这项规定同《教育法》的有关规定是一致的。

2、典型案例:

《法制日报》2008年8月17日报道:有着两处校址、6500余名学生的“超级小学”中关村三小是北京市奥林匹克示范校,该校在举办首届“奥林匹克运动会”时,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国际奥委会终身名誉主席萨马兰奇、中国奥委会名誉主席何振梁都发来了贺信。学校倡导的素质教育口号是“头顶艺术,脚踩文学,怀揣梦想”。2006年,中关村三小把高尔夫课列为三年级必修课,一时激起舆论哗然。由于学校成绩斐然,影响较大,校长王翠娟被评为海淀区模范校长,海淀区第八届政协委员。学校还被授予全国“三八红旗集体”。

2008年8月5日,海淀法院中关村三小校长王翠娟等人贪污案一审开庭。在法庭上,王翠娟证实,中关村三小的账外资金超过了1亿元,而这部分账外资金,几乎全部来自于“片外”学生入学缴纳的赞助费(择校费)。大量的赞助费如何使用缺少监管,校长的权利过大。因此,这几年教育系统的腐败案件并不罕见。可以肯定,中关村三小的案件带有很大的普遍性。

(二)素质教育

1、法律条文:

《义务教育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开宗明义,把提高全民族素质作为制定法律的重要宗旨之一。第三条明确规定实施素质教育:“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第五章《教育教学》第三十四条:“教育教学工作应当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面向全体学生,教书育人,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三十五条:“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根据适龄儿童、少年身心发展的状况和实际情况,确定教学制度、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设臵,改革考试制度,并改进高级中等学校招生办法,推进实施素质教育。” 《义务教育法》还有很多条款都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或要求。从第三十六条到第四十一条,对德育体系、课外活动、教科书使用等均作了规定。

2、典型案例:

2 江苏省泰兴市洋思中学位于泰兴市天星镇洋思村,建于1980年,原本是一所“三流的硬件”、“三流的师资”、“三流的生源”的农村联办初中。蔡林森任校长后局面开始转变,他坚定一个信念,就是“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将此在校园醒目树立或张贴)。学校要求教师“先学后教,当堂训练”,面向全体学生,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实行“三清”(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教育教学成绩显著。从1987年至今,一直保持着合格率、巩固率、升学率三个百分之百和优秀率一个一流的记录,有80%的学生升入省重点高中。学校现在已经变成了一流的设备,一流的质量,被评为江苏省省德育先进学校、省教育现代化示范初中、省模范学校、省先进集体、省文明单位。该校已经成为全国素质教育的一面旗臶、农村教育的一面旗臶、初中教育的一面旗臶(“全国十所薄弱学校变为名校”之一)。校长蔡林森成为江苏省首批名校长、中学特级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被誉为“乡村教育家”。

(三)校园安全

1、法律条文

《义务教育法》第三章《学校》第十六条首次将校园安全写入法律:“学校建设,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办学标准,适应教育教学需要;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选址要求和建设标准,确保学生和教职工安全。”第二十三条:“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依法维护学校周边秩序,保护学生、教师、学校的合法权益,为学校提供安全保障。”第二十四条:“学校应当建立、健全安全制度和应急机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加强管理,及时消除隐患,预防发生事故。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定期对学校校舍安全进行检查;对需要维修、改造的,及时予以维修、改造。学校不得聘用曾经因故意犯罪被依法剥夺政治权利或者其他不适合从事义务教育工作的人担任工作人员。”

2、典型案例

四川安县桑枣中学,是一所初级中学,在绵阳周边非常有名。学校因教学质量高,连续13年都是全县中考第一名,周围家长都拼命把孩子往里送。学生最多的班,有80多名学生。校长叶志平注重实干,强调安全。花费17万元盖的学实验教学楼,他维修固楼耗资40万元。而且从2005年开始,他每学期都要组织一次全校师生紧急疏散演练。事先告知学生,本周有演习,但学生不知道具体是哪一天。演练时每个班级的疏散路线都是划定好的,在每个班级内,前四排学生走教室前门、后四排学生走后门也是规定好的。刚搞紧急疏散时,学生当是娱乐,半大孩子除了觉得好玩外,还认为多此一举,有反对意见,但他坚持。后

