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没有灰尘

2022-05-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假如没有灰尘

假如没有“文学史”……

在我看来,“文学史”是一门既可爱又可疑的学问。为此,我写过不少文章,质疑国人根深蒂固的“文学史”情结(参见《重建“中国现代文学”——在学科建制与民间视野之间》,《现代中国》第八辑,北京大学出版社二○○七年一月版)。从一九八八年追随王瑶先生思考“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算起,我之关注兼及大学课程、著述体例、研究思路、知识体系以及文化商品的“文学史”,至今已有二十年历史。期间,除了先后在北京大学、台湾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讲授“中国文学研究百年”专题课,先后出版编著《小说史:理论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一九九三年版)、《文学史的形成与建构》(广西教育出版社一九九九年版)、《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二编》(北京大学出版社二○○二年版)、《早期北大文学史讲义三种》(北京大学出版社二○○五年版)、《学术史:课程与作业——以“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史”为例》(安徽教育出版社二○○七年版)等,还曾和友人合编《文学史》集刊。总括起来,不外是在学术史与教育史的夹缝中,认真思考“文学史”的生存处境及发展前景。

八十年前,郑振铎反省中国的文学研究,撰写《研究中国文学的新途径》,批评以往中国人的研究从没上过“研究的正轨”;提倡系统的、科学的、“统括全部历史”的文学史著述(见《中国文学研究》,4页,商务印书馆一九二七年版)。宋人说,“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朱熹:《朱子语类》卷九十三);如此夸张而蹩脚的吹捧,今天不可能被接受,更遑论区区“文学史”?反省这种“文学史”迷思,并非基于民族自信心,也不是套用后现代论述,而是教育史与学术史的巨大张力,促使我直面如何有效地进行“文学教育”这一难题。说到底,有关“文学史”的课程及著述,只是我们进行文学教育的拐杖,并借以逐步进入文学殿堂。如今,教材俨然学问,丫鬟变成了小姐,真是有点伺候不起了。我的目的是,以教学实践为杠杆,撬开大门,从缝隙中窥探文学史建构中的若干问题,反省、质疑、重构世人所熟悉的文学史图像。这里所说的“文学史”,不仅仅是具体作家作品的评价,甚至也不只是学术思路或文化立场,还包含课程与著述、阅读与训练、学术研究与意识形态、校园与市场等。如此立说,即便建树无多,起码提醒学生们,作为课程的“文学史”,其实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神圣。

那么,反过来想,假如没有文学史,我们该如何思考、教学、著述?依我猜测,最直接的效果,很可能是如下几点:

第一,知识破碎,不成体统。不仅具体大学的老师、学生,整个社会的知识结构都如此。唐诗过后是宋词,李杜光芒万丈长,《金瓶梅》影响了《红楼梦》等,这是常识;周氏兄弟思想及文章的差异,古风及律诗的审美特征,这些也都明白。差别在于:世人可能关注作家风格及文章体式,但不太熟悉也不太在意所谓的“时代风貌”——比如明代文学的整体特征或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文坛的各个侧面。今天中文系学生的“文学史常识”(即便不含外国文学),很可能比清代的博学鸿儒都丰富。可是,扪心自问,我们真能“全史在胸”,纵论古今,从屈原一直讲到鲁迅?请记得陈寅恪在《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的提醒:“其言论愈有条理统系,则去古人学说之真相愈远。”(《金明馆丛稿二编》,24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年版)

第二,阅读优先,经典第一。从四书五经、《史记》、《文选》,一直到《唐诗三百首》、《古文辞类纂》等,这是以经典及选本为中心的文学教育。这当然很不民主,“赢者通吃”,许多作家作品被遗忘了,文学的复杂性及多样性也因此无法呈现。这还不算确定经典及编辑选本时可能存在巨大的“利益”与“偏见”。以经典为中心组织阅读,可能导致后人的偏食,以及对整体历史进程的无知。重“讲授”还是重“细读”,形成了不同的知识结构。因印刷便利以及学术风气转移,今人说出来及写下来的,比他们的实际水平高;古人则反之。如果说过去是以阅读/理解/承传为中心,现在则以写作/表述/创新为中心。原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黄家教曾感叹:“父亲生我们七个儿子,每个孩子学一门专业,都不及父亲的学问好。真是一代不如一代哦。”(参见林伦伦:《<黄际遇先生纪年文集>序言》,载陈景熙、林伦伦编《黄际遇先生纪年文集》,汕头大学出版社二○○八年版)黄教授的父亲黄际遇先生,抗战中任中山大学数学天文系主任,可他同时在中文系讲授《历代骈文》课程。这样的奇才,现在不可能出现。可另一方面,学问很好的黄际遇先生,留下来的作品并不多。这就是时代风气的差异。