3 来,学生老师都习惯了,每次疏散都井然有序。“5-12”地震那天,叶校长因公务不在校。可是学生们正是按着平时学校要求、他们也练熟了的方式疏散的。由于平时的多次演习,地震发生后,全校师生(2200多名学生,上百名老师)从不同的教学楼和不同的教室中,全部冲到操场,以班级为组织站好,安然无恙,用时1分36秒。正因为如此,叶志平被网友称为“史上最牛校长”。

(四)均衡发展

1、法律条文:

《义务教育法》第三章第二十二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促进学校均衡发展,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不得以任何名义改变或者变相改变公办学校的性质。”

第三十二条规定:“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均衡配臵本行政区域内学校师资力量,组织校长、教师的培训和流动,加强对薄弱学校的建设。”

第五十七条第二款对分重点班和非重点班的要依法追究责任。

2、典型案例

我们汉川市实验中学是一所市直中学,成立于1998年秋,是一所为适应教育形势发展而兴办的集实验性、特色性、超前性、示范性为一体的新学校,办学理念是“为每一个学生创造美好未来”。在城区校际竞争激烈、社会压力巨大的情况下,我校独树一臶,建校以来坚持不编重点班,向管理要效益,向四十五要效益,取得骄人成绩。十年来,我校毕业生的参考率、合格率、优秀率一直名列全市前茅(中考成绩——上重点高中数仅有一年位居第二)。学校被评为孝感市“示范学校”、湖北省 “教育科研实验基地学校”。

我们的体会是:不编重点班,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保护了学生成长的生态环境——自尊自信、合作互助),同时也调动了老师的积极性。老师伴随学校的发展日臻成熟,学生也在平等的氛围中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均衡促进和谐,和谐利于发展。

(五)课程改革

1、法律条文

《义务教育法》第五章《教育教学》虽然没有提及“课程改革”一词,但第三十五条指出:“学校和教师按照确定的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设臵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保证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质量要求。”

2、典型案例

杜郎口中学是山东省茌平县最东部的边远乡镇中学,1998年前连续十年教育教学综合评价在全县初中倒数,学校成为每年人大代表评议的黄牌单位。十年来,以校长崔其升为首的杜郎口中学一班人大胆尝试教学改革,尤其是在课程改革方面力度很大,探索出了一条既能保持升学率,又能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新的教学模式。该校独创“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即课堂自主学习三特点:立体式(目标任务三维立体式)、大容量(以教材为基础,拓展、演绎、提升,课堂活动多元,全体参与体验)、快节奏(单位时间内,紧扣目标任务,周密安排,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达到预期效果);自主学习三模块:预习(明确学习目标、生成本课题的重、难点并初步达成目标)、展示(展示、交流预习模块的学习成果,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和对感悟进行提炼提升)、反馈(反思和总结,对预设的学习目标进行回归性的检测,突出“弱势群体”,让他们说、谈、演);课堂展示六环节: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现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

三、

三、六”自主学习模式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参与为特色,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老师仅用极少的时间进行“点拨”。他们把这种特色叫做“10+35”(教师讲解少于10分钟,学生活动大于35分钟)。在杜郎口中学的教室里看不到讲台,学生的课桌是面对面分组排列,教室四周都是黑板。没有了讲台,老师也自觉不自觉地放下了高高在上的架子,学生也不必再用仰视的目光看待老师,在空间上一下子拉近了师生的距离。一个民主、平等的空间就在这样看似简单而又要很大勇气的改革中制造出来了。

1998年,也就是杜郎口中学实施教学改革的当年,该学校在全县学校排名中由第23名上升到第17名,第二年又上升到第14名。从2003年起,杜郎口中学的排名连续3年位居全县前三名。2005年中考,该校486名毕业生中的268名报考了重点高中——茌平一中,被录取的有267人。

06年9月全国农村名校长经验交流会在杜郎口中学召开。《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新华社《内参选编》、《当代教育科研》、《山东教育》、《现代教育导报》等报刊都报道了该校教学改革取得的突出成绩。到目前,来自全国20个省市的参观学习人次达6万人。

(六)学生权利

1、法律条文

《教育法》第二十九条规定学校应当履行有关义务,其中第三款指出:“维护受教育者、教师及其他职工的合法权益。”第八条规定教师应当履行有关义务,其中第五款指出:“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第三条要求“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

修订后的《义务教育法》第一章《总则》第四条强调:“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其后在第二章《学生》第十一款至第十七款具体明确了适龄儿童、少年和弱势群体接受义务教育的平等权利。第四章《教师》第二十九条指出:“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合法权益。”

十届全国人大会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2007年6月1日起施行的新《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一章《总则》第三条更是将未成年人的权利明确为:“未成年人享有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等权利,国家根据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特点给予特殊、优先保护,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未成年人享有受教育权,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尊重和保障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权。未成年人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平等地享有权利。”第五章《司法保护》第五十条指出:“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以及司法行政部门,应当依法履行职责,在司法活动中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第五十一条指出:“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及时审理,并适应未成年人生理、心理特点和健康成长的需要,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2、典型案例

有些学校在资助某些贫困未成年人或者帮助未成年人接受资助的过程中,为了引起社会的关注和舆论的好评,大张旗鼓地进行宣扬,将受助未成年人的个人资料和家庭隐私毫无保留暴露给公众,毫不顾及受助未成年人及其家庭成员的感受。由于未成年人本身缺乏这方面的保护意识,极容易让当事的未成年人成为周围人议论的焦点,给受助未成年人及其家庭带来巨大的压力,造成某些受助未成年人的心理失衡,给未成年人带来心理伤害。难怪一些贫困未成年人及其家庭不欢迎这样的“爱心行动”。

6

(七)心理健康

1、法律条文

《义务教育法》《总则》第三条:“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虽然没有明确心理健康概念,但我个人认为,“等方面”应该包括心理健康。

2、典型案例

2008年9月3日,上海《新闻晚报》报道:9月1日凌晨,一名14岁女孩从杨浦区延吉东路131弄某幢楼4楼跳下;9月1日清晨5点30分左右,浦东菏泽路中大丽都小区一名15岁男孩从8楼坠落受重伤,而事发时男孩父母还在睡梦中;9月1日上午9时,江桥实验中学初二男生因成绩排在年级倒数第一无法接受“留级”的事实欲跳楼,后被老师和民警劝下,而他早已在家留下遗书;9月2日上午7时左右,住在上海仙霞路486弄的12岁男孩,从家中6楼阳台跳下身亡。

开学才两天,就有3名中学生跳楼自杀,另有1名目前不确定是跳楼还是坠楼,这四起事件在申城引起“话题地震”。今年9月10日是第六个世界预防自杀日,自杀研究专家、徐汇区精神卫生中心医师单怀海感叹,业界呼吁社会关注青少年自杀问题已经多年,但大多停留在研究和理论层面上,学校的生命教育也相对薄弱。

(八)教师地位

1、法律条文

《义务教育法》第三十条:“国家建立统一的义务教育教师职务制度。教师职务分为初级职务、中级职务和高级职务。”第三十一条:“各级人民政府保障教师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险待遇,改善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完善农村教师工资经费保障机制。”“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特殊教育教师享有特殊岗位补助津贴。在民族地区和边远贫困地区工作的教师享有艰苦贫困地区补助津贴。”

(九)减轻负担

1、法律条文

《义务教育法》第一章《总则》第五条:“依法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应当按照规定标准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第五章《教育教学》第三十五条:“学校和教师按照确定的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设臵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保证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质 7 量要求。国家鼓励学校和教师采用启发式教育等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第三十七条:“学校应当保证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开展文化娱乐等课外活动。”

2、典型案例

记者在一些省市部分小学和初中学校进行随机采访,发现了一些书包重、作业多的情况:某地级市小学各年级学生的书包普遍在5公斤到8公斤之间;初中学生书包在10公斤以上的现象在不少地方相当普遍,其中面临毕业的初三学生书包最沉重。在不少城市,大清早背负沉重书包匆匆而行的中小学生已经成为人们司空见惯的“街景”,在南方某城市,甚至还出现了小学生拖着带轮子的大书包上学的情景。