第三,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因为没有清晰的文学史线索,不晓得或不屑于了解何为“整体”、怎么“演进”,哪些是必不可少的“转折”,反而获得了极大的阅读自由。不读汉赋,照样欣赏元曲;不了解《西厢记》,同样喜欢《牡丹亭》,对于非专业的读者来说,尽可全凭兴趣,选着听,跳着读(参见陈平原:《大学校园里的“文学”》,《渤海大学学报》二○○七年二期)。至于专业研究者,因“术业有专攻”,不能不有很多舍弃。我常感慨,海外汉学家的著述很有深度,但他们对研究范围之外的东西,竟然如此“无知”。这就是差异——同样是博士资格考试,人家要求视野开阔,注重知识间的联系;我们要求常识丰富,不能千里走单骑。单就文学阅读以及学术探索而言,“个人性”与“片断化”,或许更可行。过分注重“系统性”,必定导致不懂装懂,还有就是以“综述”代替“研究”。

第四,不循常规,误入“歧途”。这里所说的“歧途”,不含褒贬意味,只是脱离了原有的规范以及原定的发展方向。那样的话,有意无意地,全凭个人兴趣,不时“越界操作”。但这并非就是坏事。最典型的,莫过于《红楼梦》研究;胡适曾讥笑蔡元培校长为代表的索隐派乃“猜笨谜”,可人家乐此不疲,且代有传人。即便在专业范围内,也有很多“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遵从文学史的嘱咐,步步为营地展开阅读,这就好比修好了渠道再放水,不浪费,少走弯路,但也因此缺少奇思妙想,很难有意外的惊喜。

第五,讲课时注重个人体悟,随意发挥。从晚清到上世纪三十年代,各大学乃至中学,多要求教师自己编写文学史教材,如最近岳麓书社刊行的来裕恂先生一九○九年稿本《中国文学史稿》,那是他在浙江海宁中学堂教书时所撰的。现在讲求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倾向于在某个层次上实现“统编”。这里有意识形态以及商业利益方面的考量,还有就是课堂教学本身的特点。虽有各式教科书,但好大学里的好老师,大都灵活掌握,还能有别具一格的讲授;随着教育部逐步推行硕士生入学“统一考试”,从教材到讲授,各种个性化的表述,将越来越难有立锥之地。因此,得提醒学生,那些面面俱到、八面玲珑的文学史(作为教材只能如此),只是入门的拐杖,并非“文学教育”最佳、更不要说唯一的途径。

第六,著述时固执己见,罔顾学界共识。作为教材的文学史,说到底是个人趣味屈服于集体意志。这里所说的“集体意志”,包括学界共识、听众需求以及商业利益。太个性化的表述,只能局限在特定校园,无法广泛流通。假如你希望教育部推荐以及学界同人认可,那你只能妥协——包括《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等)、《中国当代文学史》(洪子诚)等非常成功的教材,都是如此。这一点,只要对比他们的个人著述,你就明白其中的差距。陈西滢嘲笑英国人附庸风雅,没人敢公开说自己不喜欢莎士比亚(参见陈西滢:《听琴》,《凌叔华、陈西滢散文》,257页,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一九九二年版);如果你编文学史教材,确实没有特立独行的权利。你敢说《红楼梦》写得不怎么样,或者说鲁迅不如胡适伟大?反过来,不编教材,你完全可以固执己见,撰写“有特色”且“充满偏见”的个人著述——只要能自圆其说就行了。

当然,这只是假设而已。今日中国学界,不可能退回到诗话、词话、文话的时代。一九○三年引进的作为教学及著述体系的“文学史”,还将继续引领风骚,只是其光环在逐渐退去,功能也在逐渐转变,学者们在腾挪趋避之中,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经验与教训、体味与反省。不说遥远的王国维、刘师培、鲁迅、胡适或者国外的勃兰兑斯等,就从我们的老师说起。近日拜读北大出版社刊行的《回顾一次写作—— < 新诗发展概况 > 的前前后后》以及相关笔谈(参见谢冕等著:《回顾一次写作—— < 新诗发展概况 > 的前前后后》,北京大学出版社二○○七年版;《文艺争鸣》二○○八年第二期上赵园、孙绍振、钱理群、刘复生、孙玉石、姜涛、冷霜、洪子诚等人的笔谈),还有《文艺研究》所刊王水照教授的访谈录等(参见侯体健:《为问少年心在否,一篇珠玉是生涯——王水照教授访谈录》,《文艺研究》二○○八年六期),对上一代学者从事“文学史”的研习、教学、撰述的追忆与反省,可谓感同身受。