在那些过于沉重的书包里究竟装了些什么?记者发现,除文具外,学生书包中主要装着课本和各类辅导资料、练习本等。在某城市,初中某校五年级学生有教辅资料24种,包括统编教材、补充教材、配套练习册、习题集、单元过关题、目标测试题以及各类油印试题等;某省一小学低年级各类课本和教辅资料总量达21本,某初中一年级复习资料最多的达31种。

记者调查发现,在某初中,有教师要求学生每天要做完与当天课堂讲授内容相关的各种教辅资料,一名优秀学生中午要花2小时、晚上要花3小时才能完成;在另一所学校,成绩属中上水平的初三学生完成家庭作业需2小时,中下水平学生需3小时,差生需要4小时。学生嬉戏的时间越来越少,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也越来越少。小小年纪的中小学生又怎么能够担起如此沉重的负担呢?

(十)阳光体育

1、法律条文

《义务教育法》第五章《教育教学》第三十七条:“学校应当保证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开展文化娱乐等课外活动。社会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应当为学校开展课外活动提供便利。”

2、典型案例

《中国教育报》2009年6月25日以《阳光体育凸显教师缺乏之痛》报道:体育教师缺额严重工作量大难以量化体育课被任意挤占。

首都体育学院刘海元博士近年来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我国学校体育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的研究》。这项研究表明:我国现有中小学约60万所,但体育教师只有约43万人。“目前,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缺额约29万人,其中小学体育教师缺额最多,约24万人。”

8 刘海元说。2008年国家教育督导团对学校体育督导调查的结果,也证实了中小学体育教师缺额的现象。如广东省现有体育教师10047人,其中专职体育教师不足40%,农村学校80%以上为兼职体育教师,以国家标准计算,实际缺额专职体育教师1.2万人。甘肃省近70%的学校,体育教师是兼职。

重庆市南岸区珊瑚小学的许老师每周要上20余节体育课,还要负责学校一些体育活动,他对记者说:“阳光体育运动开展以来,学校从早上到下午放学,先后有早上晨跑30分钟、上午30分钟大课间、40分钟的午间阳光体育、30分钟的课外活动。我们一天到晚根本忙不过来。”国家教育督导团2008年对学校体育工作的督导调查发现,一些学校体育教学形同虚设,只要不出事,学生们想怎么上体育课就怎么上。更有甚者,不少学校变着法地挤占体育课。

四、如何做好依法治校工作

1、增强法律意识。

人人学法、知法、懂法、守法——好说不好做。

中国基础教育的现状是,校长、教师是个矛盾体,即是不依法治教的受害者(工资问题、教师伤害等),又是不依法治教的肇事者(乱收费、歧视差生等等)。面对飞速发展的社会形势,中小学校长不能再像过去那样仅凭经验办学,凭敬业精神办学,而应该是依法治校,按章办学。要将过去的敷衍、被动接受法律要求转换成为学法懂法的自觉行动(例如阳光体育、减负行动等,“非不能也,是不为也”)。因为只有如此,校长才能很好的保障学校运转,保障师生权益。否则,有可能在敬业奉献的工作背景下,造成不好的社会影响,不自觉的违规,甚至违法。如北京市中关村三小的前校长王翠娟、不受欢迎的“爱心行动”等

2、更新教育观念

中小学教育的复杂性给校长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校长的教育价值观、学生观、质量观等的构建都应在国家法律要求的前提下,并给与教师正确引导和积极影响。。 如果死死抱着过去的一些陈腐观念和做法(办重点班、题海战术、分数至上、升学至上等),那学校的素质教育、课程改革、减负行动、阳光体育肯定是无从谈起。

更新教育观念,肯定需要勤于学习和勇于实践。“乡村教育家” 蔡林森、“最牛校长”叶志平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3、熟悉教育业务

9 学校管理反复复杂,千头万绪,但还是有客观规律。这需要我们这些中小学校长加强学习,熟悉甚至精通学校管理业务。

像上面引述案例中未能展开的“学生权利”的细化落实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涉及的中小学生多种复杂表现,都是不少校长不太熟悉甚至忽略的问题,但又都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