受此鼓舞,也想野叟献曝,谈谈我对文学史教学及著述的几点意见。

第一,人文学关注的重点,本来就应该是心灵,可现在我们跟着社会科学跑,越来越关注外在的世界。萨义德晚年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回到语文学》,大意是说,现在流行的读书策略有问题,从一些很粗浅的文本阅读,迅速上升到庞大的权力结构论述,他对这个趋向非常担忧。他认为,这么做,相当于“放弃所有人文主义实践的永恒的基础”(参见爱德华·W.萨义德著、朱生坚译:《人文主义与民主批评》,71-72页,新星出版社二○○六年版)。也就是说,人文学者的实践,最关键的是语文学。所谓语文学,就是对言词、对修辞的一种耐心的详细的审查,一种终其一生的关注。这是人文学的根基所在。你现在把这个根基丢了,拼命往外在的世界跑,找了很多很多材料,表面上很宏阔,但品位没了,这是今天人文学的困境。所以,他认为人文学的发展途径,最关键的,仍应保持对文辞的关注,这应该是人文学者的基本训练,也是其安身立命的根基。

第二,在我看来,中国的“文学教育”,主要问题出在以“文学史”为中心的教学体系(背后确有配合国家意识形态及思想道德教育的意味,此处不赘),窒息了学生的阅读快感、审美趣味与思维能力。文学教育的关键,在“读本”而不在“教科书”,是在导师引导下的阅读、讨论、探究,而不是看老师在课堂上如何表演——教科书及老师的表演越精彩,越容易被记忆与模仿,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一种限制(从思考、提问到表达)。背教科书长大的一代,学术上很难自立。到过欧美的,都惊叹其中小学乃至大学教育之“放任自流”,可人家照样出人才。像咱们这么苦读,还不怎么“伟大”,实在有点冤。我再三强调,对于中文系学生来说,课堂及教科书远不是全部;课余的自由阅读及独立思考,方才是养成人材的关键。

第三,读惯/写惯文学史的学者们,一出手就是居高临下的“教训”——以传授知识为己任,而很少平心静气地探讨问题。其实,提倡“以问题为导向”的分析史学,有个意料不到的好处——那就是超越“抄袭”或“变相抄袭”这一可能存在的陷阱。时下流行且容易获奖的通史类写作,或成于众人之手,属于拼盘性质;或学力不足,只好多有借鉴。而作为教材的文学史,不便处处加注,一不小心,就是学术犯规。今天监管不严格,大家习以为常;日后回过头来看,很多大部头的书,都有此类问题。之所以主张专题研究,某种意义上,也是为了“趋避”,免得他日后悔莫及。

第四,区分课堂讲授与书斋阅读,也区分教科书编写与专业著述——目前的状态是该深的深不了,该浅的浅不下去。深入浅出,很不容易,我推崇朱自清的《经典常谈》,三联书店的“三联精选”以及北京出版社的“大家小书”,那都是前辈学者所为,今天的教授,能做得到吗?至于专业著述,需要“彻底解决”的意志与能力。这是我编英文版《文学研究前沿》(每年大约选文三十篇)时的最大感触。尤其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思想极为活跃,著述相当丰富,但让人拍案叫绝的好论文并不多。不全是数字化管理的压力,还有本学科的特点:过于鲜明的启蒙意识与社会感慨,立意高而规范少,缺乏就某一话题深入研究,以求“彻底解决”的意志与能力。当然,追踪当代文学进程的批评家,与关注历史演进的史学家之间,本就应该有区隔;我说的主要是后者。

第五,成功的文学史研究,必须兼及技术含量、劳动强度、个人趣味、精神境界。这四者,在我看来,缺一不可。“个人趣味”与“精神境界”,意思显豁,学者多有体会,不必多言。反而是前两者,必须说两句。“技术含量”指的是专业技能,那是入门手艺,业余爱好者也有贡献(如报纸上的专栏文章及电视上的“百家讲坛”),但不可同日而语。为何连“劳动强度”也算在内?你用什么资料,花多少力气,下多大功夫,内行一眼就能看得出来。劳动量大的,不一定是好论文;但没有一定的劳动强度,凭小聪明写出来的,不会有大的贡献。

二○○八年九月三十日初稿,十月六日修订于京西圆明园花园

作者:陈平原

第2篇:假如没有灰尘

《12*假如没有灰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灰尘的特点和作用。

3、领悟表达方法,并学习运用。

4、懂得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受到辩证唯物主义启蒙教育。

教学重难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说明事物的表达方法。明白灰尘与人类的关系,懂得任何事情事物都有两面性。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灰尘你在哪里感受过?或者说哪里见过?

(早晨起床,掀开被子,在阳光照射下,我们就能看到许多灰尘。顺着光柱就看到了。书架的最上一层,用手一抹,就有许多灰尘。什么东西,很久没用了,上面就会有灰尘。)

2、灰尘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被我们认为是污染环境,传播病菌的罪魁祸首,因此,古往今来,人们总是“时时轻拂拭,勿使惹尘埃”(屏幕出示,指名读,正音,齐读,谈理解。)

3但如果没有灰尘,又会怎么样呢?今天,我们要从另一个角度去看灰尘。齐读课题:12*假如没有灰尘。

过渡:这是本单元的第四篇说明性文章,是一篇略读课文,同学要运用精读课文学到的阅读方法学习这篇课文,在学习之前让我们读一读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看一看学习本课我们要解决那些问题。

二、读阅读提示,明目标。

1、生自由读。

2、生汇报,师归纳出示问题。 (1)说说灰尘有哪些特点和作用。

(2)作者是怎样说明这些特点和作用的。

过渡: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同学课前读过课文了吗?谁能读准这些词语呢?

三、汇报预习,朗读课文,疏通字词,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1、屏幕出示:、然而、面临、颗粒、来源、漂浮、削弱、柔和、性能、依附、稳定、朝晖、单调、湿漉漉、古往今来、庞然大物、气象万千

自由读、指名读、正音、齐读

2、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并想想:自己的想法与课文的内容是不是一样?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四、课文读通读顺了,接下来让我们带着阅读提示提出的问题继续深入的学习课文。

屏幕出示阅读提示:

(1)读全文并思考“灰尘有哪些特点和作用”,用直线画出“特点”,用曲线画出“作用”。

(2)想一想作者是怎样说明这些特点和作用的。

1、生自学: 请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自读课文,要记住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读边在书中作批注,

2、、交流反馈:点拨,师相机板书。

生反馈要求:读句,说特点或作用以及说明方法,师生适当补充。 板书内容: 十分细小

吸收光线 削弱阳光 散射光线 调和天色

吸湿性能 调节气候 气象万千

3、小结

(1)通过学习,我们对灰尘的特点和作用有了了解。

(2)灰尘虽然令人讨厌,但人类却离不开它。屏幕出示:灰尘能——;灰尘能——;灰尘能——。

(3)灰尘的作用真不小!假如没有灰尘,我们将面临怎样的情形呢?(出示句式:假如大气中没有灰尘,————。 (a)填写课文内容。

(b)读一读,说一说,你从这几句话中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运用假设的方法强调总结灰尘的作用) 师小结:是的,假如没有灰尘,强烈的阳光将使人无法睁开眼睛;假如没有灰尘,天空将只有单调的蔚蓝色;假如没有灰尘凝结成小水滴,就没有云雾、雨、雪来调节气候,就会影响生物的生存。有了灰尘,才有气象万千的美景。

课文学到这里,你对灰尘有什么新的认识,想说点什么?

五、明白道理,拓展思维

1、是啊!小小的灰尘,有危害人们的一面,也有造福万物的一面。这叫什么?(事物的两面性)看来世界上的万物都存在两面性,被我们深恶痛绝的灰尘也有它不容忽视的存在价值。

2、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也像灰尘一样,具有两面性?请举例说明。 如电视、网络、蛇毒,一次性筷子,塑料饭盒,电脑,餐巾纸。

六、作业

以《假如没有XX》为题,运用说明方法 仿写一种事物。

第3篇:假如没有灰尘

《假如没有灰尘》教学设计

韩妍

课标要求

引导学生学习本组的说明性文章,要抓住课文的要点,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并试着加以运用。

教学目标

⑴认识4个生字。正确读记“然而、面临、颗粒、来源、分裂、飘浮、削弱、柔和、性能、依附、稳定、朝晖、单调、古往今来、庞然大物、气象万千”等词语。

⑵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灰尘的特点和作用。 ⑶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并学习运用。

⑷懂得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受到初步的辨证唯物主义启蒙教育。 学生分析

学生从三年级的课文《赵州桥》开始已经接触了说明文。本学期又学习了《鲸》、《松鼠》、《新型玻璃》,掌握了基本的说明方法,有了一些应用说明表达的基础。

实施目标的方法、途径

激发设想、读文印证、了解灰尘的特点作用、运用说明方法说明事物的特点和作用练习。

教学设计: 1.重难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说明事物的表达方法。引导学生学习说明文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准确地用词、形象地表达;让学生知道

灰尘的特点和作用,懂得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受到初步的辨证唯物主义启蒙教育。

2.教学方法

设想法、自读印证、创设情境法、说明文练笔 3.所需教学资源 多媒体网络、投影机 4.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板书:灰尘。激趣设疑:同学们,我们都很熟悉它。看到这个词语,你们想到了什么?想说些什么?(学生可能会说出灰尘的害处)

2.师:通过你们的说法,我得出一个词:令人讨厌。确实,灰尘是一种令人讨厌的东西。对吧?(学生可能答:对)那么,同学们设想一下:假如没有灰尘,(补全板书课文题目:假如没有灰尘)我们的世界会面临什么样的情形呢?要求同学们想象一下,把自己的想法写在纸上。(学生记下想法,指名写在板书上)

3.师:好了,我们来读读12课:《假如没有灰尘》了解课文中的说明,假如没有灰尘,是否对我们的生活绝对有利。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做到读得正确、流利.出示生字生词,引导学生正确认读.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生词。

2.指名读课文,检查读书情况.