另外,还有今天没有谈到的学校管理体制、办学理念与办学特色(涉及《教育法》)、校长责任权限、教师管理与教师成长(涉及《教师法》)、校园建设与校园文化(涉及《环境保护法》、《招投标法》)等等,都需要校长们深入研究,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提升学校办学品味。不能像有些地方政府和部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例如深圳火灾——查娱乐场所安全,三聚氰胺奶粉事件——查饮食安全,汶川地震——查中小学校舍安全,成都公汽事件——查公共设施安全……)。应该熟悉业务,综合管理。

4、争取社会支持

学校小社会,社会大学校。学校教育离不开社会各界和家庭的广泛支持。有些问题,我们教育、学校、校长认识到位了,但实施起来仍然有着很大的难度,如均衡发展、教师地位(外围靠政府)、素质教育、减负行动、阳光体育(外延连着家庭)、校园安全(必须依赖公检法部门),像课程改革要求的社会实践活动更是必须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与配合。所以,中小学校长不仅要做好内当家,还要顺应形势发展,做好社会公共关系的功课。

第6篇:参展撤展-外贸业务员如何总结分析展会-案例背景解读(整理)

案例分析:外贸业务员如何总结分析展会

【案例背景】

第118届广交会参展总结

第118 届秋季广交会于2015 年 10月15日在广州琶洲交易馆举行。公司领导对这届交易会非常重视,何董、刘总亲自带队参会。这次交易会公司共有46个摊位、73人参展。

1.客户接待和成交情况

(1)客户接待情况比预想的要好。交易会上,公司各参展人员共计收到客户名片1282张,其中美国客户的名片130张,占总量的10.14%;欧洲客户的名片286张,占量的22.31%;日本客户的名片56张,占总量的4.37%;中国香港等其他地区的名片810张,占总量的63.18%。应该说,各部门均有不少收获,比预想的要好,可谓不虚此行,关键是展会后要盯住客户,保持联系,认真打样,切实把“意向”变为实实在在的订单。

(2)成交总量有所减少。根据官方统计,第118 届广交会境外采购商与会177,544人,比2014年秋交会(同比) 减少4.6%。本届广交会累计出口成交1,712.49亿元人民币(折合270.1亿美元),比上届(同比)下降7.4%。对此,大家感同身受。经统计,本公司意向成交额为2000万美元,与上届参展规模相比较,成交量约下降15%。

2.特色和亮点

(1)现场成交较为活跃。在欧、美、日的市场需求仍处于疲软的状态下,本次交易会现场成交出现亮点,如畜产部郑凯与印度尼西交猪鬃8万美元;京一部干康强与香港客户成交西湖藕粉100箱,共计5000美元;皮件部吴萍萍与韩国客户成交尼龙手提包500个,共计3095美元;地毯部朱江华与澳大利亚客户成交毯子 5万条、围巾2400 条,共计7.5万美元;麻塑部李尔文与立陶宛客户成交全涤纶女上装1800件,共计2万美元,仿皮服装2300件,共计3万美元。从现场成交的情况分析,展品都很实惠,且质地优良、花色多样、款式新颖,足见适销对路的明显效果,也反映出了国际市场销售的动态。

(2)专业化“推销效果好。本届交易会又一个特色亮点是,有的部门已认识到“专业化”推销的威力,如地毯部1个男女馆摊位着力推销毛衫类商品,1个内衣馆摊位集中展出内衣品种,综贸四部1个童装馆摊位成系列、按花色摆放童装等,给客户以强烈的“专业化”感觉,光顾者频频,洽谈者多多。

3.存在的问题 在本届交易会上,样宣部为布展做了许多工作,各业务部门也筹备了很多展品,大家都很辛苦,但存在的问题是:

(1)“专业化”程度有待提高。从各部门携带的展品看,一多二杂,如日用品摊位、服装摊位等,缺乏系列性、整体性和专业性,给人的感觉是什么都做、什么都不专,很难引起客户的关注和兴趣。