3.师: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情形呢?你们的想法有几条得到了印证? 4.小组活动:谈谈自己的想法,有哪些想法是符合实际的?

三、精读课文、自主学习。

1.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1自然段)灰尘令人讨厌,人类却离不开它。

第二段(2自然段)设问过渡。

第三段(3—6自然段)灰尘的作用很大。告诉我们包括灰尘在内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2.重点学习第三段,了解课文运用的说明性表达方法。 3.⑴学生自由朗读第三段。做读书标记。 ⑵出示句子比较:①灰尘很小很小。

②灰尘的颗粒的直径一般在万分之一到百万分之一毫米之间。人眼能看到的灰尘,已称得上是灰尘中的庞然大物了;细小灰尘只有再高倍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A能用①代替②句吗?

B②句是怎样写出灰尘“小”的?(指出说明方法)

“直径十万分之一到百万分之一毫米之间”(列举数字说明方法) 人眼看到的是庞然大物;电子显微镜才能看见(对比的说明方法) C体会说明的好处:

更具体真实地突出事物的特点,增强可信度。

师叙述:陆地上空灰尘的主要来源是工业排放物、燃烧烟尘、土壤扬尘等。此处我们也可以把这些小东西称为“粉尘”。

⑶利用手电筒光线,引导学生拍衣服、扫地、跺脚,或结合平时看到的沙尘暴,汽车尾气等方式观察灰尘的运动。

3.默读

四、

五、六自然段,各自然段写灰尘有什么作用? ⑴师出示:(学生理解填空)

灰尘虽然令人讨厌,但人类却离不开它。 灰尘能 灰尘能 灰尘能

⑵画出第

三、

四、五段的“假如没有灰尘,……”句式,联系课文内容,想想这四个意思是怎样写明白的。

⑶分小组讨论交流作者说明灰尘四个作用的说明方法。 ⑷指名回答,师适当点拔。体会作者是怎样说明灰尘的作用的。 4.观看新华网上有网友提供一组“利用汽车上的灰尘作画”的图片。 5.学生结合生活及健康知识讨论灰尘的利与弊。师举例:有报道称陕西出土的兵马俑等文物已被有害工业粉尘侵蚀;大雾天气高速公路关闭;机场关闭等。学生制表对比。

6.师小结:灰尘对我们的生活影响很大。包括灰尘在内的任何事情都有其利弊两面性。

四、说明文小练笔

1.学生继续以《假如没有灰尘》为题写下去,可以写生活中没有灰尘的益处,要求有科学或生活实践的依据。

2.运用说明方法仿写一种事物。例如:假如没有电话(手机、电视、书、网络、游戏机、电脑、高速公路等)

板书设计: 假如没有灰尘 说明方法

灰尘特点大小及来源(列数字作比较) 使阳光变柔和(作比较) 正面作用使天空呈白色对比 自然界气象万千 保持良性循环 反面作用(学生板书)

第4篇:假如没有灰尘

《假如没有灰尘》 教学设计

上津镇中心小学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灰尘的特点和作用。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说明事物的表达方法,并学习应用。

3、懂得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收到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说明事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明白灰尘与人类的关系,懂得任何事情事物都有两面性。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收集资料了解灰尘与人类生活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同学们,灰尘随处可见,我们都很熟悉它。看到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想说些什么?(可结合生活实际,谈谈灰尘的危害)

2、师引:在同学们的发言中,老是听出了灰尘是个不受欢迎的家伙,难怪古往今来人们总是 “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谈一谈你对这句诗的理解。我国著名科普作家高士其《灰尘的旅行》有这么一段话。

课件出示:

3、师:是的,古往今来,人们都认为灰尘是一种令人讨厌的东西。那么,假如没有灰尘(补充课题),人类和自然将会怎样?请同学们大胆设想一下。

(学生各抒己见,发表看法)

师:听同学没这么说,没有灰尘的世界是多么美好。那么,灰尘究竟对我们有没有好处?请大家从文中寻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印证设想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并想一想:自己的想法与课文的内容是不是一样?有哪些异同点?

2、学生交流。

3、检查字音。

朝(zhāo)晖 直径(jìng) 削弱(xuē)散射(sǎn)

较(jiào)短 单调(diào)

尘埃(āi)

调(tiáo)节气候

三、精读课文,自主学习。

1、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灰尘有什么特点和作用,并用“——”画出写灰尘特点的句子,用“﹏”画出写灰尘作用的句子。

2、同组同学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

(1)灰尘的特点。(小)

师:你从课文哪些地方感受到灰尘的小?

出示:灰尘颗粒的直径一般在百万分之一毫米到几百分之一毫米之间。 请大家读一读,尤其注意这两个数字。

这些数字的确让我们感受到灰尘的小。不过,这些数字在我们生活中几乎很少接触到。因此我们也很难想象到到底怎样的微小。你还从文中哪里感受到她的小?

课件出示:人眼能看到的灰尘,是灰尘中庞然大勿,细小的灰尘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①师:读句子,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灰尘的细小)

②师;这句话是怎样写出灰尘的“小”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庞然大物”是什么意思?作者说哪些灰尘是“庞然大物”?(肉眼能看到的)拿看得到的

1 灰尘和谁比?(和用显微镜才能看到的那些灰尘比)大的灰尘直径几百分之一毫米是小的灰尘直径百万分之一毫米的多少倍?(一千倍)一千比一,大的灰尘自然是“庞然大物”了。这里作者用了什么写作方法?(作比较)

③师:灰尘如此微小,让我们感到惊讶。让我们带着惊讶的情感读读这段话。

师:(小结)这段话介绍了灰尘的大小。作者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的方法突出了灰尘非常细小的特点。这两种说明方法的运用,更具体、真实地突出了事物的特点,增强可信度。

(2)灰尘的作用。

①填空:灰尘虽然令人讨厌,但人类却离不开他。灰尘能--——;灰尘能————;灰尘能————。

②师:灰尘的作用真不小!下面请同学从4~6自然段中任选一段,细细品读,用“因为大气中有了灰尘,所以————”这个句式来说说灰尘的作用,并想想课文是怎么说明灰尘这一段的。

4.师:通过学习,我们对灰尘的特点和作用有了了解。假如没有灰尘,我们将面临怎样的情形呢?(出示句式:假如大气中没有灰尘,——-------。)

(1)填写课文内容。

(2)读一读,说一说,你从这几句话中发现了什么?

(句式相似,都强调了灰尘的作用大,但强调的角度不同。三个句子都用了假设的说明方法)

师:(小结)是的,假如没有灰尘,强烈的阳光将使人无法睁开眼睛;假如没有灰尘,天空将只有单调的蔚蓝色;假如没有灰尘凝结成小水滴,就没有云雾、雨、雪来调节气候。有了灰尘,才有气象万千的美景。可文学到这里,你对灰尘有什么新的认识,想说点什么

5、补充课外资料:除了书上写的这些作用外,你还知道灰尘有哪些作用? 才(学生自由说,之后教师讲《一粒灰尘能怎么样?》

6、师:灰尘的作用真神奇,难怪作者在结尾用了一个感叹号。作者为什么要用叹号?是讨厌灰尘吗?带着赞美的语气齐读最后一句。

7、师:那么,作者的开头是怎么写的?请同学们再读第1自然段进行比较。

8、师:是啊!小小灰尘,有危害人们的一面,也有造福万物的一面。这叫什么?看来世界上的万物都存在两面性,被我们深恶痛绝的灰尘也有它不容忽视的存在价值。

9、本文用了那些说明方法?

四、明白道理,拓展思维

1、从灰尘的危害和作用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使学生懂得:要正确认识它,趋利避害,扬长避短;灰尘太多确实会污染环境,但适量的灰尘存在,对大自然和人类都有好处。)

2、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也像灰尘一样,具有两面性,举例说明。(如鸟粪、电视、网络„„)

3、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4、推荐阅读高士其的《灰尘的旅行》《细菌世界历险记》。

5、推荐中外的科普名著,李四光的《穿过地平线》、贾兰坡的《爷爷的爷爷从哪里来》、发布尔的《昆虫记》、房龙的《地球的故事》、伊林的《十万个为什么》

6、小练笔:

根据课文和自己搜集的资料,以《我是灰尘》为题,写一篇短文 【板书设计】

12、假如没有灰尘

大小及来源

列数字 使阳光变柔和

作用 使天空呈蔚蓝

对 比

形成气象万千的景色

假 设

保持良性循环

(说明方法)

第5篇:假如没有灰尘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和积累本课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段落,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对比写法作用。

3、懂得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受到初步的辨证唯物主义启蒙教育。

教学重、难点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懂得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体会对比写法的作用。教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和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1、请同学们说说灰尘有哪些危害。

2、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注意字的读音。

1、指名轮流读课文。

2、正音:模样(mú )

尘埃(āi )

直径(jìng )

削弱(xuē)

散射(sǎn)

朝晖(zhāo)

干涸(hé)

可恶(wù)

恶劣(liè)

三、理清课文思路,了解大意。

1、自由读课文,想每个自然段写什么?(填表) 出示:

灰尘虽然令人讨厌,但人类却离不开它,小小的灰尘主要来自

,灰尘能

,灰尘能

,灰尘能

, 灰尘的作用告诉我们:

2、看表默读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1)灰尘令人讨厌,人类却离不开它。 第二段(2 )小小的灰尘来自土壤和岩石。 第三段(3—6节)灰尘的作用很大。

第四段(7)灰尘的作用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3、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本文向我们介绍了灰尘的有关知识及其作用。)

四、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1、

狼狈bèi

擦拭shì

请勿打扰wù

尘埃āi

削弱xuē

循环xún

厌恶wù

裂开liè

讨厌tǎo

环境jìng 气候hòu

飘荡piāo

2、重点指导 候

3、 多音字

wù (可恶)

xiāo (削皮)

è (恶狠狠)

ě (恶心)

xuē(削弱)

五、再读课文质疑。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六、作业。

1、抄写字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深读感悟,体会对比写法的作用。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板书课题。

1、板书课题:假如没有灰尘,行吗?