(2)特装摊位效果不佳。在本届交易会上,公司特装摊位达36个,其中,日用品、家纺、服装等 26个摊位是特装的重头戏。但本次特装摊位效果不理想, 日用品的8个摊位布展杂而松散;家纺的10个摊位由 8个业务部“割据”,大摊位成了“小地摊”;服装的8个摊位显得拥挤,通道不畅,客户与展品难接触。

(3)摊位位置不够理想。本公司的46个摊位中,在主通道上的摊位只有12个,和公司形象不匹配,不利于成交和布展。

4.下一步改进的要求

为了切实把握好交易会的参展机会,请各部门按照以下要求认真落实:

(1)切实总结以往参展的经验教训,并根据部门业务发展规划和商品特点,尽早提出下届参展的申请,便于公司统筹安排。

(2)摊位申请和安排要与部门重点商品开拓相结合,样品在组织上要突出新、奇、特和专业化。

(3)布展方面要有利于提升公司的整体形象与合力,便于增加洽谈和成交机会。 请结合以上案例,谈谈本次展后总结评估中考虑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第7篇: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

在教师资格综合素质考试中,教育观可以说是高频考点,尤其是素质教育的内涵+新课程教学观的转变,考试会以单选+材料分析出现,可谓是重中之重。现在将有关知识点整理如下:

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1)鼓励学生参与教学。 (2)创设智力操作活动。

(3)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并加强训练

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1)知道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过程

(2)知道学生了解学科特征,掌握学科研究方法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1)结论和过程的关系:教学相长。 (2)提倡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的意义。 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1)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理念的局限:重认知轻情感,重教书轻育人。

(2)关注人的教学理念的表现: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教学观的转变可以记为“学习过人”。

例题:小明在上课的时候问了老师一个问题,被老师说是不好好听课,整天胡思乱想,扰乱课堂秩序,该老师违背了( ) A.教师是主导 B.课堂是主体 C.教育者为中心 D.学习者为中心 答案:D 解析:A.教师是主导,指的是教师在教学中处于领导、引导等作用,题目中有体现; B.课堂是主体是指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或主要方式; C.教育者为中心是指教学中以教育中为中心,一切的教育活动都是围绕教育者展开的,与素质教育倡导的学生为主体向违背; D.学习者为中心是指教学中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的活动应该以学生为中心。题目中该老师不仅没有回答小明的问题,反而说小明整天胡思乱想,扰乱课堂秩序。该违背了学习者为中心。

第8篇: 新课程背景下的化学教学设计的教学理念

【摘要】教学设计需要正确的教学理念指导。本文主要从素质教育、建构主义学习、化学学科特点、化学教学过程的本质、化学课堂教学评价等方面论述了化学教学设计所需的教学指导理念。

【关键词】化学教学 教学设计 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人们对课程教学的理性认识,它首先应回答教学活动的目的及其高效实现等基本问题。它涉及教学活动的任务、目标、内容、形式、方法、评价等方面,指导着教师的教学设计及其实施,决定着课程的实施及其效果。化学教学设计离不开正确的教学理念指导,现代化学教学设计主要需要如下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

1.化学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中学教育是素质教育,属基础教育阶段。

教育为每一位学生,为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基础教育的宗旨,化学教学更不能例外。面向全体学生的化学教学,应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从全体学生出发考虑,使我们的教学适应每位学生,让每位学生都能成功学习,获得学习的成就感。中学化学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这里的科学素养包括学生未来学习和发展所需的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探究过程、方法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全面素质的内容。化学教学目标及其达成的教学活动设计,就应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高科学素养为出发点和归宿。我们不应再围绕少数“尖子生”的精英教育去设计教学,因为基础教育的责任是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养,化学教学应担负起提高全民族化学科学素养的重任。

2.化学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意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可能被传递,学生的学习是学生自主建构个体性知识意义的过程。

也就是说,学生的知识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生成的,是外来的知识信息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即认知结构相互作用结合的产物。这种学习观下的化学教学设计,就应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会注重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活动的设计;就会注重情境创设,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而不是让学生去简单的接受知识结论;就会既重知识结论,又重知识获得过程的设计,通过过程参与的设计,让学生既获得知识与技能,又获得过程的体验,发展相应的能力、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3.化学教学应树立正确的实验教学观,突出化学实验的探究作用。