2、指名读课文,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学习课文学习说明方法。

(一)第一段。

1、 齐读并分层两层间是什么关系?(转折)

2、 再读体会开头以问句设疑,发人深思,引发读者阅读兴趣。

(二)第二段。

1、指名读划出文中写灰尘的句子

2、句型比较:①灰尘很小很小。

②灰尘的颗粒的直径一般在万分之一到百万分之一毫米之间。人眼能看到的灰尘,已称得上是灰尘中的庞然大物了;细小灰尘只有在高倍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A、能用①代替②句吗?

B、②句是怎样写出灰尘“小”的?(指出说明方法)

“直径十万分之一到百万分之一毫米之间”(列举数字说明方法)

人眼看到的是庞然大物;高倍显微镜才能看见(对比的说明方法) C、体会说明的好处:更具体真实地突出事物的特点,增强可信度 D、练习朗读背诵。

(三)第三段。

1、默读3—6自然段,画出第三段和第五段的最后一句话联系课文内容,想想这两个意思是怎样写明白的?

2、小组讨论交流。

3、指名回答,师适当点拔。

①(

)灰尘(

)吸收太阳的光线,(

)反射太阳的光线,(

),太阳的强度削弱了。

②因为大气中有了灰尘,所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第三自然段采用对比方法写出灰尘能使太阳光变柔和这一作用。

4、小组讨论学习第五自然段是怎样把最后一句写明白的。

5、自学第四,六自然段,体会作者是怎样说明灰尘的作用。

6、指明朗读第三段

(四)学习第四段。

1、齐读。

2、灰尘的作用告诉我们什么?

三、总结全文。

1、通过本文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2、你学会了什么说明方法?

四、作业。

1、练习背诵最后一自然段。

2、运用说明方法仿写一个事物。

板书设计

假如没有灰尘

大小及来源

列数字

使阳光变柔和

作用

使天空呈蔚蓝

作比较

形成气象万千的景色

第6篇: 12 假如没有灰尘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灰尘的特点和作用。 2.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并学习运用。

3.结合《灰尘的旅行》的对比参读,懂得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受到初步的辨证唯物主义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说明事物的表达方法。

明白灰尘与人类的关系,懂得任何事情事物都有两面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孩子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新型玻璃》这篇课文,课文向我们介绍了五种不同的新型玻璃,这些新型玻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研究一种看上去微不足道的事物,它就是——灰尘。

【板书:灰尘】

2、灰尘你在哪里感受过?或者说哪里见过?

生:早晨起床,掀开被子,在阳光照射下,我们就能看到许多灰尘。

师:顺着光柱就看到了。

生:书架的最上一层,用手一抹,就有许多灰尘。

生:什么东西,很久没用了,上面就会有灰尘。

3、灰尘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被我们认为是污染环境,传播病菌的罪魁祸首,

有作家们这么描述过。(出示课件) 有许多灰尘对人类的生活是有危害的。它们不但把新鲜空气弄脏,还会弄脏我们的汽车、房屋、墙壁、家具、衣服以及皮肤。灰尘里面还夹杂著病菌和病毒,对我们的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

灰尘是呼吸道的破坏者,它们会使鼻孔不通、气管发炎、肺部受损而引起伤风、流行性感冒、肺炎等传染病。此外,金属的灰尘特别是铅会使人中毒;石灰和水泥的灰尘,会损害我们的肺,又会腐蚀我们的皮肤。在这些情况下,为了抵抗灰尘的进攻,我们必须戴上面具或口罩。最后,灰尘还会引起爆炸,造成严重事故。(节选自《灰尘的旅行》)

4、读了这段文字,你最大的体会是什么?但如果没有灰尘,又会怎么样呢?天空永远湛蓝?河水永远清澈?空气永远清新?假如没有灰尘,这世界将会是什么样的呢?一起来学习第12课《假如没有灰尘》。【板书:假如没有灰尘】(学生伸出右手食指,一起书写并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假如没有灰尘,这世界将会是什么样的呢?假如没有灰尘,在文中多次出现,快速默读课文,文章用了四句话回答了关于假如自然界真的没有灰尘,我们将面临怎样的情形?

(1)假如大气中没有灰尘,强烈的阳光将使人无法睁开眼睛. (2)假如大气中没有灰尘,由于只存在气体对阳光的散射,整个天空将始终是蔚蓝色的

(3)假如空气中没有灰尘,地面上的万物都将是湿漉漉的. (4)假如空气中没有灰尘,大自然将是多么单调啊! 这在说明文中,叫作做假设。做假设是用假设的想法表示出将来会出现的情况。突出了事物所要表达的特征。

2、换一种说法,灰尘能-----

3、听到这里,我想灰尘的形象已经在你们脑海中刷新了!已经不是那个妨碍环境卫生,危害人类健康的、令人讨厌的东西了,老师不禁要问,灰尘究竟有什么特点?是如何发挥这么大的作用的呢?

三、精读课文,自主学习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想一想灰尘有什么特点和作用,并用“------”画出写灰尘的特点的句子,用“——— ”画出写灰尘如何发挥作用的句子。

2、同组同学互相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 (1)灰尘的特点 。(小)

(2)你从课文哪些地方感受到灰尘的小?

(3)出示:“灰尘颗粒的直径一般在百万分之一毫米到几百分之一毫米之间。人眼能看到的灰尘,是灰尘中的庞然大物,细小的灰尘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读句子,从中你感受到什么?

(灰尘的细小、极小、微小)

这句话是怎样写出灰尘的“小”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庞然大物”是什么意思?作者说哪些灰尘是“庞然大物”?拿看得到的灰尘和谁比?大的灰尘直径是小的灰尘直径的多少倍?这里作者用了什么写作方法?(列数字、作比较)

灰尘如此微小,让我们感到惊讶。让我们带着惊讶的情感读读这段话。 这段话介绍了灰尘的大小。作者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的方法突出了灰尘非常细小的特点。这两种说明方法的运用,更具体,真实地突出了事物的特点,增强可信度。

(2)灰尘的作用 就是这么些小小的灰尘,灰尘能——;灰尘能——;灰尘能——。哎哟,作用可真不小呢!。这几个作用分别在课文的第4—6自然段中,孩子们,现在你们就是这小小的灰尘,你们要用自己的言语告诉大家,你们的作用非常之大,选择你们印象最深刻的作用,来告诉大家。

自述要求:(a)使用第一人称自述 (b)选择一个作用,讲清楚 (c)结尾处,使用作假设的说明方法

师小结:是的,假如没有你们,强烈的阳光将使人无法睁开眼睛;

假如没有你们,天空将只有单调的蔚蓝色;

假如没有你们凝结成小水滴,就没有云雾、雨、雪来调节气候,就会 影响生物的生存。

假如没有你们,没有那些小水滴对阳光的折射作用,就不会有晚霞朝晖,就不会有闲云迷雾、就不会有彩虹日晕等气象万千的自然景色。

假如没有你们,大自然将是多么单调啊!(重复而没有变化)人类的生息、万物的生长都离不开灰尘。

四、感悟道理,总结升华 师:原来灰尘不总是那么令人讨厌,原来灰尘不总是妨碍环境卫生,原来灰尘孩子有这么多作用,孩子们,从我们之前对灰尘的认识和现在了解的作用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灰尘太多确实会污染环境,但适量的灰尘存在,对大自然和人类都有好处。人们看成有害的东西往往有其不可忽视的存在价值,要正确认识事物的两面性。)

师:是呀,我们平时人人讨厌的灰尘却有这么大的作用,看来任何事物都有利有弊呀,我们只有正确认识,才能趋利避害,造福人类,造福自己。

师:你还能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被看成有害的东西其实也有很大的作用呢?我们合理地使用网络,能让我们获得更多知识,但如果滥用,也将害人不浅。

小结:所有的事物明都有两面性,并不像我们表面看到的那样简单,事物如此,我们人类也是这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都有自己的短处,不必为自己的短处感到自卑,要学会扬长避短,这样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五、课后延伸

1生活中还有很多事物像灰尘一样,具有两面性。根据课文和自己搜集的资料,运用说明方法仿写一种事物。标题:假如没有 (电话、手机、电视、书、网络、游戏机、电脑、高速公路等)

2、推荐阅读《走进书里去》的《灰尘的旅行》

第7篇:《假如没有灰尘》教学反思

《假如没有灰尘》揭示了科学家们的重大发现,解释了灰尘与人类的重要关系。

学生在学习新课文之前,已经有了不同程度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他们的知识背景不同,学习的原始状况也不相同,所以,我们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制定目标,虽然不可能为每一位学生制定有特色的个性目标,但我们一定要保持教学目标的弹性化。备课前我认真思考了这些问题:什么样的目标能使更多的学生知识储备达到最优化?对于课文及其相关的内容,有多少学生了解?不同层次的学生大致达到什么程度?

上一篇:保护生态环境主题班会下一篇:左右手臂血压不一样