“以实验为基础”既是化学学科的特征,也是化学教学的特征。化学学科是在化学实验的基础上发生与发展起来的,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具有提供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兴趣、训练实验技能与科学方法、发展观察、实验、探究等多种能力、培养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等多方面的功能。正确的化学实验教学观就是在全面认识化学实验的教学功能的基础上,将化学实验作为实现中学化学课程目标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和方法,贯穿于中学化学教学的全过程;把学生作为实验教学的主体,充分发展学生在实验中的主观能动性;把实验作为一种探究活动,注重实验探究教学;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中依据实验事实,不主观臆造;注重化学实验史在化学原理学习、培养学生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与态度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化学教学中突出实验的探究作用,是因为一方面化学实验本身具有探究性,另一方面化学实验的实证性是探究学习中“检验假设”环节的主要方法,探究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用上述正确的化学实验教学观指导的化学教学设计,必然是符合学科特点的设计,是高效教学的设计。 4.化学教学应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学生的实际

化学与日常社会、生活紧密联系是该学科的特点之一。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化学教学可以让学生感到学习的知识似曾相识,并不陌生,对知识增加亲近感与学习兴趣:可以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社会经历,降低学习难度;可以使学生了解社会,接触社会与生活,能学以致用: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体会什么是化学科学及化学科学对现代社会的重要影响与作用。贴近学生实际的化学教学,除联系学生的日常社会生活外,还应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让教学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和情意现状的基础上进行。

基于这样的化学教学设计,必然会降低学习的难度,有利于学生自主建构新知识的意义。

5.化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平等对话、合作性意义建构的过程

化学教学系统包括教与学两个子系统,在教的系统中,教师是教的主体,在学的系统中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因而教师与学生主体间必然会存在交往。交往是主体间的本质属性,交往也体现出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平等关系。此外,从教学过程的本质来看,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教学过程中就是通过师生主体间的交往互动,求得教与学的平衡与发展。教学过程中的交往不仅体现在师生之间,还体现在学生与学生之间,生生间通过共同的实践活动、讨论、交流、争论等交往互动,可达到相互启发、互相取长补短,对事物的意义得以全面建构,并使学生群体这一教学资源得以充分有效利用。可以说,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者不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

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生生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与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了教学内容,充分利用了学生群体个性差异这一教学资源,从而在教与学过程中师生达到共识、共享、共进,促进了教与学的发展,实现了教学相长和师生的共同发展。

化学教学设计应着力于师生交往、积极互动的人人参与、平等对话、合作性意义建构的活动设计。

6.教学评价应激励学生乐于学习,充分发挥促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化学教学评价是化学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评价的功能对于教学内部来说,主要有诊断、激励、改进、导向、鉴别、促发展等功能。以“应试”升学为目的的功利性评价,评价的方式主要是纸笔测验,测验的内容又主要是向高考靠拢的试题;评价的性质主要是终结性的,目的是排名次,以便进行甄别、鉴定和选拔:评价的主体只是教师,评价的对象只有学生。这样的教学评价结果势必会使学生难以获得学习的成就感,失去学习的兴趣,师生难以得到相应教学过程的反馈,不利于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改进,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和全面素质的提高,不利于教师改进教学发展自己。

化学教学过程中的评价是形成性评价,包括课堂、章、节测验等。这种教学过中的形成性评价,是根据教学目标设计评价内容,采用多种方式进行的评价。化学教学过程的评价设计应立足于评价促激励、促改进、促发展的形成性评价。

第9篇: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开发和建设一批真正体现课改理念和语文课程特点的新教科书,是一项特别艰巨的任务,新教科书的诞生,标志着新课改已经进入了实质性的阶段,接下来,我们就应该按照新课改的理念,培训和培养具有新课改精神理念的教师队伍,进行新课改教学的能力培养。在这个过程中,有可能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和矛盾。我们应该学习、理解、反思新课标。进一步认识,高中语文新课标教学,表现出一种代表先进文化的正确发展方向。贴近历史,贴近社会,贴近文化,贴近人生。

新课程标准最基本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语文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也就是说,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有关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材料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采用、教学效果的评价都应离不开学生这个唯一的主体,课堂这个独特的环境,文本这个必不可少的学习材料。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即使是高三总复习阶段),笔者都坚持贯彻实践新课改理念,还课堂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新课改要具有时代性和范例性,富于文化内涵,文质兼美,丰富多样,难易适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眼界”其中特别关键的是要处理好选文经典性与时代性的关系,这是新课改中理念部分的明确要求。课程改革作为一种国家行为,制定了一系列的规范化制度。高中语文新课标教学,在重视原来的双基教学的同时,

又突出文化性、学术性,需要准确的语言把握;需要正确的文学解读;需要一些历史的参照;需要一点哲学的思考。高中语文新课标的学习,不存在年龄问题,需要共同探讨、实践努力。我们只有遵循新课标,才能完成培养人的大目标。

每位学生的成长都与教师的传教授业密不可分。如何激发学生自发学习课本知识是每位老师都必须思考的问题。尤其是对语文这门需要背诵的内容较多的课程,更要求老师从各个方面加强对学生的辅导。因此,学习内容的选择,学习方式的改变就尤为重要。把课堂主导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在课本知识的基础上,有所发展,自我修正,提高自己,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对语文这么课程的研究兴趣。让每位学生深深感受到语文对生活,对个性的影响力,从而为他们创造更广阔的成长空间。新课改教科书在排方法上追求个性特色。在国家倡导教科书多样化的背景下,在教科书编排方法上,如何突破单一模式,追求个性特色?关键在于把握某一系列的选修目标并寻找与之适应的浮现方法新教科书已经初步显示出各自的个性特色,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教科书模块构成的多样化和教科书单元编排的多样化。

学生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活动的最基本的对象。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主体,学生主体性的基本特征表现在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等方面。自主性是指个人对于自己的活动具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利和能力。能动性是指主体能够自觉、积极、主动地认识客观世界,而不是被动地、消极地进行认识和实践。创造性以探素和求新为特征,是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和最高层次。在教学过程中,仅仅把

学生作为教学的客体,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和发挥。而今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培养身心和谐的学生是新课标的特点。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新课标强调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要贯彻这一教学理念,就要采用适当的方式,促使学生表现出这种学习“自主性”。在教学中注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坚持做到以人为本,学生为“先”。即让学生先看、先想、先说、先练,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学好知识。

新课改在落实基础上,不忘语文基础功,虽然选修课程重在增加语文课程的选择性,但毕竟仍是基础教育课程,不能忘记其基础性在选修课教科书编写中,如何正确处理好基础性与选择性的关系,语文实践活动的多样性与打好语文基础的关系,落实好语文的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是应该认真研讨的问题

新课改在教科书内容上,注意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教科书如何在注重贴近学生、引导兴趣的同时,把握好对学生精神成长的正确导向?各家都注意选取格调明亮积极的文本,以更好地使本课程起到在语文学习活动中进行思想教育与境界培养的作用而教科书专题的选择、教学重点的确立,是实现这种导向的重要保证。

总体上我们不能对学生要求过高,不能让他们负担过重。新课标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状态,转变为学生自信和积极的学习情感,把学生的学习情感、态度、个性、价值观已提到首位,打破了知识是第一位的现象。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加上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组织形式,可

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用激情去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营造学生良好的学习情感,让学生积极主动,全身心投入学习。为此,我们提出了“对话”的策略。“对话”是新课标改革提出的重要的教育教学新策略。“对话”是一种哲学思想,是一种沟通、交流、协作和思想碰撞,是一种社会政治、历史、文化讨论选择。它巧妙地运用于课标教学改革,并作为一种教学策略。其实是在巧妙地进行着一场社会、政治、思想、文化的变革,教育改革为未来社会民主政治、市场经济 的运作提供必要的前期思想营养精神文化准备。综上所述,高中语文新课标教学,在重视原来的双基教学的同时,又突出文化性、学术性,需要准确的语言把握;需要正确的文学解读;需要一些历史的参照;需要一点哲学的思考。

上一篇:大一下学期学习计划书下一篇:工作总结出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